文化产业新格局

2024-06-24

文化产业新格局(共12篇)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1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 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视。面向东盟, 广西的文化产业也将在助推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中赢得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文章论述广西面向东盟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 分析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对广西文化产业与周边省份的状况进行比较, 找出差距与竞争点, 提出在新形势下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的战略思路, 并提出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广西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新格局

一、前言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15%以上,同比GDP增速6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

“十一五”期间,广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09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98.7亿元,约占全区GDP的2.6%;二是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取得重要进展,组建了一批文化企业集团,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三是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初见成效,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成为国际区域文化合作的亮点,《印象·刘三姐》开创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先河,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四是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十一五”的加速发展,广西文化产业已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广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提升广西形象、推动广西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广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与周边省区相比,广西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规模不够大、档次不够高、技术含量较低、人才较缺乏、支持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愈显突出。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问题和瓶颈效应尤为明显。

我们应当树立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全面认识广西文化产业面临的历史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当前,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有多重机遇。一是文化市场需求旺盛,文化消费需求在全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中的比重正进一步扩大;二是文化产业发展动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社会资源和资本加快流向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三是文化产业拓展空间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力逐步增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文化新兴产业群的生长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并对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是广西文化资源条件优越,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魅力独特,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五是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纽带,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区位优势突出;六是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建成,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的作用日益凸显;七是持续成功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活动提升了广西在区域经济文化合作中的地位,一批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平台已初步形成。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地区间文化产业竞争正全面展开,各省(区、市)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不失时机地改革文化体制,形成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探讨面向东盟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具体对策,标注广西文化发展的国际性和区域型特色,增进内在动力,对于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实施国家外交战略,促进广西大开放大开发,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度挖掘和展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理论价值,从具体角度揭示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意义;二是探寻中国以及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的特点、途径、制度安排和运作模式,以点带面,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一个案例或范例;三是探讨新形势下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共通处和差异点,打造广西特色文化产业、壮大广西文化产业实力,提供发展广西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对策性意见;四是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广西文化发展产业新格局提供政策参考,推动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的合作共赢,为经济社会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合作推动政治外交、经济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构建面向东盟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意义。

1.广西处于国家“南下发展”战略的最前沿,广西文化产业具有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先锋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需要广西文化产业有大的发展,以促进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2.从文化产业切入,形成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能够自然地展示软实力,提升竞争力。以文化产业为载体,能够丰富广西与东盟合作的层次,为广西与东盟的经贸活动提供助推器,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3.广西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大的发展,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4.广西文化建设的自身发展需要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大的发展。面向东盟背景的广西文化必须走出国门,搭建广西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层次和实力。

5.广西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推动双边的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文学艺术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培育文化产业集群,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搭建广西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能够丰富中国—东盟博览会内容,增进中国与东盟的文化认同。

文化产业的提速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指引、政策上的诠释和实践上的梳理。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畴,尽管说法不一,但一般而言,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和商品化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传播,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行业,可归入第三产业。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界定,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艺术教育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2005年1月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作为国家统计标准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服务产品),外围层(旅游、娱乐、网吧、广告、会展、文化商务等文化服务),相关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面向东盟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课题,以中国和东南亚经济文化为背景,立足广西,主要研究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产业,并涉及外围层、相关层产业。

二、面向东盟: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广西是个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多民族边境省区。近年来,广西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涌现了一批诸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八桂大歌》等一批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优势项目,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全国和国际文化产业界的关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永久举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文化与东盟文化同属东方文化体系,中国与东盟文化都具有和谐、优雅、含蓄、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中国文化产品在东南亚很容易找到知音,受到东盟国家民众的欢迎。面向东盟,广西的文化产业也将在助推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中赢得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广西文化产业的新进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领导以及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下,广西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自然生态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坚持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之路、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物博物、艺术培训、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广告节庆、文化会展、体育健身、休闲养生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约2万个,从业人员约30万人,当年实现增加值240.7亿元,约占全区GDP的2.6%。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桂林愚自乐园、临桂五通农民三皮画、百色靖西旧州绣球街、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入选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广播影视与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工艺美术、游戏动漫和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广播电视与新闻出版规模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广播影视产业总收入超过33亿元,比2009年增加1.19亿元。全区城市院线电影票房达1.3亿元,同比增长76%。全区新闻出版生产总值约160亿元,比2009年增长11.2%;其中图书生产码洋约22亿元,出版物发行销售码洋约42亿元,报刊业实现收入约15.4亿元;出版物印刷总产值约79亿元,音像电子及复制企业产值约1.75亿元。全区新闻出版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8.58亿元,利润总额约5.64亿元。完成了新闻出版企业的体制改革,组建了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正泰印刷包装集团。广西报业实力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图书出版能力西部地区排名第1位,全国第9位。

二是以文化艺术精品为主导的艺术演出业佳作迭出,市场效益可观。近年来,广西音乐剧《桂花雨》、《壮锦》、舞剧《碧海丝路》、壮剧《天上的恋曲》、《和谐社会人欢欣》、舞蹈《喇哩啰哩咧》、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新编历史桂剧《大儒还乡》等一批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得国家或国际奖项的同时不断扩大市场效益。其中,《八桂大歌》在北京、香港等海内外近20个城市演出了160多场,票房收入800万元。《印象·刘三姐》2004年公演至2009年底,演出2000多场、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总收入6亿多元、年均利润3000多万元。

三是以文化为内核的文化旅游业形成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印象·刘三姐》探索了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的新路子。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相互加强合作,挖掘和开发利用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展演、古村古镇游、红色之旅、滨海度假、跨国旅游、海洋旅游、边关文风情游,生态休闲游等旅游项目或旅游线路,成为广西旅游业新亮点。目前广西39个陈列展览厅和176个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已正式开放供游人参观,发挥了文物在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08年,广西全年旅游总收入533.7亿元,同比增长20.24%。2010年境外旅游者人数达250.24万人, 比上年增长19.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07亿美元, 同比增长25.5%。

四是节庆会展业蓬勃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新业态。近年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深刻影响下,广西各地政府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大型的国际展会平台。近年兴起了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柳州国际奇石节、玉林中小企业博览会、梧州国际宝石节、钦州国际海豚节、北海国际珍珠节、北海国际海滩文化节、防城港市中越边境旅游节、防城边境贸易交易会、凭祥中越边境贸易交易会、崇左边关国际旅游节、凤山神奇洞穴国际探游节等大型的国际性节庆活动, 创出了文化节庆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在推进广西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以“一地一品”为引领的特色文化工艺品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大力发展了雕刻、珠宝、奇石等艺术加工产业,北海合浦“南珠”加工业、梧州宝石加工业、钦州坭兴陶瓷业和东兴红木艺术品加工业初步形成规模。靖西绣球、阳朔画扇、临桂五通农民三皮画等乡村传统手工艺品形成基地化生产,广西绣球、壮锦、刺绣、服饰、芒编、竹编、藤编、铜鼓、石琴等民族特色手工艺的档次和品位、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另外,河池的铜鼓、都安的藤编、北海贝雕等也形成了品牌。

六是游戏动漫业异军突起,为广西文化产业增添新活力。最近几年,广西动漫游戏、数码科技、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兴起。广西华侨学校、广西木偶剧团、广西接力世纪传媒有限公司、《漫迷》杂志社、南宁飞翔梦工场、桂林云尚动画、桂林力港网络科技、柳州蓝海科技成长为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动漫游戏企业,涌现了《神脑聪仔》、《小小律师》、《阳光少年》、《漫画刘三姐》、《八桂歌画》、《红孩儿》、《心灵之窗》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南宁动漫城、柳州蓝海动漫游戏产业园、桂林动漫游戏产业园、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七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活动十分活跃。2009年10月开播“北部湾之声”,首次通过卫星实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泰语及越语新闻与地方媒体的并机直播。“十一五”期间,广西新闻出版界走进东盟,输出图书版权近200种。广西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浓缩“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精华节目赴欧洲演出;广西与越南广宁省签约“下龙湾”文化产业旅游项目。“三皮画”远销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靖西旧州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平南帝安公司的芒编、竹编、藤编产品也出口西欧、美国、日本和中东,进一步加大了输出力度。例如,百色靖西旧州绣球远销欧美、东南亚,钦州市坭兴陶出口日本、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白县芒编、都安藤编工艺品年出口额达1亿多元。

尽管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和艺术精品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但是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市场发育迟滞,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以及在全国文化产业总量所占的比重均属偏低,各项指标处于全国平均中等偏下水平,整体上处于起步、培育和探索的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文化产业存在规模不够大、档次不够高、技术含量较低、人才较缺乏、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当前,在全国各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竞相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广西如何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大好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加快成为千亿元产业,是当务之急。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于2010年1月1日建成,这是继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之后,中国与东盟10国组建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总额45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13%左右,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2003年,正式实施“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签署《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2010年1月1日始,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即东盟越、老、柬、缅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实现更为广泛深入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

文化贸易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和发展重点。随着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资壁垒逐渐消除,双方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的方式与领域也更加多元。亳无疑问,自贸区建设必然也会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贸易以及文化产业投资与合作。文化贸易一方面有助于创造区域就业机会、推动文化交流、增强软实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自贸区的交流合作内容、拓展交流合作平台、提升交流合作空间,也有助于加速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事实上,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中国和东盟的文化交流、产业合作机制已经起步。2005年中国和东盟共同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开始,在广西南宁市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至今连续举办了5届。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部门已在多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高层领导人会晤不断,各类文化代表团频繁互访,文化产业项目的洽谈和实施不断向纵深推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文化特别是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近些年来,广西与东盟开展了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邀请东盟国家展开各种文博、会展节庆和文化创意交流活动,举办多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广西培训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艺术人才,策划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展,到越南等东盟国家合作开发山水实景演出,合作开发中国—东盟旅游工艺美术品,组织了文艺团体多次赴东盟国家演出,以及与东盟学者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学术问题和对策,等等。今后,广西还可以创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中国—东盟文化博览园、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物流园区,建立中国(广西)—东盟文化交流信息库、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信息网络,轮值开展中国—东盟文化年活动,联合出版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刊物,组建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文化创意基地,建设中国—东盟国际海滨影视城、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等,开拓多层次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进和深化与东盟的文化产业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经过5到10年的纵深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将在旅游产业、演出娱乐业、展览业、影视与广告产业、音像出版业、文化艺术品、图书出版物等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将会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为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最终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把广西经济文化建设推到了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新一极的前列,站在了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沿,这无疑给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市场和机会。

首先,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将为广西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根据2010年3月自治区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大文化”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的目标任务,明确要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交流的大平台,实施各类文化项目的硬基地,极具影响力、竞争力和亲和力的软中心。具体提出,“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投资500亿元左右,将北部湾大学和北部湾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北部湾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以南宁动漫城和北海动漫基地为代表的北部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广西体育中心为重点的北部湾体育训练基地,以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为核心的北部湾研究交流基地;打造以一首北部湾之歌、一部北部湾大剧、一台北部湾大戏、一套北部湾丛书等为标志的一批北部湾文化精品工程,以泛北部湾合作论坛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平台,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广西千亿元文化产业的重点区域,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发展中的“八大任务”是互相联系、相互推动的。尤其是,大城建、大交通、大旅游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毫无疑问,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城建、大交通、大旅游、大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南宁为龙头的北、钦、防北部湾城市群整体文化产业实力将会有大的提升。因此,借助《规划》提供的重要战略机遇,北部湾城市群的崛起,将会突显区域文化产业主体功能,可以带动区域内乃至整个泛北部湾地区的文化产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格局。

其次,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优惠政策,为广西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明确给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五大方面的政策支持,具体包括:(1)综合配套改革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支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2)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支持。(3)在保税物流体系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4)在金融改革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支持在北部湾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5)在开放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开放合作示范作用,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建立和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实施合作项目。在这样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指导下,201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展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任务,结合广西实际,“迅速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以文化实力来提升经济硬实力”,实施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即: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基地,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对外文化产业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品牌、产品,构建有广西气派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项目集群,使广西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军、生力军,至2020年,把广西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

