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2024-09-22

写作 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材料(精选9篇)

写作 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篇1

写作

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训练目标

1、能留意生活,细致观察,注重积累写作素材。

2、学会取舍,能对素材进行深加工,根据中心表达需要精心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3、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进行写作训练。课时安排

二课时 训练过程

一、导入

“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写作素材很多就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二、写作指导

(一)请同学们阅读《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自读《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1、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2、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

4、从生活中获得的写作素材,必须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选择。

5、学会从搜集到的材料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把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写入文章。

(二)怎样从生活出发,寻找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触发点,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生活是一座富矿,生活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但生活的出色与平庸并陈,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作文素材。

1、生活鲜活,写点真实素材。

作文是对熟悉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因此作文的材料要真实可靠,真人真事,公道合情。我们写作时,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些真实可信的题材,不要忽略身边的事情,学会挖掘身边的题材,懂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只要我们细细感受生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写起,这些“小花”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布满浓浓的人情味。如一位同学写道:“那一次,我不幸因小腿骨折住进了医院,腿上打着厚厚的石膏,不能转动,爸妈不在身边时,我常偷偷流泪,是李阿姨带着一脸阳光般灿烂的微笑走进了我的世界,以后的日子像流水般欢快的流过,在李阿姨灿烂的微笑里,我忘记了病痛,只记得那个夏季布满了灿烂的阳光。”这样的文章,哪一位读者不为之感动呢?

2、生活具体,写点新鲜素材。

生活中的我们有喜、怒、哀、乐,具有独特的情感和体验。我们把这些别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过的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经验、新思想、新观念的材料用进作文,就会给人线人一新。

比如有一位考生虚构了一个天子选妃子的故事:“我”高高地坐在金銮宝殿上,众大臣献上无数女子,胖瘦高低不一,“我”不知哪个为美,于是,各位大臣争相陈述自己所献女子的美之所在,“我”感到他们的答案都是对的,于是“我”挑肥拣瘦一番,终极答应都收下了。这样的故事素材格调未免太俗气,太缺乏时代和生活气味了,自然就不新鲜了。

3、生活丰富,写点典型素材。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选择那些生活中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素材来写,要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地反映事物精神面貌的材料来写,才会表现出鲜明的中心思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天天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不是公道解决,就是发生纠纷,大多数学生会以为这是太平常的事情了,有什么可写的!可是有位学生在《记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中的描写:捉住事件中妈妈和那位叔叔一番诚挚的对话:“‘我没事,你先走吧!’说着,妈妈还委曲活动一下脚,叔叔犹豫了一下,随后从口袋里取出一张名片,还想说什么,就被妈妈制止了。”小作者把叔叔诚恳的态度、妈妈的宽容写得细致如微,感人至深,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因此,从平时积累的素材中选择典型材料,能从平凡中见伟大。

4、生活生动,写点意外素材。

生活是美好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有风浪,也有险滩。把生活中的那些意外之事写进文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个很经典的民间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子孙们请来风骚才子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老少及亲友都来欣赏。唐伯虎挥笔写下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众人又由喝彩转为愤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奉至尊”,人人拍案叫尽。这正是“意外”造成的奇妙效果。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生活,留意观察,留神“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我们一定在笔下流淌富有生活底蕴的美文!

三、写作训练

(一)训练题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学生要学会“关心家庭、朋友、同行、社会、国家、其他物种乃至地球”。

以“关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选择亲身经历的事为材料;

2、语言表达要流畅;

3、500字左右。

(二)技能讲解

本题属于话题作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的“关心”的内容,都是写作的选材范围。由于范围宽乏,内容开放,这就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要想写好这样的文章,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打造亮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练、生动、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凝练,就是简洁的文字直接揭示主题,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标题中最好要有“关心”“牵挂”一类词,如“多一点关心”“关心地球”“牵挂你的人是我”等。生动,指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标题具有可读性,富有情趣。如“一路上有你,风雨也美丽”“倾听自然的节拍”“一叶也生春”等。新奇,是要体现新视角,新感悟,给人以新鲜感。如《为他人开一朵花》的标题,以意境激趣,极富吸引力。总之,要充分利用话题作文自拟标题的条件,尽量拟出个性,增添文章的亮色。

2、细心打磨迷人材料。作文犹如雕琢艺术品,要使这艺术品完美,需要用心打磨构成的材料,使其显现迷人的色泽和光辉。要学会选定一个角度,从生活中提取熟悉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作为自己的关心对象。本单元作文训练中“关于写作”部分,对素材的使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真实新颖”,二是“生动典型”,三是“有积极意义”。(1)真实新颖,来自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文题的范围,有些看似抽象,实际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家庭琐事、学校见闻、文体讯息、社会热点、人与自然,这些平时我们都曾关注,但要选自己感受最深的素材,从一个新的视角,写出真事真情。同样的作品,同样的材料,因其注入了材料新内涵的挖掘与创造,才显得光彩夺目。

(2)生动典型,就要求我们找出生活的本质特征,选取那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素材,用生动的文字或概括或具体地表述出来。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典型性的事件——神六,民工,矿难,减负,超女,PK,医疗事故等等,这些材料映入我们眼中,渗入我们心底,敏感地把握这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认真思考和打磨,把这些源源不短的活水注入自己的作文当中,就可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3)有积极意义,是说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选用健康向上的材料,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反映出时代的心声,让哲理的光辉在文中闪耀。只要我们善于感受,勤于思考,世间万象都可以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从中捕捉到那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闪光点,得到为人处世的哲思。

