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历史开发

2024-10-17

西部历史开发(精选11篇)

西部历史开发 篇1

财经界: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 西部的发展态势如何?

秦玉才: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取得了新的成就, 生产总值增长约14.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2%,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7.4%, 地方财政支出增长28.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 进出口总额增长43.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速度已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 有5个省 (区、市) 进入万亿元俱乐部。

二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开工22项重点工程, 投资总规模2079亿元。铁路、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进入蓄水准备阶段, 云南小中旬、四川小井沟、陕西引汉济渭等水利枢纽和引水工程开工建设。青藏直流联网建成投入试运行。中缅油气管道境内段加快建设。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不断完善, 生态补偿总体政策框架初步确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和煤炭深加工综合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资源加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钢铁、有色金属、稀土、盐化工等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庆、四川电子通讯设备制造、陕西高端装备制造等已经成长为本地区支柱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覆盖西部地区16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新农合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西藏、新疆、宁夏等地区实现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使182万户农民住上了新房,20万户游牧民实现了定居。

五是人才开发迈出新步伐。继续选派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500名干部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训西部地区党政领导干部4827名。启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扩大博士服务团选派范围,积极推进人才开发重点工程。

六是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取得新提升。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世界500强在西部投资企业累计已超过200多家。重庆两江、成都天府、西安西咸等新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地区、宁夏银川等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效应不断显现。重庆两路寸滩和西安、成都、广西钦州等综合保税区运转顺利。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获准设立,并赋予特殊支持政策,云南瑞丽、广西东兴、内蒙古满洲里等沿边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

财经界: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许多奇迹,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秦司长您认为主要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秦玉才: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践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适应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方面的要求,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建设,推动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给西部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形成合力的结果,而根本的一条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正确,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大政方针,连续出台了几个重要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大举措,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大事。

认真总结这十年多的工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促进了西部的长足发展。

第一,突出优先地位,坚持把西部大开发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西部大开发是安天下、促和谐、稳边疆的伟大事业,西部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必须在制定政策中体现优先地位的基本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必须在工作部署中放在突出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着力解决好“三大差距”问题,解决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逐步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公平共享发展成果,都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

第二,加强部门协调合作,有力有效有序推进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各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的制定和颁布,是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各部门按照中办、国办贯彻落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的分工方案,研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细则或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上年增长26.8%,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1415亿元。交通部安排公路建设投资1299亿元,占全国的57.7%。水利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26亿元,占全国的47.8%。交通项目进一步提高了中央补助标准。新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燃油税资金分配向西部地区倾斜,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了支持力度。农业、社会事业等部分公益性项目取消县级配套。有关部门、单位在编制专项规划和安排年度计划时,对西部地区建设项目进行了倾斜。各部门注意加强与地方的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了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和实施。

第三,各地区、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大局,需要各个地区、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动用全国之力推动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互利互惠。东部地区加大了对西藏、新疆、青海等省藏区和其他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力度,帮助这些地区解决基础设施、民生事业、扶贫开发等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东中部地区和企业、学校,对口支援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为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共建产业园区,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实践证明,西部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东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需要西部地区的及时跟进。东中西部是一个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整体,我们既要保持东中部地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又要促使东中西共同发展;既要实现全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又要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采取政府引导,坚持依靠西部自身力量推进开发。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把国家和各方面支持同发展自己的内生力量结合起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分析和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实际,积极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开拓进取、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坚持不懈地推进开发,增强了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自我发展良性机制。

财经界: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也不例外。请问秦司长:面对种种困难,西部地区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持续发展?

秦玉才:纵观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的变化,西部地区发展机遇确实很多,但挑战也非常严峻,现阶段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西部地区要继续快速高效发展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任务非常艰巨。西部大开发仍处在承上启下、攻坚克难阶段,任重而道远。当前,破解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良方就是我们要学习好、贯彻好、实施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西部大开发总体要求,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别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指导思想突出了主题主线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既是中央对全国的要警,也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西部地区正面临赶与转、快与好的双重压力,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在好上做文章,必须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把赶与转、快与好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新路来。

二是主要目标突出了与《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结合。“十二五"时期是西部大开发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央对西部地区发展提出了“上三个大台阶”的战略目标。这些新要求,需要通过今后五年规划来具体落实,可以说难度很大。《规划》主要目标设置了19项量化指标,其中反映人民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指标有7项,要求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使各族群众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更多实惠。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指标有7项,明确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虽然没有设置经济增速量化指标,但明确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既体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又突出了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三是基础设施突出了两个关键环节。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抓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但关键是两点:一个是交通,一个是水利。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表明,只有建立起交通等大通道、大网络,才能拉近西部地区同其它区域的时空距离,更好地促进东中西部资源优化配置,使西部地区经济更好地融入全国市场、世界市场。交通方面重点要推进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再上新水平,建设连通内外,通江达海的公路、铁路干线网,形成连接城乡、覆盖村镇的运输服务体系,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方面重点是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注重开源与节流并举,一手抓节水,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批骨干水利设施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稳步推进一批调水工程建设,提升防洪抗旱、栏水蓄水及供水保障能力,加强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中心河流防洪体系建设,全面解决1亿多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四是特色产业突出了建立“四大基地”。首先抓好国家能源基地建设。2011年我国进口原油2.66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7%左右。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一旦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攀升,中国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国内的原油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能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因此,《规划》强调要加快西部地区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强油气管道和输电通道建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其次是加快建设国家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集中了国家的重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等行业有着雄厚实力。我国的国防军工产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航空工业基地也在西部,“两弹一星”就是在西部搞成功的,尤其是西安、重庆、成都、兰州等城市,科技教育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一大批企业在全国行业中处于排头兵位置,发展潜力很大。要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这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抓好资源深加工,

促进资源型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左右翼拓展。抓好产业集聚,不能遍地开花,要依托重大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链,提升产业高度,同时,结合西部地区特点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

五是生态环境突出了建设全国生态屏障。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牢牢把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这个根本。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珠江等大江大河发源地,全国一半以上的森林、近90%的草原、约70%的沼泽湿地和63%的湖泊分布在西部地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规划》强调要继续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思路要求,重点加强“五大生态区”建设,明确提出了“三个转变、建立一个机制”,即生态修复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从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从偏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抓紧制定生态补偿的相关法规和具体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

六是农业农村突出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着眼于利用农业多种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鼓励优势区域建设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特色林果业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层次、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六到农家”工程,加大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条件。

七是区域发展突出了城镇化和重点区域开发。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西部地区要以城镇化和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涌现出了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和城市群。如成绵乐城市群、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区、宁夏沿黄城市带、云南滇中城市群,已经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但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还比较低,只有41%左右。我们要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西部地区,有不少地方经济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如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面积仅占西部地区的5%,但承载了40%的人口,创造了约50%的地区生产总值。要选择若干这类地区,引导要素聚集,抓好省区内经济增长极,加强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

八是科教和人才重点突出了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这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教育方面,强调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明确提出“两个促进、两个加快”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促进农牧区和边远地区教育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加快寄宿制学校建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支持西藏、新疆等地区实行双语教育。在科技创新方面,进一步明确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加强科技创新,重点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支持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人才开发方面,强调抓好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人才各项工作,实施重点人才开发工程,扩大干部交流规模。

九是社会事业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规划》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好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问题。在就业方面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明确提出“两个加强,一个扩大”,即加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强调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明确提出“三项制度、一个覆盖”,即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卫生方面,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明确提出“建立两个网络、建设三个体系”,即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在文化方面,强调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在社会管理方面,强调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十是改革开放突出了加大内陆型城市开放和沿边地区开放。《规划》对西部地区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做活这篇大文章,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西部地区将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重点。要充分发挥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宁等大城市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规划特别强调要制定和实施特殊政策,扩大沿边对外开放,要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开放的新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打造一批沿边开放的桥头堡。

财经界:2012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西部开发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理念,重点工作有哪些?准备在那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

秦玉才:今年是《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颁布的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规划》总体部署,重点抓好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加强政策储备,强化规划指导,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和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在西部大开发工作思路和具体任务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 抓好落实,完善政策。今年,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已经明确,刚刚颁发的“十二五"规划和即将发出的2012年工作要点,方向明确、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政策措施重在落实。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到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政策倾斜,加强项目落实。我们将进一步梳理汇总各部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意见和细则,也希望各部门能早出台的政策要尽快出台,该细化的指标措施要尽量细化,特别是差别化产业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及时发出信号,充分发挥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和自身职能,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不等不靠地开展工作,多出实招,多办实事。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握政策意图,明确政策界限,因地制宜地确立政策空间尺度,为西部大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重要支撑,做出更大贡献。

