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2024-10-20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共8篇)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1

资金短缺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资金流失、资本形成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生产力总量少,资金利用效益低,低收入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多,资金融通配置效率不高,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西部大开发需要数额庞大的资金支持,仅靠中央政府的财力支持是十分有限的。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金融深化,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利用效益低下问题,才能拓宽西部资本形成的空间。

一、金融支持,深化改革,推动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

国家在西部地区应采取倾斜性货币政策。具体包括:一是实行差别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弥补西部资金东流和现金漏损率高的问题,以调节东西部地区资金的不平衡。二是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西部地区的利率管理政策可有别于东部,应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利率损失可由中央财政弥补。三是实施扶持性的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总行可考虑给西部地区人行一定的再贷款权,使其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发放一定的再贷款。四是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国家可适当降低建设项目资本金限制,延长银行贷款期限,引导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资金流向。

在金融扶持的条件下,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管理机制。一是在金融机构改革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内部责任制度及其他各项管理制度,加大稽核力度,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二是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的稳健运行;三是尽快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正常运作机制,提高西部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四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构建高效运作管理机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并完善支付结算系统。除此之外,中央银行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西部开发产业金融政策的资金运行风险进行有效监管,以保证产业金融政策的实施。

融通西部资金必须大力发展西部金融组织体系。国家应积极支持西部金融组织机构创新,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制度,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大力促进西部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积极引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设置外资银行,扩大其在西部地区分支机构的数量;三是强化对西部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规范管理,加强中小金融机构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持与服务;四是积极设立西部开发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西部产业发展与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五是组建西部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西部地区开发贷款规模。

二、活用存量,积聚增量,进行有效资本动员

“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我国西部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至今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骨干。西部十省区建起了2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其中大型企业780多家,固定资产超过4000亿元,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行业。这些资产构成了西部开发的存量资金,是西部发展的宝贵财富,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金运用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得十分缓慢,还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未进行现代公司制改造,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未予转换,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因此,根本问题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使产权明晰化、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然后才能有效实施结构转换和调整改造。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可在股份制改造完成后,将国有股本出售一部分,向社会募集一部分资金。通过股权出售可实现产权多元化,将社会监督引入企业,把国有企业的资本存量有效地利用起来。

我国西部地区存在很多有实力的强势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成为西部开发积聚资金的经济核心体。至1998年末,西部地区企业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共有198家,共计募集资金435.71亿元,西部强势企业已能有效积聚全国的资金,利用强势企业积聚社会资金是西部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目前,西部大中型企业有2990家,如有10%近300家成为强势企业,每年每家从市场上积聚1亿元资金,就有近300亿元,这个数字已超过了国家预算内在西部地区的投资206.18亿元(1998年统计数据)。西部应抓住时机培育强势企业,使企业逐步规模化并占据竞争优势。

单纯依靠经济实体的资本积累并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的资金需求,还必须有效进行资本动员。在开发初期,政府部门的投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仅靠政府投资也是远远不够的,应积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一是政府初期投资带动更大规模社会民间资本流向西部地区。当前,在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西部地区,民间资本所代表的非国有经济并不活跃。随着我国加入WTO,投资环境相对较优越的东部地区能吸引更多外资,这些外资的涌入必然会“挤出”东部的一部分民间资本,迫使其向外地转移。西部应抓住东部流出的这部分民间资本,以超前性战略来动员东部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这样既能弥补西部民间资本不足的缺陷,又能为东部民间资本提供新的发展环境。二是利用西部投资环境的特点和优惠外资政策,吸引国外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利用外资不能仅靠优惠政策,必须改善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投资环境优势因素。从目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仍有自身的特点,可以通过对自身优势的挖掘吸引到大量的投资,比较明显的是西部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能源特别是潜在能源具有一定优势,劳动力供应充足且价格便宜,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当前,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逐步替代港、澳、台中小企业的优势地位,长期性战略投资行为也将取代中小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西部重化工原料比较丰富的特点必然会对国外跨国公司产生较大吸引力。只要有效地减少软环境障碍,西部地区就一定会迎来外商投资的热潮。

三、调整政策,制度创新,积极培育西部资本市场

开发西部,首先应制定有利于西部开发的产业金融政策,这些产业金融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采用竭泽而渔的手段,应通过采用合适的投资方式引入外部资金,如进行BOT、ABS等项目融资方式较为可行。二是大力支持资源开发项目。资源开发需大量投资,国外投资也有许多对西部资源开发感兴趣,对于外资进入可适当给予优惠,刺激其进入西部。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议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创业投资公司,鼓励个人和企业向高风险科技方面投资。四是积极引导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好投资重点。西部地区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自身优势,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另外,必须加强交通、能源、通讯、环保、水利建设,要切实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增加环境保护投资。

西部经济发展固然需要优惠政策的倾斜来启动,但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企业微观制度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政府在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时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西部地区下一步改革取向上,中央政府应进一步下放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重点解决经济发展中制度供给主体的制度创新能力与创新激励问题,促进地方政府从分配上关心经济效率,最终加快排他性产权的确立和实施,从而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内在活力。二是加快建立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制度创新体系。西部地区私人投资和非国有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经

济缺乏旺盛和持久的动力和活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充满活力,关键要看能否形成一种新兴企业前赴后继、不断涌现的良性经济增长与发展机制。根据国外经验,创业投资公司在激励民间投资上可起到重要的甚至根本的作用,美国发展创业投资公司是经过半个世纪的摸索,才形成现在比较成熟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形式,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并积极创造条件运作起来。三是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要采取更新的创新手段和更大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强西部的制度创新能力,推动西部制度的帕累托改进,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西部投融资发展必须依赖于西部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在发展西部资本市场过程中,培育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从而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金融市场是西部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向。一是完善市场。可以考虑在重庆、西安、成都等经济金融基础较好的城市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异地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允许西部一些规范性、效益好的非上市公司股票进行场外交易,同时可在西部一些中心城市设立创业板市场,支持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要积极支持西部企业上市融资,在符合上市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西部地区企业上市,加大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筹资规模并提高西部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上市公司总数中的比重。同时要大力发展债券融资。三是培育西部投资银行,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作为西部资本市场重要参与主体的西部券商,数量偏少且规模偏小,极大地阻碍了资金筹集。因此,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必须注重培育西部券商,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来扩大券商规模,并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西部券商上市。四是积极发展西部开发基金。从国外来看,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一种通行做法是建立国家区域发展基金。开发基金一般由政府独资或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民间金融机构及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出资建立。为了保证开发基金运作效率,应采取契约或公司的形式,成立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专项管理。这既执行了国家赋予的必要职能,又严格地按照公司法和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进行运作与管理,确保了资金的有效运用。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2

一、旅游开发项目融资基本理论

1.欠发达地区的定义。世界银行 (world bank) 在2008年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值在8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为低收入国家,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值在3000美元到9200美元之间的为中高收入国家,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值高于9200美元的为高收入国家。本研究把甲、乙类地区划定为经济发达的地区,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浙江省、江苏省、厦门、福建省、山东省;丙、丁类地区划定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包括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内蒙古、新疆、吉林省、陕西省、广西等、云南、甘肃省、贵州省等。

2.旅游业传统的融资方式。旅游业的传统融资模式主要包括: (1) 政府投资, 主要用于道路建设、通讯和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环保设施、管理、教育、宣传等; (2) 银行贷款, 主要将风景区景点或项目抵押给银行, 获得贷款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 (3) 资本运营,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 依靠股票、资产重组和发行债券等来筹集资金; (4) 外国投资, 通过调节税率和颁布优惠政策、激励措施吸引外国资本投资旅游景点, 餐厅, 娱乐设施等项目。

