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分析及建议

2024-08-17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分析及建议(精选6篇)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分析及建议 篇1

一、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应分析

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调节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自2001年出台以来,为西部地区积累资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区域经济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将在2010年执行到期。

现有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涉及企业

所得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种,其中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企业所得税。自2001年~2010年,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企业可以申请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对设在西部地区,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基础产业的企业,且上述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时,按15%税率计算出应纳所得税额后减半执行。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减轻企业税负、推动招商引资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省为例,2001年~2008年,**省国税系统共为1313户(次)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208249万元,其中减税191885万元,免税16364万元,平均为每户(次)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58.6万元,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国家出台的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在西部投资办厂。如**省2008年招商引资项目达到1100个,到位资金260亿元;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0家,实际吸收外商投资8044万美元。

前些年,不少在发达地区已经落后淘汰的产业项目如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在西部仍被当做招商项目引进。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规定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可以享受低税率优惠,另一方面强调淘汰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不得享受优惠政策。这对引导西部地区企业投资方向,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2008年起国家开始施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许多原有的区域性所得税优惠政策,确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原则。许多企业在不能享受“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后,转向申请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成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比较优势之一

但是,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目前规定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只能执行到2010年,对于之后是否继续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这一不确定因素对于外地企业是否继续投资于西部、在西部发展壮大有不利影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只有盈利企业才能享受到,而西部地区企业普遍盈利能力较弱,实际上难以享受优惠政策。

二、完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延长税收优惠期限,增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信心。从目前情况看,西部地区要发展,没有几十年时间是不够的。税收优惠政策期限为10年,这对于西部大开发这一长期复杂的工程而言显得较短。并且,这容易导致投资者只投资投入少、周期短、风险小、利润高的行业,造成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延长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期限,如把享受优惠政策的期限再延长10年~20年,以吸引外地企业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获利期较晚的项目进行投资。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增强对外地企业的吸引力。西部地区经营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相对薄弱,企业盈利能力普遍较弱,能享受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多。建议加大鼓励投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将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企业可以自取得第一笔收入起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政策改为“三免三减半”或“五免五减半”政策。扩大享受所得税优惠企业的范围,降低政策准入门槛。适当将不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内的一些西部地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纳入优惠范围,在税收上优先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具有市场潜力和投资价值的重点产业发展,使优惠政策真正惠及西部地区更多的企业。

增加税收优惠方式,切实发挥促进西部企业发展的作用。目前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税率式优惠,对一些税种实行免征或低税率优惠。这种优惠方式只对有利润的企业起作用,对西部地区众多盈利能力弱的中小型企业作用不大。因此,建议增加能有效促进投资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方式,把真正需要鼓励和扶持的亏损、微利企业纳入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分析及建议 篇2

西部开发税收政策实质上是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①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在2001—2010年,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②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③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 上述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 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如下优惠政策: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 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 自获利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④对为保护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 (生态林应在80%以上) 、草产出的农业特产收入, 自取得收入年份起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⑤对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 比照铁路、民航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享受免征耕地占用税的建设用地具体范围限于公路线路、公路线路两侧边沟所占用的耕地, 公路沿线的堆货场、养路道班、检查站、工程队、洗车场等所占用的耕地不在免税之列。⑥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 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 (2000年修订) 》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 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006年后,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有关部门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一是2006年调整更新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家鼓励类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二是2007年将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纳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范围;三是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在取消大部分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 明确规定西部大开发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按照《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继续执行;四是为配合增值税转型改革, 规范税制, 自2009年1月1日起, 对进口的自用设备恢复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 但继续免征关税。

2 西部开发税收政策的主要特点

(1) 西部开发税收政策带有明显的东部特区税收政策植入色彩, 但税收政策强度、普及面、执行时间和社会影响面远不如东部特区。

(2) 区域优惠与产业优惠相结合, 区域优惠广, 产业优惠窄。在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中, 能够享受的企业是有条件的, 因而从产业优惠的对象分析, 西部开发税收政策的产业优惠面较窄。

(3) 大区域实行普惠, 以直接优惠为主, 减免税是其主要手段。只要纳税人在西部, 属于特定产业 (行业) 就能适用西部开发税收政策, 而不考虑巨大的地域差别, 针对性不强。西部地区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和消费税占主导地位, 且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亏损面大, 能够从直接优惠政策中获益不多。

(4) 涉及税种少, 以所得税为主。现行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增值税和关税5个税种 (其中农业特产税已废止) , 亏损企业根本无法享受税收优惠, 造成对众多企业的实际扶植作用十分有限。

3 西部开发税收政策的局限性

(1)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单一, 不能很好地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减免企业所得税为主, 并涉及较为零星的耕地占用税、进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和关税减免, 其他税种没有专门针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直接优惠的效果明显, 但受益面不宽、税收调控功能不强、政策负效应明显确是不争的事实。

(2) 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纳税人受益有限, 制约了税收政策功能的发挥。

(3) 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以区域普惠制度为主, 不完全适应西部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

(4) 税收优惠期限太短。相对于国家实施“到21世纪中叶, 要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目标而言, 10年的支持时间显然太短, 导致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短期行为企业, 造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影响了西部地区全面健康发展。

(5) 优惠力度不够, 优惠的税种较少。现行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增值税和关税5个税种 (其中农业特产税已废止) , 从优惠力度和实际执行情况看, 对于西部地区的企业, 大多数根本无法享受税收优惠, 实际扶植作用十分有限。

4 西部开发税收政策变革导向及对策

一是以促进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的税收政策。未来10年西部税收政策应该继续发挥促进投资的作用, 但同时也要注重税收政策对投资方向的调节作用, 把更多的投资引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转变西部地区依靠重工业和资源粗加工式的发展模式。

二是以环境保护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导向的税收政策。政策制定上应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 其收入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但对西部地区征收的环境保护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全部留给西部地区, 并且专款专用, 作为西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基金与补偿机制, 从而使税收政策体现出具体针对西部的特点。

三是保持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建议国家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 将现行西部开发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后, 再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使之再延续25~30年。

