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2024-06-08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精选9篇)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1

在古代, 我国就有“以文取士”的制度, 而到了现代, 高考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 作文在高考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 写作从古至今就是人们交流和选拔人才的方式, 想要写好作文, 生活的积累更是必不可少, 人类社会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

一、作文的真实性

作文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产物, 是语文的重要体现方式。然而在实际写作教授过程中, 教师却逐渐忽视了作文的人文性。学生的作文表现主题必须是高昂的、积极的主流精神。这种禁锢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想受到局限, 作文的真实性受到了影响。因此, 写作要回归生活, 体现真实。

1.积累素材

写作并不一定要有阳春白雪的风采, 更多的应该是贴近生活的平凡小插曲, 写作是将生活中不引人注意, 但是回味起来又别有意趣的故事或景象描写出来。因此, 生活的日常积累能使作文更加具有真实性。许多人都有写日记的爱好, 日记就是一种积累生活体悟、增强作文真实性的好办法, 学生在日记中记录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还有生活感悟, 这些真实纯真的感情会慢慢记忆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当学生开始提笔写作时, 许多素材就会自然涌现出来, 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就会使作文更加细腻和生动。

2.捕捉细节

在写作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虽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但是作文还是会出现内容空洞, 语意不详的情况, 这是因为学生积累的素材大多较为笼统。因此, 为了使作文更加具有真实性, 学生还需要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 并将细节放大, 这样才能体现出作文的真情实感, 感动阅卷老师。例如, 在描写母爱时, 学生可以捕捉这样的镜头:“一次, 偶然早起。冷风吹来, 不禁打了一个哆嗦, 忍不住又想爬上温暖的床, 经过厨房时, 透过厨房窗户居然看到了妈妈忙碌的身影, 她穿的那样单薄, 几声轻微咳嗽声在我脑海里不断盘旋。”通过对妈妈日常小事的深刻描写来体现妈妈的母爱, 由此展现自己对妈妈愧疚的感情。

二、作文的纯真性

作文的纯真性指的在作文中要体现出作者最纯洁的感情和真实的感受。然而现在,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写文章时, 都是生搬硬套的模式, 有的让学生按照分数比例的形式来写, 开头和结尾一定要表明决心或心意, 有的甚至直接让学生背诵精彩的文章选段, 以便作文时直接选用。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写作起来缺少真情实感, 作文变的越来越功利和空洞, 没有了纯真性。想要写好作文, 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生活、自然和宇宙有自己的想法。因此, 学生应该更多的贴近自然和生活, 感受风的触摸、水的流动、春天的呼唤和自然的声音, 用心享受和珍惜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 只有这样, 作文才能体现出更多的情感, 尽显百味人生。

三、作文的精美性

1.日常阅读

写作文不仅要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还要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当今社会, 各种各样的书籍取之不尽, 学生并不缺少可以阅读的书, 但是有时学生却并不喜欢看, 这是因为学校和家庭给学生准备的书往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例如四大名著、作文辅导等等。学校应该在允许的条件下, 让学生自由的阅读, 学生只有寻找到真正打动自己的书籍, 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哭同笑, 才能得到真正的生活感悟。

2.作文练笔

日常的作文练笔是锻炼写作必不可少的前提工作, 只有勤动手, 才能练成优秀的文笔。学生要养成经常练笔的好习惯, 不需要像正规写作那样规规矩矩的作文, 可以将每天的一点感悟、一点见解写出来, 写作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或者一次盛大的活动, 通过日常的练笔,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评改

教师的作文评改往往会给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作文评改时应该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现闪光点。以往教师总是更加关注学生作文中的缺点, 例如语气不通、错别字等等, 这会大大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可以更加关注作文中的闪光点, 强化作文的优点, 使学生受到鼓励, 不断努力向前。二是让学生互评。学生互评作文不仅能够使学生互相了解彼此, 学习他人的优点, 还能看到其他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 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仅仅在教室里就能实现, 作文的课堂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生活中。生活素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只有让学生充分的接触生活、享受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到文化的积淀和语言的鲜活, 学生的作文才能变的更加生动活泼, 积累生活素材是写好作文的活水源头。

参考文献

[1]郭华春.挖掘生活素材, 提高作文水平[J].学周刊:上旬, 2016 (01) .

