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

2024-09-27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精选12篇)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 篇1

摘要:想象力属于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部分, 尽管多数人将逻辑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作为一个学生智力考量的重要标准, 对想象力却置之不理。其实, 当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后, 其思维将会变得更加敏捷, 尤其有助于语文写作的练习, 对此, 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想象力,思维

一、小学生自身的特征与该阶段的学习任务适合想象力的培养

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 小学生好奇心较重, 思维足够灵活, 对待既定的事物也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善于异想天开, 这一特征使得小学阶段成为最适合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期。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后, 可以大幅度增强其对写作练习的激情, 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探究:

(一) 小学阶段的作文写作要求多是对事物以及周围景物的陈述性描写, 学生也很积极地完成此项作业, 并且即使面对同一事物, 不同的学生也会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生动性的描写, 学生一方面是为了向同学与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展现自己富有个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 体现了想象能力的运用过程, 学生在用语言将给定的事物描述出来的过程, 便是思维跳跃、选取积极素材的过程, 这也是小学阶段语文写作练习的重点。

(二)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后, 其会在原有经验积累以及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理性地观察与分析问题, 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作文写好, 也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例如, 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 如果仅仅按照教学计划, 通过讲授将军与宰相之间的故事, 学生也能够明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但总体印象不够深刻, 如果教师以课文讲解为基础,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大胆想象“将军与宰相和好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你是这个王朝的君主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你将如何解决生活中所面对的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等, 当学生完成以后, 要对其所写的文章进行点评, 指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 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探究

(一) 重视学生对事物表象素材的积累。小学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 生活空间的局限性使其对事物的认识、了解等都较浅, 而想象力的发挥必须借助学生所拥有的较为完备的信息体系, 即人生中丰富的经历、较为深刻的社会认识等, 为此, 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事物表象素材信息的收集, 首先, 在大自然中积累素材, 小学语文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外出进行实地勘察或是野外探险, 与学生一起观察太阳升起与落下的过程, 一起在公园中种植一颗菊花, 观察其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一起前往动物园, 允许学生对动物的各种行为进行模仿, 从而使得学生对自然中的事物有着亲切的认识与感受;其次, 推荐学生欣赏优秀的经典篇章, 带领学生去体会优秀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进行景物、事物描写的, 同时将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与名人进行对比, 找到学生思想闪光的地方,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 使其跟随名家想象力运用的过程, 尝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最后, 从质量与数量两个角度衡量学生所积累的写作素材, 不能仅仅将数量看作完成任务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是格外重视积累的质量, 从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 做好空间与立体意识的培养。写作中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以作者较为完善的立体与空间意识为支撑而逐一构建的, 而小学生进入学校的时间不长, 对其进行的教育多是围绕着思维启蒙、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的, 并没有制定科学而又系统的计划对其进行立体思维意识的培养, 所以, 从空间立体思维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要求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 平时写作要求可适当涉及关于立体与空间事物的描写, 例如, 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建筑”进行描写, 要体现不同角度建筑物所呈现的模样, 待学生完成后, 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分享从不同的角度所描述的建筑物的样子, 通过这种训练, 可以加深学生对立体事物描写的感受;第二, 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制作立体物品的过程中了解大脑中的想法转换为现实物品的过程, 例如, 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其最喜欢的一个工艺品, 可以是一朵小花、一片树叶或是一只小鸟, 当学生完成后, 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相应的真实物品与其进行比照, 让学生自己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别, 借助这一方式,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立体空间思维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对症下药。

(三) 在自由想象中锻炼想象力。这里的自由并不是学生可以为所欲为地进行胡思乱想, 而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 学生沿着教师指导的方向进行大胆的想象, 要实现这一点, 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重点练习学生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 春天来了, 花儿开始绽放, 鸟儿也唱着动听的歌曲, 然后要求学生运用以上修辞手法进行想象性续写, 将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展现出来, 这样学生便会结合自己所积累的自然素材与亲身经历, 从不同角度描绘一幅春景图。除此之外, 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深层想象能力, 例如, 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天空中的云彩”这一景象时, 提问学生:“你眼中的云彩是什么样子的?”若学生回答:“就像一匹正在奔跑的骏马。”那教师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 “什么样的骏马呢, 主人牵着他吗, 就只有他一匹马在奔跑吗, 他要去哪里呢?”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小学语文作文的撰写除了必要的素材积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经验与感受、对优秀文章中优美片段的借鉴等, 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将眼前看到的景象与脑中想象的样子进行融合, 从而打造出一篇合格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刘建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11) .

[2]王慧强.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5 (9) .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 篇2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论是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还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学习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都有一定得科学性,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想象;(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想象;(3)利用课文的故事情节训练想象;(4)精心设计作文题,激发想象。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①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想象力更是与作文的每一环节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可见,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打开学生思路的金钥匙。

一、作文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1.概念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总和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2.意义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想象力的概念和作用

什么是想象?心理学中阐释,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当我们读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毛主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不朽诗篇时,我们不禁为诗人的豪迈情怀所叹服,更为诗中想象的夸张离奇所打动。是啊!这些妙笔佳作,无不是艺术家们对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是想象力的结晶。翻开人类生活的各个篇章,涉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