二、旅游开发项目融资瓶颈分析

1.高成本高经营风险的银行信贷融资。景区旅游开发的基本资金来源于银行, 现今因为银行还没有设立相应专门针对于旅游开发进行的贷款体系, 故而, 开发商自身要有相对大额的资金投入, 把在景区经济运营中产生的收益用作抵押银行贷款的保障,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开发商的压力, 因为资金有限, 不利于景区基础设施扩大化建设,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景区的长期发展。

2.受人为因素制约的政策支持性融资。对于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开发, 国家及省市政府的一系列支持性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漏洞。这种支持的特定性、定向性特别强, 受政策体系的制约, 往往由某一届领导牵头带领, 一旦政府部门有人事调动, 则很有可能成为烂尾项目;对于某项旅游项目的审批, 往往需要很多时间和繁复的申请程序, 这也加深了开发建设旅游项目的难度。

3.渠道狭窄的私募资本融资和国内上市融资。开发商会以招募入股的形式进行融资, 而建立股份有限公司, 这要求开发商具有很高的信誉度, 这种方式要求开发商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声誉, 且资金的来源形式过于单一。在国内对通过上市融资渠道融资的开发商的信用质量要求更高, 因为在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存在限制条件, 其门票收入不能计入其中, 因此资源开发项目和旅游企业很难直接上市。个别公司依靠将索道、住宿、饮食服务、当地旅游特产等项目包装计入收入来实现上市, 但这种方式难度大, 成功率低, 旅游上市公司受资产规模限制, 流通盘普遍偏小, 融资数量有限。

三、解决方案

1.拓宽融资平台, 发掘本地融资实力。尽可能为外国资本的进入拓宽渠道, 鼓励当地居民自力更生, 促使旅游业的独立健康发展。也就是动员人力, 地域和金融资源,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如合同、债券、股票, 从各种渠道吸收闲置资金, 自筹资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同时, 社区政府可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如税收减免等, 它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建立景区是我家, 维护靠大家的良好风气, 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促使旅游开发尽快起步。

2.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招商引资。营造投资环境, 也就是“筑巢引凤”。首先, 要积极宣传, 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资源特色, 充分利用现今互联网的正面价值, 传播旅游形象, 展示规划蓝图, 充分吸引潜在投资者的关注。其次, 应做好景区开发的土地划拨工作, 量身打造优惠的投资政策, 在保证投资者权益的同时, 让社会潜在流动资金看到未来升值预期和收益效果, 鼓励其积极投资。再其次, 坚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当地集体和个人, 以及外资投资商, 五位一体, 全面打开融资渠道, 使资金不足的现状得以改善, 加速旅游项目开发进程。

3.利用“BOT、PPP”模型边旅游边开发实现循环发展。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区资金有限, 旅游开发不宜全线推进, 采取“BOT、PPP”模型, 缓解政府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前期重点开发当地最具特色和开发潜质的主要景区, 力求获得游客的认可和期待, 实现资金回流。一方面, 可使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融资者和当地居民及早看到效益回馈, 增强进一步投资开发的信心;另一方面, 旅游收入和旅游开发投资滚动发展, 逐步带动其由点及面到网络的区域旅游发展, 走上良性循环的健康之路, 同时可以从旅游业赚取可观的收入, 又通过示范作用, 赢得社会文化效应。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地下空间;投融资;政府主导;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93.2;F830.59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04

地下空间是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我国城市“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投融资实践,面临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地下空间产品的公共性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矛盾,地下空间开发的高投入额、长回报期与吸引社会资本之间的矛盾,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投融资模式选择难题,地下空间开发政策配套的欠缺问题,等等。为了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保护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地下空间投资结构和增进开发效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投融资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两种基本的投融资模式

根据投融资主体的不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投融资模式,即政府投融资模式和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一)政府投融资模式

政府投融资,是指地方政府为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标,以政府财政及信用为基础,以政策性融资为手段,筹集开发资金并投资于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金融活动。政府投融资的主体是地方政府或代表政府从事投融资活动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政府投融资模式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财政出资,二是政府债务融资。在世界很多国家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特别是建设初期和高速成长时期,政府投融资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二)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市场化投融资,是指市场主体(非政府公共部门)以获取盈利为目的,以企业信用或项目收益为基础,以商业化融资为手段,筹集资金并投资于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金融活动。非国有独资的公司制企业是市场化投融资的主体,自主进行投融资活动,独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市场化投融资模式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企业留存利润内源融资,商业性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引入产业投资基金,私募,IPO等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

国外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赢利能力后,开始采取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如英法海峡隧道重组融资项目、英国伦敦地铁PPP合约等。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也开始探索或尝试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如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工程的BOT方式,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的PPP方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政府投融资模式的优点是能依托政府财政和良好的信用,快速筹措到资金,操作简便,融资速度快,可靠性大。其融资量的大小,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所能提供的信用程度。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政府财政产生压力,投资风险集中于政府单方面;二是不利于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机制,经营效率低。市场化投融资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吸引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投资者参与地下空间项目的建设,实现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分散投资风险。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信用融资受企业信用程度所限,融资能力通常不会很大;二是可靠性相对较差,操作环节多,过程复杂,融资速度慢。

二、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提供与生产

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提供所界定的是投资的主体问题,即由政府投资并以政府名义向社会提供。还是由市场主体投资并以市场主体名义向社会提供。而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生产所界定的则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体问题,即由政府建设、运营,还是由市场主体建设、运营。

(一)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分类

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在现有制度体系条件下,按照是否有收费机制和资金流入,可将城市地下空间项目划分为非经营性、准经营性和经营性三种,应该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征决定项目的提供与生产方式。见表1。

地下空间项目的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区分并非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收费定价制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定价制度为例,政府可根据需要,通过建立收费机制或提高收费价格等,使项目的可经营性提升,即准经营性项目可变成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也可变成准经营性项目,甚至变成为经营性项目;而经营性项目一旦取消了收费又成为了非经营性项目。见图1。

(二)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提供与生产方式

政府和市场主体在城市地下空间投资领域中的定位,见图2。

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政府提供与生产,主要出于两方面的需要:一是弥补市场生产的缺陷,二是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确保公共产品提供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根据政府的参与程度,可将政府生产方式归集为两大类型:政府直接生产(公共企业生产)方式和委托代理生产方式。

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市场提供与生产,是指由市场主体负责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市场提供与生产的方式,可以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市场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私人部门直接生产。

绝大多数城市地下空间项目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这决定了完全采用政府或市场提供、生产的方式都是不合适的。一方面,由政府提供、生产,实现了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职能,但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行政垄断并带来运营的低效率;另一方面,由市场提供、生产,提高了运营效率,但又可能产生新的市场垄断并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政府出于干预和弥补市场缺陷的需要,或为履行政府的社会职能,部分非经营性项目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下基础设施,应由政府组织生产,向社会提供;而市场提供、生产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经营性和经营性项目的主要提供与生产方式,其特点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竞争,并提高效率。