[2]吴应海.从微型作文素材中见证生活的百种姿态[J].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5 (12) .

[3]张有帧.生活真实感人——浅谈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点[J].读写算 (教师版) :素质教育论坛, 2015 (35) .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2

会东县大崇中心小学唐学平

说起作文,大家都觉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学生觉得难写,老师觉得难教;学生写得平淡无味,老师改得无精打采。我们看到的文章往往就是些流水帐、口水话,内容空洞,情感贫乏。如果学生觉得无话可写,老师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作文是语文的缩影,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体现。那么,怎样在作文方面开出一条阳光之路,不再让老师、学生谈作文而“色变”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积累。

要说积累,我觉得首先要注意积累自己的日常观察,让观察到的万事万物汇入作文之中。在观察时,要观察景与物,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于脑中。如果平时没有观察,写起作文来就会觉得无物可写,无言可发。写春天尚有万物复苏,花红草绿,而写秋天,除了叶落纷纷便只剩下红、黄、绿的菊花了,连菊花的名称、形状都不甚了解,就更别提对其它花儿的描绘了。如果平时没有观察积累,写作怎么能具体呢?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在生活中观水见其澜,观花见其形,观树见其姿……长此以往,又何愁写景素材匮乏呢?除了经常观察景物,还要注意积累观察到的人和事,赋予其人其事以情感,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另外,要积累经历过的各种活动,于过程中体验情趣。小学阶段,学生最热衷的莫过于做游戏、做实验、体育活动和各种竞赛,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组成他们多姿多彩的童年。但是,这些精彩的瞬间稍纵即逝,不及时记录就会淡化成模糊的记忆,而当时的情趣又无法再次体验,写作技巧与能力更无从提高。所以不

但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更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及时记录。

其次,要积累阅读,博采众长,丰富情感体验,增加文化内涵。虽然实践能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获得真知,但是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体验,而阅读则是获得情感体验和认知的捷径。说起阅读,恐怕还是得先有目的地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了解一些中外名著,如童话《白雪公主》《丑小鸭》等,少儿版的《水浒传》《西游记》等,选择一些有益的、难度适中的名著,按一定的进度指导阅读,让名著为孩子们的心灵注入清泉,为双眸增添光彩。其次,自然科学书籍也要适当阅读一些,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知识上的广博,能让学生在写作方面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另外,还要广泛的阅读报刊杂志,看一些有益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用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让学生从中获取作文的材料。最后要说的是,这些阅读的积累都要用笔记的形式给予固定下来,在阅读中记录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古诗词、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等,便于作文时运用。

另外,也要注意积累时事新闻、奇闻轶事,让作文充满时代的特点。积累时事新闻,是对社会的关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维,写出来的文章会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奇闻轶事是社会的一面哈哈镜,展现着凡尘俗世的千奇百怪、喜怒哀乐。古有蒲松龄搜集民间轶事,广罗街谈巷议,写成了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聊斋志异》。如果学生平时有着这方面的积累,自然下笔如有神,其广闻博见构成了写作上的一大亮色。

除上所述,积累自信、积累兴趣,也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积累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我们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采用灵活的习作形式,调整习作的难度,让学生自由而广泛地选择习作素材,并通过优秀作文展,优秀作文集、个人作文册或是投稿发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品尝到习作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础。积累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观察,积累词句,让这些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加上多写多练,我相信一篇篇优秀的作文会从学生笔下源源不断的流出来。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3