们无不惊讶的发现:想象,就像空气一样,充满人间,使人代代生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想象力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1.想象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就深刻性而言,想象不满足像知觉那样只反映事物外部的和表面的联系,也不满足像记忆那样只再现过去的认识,而是人脑对已有的感知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后进一步深化的认识;就其广阔性而言,想象不像感知觉只限于个人狭窄的直接认识的范围,而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借助想象,人们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神奇的幻想世界中。常言道,想象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说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人的心里更为丰富充实。

2.想象是促使人们创造性的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想象,人们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和提高,也不可能事先在头脑中构成关于活动本身及结果的各种表象。人们对未来的预见,一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的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和人的想象活动密切联系。外国的近代气象学家戴格纳正因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当他躺在病床上养病时,墙上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发现大西洋的陆地轮廓似乎有什么关系,丰富的想象力使一个全新的大陆漂移说在他的智慧中诞生。

3.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想象的形象会引起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人的情绪。这一点在 人们阅读文字作品时体会最深,我们借助想象与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欢笑、流泪,一起紧张、悲愤,借助想象还可以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获得精神的陶冶,发展具有积极倾向性的情感;同时,想象也是构成人的意志活动的内部推动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苏联学者鲁宾斯坦认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情感,哪怕是在某种程序上的改变世界的意志行动,都有一些想象的成分。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想象的作用,人就不可能预瞻活动的结果,不可能确定清楚的目标,不可能预定具体的计划,因而就不可能进行意志活动。

总之,想象力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作文教学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活动,需要人调动各种积极的情感认知参与,当然不可缺少想象力,否则难以写出思路新颖、富有灵性的文章。

三、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可能性

1.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编排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编的文章,有文质兼美的散文,如《燕子》;又富有文化内涵的寓言神话,如《盘古开天地》;有充满情趣的童话,如《小稻秧脱险记》;有语言凝练情感丰富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想象,并进行小练笔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想象是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儿童入学后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也逐渐增多,创造想象也随着日益发展起来。从写作方面来看,中高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寓言、想象作文的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创造的欲望也很大。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各阶段目标要求:

一、二年级学段:“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三、四年级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五、六年级学段:“懂得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实施建议”部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实施与评价建议,也给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教学“就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成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而要拍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

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②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必要性

1.运用想象可以提供更多的素材。因为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作者可以凭借它把不同时间、空间的生活现象都聚集到一起,甚至可以借助想象获取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或不可能见过的景象、物象,这就大大拓宽了作者的取材范围,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

2.利用想象可以拓展作者的思路。学生们在写文章时出现思路不通,写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想象,目光只盯在现有材料上,画地为牢,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运用想象,就可以打破自身的限制,或推想过去,或预见未来,把本不同质的事物结为一体,使本不相干的现象发生联系,这样思维的范围拓宽了,思路自然也就开阔了。

3.运用想象可以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想象可以提供更多的材料,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形象更丰满、生动。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翼一旦展开,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

其次,许多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如比拟、暗示等,也都以想象为基础的,想象可以克服文字的呆板、单调,使文章充满艺术的活力。综上所述,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面貌因想象充满了绚丽的色彩,事物看来千篇一律

的形状会因想象而显得变幻莫测。所以说,作文教学为想象力的生发提供土壤,而作文教学又因想象力而大放异彩。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四、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途径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③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想象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如果没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而想让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可能性近乎渺茫。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写出满意的作品就必须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想象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对作文的影响和促进表现在思想、内容、文字三个方面。通过阅读,可以学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这对于正确地识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作文材料,提炼作文中心很有帮助。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从中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这是作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到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小学阶段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童年阶段,童年应该是活泼天真、幼稚可爱、充满幻想的,是富有童心和诗意的。而儿童文学作品能让儿童保留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根据儿童阅读心理的特点,学生的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如《格林童话》、《寓言故事》、《一千零一夜》等。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学生在享受着语言文字带给他快乐的同时,那些词汇、段落、结构也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

生的脑海,运用到他们的作文中,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想象

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捕捉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为写作积累大量材料。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让他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口尝,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使客观事物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如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孩子们来到温房就好像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千姿百态的仙人掌、仙人球,很快就把他们吸引住了,孩子们大开眼界,兴致勃勃。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师生之间自由地小声交谈,使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同时,启发想象:仙人掌、仙人球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它们分别像什么?看到它们,你们脑中想到了什么?

再如,春光明媚的日子,和学生一同走进大自然,倾听鸟语、溪流,观赏鲜花、柔柳,然后闭上眼睛遐想,学生或许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韵,也或能联想到生活的美好。

可见,观察能积累表象,从而能在事物原形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利用课文的故事情节,训练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文中细节没有一一详尽叙述,或留下空白,或设置悬念,给读者以无尽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因而,我们常采用扩写、续写等习作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①扩写。扩写就是把几个句子、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通过想象和联想,加以扩展和充实。扩写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描写能力。如成语典故、寓言等题材的作品常可用来作为扩写材料。

例如:《亡羊补牢》这篇寓言篇幅短小,按“丢羊-----再丢羊-----修羊圈、没丢羊”的故事情节展开,对养羊人的语言、动作、心理及人物 的活动环境只字未提。学生在扩写时便可展开想象:邻居会怎样劝说养羊人?养羊人是否会不屑一顾?第二次丢羊,养羊人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他会怎样修补羊圈?从此再没丢羊,他是否会去感激邻居?甚至可以在脑中构想恶狼在晚上偷吃小羊的情景。可以说,在扩写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

