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税收优惠(共12篇)
研发税收优惠 篇1
一、引言
《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014年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算中要求填报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表A107014)主要依据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如果是高新技术企业还需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填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A107041)。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对企业研发费用的核算范围也进行了规范。
这三个方面所要求反映的研发费用信息不尽相同, 但从研发费用核算的总体要求来看,三者又基本是一致的,都要求研发项目必须分开核算、专账管理、准确归集、 如实申报。
如何同时满足三个方面的核算要求,减少会计人员工作量,同时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是会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企业在研发费用核算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体操作建议。
二、研发项目的界定与管理
研发项目在研发费用核算中相当于一个成本计算对象,研发项目确定的研发范围直接限定了研发费用的投入规模。
1. 企业研发项目的界定。企业只要进行研发活动都必须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上核算的研发项目范围要远远大于高新企业认定和税前加计扣除的认定中的范围,即必须是有价值、有目标、可持续、符合目录的研发项目对应的研发费用才能享受税前加计扣除优惠。
税前加计扣除研发项目申报立项时应把握以下三点:1如果国家有关部门、国际性行业组织或全国性行业组织等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了最新的技术参数(标准),研发项目应当优于最新技术参数(标准);2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参数(标准),研发项目应当优于行业竞争对手,是该技术领域内真正的、有价值的进步;3如果很难说明是否有价值的进步,则至少应该同时符合三个要素,即创新的目的性很强、有计划地投入资源、能形成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形式的最终成果或中间性成果。简言之, 就是要使研发活动具有“独立时间、财务安排和人员配置”的特性,且不重复。即使生产过程与研发过程合在一起,也应当保证研发活动是有“独立时间、财务安排和人员配置”的。
2. 企业研发项目的管理。企业对研发项目一般应实行课题管理制。企业应尽可能建立独立的研发部门,围绕国家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构建完整的研发项目体系,制定中长期研发规划。要做好研发项目筹划,无论是有计划的还是在生产过程中临时起意的研发活动,均应由技术研发人申请立项,组织专家团队对可行性报告进行内部评价、评议,做到“六明确”:明确研发项目名称、明确研发目标、明确研发方式、明确研发时限、明确研发人员、明确研发费用开支范围。企业决策投入研发后,会计部门应向税务部门备案。另外,建议研发项目应涵盖技术、产品、工艺、材料、标准等,将工艺开发纳入研发阶段。
三、研发支出核算的账户设置与使用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通过“研发支出”科目进行核算。笔者认为,在解读会计、税法、高新企业认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应理清三个方面需反映的会计信息,以终定始,通过科学合理的账户设置,尽可能地同时满足三方面的要求。“研发支出”专账管理要求企业在一套总账的基础上,必须设置明细账进行辅助核算。具体明细账设置可参见表1:
“研发支出”四级科目下可设置五级子科目或核算项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1. 研发材料费用核算项目设置。研发材料费用下可设“直接材料”、“直接燃料”、“直接动力”三个核算项目, 分别核算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会计核算要求与税前加计扣除规定范围完全一致,高新企业认定该项费用归集在“直接投入”栏目。
研发活动的试制品或研发产品直接对外销售或作为企业用于销售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其研发试制品或产品成本中的材料、燃料及动力等费用不能加计扣除;研发活动领用的材料、燃料等未消耗完尚有使用价值的,移交生产部门或对外转让,原已记入“研发支出”、“管理费用”等科目的费用,应按账面价值或合理分摊价值作转出处理, 不得作为研发费用扣除。无法确定价值的,按取得的转让收入冲减研发费用。
2. 研发人工费用核算项目设置。人才是最活跃的技术创新要素,也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在研发费用中所占比例通常较大。对于该项费用, 会计核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企业认定口径差异很大, 包括人员认定和薪酬项目归集。实际核算中可以设置“工资薪金”等核算项目,分别与税前加计扣除、高新企业认定对应。具体设置可参见表2。
3. 固定资产费用和无形资产摊销核算项目设置。对于该项费用,会计核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企业认定口径差异也很大,实际核算中可以设置“仪器设备折旧费” 等核算项目,分别与税前加计扣除、高新企业认定对应。 具体设置可参见表3。
无形资产摊销应将专门用于研发的无形资产和非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无形资产分开进行核算,只有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才能在税前加计扣除。
4. 中试与试制费的核算。中试与试制费的核算需注意中试阶段与生产阶段的区分。“中试与试制费”下可设置“模具费”等核算项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具体见表4。
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等移交生产部门或对外转让的,原已记入“研发支出”、“管理费用”等科目的费用,应按账面价值或合理分摊价值作转出处理,不得作为研发费用扣除。无法确定价值的,按取得的转让收入冲减研发费用。
5. 研发成果费和其他研发费用的核算。只有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鉴定费用等可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可将这些项目设置为辅助核算项目。以下费用是不能税前加计扣除的:1研发成果申请专利,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2研发成果评估费;3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邀请外聘评审机构或专家参与论证、评审、验收,需外聘评审机构或专家给出书面意见并盖章或签字。 可加计费用包括外聘评审机构开具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或者邀请专家评审的专家费,但是不能包括邀请专家的差旅费、住宿费、业务招待费。其中,专家费要执行一定的标准。企业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后,在境内外发生的知识产权维护费、诉讼费、代理费、“打假”及其他相关费用支出,从管理费用据实列支,不应纳入研发费用。
其他研发费用中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设计制定费、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可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可以设置核算项目分别进行核算。但是实际核算中,新产品设计费等费用因与研发人工费用、委托外部研发费等项目重叠,很难归集,因此一般认定为0。以下费用是不能税前加计扣除的:1其他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的费用;2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等。
6. 委托外部研发费用。委托外部研发项目的研发费用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委托方可要求受托方按上述方法进行专账核算,并向其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明细账。委托方需分别核算“委托境内单位研发费用”、“委托境外单位研发费用”、“其他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委托外部研发费用中,委托个人的研发费用是不能加计扣除的。高新企业认定过程中,需单独填列“境内的外部研发投入额”,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额的80%计入研发费用总额。
四、研发支出会计核算与税前加计扣除需要注意的 问题
1. 研发方式的选择与判断。研发方式决定了享受加计扣除的主体。税前加计扣除对研发方式的判断不仅看法律形式,更重要的是看实质——研发成果由谁享受。自主研发:研发成果由企业独占,研发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相关研发费用可加计扣除。合作研发:研发成果由合作方共享,由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委托研发:研发成果由委托方独享,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由受托方提供清单。集团公司集中研发:研发成果由集团公司共享,其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根据签订集中研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按权利和义务、费用支出和收益分享一致的原则在受益成员企业间进行分摊。
自主研发会计核算是基础、根本;合作研发双方各自按自主研发方式进行核算;委托研发由委托方出钱,受托方按自主研发方式进行核算;集团公司集中研发,集团总部与各分公司分别按自主研发方式进行核算。
2. 研发阶段与生产阶段的区分。企业的研发活动一般可分为全新型和改进型两大类,总的来说都可分成调研设计、立项、试验研究、小试中试、量产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达成什么目标,一般由企业技术研发部门明确,一般来说量产以前是研发阶段。例如:软件产品《软件著作权证书》登记证书取得前为研发阶段;新药研发向药监局取得新药证书之前为研发阶段;用来出售的专利权获得 《专利证书》之前为研发阶段;如果是企业自己投入生产使用的专利权,在进行大规模商业生产之前都可视为研发阶段。
3. 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合理划分。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相关。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际操作中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争议较大。一般业绩好、研发项目多的企业费用化比例较高,当期加计扣除的金额较大。其实如果研发费用符合加计扣除条件,费用化和资本化带来的只是时间性差异。因此,建议会计核算中不要只考虑盈余管理,还要从资产负债表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一般认为中试以后属于开发阶段,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应当资本化,例如新药研发进入临床实验(志愿者实验、少数患者、大是患者) 为开发阶段。
采用委托研发方式的,如果研究开发费委托方是在合同签订时一次性支付给受托方的,企业无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则支付的研究开发费应全部费用化进入当期损益。如果委托方是根据受托方开发进度分期支付研究开发费的,委托方应密切关注受托方的开发进度:对于在研究阶段支付的支出,费用化进入当期损益;对于开发阶段支付的支出,资本化记入“研发支出 ——资本化支出”科目,待专利申请成功后,将申请注册阶段发生的各项支出连同开发阶段的支出全部转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4. 研发费用独立核算“四区分”。在企业账套系统内对研发费用单独设置总账与明细账进行会计核算是税前加计扣除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要做到“四区分”。
(1)区分研发材料、燃料和非研发材料、燃料,材料、 燃料需要有明确的领用指向,即在领料单上注明“××研发项目耗用”,材料费用所占比重应合理,不能将生产材料挤入研发材料费用。
(2)区分研发用动力费用和非研发用动力费用,研发部门动力费用最好是单独设计量表,如电表、燃气表,税务复核有时会查验计量依据。如果是总表分摊,税务可能会认为无法确定,很容易被剔除。
(3)区分研发人员和非研发人工资薪金,对研发人员的薪酬分配模式要事先进行筹划,例如:采用项目工资制模式、提成工资制模式还是技术承包工资制等模式;提高研发人员工资,会使与工资有关的三项费用(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增加,这三项费用是不能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人员的通讯费、汽油费一般不能税前扣除,能否转换为货币补贴;次年发放给研发人员的年终奖当年不能加计扣除,能否改变发放办法等。
(4)区分研发设备与非研发设备等,在研发立项时就应注明研发需要购买的设备和研发活动所需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名称,购入时申购单、购入后制作固定资产卡片等也应注明是研发专用。
专属研发费用采用直接对应核算办法,公共费用采用总量计量再分摊的办法,对不同的费用采用不同的分摊依据。例如:某一研发人员同时参与多个研发项目,其人工费用应当在研发项目间进行分配,分配标准可选择各项目人月时。即先计算出所有研发项目总人员时(研发项目时间×平均参与研发人员数),然后计算出分配率(单位人月时的人工费=总人工费÷总人月时),最后计算出每个项目应分摊的人工费(该项目应分摊的人工费=每个项目的人月时×单位人月时的人工费)。其他各项费用的分配可参照研发项目人工费的分配,切忌平均分配。
5. 研发过程证据档案保管“分阶段”。企业会计人员应当明确一个观点:业务部门产生税收,会计部门计算税收。要想充分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必须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切实做到根据入账原始凭证就能认定归属某一研发项目的经费支出,分阶段设计保管好原始凭证等档案材料。
研发立项阶段的档案材料包括决议文件、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研究项目预算报告(项目预算和年度预算)、 研发团队成员材料、委托研发决议、研发合同等;研发执行过程中的档案材料包括研发人员劳动合同、出勤情况统计表、缴纳“五险一金”的相关资料、工资发放记录、奖金核准及发放记录、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相关资料、人工费用在各研发项目之间的分摊计算表、研发领用材料领料单、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合同或协议、租赁费付款记录等。研发结束后的档案材料包括研发项目的论证、评审、验收、鉴定材料、研发费用决算、技术转让、承包、服务合同及收入证明记录等。
参考文献
吴寿仁.企业技术创新手册: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188个问题解读[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2008-12-10.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2013-09-29.