一、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 但学生的学校生活特点决定了其生活视域的狭窄, 而且受到年龄和认识观的限制, 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也缺乏甄别和筛选的能力, 必然也就影响到了他们对素材的加工, 素材不能合理地为己所用。因此, 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些空间和时间, 引导他们善于观察生活, 并能从生活中搜集、筛选素材, 既要让他们走出课堂, 亲近自然, 开阔眼界, 在观察自然中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 拓展认知的宽度和深度, 不断丰富他们的世界观, 也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认识生活, 如利用多媒体、图书室、网络、广电等媒介搜集生活信息。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善于通过各种形式获得生活经验, 如开展黑板报、演讲比赛、每日一表达等活动, 让学生说出搜集到的一些生活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评论, 激发他们搜集生活素材的兴趣, 促使他们养成搜集与分析素材的习惯。另外, 要培养学生甄别和筛选素材的能力, 如就某个生活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 这样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对素材进行了重新梳理、打磨、删减、扩展、虚构, 经过这样的加工, 素材应用到文章中去就会显得“有血有肉”。

二、写作语言的积累

素材的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原料”, 但素材终究是要通过语言外化出来的, 没有丰富的语言, 有再好的素材也不一定能写出生动的文章的, 所以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重要。

首先, 要引导学生多途径获知语言。语言的来源一般有书本读物、生活环境、媒体信息, 书本读物是学生最常接触的, 语文课本也好, 课外图书也好, 其内容中不乏许多名文佳作和经典名句, 都是学生应该吸纳的“语源”,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使学生善于从这些读物中去捕捉消化“语源”;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富于时代气息的语言也随处可见, 比如一些经典的、凝聚智慧的广告语、宣传语、海报等, 都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 值得学生借鉴;而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了界域, 一些新潮的语言可以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应用。

其次,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是阅读、摘录、背诵结合, 即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把经典段落摘抄到读书笔记中, 并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反复地阅读甚至能熟背这些段落, 时间长了, 自然也就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最后, 要让学生能表达。通过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 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比如, 模拟写作就是很好的方法, 自古就有“模拟者, 古人用功之法”之说, 让学生模拟摘录的名言佳句写一些简短的小文章, 或根据对名言佳句的记忆进行拓展式的模仿写作, 模仿多了, 学生自然会受到熏陶和影响, 自己的语言也就不断丰富起来, 自然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

三、写作技巧的积累

有了好的素材和丰富的语言作为支撑, 剩下的就是解决写作技巧的问题了。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 指导学生处理文章的构思与表达一体化的问题。

首先, 教会学生处理文章立意与选材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定文章的中心, 然后选择合适的素材, 并提炼加工, 做到“因意选材”;二是根据一定的素材, 引导学生学会提炼文章的中心, 确定写作的方向, 做到“因材立意”。通过这两种方式, 学生能提高写作素材和文章立意的双向性把握与驾驭的能力。

其次, 指导学生学会写作的谋篇布局, 即写作前先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明确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根据写作目的分析写作内容的先后顺序, 即确定先写什么与后写什么。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多让学生学习教材或各种课外读物中的典型文章, 让学生根据文体的范样学会从文章的要素、结构、顺序等方面设计文章的结构, 从而实现谋篇布局和文意呈现。

再次, 指导学生学会表情达意的技巧。文章不仅体现出准确生动的语言, 还要体现出恰到好处的手法。鉴于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指导学生学会系统整理各类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如托物言志、修辞手法、联想、侧面描写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系统的写作技巧, 接着通过文章阅读或片断欣赏及练习来提高写作的表达技巧。

最后, 还有一些关于写作技巧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那就是学生必须养成审题、析题的习惯, 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审视写作的方向或内容与文章的主题是否有偏失, 以便能够做到及时的修正。在写完文章后, 也要反复阅读文章并思考是否跑题了, 进而不断推敲语言段落的合理性、准确性, 确保文章符合写作构思的要求, 使作文更加具体、生动。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4

一、立足书本,夯实基础

抓住寒假阶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很关键。我们的目标就是冲刺基础满分。

准确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音、形、义;熟练背诵六册书中课后及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现代诗文,并且能够准确默写下来;文言文阅读有欠缺的,可以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通读一遍,重点篇目整理出来,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并通过做练习加以巩固。学会将课内的知识点迁移运用,学会举一反三。

