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喷泉实验改进

2024-07-15

氨的喷泉实验改进(精选5篇)

氨的喷泉实验改进 篇1

《神奇的喷泉》实验改进

吴店小学 方群

一、实验背景 实验来源

《空气的热胀冷缩》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本课有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是“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热胀冷缩的现象的解释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一个实验:玻璃管中颜色水的移动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如果空气膨胀多了,颜色水会流出弯玻璃管;空气收缩多了,颜色水会流进球形烧瓶里。第二个实验:用气球的膨胀或收缩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在课堂作业本第15页还设有一个实验——《神奇的喷泉》,本次主要改进该实验。实验目的

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科学概念 空气的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做出正确判断,知道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存在的问题

《神奇的喷泉》实验中用热水使烧瓶内空气膨胀,将有色液体从导管口推出形成喷泉的实验方式,因为热水对空气的加热较慢,实验现象不明显,形成的喷泉效果不好,很有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二、实验改进方案 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原理 空气的热胀冷缩 实验器材

玻璃管、橡胶塞、打孔器、酒精灯、红墨水、烧杯、圆底烧瓶、冰水混合物、热水等 实验过程

1.把直玻璃管中间位置放在酒精灯外焰上不停地转动加热,待玻璃管开始软化,在火焰上缓缓拉开,再用手轻轻一掰,分成两根尖嘴细玻璃管,实验备用;

2.用打孔器给橡皮塞打孔;

3.取一根制成的尖嘴玻璃管插入橡皮塞;

4.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加红墨水制成红色液体;

5.红色液体倒入圆底烧瓶,加上橡胶塞;

6.往大烧杯内加入开水,.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注意事项 1.保证装置的密闭性;

2.玻璃管口尽量浸入烧瓶底部,不要碰到瓶底; 3.实验时,烧瓶的球形部位瞬间浸没到水中。

四、本实验方案的优点

实验用细口径的玻璃管,且利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烧瓶内空气的温度,大烧杯内加热水(80℃以上),使烧瓶内外形成更明显的压强差,使得喷泉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该实验操作简单,取材方便。

氨的喷泉实验改进 篇2

本实验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的性质》中的实验内容。掌握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 为铵盐和硝酸学习打好基础。

教材上有喷泉的演示实验及氨气的制取和氨与氯化氢实验图片。氨的喷泉演示实验有力的证明了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显碱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原型及改进原因

改进原因:

(1) 教师课前要进行氨气的制备, 但没有给学生展示,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2) 制备好的氨气在放置和搬运过程中泄露和损失, 造成氨气的量少而使喷泉实验失败。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 本实验将氨气制取、收集、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性质实验及尾气处理用一套装置进行综合, 操作简单, 方便可行, 做到化学实验简约性、环保性要求。

(2) 无需事先制取氨气, 几个实验在几分钟内完成, 提高了效率;现场制取氨气减少了氨气的泄露和损失, 氨的喷泉成功率高, 现象明显。本实验可多途径引发喷泉, 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 本实验将教材上的两副图片变成了演示实验,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了解另一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以及直观感受了防倒吸装置的作用。

四、实验器材

仪器:圆底烧瓶、烧杯、Y形管、干燥管、大试管、集气瓶、橡皮塞、玻璃导管、橡皮管、胶头滴管、镊子、止水夹。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酚酞试液、浓盐酸、稀硫酸、水、红色石蕊试纸。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六、实验过程

(1) 连接好装置,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微热法) ;添加药品。

(2) 首先打开止水夹k1、k3, 关闭k2、k4, 轻轻倾斜Y形管, 使浓氨水与固体氢氧化钠接触, 开始发生反应, 收集氨气。

(3) 当k1处,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时, 打开止水夹k4, 关闭k1、k3。

(4) 反应一段时间后, 挤压集气瓶上装有浓盐酸胶头滴管, 观察白烟的生成, C装置中压强减小, 如果没D装置的球形干燥管, 必有倒吸, 观察如何防倒吸。

(5) 喷泉的引发。方法一:将事先装有水的胶头滴管塞入K1 处的橡皮管内, 按教材上方法引发喷泉。方法二:让学生思考如图2 装置, 如何引发喷泉;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喷泉的本质, 最后用热敷或冷敷的方法引发喷泉。

七、实验效果

(1) 挤压集气瓶上装有浓盐酸胶头滴管, C中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同时可观察到D中干燥管里液体上断的上下跳动。

(2) 喷泉的效果好, 成功率达到100%, 且液面可接近烧瓶的底部。

八、自我评价

(1) 本实验将氨气制取、收集、验满、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性质实验及防倒吸的尾气处理用一套装置进行综合;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实验用时短, 现象明显, 观赏性强, 做到化学实验简约性、环保性要求。

氨的喷泉实验优化 篇3

一个干燥的250ml圆底烧瓶,两个相配的双孔橡皮塞,四根长玻璃导管,两根橡皮管,两个止水夹,胶头滴管,大烧杯,铁架台,锥形瓶,分液漏斗,酚酞试液,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

