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作文的源头论文

2024-08-31

想象是作文的源头论文(共12篇)

想象是作文的源头论文 篇1

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部分, 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实践能力等诸多责任, 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借鉴资料。因此笔者认为高三作文复习有进一步回归教材的必要, 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价值, 坚持关注教材, 夯实基础, 以达到融会贯通、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 必须注意三大:眼大、心大、手大”。“眼大”是指阅读视野广, 涉猎信息量大;“手大”指写出的文章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学素养;“心大”是指立意高远, 能够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观察生活, 思考社会、人生, 使文章充满天地之气。而“三大”如高楼, 积累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厚积方可薄发。积累是每个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 学生写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时, 干脆就乱说。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比较单一, 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二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 很难带动他们对生活产生思考, 从而去进一步剖析。教师一再 给学生讲 , 作文要言 之有“物”, 这“物”是从何而来?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本。

语文书中有不少名句哲语、优美的诗词, 取其精华, 为己所用, 可把作文点缀出亮色, 也可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底。当然, 课文中能用的还有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 把它们作为素材充实到文章中去, 可使之变得丰盈而厚实。当然, 运用这些材料不能像蚂蚁那样只对知识作简单的挪用, 而要像蜜蜂那样能够采花酿蜜。这样看来, 平时的阅读不能粗枝大叶、囫囵吞枣, 否则, 再好的材料也不会积淀在学生心里。作为教师, 可指导学生做以下功夫:

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素材, 典范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接受的不仅是语言形式, 还有文字本身所传达的思想。行文过程中, 对作文有用的材料我们可以信手拈来, 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语感。

积累。对于课本资源, 可从两方面来积累:一是美句妙言、名句哲语、修辞写法等的积累;二是阅读启示, 即上完课文后有所触动和启发, 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积累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比如:美句及哲理名言收集: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 《赤壁赋》《故都的秋》《热爱生命》中就有很 多优美的句子值得积累。这是比较初级的积累方法, 通过对优美句子的欣赏、对哲理名言的理解, 充实自己, 为提高作文语言质量打下基础。

作文素材收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贫乏, 却又忽视教材中存在着的巨大材料宝库, 以至对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视而不见, 就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了。司马迁受宫刑, 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 发愤著成《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 终于灭吴, 都是忍辱负重、实现目标的材料;荀子的《劝学》, 韩愈的《师说》就富含学习求师的生动材料;诗词中的许多名句更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曹雪芹面临抄家、举家食粥的困境, “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 写出了巨著《红楼梦》;陶渊明不改变士节, 《归园田居》就是他心志和生活的反映; 《赤壁赋》对于人生悲喜的思辨;毛泽东面临被追捕, 而胸中却是“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大气……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课文, 更是一种思想, 一种反思, 一种精神, 一种人生的收获。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稍稍提醒同学们留意一下, 摘抄一些, 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均可纳入自己写作的素材之中,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同学们的作文写作就有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汩汩清泉。另外, 知道别人曾亲历过的事, 别人亲历且由此而总结出的经验, 值得我们今天拿来借鉴, 可作为写作中的导引或材料, 甚至可作为人生经验的警戒。因此, 应注意积累。

修辞、写作方法的收集:如《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 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叙议抒情相结合, 不仅有完整的事件, 还有作者的评论和悲愤的感情; 《六国论》中议论的气势, 开门见山的方法, 整齐的论证结构, 举例、对比、引论、反面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可学可仿可用的, 加以收集归纳整理, 那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享用不尽。

厚积为薄发, 坚持积累,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储备不少素材和知识点, 不断地提高阅读力、理解力, 在作文中就不会为脑中羞涩、胸无点墨而苦恼了。综

想象是作文的源头论文 篇2

陈秀征

好作文真让人羡慕不已,先读一篇例文。

愿景——抓住为你打开的窗 2006天津考生

“这次只差三分„„”电话那边传来表哥沮丧的低声,我竟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小弟,相信我,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会把考研进行到底!”那悲壮的语调,不容争执的口吻,让我搁下了电话。是敬佩,还是同情,或是不屑,我有些木然了。

表哥的命运是让人感慨万端的。从小生活在贫穷的老家,身为长子的父亲想让守寡持家的奶奶早点住上高堂亮舍的瓦房,而承包了一个建材厂。只会勤奋干活的他不懂商海险恶,被人陷害牵扯上经济官司,而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被人调了包,法官偏听偏信的误判,使他锒铛入狱,服刑期内郁郁而终,生命里连遭重创的奶奶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也离开了人世。

倔强的表哥由此暗下决心长大要当个匡扶正义的大法官,让父亲的冤魂走出晦暗。全家人含辛茹苦支撑着这一艰难的求学之路。初中、高中他是学校最用功的学生。历经三次高考,表哥曾被师范和财经学院录取过,但一想到父亲那屈辱的悲凉,终于都放弃了。第三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一所大学的法学专业。

理想的愿景似乎要铺就出一条阳关路,然而毕业时,就业形式相当严峻,一个毫无社会背景的普通本科法学毕业生,已很难立刻获取法官的席位。为之奋斗的大门顷刻间轰然关闭。许多同学无奈之下纷纷转了行,而表哥日甚一日地坚定着自己的决心,又开始漫长的考研生涯,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失败了,尽管只差“三分”„„

其实,这期间表哥有好几次机会可以从这扇打开的窗中捕捉住阳光,甚至有过让人艳羡的位置。一家发行量不小的晚报法制版录用他做记者。我们都劝说千万别失去这样的机会,况且做记者同样可以“匡扶正义”啊。然而,表哥心有不甘:“我不能亵渎了自己的追求。”铮铮阳刚的豪言壮语犹如在耳。只是想起就阵阵心痛„„

想想表哥已近30的年龄,回顾一家人为他苦苦求学的相助,我无论如何也生发不出对他为了愿景的实现而“执著地追求”的敬意。尽管时常铭记一句话:“哪怕我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但这一信念在表哥的现实前只能是没有相交点的直线,是麻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

门被关上了,一定会有开着的窗,偏执地一次次地跌倒,做着无谓的牺牲,人生苦短,有多少岁月可以在这样的追求中蹉跎?有多少美丽的愿景能够在这样的损耗中存活?

