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2024-06-26

浅议现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精选3篇)

浅议现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篇1

浅议现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摘要:近年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促使民族地区财力快速增长,财政支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分析,依据民族地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效果,总结民族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完善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政策调整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专门篇幅阐述民族问题,并强调要继续“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财政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在财税政策方面对民族地区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年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促使民族地区财力快速增长,财政支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分析,依据民族地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效果,总结民族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完善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由于历史和自然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之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比较落后。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实行特殊的支持政策,税收政策也不例外。同时,由于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调控,又不能采取与支持其他地区完全相同的思路与办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进行变通。现实要求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以有效支持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党和国家在实现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的同时,为了实现各民族经济上的真正平等,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先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得税方面:1.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3.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上述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如下优惠政策;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农业特产税方面: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生态林应80%以上)、草产出的农业特产收入,自收得收入年份起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三)耕地占用税方面:对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建设用地免征耕地点用税。享受免征耕地占用税的建设用地具体范围限于公路线路、公路线路两侧边沟所占用的耕地,公路沿线的堆货场、养路道班、检查站、工程队、洗车场等所占用的耕地不在免税之列。

(四)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方面: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施,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① 资料来源:温家宝: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N].人民网,2010

录(2000年修订)》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从政策落实效果上看,这些政策对于调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不少鼓励性投资的内外资企业,但是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相对于庞大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说,数量明显偏小,而这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中大部分企业不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所享受行业,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企业享受政策是从生产经营日开始算起,并非获利之日。这就造成了虽然有政策却享受不上的尴尬局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本身有着很多问题,有些方面并没有达到政策预期。

二、我国民族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程度不大

从国家已出台的西部优惠税收政策看, 基本上只是过去对东部沿海地区优惠政策的重复, 不足以构成像当年东部地区那样的税收优势。实践已证明实施足够份量的税收优惠,是改善地区投资软环境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不适当的区域税收优惠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加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对企业而言,为了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肯定会将资金投往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较多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等,而较少选择享有税收优惠较少的民族地区。

(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不够正规和不成体系

我国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通过零散的法规规章公布,只是规定了一些原则,而且优惠层次多、划分复杂,这就造成了优惠政策错综复杂,任意“优惠”等现象屡有发生。另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中,各地方在认识上有不同理解和看法,执行标准、宽严程度也就不统一。还有些地方为吸引外资,引发地方政府竞相攀比,有的擅自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超出全国统一规定范围自行制定优惠政策,使税收法规丧失了应有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三)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不强

我国在税收优惠的操作上基本采用降低税率、定期减免、再投资退税等直接税收优惠措施。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政策的透明度高,征、纳双方易于操作。但这种方式是针对企业利润的优惠,主要适应于盈利企业,而对那些民族地区的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获利小、见效慢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交通能源建设、农业开发等项目的投资,鼓励作用不大。

(四)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导向性不够明确

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实践中,由于过分偏爱区域税收优惠而忽略了产业税收优惠,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秩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一些负效应。民族地区迫切需要投资的是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但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基础产业重视不够,在民族地区企业利用资金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等方面仍缺乏支持力度。税收优惠政策往往鼓励内外资向建设周期短、利润高、风险低的传统工业和加工工业投资,必然会造成短期投资增多,投机行为扩大,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还加剧了经济的无序竞争和政府收入的流失,从而降低了税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使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现象始终难以缓解。

三、中央财政加大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新举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旦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差距,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下, 差距将与日俱增。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追求效率, 政府就应该负责公平, 尤其是中央政府更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效率由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平要由政府干预来实② 资料来源:高天柱.最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与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实用手册[M].税务管理出版社,2007

现。在我们这样一个中央集权、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尤其要由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目前,中央也不断对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加以调整和补充,使其能够与东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强中央财力,实行政府干预,援助欠发达地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一)优惠政策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据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民族贸易发展,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在财政、金融和税收方面实行“民贸三项照顾政策”,即: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比基准利率月息低2.4‰(年息2.88%)的优惠照顾,利差由中央财政负担。

每年安排1亿元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对民族贸易县内的国有、集体商业、供销、医药企业和新华书店,实行增值税县级企业先征后返50%、县以下企业免征的照顾政策。