第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和广西城镇化步伐的加速,将给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带来巨大空间。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3月19日正式批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大范围生态自然景观为背景,以网络化、开放式的交通体系为骨架,以区域经济联系主要方向为依托,以核心城市为中枢,构筑多中心、多层次城镇体系。也就是构筑“一主、五副、多中心”的中心体系,即以南宁为主中心,以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5市为区域性副中心,以县城和重点镇为地区性中心城市(镇),形成“双极、一轴、一走廊”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南宁大都市区、钦—防联合都市区、北海都市区、玉林都市区。这些都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载体,大量聚取都市人口,必将创造文化产业消费的旺盛需求和发展空间。

(四)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合作共赢,为提高广西文化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新的平台

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市举办,今年11月将举办第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围绕《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为重点,面向全球开放,由中国和东盟10个国家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经贸展会。南宁博览会设四大专题: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先进适用技术、魅力之城及旅游。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商品贸易。展示各国优势商品,促进商品出口贸易,为中国与东盟之间以及共同面向全球搭建货物交易平台。二是投资洽谈。投资与引资相结合,推介各国投资环境,发布招商信息,对接洽谈项目,扩大区域内相互投资,联手吸纳国际资本。三是服务贸易。推介和展示中国和东盟10国的旅游景点景区、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进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展示和交易。四是高层论坛。博览会期间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专题论坛,邀请各国政要、商界精英、专家学者对话交流,共谋发展。五是文化交流。举办风情东南亚晚会、南宁国际民歌节,展现各国民族文化。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已成为面向全球商界开放、进口与出口相结合、投资与引资相结合、展销推介与专题论坛相结合、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的国际区域性大型展会。2007年,获得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品牌展会称号。中国—东盟博览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以博览会为平台和载体,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大有作为。

1.有利于形成文化产业和经贸双促进、共发展的局面。

中国—东盟博览会以文化交流大搭舞台,以经济活动唱主戏,形成了文化和经贸双促进、共发展的局面。经贸的繁盛带动文化的繁荣,而文化交流则为广西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的商务交流创造良好的地域和心理环境,最终为经济与文化的合作发展提供良性的、积极的、可持续的结合点,推动广西文化与经济互助、互促、同进、共繁荣。

2.有利于广西地域文化品牌的战略性推广。

博览会和峰会期间,有中外183家媒体的848名记者到会采访,中外媒体海量的宣传报道,对宣传广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广《壮族大歌》、《妈勒访天边》、《桂林故事》等大型文艺演出具有重要作用。每年博览会引来的国内和国际无数关注目光,扩大了广西各地特别是南宁地域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借助博览会平台,将会大大促进广西文化旅游项目、民族精品文艺演出、影视产品、新闻出版、文化工艺品的营销推广。

3.有利于提升南宁城市文化实力。

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节庆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品牌,直接提升了南宁城市的文化形象。与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吸引了国内一些大型的演出项目和国外知名的演艺团体的进场,既带动了南宁演艺市场的发展,也提升了南宁的文化品味。围绕凸显“中国—东盟”主题文化,南宁市正在兴建中国—东盟艺术村、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园、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大学)、文化交流与研究基地、绿城会展商务旅游区等园区与基地,吸引东盟国家的艺术家人才和企业家进入南宁,南宁将会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中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五)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给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中国与东盟所有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保持了频繁的高层互访活动,同时,包括党际、议会、社会团体等各个层次的交往不断增多。双方通过坦诚的对话和沟通,加深了了解,增进了互信,整体关系步入“对话、合作、共同发展”的轨道。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外交及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不断深化,不断打开新局面。

从文化交流层面看,2005年8月,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年度会议时提出把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双方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2006年举办了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一系列庆祝活动,使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合作进一步发展。2007年1月,我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从法律上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2008年,中国与东盟提出签署《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广西文化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在不断得到提升,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合作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东盟国家政府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合作愿望在不断加强。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新态势:

一是正在搭建多元文化、多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的活动平台。如在南宁兴建东盟文化园区、文化类型博物馆、艺术展示场馆、代表性建筑等。

二是逐步形成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理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管理机制,规划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系统梳理、准确定位和合理开发双边与多边文化资源的特色、互补和市场基础上,逐步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主体, 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是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立法,建设文化产业合作法律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协商建立优惠政策体系,设立专项发展基金,获得城市土地出让金、政府补贴以及减免关税、返税等优惠条件,共同培育市场体系,扩大国际文化贸易。

可以预期,中国与东盟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文化产业前景广阔。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以产业合作为纽带,以文化投资推动文化贸易,以文化消费促文化发展,有望实现互利共赢与和谐发展。

三、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

(一)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的有利条件

1.广西文化产业具备了与东盟对接的经济能力

“十一五”期间,广西文化产业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政府政策扶持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具备了与东盟对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攀升,部分领域凸显优势,成为产业核心层和与东盟对接的衔接点。

广西文化产业呈现出大幅发展的趋势。2009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98.7亿元,2010年则提高到240亿元,增幅为20.79%。其中,新闻出版、演艺、广播影视等领域的表现比较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竞争实力大大增强。以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为例,广西新闻出版业160亿元,广西文化系统的演艺产业及其相关产业37.62亿元,广西广播影视产业33亿元。三个产业加起来是230.62亿元,占2010年全年增加值的96.09%。因此,这三个领域产业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和与东盟对接的衔接点。

(2)文化产业主体不断增加,龙头企业逐渐产生,民营企业日趋活跃,具有与东盟对接的主体。

2009年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万多个,从业人员约30万人。广西文化产业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打造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组建起一批大型产业集团,如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正泰印刷包装集团、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评选,精选出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宁万达国际电影城有限公司、桂林愚自乐园、广西接力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桂海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3批28家文化企业作为广西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同时还推荐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百色靖西旧州街绣球村、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文化部评选,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桂林广维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入选“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这些文化企业不但成为支撑广西文化产业的骨干,起到示范和领军作用,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成为向东盟发展的主力军。另外,一些外资和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数量增加,经营活跃。这些企业的项目占广西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2/3,产业效益显著,成为广西文化产业向东盟发展的生力军。

(3)文化产业体系迅速扩大,多元业态初显规模,产品丰富,品牌突出,具有与东盟对接的能力。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广西初步形成了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物博物、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广告节庆、文化会展、体育健身、艺术培训、休闲养身等业态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产业链逐渐完善。其中,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大型国际艺术雕塑公园———愚自乐园、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电视栏目《寻找金花》、钦州坭兴陶等一批文化产业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比较强。因此,广西文化产业体系及品牌已经具有与东盟对接的能力。

2.广西文化产业占据了与东盟对接的地理和文化优势

(1)广西在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大格局里占有其它省区所没有的地理优势。

广西处于东北亚与东南亚的海陆结合部,独有与东盟接壤的沿边优势、陆地口岸和海洋通道的优势,与东盟交通对接有较好条件和基础。已经打造出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现代化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使广西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国际大通道。

广西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各省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会区。这一经济地理优势使广西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和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地。

(2)广西与东盟交往具有民俗观念相通和民族起源相连的文化优势。

地理的接近使广西在文化上与东盟各国有着许多共同性或相似性。

首先表现在儒家思想上。东盟各国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人民的某些思想观念都显示出鲜明的儒家文化印记,进而形成了与中国、特别是广西极为相似的生活风俗和思维方式等。

其次表现在民族文化上。广西各民族与东盟的许多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壮族与东南亚的侬、老、泰、掸等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生活在百越之地,始终保持着族属文化渊源。瑶族、苗族、京族等民族与东盟的瑶族、苗族、越族具有母语同源、稻作为本、习俗相类等共同特征。这种同源文化,使得东南亚各国人民对广西文化有着一种亲近感,因此广西与东盟的交流和沟通比较容易。

第三,表现在华侨亲缘上。广西是中国的第三大侨乡,广西籍的华人华侨300多万,大多在东盟各国定居,他们在经济领域非常活跃,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对祖国,对家乡有较多的文化认同和稳定的友好关系。这也成为了广西文化产业走进东盟的一个有利条件。

3.广西文化产业具有了与东盟对接的法律基础和思想共识

中国与东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东盟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等一系列的协议和声明,都成为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的法律基础。

双方签署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南宁宣言》、《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致力于加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新闻部长南宁会议共同主席声明》、《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北京声明》等一系列文件,在社会文化合作、信息与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共识,有利于广西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与东盟对接。

4.广西文化产业得到了与东盟对接的重要平台和机制

广西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中,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与东盟各国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加深交流与合作,为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创造有利条件。

(1)一系列合作平台的搭建,推动了广西与东盟的合作。

广西所承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中国—东盟电视论坛、中国—东盟国际旅游合作论坛等一系列论坛,以及所举办的中越边境商品交易会等会展,成为与东盟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密切了文化交流,推动了经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2006至2010年,广西与国家文化部产业司、外联局连续联合举办五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得到东盟各国政府文化部门以及东盟秘书处的支持和参与,双方在不断研讨中取得许多方面的共识,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落实了广西与东盟的合作。

广西所建立的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机制,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工作机制,广西与东盟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以及中越边境省份定期会晤机制等一系列重要机制,增进了广西与东盟的友谊,深化了双方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落实了与东盟合作的政策和项目,并使之良性运行,健康发展。

这些平台和机制使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成为可能。

5.广西文化产业积累了与东盟对接的经验

广西与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在21世纪以来与东盟的文化交往和交流逐渐密切,建立了友好关系,展开了业务合作,积累的对接经验,实现了文化产业与东盟的初步接触。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广西与东盟进行文化产业层面的合作已经初显端倪。

(1)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为广西面向东盟发展文化产业做好了铺垫。

广西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个系统与东盟各国的交流和往来日益频繁。广西广电系统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深化与东盟媒体的交流。一是连续邀请东盟国家媒体进来进行“聚焦广西”广播电视国际采访活动。二是主动与东盟各国媒体密切合作,到东盟采访报道,如2007年4月至6月的“中国—东盟合作之旅”的联合采访。三是与东盟国家电视机构共同举办文艺晚会,如2007年广西电视台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电视台联合举办“山水之约·美在巴厘”大型直播文艺晚会;又如南宁电视台从2007年开始,每年与越南国家数字技术电视台共同举办“春天的旋律”中越春节联欢会等。四是广西电视台每年到东盟十国举办广西电视展播周。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密切了广西与东盟的关系,为今后文化产业向东盟发展做好了铺垫。

(2)各种展销和宣传活动,为广西文化产品在东盟市场的营销做了推介。

广西新闻出版系统积极到东盟国家承办中国图书展销会,展开版权贸易,出口图书,使版权输出量逐年增长。2008年和2009年广西承办越南、柬埔寨中国图书展销会,两年现场销售图书总洋码共计30万元,签订输出版权与合作出版合同83种。2010年广西承办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图书展销暨版权贸易洽谈会,仅签订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合同的图书就达109种,超过了前两年之和。广西旅游系统运用多种形式与东盟国家相互推介旅游产品和线路,创新旅游促销模式。广西旅游局一方面组织“走进东盟—广西旅游国际大篷车大型宣传促销活动”进入东盟宣传广西旅游,另一方面邀请东盟媒体和旅行商到广西采访和考察旅游市场,向东盟各国推介广西旅游产品。同时,广西还邀请东盟各国到广西进行宣传促销活动,使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形成促销互动,共同打造旅游市场。

(3)许多友好协议的签订,为广西与东盟取得产业共赢建立了运行机制。

2007年至2010年,广西广电系统积极与东盟国家广播电视机构合作,先后与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21家广播电视媒体签订协议,建立了友好台关系,形成交流合作新机制,实现了广西广播电视信号在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落地入网播出。广西旅游系统与东盟各国的17家旅游机构签订旅游合作备忘录,不但与东盟各国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合作,如广西与越南高平省签署《中国广西崇左市与越南高平省共同开发建设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度假区合作框架性协议备忘录》,而且还与越南签订旅游管理合作备忘录,如2008年广西旅游局与越南河内市、广宁省、谅山省、高平省文化体育旅游厅签署了“中越边境旅游管理合作备忘录”,建立边境旅游管理机制,使旅游市场管理规范化,共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4)不同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为广西与东盟深化文化产业合作创造了条件。