(三)思路点拨

1.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发展……

2.关心他人 :关心父母、家人、亲戚;关心周围的同学、朋友、老师;关心 邻居、相识的人、路遇者……

3.关心集体 :关心班集体;关心我们的学校;关心我们的盐城市;关心我们江苏省;关心我们的国家……

4、关心社会:人和事……

5、关心其他:环境、动植物、地球……

四、佳作展台

关心他人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心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人的本质是爱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构成的。关心他人,就是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随时准备从道义上去支持别人,从行动上去关心帮助别人。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给人带来喜悦或烦恼,带幸福或悲伤,带来顺利或困难,带来成功或失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人都需要别人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关心。你的父母应该是很关心你的。也许天天向你嘘寒问暖;你生病了,主动侍候;你有困难,主动帮助你;丢三落四时,父母是保姆;提笔忘字时,父母是老师;尽情高兴时,父母是小伙伴;心情烦燥时,父母是心理医生。他们的关心就在一点一滴中,你发现了吗?

那你关心你的父母了吗?你记得他们的生日吗?你在他们劳累时沏过一杯热茶吗?你为他们洗过脚吗?你有静静倾听他们的心声吗?……这些你的父母做到了,你呢?做到了吗?除了父母,你关心过被儿女抛弃的老人吗?关心过可怜的乞丐吗?你关心过一只受伤的小鸟吗?你关心过……

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学会关心,关心父母;关心老人;关心乞丐;关心……,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生物。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心。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心。

我认为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

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

五、学生写作

1、学生: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

2、巡视,指导

3、完善训练作文的提纲,学生拟稿(把作文写在草稿纸上)。

写作 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篇2

1.诵读学生的随笔片段,感受生活好素材 “有我”的特质:感觉要细、新、丰,感情要真,感悟要深;

2.研究讨论两篇学生随笔,通过添改素材, 领会组合取材的方法;

3.通过对“美好”这一命题明确立意后的片段写作,练习素材的提取。

【课前准备 】

1.阅读该班学生的日常随笔。

2.布置学生完成预学题。

【教学步骤 】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欣赏大家的随笔,我感触颇深,一位同学写道:

(屏显 )

每天上学放学, 必定会经过那样一条宽敞平坦的大马路,两旁种着高大挺拔的树,路中间是一排排鲜妍亮丽的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就是这样的世界,每天每天,吐丝般缠绕成一个透明的茧。 我就是在这样的世界里生长、蜕变……

师:家庭、学校、社会,构成了我们成长的世界。今天是星期五,不少同学又将暂别多彩的校园,返回温馨的家。这节写作课,就让我们用文字表达对所生活的世界的感觉、感情和感悟吧。

(屏显课题 “美好 ”)

二、体悟“有我”的内涵

1.检查预学,学生交流日常写作时的选材 困惑。

2.感受“有我”素材的特质。

(屏显孙绍振教授的一段话 ,生齐读 )

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 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 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明确 :我们的生活是带有我们的感觉和体验的生活。 真正的好材料要“有我”,要有“我”的感觉、感情、感悟)

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交流其中的取材亮点。

( 材料详见http://www.edu11.net/space 23802-do-blog-id-672040.html)

(明确 :有 “我 ”的素材感觉上要具体一些 、 细腻一些、新颖一些、丰富一些,感情上要真挚一些,感悟上要深刻一些)

三、交流“有我”素材

交流以“美好”为题的素材。教师相机启发学生注意提取素材时要有独特的感受。

四、添改“有我”素材

1.思考交流:假设以“材料一 ”为主要素材 写作命题作文“美好”,可如何添改?

(流程:学生独立思考→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可能的方式:细一点(写得更细致),多一点 (增添表现母爱的相关材料 ),深一点(进一步写孩子的感悟和回报的行动)。

2.合作探究:假设以“材料二 ”为主要素材 写作命题作文“美好”,可如何添改?

(流程: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可能的方式:真挚一点(表达得婉转一些), 完整一点(添加同桌看到信后的变化描写)。

教师相机与材料原作者对话。

五、创作“有我”片段(抑或作为课外作业)

围绕命题“美好”,选取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素材,“创写”一个片段。

(流程 :个人写作→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自评互评)

六、课堂总结

(屏显,生齐读)

材料只有浸润了“我”的情思,才会有价值, 才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七、布置作业

1.写下本节课的学习感悟。

2.完成本节课的命题作文。

【教学反思 】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苏教版语文八(上)教材中对如何“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仅给出了在围绕中心的前提下,要遵循“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其实更多的是基于出版价值或是读者(包括文章评改者)的标准,而一个写作者如果时刻关注这些的话,文章想不媚俗、想不程式化都难。

笔者去年参加南通市中考作文阅卷,对考生选材的取向有较为宏观而深刻的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失魂落魄”。初看起来,这是文章立意的问题,而事实上,作文真情实感的缺失正是从丧失“自我”的材料选择开始的。诚如丁卫军老师所言,“写作是一种自我的情感表达,写作中‘我’是至高无上的。没有自我的写作,没有自我的作文,是难以真正实现与读者的共鸣的”。