(二) 谋划长远,加强政策储备。这是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主动权的战略之策。今年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和物价上升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坚持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统筹兼顾,着眼国内外形势变化立足基本国情和阶段特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谋划研究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问题。要发挥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地方作用,做好重大问题研究。在出海大通道发展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保证我国能源资源进口安全,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经贸往来,促进我国和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实现共赢。在实施优势资源转化的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找准定位、优化布局,建设国家资源接续区。在城镇化、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和双轨驱动。在农牧业竞争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确定本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还有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等等。2012年国内外经济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对此我们要注意观察,加强政策储备、做好应对。真正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不逆转,确保西部地区连续5年增长速度超过东部地区的势头不滑坡,确保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三) 突出重点,抓好规划指导。一是加强规划监督检查。要对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督促,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二是扎实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继续推进成渝、关中一天水、广西北部湾、陕甘宁革命老区等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开展新疆天山北坡、呼包银榆、兰西格和黔中、滇中、藏中南等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培育和打造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推动承接产业示范区试点,研究新增一批试点地区。积极推动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三是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和特殊困难地区跨越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西藏、新疆发展的政策和重大项目,积极推进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出台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等扶贫开发规划,落实好扶持资金和项目。四是组织编制重点专项规划。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沿边开发开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出台生态补偿若干意见、研究起草沿边开发开放指导意见。启动宁夏内陆型开发开放试验区、内蒙古二连浩特、黑龙江绥芬河、吉林珲春等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方案编制。

(四) 抓好试点,稳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十二五”规划明确,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市、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精神,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下发了试点实施意见,明确选择西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条件较好,产业结构比较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消费模式具备一定条件的市、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强调通过现有政策向试点市、县倾斜,健全生态文明试点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引导试点市、县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消费模式,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会同财政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办公厅印发了通知和实施规划参考大纲,从资源生态、发展方式、消费模式、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25项指标明确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考核办法。目前,各省市已报送试点市、县及实施规划,我们正在征求有关司局意见。近期,我们将组织专家对各省市报送试点市、县指标进行评审,力争在3月底4月初会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批复生态试点市、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各地方要高度重视,切实把试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各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批复试点市、县后,国家将通过适当方式对试点市、县给予支持。有关地方要把各项试点任务落到实处,并及时总结试点成效和经验。我们将适时召开一次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现场会,总结推广试点中的有效做法,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二是探索开展中部地区生态文明试点工作。从各地申报试点市、县的情况来看,有关中部地区市、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国家层面的试点只有50个市、县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有关中部地区省市要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着手研究开展生态文明试点工作,形成上下互动的试点工作格局。

三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基础问题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有关地方要结合试点工作,组织试点市、县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理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研究不同区域加强生态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消费模式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的有效做法,探索科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等。

(五) 抓好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启动祁连山、秦岭-六盘山、武陵山、黔东南、川西北、滇西北、桂北等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各地方要抓紧做好以下前期工作:

一是摸清各示范区的基本情况。研究提出示范区的建议范围,细化到县级行政单位。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示范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总结现有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成效及经验,开展示范区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评价,初步掌握示范区人口集聚、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是研究生态补偿示范区的扶持政策。各地方要结合现行政策实施情况,研究各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分析推动示范区科学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出扶持政策建议及其主要依据,分析兑现扶持政策后示范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生态产品提供能力等方面可能达到的目标。

三是着手编制生态补偿示范区实施方案。在摸清基本情况和研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有关省区要及时组织涉及的市县和专业机构编制实施方案,提出生态补偿区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和上报形式,我们将正式发文予以明确。对于跨省区的片区,可由有关省协调,明确一个牵头省,便于开展工作。

西部历史开发 篇2

西部大开发新论--西部论坛观点集萃

从资源开发导向转变为市场开拓导向 开发资源确实可以获得一些经济上的财富,问题是资源开发过程中以及资源开发之后怎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历史上国内外都有这种情况:资源开发的企业可能可以挣到钱,但是如果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资源开发就是一种短期行为,即资源开发完了以后,地方经济就会衰落.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当代陕西英文刊名:DANGDAI SHAANXI年,卷(期):“”(10)分类号:F1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篇3

梅赛德斯-奔驰全新B-Class

就在成都车展即将开幕的前一夜,梅赛德斯-奔驰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宣布全新B-Class在中国市场开始销售,同时还公布了上市车型及其售价:B180为27.8万元,B200为32.8万元。作为第二代车型,全新B-Class不论在内外设计上都是颠覆性的。它的英文名为New B-Class,因此它也有了一个给力的中国名字:“牛B-Class”。两款新车均搭载1.6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7速双离合变速器的动力组合,ESP作为标准配置装车,此外它还拥有诸如主动式停车辅助系统、注意力警示系统等主动安全配置。奔驰宣称全新B-Class为“豪华运动旅行车”,而它的风阻系数为领先的0.26,这也预示着全新B-Class将拥有出色的经济性。

强化心脏

搭载直喷发动机的全新R350

中国作为R-Class全球最大的市场,梅赛德斯-奔驰当然不敢有任何懈怠。在推出全新R-Class两年后,今年奔驰为中国市场又带来了装备全新BlueDIRECT缸内直喷3.5升V6发动机的全新R350,新发动机的动力和油耗得到进一步强化,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分别为225kW与370Nm,百公里油耗则为11.1升。作为R-Class的特色之一,新车保留了4MATIC全时四驱系统,这为极端路面行驶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江淮和悦Sports

8月31日,江淮和悦最新力作——和悦Sports系列以6.78万元-9.48万元的售价在成都车展上市,和悦Sports系列在继承了原有车型的良好品质和性能基础上,运动风格进一步凸显。新车配卤素前大灯,前风挡玻璃遮阳彩带,红唇造型LED尾灯,高位刹车灯,四门电动玻璃升降器等,豪华的外部配置将和悦Sports系列的性价比进一步提升。和悦Sports搭载1.5L和1.8L自然吸气发动机,前者最大功率83Kw,最大扭矩146Nm,而1.8L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05kW和165Nm。据国家权威检测数据显示,和悦Sports系列综合油耗仅为百公里6.6升。

入门之选全新ML300 4MATIC

在全新ML的入门级车型ML300 4MATIC宣布上市的同时,梅赛德斯-奔驰还带来了两个好消息,第一个是2012年M级SUV在7月单月销量实现同比增长94%,第二个消息则是西区办公室宣布成立,这意味着奔驰的西部业务管辖区在成都投入运营,这为进一步扩展西部市场打下了基础。

全新ML300搭载与R350一样的全新BlueDIRECT缸内直喷3.5升V6汽油机,但相比ML350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都有所下调,不过仍然拥有0-100km/h 8.5秒的加速能力。它保留了一系列的主动安全配置和驾驶模式选择系统,而它的售价为79.9万元,在同级别市场具有很大的优势。

DS3成都车展上市

8月31日,在成都国际车展上,DS品牌宣布了“巴黎风尚个性坐驾”DS3全国正式上市,这标志着继DS5和DS4引入中国后,DS品牌全系车型均已进入中国市场销售。DS3搭载了与宝马共同研发的1.6T发动机,确保豪华内饰的同时不失其驾驶乐趣,并拥有欧洲五星测评安全保证。DS3是同级车中最紧凑的车型,带来了强烈的运动感;与此相对应的是,DS3创新的空间设计,构建出宽敞舒适的驾乘空间,创造了同级别车型的新标准。它不但配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后排3座椅,“抬升”的中控台设计也让前排驾乘者拥有更为宽敞的腿部空间。个性选配是这款巴黎CHIC风尚座驾的一大亮点,包括车顶、仪表盘、轮毂等在内,DS3整车可以提供多种不同颜色和材质的搭配组合。新车发布会上,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蔡建军先生公布了DS3三款车型的官方指导价:时尚版售价19.98万元、风尚版售价21.98万元、至尊版售价24.98万元;即日起,各地DS STORE将全面开始接受订单。

小排量更亲民

捷豹在成都车展上全球首发了搭载全新动力总成的2013款XF和XJ,其排量最低下探至2.0升,但凭借涡轮增压和汽油直喷,这款2.0T引擎的整体性能表现仍优于原有的3.0升自然吸气动力。此外,新的3.0升机械增压发动机也取代了5.0升自然吸气,而包含5.0升机械增压顶级动力在内的全系车型都换上了8速手自一体变速器,除2.0T外还装备了引擎智能启停系统。由此可见,通过降低排量榨取性能以实现节能环保,已是众多豪华品牌所达成的共识。2.0T车型将全新XJ的起价拉低至89.8万元,而最奢华的5.0T巅峰创世版售价高达308.8万元,全新XF的定价则在55-76.8万元之间。

路虎展台上最吸引眼球的是极光维多利亚·贝克汉姆限量版,官方将其定价为98.8888万元。

专访

捷豹全球产品总监Steven De Ploey先生(左)

捷豹全球品牌经理James Towle先生(右)

AF:将2.0T这样的小排量动力装到XJ这种豪华车型上,会不会影响捷豹的豪华价值和品位?