拯救表哥的只能是抓住为他打开的那扇窗!

阳光点拨:

对我们而言,学习此文不仅在于写法,更在于立意选材。

我们在教材体系和作文训练中,懂得了不少写作知识和技巧,为什么考场上就没了呢?

我们也读过不少范文,甚至是高考满分作文,为什么考场上仍然不知怎么写呢? 为什么在考场上我们就无处下手?

为什么在考场上我们就匆忙下手──随便找个材料应付吧,尽管知道这是一场大考? 为什么呢?

看看人家想想咱,说什么苦来道什么难?

请大家思考:我能不能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故事?

思考一:本文靠什么取胜?

对一个家庭命运的深深关切,对社会弊病的痛切指责,对一个追求愿景而苦苦努力的年轻生命的深深同情以及作者真实而深刻的建议与见解,无疑是打动评卷者的关键。

文章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展现了一个中学生成熟的精神风貌。

思考二:这种人文关怀、文章的时代性,从何而来?

作者并没有苦苦搜寻例子来凑字数,而是以自己对一个家庭、一个生命的不屈奋斗的了解和理解,自然行文,饱含深情,水到渠成。

作者的眼和心在社会,在人。生活是作文的根。

体验、感受、思考、认识、思想,这才是优分作文的根本。仅仅讲练写作技巧,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终究会水干树枯的。先有根,才能讲究枝叶。

思考三:我们经常讲,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那么,你是怎样关注的呢? 你身边的人有什么生活想法、什么生存状况,他们高兴什么、痛苦什么、困惑什么?他们做出了怎样的努力、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怎样获得了成功?怎样看待他们的生活?

从你身边的人说起。爸,妈,爷,奶,老师,亲戚,邻居,路边摆摊人,某单位某人,当地某成功者、失败者、正努力者„„

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家族,某个团体,某个小区,某个单位,某个小店铺,某一行业„„你关注过吗?为之兴奋、愤怒、迷惘过吗?

这些,你体验过吗?

比如,某个你喜欢或正烦着的老师。他为什么让你喜获烦?他有什么特点、爱好、特长、缺点?同学、学校、社会怎样看他?他的家人?他的生活?他的情绪?他的高兴、痛苦、困惑?他们这些人的生存状况?他的精神境界?他有什么想法?他为什么当老师?为什么还当老师?他当得怎么样?十年后会怎么样?他的孩子怎么看他当老师?他的爱人、父母、邻居怎么看他当老师?等等,等等,这些,你关注过吗?

我敢说,对老师问题或话题,如果你进行过较全较细的关注的话,那么,无论高考作文怎么出,你都能用你对老师的了解、理解或不解来应付,并且,运用自如,并且,还有深度。信不信?

如果你能深刻地了解、理解或不解你身边的某一人、家、店铺、单位、行业,到时候文思自来,如万眼泉水,滔滔汩汩,汪洋恣肆,流淌不绝,你想不写好作文,恐怕也由不得你了。

思考四:怎样关注?

可以观察,可以打听,可以闲聊,可以访谈,可以猜想,可以讨论,可以调查,只要注意安全、别违法就行了。

可以饭前饭后,可以课间,可以周末,可以假期。生活中每一天,你都有时间。

可以写成文,可以记日记,可以聊几句,甚至眼看一下,心动一下。这些方式,你都会有收获。

当然,写下来,更能促进你进一步思考。

当然,三五好友交流,更能丰富、深化你的思考。

当然,就某一人、一事、一问题设计个关注计划,更有利于你坚持下去。当然,每次作文,尽量调动你这些关注,从而你会有点成就感。逐步积累,你会将关注坚持下去。

当然,半学期,一学期,你可能就养成了关注的习惯。这样,你的收获,就不仅是作文了。

这种关注,这些储备,就丰富了你,充实了你,成熟了你。

还怕人生过程中的一次作文吗?还怕没材料吗? 总结:

生活中不是没有作文,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好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好素材的那颗心。你也能立意深,只要你有生活的眼。

你也能选材新,只要你有生活的心。友情推荐:

请看一篇满分文,此文曾让南京师大高考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流泪了。

状元凉粉(江苏一考生)(高考评卷得分:60分)(话题‚心灵的选择‛)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穷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

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黑火的,找了张20元假钞给我。‛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

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店主拿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币,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给我,而我知道,为了本人在城里上学,家里一年沾不到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钱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热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

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劳苦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

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两菜。‛

回校后,我就把那假币撕掉。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

思考:何教授为何流泪?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目前很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为了应付了事,他们在作文中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根本表达不了真情实感。这些现象反映了作文教学存在着问题,作文应是学生生活的现实反映,应各有风格,显出个性差异,即实现学生个性作文。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鲜活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但成年人往往要求孩子不要做出格的事,循规蹈矩地长大成人,而儿童的天性是好奇贪玩,无拘无束的,不知天高地厚,不太懂“规矩”,对许多感兴趣的问题都想问个“为什么”,孩子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究世界,而不能完全按成年人的规定去生活,如果家长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宽容孩子的过失,也许更能激发孩子表达情感的欲望,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拓宽孩子生活的空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愿做的事。如有一个孩子在家养了几只蜗牛,尽管弄得满屋子腥味,但家长并没有责怪孩子,反而跟孩子一起组织一场“蜗牛赛跑”,正因为有了这个生活基础,这个孩子便写出了一篇富有灵性的作文。

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时间较长,教师要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学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做一个正方体,制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这正是他们提高能力的最佳机会,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他们喜欢的活动中来。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也要关注是怎么学会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个性化的作文。

每个儿童在生活中必须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听到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闻到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感悟宇宙的神秘……,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在每个学生来看都是不一样的,它或许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故事的起点,或许仅是瞬间流失的东西,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用情去感受生活,生活的“源头活水”将长流不息,把他们“珍藏起来”,便是学生知识的“宝藏”。