广西新闻出版系统积极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和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文化系统在2008年与东盟建立的“东盟十国博物馆与中国广西民族博物馆‘10+1’合作与发展联盟”,在2010年挂牌成立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广西旅游系统2008年建立广西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这些园区和基地等机构的成立,使双方具有了合作的平台,为广西与东盟深化关系,共谋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5)企业进入东盟的尝试,为广西文化产业在东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例如桂林《梦幻漓江》天天演出项目已达成整体输出到越南胡志明市协定。桂林云尚动画在2010年在马来西亚设立工作室。柳州蓝海科技公司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与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的代理商合作共同开拓东盟动漫游戏市场。这些企业的尝试,说明了广西文化产业进入东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为今后在东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6)东盟人民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喜欢,为广西文化产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一方面,东盟观众青睐广西的演艺作品,因此广西的“刘三姐”舞台艺术精品多次随自治区党政、经贸代表团对东盟各国进行访问演出,受到东盟观众的热烈欢迎;广西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办“2007马来西亚·广西文化舟”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东盟观众还尤其喜欢中国的影视作品。例如,据调查,越南89%的人最喜欢看中国影视剧,93%的人认为看得最多的外国影视剧是“中国”。2010年在越南全国电视台播放影视剧中,“中国的影视剧占67%”等 (1) 。这表明,广西文化产业在东盟国家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可以大有作为。

以上有利条件使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成为可能。

(二)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的存在问题

1. 在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战略布局上对文化产业合作力度不够。

我国在与东盟合作的总体战略中,虽然是全面经济合作,“以构筑双方在21世纪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2) 。但是在具体的产业领域合作上,却集中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方面,在其他经济合作领域里,优先加强合作的领域是“(a)农业;(b)信息及通讯技术;(c)人力资源开发;(d)投资;(e)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在合作应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金融、旅游、工业合作、交通、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及次区域开发等。” (3) 在这些领域里,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只是“旅游”和“知识产权”,而且处于合作应扩展的其他领域层次。由此可见,国家在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战略布局上,对文化产业有所忽略。这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与东盟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必然会影响到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的对接与发展。

目前,中国与东盟通过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研讨,都认识到加强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地理上相邻,拥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同时拥有不断增长、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这是各国合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 (4) 理论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我国应该尽快与东盟协商谈判,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化产业协议》,为双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合作机制。

2008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中方发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即将出台的信息,媒体作了广泛的宣传,但3年过去了,至今未见下文。

2. 地方政府尚未制定文化产业进入东盟的总体规划

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但在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治区文化厅联合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指导思想”中提到“积极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在“主要任务”里提到“努力扩大对外贸易”,但尚未制定与此配套的广西文化产业进入东盟进行总体规划;尚未做到把开拓东盟市场作为广西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新支点;没有明确哪些文化产业领域重点与东盟对接;尚未制定具体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进入东盟的政策;尚未看到如何加大产业面对东盟的资金投入;广西与东盟各国尚未签订关于文化产业的备忘录,尚未建立与东盟对接共谋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机制,等等。这必然会影响广西在政府层面上有意识地与东盟进行文化产业的对接。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尽快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导机构,尽快出台向东盟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的对接。

3. 产业主体自身束缚难以走向东盟谋求发展

目前,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的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无序状态,各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出版系统的国有企业以书展形式附带营销,不是常态的商业运营。文化系统的民营企业在东盟已开始些许商业尝试,但是比较零星,谈不上是大产业;广电系统的传媒机构主要停留在文化交流,还没有进入经济的层面;旅游系统虽然有了一些产业的成效,但规模较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种,就企业而言,(1)实力不强,难成规模。广西文化产业主体,特别是活跃的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相对弱小,没有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他们只能做与东盟的个案合作,难以铺开,做强做大。(2)有意对接,渠道不通。有的产业主体虽然已经看到进入东盟发展产业的前景,但是仅凭自身的能力,却找不到门路,没有政府搭桥,没有中介机构,难以进入东盟。这必然会影响到广西文化企业与东盟进行产业对接。因此,政府应该在给力、引导和搭桥帮助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

2008年以来,广西大力宣传与东盟合作开展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其中有越南下龙湾海上大型实景演出、柬埔寨的“微笑的高棉”,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今未见项目有实质性进展。而并没有作多少这类宣传的云南,有的项目已经捷足先登。2010年11月27日中国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柬埔寨索玛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大型演艺项目《吴哥的微笑》在暹粒省吴哥成功上演。云南文投集团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于此项目,计划在吴哥地区驻点演出5年。这个案例应当引起广西文化产业界警醒。

4.人才匮乏制约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

产业的竞争在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广西文化产业面向东盟发展还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东盟各国国情不同,语言相异,广西文化产业要与之对接,亟需大量既懂东盟各国语言,又懂文化产业的国际性专门人才。而目前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对东盟小语种和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展开得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人才匮乏必然对影响到广西文化产业与东盟对接。为此,广西应该加大对这一方面教育的投入力度,支持各高校东盟外语和文化产业的教学,尽快培养出大量的国际性文化产业人才。

注释

1阮氏容 (越南) :《中国影视剧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视听》2011年第4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 (2004~2010) 》第51页,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 (2004~2010) 》第56页,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4《中国——动漫文化产业论坛南宁宣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 (2004~2010) 》第91页,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2

空管行业的安全文化,是全体空管人员价值取向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系统正常运行、空管安全的最有效的管理形式和力量。如何针对基层特点,加强空管安全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不断学习研究和探索发展的课题。

牢固确立空管安全文化的核心,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下工夫。

加强空管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核心在力求满足员工需求的前提下,重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争取实现员工个体目标与空管整体目标的一致性。

一是确立一种理念:安全运行,人人有责。空管员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和安全的保障与创造者,是空管运行单位的最大财富,同时也是创造安全和财富的受益者,体现了安全运行,人人有责、有功的人本文化特征。一方面,要为广大干部员工营造和构建一个有利于成才、发展的氛围与环境,拓展多种培训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使之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帮助、解决员工中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环境,不断挖掘其内在动力源,真正做到责任共担、荣辱共享。

二是培养两种意识:忧患意识和岗位意识。忧患,是一种前瞻意识,是一种进取精神,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可以使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克服盲目乐观。它不仅是管理者能力构成的一种要素,同时也是直接从事安全工作的空管员工必须具备的素质。民航空管的安全生产既是系统的、相互关联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管制岗位,往往是个人单独操作的,是安全防范关口的“前沿阵地”,诸

多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就是个人“失手”、“失语”造成的。因此,确保空管安全需从强化忧患意识和岗位意识抓起。

三是打造三种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每个空管人员来说,有敬业精神,就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能心无旁骛、全心投入,关注并把握每个细节。坚持敬业精神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由于空管工作是人、机、环结合非常紧密的工作,非一个单位、部门所能完成的,尤其具有“衔接”和协调的特征,个人的责任就寓含了团队的要求和精神。因此,作为一名空管人员不仅要具有“团结、友爱、敬业、精业”的精神风貌,而且还应有“理解、互助、支持、配合”的协作精神。这不仅是一个岗位、一个空管运行单位的运行需彼此协作和关照,而且是整个空管大系统运行不可丝毫忽略的重要环节。只有把个人和别人的工作协调、融入在一起,才能集合众智,顺畅运行,才能实现空管的共同目标、共同期望,才能最大体现空管人员的价值和成功。

不断打造空管安全文化的灵魂,努力把“安全 进,记得牢。再其次,“讲”“教”要分开。安全教育是以制度确定下来的一种特殊教育,有其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不能把一般的政治、行政教育乃至行政讲事当成一码事,以其替代安全教育。最后,要运用多种教育载体,提高安全教育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借用各种典型案例剖析安全思想,定期不定期地检查、考核安全思想;同时还可利用各种开会的机会把安全思想贯彻其中,使安全的警钟无时无刻地在广大员工耳边敲响。

二是安全监督网络化。在加强职能部门依据“标准”对运行单位进行检查、测定、指导、考核、讲评等工作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上至空管分局,下至各运行单位各班组都设有监督员,构成层次衔接、职能互补,使之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实施不间断的督查,并针对监督效果适时对监督员进行讲评和培训。

三是安全运行程序化。针对空管安全的特点,研究制定出一套诸如信息处理、方案拟订、工作交接、内外部协调、飞行调配,以及在复杂气象和特殊情况下的各种运行程序。程序一旦确立,就要坚决执行,严格按程序操作。实践证明,管制服务是一项程序性很严密的工作,不守操作程序是一定会发生问题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因此,建立并严格程序化操作是空管运行的内在规律要求。

四是安全讲评制度化。安全讲评要区分层次并形成制度。作为空管分局一级,要坚持雷打不动地周讲评、月分析、季考核、年中(终)全面总结讲评,其间还要贯穿党委会、安委会的分析讲评。作为分局的下属运行单位,其安全讲评的时间还要相应缩短,形成安全讲评与安全教育互动的效果。各级管理层在讲评中,要有上一级或分

管领导参加并作出评价,切不可为讲评而讲评,把制度化变为形式化。

五是安全评估规范化。依据民航上级对空管安全水平宏观指标的要求,针对空管分局的工作任务和性质,应建立健全安全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机制。在目前普遍开展安全审计的基础上,为巩固其审计成果并深化安全精细化管理,使空管安全在制度、管理、运行、教育、培训、设备等不同的类别层面上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按照每季一次抽项、每年一次全面评估的要求纳入到安全生产的工作计划中去,以此增强安全预防的前瞻性。安全评估的标准、内容、程序等建议由民航空管局统一制定,每年一次的安全评估建议由地区空管局组织或委托空管分局交叉组织进行。紧紧把握空管安全文化的精髓,把“严格”贯穿安全生产全过程。

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伴随“安全是民航永恒主题”的长期行为,是民航业的性质与特点所要求的管理理念,是民航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出的安全文化的精髓之一。

一是严格制度。作为集高科技和高风险于一身的民航空管业,严格制度不仅是保证空管安全以及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也是每个空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要与时俱进地在不断完善规章的前提下,强化空管人员遵章守纪的意识,建立一套学习、检查、考核的措施,把执行制度的情况纳入到对每个空管人员素质的评价和晋级使用中去,促使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的自觉性融入到每个空管人的头脑和行动中去,使之感到严之平常、严之习惯,逐步成为常态。

二是严格标准。在严格安全管理的前提下,要严格空管运行的各项标准,不论是技术保障还是情报服务,都不能有丝毫的掉以轻心。

尤其是飞行管制,在飞行大流量或繁忙时刻,在航班大面积延误时,更要以严格的标准、严格的规范把控好空管工作的一言一行。

三是严密协调。空管协调的组织是否严密,不仅关系到飞行“正常”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防相撞工作的落实,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极大。为此,空管分局要与方方面面特别是与军航方面制定详细、便于操作的协调计划,明确协调内容,规定协调程序,区分协调责任,把整个协调工作纳入到法制的轨道,真正实现空域资源共享。同时要不断强化大民航的协调意识,不断培育一种空管团队精神,把强化协调意识融入到与民航共荣辱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之中。

四是严谨作风。由于航行管制客观上存在着时间性、动态性、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作为常人又难免存在着随意性和惰性等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管制人员必须有良好的素质,尤其是严谨的工作作风。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文化,营造一种抓细微、抓落实的浓郁氛围;另一方面,各级管理人员,要到一线、到岗位,加强现场管理,勤督、勤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感染和引导员工,以自己关注细节、落实细节的严谨作风感染和影响广大员工,这既是领导执行力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个单位良好作风培养、形成的根本途径。

五是严格训练。空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很强的,因此,除加强上岗前和岗位上的基本技能培训外,还需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理论教育、实际操作、英语能力以及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表述力和快速反应等能力的训练;树立和实践先进的培训理念,从传统的单纯培训个人,转变到既培训个人又重视培训班组上来。在此基础上,严格考核标准和技术等级的评定。特别是在克服与纠正“错、忘、漏”

方面,不但全行业需经验互补,合作攻关,而且要不断创新增加其科技含量。

坚持空管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把“及时、准确、果断”的服务贯彻到运行的每个环节。

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不断增加,空中情况愈加复杂,对空中交通管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时、准确、果断”地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空管工作的基本要求,从当前的现状看,尤其要重视并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管制班组管理,提高现有人才资源的效能。针对其运行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全面提高带班主任综合素质和带管能力、加强班组民主管理、完善班组激励机制、创建学习型班组、注重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班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等工作,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从源头上把握“基本要求”落实的可靠度。