四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多样化。在优惠政策设计的税种方面, 从目前以所得税为主, 转向所得税、流转税并重;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形态方面, 从所得税的单纯税收减免向税收扣除、加速折旧、递延纳税、税收抵免等多种形态发展。

五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由面上的税收优惠向点面结合方向转变。在今后15~25年内, 除一般性的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外, 可选择一些西部开发中需要重点开发、优先开发的次级区域, 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 增强扶持力度。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分析及建议 篇3

1.从财政角度

第一,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高速增长,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推动,效应是明显的。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6654.62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81408.49亿元,年均增长率11.42%,高于全国9.64%的年均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10年。

第二,10年来,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西部大开发政策对拉近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作用是有效的。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比东部地区低63.0%,2005年下降到60.7%,2007年下降到58.9%,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56.9%。2007年之后,东西部地区间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也开始趋于缩小。

2.从税收负担角度

1997-200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税负水平的差距分别为0.02%、-0.01%,0.21%和-1.42%,年均差距仅为0.39%。政策实施后的2001-2004年间,两者的差距分别急剧扩张为3.22%、3.28%,3.78%和3.16%,年均差距扩展至3.36%。从绝对数上来看,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西部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性的调节作用,但从相对数上来看,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较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没有体现出因为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而应有的减免效应。

3.从吸引外商投资角度

截至2010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FDI额仅有60多亿美元,只占同期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6.2%,东部地区仍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聚集地。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FDI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外商投资的总量规模很小,所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FDI为66.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98%。然而,由于基数较低,所以西部实际利用FDI总量规模很小。而且,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第二,外商投资地区呈现不平衡分布。从2002年的数据统计,西部地区的实际利用FDI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陕西和广西这4个省市,上述4个省市的FDI约占西部地区的三分之二,西部区域内部利用FDI分布不均衡。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结构单一,总体的绩效较低。在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是以中小型项目为主,企业的总体绩效较差。目前仍是以高耗能型原材料生产、农牧产品初级加工、饮食服务业和房地产行业居多,这种产业结构还基本上处于停留在引进外资的初级阶段。

二、针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1.扩大西部地区税收优惠范围,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

通过向国外一些税收优惠方式借鉴,增加一些如投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对企业新技术开发准予从产品销售额中提取科技风险准备金等更灵活且有效的间接优惠方式,将直接优惠方式与间接优惠政策互相结合并缓慢逐渐向间接优惠方式过渡。

降低税收优惠政策的准入门槛,将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规定的鼓励类产业并且其主营业收入必须达到企业总收入的70 %以上的比例的该项规定调整降低为50%或55 %, 以使得更多的西部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企业能够更加充分的受益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2.实施更加有利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

一是征收环境保护税,西部的开发不能够以环境的破环为代价,因此必须通过税收的手段来调控和治理环境。可将现行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生态环境恢复费等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并且征收的环境保护税的税基应当以企业的排污量为准,把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因污染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化成为企业的自身成本。

二是征收西部开发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够给东部沿海等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开拓市场的作用,因此,这是一个对东部和西部都有利的举措。因此,对于从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的发展,开征“西部开发税”。

3.凸显对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扶持

区域性税收优惠的重点应着眼于那些区位优势较强、发展潜力更大、能更快的提高地区整体的经济竞争力的部门及产业上,逐步建立以产业性税收优惠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

对税收优惠目录进行合理调整,并且适时的更新目录内容,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税收优惠目录。针对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以及具创新能力的一些地方企业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快的促进地方企业以特色和优势产业为基础的迅速提高和扩散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颖.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绩效分析[J].税务研究,2010(11):90-93.

[2]温来成.深化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改革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2):9-12.

[3]李秀梅,刘芳.完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5):7-71.

[4]王淑玲,张全胜.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4):66-69.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分析及建议 篇4

关于将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纳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

财税[2007]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按照国务院把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纳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的指示精神,观将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的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设在西部地区的企业在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旅游景点和景区从事下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达到全部经营收入70%以上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第二条第1款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1.销售门票(包括景点和景区的大小门票、通票、月票、年票和门禁以内文艺、体育及其他综合艺术表演活动场所的门票)的经营活动;

2.在景点和景区门禁以内区域提供导游服务的经营活动;

3.在景点和景区门禁以内区域提供游客运输服务(包括利用各种车辆、游船、索道、滑道及其他交通工具向游客提供的服务)的经营活动。

二、本通知所称旅游景点和景区,是指经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景点和景区。

本通知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1]2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为体现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精神,现将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适用范围本政策的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上述地区以下统称“西部地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可以比照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二、具体内容

1、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是指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

国家鼓励类的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的鼓励类项目和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联合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第18号令)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

2、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3、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上述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如下优惠政策: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新办交通企业是指投资新办从事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码头运营和管道运输的企业。新办电力企业是指投资新办从事电力运营的企业。新办水利企业是指投资新办从事江河湖泊综合治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力发电、水土保持、河道疏浚、河海堤防建设等开发水利、防治水害的企业。新办邮政企业是指投资新办从事邮政运营的企业。新办广播电视企业是指投资新办从事广播电视运营的企业。

4、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生态林应在80%以上)、草产出的农业特产收入,自取得收入年份起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5、对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享受免征耕地占用税的建设用地具体范围限于公路线路、公路线路两侧边沟所占用的耕地,公路沿线的堆货场、养路道班、检查站、工程队、洗车场等所占用的耕地不在免税之列。

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以外其它公路建设用地是否免征耕地占用税,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上述免税用地,凡改变用途,不再属于免税范围的,应当自改变用途之日起补缴耕地占用税。

6、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年修订)》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外资优势产业按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联合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第18号令)执行。

上述免税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具体执行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另行规定。

四、本通知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47号)2008年10月17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精神,现将落实有关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意见通知如下:

一、对设在西部地区,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企业,实行企业自行申请,税务机关审核的管理办法。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企业方可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附送相关材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上报,第一年报省级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第二年以后报经地、市级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执行。