李平.新旧准则下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J].审计月刊,2008(6).
研发税收优惠 篇2
(九)—促进残疾人就业30条
索 引
KC038-K1200-2008-009
号:
文件编
号:
生成日
2008-2-
2期:
公开日
2008-2-
5期:
发文机
仪征市地方税务局 构:
仪征市地方税务局税收优惠政策汇编
(九)—促进残疾人就业30条
1、残疾人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三条)
2、对残疾人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减征幅度和期限减征个人所得税。具体所得项目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注: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四条)
3、残疾人的所得,其个人所得税减征幅度根据残疾程度分别确定:基本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残疾程度为中度以上(一、二、三级肢残,一、二级盲残,一级低视力,一、二、三级智力残,一、二、三级精神残)的残疾人;二等乙级以上(含二等乙级)的转业、复员、退伍的革命伤残军人,其全年应纳税所得税额不超过2000元的,减征比例为100%;超过2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减征比例为50%;超过10000元的部分,减征比例为0%。
(注:苏政办函[2003]9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个人所得税减征有关规定的复函》)
4、残疾人的所得,其个人所得税减征幅度根据残疾程度分别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残疾程度为轻度(四级肢残,二级低视力,一、二、三、四级听力语言残,四级智力残,四级精神残)的残疾人;二等乙级以下(不含二等乙级)的转业、复员、退伍的革命伤残军人,其其全年应纳税所得税额不超过2000元的,减征比例为50%;超过2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减征比例为25%;超过10000元的部分,减征比例为0%。
(注:苏政办函[2003]9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个人所得税减征有关规定的复函》)
5、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注:财税字[1999]27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6、安置残疾人的单位,提供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广告业除外)取得的收入(占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收入之和达到50%),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每人每年3.5万元限额减征营业税。
(注:“单位”是指税务登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享受条件:①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了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单位实际上岗工作;②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③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按月足额缴纳了单位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④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了不低于单位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⑤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的基本设施。
(注: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一条)
7、兼营财税[2007]92号文件规定享受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业务的单位,可自行选择退还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一经选定,一个内不得变更。
(注: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一条)
8、如果既适用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又适用下岗再就业、军转干部、随军家属等支持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单位可选择适用最优惠的政策,但不能累加执行。
(注: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一条)
9、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二)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
10、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六条)
11、特殊教育学校设立的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由学校出资自办、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企业,只要符合条件,即可享受财税[2007]92号文件规定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
享受条件: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或者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低于25%(含25%)但高于1.5%(含1.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5人(含5人),可以享受财税[2007]92号第二条第(一)项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但不得享受第一条规定的增值税或营业税优惠政策。(注:财税[2007]92号第六条第(二)项)
12、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未达从业人员总数1.5%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城乡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均应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单位应缴保障金=(上年末单位从业人数*1.5%-已安排从业残疾人数)*本地区上职工平均工资
研发税收优惠 篇3
【关键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运用
一、引言
虽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企业提供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但由于申请程序复杂,很多企业放弃了此项政策。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要持续、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科研投入,而有效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研发、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研发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国家新颁布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解析
1.企业研发费用的概念
企业研发费用(技术开发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各项费用。
2.企业研发费用的范围
对于研发过程中所有直接费用和服务于研发过程,与研发费用相关的间接费用都属于研发费用范畴,但在加计扣除财务核算时,要依据国家税务机关所确定的范围进行核准。而对于工业类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投资数额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由集团公司统一集中调控获取经费的重大项目,需经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3.我国研发费加计扣除的法律依据
2008年以前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若干文件。2008年后颁布实施《企业所得税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税收法律的形式统一规范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问题。201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新政策的统一使用,同时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当地发展的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
4.申请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应准备的资料
一是自主、委托、合作研发预算和研发计划书;二是自主、委托、合作研发机构的情况以及人员名单;三是自主、委托、合作研发项目实际发生研发费用的明细归集表;四是由总办或者公司董事会出具的同意项目立项的书面文件;五是合作项目的书面合同;六是研发项目的阶段成果报告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等材料。
5.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流程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相关政策确定优惠是否适用本企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研发费用的整理→按年按项目准确归类划分,建立辅助账→准备办理优惠政策的材料→到税务机构办理优惠备案→汇算清缴时加计扣除费用或进行成本摊销→税务机构进行核查鉴定,进行异议处理
三、企业研发费用的确定和需注意的问题
1.企业研发费用包括的内容
(1)研发的直接材料成本。从事研发活动所有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动力费用。
(2)研发过程的人员费用支出。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研发过程的设备费用。用于研发活动的专项仪器、设备折旧费或租赁费。
(4)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5)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费用,这部分费用不属于研发过程的直接成本,应以税务机关的核定为准。
(6)研发过程的工艺过程费。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这是研发过程中必然发生的。
(8)后续费用。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9)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凡符合条件的,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
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1)税法不允许企业将费用和支出在税前列支,防止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使国家税收蒙受损失。
(2)企业要对研发活动中产生的研发费用进行单独核算,准确进行研发费用的归集,做好相关资料的辅助准备,设置辅助账,在汇算后备查。
(3)研发费用金额与实际发生要保持一致性,税务机关在进行核实过程中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4)研发活动的界定,凡新政策中详细列举不能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不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
(5)要按照合同规定的各方权利义务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用,没有协议或合同,不得享受加计扣除。
(6)集团公司集中进行的研发应按权利与义务相匹配、收入与成本相匹配的方法来合理分摊各自应负担的研发费用。
(7)国家税务总局有权对跨省市的集团公司在双方对分摊出现异议时进行裁决,然后由省级税务机关按照裁决意见进行处理。
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运用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辅导
各级税务机关、政府科技部门和经信委应建立工作协商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主动辅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层信息沟通,帮助企业行政、科研、财务等部门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对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研发活动的导向作用。
2.增强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培养战略性的目标
加强研发投入,根除一些“少投入不研发将就活”的现象,帮助他们提升观念,建立有效的研发机构,从流程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全方位的进行培训。
3.建立科学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方法
很多企业因无法精准归集研发费而放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享受。企业应规范和加强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工作,按研究开发项目正确归集、分配和汇总研究开发费用,做好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年度纳税申报工作。
4.建立标准的研发项目认定流程和法律制约机制
要制定专业的鉴定流程,任用专业的人员进行鉴定,做到简捷有效。否则基层税务部门和企业都会增加工作的难度。还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为约束,消除一些负面的问题。
5.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从科研项目到人员要全方位的进行审查,防止出现因自身问题而导致的优惠政策难以享受,除此之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增加研发经费的主动性,因此政府必须构建合理的专利机制来保护知识产权。
五、结束语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利国利民,意义深远,是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产业纵深发展的有利保障,政府要推动企业应用,企业自身更要合理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林孝阳.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6.139.
[2]汪建宏.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J].税收经济研究,2016(05).27-32.
[3]刘阳.唐江波.我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01).169-172.
