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生活

2024-09-05

写作与生活(精选12篇)

写作与生活 篇1

叶圣陶先生早就对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于漪老师在谈写作时也说:“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应。写文章, 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 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工夫, 关心、了解、寻觅、感受……文章不是‘做’出来, ‘挤’出来的, 而应该象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的。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 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 笔下的文章就生意盎然。”既然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那么学会生活、感悟人生就是学生学写作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一.学会观察生活

高中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观察事物, 首先要解决观察点的问题。观察点即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所取的角度。位置有远近高下, 角度有俯仰正反, 既考虑位置又考虑角度, 就产生出更多的角度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了认识事物的全貌, 作者需作“面面观”。但是并不是每个角度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都能激发观察者的美感和联想。因此观察者在取得全面印象之后, 还要充分使用最佳观察点, 从最佳视角凝神观察。观察人物也是这样。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就需要作“面面观”, 从不同的社会关系出发, 观察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 从而全面把握人物丰富的性格。

二.学会积累生活

积累有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两种方式。直接积累, 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 从而积累的生活素材。这里的现实生活应该是一种原味的自然的生活, 而不是为作文而搞的人为的活动。我们所要强调的积累生活, 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 写作的源头, 写作的动力, 写作的灵感。而不是我们有的老师所认为的“鲜活”的社会生活。投身“鲜活”的社会生活固然能写出好作文, 但在当下的教育现状下是不现实的。学生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或生活日记来积累生活, 从而完成生活储备。间接积累, 是指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 从而积累的生活素材。书本知识是别人生活的结晶, 学生通过阅读也就间接地积累了生活。具体实施时, 学生可以做读书笔记, 建立手头剪报资料, 做卡片, 做报刊索引等。

三.学会品味生活

要学会品味生活, 首先要学会品味自然。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花鸟虫鱼, 山川风物,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生品味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也就收获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其次要学会品味社会, 社会是我们人生的舞台, 人情世态, 风雨彩虹, “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生品味到了社会的和谐之美, 也就收获了醇厚的人间真情。还要学会品味人生, 人生是我们生命的历程, 酸甜苦辣, 雨雪风霜, “千淘万漉虽辛苦”, 学生品味到了人生的曲线之美, 也就收获了人生的真谛。学生学会了品味生活, 把自己的品味所得诉诸笔端, 他们的作文还会“为赋新词强说愁”吗?

四.学会思考生活

学会思考生活就是在观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后, 要穷追物理, 探幽显微, 透过表象看本质, 看到结果溯原因。学生作文思想要健康, 就要对一件事作出正确的评价。首先思考生活要有广度, 要学会观此思彼。观的是眼前的景、物、人、事, 而所思的却是与此有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如朱自清先生面对梅雨潭的绿, 而想到相类相似的事物:少妇拖着的裙幅;又想到相差相别的事物:什刹海的绿杨, 虎跑寺的“绿壁”;最后又把那绿想象成可裁以为带的丝绢, 可挹以为眼的神液,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了“观此思彼”的思路, 还愁作文材料不丰富吗?其次, 思考生活要有深度, 就要学会观形思神, 观物思理, 观果思因, 观难思解。先说观形思神。“形”是指事物外在的可观可感的形貌、姿态、声色等, “神”是指事物外在的特征或内在的精神。如鲁迅由本来“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 发现它作为“儿童乐园”的特点, 给读者描绘出一片令人神往的乐土。再说观物思理。“物”是指客观的存在, “理”是指蕴含其中的一般事理, 乃至更高层次的哲理。“物”是可感可观的, “理”只有靠思考才能获得。王安石观褒禅山之景而得出做事必“尽吾志”, 为学必“深思而慎取”的道理。三说观果思因。我们所观察的事物, 常常只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 这一环是怎么来的, 就得靠思考来推断。最后说说观难思解。学生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问题, 需要思考怎么解决, 长此以往, 就会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写作与生活 篇2

我们都知道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如何把生活中的感受变成文学?而我们平时的写作素材又是从哪里来的?写作与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真实的写作?

语文新课标规定:1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

“真实的作文 ” 应该具备三点内容: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并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

把写作教学看作发生在个人世界和更广阔的社区交汇的地方的一种活动,或者说主要是通过信件的写作形式与社会生活、周遭的人和事发生真实的交往。写作作为一种交往,其指涉的对象世界应更为广阔,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者可分别与不同的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 1、通过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言说,与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发生关系; 2、通过对社会世界中事态的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 3、通过对主观世界,即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的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严格起来讲,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给玩具生产商写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写私密书信也有明确的“目标读者”——自己,而更多的写作则是有其“隐含读者”——为交流情感、交换观点、传达信息而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接受对象。读者“真实的反应”既可以是直接的,比如写信得到回复;也可以是间接的,读者通过阅读受到潜在的真实影响。明示或者隐含,直接或者间接,都有“读者和对象”存在,写作才能“真实”发生,写作的意义才能显现。

“真实的写作”吁求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吁求写作与生活世界的真实关联,是相对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割断与生活联系的“虚假写作”而言,与“写实的写作”并非一个概念。“写实”与“写虚”相对,一个强调写真人真事,一个意指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改造和虚构。无论写实还是写虚,只要作者基于真切的生活体验,明确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与目标读者做真诚的交流,就是“真实的写作”。为帮助学生树立起目的与对象的写作意识“提供支架”:

创设情境。创设写作情景有利于学生生发、拓展联想和想象,易于确立特定的写作目的和对象,调动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提供“温总理探望震中受伤男孩”的摄影照片,就是创造写作情景的一种形式,学生阅读照片,做出不同的反应和选择,牵拉出自己的“摄影故事”。

提供任务。自凡任务即有目的,为完成任务、实现目的就要充分利用起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写作亦是如此。如为竞选某种职务而撰写演讲词,为绍介某部电影编写“海报”,为说服别人写份申辩书,再如给母亲编撰传记,为家族写份家谱,为某部书写份读书报告,都要充分考虑到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要去咨询访谈,查找资料,翻检搜索,这样与真实任务相连接的写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虚假写作”的可能。

利用网络。网络交流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虚拟在于网络言语交流的非正式性、自由化乃至狂欢化,真实在于每个人的言语作品都会在网络上得到关注和呼应,大家彼此分享交流的欢乐,感到是在做一件真实的活动,真实的事情。如果条件允许,利用起网络即时互动、自在交流的功能,尤其通过建设班级写作博客群,让写作日常化,激活写作教学,是不错的选择。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消费何处,反馈如何,消费又如何刺激、改进生产,应该是一个生产、消费、流通的过程循环。关注写作的全过程,就不能下简单的“写作指令”,就要关注学生每个写作阶段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就要培育学生为自己的精神产品负责的意识,让他们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接受读者的检验。关注写作的全过程,有两个层面:

一是关注每一种写作形态。写作并不只发生在两节课联排的写作课上,尤其不是主要发生在规范死板的写作课上,写作与阅读联姻,可写批注,仿写句段,写摘要,写读书报告,给作品中的人物编传记、写书信等等,读写联动,相得益彰;写作与实用情境接通,写试卷分析,写实验报告,写活动海报,办板报、手抄报等等,自然发生,无处不在,写作是“所有学科的写作”,写作的全过程,就是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写作与精神生活 篇3