凡对投资项目是否属于鼓励类项目难以界定的,税务机关应当要求企业提供省级以上(含省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并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审核认定。

二、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基础产业的企业,且上述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实行企业自行申请,税务机关审核的管理办法。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自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兼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业务如何享受税收优惠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44]209号)的规定执行。

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附送相关材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上报,第一年报省级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第二年及以后报经地、市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执行。

上述企业同时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时,按15%税率计算出应纳所得税额后减半执行。

前款所称企业,是指投资主体自建、运营上述项目的企业,单纯承揽上述项目建设的施工企业不得享受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三、企业未按规定提出申请或未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不得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政策。

四、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其中内资企业减免税款涉及中央收入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需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五、对实行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应当将西部地区的成员企业与西部地区以外的成员企业分开,分别汇总(合并)申报纳税,分别适用税率。

六、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的审批程序和办法,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七、各地不得擅自扩大国办发[2001]73号及财税[2001]202号文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一经发现,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国税发[2002]47号)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2000年修订)

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特颁布《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

确定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的原则是: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有利于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③国内存在从研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基础,有利于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④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⑤供给能力相对滞后,提高其供给能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本着上述原则,当前国家重点鼓励28个领域,共526种产品、技术及部分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发展。

本目录是国家引导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投资结构以及审批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之一。

有关经济管理部门,要依据本目录,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顺利进行。

对符合本目录的国内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年修订)》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的变化,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选择目录内有可能形成本地比较优势的领域发展,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一、农业

1.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 2.重大病虫害防治

3.农作物、家畜遗传基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4.种(苗)脱毒技术开发 5.蔬菜、花卉无土栽培

6.果、茶、桑等多年生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及优质产品开发 7.农作物种子(种苗)繁育、储藏、加工、检验 8.优质、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及养殖 9.先进农业技术开发及推广

10.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 11.中低产田综合治理

12.商品粮、棉、油、糖、肉、毛等农产品基地建设 13.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及生态农业建设 14.天然橡胶种植 15.草业

16.水产品生态养殖 17.秸秆氨化养牛 18.奶业

19.牛羊胚胎工厂化生产 20.农业克隆技术开发 21.土壤肥力培育技术开发

二、林业及生态环境 1.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2.植树种草工程 3.水土保持技术及工程 4.优质种苗工程

5.经济林树种、花卉、中药材良种繁育及储藏 6.森林灾害防治

7.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特殊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开发 8.生态示范工程 9.速生丰产林工程 10.竹林基地建设 11.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12.防护林工程

13.退耕还林及恢复森林资源工程 14.荒漠化防治

15.附带原料林基地的木浆造纸

16.人工林、小径木材、竹材和林区剩余物的深度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 17.木材功能性改良

18.竹质工程材料及植物纤维工程材料生产 19.林产化学工业产品的深度加工 20.树木生理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开发 21.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 22.中幼林抚育工程

23.天然经济林树种保护及开发

24.珍稀濒危植物、野生动物保护及森林公园建设 25.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建设 26.生态环境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7.采矿植被恢复工程

三、水利

1.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及干支流控制性工程 2.跨流域调水工程 3.水资源短缺地区水源工程 4.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及改水工程 5.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6.海堤防维护及建设 7.江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 8.病险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工程 9.城市防洪工程 10.出海口门整治工程 11.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

12.微咸水、劣质水、海水的开发利用及海水淡化工程 13.水能资源保护及开发

14.水利工程用土工合成材料开发制造 15.大中型灌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16.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制造 17.高效耐磨及低扬程大流量水泵制造 18.水情自动测报及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开发 19.水利工程勘测设计(CAD)系列软件开发 20.水文数据采集仪器及设备制造

四、气象

1.自动气象站系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2.特种气象观测及分析设备制造

五、煤炭

1.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

2.年产120万吨及以上高产、高效矿井(含露天)改扩建 3.大中型高效选煤厂建设

4.瓦斯、煤尘、矿井水、井下火灾防治 5.工业及生活用环保型煤制造 6.水煤浆技术开发 7.煤炭气化、液化 8.煤层气勘探及开发利用

9.低热值燃料及煤矿伴生资源开发利用 10.管道输煤 11.洁净燃煤技术开发

六、电力 1.水力发电

2.大型煤矿坑口电站及重要枢纽电站建设 3.热电联产

4.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及风力发电 5.燃气联合循环发电 6.洁净煤发电

7.利用煤矸石或劣质煤发电 8.远距离超高压输变电 9.城乡电网改造及建设 10.继电保护技术开发 1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开发 12.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 13.电网商业化运营技术开发

七、核能

1.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建设

2.低温核供热堆、快中子增殖堆、聚变堆、先进研究堆 3.铀矿地质勘查和先进的铀矿采冶 4.高性能核燃料元件制造 5.乏燃料后处理

6.核分析、核探测仪器仪表制造 7.同位素及辐照应用技术开发 8.先进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发 9.核废料污染监视监测设备制造

八、石油天然气

1.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及利用 2.原油及成品油管道输送及管网建设 3.天然气管道输送

4.石油、天然气储备技术及设施建设 5.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6.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开发

九、铁路 1.铁路干线网建设 2.既有线路提速及扩能 3.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 4.25吨轴重货运重载技术开发 5.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 6.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

7.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 8.铁路客货运装备制造 9.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 10.铁路集装箱运输

十、公路

1.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 2.智能公路运输系统技术开发 3.公路快速客货运输系统开发 4.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5.公路工程新材料开发及生产 6.公路新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 7.公路集装箱运输

8.特大跨径桥梁修筑技术开发 9.长大隧道修筑技术开发

十一、水运

1.沿海主枢纽港口建设 2.内河干线航道及码头建设 3.大型港口装卸自动化工程 4.海运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开发 5.水运安全保障系统开发及设备制造 6.港口新型机械设备设计与制造 7.水上集装箱运输 8.集装箱多式联运 9.水上高速客运