二、多做历年真题

寒假期间,尽量多做历年真题。通过做真题可了解中考命题范围、题目深浅以及相关题型。

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是一个毫无规律的学科。其实不然。语文也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学科。例如:行文思路题、句意理解题、语句赏析题、人物形象分析题等题型都有法可循,找到解题方法即可事半功倍。所以,在每做完一套真题试卷后,要及时核对答案,弄清采分点,寻找规律,弄清丢分原因。通过做真题,可以做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使训练更有效。

三、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初三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很难有大段的课余时间用来阅读。寒假正是补上这一课的大好时机。每天“挤”出10~20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

写作不好的`同学,可以阅读历年中考优秀作文和其他美文,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手法。中考优秀作文的作者与备考学生的年龄相同、生活阅历接近、思想高度相差不多,所以读他们的文章容易产生共鸣,里面的素材、写作手法也好借鉴,在此建议每天读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写100字阅读感悟,一个寒假下来,同学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作文进步了。

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占了6分,而名著的命题,越来越侧重对情节的把握,所以必须熟读原著。

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5

一、引导观察入微,留意生活

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厚的宝藏,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写作的源泉。可是农村孩子的生活圈子很小,社会阅历浅,对身边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力。要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留心生活中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为了培养这个习惯,我设计了一个全班同学参与的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每个同学仔细地观察班上同学或任课老师,写一个外貌描写的片段, 课前抽出两分钟轮流到讲台上朗读,让其他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这个游戏不仅让写片段的同学要用心观察他人的长相、发型、穿衣打扮等特点,还让猜的同学也须用心观察他人的特点。观察身边的熟悉人,这个就地取材的游戏贴近生活,学生兴味盎然,对今后面对写人的作文时是大有帮助的。

我还经常勉励学生做个“孙大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如观察家人喜怒哀乐的表情,比较春天路旁小树的嫩叶今日与昨天的变化,留心家里的小鸡几时换上新“外衣”……除了用眼看,还要用耳朵去倾听:听一听市场里讨价还价的技巧,听一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听一听鸟兽虫鱼的鸣叫……也可以去嗅一嗅栀子花的清香,摸一摸胖冬瓜那细细的绒毛,尝一尝山果的味道。充分调动自身的感觉器官去关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

二、鼓励博览群书,读写结合

作文和阅读虽然有各自的特点,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作文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但是两者又是相通的,可以互相促进。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之一,文章读得多,积累的素材也就越多,创作的思路也随之更开阔。古语“厚积而薄发”告诉我们: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进行加工提炼。唐代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哪来影响深远的作品?小学生想要写好作文,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文学素养。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利用课外和假期时间博览群书,细细品读每一篇文章, 好好领悟其主题意义和写作特点。每天的“课前读书会”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同学,并且让同学说说自己听后的收获, 全班同学一起来奇文共欣赏。大量的阅读为积淀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写作时何愁没有素材?

古人云 :“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是学生积累知识、积累素材的好途径之一。我要求班上的孩子们在专用的“日积月累本”上摘录课本或课外书上看到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甚至是自己认为优美的一段话或整篇文章,并且鼓励他们在习作中学以致用。我在作文批改时设立了“好词分”“佳句分”“妙段分”,这样的肯定和赞赏让学生尝到了积累的甜头,自然就提高了写作文的兴趣,作文水平理所当然地迈向新高度。

三、组织开展活动,体验情感

要积累作文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颇为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郊游等实践活动,也可在学校举办故事会、运动会、知识竞赛等,把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写作素材,亲身体验还能激发内心独特的感受,写作时水到渠成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注重课外练笔,记录生活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积累素材,还应该把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小学生的课外练笔形式主要是写日记,一则日记实际上是一篇小作文,坚持写日记也就是坚持积累作文素材。如果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写日记, 他们积累的素材也是不容小视的,写作时便可有的放矢选取相关材料。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6

