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教案

2024-08-08

阅读与写作教案(精选9篇)

阅读与写作教案 篇1

小学阅读与写作教案

(一)课题:句子训练: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巩固把句子写完整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句子通顺性的要领。充分利用词语的表达和先后顺序达到句子的通顺。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养成一个爱说话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说话完整性、通顺性。提高认识、观察、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写作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交际能力。善于与人交谈。教学重点:句子通顺性的要求 教学难点:怎么做到句子通顺性 教学课时:2 课时 A、导言:

同学们,大家好!通过上一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怎样把句子写完整的要领。在学习句子的同时,也掌握了词语的分类和怎样积累以及不同词语的运用。学习了写完整句子以后,就要利用每一个词汇以及词汇的先后顺序来把句子写通顺。怎样把学过的词汇组合成既完整又通顺的句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句子,要求把句子写通顺。

B、每课一诗积累赏析:

作者:【袁枚】 年代:【清】 体裁:【五言绝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

诗文分析:诗记录了作者亲眼所见的夏日农村小景。诗人抓住牧童活泼好奇的特点,着意描写了“忽然闭口立”这一精彩的瞬间。

诗篇大意: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赏析:这情景,全被 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C、主题讲授:

作文,除了要把句子写完整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通顺,就是写的句子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事理,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句子写出来词序颠倒、不合事理,不合语言习惯,别人就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闹出错误和笑话来。

要把句子写通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词语与词语的搭配,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排列,不能颠三倒四。

一、1.我告诉妈妈,鸡生蛋了。

2.妈妈告诉我,鸡生蛋了。3.弟弟告诉我,妈妈生蛋了。4.告诉弟弟我,生蛋妈妈了。上面四个句子所用的词都一样,但因词的顺序变了,所以句子的意思跟着起了变化。第一句是讲“我”告诉妈妈一件事;第二句则是妈妈告诉“我”一件事;第三句闹成了笑话——“妈妈生蛋了”;第四句由于词序排列混乱,意思表达不清楚,别人无法理解。上述例句说明,要把句子写通顺,一定要注意词序的排列与词的组合。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事理。

二、1.春天到了,种子在发芽、生根、长叶。

2.春天到了,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第一句,通顺,合乎植物生长的规律,第二句虽然也通顺,但不合事理。植物的生长规律是发芽→生根→长叶。违背事理的句子,在意思上是讲不通的。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我们常说“刮风了”“下雨了”。如果说成“刮雨了”、“下风了”。人家就要说你是胡说八道。

把句子写通顺,可以经常做如下练习: 1.扩词成句。

例:树→松树→两棵松树→栽了两棵松树→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我在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

2.整理词序。例:好孩子/是个/小勇/懂礼貌的

小勇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想一想,练一练: 1.照样子扩词成句。

例:球:足球→踢足球→国安队踢足球→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中国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

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加上标点。

①土层里的乌鸦

啄吃

喜鹊

在和新

翻松的地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来走去

大草原上

在羊群

一眼望不到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军民联欢

我们

兴高采烈地

庆祝

八一建军节晚会

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词语连成通顺的句子。妈妈悄悄地

落下去。小勇轻轻地

走上领奖台。太阳不慌不忙地

走过去蒙住小三的眼睛。那像雪一样白的 是天空中飘着的雪花。

那像晚霞一样红的是田野里的油菜花。

那千变万化的 是山坡上的桃花。

那像金子一样黄的是果园里的梨花。

4.下面的话应怎样排列?排好后把它写下来,加上标点。①分给大家吃 妈妈让我把葡萄洗一洗 吃过晚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吹得树叶乱摇 一只蜘蛛垂落下来逃走了 忽然一阵大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词序颠倒的病句,请修改后写在横线上。①春风和煦地轻轻地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北风凛冽地呼呼地刮个不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把劳动场面热气腾腾地写下来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积累了一首古诗,了解了古诗的事情发生和写作技巧。学习了新的内容,怎么把句子写通顺,知道了要把句子写通顺的要领。需要学会运用各个词汇之间的运用和顺序。掌握这个要求,我们的句子就能写通顺。句子写完整是第一步,其次就是在完整的基础上怎样做到把句子写通顺。下一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E、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的想一想,练一练。

2、试着在完整句子的基础上,利用不同词汇的先后顺序把句子写完美、写通顺。

阅读与写作教案 篇2

一、《论持久战》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理论和军事战略总方针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述的不是一般的军事问题, 而是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 融军事和政治为一体的, 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战略 (1) 。它科学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理论和军事战略总方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军事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 存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思潮。为了回答人们一系列困惑, 毛泽东从理论上阐明了关于抗战前途及战争指导等重大战略问题, 回答和解决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及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持久战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 并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认为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发展阶段, 指出经过这3个战略发展阶段, 中日双方的强弱对比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即中国将由弱变强, 日本将由强变弱, 从而揭示了通过持久战最终战胜强敌的发展规律 (2) 。