本节课让人纠结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位“素材”。有教师依据常识认为,素材就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它与“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的“题材”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此,笔者深以为然。不过,从写作者的角度看,日常积累的素材并非 “素面朝天”、客观无味,而是一定要带有作者的 “初体验”,要有作者自我的感觉、感情和感悟。 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 “要使生活向着求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 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位为“认识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要有‘有我’的特质:感觉要细、新、丰,感情要真,感悟要深”,并以这一认知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方案的优化

通过对经典教学案例的分析,并结合自身实际,笔者设计的初始方案是:

1.通过读教材,了解作文选材的一般性要 求;

2.通过欣赏学生的优秀习作,及对《背影》真正动人之处的分析,理解有价值的作文素材“有我”的三项特质;

3.通过对“你的,令我难忘”这一命题明确立意后的选材的比较、提炼和丰富,学习从 “正面”“侧面”“反面”提取素材的方法。

尝试教学后笔者发现,优秀的习作和 《背影》中所选的生活素材与所借班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隔阂;而“你的_____,令我难忘”这道半命题本身就限制了选材的广度。因此,经过调整后,笔者最终敲定了基于任教班级学生写作实际的教学设计(详见前文),试图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写作教学课堂,而随后的教学也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

三、实际教学的得失

丁卫军老师认为,“当下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是不争的事实”,教学“缺少的是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欣赏,用阅读去感悟”,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梳理、 归类属于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去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的感觉’,并把这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单元形成系列”。

本节课,笔者有意识地在引领学生回味“有我”的素材、组合“有我”的素材方面下了一些气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以学定教 ,奠定教学基础 。

笔者原先设定的教学思路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但对学生技能的把握和发展重视不够。转变教学思路后,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元认知,体现为课堂中的首个问题是日常写作时的选材困惑,这就既使笔者的教有了针对性,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另一方面,借助学生既有的成果,课堂导入语、理解“有我”素材的特质的材料以及“有我”素材的添改材料均来自学生的随笔 (分别为 “成长体验”“亲情感受” 和 “同学故事”),这就不仅紧扣了教学主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课堂活动充分、深入地开展。

2.示范引领 ,追求教学实效 。

方式一:不断追问,引导学生找到“我”。

请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断:

生:我选择通过周围人对我的爱,表现拥有 “美好”这一主题。 素材是父亲在我上学的时候, 每次嘱咐我的话语。

师:什么话语?

生:“好好学习啊。 ”

师:有没有特别一点的?

生:特别的……几乎都是这句话。

(众笑)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父亲的爱包含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

师:真的假的? 说说你的感觉。

生:使我感到很温暖。

师:怎么个温暖法?

生:每次上课开小差的时候,一想到爸爸的话语,我就……

师:就怎么了?

生:我的心思就又回到了课堂上。

针对有可能沦为泛泛而谈的“素材”,笔者不断地追问,引导该生触摸到具有真实体验的素材内容;同时,也借此向其他学生示范了提取 “有我”素材所应有的思维过程。

再请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断:

师:我想问问原作者,当时吃过年糕后,你给妈妈夹了吗?

生:夹了。

师:真的夹了? 那你怎么不写啊?

生:我当时只想写这个年糕。

(众笑)

师:说说你现在的体会。

生:如果重写的话,我会在后面加上刚才那位同学的建议, 写写我夹年糕给妈妈品尝的感觉,这样就好了。

师:怎么好?

生:让妈妈感觉到我对她的爱。

师:对,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深刻了,而这样的深刻,不是靠喊一句“妈妈我爱你”的口号,而是靠行动来实现的。 这很重要。 同学们,文章后面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 你知道了美好, 你拥有美好,这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够去创造美好, 创造美好才是最美好的事情。 这样,文章的立意才能深刻。

这是围绕主题“添改”素材活动中的一个片段,笔者在与原作者的对话中,引导其懂得真正有价值的素材不但要有“我”的感悟,还要有 “我”的行动。而这,恰恰是不少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素材的浅表化。

方式二:适时小结,交给学生“提取素材价值”的方法。

例如,在添改了“材料一”的素材后,笔者做了这样的小结:“我概括一下,有三种方式:一是把它写得更具体细腻一些;二是添加进‘我’的行动,使它更深刻一些;三是由点及面,更丰富一些。”

以上方式,既体现了有价值的素材的特点, 也是使材料变得有价值的较为理想的处理方式。通过学生实践、教师小结,学生就可以从方法层面领会如何提取有价值的生活素材。

与不少听课教师一样,笔者在上课过程中以及课后,也意识到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对学生的预学情况,包括文章的立意情况,可以在课前更多一点汇总、归纳和分析, 这样,就可以发现更多的共性问题和特色个案,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对原有设计中的一些亮点没有能够合理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没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中口头交流尤其是师生对话过多, 而学生间的交流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的生成性思考;同时,写作实践也不够。