捷豹全球品牌经理James Towle先生:可以将这台2.0T引擎和以前的3.0自然吸气入门动力做一个比较,原来那台V6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是238马力,而新发动机增加到240马力,扭力方面的提升就更加明显了,现在的峰值扭矩达到了340Nm,原来只有290Nm,考虑到增压铸就的高扭力平台,加速的力度肯定比原来要充沛很多。从性能数据看也是如此,XJ 2.0T从0-100km/h加速时间仅需7.9秒,原来则是8.7秒,而综合油耗降低到了9.5L/100km,因此它虽然看起来排量小,但整体性能却是有大幅改进。当然,新的8速变速箱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AF:据悉捷豹正在开发一款将来有可能在中国生产的新车型,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捷豹全球产品总监Steven De Ploey先生:关于新车型,我们已经对中国市场做了非常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了中国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比如说发动机的小排量化、目标群体的收入状况和消费习惯、甚至是性别比例(女性消费者越来越多)等等,因此新车型在设计上将会更有针对性。这款车的名字还没有定下来,目前可以透露的是,它的车身肯定不会像XF、XJ那么大,定位比XF稍低一些,可能不再是一款传统的轿车,要更强调多功能性。关于捷豹的国产计划,由于还在与政府的洽谈阶段,目前无法提供更多细节,总体方向肯定是要推出更多的车型,来满足本地的市场需求。

美国历史西部小说概述 篇4

牛仔西部小说 (3) 在流行多年后, 于19世纪3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起初是单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有了某种独创性, 随着这种创新的受欢迎而使其被反复使用, 逐渐形成模式。同时, 一些陈旧的让人厌烦的因素也被淘汰。到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 这种新旧因素的更替达到了一定程度, 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一类新的西部通俗小说取而代之, 即历史西部小说。

历史西部小说在情节上没有太多新意, 依旧套用牛仔西部小说的情节模式, 即以牛仔式的硬汉为男主人公, 描述西部英雄与歹徒的对立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暴力冲突, 再配以彪悍凶险的枪战故事和情意缱绻的爱恋经历。在创作主题上也沿袭固有模式, 肯定西部区域在塑造人的灵魂和道德观上的价值。不过从作品的总体基调和背景来说, 已经现实主义化。历史西部小说立足于西方, 强调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西部故事的同时, 还要展现一个“古老真实的西部”。作者采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手法, 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山川资料和风土人情, 使作品既保持了原有浪漫主义色彩, 又增添了不少现实主义的魅力。

40年代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厄内斯特·海科克斯 (Ernest Haycox, 1899-1950) 和卢克·肖特 (Luck Short, 1908-1975) 。

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厄内斯特·海科克斯出版了一系列颇受欢迎的长、中、短篇西部小说。这些小说率先打破了牛仔西部时期的代表作家欧文·威斯特、赞恩·格雷、马克思·布兰德的创作模式, 在保留传统的理想主义故事框架的同时, 添加了历史的视野, 增强了现实主义活力。此外, 他也是最早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塑造个性较为复杂的男女主人公的作家。海科克斯是一位高产的作家, 仅1924年一年就发表了17篇作品, 此后更是佳作不断, 在接下来将近30年的时间里总共创作了25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是西部文学。较为经典的有《惹麻烦的枪》 (Trouble Shooter, 1937) 、《边界喇叭》 (Border Trumpet, 1939) 、《午后的冲锋号》 (Bugles in the Afternoon, 1944) 和《毁灭者》 (The Earthbreakers, 1952) 。这些作品后来都被改编成电影, 风靡一时, 其中以短篇小说《洛丁波格的马车》 (Stage to Lordsburg) 改编而成的电影《驿站马车》 (Stagecoach) 最著名。1931年对于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创作生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海科克斯创作的初期, 为了招来读者, 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其作品的娱乐功能和商业效应上, 而并没有从纯文学的角度思考是否应使其创作本身更加灵活与全面。这一时期, 海科克斯的作品大多以传统的西部模式为蓝本, 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欧文·威斯特、赞恩·格雷等牛仔西部作家的创作风格。其早期作品中鲜见自身独创性的东西, 而在这一时期小说的场景、人物和语言中充斥着模仿的痕迹, 从1931年开始, 海科克斯的整个创作风格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区别于以往专注于对紧张刺激的格斗情节的描写, 他更强调实事求是地描写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力求正确对待每一个细节以再现真实的场景。作品的构造日渐复杂, 人物的性格趋于细密, 而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充满对立与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创作上, 使得女性在西部小说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和智慧的个体存在, 而不再仅仅作为男主人公身边的附庸品或是为了顺应情节发展的需要而存在。海科克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 但是他命运多舛, 51岁时, 就因患癌症过早地去世了。海科克斯在传统的西部小说日渐没落之时, 勇敢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 使得西部文学以一种更为严肃的方式继续发展。在海科克斯的带动下, 一大批作者开始效仿历史西部的创作风格和模式。从此, 西部文学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代。

受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影响, 卢克·肖特在同一时期也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西部小说。这些小说的艺术质量在总体上不及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作品, 但依旧融入大量生动的历史现实主义描写。尤其是, 他善于描写边陲小镇的历史、地理风貌。而且, 他所塑造的少数民族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很有新意和特色。1935年, 肖特在《史密斯》和《街道》这样的大众杂志上连载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一枪之仇》 (The Feud at Single Short) , 此后他笔耕不辍, 以每年3到4本的速度不断创作出卖座的连载作品, 获得了巨大成功。从1936年开始接下来的10年是肖特事业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 他不仅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而且开始逐渐脱离大众杂志界, 投入层次较高的严肃杂志界, 写出很多有思想有深度的巨作。代表作有《勇敢的骑手》 (Bold Rider, 1936) 、《柯特枪王》 (King Colt, 1937) 、《血汗钱》 (Hard Money, 1940) 、《将他打下马》 (Ride the Man Down, 1942) 、《纸警长》 (Paper Sheriff, 1966) 等。和厄内斯特·海科克斯一样, 肖特的很多作品都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 深受观众的喜爱。其中较著名的有1947年上映的《枪杵》 (Ramrod) 及1948年的《月亮上的血光》 (Blood on the Moon) 和《科洛那的溪流》 (Coroner Creek) 等。50年代开始, 肖特渐渐厌倦了西部文学创作, 这以后鲜有作品发表, 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职期间, 他仅发表了6部西部作品, 甚至少于1940年中一年发表文章数目的一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 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1965年到1975年间, 肖特每年只出版一部书, 他早年在西部文学界赢得的金牌地位也逐渐为路易斯·拉摩尔这样的后起之秀所取代。卢克·肖特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他进一步发展了历史西部文学的创作手法和模式, 为整个西部文学注入了新的动力, 引进了新的视角。他对西部小说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战后历史西部小说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约翰·福德 (John Ford, 1894-1973) 、威廉·博伊德 (William Boyd, 1898-1972) 等人的历史西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持续引起轰动,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历史西部小说也屡见不鲜, 而1952年美国西部小说家联盟 (The Western Writers of America) 的成立, 又团结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 进一步促进了历史西部小说的繁荣。这一时期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的代表作家是路易斯·拉摩尔 (Louis L’Amour, 1908-1988) 和杰克·谢弗 (Jack Schaefer, 1907-1991) 。