三、政府主导的地下空间市场化投融资体制

(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制

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开发的统一性,建设的超前性,运营的整体性,效益的间接性等特点,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一旦建成很难改造和拆除,地下工程建设的初期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安全性要求高,后期运营和维护的成本高,难度大,而地下空间的社会效益、环境及防灾等间接效益体现较慢,又很难定量计算,这些都决定着地下空间的投资过程(包括前期规划、建设期和后期运营)应由政府主导。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维护者,应立足全局,通过合理安排地下空间的开发层次与时序,充分认识其综合效益,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规制来实现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导地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制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是成立专门的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机构,从宏观上调控本地区地下空间的规划与投资战略。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规、规划、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等管理工作。

二是构建城市地下空间投融资配套政策体系。城市地下空间投融资模式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为保证这种模式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包括法律制度、政府管理和市场规则三个层面。见表2。

随着规制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规制的理念已经从通过对自然垄断行业机械地“控制和命令”来消除非效率的方式转向通过激励措施来消除非效率的激励性规制方式发展,从对行为的直接规制转向对市场规则的规范方向努力。规制的目的已不再是以政府取代市场,而是通过创造实现市场可竞争性的条件促进市场的可竞争性,市场可竞争性的增强又进一步促进规制目标的实现。

(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

城市地下空间项目具有投资额高,投资回收期长,有投资规模效应等特点,单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需要市场化的开发经营机制。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减少政府的投入,让政府从特定的投资者中脱离出来,成为监督者和协调者,更多地引入市场化机制,更多地让私人部门参与。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就是把一些可以取得收益的地下空间项目推向市场,从而改变单一由政府开发地下空间的模式。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他们不仅有强大的市级政府机构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间接调控和管理,具备完善的开发管理体制,而且与私人部门采取多种合营方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地下空间开发资金来源。

城市地下空间市场化经营是解决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投资不足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形成了以政府投资、建设、运营为主的基本体系,政企不分的体制使得地下空间的经营缺乏效率,长期依赖政府补贴来勉强维持运营。把经营性和准经营性的地下空间项目推向市场,则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行业竞争,提升行业活力,从而降低运营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城市地下空间市场化经营也是提高地下空间开发与运营企业经营效率的需要。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领域产业设施陈旧,开发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的现象相当普遍。通过创造条件,在地下空间领域形成竞争性环境,充分发挥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可以促进地下空间开发与运营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政府主导的地下空间市场化投融资体制的构建

政府主导的地下空间市场化投融资体制,是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下进行,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实现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增加开发与运营效率,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提高收益与风险匹配性的目标。这种投融资体制包含许多政府的行为(如激励、保障、监督和引导),在政府规制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别于单纯的政府投融资方式和纯粹的市场化投融资方式。

政府主导的地下空间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建立,见图3。

一是以改革现有的法律制度层面、政府管理层面和市场规则层面的有关地下空间的配套政策为出发点,通过发挥政策的激励、保障、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政府对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统一协调和监督,实现政府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主导地位。

二是以增加地下空间开发与运营效率为出发点,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均衡。通过构建政府投资主体与市场投资主体共生的复合模式,进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城市地下空间投融资领域的整体效率,同时能够体现公平福利原则。

三是以优化资本结构为出发点,通过对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与组合,推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实现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的优势互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融资渠道的创新重点既要反映在渠道的拓展创新上,还要体现在渠道体系的结构优化创新上。通过增进结构优化来增加资金供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和金融风险。具体措施包括:经营城市资源(如城市土地资源、存量资产等),扩大财政资金来源;发展市政债券,扩展债务融资渠道;利用股票市场,筹措项目股本资金;发展开发性金融,优化信贷融资渠道;培育机构投资者(如城市地下空间产业投资基金),拓宽集合融资渠道。

四是以提高收益与风险的匹配性为出发点,通过对融资工具的整合与创新,推进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实现资金高效配置与运作的良性循环。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融资方式的创新过程中,要以效率为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广国际通行方式;以需求为动力,开发新的融资方式。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类型,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建议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市场化的项目融资方式:一是BOT方式,适用于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具有收费机制的经营性和准经营性地下空间项目,如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垃圾回收站、地下污水处理厂等。二是TOT方式,适用于有资金流入的城市地下空间存量资产项目,如大型公共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下购物中心、地下物流仓储系统等。三是PFI方式,适用于无收费机制的非经营性地下空间项目,如地下公路、人行通道、防空防灾设施等。

[参考文献]

[1]王灏.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研究——政府民间合作(PPP)模式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1.

[2]郜建人.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3]毛腾飞.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投融资问题 篇4

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投融资问题

产业结构非优化和低级化是我们整个经济当中,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制约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调整和优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成为此次大开发的必然重心,然而造成这种产业结构非优化和低级化的根本的`制度原因,恰恰就是我们传统的产业投融资体制,因此,改革传统的产业投融资体制和如何构建新的产业投融资体制,将成为我们开发大西部过程中的首要问题,这将直接决定我们西部开发的效率和速度.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建立以产业投资基金为主体的产业投融资体制,越来越成为我们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制度保证.本文就如何建立新型的产业投融资体制以及传统的产业投融资体制的弊端和不足,做出了尝试性的分析和解释.

作 者:栾雅钧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天津,300071刊 名:广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年,卷(期):2000“”(5)分类号:F1关键词:西部开发 产业结构 投融资体制 产业投资基金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5

浙江睿智燃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敬枫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的核心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研究企业初创期人力资源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初创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面临的环境进行SWOT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企业进行有效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初创期 人力资源 SWOT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斯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能够帮助企业和员工更全面、系统、客观、有效地分析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企业人力资源配臵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提高组织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容日益加剧,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人才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成败的关键。长期不受重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因此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据统计,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说已超过4000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13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其中八成以上是家族企业。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缺少关注及有效地投入,这种对企业人力资源缺乏战略眼光的失误,为企业发展制造了瓶颈,也为企业夭折埋下了祸根。深入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企业初创期的特点

企业初创期是指从创立到基本实现盈亏平衡的发展阶段。短则几个月,长则需要经历数年的时间。

初创期的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制度不健全,一切都在建设、开发和完善中。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在初创阶段通常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产品不完善。在多数情况下,产品或服务都是新开发或新推出的,因此功能可能不完善,质量也可能不稳定,需要在初创期不断改进。(2)缺乏市场。假如企业经营的是消费者熟悉的产品或商品,但企业的服务或价位仍然需要赢取客户的认可;如果企业经营的是新产品,缺乏有效地销售渠道,是打开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3)经营和管理无章无序。企业在初创时,很可能不具备有效地制度、规范和流程等,因此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会比较杂乱,效益自然会受到影响。(4)资源紧缺。资金紧,缺人才。初创时期的企业不如成熟和赢利的企业,可能难以招到优秀的人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其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去迅速地捕捉市场机会。

三、企业初创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的SWOT分析

与大企业相比,初创时期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凭借名气与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它们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必须以自身的特点为依据。

1、内部优势(Strength)

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也具有自己独到的优势。一是领导的个体行为企业影响大。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规模小、地域性强、组织结构简单、企业管理权限相对集中。因此,只要领导层具备人力资源规划和前瞻性战略眼光,执行起来效率高。二是在中小企业中,员工的个人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员工数量小、管理层次简单,员工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丰富,加之企业经营灵活,在管理上上容易操作,能够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对吸引高素质的应届毕业生很有优势。三是中小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灵活。这些都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了便利。

2、内部劣势(Weakness)

初创期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薄弱,人治色彩浓厚,管理规范程度低。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劣势: 2.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初创期企业往往资金比较紧张,在管理上主要以生产导向为主,倾向于把资金用在看的见、摸的着的设备和原材料购臵上,而不愿投入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上。其次,在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上还普遍存在一种“借鸡生蛋”的投机取巧心理,不愿投入资源培养高素质员工,总希望通过招聘提升员工素质,降低人力资源培育成本。