②续写。续写,是提供文章开头,让学生继续写下去;或者是围绕原文的中心思想,把故事延续下去。这种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如:学习《凡卡》,可续写“凡卡寄信以后”;学了《穷人》,可续写“桑娜怎样抚养西蒙的孩子”, 当然,这些练习都要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再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故事《狐狸和乌鸦》,当狐狸说尽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然后逃之夭夭。学生会在续写的故事中,大胆发挥想象,绘声绘色地讲出狐狸和乌鸦再次重逢的情形。无疑,续写也是训练想象力的一种好形式。

4.精心设计作文题,激发想象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憧憬,富有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唤醒他们的写作灵感,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非常有益的。如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学生用喜爱的动物编写童话故事,学生习作兴趣马上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利用对动物特点的认识,展开想象的翅膀。还有些想象类作文,像:《未来的汽车》、《未来的食品》、《二十年后的我》,则直接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类文题,会使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跨越时空的限制,他们能做到畅所欲言。所以说童话类作文、幻想类作文,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创新的空间。

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首推联想和想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的这根主线,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注释: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想象力在小学教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一、构图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内容无外向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接触了一些基本的数学常用符号以及用法,接触到了一些数的基本分类。如:质数、约数、公倍数、公约数、分数、百分数、整数、自然数、奇数、偶数等,亦接触了一些初等应用数学的范畴。如:解路程、时间、速度的应用题,做工问题等等,同时也接触了一些基本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表面上看来这些好象与想象力没有多大关系,实则不然,我们知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作为教学对像,他们是教学的受动者,但同时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对于人的一切“客观”存在的心理因素,他们也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往往会对教师的施教行为产生具体的反馈过来的心理因素,那么势必在某种程度的影响教学工作,在此,我想说明的是,想像力与小学数学及教学的结合即是一例。

先看想像力与小学数学有哪些关系,首先,想象力拓展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思考范围的空间,小学数学特别是在低段(1-3年级)时,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数的拘限性,比如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本身只是单纯的数,如果仅仅只按照大纲,教材讲解,未免会造成单调、枯燥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也不容易激發。如果把想象力的因素考虑进去,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其次,想象力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具体化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其三、想象力也是小学数学这一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想象力也为小学数学的拓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知道了想象力与小学数学的关系,它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1)它有效的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2)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有效的思维提供了诸多帮助。(3)它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兴趣和大胆的创造意识,为他们初步创新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想象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这个问题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想象力在学生学习时的实践与应用。其二是想象力在教师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先说第一层意思,比如一名小学生在学数学时,他一般是先听老师讲,然后产生记忆和一定的思维活动,但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单一的,特别是做习题时,学生就会仅仅为做题而做题,至于有什么用,他们不会去考虑那么多,所以造成解题只是一种单一的方法和行为,此时,如果教师能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导,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以小学数学第七册为例,在第七册里,主要讲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亿以内数的加、减、乘、除知识,分数的初步知识,分数的初步知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教师讲述开始的时候,如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按规律讲解,学生都能较快掌握,但在比较两个亿以内数的大小时,可能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位数较多的数总大于位数较少的数,当位数一样时,则可以从高位数开始比较,这样,学生做题时就会因不熟练而做的不快,特别是说遇有两个多位数非常接近的情况,问题就会出来了,如2125837,2125847这两个数,对刚接触这种题目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时会不知如何下手,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话号码纸及其拍立得方式进行引导,电话号码都是学生可以经常接触的,而它们在号码薄上竖行排列方式正好能直观的把数与数之间的大小比较出来,用这样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学习时既学到了知识,又记住了一些电话号码,一举两得,他们当然就会有兴趣去学,诸如,4911827;4911837的排列比较方式肯定不如。

这样的排例方式更直观,那么做题、听课的兴趣也就在其中了,这就说明学生的思维思考需要想象力的激发,而想象力的激发又要靠教师的引导。再看第二层意思,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具备了相当的想象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生动,让思维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小学生听得明白,畅晓、有兴趣。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求的想象力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进而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小学数学第七册讲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章时,因为这是小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点,他们对分数还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如果此时教师冒然讲述,学生们就会不消化,而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和发挥想象力,通过一些必要的教学模具和生活实践中大量的用到的分数例子来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那样效果肯定会好的多,比如在制作教训模具时,教师可以发挥想象力拿一根直的小棍做分数线,把它们固定在白纸板上,棍子的上面贴一个鸭子的模形剪纸,棍子的下面贴两条鱼的剪纸模型,然后再向学生边演示边讲述,就会取得生动形象的效果,再比如可以在讲述时,让一些男生、女生做示范,把女生排在一边把男生排在另一边,人数可以由比例灵活调整,中间放一张桌子表是分数,以此来讲解分子,分母,分数线组成的分数,学生也会很容易接受,至于说到分数的实际应用,教师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过生日与家人分蛋糕,过年过节与家人吃饭时。为大人倒饮料、酒水时各人所有的份额平均分配等问题,让学生们有了感性上的直观认识后,在去讲解分数的运算,比较等问题就不难了。

从上述可以看出,想象力在小学数学及教学实践中均有重要作用,他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如此,充分运用好想象力这一重要因素,也是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低估和忽视的因素。