一、真正喜欢是前提

一定有不少同学是怀着作家梦学写作的,他们觉得当作家风光,有名有利。现在中学生写书出书成了时髦。中学生写的书,在广大中学生中有市场,出版商瞄准了这个大市场。中学生出书是新鲜事,有新闻效应,媒体也喜欢炒。现在中学生用不着等到将来才当作家,马上就有可能。这对于中学生的作家梦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

我不认为中学生写书出书是坏事,更不认为想当作家是不良动机。但是,这不应该是主要动机甚至唯一动机。如果只有这么一个动机,就会出现两个后果。第一,你的写作会围绕着怎样能够被编辑接受和发表这样一个目标进行,你会去迎合,失去了你自己的判断力。的确有人这样当上了作家,但他们肯定是蹩脚的作家。第二,你会缺乏耐心,如果你总是没被编辑看上,时间一久,你会知难而退。总之,当不当得上作家不是你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所以,只为当上作家而写作,写作就成了受外界支配的最不自由的行为。

写作本来是最自由的行为,如果你自己不想写,世上没有人能够强迫你非写不可。对于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我最满意的回答是:因为我喜欢。或者: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写。所有的文学大师,所有的优秀作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表达了这样两个意思:第一,写作是他们内心的需要;第二,写作本身使他们感到莫大的愉快。通俗地说,就是不写就难受,写了就舒服。如果你对写作有这样的感觉,你就不会太在乎能不能当上作家了,当得上固然好,当不上也没关系,反正你总是要写的。事实上,你越是抱这样的态度,你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不过对你来说那只是一个副产品罢了。

所以,我建议你们先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是不是真的喜欢写作?第二,如果当不上作家,我还愿意写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具备了进入写作的最基本条件。如果是否定的,我奉劝你趁早放弃,在别的领域求发展。我敢肯定,写作这种事情,如果不是真正喜欢,花多大工夫也是练不出来的。

二、用写作留住逝水年华

有人问我:你怎样走上写作的路的?我自己回想,我什么时候算走上了呢?我发表作品很晚。不过,我不从发表作品算起,我认为应该从我开始自发地写日记算起。那是读小学的时候,只有八九岁吧,有一天我忽然觉得,让每一天这样不留痕迹地消逝太可惜了。于是我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每天到哪儿去玩了、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等等都记下来,潜意识里是想留住人生中的一切好滋味。现在我认为,这已经是写作意识最早的觉醒。

人生的基本境况是时间性,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精力都无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最宝贵的是每天、每年,每个阶段的活生生的经历,他们所带来的欢乐和苦恼,心情和感受,这才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东西。但是,这一切仍然无可避免地会失去。总得想个办法留住啊,写作就是办法之一。通过写作,我们把易逝的生活变成长存的问题,就可以以某种方式继续拥有它们了。这样写下的东西,你会觉得对于你自己的意义是至上的,发表与否只有很次要的意义。你是非写不可,如果不写,你会觉得所有的生活都白过了。这是写作成为精神需要的一个方面。

三、用写作超越苦难

人生有快乐,尼采说:“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写作是留住快乐的一种方式。同时,人生中不可避免地有苦难,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写作又是在苦难中自救的一种方式。这是写作成为精神需要的另一个方面。许多伟大作品是由苦难催生的,逆境出文豪,例如司马迁、曹雪芹、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等。史铁生坐上轮椅后开始写作,他说他不能用腿走路了,就用笔来走人生之路。

写作何以能够救自己呢?事实上它并不能消除和减轻既有的苦难,但是,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把自己与苦难拉开一个距离,以这种方式超越苦难。写作的时候,我们就好像从正在受苦的那个自我中挣脱出来了,把他所遭受的苦难作为对象,对他进行审视、描述、理解,距离就是这么拉开的。我写《妞妞》时就有这样的体会,好像有一个更清醒也更豁达的我在引导着这个身处苦难中的我。

当然,你们还年轻,没有什么大的苦难。可是,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总是有的,青春和成长也会有种种烦恼。一个人有了苦难,去跟人诉说是一种排解,但始终这样做的人就会变得肤浅。要学会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久而久之,你就渐渐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当你用笔这样做的时候,你就已经是在写作了,并且这是和你的精神生活合一的最真实的写作。

四、写作是精神生活

让写作教学与生活联姻 篇4

怎样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对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 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 你们只要在屋子边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 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你们大概不知道蚂蚁会发出声音并能相互交谈。蚂蚁的话是很轻的, 但已经能够用磁带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们可以听到蚂蚁怎样讲话。蚂蚁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重好多倍的东西?人就不可能这样。这同样是个谜。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会出现许多谜。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 注意观察, 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种一粒豆, 到野外去观鸟, 养一缸鱼, 看日出日落, 留心听行人的脚步, 做这些事既不需要大投资, 也不需要什么理论背景, 只要教师多加引导就能做好。

怎样才能使学生每次的作文练习成为他们的心灵需要, 诱发他们的写作冲动, 使他们乐意写, 有东西写呢?其实做法很多, 现在我谈谈我的做法。

1. 情境作文。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闭目沉思, 心驰神往, 眼前似有动人的画面闪过, 脑中仿佛有一幕幕的往事叠现, 抓住情境诉诸笔端, 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宣泄。

上课伊始, 我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 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 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

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 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 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一丛丛爬上树梢, 好一个迷人的早晨!

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 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 小鸟在欢快地唱歌, 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 小花在微风中舞蹈, 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 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 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 还有哗哗的流水声, 真是美妙极了!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听后想象, 再现生活。每个学生都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 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 从而燃起写作欲火, 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

2. 课文激发。

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思维实际联系起来, 据此设计作文。欣赏了《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我让学生听歌曲《天堂》, 听完后, 用文字进行描述一番;学习完诗歌《雨巷》, 我让学生听歌曲《丁香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就这样匆匆地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听完后, 我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 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以及她那哀怨凄美动人的故事。同学们大多都动了感情, 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3. 材料激发。

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视片段、书籍章节、报刊选段等, 指导学生写日记、说童趣、谈感受, 以及看图作文、缩写、改写、续写等。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冲出亚马逊》, 进行记台词比赛、写作观后感。让作家的思想情感与美学追求, 以及改编者的艺术趣味在“润物细无声”中走进学生的心田。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不仅可以从广告词、店名、商标名去品味和揣摩语言的优劣, 还可以从俗语、古训、警句中挖掘语言新的涵义, 标语广告的精练得体, 歌词的隽永流畅。

4. 文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

“现场写生”、“分析评论”、“编辑杂志”、“家长参与”、“办黑板报”、“写宣传报道”、“抄写格言”、“成语接力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锻炼实际的写作能力。

写作与生活 篇5

请以“生活给我智慧”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解题指津]