在增值税方面,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适应和满足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殊用品的需要,对民族贸易县内、县级和县以下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的除石油、烟草外的货物免征增值税。

同时,考虑到茶等特需用品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国家定点企业生产的边销茶及经销单位销售的边销茶免征增值税。此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户还可按照相关规定享受耕地占用税减免优惠。③

(二)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结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央财政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贡献。”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后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的主要思路。

首先,加大民族地区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延续“民贸三项照顾政策”。主要包括:将民贸网点建设及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改贴息贷款额度增至5亿元;对难以获得贷款、无法享受贴息政策、影响特需商品正常生产和供应的民族特需商品重点生产企业,明确给予专项技改补助支持;安排补助资金,支持低氟砖茶等特需商品生产。

其次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跟踪了解相关 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在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与完善。同时,根据税制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推进新企业所得税实施工作,总结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经验,推进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的实施,完善资源税等,为促进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四、对促进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创新的补充建议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政策既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贯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经济手段。从民族地区经济与税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出合理的税收体系,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税收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和完善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对于进一步缩小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创新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促进税收优惠方式由直接优惠为主向间接优惠为主转变

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逐渐弱化直接优惠方式,加强间接优惠方式。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适当采取加速折旧、投③ 资料来源:中央财政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7

资税收抵免、亏损结转、费用扣除、提取风险基金等间接优惠方式,鼓励企业资金更多用于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加快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二)制定突出产业结构的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可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特点制订税收优惠政策,以体现产业的优化升级。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于那些急需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制定倾斜力度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具有发展优势的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应当给予更为优惠的或者给予5-10年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

(三)建立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西部民族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发地区,对国家全局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支持。由于资源权益划分的中央垄断局面,作为资源属地的西部民族地区未能从资源开发中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可采取如下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既定的法律约束下,资源所有权制度不能在短时间内改革,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资源所在地合理的资源收益权。根据资源开发的周期性特点,可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基金”,代替资源税,能预防其对现有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减少了地方政府很多后续社会负担。

(四)加快税收优惠政策法制化进程

为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度与稳定性。加快税收优惠政策法制化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应从三方面人手:一是要尽快提升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层次。二是清理整合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规范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限。应确立合理分权的指导思想,采取中央授权的方式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管理权限。

(五)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培育“洼地效应”

在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大地区倾斜的力度,将西部民族地区现行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再度下调;提高再投资退税比例,鼓励直接投资和循环投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税率,吸引人才投身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通过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综合实施,在西部民族地区形成政策“洼地”,吸引人才、资金流向西部民族地区。

小结:虽然税收优惠政策不是决定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但当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就会凸现出来,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处于劣势,要想通过逆市场调节,引导资金和人才流向民族地区,需要中央给予更大力度的优于东部以及西部其他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投资者能在民族地区做其他地方做不了的事,并且实现其预期利益,否则,不仅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西部民族地区与西部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最终形成双重二元结构。在民族地区建立创新型税收模式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基础,也涉及人才储备,更涉及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长期努力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高天柱.最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与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实用手册[M].税务管理出版社,2007.[2]田钊平.田钒平.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法治建设的思考[J].财税广场,2007,(3).[3]张冬梅.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与调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林珊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J].企业技术进步,2008,(6).[5]罗平,尚晓慧.资源型经济与创新型社会的思考[J].绿色经济,2008,(2).[6]中央财政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7.[7]温家宝: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N].人民网,2010.

浅议现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篇2

四、城市地下通道中商业空间的发展

地下通道与商业空间的结合是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趋势, 这种通行功能与商业功能并存的市政交通开发模式在今后的城市基础建设中会越来越被青睐,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它也将会成为城市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未来地下通道中的商业空间在设计规划方面首先应该科学合理、人性化。比如像地下通道过高的问题, 可以通过各类电梯来解决, 方便不同的消费群体。另外, 地面装饰材料方面可以选择一些防滑、美观的地面材料。同时, 在商业空间氛围营造方面, 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景观设计, 利用水、石、木等材料, 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段, 借助现代化的灯光设施, 打破原有地下通道阴冷、沉闷的空间氛围。为了方便人们消费, 设计并合理安排一些休闲椅、休闲桌、公用电话等公共设施, 也是必要的。在店面的设计方面应该时尚、色彩与灯光搭配合理。为消费者提供营造一个全新的地下商业环境。使人们无论是单纯的交通需求还商业需求, 都非常愿意进入地下通道。在管理方面也应逐渐完善, 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地下商业环境。同时, 未来的地下通道商业空间也可以用于建设新型深层超大型商业空间的地下综合体。