试论钢琴教学中的想象教学 篇4

在现今一些学生的演奏中, 常常缺少的就是音乐的感觉, 演奏得乏味、枯燥。正如一位国外教授在听了中国选手的演奏时说:“中国的学生有魔术般的手指。”而他的潜台台词是:唯独缺少了音乐。因此, 我觉得在钢琴演奏中更重要的是多一些想象力、多一点音乐的表达能力。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达能力?我想就个人的教学过程, 谈谈钢琴想象教学的看法。

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在我国, 早在两千多前年, 《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的看法, 并描述了音乐是用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时期, 亚里斯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 认为乐调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 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可以说,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为了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在演奏中, 我们注入大量的感情因素是必然的。在对初学者特别是小孩和老人来说, 钢琴的想象教学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我们先从手指的触键来说。在通常的教学中, 教师们总是一味的用“指尖站住, 掌关节支撑, 高抬指”等语言来告诫自己的弟子们。然而究竟如何站住?如何支撑?学生们往往也就是简单的模仿, 当他们自己课下练习的时候, 却总会出现动作的走样, 变形。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赵晓生先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关于两种触键的方法这样写到:“刚若鹰爪, 柔如柳絮。”——鹰擒物, 先缩其爪, 充分准备, 然后迅捷、准备、猛烈地给猎物以突然打击, 一瞬间, 猎物入爪, 即刻松弛。但爪中之物却仍紧抓不放, 此乃内在的力量之保持。柳絮飘零, 轻若游丝。唯其下落曲线从未呈现任何直线或尖角装, 总是以各种弧线装运动, 随风忽升忽降, 忽快忽慢, 飘忽自由, 悠哉游哉。 (详见《钢琴演奏之道》) 理解了句中的意思, 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找到正确的触键位置就很容易了。

再例如, 钢琴演奏中, 手腕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 不能僵硬。它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想成汽车上的“减震器”。在体会手臂放松, 力量下沉的时候, 我们同样可以把手想象成一个钩子, 把手臂挂在琴键上等等。这些想象都来源于生活, 容易理解, 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下来就是我们“动手”的问题了。我们弹奏乐曲最重要的意义也在于 (为别人或为自己) 表达出音乐内容。所以, 音乐内容的表现占有主导性、目的性的地位。但音乐内容是赖于乐音而存在的。正确地弹出乐音, 就必须有技术能力。所以, 技术占有关键性、前提性的地位。没有技术, 音乐内容的表现只是一句空话。然而, 技术是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 用学生自己的刻苦勤奋换来的, 在这里不做过多详细的说明。那么有了技术, 就可以在键盘上表达脑子里想象的东西, 也就是音乐的内容。

音乐内容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作为初学者, 特别是儿童和老人, 是很难把握住音乐作品的内涵。所以, 激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表现音乐的关键就是抓住音乐的特性。音乐特性指音乐内容、情绪、形象意境等所决定的音乐的局部特性和总体风格。音乐特性是音乐的实质, 是领会音乐把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它决定我们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法、什么情感去表现音乐。所以, 我们讲表现音乐, 首先要把握乐曲音乐特性。 (1) 有的音乐是抒情性, 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来抒发情感, 情绪上可以是亲切的、动人的或是安宁的。对这类音乐的表现应抓住其特征, 抒情的、歌唱性、声音柔和优美。 (2) 较活泼的:在音乐表现上应是轻快活泼, 节奏性强, 声音明亮轻巧的。 (3) 激情类的:在音乐表现上是力度较大、手法较复杂, 尤其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其次, 分析作品的音乐性质。音乐是通用的语言, 是可以融入人的情感而存入人心灵之中。当我们准备表现某部作品时, 首先要分清乐曲的特性。我们可以凭直觉来体验, 或是标题、标记来确认, 或以分析作品来感觉。分析作品音乐特性是为通过把握不同音乐特征, 结合自身音乐感觉把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掌握一定演奏技巧。只有把音乐目标和技术手段完美结合起来, 我们才会有比较完美的音乐表演。这也就是我们想象教学的过程。

明确了目的 (音乐内容) , 就有了恰当运用技术 (能力) 的目标, 恰当运用, 就是技巧。

目的不明, 尽管技术高超, 也不可能运用得当, 这可以说是“有技无巧”。

目的明确, 却缺乏技术, 那只能是“无技无巧”。这时, 那明确了的目的只有潜在的而无现实的意义。我们追求的目标, 则是目的明确, “有技有巧”——巧妙、恰当地将技术与表现音乐内容结合起来。因此, 我们不能把想象教学作狭隘的理解, 把想象仅仅看成是某种抽象的感情形式, 我们必须看到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而这些还需要我们用理智的头脑去思考、分析。

摘要:钢琴的练习, 特别是基本功的训练是相当枯燥的,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使初学者更容易进入音乐的世界, 就需要联系生活,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发挥想象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更爱练琴, 更爱音乐。

关键词:音乐,钢琴教学,想象力,情感

参考文献

[1]亨利·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12月.

[2]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9月.