研发税收优惠 篇4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无疑是企业可以享受的重要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研究开发费的税前扣除不仅涉及到对研究开发活动和研究开发费性质的判断等专业问题, 还涉及到对研究开发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清晰性和正确性的问题, 所以, 研究开发费的税前扣除可能涉及到多方面的税务风险。我公司从2008年开始运用此项税收优惠政策,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本文对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1 明确税法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的定义: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本办法所称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 (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新知识, 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 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 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 是指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活动在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对本地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 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 不包括企业产品 (服务) 的常规性升级或对公开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 (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很明显, “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和“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而“常规性升级”和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则属于明确排除的两种情形。该办法第四条又规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 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 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由此可见, 税法对研究开发活动不仅有明确的定义, 而且还明确列举了具体研究开发活动的领域和项目类型。
会计准则对研发活动的定义是:《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财会[2006]3号) 第七条仅是分别对“研究”和“开发”下了定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由此可见, 《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概念较为笼统、宽泛, 而税法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定义不仅明确具体, 而且要求更高、更严。另外还需注意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区分, 高企认定指引中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定义与加计扣除政策中定义基本一致, 但各项费用科目的归集范围却大相径庭。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这是由于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核算要求比较高, 且各级税务机关把关都比较谨慎严格。
在实际工作中, 取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第一步工作就是对研发项目进行立项, 到科委或经信委取得《研究开发项目鉴定意见书》, 一般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会提出异议并要求企业提供地市级 (含) 以上政府科技部门出具的研究开发项目鉴定意见书。
2 掌握税法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八项费用的具体规定
国税发[2008]116号文明确了八种可以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 分别是:
1) 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 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 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4)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5)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6) 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 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8) 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2013年9月颁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3]70号) 对可纳入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增加了五种情形, 分别是:
1)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2)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
3) 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4) 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
5) 研发成果的鉴定费用。
财税[2013]70号文增加的5种费用中, 属于新增的两项费用为第三和第四项, 其余第一、二、五项是对国税发[2008]116号文补充和完善。纵观这5种费用, 除第4种费用涉及面较窄外, 其余四种费用的涉及面均很广, 特别是第一项更是涉及到所有需要加计扣除的企业, 一般直接耗用的材料、燃料、动力和人员费用会占到总费用的80%。所以, 这5种费用列入可以加计扣除的范围, 不仅解决了此前在加计扣除中存在的很多疑惑和矛盾, 使得加计扣除更趋合理和完善, 扩大了加计扣除范围,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所以,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好相关政策, 我们需要全面理解掌握财税[2013]70号文和国税发[2008]116号文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具体范围的规定, 由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相较于其他税收政策更加复杂, 操作的规范性和程序性要求更高, 故在开具研发业务发票时, 一定要注意书写用途, 要与税法规定相符, 以免在纳税申报时一些费用被剔出来。
3 注意准确、合理按项目划分和归集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国税发[2008]116号文第九条规定:“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 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 准确、合理的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对划分不清的, 不得实行加计扣除。”第十条又规定:“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 同时必须按照本办法附表的规定项目, 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个研究开发活动的, 应按照不同开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额。”
由此可见, 税法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有着明确和严格的要求, 企业不仅必须将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核算、专账管理, 严格其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核算流程, 而且还要准确、合理计算、划分和归集各项研究开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 按照国税发[2008]116号文第十一条的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六大类资料。一般税务机关要求企业提供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当年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如果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 则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同时主管税务机关还有权对企业申报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4 注意对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规定
对委托开发的项目, 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否则, 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对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 应根据合同规定, 由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此外, 如果企业集团需要集团成员分摊研究开发费的, 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 该协议或合同应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如不提供协议或合同, 研究开发费不得加计扣除。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篇5
一、营业税
1、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的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1)农业机耕,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中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包括耕耘、种植、收割、植物保护等)的业务。
(2)排灌,是指对农田进行灌溉或排涝的业务。
(3)病虫害防治,是指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的业务。
(4)农牧保险,是指为种植业、养殖业、牧业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提供的保险业务。
(5)相关技术培训,是指与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业务相关以及为使农民获农牧保险知识的技术培训业务。
(6)家禽、家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免税范围,包括与该项劳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和医疗用具的业务。
2、营业税起征点规定: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20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500元。达不到起征点的免征营业税,达到起征点的全额征收营业税。
/ 9
3、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免征营业税。这里的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水产业。
4、将土地承包(出租)给个人或单位用于农业生产,收取的固定承包金(租金),免征营业税。
5、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6、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延长至2015年底。
7、残疾人个人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
8、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按4800元的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9、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
/ 9
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
10、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1)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
(2)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11、对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在一个纳税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2、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3、符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
/ 9
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小型微利农业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6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4、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安置残疾农民工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15、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其中既包括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也包括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16、企事业单位向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7、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
/ 9
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8、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
19、对家禽养殖、初级加工企业,免征2013企业所得税。
20、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的风险保障金在实际发生支出时,允许所得税前扣除。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折旧。
三、个人所得税
21、农民取得的农业特产所得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22、对土地承包人取得的青苗补偿费收入,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23、残疾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和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和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在每年8000元税额的限额范围内减免个人所得税。
/ 9
四、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24、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不包括农村。
25、对农林牧渔业用地和农民居住用房及土地,不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26、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企业范围内的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尚未利用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7、经批准开山整治和改造的废弃土地,凭土地管理机关出具的证明,可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10年。
28、对水利设施及其管护用地(如水库库区、大坝、堤防、灌渠、泵站等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29、林区的有林地、运材道、防火道、防火设施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30、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车船税
31、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
32、农村居民拥有并主要在农村地区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免征车船税。
/ 9
33、在农业(农业机械)部门登记为拖拉机的车辆、在渔业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捕捞船或者养殖船的渔业船舶,免征车船税。
六、耕地占用税
34、农业户口居民在户口所在地经批准按规定标准占用耕地建设自用住宅,按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
35、农村居民经批准搬迁,原宅基地恢复耕种,凡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对超过部分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36、农村烈士家属、残疾军人、鳏寡孤独以及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缴纳耕地占用税确有困难的,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
37、农田水利占用耕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38、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园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七、契税
39、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40、对农民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成 7 / 9
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农民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上述政策执行暂无办理期限的规定。
41、对农民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在法定税率基础上减半征收契税。
42、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的,免征契税。
43、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土地、房屋权属,不征契税;非法定继承人根据遗嘱承受死者生前的土地、房屋权属,属于赠与行为,应征收契税。
44、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共有房屋属共同共有财产。因夫妻财产分割而将原共有房屋产权归属一方,是房产共有权的变动而不是现行契税政策规定征税的房屋产权转移行为。因此,对离婚后原共有房屋产权的归属人不征收契税。
45、对经法院判决的无效产权转移行为不征收契税。
46、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关规定征收居民房屋,居民因个人房屋被征收而选择货币补偿用以重新购置房屋,并且购房成交价格不超过货币补偿的,对新购房屋免征契税;购房成交价格超过货币补偿的,对差价部分按规定征收契税。农民因个人房屋被征收而选择房屋产权调换,并且不缴纳房屋产权调换差价的,对新
/ 9
换房屋免征契税;缴纳房屋产权调换差价的,对差价部分按规定征收契税。
47、服务业企业缴纳契税,按国家规定的税率下限标准即3%执行。
八、印花税
48、对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免征印花税。
49、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九、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50、凡免征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同时免征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等 篇6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一系列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提高了个人、个体工商户和销售农产品的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二是对专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凡其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牧业税征税范围且已征收农业税、牧业税的,对其所得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三是明确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对减征、免征农业税或牧业税地区的个人或个体工商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林特产税)、牧业税征税范围的,其取得的上述4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商务部