作文是交流生活感情的形式之一。课间几个男孩子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超人的本领如何高强,讨论四驱车模型怎样组装,如果把他们神采飞扬说出的话语记录下来,稍加修饰,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吗?这种源自学生活生生的表达才是学生个性的真实表达。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都有不同的体验,尽管思想不很成熟,或许不很正确,体验不够深刻或有些偏激,但都能体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去年我让学生写春游,大部分学生都兴高采烈地写哪项活动好玩,玩得如何如何高兴。只有一个女孩一筹莫展,我间其故,她回答说:“因腿有病,什么活动也没参加,不知写什么好。”我问:“你觉得春游没意思,就把怎么没意思写下来。”最后,这位女生写出了一篇与众不同的好文章。对于学生亲身体验而形成的独特思想感情,教师要及时发现,大胆肯定,积极引导。只有这样,学生作文的千人一面问题才能切实解决。

最后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保障。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感情真挚”、“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小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一般作家的文学创作,它是一个自然表达的活动。教师应该提倡学生作文贴近生活,不要过分地强调儿童作文模仿,不要过早地教那些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千万不要用那些所谓的“优秀作文”来做他们的“模板”,束缚他们的手脚,要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写作,条条框框越少,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表现。

生活是初中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篇4

一、感知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学会观察生活,这是作文走向生活的第一步。 但观察得来的素材,必须经过品味,经过反复斟酌,方能有效写作。 写好一篇文章绝对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搬, 而应该是一种渗透着情感、认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少不了作者的心灵体验, 或者在感受客观时,心存感动、感想和感思,或者心起感慨、感叹和感愤。可见感悟生活对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性。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因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全身心地投入生活,随时注意生活的动态,才有真切的体验,才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并有所感悟,才有可能提高分辨评判能力。 在这方面,我经常给他们讲或者看很多社会上充满正能量的人或事, 让学生在受感染的情况下产生生活在今天是多么幸福的感受。 我常用学生熟悉的人物从正面进行教育,比如坚强的桑兰,身患绝症仍坚持奉献爱心的歌手丛飞,捐肾救母的孝子田世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真善美的氛围之中,进而热爱我们的社会、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我们的国家。

2.引入热门话题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 对于当前的热门话题,学生感兴趣,也容易激发他们探索其中的意义和折射的内涵。 例如关于学生上网的问题、早恋的问题,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我经常把这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经常有许多惊人的观点。

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提高了, 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最后都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进而增加文章的深度。

二、感悟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锻炼他们能拥有善于观察的火眼金睛观察周围的事物, 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引导学生从自己常规的生活中留心,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咀嚼生活的点滴;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诸多片段、诸多细节进行有条理的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较全面了解事物;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所见的事物景物、所闻的乐事、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和记录习惯。 通过多看、多思、多记,学生的观察意识增强了,对写作的敏感性也与日俱增,素材库也就日益丰富。

另外,指引学生营造作文的生活氛围。 大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诗外功夫就是对丰富多彩生活的体验。 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就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各种资源,让多样性的资源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充分发挥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功能。 比如让他们动手做一道菜,进行一次大扫除,来一次有针对性的辩论赛……学生在各种实践中获得体验, 写作前积累了这些素材,在写作中就不会感到头脑空空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地域特色,独特的人文景观。 抓住这一点,教师可把作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作文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动员学生深入街头,搜集整理使用汉字不规范的现象;深入自然,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些活动为下面有关家乡的专题作文做了很好的准备[1]。

三、抒写生活,日积月累

教师要把学生的写作落到实处,使其妙笔生花,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件艰苦而长期的脑力劳动,需要教师不怕吃苦,脚踏实地。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坚持写随笔或日记 。 随笔随笔顾名思义随手下笔 ,它的突出特点是随意,不拘一格,写作时间随意,内容随意(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表现形式随意。 正如冰心老人所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 ‘我 ’… … 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我思潮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 ”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2.坚持写主题式自由作文 。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的确,现在的大小考试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大都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很少写命题作文。 我在平时训练中也很注重这一点,鼓励学生写自由作文, 抒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写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2],让学生用美的眼光审视生活,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世界。

书,是永远的源头活水 篇5

书,是永远的源头活水

――读《营造书香校园,人人以书为伴》有感

前几天,校园橱窗刊出了xxx老师撰写的《营造书香校园,人人以书为伴》(下简称《营》)的文章,我当时一气读了三遍;今日又捧读打印整理的《营》文,更是倍感亲切,眼睛不禁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便产生了提笔写点什么的念头。

在《营》文中,陈老师以散文的格调,以流畅的文笔,以精炼的语言,以谈话的方式,联系自己半个世纪来学习古诗文的切身体验,向全校师生阐述了阅读、背诵古诗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营》文中不难看出陈老师具有“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的鲁迅精神。不是吗?文革中他被打进监牢,却没有放弃学习,坚持以书为伴、以笔为友、以文为乐,以顽强的毅力度过了艰难一千日。看,多么豪迈的诗篇!“且将六十当十六,此生事业重开头,莫道青春唤不回,登高最宜是九九”――这是陈老师的自勉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凌云壮志和“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陈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教书之余勤于笔耕,写下了上百万字的诗文,他所带的毕业班的成绩曾名列全县第一,退休后,下海创业成为知名企业家,如今他又与学生一道赴海南办学。陈老师可谓功成名就,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祖国灿烂的文化哺育了我。”

陈老师在《营》文中指出:“诗歌是激情之作,它能激人向上。”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出生在“文革”前期,入学于“文革”后期,在“开门办学”时上小学,在“交白卷”时念初中,在恢复高考时,读高中。在后来的日子里,尽管我夜以继日地发奋攻读,终因根基浅、底子薄在高考中以三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回到穷乡僻壤,我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浑浑噩噩,而是半耕半读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年时间里,先后读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近百本书。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来,我仍读书不止,自修了大学课程,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八小时外,我还勤于笔耕。二十多年来,我苦苦地求索,虽未获得金黄的硕果,却也拾得了片片珍贵的绿叶――先后在国家省地市报刊发表新闻通讯文学作品及教研文章300余篇,计20多万字。

读《营》文,我还想到了我们有些学生,他们也许还不了解“少年易老学难成”的真谛,上课不够专心,作业不够认真,更没有想到趁现在年纪轻,记忆力强的时候,多记一些经典诗文。要知道这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我们的学校是以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之名命名的学校,校园里应该有浓厚的文学气息。我们要发扬光大鲁迅精神,从抓学生读书入手,创办校园鲁迅文学社,创办校刊、校报,让鲁迅精神在天涯海角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听,《营》文已吹响向书海进军的号角。它似春风吹得我们心花怒放,如战鼓擂得我们热血沸腾!亲爱的同学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人人以书为伴,营造书香校园,让书成为我们成功的阶梯,让书成为我们真诚的朋友吧!