10.沿海船舶溢油监测及应急消除系统开发 11.水上滚装多式联运

十二、航空运输 1.干线机场改造

2.高性能机场安检设备开发制造 3.航空特种车辆制造

4.航空计算机管理及其网络系统开发

5.航空货物装卸、货场设备、仓储设备、集装器及其配套设备制造 6.航空货物检测设备制造 7.机场通讯导航系统开发 8.机场高性能消防设备制造

十三、信息产业

1.2.5GB/s及以上光同步传输系统建设 2.155MB/s及以上数字微波同步传输系统建设 3.卫星通信地球站建设

4.网管监控、七号信令、时钟同步、计费等通信支撑网建设 5.数据通信网建设 6.智能网等新业务网建设 7.宽带异步转移模式网络建设 8.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 9.IP业务网络建设

10.通信链路实时调度系统(交叉连接)建设 11.邮政金融网建设 12.邮政综合业务网建设 13.邮件处理自动化工程

14.光纤波分复用传输系统设备制造

15.2.5Gb/s及以上数字同步系列光纤通信系统设备制造 16.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制造 17.支撑通讯网的新技术设备制造

18.卫星通信系统(含卫星移动通信)及地球站设备制造 19.智能网络设备制造

20.高速宽带数字程控交换机制造 21.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制造 22.同温层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设备制造

23.155Mb/s及以上数字同步系列微波通信系统设备制造

24.数字移动通信(GSM、CDMA、DCS1800等)手机,基站及交换设备制造(须经国家计委批准)25.有线及无线用户接入网系统设备制造 26.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设备制造

27.路由器、集线器、网关、网卡等网络设备制造 28.工作站、高性能服务器制造 29.大中型电子计算机制造 30.高性能微型电子计算机制造

31.线宽1.2微米以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 32.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制造 33.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制造

34.光电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制造 35.电子专用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制造 36.软件开发生产

37.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系统开发生产

38.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工模具制造 39.大容量光、磁盘驱动器及其部件制造

40.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PDP)显示器件等新型显示器件开发制造 41.大屏幕彩色投影电视及其关键器件开发制造 42.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制造 43.单模光纤及光纤预制棒制造 44.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制造

45.DVD系列数字激光视盘产品机芯、光头、专用芯片制造 46.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播放机(DVD)盘片制造(须经国家定点)47.数字录放像技术开发

48.数字电视产品(包括传输设备、机顶盒、数字彩色电视机)制造 49.普通纸传真机制造 50.新型保密机制造 51.多媒体终端制造

52.高速无线寻呼系统设备制造 53.数字多功能电话机制造 54.新型频率器件制造

55.无汞碱锰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制造 56.移动通信用射频电缆制造 57.混合集成电路制造

58.6英寸及以上单晶硅、多晶硅及晶片制造 59.喷墨打印机用墨水生产 60.数字照相机制造

61.多普勒雷达技术及设备制造 62.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开发与制造 63.汽车电子产品制造 64.医疗电子产品制造

十四、钢铁 1.高效采矿及运输

2.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3.氧化球团生产

4.炼焦煤调湿、配型煤炼焦、捣固炼焦、干法熄焦技术开发 5.高风温热风炉长寿技术开发 6.高炉富氧喷煤技术开发 7.高炉高效长寿综合技术开发 8.直接还原 9.熔融还原

10.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 11.铁水预处理 12.钢水炉外精炼 13.转炉溅渣护炉技术开发 14.高效连铸技术开发 15.连铸坯热装热送技术开发 16.薄板坯、薄带坯等近终型连铸连轧 17.冶金综合自动化技术开发 18.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系统开发 19.板型控制系统开发

20.表面镀锌(锌、铝)、镀锡、彩色涂层及复合 21.微合金钢冶炼

22.大中型不锈钢冶炼新工艺 23.冷轧硅钢片生产 24.高强度机械用钢生产 25.热、冷轧不锈钢板生产 26.高速铁路用钢生产

27.石油油井管及油、气长输管生产 28.高铝矾土、硬质粘土矿开采及熟料生产 29.冶金炉窑及节能技术开发 30.高性能精密合金板带生产

十五、有色金属 1.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 2.多金属共生矿综合利用

3.难处理金矿、含金尾矿资源综合回收 4.低品位、难处理铜矿利用技术开发 5.稀有、稀散金属开发及综合利用 6.采用焙烧新工艺、热压预氧化-氰化提金工艺和细菌氧化-氰化提金工艺开发利用难处理金矿石

7.金属硫化矿无污染强化熔炼技术开发 8.高效节能选矿和电化学控制浮选 9.高效选矿药剂开发 10.氧化铝生产及新工艺开发 11.280KA以上预焙槽电解铝技术开发 12.有色金属湿法冶炼 13.超临界萃取技术开发

14.铝及铝合金快速铸轧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15.非晶合金薄带制造 16.稀土应用

17.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制造

18.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锡化合物、锑化合物及陶瓷材料制造 19.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

20.超细粉体材料、电子浆料及其制品制造 21.新型刹车材料制造 22.地铁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

十六、化工

1.大中型化学矿山建设

2.大型氮肥生产装置新建及现有氮肥企业的节能、增产改造 3.高浓度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混肥料生产 4.各种新型化肥的开发利用

5.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的开发和生产 6.易回收、可降解农膜生产

7.采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建和改造现有无机化工生产 8.新型精细无机化工产品生产 9.新型涂料生产 10.染料新品种生产 11.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胶粘剂生产

12.新型生物化工产品生产 13.新型信息化学品生产 14.新型高效催化剂生产

15.工程塑料及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生产 16.有机硅产品生产 17.有机氟产品生产 18.新型膜材料及制品生产 19.无机纳米材料生产

20.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和专用关键设备制造 21.化工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 22.生物活性饲料及肥料生产

十七、石化

1.适应原油结构、油品品种结构调整和提高油品质量的炼油改造以及重油深度加工 2.大型乙烯及后加工 3.乙烯改扩建

4.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树脂新工艺、新产品制造 5.大型合成橡胶和橡塑性弹性体先进工艺、新产品制造 6.大型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制造 7.工程塑料及新型塑料合金生产 8.符合经济规模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产