1. 生活给我智慧:生活,指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所涉及的范围。

2.生活给我智慧:我,确定了行文的人称,并限定了文章体裁——记叙性(记叙性或带有叙事色彩的散文)。“我”可以不是事件的主体,但必须是其中的“角色”,是“智慧”的受益者或见证人。

3. 生活给我智慧:给,实际上暗示表现手法——借事寓理,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是由生活到智慧,由体验到升华的过程。

4.智慧,指辨认、判别、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审题关键:必须把“智慧”与“道德”“意志”两概念区分开来。爱心、诚信、谦虚、宽容、见义勇为、克己奉公等均属道德范畴;顽强、刻苦、勤奋等应属意志范围。而智慧则应该包括理性的判断和灵性地创造能力。

[例文一]

生活给我智慧

人生如棋——我在三尺棋枰的拼杀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第一盘。也许是太想证明自己,也许是太急于取胜,我步步紧攻,棋风凌厉。然而由于疏于防守,破绽百出,很快被对方打败。一盘本来开局不错,可以更精彩的棋,就这样匆匆收场。

可见,做事要心怀全局,把得失进退考虑周全。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就会顾此失彼,适得其反。再说,过早的分出胜负,也许未必是好事,即使赢了,匆匆结束的一盘棋也不算是好棋;那一段草草走过的人生,有怎能算是精彩的人生。

第二盘,起手稳多了,攻守结合,稳步推进。对手思索的时间越来越长,也许对方已被我难住,但也很可能在琢磨更加高明的招数,突然,对方紧绷的脸露出了微笑,我知道我又惨了。果然,对方在两条棋路的交叉点上放了一颗棋子,这下一举打通了两条路,我已经堵不住了,只能认输。

解决问题,应该把握关键之处。对于这盘棋来说,两条棋路的交汇处就是关键,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出奇制胜。

第三盘。双方比拼进入白热化阶段,我和对方都不动声色,但早已在棋盘上战得热火朝天。我盯着棋盘老半天,终于看出了门道,往交汇处放了一颗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得意地望着对手,然而对方并没有认输的意思。

对方不断地用四子,我不慌不忙堵,心中暗想:哼,看你还能顽抗多时?我还没得意多久,就惊异的发现我又输了:对方不停地用四子创造机会,反倒先我一步制胜!

看来,就算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否则很可能会功亏一篑。就对手而言,能劣势中积极寻找对策,不放弃希望,最终绝处逢生,反败为胜,真是难能可贵。

虽然连输三局,但我没空去伤感,因为我一直暗自庆幸:幸亏让我在下棋中领悟了人生的智慧,如果让人生教我这些,我付出的代价绝不会像连输三盘棋这样简单。况且我知道,棋可以连续下多盘;而人生,只有一场,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来。

小棋子,大智慧。

棋如人生。

[教师点评]

本文选材于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棋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文中对博弈双方的运子拼杀和处心积虑的神态、举止、心理等活动的细节刻画,更是引人入胜,极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以事寓理,角度新颖,是本文又一突出亮点。选材上大中取小,而在立意上却能小中见大,小事件揭示大道理,对弈中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审时度势、考虑周全;比拼中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言放弃的必胜的信念也是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这些最终决定胜负的变量在文中都得到很好体现,并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此外,文中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借助对弈双方棋艺的不同和心态的差异,较好地突出了主题:成功的取得并非偶然,棋如人生,人生如棋,生活给我们智慧,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文章多用短句使表达简洁、精炼。以“人生如棋”发端,以“棋如人生”结局,首尾圆和,结构匀称,同时也起到了点题和升华主旨的作用。

【例文二】

生活给我智慧

跳跃的壶盖给世界带来了蒸汽动力时代,树上落下的苹果把近代物理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生活给能工巧匠、智者先哲以启示,给了他们以撬动世界的力量。

而生活又是公平的,他亦把智慧给了我。我若是一道清渠,生活便是泉眼,把智慧的活水注入了我的血脉;我若是一棵绿树,生活便是土壤,把智慧的矿物质送进我的根系;我若是一弯虹桥,生活便是阳光,把智慧的颜料涂上我的躯体。我所领悟的生活的智慧虽无法改变世界,但也足以完善自己。

儿时的我喜欢蹲在墙角看蚂蚁,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有所感悟。有一次,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爬上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的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疏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明白了母亲讲的“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

生活不仅教给我逆境中要坚定,而且教会我顺境里要沉稳。常听人说“沸水不响,响水不沸”,为了证实此言,我曾守在火炉旁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壶。待到壶内开始躁动,发出噼噼剥剥的声响,声音越来越大,给人一种碎裂的感觉。再后来,躁动渐趋平静,只剩下丝丝的余响,仿佛是诗人的低吟。于是,我明白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哗众取宠的,正所谓“大言稀声,大象稀形”。

生活给了我为人的智慧,亦给了我处世的智慧。田间赏花,发现一朵月季娇艳无比,禁不住萌动了采撷的念头,可刚伸出手便因一阵剧痛而缩回——我忽视了花茎上的利刺于是我领悟到:每一个人就像月季一样,其性格中有你欣赏的,也有你无法容忍的,在与人交往时,既要避免被刺伤,又要防止刺伤自己珍爱的人。

生活宛如一位冷静的哲学家,它把智慧写进我的每一天,教会我正确地为人处世,引领我走向灿烂的明天。

[教师点评]

材料作文“心态与生活”写作指导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丰子恺

写作指导

读懂诗歌材料的以下几个方面:人、事物(景);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总结句: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世界。

人活的是一种心境。人生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他就哭,每天只看到失去多少就不会快乐,看到拥有多少就会感到幸福。据此,凡能强调“个人的意识(心态、态度)对客观世界(生活、人生)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立意,都切合题意。例如:我的人生(生活)我做主,我是生活的主人,不要用消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最佳立意:兼顾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素材运用

强力素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化用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上的露水是花儿的泪吗?鸟儿的叫声是它在哀鸣吗?露水在感动的人眼中是泪,因此花儿也被感动;鸟鸣在痛苦的人耳中,声声惊心,因此鸟儿也在痛苦。心不同,看世间的事物也不同。

强力素材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化用例段:苏轼的《赤壁赋》中两人的对话是苏轼不同的心。因为悲观而有“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为旷达而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同样是对生命的感慨,只因心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强力素材3:《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曾经是个四处碰壁、连狗都不如的人,是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给了他丰盛的晚餐,让他睡在有洁白床单的床上。虽然他对主教心存感激,但还是将主教唯一的奢侈品银餐具偷走了。刚走了不远,警察将他抓了起来,带到了卞福汝主教面前。这时,只要卞福汝证实一下银餐具确实是他偷走的,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再次回到监狱。出人意料的是主教没有说他偷了东西,警察放走了他。临别时,主教低声地说:“请不要忘记,永远也不要忘记您答应我的事,您要用这些银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坏人了,我已经洗净了您的灵魂,把它献在主的面前。”