二、《论持久战》是一种思想的力量, 它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在世界的影响

1、世界十大军事论著之一。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论著之一 (3) 。这十大论著是:《孙子兵法》———孙武, 中国;《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德国;《机械化战争》———戴高乐, 法国;《军事战略》———索科洛夫, 前苏联;《制空权》———朱利奥·杜黑, 意大利;《制海权对1667-1783年历史的影响》———马汉, 美国;《论持久战》———毛泽东, 中国;《制胜的科学》———苏沃洛夫, 俄国;《军事教训》———毛奇, 普鲁士;《战争指导》———富勒, 美国。

2、一部“绝妙的教科书”。

当时, 美国派驻中国战区的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 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 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由此清楚地认识到, 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终于认定, 抗战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为此, 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 “向中共提供有限数量的武器” (4) 。

3、外国记者的评论。

一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论持久战》发表后, 不管是中国国内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 不管他们所代表的是谁, 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人和国际的因素, 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5) 。

4、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 日本没有。

当时, 日本最高军事当局把《论持久战》译成日文, 作为绝密文件, 只印10本, 只能由日本首相、驻华最高军事长官、关东军最高指挥官和日本陆、海、空军最高司令官等人阅读 (6) 。到20世纪60年代初, 日本还有很多学者研究《论持久战》。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帮康说:“我很佩服《论持久战》, 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 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 日本没有” (7) 。

5、美国西点军校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当作必修课。

包括把日本学者研究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文章当作选学教材。

(二) 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论持久战》在国民党中的影响

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 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时任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 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向蒋介石转述, 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 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 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 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 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5) 。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长陈诚, 他一开始认为这是毛泽东故意炒作, 因而不屑一顾。1938年下旬, 武汉失守, 继而长沙沦陷, 抗战形势的发展确如毛泽东预示的那样, 陈诚才意识到抗战的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 于是重新捧起《论持久战》仔细研读。他被毛泽东的精辟分析和科学预见所折服, 结合战例在该书书眉上写了许多批注, 并特地请周恩来到湖南衡山给军官训练班学员讲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据说这本有陈诚批注的《论持久战》, 至今仍存放在台北陈诚私人图书馆里 (4) 。

(三) 《论持久战》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国际中的影响

1938年, 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 仔细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科学的论断拍手叫绝, 对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向中共中央代表团表示:“应该支持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他是在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 王明等人不要再争吵了。”并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 高度赞扬“有史以来, 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 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 《论持久战》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1938年7月6日, 苏共中央《真理报》在头版登了毛泽东和朱德的照片, 表明了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支持, 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得到确认 (4) 。

在中国共产党内, 周恩来在得到《论持久战》文稿之后, 立即研读, 并写社论在《新华日报》发表, 向大后方军民, 系统阐述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 并在武汉作了多场报告, 各界听者云集, 还请宋庆玲找人出英文版。

革命老人吴玉章在回忆录中说:“《论持久战》的发表, 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 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他说:“虽然遵义会议从组织程序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但并不十分巩固, 许多来自各地的革命家自觉不自觉地将毛泽东看作是革命的后来者、小字辈。喝过‘洋墨水’的教条主义者们认为,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 内心并不服气。《论持久战》的发表, 毛泽东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娴熟运用和对抗日战争的透彻分析, 征服了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心。全党终于锻造并筛选出自己的领袖, 这种感情上对毛泽东领袖地位的认同和拥戴, 与一般的组织安排绝不可同日而语” (4) 。

三、《论持久战》的写作准备与写作方法

同学们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毛泽东的写作方法和怎样做好写作准备。

(一) 写作准备

1、理论准备。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0个月时间内, 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 除了原著外, 还读了国内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 如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 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等。

2、组织准备。

为了认真研究抗日战争, 毛泽东在延安成立了抗日战争研究会;其后, 又认真研读了世界军事名著、德国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等, 并专门成立《战争论》研究小组, 开展对外国军事名著的讨论。

3、材料准备。

除以上准备外, 毛泽东又自己独立地进一步研究理论, 研究《战争论》;并且, 全面收集了当时抗战的各种材料, 详尽的占有各种材料, 这些材料,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参考文献。

(二) 写作方法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写作方法, 从总体上说, 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 (1) 。

