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与喷泉——初中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2024-06-10

活水与喷泉——初中阅读与写作之我见(精选5篇)

活水与喷泉——初中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篇1

活水与喷泉——初中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肖稳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来自于课外阅读,写作就是这股活水形成的“喷泉”,只有“活水”源源不断,“喷泉”才能常开不谢。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来,到写作中去。

一、激发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翔。、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学生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高考状元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及高考状元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同时,我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鲁迅、朱自清、冰心等名人,张俊逸等高考状元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塑造形象。课外时间,我也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学生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 ”作用。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是怎么阅读的,并给学生肯定的启示是:阅读是非常有乐趣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了,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学生整个人生。、推荐好书。由于中学生善于想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朝花夕拾》、《哈利波特》、《骆驼祥子》等等,学生被吸引,就会主动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书、想读书、要读书。、亮出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我经常召开读书展览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览;开展“小记者”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指导。要求学生摘抄词句、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

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是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它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还可以扩大阅读量。

(5)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三、开展活动,促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引导应该巧妙,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讲。我坚持每上课之前用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搜集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则新闻,或讲一件趣事,或背一首古诗,或读一段好词佳句。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了,词汇丰富了,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得心应手。、练。组织学生3 – 5人一组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60年国庆大庆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阅兵有感》、《伟大的祖国》;校园生活中就有《我爱板板房》等等。、比。我利用节日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手抄报比赛活动。有时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水”引出来了,又如何设计“喷泉”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准结合点,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读写结合训练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写”的训练内容,将阅读、写作、思维训练融为一体。因此,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时,必须抓准读写的结合点。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1、根据课文表达特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当然,课文的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自然有别。如《看云识天气》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又如《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

面侧面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等方法,则是学生学习表达的重点。

2、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等都是制约学生从课文学习表达的因素,所以,学习课文的表达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须根据学生学习表达的阶段性特点。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表达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简单叙述阶段、初级表述阶段和复杂表达阶段。七年级学生处于简单叙述阶段,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他们作文水平的实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些都制约了读写结合点的确定。

3、结合单元训练主题

课文虽然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载体,但其主要方面还是阅读。因此,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与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一致。《春》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其重点。《看云识天气》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但是,如果仅仅考虑阅读训练重点,不从这个单元整体把握,有可能偏重阅读。前面提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单元,或主题相同,或对某一篇课文内容加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某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还应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致,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4、紧扣课后研讨与练习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了三题: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2.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3.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在七年级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二三十次。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读写结合点。

二、形式多样化,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读写结合常用“以读带写”和“以写促读”两类方法。“以读带写”,即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以写促读”,即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写作文,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照着学习课文(或提供的范文)。为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模仿法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等,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断仿写、选材模仿、组材模仿等训练,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从观察、分析、立意等方面引导学生模仿。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设计课内练笔: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布置学生记叙一次活动,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再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在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四题的基础上设计写作练习:向远在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家乡的冬天、春天、夏天或秋天(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要求借鉴课文的材料选择、组织方法,编拟写作提纲,并运用课文的写景方法,描写最有特点的景物。

2、扩续法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联想、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补写等训练。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练笔中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况,调整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教学《最后一课》,可以设计续写练笔:以《下课之后》为题,以小弗郎士的口气续写他当天课后发生的事情。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布置学生就课文第一段进行扩写,先说一说对每句话的想像,课后再把自己的想像写下来。

3、变通法

以课文为依据,组织学生进行改写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也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等。如教学《最后一课》,让学生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再如,将《钱塘江春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或写景类的文章。也可以根据课文,进行简要复述或缩写练习,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概括叙述与详细记叙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作用等。如教学《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等记叙类长文章时,可让学生写写故事梗概。

4、评议法

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如学习《伤仲永》,组织学生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的要求展开讨论,并写下来。也可以就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的比较阅读练习,让学生先写出来,再在小组内、全班交流。

5、延伸法

凭借课文,引发开去,写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其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达成阅读教学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是学生练习表达的好时机。比如学生从《从三到万》一文中学习了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就要求学生仍以《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为材料,看看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拟出论点。有的从富翁这个角度拟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凡事应三思而后行”的观点,有的从老师的角度拟出了“为人师者应对自己的学生负责”的观点,有的从富翁儿子的角度拟出了“浅尝辄止害自己”、“简单的类推必然导致失败”的观点,也有的拟出了“这个故事到底讽刺谁”这一观点。这样,整篇文章教完,受到的就是读(包括听)、写(包括说)、思维三位一体的训练,既有模仿借鉴,也有延伸与创新。