化用例段:一个人内心装了些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丰子恺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此言得之。你看那活在《悲惨世界》中的卞福汝主教,难道不是此话的最好体现者吗?他对世界、对他人的爱是那么宽广,他对冉阿让的怜悯和宽容是他内心的慈悲所致,他的内心定像他那花园般简洁、精致又美丽。

写作与生活 篇7

一、社会生活取材,提升写景习作质量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人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作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教师在开展写景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引领学生探寻自然社会中的无限奥妙。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的鸟兽虫鸣、绿树成阴,无一不可作为第一手写作素材。春暖花开之际,教师组织一次踏青活动,让学生观察春天来临之际一草一木的变化;夏虫蝉鸣之际,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香山叶满之际,登高游览中让学生体会霜满大地、遍地残红的惊心动魄之美;大雪纷飞之际,借片片飘落的雪花为学生营造银装素裹、原驰蜡象之境。自然四季、山川河流,无一不可作为写作对象。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雪都能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美的震撼,写景作文是小学习作课中最常见的训练内容之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美景展开习作,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将景写得逼真、写得生动、写得更为形象。

二、家庭生活取材,提升写事作文质量

家庭是孩子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家里的,家庭生活能给学生带来最真实的生活感悟。温暖的家庭里每天要发生多少有趣的事情啊,这些都可以拿出来写一写、记一记。在写事作文训练中,教师可将目光转向学生家庭生活,为学生布置与家庭有关的写作话题,使学生学会在温馨友爱的家庭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激发写作情感。

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名为《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学生拿到题目,冥思苦想,不知道写些什么,怎么才能写得生动。见此情景,我便提示道:中秋节刚刚过去,在这个阖家欢乐的节日里,同学们的家里面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仔细想一想,等一会儿老师要邀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这些好玩的事情。学生一听写节日里有关的家庭趣事,马上热烈讨论起来,与同学交流中秋节期间在家发生的新鲜趣事。短暂的热烈交流后,我点了几位学生发言,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家庭乐事。有同学谈到与爸爸妈妈做月饼的趣事,有同学谈到中秋造句游戏趣事,还有同学谈到中秋看花灯趣事。一位同学在交上来的作文里写道:“吃完月饼,我和表弟、表妹手执着传统的灯笼玩乐。我们手执灯笼一边走一边说笑话。当我们说到有一只大肥猪时,突然我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整个人跌倒在一个大水沟里,全身染污了,灯笼也烧着了,把我吓坏了。表弟表妹都捧着肚子大笑起来。这时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

家庭是孩子们温暖的港湾,将家庭生活引入学生的写作情境中可以增强孩子们的个人体验,有利于生活与知识的有效结合。

三、学校生活取材,提升写人作文质量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领域,注意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交叉整合。学科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科整合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例如,学校运动会后,让学生写写操场上的运动员风采;升年级时,写一写新换的科任老师;和同学熟悉后,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某位同学等。

小学生作文活动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写作素材的缺乏,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限制了学生习作资源的积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为学生挖掘学校里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激发创作欲望。

总之,生活是广阔的海洋,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在社会生活中,学生难道只能积累写景素材,在家庭生活中就不能写人吗?自然不是这个道理,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广泛的生活活动中汲取写作资源,并不意味着要限制学生的习作源泉。作文教学生活化,关键在于生活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一切值得写的事物,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这些生活之景、生活之人、生活之事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魏洁.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12).

写作与生活 篇8

笔者所在的海南省海南中学曾经拟选拔高二年级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英语创新大赛。该竞赛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尤其是写作能力的要求极高。然而, 笔者通过对校内选拔赛 (60分钟内写约300字的作文) 中学生习作的分析发现, 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仍存在语言基础薄弱、写作技巧缺乏、思维狭窄等问题。根据与学生的座谈, 笔者将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写作训练效果不佳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教材的单元写作部分内容不系统, 部分单元的写作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写作部分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重组;第二, 教师的写作教学方法简单, 形式单一,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 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效果不明显, 学生获益不多。其实, 此类现象在高中学校普遍存在。因此, 整合英语教材, 创新教法, 优化写作教学效果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在英语教学中将“生活化”英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不失为一个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好方法。

二、理论依据

(一) 生活化教学

著名教育家如杜威、陶行知等倡导“生活化教育”的理念。他们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要把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材,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 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高中英语“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整合教材,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生活实践活动建构知识, 提升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生活, 在生活体验中学会使用英语 (许荟2011;章炜丽2009;齐惠如2010;陈月红2008;姜德泉2009) 。

(二) 自主学习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教育部2004) 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学生能自己参与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有内在的驱动力, 能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英语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学习效果 (陈燕2008;马丽莉、朱甫道2011;陈伟莲2012) 。

笔者认为, “生活化”英语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需求, 能够再现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将二者融为一体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 可以创新教学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生活化”自主写作训练的教学实践, 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高中英语“生活化”自主写作教学模式能否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2.高中英语“生活化”自主写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有何影响?

(二)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旨在通过8个课时 (每80分钟为1课时) 的写作教学训练, 帮助高二年级13名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写作兴趣。研究者收集了13名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共26篇作文, 进行仔细批改并分析学生习作质量的变化;在实验前后与13名学生进行约30分钟的座谈, 倾听、询问、记录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的得与失, 比较传统写作课堂与实验写作课堂的优劣与不同。

(三)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是一次小范围、针对优生与创新英语大赛的写作训练研究, 主要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对学生习作的分析采用归纳法, 即反复阅读学生习作, 对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归类, 提炼分析主题, 分析习作质量。对学生座谈中的文字记录采用量化分析和描述性、评价性分析法。

(四) “生活化”自主写作教学干预模式

本研究中“生活化”自主写作教学的干预模式如下:

课前, 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新闻和时评, 阅读自己查找的或教师提供的相关英文资料, 如通过Teens周报, CCTV-NEWS电视频道, VOA、BBC新闻广播等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收集整理相关话题资料与词汇, 写好约100词的话题导入。教师将学生整理的词汇和话题编印成资料下发给学生。

在第一堂课上, 学生介绍各自的话题, 教师组织学生选取1~2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词汇预习及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 每个小组代表总结陈词或就话题进行即兴演讲、辩论等,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课后, 教师将学生讨论的话题提炼成写作题目。学生课后完成300词左右的作文, 并交由教师批阅。

在第二堂课上, 学生3~4人一组阅读优秀习作或“创新英语大赛”历届获奖作文, 探讨这些获奖作文的优点所在, 总结此类获奖作文的写作思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 复习给文章润色的主要方法和技巧。之后,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面批。

本研究中的写作训练干预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化。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整合, 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生的生活需求, 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形式生活化、自主化。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设计生活化的写作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交流、探讨, 有效地建构知识, 增长技能。

3.课外拓展生活化、自主化。教师适当布置课外学习任务, 使英语学习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探究、体验生活的机会。

4.评价手段生活化、自主化。对学生习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即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书面评价与面批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人的努力与付出, 评价要个性化、具体、及时, 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实验前后习作的分析以及对座谈记录的整理, 发现学生英语作文质量的变化及写作兴趣态度的变化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表2可以看出, 经过8个课时的“生活化”自主写作训练后, 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及写作兴趣均有提升。