二是严格通话程序、标准,提高陆空通话质量。空中管制的直接手段就是管制员与飞行员的信息交流并提供服务。因此,除加强对管制人员指挥用语及其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外,要严格通话用语标准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及时准确、言简意赅、干脆果断。

三是对潜在突发情况要有先期的预见和应急处置能力。管制工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多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疑会影响“基本要求”的实现。因此,一方面,在一天工作之始,要针对当天的任务、天气、保障环境和条件以及可能出现其他情况应有一个基本的分析、预见并做相应的准备,以防可能的突发情况发生后能处惊不乱、冷静从容地指挥、协调;另一方面,在平时正常工作中要重视以科学方法优化管制决策过程,以灵敏的思维和快速反应面对各种复杂

创意产业进入发展新格局 篇3

绍兴县纺织创意设计产业,经过三年建设,已真正成为纺织品新品开发、纺织技术服务、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孵化等促进绍兴县纺织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以创意设计为重头的绍兴县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已成为纺织服装行业人士瞩目的焦点。基地规划建设规模50万平方米,由F5创意园、科技园和中国轻纺城创意园3个园区组成,目前已建成近20万平方米建筑,投入使用17万平方米;集聚各类创意设计机构123家,创意人才1235人。

在柯北规划建设占地100亩左右的中国轻纺城创意园,政府出台专门的优惠扶持、激励政策,并由县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纺织研发机构、创意工作室和服装、面料设计企业。

合作:向国外创意机构取经

作为时尚创意的发祥地之一,意大利一直是设计师们向往之地。去年11月,意大利时尚创意学院与绍兴县纺织服装企业举行了对接会,为绍兴县企业通向意大利提供了可能。

今年,绍兴县纺织企业铆足了劲,纷纷到国外取经、宣传、谈合作。绍兴朗莎尔维迪制衣有限公司、绍兴吉玛良斯服饰设计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纷纷将自己的设计师送往国外深造,或与国外设计师深度合作。

“柯桥有很好的面料,很精湛的工艺,也有很强的发展意愿。但有这样强能力的柯桥却还在做中低端的产品,因为柯桥缺少设计,缺少原创。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能为绍兴培养出一批真正的设计人才。而且我们也有信心做好。”意大利顶尖设计师Muraro如是说。

显然,柯桥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从开始便瞄准高端。绍兴县副县长周树森指出,目前,绍兴县的纺织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很大,希望企业家们能抓住与意大利对话的机会,将意大利先进的服装设计理念、加工工艺,以及品牌服装的营销策略融入绍兴县企业发展中,以提升绍兴县纺织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发展。

瓦栏:网上花型集市引围观

严格意义上来讲,瓦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数码印花服装为主导、时尚家纺为配套,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公司。它隶属于绍兴县印染领军企业浙江宇展印染有限公司。2010年,瓦栏将数码印花和电子商务相结合,2012年7月,在网站上推出瓦栏花型交易平台,并且一炮走红。

瓦栏主推的网上花型设计集市收效惊人。据瓦栏业务部经理石磊介绍,设计师在集市注册成功后,将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上工作室,可以上传花型,并进行销售。网上花型集市不仅吸引了众多成熟设计师,也吸引大批院校学生注册。

瓦栏还与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签约,成为各院校的学生实践基地。

“我们开办花型交易集市的目的,更多是呼应设计师寻找客户源以及采购商找画稿的需求。”瓦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珏告诉记者,网站最早的业务是专门定制T恤和面料。在这个网站上,消费者可以请设计师设计T恤,也可以自己DIY。从面料质地、花型、颜色、领口样式,甚至亲子装、情侣装,都优先考虑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另外,消费者还可以定制面料,在近万种花型中浏览,根据自己的喜好下单。王珏表示,出于市场对小批量定制产品的需求增大,公司提出“即使1米,瓦栏也印”。

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组建设计师团队,推出个体化、多样化、精品化的产品。这样的转型路子,似乎为绍兴的传统印染产业提了个醒:打开思路,融入时代,才能抓得商机。

教育:大力培养创意人才

去年11月,来自教育部纺织服装教指委、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武汉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南大学等纺织院校的专家学者应邀来到绍兴县文理学院,参加首届全国纺织品与创意设计教学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当前纺织行业高等教育进行了经验交流与讨论。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轻纺城创意园举办的创意人才招聘会上,众多企业对创意人才的渴求,让人们看到这里的创意产业发展的蓬勃生命力。教育部纺织服装教指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分析说,当前纺织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他指出,目前,石油、天然气资源正走向枯竭,这为合成纤维等纺织原料产业敲响警钟。在这样紧迫的环境下,中国纺织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而创意产业无疑是纺织业突出重围的重要力量。

为了大力培养创意人才,绍兴县不但出台人才引进政策,还通过与周边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院校合作,向中国轻纺城这一新型创意产业基地输送人才。尤其是本土的文理学院,作为一个地方性高校,跟地方产业、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密切。“我们每年都为绍兴县纺织企业输送大量纺织创意人才,但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文理学院相关领导如是说。

黑龙江省农机产业新格局悄然成形 篇4

企业群体变化。引进企业竞争力强, 一拖、常发、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格兰和爱科等企业, 有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 这些企业均有较好的知名度, 投资建设的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大型联合收割机等产品填补了黑龙江省的空白。这些实力派企业改变了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企业群体格局。

产业结构改变。目前, 一拖、常发佳联、福田、格兰和爱科等项目实现了投产, 这将彻底改变黑龙江省农业机械产品以低端、中小型产品为主的局面。黑龙江省实现了2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生产, 走在了全国前列;配套农机具也发生了改变, 给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先进农机具种类更加丰富。这将带动黑龙江省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 也将带动其它农机品类的发展,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地域分布变化。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企业多数与原有大修厂密不可分, 勃农、海轮王等企业都是在原大修厂的基础上改制过来的, 还有很多企业是以原来大修厂的人员为主做起来的, 这些企业规模不大, 分布分散。但在黑龙江省实施产业项目决战以来, 形成了哈尔滨、佳木斯、农垦松花江等6个农机产业园, 园区目前有60余个项目建成或正在建设, 约吸纳了全省1/4的企业, 园区集聚效应凸显,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分散的格局。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从目前得到的数据分析看, 2012年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 比产业建设之初的2010年接近翻番, 年均增长35%以上。

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制之后, 农机企业性质基本上都是私营或个体, 存活下来的国有企业也是步履维艰, 如哈拖几经搬迁, 企业受到严重影响。这些私营和个体企业规模小, 技术人员占比小, 生产能力较差,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落后,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只有几家企业。近两年的项目企业都是国内外的先进企业, 企业管理先进、人员素质高, 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同时促进和带动黑龙江省企业管理水平发展。

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提高。黑龙江省原有农业机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重复建设严重, 在高端产品制造方面与国内外差距大。农机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可靠性较差, 一些产品安全设计存在隐患。随着一拖、约翰迪尔等项目的投产, 一拖和凯斯纽荷兰准备在黑龙江建设产品研发中心, 这些都极大提升了黑龙江省农机产品技术水平并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 增强了产品本地适用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

拉动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受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影响, 配套企业一直发展缓慢, 较好的配套企业都是围绕常发佳联、约翰迪尔佳木斯等发展起来的, 这些企业在省内配套率较高, 常发佳联大约有50%。小专精配套企业匮乏, 生产能力差, 制约了黑龙江省农机配套企业的发展, 但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有很大发展潜力。现在东金、一拖、福田等企业正在积极发展省内配套, 扶持配套企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大企业、龙头企业带动, 零部件配套企业迎来一个发展机遇期。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机械化。黑龙江省大力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以市场换技术, 使国内外的先进制造企业的产品、技术向黑龙江省集中发展, 优化了黑龙江省的农机产业结构, 产品大幅度提档升级, 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持。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经过去,企业有实力和优势并不一定就会制胜市场,良好的品牌形象反而成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在民众的品牌意识觉醒之后,一个没有良好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的企业是很难获得认可的。乐斯尼冰淇淋以久经沉淀的工艺优势、口味优势来到中国,以独特的品牌文化创意吸引了全国民众的目标,开创了时尚主题品牌文化发展新格局,荣登全球十大创新冰淇淋品牌榜。

所谓全球十大创新冰淇淋品牌,最关注的焦点就是品牌的创新力和创新价值。乐斯尼冰淇淋能够跻身于全球十大创新冰淇淋品牌,这充分彰显了该品牌在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作为一个善于创新的品牌,乐斯尼冰淇淋在制作工艺上以意大利著名冰淇淋大学卡比詹尼提供的新工艺为基础,在冰淇淋款式和花色、造型上以东贝集团提供的定制化冰淇淋设备为基础,这都体现了该品牌丰富多样的创新性。

除了工艺口味和外观造型上的创新之外,乐斯尼冰淇淋在品牌文化上的创新同样令人惊叹,是其能够荣登全球十大创新冰淇淋品牌榜的关键。乐斯尼冰淇淋倡导建立的时

尚主题文化,就是根据世界时事动态的发展而不断的推出创意新颖的主题文化活动,在全年内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营销互动,拉近和广大消费者的关系。例如乐斯尼冰淇淋在2014年提出的激情世界杯主题文化活动,就是围绕着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而掀起的一场足球狂欢。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6

“互联网+”新探索 青创城华丽转身

4月18日,青创城以“开放、联合、共赢”为主题召开了青创城2016战略发布会暨青创网2.0正式上线发布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石狮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杜举胜,青创城董事长林志成、总经理林伊莎,以及行业嘉宾悉数到场。

据了解,青创城国际网批中心是由贸盛投资(福建)有限公司全资投资的一个项目,青创城一期规划总占地面积60多亩,总投资超3亿元人民币,一期可容纳600多家电商企业同时办公。

林志成介绍, 2015年,青创城以O2O创新发展模式为方向,以“海盗精神”为公司的企业文化,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联合纺织服装产业带,目前拥有线下300多家实体服装店与线上3000多家服装供应商,依托成熟的产业经济核心区位优势,着力引聚电商在外中小卖家回归、承上启下。

“承上”是指让有开发生产实力,无销售渠道的中小型加工厂,到青创城来实现销售。“启下”是指石狮3万多家中小卖家在互联网B2C平台开店,由于信息不透明,虽有销售能力,但无法快速组织货源,通过青创城可以一站式找到需要销售的商品。

发布会现场,青创城分别与广东新塘牛仔谷、衣联网、厂家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苏宁云商百货事业部总经理郭良也在现场宣布“苏宁易购青创城男装馆”及青创网2.0版本正式上线。

电商大会聚焦“互联网+实业强市”

作为海丝海博会分展区,石狮电商大会举办至今已经成为海西备受各界关注与行业颇具影响力的本土电商年度盛会。互联网+“实业强市”暨第四届石狮电商大会如期在海西(石狮)电子商务园区隆重举行,强调实业的重要性。

本次盛会由第十九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组委会、石狮市人民政府主办,石狮市电子商务协会、海西(石狮)电子商务园区、淘工厂联盟、拍鞋网、四季星座网石狮服装网批中心联合承办。

大会由福建省石狮市政协副主席施心新致开幕辞,特邀阿里巴巴集团、苏宁易购等代表共襄盛会,福建省石狮市副市长杜举胜、石狮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和副会长、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相关领导,以及电商专家、业界精英、电商企业负责人、200多位网商CEO、300多位期待应用网上零售的传统企业代表和生产商、100多位线上操盘商和创客、50多家全国性媒体记者到会。

在本次大会上举行了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石狮市出口童装质量安全示范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以及中国品牌纺织服装“互联网+”论坛暨东方纺织商城·全球纺织服装一站式直购平台启动仪式。

本次电商大会业界精英紧紧围绕着“互联网+实业强市”主题展开讨论,围绕阿里巴巴实力产业群为石狮产业转型提速、以顾客体验为核心的O2O融合之道、中国“质”造助力中国供给侧改革、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创富生态圈—微小店百城CEO计划、O2O落地实操分享、速卖通石狮专区发展战略、大数据赋能“互联网+外贸”、外贸企业整体解决方案、“互联网+思维应用”—追求商业本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规范网上商品价格行为等热门话题,与会专家代表进行了深度对话和思想碰撞。