二、实验过程

1.前期准备

将两根玻璃导管用橡皮管连接,止水夹夹在长玻璃导管上靠近橡皮塞的一端,稍长的一根玻璃导管插入三孔橡皮塞,管口稍露出橡皮塞。另一个孔中插入已吸足水的胶头滴管,第三个孔接分液漏斗装置,大烧杯装满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待用。如图1所示。

2.具体操作

将干燥的圆底烧瓶放在三脚架上,向分液漏斗内滴加3ml至4ml浓氨水,再往锥形瓶内加4g至5g氢氧化钠固体,打开分液漏斗,让浓氨水慢慢流下,可看到锥形瓶中氢氧化钠与浓氨水剧烈反应,有大量气体冒出。

由于氨气迅速大量冒出,将烧瓶内的空气通过玻璃导管“赶”入水中,跟随空气一起冒出的氨气也排入水中,并被水吸收。待反应结束,水中不再冒气泡,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将玻璃导管伸入圆底烧瓶底部,再竖立圆底烧瓶,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玻璃导管通入大烧杯的水中。

接着开始做喷泉实验。挤压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注入一滴水,吸收部分氨气,这时可看见橡皮管迅速被压缩,说明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接着打开止水夹,大烧杯内的水快速被挤入圆底烧瓶,形成红色的喷泉。

三、创新点

1.氨气的制取和喷泉实验合二为一,且在同一装置中进行,无需事先收集氨气,也不会造成氨气泄漏。

小喷泉科学小实验作文200字 篇4

上周日我过得可高兴了。爸爸陪我做了好多科学小实验,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当了一回小小科学家。

我最喜欢的是“小喷泉”实验。我们准备了一个塑料矿泉水瓶,用锥子在底部弄了一个洞,然后把气球塞入瓶中,并把气球口与瓶口固定。接着我从气球口用力吹气,爸爸用橡皮泥把瓶底的小孔塞住并从气球口向气球里加满水。最后我拔掉瓶底的橡皮泥塞,奇迹出现了,水哗得一下从瓶口喷出,真得有点喷泉的味道。爸爸给我解释说:水从瓶口喷出,是因为瓶子外的空气压力比瓶内的真空压力大,拔掉瓶底的橡皮泥后,空气通过瓶底的小孔立即进入瓶内,给气球很大压力,气球内的水就喷出来了。科学真的非常有趣,看来我当科学家的愿望没错,不过我要当的是研究人体的科学家。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 篇5

实验仪器:烧瓶烧杯带双孔的橡皮塞止水夹胶头滴管玻璃导管

铁架台 (带铁夹)

实验药品:滴有酚酞的水氨气

实验步骤: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操作按照下面问题进行

(2005年海淀模拟)

(1) 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式:______。

(2) 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法, 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做干燥剂的是______。

(3) 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 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实验现象实验原理______。

答案为:

(2) 向下排空气;碱石灰

(3) 打开止水夹, 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顺着导管被压进, 从导管中喷出时, 形成红色喷泉;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当挤压胶头滴管时, 氨气减少, 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利用压力差) 。

实验分析: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当挤压胶头滴管时, 致使烧瓶内氨气量减少, 压强变小, 使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 利用压强差把水从导管中压上去。

事先滴酚酞试液的水在喷出时遇氨气反应即溶液显碱性, 所以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综上所观, 形成喷泉的关键是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性。气体在溶液中溶解性的强弱决定着容器内外压强差的大小, 而压强差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此外, 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收集氨气的烧杯是否干燥以及量是否足够, 也对该实验的成功有着本质的影响。

(4) 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 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答:______。

分析:此问是对课本实验的拓展, 隐去了胶头滴管。从根本上考虑, 形成喷泉必须产生容器内外压强差即打开止水夹后, 用手或热毛巾“热敷”烧瓶, 使瓶内氨受热气体体积膨胀, 向外溢出, 接触到烧杯中的水, 立即溶于水, 又使烧瓶内外造成压强差, 达到喷泉目的。

答案;打开夹子, 用手 (或热毛巾等) 将烧瓶捂热, 氨气受热膨胀, 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 氨气与水接触, 即发生喷泉。

综上所述:气体体积迅速减小是导致容积内外压强减小的直接原因, 是进行喷泉实验的根本依据。为了减小瓶内压力, 除了气体溶解于水外, 还可采用气体与溶液反应或物理方法来实现。

应用: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试根据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图A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 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

A.HCl和H2O B.NH3和H2O

C.NH3和汽油D.CO2和NaOH溶液

(2) 在图B的锥形瓶中, 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

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

(3) 在图B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 锥形瓶中加入酒精, 水槽中加入冷水后, 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

A.浓硫酸B.生石灰C.硝酸铵D.烧碱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图A和图B两套装置, 以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 图A是_______

上部烧瓶内压强;图B是_______下部锥形瓶的压强 (填“增大”或“减小”) 。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 (填图A或图B) 装置的原理相似。

答案: (1) C (2) D

(3) C浓硫酸、生石灰、烧碱溶于水时, 放出大量的热, 温度升高, 酒精挥发加快, 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从而形成喷泉。

上一篇:质量科下一篇:休闲度假旅游园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