总之, 利用城市地下通道空间, 解决城市部分公用设施用地问题, 连带开发其商业价值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也是今后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方向。这种通道与商业功能并存的市政交通开发模式在今后的城市基础建设中会越来越被青睐,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在经营模式方面十分具有特色, 可以为未来城市商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特殊类别的体系, 也可发展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商业文化地。并且开发地下通道中的商业空间, 能很好的综合利用城市现有土地资源, 节约土地成本。因此地下通道与商业空间结合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它也是未来地下商业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 它的发展空间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地下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荆枫:展示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贡小秋:城市交通规划.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0

[4]刘广洁:商业空间内部装饰.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5]宋德萱:建筑环境控制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杨花英吉首大学商学院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 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 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 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 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 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 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促进了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民族贸易现行政策的弊端

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 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 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改制后, 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 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 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

2. 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 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 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 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

3.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不执行自治法或法规的相应惩处法律, 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民族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处理和制裁, 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对策

1.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民族贸易政策的调整,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不断繁荣, 民族地区商品流通顺畅, 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 特殊需求得到满足。另外,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 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思路

我国民族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一是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以“物”为中心, 实行单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 其经济增长的手段是加速资源开发。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旨在消除人类贫困,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在政策上, 必须转变对民族地区政策投入的观念, 逐步淡化以往优惠政策的安抚与救济色彩, 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建立完善宏观的间接调控体系, 综合运用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后税率、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尽量弥补民族地区的先天不足。

三是民族政策向法律、法规的形式转变。为保障民族政策的有效执行, 避免各级政府执行的随意性, 民族政策应向法律、法规的方式转变。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没有法制保障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

四是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将促使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的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取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3.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对策

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新时期的民族贸易政策及其操作实施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1) 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我国的宪法已明确规定, 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它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享有同等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务院核定的民族贸易县境内, 不论国营、集体、私营、合资、股份合作等何种所有制性质、何种经营形式, 凡具备税务机关核定的“小规模纳税人”及其以上的独立核算、依法经营的公司、企业, 其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品购销和民族特需商品经营的业务部分, 经当地民族事务局、审计、行业管理协会及市场监督检查等政府授权部门审查确认后, 均应列入享受民族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范畴, 以鼓励它们为经营民族贸易事业的积极性, 稳定物价, 并鼓励社会各界向民族地区投资, 开发实业,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2) 进一步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主体。为了顺利贯彻落实民族贸易优惠政策, 民委、财政、人行、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合作社要加大协调衔接力度, 密切配合, 采取有力措施, 要切实抓住国家开始实施“十一五”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优惠政策 (简称“两民政策”) 的机遇, 狠抓政策的到位。提高优惠政策的到位率, 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3) 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体系, 严格遵守法律化的民族贸易政策。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 国家要将切实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民族政策上升为法律。将现行的政策措施同《自治法》中自治权的有关条款协调与配套。不仅要宪法、基本法和若干单行法相配套, 而且各层次的一系列民族法规与基本法、单行法也要互相配套。

(4)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民族法的贯彻实施, 要采取措施,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中惟独民族法缺少“法律责任”一章。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

(5) 在信贷和财政方面给民族贸易企业优惠政策

(1) 信贷方面。现在是市场经济, 一是要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 贴息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比财政直接补贴而言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更大, 应该继续推行目前的贴息政策模式。二是针对定点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取得贷款难度较大的现状, 建议进一步扩大承贷金融机构范围。三是允许利率适当上浮, 允许金融机构对优惠利率“先收后返”。