三、厚积而薄发,注重阅读的广泛性

要提高写作水平,就需要更多的占有真实、丰富的写作材料。而广泛阅读就是搜集生活材料、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阅读的思想教育意义。他认为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不能仅仅归结为掌握阅读能力。应该把阅读作为一个开端,使学生学会“借助书本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攀登上智育和美育的顶峰”。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进而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可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除此,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文章中的格言、警句、优美精彩句段和词语摘抄下来,辑成小册子,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本文曾获市一等奖)

活水与喷泉——初中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这种“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便是“拓展与延伸”的理论支撑和依据。因此,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应再囿于教科书内容, 而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让学生走出教材,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当然, 成功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不是插科打诨的说笑, 不是华而不实的表演, 不是盲目无序的卖弄, 也不是牵强附会的标签, 而是根植于文本, 牵线于学情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知识的拓展延伸

在现代社会发展日趋加速的大环境下, 学生能从网络、电视等媒介中不断汲取新鲜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知识, 但是对于经典阅读已“可望而不可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阅读步伐相距甚远, 因此课外经典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拓展延伸到课堂中。

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时, 学生对文学常识部分所介绍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都知道, 基于初一的学生阅读基础和能力, 教师也无需强调学生课外阅读。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徐杰老师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童话《狗和狼》《蛇头和蛇尾》《农夫和黄瓜》等作品。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作者的“童话王国”, 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将其引进一个更为广袤的阅读天地, 感悟作者的“博爱”主题。我想这是一种引导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办法, 如果能长期坚持, 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扩大视野, 发展思维, 还能陶冶情操, 丰富底蕴, 提升文学素养, 使他们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培养个性, 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拓展延伸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解读时, 就会把自己发现、感觉、关注的问题提出来, 这就可能超越了老师的预设, 那么这时过程与方法的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老师要做到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文, 鉴赏景物描写时, 班上一位来自山区的孩子提出疑问:“我的家乡也四面环山, 冬天怎么没有作者描绘的那么美?”这么一提, 相当部分同学也都认为作者写得有些夸张。于是我先搁置“语言品味”这一环节, 反问:“济南的冬天真那么美吗?”展开课堂讨论。探讨的过程中, 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太过功利化, 偏向于中考考点散文语言的赏析, 而忽略了写景的人——老舍先生。于是我灵机一动, 问“既然同学们难以和老舍先生产生共鸣,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他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顺势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经历, 学生恍然大悟。对于一个从寒冷多风的北平走出来的人, 一个从多雾阴晦的英国归来的人, 对于济南冬天的“温情”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一拓展延伸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境由心生”这一词语, 而且有不少学生在后来的写作中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虽然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但我认为拥有一堂充满生命张力的课是值得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这段话, 我的理解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 而是要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的叔叔于勒》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课, 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解读是自私贪婪、虚荣冷酷、势利庸俗, 这样的人实在让人憎恶, 但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却为他们“鸣冤”。“于勒当初行为不正, 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 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可以看出于勒就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 而且当时“我们”生活拮据, 家里过得非常节俭, 因为家里穷, 姐姐们“老找不着对象”, 本来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 却遇到了更为穷困潦倒的于勒。在这样的情况下抛弃于勒也是人之常情, 否则他们的生活将更困难, 或者说接纳于勒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中一人, 你将怎么对待于勒”?最终达成共识:“在家庭关系中亲情是最珍贵的, 我们要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人的劣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慢慢感化于勒会变化的。”“团结就是力量, 只要齐心协力会度过难关的。”……由此可见,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 这样的拓展延伸才是课堂的“节点”。

活水与喷泉——初中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篇3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者不可以分割开来,孤立地看。读与写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们都是语言最基本的因素,都是相通的心理活动表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促进小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

關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将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促进小学生语文水平发展的有效之途径,有待小学语文教师去探究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授课时多下工夫,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延伸,将手中资料与课文相符的进行链接,并把学生的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到课文的教学中去,让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1.利用课文现成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学生的阅读面较小,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成课文,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因为课文都是精选的佳作,语言、含义、修辞、语法等等都是优秀的,学生通过熟读背诵,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2.利用课文的连接点,点拨学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技巧。

3.想方设法把课文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写作的思想境界。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把课文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课文与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课文中的景与物带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鼓舞,产生共鸣,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二、让课外阅读有效地为学生作文成功奠基