“生活化”自主写作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 原因有三:该模式在内容上源于生活, 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个人及小组探究式、讨论式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诸多写作和自主学习的策略;教师当面评改的方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效果较好。学生在多次课程结束之后均言“意犹未尽”“时间过得真快”。

五、对常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尽管本次研究是一次小范围、针对优秀学生的写作训练研究, 但由于其形式新颖, 效果突出, 对于常规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写作教材整合及实施

很多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写作单元部分目标不明、内容凌乱、脱离生活, 写作方法技巧的训练不系统, 需要教师重新对其进行整合, 然而, 授课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因此, 笔者建议学校教研组安排专门的教师或者学生, 参与写作教材内容的整合, 并派专人上写作课。

(二) 写作教学课时的安排

由于“生活化”自主写作模式通常会安排较多学生喜爱的小组话题探究、小组评价活动, 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笔者建议常规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安排专门的写作课, 两节连堂 (80分钟) , 隔周一次。

(三) 写作教学形式

常规的写作教学中应该坚持“小组探究, 先议后写”的原则。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机会, 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搭建写作“脚手架”, 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有助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究, 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 内容的分层多样化

在常规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除了安排统一的写作任务以外, 要适当增加学生自选写作任务, 如自由日记、周记、主题写作等, 以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满足不同学生的表达需求。

(五)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常规的写作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除了教师的书面批改外, 还应当采取面批、同伴批改等多种评价方式, 既可以使点评即时化、个性化, 又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写作评价标准, 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赏析能力, 进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六) 写作素材的收集整理

“生活化”自主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查阅、整合、选择写作话题并搜集话题词汇, 鉴赏、分析优秀习作, 这些资料对于教师、学生来说既是不可多得的写作教学素材, 又是学生写作提升、进步的记录, 应收集整理备用。

结束语

实践证明,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融入“生活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对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和能力, 优化写作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教学,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技能。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应努力走英语教学“生活化”“自主化”的实践之路, 使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然而, 由于此次实验研究是一次针对优生的小范围的研究, 学生原有的英语水平相对全省各个中学而言有明显优势, 研究结果未必适用于所有学校。因此, 我们期待研究者进行更大范围、更多区域、更多课型、更多角度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陈伟莲.2012.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综述[J].课程教育研究, (8) :20-22.

陈燕.2008.论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英语教研, (10) :41-43.

陈月红.2008.高中英语生活化课堂探究[J].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Equipment, (15) :54-55.

教育部.2004《.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姜德泉.2009.为有源头活水来--英语生活化课堂示例[J].山东教育, (32) :55-56.

马莉丽, 朱甫道.2011.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综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3) :125-128.

齐惠茹.2010.中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中学英语之友, (1) .

许荟.2011.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生活化[J].江苏教师, (7) :77.

写作与生活 篇9

一、分析背景, 新课导入

《小石潭记》是名家名篇, 其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基于此, 在教学开始前的新课导入环节, 应当大致总结下以前学过的唐宋八大家及作品, 大致介绍下这八位文人, 接下来提醒学生以前学过的苏轼的文章, 这样抓住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 并结合他们对大作家的好奇, 提示即将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因为学生对苏轼略知一二, 对柳宗元却不怎么了解, 势必会有听听关于他的故事的欲望。这样, 在分析背景的愉快问答氛围中, 学生对于作者写《小石潭记》的背景也能形成初步了解, 完善了新课的导入环节。

二、仔细阅读, 体会自然之美

因为《小石潭记》是文言文, 初中生不易理解, 针对此,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 结合以往学生积累的文言常识加之课文底下的注释, 对于该篇文章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等进行探讨, 并借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具体实施中,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遣词造句的方式。如文中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全句未提水字, 却使读者联想到了潭水的清澈见底, 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别致的描绘令人回味无穷。另外, 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情感, 融入生活化气息, 使文言文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得到缓解。如与学生探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景象, 于细微之处发现动人之处, 这样利于引导学生更专注于探寻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动人之处, 深刻体会作者的构思行文, 将其转化为对自身生活的向往, 学会感悟生活, 并注重用文字记录生活。

三、教学对比, 更显自然之美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使用对比教学的方式, 因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风格与文体上有相似之处, 均写景状物, 借景抒怀。客观记录是《小石潭记》的特色, 作者的感情则表现为一条暗线, 于侧面体现出自己内心复杂芜乱的情绪, 但鲜有主观情感流露。针对此, 借助于两篇或多篇类似文章的对比, 综合出柳宗元写作的小而精致, 选材的独到。教师应适时结合学生的日常写作, 向他们传授在对自然描写中流露真情的技巧, 更要借鉴作者的思路, 去完善自己的写作。此外, 教师也可以结合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 让学生探索发现不同类别文章中的变化及行文等, 能加深对文体的了解, 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多元教学, 体会生活之美

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明白, 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点极其重要, 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是语文课堂应注重的关键点, 需要明确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 通过一系列探讨交流, 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使课堂气氛自由活泼, 进而实现课堂容量的扩充, 完善此课时的课堂教学。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让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联想到的生活之美, 借助于这种相互交流分享的方式, 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 体会和分享生活之美, 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五、完善写作, 记录生活之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会学生写作极其重要, 因为生活之美仅是停留在学生课堂记忆里, 终会有烟消云散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思维转变, 结合现实生活与所感所想, 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展现文字的不俗魅力, 用心用笔去记录大好的风景和飞扬的思绪。所以, 在《小石潭记》教学结束后, 应当基于锻炼写作能力的考虑为学生留开放型作文题, 使其能借鉴柳宗元的表达方式, 在写作中描绘美景, 抒发感情, 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写作与生活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写作教学,写作水平

提到作文, 许多家长、孩子都为此头疼, 教师们也是怨声满天。农村小学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孩子生活阅历少, 知识面窄, 课外阅读量不多。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导致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兴趣, 从而阻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 如何使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几点意见。

一、加强阅读, 激发兴趣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习作能力的根, 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但是, 阅读能力的提高, 仅靠课内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重视引导和激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注重词语积累, 将佳句名言消化吸收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同时学习他人美文的结构组织形式。

我校由于条件有限, “图书馆”藏书不足, 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营养需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语文园地七》时, 要求学生选择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来编一个故事。我先让学生想象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再写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可是他们写出来的童话故事内容简单,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我就有针对性地借来了《丑小鸭》、《小海龟历险记》之类的童话故事书,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还发动他们向高年级同学、邻居的哥哥姐姐借一些童话故事书来看。基于此, 我还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之后我在班级举行了一次读故事讲故事比赛, 学生感到兴致盎然, 踊跃参与, 求知欲得到激发, 知识面得到丰富。

二、注重积累, 培养恒心

学写作文, 不能有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想法。要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过程。鼓励学生不要因一次作文失败而气馁, 也不要因有些进步而骄傲。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恒心和毅力, 我重视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广开门路, 多渠道地提供阅读机会。让他们明白阅读可以积累好词好句, 可以丰富写作语言,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增强他们的阅读毅力, 培养他们的阅读恒心。