路易斯·拉摩尔以创作生涯长、作品数量多、艺术质量高而著称。他的许多小说融入了大量的西部历史知识和自然风光, 有“历史风光小说”的美誉。而且他是战后全球最畅销的小说家, 曾被授予“美国国会金质奖章”和“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拉摩尔的九十五本长篇小说在全世界创下了总发行量一亿八千万册的最高纪录, 并且每一部作品发行量均在一百万册以上, 其中三十多部作品被搬上电影和电视屏幕。除上述长篇小说, 拉摩尔还出版了一部诗集和包括四百多个短篇在内的若干短篇小说集。他是公认的当代西部小说明星。其代表作有《杭都》 (Hondo, 1953) , “萨克特” (Sacketts) 系列小说, 以及《风从集市过》 (Fair Blows the Wind, 1978) 等。无论从作品的销量还是官方与民间的评价上, 路易斯·拉摩尔的声誉都是其他通俗小说家无法比拟的。

与路易斯·拉摩尔相比, 杰克·谢弗没有那么多的作品, 也没有那样高的荣誉。但他在战后西部文学领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定位相当程度上来自他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沙恩》 (Shane, 1949) 。该书不但是商业上的成功之作, 而且是历史西部小说的经典, 其将充满浓郁原始西部风味的山川风貌和民俗传闻描写十分传神、逼真。1975年, 他被西部小说家联盟授予“杰出成就奖”。《沙恩》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杰克·谢弗源源不断地出版关于美国西部的作品。从50年代中期至1991年逝世, 他一共出版了二十多本长篇西部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第一滴血》 (First Blood, 1953) 、《大牧区》 (The Big Range) 、《一群懦夫》 (Company of Cowards, 1957) 、《蒙特·沃尔什》 (Monte Walsh, 1963) 、《牲畜》 (Mavericks, 1967) 等。这些小说与《沙恩》相比, 情节结构各异, 但均有类似的历史现实主义风味和西部挽歌式情节。杰克·谢弗自己最喜欢的是《峡谷》 (The Canyon, 1953) 。该书的主人公名叫小熊, 是个印第安人, 因为不愿参加战争, 逃离了部落。为了弄清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 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煎熬, 在山谷静候神灵现身。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 他支持不住, 从山顶一直滚到山脚, 并跌断了腿。当他挣扎爬起时, 开始领悟到自然力的不可抗逆。他从谷底爬回部落, 赢得了爱情, 并试图将妻子带回峡谷过田园生活。但新生儿的猝死, 妻子的哀伤让他留在部落。最终他才彻底明白人生的真谛。这些作品的问世, 反映了杰克·谢弗不满意战后美国西部的现状, 试图通过自身的种种努力提高艺术创作水准。正如他1961年对记者所说:“如今许多作家都在炮制西部小说, 但他们没有什么写作能力, 常常是重复那些老掉牙的模式。这种捡西部垃圾的作家比六年前多了一倍。从整体水平上来讲, 即便是那些有点写作能力的人, 其作品质量也明显不如以前了。”

杰克·谢弗绝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 在路易斯·拉摩尔、杰克·谢弗等几位西部小说家之后, 美国以“再现古老的真实西部”为己任的历史西部小说已经逐渐没落,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艺术水准低下的“色情加暴力”的成人西部小说。这种小说自70年代由花花公子出版公司推出后, 即蔓延到整个西部小说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退出了历史舞台, 浪漫主义的低劣虚构再次成为时尚。历史在重复, 在廉价西部小说的基础上延续。

摘要:美国历史西部小说是美国西部通俗小说演绎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主要阶段。美国历史西部小说连同其他通俗小说都是模式小说, 其模式可分为两方面:文化模式和情节模式。本文分析了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的模式, 概括了该类通俗小说的起源和衰落, 并介绍了其代表作家。

开发西部要使“巧劲” 篇5

然而,时下西部开发,似乎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政府这边,搞得热热闹闹;民间资本,却是静坐观望。缘何如此?因为今天的西部开发,与往日的东部相比,经济环境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初开发东部,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东部不仅享受优惠政策,而且与香港、澳门咫尺相隔,同海外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商品紧缺,生产什么都好卖,钱往哪里投都能赚钱。风景这边独好,资本自然是蜂拥而入。尽管国家也给了西部种种优惠政策,但如今却出现了结构性的商品过剩,哪行哪业似乎都不太好做。所以,东部的老板,是提着满袋子的钱,一茬茬往西部去,但去的多,留下的却少,大都只是转悠转悠,落地不生根。问题在于,钱往哪里投,大家心里实在没有谱。你能怪民间资本不去抬政府的“庄”?资本的天性,就是唯利是图,赔本的买卖可没有人愿意做,政府着急也是白搭。可是,偌大的西部,如果不把民间资本引出来,仅靠政府投资,显然是杯水车薪。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的作用就只能是搭舞台,戏主要得靠民间资本去唱。现在就看政府使什么招,去请动民间资本这位“角”。

近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而且还亲自出马,注入大批资金,兴建“十大”工程。但民间资本还是不领情。说不领情,倒不是说没动心。其实大家已经去了,只是找不到赚钱的项目。所以,现在政府首要的事,是要能拿出一批好项目,让人家来了有项目可谈。可是,现在当地政府缺钱又缺技术,难有大的作为,找项目多半要靠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在西部开发中,除了给政策、给钱,关键是要帮助西部找项目。不然,政策给了,钱也拿了,路也修了,费了九个二虎之力,到头来还是在唱独角戏。找项目除了用好国内的技术力量,政府还可请“外脑”。外资进来,不仅能为勘探西部矿产资源引进资金和技术,而且还可能带出一批好项目。有了弯下腰去就能捡到钱的好项目,还愁请不动资本?到时恐怕不请也会挤破门。

找到了好项目,政府还得有些投入,去“抛砖引玉”。不然,项目再好,人进不去,或者去了无法生存,也是枉然。但钱投到什么地方,也有个讲究。我们现在主要是修路,“要致富,靠修路”,肯定没错。可是,我们到新疆去看一看,那里的马路,是既宽敞又平坦。旅游旺季,人来车往,还有几分热闹;淡季一来,一天就难得见几辆车,只有那条马路,孤零零地躺着。花大价钱修的路,成了“旅游专路”,如此低的利用率,你说钱用得冤不冤。为何平常少有人去,因为那里缺水。这样看来,对像新疆这样的地方,修路还是次要的,政府最迫切的,是要解决水的问题。有了水,人能生存,再加上好项目,贫瘠的土地,就会立显灵气,充满生机。这时候,政府再修路,把这块土地与外界连为一体,就真的是万事俱备。甚至政府不用掏钱,只开个政策口子,允许修路者收费, 自会有民间资本跑来代劳。因为人们都来淘金,必定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修路收费,能日进斗金,修路也就成了炙手可热的项目。

西部历史开发 篇6

一、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

目前,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西部开发的需要。西部地区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人才外流呈现许多新的特点, 表现为“两极化”和“东难飞”等现象。

1.人才两极化现象

在西部省区的人才问题上, 存在着人才难以流动与人才大量流失的“两极化”现象。人才流动, 本来是人力资源调节的一种常见形式, 它是调整人才社会结构, 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 在西部省区, 由于经济发展不如沿海地区充满活力, 以及体制、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人才需求调节难以进入正常的轨道, 人才的省域区流动呈现迟滞态势, 存在人才既缺又多的矛盾。

2.“孔雀东南飞”现象

西部省区人才普遍存在“东难飞”现象。20世际80年代以来, 西部地区人才流出是人才流入的两倍以上, 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西部占国有土地面积的61%, 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为全国的15.5%;且还有月1/3的专业技术人才处于闲置状态。近几年从西部调往沿海地区及内地的科技人员超过3.5万人, 绝大多数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造成西部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低于东部地区。