1.课外阅读能够为学生积累写作的常识。因为我们手中的例文实在有限,想要让学生去积累更多的知识,其途径就是需要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掠取丰富知识,充实学生的知识库。

2.课外阅读可以协助学生领悟所读作品的写作规律。要求学生多读细读,在品读读物的时候寻求其文章精髓所在,探究其写作方式,了解读物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写作提供有效的帮助。课外阅读是一种不定期的长久渗透,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当他们写作有质的飞跃的时候,我们的付出就不白费。

3.课外阅读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致,当我们的学生感悟到了读与写作的关系之后,就能效仿例文进行写作。学生看到了成绩,看到了进步,这种劳动就变为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还会促使学生更有写作兴致,更有兴趣去读书,这样就形成了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徐雪云.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J].成才之路,2008(10).

活水与喷泉——初中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篇4

一、英语写作过程的实质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当然, 这必然是建立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之上, 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 将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起来。就高考命题来说, 对学生来说其中比较难的部分便是关于写作的。英语写作对学生有着很高的要求, 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学生不但要在语言基本功方面过硬, 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具体包括写作审题能力, 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对文章结构的驾驭能力, 对各种题材的很好选择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安排能力等。英语写作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然而, 不少学生的写作过程, 通常都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写作材料, 往往无法对写作的具体要求进行充分理解。这就造成最终写成的文章不具备充实的内容, 缺乏句子的连贯性等, 就具体考试过程而言, 往往没有很高的得分。

二、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语篇错误

就短篇作文来说, 一定要确保写出的文章具有明确的主题, 要求全部句子都要紧密地联系起主题。然而, 有一些学生的作文经常会有跑题、离题的现象, 没能集中主题。作文也没有丰富而充实的内容, 篇章的结构往往比较零散。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关联性很大。如今, 不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是对机械地传授语言知识过分侧重, 却忽视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如此, 最终就使得学生只会简单地将句子写到一起, 欠缺整体的英语写作概念。

( 二) 汉式英语表达

有不少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缺乏了解, 因而在英语写作过程中, 通常只会简单的逐句翻译汉语句子, 以为这样便是英语写作, 在进行语言组织时用的是汉语思维而不会用英语的思维。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英语习惯用语学习的忽视, 二是选词用词不能正确地进行。

( 三) 词汇错用

汉语中不同的词汇具有的词性也是不同的, 词汇放在句子当中充当的成分不同, 其词意和词形往往也是不变的。然而, 英语却不同, 词性、词形和用法都具有多变性。在词性发生变化的时候, 词形和用法也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可是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 却是常常将英语词性的变化忽略了, 这必然会造成英语写作的不顺利。

( 四) 词汇量不足

在英语写作中, 会用到的词汇非常多, 所以要求学生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积累, 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持续地积累, 但是, 有很多的学生往往难以做好这一点。而且,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的词汇更是少之又少, 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 经常会有用词不当或者是错误拼写单词的情况。文章写出来也就会造成理解困难, 这对整体的文章表达和信息传递, 都会有不利的影响。

三、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 一) 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教授

对于英语写作水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学生党的英语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英语写作要想写好, 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 具体涉及到对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广泛性。要想提高教师的英语思维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不同的方法, 来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灵敏性和创造性, 进而不断提升其英语写作水平。要牢牢掌握住英语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有更高的英语认知结构和英语知识水平。学生学习英语词汇, 关键就是要将英语基础知识牢牢掌握。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单词教学予以高度重视。

( 二) 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1. 英语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抽象思维, 并以分析性为主。英语思维主要的表现是直线性、实证性和逻辑性, 往往侧重有利地阐述体现实验结果、统计数据和客观事实等中心思想。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学生帮助其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其依据作者思路来对整篇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 对其写作方式进行模仿, 在写作练习中很好地进行写作模仿, 从而帮助其将特定的英语思维概念建立起来。

2. 英语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很好地结合起英语思维和句法结构。要重视对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培养, 与此同时, 还需要根据英语思维的灵活性规律来训练学生,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

( 三)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英汉思维差异性的能力

1.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应该将中英思维应用能力传授给学生, 从而帮助其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正确的理解。所以, 英语教师在写作课的授课过程中, 先要自己对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性进行充分地了解, 进而不断促使学生对差异性的存在进行认识和感知, 进而向自身的思维模式转化。

2. 教师要对英汉的思维差异更加明确, 将转变思维的教学理念建立起来。高中英语教师在写作部分的教学, 应该把过去的将培养学生的语法、句和词能力视为教学重点的思想转变过来, 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在讲解课本时, 要多角度地进行全新的讲解。具体涉及到文章的词汇、句式和文章的建构等。在整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思维的培养模式, 要始终以英语思维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 实施教学方式以及制定教师的教学策略。

四、结语

不论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还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必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今出台的新课程标准, 更加突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 所以, 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用一些综合性手段, 从而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习惯逐步培养起来, 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着重训练, 促使学生的写作成绩不断提升, 从而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得到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东东.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观周刊, 2012, (39) :267.