一、日记是生活的第一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素材,是创作的宝藏,任何伟大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但无论喜悦还是忧伤,无论绚丽的彩虹还是密布的乌云,如果不及时记下来,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所以要及时地把对生活的感悟写下来。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有写日记的好习惯。比如鲁迅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写日记,有的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日积月累,到去世时竟达几十万字。巴金经常在日记中反思自我、净化灵魂。从高一起,我就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开始时,学生不愿写,水平一般,但坚持一年后,成效就有了,对生活场景有了详尽生动的描写,对生活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评论,对生活情感有了自己的抒发。而且在选取生活片段的写作中,学生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这个大米缸,学生很容易做出各种香喷喷的米饭。

二、广博积累,广泛阅读

创作不是凭空的想象,肆意的写作,它离不开广博的积累,战国时期的作家荀况在《劝学》中说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积淀得越多,养分越充分,创作的思维就越活跃,创作的热情就越强烈。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在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积累途径如下:

1. 研读经典,汲取养分。

经典是大浪淘金,前人留下来的都是宝藏。研读经典,对人生有启迪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欣赏的品位,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孔子曰:言而无物,行而不远。胸中没有学问,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唐朝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写时才能随心所欲、应对自如。我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三本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随感。两年下来学生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 巧妙进行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最多素材的途径之一,更适合学习紧、任务重的高中生活。以前学生也进行课前三分钟,但收效不是很大,怎样使收效更大呢?我反思,寻找原因,发现:(1)故事没有分类,学生运用时,各类故事都有,记忆又不深刻,头脑中一片凌乱;(2)故事没有很好地记下来,只知道大概,有的连题目、主人公等都忘记了;(3)缺乏运用,有的学生尽管积累了很多素材,但是不会应用。

基于以上三点我做了以下调整:(1)调整了“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按主题分类演讲,比如勤奋、信心、勇气、智慧、换位思考等,每个主题一星期,也就是说一星期内每天学生演讲同一主题,要求演讲学生在上课之前,把演讲的题目、主人公写黑板上,方便学生记录,并写下自己的评论。(2)每周根据演讲主题写一次作文,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材料,在不断地应用中,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创作,最后沉淀为自己的智慧。(3)在笔记本上列目录分类,把目录储存在大脑中,学生用时很快地把同类信息从大脑中调集出来。坚持了两年,学生通过“课前三分钟”积累了五百多个故事,受益匪浅。

三、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经典语句、古典诗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背诵一些诗词歌赋,经典语句。时间久了,这会不自觉地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写作水平。对于考场作文,诗文名句引用得多而且合理,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显露非凡的才华。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7

“积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持久的实践, 笔者认为, 要为写作开掘出一眼“源头活水”, 需从如下几点出发点拨学生的实践操作。

一、要确定素材积累的角度

角度一:重视抒情性的文字。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在众多文笔清新的散文中汩汩的流淌着都是最真挚的感情, 若教会孩子们撷取这些美的情愫, 可以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

角度二:重视哲理性文字。

除了真情实感之外, 一个人对社会、人生深邃的认识, 也能使我们的文章走向深入, 给予读者有益的启发。“思想”的呈现, 无疑是一篇作文能激励他人的灵魂与法器。

角度三:重视知识性文字。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历史知识在文章中触目皆是, 可谓一步一典故, 一词一感慨, 形成了一道道华美的风景, 让人流连忘返。

知识性的文字积累, 应该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 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 从现实到想象, 无所不包。有了充实的知识, 在写作文的时候, 这些积累就会给我们提供最大限度的发散空间, 开拓出有创见的文字来。

角度四:重视事例。

积累事例, 不仅仅包括名人的例子, 诸如感动中国的人物“王顺友”、道德标兵“谢延信”、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等等, 同时也包括一些平凡的小人物, 例如我们的父亲母亲、老师朋友等。事例虽小, 情意深长。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莫怀戚的《散步》都说明了文章不一定要写名人的感人事迹,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会发现细微而永不凋谢的真情实感。

二、开掘素材积累的源泉

在繁忙的学习之余, 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这样大范围的收集, 不如就地取材, 取小流而汇江海。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益的素材。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课本上收集经典素材, 学会将其中的传统文化嵌入文章, 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例如:卧薪尝胆、愚公移山、世外桃源、苏武牧羊、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从阅读材料中收集素材。例如语文基础训练上的阅读篇目, 《中华活页文选》《读者》《青年文摘》等不同的杂志, 都是我们在闲暇之余稍稍留心就可以收集丰富素材的阅读资料, 可谓“得来无须费功夫”。