为期三天的本届石狮电商大会,与会专家、业界精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与分享了“互联网+‘产业生态’”,为石狮乃至海西电商产业发展“支招”,为构建本土线上线下“源头好货”实力产业群、网货交易、微电商、跨境电商、电商诚信体系、价格规范的园区与关联企业提供了合作与交流契机,同时也为传统企业、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青年分享了成功经验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站式直购平台正式启动

在本次电商大会上,东方纺织商城全球纺织服装一站式直购平台正式启动。由东方纺织商城首席架构师、满堂金财富俱乐部联合创始人田泽湘阐述了东方纺织商城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公园”,构筑“中国纺织服装强国梦”的伟大目标。

会上,田泽湘对该平台的“纺织+服装+智造+互联网=联盟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全面解读。据介绍,福建东方高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东方纺织平台,创新业模式,打造了“东方O2O纺织服装一体化平台”和“720度永不落幕的秀场”。

该平台通过流行趋势、款式设计与面辅料的完美结合,为设计师、服装品牌、服装厂、面辅料供应商提供全球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互联互通联盟构造纺织服装—步成衣的产业O2O生态圈,让全球无忧共享纺织服装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与行业特色的纺织服装行业品牌平台。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生动化进行多维度完美演绎,提升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聚集化的品牌价值,让“东方纺织商城”在全球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直购平台。

“我们与参与平台的人实行合伙人制,增强平台上资源的粘性,打造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而不仅仅是淘宝类的贸易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创客,共享资源与利益。”东方纺织商城创始人洪建忠表示,东方纺织商城专业为设计师、服装品牌企业打造服装纺织面料、辅料的直购平台,通过流行趋势、款式设计与面辅料的完美结合,为设计师、服装品牌、面辅料供应商,在快速服装研发、智造、销售提供全球一站式服务。”

淘工厂联盟发布最IN流行趋势

4月18日晚,结束了白天的智慧风暴,本次电商大会最具亮点和看点的“穿越时光”阿里巴巴(石狮)实力产业群选品会暨淘工厂联盟2016夏季新品发布会隆重举办,通过T台秀一展淘工厂联盟服饰品牌厂商今季流行趋势与时装动态。

本次发布秀以“穿越时光”为主题,通过不同风格的作品凸显创新性与时代性,以时尚脉动的韵律带给网络快时尚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本场发布秀分为“华年”、“绽放”、“探险”、“狂野”、“优雅”、“椰风”、“余韵”七个章节,通过作品展现人们不同的生活场景与角色转换,犹如时尚的音符谱写一曲异彩纷呈的华美乐章。

“穿越时光”暨淘工厂联盟2016夏季新品发布会由海博会组委会、石狮市人民政府主办,淘工厂联盟承办,石狮市电子商务协会、阿里巴巴和海西(石狮)电子商务园区协办。本次新品发布会与阿里巴巴1688平台线上同步呈现。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7

市场也用数据表达了对吉利战略转型的认可。资料表明:2009年, 吉利集团实现销量33万辆, 同比增长48%;2010年, 实现销量41.5万辆, 同比增长26%;2011年, 计划完成销量49.1万辆, 力争增幅超过18%。

作为吉利进军高端汽车领域的品牌尖兵——帝豪, 上市一年多来, 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销量屡创新高, 总销量逼近10万辆。2010年8月, 吉利帝豪开始出口到海外市场, 2011年1月, 月销量突破9 000辆。帝豪EC8, 2010年10月全国上市, 2011年5月在汇众汽车家园华峰圣海登陆山西市场。不同于吉利汽车旗下其他汽车的价格优势, 帝豪的高性能、高品质是其热销的真正原因。

帝豪树国产自主品牌技术性能新高度

在2010年第四季度C-NCAP碰撞测试中, 帝豪EC7以46.8分荣膺C-NCAP五星安全桂冠, 刷新了自主品牌参加C-NCAP测试以来的得分记录。同时, 这样的成绩也让帝豪力压群雄, 一举超越了包括欧、美、日、韩等国的数十款合资品牌车型。这意味着帝豪的安全性能已足以与合资品牌相抗衡。

帝豪在安全性能方面精益求精。帝豪的安全设计以高于C-NCAP要求为标准, 应用先进安全技术达31项, 仅座椅调配就进行了15轮的实验。

作为吉利进军高端品牌的拳头产品, 帝豪系出自吉利最新的产品平台, 严格按照国际一流的正向研发程序研制, 是吉利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车。这从帝豪全球顶级的零配件供应体系也可见一斑, 如西门子、德尔福、博世、李尔等。尤其是CVT无级变速器和CVVT可变正时气门发动机的王牌组合, 为帝豪提供了节油和操控的良好保证。

以帝豪EC718为例, EC718选材实行绿色采购计划, 优先选择可回收材料, 杜绝了铅、锡、汞等有害金属元素的使用, 严格控制车内污染物, 使EC718整车回收率达到95%, 材料再利用率达到85%。

欧IV标准是目前国际上非常严格的车辆尾气排放标准。经过指定的整车排放实验室通过微粒和燃料排放等设备的反复检测, EC718完全符合欧IV排放标准。

在环保涂装工艺方面, EC718采用的水性漆, 与传统的油性漆相比, 在环保、漆面着色、防腐等方面优势突出。使得VOC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降低了72%, 大大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喷涂后的漆层、色粉覆盖整齐均匀, 光泽度、遮盖力和附着力良好, 漆面光亮如镜。

为确保新车性能稳定, EC718研发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一万公里强化耐久试验, 高温高原试验, 顶盖强度试验, 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 白车身模态及静刚度、除霜降雾试验, ABS (防抱死刹车系统) 冬季和夏季匹配试验, 车门开关耐久试验, 四门两盖刚度及强度试验, 拖钩强度试验, 行人保护认证试验, 车内气味性检测, 部分零部件环境试验, 欧洲预认证试验, 整车公告定型试验等一系列测试。

EC7自动挡搭载的是吉利自主研发的全铝发动机, 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VVT发动机技术。经过欧洲专业公司调校, EC7的发动机提升了10%的中低速扭矩和8%的高速端功率以及5%的燃油经济性, 其最大功率1 0 2 K W和最大扭矩172N/m, 在1.8排量的车型中达到上乘水准。发动机采用液压悬置, 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和噪音, 提高了驾驶舒适性。

吉利技术创新能力跃居我国汽车行业最高水平

2010年元月,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吉利集团的“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等奖空缺) 。吉利“技术体系创新工程”是集运作机制、体系架构、战略规划、人才工程、管理模式和知识积累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创新系统。吉利是此次大会上我国汽车行业唯一一家获奖企业, 也是我国汽车行业技术创新体系获得的国家级最高荣誉, 这一奖项的获得标志着吉利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跃居我国汽车行业最高水平。

在安全标准方面, 吉利公司独创了GTSM系统, 即吉利整车全方位安全管理系统。GTSM系统的核心在于“T”, 即集成控制整车主被动安全技术, 从车辆研发初期策划, 到高标准安全技术开发, 再到生产环节严格控制, 形成全方位的整车安全管理体系。吉利汽车每年销售收入的10%, 都会用于研发工作。吉利每年整车碰撞试验要做300次, 接近每天撞一辆, 300次就是300辆车, 不包括试验费用, 仅试验用车的支出就高达数千万元。

吉利汽车还自主研发了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 能够即时监测汽车轮胎气压、温度变化, 特别是在汽车轮胎爆胎后能够自动实施安全救助, 避免爆胎后交通事故的发生。2008年, BMBS一亮相就被评为“世界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领域十大事件”之一, 2010年, 被汽车工业协会授予“年度创新技术大奖”

2011年3月8日, 位于杭州的吉利汽车安全技术实验室正式挂牌。这是自主品牌车企中为数不多的几家自建安全技术实验室进行整车安全碰撞实验的厂家之一。据了解, 吉利汽车安全技术实验室, 是集主被动安全技术于一体的全方位安全实验中心, 总体规划占地面积70亩, 按规划分三期建设。目前, 实验室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这座实车碰撞实验室, 可以满足整车安全开发的基本要求, 拥有进行中国及欧盟体系下所有整车NCAP法规碰撞实验的能力。实验室第二阶段正在建设中, 完成后将拥有翻滚试验能力, 能够模拟所有实际道路交通事故, 并建成操纵稳定性实验场, 还将开发完成自动驾驶仪。而第三阶段完工后, 将拥有各种不同角度的碰撞相容性实验能力, 最终形成集主被动安全技术于一体,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一体化安全技术开发及实验平台。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8

一、现代庄园经济的起源

庄园经济起始于中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封建贵族自给自足的农业庄园逐渐没落。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始于20 世纪中期的欧美国家,现代庄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庄园,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作为一种新兴发展模式成功地改变了美国、荷兰、澳洲等国的农业经济状况,创造出了红酒庄园、花卉庄园等产业经济奇迹。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庄园经济在亚洲蓬勃发展,在日本被称为“都市农业”或“工厂化农业”,而在台湾衍生出了农产品加工与旅游服务,被称为“观光农业”。

20 世纪90 年代现代庄园经济在我国兴起,现代庄园经济把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业中来,进行最优配置,从而将传统低效农业改造为现代高效农业,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性改造。近年来出现了农业多功能化,它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态。

二、现代庄园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庄园经济的内涵,但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在研究中参照张春香的定义: 庄园经济是指农户、开发商或企业,承包、租赁或购买适度规模的土地,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坚持以科技为支柱,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以自己开发经营或委托代理经营为机制,以土地使用权为投资标的,以股份或土地份额为标准,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农用地产业化开发模式。

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现代庄园经济在我国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1. 在运行上,采用资本加土地模式,通过土地租赁、承包和流转等方式集中一定数量的土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规模效应和生态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资源优化组合,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收益。2.在组织上,内部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以资本、土地、技术等作股本,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决策,避免盲目开发。外部采用多种经济合作形式,如企业+ 农户、各种专业合作社等,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3. 在生产上,采用高效农业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延伸农业产业链,搞好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稳定市场,降低市场风险。4. 在经营上,以市场为导向,确保产品销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树立品牌意识,参与产品认证。通过多渠道信息网络,广泛而快捷地接受各类信息,如资源和环境信息、生产和管理信息、资料和市场信息等。

三、发展现代庄园经济的优势

庄园经济吸收了社会闲散资金,将工商资本、城乡资本与农业资本相融合,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将资本、管理、科技等要素投入到农业中,实现资源的重新组合和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现代庄园经济是农业综合体,以农业为基础,在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的同时,集合了观光休闲、科教拓展、餐饮娱乐、养生度假和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促进了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现代庄园经济,有利于高新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突出品牌效益,扩大产业规模,改善产业结构,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庄园,特别是都市农业,通过造林绿化和种植花卉苗木打造“城市之肺”,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生态体系的平衡。

四、我国现代庄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产品和项目定位低,缺乏竞争优势

现代庄园是高层次的农业产业形态,生产的农产品应该是高品质、无污染的优质生态农产品,但目前庄园产品定位普遍偏低,在市场上与普通农产品竞争没有充分发挥出优势。有的庄园虽然定位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但在生产中没有严格按照无公害、无添加剂等农业技术生产标准和规程,最终导致产品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一些计划开发休闲、旅游服务项目的庄园,由附近的村民、个体老板盲目自主开发,以水塘、山林等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平房、板房或茅屋为基本设施,提供垂钓、采摘、游玩等项目,简单重复建设,经济效益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 二) 资源优势发掘不足,发展层次较低

发展庄园经济有助于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引入农业经济,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增加农业产出和产值。但是,目前庄园经济发展中对资源优势的发掘不足,主要投入集中在种植、养殖等初级环节,即使有一定的加工环节也处于产业链前端,附加值较低,造成资源浪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发展庄园经济应通过独特的原料及加工工艺,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产业链得以向二、三产业延伸。

( 三) 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目前,很多庄园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盲目开发,只顾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管理者对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不重视,导致生产成本高。此外,庄园农业生产与先进科技结合程度较低,导致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难以取得长足发展。因此,现代农业庄园经营者需要培育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 四) 内部监督体制不健全,投资者与开发商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和开发商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庄园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投资者一般不参与庄园具体经营活动,无法获知内部事务及财务状况。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体制,信息公布不透明,利益分配不公平,庄园开发商和经营者为谋取私利而暗箱操作,损害了农民、工人和投资者的应得利益,甚至为非法集资套取钱财创造了条件。

五、我国发展现代庄园经济的对策建议

( 一) 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严格标准、动态管理,保障庄园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庄园经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对庄园布局和任务标准等提出具体要求,突出特色,避免盲目开发、简单复制。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政策要向促进庄园经济发展方面倾斜,提高企业发展庄园经济的积极性。政府要做好发改、农业、林业、交通、金融、质检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在部门联动、项目建设、信息共享和资金整合方面做好统筹协调。

( 二)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发展

现代庄园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是建立在产业链延长基础上的集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与集约化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将分散的小型农庄联合为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将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庄园经济的发展。

( 三) 全方位提升庄园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提高庄园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庄园管理,建立长效的市场竞争战略。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融合产品加工、生产体验、特色饮食、休闲观光、物流配送检测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孙光堂.左权县发展生态庄园经济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

[2]康丕菊.庄园经济:一种新兴产业的分析[J].经济师,2015(8).