3.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

西部教育的投入不足且投资效益不理想。以新疆1998年统计资料为例, 新疆财政教育事业费在全国只排22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沿海发达省区相比更是微乎其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是人才流失的客观原因。西部欠发达地区一般都有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差、政策呆板等特点, 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都有比较艰苦, 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政策宽松, 工作和生活条件好, 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 对人才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这就客观上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是造成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就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与之相适应。要稳定人才、吸引人才, 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最根本的措施, 要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三是旧体制的封闭性割断了人才与经济的良性组合, 人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在西部一些省区, 也汇集了一部分优秀人才。但是, 由于体制原因, 这种优势并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旧体制的封闭性表现为城乡分割, 虽然同在一个地区, 但却没有来往和流动的便利;所有制方面的分割, 全民与集体、个体私营之间, 壁垒分明, 难以流动;单位分割, 一次分配终身, 对人才资源的配置统得过死, 包得过多;行业分割, 这一行业与另一行行隔行如隔山等等。一系列二元封闭结构制约着西部人才优势向现实的经济优势转换, 从而造成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二、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创造力, 是可以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 一旦得到开发并进入良性循环, 它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这样的时代大背景, 西部大开发中, 人力资源开发就成了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 将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制约西部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软环境, 为硬环境的建设提供条件。西部大开发中, 人们容易注意环境的缺陷, 过多地关注基础设施资金、项目、产业, 而轻视软环境的建设, 在实践中已造成诸多不利局面。近几年, 在环境的改善上, 由于对西部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不够, 市场经济转轨加快以后,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大, 政策、体制障碍明显, 导致西部最缺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东流。因此, 西部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 特别是要改变“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为西部留住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 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作用于客体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 认识最活跃的因素, 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弥补生产资料的不足。我国20世纪“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西部地区的开放、开发和发展最终要依靠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依靠人的现状整体素质的提高, 依靠科学技术教育。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西部5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约2.85亿人, 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要想使西部尽快发展起来, 只有调动千百万西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利用人力资源开发这个支点撬动西部经济发展这块巨石。

2.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开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西部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开发, 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特征, 顺应潮流, 谋求西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 知识经济的兴起, 必然要求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储存、流通和消费上的经济。与以往经济形态不同, 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 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应用。

知识经济的兴起, 正在以革命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关于经济发展的观念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信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载体, 成为美国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约占美国经济增长的40%, 微软、雅虎的资本积累已远远超过传统的石油、汽车等行业。在我国, 知识经济也正显现出强大的威力。全国50多个国家级高兴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成立到1997年的五六年年间, 所创造的年工业总产值已达到3200亿元。利税达320亿元, 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1%、74%。由此不难看出, 未来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 带动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因此, 知识经济的兴起, 必然要求我们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2) 在知识经济时代, 西部地区面临的严峻形势必然要求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知识经济的兴起, 还预示着仅仅依靠体力劳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状况将成为历史, 主要靠自然资源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时代即将结束。这对经济发展中一般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相对滞后、智力资源相对缺乏的西部地区而言, 传统的资本、劳动力经济的“后发优势”将不断弱化;不努力发展知识经济, 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 可能还会拉大, 我们西部人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西部地区在通往知识经济的道路上障碍重重, 经济发展水平低, 使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乏力;教育与不发达,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观念陈旧, 妨碍了科技在生产中的普及和应用;传统技术占较大比重, 技术经济效益差;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不足, 网络化和综合化水平较低。

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西部地区受到双重的挑战和压力, 既要努力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奋力追赶东部和中部地区, 又要面对知识经济兴起进一步拉大差距的可能, 形势严峻。当我们看到了知识经济到来的大背景, 就会明白, 为什么说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支点。

摘要:本文对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西部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事.2006, (2) .

[2]中国人才.2006, (5) .

我国古代西部开发借鉴研究 篇7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取得良好开端, 2000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和9.2%, 增长明显加快, 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942.56亿元, 增长14.4%,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阶段开发的特点是:政府投资为主导,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2001年国家发行了用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债430亿元, 加上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资金共计700多亿元。通过过去一年的努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序幕已经拉开, 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西部并非自古落后, 它曾有过一段悠久的辉煌历史。从西周到唐代的两千年间, 随着我国文明中心的西移,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腹地, 由此带动西部地区的开发, 并逐渐走向繁荣。古代西部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工程, 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还包含着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大举措。这些建设和举措的优秀成果,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研究古代西部开发的历史, 能为现今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借鉴

1 中国古代西部开发的历史

西部并非自古落后, 它曾有过一段悠久的辉煌历史。从西周到唐代的两千年间, 随着我国文明中心的西移,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腹地, 由此带动西部地区的开发, 并逐渐走向繁荣。古代西部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工程, 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还包含着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大举措。

1.1 西汉时期的西部开发

(1) 张骞出使西域, 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 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边疆的序幕;

(2) 组织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 守卫边疆;

(3) 驻扎军民, 修建城堡及交通设施, 保证西部边境安全与丝绸之路的畅通;

(4) 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 西汉朝廷基本上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

1.2 唐朝时期的西部开发

(1) 在西域建立和完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

(2) 着眼于综合开发, 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

(3) 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 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尊重各民族利益, 不搞民族歧视。

1.3 元朝时期的西部开发

(1) 对西域开发治理, 实行全方位开发;

(2) 实行军屯、民屯, 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 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还重用少数民族人才;

(3) 在西藏委派官吏, 驻扎军队, 清查户口, 征收赋税, 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1.4 清朝时期的西部开发

(1) 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 加强并巩固对西域和西北、北方地区的统治;

(2) 在边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 发展经济;

(3) 重视发展商业, 积极发展民间商业, 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 并撤关卡, 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

2 中国古代西部开发的共性和规律

2.1 中国古代开发西部是着眼于全方位的综合开发

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进行了统筹安排, 综合实施, 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提高开发效益, 巩固开发成果, 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 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 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 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都护”, 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 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包括: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 是汉代经营西域的一项基本政策。据史料记载, 在西汉开发西域地区的100多年时间里, 屯田军民共开荒50余万亩, 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 而且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唐朝时期, 西部开发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凭借强大的国力, 不仅大大扩展了中国的西部疆域, 而且对西域地区的开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范围上看, 以往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 而唐代在西域共建立了11个大的屯垦区, 几乎遍布今天新回的各个地区。从时间上看, 唐朝在新疆的开发延续了161年, 为以往任何朝代所不及。从人数上看, 西汉时期新回地区屯田军队约2万人, 此后历朝都只有数千人, 而唐代新疆的屯田官兵达到5万余人。唐朝开发新疆地区中着眼于综合开发, 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这不仅保证了中央政令军令的贯彻实施, 也有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元朝统治者对西域的开发和治理,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西域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开发。农业方面, 实行军屯、民屯、开垦荒地达150万亩;手工业方面, 设立了行业管理机构, 促进了冶炼业、织染业的发展;交通方面, 先后设立驿站60多所, 保证中央号令的畅通无阻和西域军情的快速传递;金融方面, 统一了西域货币, 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方面, 实行轻税薄赋政策, 限制官吏的盘剥, 减轻人民的负担。

清朝统冶者, 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 均将维持和开发西部提到攸关社稷安危的高度予以重视, 并为此倾尽全力, 从而迎来了历史上西部开发的又一个高潮。在维护西部统一和安全方面, 清政府对于分裂叛乱分子予以坚决镇压, 并务求根除, 以绝后患。在经济方面, 清政府将开发的重点放在新疆地区, 以军屯、民屯、犯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 发展农业经济。据统计, 从1716年至1911年, 清朝官方在新疆建立的垦区达24个, 投入劳力12.67万人, 开垦荒地301.9万亩, 无论从时间还是规模、效益来讲, 均为历朝之最。清朝还十分重视在新疆地区发展商业, 重点发展官方商业, 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商业, 以低关税政策吸引外商到新疆从事贸易, 并撤除传统关卡, 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

2.2 中国古代西部开发的民族政策

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其宗教信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其历史的传统, 中国古代在西部开发中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方针值得探究和借鉴。

西汉政府在西部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实施宽松的民族政策。与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国横征暴敛相比, 西汉朝廷实施了宽抚政策, 基本上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

唐朝政府在西部地区因地制宜, 既推行屯田制, 又对区内招募的屯民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尊重各民族的权益, 不搞民族歧视。

元朝政府在西部地区重用少数民族人才。西域人才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重视和重用, 这一时期畏兀尔族 (今维吾尔族) 中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由于清朝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入关一主中原, 所以清朝统治者对别的教派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清代的早中期几位皇帝对少数名族政策极为重视, 对蒙藏等民族采取了“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俗习为治”的政策, 利用蒙、藏等地区信仰的藏传佛教来促进民族团结, 进而达到民族统一的目的, 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3 历代西部开发均与巩固国防密不可分