我要求学生准备用来积累好词好句的本子, 并分清写景、状物、写人……不同类型, 进行有目的的摘抄。此外, 我还要求学生每一页分为积累与仿写两部分。积累了一句或一段, 就在下面仿写一句、一段。有个学生积累了:“太阳渐渐升高, 也更加温暖了, 她的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万物, 亲吻着我的脸颊, 那么温暖, 那么真情, 就像一位慈祥的祖母亲吻着她的儿孙们。”就在这一页下仿写了一段:“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夜空, 更加明亮了, 她那皎洁的光芒抚摸着万物, 抚摸着我的脸颊, 那么轻柔, 那么温暖, 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爱抚着她的儿女们。”这样举一反三, 学生通过积累、学习、消化, 慢慢就学会了活学活用, 为写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亲近自然, 培养美感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也是亘古不变的写作素材。“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是春的无奈,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冬的惊喜。教师要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放下包袱, 亲近自然, 走近自然。农村孩子是“不幸”的, 也是“幸运”的。他们没有现代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课外书, 可是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万能书———大自然。农村依山傍水, 青山绿水就是农村孩子的伙伴。亲近自然, 发现自然美, 将这本“万能书”善加利用, 是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又一有效途径。

在人教版第七册中有一篇要求写秋景的作文练习, 我就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 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然, 亲近自然, 鼓励学生用眼、耳、鼻、手等器官去感受自然。通过细心观察秋天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瓜果蔬菜等, 体会秋天景色的美丽。回来后, 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景物画下来, 在旁边写上解说词, 并请一些同学给其他同学介绍看到的景物, 展示秋天的美丽, 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又培养了他们的美感。写出来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 翔实具体。其中有一个学生写道:“秋天的乡村是火红火红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颗红红的枫树, 火红的枫叶就像是被染红的。就在这时, 我不禁想起‘停车坐爱风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秋天的田野, 是那样辽阔。那梯田上金黄色的谷子好像和天空连在一起, 无边无际, 真美!忙得农民伯伯的脱粒机整天不停地工作, 那声音好像奏响了一首庆丰收的乐曲……”孩子们在大自然中, 亲身感受, 获得了新鲜的素材, 一步步接近自己心中的那片美景, 幻化出优美的文字, 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贴近生活, 留心观察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新的作文教学目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为此, 我们提倡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注重把学生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扩大学生的生活面。虽然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但是能做到“生活的有心人”的学生很少, 加上他们年龄小, 生活阅历少, 觉得生活平淡无奇, 没什么好写的。因此, 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出现假话、空话、抄袭的现象, 这说明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

“处处留心皆文章”。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很多事情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可写的东西, 但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 不仔细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 就会对新事物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许多内容会从眼皮底下溜走。所以必须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 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 用激情去探索, 积累丰富的素材, 写作时拈来即可。于是我要求学生进行写日记训练, 让学生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下来, 从而拓宽思路, 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 我所执教的乡村正经历着一场场大变革:大型水电站的建设, 二级公路的修建, 村里还盖起了大工厂、集市……许多新事物都在刺激着学生的视野。针对这些情况, 我在班里开办了“小小记者培训班”, 对学生在采访时的礼仪、记录技巧等作了专门的培训, 最后让学生采访有关人员和建设者。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 触动了情感, 慢慢学会了观察生活。在后来的写作中, 学生都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身边的事物、身边的变化。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 就会变得兴趣盎然, 然后作文渐渐情真意切。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美, 进而体验作文美。

五、合作学习, 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 在习作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更能培养学生在互动交往中的协作精神, 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共同提高。我经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共同参与, 如师生合作表演, 合作讲故事, 合作游戏, 合作表达, 合作写作。如我在教学习作《美丽的校园》时, 让小组同学共同商定应该抓住校园中哪些景点进行描写, 这些景点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等等, 使学生能无拘无束, 和睦相处,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另外, 我对一些作文有困难的同学开展“帮扶”活动。我让每位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提供给班里的同学,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这样就使一些对作文有畏惧的同学也初步摸到了写作的门径, 激发了写作欲望, 提高了整个整体的作文水平。

写作与生活 篇11

冯唐一见面就叫徐星为“星爷”,并说自己是来给星爷捧哏的,便自发地开始不停提问。两人真像表演一样,各种说学逗唱。没想到的是,冯唐问完以后,徐星又开始反问冯唐。这倒给记者省了事,一来一去,两位都把自己对生活、对文学的想法说了个透。

生活以好玩为主

冯唐穿着一条破了洞的牛仔裤走了进来,他说这是为了配合徐星。徐星也开玩笑说,不用担心,我不跟你借钱。赶上中国当代文学黄金时代的徐星,早年成名,却没有从中获得名利。而冯唐正是当下文学市场中的偶像人物,名利双收。但他们对于文学的信念是一样的,从未想过从中获取名利,以好玩为主。

徐星:我的这本《剩下的都属于你》是再版,大概是2004年出的,十年前了。这次再版,我跟编辑讨论,说其实这个小说里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达也很幼稚,是不是得改改?就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但是我想这本小说的第一部分早在1988年就已经发表过了,在我的小说里面,地铁票还是五毛钱一张呢,而且当时北京地铁就只有一条线,西边到八宝山,东边到国贸。我觉得以我现在的阅历,以及我现在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再重新来改这个小说,有点儿不公平。对读者来说不公平,对我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个太舒服的事儿。所以我们商量来商量去,是20世纪80年代写的,也就这么再版了。

冯唐:人这种变化我觉得贵在顺其自然,写作也是这样。我一直认为要先有真,才能有善和美。否则善是伪善,美是假美。也就是说你写的,只能是你当时所理解的东西,这个真的是要顺应。如果你一旦写你不理解的东西,那就跟现在咱们看到的很多影视作品到一个水平了。所以说,你看我的“北京三部曲”,《北京北京》《十八岁》和《万物生长》。《万物生长》是最先写的,基本写的是1985年到2000年这十五年,大概是从我15岁到30岁这么一个回望的过程。我写《不二》,都是我过去这十来年对人世的一些体会。当然有些是用神话色情的形式,有些是用批判现实的形式,只是表现不太一样而已。

徐星:写小说之前,我是一名清洁工,这是我做过的唯一一份工作,在北京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但是因为我工作表现不好被开除了,到现在我都觉得很惋惜,我目前的官方定位应该是“社会闲散人员”。为什么清洁工要开始写小说呢?因为从小就是文学青年,到今天都热爱文学。而且我1981年复员回到北京之后,有一段时间非常不适应,,满道街都在流行台湾歌手邓丽君的歌。我插队在一个山沟里,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第一次听到很吃惊,觉得这不是靡靡之音吗?这不对味儿啊。和我一起长大的同伴们,疯了一样的考大学。以前我们都是工农兵,穷人最光荣,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因为当时有这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感知,我就想着试试看用文学表达表达我这种困惑,就写了那篇《无主题变奏》。

冯唐:那时候你赶上了文学的黄金时代。我听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说南方有个牙医,没上过正经的医学院,就是把牙一绑,那头绑在门框上,踹一脚就拔了。后来他写了一个三四千字的东西发表了,叫《十八岁出门远行》,就彻底脱贫摆脱了屌丝的状态。还说北京有个诗人,拿着本儿油印的诗集在清华骗饭吃。后来清华有个男生非常气愤,说这都可以骗钱,他也要当诗人。这人后来就写歌了,叫高晓松。

但其实那是一个很美好的时代,你前前后后有好几个人,包括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王朔的《动物凶猛》、韩少功的《爸爸爸》,等于是你们一起开创了一个时代,那样一种开创的方式,在今天来讲,是很难想象的。两万字就能开创时代了,这也太容易了。感觉就像是在北京买房,三千块钱一平米,放现在你想什么呢?