快乐童年是一生幸福的源头 篇6

把快乐的“基因”植入学生心灵

吴店镇小创建于1912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依托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快速发展,一跃成为襄阳市乃至湖北省小有名气的特色学校。

缘何将“快乐教育”作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几年前,教师经常抱怨学生难教,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家长会上,家长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孩子如何如何厌学……这种状况让段世才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学生都把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学校、课堂为什么吸引不了学生?

在一次校委会例会上,段世才把这些问题抛了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学校无生气,学习无乐趣,课堂无活力”是学生厌学的关键原因。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如何尽快解决“三无”问题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学校实际,经过理性分析、集思广益、专家指点、反复论证,学校最终确定将“快乐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作为办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快乐发展为宗旨,以快乐教学为基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感受校园生活的乐趣。

段世才认为,实施快乐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充满生气的校园。为此,学校从优化校园环境入手,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优化”工程,着力建设“会说话”的校园。

走进校园,“快乐大道”“乐学楼”“阳光班”等充满快乐气息的名字让人赏心悦目。为让师生融入到打造“快乐教育”的氛围中,学校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个性化命名”活动,为每条路、每栋楼、每个班级设计个性化名字,围绕“乐”字取名,力求具有丰富的寓意。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将校园内四条主干道分别命名为“快乐大道”“健乐路”“雅乐路”“欢乐路”,教学楼、综合楼、教师公寓分别命名为“乐学楼”“乐思楼”“乐业楼”,全校32个班级都拥有如“雏鹰班”“快乐音符”等个性化的班名,并隆重举行了命名仪式。这些富有朝气的名字给师生耳目一新之感,让大家在校园里心情变得格外舒畅。

在“乐学楼”安装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每天的活动内容、天气预报、天气变化情况等,提醒学生及时添减衣物,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在“快乐大道”两旁,设置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宣传橱窗、学校教科研特色展示栏、安全卫生宣传栏等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在操场围墙上,张贴奥运知识介绍、奥运会相关图片等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运动、强身健体的激情。这些独具匠心的“布置”,在潜移默化中,

将快乐的“基因”植入学生的心灵。

“快乐有点像感冒——传染得很快。”“快乐就是眯起我的小眼睛,翘起我的小嘴角。”“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快乐就被放大了无数倍!”在教学楼一楼大厅的“笑脸墙”上,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充满童真的快乐箴言,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200余名师生的笑脸及快乐箴言,将快乐在全体师生中传递。

快乐人生从养成教育开始

行走在吴店镇小校园里,学生上下楼梯自觉靠右行,轻声慢步,做操、就餐、放学、就寝秩序井然。文明的言语、优雅的举止、良好的精神风貌,让人感受不到这是一所农村学校。

快乐童年无疑是学生快乐人生的源头。段世才认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生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快乐的童年就是自然、自由、自主的童年。学生的童年要像花儿一样慢慢绽放,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他们也要能够做他们能够决定的事情。但是,自由是与良好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了行为规范,也就没有了自由,成长就处于危险状态。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决定通过坚持抓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学校制定了《吴店镇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细化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师生参与,家校联动,携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为让好习惯成为自然,学校坚持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将趣味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让学生人人都乐于参加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礼仪之星”“好习惯之星”“班级全能小明星”评选活动,定期开展“我是叠被小标兵”“我是扫地小能手”等竞赛活动,将评选出来的星级学生、小能手、小标兵的事迹在橱窗中进行展示,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学校为32个班级精心制作了展示班级文化的“班级宣传橱窗”,展示各班的班级名称、班训、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公约等。

三(4)班学生任培慧一度对学习失去兴趣,班主任陈顺锋在家访中了解到,造成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我约束,做家庭作业时,一会儿吃零食,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上洗手间,一会儿看动画书。这样,半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她往往得做到很晚,家长的絮叨让她整天闷闷不乐。时间一长,她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没有了。陈顺锋指导她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她规定做每件事情的时间,按时完成,提高做事的专注度,提高听课的注意力。慢慢地,任培慧学习兴趣提高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像任培慧一样,许多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变得更加阳光。

段世才告诉记者,学校除开展文明礼仪、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外,还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及时改错的习惯、集中精力做事的习惯、热爱阅读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轻松的事情,为学生的一生着好快乐的底色。

构建充满快乐味道的课堂

一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韩丽拿着一个鸡蛋、一支蜡烛、一个盛水的烧杯和一盒火柴走进教室。“怎么回事?语文课变成科学课了?”学生们用好奇的目光看着韩丽。韩丽轻轻做了个让学生保持安静的手势,开始动手做起了试验。只见她点燃蜡烛,拿鸡蛋在火上烧起来。学生们见此情景更疑惑了,都瞪大眼睛看着老师的一举一动。等鸡蛋完全烧黑后,韩丽将鸡蛋放入烧杯,这时,奇迹出现了,黑蛋一下变成了“银蛋”。学生更惊讶了,纷纷议论起来。韩丽因势利导解释了其中的奥秘,学生们恍然大悟。韩丽趁热打铁,在黑板上写下了题目:请以刚才的情景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体裁不限。学生的作文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作文从笔下诞生了。

这种兴趣盎然、充满快乐“味道”的课堂,在吴店镇小已成为常态。教师们早已形成共识:用自己的努力,让学校处处洋溢快乐的味道,让课堂快快乐乐、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吴店镇小的课堂生态,段世才习惯称之为“快乐课堂”,他认为,努