《论持久战》全文论述了21个问题, 有120段话, 非常复杂, 但由于在写作思路上, 能紧紧抓住3个环节, 即“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3条思路去写, 从而使全文思路清晰, 说理透彻。

1、提出问题。

这是全文逻辑展开的第一环节。从毛泽东写的第1个问题即“问题的提起”, 到第5个问题“亡国论是不对的, 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共29段话。在这里, 毛泽东抓住中国会亡国还是会速胜这一涉及民族危亡的问题, 以中日矛盾基本情况的分析为根据, 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提出了“持久战”这个深刻的命题 (1) 。

2、分析问题。

这是全文逻辑展开的第二环节。从毛泽东写的第6个问题“为什么是持久战?”到第9个问题“为永久和平而战”, 共29段话。在这一部分论述中, 毛泽东通过对中日矛盾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及其复杂变动趋势的分析综合, 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必定会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样3个发展阶段, 指出这是中日战争的自然逻辑和必然趋势 (1) 。

3、解决问题。

这是全文逻辑展开的第3环节。从毛泽东写的第10个问题“能动性在战争中”, 到第20个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和第21个问题“结论”, 共60段话 (加上“结论”的两段话, 共62段话) 。在这一部分论述中, 毛泽东首先指出:“以上说的, 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大体上都是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下, 将转到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上。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就是以下要答复的问题。 (8) ”他依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强调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 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 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为此, 他提出战争指挥员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 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且, 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方针、具体战术和政治动员的要求、方法 (1) 。

(三) 写完后修改

毛泽东写《论持久战》, 一共写了9天9夜, 是一气完成。据警卫员回忆, 那时, 陕北天气还很寒冷, 毛泽东由于一心写作, 夜晚烤炭火时, 还烧烂了棉鞋。写完后, 毛泽东又连续作战, 一共修改了7遍。

综上所述, 《论持久战》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指导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正确战略, 就在于这部著作具有这样一个严整的科学方法论。《论持久战》这部论著, 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光辉范例, 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战最后胜利的根本指针 (1) 。

《论持久战》的思想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指导今天的专业学习同样有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论持久战》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理论和军事战略总方针;《论持久战》是一种思想的力量, 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科生学习《论持久战》一文, 要注意学习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时的写作准备与写作方法。

关键词:论持久战,思想力量,写作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君如.思想的力量:《论持久战》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N].解放日报, 2005-06-03.

[2]、葛东升.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创新发展[N].经济日报, 2005-09-06.

[3]、小伟.世界十大军事论著及作者[J].教师博览, 1994 (9) .

[4]、周重礼.《论持久战》发表之后[J].党史纵览, 2002 (7) .

[5]、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 (下) [N].人民日报, 2007-03-14.

[6]、霞飞.毛泽东纵横论说持久战[J].党史博览, 2005 (8) .

[7]、余源培.掌握客观规律提高驾驭能力——学习《论持久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 (6) .

阅读与写作教案 篇3

所谓“调料”就是我们平时作文课中讲到的技巧和方法,而“火候”则是作文的结构和思路。材料是作文构成中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大部分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并不能对有限的素材做到灵活运用。掌握大量的素材,一是学生会觉得自己有东西可写,“有恃”;二是面对不同的作文材料、题目以及要求,不必担心老是用旧材料“炒冷饭”以及不够字数的时候硬编,“无恐”。

对于学生,“有恃无恐”该是写作文的最高境界。而对于老师来说,打造一盘好菜,调料放多放少、火候是大是小这些因素是可控的,但现实是做菜的材料别说优良了,充足也远远谈不上。

此种情况下,只能双管齐下:

一方面,变劣为优,尽可能挖掘学生已掌握的少得可怜的素材,反复利用,压榨出尽可能大的能量。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良庖”,在面对一堆劣质的材料时,得有办法有能力丰富材料,变出一些优质材料,从而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对应在学生身上,只有一个办法:阅读。

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多重要,真正的难题是“阅读时间”。高中生课业压力大,在学校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无情瓜分;周末或者假期回到家,学生又要应付大量作业,多出来的一点时间还想着“吃喝玩乐”,根本不愿意抽时间浪费在阅读上。

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困扰着我,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慢慢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阅读与写作”之路,我把它简单概括为“课堂阅读”。现在,“课堂阅读”成为我作文教学中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课堂阅读”就是在课堂上达到阅读的目的,而要想有好的效果,一方面语文老师要积极参与进去,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的是保证课程进度与阅读效果的问题。我的办法是:在课本选文之外,大量补充课外的相关诗文,放在课堂上讲解——可深讲,可浅析。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课文为例,我谈谈具体做法。