9.提高合成纤维差别化率技术及差别化合成纤维新品种制造 10.乙烯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 11.土工合成材料原料生产 12.炼厂气、化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13.“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

十八、建材

1.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2.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及新型建筑密封材料生产 3.利废建材生产

4.一万吨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装备的开发及制造 5.优质塑料复合门窗及年产万吨以上塑料管材生产线建设 6.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

7.50万件以上高档卫生洁具及30万件以上五金配件生产线建设 8.非金属矿超细、改性深加工技术装备开发及制造 9.高技术陶瓷技术开发

十九、医药

1.国家一、二、三类新药生产 2.高附加值的出口优势产品生产 3.药用生物工程新技术开发 4.放射性药品生产 5.爱滋病治疗药物生产 6.新型药物制剂及辅料生产 7.医药紧缺的中间体生产 8.新型诊断试剂生产 9.新型药用包装材料生产 10.新型卫生材料和敷料生产 11.计划生育药物及器具新产品生产 12.新药筛选技术与筛选模型开发 13.新菌种培育技术开发 14.抗生素提炼和纯化技术开发 15.发酵过程自动控制 16.大规模药用多肽合成、纯化 17.大规模药用核酸合成、纯化 18.高产基因工程菌生产 19.天然类药物、海洋类药物生产

20.中药有效成份的提炼、纯化及分析技术开发

21.药物生产中的膜技术、结晶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手性技术及拆分技术开发 22.药品生产中大规模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开发 23.酶技术开发 24.输液软包装技术开发 25.药用丁基胶塞生产技术开发

26.优质、丰产、地道药材技术开发及野生变家种技术开发 27.中药饮片全浸润炮制工艺技术开发 28.医学影像信息采集技术开发 29.新型医疗器械及制造技术开发 30.介入治疗用装备及器械制造 31.植入、进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生产 32.高效节能制药机械制造 33.医药生产废水处理技术开发 34.填补国内空白的药物制造

二十、机械

1.精密成型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2.五轴以上联动的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交流伺服装置、直线电机制造 3.机械产品开发用先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4.机械产品开发用先进试验、检测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5.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高速主轴、刀库、动力卡盘)制造 6.新型传感器制造

7.轿车轴承、铁路机车车辆轴承、精密轴承、高速轴承制造

8.转轮直径8.5米及以上混流、轴流式水电设备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9.大型贯流及抽水蓄能水电机组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10.超临界火电机组制造

11.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制造 12.1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

13.3.6万千瓦及以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制造 14.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 15.核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16.50万伏及以上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制造 17.大电流断流容量试验及变压器突发短路试验设备制造 18.脱硫技术及装置开发 19.新型绝缘材料制造

20.大型化肥、乙烯装置关键制造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21.重大技术装备的分散型控制系统开发 22.在线自动测试技术及系统开发 23.大型精密仪器制造

24.新型液压、密封、气动元器件制造 25.智能式低压电器制造 26.高强度异型紧固件制造

27.20吨/时及以上树脂砂铸造设备制造 28.先进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29.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30.可控气氛及真空热处理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31.安全生产及环保检测仪器新技术设备制造 32.秸杆分解利用新技术及关键设备制造 33.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34.大型污水处理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35.烟气脱硫脱硝设备制造

36.重大自然灾害监测技术及设备制造 37.消烟除尘成套设备制造 38.环境监测仪器及测试仪器制造 39.煤矸石发电成套设备制造 40.粉煤灰储运、制砖成套设备制造 41.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设备制造 42.海水淡化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43.工业机器人开发制造

44.500万吨/年及以上井下无轨采、装、运设备制造 45.200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制造 46.隧道掘进机制造 47.地铁暗挖设备制造 48.2米及以上大型冷热连轧及过程控制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49.3万立方米/时及以上空分设备制造 50.机械式立体车库制造 51.天然气集输设备制造

52.石油化工装置配套用大型透平压缩机制造 53.柔性版印刷关键设备制造 54.全自动高速多色印刷设备制造 55.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

56.农、渔、畜、糖蔗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制造 57.生态农业设备制造

58.农业(棉花、水稻、玉米、豆类、青饲料等)收获机械及农机具制造 59.林业机械设备制造技术开发 60.真空精炼与铸造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61.新型仪表元器件及材料制造 62.大型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制造 63.先进内燃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64.集中供热热量计量系统设备制造

65.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仪器仪表及集中控制设备制造 66.地铁变频变压(VVVF)设备制造 67.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项目 68.石油天然气勘探、钻采设备制造 69.高性能清淤设备制造

70.城市绿化型草皮工业化生产技术及设备制造 71.旅游抢险系统和设备制造

十一、汽车

1.汽车车身和车身附件开发及制造 2.汽车、摩托车新型发动机制造 3.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制造

4.汽车重要部件的精密锻压、黑色铸造、有色铸造毛坯制造 5.汽车模具开发制造 6.汽车轻型化新材料制造

7.汽车、摩托车整车及发动机、零部件研制系统开发

8.发动机管理系统、三元催化转化装置等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系统开发制造 9.国家级检测中心用于汽车、摩托车型式认证检测系统开发 10.燃气汽车燃气转换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开发制造

十二、船舶

1.高技术、高性能、特种船舶及6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设计及制造 2.万吨级及以上客滚船、客箱船制造

3.5000立方米及以上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船制造 4.船舶主机制造 5.船用电站制造

6.船用曲轴、特辅机、电子仪表制造 7.海上钻井船、钻采平台制造

8.3000标准箱(TEU)及以上集装箱船舶制造

十三、航空航天

1.民用飞机及零部件开发制造 2.航空发动机开发制造 3.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开发制造 4.机载设备系统开发制造

5.直升机总体、旋翼系统、传动系统开发制造 6.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新工艺及应用 7.燃气轮机制造

8.卫星、运载火箭及零部件制造 9.卫星应用

10.航空、航天技术应用

11.航空器地面模拟训练系统开发制造 12.航空器地面维修、维护、检测设备开发制造

十四、轻工纺织 1.非金属制品模具设计、加工、制造 2.符合经济规模标准的纸浆、纸和纸制品生产 3.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制造 4.新型高速九层以上瓦楞纸生产 5.皮革后整理加工