力构建快乐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让课堂真正成为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沃土,这才是快乐教育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吴店镇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眼学生的主动发展,营造快乐课堂,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校采用激趣法、导演法、相互渗透法三种教法,激活课堂教学;做到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钻研现代教育技术等“三个精心”,增强教学魅力;实施“分层教学”,分层制订目标,分层实施教学,分层评价学生,满足学生不同需求。这些措施打造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给学生创设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与此同时,立足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强化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方法,譬如,“动手操作、实物演示、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类比推理”的数学学习方法;“观察、实验、演示、操作、思考、推理”的科学学习方法,“榜样教育、参与实践、内化行为”的品德学习方法等。

四(5)班学生苏奕嘉开心地说:“每一节课都充满乐趣,学习变得很轻松、很开心。”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授学生以渔”,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积极主动,而且各种能力也得到培养和锻炼。

在快乐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在“快乐体育节”上,“踩砖过河”项目的冠军——四(4)班龙子川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些活动特别让人开心,同学们都愿意参与!”他的班主任杨明哲介绍说:“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既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又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这样的活动,让全校很多像龙子川这样的孩子发生了改变,让他们爱上了学校。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体验快乐的地方。”段世才说。以前学生只是在体育课上偶尔接触一下乒乓球或者篮球,由于学校缺少专业的体育设施和教师,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也比较单调,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学生被局限在教室或者寝室,学校毫无生气。为改变这种状况,吴店镇小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生动起来,让校园生动起来。

学校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7个兴趣活动班,将全校学生按年龄段、兴趣、特长编班,把每天下午的第三节课确定为学生兴趣活动时间,采取学校配置、学生自配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数量充足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器材,让学生轻松自如参与活动。

每天下午第二节课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就像一只只小鸟从教室里飞到了校园和运动场上。他们手里的“装备”各不相同,有的拿着鼓号,有的拿着腰鼓,有的拿着乒乓球、呼啦圈……不一会儿,操场上热闹起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聚拢到了一起。

学校还定期举办小型趣味运动会、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评、“六一”儿童节文艺展演、元旦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全校性文体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展示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的儿子以前可调皮了,就盼着星期天好好地玩两天,前几天却说在家玩还不如到学校上学有意思!”登录吴店镇小网站,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家长们类似的留言。显然吴店镇小师生们的快乐已经感染了学生家长。

想象是作文的源头论文 篇7

一、作文的真实性

作文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产物, 是语文的重要体现方式。然而在实际写作教授过程中, 教师却逐渐忽视了作文的人文性。学生的作文表现主题必须是高昂的、积极的主流精神。这种禁锢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想受到局限, 作文的真实性受到了影响。因此, 写作要回归生活, 体现真实。

1.积累素材

写作并不一定要有阳春白雪的风采, 更多的应该是贴近生活的平凡小插曲, 写作是将生活中不引人注意, 但是回味起来又别有意趣的故事或景象描写出来。因此, 生活的日常积累能使作文更加具有真实性。许多人都有写日记的爱好, 日记就是一种积累生活体悟、增强作文真实性的好办法, 学生在日记中记录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还有生活感悟, 这些真实纯真的感情会慢慢记忆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当学生开始提笔写作时, 许多素材就会自然涌现出来, 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就会使作文更加细腻和生动。

2.捕捉细节

在写作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虽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但是作文还是会出现内容空洞, 语意不详的情况, 这是因为学生积累的素材大多较为笼统。因此, 为了使作文更加具有真实性, 学生还需要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 并将细节放大, 这样才能体现出作文的真情实感, 感动阅卷老师。例如, 在描写母爱时, 学生可以捕捉这样的镜头:“一次, 偶然早起。冷风吹来, 不禁打了一个哆嗦, 忍不住又想爬上温暖的床, 经过厨房时, 透过厨房窗户居然看到了妈妈忙碌的身影, 她穿的那样单薄, 几声轻微咳嗽声在我脑海里不断盘旋。”通过对妈妈日常小事的深刻描写来体现妈妈的母爱, 由此展现自己对妈妈愧疚的感情。

二、作文的纯真性

作文的纯真性指的在作文中要体现出作者最纯洁的感情和真实的感受。然而现在,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写文章时, 都是生搬硬套的模式, 有的让学生按照分数比例的形式来写, 开头和结尾一定要表明决心或心意, 有的甚至直接让学生背诵精彩的文章选段, 以便作文时直接选用。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写作起来缺少真情实感, 作文变的越来越功利和空洞, 没有了纯真性。想要写好作文, 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生活、自然和宇宙有自己的想法。因此, 学生应该更多的贴近自然和生活, 感受风的触摸、水的流动、春天的呼唤和自然的声音, 用心享受和珍惜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 只有这样, 作文才能体现出更多的情感, 尽显百味人生。

三、作文的精美性

1.日常阅读

写作文不仅要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还要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当今社会, 各种各样的书籍取之不尽, 学生并不缺少可以阅读的书, 但是有时学生却并不喜欢看, 这是因为学校和家庭给学生准备的书往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例如四大名著、作文辅导等等。学校应该在允许的条件下, 让学生自由的阅读, 学生只有寻找到真正打动自己的书籍, 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哭同笑, 才能得到真正的生活感悟。

2.作文练笔

日常的作文练笔是锻炼写作必不可少的前提工作, 只有勤动手, 才能练成优秀的文笔。学生要养成经常练笔的好习惯, 不需要像正规写作那样规规矩矩的作文, 可以将每天的一点感悟、一点见解写出来, 写作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或者一次盛大的活动, 通过日常的练笔,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评改

教师的作文评改往往会给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作文评改时应该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现闪光点。以往教师总是更加关注学生作文中的缺点, 例如语气不通、错别字等等, 这会大大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可以更加关注作文中的闪光点, 强化作文的优点, 使学生受到鼓励, 不断努力向前。二是让学生互评。学生互评作文不仅能够使学生互相了解彼此, 学习他人的优点, 还能看到其他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 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仅仅在教室里就能实现, 作文的课堂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生活中。生活素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只有让学生充分的接触生活、享受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到文化的积淀和语言的鲜活, 学生的作文才能变的更加生动活泼, 积累生活素材是写好作文的活水源头。

参考文献

[1]郭华春.挖掘生活素材, 提高作文水平[J].学周刊:上旬, 2016 (01) .