2.2没有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

初创期企业在制定并执行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面几乎是空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只能回答目前企业的员工数量及构成,至于今后两到三年的员工数量及结构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至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员工培训规划、员工激励计划等完全是凭着当前需要和企业原有惯性自然运行。这样一来不仅企业在需要时很难获得合适的员工,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3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不足

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薄弱,在职工的工资福利、劳动保障及职业发展方面和大中型企业相比总体上存在较大差距,对员工缺少向心力。另外,在家族化治理的企业中,关键岗位基本上都由企业主的亲朋好友所把持,员工的晋升标准异化为血缘的远近。大多数员工不能得到应有的晋升,参与不了公司决策,经常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必然大打折扣。在企业遇到苦难时很难指望他们和企业携手共渡难关。2.4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在企业初创阶段,没有形成明确、规范的、为员工所熟知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而所谓的各种薪酬标准仅仅是约定俗成而已,而且模糊不清,员工无法通过该薪酬体系来获知当年的大致收入。另外,薪酬没有真正与绩效挂钩。在很多初创期企业中,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其方式多为员工对上司命令的执行和服从,其标志主要是即时的工作效率。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企业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3、机会(Opportunity)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也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会。概括下来有如下四点:(1)为推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2)为企业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了宽广的舞台。(3)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4)为促进各类各类人才的成长注入了活力。

4、威胁(Threat)

初创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外部环境存在不少威胁,为企业管理层开展相应工作带来不少挑战,集中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4.1来自政策法律方面的威胁

一是政策适用不公平。近些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占主体地位的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公平。二是相关法律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颁布实施,但该法更像政策性的法规而非规范性的法律,并没有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刚性约束措施,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该法要求“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应当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由于银行和信用社是市场化的企业,有选择服务对象的自主权,以法律条文的方式强调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无法体现市场化的取向和原则,因此也就难以真正达到效果。三是政策法律难以真正落实。有关调查显示,政府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很明确,但具体的指导、协调机制没有形成,支持、扶持多停留在文件、会议、部门表态上,实际落实还不够。4.2来自行业方面的威胁

从中小企业整体情况来看,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小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把握不准,容易出现对宏观行业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误的情况;或者对行业市场信息反映滞后,行业市场趋于饱和时未能及时采取限产或转产措施。其二,传统中小企业中有相当多的企业集中在危险程度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既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国家长夜政策一般不鼓励甚至限制,极易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而且国家在调整产业政策时往往最先拿中小企业“开刀”。其三,新兴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消费者偏好不断变化,要求产品迅速更新的行业,这些行业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性非常强的行业,这将大大增加中小企业的行业风险。4.3来自竞争方面的威胁

中小企业在市场所占的份额很小,综合实力又不如大企业,在争夺市场的残酷竞争中,中小企业自然不是大企业的对手,要么不堪一击惨遭淘汰,要么不顾后果恶性竞争,能够抗争到底站住阵脚就已经不易。作为低端市场中小企业,还承受着来自高端市场的挤压;作为上游配套的中小企业还要承受来自下游大型龙头企业在价格、质量、交货期、信用等多方面越来越苛刻的条件,特别是下游企业往往以赊欠上游中小企业供货款的形式,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状况恶化。

四、企业初创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规范的、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初创期企业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

1、建立有效的人才吸引和选拔制度

企业要想拥有本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必须用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先进的组织管理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初创期企业条件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力。因此,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给予优秀人才尽可能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来吸引人才。也正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它们急需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而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更容易在这儿找到用武之地,比在人才济济的大型企业更能显示自己的优势,受到重视与重用,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相对优势。因此,对于初创期企业管理者来说,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来招揽人才。此外,企业通过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不断引进本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如何评估和甄选这些人员,不同的企业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企业看中求职者的工作经验,不愿意承担培训成本,所以对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感兴趣。其实,有工作经验未必好。试想,什么样的人愿意离开原来的工作?有可能不胜任原来的工作岗位,也有可能对自己评价过高,对工作单位过于挑剔,甚至思想意识、团队意识方面存在问题。这些人往往带有原来组织的“文化烙印”,短时间内很难消除,这会影响这些员工接受新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学生。刚出校门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像一张白纸,可塑性较强,易于接受本企业的各项体制。当然,企业也应该重视对新招聘员工的人格测验和能力测验,注重学历、经历,更要注重能力。在人才的选择方面,应遵循适才比英才更为重要的原则,最大程度上避免人力资本的浪费。此外,应坚持多渠道选拔人才的原则。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人才市场、平面媒体、互联网、猎头公司等多种有效途径招聘人才,运用面试、笔试、专业测评软件等科学的测评手段为企业选聘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核心人才培养计划。

一个企业将来发展得怎么样,核心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对此对都极为重视。德国西门子公司每年要从进入公司的数千年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中选拔30名左右的有潜质的人才进行特别培养;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也有同样的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核心人才,首先企业创业者要对此极为重视;其次要制定核心人才培养计划,如为核心人才制定与企业共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要营造有利于核心人才成长的环境,让其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得到锤炼;第四要把核心人才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使其能够长期为企业服务。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3P模式。即岗位(position)、绩效(performance)、薪酬(payment)三者结合,而其中的绩效考核又是重点,它决定了薪酬、岗位和晋升。

初创期企业应根据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职责权限及承担责任风险程度制定考核标准,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评。建立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成就感、自豪感,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在考核内容上,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要素分解法,对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进行要素分解,细化,量化。可将考核分为“德能考核”与“勤绩考核”两个大项进行。将德、能考核放在年终进行,将勤、绩考核放在平日,最后将德、能、勤、绩四项得分相加,得出其考核总成绩。绩效考核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每个员工,作为员工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4、构建敏锐的激励晋升机制

对于初创期企业员工来讲,报酬是最好的价值体现载体。因此,首先要建立与工作成绩挂钩的浮动报酬机制,将绩效评估的结果与薪酬、晋升结合起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与员工的激励机制紧密结合,方能使人尽其能,创造企业内人才辈出的用人环境。其次,要实现激励机制的多元化,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良好的激励制度要体现公平的原则。首先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5、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有效的沟通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前提。沟通有助于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彼此的隔阂和误会,拉近距离,使大家更加友好、和睦相处并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注意聆听员工的建议和意见,让员工有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注意经常与员工沟通,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员工的身心状态,对员工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都能促进员工更加热情地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反馈机制,让员工及时把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反馈到管理层,比如技术上、操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机器或设备的故障;对有些政策、条例、目标理解上的异议;自己好的想法和建议;对培训、工资、福利的要求等,都可以向上反馈,企业领导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尽量给员工一个满意的答复。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门管理艺术,其难度不言而喻。特别对于初创期企业,可能他们缺少资源去做这方面工作,企业很少能成立一个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但只要我们的中小企业家站得高看得远,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用人方式,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客观的了解目前市场环境和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变的措施和处理的方法,从制度和程序层面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应有的战略,这样就能从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开源节流,也为企业长远的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国安,戴华,牛培华.企业制胜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 [2] 王海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年第35期

[3] 张旭.中小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5期

[4] 王舜华.浅论中小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J‟.河北企业,2010年第9期

[5] 赵维庆.关于现代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探讨与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第8期