[3]罗铭.庄园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12).

[4]孙雪萍.云南省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9

(一) 传统漆器技艺发展潜力不足, 品种过于单一。

以荆沙地区为例, 虽有漆器作坊近10家, 但大多数只以一般材料, 一般油漆, 仿制出土器物为谋生手段。采用地道国漆, 高精材料, 传统工艺, 因成本高昂, 费工费时和技艺难以遵古而经营者极少。有少数楚式漆器的传承人虽身怀绝技, 能制作精品和新品, 也因资金和熟练技工的缺少而难有作为。而且老艺人年迈, 后继者乏人。

(二) 分散经营、无序竞争。

登记在册的漆器生产企业以小作坊经营为主, 过于分散, 难于管理, 不能形成集团优势和竞争力、再者同行之间互相倾轧, 做工粗陋, 滥竽充数, 导致生产环境混乱无序、缺乏统一的管理, 漆器市场发展日渐式微。

(三) 品牌意识薄弱。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没有与之地位相称的海内外市场知名度。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楚式漆器艺术生产和管理还处于待开发的蒙昧阶段, 所生产的产品没有注入品牌竞争意识, 缺乏大品牌产品。

二、漆器髹饰技艺的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由于楚式漆器是依赖于纯手工加工与设计劳动者创意思维而完成的作品, 因而属于创造性劳动与创意性产品的范畴。创意产业划分的13个产业领域中就有传统手工艺一个,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具有独创性, 专利性和独创性的特征。每件创意作品都享有独自的知识产权, 具有人文性特征、区域特征、和人文内涵, 体现着荆楚文化创造的品格。所以说,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一) 新媒体对资源的整合

新媒体有着低成本优势, 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极具个性化的特征, 这也使得那些原本并非主流的文化产品也偶有市场, 点滴汇聚也能形成可观的市场收益, 进而实现传统手工艺在文化空间运行的产业价值。这些经典创意元素的产业价值的受众虽是小众群体, 但依然可凭借产品和服务成为主流方向, 其中蕴藏的经济吸引力不容小觑。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用于整合各类传统文化资源, 不断创新文化内容, 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 开发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传统漆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组合可以扩展到室内外软装饰、展厅布置、包装设计等方面, 凝炼的传统漆器手工艺符号则可大量适用于景点、大酒店内外装饰。传统漆器手工艺基因库的建立, 也为漆器设计的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将传统漆器艺术的文化创造转换为图案、文字、视觉符号和数字化材料。

(二) 漆器髹饰产业价值链的三个阶段

第一, 在文化产品创意阶段, 新媒体能够最大程度的将楚式漆器髹饰作为主题元素, 并使之展现出设计理念和产品的大致形廓, 如产生以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载体的文化产品来传递新生产品的艺术文化气息, 使之与现代社会的消费理念、审美品味和艺术追求相匹配;第二, 在新产品消费阶段, 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如通过电子商务等手段, 用最少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和最方便的形式服务于市场, 传达给消费者;第三, 在新产品售后阶段, 新媒体将打通信息社会的各个通道, 与之有关的所有信息与服务, 都可以被每一个受众通过新媒体构建的平台来了解、消费。

(三) 传统技艺纳入现代化语境

第一, 打造艺术品品牌, 提高商品附加值。建立与之配套的手工艺基地, 对传统漆艺进行有选择性的继承与发扬, 使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技艺;第二, 艺术类高校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道路中责任重大, 必须积极与省内外甚至海外艺术院校联系, 逐步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大力宣传推广传统漆艺培训, 为漆艺传承输送新鲜血液, 使之后继有人。还要创建高档次漆器艺术博物馆, 鼓励收藏;第三, 尽可能地保护性开发, 侧重于漆符号、图像、文本和其他材料传统漆器门制作和收藏大漆作品, 坚守传统楚式漆器艺术品收藏功能和审美功能;第四, 创意要新颖。要及时更新观念与漆器的艺术创作中。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展示远远不够, 更依赖与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诉求与艺术底蕴, 要展现出传统人文色彩, 完美的漆器创作需要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以及精准适当的艺术表达和个人的天赋与才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平台, 将地方性的文化纳入到现代化语境中。

三、创意产业下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空间的再创造

传统的漆器产品可以推陈出新, 服务于新的文化生活空间。在现代室内外的软装饰中, 使用漆器用品可以用来营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化空间, 比如漆器储存罐、漆画、客厅屏风等。新的功能和审美造型被诠释于古老的漆器文化环境, 视觉上的装饰效果更加突出。将现代设计的构成形式感注入具体家居形式中, 在传统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精华中提炼新的时尚要素为现代生活服务。传统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空间资源何其富庶, 将其中的本土文化元素加以收集提炼, 再结合现代构成语言加以阐释, 新营造的文化空间可以将历史和现代完美沟通起来。市场从“高低两端”向“中高端结合”趋向。过高的追求会缩小市场空间, 而过低的产品定位也会损失漆器产品的应有品味。当在坚持品质的前提下走“中高端结合”“品牌带动”的路线。

四、总结

单纯把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过程形式化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是, 在创意产业格局下, 如何实现其文化空间中的价值定位选择与长远目标。否则, 其成果的正面意义将可能被现有形式的盲目驱从与毫无章法所替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空间是依附于其具体漆器产品而存在的, 但也必须应时而生,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良与再创造。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下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发展空间的可行性, 如何对流传下来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进行收集、整合、提炼、甄别, 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理念与创造, 是我们要仔细研究的一个长久课题, 而且、这个过程是和文化形态的再创造和注入息息相关的,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桂俊荣.漆器文化艺术特质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R].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4-45.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10

关键词:特色制度文化,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安钢股份公司第一轧钢厂顺应科学管理发展趋势,本着“传承安钢文化、符合一轧实际、彰显文化特色、注重实践创新”的工作思路,主动向特色文化管理转变,努力培育企业文化新格局。通过有效载体,融合层次推进,创建以优质产品、文明环境、品牌信誉集中体现的物质文化;注重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注入现代管理理念,构建特色制度文化;倡树社会公德,规范层次行为,恪守职业守则,建设文明行为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与个人价值实现紧密联系,催生团队合力,培育特色精神文化。企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凝聚力、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以精神文化为主体,正面突破,培育特色精神文化,催生团队合力

1. 紧密结合实际,凝炼文化理念,培育特色一轧精神文化。

在创建一轧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一轧厂紧密结合实际,拓展延伸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归纳总结出了《一轧厂文化理念三十条》。用企业核心价值观统一职工思想,继承发扬“拼搏进取,敬业奉献”的安钢精神。在公司“同心聚进、缔造恒远”的主体价值观指导下,用“真诚、奉献、精益、俱进”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职工,把“鼎立中原,争创一流”,建设千万吨安钢集团的企业目标,与老厂要做新贡献,把一轧建成一流轧钢强厂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鼓舞激励职工在改革发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个人价值实现同企业愿景联系在一起,塑造培育了“学习、创新、奋进、争雄”的企业精神,倡导“与企业一起成长”、“同舟共济、共勉共赢”的理念,努力追求人企合一,目标同化的完美结合。按照“严谨务实、诚信高效”的安钢企业作风,强化制度管理,努力打造“严高细实恒”的一轧工作作风。制定车间、科室、专业、岗位管理理念、愿景。通过文化理念上墙,每日班前文化理念宣誓,特色文化理念培训、宣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向职工宣贯组织文化理念,逐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愿景的融会趋同,不断注入精神动力,激发企业活力,进而催生团队凝聚力。

2. 坚持以德育人,诚信教育,提升团队合力,建设和谐职工队伍。

在特色文化创建过程中,一轧厂把加强“三观三德”教育和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为重点工作之一,以“服从大局,融入集体”,“人人都是一轧形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团队理念引导职工,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团队合力。以“对组织、对同事、对朋友,真诚坦率、谦虚宽容、表里如一;对一轧、对工作、对用户,认真负责、说到做到、恪守信诺”的诚信理念,教育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成为现代企业新型高素质员工。以“以产品代表人品,用人品打造精品”,“要轧名品,先正人品”的产品质量理念,教育职工用一流的人品打造一流的精品。近几年,随着一轧厂内部改革步步深入,改造发展不断升级,新技术应用连结硕果,管理创新亮点不断,指标刷新屡破记录,生产效率几度翻番。在“今天的优秀就是明天的起点企业口号鼓舞下,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以主人翁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以高出组织标准,超额完成工作目标”的自主管理意识,用心尽力工作,奉献聪明才智,到处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洋溢着文明和谐的企业氛围。严冬下水救出落水少年,临危不惧勇斗盗贼,捡钱包千方百计等失主,慷慨解囊助病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正气张扬,人气旺盛,文明向上蔚然成风。

二、以制度文化为依托,创新管理,打造特色制度文化,增强导向约束功能

1. 确立文化管理思想,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文化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一轧厂借鉴标准化管理要素,采用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对所有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审核、修订、完善,注入现代管理理念,溶入文化内涵,体现团队意识,建立起融部门管理职责、管理标准、奖惩考核、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等内容为一体的文化管理体系。创新拓展了涵盖七个创新创效、质量提升、专业管理,企业文化、政工安全多个系列共十一个模块,200多个管理文件、两千余条款文化制度体系。系统编制了全厂39个工种、273个岗位的岗位/职务说明书。每一专业管理体系,均围绕生产经营重点,明确各子系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形成了以文化管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为两翼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各级管理层树立了完美执行力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大力倡树“没有任何借口,反对推诿拖延”,“把发现不了问题当做最大问题”。明确管理责任制公式:“开会+不落实=零,布置工作+不考评=零,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和执行”,按照职责要求进行考核,以过程管控质量,确保整体输出最优。使一切管理行为纳入了“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程序化中,从制度上体现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天天抓落实、事事要落实”的一轧厂工作精神。

2. 开展管理评审,实施目标绩效考核,提升管理创效能力。

为了强化管理,一轧厂提出“对管理的管理”、“管理不纠错就是不作为”的理念,从制度入手,每月一检查一考核,每半年开展一次对全厂各生产、辅助车间和专业管理科室进行系统管理评审。主要对车间、科室生产经营业绩、专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履行和作用发挥、工作质量高低、效果好坏,进行系统评审,从而识别管理薄弱环节,确立改进目标。通过实施管理评审,促进被评审单位更新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标准,增强管理责任、激发管理活力。坚持制度创新,引领制度升级。在全厂引入目标绩效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督查,建立起“工作有计划、实施有方案、落实有考核、改进有验证”的“四有”绩效考核新模式。按照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运营层面和基础管理、学习成长层面“四维”主体框架,运用“平衡计分法”考核模式,优化融合关键绩效指标、工作职责履行、过程管理质量等考核要素,系统量化各部分管理层职责,制定出《一轧厂企业文化建设五年目标规划》。各单位每月上报计划,月末对计划进行落实总结,考核部门追溯,个人管理痕迹和绩效展示上报给主管领导,逐级评价,实行工作日逐级审阅制度。厂部按照制订的考核标准,运用绩效测量、痕迹管理方式方法,追溯验证工作质量和目标绩效完成效果,形成了制度与措施、激励与约束互为补充、互为基础、因果对应、逐级支撑的链式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有效激发了全厂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促进了工作绩效的全面提升。