降低禽流感对餐饮业影响
针对禽流感对中国的经济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并开始波及餐饮业的情况,商务部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和指导,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把禽流感对商业服务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商务部规定餐饮企业一律不得从疫区购进活禽和禽类产品,对从非疫区购进的活禽和禽类产品,必须严格执行索证、索票等市场准入制度;所有活禽和禽类产品入库前,要严格验收,登记造册,建立购进和销售的可追溯制度。餐饮企业要对现有活禽和禽类产品库存进行清理,查验检疫票证,发现问题要及时封存,并请有关检疫部门重新检疫后及时妥善处理。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国土资源管理行为,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的民主和公正,国土资源部今天出台了《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提出,今后各地拟订或者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等国土资源管理行为必须依法组织听证。对于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如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组织听证,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将受到行政处分。从今年5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听证制度。
国资委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日前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的决策、批准及交易的操作程序等进行了规范,并明确了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此办法的出台,旨在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办法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限制。
银监会
发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银监会发布2004年1号令,正式发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对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规范管理,并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办法自3月1日起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衍生产品的定义和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分类。经过广泛的讨论与征求意见,办法借鉴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做法,对衍生产品采用最原则的定义,即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北京工商局
允许公民与外商合资办企业
研发税收优惠 篇7
目前, 各国都在通过政策鼓励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创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等发达国家都推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应税收入抵扣政策, 即政府允许企业从应税收入中抵扣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R&D费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墨西哥等也都实施了较大力度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1]。
我国也早在1996年就首次制定了针对企业研发活动的税收鼓励政策。2008年, 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 正式开始对企业研发费用实行大面积的税收优惠。该政策的颁布大力推动了我国研发费用的投入。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在《中国创新指数 (CII) 研究》中指出, 在2008年也就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实施以后, 我国创新投入有了显著提高, 而创新投入的提高又增加了来年的创新产出:投入指数2005—2008年年均增长4.3%, 2008—2009年增长15.0%。R&D经费占GDP的比重指数、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指数、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指数也分别从2005—2008年的年均增长3.7%、7.9%和1.1%, 增长至2008—2009年的16.0%、14.2%和27.9%。产出指数2005—2009年年均增长6.2%, 2009—2010年增长7.7%。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指数和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数也分别从2005—2008年的年均增长14.9%和6.3%, 增长至2008—2009年的32.4%和21.5%[2]。这些数据表明, 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以来, 我国企业的创新投入有了快速增长, 创新产出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可见,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直接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创新投入, 进而影响着创新产出。虽然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政策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中小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积极性不是很高、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的不太好, 等等[3]。究其原因, 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本身有一定的改进余地, 二是好的政策还需切实的落实。
为进一步了解有关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 本研究于2012年走访了85家符合优惠条件的企业。在接受调查的85家的企业里, 仅有48家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其中62.5%的企业认为政策实施效果很好, 18.75%的企业认为一般, 其余18.75%认为效果不显著。在已经享受此优惠政策的企业中, 有73%的企业认为是政策本身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典型国家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 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建议。
1 典型国家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
1.1 加拿大
加拿大在1985年颁布了永久的针对研发费用的税收优惠。加拿大在所得税法中指出, 企业的科技研究和实验开发费用可以给予全额的20%的税收抵免。比较特殊的一点是, 加拿大地方政府也有制定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的权利。并且, 对于小型私人的加拿大独资公司, 加拿大政府给予了非常特殊的优惠, 不仅将税收抵免的比例增至35%, 上限为300万元加币, 而且企业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是可以退还的[4]。
1.2 英国
英国同样颁布了永久的针对研发费用的税收优惠, 并对于符合规定的研发费用给予大额度的税前加计扣除。在英国, 相关税收优惠的额度依据公司规模的不同而不同。大规模公司即员工在500人以上、或年收入在1亿欧元以上、或总资产在8 600万欧元以上的公司, 可以享受30%的加计扣除;中小规模公司即员工在500人以下、年收入在1亿欧元以下, 并且总资产在8 600万欧元以下的公司, 最初可以享受到75%的加计扣除, 在2011年4月1日修改为加计扣除100%[5], 在2012年4月1日更是将加计扣除比例增加至125%。在英国, 中小规模的企业可以享受更大程度的优惠, 并且这种优惠的额度在一直增大。另外, 英国并不限制研发活动的发生地点是不是在英国境内[6]。
1.3 美国
美国最早关于研发费用的税收优惠出台在1981年, 经过多次的延期与修订, 最新税法规定, 符合规定的研发费用, 超过基础部分的, 可以给予20%的税收抵免。基础部分的核算方法为, 核算年前5年的符合规定的研发费用总和占收入总和的百分比, 乘以核算年前4年的收入平均值。另外, 基础部分不可以低于当年符合规定的研发费用总和的50%。美国对于企业研发费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基不是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 而是研发费用的增量, 可见美国鼓励公司每年不断增加对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7]。
1.4 印度
印度较早发现了鼓励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性。早在1961年, 印度就在所得税法中规定, 本国公司研发费用可加计100%进行扣除;特定公司在本国境内发生的研发费用, 可加计25%~100%进行扣除。此法令有效期至2012年3月31日, 并已被延期至2017年3月31日。并且, 印度规定所有享受税收优惠的研发活动必须发生在本国境内。印度不仅区分了本国公司与非本国公司的不同程度的优惠, 并且规定了企业研发活动的发生地点[8]。
1.5 中国
我国在1996年开始对企业的研发活动实施税收上的鼓励政策, 在《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在所得税前扣除, 并且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超过10%的, 允许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我国最早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政策, 以研发费用增量为税基, 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增额的50%, 以鼓励企业增加对研发费用的投入[9]。
2006年, 我国《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技术和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若干配套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细化了研发费用扣除政策的实施方法。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 可按税法规定再5年内结转抵扣[10]。并且在《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88号) 》中明确指出, 将扣除主体由原有的国有、集体工业增加为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11]。直至2010年, 许多文件在不断细化扣除范围。此外, 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还有特殊优惠。
2 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
各国针对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相关规定的主要差异, 可总结为表1所示。
2.1 关于中小规模企业的特殊优惠
2003年OECD发布的研究和开发的税收优惠的问题与趋势指出, 对于大公司, 研发费用税收抵免和津贴都能起到降低税负的作用, 而对于小公司, 研发费用税收津贴的效果更加显著[12]。
英国和加拿大都是根据公司规模的大小制定不同力度的研发费用优惠政策, 对于中小规模公司给予更大幅度额优惠;同时, 英国对于中小规模公司的政策优惠力度还在不断加大, 而加拿大针对小规模公司制定了特惠政策, 规定了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以现金形式返还, 与税收津贴有同等的效果。我国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未针对公司规模的大小予以不同程度的优惠。
2.2 关于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
在本文提到的5个国家中, 只有加拿大的地方政府有权利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英国的国土面积较小, 国内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总体差异不大;美国虽然国土面积巨大, 但作为全球经济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 美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已日趋均衡。全国统一的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较好地适应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环境。而加拿大有着9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经济发展分布较不均衡, 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加拿大无论是从国土面积上还是从经济格局上, 都与我国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 而我国目前并未针对不同的区域而调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2.3 关于政策的有效期
加拿大和英国都颁布了永久的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发达, 经济体制成熟, 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相关政策的延续性较强。而美国以及印度虽然没有颁布永久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却规定了每条政策的有效期限, 政策到期后再进行修订或延期。
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迅猛, 但制定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最早也是在1996年, 起步相对较晚。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格局的变换, 现有政策也在不断地测评之中, 会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不断调整, 然而我国的相关政策及调整细节出台, 基本上都是没有规定有效期的。
2.4 关于发布政策的口径
加拿大、英国、印度和美国不仅规定了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 并且在期限到达时会顺延或更新政策, 不会出台重复或冲突的政策。而我国的相关政策发布单位多、条款多变, 没有确定的执行期限, 甚至一些政策存在互相冲突的情况。例如, 政府各部门不同文件对于研发费用的范围、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的范围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范围规定都不尽相同, 如表2所示。
2.5 关于研发活动的发生地点
印度明确规定所有享受优惠政策的研发费用必须发生在印度境内, 而加拿大、英国和美国没有做此类规定。与印度相比, 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经济较为发达, 科技更加领先, 对于一些跨国公司, 无论其研发活动发生的地点是在境外还是在境内, 只要是在境内公司进行结算, 就都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
我国与印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 但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未限制企业研发活动发生的地点。
3 我国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典型国家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 借鉴其他国家的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长处, 对我国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改进建议如下。
3.1 增加对中小规模企业的加计扣除额度
我国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旨在帮助有研发投入的公司减少税收负担, 从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增加企业来年的研发投入, 而小规模公司盈利较少, 税收负担并不很大, 能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中获益较少。
企业的研发项目往往回报周期长, 并伴有较大的风险, 而中小企业运营资金较少, 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要完成研究开发项目更加迫切需要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因此, 我国应该在制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时更加关注中小规模企业, 加大对其优惠的力度。可适当增加对中小规模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额度, 以增强中小规模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动力和能力。
3.2 增加地方性细化
2011年, 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对《科技进步法》进行了立法评估, 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施政策是重点评估内容之一。评估结果显示, 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总数依然偏少。2008年, 除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外, 其他省市均少于1 000家;2009年仅新增安徽、广东和山东3个地方。总体来看, 东部发达地区落实情况较好,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落实情况欠佳[13]。全国统一的相关优惠政策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个别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无法很好地适应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国情。
因此, 政府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发展战略制定不同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鼓励政策, 使全国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我国西部地区意义更加重大, 可适当增加对西部企业研发的鼓励力度, 调节政策优惠幅度及实施细则, 鼓励西部地区的企业研发活动, 推动经济发展。
3.3 确定政策的有效期
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制定应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 制定有效期, 不然的话会给企业在政策执行方面造成一定的困扰。
首先, 不规定相关政策的有效期限, 企业就无法做好准确的长期财务预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因而, 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取决于上一年企业的财务状况, 长期的财务预测更是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重要依据。确定有效期限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企业做长期的财务预测, 从而促使企业更好地对研发投入进行长期的规划, 以更好地达到该政策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目的, 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其次, 相关政策没有有效期限, 会影响企业对于新政策的学习。相关政策没有制定有效期限, 企业就要不断关注是否有新政策出台, 不然的话就有可能有遗漏, 无法第一时间享受到新的政策优惠;而且, 新政一旦出现就可能会使企业措手不及, 更会可能给企业带来为适应新政策而重新核算等麻烦。规定政策的有效期限, 可以使企业不必担心有效期内政策的变动, 并在新政策出台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4 统一口径发布政策
目前, 我国相关政策的发布单位过多, 甚至条款有冲突, 非常不利于企业对于该政策的执行和推广。