从诗词中选择写作训练的切入点 篇3

一、以意象的组合为切入点

有诗云:“水從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这里说的是意象的组合会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几根稀疏的翠竹,再加以一湾潺潺的流水从旁边流过,让人不禁生出冷的感觉;花本来是香的,只有当一阵微风吹来才会感觉出幽微的清香。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散文,尤其是优美的抒情散文往往以意象的营造取胜。散文中的景和物都是作者抒情的依托,杨朔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往往要写出蕴含丰富的意境,意境的营造需要巧妙地选择景物。

诗和散文都注重对意境的创造。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将写景的部分诗句改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同时加以写景技巧的指导。又如,可选择以下材料让学生作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坐窗前,仰望苍穹明月,这明月可是家乡那一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院独酌,月光似水,一杯清酒可是那思乡的泪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又是何等深情,共用明月之镜可能看到古人的面容,这轮明月照古又照今,照此又照彼,它总能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请以《那一轮明月》为题,写一篇散文。通过这种方式写一段散文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叙述、抒情、描写的能力。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景物的选取组合,意境的营造,提高其写作的兴趣,也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细节的想象为切入点

好的细节描写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寥寥几笔就能描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真实。不光小说创造中,就是诗,尤其是叙事诗,细节描写是绝不可少的,不妨举王维的诗为例。王维在《山中送别》中写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极其细小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联,而诗人却把这本互不关联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出诗中人寂寞神态,感受到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至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依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仗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

细节描写的得当不得当,有力没有力,自然和作者熟悉不熟悉生活,理解不理解生活有根本的关系。高中生阅历浅,在诗词教学中关注细节描写无疑可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在作文中选择细节,表现细节的真实打下坚实的基础。杜甫在《客至》中写道:“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馀杯。”在教学此篇时,就让学生将“隔离呼取尽馀杯”这一细节改写成一段细节描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三、以作者的观点为切入点

走出了盛世繁华的唐朝,褪去了春江花月夜的理想光环,历史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苏轼喻理诗的名篇,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同样是写俊秀空灵的庐山,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的确不凡,然而在他眼中,庐山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岳,但到了苏轼那里摇身一变,隐去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只是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间告诉我们:只有跳出来,客观地看问题才能有正确、明朗的判断,否则就永远挣扎在云里雾里,较经典的还有《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明白如话,道理颇深,事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这些经典诗句阐释了深刻的哲理,在诗词教学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些,联系实际,谈谈个人看法,完成一篇读后感。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和子由渑怀旧》中的前四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东栏梨花》中“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结合苏轼诗句谈谈对人生的认识;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杜甫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请以“登上高山”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再如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结合这些诗句写读后感。读后感是靠逻辑思维,也就是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直接发表对所读文章的认识、体会、收获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明确方向,提供其写作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文化底蕴的渗透为切入点

“言这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强调作文要有文采,有底蕴,那么取得文采和底蕴的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考察名人的作品,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不少语句,古诗词:“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化用诗句不仅使语言凝练、典雅,而且富有诗情画意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文章开头写道: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象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了,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空荡荡的池塘因朱熹的诗句渗透而平添意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些学生能熟练背诵许多唐诗宋词,却不能学以致用。“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就是从古人、前人、中外名人的语言中寻找与你的话题自然贴切的名言警句,借助他们智慧的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而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缺少的只是一种渗透意识。增强渗透意识,应该成为作文训练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演习:教师板书“思念”“忧愁”二则话题,先开头:思念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月光,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寒梅,是“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幽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杨柳,是“征人日去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的归雁,有的学生说忧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春水,是“白发三千丈”的白发,是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眉黛,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夕阳,学生思维的火花瞬间成燎原之势,教室里满是纵横古今熠熠生辉的文句。如果学生能增强这种渗透意识,确实能使文章与众不同,提高文章的品位。

写作 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篇4

话题作文重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意识。但我们许多同学,每当写到话题作文时就犯愁:或者咬碎笔头,就是无话可说;或者勉强写之,常常是开了头,就煞了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恼呢?关键是“无米下锅”。

因此,应首先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好比做米饭,有米才能做出米饭来,所以米是做饭的关键。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什么地方找“米”呢?散文大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即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装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秦牧是对作家创作提出的要求,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话题作文写作。其实,这三个仓库实际上就是两个大仓库,一是直接生活仓库;二是间接生活仓库。说到底也可以说是只有一个仓库,因为书本上的材料原本也是来自生活,在书本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和加工也源于生活。所以,正如我们常说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可能有一些同学会说,我不也天天处在生活中,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可以用来写作的“米”呢?

常言道,留心处处皆文章。高尔基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过,他从16岁开始,就是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这话很有深意,它告诉我们,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心生活,投入生活,才能真正拥有生活。话题作文就要求我们根据话题的要求,通过对过去众多生活经历进行电影式的回忆、筛选和比较,分层分类选择材料,找到话题的切入点,从而逐步确定典型事例,更好地表达话题应包含的思想意义。如以《网》为话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有有形的网,如蜘蛛网、鱼网、铁丝网……有无形的网,如关系网、法网、互联网……只需你留心生活,各种各样的“网”就可信手拈来。而我们有的同学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对班级里的人和事,对外面的火热生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样一来,肚子里空空如也,当然到作文时只会咬笔头,怎么也“生”不出文章来了。