[6] 徐平国,袁伦渠.中小企业就业质量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分析,2010年第5期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6

1.2坚持合理化项目设计的原则。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在房地产项目的设计期间,不仅要坚持设计的安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及美观性原则。而且还要遵循国家的规范化设计标准以及国家批准的相关建设标准。广泛应用可靠性的项目设计方法以及结构优化的项目设计方法等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期间要高度重视因地制宜以及就地取材,最大限度节约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成本,在满足建筑功能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节约投资成本以及建设资源,尽量缩短房地产项目的工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积极利用较强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

2工程设计阶段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2.1实行设计招标制度。推行设计招标制度,充分引进竞争,迫使设计单位对建设项目的`方案、结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作全面周密的分析、比较,建立良好的经济意识,重视项目的投资效果,拿最佳的设计作品参赛。实行设计招标制度有利于提高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对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设计招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对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经济性进行评估、比较和选择。现阶段评标委员会的成员一般多为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而缺少懂建筑专业的经济、管理和营销人员。所以有必要邀请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和房地产营销专家共同参与评标。

2.2实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突破。限额设计并不是一味的考虑节约投資,更不是简单的将投资一刀切,而是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的精心设计,合理的控制工程的造价。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

2.3设计取费与设计质最挂钩。目前设计费用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按设计预算的百分比计取和按建筑面积计取。无论哪种方法都不与设计质量相联系,前者不但不会使设计人员提高经济意识相反会使设计人员尽可能的加大设计工程的工程量,这助长了设计单位只注重设计的安全性,而不考虑技术合理性和经济性。所以现行的设计费计取要进行改革,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使设计费用的计取与设计质量紧密联系。

3房地产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3.1加强项目的工程管理。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就是对成本的最好管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的工作计划性。计划就是把开发项目的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部目标、全部活动,重点是质量、进度、资金支付都纳入计划轨道,用一个动态的计划系统来协调控制整个项目,以便提前揭露矛盾,使项目协调有序的达到预期目标。加强控制职能。项目管理通过计划、决策、反馈、调整对项目实施有效控制。

3.2工程变更的管理。工程变更控制是为了实现建设项目的目标,而对工程变更进行分析、评价和改进,以保证工程变更合理、有效。提高工程变更的预见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工程变更的管理非常重要,工程管理人员与造价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控制洽商变更的发生。对于不可避免的洽商变更,必须事先做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这要充分利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技术资源,并就变更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做出评价,综合各方意见后再确定是否实施该洽商变更。设计变更必须在原合同条款的约束下进行,任何变更不能违反原合同。变更后的单价仍按原合同中的已有单价执行,如果合同中没有此单价或可参考的单价,则按合同条款进行估价,由承包商提出单价分析数据,经监理工程师审定,开发商认可后,方可按认可的变更进行。

3.3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有些特殊的部位或专业,需要开发商随着工程的进展而签署有关合同,特别是一些小额价款的合同,可能有开发商代表现场签署,这种情况在工程的后期较为常见。所以,规范、细致、严密的签署分包合同是项目建设阶段成本控制的又一重点。

3.4做好施工索赔的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因其索赔的因素很多,甚至有些开发商采用“低价中标占领市场,高额索赔创造利润”的策略,这就要求开发商代表,要熟知施工合同条款,精通工程项目的专业技术标准,客观公正的处理好索赔工作。承包商进行索赔时,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纪录提出工期和费用的索赔报告,开发商代表要从合同有关条款着手进行分析,根据监理工程师的有关记录,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索赔进行辨别和分析。开发商代表要根据监理日记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由于开发商或其他非承包商的原因,导致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付出的额外费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开发商代表应依据有关合同、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索赔程序及时、合理的给与损失补偿,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5竣工结算的控制与确定。工程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无论施工单位还是开发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都十分重视工程的竣工结算。结算书的审查,必须保证有中介机构独立进行,其具体内容如下:全面整理变更资料,正确的核定变更内容,确定工程量的变更,包括增加和减少的工程量。竣工验收。按照设计图纸和变更确定的工程范围,依据国家建筑工程验收标准,按程序组织工程验收。留足保修费用。因为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不可避免的存在竣工后的返修问题,所以竣工结算要按照双方的合同约定,足额留出保修费用。

4结语

总之,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加强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突出重点地控制好设计及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是保证企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波.浅谈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J].中国西部科技,(01):58-59.

[2]孙小敏.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J].时代金融,(32):252+255.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7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河南省中小企业实现融资方式自主创新的策略问题。首先,通过分类研究和归纳研究分析了河南省企业融资的现状;其次,重点分析了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结合河南省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宏观基本面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河南省中小企业实现融资方式自主创新的可靠途径和可行方式。研究发现,若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快小微银行的快速发展,以及优化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该研究对于加快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策略;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13-03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大、融资门槛高已经成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拦路虎。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体系及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案,对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 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为了找到河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策略,先要理清现有的中小企业融资脉络及特点。

1.1 传统的融资渠道及特点

传统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五类。

1.1.1 银行贷款

属于间接融资方式,该方式融资限制条件多,需要还本付息,融资时间短,且具有嫌贫爱富的特点。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融资实力强,中小型企业的的融资机会较少。

1.1.2 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指融资主体通过私募或者公开市场出让企业所有权的方式募集资金。该方式具有无需还本付息的特点,但是需要与新股东共享企业的盈利与增长,即需要分散管理控制权。其中私募方式募集资金数额有限,而公开市场发售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数额大,但是限制条件多,筹资费率高。

1.1.3 债券融资

属于直接融资,是融资主体通过发行债券,直接在市场上募集所需资金的一种方式。该方式具有募集资金成本低、手续费率低、固定还款期、不分散管理控制权等优点,但是同时具有还款风险高,融资额度有限、融资限制条件多等特点。由于发行公司债券的门槛较高,融资限制条件较多,因此,中小型企业很容易被挡在债券融资的大门外。

1.1.4 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企业已实现的内部留存收益转投资的一种融资方式。该方式融资成本最低,无需依附于外界条件,但是融资数额最为有限。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的留存收益极为有限。

1.1.5 政策性融资

一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政策申请政策性融资资金,政策性融资一般利率较低,或者无利率,但是一般要求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且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条件。该融资方式的特点是融资成本低,融资风险小,但是适用范围小,操作程序复杂,限制条件较多。

1.2 河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河南省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对经济贡献和缓解社会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但是其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抵御外部经济危机的能力弱,外加中小企业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多倾向于债权融资且对内源融资依赖性更强。而中小企业的债权融资又出现范围小、周期短的显著特征。同时,中小企业也依靠企业之间的诚信、租赁、抵押等方式来实现融资。相比之下,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较少、融资额度小及融资门槛高等特点。

中小企业的融资成功与否,是决定河南省是否能够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现有的融资方式如果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那么我们必须要改进融资方式来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甚至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自主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

1.3 河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手段

目前,河南省中小企业能够触及到的融资手段或融资模式,主要有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内部融资和贸易融资等。

1.3.1 债券融资

债权融资模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民间借贷,信用担保。然而,银行贷款严重依赖信用级别,发行公司债的门槛较高,民间借贷成本较高,信用担保功能不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常见的债权融资模式又有点高不可攀。

1.3.2 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模式主要有股权转让,增资扩股,产权交易,杠杆收购,风险投资,发行股票上市,借壳或买壳上市等。遗憾的是,中小企业股权转让流通难,产权少,而杠杆收购只适用于短期行为,风险投资数量往往又不足,上市门槛较高,买壳或借壳的成本大。