西部的发展和繁荣, 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各民族的向心力, 进而提高边疆地区的安全系数。西汉政府在西部驻扎军队, 修建国防及交通设施。为保证西部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 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隧亭障, 并部置军队戍守, 兼管西域的交通, 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新疆的屯田官兵达到5万余人, 军事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使驻军很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

由于元代西域地区多次发生叛乱, 缺乏稳定、和平的环境, 加之中央政府开发时间较短, 故这一时期对西域的开发效果远不如唐朝, 可见安全环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至关重要。

清朝于重要战略方向和地域设立城堡, 沿边关隘、山口设置卡伦 (哨所) , 在交通要道建立驿站、军台, 形成较完善的防御和通讯系统。

3 西部开发的原因

3.1 民族关系发展的需要

为了巩固和发展汉族和各少数名族的关系, 减少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暴力冲击, 中国历朝历代都必须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开发, 缩小同中原地区的差距。

3.2 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边疆的需要

中央政府为了扩展疆域, 必须对西部地区进行有效的开发。

3.3 军事政策的影响

在西部边境地区的屯兵驻防必然会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带到边疆, 驻军的供给支出也有就地获取的倾向。

3.4 当前我国的西部开发情况

当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缩小地区差距;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概况及现行的开发政策

4.1 西部六省三区一市的概况

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 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如西安的飞机制造业、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甘肃新疆的石油化工业、内蒙古与四川的钢铁工业、四川的电子工业、贵州的煤炭工业、内蒙古的毛织业等, 许多国家重点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地处西部地区, 西安、成都、重庆更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众多国家军工企业近年来军转民用发展迅速, 给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各省区省会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条件和投资环境。

人力资源——西部地区教育比较发达, 科学技术力量雄厚, 如西安和成都各有近50所大学和超过160家的科研机构, 以及许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军工企业, 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众多, 具有较强的科技基础。西部地区人口2.87亿, 劳动力成本较低, 平均工资仅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半。

市场环境——西部地区人口众多, 随著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成为潜力很大的消费市场。特别在各省会城市, 居民消费水平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西部各省区与接壤国家有公路和铁路相连, 有15个贸易口岸, 具有与俄罗斯、蒙古、中亚、西亚、东南亚各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区位优势, 与接壤国家的边境贸易十分兴旺。旨在拓展对周边国家贸易的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乌鲁木齐对外贸易洽谈会, 分别於每年8月6-10日和9月1-8日举办, 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旅游资源——西部地区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种旅游资源, 许多旅游景点都充满著神奇景观和神秘色彩, 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众多。如四川的九寨沟、重庆的长江三峡、陕西的秦兵马俑、甘肃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贵州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内蒙古的大草原以及云南、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风情, 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各省区都把旅游业列为发展重点, 鼓励外商投资旅游设施建设。

天然和农业资源——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天然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564.2万公顷, 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5.3%, 草场面积32347.1万公顷, 占全国草场面积的97.78%, 耕地面积3160万公顷。西部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是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和棉花调出区。拥有多种充足的农业、植物资源可发展加工业, 如新疆的水果、棉花, 内蒙古的畜牧业等, 可供食品和纺织加工;四川及云南中药材占全国已发现品种的50%以上, 适宜发展中药业。

能源和矿产资源——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十分可观。依据已探明的储量, 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36%, 石油占12%, 天然气占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 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 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西部地区水电资源十分丰富, 长江和黄河的上、中游都在西部地区, 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 全国规划中的十大水电基地中有七个分布在西部。

4.2 坚持“五个统筹”,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由西部地区的西安等地向东南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的生态资源遭到无有效保护的过度开发, 使得生态环境恶化, 无法承载当时的人口消耗。

4.3 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建设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

加强基础教育, 提高当地的人民素质, 发展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古代在西部开发中的每一次重大成就都离开先进生产力的推动, 中原地区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 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入西部, 为西部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部的开发要注重以科技为原动力, 将高科技应用到工业农业生产中, 引导建成一批重点科研基地, 以基地带动工农企业实体经济的发展。

4.4 加大财政投入, 实行最大限度的减税免税政策,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中国古代的西部开发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减轻当地的徭役赋税, 与民修养生息, 减轻人们的负担, 可以有效的提高生活水平, 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4.5 实行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事业

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 有40多个民族, 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l%;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 有5个自治区, 27个自治州, 84个自治县 (旗) 在西部, 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6.4%。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也在西部;在历史的长河中, 好的民族政策往往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反之则容易导致民族之间的纷争、战乱, 阻碍社会的进步。

4.6 加强西部地区的国防建设, 保证和平安全的边境环境, 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西汉的丝绸之路以来, 西部地区的边境贸易不断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西部的边境贸易出现下滑的气势, 而同时西部地区也有发展趋于落后。因此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边境贸易有利于西部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吴玉珍, 吴玲琍.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社科纵横, 2001, (2) .

[2]邵敏灵.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9) .

[3]任力.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J].知识经济, 2000, (5) .

西部历史开发 篇8

发挥比较优势, 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第二十五节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调整优化能源开发布局, 重点建设鄂尔多斯盆地、蒙东、西南、新疆等国家重点综合能源基地,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勘查力度, 加快建设陕北、黄陇、蒙东、神东、宁东和新疆等煤炭基地, 优化发展云贵煤炭基地, 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矿井。鼓励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 加快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强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利用。科学布局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煤基多联产示范升级项目, 有序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 实施精细开发, 重点推进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续区建设, 稳定国内石油产量, 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依托国内和进口石油资源, 优化原油加工布局, 建设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 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 建设和完善一批大型石化基地。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制定和完善流域水电开发规划, 有序推进西南地区和黄河上游重点流域大型水电站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水电站。积极推进甘肃河西等西北地区及内蒙古大型风电基地建设, 加强并网外送配套工程建设, 鼓励风电就地转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 重点利用沙漠、戈壁及无耕种价值的空闲土地, 集中建设若干座50-100兆瓦规模的大型光伏电站。通过在偏远地区建设小型光伏电站等方式, 解决无电地区人口用电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划要求, 稳步推进广西等地区大型核电站建设。做好铀矿资源勘探工作。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等其他新能源, 加强青藏高原可燃冰勘探和开发利用研究。

专栏13:现代能源产业布局

煤炭开发与转化:建设陕北、黄陇、神东、宁东、蒙东、云贵及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 建设陕北、彬长、准东、鄂尔多斯、宁东、陇东、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贵州等大型煤电基地, 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示范, 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

石油天然气开发及加工:建设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石油生产基地, 鄂尔多斯、川渝和塔里木以及青海等天然气生产基地, 克拉玛依—独山子、兰州、乌鲁木齐、昆明等炼油基地, 克拉玛依—独山子、兰州、彭州等石化基地, 达州、长寿等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

水电开发:科学规划建设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中下游、黄河上游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流 (段) 水电基地。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有序开展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通天河、怒江等流域水电开发前期工作。

风电:建设蒙西、蒙东、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第二十六节优化调整资源加工产业

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 实施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储备计划, 实现找矿突破, 增加资源储量, 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重点资源富集区建设, 促进资源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增收相结合。积极利用国外资源, 拓展我国资源安全供应渠道。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改造提升酒钢、包钢、重钢、攀钢钢铁基地, 积极推进防城港钢铁基地建设。加强有色金属等资源综合加工利用, 延长产业链, 推进冶电联营, 在资源富集地区建设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做好稀土资源战略储备, 实施更为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逐步形成合理开发、有序生产、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集约发展的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推进青海、新疆、西藏盐湖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发展并形成若干大型钾肥生产基地, 优化发展氯碱、磷化工等基础化工原料,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提升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节能减排标准, 有序发展新型建材产业。着力肃河西地区镍钴铜、宁夏钽铌铍、青海铝电联营及钠镁锂、云南铝电联营及钛锡、贵州锰钛深加工基地建设, 稳步发展西藏中部地区铜铬产业, 建设藏青工业园区。