对中考满分作文进行素材解读与收集。例如厦门一中考考生的《韵律清香》:

梨花院落溶溶的月光, 和着柳絮池塘淡淡的清风, 流入我心中, 轻轻地拨动我的心弦, 敲响我的心键, 奏出曲曲远古的清音。歌, 这萦绕于耳际的温柔乐曲, 我称之为“清音”。这清音非丝非竹, 是悠然飘进庭院的文史的旋律……

这清音, 经过了唐风宋月的滋润, 泻在这皎皎的月光下。那是和番公主幽怨的琴声吗?还是她戴着佩玲在月夜归来?塞外的风吹不走“君王一见不自前”的面容, 更吹不走她对国家永远的挚爱。面对画匠的利欲熏心, 她选择清高的藐视, 忠于自己的心灵。

这清音, 沿着海岸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 飘向这月光如水的庭院。楚大夫行吟河畔, 九死不悔;魏武帝吟鞭东指, 壮心不已;陶渊明悠吟南山, 饮酒采菊……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 也不随波逐流;纵然马革裹尸, 魂归吴西, 也要扬声边塞创业立功。

……

从这样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汲取“屈子投江”“昭君出塞”“魏武挥鞭”“陶潜悠然”等多处典故, 为己所用。

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迪。例如“子罕以不贪为宝”“玄奘取经”“鉴真东渡”“戊戌六君子”等, 我们都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8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教材上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而得出的,其中的立意、构思、语言结构的组织对学生写作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写作角度来引导学生赏析阅读,但教材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知识,课堂教学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尤其语文这门学科,大量地阅览,灵活善变、推陈出新的指导不仅是对语文老师的迫切要求,更是提高学生丰富素材、立意构思的有效途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选择相关的文章,不仅能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影响,并且通过鉴赏、点评、启发学生构思,激活学生处理材料的思维,帮助学生完成更多作文素材的积累。例如,在教学《台阶》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选择了《父亲的挑担》这篇文章作为教学扩展,这篇文章与《台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两篇文章都塑造了一位中国农村农民父亲的典型形象,在引导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谈谈自己读完文章的感想。由于文章写的是农村生活,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平凡的素材、真实的感情一下子就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自己的那位平日里一脸严肃、要求严格、老实木讷的父亲不正是这位父亲吗?学生们心中纷纷涌现出一股暖流,亲情一下子就涌现了出来,“我想到了父亲那双结满老茧的手”“我想到父亲脸上日益增多的皱纹”“我想到父亲充满期待的眼神”等,学生触类旁通、畅所欲言、激情澎湃,亲情话题作文不再一成不变,学生们都有了他们独特的角度发现,在平凡中饱含深情,他们的一篇篇佳作催人泪下。另外,我将平日里自己积累的素材打印出来,收集整理了往届学生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一样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经历,相同的认识感悟层面,学生们更容易借鉴学习。

二、坚持严抽查,适时巧点评

我要求学生每日都必须摘抄好词好句,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随机请两三位学生进行朗读,从而起到了检查、督促的作用,并且更多地起到了评价的作用,每当一名同学阅读完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之后,我都会用一两句简单精练的话对他阅读的内容进行点评。例如:有一位学生摘抄得很具体,但阅读起来却缺乏感情,我在肯定他摘抄内容的同时,点出了他的不足,这样不但充分肯定了他摘抄的内容,激发了他继续阅读摘抄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能更加富有情感地把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分享给别人。另外,为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摘抄情况,使得整个过程更加高效,我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在阅读前我先出示手势,出示几就是让几组来读,看谁先站起来,如果是同小组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就需要他们互相谦让,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还让整个阅读环节变得更加有趣。例如,在一次课前朗读中,我让第四小组起来阅读,但第四小组却同时有三名同学站了起来,他们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没有要谦让的意思,其中一名女学生着急地说:“你们俩坐下,让我读一次吧!”可是另外两位同学不肯相让,这时我制止了他们的争论,让一位不经常读的女学生来读,当她读完满意地坐下后,我对她微微地点了点头,她看到后更加开心了,我想她一定会更加认真地上这堂课。