首先, 过多的发布单位和冲突的条款会使企业感觉无所适从, 不知该执行哪一条政策。这就类似于多头领导, 是管理学中的大忌。不仅是对于企业, 就连执行政策的税务部门也无法准确选择具体的审核和操作方法, 使工作方法和流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给工作带来一定的负担。政府统一口径发布政策, 可以使公司和税务部门按照确定的制度办事, 增加工作的流畅性,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 本身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处理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要求企业对于可以加计扣除的项目严格划分, 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申报。对于企业来讲, 学习该政策、培养执行该政策的从业人员, 本身构成一定的负担。政府各个部门不定期对政策的调整, 要求企业时刻关注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 按照新政策重新培训员工, 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执行政策的成本, 也是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效果。政府确定政策的有效期限可以减少企业的工作量, 节省企业执行政策所产生的成本, 同时增加企业执行政策的动力。
3.5 限制研发活动的发生地点
我国应该借鉴印度的相关政策, 限定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研发活动必须发生在我国境内。如果不限制企业研发活动发生的地点, 就有可能发生牺牲我国的税收而支持国外的研发项目的情况, 而使资源外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我国境内已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限制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在境内发生, 鼓励跨国企业在我国境内做研究和开发, 可以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 从而为推动经济增长作长久的贡献。
4 结论
研发税收优惠 篇8
关键词:研发费用,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国家出台研发费用企业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就是为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研发项目的多样性, 会计核算要求高, 优惠政策内容的复杂性, 使得优惠政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难以把握, 不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笔者结合多年在企业工作实际, 就企业在运用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同时承担生产经营、研发任务 (即产研一体化) 企业, 没有合理划分研发费用与生产费用的范围
对于批量生产的企业, 一般是先进行研发活动, 研发成功后再投入规模生产, 其生产、研发活动相对独立, 但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 或从事批量生产但没有单独研发部门的企业存在研发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交叉重叠的情况, 如不能合理划分各项成本费用, 不得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
2. 未准确把握会计与税法关于研发费用范围的差异, 人为扩大研发费加计扣除的归集范围。
(1) 企业归集研发费用中的人工费用不应包括职工福利费、保险费等。另外, 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不包括高层领导和兼职人员及直接为研发活动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 即使是允许在会计上列支的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和管理人员的人工费也必须在计算加计扣除金额时予以剔除。
(2) 企业归集研发费用中的折旧费中不能归集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之外的其他折旧, 如建筑物的折旧费, 其他部门的折旧费。租赁费中也不能归集同时用于研发和生产经营的费用。
(3) 企业归集研发费用中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应和正常生产产品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要区分清, 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与正常生产用的模具也必须划分清楚。
(4) 在企业研发成果形成之前发生的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可以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 但在成果形成之后的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不得一次性加计扣除。
3. 未对研发费用进行专账核算
目前有的企业存在“重任务管理、轻财务管理”的现象, 财务部门未能参与研发项目的立项、预算、过程控制, 财务部门对项目的研发进程、研发人员参与项目工作情况、研发材料领用情况等未能及时全面掌握, 对研发费用的归集结果自然也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反映。
二、几点建议
1.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聘请财税专家或内部资深财务管理人员针对本企业的研发特点对相关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要求和政策专项规定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使其掌握研究开发费用会计核算应按《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财企[2007]194号) 规定执行, 允许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执行, 准确把握会计制度与税法关于研发费用范围的差异, 正确执行好会计政策, 税收政策, 规范会计核算, 真实反映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发生情况, 充分享受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
2. 健全财务核算制度, 实施研发费专账管理, 准确核算和分摊研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
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研发活动财务管理制度, 包括研发资金审签管理办法、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管理办法、研发项目财务验收办法等, 规范企业研发费用开支范围, 研发资金审签权限及流程, 对研发费用建立专门账套, 使用专门的会计科目, 准确核算和分摊研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 准确反映研发活动核算的整个过程, 并及时做好事后跟踪, 保存相应财务资料以备相关主管部门查验。
3. 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
研发项目立项后, 企业财务部门应全程参与跟进整个项目的计划、立项、预算、事中管理、结题验收工作。加强研发部门、财务部门协调和沟通, 避免因各行其是而出现研发费用已发生, 财务部门却不知情, 研发费用不能准确、及时、完整归集与核算, 而导致研发费用不能税前加计扣除的损失。
尤其对于同时承担生产经营、研发任务 (即产研一体化) 企业, 往往以产品为载体开展研发活动, 为准确及时完整归集核算研发费用, 研发部门需加强研发项目的管理, 完善研发项目各工作流程、环节的管理, 使研发项目“身份明确、标识清晰”, 公司在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时, 明确计划开展项目是生产项目还是研发项目, 并通过生产号、科研号加以区别, 在项目开展过程的材料领用、设计、测试化验加工、试制等各个环节按照特定的标识, 即生产号、科研号流转, 便于财务人员识别, 才能确保生产费用与研发费用合理划分, 避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财务部门通过及时提供研发费用使用情况, 帮助研发部门进行研发项目的经费管理等。
总之, 研发项目的规范管理及研发经费的准确核算不但有助于企业整个研发体系的完善, 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 不断加强对企业研发项目管理及研发经费核算的实践和研究,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研发税收优惠 篇9
一、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
企业的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国家为了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实施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促进我国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 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家竞争力, 提高综合国力。企业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 进行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企业的创新的投入如果能够获得巨大的回报, 那么企业的科技创新就会有动力。相反, 企业就会放弃自主创新而选择技术引进。然而, 由于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在实施科技创新和研发的过程中, 有许多环节涉及到了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待遇、创新人才工资的扣除标准等等。可见企业科技创新中受到来自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十分大。在许多国家, 政府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都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包括了加速折旧、费用扣除、税收减免、税收抵免等不同形式的税收优惠。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具有外溢性, 能够给外部企业提供效仿而产生免费搭车现象, 使得科技创新企业造成部门利益丧失, 不利于企业的收益, 影响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 因此, 国家为了消除科技创新的外溢性, 必须采用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科技创新企业进行适当的补偿以平衡企业的相关利益, 刺激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企业在税收政策环境下也能够为科技创新活动降低一定的风险和成本。国家在税收政策方面有不同变化, 企业也会做出相应的选择, 因此,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二、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研发项目立项不合理、不规范
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管理的过程中, 没有将研发活动以项目形式开展, 而是作为企业日常工作任务进行, 部分企业虽然采取项目形式开展研发, 但是没有规范的、程序化的项目立项任务, 造成企业的研发费用管理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没有充分体现出企业研发项目的内容、进度以及研发费用、设备、人员等。企业研发项目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管理, 制约了对研发费用的控制和管理效率, 不利于企业充分的利用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也不利于税务部门将企业的预算经费和实际发生研发费用进行核对。
(二) 研发费用核算不全面、不规范
首先, 企业在研发费用管理中没有实施专项管理, 企业的研发费用与日常经营费用混淆, 造成企业研发投入难以准确确认。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申报时, 缺乏全面的、规范的研发费用统计, 企业研发部门不重视研发费用的管理和统计, 认为研发费用统计仅是财务部门的业务。而财务部门一般依据凭证进行费用核算, 因此, 造成对研发部门的研发费用统计不够全面, 造成年终的研发项目费用申报出现问题。其次, 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核算没有按照研发项目分别进行, 在研发费用申报的材料当中难以分清不同项目的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再次, 研发费用没有按照税务部门规定设置明细科目, 研发费用的设置仅依照企业日常会计科目设置, 违背了研发费用管理的规范要求。
(三) 纳税申报资料不及时、不全面
企业在进行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之后, 才意识到可以进行研发费用的申报加计扣除, 研发费用申报的不及时影响企业充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另外, 许多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申报过程中, 仅仅申报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 没有对研发费用申报的相关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汇总, 这造成研发费用申报资料的不全面, 不利于研发费用的及时申报。
(四) 研发项目与研发经费管理基础薄弱
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 由于对研发项目和研发经费缺乏科学的有效的管理, 没有建立完善的研发费用管理制度, 研发经费管理的基础十分薄弱, 造成企业缺乏申报优惠政策的资格。企业一方面对研发项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足, 对研发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力监管, 造成研发费用的核算和归集不准确及时。另外, 企业的会计财务人员缺乏对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认识, 而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 使得企业的研发费用凭据未能够准确入账, 造成企业的研发费用和生产费用难以准确的区分和辨别, 最终造成企业的研发费用管理不合政策规定的要求, 导致无法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企业在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 研发费用并不是全部可以加计扣除。企业在进行研究开发的过程中在技术、工艺以及产品方面的创新并获得附加值, 对推动相关的技术工艺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的研发费用可以依据相关的规定加以扣除。对企业的常规性的升级改造和部门公开的科研成果的直接运用等相关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则不能够加计扣除。
第二,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项目需要符合相关规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必须是规定的符合项目的研发活动。只有属于被列举的项目才能够加计扣除。因此, 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必须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 充分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 因为企业的研发项目较多, 并且研发的分类十分复杂。因此, 在操作过程中, 尽可能的按照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规定, 对研发活动中产生的费用进行详细的归类和区分, 防止因为分类不具体、不详细而造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过程中出现漏报错报的问题, 从而大幅度的提升研发费用申报审核通过率, 使得企业享受更多的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激励和优惠。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风险的降低和资金压力的减轻, 提高企业研发的投入回报和收益。
第三, 部分真实发生的研发费用不一定都可以加计扣除。并不是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都可以加计扣除, 税务部门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适用于具有十分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并能够准确的对企业研发费用进行统计的企业。企业若需要充分的利用相关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充分的加计扣除优惠, 应该全面的保留和整理企业的研发费用的相关资料, 防止企业研发费用的产生没有得到及时的保留整理和汇总, 造成企业不必要的风险。
四、加强研发费用管理, 充分运用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一) 重视和加强研发项目的立项管理
企业应该重视和加强研发项目的基础管理工作, 制定企业规范的立项书, 规范和确认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研发经费预算、研发人员以及研发所需设备以及研发进度等。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研发部门, 对企业的研发费用和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 这样有利于清楚的合理的计算出研发费用的支出, 提高对研发费用的专账管理, 促进企业充分享受税收政策优惠, 提高研发费用管理效率。
(二) 规范研发费用的核算与管理
首先, 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研发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研发费用管理,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在进行研发费用入账的过程中, 研发部门应该协助财务人员对原始单据做好识别和分类, 促进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原始单据入账, 保证研发费用的入账能够科学、规范, 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提高财务部门对研发费用核算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 企业应该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开展研发费用核算。企业可以实施专账管理, 将企业的研发费用与其他进行区分, 并且将不同项目的研发费用进行区分, 对研发活动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直接计入、加总计入或分摊计入等方法, 合理的确认研发费用。
(三) 关注政策变化, 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
企业在进行年度所得税汇总清缴的时候, 应该及时提供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申请, 充分准备研发经费申报加计扣除资料, 及时送报并做好备案。另外, 企业应该充分拓展企业的研发费用的立项范围, 不断的在深度和广度上提高企业研发经费申报的潜质。便于企业能够提高研发经费申报的效率, 促进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研发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具有高度的政策敏感性, 密切关注相关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新变化, 加强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配合, 促进企业研发费用的科学管理。
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加大科技创新不仅能够获得高额的科技创新回报, 还可以同时享受到政府对支持科技创新所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的负担, 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和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 应该重视加强研发费用管理, 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企业因研发投入而形成的风险, 减轻企业的研发成本, 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得企业获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丰厚收益, 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摘要:国家为了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规范研发费用的财务管理, 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本文探讨企业如何加强研发费用管理, 有效利用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以促进企业合理使用研发费用, 提高研发费用使用效益, 促进企业有效的享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税收政策,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红利。
关键词:研发费用管理,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运用
参考文献
[1]邓子基, 杨志宏.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11 (05) .
[2]唐大森, 胡小红.论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立法[J].科技与法律, 2011 (02) .
[3]黄遵顺.科技创新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17) .