多留心,是找“米”下锅的首要条件,但只有这一点还是不行的,还必须多观察、多思考。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只有时时处处对周围的事和人不断地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才能为自己的作文提供不尽的源泉。这就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习惯,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而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不同人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就能做到把“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写出来。如以《渴望》为话题,不少学生都局限在“渴望减轻学习负担”、“渴望有优秀的成绩”等这些狭小的圈子中。如果拓展思路,挖掘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就可以以环保为背景,写“渴望草地”等。

有些同学说,我平时也不是没有观察,只是观察了也找不出好的东西。不错,你是观察了,但你分析了没有?思考了没有?对观察的材料不加以分析,不加以思考,那么,你的观察肯定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停留在一般地看看,就不能称之为观察。观察观察,不但要观,还要察,不但要看到事物的表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因此,真正的观察是伴随着思考进行的。如以《茶杯》为话题,通过对茶杯外形、功用的观察,深入思考,就可联想到茶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可以从茶杯既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宽容大度、宠辱(冷热)不惊、一专多能等优点,也可从容易骄傲自满、脆弱易碎、不讲原则什么都装等缺点来写。总之,对生活思考得越多,感受就越深。习作时话题的角度就新,记叙就具体,描写就生动,抒情就真切,议论就适当。这样写出来的话题文章才能出新彩,胜人一筹。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篇5

学生例文: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荡漾,有的如瀑布倾斜,有的像玉指纤纤„„它们或清淡疏朗,寻觅。

全文从弹琴技巧、听辨力、学识三个角度表现音乐老师深后的音乐修养,但小作者没有平均用力,而是以“就是你”这一激动人心的相识瞬间为核心,着重再现音乐老师用耳朵“认人”的过程。全文详略有致,人物特点鲜明。

小作者注重将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景鲜明生动,感情真诚饱满。比如,第2段着重描写老师弹琴时的神态动作以及作者的遐想,暗示老师已经用弹琴征服了学生;第3段到第7段,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师过人的听辨能力;最后一段先直抒胸臆,再运用对比手法,盛赞老师深厚的“艺术修养”。全文处处洋溢着对老师的钦佩之情。或仪态万方,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色彩斑斓的秋天。

点评:

小作者以时间为序,第1段从秋态、秋味入手,描写初秋的花草;第2段则从秋态、秋色入手,描绘深秋的植物。文章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不是“冷眼”观察,而是把它们当做有情感、有性格的生命,用心体会它们的生命“语言”。比如抓住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的特点,以“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的拟人化得描写,写出菊花竞相开放带给人的欢快情绪;有如,以“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 的拟人化描写,写出松柏色彩苍翠、生机不减的特点,有写它们“注视着这色彩斑斓的秋天”,既突出了松柏沉稳的内在性格,又从松柏的“视角”出发,概括了秋天的特点,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富有韵味。

就是你

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初中遇到的第一位音乐教师是他。

第一节音乐课,又高又胖的音乐上来就让我们齐唱《七子之歌——澳门》。只见他陶醉的微闭双目,两手仿佛在轻柔地抚摸琴键,优美的前奏流淌而出,我们齐声歌唱,恍惚间,我觉得自己仿佛被音乐带到那个海风吹拂地地方。

曲终,胖老师突然站起来,用一种神秘的语气说:“我从大家的和声里,听出一个女生的音准非常好,而且很动情,声音也好听。她是谁呢?”这时,他用手指对着我们,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圈,而后突然指着我说:“就是你!”

“啊?怎么可能!初次见面,他是怎么从四十多个同学的合唱中分辨出我的声音的?”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你一定练过乐器,你小学是合唱队的吧,请你再给同学们唱一遍,好吗?”

“太神了!他怎么知道我学过乐器,又怎么知道我是小学合唱团的?再唱一遍?当……然好了!”老师这种出人意料的赞美方式,让我既惊讶又激动。

胖老师仿佛看懂了我的心思,有点得意的冲我笑笑,然后回到琴凳上,动听的前奏再次响起。优美的旋律有一次让我忘掉一切,我动情歌唱。

接下来,胖老师告诉我们音乐并非歌手与演奏家的专利,其实音乐无处不在。然后,他开始为我们播放他精心剪辑的电影片段,带领我们欣赏背景音乐。

我第一次遇到听力如此神奇的音乐老师,也第一次上如此动人的电影音乐欣赏课。回想小学六年,我一直觉得音乐课可有可无,因为课上无非唱一些老掉牙的歌,而且音乐课经常被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占用。没想到,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我就被胖老师的艺术修养折服了。从此,下一节音乐课成了我快乐的期待。点评:

被老师表扬,当然是件开心的事;如果第一次上课,就被老师点名表扬,学生心中的兴奋可想而知。可是如果不及时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体验记录下来,在鲜明的印象也会被时间冲淡,甚至无从

劳动的手

奶奶一生劳作不辍,用她的那双劳动的手为她的子孙撑起一片温情的理想天空。

听爸爸讲,以前家里很穷,一大家子的生活只靠奶奶一个人打理,但奶奶凭着那双热爱劳动的手,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奶奶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菜。松土、施肥、浇水,都要奶奶一人操持。肥料需要到几里外的县城去买,水也要到村外的河里去打,但奶奶从没有一句怨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回来,那双手都站着厚厚的一层泥。