[3]葛德月、朱工.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

我想象中的学校想象作文 篇5

你所希望的学校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呢?是好玩又有趣的游乐园吗?宽广又清澈的海底吗?阴森又恐怖的森林吗?而我最希望的学校是盖在蔚蓝的天空。

我希望的学校建造在天空中,整栋学校布置了亮晶的吊饰、彩色又美丽的`彩球。大家的书本都是用软绵绵的云做成的,每当上课钟一响,外面的小鸟也会跟着飞进来和大家听课,好学的燕子也是一起来这里学习、听讲。

到了下课,大家都冲到云操场去游戏。我们的游乐设施有软绵绵的碰碰车、刺激的云逍飞车、好玩的海盗船……,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开开心心!载我们回家的校车,是一架非常大的飞机,我们都会在上面玩捉迷藏或是躺在飞机的翅膀上,飞机都会把我们送回云王国,才会放心的离开,它真是尽忠职守呀!

我们天空中的小朋友都不害怕被晒黑,每一次节下课都跑出去玩,天空中的太阳公公红光满面,普照着大家,大家的身体都像巧克力一样黑,我们大家就像是从外国来的小黑人。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 篇6

想象是对大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主观改造加工,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脑中的记忆表象越丰富,想象则越活跃。因此,作为创造主体的学生应留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不断充实其记忆表象,为创造性想象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认识外界事物、积淀表象最直接的手段。叶圣陶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更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通过启迪学生思考、联想,让观察与思维、想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提高观察的效能。例如,有的学生在观察狗的生活习性时发现:在炎热的夏天,狗常常趴在树荫下,伸着长长的舌头。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进行了反复细致的思考与观察,终于发现狗伸长的舌头还冒着热气,同时,肚皮也紧贴着地面。有些同学由此很快联想到其他动物散热的情形,并能根据狗的姿势、眼神等进一步联想到狗的内心活动。

(二)注重积淀

丰富的生活积淀,是学生展开想象的重要源泉。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愉快地接触、体验生活;另一方面在习作训练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积淀,让作文的命题与题材尽量靠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二、设计练习,训练想象技能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积淀的同时,要善于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想象习作训练。

(一)延伸式想象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使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学完《狐假虎威》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狐狸骗过虎大王后故事的发展情况。是继续把虎大王骗得团团转呢,还是被森林里的其他动物揭发?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疑问,促使学生按照各自的理解进行延伸式想象习作。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揣图式想象

可提供给学生图画,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图领悟画面蕴含的意境;或根据面面显示的环境,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

(三)幻想式想象

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陈规,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情感,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曾看到一篇学生优秀作文《地球的哭诉》,写地球姐姐与水星妹妹在太空轨道上相遇后,地球姐姐向水星妹妹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由于小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情感

小学生的想象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思维活动。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一年龄特点创设激发学生情感的种种情境,让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来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其内心的情感体验。

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强弱变化的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利用通感效应,将听觉感受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迅速进入想象作文的情境。例如,写一篇反映家乡风景的习作,可先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茶乡情》等乐曲,通过音乐渲染来激活学生的想象。也可以在每次教学时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不让其有压力或负担,营造轻松、有趣的习作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习作的欲望。如在教完《海底世界》一课后,我利用再现情境,在动物们发出的美妙声音余味中,用热情召唤的语气说:“海底的动物可真好客,不仅为大家举办动听的音乐会,听说还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场激烈的运动会,你们想不想瞧瞧呢?”哇!课堂气氛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我“悄悄”向学生传递习作信息:“可是呀,动物们要我们欣赏完,把这场运动会生动具体地写下来,每人寄一份给它们,写得好的,它们还要带你们去海底世界做客呢!大家有没有兴趣啊?”“有!”接着,教师播放录像(海底动物在水中活动的情景),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观察得特别仔细,写作时更是根据动物们的动作、姿势,无拘无束地大胆想象,把这场运动会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谓是“教得轻松,学得快乐”!

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营造触发学生情感的良好氛围。或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神秘的大自然,使学生受到特定环境的熏陶;或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诱发学生想象的激情。

四、评价激励,促进想象发展

浅谈想象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想象不能背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感官才能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表象, 再造想象是大脑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想象的过程。如果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没有表象, 那么与表象有关的再造想象就根本不可能进行。如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这一课, 小说结尾对芦花的描写: “在那里, 鲜嫩的芦花, 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乍读这几句, 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的战斗;其实不然, 只要细心品味, 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展开想象, 就会明白, 那是老英雄在“狠狠地敲打”那些挂在钩子上的鬼子的脑袋, 将他们置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这样一来, 解恨的战斗必然会让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 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 自然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再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写了两个场面, 一个是送别酒宴, 一个是轮台挥手那一刻。学生读过的送别的文章诗赋很多, 情境各不相同, 在这首诗中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发挥想象:当时“我”会做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会各抒己见, 但英雄所见略同的是:对朋友归京, “我”感到高兴。“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急管繁弦中, 在杯来盏去中, 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的祝贺: “来, 为你归京干杯!”轮台送别一刻, 依依惜别之情袭上心头, 千里冰封, 沙海纵横, 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雪上空留马行处”, 那一行马蹄印啊, 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诗文了。

二、想象要切合文章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 并不是任意一篇文章都要让学生发挥想象的。如果想一些杂乱的背离文章的内容, 不但达不到预先的目的, 反而会给学生增加思考的负担, 引学生走入误区。如一位教师执教寓言《狼》时,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屠户如果没有发现“一狼洞其中”, 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在这个环节大可不必让学生想象, 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警示后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 不要被其狡猾的外表所迷惑, 要认清真面目, 机智勇敢地与他们作斗争。