研发税收优惠 篇10
国内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定量研究非常有限 (陈晓和方宝荣, 2001;朱平芳和徐伟民, 2003;黄鲁成, 2005;夏杰长, 2006;蒋建军和齐建国, 2007) [6,7,8,9,10]。而样本量相对比较充裕的有两篇:一篇是徐伟民 (2009) 利用上海125个高新技术企业9年的面板数据, 针对不同工具综合效果进行的分析, 得到了一个统计意义良好的绝对值0.4左右的弹性[11]。另外一篇是戴晨和刘怡 (2008) 针对补贴和税收优惠两种工具的124个样本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到了绝对值接近1 (0.98) 统计显著的弹性[12]。
以上文献显示目前的研究方法存在不少局限。国外传统实证方法都是基于一定条件约束下复杂的模型推导, 其限定条件过于严格。例如, “边际有效税率模型”考察税收制度影响持有资产边际收益率的程度, 该方法对于资本品价格的引入使得其必须满足资本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又如, “生产结构动态模型”由于设立了一个可微的成本函数, 从而要求希克斯-萨缪尔森条件、线性同质条件和单调性同时满足。而“估算弹性系数法”一般采用的是单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弹性系数进行估计。国内学者目前几乎也都采用这个方法。单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虽然放松了许多约束条件, 直接基于统计数据进行建模, 但是其形式忽略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尤其是内生变量问题) , 因此无法进一步描绘税收优惠政策的复杂作用。
2 模型设计和变量说明
参考上述文献研究结果, 本文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此进行考察。结构方程模型结合路径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多元统计方法, 允许测量误差和变量之间复杂相关关系的存在, 并且不需要在机制理论层面上对于模型作太多预设, 可以描绘税收优惠政策作用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机制和效应强度。
根据文献分析的结果, 影响软件企业研发投入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的资金供给能力。企业资金供给能力由其资本存量和流量决定。企业的资本存量由企业规模 (注册资本、员工人数等) 决定。企业的资本流量则由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日常经营现金流决定。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则通过两方面实现, (1) 通过影响企业资金的供给, 从而间接影响研发投入; (2) 直接通过政策的信号作用 (包括对未来现金流增加的预期) 对企业家研发投入决策直接产生影响。
反过来看, 研发投入从长期来看能够提高产品内涵, 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对于企业的销售收入有促进作用。
按照上述分析建立初始概念模型, 以路径图表示为图1:
该模型涉及的相关变量见表1:
其中, 以“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两个显变量作为隐变量“研发投入”的指标变量, 从人才和资金两个方面度量研发投入;以利润、收入和注册资本作为隐变量“资金供给”的指标变量, 其中注册资本是企业规模和初始资本的表示, 而收入和利润则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新增资本的体现;以增值税税收优惠、所得税税收优惠和营业税税收优惠作为隐变量“非专项税收优惠”的指标变量;此外, 还要给软件企业税收优惠设置一个虚拟的隐变量“专项税收优惠”。
根据概念模型和变量定义可以列出如下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线性方程组形式:
结构方程:rd=γ21nonspeci+γ31speci+γ41capital+β141profit+δ1
capital=γ24nonspeci+γ34speci+δ4
income=β143rd
profit=β141rd
外生隐变量方程:vatxinc=λ21nonspeci+δ21
inctxinc=λ22nonspeci+δ22
turntxinc=λ23nonspeci+δ23
swspeci=speci
profit=λ41capital+δ41
recapital=λ42capital+δ41
income=λ43capital+δ43
内生隐变量方程:rdcapi=λ11rd+δ11
recrew=λ12rd+δ12
该初始模型的路径设计考虑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直接作用, 以及通过资金供给的间接方式对研发投入产生效果, 也考虑了研发投入对于资金供给的反作用, 充分体现了变量间复杂的相关关系, 同时容许测量误差的存在。该模型作为前文思想的表达是完备的。
3 数据说明和初步分析
为了研究税收优惠对于软件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 本文特采用2008年深圳市高新办对深圳软件产业基地内企业发放的调查问卷所收集的部分数据进行分析。该问卷的对象包括通过了2008年深圳软件协会年审的会员企业和2008年深圳服务外包企业调查过程中提交了答卷的企业。该数据集包含近600家企业的横截面数据, 经剔除变量数据非平衡数据样本和谬误数据样本后, 剩下包含11个变量的102个有效数据样本用作统计分析。数据概况如表2:
数据描述统计显示数据的偏度、和峰度都较大, 与正态分布相差甚远。因此在后面分析时, 本文选择ADF法来代替极大似然估计。
本文尝试按照国内外传统的单因变量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集进行分析, 大多数系数估计值不具有显著性郭斌 (2006) 在考察规模、研发等因素对软件企业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中也发现了企业规模 (该作者用的是人员数量) 对销售收入的正面影响[13], 这与本文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 也与本文多元回归的发现相同。所不同的是, 郭斌无法确定规模对利润产生的影响, 而这里却可以给出确切结论。总之, 多元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收入、利润和注册资本与研发资金投入有重要的伴生关系, 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直接效应则不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本文采取结构方程模型以描述变量之间复杂相关关系的重要性。
4 模型的估计和调整
通过AMOS软件计算, 初始模型拟合度不理想, 卡方值高达129.5, 其他常用的拟合指标也不甚理想, 单个参数的显著性更是几乎都达不到要求。参考修饰指数 (modification indices) 和之前的经验不断调整得到目前样本基础上拟合最好的模型。路径图和参数估计结果见图2:
注:路径上的数字是非标准的通径系数, 表示一个原因变量1单位变化带来结果变量的变化量, 不同量纲的路径的通径系数不可比。*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里的是t值。
调整后的模型有以下几个变化: (1) 变量“人员投入”从模型中删除, 研发投入成为资金投入的虚拟隐变量; (2) 研发投入只与“收入”建立路径关系; (3) “非专项税收优惠”直接作用于利润; (4) 增加了一条所得税税收优惠对隐变量“资金供应”的路径; (5) 体现了不同测量误差之间的相关关系。
调整后的模型体现了很好的拟合效果。卡方值仅有9.7, 许多参数估计值达到了显著性要求 (见上图参数估计值及其标记) 。其他相关的拟合评价指标也显示出不错的拟合效果, 具体见表3:
5 结果讨论
5.1 收入和利润
收入、利润在决定研发投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在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中都是相当明显的。在结构方程模型中, 企业规模 (以“注册资本”表征) 的重要性通过与隐变量“资金供给”之间的路径系数 (615***) 也得到了体现。这意味着, 由企业规模提供的初始资本和后期产生的现金流对企业研发决策共同产生了重大作用。
5.2 税收优惠政策作用机制
影响企业后期现金流的因素也有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的部分着力点正表现在这个环节。虽然在多元回归模型中无法体现, 税收优惠政策却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清晰地展现其对于研发决策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非专项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直接产生的正效应达到了347, 对于利润的路径系数也达223, 两个参数估计值的p值都小于0.001, 非常具有说服力。经过计算, 可以求出其对于研发投入的总效应达到321.284。即, 减免1万元的非专项税收优惠, 可以促进300万元以上的研发投入。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 原本专门针对软件企业出台的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却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专项税收优惠无论是对于研发投入还是对资金供应的路径系数估计值很小 (分别是0.6和0) , 且都不太具有显著性 (p值0.2和0.09)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对于受调查的软件企业来说, 软件企业专项税收优惠的惠及面不如非专项税收优惠广泛。以深圳产业基地上报的有效数据来看, 585家软件企业, 获得专项税收优惠的只有130家。而获得其他税收优惠则达到了147家。在税收优惠政策普遍低下的背景下 (一共只有221家企业获得了至少一项税收优惠) , 这种惠及面微弱的差距造成了政策效力的较大差异。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 对于企业来说, 只要是能够带来更充足的现金流, 无论是专项还是非专项, 都能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相比之下, 实际惠及面窄一些的税收优惠政策自然体现的作用就小一些。
新增加的, 由非专项所得税收优惠指向资金供应的路径则强调了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是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 的意义。虽然参数估计值仅为0.002 (p值小于0.001) , 但是加上各个间接渠道汇总的总效应也达到了0.782。这个值目前仍然小于1, 说明1万元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加计扣除激励的研发投入不足8千元。这与拉家哥普和沙赫1995年的研究有点儿类似, 但是这并不影响非专项税收政策整体对于研发支出的正面激励。针对这种情况, 一个可以找到的解释是:很多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税后抵免政策直接从应纳税额中扣除 (或加计扣除) 研发支出, 而我国目前尚停留在他们早年税前加计扣除应纳税所得额的阶段。因此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与发达国家早年的政策效力具有相似性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进一步考察所得税税收优惠对于企业收入的总效应, 6.782的效应值还是说明加计扣除对于改善企业经营情况的正面效果。
5.3 研发投入的反作用
此外, 结构方程模型还考虑了研发投入对于收入的反作用。照理说研发投入对于提高长期核心竞争力并最终提高企业收入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前面的相关性分析也证实了研发投入与收入、利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不是因果关系) 。然而,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 通过设计了一定的作用机制后, 再考察由研发投入指向企业利润 (以研发投入为因, 企业利润为果) 的影响路径虽然仍然为正, 但是非常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p值0.978) 。更奇怪的是, 由研发投入指向收入的负作用表现出微弱的统计显著性 (p值0.106) 。郭斌 (2006) 认为:“对于中国软件产业而言, 即使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 所提供的仍然是那些没有太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 它们很难通过R&D活动建立起充分的市场进入壁垒, 因此当面临来自于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软件企业的成本竞争压力时, 在R&D活动上的财务支出在增加产品开发成本的同时, 却未能产生足够的产品市场溢价来作为相应的补偿。”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并且与本文的统计结果也并不矛盾。本文的理解则主要立足为:针对本文和郭斌文章所使用的横截面样本结构, 统计分析很难体现研发投入的长期效应。企业只是因为增加研发投入而占用了投入到生产其他产品中的资源从而影响当前收入。至于企业的产品究竟是否具有核心技术, 很难从这样的统计分析中获得结论。
5.4 关于“研发人员投入”的补充说明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研发人员投入 (crew) 在两种分析方法中都不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以至于不得不将其排除在模型之外, 这个现象很值得重视。按照常理, 资金和人员都是研发投入的要素, 至少人员雇佣量应当受到资金投入的正向影响。但即使考察这两者的相关系数也不能找到二者有任何关联的迹象。可以尝试从两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1) 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数除非在其迅速扩大规模期间, 否则一般是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 这体现为人均资本量不随资金投入扩大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对于以孵化加速为主要职能的深圳软件产业基地⑥, 企业发展阶段决定了研发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2) 由于2008年恰逢世界性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 软件产业受到波及也是难免的。在往年订单已经完成, 未来订单无法确定的情况下, 增加人员雇用未必是明智的选择。考察调查结果中289家上报员工总数的企业样本, 2008年比2007年增加雇用人数的只有134家, 而人数不变和减少雇用的则达到了155家, 超过了1/2;而同一时期增加了研发投入资金的企业则有177家, 远超过资金减少的企业。两组变动率的相关系数只有很弱的0.2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殊背景下特殊阶段的软件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与资金投入相关性相对低下。
6 结论
本文在回顾前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投入激励强度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深圳软件企业基地的调查样本,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初步找到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力, 认识到: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直接影响研发决策, 或者通过对于企业的资金供给的影响间接促进研发决策;其中, 税收优惠政策实际落实面的广度影响了该项政策的效力;同时, 所得税税收优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税前扣除的设计使得其激励私人研发的投入量小于财政当期的所得税损失 (尽管对企业收入的弹性大于1) 。
此外, 本文基于结构方程支持复杂相关的特点, 顺便针对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探讨, 指出短期内研发投入对于企业收入的影响为负, 长期影响还需要数据支持。最后, 针对研发投入的人员要素, 则囿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和样本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得不将其排除出模型。在将来的研究中, 模型的动态性和长期性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方向。