徐星:但那会儿是集体所有制,都一样。我就觉得,扫地不比看重点宴会挣得少,与其穿白衬衣给首长倒酒,干吗不扫地呢?但我这人劳动纪律特别差,为什么坚决要去清洁组呢?因为包干的就是现在烤鸭店门前的那片停车场,上班前可以先看天儿,刮风、下雨、下雪都不用扫。结果领导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旷工。

而且,有了这个小说之后,觉得生活变了,成作家了,经常会有记者来采访。好多朋友到我这儿来骗吃骗喝。可当时发表小说出名不出名完全不代表利益。不像今天,郭敬明都能成亿万富翁。媒体采访时,我经常是在工作状态,背着一个大簸箕,拿着笤帚。结果领导就觉得特别不舒服,不发表小说能混得挺好的,上班可以带着狗的,我扫地,狗就在停车场玩儿。发表了小说反而不好混了。

所以那会儿也没什么写作的积极性,《无变奏主题》之后我也有写,包括《城市的故事》《饥饿的老鼠》《无为在歧路》《爱情故事》什么的。但因为《无主题变奏》的呼声稍微高一点,其他东西都被淹没了。而且我有一个特点,不会写长东西。一直觉得,短是对聪明才智的挑战。写长容易,写短难。

1985年《无主题变奏》发表的时候有种冲动,说自己变成名人了,挺牛的。尤其是对我爸妈,小说变成铅字马上给他们看!其实我也有过这么一段,但是很短,很快就厌倦了,觉得这事儿挺没意思的。直到现在也觉得,写作这事儿对我来说,不意味着名利。有人说你都进中国当代文学史了,干吗不利用这个当个什么?但我三十多年一直这样,一方面是因为懒散,另一方面是的确没太当回事儿,生活以好玩为主,不好玩就没意思了。尽管你可能非常有钱,但是生活质量低,这一辈子就很荒诞。

写作要让自己爽

徐星一直很疑惑,靠文学发家致富这是中国独有的奇怪现象。但冯唐则认为只要能合理合法的挣到钱,都值得鼓掌。当然,挣钱与否,无碍文学创作,也无碍生活状态。他们一致认为,真正好的文学创作,首先要让自己爽,要有足够自由的表达。真正理想的生活状态,也要和文学创作一样保持着一种自由。

冯唐:文学于我而言,第一点就能把自己缓解一下。过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后,可以稍稍总结一下、归纳一下,用文学的方式看看过去的日子,对世界的体会。的确像你说的那样,我前半段儿跟你类似,也没想到名利这些东西,后来没成想写作这事儿还真能出名。

第二,在写作过程中是很爽的。我最近两只手都有腱鞘炎,可能是打字姿势不对。但是我还是喜欢打字的感觉,因为音乐五音缺仨,但是打字的时候有弹钢琴的感觉,写作的时候有那种快感。而且,我真心觉得是能够帮助一些读到这本书的、读到这些书的人,当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肯定能有一定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我不太笨,并且我思考一个问题的时间相对会久一点。

第三,我用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读者看了之后,至少有一个说,原来不止是我一个人有这个问题,你看那儿有一个傻子也有这个问题。人性是很贱的,一看到别人跟自己类似,比自己还惨就很开心。还有,很多事情咱们的教育有巨大问题,都让你往一个方向看,从一个角度看,这样你失去很多自由。于是希望帮助有些人思考,说某件事至少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见得一定得是那么看。当然我这个角度也不一定是对的,而是告诉你有另外一个角度。一个文学的、一个并不傻也不笨的、一个很用功很认真的人,告诉你可以这么去看,由一生成二,就容易“不二”了,这个是很深的。

徐星:你对文学还是有自己的坚持的,虽然你也是一个作家富豪榜上榜的“土豪”。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奇怪,文学能挣大钱,这个事儿在全世界都是很罕见的,但是在中国很容易,在中国才有这么大的所谓的“文学市场”。中国人生财有道,干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能发财。比如说宋庄,以前是特别穷的地方。要致富,他们有特殊渠道,为艺术家们提供画材、钉画框。这种生财之道,也是我拍宋庄纪录片的原因。

冯唐:首先,要诚心正意,也就是你最开始图的是什么?我一直不反对挣钱,如果你能靠任何事情合理合法的挣到钱,这是好事,为你鼓掌。就好像所有的商业系统,都是为了能合理合法的挣到钱,创造价值给大家提供享受。但这不是我自己想图的,我开始并没有希望通过写文章来挣钱,现在也没有。能够不贪财、不怕死,现在是更难了。只是为了自己爽写文章,这对我来说几乎是最重要的,是要守住的底线,一直在践行。听上去简单,其实不容易的。

举两个例子,从不贪财讲。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通俗文学?这两天我开窍了,看了几本卖得非常好的小说。然后发现,所谓纯文学是要解决问题的,而通俗文学是要让你爽的,不是让作者自己爽的。这就类似于看病和按摩的区别。医院一定跟你说,不一定治得好你,你还会疼,我尽量能够减轻你的痛苦。而按摩师会说,不管怎么样,我能让你舒服。

第二,还是因为第一个,我的追求在什么地方呢?希望过几百年以后,自己的努力不白费,还有人会看我写的东西。还有人会看这个叫冯唐的写的黄书,还有人会读到我写的诗。不见得是读了我的文章去卧轨,但也许能够达到效果。

徐星:所以,对于我而言,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当然,必须得有温饱。我是一个除了温饱以外不要别的太多东西的人,没事基本不消费,就是抽点儿烟。所以虽然没什么钱,但是生活里有特别大的、特别驰骋的自由度。能拿这个时间做我高兴的事情,做完了之后会得到特别大的享受。这样一个生活方式是应该坚持下去的,也是很享受的,所以感觉生活还是蛮幸福的。我每天躺在床上,觉得要睡觉了,确实是会笑。哎呀,今天完了,挺高兴的。今天也会是这样的。