(2) 财政方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民族贸易的长效机制:首先, 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新增财政支出向民贸企业倾斜。其次, 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投入政策, 吸收社会资本。一是通过补助方式。二是完善货款财政贴息政策, 加大贴息力度, 将贴息政策面向所有金融企业。三是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

其次,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作为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民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曾经历了以财政优惠形式出现的宽泛意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方面,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需在总量、结构、分配办法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再次, 税收方面。针对目前税负不公平、财税不合理、政策倾斜不明显、地方税不完善, 笔者认为一是改革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 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 是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 在将事权下放给地方的同时把必要的财权划归地方, 使地方有充分的资金满足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其次, 是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 使地方可以结合当地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自主调节、配置地方资源。二是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三是构建有利于刺激投资增长的税收制度。四是完善地方税收制。合并某些重复设置或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 如将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与印花税、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分别合并为一;进一步发挥地方税制的财政、调控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向绪爱: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06)

浅议现行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财政建设;税收;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36-02

1关于民族地区税收政策的历史回顾

1.1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

1952年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下,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依据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对民族自治区财政权限的划分,管理本自治区的财政。”,同时是我国在建国以后第一条正式的关于民族区域财政政策的规定,它同时包含了税收方面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具体规定。

1954年宪法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地方的财政”。

1958年6月,国务院颁布《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税法的时候,对于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或者奖励的,可以减税或者免税。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根据税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点,制定本地方的税收办法。”并规定国家在财政上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指出了关于民族地区的税收政策的优惠倾向。

国家有关部委如财政部和民族地区根据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规章。如:1960年和1963年西藏先后颁布施行《西藏自治区工商业税暂行办法》和《西藏自治区税暂行条例》;1964年2月财政部发出《关于计算民族自治地方百分之五机动金的具体规定》。

1.2改革开放以来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前(1978-1993年11月)

我国自1930年2月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为适应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管理体制作了以下几项重要规定:一是“民族自治地方仍然实行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管理体制,保留原来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所作的某些特殊规定。五年内收入增长的部分,全部留给地方。同时,为了照顾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中央对民族自治地区的补助数额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二是“对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方、老革命根据地和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地区,为了帮助他们加快发展生产,中央财政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因体制变动,定额补助每年递增10%的政策至1988年停止。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财政体制的规定,财政收入多于财政支出的,定额上缴上级财政,上缴数额可以一定几年不变;收入不敷支出的,由上级财政补助。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至今(1993年12月——)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行,上述两个阶段制定的关于上级国家机关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除财政三项照顾政策(1964)、边疆建设事业补助费(1977)、有关扶贫的措施仍然有效外,其他的优惠政策均被停止执行。为此,国家先后制定了若干法律法规和一些规范性文件,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的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的行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内容

2.1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基本内容

到目前为止,国家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税收优惠措施仅有以下几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国家征收农业特产税对民族地区的特殊规定

为了合理调节农林牧渔各业生产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国家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主要规定有:《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gz3,征收农业税的规定》(1994年1月30日起施行)。此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00年12月27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1年12月20日)的规定,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生态林应占80%以上)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2)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的特殊规定

一是对民族贸易县及县以下民族贸易企业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的特殊规定。二是对民族贸易县及县以下民族贸易企业增值税方面的特殊规定。?三是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企业所得税的特殊规定。四是国家对西部企业增值税的特殊规定。

(3)国家对民族地区耕地占用税的特殊规定

国务院1987年发布《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户,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纳税确有困难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给予减税或者免税。《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00年12月27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1年12月20日)规定: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

(4)有关省为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制定特殊税收政策

有关省、市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一些照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利益的税收优惠政策。如1987年11月河北省规定:对少数民族贫困山村(包括平原地区)可比照贫困地区农业税减免办法执行税后政策;对经营有困难的少数民族乡镇企业和清真饮食、食品加工、肉食加工业,可按照税后政策管理体制,经过报批给予减免税照顾。1992年9月又规定,对民族贸易县及县以下民族贸易企业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给予?低息或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的照顾。吉林省对民族自治地方新办的乡镇企业、对城镇新办的集体工业企业、对经县(市)以上民委、税务局确认的定点生产民族用品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免税和减税的一系列规定。1994年12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民族地区的税收实行“统一税制、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的政策。等等。