1.3.3 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模式主要是通过留存收益,票据贴现和资产典当来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留存收益额度较小,票据贴现成本较高。资产典当对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的情况并不适用。

1.3.4 贸易融资

此外,通过贸易融资的难处在于商业信用不易评估。

由此可见,尽管河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手段看似很多,实际上,却由于种种限制,面临着融资困难的窘境。关键是众多融资手段的门槛高,操作难度大,一旦落实到中小企业身上,就变得可行性差、适用场景少,成本高或者收效不大。接下来将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核心原因。

2 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2.1 河南省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困境分析

2.1.1 严重依赖外部市场

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河南省中小企业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出口率大幅降低,出口型中小企业也转向国内市场,形成了混战局面。由于大量的中小型商贸企业的销量受阻,进而导致上游生产商开工不足,产量降低,下游消费品市场萎缩。

另外,房地产价格泡沫诱发宏观调控政策涉及到了诸多房地产项目,而众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房地产产业链条的某个环节,产业链条的断裂将意味中小企业市场的消失。

2.1.2 产品缺乏差异化

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企业只能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进入壁垒低导致恶性模仿、同质化严重,缺乏品质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利润率本来就很低,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多中小企业又走上价格混战的道路,结果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生存危机,被市场淘汰。

2.1.3 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中小企业的股东大多依靠商机淘到第一桶金,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大量中小企业仍处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中发展,管理不规范,公司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较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河南省中小企业的成长。

2.2 河南省中小企业外源融资困境分析

根据现有研究和融资实践可知,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之所以仍然这么困难,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2.1 银行贷款比重低

银行贷款的投资去向主要集中于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房地产公司以及个人抵押房贷,对河南省中小企业的投资比重只占到20%左右。

2.2.2 资本市场门槛高

由于资本市场门槛高,河南省中小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小,河南省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总共只有30家上市公司。应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创建更多的三板和柜台买卖平台,尤其是促进民间借贷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2.2.3 缺乏优质抵押物

商业贷款一般要求提供优质抵押物,例如房产、车辆、贵金属等,而中小企业恰恰缺乏这些优质的抵押物,因此融资贷款受限。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个复杂而艰巨额工作,既有经济环境的外因,也有其自身的内因,解决当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若要创新融资方式,更要中小企业苦练内功。

3 应对策略

无论哪种融资方式都是有融资成本的,中小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练好内功,其次,再思考外源融资。有效的外源融资必须以资金需求量和资金结构的测算为前提,避免盲目融资,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3.1 开拓思路避开融资误区

河南省中小企业面对融资需求,往往容易陷入误区,认为融资就是向银行借款。

另外,存在喜好自食其力,忽略其他融资渠道,缺乏融资规划,不重视融资成本测算以及多头融资、盲目乐观等错误认识。基于此,为有效提高河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成功率,企业要提前做好规划,开拓融资思路,避开融资误区。

3.2 全面做好融资准备

3.2.1 融资谈判前期准备

做好融资谈判前期准备对于提高融资成功率很有帮助,如果有必要最好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融资前策划,尽可能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并可以通过虚拟问答场景的方式锻炼应答能力,以便给投资方或合作者留一个好印象。

3.2.2 融资谈判中期准备

融资谈判中期要随时准备好应对投资人的查验。例如,要为投资人提供一定的证据,以证实自己的业绩。证据包括企业运转过程中的单据凭证、资质证书、重要科研成果、研发成果等。

3.2.3 融资谈判后期准备

融资谈判后期也要准备好妥协或者放弃,因为投资与融资就是做生意,并不是每一次谈判都能达成一致意见,因此,要接受谈判的结果,如果确实谈不拢要做好妥协或者放弃的准备。

3.3 搭建平台实现融资方式自主创新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逐步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自主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搭建融资平台实现融资方式的自主创新。

3.3.1 加快小微银行的快速发展

虽然融资渠道很多,但是中小企业获取的有效融资额中占比最大的仍然是银行贷款。所以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源问题,聚焦在如何使银行向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研究银行的改造方向,若能大力发展小微银行,增加银行数量,将资本化整为零,充分利用银行间的竞争机制,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3.3.2 优化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证券市场对资源配置和企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对市场中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门槛偏高,为了更好的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及金融调节作用,应该加强优化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创业板和中小板证券市场的作用,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上市获取融资和发展的机会才能真正发挥股市优化资本配置的功能。

优化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仅可以为证券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而且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出路,进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自主创新才能正式拉开帷幕。

4 研究结论

河南省甚至全国的主流金融机构,主要是根据企业“已取得的成绩”判断是否应该贷款,而对企业“将要做的事情”缺乏预测分析,欠缺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缺乏竞争,长期垄断发展造成的弊端。这种缺乏竞争意识的发展思路只注重风险规避而缺乏业务创新,既关了别人发展道路的一扇门,也阻碍了自己的业务拓展。

因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小微银行的快速发展,并优化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是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质和量的大幅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Michalski G.Agency Costs in Small and Medium Wood Industry Enterprises with Full Operating Cycle and Cash Levels[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34).

[2] 赵岳,谭之博.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一个基于信息 经济学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12,(7).

[3] 陈曦,卞靖.降低融资交易成本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中国物价,2016,(3).

[4] 石天唯,安亚人.美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商业银行模式[J].税务与经 济,2016,(2).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8

1.1研究背景

1.1.1福州茉莉花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现实问题

2014年4月29日,联合国粮农合作组织将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正式确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对于福州的茉莉花产业来说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这也给福州市茉莉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加入“世遗”之后,意味着全球质量一流的福州茉莉花正式的度过了一段暗淡的时期,重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重新的走进了社会各界的视野。福州茉莉花在其全盛时代时,有着“树树奇南结,家家茉莉开”的美名,而再此之后,其发展突然遭遇了滑铁卢,甚至在最低谷的时期还处于濒危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脚步的大力推进,福州市和其它一些省会城市一样,大力开发房地产,这就涉及到了大规模的土地征收,原来的一些主要的茉莉花种植地都被征收,用于房地产或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比如说闽侯上街和新店斗顶村等地方,此前都是久负盛名的茉莉花产地。相关统计表明,在福州茉莉花最鼎盛的时期,大大小小的茉莉花茶企业共有一千多家,总的茉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十几万亩,而现在仅有二十多家的茉莉花茶企业在苦苦支撑,其中一部分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而且种植地的面积也仅仅只剩两万亩。缺乏了种植地这一保障茉莉花产量的最基本条件,这对于福州市茉莉花产业来说也是最为致命的原因。