[2]吴应海.从微型作文素材中见证生活的百种姿态[J].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5 (12) .

“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源头 篇8

陶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 了解“万事”, “问题”是最好的形式。下面, 笔者就高一化学必修2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对问题教学法的使用。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鼓励学生课前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一个小小的疑问就像投入湖心的石子荡起层层的涟漪, 使学生无疑而有疑, 有疑而思解, 解疑而心悦。在预习时, 可以先给学生几个浅显易懂的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 把握课本内容的脉络。

问题1: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化学能可以转化成为热能, 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转化为热能吗?

答案:只有生成物能量高于反应物能量的化学反应中化学能才能转化为热能, 如果生成物能量比反应物能量低, 则有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问题2:Zn-Cu-H2SO4原电池中, 正、负极分别是什么?答案:负极:Zn, 正极:Cu。

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无疑是会思考的学生, 在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提出自己的疑惑, 如为什么电子会从Zn流向Cu?为什么H2会从铜上放出?

二、巧妙设置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问题解决是一种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才能取得好质量和高效率。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 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 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

原电池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一些有趣的生活情景,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的邻居陈太太自从去年出了车祸之后, 就性格变得暴燥, 经常失眠、头痛, 连医生也找不出原因呢。” (学生充满好奇, 开始各种各样的猜测)

“我经过和她仔细交谈, 详细了解, 才知道, 问题竟然出在她的牙上呢。”

“车祸毁掉了她的两颗门牙, 她就包了一颗黄金的, ——这可显得她很有钱呢, 另一颗是不锈钢的——结实着呢。”

这两颗牙怎么会成了造成陈太太脾气的罪魁祸手呢?大家学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自己找找答案吧!

三、注重发挥实验功效, 促进学生大胆质疑

化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规律的发现和化学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化学实验为基础, 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化学实验中为什么会有发光、变色、沉淀、产生气体和状态的改变这些现象呢?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神奇的原理呢?

原电池的设计是一个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系数高的实验, 很适合学生分组操作。

实验1:将Zn片、Cu片分别投入到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

实验2:将Zn片、Cu片、电流计用导线连起来插入到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

实验3:将Zn片、Cu片、电流计用导线连起来插入到无水乙醇中, 观察现象。

问题5: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答案:

(1) 有活性不同的电极;

(2) 有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3) 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4) 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4:将干电池的正负极和电流计用导线连起来, 观察指针偏转方向。

问题6:和Zn-Cu-H2SO4原电池中电流计指针偏转的位置相比较, 则Zn-Cu-H2SO4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答案:经过比较得出, 在Zn-Cu-H2SO4原电池中, Zn是负极, Cu是电池的正极。

问题7: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一个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呢?

答案:负极是较活泼的一极, 是失去电子的一极, 电流流入的一极, 是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 是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的一极。是质量减少的一极。

正极是不活泼的一极, 是得到电子的一极, 电流流出的一极, 是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 是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的一极。是有气泡产生的一极。

四、充分发展抽象思维, 提倡深度质疑

我们知道, 事物的发展因波浪式推进而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 人类对事物的本质常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弄通、弄透。总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提出疑问, 寻得解释, 又提出新的疑问。

经过预习和学习, 学生已经了解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 但是, 原电池的本质学生了解了吗?除了带着疑问预习和学习, 在学习后的对学习内容深深地反思, 归纳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才是“大进”。

问题8:原电池的构成一定需要导线吗?

答案:原电池的构成不一定需要导线, 正极和负极相接触, 或者正极和负极混合在一起都能使电子顺利流动, 形成原电池。

问题9:分析Fe-Cu-Fe Cl3、H2-O2-Na OH、Zn-Ag2O-KOH、PbPb O2-H2SO4这几种原电池中, 哪一极是负极, 哪一极是正极?

答案, Fe、H2、Zn、Pb作负极, Cu、O2、Ag2O、Pb O2作正极。总结: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作负极,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作正极。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是教育的出发点。问题提出后还要能将这些问题解决, 学生对问题由“有疑”到“无疑”。随着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 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 培养了他们顽强的意志, 发展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教育最终达到了锻炼品质、完善人格、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崇高目的。

摘要:学生学习的境界和层次若以问题为中心, 可分为三个层次:无惑、有惑、不惑。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素质首先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能不能提出问题,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能不能解决问题。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篇9

一、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要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运用。教师要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1. 在歌词、广告、春联中学习生动鲜活的语言

有不少的流行歌曲歌词优美、生动。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语法知识。如, 苏芮的《牵手》中的歌词“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就含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均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张学友的《夕阳醉了》中的歌词“夕阳醉了, 落霞醉了, 任谁也掩饰不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传神地再现了热恋中的人心醉的情态。

广告随处有, 天天见, 穿插在电视、广播中往往令人生厌。其实好的广告语言精炼, 词汇丰富、鲜活, 是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如, 理发店的广告语“虽然毫发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时装广告语“件件皆新颖, 款款见深情”等, 用语都很形象、生动。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春联。其实从春联中学生也可以学到许多优美的语言, 如“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金鸡振翅劲舞, 银犬引吭高歌”等。

2. 在旅游中学习语文

有时学生在节假日或假期会去旅游, 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每一处风景名胜、每一个文物古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身处其中会受到文化的熏陶。通过名胜古迹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能够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去敦煌, 看到莫高窟时学生既可以领略到洞中壁画的美妙, 又可以了解到关于石窟和壁画的历史知识和神话传说;去泰山, 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杜甫的《望岳》, 姚鼐的《登泰山记》等诗作;游“关帝庙”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关羽的有关故事及传说, 也会很自然地想起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3. 在与人交谈中学习语文

放学回家, 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有条理地讲给父母听, 是学习语文;班级管理中遇到了难题, 征求父母的意见, 记下他们话语的要点, 是学习语文;与同学发生矛盾时, 向老师讲清来龙去脉, 是学习语文;针对某个话题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 是学习语文;在老人的絮絮讲述中, 整理民间故事、了解风土人情, 是学习语文。“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便道出了与人交谈的重要性。与人交谈, 不仅仅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而且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