3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在法律效力、政策导向、调控方式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3.1税收优惠的法律级次较低。

一是立法层次较低。大部分优惠政策以暂行条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仅有极少数优惠政策散落在税收法律条文中。二是政策条文零散、割裂。大部分优惠政策表现为部门规章和红头文件,出现在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通知、规定中,在政策内涵和总体规划上缺乏统一性和长远性。

3.2税收优惠没有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政策的要求。

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普遍优惠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政策的要求,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内资企业所得税除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少量优惠外,在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方面的优惠内容较少;外资企业所得税由于实行全面的身份赋予型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客观上诱导了外商投资于周期短、高回报率的项目,借助税收优惠待遇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收益。因此,我国外资企业主要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迫切需要发展的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较少。

3.3税收优惠的调控方式单一

一是现行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所得税。而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普遍效果不佳,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二是现行税收优惠的政策手段单一。一般情况下,直接优惠对纳税义务人争取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大,间接优惠对纳税义务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激励作用大。因此,在选择税收优惠的政策手段时,主要应当运用间接优惠,尽可能少用直接优惠。

3.4税收优惠的设置事前缺乏可行性论证,事后缺乏实施效能分析评估

目前由于对税收优惠效应的不适当夸大,以及对各种优惠政策的事前可行性论证分析制度尚未建立,造成政府在设置税收优惠项目时,较少考虑税收优惠的有效性及效应大小。其结果,一些税收优惠很可能在实践中没有任何收益,甚至造成税收优惠范围失控。效用低下。

3.5单纯强调税收优惠的作用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投资环境

投资者选择投资区域,一般都是在对其整体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在吸引投资的诸要素中,税收优惠并不在前十列。因此说,吸收外来投资,税收优惠并不是决定因素。整体投资环境良好的地区,即使没有什么税收优惠,也会来投资。

4完善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4.1适当放宽民族地方财税政策,壮大财政增收潜力

自建国到1994年之前,中央对民族地方实行的财税管理体制一直有别于发达省份,对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给予大量扶持和帮助。无论是在共享税的分成比例上,还是税收增长返还系数的确定上。民族自治地方都与其它省市等同对待。

(1)在地方主体税种不多的情况下。增值税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以75:25比例分成,消费税100%上缴中央,使市场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受益,民族地方发展经济能力低下。

(2)赋予民族地区部分税收管理权限,培植地方主体税种。鉴于各地区情况千差万别,统一由中央制定政策,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建议在中央政令统一的前提下,赋予民族地区对区域性财源征收地方税的立法权以及相应的解释权,一定的减免权和停征权。对西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以较轻的税收政策扶持,配套以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提高个体户起征点,对农民退耕还林,种草种树给予免税政策优惠,促使山区农民早日脱贫致富。

4.2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中央对民族地区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把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

(1)建立对民族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这部分补助是以各地标准支出与标准收入之间的差额确定,用于平衡民族地区地方预算,满足地方履行政府职能需要。其中支出基数的确定采用因素法,因素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必须全面、合理、易于测算,较为公正,客观地反映各地财政支出水平,从而避免转移支付中的“暗箱”操作。

(2)建立对民族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第一,八十年代以前,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预备费按5%比例计算,高于一般地区;专设民族地区补助费,以备特殊性开支;每年按上年的经济建设事业费、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事业费的支出建立对民族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正常支出外,再加5%的机动金;预算收入超收部分。全部留归地方使用等。第二,1987年,国家取消了1980年制定的对民族地区定额补助每年递增10%的政策,仍旧实行定额补助。但由于物价上涨、消费税100%和增值税75%上缴中央财政等诸多因素,这些资金数额太少,已不能发挥其应用作用。第三,设立西部大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科研投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3)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性转移支付补助。就是要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项目,由国务院按照优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则规定”。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性转移支付是符合上述精神的。同时。民族地区的特殊支出因素大量存在,需充分考虑,加之因素各异,不能与一般地区直接比较。

5结论

上一篇:进入生产区安全告知书下一篇:学习“七一”讲话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