此外,茉莉花的种植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这就导致了其人工成本较高,与其他一些山区相比,在福州市种植茉莉花的人工成本将会大幅度的升高。虽然福建省和福州市政府对于茉莉花的种植均有一些补贴和优惠政策,但是分摊到个人之后也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因此也不足以成为左右花农们想法的主要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等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福州市的茉莉花种植产业一直处于下降的形势,茉莉花的最高产地逐步的发生了转移,广西成为了全国茉莉花产量最高的省份。与福州相比,广西拥有人力成本的优势,而且随着气候的变化广西的气候也十分事宜茉莉花的种植,而近些年许多福州的茉莉花茶商为了节约成本,都选择将工场和种植场迁移到广西,这就更加促进了广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也加剧了福州花茶产业的颓势。茉莉花是福州市的市花,也是宣传福州的一张最为引人注目的名片。与此同时,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采用何种方式来打造好这张名片,从而增加福州茉莉花产品以及文化的附加值便是关键。而“申遗”的成功,对于福州市茉莉花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1.1.2休闲农业正蓬勃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阶段、初级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而在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转移主要增长点的大环境下,休闲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休闲农业十分符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其运营模式很好的覆盖了这三大产业,有效的拉动了内需,同时又促进了就业。休闲农业很好的利用了农村人文风俗、农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场地、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协调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可以说休闲农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休闲农业模式的进行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一些完善的农家乐甚至配备了鱼塘、自种瓜果蔬菜等等,供人们垂钓和自行采摘,使人们能够体验最原汁原味的农家乐趣。正是意识到了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说《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通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等。在这些政策利好的作用下,我国休闲农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7年我国农家乐的数量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6个百分点,增加的数量达到了20万家。与此同时,农家乐接待的人数较2016年增加了2.7亿人。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随着休闲农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也逐渐的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但是对于休闲农业背后的农业文化,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少,尤其是对于花卉文化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国内针对茉莉花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其种植的方法以及茉莉花茶的发展历史等等,而关于茉莉花文化价值及其价值开发的研究寥寥无几。近些年来,虽然花卉旅游这一新兴形态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是这一花卉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新兴业态还是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在这个背景下,结合福州市茉莉花产业萎缩的现状及其“申遗”成功的契机,本文的目的即为通过研究花卉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相关理论,对福州市茉莉花产业的复兴之路进行探索,即在休闲农业的视野下提出针对福州市茉莉花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1.2.2研究意义

首先,通过调研此前的文献资料,很少有从文化的角度对福州市茉莉花进行开发的研究,本文可以有效的填补理论的空白。其次,虽然我国的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而缺乏总体性的规划,这就导致了休闲农业的经营形式千篇一律,很少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本文提出将茉莉花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发挥其各自的优势的同时,互相补足各自的劣势,这不管是对于福州茉莉花文化的深度挖掘还是休闲农业的多元化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1.3文献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在国外,休闲农业大都从乡村旅游方面来研究探索。在19世纪,乡村旅游在欧洲萌芽并发展起来。1863年,作为旅行社之父的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农村旅游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意大利在1865年组织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这象征着乡村旅游的诞生。1960年开始以来,西班牙兴起大众化乡村旅游模式。如今,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发展模式已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典范。因为乡村旅游最早萌芽发展于国外,因此对其研究的文献肯定高于国内。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概念、政策环境、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方面以及产品设计的研究探索有着重要意义。在概念的研究方面,LaneB(1994)认为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其项目规模及活动都具有乡村的特性,并且各地区具有其特殊性[13]。MikeWoods(2000)认为休闲农业是旅游者参与到具有认知性和体验性特点的乡村旅游活动[14]。在政策环境方面,欧洲政府非常看重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别在政策、人才资源与财力等方面下大力度提供支持与帮助,并且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致力于开拓这片旅游行业蓝海。但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应适当摒弃国家方面的支持,引入竞争机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方式,跟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策略发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学者们提出应因地制宜,根据乡村地区的整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策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对乡村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外学者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多数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资源的重要因素,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是关键。在产品设计方面,美国农庄五十年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品体系,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应该根据不同的乡村旅游者的需求。通过文献检索,尽管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已非常成熟,然而国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方面的研究甚少,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国外学者在休闲农业角度对农业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阶段。1.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并以观赏田园为主,在90年代以后,将田园观赏与休闲的经验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休闲观光旅游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休闲农业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由于休闲农业在我国出现较晚,因此我国对休闲农业相关研究会比较晚。我国许多相关专家学者们对休闲农业展开了调查与研究,主要包括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资源评价、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在休闲农业相关概念方面,随着我国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新形式新内容层出不穷,对于休闲农业的内涵也在逐渐扩展和丰富。1989年,台湾大学对休闲农业的定义,认为休闲农业是通过使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功能,增强农村和农业的公共经验,提高旅游质量,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新型农业的发展。而今,休闲农业是近年来农业多功能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范水生,朱朝枝(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以“三农”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并分别从资源基础、经营内容、服务宗旨、体验价值、产业提升等5方面对休闲农业的内涵进行诠释[36]。胡孝平(2015)认为休闲农业需在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产业链关系,以实现并提升共同价值,不断完善休闲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逐步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切实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水平[42]。在休闲农业评价方面,主要是在特定区域进行问卷调查或实地调研方法,主要是对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开发模式等。徐峰(2000)认为应该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角度来构建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农业自身资源、观光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时节成效4个子评价体系,并且为休闲农业资源综合评价权重确定参考指数[15]。王云才(2003)认为由于农业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季节差异,因此,发展观光农业必须综合分析资源本身价值、区位条件、市场条件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16]。刘庆友(2005)在分析乡村旅游,选择以周边景点、农村资源、可获得性、基础设施和农村型五个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形成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17]。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目前的研究逐渐增多,可持续发展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其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增强。汤天扬(2013)在《关于我国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中,认为休闲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具有可持续性[28]。保持农村天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休闲农业建设的首要方向。休闲农业发展开发难度较小,投资报酬率较高,见效迅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做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不断进行休闲农业的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运用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整合市场资本,优化资源配置。

而关于休闲农业与农业文化,蔡贤恩(2007)认为传统农业文化是在传统农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农业文化的中心思想为“和合”效应,即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相融合、人与人之间的相协调,发挥“整体思维”的效应,为了促使休闲农业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农户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经营活动,并且拥有关于休闲农业建设规划项目的相关法律机制作为保障,通过政府的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运行,对当地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利用与综合规划,确保本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进行休闲开发[43]。庄亚界,朱朝枝(2013)认为在农业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如何整合农业文化资源并将灵魂进入休闲农业项目已成为发展的重点,通过文化体验重要理念的指导,促使传统农业文化价值得到更加鲜明的呈现[56]。休闲农业与花卉文化,休闲农业是拓展农业多功能的一个全新的载体,因此休闲农业与花卉文化的结合可以优势互补。王守聪(2010)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一来既不会减弱农业的食品保障以及原料供给能力,反而还会更加充分的发挥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平衡、文化传承功能。同样,我国现代花卉产业发展也具有拓展功能,花卉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一部分,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也应关注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不断促使其往休闲观光、就业增收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向发展[35]。王云惠(2012)探索讨论了海南特色休闲农庄的发展模式,并且希望促使其发展模式能够鼓励推动海南花卉产业以及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主要主张开发“花卉博物馆”、“花卉主题农庄”、“花卉科普农庄”、“花卉美食农庄”、“花卉康体农庄”等特色休闲农庄[37]。目前国内对于茉莉花文化的休闲开发利用的文献较少,通过对2013年6月以前的国内茉莉花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周锦业等(2015)认为,目前国内不同时期关于茉莉花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最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关文献公开发表开始,整体文献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从文献发表的期刊来看,整体期刊质量偏低,核心刊物比例较低,并且国内对茉莉花的基础性研究偏多,据文献统计显示,我国茉莉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茉莉的高效栽培及繁育技术研究,相关文献占检索文献总数约82%,相反在茉莉花文化开发利用领域方面的研究却很少[44]。