摘要:研发税收优惠政策是各国政府为减少企业研发成本, 鼓励企业扩大研发投入的重要手段。在众多关于研发税收优惠政策效力的实证分析中, 罕见针对软件行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力的分析。此外, 国外传统的分析方法依赖过强的理论假设, 目前普遍使用的多元统计分析又无法处理多因素复杂相关关系。因此本文尝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深圳软件产业基地的软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投入存在明显而复杂的促进作用。
税收优惠该向谁倾斜 篇11
“但是客观讲也要看到另一面”,王国山表示,“我们承认这么多年来各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税收政策的时候,所掌控的灵活性太大,甚至一些优惠政策泛滥,政策一放开好与坏的情况都会出现了。”
该对谁优惠
虽然对这次“62号文”的出台大家莫衷一是,各基层政府等待观望,企业不知所措,大多数专家则站在宏观角度表示赞成。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国家大力清理税收优惠政策的初衷,在于完善地方征税体系,为地方经济长期的发展夯实基础。限时清理税收优惠政策,能为地方税体系创造一个重要支柱,包括为营改增改革创造积极条件。
王国山告诉记者,其实并不是完全反对清理优惠政策,只是希望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进行定位思考,比如科技型企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国家在面对这样的企业要怎么做,而不是“一刀切”的清理。换句话讲,在制定政策时候,不同类型企业要有不同政策,不同领域要有不同政策,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要有不同政策。
就现实来看,在推进技术进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进程中,各国政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政府可利用的诸多经济政策中,税收优惠政策又是独具特色的政策工具。具体来看,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只是对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行优惠,对技术落后、急需进行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缺少鼓励措施。使企业只关心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另外过多地出于对财政收入上的考虑,致使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的动作不大、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对科技型企业的不断重视,是不是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更要扶植这样的企业。王国山说:“对企业来讲,税赋是否增减要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生存成本。比如资源型的企业和烟草企业,税赋再增加也能顶得住,原因就是这样的企业成本较低,利润较高。但是比如高科技企业在初创时期,根本没有收入来源,如果向其征税就会把企业限制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相反我们国家可以对上市企业加大税收力量,因为税收越多越被市场看好,这也是上市企业发展的一个指标。但是对初创时期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就要更多的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特别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科技企业的助推经验,这是国家应该考虑的。”
不仅税收要弄清向谁优惠,更有重要的使命,是通过利用大数据,及时进行税收政策调整。与其关停企业,来抑制高污染企业的发展,还不如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政府要重在疏导,不断调整。
总之,国家还是要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鼓励和发展高科技企业,只要政策支持,企业自然就会去这个地方落户。
该被谁取代
有人认为这种优惠政策迟早会变成政府的财政压力,形成长期的债务负担,所以这种方式,在中国可以有一段时间,但是不可持续。如果不可持续,那么税收优惠该被谁来取代,后者具有哪些优势?
王国山坦言,税收优惠确实会变成政府的压力,所以现在国家提倡地方政府发展产业引导基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的助推支持。自己所在的武清科技园区属于国家级科学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正在着手发展产业引导基金,以便支持高新产业。只要加大政府引导基金力度,那么银行和风投就愿意把资金投进来。银行嫌贫爱富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我国中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是因为他们没有可抵押的资产,银行不会投资这种有风险的企业。但是政府如果表示引导支持某个产业,就减弱了银行的投资风险,那么这样企业的融资成功系数就比较高。
从政府层面分析,通过让企业展示自己的技术,并经过充分论证,能够让真正的好项目脱颖而出。所以现在地方政府则更多的是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来吸引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奖励资金,而不是靠税收来解决招商引资。税收优惠仅仅是对地方政府的招商有好处,对于中央政府来讲,税收的总盘子则是不变或是减少了。
因此,税收优惠只是类似于地方交易,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刺激,但确实不能持久。如果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是靠自身创新来争取,只是想拿其他地方的成熟企业来充数,换句话,就是用政府的财政资金来买这个企业,那么这种税收优惠就是短视,就应该被清理。
该如何改变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虽然肯定了税收优惠的重要性,但是也对不合规的税收优惠问题提出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税收优惠是一种税收激励措施,就是政府通过各种减少税收政策的实施,刺激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所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或者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每一任领导都要出多少税收,多少GDP,这是政绩需要。
一个企业发展,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是需要逐步渐近的过程,可是地方领导都希望越快越好,在任两三年就需要经济的高增长,以便为自己的升迁捞取资本。这实际就进入一个怪圈,税收优惠政策表面是经济问题,而实际是政治问题。官员要政绩,只能通过税收变成政府的财政资金,在自己可支配的前提下,用钱去操作。于是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一旦取缔,连锁现象就出现了,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停牌。以前即便是恶性循环但也可以运转,而现在一旦受到政策限制就无法运行了。
“由于税收优惠不公平,统一税收政策是无可厚非的,但让人感到有问题的是如何有针对性的对待不同企业,如何做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如何把税收优惠泛滥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思考和改变。”王国山说道。
研发税收优惠 篇1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是为了服务201年科技创新工作, 聚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聚焦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聚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聚焦创新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 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提高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必定囊括在此次产业转型的大潮之中,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产业创新现状的思考。
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研创新现状
(一) 科研创新意识不到位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型行业, 尽管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运作及粗放式管理再到信息化管控的转型, 但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对创新的依赖程度和重视程度不高。再加上建筑企业的科研成果并非立竿见影地带来经济效益, 很少有建筑企业会把发展战略定位为打造高科技建筑企业, 为此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对科研创新的作用认识, 往往局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标准条件中对企业的相关要求, 即企业必须拥有国家级工法、专利及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科技成果。正是对科研创新的战略认识不到位, 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对科研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过于“锱铢必较”, 形成故步自封的局面。
在我国, 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企业施工产值的比例往往不足l%。A建筑企业集团 (以下简称A集团公司) 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00多亿元, 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00位左右, 科研经费投入1.74亿元, 仅占营业收入的0.25%。另90%以上的小型建筑施工企业除了零星购置常用设备, 几乎没有科研经费投入, 而世界500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一般高达5%-10%。
(二) 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导致科研创新的趋同性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所以人员比例结构常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科研人员严重缺乏。
项目管理人员受限于自身专业及对工程进度、质量、效益的追求, 对科研创新活动认识不足, 往往对科技活动的管理重视程度不高;而一线工人认为科研活动是工程师、技术人员的事, 自己只要服从安排, 做好现场施工即可, 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忽略了在施工过程中对科技活动的总结, 很大程度削弱了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并且我国建筑施工整个行业的创新存在趋同性, 即科研形式以模仿创新为主, 往往是在新材料、新工艺、新专利推广运用过程中对原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消化吸收, 然后再进行再创新, 这不仅和国家要求的创新前瞻性相背离, 也导致了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 缺乏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导致创新流于形式
形成科学、规范、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是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提高科研投入绩效的关键。但就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现状而言, 科研部门并非企业盈利核心部门, 所以制度总体建设不完善, 责任落实不到位。本需其他部门、项目一线人员共同参与的科研创新立项, 现仅仅压在了少量的高技术人员身上, 在缺乏部门和一线人员对科研创新的推进情况下, 创新往往是被动性和应付性的;材料设备部门对科研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设备也缺乏规划;财务部门因基础资料不健全, 无法准确划分科研经费具体使用的材料、设备和相应折旧, 科研费用核算相对笼统粗糙, 影响对科研经费预算及投入产出效益的考量。同时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 各部门员工更容易形成懈怠心理, 让科研活动流于形式。
二、法国建筑巨头核心竞争力分析
我国建筑企业着眼点一直都是建筑工程本身, 能攻克高大难新项目的企业往往就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较少考虑行业外部性辐射的其他经济价值。而法国万喜集团作为世界领先的建筑工程运营企业之一, 下设建筑施工、特许经营、能源、路桥建设四大业务板块, 2013年总产值规模达631亿欧元。其成功关键总是毫无新意地被大家总结为“建筑工程+特许经营”的运行模式, 即通过承接建筑项目, 然后借助BT、BOT、PPP等特许经营模式, 辐射利润更高的项目策划、项目管理、公私伙伴项目等。
由表1可知, 万喜的四大业务板块中, 建筑业务所产生的收入最大, 建筑施工加上路桥建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63%;特许经营业务板块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足14%, 但对公司的利润贡献最大, 占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了60%。能源业务所占比重不是特别高, 但对于进一步增强建筑和特许经营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在经营模式上, 很多集团化大型建筑企业借鉴了国际标杆企业的经验进行转型, 但始终处于市场饱和下的残酷竞争, 经济效益却始终止步不前。
从表2可知A集团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规划, 也形成了涵盖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及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转型升级和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取得不错的成效, 也在努力提质增效, 建筑施工模块尽管营业利润率不高, 但仍是A集团公司经营占比的重点。与万喜集团高达9.46%的营业利润率相比, 2015年A集团公司的营业利润率为1.23%, 差距比较显著。这其中的关键问题, 就是忽略了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从图1可以看到万喜集团的建筑业在实现自身建筑项目规模经济的同时, 带动高附加值的设计、规划、资本运营等业务飞速发展。特别是建筑业务与特许经营业务形成打包服务方案, 实现原有业务与新业务的无缝对接, 其关键是持续性创新带来的重大的商业价值。万喜集团正是通过大力推进高科技“可继续建筑”理念, 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中, 平衡四大业务板块的共同发展, 实现了企业营运利润的高速增长, 使其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承包工程巨头。
万喜集团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同时会对每一个主营业务建立一套专业的知识体系, 并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网站。基于公司分散化经营的模式, 万喜集团鼓励企业参与地方的持续性创新, 公司设立创新奖, 每两年评选一次, 且通过公司内部网络提交并展览创新成果, 并设定专门的观察系统用以评估, 以此在公司内部培育创新氛围。正是这些高科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 能让万喜在世界各地高利润项目中占据优势。