爸爸说,每逢秋天,园子里的果实都成熟了,这也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了。放学归来的他们,还没到家,就闻到一股饭菜的香味。奶奶做的饭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吃,她那双勤劳的手总是能把普通的饭菜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日月如梭,在那个贫穷困乏的年代,在奶奶的劳作中,爸爸和弟兄们度过了美好而又快乐的童年,他们长大了,一个个相继离开了家。

离家的时候,奶奶都会连夜缝制一床又松软又舒适的棉被,可以想象,那双已不再细腻的手,一针一线,用一位母亲的爱缝制出的棉被,一定很舒适,一定有种“家”的味道。那时也许奶奶在抱着棉被泣不成声,也许奶奶会笑着抚摩棉被,但她一定是幸福的,在她眼中,她的子女是有出息的。

奶奶就是用那双劳动的手,托起她的子女,把他们托向美好的未来,把他们托出这穷乡僻壤,托向成功。

奶奶老了,应该尽享天伦之乐,可一个个孙子孙女的出生,使她再一次忙碌起来。我是奶奶看着长大的,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身上穿的是奶奶为我缝制的小花袄,脚上穿的是奶奶缝的老虎鞋,顶着奶奶扎的羊角辫,快活地奔跑在奶奶的园子里。

直到今天,我一直相信奶奶的手是神奇的,就是那双劳动的手,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爱,无法割舍的情。

今天,坐在中考的考场里,回想起昨夜奶奶用那双劳动了一生的手轻轻的抚摩,我就相信,我一定不会失败,因为有双手一直在身后托着我,很轻很轻„„ 点评:

小作者用含情的目光凝视着“奶奶”的手,并以此为线索,穿起两代人的幸福记忆。文章第1层,从“听爸爸讲”展开回忆,在对奶奶“劳作不辍”的概括中,特写“每天回来,那双手都站着厚厚的一层泥”;第2层仍从“爸爸说”的视角出发,描写奶奶用这样的双手为儿女创造的幸福,如“她那双勤劳的手总是能把普通的饭菜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离家的时候,奶奶都会连夜缝制一床又松软又舒适的棉被”,“ 在她眼中,她的子女是有出息的”。第3层,则转为小作者的视角,描写奶奶用双手为孙辈创造的幸福童年。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学设计 篇6

1、通过有趣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然,从中发现自然之美、自然之趣和自然之理。

2、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校园生活,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保鲜”自己的成长记忆。

3、引导学生关注家人,关注平凡的家庭生活,从亲人的举止言谈、外貌变化以以及家里的陈设物件中调动亲情记忆。

教学重点 关注自然、校园、家庭生活,发现美、体会爱

教学难点 关注自然、校园、家庭生活,发现美、体会爱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讲授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文材料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基本上都做一个动作,扫视;还有一个动作,凝视。这个世界是非常奇怪的,如果你不凝视它,你将走不进这个世界。你必须凝视它,耐心地,目不转睛地凝视,才能有所发现,奇迹就会发生。”

二、学习过程

(一)注意观察自然,在自然中有所发现。

1、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提示观察范围,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引导学生有目地的观察。

2、根据写作要求,提炼观察要点,让学生按一定方法或按照一定角度或顺序观察等等。

如:植物的外在形态,气味和触觉。

3、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季节特征,由“形”思“神”,通过外在形态揣摩其生命状态以及“内在性格”。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找代表发言,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二)留心校园生活,及时摄取动人的瞬间。

1、安排学生互相交流彼此初识的第一印象。

2、指导学生写片段

选取一个特有的相识场景,隐去老师或同学的姓名,描述当时相识的情景、对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及当时自己的心理感受。

3、教师选择描写与同一位同学或老师相识瞬间的作文,让同学们体会如何通过不同视角,去描述相识瞬间的心理感受。

(三)采访自己的亲人,发掘美好的亲情记忆。

1、采访自己的一位亲人。采访内容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提出建议。

比如:他最深刻的童年;他对其他亲人的深刻记忆;在成长过程中,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调查,小组间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3、选个别同学发言,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4、教师在同学的发言后,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理解不同的教育方式,正确对待、反馈父母或其他长辈的爱。

(四)分享学生例文

1、展示例文《就是你》,《劳动的手》让学生朗读并体会。

2、指导学生分析最感动的地方。

三、分享收获,完成自己的文章

“______我想对您说”

在书写和选材上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

1、听教师导语,感悟曹文轩教授的语言,学会凝视,发现奇迹。

2、学生谈感悟,初步体会内容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观察对象。

比如:家中的盆栽植物、房前屋后的菜畦果园、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或村旁、山路、小区,街道等地的植物中选定一两种植物用心观察。

4、选定对象后,试着按照一定的方法或顺序等有目地的进行观察。在作文本上简单写下自己的观察对象特征。

5、由“形”思“神”,通过外在形态揣摩其生命状态以及“内在性格”。写下自己的联想和感悟。

6、同学之间交流

7、代表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倾听、借鉴。并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8、小组交流彼此初识的第一印象,或新同学相识过程中趣事,或每位任课教师的第一印象等。