3. 推进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有机结合,逐步打造特色制度文化。

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只有得到职工的认可,自觉接受并身体力行,才能上升为制度文化。一轧厂在建设制度文化时,大力倡导“管理讲制度、办事讲原则、工作讲程序”的科学管理理念,注重管理制度与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培育核心价值观,联系安钢改革发展,把制度文化建设与“建设精品高效棒型材基地,建设现代化新安钢”的企业目标紧密相联系,得到了职工普遍认可和赞同。几年来,先后建立竞争上岗、优秀科技人员考评选拔、管理评审、目标绩效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较好地体现了制度的公正、公平性。各项管理制度的出台、创新、优化、升级,都是按照集体决策上下反复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后公布实施。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中,始终坚持工作关系高于个人关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坚决务求实效。运用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最大限度体现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严格执行制度逐渐形成自觉行为,规则意识普遍养成。车间交接班自觉排队,晨誓宣讲,会议、做操列队入场等,制度文化力产生了日益明显的作用。

三、以规范行为为标准,倡树实践,营造特色行为文化氛围,推动职工素质稳步提升

1. 建设行为文化,培育一流职工队伍。

多年来坚持素质教育,学习遵守公民道德,开展三观三德教育,培育“四有”职工,努力推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一轧厂实际,经过问卷调查、讨论、分析整理,总结提炼出了以做人、待人、公德、学习、工作、团队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行为准则》。区分不同岗位,从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生产操作人员、辅助生产人员和综合服务人员五类群体,总结提炼出以职业目标、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职业守则》,并在全厂倡树实践。扎实开展“六树五要十不准”活动,职工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全员行动,共同参与,为建设企业行为文化、规范职工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认真履行岗位规程、守则,注重职工素养良好养成。

按岗位分类、分层次建立起《一轧厂岗位人员行为规程和守则》,全员认真自觉履行。车间还结合自身特点,依据岗位守则,紧紧围绕尊重人、爱护人、培育人、教育人这一主线,注重从文化角度研究分析职工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精神需求,通过奖励、表扬、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群体活动、参与管理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为职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职工的交往、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达到了人企合一、目标同化、价值提升的全新境界。倡树实施岗位人员排队进出车间、准军事化管理,职工遵纪守规行为自觉养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展示文化。职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天天抓落实,事事要落实”,营造出一种高昂向上、生机勃勃、开拓进取的良好行为文化氛围。

3. 创新安全、设备、技质专业文化理念,营造文化氛围,打造一轧特色专业文化。

一轧厂管理体系紧紧围绕厂部方针、目标,以层次管理为主线,以细化分解职责为切入点,明确各工作方针、目标,从而使各体系在弘扬企业管理文化,支撑厂部方针、目标的基础上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安全管理与国际先进的OHS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接轨,倡树职工安康理念,强化物的本质化安全支撑效应,预防、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技术质量管理全面贯彻2000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满足顾客要求,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为永恒主题,以技术支撑生产,以技术进步带动企业发展;生产管理创新植入最佳的要素配置与最低的生产成本双赢管理新思维,全力促进生产运行经济、高效;设备管理融设备、计量、能源三个专业管理为一体,全面确立设备预知预控经营型管理思想和操检合一管理模式,强化和突出设备管理由事故处理型到隐患治理型向全面预防的管理转变;环境保护以贯彻ISO14001管理体系标准,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为目标,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职工为重点,整体推进全员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培育储备企业发展优势;物资管理创新管理机制,以严谨的计划、最优的质量、最低的储备、及时的供应为目标,建立物流有序、顺畅闭环的物资管理网络;政工管理力求实现先进管理模式与政治思想工作的高度融合,以建设一轧特色“四有队伍”为目标,为生产经营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行政管理创新完善职工行为规范,倡导以服务生产超越期望的全新观念,构筑起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综合制度。

四、以物质文化为载体,整合资源,凝聚队伍,构筑富有生命力的特色文化生态环境

1. 倡树文化管理思想,整合资源,发掘潜能,提高企业贡献能力。

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树立“超越自我、合力图强”的企业理念,明确“打造行业驰名品牌,建设精品高效棒型材基地”的企业目标。坚持“品种、质量、效益、效率、安全、清洁”大生产理念,全力组织均衡高效精益生产。为了树立“精心创造完美”的质量观,坚持“用产品代表人品,以人品打造精品”的质量理念,从强化质量意识入手,健全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优良立品,诚信树牌”,努力创保螺纹钢品牌信誉。主要产品多次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国家免检、中国十佳”称号。正确处理责任、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责任光荣,必须倾尽全力去承担”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老厂增产创效、降本创效、质量创效能力。在安钢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时期,主动为公司承担压力,为建设现代化新安钢提供有力的效益支撑。开展“树强厂意识,塑棒型品牌”活动,以品种创新、指标创优、管理创效为重点,推行“生产组织精益化、生产控制精确化、生产管理精细化”“三精”生产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做到减产不减效。服从公司效益最大化目标,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安排,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厂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的贡献与责任。

2. 以人为本,建设绿色生态文明企业。

一轧厂坚持以职工安康为本,力争做到“凡是有人工作的地方,就要争取变成最安全、最舒适、最美丽的地方”。以推行实施8S管理为契机,通过“整理、整治、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自检”八个阶段的循环运作持续改进,提出了“争创集团公司8S管理标杆单位”,实现“现场管理可视化、制度执行标准化、过程管控程序化、员工行为规范化”的8S管理推进目标,先后对三个主要生产车间、五个辅助生产车间生产现场及办公条件进行8S治理。8S管理“每周一检查、一通报,每月一公示、一考核”,与开展“8S红旗竞赛、定点摄影前后比对”相结合,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支持、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式督促保证体制。通过落实现场细微细节,营造“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环境,从根本上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打扫卫生的频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浪费,营造出了“人造环境、环境育人”良好氛围,实现了人的行为规范化,事的先后流程化,物的摆放标准化,厂区环境因地制宜实施绿化美化,面貌焕然一新,多次被省市评为园林建设先进单位。绿色生态园林企业逐步形成,呈现出了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相斗艳,金鱼畅游水中,白鸽飞翔蓝天的人文和谐景色,构成了绿色安钢、和谐安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安钢第一轧钢厂企业文化内编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11

关键词:工业设计 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84—02

全球化消费社会是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创新和个人创造力是其推崇的对象,倡导文化艺术具有支持与推动经济功能。目前主要在动漫和工业设计以及娱乐等领域得以表现。而工业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上占据重要位置,完美结合了艺术和科技以及文化,是以创意为手段把艺术与文化向生产力进行转化的核心。科技是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导向,依托文化,创意为核心,从而使营造的创新环境具备生态化氛围。对设计创意产业进行发展,促进创新设计水平提高,将显著的推动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具有促进各地丰富科技资源的利用与转化,有利于创新型服务业的培育和壮大,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把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做大做强,从而成为最有力的支撑力量。

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

一 工业设计发展现状

就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创意产业成为其趋势,而其中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杨振宁认为:“工业设计是21世纪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对工业设计忽视,必将成为落伍者。”何人可指出:“经济效益将围绕工业设计进行”,工业设计在振兴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重视该财富极为必要。工业设计在振兴国家经济和提升企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方面的拉动作用超乎人们的想象。工业设计对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转变功能,在建设国家创新和节约以及友好环境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是任何因素不可替代的,为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工业设计,都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给予优惠。创意产业属于新兴事物,其明确提出是在上个世纪末,其历史经历为二十年,而300年为工业设计历史。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诞生的工业设计,而工业化进程历史阶段不同,其发展特性也具有差异。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创意”与“价值”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那么工业设计将被赋予哪些新特性?如何定位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的关系?在蓬勃发展创意产业下,工业设计的发展之路又将在哪里?而我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又具有特殊性,如何结合实际发展工业设计?需要我们深深的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我国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29年前,美国海斯就曾预言:“价格是当今企业竞争的手段,质量将是明天企业竞争的手段,设计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手段。”今天,无数企业的发展事实已经验证了这个预言的正确性。在新世纪新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具备创新特征的国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当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完全依赖于工业设计这个战略工具,因此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高度重视其发展。分析目前我国设计创意产业状况,工业设计属于最具发展潜力的,而工业设计的发展也最迫切。在我国制造规模巨大的面前,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就应该选择工业设计发展。就国家创造力组成来看,设计力处于重要地位,工业设计发挥战略工具功能,在技术创新水平的彰显,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上其作用不可替代。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产品具备了竞争力,则该产品的设计必然是优良的。设计创意产业属于创新型产业,集成了科学和技术,以及艺术和文化等为一身,这是令人毋庸置疑的,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其作用不可忽视。而我国在工业设计发展上,挑战与机遇并存,因为以设计水平的提升为手段,使产品的高附加值增加,该项事业的前途及其远大与美好。同时,我国企业现阶段重视发展设计,将是打破中国制造局面,转型为中国创造的重中之重环节。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密切相关因素,而人们认识工业设计的过程也是与社会前进同步,而不断提升的。当今社会创意产业为主流,重新界定“工业设计”概念极具必要性。在2001年,汉城工业设计家重新定义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将突破对物质幸福创造的约束。工业设计概念应具备开放性,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需求达到灵活地适应。”据此,工业设计脱离工业产品就是必然趋势,逐步蔓延到创意产业其他行业,将不断扩大工业设计外延,而且外延越来越模糊,甚至会不受创意产业约束,形成与创意产业同等地位局面。

三 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不断扩张首先是在创意产业范围内进行,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势态的迅猛将突破创意产业范围,力图对创意产业的束缚进行摆脱,但由于其本身特性的存在,使其与创意产业存在复杂的“扯不断,理还乱”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二者由于具有不同的行业特性,导致形成的矛盾也不同,尤其是迅速发展的工业设计威胁到了创意产业的地位,而且两者的互相亲近,使了解的欲望被增加,对方的每次进步都对自身发展产生振动。引发其思考,成为共同发展寻求的促进因素,这是从总体上所描述的二者关系。以下为具体论述:

1 工业设计的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存进功能

就当今全球知识产业来看,在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中设计发展得最快。工业设计综合了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对资源和环境经济等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人类生产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创意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因此说工业设计的发展也可视为发展创意产业了,同时发展工业设计对其他相关产业也可发挥促进发展功能,最终促进发展整个创意产业,因此说发展工业设计实质就是对创意产业进行发展。工业设计对于创意产业来说,发挥的支撑作用极为重要,也就是说,今天创意产业所形成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工业设计基础上的。在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工业设计被视为重要利器,国家和企业对其所产生的高附加值的关注程度也呈现上升趋势。大贺典雄为索尼公司董事长,他认为:“在市场上分开产品的唯一标准就是设计。”

从很多国家和企业的案例中已经充分的证明了工业设计推动创意产业的作用,例如保守和落后以及贫穷曾是韩国的特征,在亚洲危机中曾萎靡不振。1998年,“设计韩国”战略被韩国政府提出后,工业设计成为政府大力推动与支持的对象,得到高速发展,工业设计使韩国走出金融危机泥潭,而且像三星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品牌得以诞生。工业设计成为韩国向世界迈进的推动力量,是制造国家成功转型为创意设计国家的有力武器,工业设计对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从韩国巨大的工业设计成功中得到充分的证实。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在没有明确提出创意产业前,工业设计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对于其在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人们的意识并不清楚,把装饰和美化产品视为工业设计师功能,没有发现其对经济效益的直接作用,对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是无从想象。当创意产业从其他产业脱颖而出,带来出色的经济效益,把自己的产业体系形成后,人们对创意产业开始关注,同时对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的存在开始重视。这样工业设计就从小丑地位转变为主角。发展工业设计是需要基于创意产业背景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把良好的环境为工业设计营造出来,成为更多、更好设计产生的促进因素。创意产业能够把宽松的设计氛围和合理的设计评价体系等等提供给工业设计。

另外,各地的创意产业组织对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各种活动的经常举办,能够把很好的学习机会提供给工业设计者,他们可以吸取服装和绘画等方面的营养,为灵感的寻找带来便利。并把更多的展示工业设计的机会创造出来,从而能够使更多的人对其给予了解和认可,为国家给予重视和扶持创造条件。