从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和对国内建筑市场、国际标杆企业的剖析中可以看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建筑施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抉择。为进一步完善并用好“减税降费”的积极财政政策, 国家主导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和《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订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对优惠政策中的相关征管问题做了详细规定, 进一步明确政策适用范围、计税方式、执行口径和管理方式, 方便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理解和操作, 提高优惠政策的落实效率和效果。其中完善后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使更多建筑施工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创新带来的实惠, 对于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进而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 这都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是打造中国式万喜的新契机。
三、建筑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升级面临的困难
(一) 科研活动资金流不足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发展悠久、规模庞大, 但从2005年-2013年国内大型建筑企业与万喜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和营业利润率对比数据来看, 国内建筑企业一直处在高负债、低收益的运营状态。
尽管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建筑施工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 但也是先投入后抵扣, 这就意味着建筑施工企业要在建设资金相对紧张的环境下, 先行付出研发费用, 同时冒着研发失败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可能, 所以大部分企业宁可着眼于短期利益, 静观其变, 也不愿意冒“摸着石头过河”的风险。为此, 如何开放配套金融市场, 引入发展资金, 搞活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流, 成为此次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所在。
(二) 科研活动立项因缺失专业团队缺乏前瞻性
这次研发费用优惠范围扩大的同时, 也有相应的约束, 如第7条明确规定, 企业产品 (服务) 的常规性升级、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 都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这就对科研活动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施工业的科研活动形式不同于其他行业, 对实际工程的依赖性强, 所有的新工艺、专利的研发必须源于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不断总结、实验、创新、再总结, 最终必须要服务于项目。为此原则上要求建筑企业在规划科研发展战略和科研立项的时候, 结合承揽的工程项目情况和企业的自身研发实力, 找准创新点, 合理布局, 精心筹划, 避免趋同现象发生。
但就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 通过科技创新进行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思潮刚刚形成, 在人员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科研团队的情况下, 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依赖国家在科研环境、平台上的指导帮助, 才可能让建筑企业走活起来。
(三) 缺乏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
此次政策调整, 实现了政府简政放权、简化对研发费用的归集和核算管理, 即只要会计核算健全、实行查账征收并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 都以备案制进行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且不需要单独设置研发费用专账, 仅需按照研发科目设置辅助账即可。但简化不代表省略, 政策文件第三大点对会计核算和管理还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对享受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按研发项目设置辅助账, 准确归集核算当年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企业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别核算, 准确、合理归集各项费用支出, 对划分不清的, 不得实行加计扣除。这就意味着急需建立一套联动项目、技术中心、财务等相关部门的系统化科研管理制度。财税[2015]119号文明确规定, “税务部门应加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后续管理, 定期开展核查, 年度核查面不得低于20%”。换句话说, 就是5年内每个进行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都必须接受一次后续核查。税务部门简政放权后, 将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主动权交到了企业手上,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不好, 用不好这些优惠政策或对优惠政策理解有误, 在税务部门后续核查中可能就面临税务风险:政策“红利”可能变成滞纳金、罚款等处罚。
建筑企业的科研依赖于实际项目, 材料采购也混同在经营生产中, 正确归集、专门核算成了管理制度的关键。而在缺乏有效管理制度的建筑企业, 可能导致最基础的科研资料不能系统完整地收集归档, 进一步影响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的分别核算。要想确实享受到国家创新政策的优惠, 建筑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苦练内功, 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为税务核查提供必要保证, 其次要规范研发项目的立项管理、立项审批、过程监督和成果验收, 最后还要规范研发支出的核算管理和文档保管工作。所以制定科研管理制度, 能否调动各部门员工积极性, 能否有效实施, 都给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带来新挑战, 但仅靠一个企业去建立一套体制是非常困难的。
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为建筑施工企业创新转型带来的机遇和动力
(一) 享受研发活动范围的扩大带来科研新思潮
旧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相对苛刻, 而新政策采用的是负面清单列举的方式, 除列举之外的研发活动均属于可加计扣除的范围。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创意设计活动属于可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 明确房屋建筑工程设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三星) 、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均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下, 建筑企业将从按图施工的施工总承包模式转为将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集成起来, 设计和施工互相沟通配合的建筑总承包模式, 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 优化组织结构并形成规模经济, 提升建筑企业的内在技术创新动力。例如在万科, 建筑预制构件化已经在扎实推进。要推动和实现建筑总承包, 设计能力是关键。当前, 各建筑企业基本建立了技术中心, 并申报省级或国家级技术中心, 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积累, 也拥有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包括工法、专利、国标、行标和地标等, 这无疑给建筑施工企业拓宽科研活动注入财政支持, 带来科技创新的新思潮。
(二) 享受研发费用范围增加带来新活力
建筑施工业新工艺、专利的研发对实际工程的依赖性强, 不可能将研发中心拘泥在一个办公楼或者实验中, 研发材料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项目而单独存在。同时建筑企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而非知识创新型企业, 往往需要依托国家、高校等科技资源、外聘专家等方式,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通过产学研政及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整合社会资源, 对研发工作予以助推。
而这次政策调整, 在原来允许扣除费用的范围基础上, 又将外聘人员劳务费、试制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以及与研发直接相关的差旅费、会议费等, 也纳入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同时新政还明确了企业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计算加计扣除;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 由合作各方就自身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计算加计扣除。使得建筑企业的科研活动更加能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 打破以模仿创新为主的科研模式, 带来科技创新的新活力。
(三) 研发费用追溯享受带来资金支持
这次政策调整中, 最鼓舞人心的, 或许就是只要符合现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规定, 可以向前追溯3年。这就意味着, 建筑企业在以前年度实际执行过程当中, 原来符合条件但是没有申报, 今年在进行核算时, 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例如, 按旧政策规定, 企业以前年度在计缴企业所得税时, 对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事项, 只能对“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及社保、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等的折旧费或租赁费用进行加计扣除;按现行政策规定, 对“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及用于而非专用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等的折旧费或租赁费均可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 且可以往前追溯3年。政策不仅积极打开了研发活动定义范围和费用扣除范围给建筑企业曾经带来的“枷锁”, 还间接注入了财政资金支持。这样的“意外之喜”无形让企业更加乐于对科研活动加以规划和预算, 助推科研活动的规范化发展。
(四) 减少审核程序提高科研活动经济效益
以前建筑施工企业常常是为了申请或者维护相应的资质, 才进行国家级工法、专利等相应科研活动。其很大程度上秉承“经济效益”原则, 对科研开支往往采取“吝啬”态度。其很大原因是, 建筑企业研发活动往往具有专业性和不显著性, 税务代理人员对相关行业、业务流程不熟悉。按照原来的政策规定, 必须在年度申报时向税务机关提供全部有效证明, 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有异议时, 需要企业提供科技部门的鉴定书。这一来二往的审批、鉴定流程, 直接导致科研活动经济效应低下, 白白浪费企业的资金机会成本, 所以科研活动在建筑企业中开展缓慢也在情理之中。
调整后的程序是, 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简化为事后备案管理, 有关的资料由企业留存备查, 不需要拿到税务机关, 税务机关要查证时再提供。如果对研发项目有异议, 税务机关直接跟科技部门协商, 由科技部门提供鉴定。企业在享受政策通道方面更便捷、更直接、效率更高, 提高科研活动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相应政策的出台, 必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升级, 打破原有仅着眼于项目本身或者流于形式的简单模仿创新, 将科技创新纳入企业战略, 打造中国式万喜集团也是大势所趋。当前, 建筑企业要始终坚持把技术与管理创新两轮驱动作为企业领先的发展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培养和引进高端管理人才, 创新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国家级工法和新产品。特别是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和BIM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依托“高、大、难”和“新、特、尖”的工程项目, 重点研发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技术。同时在工程建设实践中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积极务实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 强化“四节一环保”和绿色施工, 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坚持科技创新, 借力信息化和BIM技术支撑企业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社会对企业创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国家推广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分所得税试点政策的实施, 科技创新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 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 为此, 企业有必要完善研发费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升级。本文阐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研创新的现状, 对世界建筑业巨头法国万喜集团 (Vinci Group) 核心竞争力做了简要分析, 并结合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相关会议和文件, 指出建筑施工企业创新升级面临的困难, 最后阐明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为建筑施工企业创新转型带来的机遇和动力, 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科技,创新升级
参考文献
[1]王玉娜, 王要斌.四大业务并驾齐驱, 分享成功创造价值——解析全球最大承包商法国万喜[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8, (6) :57-60.
【研发税收优惠】推荐阅读:
2019年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调查报告05-22
税收优惠制度07-15
税收优惠研究10-29
落实税收协定优惠05-21
税收优惠政策07-09
税收优惠、财政补贴09-13
企业税收优惠合理筹划10-14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06-05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06-30
民营经济税收优惠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