6.高技术陶瓷、高档出口日用瓷制造 7.特种工业缝纫机制造 8.酶制剂生产

9.合成香料、单离香料生产 10.无氟制冷技术开发 11.黄原胶(食品级)生产 12.新型包装材料生产 13.新型复合材料制造

14.数字印刷技术及高清晰度制版系统开发 15.高档织物印染和高技术后整理加工 16.单系列日产400吨及以上聚酯生产 17.高仿真化纤面料生产

18.纺织用油剂、助剂、染化料生产

19.碳纤维、芳纶纤维、新型纤维素纤维以及多功能、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 20.特种天然纤维加工 21.产业用特种纺织品制造

22.高技术的轻工、纺织机械及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制造 23.单线能力3万吨/年及以上直接纺涤纶短纤维生产 24.单线能力1万吨/年及以上直接纺涤纶长丝生产 25.符合经济规模的连续纺粘胶长丝生产

十五、建筑

1.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2.建筑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 3.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开发 4.高层建筑与空间结构设备制造 5.建筑施工关键设备制造

6.住宅高性能外围护结构材料与部件制造 7.新型建筑结构系统开发 8.建筑隔震减震材料制造

9.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技术与装备制造 10.市政设施用复合管道制造 11.墙体吸收噪声技术与材料开发

十六、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

1.城市地铁、轻轨(设备国产化比例70%及以上)及公共交通建设 2.城市道路建设

3.城市交通管制系统及设备制造

4.城镇供水水源、自来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

5.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6.城镇燃气工程 7.城镇集中供热工程 8.节能、低污染取暖设备制造 9.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建设 10.城市立体停车场建设 11.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12.城市汽车燃气改造工程

十七、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 1.生态及环境整治工程 2.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工程 3.林区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4.废弃物综合利用 5.海洋开发及海洋环境保护 6.消耗臭氧层替代物开发 7.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 8.农膜回收及无害分解技术开发

十八、服务业

1.现代化配送中心、加工中心、代理经营配套设施建设及连锁经营

2.粮食、棉花、食糖、食用油、化肥、石油等重要商品的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 3.农产品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及流通设施建设 4.闲置设备调剂市场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6.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7.重大旅游度假项目和专项旅游项目建设 8.大型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9.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开发 10.信用卡及其网络服务 11.租赁服务

12.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大众体育设施建设 13.文物保护

14.高等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及特殊教育 15.远程教育系统建设 16.信息网络建设

17.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及服务网络建设

18.养老院、老龄公寓、老人护理院等老年服务设施建设 19.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 20.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建设 21.预防保健服务设施建设 22.地级以上中心血站建设

23.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科研中试基地、实验基地建设

24.技术推广、科技交流、技术咨询、气象、环保、测绘、地震、海洋、专利、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分析及建议 篇5

2010-12-23 11:08:05 | 来源:江苏省阜宁县地税局 | 作者:张明实

税收政策历来都是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一项主要经济政策,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优化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对于推进中小企业快速有序发展和实现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相关税收政策的总体状况,分析了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的作用和不足,提出了优化税收政策,发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据国家经贸委提供的最新材料表明,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0%;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实现利税占全国的4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占新增就业人数的90%左右;我国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急剧膨胀,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的强大竞争优势,似乎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并惨淡经营。一些经济学家也由此断言:中小企业已丧失了活动空间。然而,中小企业不仅没有被吃掉,反而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了有效的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对各国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中小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脊梁。在美国,雇员在100 人以下、几十人的中小企业占90%以上,其产品出口额占全国产品出口额的40%以上。我国的台湾地区其经济体系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95%以上的公司是中小企业,其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57%。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以日、韩为代表的大企业主要模式受到较大冲击,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所受冲击则较小,显示出中小企业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总的经济增长速度。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如,日前我国的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家俱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而,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几十万个国有和乡镇政府所有的中小企业的放开和搞活,将是近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2.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首先,中小企业是提供城镇就业的重要渠道。就业问题,始终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面临着新增劳力和存量劳力就业问题,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小企业面广量大,且大部分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据测算,对于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中小企业占用国有资产仅17%,吸纳就业量却达74%,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而对于相同的产值,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3倍。改革开放20年来,城镇增加的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75%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的先锋队。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当部分是地方国有企业或乡镇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中小城市和集镇。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方面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另一方面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据统计,20年来,乡镇企业已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9217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半。这不仅加强了社会稳定,而且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级政府8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中小企业。事实上,哪个地

区的中小企业效益好,那里的财政收入就比较宽松,群众的负担就比较轻、生活比较富裕,干群关系就比较协调,社会稳定也有了牢固基础。

3.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在美国,50%至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的。因为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大企业一般注重常规生产,不愿意去冒风险。因而小企业往往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验田”。我国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成为名符其实的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据悉,深圳市首批认定的9家“深圳·国家科技成果产业推广示范企业”竟然全是中小企业; 深圳考核认定的94家技术先进型企业中,中小企业占76%,124 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也占90%左右。

4.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

大企业和小企业在市场上,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船小好掉头”上,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及时研制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尽快推出,占领市场。所以,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应更具有竞争力。只要利用中小企业灵活善变的优势,引导它们放开搞活,对活跃市场功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5.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运行操作简便、引发的社会震动小,相对较易进入新体制,已成为企业体制改革的“试验区”,改革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诸如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破产等企业改革和体制创新的经验,往往是先在中小企业试行后取得的,再逐步向国有大型企业推广。所以,企业的改革深化离不开中小企业作为“开路先锋”。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中小企业亏损非常严重,目前,在国有企业的亏损中,有90%都是来自于县一级的中小企业。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中小企业怎么啦?笔者认为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问题存在。

(一)中小企业外部的问题

1.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不力。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因而在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科技教育政策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有许多的不公平。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抓大”,只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感兴趣,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发展等方面只考虑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帮助,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又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受各级基层组织管理,而各部门的管理方式、政策不一,多头领导,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企业经营束手束脚,无实际的经营自由权。