9、按照要求,回忆与同学、老师特有的相识场景,并在作文本上认真写下来。

10、个别同学在班里发言,其他同学点评,学习有点。

11、自己根据所学修改自己的的写作片段。

12、在老师的建议下,自己拟定采访提纲。采访自己的家人,并整理材料。

13、同学间小组交流,分享故事。

14、个别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学习,并修改自己的片段。

15、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正确认识理解自己父母、亲人对自己的教育,体谅父母的苦心。

16、个别同学朗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17、默读,找出其中最感动的地方,并将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18、认真构思,完成习作“______我想对您说”

导入,初步感悟学习内容

注意观察自然,发现其中的美,学习运用联想、象征等表现手法,由形及神,表现深刻内涵。

注意观察校园生活,在学生、老师的相处中寻找真情,表达自己的特别感受,增强师生感情

采访家人,体会家长的辛苦,理解不同家长的不同教育方式,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分析例文,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一)注意观察自然,在自然中有所发现。

(二)留心校园生活,及时摄取动人的瞬间。

(三)采访自己的亲人,发掘美好的亲情记忆。

课后反思

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校园生活,在学生、老师的相处中寻找真情,表达自己的特别感受,增强师生感情。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 篇7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随意性, 走到哪看到哪, 哪里吸引他的眼球他就看哪里, 真可谓走马观花。这样漫无目的地随处乱看, 根本无法在脑海中形成鲜明、具体的形象。为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意观察,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观察。首先, 观察要抓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 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捕捉它们的特点, 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 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其次, 观察要用方法。可以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 也可按照早、中、晚, 春、夏、秋、冬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 还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观察。另外, 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官, 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 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形象。最后, 观察要做记录。当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后, 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 把自己印象特别深的地方随时记下来, 还要与同学互相交流, 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人生是苦辣酸甜的。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 有的人悲观, 有的人积极, 这都取决于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理念以及思想观念。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可塑性很强, 教师要及时、主动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会学生爱生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动物、爱植物, 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当学生心中充满这些爱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就丰富了、细腻了, 头脑中储存的东西也就多了, 自然就会爱上习作。为此, 笔者经常利用语文课和主题队会课给学生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诚信的故事,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 笔者还鼓励班里的学生在校内、校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培养其健康向上的情操, 捕捉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1. 从家庭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老师, 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幸福、甜蜜, 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作为孩子, 一定要懂得父母的辛苦, 体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怀, 真情奉献。教师在教学中, 要正面引导学生, 回家必须关心体贴父母,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 既创设了亲情氛围, 拉近了亲子距离, 又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 从学校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 因此, 学生更容易从学校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课堂上, 教师是如何认真教学生学习做人的, 学生又是如何尽显百态的;下课了, 同学们是多么的开心, 有的在放声大笑, 有的在自由歌唱, 还有的在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等。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没有玩伴, 在学校能找到知心朋友、玩伴, 他们之间的悄悄话、小秘密, 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实现。

3. 从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 清洁工忙碌的身影, 警察坚守工作岗位的英姿, 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当然也可以积累一些反面的写作素材, 如, 黑心商贩为了挣钱损害人民的利益, 吝啬的商人为小朋友多看了几眼商品就大声谩骂等, 这些都可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体验与感悟, 从而获得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写作与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结合起来, 在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 并将这些素材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当中, 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浅谈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 篇8

【关键词】观察 生活 撷取 素材

写作常常被视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受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底子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毕业之后的择业。

写作源于材料,材料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撷取写作题材,让生活素材进入作文。只有这样,写作时才能感到得心应手。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笔者认为,仔细观察生活,深入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是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中职学生写作的现状

写作训练时,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绞尽脑汁却无从下手。不少学生写作时感到:站在色彩纷呈的大自然面前,直面复杂的社会与人生,置身琐碎而又实在的日常生活,虽然眼前的世界丰富多彩,但撷取时,却又无法着手。究其原因是疏于对事物的观察,找不到写作的素材。

1.学生的思想水平有限,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能力差。好的文章应当有好的主题,这要受作者的思想水平所影响,中职学生的思想水平有限,又不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往往对身边发生的事件或视而不见或见之不深、不透,不能生发,不会联想,缺少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方法,故而写出的文章或言之无物,或无病呻吟,或以物说物,不能把眼中之物变成胸中之物或笔下之物。

2.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少,缺乏写作的素材。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经历的事情少,生活经验积累的不是很丰富,因此,写作所需的直接材料来源不多。主观上讲,这些学生都是从中学走进来的,还没有和社会充分地接触,加之平时养尊处优,缺乏困难、挫折的磨炼,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没有过多的写作第一手资料,所以写文章时总觉无话可说。

3.学生的知识储备少,左右逢源的能力差。这些学生由于书读得少,初中文化基础差,不能广泛地摄取知识,不注重日常积累,造成了取得写作材料的间接途径几乎断绝,做起文章来只知“一”,不知“二”,说“今”不知联“古”,谈“中”不知涉“外”,这种纵横联系能力的缺乏,致使写出的文章苍白无力。这就是“积之不厚,发之不佳”的根本所在。

二、如何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

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及积累。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写作亦是如此。列夫·托尔斯泰原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对成百上千幸福与不幸家庭的观察、思考过后的真理。