2.福州茉莉花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开发条件分析 2.1 茉莉花生长环境优越

福州市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润,冬季温和,雨水较少,而夏季则高温多雨,一年四季都阳光充足,因此十分适合植物的生长,也为茉莉花的培育和种植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与其他的茉莉花产地相比,福州在水、土、光、热等资源上面都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福州市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中间由沙壤土冲击为平原,因而土地肥沃,营养丰富,同时含有充足的水分。福州市日间和夜间的湿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使得茉莉花的品相更好,而且这种环境下扦插的茉莉花更加容易存活。除了盆地本身的土壤优势和气候优势之外,盆地周围的山地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海拔大多处于600-1000米之间,日照时间短,由于气候湿润的原因云雾缭绕,对于茶树的生长十分有利。长时间以来,福州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自然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其茉莉花的种植和加工行业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2.2 茉莉花茶品质纯良

茉莉花的种植品质与茉莉花茶的品质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福州市茉莉花的品质优良,才使得由其加工出来的茉莉花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福州市茉莉花的种植和培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道栽培工序层层递进,紧密联系。而茉莉花茶的加工同样十分考究,以绿茶中的红茶和烘青为主要原料,经过独特的加工和干燥后,将绿茶与含苞欲放的茉莉鲜花搀和进行酿制,才形成最终的再加工茶。福州市茉莉花茶成品色泽黑褐而富有光泽,条形条索紧结壮实,叶底匀嫩柔软,经过开水泡出后的茉莉花茶有着一股特有的清香。茉莉花茶外形秀雅,香气浓烈,而且经久耐泡,茶香的持久度很长,口感鲜醇爽口。而且为了保证茉莉花茶的纯良品质,很多种植场都在茉莉花种植地附近设立了专门的试验区,提供给专业人士进行研究。只有经过质量检验的茉莉花茶最后才能进入市场,从而保证人们享受到的是正宗茉莉花茶的味道。2.3 茉莉花历史悠久

早在西汉时期,茉莉花就由印度传到福州,并由此开始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福州市在西汉时期被称作“东冶巷”,彼时中国作为实力大国,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则会定期的向我国进贡,而这些贡品则通过包括“东冶巷”在内的各个通道进入我国,供当时的皇室享用,茉莉花则很有可能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入福州的。到目前为止,福州对茉莉花的栽培已经有了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因而福州也当仁不让的享有“茉莉之乡”的光荣头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构想的实施,我国向全世界敞开了大门,而福州茉莉花也随着这一股时代的洪流走向了世界,西方人惊艳于这一来自东方的温润含蓄、清香怡人的花朵,由此福州茉莉花闻名于全世界,这也为如今茉莉花茶的大规模出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不仅仅是在国外,福州茉莉花在国内更是受到了各界名流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欢迎,占据了茉莉花茶绝对的市场份额。十分受北京人欢迎的“京味”茉莉花茶正是福州产的正宗“福州味”。3休闲农业视野下福州茉莉花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3.1充分挖掘和利用福州茉莉花文化资源 茉莉花文化作为福州文化的三朝元老,在福州具有深厚悠长的历史底蕴,同时也是闽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茉莉花文化见证了,也承载了福州历史上的辉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除了文化价值之外,福州茉莉花还具有丰富的体验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而在这三种价值中,文化价值和体验价值是能够直接与大众审美相结合的,也是充分挖掘福州茉莉花这一宝贵文化资源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为了改变福州茉莉花产业的颓势以及促进茉莉花文化的发扬光大,对福州茉莉花文化以及花茶文化的相关资源的充分挖掘是一个必要条件。一种文化形式的经济效益的获取往往需要有一个或者一系列强有力的载体,来将其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而为了使得福州茉莉花的经济效益充分的展现出来,就必须采用有效的形式将福州茉莉花文化具体化,比如说创办以福州茉莉花为主题的诗词大赛、书画比赛等等,还可以专门建设茉莉花主题的博物馆,展现出福州茉莉花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承。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过程,就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带到生活中来,使得大家都能参与,不管是专家学者、文人墨客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体验到茉莉花文化,并共同参与福州茉莉花文化的研究和探索。3.2注重茉莉花文化体验

体验活动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福州茉莉花农耕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促进福州茉莉花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推动福州茉莉花文化与休闲农业的结合,一来,可以让人们从多元化的角度感受福州茉莉花文化的美好和妙趣。二来,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可以让人们体验茉莉花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多元化功能。比如,打造与福州茉莉花历史文化的经典歌舞,戏剧,电影和电视,创意设计和动画作品。打造福州泛船浦历史文化码头及街区,仿照旧时码头及船、物、人等景象,展示世界茶港遗址及旧茶市洋行等,再次体现昔日繁盛一幕。此外,也可设计诸多“活景”,让游客参与其中。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国或世界茉莉花花博园,栽种世界品种齐全的茉莉花,设中国茉莉花茶博物馆,并且投入大量资金打造集科研、展览、文化娱乐与旅游为一体的福州茉莉花园区。3.3大力提升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的支持,其中基础设施较为主要的是交通,这也是游客对于一座城市最直观的体验。除了城市道路交通之外,各大园区和景区的内部道路及其他设施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茉莉花优良的品质必须配套有足够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因为对于游客来说体验往往是综合性的。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管理部门需要不断的完善景区建设,包括道路的通达性与整洁性,休息场所的舒适度与美观度,洗手间的卫生和数量,以及景区内餐厅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用餐环境和服务水平。定期的开展针对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系统性的增强其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以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3.4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其能否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当政府愿意投入资金,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时,旅游业取得了更好的发展之后最为受惠的就是当地政府,这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有了政策和资金支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旅游产品本身的品质了。而毋庸置疑的是,福州茉莉花具有这个潜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福州市政府虽然为茉莉花文化的推广下了一定的功夫,也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这些投入也仅仅是针对茉莉花种植与花茶的生产领域。在这种情况下,福州市政府需要结合实际,考虑到自身实际的需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茉莉花文化发扬和推广的重要意义,逐步完善茉莉花文化产业相关项目的申报程序,为其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一方面,福州市政府可以颁布专门的法律条例来促进茉莉花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而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那些对茉莉花文化的推广有益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说一定的免税、减税政策等等,并且建立有关茉莉花文化资源休闲开发的专项资金,进一步推动福州茉莉花旅游品牌的建设。

与此同时,充分的对其他地方对茉莉花文化推广的成功经验进行调研,并展开专题学习,对于成功的经验需要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对于失败的一些案例,则要分析其原因,从而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此外,保护和传承福州茉莉花文化,其种植情况理应受到更大关注。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相对分散的个体农户们联合生产,并且给予花卉企业、花农们更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除了加强对茉莉花文化开发的政策、资金、以及科研方面的帮扶力度,福州市政府还应努力通过各种渠道,鼓励集体以及个体等多种经济参与到福州茉莉花文化开发经营中来,不断丰富福州茉莉花文化产品,增加品种,提升产品品质,使产品渗入到福州市民中,增强福州茉莉花知名度。此外,福州市委市政府还应着重关注福州茉莉花这一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扶持和培育福州茉莉花优良种基地,保证茉莉花文化产品的质量安全。充分挖掘福州茉莉花优良种植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研究,使其成为福州茉莉花优质资源的种植区一级培育优良品种的实验基地。在城镇化不断扩大的恶劣形势下,鼓励扩大标准化茉莉花种植区域,并且引进科学管理机制体制,致力于保护与扩大花卉规模,完善花田规划。推动福州茉莉花的标准化基地种植,有利于福州在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城市的进程中,美化香化城市,打造山美水美空气美的福州,凸显福州的特色魅力。

上一篇:花生的散文下一篇:2024年学校春季防火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