2.对中小企业监管不严。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一方面,使中小企业经营行为缺乏法律约束;另一方面,又造成中小企业的许多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我国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分散、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

3.中小企业负担重。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常被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平衡和转嫁负担的对象,企业税负、社会负担愈来愈重。比如在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标准上,对乡镇企业按销售收入的9 %征收,而对国有大型企业则按2%征收。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还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对名目繁多的费用常不堪重负,企业经营步履维艰。

〈二〉中小企业内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说来,中小企业属地方管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有相当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为了争夺市场以致于生产同一行业产品的中小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另外,重复建设使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而全”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与大企业也没有建立协作体系,因此,在大企业的经济优势面前力单势薄生存艰难。

2.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一是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二是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查和研究、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等等。三是缺乏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企业难上规模。

3.中小企业小而散、竞争力不强,影响盐城中小企业的优势发展。一是缺乏集中,缺乏大企业的带动。盐城市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家庭式作坊突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缺乏大企业和“领头羊”强有力的带动和产业集聚,且产业结构中的特色优势产业不多;二是相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而言,技术含量低、投入少、以销定产的多,常年长期生产的少,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低,缺乏竞争优势。

4.资金紧张、贷款难,影响盐城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据监测提纲问卷调查显示:一是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是自有资金,业主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且贷款额度小,而民间筹资则成本高、风险大,资金短缺现象依然存在;二是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销售资金回笼慢;三是企业资金占用严重。资金短缺制约了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5.企业诚信意识不强,违规违法经营现象依然存在,影响盐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盐城市还有部分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未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企业长期处于不合法经营状态;还有相当的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掺杂造假、税收意识薄弱,税收遵从度较低,逃税漏税观念严重。

二、税收政策分析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什么是中小企业作了以下定义: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有一些规定从受益主体来看大部分是针对中小企业,具体内容如下:

(一)企业所得税

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了税率,从33%降为25%,降了8个百分点,另规定了两档低税率:小型微利企业20%,高新技术企业15%,并将一些国家鼓励产业项目的优惠政策予以扩大,例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低税率优惠扩大到全国范围,这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新增对创业投资机构、非营利公益组织等机构的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增值税

新增值税条例规定,纳税人为个人(具体为个体工商户、临时发生应税劳务和经营行为的其他个人)的销售额未达到规定的增值税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对年销售额180万元以下的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其适用的征收率为4%,商业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其适用征收率为6%。

(三)营业税

对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由地方政府确定对其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免征营业税。

(四)其他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创办新的中小企业,对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可在3年内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从盐城本地中小企业状况分析,我们认为,利用税收政策杠杆促进盐城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虽然有所体现,但未能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配置,现行与中小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所得税

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在税收方面受到的歧视问题,统一了内外两套税法,并将企业所得税税率定为25%,降低了8个百分点,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大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现行企业所得税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仍不够彻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吸引中小企业投资

现行税法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这项规定不利于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另外,国际上对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税收政策,而我国并未采用。

2.不利于鼓励中小企业创办

在英国,为了鼓励投资者创办中小企业,规定凡投资创办中小企业者,其投资额的60%可以免税,每年免税的最高投资限额达到4万英磅。韩国政府对新创办的中小企业所得税实行“免三减二”(开始三年免税,其后两年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大部分是针对已创办的中小企业,缺乏支持创办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不利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要发展,资金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税后净利,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度必然缓慢。由于社会观念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缺乏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应政策,新所得税法对这方面也没有过多的涉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增值税

1.征收率过高

工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4%,据测算,对小规模纳税人按销售额的6%或4%征收率征收的税额相当于在实现54.55%或30.77%的增值条件下才能与一般纳税人依17%计算的税率相等。(参照浙江省国税局公布数据,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调查资料,浙江省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平均税负率分别为3.97%、1.05%)由于不能抵扣,中小企业税负远远超过一般纳税人。

2.起征点偏低

现行江苏省国税局增值税起征点的规定是: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200元。这个起征点虽然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最高标准,但是根据目前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来看,如果真是达到这个标准就加以征收,这么低的收入支付各种税费后、维持商户生计还是很困难,更何况发展。

(三)营业税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据盐城市中小企业局公布数据,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额达到23.8%,因不能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达到32.3%,总拒贷额达56.1%。同时中小企业技术落后,导致中小企业没有竞争力也逐渐成为阻碍中小企

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面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惜贷”问题以及中小企业技术落后的问题,现行营业税未能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措施来缓解。

(四)其他

1.税收政策过散

我国现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散现于单个税种中,没有形成固定的法律条款,而且大部分是以补充规定或通知的形式发布,优惠内容多,补充规定散且不明确,而且税收政策调整过于频繁,这使得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中小企业经营者掌握、实际操作和执行,这将加大中小企业纳税成本或者使中小企业得不到应有的税收优惠。而税收政策的易变性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

2.纳税成本过高

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规模较小,不会花大成本聘请精通财会业务、熟悉税收政策的专业财会人员,造成建账、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等方面不规范。目前税务部门对纳税人大多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中小企业的纳税期限较短,纳税程序较复杂等原因,造成中小企业纳税不及时,使中小企业在纳税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而规模小、账簿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更增加了中小企业纳税的难度和成本。

3.社会负担过重

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常被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平衡和转嫁负担的对象,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愈来愈重。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还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头税轻,二费重,三费四费无底洞”。对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的“三乱”现象严重。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目前中小企业上缴的税外费用大约是税收的1.48倍,一些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大约占到销售收入的5%—8%。

三、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所得税

1.制定吸引中小企业投资的税收政策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投资面临的风险大,因此有必要制定税收政策来增加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投资损失扣除。对于中小企业从被投资公司分摊的损失,不超过投资账面价值的部分允许扣除,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二是再投资退税。对于中小企业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的投资行为,对再投资部分缴纳的税款,给予退还,以鼓励企业将所获利润用于再投资;三是投资准备金的税前扣除。对于中小企业提取的投资减值准备,允许按一定比例在税前列支。