非金属矿产资源:建设云南、贵州大型磷化工基地;推进青海柴达木、新疆盐湖等资源综合开发, 积极发展钾肥及盐碱化工。

稀土:推进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深加工基地建设。

纺织服装:建设新疆、陕西、四川棉纺织, 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毛绒纺织, 四川、重庆、广西、陕西、云南丝绸, 四川、重庆、甘肃化纤纺织基地。建设陕西推动轻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业。推动酿酒、制糖等食品加工业发展, 着力打造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泸州白酒“金三角”生产基地以及贺兰山东麓、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长廊。

专栏14:资源深加工产业布局

钢铁:建设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四川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推进重庆、昆明、贵阳等城市钢厂搬迁和酒钢、包钢、水钢、八钢升级改造。发挥云南等沿边省区区位优势, 就近利用境外资源, 研究建设铁矿深加工项目。

有色金属:推进陕西钼钛、甘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新疆石河子和阿克苏纺织城、宁夏银川生态纺织园项目。

第二十七节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以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套化和产业化, 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 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 智能输配电、石化成套装备、钻井设备、工程机械、重型装备、数控机床、汽车摩托车等装备制造业, 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及配套为主的航空装备、轨道交通、新一代卫星、运载火箭及其应用, 以及国防军工专用制造装备。加快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推动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发展、双向转移。积极发展以节水灌溉、耕种播种、收获加工、牧草加工等为重点的农用机械制造业。

专栏15:重点装备制造业布局

发电、输变电成套装备:建设重庆、西安、德阳、成都、自贡、宜宾、昌吉、银川、南宁、西宁等重大电力装备生产基地。

大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建设包头、柳州、重庆、西安、宝鸡、天水、石嘴山、昆明、贵阳、泸州、资阳等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及配套生产基地。

石化成套装备:建设德阳、兰州、宝鸡、西安、榆林、克拉玛依等石油化工设备及石油钻探设备生产基地。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建设重庆、成都、西安、柳州、包头、乌鲁木齐等汽车产业基地。

数控机床:建设重庆、银川、西安、宝鸡、成都、天水、昆明、贵阳、西宁等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

航空航天:建设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成都、贵阳、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和重庆两江新区国防军工专用制造装备基地;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第二十八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尽快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比较优势突出的高技术产业链、集聚区和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要重点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和光伏发电应用, 开发风电关键零部件, 发展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等产品, 建设大型风电装备、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提升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 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节能环保产业要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产业化, 推进城市矿产、再制造产业发展, 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生物产业要重点开发数字医用设备、生物医用材料与人工组织器官等核心技术和系列产品, 推进基因治疗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和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 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元器件、电子材料、多语言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 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 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产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重点开发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 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等。

专栏16: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新能源:建设乌鲁木齐、酒泉、重庆、成都、德阳、包头、西安、银川、昆明、六盘水等地风电装备、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开发2.5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 建设云南、广西等生物质能源研发生产基地。

新能源汽车:建设重庆两江新区、成都、柳州新能源汽车基地和西安比亚迪汽车产业园。

节能环保:建设重庆、成都、宝鸡等环保安全成套装备生产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重庆、成都、绵阳、西安、昆明、天水、贵阳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建设重庆、成都、兰州、西安、杨凌、贵阳、昆明、通辽、桂林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材料:建设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 陕西钨钼钛锆稀有金属材料、超导材料、生物医药材料, 甘肃镍及镍钴合金材料, 宁夏钽铌铍和光伏材料, 重庆铝镁轻合金材料, 四川光伏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 贵州钛及钛合金材料, 云南稀贵金属材料及催化材料产业基地。

第二十九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支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壮大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实力。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运输方式和第三方物流, 建设大型物流枢纽, 发展全国性、区域性和沿边口岸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县城超市和配送中心、乡镇和村连锁农家店以及邮政三农服务站等流通网络建设,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工程设计、服务外包和家政、养老、健身及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依托丰富旅游资源,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加强资源整合, 积极发展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打造富有西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促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营市场化。重点培育一批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形成一批国内著名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实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 完善景点景区配套基础设施, 提升陈列布展水平。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和会展等文化产业, 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

第三十节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石化产业升级助力西部大开发 篇9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石化企业抓机遇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中外企业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提速的新机遇, 进一步形成特色的产业优势。

中国要开放发展, 走的是由沿海到内陆不断拓展延伸的路子。由东向西推进是发展的趋势。目前, 中国政府已经把中西部作为发展的重要地区, 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新举措。今后还将进一步实施差别化的经济政策, 包括:重点基础设施向西部转移;引导产业向西部转移;支持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地就地加工转化等。为石化行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欢迎国内外的企业到中国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欢迎他们与当地政府、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把自身拥有的资金、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优势, 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土地劳动力成本等优势紧密的结合起来, 重点发展符合西部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 构建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完善的产业链。实现高起点, 高水平, 高效益的发展, 培育和形成特色的产业新优势。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金柱: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陕西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51亿元, 在全国位次提升到16位, 人均GDP达到611美元, 居全国第14位, 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国第12位。

陕西化石能源资源丰富, 全省煤炭储量3000多亿, 已探明储量1700亿吨, 居全国第三位;石油探明储量41亿, 全国第五位;天然气地质储量6万多亿立方米, 居全国第三位;特别是岩盐储量6万亿, 累计探明储量8000多亿吨。陕北榆林煤油气盐综合生成, 世界罕见, 人称中国的科威特。此外, 全省水能、风能、生物能等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2012年全省实现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700亿吨标准煤, 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13%。其中, 原煤产量4.63亿吨, 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3%, 位居第三位;原油3528万吨, 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7%, 位居全国第二位;天然气311亿立方米, 占全国生产总量的29%, 位居全国第一;发电量装机容量2816万千瓦, 发电量1330.5亿千瓦时, 占全国发电量的2%。陕西煤炭外送超过3亿吨, 原油外送1200多万吨, 天然气外送200亿立方米, 电力外送月320亿度, 有利的保障了国家能源需求。2012年, 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4059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1%。特别是陕北能源基地开发建设中, 引入了中石油、中石化、神华、华能、华电、大唐等20多个能化巨头企业。陕西省已经成为能源大省, 随着能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省也不断加大配套交通设施建设力度, 交通运输网路初步形成。截至2012年底, 全省建成干支铁路22条, 营运里程4300多公里, 全省公路里程达到16万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 构建了连接国内外80多个城市的181条空中航线网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 陕西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仍然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举全省之力把能源大省打造成能源强省。

陕西省计划到2017年工业经济总量3.6万亿元, 接近全省生产总值的50%。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稳定在第二方阵中上游。其中煤炭产量预计达到7亿吨, 仍旧位居3位, 原油产量预计4500万吨, 天然气产量预计500亿立方, 均位列全国第一, 生产各类化工产品4400多万吨, 从而将我建设成为国家大型煤油气产业基地和煤电基地。达到国际一流, 国内领先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沈浩:抓机遇迎挑战加快综合利用步伐

当前, 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 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深度调整, 生产要素加快流动与重组, 有利于西部企业参与国际分工, 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从国内看, 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 经济结构深刻调整, 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发展条件看, 西部地区能源丰富,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加之, 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在持续改善, 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从政策导向上看, 我国将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 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同时把西部地区建设成全国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 这都为西部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同时, 西部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能源化工产业比重大, 其他产业相对较小。同时, 资源加工利用仍然存在粗放、高耗、低效等问题, 初级产品多、高端产品较少。二、西部地区市场容量有限, 所产的大能量化工产品需要外销,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效益。三、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 生态比较脆弱, 对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四、西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研基础相对薄弱, 高端人才比较缺乏, 人才引进培养的机制不活, 与跨国企业和东部优秀企业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五、西部处于我国内陆, 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作为西部化工企业, 我们要精准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 积极应对诸多风险挑战。下一步, 延长石油集团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定不移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道路。一方面, 全力抓好油气煤产能建设,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原料保障。另一方面, 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化工产业, 规划未来5-8年加快实施“22331”工程 (即建设两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两个煤炭分质利用FT制合成油基地、三个煤油共炼基地、三个化工园区和一个合成油调合中心) 。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张玉清:政策倾斜提供新动力

我国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等战略资源, 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 天然气可采储量占全国的66%, 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 风能, 太阳能的潜力也很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 西部地区要重新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治优势, 抓住机遇。能源化工领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很好的前景。