(一)在讲到《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时,我做了如下两种延伸:

1.抓住“常春藤”这个意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是“常春藤叶”?这个思路来自浙江杭州高级中学一位语文老师对这篇小说的一个独特解读,他从“艺术”的角度切入,新颖而又贴切。基于此,我找了很多资料,让我的学生了解了“格林尼治村”,了解了“米开朗琪罗”以及他的“摩西雕像”,了解了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之神薩蒂尔”,了解了“常春藤”这种植物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味,了解了西方的“酒神文化”等等,积累了不少西方文化知识。

2.从作者欧·亨利出发,通过展示作者的其他小说如《二十年以后》《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欧·亨利式结尾”,并以《原来如此》为题目,写一篇短文,从而体会这种结尾方式的妙处;既增加了阅读积累,又有了写作实践。

(二)在讲到《阿房宫赋》的时候,与《六国论》对比,由此,也可以做出两种延伸:

1.这两篇课文同属一个专题“历史的回声”,且在同一个小专题“后人之鉴”中,它们说的都是战国后期到秦朝一统时候的事儿,有着统一的写作目的:借古事言今事。如此,两篇课文的背景知识补充对课文教学来说就显得相当重要,经过整理,我把两篇课文的背景知识以作文素材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举两得。

2.两篇课文都涉及战国末期的一些史实,尤其是《六国论》,作为一篇策论,有很多史实性的材料,但是毕竟文章目的在“借古言今”,作为论据的很多史料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选取了《资治通鉴》中《卷第二·周纪二·显王三十六年》中苏秦说服燕文公、赵肃侯、韩宣惠王、魏王、齐王、楚威王等合纵抗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的段落展示给学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在讲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又做了如下两方面的延伸:

1.对苏东坡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展示给学生苏东坡人生的多面性,并且积累相关素材;从词作本身出发,介绍了周瑜、曹操以及赤壁之战,补充了杜牧的《赤壁》。

2.讲完《赤壁怀古》之后,我补充讲解了东坡怀念弟弟子由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此为切入点,又补充了杜甫思念家人的名篇《月夜》以及《诗经》中的《卷耳》。《月夜》和《卷耳》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即“从对方着笔”,这点既可以让学生运用到诗歌鉴赏中,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另外,个人觉得,《诗经》中的160篇《国风》,语言朴实无华,细节却异常丰富,特别适合学生做扩展练习。所有这些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读促写”,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阅读时间内接受尽可能多的阅读内容,在这种接触之下,产生写的欲望。

另外,在高一、高二没必要积累针对性太强的素材,兴趣最重要,只有做到“兴趣先行”,才能引导学生走向一条“愿读愿写”的良性循环之路。

“阅读与写作”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尤其是在“积极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更是一项需要长期思考与尝试的大工程。在这项大工程中,仅仅靠一个两个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集广大语文教师的智慧,共同研讨,才能形成越来越科学、完善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林惠生.读写一体化的创新思考[J].广东教育,2003(4).

阅读与写作教案 篇4

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之托物言志(教案)转帖

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之托物言志(教案)   一、托物言志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1、概念: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2、作用: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情感   3、答题步骤:指出所言之物的特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典型例题:08年安徽卷 07海南宁夏卷   例1、「08年安徽高考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例2、07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6分) 二、托物言志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城市里的树05天津   例1、(天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21题。   看 树  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2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 C E   三、托物言志再作文中的运用   借物喻人(喻理),或者托物言志,或者寄情于物,或者调用各种表达技巧来增强表达效果,都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想像,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启人深思。   例如江苏考生的《西安与南京:山和水的对话》,借用拟人手法,赋予西安沉稳的性格、南京灵动的性格,通过这两个城市的对话来展开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思索,灵动而睿智;安徽考生的《择善而从》思维深入历史深处,通过“项羽之死”、“马谡之死”、“桓公之死”悲剧性结局的比较、分析,来演绎“听取别人意见,择善而从”的道理,形象而不失深刻;重庆考生的《没有翅膀的飞翔》借用可爱的小飞蛾、平凡的小鸡、翅膀残疾的天鹅对飞翔的认识――有些飞翔并不一定需要翅膀,有些美丽是不需要书写的,设事明理,来阐述“认识自我与他人期望”的道理,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类似如此巧妙的构思在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是很常见的,而这正是运用“联想――类比”思维所灵活创造出来的个性化思维成果。   例1、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   西安,脚踏渭水,背*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负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点评」:此文妙在扣合题意而又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诸多文化积淀,因此文章就显得充实而又灵动;哲理与诗情,历史与现实、未来,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泛泛而论的虚浮和正反统一的俗套。应当注意的是,文章中所引用的诸多史事与诗词,都是为作者所驱使,而非作为文章之装饰。因此,显示了作者以一种堪称宏大的气魄来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能力。结尾“化用”海子

阅读与写作4 篇5

有三个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块儿,挺要好的。

长大以后,他们分手,各自到外地去工作了。其中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生活碰到了困难,他迫切需要一件棉衣。那两个朋友知道了,一个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袄寄去,免得那个朋友挨冻;另一个只寄去一封信,说了一堆好听的话,还说:“我只有一件棉袄,自己要穿,等以后再想办法吧!”