冯唐:齐白石用一个更文言的话说:人生事贵畅快,何况写字画画。我是这么看的,第一,同意蒋介石的看法:生活要简单,思想要复杂。无论你挣多挣少,生活要简单。李叔同出家之前的日记、鲁迅的日记,都非常简单,说今天吃了一盘青菜、一条鱼,今天买了四本书。其实,这么多年过来,我不认为自己的财富有巨大的变化,至少没有影响到生活状态,还是撅着屁股干活,整天逆来顺受,打碎牙齿和血吞。总是这样面对世界来增长自己的见识,一直没有丢掉。为什么看你很亲切呢?就是没有丢掉在初中、高中培养的,在马路牙子坐下来喝瓶凉啤酒的快乐。这跟生活状态应该没有关系,跟你的欲望有关系。

第二,我想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跟财富观,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相对独立。我有一个大哥退休了,他曾经挣很多的,喝最好的红酒那种生活方式。拿红酒这事儿问他:你现在买不起那么多了怎么办?他说这样吧,退休没钱了,我就喝九瓶差的,喝一瓶好的,再没钱就喝九十九瓶差的,一瓶好的,那一瓶带给我的满足不一定比一百瓶都是好酒的满足感差。这又一次证明人是很贱的,生活就是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而且,有钱之后应该会花钱,尤其是把自己不能花掉的钱变成一种力量,把钱花到好的地方,不要花在自己根本享受不了的地方。常看有些人说挣那么多钱,他自己的智商真花不掉,而且真不知道怎么好好把钱花掉。最后,没钱的时候别着急,生活总是有希望的。

冯唐问徐星

纪录片是我的文学

冯唐:公路小说,比如凯鲁亚克你看过几本,阅读和你的写作有关系吗?

徐星:看过,不仅看过,我在某种程度上也受他们的影响。也许关系不大,但这种关系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能定义我是一个作家的话,大概是世界上写得最少的之一。但是,我愿意在这些不多的文字里面,把我从生活中感受到的很多东西,无偿的跟大家分享。这种分享里面就有一种没有疆界的自由,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爱出不出。写作这件事,其实只满足了一个心理需求,就是我能在这个事情里边儿,得到特别丰盈、特别美好的享受。这跟公路小说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必须要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才能保持原始的创作激情。这也是要给所有做艺术的人讲的,千万不要想着出名或者挣钱,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滋有味。

冯唐:你一个写小说的,为什么扛起机器拍纪录片了?

徐星: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以前写小说搞文学,现在拿机器拍纪录片。我爱文学,文学在血液里流,这是一辈子的事,老了以后也一直爱它。拍纪录片,其实没离开文学,不过是用了另外一个载体来表达我的文学。比如说,我不拍事件和概念,拍的都是人,拍人物,拍人性,这跟写作是完全相通的。既然新的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且我还不那么老,可以尝试一下用新的技术来表达文学。而且,建议每一个作家都拍东西,不是拍纪录片,就是拿一个机器拍下你看到的东西。用镜头的语言,用视听的手段。等有一天我真的老了,扛不动机器了,坐在家里看拍的这些东西,然后再面对笔和纸,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呈现出来,说不定是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先锋。

徐星问冯唐

金线是生活出来的

徐星: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和你后来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关系?

冯唐:有几重关系,第一,是坚定了我写作的决心。原来一直觉得自己热爱妇女可能是个问题、是个毛病,于是就去了妇产科,心想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治疗方法。就跟《发条橙》一样,你整天犯罪,就让你打砸抢,天天让你看到烦为止。但是经过八年发现没治好,反而觉得写作更治愈一点,这就坚定了信念,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走,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自救。第二,在协和医科大学的那几年,很系统的学了一整套的结构、词汇,从里到外,发现基本的比例关系、构架、前后关系,用的词汇都可以非常的精准。记得读武侠小说,很多作家在描写人体的时候,就是“胴体、胴体、胴体”,然后就没了。后来我发现,我在协和学的这些东西,对于写作特别是某类写作,非常好用。

徐星:你能解释你那个著名的“金线”理论吗?

写作与生活 篇12

一、教学体系贴近生活

关于应用文写作的各种书籍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在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编排上都将行政公文选编为实用文体的第一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行政公文或是商用经济文书, 都远离学生生活, 学生们学习接受起来难度较大, 兴趣不高。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 首先讲授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日常应用文。日常应用文中条据、日记、书信、演讲稿、申请书等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作为案例, 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就在自己身边, 不但是能用得上, 而且要用的好。

一般新生入学后, 学生管理部门要在新生中挑选学生干部, 校团委也要在新生中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新生对进学生会和入党这两件事是比较热心的, 因此我抓住新生的这个特点, 在开课伊始着重讲演讲稿和申请书的写作。讲授怎样把演讲稿写的声情并茂, 热情洋溢, 讲授怎样遣词造句、华丽生彩;怎样把申请书写的真诚动人, 内涵丰富, 讲授怎样构思谋篇, 脱颖而出。并且把上一届成功的学生习作当堂研读、欣赏、点评, 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们实际生活中竞聘演讲稿, 入党申请的写作迷茫, 另一方面又很快把学生们的写作欲望调动起来,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当作精品范文被宣讲。

讲到“求职信”时, 笔者强调在商品经济社会里, 善于推销自我就会被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值。一封成功的求职信, 语言简洁得体, 客观、公正的反映自己的阅历和特长, 展现求职人自信、务实、勤奋的良好素质。笔者举了上一届毕业生中轻松就职的一般都是平时乐于写作, 刻苦学习基本素质较好的, 另外他们的语言精练、重点突出的求职信, 帮他们敲开了机遇之门, 并很快凭借能力在公司中占据重要位置。在笔者的日常应用文的教学中开讲伊始就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对应用文的陌生与疏隔化为亲切与喜好。

二、个案实训源自生活

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实用性, 让学生明白应用文是任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

笔者在讲授“消息”这一文体前, 就地取材设计了这样一段颇具吸引力的导语。上课的前一天, 我校保卫部门与区公安部门合作成立“校园110”。上课时我就闲聊式的谈到了这件事, 然后问:“昨天下午学院行知广场有个活动, 很遗憾我没能去, 哪些同学知道?我很想了解当时的情况。”于是我就请同学们起来说, 结果讲得很不清楚, 关于举办单位还说错了。在我的不断提问下, 经过许多同学的不断补充, 全班同学才搞清了这件事的具体过程以及结果。然后我总结说:“校内开展了这样一项规模很大的活动, 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 去看的同学竟然也不能把这样一件事情完整清楚地说给大家听, 我觉得太遗憾了。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许多有意义的事, 我们应该注意关注这些事, 并且应该能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消息’这一文体的写作。”通过我这么一个开场白, 很多同学认识到了“消息”是我们认识事物、了解社会的重要媒介, 同时也是我们及时转播信息的工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 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 应用文写作教学本身是一种说教的教学, 比较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写作, 是他们以后工作、学习和生活必不少的工具, 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求知欲, 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 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 哪里便没有学校”。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引进生活元素, 倡导生活写作,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撰写、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法, 并及时查漏补缺, 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 可以得到全面提高。

摘要:应用文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写作训练是离不开生活元素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教学课堂上引入“生活元素”进行应用文的课堂实践教学,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生活元素,教学体系,个案实训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上一篇:监测预警体系下一篇:日志挖掘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