又如《天上的街市》这课中的“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朗读到这里, 可以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窗户:黑沉沉的夜幕下, 给寂静的夜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这时再抬头看看, 呦, 天上的星星也正向你眨眼, 此刻你会觉得天地融入了人间。为学生理解天上的街市景象作了铺垫。通过想象也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美好享受。本诗第二部分作者想象天上的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 于耕织之余, 手提灯笼, 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 多么自由!多么舒畅!这样大胆的想象和改造, 似幻似真, 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追随着作者的想象一起去遨游仙境, 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这样学生也从诗中体会到想象需合乎文章内容, 在今后的学习、写作中也能学为己用。

三、想象不能限制学生, 合乎情理就可

学生的想象力受到知识范围、实践经验的制约。以前天生的盲人绝不会想象出春天的灿烂美景, 天生的聋子不会想象出美妙的音乐。而根据新时期教育状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的想象大有开发的潜力。

教师在备课时, 总要涉及孩子的想象方面。实际课堂教学中, 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孩子的想象纳入自己设计的内容中, 否则就给学生戴上“想象不合理”的帽子, 这样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扼杀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教《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时,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 续写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般的情节, 要求是只要合理就行。有的学生说: “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 忽然, 松树上滴下一滴松油, 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油包住, 蚊子因此得救。”有的说: “狮子不服气又追上来, 跳起来用前爪挥上去, 谁知道用力过猛, 把蜘蛛网抓破了, 蚊子趁机逃走……”对于此类发言, 我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又如,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 童话的特点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针对题材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请学生就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的想象, 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 体会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1.老大臣走后, 两个骗子 (想象骗子说什么) ;2.游行大典后, 皇帝回到宫中 (想象他会怎么做) ;3.假如孩子没有把真相说出来, 事情会怎样发展?针对第二题, 学生设计了十一种皇帝的做法。由此可见,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开之有门, 控之有方, 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帮助。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 把课文中描写的人物、景物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 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想象能力, 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教《沁园春·雪》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我让学生为这首词设计MTV画面并配乐朗诵。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进行发散思维, 还需要进行推测思维, 动手做过以后给大家放映出来。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想象融入语言文字中, 理解诗词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其他一些比较难懂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文章, 也可运用现代电教手段, 启发学生的想象。

联想想象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联想与口语表达的关系

联想使口语表达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说话追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使口语表达的语言生动形象,学生说话能观物描景,托物言志;使口语表达的形式多样化,学生说话能根据目的,选择方式。

1. 联想使口语内容丰富多彩

联想是人们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学生说话内容一般简单干瘪、形象单薄、枯燥无味,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思维简单,缺乏联想。联想能使口语表达的内容丰富,让说话如汩汩清泉般滔滔不绝,并富有灵活性。首先老师向学生解释联想的方式,如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并以《荷塘月色》等写景抒情散文为例,带领学生在《荷塘月色》中漫游,细细琢磨体会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境;还以《赤壁怀古》、《沁园春·雪》等咏史抒情诗词为例,引领学生走进那大浪淘沙,气势磅礴的英雄时代。通过分析,让学生从理论上搞懂吃透联想的方式。而后再进行口语训练。如:以“尊重”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第一步,先找出与话题相关的联想点(尊重与和谐,与品质修养,与理解,与友谊,与成功的关系)。第二步,运用联想方式。如相关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同学们很快联想到“孩子要尊重父母的劳动,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类似联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类似事物的联想。如:爸妈好比一座桥,为我们搭起走出乡村的路;老师好比是梯子,引领我们克服学习上的重重困难,不断向上。对比联想,是由事物间具有相反的特点而引发的联想。如:人的长相、职业、身体状况等有人鄙视,有人重视,运用对比联想,我们懂得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天生我才必有用”。通过逐步引导,同学们领会了联想的作用与意义,找出平时不想说话和说不好话的原因,就是缺乏联想和不会联想。

2. 联想使口语语言生动形象

通过联想,口语的内容丰富了。想让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鼓舞,给听众以很强的感染力,同样需要联想。联想是在由此及彼的过程中借助相似(比喻、比拟、象征)形成的。如运用比喻,可以使观物描景,形象具体,生动可感;可以使说理论证深入浅出,透辟可信;可以使叙事抒情,含蕴深厚。如:汶川地震,大家不能亲临灾区。在《一座民族精神丰碑》的演讲中,同学们手握拳头,挺起腰杆,表示了众志成城的决心。他们歌颂抗灾英雄,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坚信灾难可能会压倒我们的身体,却永远不能摧垮我们的精神,巍巍丰碑凝固着百折不挠的中华魂。同时联想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人民支援灾区的场景。一家几代人,血液在一起流淌,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目光关注着同样的方向。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联想使语言生动形象化,使叙事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具体性,设法绘声绘色地把表述的事、理、情,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听众,使之感兴趣受吸引。学习《故乡的榕树》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联想想象后,重点练习模仿说一段话。学生思绪飞扬,以教室周围的桂花、月季花、水杉等花草树木为立足点,以“勤奋楼”晨读雕塑为观察点,联想到家乡的槐树、柳树、白杨树、莲花,拍打河水嘎嘎叫的鸭子,勤劳报晓的花公鸡,联想到在树下、堂前屋后学习生活的情趣,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眷念,对家乡父老乡亲勤劳致富品质的歌颂,对父母为家庭生计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说的人情深意切,听的人跃跃欲试,也想讲讲自己眼中的赏心悦目的景、人、事。这样的说话训练情景就像师生在一起欣赏一幕幕色彩鲜明、音像俱全、动静相间的生动画面。