总之,工业设计的发展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说,势必成为促进因素,创意产业投资力度的加大势必对工业设计的长足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基于创意产业格局,我国出台的工业设计发展策略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其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因此我国在发展工业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对策是坚决行不通的。

我们在结合我国国情,充分的分析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状况,研究创意产业的运行模式后,把工业设计的发展对策确定为文化创意和产业化,而且还需要充分的结合二者。目前,我国必须把良好的创业环境创造出来,构建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和高技术的基础设施,使产业链条具备相互接驳特征,构建的交易平台具备高度市场化,这是我国创意产业实现大力发展需要的条件与背景,并把工业产品设计产业体系确定为基础和核心,把平面和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行业涵盖在横向联系范围内;产品的宣传和营销等环节为纵向联结扩大的范围。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工业设计发挥增进强大竞争力功能,在我国获得全球市场竞争优势,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打造充满活力的国际形象中,其作用的重要性将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政府在综合国力增强过程中,如果想走以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提高之路,重视工业设计就是必要之举,需要把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专门设立起来,并且在资金上大力扶持。此外,需要加大重视设计教育力度,就工业设计而言,其质量和竞争实力直接决定于设计人才。我国目前的设计师具有世界影响的几乎没有,而且在补给新鲜血液方面也能力有限。多元化应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特点,而且其背景也需要拥有跨行业和国际化等特征。因此创意产业集群也极有必要形成,致使文化生态具备多元化特征,形成创意服务产业链。以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为依托为产生和转化创新,打造载体和发展空间。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发展工业设计需要跨区域,实现国际化互动,不能局限在个人和单个企业或单个城市上,应具有地理性集聚特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把创意设计向产品进行转化依靠技术支持平台来实现,设施的研发和对创意人才的转让与吸引等为主要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内容。另外,企业和政府还要从外部条件方面不断进行完善,为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商品价值的发挥打下坚实基础。如培训教育具备专业化特点,人才市场要具备灵活性,市场需求实现多样化,相关产业要给予支撑,信息流和人才流以国际化为基础,同时,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也要极力做到宽松。

结语

文化产业新格局 篇12

一、全省畜牧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年初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 经过上下共同努力, 全省畜牧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 落实了省市县三级畜牧产业化大项目

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的“打造万亿元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目标, 省政府明确提出抓大项目的发展理念。工作推进中,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在全省重点确定了32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 其中:省级投资4亿元以上项目13个、市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6个、县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3个。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起点高、带户功能强, 成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牵动力量。如温氏5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建成投产后, 带户规模可达到3 000多户, 户均年收益可达16~20万元左右;中粮集团一期工程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投产达效后, 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 利润8亿元, 安置就业2 000人, 带动全县2万人养猪致富。

(二) 建立了推进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在推进畜牧大项目建设上, 省市县三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机制。省政府将13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纳入了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 项目所在地市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 畜牧、发改、财政、土地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推进组, 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各级畜牧部门坚持把大项目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 建立了项目联系人、上门服务、定期会商、定期报送和项目考核“五项制度”, 层级明确任务, 层级落实责任, 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如洮南市成立了项目推进组, 定期例会, 做到每天通报情况, 每周例会研究工作,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伊通县积极帮助企业协调政府、乡镇和环保等部门, 为企业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和环评等实际问题;长岭县、抚松县采取部门包保、专人定点帮扶、政府定期督导等措施, 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 省级畜牧产业化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省级13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09亿元, 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 建成种猪场3个, 现存栏种猪4 500多头;建成养殖基地15个, 现存栏畜禽283万头只;建成饲料加工厂3个, 年设计加工能力68万吨。目前, 8个种畜禽场、27个畜禽养殖基地、5个饲料加工厂和1个屠宰加工厂正在建设中。中粮集团现已建成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目前存栏生猪4万余头;精气神公司现已建成一、二期种猪繁育基地, 目前存栏母猪3 800头, 仔猪5 000多头;雏鹰集团现已引进母猪7 000头, 预计年末可出栏育肥猪5万头。在大项目建设的有力推动下, 全省畜产品加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上半年, 全省畜产品加工企业屠宰加工畜禽1.24亿头 (只) , 实现销售收入530亿元, 同比增长12.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我省畜牧大项目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全省32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95亿元, 目前完成投资53.5亿元, 仅占投资计划的9%左右。据近期调度, 有5个项目尚未完成发改部门立项, 11个项目一再推迟开工日期。二是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增加。目前, 资金和土地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制约瓶颈。如省级13个重大牧业产业化项目总投资由原来的702亿元调整到509亿元, 减少投资193亿元。温氏集团在公主岭市一个村建设猪场项目, 征地40公顷就涉及170多个农户, 由于土地集中流转难、农户意见不统一, 建设用地至今尚未落实。三是行政推动力度亟待加强。个别地区对畜牧大项目建设重视不够, 工作中缺乏硬性措施, 服务不到位, 解决问题不及时, 影响项目建设正常开展。

这些问题, 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 也有企业层面的问题, 我们务必高度重视, 加大力度, 攻坚克难, 全力研究好、解决好, 为项目建设铺平道路。

二、强力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忠诚副省长多次就全产业链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并将其作为实施“放心肉”工程的五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全省畜牧业发展“三个三”战略, 把全产业链建设作为“三个重点”之一。省里对全产业链建设摆位之高, 重视程度之高, 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采取突破性措施, 抓好全产业链建设, 引领畜牧业转型升级, 建设畜牧业经济强省。

(一) 牢固树立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

我省畜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呈现出产业结构调整重组, 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生产方式不断变革, 组织创新与时俱进的新特点。在现有基础上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抓全产业链建设, 既是当务之急, 更是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抓全产业链是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现代畜牧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 具有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等鲜明特征。与之相对比, 我省畜牧业仍然存在标准化饲养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品牌开发滞后、营销手段单一等突出问题, 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上,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短期内实现突破, 我想, 抓全产业链建设不失为一条捷径。在工作推进上, 我们要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 最大限度地集聚政策、资金、市场等要素资源, 形成强大合力, 推动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品牌开发、兽药饲料、市场营销、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构建现代畜牧产业集群, 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版。

2、抓全产业链是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牵动力量。

我省畜牧业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畜禽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 还是营销手段、组织方式, 都面临一个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是促转型的有效载体, 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全产业链究竟怎么建, 从哪切入, 如何突破, 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省在建的32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 就是全产业链的雏形, 就是畜牧业全面转型、整体升级的重要牵动力量。可以说, 抓住大项目、抓好大项目, 就抓住了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 就抓住了转型的突破点。对此, 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思想要入位, 工作要到位。

3、抓全产业链是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之源, 确保“菜篮子”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实施“放心肉”工程, 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大于生产、质量重于数量、效益决定发展”的全新理念。应该看到, 近年来发生的“健美猪”、瘦肉精、三鹿奶粉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给整个产业带来沉重打击。问题到底出在哪,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核心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各链条分割经营, 特别是加工与养殖环节, 有的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 在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 必须强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我省在建的一些大项目, 涵盖了良种、养殖、加工、饲料、营销等产业各环节, 形成了相对封闭运行的全产业链, 生产标准统一, 产品安全可控, 效益相对稳定, 这是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保安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坚持以全产业链建设主线, 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 打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监管有力、安全高效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在市场上和老百姓心中筑牢吉林畜产品的安全可靠形象。

(二) 充分发挥龙头牵动作用

龙头企业是全产业链建设的主力军, 也是畜牧产业层次提升的核心力量。作为龙头企业, 必须做好全产业链建设这篇大文章, 进一步提升龙头牵动能力, 促进畜牧业整体转型升级。具体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加快企业养殖基地建设。

思路决定出路, 作为企业, 必须创新发展理念, 着力抓好养殖基地建设。一定意义上说, 养殖基地是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 如果源头抓不好, 企业就难以做大做强。基地怎么建, 我想,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自己建基地, 实现自给自足;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业, 可以采取自建、联建相结合的方式, 建设养殖基地, 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现加工业与养殖业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在政策导向上, 省里对企业自建或联建的千头以上牛 (羊) 场、万头以上猪场、百万只以上禽场, 要给予重点扶持。企业也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真正把养殖基地建设好,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要谋划好企业种源基地建设, 提高自主供种能力,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大力发展精细精深加工。

我省畜产品多以分割肉和熟食加工为主, 动物皮毛、骨血、内脏的利用率较低, 在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等领域更是接近空白。全省生猪、肉牛、肉羊活体外销量分别占出栏总量的36%、40%和40%左右, “原字号”产品比重过大。这一问题不解决, 全产业链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要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 大力发展精细加工、精深加工, 下功夫淘汰落后产能, 实现技术改进、产品换代、产业升级。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 着力在高端带动、延伸链条、扩大产能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畜产品品牌开发和现代营销体系建设。

品牌就是生产力, 就是竞争力。我省畜牧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 就是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品牌。要深入实施畜产品品牌开发战略, 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以发展“有机、绿色和地理标志”畜产品为重点,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畜产品品牌。在进一步做大做响皓月、正大、华正等品牌的基础上, 鼓励支持企业围绕延边黄牛、草原红牛、长白山黑牛、吉林山黑猪、吉林梅花鹿等, 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知名名牌。要加强畜产品市场建设, 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调控能力的畜产品交易市场和连锁超市。要大力发展产销对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 提升畜禽及其产品营销水平, 扩大"吉字号"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同时, 要严格企业自律, 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对生产全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 优化提升畜牧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项目服务, 是各级畜牧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全产业链建设上, 我们要始终坚持“指导、协调、服务”6字方针, 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使我们的行政管理职能在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全力抓好在建畜产品加工大项目建设。

在推进大项目建设上, 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工作机制, 对项目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好的传统, 要继承和发扬, 更要改进和提高。从以往的经验看, 项目抓和不抓不一样, 大抓和小抓也不一样, 会抓和不会抓更不一样。我们服务项目建设, 首先要了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 哪些问题是我们能办的, 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协调, 工作中遇到困难, 不要有畏难情绪, 要有一种敢闯敢试的精神, 多想想办法, 多协调一下相关部门, 尽可能地争取理解, 赢得支持。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 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人抓、有人管。要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企业解决好政策与项目对接、企业与基地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等问题, 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从全国畜牧业产业布局调整看, 大型畜禽养殖、加工企业, 加速由南向北和由非粮产区向粮食主产区进行梯度转移。在基地转移中, 谁拥有饲料、土地、空间和气候等生产要素资源, 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赢得主动权。我省发展畜牧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 这是我们承载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 坚持依靠产业招商、依靠资源招商、依靠展会招商、依靠政策招商, 通过真正到位的工作, 把域外大型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进来, 通过招商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市场, 加快培育新的战略增长点, 引领畜牧业整体转型升级。

3、强化执法与服务。

畜牧部门承担动物防疫、卫生监督、畜禽屠宰、兽药监管等重要执法职责, 这些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要坚持在执法中服务, 在服务中执法, 能引导的就以引导为主, 该规范的就以规范为主。但对制假、售假、违规生产、违法经营等不法行为, 要坚决予以打击, 出重拳、出狠招, 强化震慑作用, 务求立竿见影。我们要认识到, 打击违法企业就是对合法企业的最大保护, 打击违规经营就是对依法经营的最大支持。应该说, 执法人员与基层最贴近, 与企业打交道最直接, 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树立畜牧部门良好的执法形象。同时, 要加快推进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 加强畜牧业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适时发布畜产品市场价格和相关预警信息, 指导养殖、加工企业科学生产, 节本增效,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近年来, 国家和省里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强化, 在政策资金落实上, 我们要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 整合项目资金, 集中打捆使用, 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予以倾斜。省政府已经明确, 整合原有的省级各类项目资金, 设立畜牧业发展引导资金, 重点支持实施“放心肉”工程。大企业、大项目是我省畜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给予重点支持, 促进其尽快投产达效。各地要加大协调推进力度, 研究制定符合区域畜牧业发展实际的具体扶持政策, 能给的政策要给足给到位, 为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积极创造条件, 搞好对接, 大力吸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进入畜牧业融资领域。利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策, 探索推进利用草场、养殖圈舍和活体畜禽等畜牧物权开展抵押融资贷款试点, 从根本上解决好畜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上一篇:平等对话 师生互动下一篇:林业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