三、巧眼看世界,生活有心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源泉,方可表达真情实感。在日常教学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用心观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兴趣,学会观察,从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写作的基础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生动形象。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每天身边发生的事情多种多样,可是许多人都没有留心观察,甚至是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结果写出的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题材老套,没有真情实感,就像一写《我的爸爸》便是“我半夜生病了,爸爸不辞辛劳地背我上医院”,题材太旧、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例如,我们班级里的亮亮同学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平时作文写得并不好,感觉写好一篇作文很困难。可是有一次在打扫卫生区的时候,他扫到一半便偷偷回到教室,当他发现我向他走来的时候,已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但我却没有批评他,而是伸手拂去了他打扫时粘在头上的蜘蛛网,在事后的一次作文课上,他写出了《爱在弹指间》的优秀作文,作文中饱含真情实感,我给了这篇作文很高的评价,并在课堂上重点表扬了亮亮。又如,在一次课堂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给爸爸——”作为父亲节的礼物献给爸爸,并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做这件事,再写出来。结果大多数学生写的作文都生动形象,饱含真情实感,连平日里那些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不觉得无话可说了。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9

一、多读多记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老于读书, 逸于写作”。各种书籍是写作者获得写作材料不可或缺的源泉之一。当代著名女作家斯妤女士也道出了她的写作成功经验: “多读书, 是可以使人尽快步入写作之门的。”因此, 多阅读别人的文章, 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 接触社会机会少, 生活阅历浅, 来自生活的素材毕竟有限, 这样课外阅读就显得举足轻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定量的文章阅读, 尤其是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作, 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 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些语句、段落美在何处, 好在哪里, 然后, 把这些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 把自己的欣赏、品味记录下来。并且, 要能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艺术上吸取独到之处, 补己不足, 日积月累, 以待厚积薄发。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就是这个道理。叶老历来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通过阅读到感悟, 由感悟到创造, 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正是这个过程。

二、多看多思

古今中外, 但凡能将文章写得十分形象生动的人, 没有不善于观察的。观察是猎取生活场景、自然景观, 从而获得写作材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我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留意两件身边事或两处眼前景, 捕捉最新消息, 鼓励学生多参与生活, 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 多看书读报留心一些热点新闻, 收看优秀电视节目, 上网收集专题资料等, 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 了解社会的变化, 真切地去感受一切, 学会为生活感动。学生自然会从身边选材, 从小事中挖掘深远的意义, 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深化写作内容。学生社会见识拓宽了, 生活素材积累得多了, 写作起来就能言之有物, 解决了“没话写”的难题。

三、多说多评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 我更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课前五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训练的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 学生课下写、课前读, 听的同学评说, 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 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等多种形式, 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 读的学生有理有据, 尽情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听的学生细致认真, 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 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再如学完某课后, 还可以让学生们谈谈感受, 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在学生稍加思考后的发言过程中, 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他们参与评议, 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此一来, 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 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这也为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多练多改

训练学生坚持练笔, 培养写作习惯。莫泊桑老师说过: “才气, 就是长期坚持写的结果。”可见, 持之以恒的练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 才可能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因此, 让学生每周坚持写作至少2~3次, 即使没有什么可写时, 也可以写一些读书笔记, 写完后可让学生采取自改与小组内互改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完善。课堂教学时, 可将仿句、扩句训练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将几个词语、几个句子, 甚至是几句诗加以扩展, 或对某些优美、有哲理的句子进行仿写, 鼓励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 有所创造, 从而提高写作技巧。甚至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名家名篇的好的开头或结尾或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删去, 让学生续补或改写, 然后进行比较, 这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之, 练笔不能间断。“万丈高楼平地起”, 只有打好基础, 才能建造好房子,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上一篇:自助式下一篇:酒店服务中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