二、留心观察, 用心感悟, 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平时写作文, 学生常常觉得无东西可写, 勉强写成文章, 也是空洞无物。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 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留心观察和用心感悟。其实, 每天都有无数的故事在发生, 景物每天都在变化, 只要学生留心观察, 用心感悟, 就一定会拥有写作素材, 就一定会有感而发, 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例如, 冬天下了大雪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雪景, 回想有关雪的成语、诗词, 如“玉树琼枝”、“冰天雪地”、“风雪交加”, 《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然后引导学生畅谈观察雪景之后的感受, 之后让他们去写有关雪的作文。这样, 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 而且写得惟妙惟肖。

活动是学习兴趣的“源头活水” 篇10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首先要确立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通过设置情景,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动手实践, 教师提供活动线索或进行一般化的策略方法指导, 针对目标任务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在关键问题上做好提示与点拨;最后要对活动获得的认识成果和知识结论能够有所预测, 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概括与抽象, 推动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加工生成概念与规则。当然活动设计还应注重其有效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活动应当能够引发学生探究、思考, 难度不宜过大, 活动目的必须围绕本课, 还要注意时效性,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以上活动要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活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运用, 我认为现阶段地理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探究式的活动模式, 另一种是角色扮演类的活动模式。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和运用

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主要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全员互相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在合作学习中, 每个学生不只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还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担负责任。设计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 确定学习任务, 形成共同的活动目标;分解任务, 明确承担者各自的责任及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作用;分工有序地开展各种活动, 注意活动中的协助与互助;交流分工活动中的各自经验和所得, 通过讨论分享成果。

案例:在讲授《用经纬网测定任何一点的位置》时, 我曾安排了如下教学活动;活动准备:两头标记出经度和纬度的绳子48根 ;4幅画在地面上的经纬图 ;一些标注经纬度的小卡片。

1.全班根据人数分成4组 , 每组12人左右 , 选出组长 , 以组为单位站成一排。 组长的任务是领取和收发活动用具。

2.每一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一次活动结束后 , 各小组根据站位的所花时间和正确度得分。基础分100分, 提前站好位按1分钟×10分加分, 到时间没站好位的组请提前站好位的组帮助完成, 不加分。

3.活动项目共分为四项 , 前两项活动是同样的内容 。 组 长领取6根绳子, 四张卡片, 根据绳端标记的经纬度建立一个经纬网, 并使持卡的四人站在正确的经纬点上。第三项活动是在已有的地面经纬网上持卡站位。第四项活动将一些最近发生较大事件的地点用标杆标记在你所在的经纬网地图中。

通过这些活动, 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自然乐于参与, 学得轻松愉快。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 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 课堂上始终动手动脑, 紧张兴奋。同时, 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 培养学习主动性, 实现学生个体知识的资源共享。课后学生说:这样, 我们越来越会学, 不用死记硬背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设计和运用

角色扮演教学是通过模拟生活中各种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情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 学习各行业职位的功能及人际关系, 并寻找出相关行业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在类似的现实生活条件下与他人进行社会性相互作用, 完成角色任务, 调动学生亲近生活和介入生活的积极性。

案例:日本的工业布局分析

师:现在让我们做一次大公司的企业策划人员, 你们分别代表日本索尼、松下、丰田、三洋公司的策划人员。你们把工厂建在哪儿, 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 降低成本, 使产品最具有市场竞争力?

学生甲:分布在沿海地区, 因为便于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 节省了运费。

学生乙:我要把工厂放在美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 人民生活条件好, 对产品的需求量和质量都有较高要求。

学生丙:可以把我的公司总部放在日本, 分公司放在产品的销售地, 如中国、越南和南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廉价, 可以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比在本土建工厂挣钱要多得多。

学生丁: 我们准备把公司总部设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这样我们的利润会更大。

在此活动中, 学生通过对角色的认知、角色的体验和角色的扮演, 促使进入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组织、规范学生体验角色的感受, 内化角色的任务, 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生活技巧。从而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变成学生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和事, 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语言的变革是重大时代进步的源头 篇11

社会碎片化、价值多元化,是语境日益分化的现实背书,而最大的分化在官员和百姓之间。“官本位”的中国社会,最可怕的“错位”无疑是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对立,使占领社会话语权的“官话”频频出来“雷人”:重庆江津区区委书记王银峰说“跟政府作对就是恶”,被视为“最恐怖的官话”,宜黄县官员的“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被看作“最无耻的官话”。习近平曾这样形容当下地方官员脱离群众的“新八股”:“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于是乎,在某些场合,官员实际“失语”,言虽发了稿也念了,却不能让人真正信服。百姓听不懂官方语言,官方也无法理解民间疾苦。

普遍范围的语言僵化,折射出体制的僵化;而体制运作的呆滞往往先表现在语言上。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官话范式:四十年前的八股是引用领袖的话,歌颂大好形势,喜用“革命”;三十年前的八股是清算“文革”罪孽,歌颂抓纲治X(国、军、市、区、厂、校),喜用“锐意”;二十年前的八股是强调中国特色,歌颂改革开放,喜用“特色”;十年前的八股是强调三个代表,歌颂跨世纪形式,喜用“创新”;现在的八股是科学发展,歌颂和谐,喜用“构建”。其实,官话的根源只能从制度上找,从官员“发展”的路径上来看,除了最基层的村官,官员无一不由上级任命,这也决定了官员唯上是从的心态,以致有人调侃官员的“文山会海”式的“官话人生”:“他们生产谎言,我们伪装相信。”

就在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张维庆提出“官场讲真话越来越难”的犀利言论,一语道破时下官话“假、大、空”等“官场病”而赢得最长掌声。江西防总办副主任平其俊即为一例,由于在汛期接受采访时说了“政治正确”的官话,使其深陷“媒体——大众——官场”的三角陷阱。平其俊不幸撞上“枪口”,为社会的仇官情绪做了回“替身”。而网络则不断浮现调侃某些官场风气的段子:小圈子外,冠冕堂皇,正人君子;小圈子内,漆黑一团,腐败透顶;八小时内,受人尊敬,八小时外,醉生梦死;狠抓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重视就是标语,落实就是动嘴,验收就是喝醉,检查就是宴会,研究就是扯皮,政绩就是神吹,汇报就是掺水,涨价就是接轨……皆是坊间对体制呆滞化有所不满的影射。其实,“官话”不过是特定环境下“集体智慧”的生存之道。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武王爱剑客,天下多伤残;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在“唯上不唯下”的僵化体制中,官员“言不由衷”也多少有几分“身不由己”的无奈。