[2]郑静君.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J].基础英语教育, 2008, (05) :44-48.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我见 篇5

关键词:初中 写作 素质

初中作文写作是提高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是学生课内外学习、实践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综合表现。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对于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存在“假”、“大”、“空”现象。“假”即内容不真实,仿造书本、电视内容。“大”即学生们都不切实,实际的想象不现实的内容,太浮夸,太离谱。“空”即很多内容,表现的太虚幻,不是科学,而是“科幻”。其根源是:学习是学生的生活重心,生活积累与阅历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找不到事例时便在电视或书上照抄,使作文脱离现实显得苍白无力,或者是无话可说时,喊空头口号,表达一些文不对题,不知所云的所谓崇高精神。

其次,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差,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文字积累,遇到作文课便无从写起,经常出现不通顺的语句,表达无逻辑,不能真实的反应自己内心的想法。即使是有生动的事例也不善表达。就像人们形容的“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最后,教师指导作文写作思路定式,程式化严重。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标准的严酷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上和实践上堕入极端的畸形化。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无意的据自己的思想主张勾勒出一个框架,使学生从选材,立意,构思,如出一辙。学生由此写出来的作文其实就是新八股,千人一面,众口一词,陷入严重的程式化、模式化。

二、对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明确写作目的,激发学生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语文成绩。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作文为“魔鬼”,他们写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写作时缺乏主动性和兴趣。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从事作文教学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利用 “地方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消除学生写作时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找到自信;其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或事情作为写作题材,巧妙命题。例如学生刚进入初中不久时,教师可以《假如我是一位老师 》,《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为题进行作文教学,由于此时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与父母交流思想的愿望,写作时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因此,所写的文章大多真挚感人。再者,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因为作文水平的高低事关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尤其是中考,作文分值甚重。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端正态度,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写作方法指导

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素材以后,是否掌握了作文写作的技巧和写作的方法就成为整个作文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向学生教授作文写作的具体方法、技巧,而且最好以归纳总结的形式进行教授。笔者在作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1)题目新颖,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一篇作文如果有足够新颖的题目,就会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所谓“画龙点睛”,好的题目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应该首先教会学生如何确定写作的题目。(2)虎头凤尾,好的开头、好的结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善于使用各种修辞、灵活引用、描写环境或者巧用各种诗文等。这样可以起到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有一种痛,缘自失去;有一种神伤,只因情太长……将化作我血脉指尖上的永久的怀恋”,这种意境、这种妙文恰恰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到极点,真挚感人而不俗,引人入胜而更显真实。(3)善于描写,记叙文、散文是初中语文写作的重要内容,而在这类作文的写作中,描写是必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其還是初中语文写作的“法宝”。描写应该重点围绕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细节的描写要突出细致而不腻,尤其是在对人物的言谈举止、景色的以景动情方面更要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心理的描写要随着所刻画的对象的外在表现而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够最真实地展示所描写事物的精华。同时,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对话中抓住核心内容,以实现用对话来表达故事的情节、用对话来交代所描写的对象的性格等,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准确把握,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实现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目的。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新课改精神理念下,仿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正确认识“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的使其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服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向他们提供优秀的例文引导模仿,范文的参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语言反映外在事物,表现内心感受,提高写作技巧。让学生在仿写中体悟佳作的成功之处,掌握思想表达、谋篇布局的良好方法,从而为创造性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的示范文章的模仿,将不同文章的特征进行综合,从而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信息上的准备。比如学过《春》、《夏》课文,可以让学生也写《春》或《夏》,在模仿当中引发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思考青春和人生,从而体会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在仿写中提高创造性能力。当然,仿写训练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生搬硬套和完全的以仿写来作为锻炼写作能力的手段,这样范文不但不会促进学生写作的提高,而且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引导学生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经过自己思维和借鉴,学习才能真正实现通过仿写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初中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4)

[2]陈国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上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有效教学策略下一篇:我对“一带一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