2012年国家先后出台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重要文件, 制订了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等方面向西部倾斜, 为能源化工业推进西部开发提供了新的动力, 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是现代产业的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特别是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等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能源基础基地建设, 将是西部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 西部地区将加大大型煤炭基地的勘察力度, 加快建设陕北、蒙东、神东、宁东、新疆等煤炭基地, 优化发展云贵煤炭基地, 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露天煤矿, 建设安全高效的矿井, 鼓励发展清洁、高效, 大容量的燃煤技术, 加快大型坑口燃煤电厂和电力外送建设, 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 加强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力度, 科学布局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煤基多联产等项目, 有序推进产业化发展。“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 继续提高油气资源的采收率。延长老油田的稳产期, 尽快提高天然气产量, 重点推进塔里木、准格尔、四川等盆地的重要资源。推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依托国内和进口石油资源优化原油加工布局。完善和建设一批大型石化基地, 调整优化能源布局, 重点建设蒙东、新疆等国家重点综合能源基地。构建安全、稳定、经济的现代清洁产业体系, 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二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强西北、东北成品油外输管道的建设, 加快西气东输三线等输气管道建设, 连接生产区、消费区和储气库的输气管网。同时坚持输煤输气并举, 结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 采用特高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 稳步推进西南能源基地向华东、华中地区输电通道建设和鄂尔多斯盆地、陕西等能源基地向华北、华中地区输送通道。另外重点建设新疆、陕西、山西、内蒙古西部地区至沿海地区的煤炭外用通道, 这些能源产业的建设, 基本集中在西部地区, 也为西部地区带来大量的投资, 为市场提供了发展机遇。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西部能源化工业的发展, 既要充分发挥自然优势, 同时也要重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与此同时, 一定要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大力发展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在内的新兴资源, 包括碳纤维、高性能膜材料以及高性能复合材料在内的新型材料研发, 以及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 尽快形成产业竞争的优势。

四是节能减排减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源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西部地区和全国地区面临的问题。西部开发开发面临最大任务是有效降低现有在建产业的能耗, 严格控制其污染排放, 必须注重低碳环保。节能工艺和水处理建设方案将在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LG化学大中华区总裁金光中:设立“桥头堡”关注西部战略

西部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应基地, 拥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 也是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外来能源的中转地区, 电力等能源价格及劳动力成本等优势明显, 这是都是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同时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给产业发展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基础, 而加工制造业的西进、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本地需求快速增加, 也为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更长远来看, 引发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页岩气产业将进一步提高西部能源产业的地位, 随着商业化生产的扩大、轻烃裂解等新型化工产业也将孕育历史性的发展潜力, 这也必将吸引更多优秀的化工企业前往西部。

当然, 西部地区的物流等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相对短缺,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等也成为发展能源化工的主要限制因素, 煤化工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安全作为代价,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管理下, 西部能源化工一定能走向一条环境友好、快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区总裁林良琦:政策一致性与产业一体化是决定因素

产业集聚促进西部开发 篇10

对于这次会议举办的意义,吕政所长谈道:以前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不少会议及论坛,但是多为东部等发达地区举办的,像这种专门针对西部发展的论坛在印象中还是第一次。会议表彰如此多的优秀企业及企业家、优秀城市等等很有意义,办得不错,这对西部大开发五周年的成绩是一个检阅,一次巡礼。

在说到西部开发过程中,西部企业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定位时,吕所长建议说:产业定位别模仿,要找自己的优势。无特色、无优势,简单的模仿是无法与东部相比的。在西部,重化工业资源旺盛、有优势,应当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利用,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造成生态破坏,应该通过产业集聚来更好的促进西部发展。

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这些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彼此间发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系统,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在产业集聚区中,虽然可能每个企业规模都不大,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非常清晰,这能使区内的企业和产品拥有强劲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在空间范围内的集聚,通过三种主要的途径(交易成本降低、外部经济获得、创新功能增强),实现了发展中的收益递增,也不断提升集聚区域的竞争力。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地域上的集聚。

产业聚集也比较容易形成区域专业化人才的聚集,区域集聚体内的企业很容易获得这方面的人才。

产业集聚是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域,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集聚体内成员可以就近获取所需的高度专门化的部件、原料、机械设备、商务服务、人才等投入资源,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如果没有集聚,企业的投入资源只能以较高的成本从外部补充。

我国的产业集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少有高新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更须重视的是持续改善产品质量、优秀的工业设计以及市场组织、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因为创新是产业集聚发展的不竭动力,区域创新将从整体上提高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知识与信息共享、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逐渐积累等为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西部地区,通过产业集聚,目前已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产业群,打造了一批具有优势产业的地区。如陕西的关中,适合种植苹果,品质优良,进而形成苹果系列产业群地带。独特的地质及气候条件,在国内外独具优势,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扶持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已使苹果种植及加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甘肃的一个贫困县,利用地质优势种植土豆改变贫穷,形成土豆系列加工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有新疆的特殊地理及气候条件,使那里的棉花、水果种植独具优势,形成了一系列的种植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工人,为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西部农业应根据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形成当地特色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西部的资源较为丰富,但利用太过粗放。应当发展煤的精加工,比如洗选,建立煤电联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减少运输等。充分利用能源优势,兴建一批高耗能企业,如电解铝等。

失衡下的西部大开发 篇11

一、西部大开发中失衡的表现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能够利用自身的职能来对资源进行引导和配置,从改革开放到当下,政府在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时候,一方面是引导资源从农村转向城市,另一方面是将资源配置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

我国经济不平衡主要有着两个难题,一是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引发了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二是城市发达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的不平衡,对此国家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战略构想。这两方面的不平衡使得劳动力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转移,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从西部转向东部。这种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对我国中东部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必然会因为过度的不平衡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过:“大多数个体宁愿接受会影响自身利益的低效率结果,也不愿意接受不公平的结果。”

东部沿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供给,对此需要从西部进行丰富资源的采集和使用,加上对西部劳动力能够作为动力快速的发展经济,但是在落后的西部仍然不能较好的发展自身的经济,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形势下会加剧区域的失衡。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美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者胡佛对经济进行论述,认为自然环境优势、运输成本以及集中经济是构成复杂经济活动区结构的三个基础因素。在进行东西方对比的时候,西部的矿产资源丰富,而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较为发达,西部资源在向东部进行输送,不但在物流和时间上的成本较高,如果在进行西部开发的时候,利用资源较为方便,能够减少资源运输成本,保证开发效率。东部的产业越来越密集,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出现了工业企业的盈余,对此需要将一些工厂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在消费方面进行分析,我国近年来在发展经济的时候采用的是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这种方式下会造成经济发展的步伐远远高于民众的收入。面对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通过西部大开发不但能够增加西部地区的民众收入,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平衡,能够对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进行有效的改善。

房价及其他的一些民众生活相关的物价的上涨也会增加城市的居住和生活成本;农民工工资虽然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其增长速度不能跟上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增长的速度,造成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对此可以进行西部大开发,充分的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采用的战略布局,通过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能够对我国中西部资源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平衡,是正确的、必要的发展战略。

二、西部大开发平衡的制约因素

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规划,国家和政府相继颁布了众多的相关政策来保证西部大开发的有效进行,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能够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能够对地区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政府的投资的主导,政府部门加强了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形势进行预判,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给予保证,正是这种政府投资拉动的形式会使得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出现一定的顽疾。

西部大开发会受到资源的限制,我国在改革开放起,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但是在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时候会受到这种资源走向的影响,西部地区因为基础较差,不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因为西部大开发的涵盖范围较广,所以具有一定的开发难度,如果仅仅采用政府投资拉动会影响西部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在劳动力资源方面,中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超过西部地区,这种形势表明在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时候不能保证充足的人力资源。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较差,不能保证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在产业结构方面,只有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增长,但是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服务业等行业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政府的支出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开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西部的财政支出,但是过多的支出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对西部进行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成功的发展战略,但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足,不能充分的保证东西部的平衡,会因为政府的主导投资等原因滋生新的问题及矛盾,对此应该加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研究,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性。

摘要:我国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东西部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西部具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却是东部。对此需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利用西部的自然经济优势,加上集中经济以及运输成本等方面来对东西方经济和资源的平衡。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加强多西部大开发的规划,并且相继出台了不少的相关政策,但是通过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西部大开发中失衡的表现,以及影响西部大开发的平衡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失衡,西部大开发,经济,资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共管理治理理论下一篇:平稳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