说到底,话语之争,是规则体系的选择之争;规则之争,本质上又是利益之争。进入何种规则体系的决定因素,正是对不同规则背后利害得失的计算。鉴此,在“只唯上”的体制中,讨伐“不唯下”的个体并无多大意义。而更关键的是,语言八股化所折射出的体制呆滞化,既凸显出过去30年改革动力基本枯竭、从而使事态已逼近临界的困境,又预示着形势即将峰回路转、催生下一轮改革动力的可能性。与过去各界达成改革共识、齐心搞发展相比,如今社会分化愈演愈烈,利益壁垒日趋固化,权力、经济、文化精英相互勾连,经济成就的背后,体制建设滞缓之弊已难遮掩。然而,在信息化的历史洪流中,当利益诉求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阶层碎片化成为潮流,公民社会雏形渐成,各种声音被互联网不断放大,语境分化也由此来到自身拐点,不改革已无出路。尤其当上层建筑不再适应经济基础,便出现螺旋上升式的“否定之否定”。对此,有些国家实行“铁血”政策,超越既得利益,进行自觉改革;有些国家的政治精英则受制于利益集团,从而滋生社会运动。就我国而言,改革动力式微后或将以“非改革”的面目重新出现。

至于新一轮改革的气象,则仍可能从语言开始。作为时代精神的“镜面”,语言敏感于时代变化,也先导于社会变革。而历史也一再表明,语言的变革是每一次重大时代进步的源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主流,进而引发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史上气势磅礴的一页;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借文风批作风,在干部会议上将言语干瘪的文章和说教式讲话讥讽为“党八股”,写成著名的《反对党八股》,成为党内变革乃至社会整风的扛大旗者;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红宝书一度成为精神食粮;改革开放后,个性鲜明的小平风格,更使语言演变与时代进步“交相辉映”:其一讲究实事求是,其二追求简洁明了,也使上至中央决策,下至平民百姓,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为突破口,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共识形成,不少官员纷纷下海,掀起市场经济大潮。

想象是作文的源头论文 篇12

语文学习应该着力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还得靠学生自主地养成读读、记记、写写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上, 首先将语文学习习惯分解为“听、说、读、写、想”这五类, 其次在课堂上按照“给力、给法、给时空”的思路进行培养和训练。

1. 给足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给力, 我给学生传递星星, 以示奖励, 学生得到五颗星星就可以摸一个宝物。传递星星的标准是结合“听、说、读、写、想”的习惯培养训练点进行设定:读书时, 读得字正腔圆、有力气, 读得有情有义, 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就在学生的手心里画一颗“会读”星。倾听时, 能小声跟着读准, 能听出读中出现的问题;对话交流时, 听得准, 能说明白听出的感受, 重点内容跟着说记, 能基本重复发言者讲述的大意, 就在学生的手心里画一颗“会听”星。读书思考时, 能跟文本对话, 找出关键词和句, 思考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我先重点和学生探究阅读的方法, 并自编成儿歌、顺口溜、口诀等让学生记忆、运用。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 巡视学生“阅”的情况, 我随即就在孩子的手心里画一颗“会想”星。对话交流时, 按照学习的方法, 说清楚自己的感悟或想法, 并能及时进行质疑和补充, 主动跟同学对话, 我就会在学生的手心里画一颗“会说”星。在训练学生读写运用语言时, 引导学生常写生活, 常交流生活, 让学生常常听听、评评他人的习作。我以A+++……不断修改提升的水平给“+”号, 有4个“+”号, 我就在孩子手心里画一颗“会写”星。

2. 给尽简单的语文学习法力

给法, 利用语文课文文本载体,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并自编成儿歌、顺口溜、口诀的形式让学生记忆、运用。如:扩句———不改不少只加词;缩句———不改不多只减词……

给时空, 课堂上, 我一定会给学生听、说、读、写、想的时间。孩子们在语文课上会因为老师奖励在手心里的一颗“××星”, 时而洋溢着火热的激情;时而表现出不竭的动力;而更加让我开心的是他们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学习品质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3. 给持久的语文学习活力

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小, 好奇心强, 极具活力, 特别是对一些新奇的事情会特别感兴趣。

在给孩子手心里传递星星的那一刻, 足以让教师感受到学生的兴奋, 他们那喜滋滋的表情早已洋溢在脸上了。如果再设计一个特别的激励方式, 让孩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这对坚持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会大有帮助。

用小奖品奖励孩子是很多老师惯用的奖励方法, 时间久了, 学生兴趣就不大了。老师要善于抓住小孩子的心理, 充分利用心理效应。利用小孩子的心理效应就是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在语文课上, 当孩子们获得小成功的时, 巧妙地跟孩子们交流:“你们学习的劲头可真足啊!学习这么努力, 一定会有学习的快乐和幸福降临到你的手里。”学生似懂非懂, 顺势启发他们:“老师这两天一直在你们的手心里传递‘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会想’小星星对么, 你们想让星星变成宝物吗?”学生开始有些诧异了, 就在这时, 我大声说:“你们中间, 有谁得到5颗星了?”哗啦, 举起了几只小手。“你们将会得到神奇的宝物!”我找来了一个牛奶箱, 用漂亮的彩色包装纸把牛奶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从此, 教室里就多了一个百宝箱, 百宝箱里有好吃的, 有好玩的, 还有好用的……笔者利用周末回大连的时间, 去山姆店和文具市场, 挑选孩子们喜欢的、新奇的东西, 放到百宝箱里, 结合平日的传递星星的规则, 坚持让他们摸宝, 每次小家伙们对将摸到的宝物都充满好奇, 最重要的是宝物让孩子们充满活力地学习着, 学习劲头一天比一天足。

上一篇:少儿才艺节目下一篇:放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