后来,这个需要棉衣的朋友生活变好了,什么都不缺了。他请那两个朋友到家里做客。当时没有送棉袄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那个原来需要棉袄的朋友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少。我当时就有一件比狐皮袄更宝贵的棉袄。”说完,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袄,给这个朋友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朋友 一()旧棉袄 一()好话 一()信

2.理解文章后填空。

一个朋友迫切需要一件棉衣,另外两个朋友知道后,其中一个__________;另一个__________。

3.理解“我当时就有一件比狐皮袄更宝贵的棉袄”这句话,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宝贵”是什么意思?“宝贵的棉袄”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那件旧棉袄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一下,当两个朋友听到这句话后,分别会有怎样的反应?

阅读与写作社团计划 篇6

一、目的意义:

开展读书兴趣小组是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一项重要举措。本学期我们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实践空间,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活动内容: 本小组将进行丰富多彩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利用每天下午规定时间,到阅览室阅读课外书,以文学作品欣赏和点评为主要内容;要求小组成员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定时开展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笔记,组织写作赛事,鼓励学生向《小学生学习报》投稿。我们将在兴趣小组实施过程中继续实行双选制度:活动前,读书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选择阅读书籍,同时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所需书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阅读,学会分析,掌握方法,从而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三、活动时间地点:

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在学校阅览室活动。

四、具体事宜安排:

1、自由阅读适时辅导,开展竞技活动并小结。

2、第一至第三周:阅童话故事类书籍,先自由阅读,后集中欣赏佳作。

3、第四至第六周:阅名人故事类书籍,先自由阅读,后集中欣赏佳作。

4、第七周至九周:阅文学故事类书籍,先自由阅读,后集中欣赏佳作。

我的写作与阅读 篇7

我最长的一个中篇叫《西海的无帆船》, 也是我个人比较重要的一部小说。最近朋友回忆我写这个中篇时的情形, 六万字, 足足写了两个多月, 一天只能写一千字。很多人都说我写得慢, 后来我看到材料说老舍写《四世同堂》的时候, 一天只能写200字, 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 但确实是实情。我想说的是, 写小说的人, 对一字一词都特别苛求, 特别计较, 就像下围棋的人, 不虚落一子, 每落一子都思前想后, 这个子有利无利, 非常计较。一般说法, 我算是1989年、1990年前后退出文坛, 或者有别的各种说法, 淡出啊等等。我自己没法作声明, 但我确实是不再参加文坛上任何活动, 我的名字也渐渐在文坛中消失。这之后我个人的思想变化可能也比较大, 但是我唯一没有中断的事情就是——阅读。至于小说创作, 我仍经常尝试去写, 但在这里可以坦率告诉大家, 我都失败了, 我总是没能写出让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小说来。这几年里写了一些话剧, 有的已经演了, 有的还在筹划当中, 还干些别的事, 比如电视方面的事, 也干一些和小说和文学并不相关的事。直到现在, 当了老师, 我可以这样说, 什么事都中断了, 我这一生中假如说有一个事情没中断, 那就是阅读。这也是我敢于教授阅读课的原因。我是一个职业小说家, 或说是高度职业化的小说家。一个职业小说家, 首先是一个职业阅读家, 这一点毫无疑问, 而且他们读书的方式可能和别人不同, 还是那句话——“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我自己读小说, 这不用谦虚, 我是内行。

在阅读上, 内行角度和外行角度就有很大不同。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8

我们都知道,想要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应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广博学识,多积累夯实语文基础。俗话说:“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细流,广博的知识在于日积月累。”广泛阅读是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应有选择性阅读,我们不应瞎子摸象,横冲直撞,什么书都看,而应做到有选择性的阅读,阅读大量的好书。衡量好书的标准就是要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世界名著、古代经典是好书中的好书。现在,有些同学不去读好书,而是去读那些所谓在社会上很“火”的书籍,也就是那些流行的“快餐文化”,这些书都是社会上一些无聊作家写出来哗众取宠的,没有任何阅读价值,或者是读一些使人积极低级庸俗,意志消沉,甚至对我们中学生来讲是不健康的书。这样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再次,我们在阅读好书的基础上,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而应深入文章,慢慢品味,细心揣摩,多想一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这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和思考是紧密联系着的。如果做到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深入地思考,课外阅读就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还会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读与思要结合之外,还要学会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读完文章写读后感或写读书笔记,对领悟文章主旨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你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说不定有时你还会闪出智慧的火花,能顿悟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读书做笔记,真可谓有百益而无一害。