3. 联想使口语形式灵活多样

在口语教学中运用联想,使内容不再枯燥无味,气氛不再死气沉沉,使学生产生思考连续性。那么怎样使说话的人有兴趣,听的人不感觉累呢?这就要通过联想,依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口语形式,如:良好的体态语言,给人以活泼生动形象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引用典型事例能扣人心弦;借鉴历史能引人入胜;还可以通过收听各种录音、看影视作品、商品广告、听别人谈话、辩论等,边听边想,边看边记。运用联想加以借鉴时,口语形式灵活多样。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非常强烈,也非常深刻,对人的知觉起着某种“定势”作用,像卡耐基说过:“想出一段能吸引人注意的开场白,能够立即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怎样才能有好的开头呢?这就需要联想设计。日常的一次宴会、一次班会、节日联欢、迎新晚会、一场辩论会、一场招聘会等活动,都是鲜明的实例。怎样赢得听众良好评价并产生直接影响?有的以成功事例为开头,有的以喜闻乐见的笑话开头,有的以实物展示开头,有的以名人名言开头,诗句开头,目的是引人注意,扣人心弦,并影响全局。联想在口语交际中,能融洽人际感情,密切人际关系。如:使用频率最高的闲谈方式。往往是在学生放假回校或在学校搞活动之后,老师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从在家洗衣做饭中带来知识,从读书看电视打工实践中带来心得,从搞活动中获得总结提高。学生运用联想,从自己想到别人,从他人想到自己,从家庭想到学校,从现在想到过去。这种课堂内外都可以实行的方式,能激发师生互相谈话的热情,提高同学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应以诚恳的态度,遵循礼貌、和谐、融洽的原则,为实现目的而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二、想象与口语表达的关系

想象能激起学生的自信自强力,学生能练得主动,追求激情;想象能帮助学生提升说话境界,学生能拓展思路,想深想宽;想象能帮助老师不断开掘学生说话的源泉,学生能假设幻想,睹物思情。

1. 想象能激发说话的创造力

亚里斯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升华”。通过联想的口语训练,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了,打开的思维要进一步拓展开去,就需要运用想象。老师分析课文时,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小说《项链》,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玛蒂尔德的命运变化大胆设想。有的说玛蒂尔德总结了被欺骗的教训后,决心做普通人干平凡事,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有的说她中毒太深,想丈夫做官,想自己做阔妇人的心还没死;有的说她在想入非非中痛苦地离去。课堂上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大胆想象激发了说话的创造力,还能敲打出思想的火花,磨练出智慧的火花。在口头作文“美”的立意上,学生能跳出俗套的圈子,以标新立意为美,以比较提炼为美,以参照别人创新为美,以领悟深沉内容为美,以多角度思考为美。通过想象,他们在说话过程中创造了一幅幅画面。由联想到“千手观音”创造了聋哑人奇迹的美,又进而想象到残奥会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非凡成绩的美,会让人欣赏那可感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想象使说话的内容广泛而深刻,使说话人的心情舒畅而愉快,使说话人的兴致勃发而高涨,使说话人的思维敏捷而灵活;想象增强了说话人的创新信心,促进了说话人的创新意识,逐步开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 想象能挖掘说话的潜力

想象就是要鼓励别人自信十足。西方心理学家说过:“对一个人伤害最大是伤害他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最大帮助是帮助他树立自信心。”针对职业学校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的状态,老师要引导他们通过合理想象给予极大的鼓励。以“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理念,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心态。老师经常说,你的人缘好,能当班长;你的组织能力强,可以竞选学生会主席;你的时间观念强,可以竞争考勤班长。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看重他,他也要显示显示自己的实力吧。当学生会的各个部门换届竞选时,他们大胆参与了。在竞选演讲中,说到某项工作的职责、自己的服务意识、工作方法、团结合作精神;说过去这方面的成绩、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以及新的打算。有的说重在参与,能参与的就是勇敢地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一个向别人学习的机会,然后不断提升自我。有的煽情地说,机会大家均等,能力各有千秋,上台锻炼自我吧。一次,在老师不断鼓励下,烹饪班学生刘超一年获得省市五个奖项。他深情地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得上游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有的学生说话往往流于表面,而想象力能引导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说话人的目的。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老师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我们来读书是为了混文凭,将来靠关系找工作,那么现在就可以精神上松松垮垮,口头上说说大话了事了?学生立即模仿课文,摆出学习中种种不良现象,分析其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联想想象地说出“要有实事求事的态度,更要有学习上的扎实行动”的话,那么才能实现主观的愿望。否则,理论脱离实际说空话,这是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是阻止个人前进的障碍,是影响个人前途的大敌。实践证明:充分运用想象能引导学生深思说话,能激发说话的创新能力,能使思路扩展得更深更宽些,能促使学生为实现辉煌的明天去努力。

“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这种极有见地的见解,让我们充分体会口语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运用联想想象,能有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让你的口才出众。如战鼓催征,雄兵出师,似江水直下,一泻千里;像绵绵春雨,灌人心田;犹布谷催春,一片温馨。今天你是合格的中专生,明天你就是社会上合格的人才。

摘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要把握联想想象方法。在不同环境下, 运用联想与想象方法, 训练口语技能,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刍议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9