1.抓住特征,观察生活,获取素材。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有目的地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区别于观看、看见,是一个由外及里的过程。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教会学生捕捉特点,发现异同,发现平凡生活中蕴涵的真善美,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形象逼真,生动感人。观察事物时,要从事物的形状、声音、颜色、状态、结构等几方面入手;观察人物时,要留心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为自己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深入思考,感受生活,内化感悟。中职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不是不丰富,而是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之所以如此,最根本原因是没有“用心”生活,没有深入感悟生活。看到了、听到了、触摸到了,那只是对这个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要想使之真正成为感受,还离不开深入地思考,内化升华对生活的感悟。在生活中,应学会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波动,有意识地培养感悟生活的好习惯。

3.积累材料,反映生活。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这“三个仓库”就是积累材料的三条途径,“直接材料的仓库”就是要经常写观察笔记;“间接材料的仓库”就是要勤写读书笔记和卡片;“语言的仓库”,就是要把随时听到、看到优美的句子和生动的词语记下来,写作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使用。

参考文献:

写作 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篇9

从课文、课外阅读走进生活之中,用心灵去写作

关键词:

一、作前准备

二、激情写作

对于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首先最重要是作前准备,作前准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作前准备分两方面:一是老师的作前准备;二是学生的作前准备。老师的作前准备

是学生作前准备的前提,是传授学生自如驶驭每篇作文方法的基石。

以往我是这样做好作前准备的。以课文为切入点,不要把课文和作文脱钩授课处理。因为每单元的课文大多数是围绕此单元的作文设计的,那么我们平时上课时就必须审清这篇课文与此单元作文的联系,要用为本单元作文服务的思路去教授课文(这一点有必要分清两个阶段:一是刚上三年级的学生;二是学生走入写作正轨之后)。刚上三年级时,老师要重点教会学生去围绕作文分析课文,1、课文类型,可以从课题上去判断(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并领悟作者写作题目的出色和引人入胜,同时让学生学会以后写作文给自己的文章精心起个好标题,吸引别人的注意。

2、课文结构,也是文章的框架,每种类型的文章都会有基本的框架,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总分总的结构,写事的文章分为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这些都必须使学生学会一眼就能看出所学课文的结构,并应用到自己写作时的文章布局上,不会阻塞思路。

3、课文的好词佳句,好词佳句是文章的骨肉,首先带领学生欣赏这些好词佳句,了解如何去写好这些句子的,写景状物课文会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写人的课文会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并用贴切的语言去描绘。以上的分析方法,要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不是课文分析后一句简单的话交代学生),让学生有意识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并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当度过了这个阶段,步入正轨时,就应该放手让学生以作文的观点去分析课文,老师此时起起敲边鼓的作用。学生是主流,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去讨论课文,带动全组的写作能力。

以下我要讲的是两种类型的课文与作文的联系:写景、写人(要通过事件去丰盈人物)。

(一)、写景

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

1、学生预习古诗弄清是写景诗。

2、让学生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景物,再幻想自己就是诗人,绘成一副《江畔独步寻花》春景图。(让学生进入生活中发现大自然的美)。

3、课堂上让学生在绘图的基础上,对诗中内容展开大讨论,然后由各学习小组扮演各种角色参加表演赛,扮演繁花的要注意花多“压”、“低”两个动作表演;扮演蝴蝶的抓住“留连”一词把蝴蝶那种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陶醉的神态表表演,并运用拟人手法,说出蝴蝶的心声;扮演黄莺的要扮出黄莺啼叫时的娇美神态;扮演诗人的要把融进美景之中的欢愉神态、心情体现出来……让其他学习小组去欣赏,再品评,说出每个学习小组表演的成功之处。

4、最后由各学习小组长掌笔,组员补充润笔,把诗的内容用小作文的形式写出来,再进入古诗小作文比赛,畅谈自己的好词佳句。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描绘能力自然提高,写作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二)、写人

我们都知道,要写好人物,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式各样的人,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样子、神态等都要细心观察,熟悉了解他们。而这种观察方法首先必须在课文学习上掌握。现在,我又以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学习为例。

1、由学生讨论分析古诗内容,知道古诗是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写他的天真烂漫又是通过他钓鱼这件事来丰满这个人物的。

2、演一演。首先给予充分时间由学习小组讨论,所扮的角色应当怎样装扮,用哪些套具,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怎样去设计(其实这就是在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古诗内容,并把自己生活中实际做过的事情回味一下,积累写作素材)。

同样,表演后进行大讨论,说出自己喜欢哪组的表演及喜欢的原因,让学生的观察力越细腻,语言运用能力越熟练,让学生喜欢从课文中去吸收写作的营养,进行快乐写作。

谈到老师的作前准备,此时还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去找类似的课外读物去读,学习别人文章的布局,题目的新颖,如何去观察,怎样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去描绘所看、所听、所闻的内容,使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万事万物。接着就是带领或引导学生去活动。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必须把学生引进大自然中,激发学生新奇的想象力,展开心情,在玩乐中去观察,更具有童心、童趣,语汇会更精彩。最后就是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生活中有趣的乡村俗语,准确运用到文章中,会使文章灵动起来,更具有阅读价值。(“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打地洞”、“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等)

上一篇:建筑工程自查自纠报告及阶段性总结下一篇:小学研究报告范文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