这便又联系到了写作,其实写作与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只不过阅读是你在欣赏别人的文章,而写作是要让别人欣赏你的文章,这也从另一方面阐明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广阅读,相对应的,就一定要多写作,前面提到过,课本上对我们要求的写作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大量的进行练笔,而且一定要放开手脚,打开心扉,要真正做到“以我笔,写我心”,这样既可以练习写作水平,又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把一切喜爱的、厌恶的事情都写出来,这样的练笔,就算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工具,也未尝不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不可趋于形式化,更不能一味地进行模仿。我们中学生,应该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汲取别人写作时如何布局谋篇等,在练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个性特色,这正如初学写字,先临摹后背帖,最后推陈出新,写出富有个性的风格,这时才叫书法艺术。

下面,就是关于修改文章的问题。写文章需要感觉,需要酝酿,然后下笔,最后一气呵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好文章就不进行修改,因为再好的作家也会有用词不恰当的时候,更何况我们中学生?宋代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也是经过反复修改的,尤其是首句“环滁皆山也”,这一劈头而起的一句,足以惊呆那些习惯于按照陈套来写文章的人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写《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也是经过了很多遍的修改。这些例子充分表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它是写好一篇好文章的因素之一。总而言之,写作,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应该是静下心来慢慢做的事情,即使一两次做不好也不必着急,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阅读作为写作题材的来源,可以消除“无话可说”以至说假话、大话、空话,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从阅读中还可以学到写作技法,培养、形成语感,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等等。从而达到输出自己的智慧,创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目的。但这些效果的取得,大多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欲速则不达。

我想,只要我们用心,每个人都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阅读与写作课题经验汇报 篇9

经验体会

涟水县高沟中学 王治天

2003年我们学校申报了淮安市教育教学“十五”课题《兴趣阅读与兴趣写作》,04年我们启动课题实施计划,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我们课题组同志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今年3月刚刚结题。

在课题结题会议上,来自市县教研室的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很感兴趣,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县教研室陈主任当即决定在高沟中学举行“涟水县初中课题成果展示暨阅读与写作教学观摩”活动。活动当天,与会的各学校领导和老师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我们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并与我们进行了有价值的交流,我校徐青松老师为前来观摩的领导和老师献上了一节精彩的作文指导课,教研室苏主任和嵇峰老师对课题研究和作文教学做了指导性发言,课题组成员王治天老师就课题研究过程和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与到会老师做了交流发言。

王治天的发言中谈到了课题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而且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介绍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具体做法:

在兴趣阅读方面:

1、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兴趣阅读的课外阅读条件、机会。(1)着眼课文学习进行的课外阅读。从课文这个出发点,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读许多相关的书,如初三语文九下《往事之七》一文,她是作家冰心写的,她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耐人寻味。要想体会她的风格,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她的诗集《繁星》《春水》。从另一方面,《往事之七》一文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也写了一首诗来歌颂母爱,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如此引导,足可见围绕课文进行课外阅读,天地是多么广阔。

(2)围绕课内写作进行的课外阅读。作文,多少学生对它朝思暮想,多少学生为它伤透了脑筋。但是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范文中的写作因素,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同时,还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构思的,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等等。安排学生的习作练习要以范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以片断训练为形式。每次作文后,让学生把优秀作文誊写出来,装订成册,张贴在“学习园地”中,特别好的学生习作向外投稿,既鼓励作者,又鞭策读者。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写作活动,创造读书的良好氛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明显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光靠老师机械的教育是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的。我们通过搞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创设了阅读写作的良性氛围,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1)举办“图书展览会”。

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图书展览会”,比如展出记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振兴中华而斗争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同时受到他们为祖国的忘我精神的鼓 舞;展出有关我国和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专心致志于科学事业的精神。除了图书以外还陈列上述人物的照片、名言、警句;还有生动有趣的文艺读物,启发阅读兴趣,为学生写作做潜移默化的影响。

(2)充分发挥图书室阅览室和网络教室功能,开设读书课。

图书阅览室定期开放,由专人负责,创设阅读氛围。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网络教室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多器官感受,多方位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3)订阅报刊、设立“图书角”。