2.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创办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以下税收优惠政策来达到支持创办中小企业的目的:一是对新创办的中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小于3万元的免征所得税,期限为三年;二是对于新创办的中小企业应纳税所得超过3万元的,可以实行减半征收同时可以延期至二年后缴清;三是对投资创办中小企业的投资者按规定投资的40%予以免税。

3.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

制定以下税收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融资:一是对中小企业改制给予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改造投资可抵免所得税,以达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目的,从而更有利于获得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二是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利息,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通过以上政策的制定,可以使中小企业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完善增值税

1.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对工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调低为4%,目前工业企业的进销差率为20%左右,按17%的税率征税,税收负担率应该是3.4%,与调整后的比较接近。对商业企业小规模纳

税人的征收率调低为2%,商业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为10%-15%,按法定税率17%征税,税收负担率应该是1.7%-2.5%,与调整后比较接近。这有利于缩小两类纳税人之间的差距,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2.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起征点明显偏低,应该根据近10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涨幅、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等因素,及时修改关于增值税起征点的相关规定。目前江苏省国税局增值税起征点规定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200元。上述起征点的标准,已经大幅降低了我省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三)完善营业税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可加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给予减征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力度,以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同时也可以利用这项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向创新型、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关于中小企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国家可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转让或租赁专利,技术秘诀或新工艺给中小企业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免营业税,以增加中小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和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其他方面的税收政策

1.加速清理整合进度,建立规范统一的税收法律、法规

2002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我国制定、完善和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确定了法律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三条明确提出国家利用有关税收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的设立和发展。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够系统、规范、稳定性差、透明度低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对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整合,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平等竞争、税负从轻、便于征管、促进发展的原则,建立起规范统一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以正式法规的形式颁布,以增强税收政策的系统性、规范性、稳定性和透明度,使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有效的法律保证。

2.加强税收服务,减少中小企业纳税成本

对中小企业纳税成本偏高的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①简化纳税申报和办理纳税程序,延长纳税期限。如对规模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企业采取简易申报和合并申报的办法,对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采取延期纳税的办法等;②加大对中小企业进行信息提供、纳税辅导、税收宣传和纳税培训等工作,减少中小企业因不熟悉税收政策法规而造成的纳税中的种种失误,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③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帮助做好税收筹划,对各类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代理纳税事宜所得收入给予减免税照顾,以降低中小企业代理成本。

3.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减轻中小企业费用负担

地方税收与西部大开发 篇6

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当前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那么税收政策在地区经济差距方面具有什么作用?在理论上,供给学派认为较高的边际税率,妨碍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率,因而主张大力削减边际税率。我国在统一税收政策,不再采取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地方不能越权减免中央税情况下,西部地方政府能否通过适当的地方税政策,促进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新财税体制为基础,对1994-地方税的边际税率与各地区经济增长进行了横截面回归,发现降低边际税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对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财税政策启示。

地方税收的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

确定各省地方税的平均税率或有效税率比较简单:首先计算出每个地区历年税收收入占其GDP的比重,然后在样本期内取宏观税员的平均值。至于估计各个地区的边际税率,必须以其真实税收收入T对真实GDP进行回归:

T=βo+β1GDP+ε(1)

其中ε是误差项。税收对GDP的导数或斜率β1,就是边际税率。它近似衡量了GDP增加对税收增加的影响,因而是给定地区的平均边际税率。截距项βo一般应为负,其经济解释是一部分GDP没有纳税。截距异于0,也为检验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显著不同提供了基础。

由于1994年中国实行了新的财税制度,因此不宜跨1994年直接估计(1)式。但如果我们只对1994-的数据回归,发现由于样本时期太短,估计效果不甚理想,只有贵州、吉林、山东和上海等8个省市的截距显著为负,有些省份的截距为正,这种模型结构不同也使地区之间缺乏可比性。为了提高各地区边际税率的稳定和显著程度,增加后面进行增长回归的自由度和可靠性,我们必须扩大样本区间和适当利用以前的信息,为此在方程(1)中引入哑变量D,以考虑制度变革因素。但我们令虚拟变量D在1994-19为O,1994年以前取1,这样,GDP的系数就表示1994年后的边际税率。后面的结果将会表明,这样做既使地方的边际税率显著异于平均税率,而且使各地区的边际税率相互可比。

由于缺乏中央税收的地区来源结构数据,我们只能利用地方财政的税收收入数据,估计各地区地方税的边际和有效平均税率,主要分析地方税收政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税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经济年鉴有关各期和20中国统计摘要。各地区的GDP、人均GDP和税收收入,都是经我们计算的以1990年为100的全国GDP平减指数调整后的真实变量,经济增长也指真实GDP的增长。因为我国1983年开始“利改税。,我们利用各地区1983年-1998年的数据估计加入哑变量的方程(1)。回归效果比较好,可决系数平均为O.88,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哑变量和边际税率的`系数均相当显著,且具有预期的符号,常数项全部为负,尽管个别省份不显著,而且通过了系数整体显著的联合检验。为节省篇幅,我们这里只列出估计的各省边际税率

其中估计的截距为员比较符合实际,因为我国GDP的许多组成部分,如某些个人收入没有进入税基,它们是不交纳税收的。这些说明我们对1994-1998年地方税边际税率的估计总体上异于同期的平均税率,这可以从边际税率对平均税率的回归中看出来:

MT=0.003+1.436AT(2)

(0.136)(7.371*)

R2=0.685,调整后

R2=0.672,F=54.330*,

DW=2.118

其中,MT和AT分别指1994-1998年地方税的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括号里的是t-统计值(下同)。从(2)式可以看出,边际税率总体约是平均税率的1.44倍。边际税率大于平均税率,说明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总体上是累进性的,这也与我国近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提高和国外税制情况吻合。但分地区看,西部地区的累进程度最大,边际税率约是平均税率1.7倍,中部和东部基本相等同为1.4倍。&n

上一篇:请假系统中文操作说明下一篇:毕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