实验班级尽量人手一本《中华活页文选》或《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设立“图书角”,集中学生老师手中的优秀书籍,培养学生爱书、读书、用书的意识和行为。

(4)分阶段定类别增加语言积累。各班在黑板报上开辟“每周一诗”(初三年级起改为“每周两诗”)、“名言警句”等栏目,定期定时更换,由课代表带学生阅读、背诵。黑板一侧开设“好词佳句”栏,内容可有老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轮流提供。

(5)开展“读书讨论会”。

在班里举办读书讨论会、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阅读方法交流会、知识竞赛等,可以从知识、能力等角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正如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俩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实际上,这也是把个体阅读纳入群体阅读的一种努力。选择能引起朗读兴趣,又有不同看法的著作,如一些古典作品,确定书籍后,出好讨论题,讨论前,每个学生读完并写出感想、体会,作为会上主要发言。由于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年龄化”的理解,相互间有很多可以交流的东西,气氛往往很热烈,老师再做些点拨指导,效果就非常好了。

3、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我们在实验过程前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比例不是太多;花在读书方面的时间较少,课余时间大部分用在看电视或上网;课外阅读名著的同学少得惊人;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阅读随意性大有很大的片面性。在做了调查后,我们探索出这几个途径:一是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外读物。只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好处的书籍都可以推荐给学生;二是选择符合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的书籍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三是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

4、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

(1)写读书笔记:在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回过来再有效地激发阅读写作兴趣的有效办法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班级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2)朗读、背诵法。朗读能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背诵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3)比较细读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兴趣写作方面:

1、带领学生感受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腿,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2005年初二(1)班里有个叫王涛的学生,最怕写作文,每次作文能躲则躲,逼急了就抄袭一篇应付老师,考试时常常就是把阅读选文往作文格子里抄。第二学期春天来了的时候,课题研究组赵士春老师带他走出教室去“寻觅春天的踪迹”,回来后要求他写几句话。他一会儿就写出来了:“春天来了,我看到校园里的很多花开了,小草长起来了,树长出了嫩嫩的叶子„„”显然这是一种初浅的观察,这时,赵老师并不和他谈如何构思等问题,而是指导他如何有顺序地细心观察,学会如何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并要求他独自再次“寻觅”。过了一天,他又交来作业:“春天来了,校门口的迎春花开得最早,朵朵黄色的小花竞相开放,煞是热闹„„教学楼前花圃里的小草才刚刚伸出两三片叶子,手摸上去柔软柔软的„„”竟然有两页作文纸近600字,赵老师极力表扬了他,并且十分确切的告诉他“写作文其实是很容易的!”这一次彻底消除了他的畏惧心理。这以后,他常常喜欢观察事物,对作文不再“叫苦”了,一些考场命题作文也往往能应付。2006年,在赵士春老师指导下他获得联想杯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读写能力。(1)、读写结合课

即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感知、积累、生成、掌握一些精要有用的、最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方法技巧。这种课型的基本框架是:

●精择“蓝本”。精选在写法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的典型范例。

●品读揣摩。精研典型文本,认真揣摩其观察、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归纳特色。师生共同讨论、发现、归纳材料的特色,确定仿写点。●仿说发散。学生抓住重点,尝试仿说。教师适时点拨,下水示范。

●互动完善。师生、生生针对仿说情况进行评议、补充,完善仿写思路。●个性仿写。学生进行独立仿写实践,强调做到有仿有创。

我们还将典型文本作为习作资源。即努力拓展典型文本的可开发、可利用、可创造空间,通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练笔形式,让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融为一体。这一课型的基本步骤是:

●精研文本。读懂读透文本,确定练笔方向。

●设境置疑。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催生练笔心向。

●个性抒写。根据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不同练笔要求进行个性化笔述。

例如在教《鼎湖山听泉》后让学生当导游,要求写出鼎湖山的导游词。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不但把文中学到的知识恰当运用,而且还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情绪饱满,情趣盎然。

(2)、习作指导课

在记叙文写作的指导上,我们采取:

●激需激趣,体验生活。精心设计导语、故事、活动、游戏等,拨动学生心弦,丰富生活体验,激发习作兴趣。

●个体思忆,再现生活。采用多种手段,打开学生记忆窗口,再现生活细节。●互动完善,思考生活。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宽材路和思 路。

●导写释惑,构思立意。坚持典型引路,教师视情况适时下水示范,帮助学生排除习作障碍。

●笔述成文,记录生活。我们对学生强调准确、充分、有文采的表达,力求达到辞能达意、意溢于言表。

在想象文写作指导上,我们采取:

●设境激趣,引发想象。我们用音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本剧等多种形式创设适合的意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就有想象。

●点拨拓思,自主想象。“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在学生思考想象遇到困难,在表达上遇到瓶颈的时候,老师的作用就需要体现了。老师的确当点拨对学生的进一步想象和表达有很大帮助。

●小组合作,完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我们把学生分成小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几个同学间的交流有利于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更加完美。

●汇报交流,评选奇想。互动交流,相互启发,以“评选奇想”为激励手段,点燃学生个性化想象的火花。

●个性表达,抒写想象。现代社会讲究创新,突出个性。在作文方面同样如此,我们对于主题思想健康积极、想象奇特、表达特别的习作,会大力鼓励,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在鼓励之下会出现文坛奇才。

在应用文写作指导上,我们采取:

●明确用途,初识文体。列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文体,带给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研究比较,归纳特点。将新文体与其它文体加以比较,研究、归纳出格式、行文、用语诸方面的特点。

●设置情境,呈现需求。设置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化应用情境,为学生提供应用文练笔机会。

●点拨互动,拓宽思路。重点:规范格式,拓展内容。●草拟提纲,笔述成文。

在习作评改课上,我们采取六个步骤:

●题意回顾。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和评判标准。

●佳作推介。由教师或学生自由推介、展示佳作或自己最满意的习作片断,供全班赏析。

●范改引路。择取典型习作或片断,师生合作进行示范性修改,并归纳出习作修改方法。

●自改互改。在确立批改标准之后,我们在教师批改之外还设立了自改和互改两个方式,统一批改要求,统一批改尺度。力求通过批改找到进一步改善作文的方法。

●对照赏析。将原作与修改后的习作对照,感受进步,增强习作自信。●总结延伸。

3、为学生扩大写作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在学习的压力下学生对社会了解的较少,在作文的时候就会感到笔下无物,“没什么可写的”,主要是选材问题。应该从选择学生有兴趣的话题入手,从身边的事写起,因为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而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注 重通过社会采风,假期实践等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力求摆脱作文题目和要求给学生的束缚,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放开学生手脚,让其在纸上自由挥洒。在作文题目上我们首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多设置话题作文;其次设置作文题目的多选一;然后对实验班级学生提倡写随笔,减少对学生随笔的统一要求,如命题、字数、文体等。

4、规范开放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1)、一定时:严格把作文课的时间用在作文教学上,不得移做他用。(2)、四统一:统一制定作文教学计划;统一制定初一到初三的作文课题目;统一制定初一到初三的作文教案;统一评改要求。

(3)将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和老师批改相结合。变全批全改为典型批改;变一次批改为多次批改;变精批细改为多批少改;变一人“独裁”为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变“蛋中找骨”为“云中觅月”;变“以文为本”为“以人为本”。多方面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点滴的进步使学生乐写。

5、搭建平台,展示成果,促进学生读写兴趣的提高。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展示活动使学生分享研究成果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写”变成现在的“我要写、我乐写”。

(1)、利用墙壁,开辟展示平台:我们利用教室走廊外的展示台,为学生开辟展示平台。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环境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艺的广阔空间。

(2)、编辑作文集:作文集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延伸,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了一块新天地。我们将学生个人的、班级的、学校的作文编辑成册,为学生带来喜悦和自豪定会带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3)、发表文章,体验创作成功:一方面通过校内发表,例如,通过学校的广播站宣读学生优秀作品,在校报上发表,另一方面向社会的语文报刊投,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4)、开展各类校园文学活动:学校开展作文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在课题成果的研究和推广运用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收获:

1、全体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研组内人人比先进,学先进,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我们组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长足进步,涌现了许多先进个人。近五年来,教研组成员中获县级以上综合表彰共有5人次(市级优秀教师1人次、县级优秀教师4人次)。

2、教学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教师积极参与组内及校内外的公开课研讨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每位老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各位成员勤于撰写教学、教研论文、案例等。近五年来,获县级以上优课表彰8人次。获省级论文课件评比奖励4人次,县市级46人次。

3、在各位语文老师的努力努力下,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较扎实,语文能力取得较大提高。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成绩喜人,近三年,在县级以上各类语文相关竞赛中,约有50人次获奖。在最近的一次县“中学生与社会”作文竞赛中,我校参赛的八名同学中有常娥、陈露、刘晓庆三位同学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4、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比以前高涨不少,语文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穷极无聊的“催眠大法”。学生都说现在的语文课好懂、有趣。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比以 前有了明显提高。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下一篇: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