想象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演唱作品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 用想象的翅膀唤醒呆板的豆芽菜似的音符, 使之能扣住听众的心弦, 与之同悲同喜。

想象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 都把想象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声乐教师在教授歌唱发声技能时, 无法准确而形象地告诉学生发声时的生理肌肉动作和心理活动状态程度, 只能凭借教学经验, 用一些歌唱感觉来启发学生, 使得在声乐的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常常因学生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而苦恼, 也常常会因自己不能准确地对所期望的声音加以描绘而使学生不知所云。只有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教学, 才能使这一切迎刃而解。如金铁霖教授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想象支点的位置并在支点上换字等。

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 想象在呼吸中的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在这个环节, 口、鼻、肺、气管、胸廓、横隔等器官全部参与其中, 如果机械地要求学生, 只会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在吸气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闻花, 将花香从口鼻缓缓地深深地吸进来, 就可以感受到胸廓与肺是开阔的感觉, 小腹与腰肌是膨胀的感觉。在呼气时, 想象吹蜡烛, 体会了横隔肌与腹肌有力的对抗感觉, 既可锻炼横隔肌保持气息的能力, 又练习了有控制的呼气。

2. 想象在发声技巧中的作用

声音的高位置是歌唱的着力点, 是产生共鸣音响、音色最明显的地方。正确的发声位置应该是统一的, 首先要讲究喉头的稳定, 对于一个歌唱气息较高的学生, 如果教师只是说:“把喉头放在一个比较低、比较稳定的位置, 不要让它随意乱动。”学生一定无法理解并做到。如果我们让学生想象:“你的嘴长在衣服从上往下数第二个扣子的位置, 在锁骨下方一点, 然后想象声音从这个支点发出。”学生很快就会心领神会。

有了喉头的稳定, 还要有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如果将这套复杂而精细的名词搬上课堂, 学生不可能意会,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吸气打开时想象鼻腔没有任何阻碍的通向头顶, 把你的声音想象成泉水从这个通道源源不断地抛出去。”这样的引导方法, 要比生涩的讲解管用得多。

3.想象在咬字中的运用

声乐是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的艺术, 字正腔圆是歌唱咬字的基本要求, 字正指唇、齿、舌、牙的咬字动作。在歌唱咬字时, 歌唱时字头咬得太重不好听;咬得太轻, 变成了音包字、字音含糊;如着力点不对, 就会变成另外的字音、字义了。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一只母老虎叼着小老虎跑动的动作, 叼紧了, 就咬死了;叼松了, 小老虎就掉了。所以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

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想象力

1.增强文化底蕴,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任何想象都离不开文化基础知识, 否则就会变成空想或胡思乱想。所以除了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之外,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涉猎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心理学等课程, 以构筑一个一专多能的优化知识结构, 特别是要多看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 尽量多体会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人间情感, 多接触社会, 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2. 注重作品剖析, 让学生学会深刻理解歌词背后的情感内涵

要想让学生在演唱时能够通过想象做到有感而发、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教师不要填鸭式地将作品的背景、人物的特点、作品的风格等一一介绍, 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自觉地去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情感、歌词的高潮点、旋律的高潮及其特点等。

3. 多参加实践活动, 唤起更加丰富和美妙的歌唱想象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多练, 多参加演唱实践活动, 随着学生声乐实践活动中经验的积累, 他的头脑中能够随时提取的想象会越来越多, 在歌唱的想象中也就越发地随心所欲, 从而唤起更加丰富、生动和美妙的歌唱想象。

我们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想象这一手段的作用, 更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体验, 通过想象重建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 只有给声乐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 才可能使学生自由地翱翔于声乐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曹文海.想象是通向声乐艺术殿堂的重要途[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5 (3) .[1]曹文海.想象是通向声乐艺术殿堂的重要途[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5 (3) .

[2] (英) 伊丽莎白·普莉滋著, 郎毓秀译.德裔美籍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舒曼的教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2] (英) 伊丽莎白·普莉滋著, 郎毓秀译.德裔美籍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舒曼的教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3]刘曼君.论声乐教学中想象的作用及歌唱想象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11) .[3]刘曼君.论声乐教学中想象的作用及歌唱想象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11) .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 篇10

那么, 在读写教学中, 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呢?

一、续想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绵浮想

有些课文的结尾, 言犹未尽十分含蓄, 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 我往往因势利导, 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 如教《穷人》时, 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 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 我设计了“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 让学生讨论, 续想故事情节。这时, 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 称赞桑娜做得对;有的说桑娜是多么高兴, 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 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了《凡卡》一文后, 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 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 顺作者的写作旨意写了凡卡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这样的想象, 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联想能诱发学生的思维, 对体会课文含着思想感情有进一步的理解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有某一点相关的某一物的心理过程。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 让同学们知道作者借想象, 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 在大年夜, 这些穷苦的孩子们, 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 这样的理想, 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 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 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现实。从而懂得就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 带来理想, 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 去实现它。

三、拟想既加深理解了课文, 又获得想象能力的训练

拟想也就是比拟想象。如《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 “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 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金色的鱼钩》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说明老班长虽然不在了, 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 这些都是由物拟人。教学这些课文时, 我就用来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

四、假想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 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因。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 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课本中, 有一些作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未来的教室》;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象:假如是你, 你想在什么样的教室里上课?你“设计”中的未来教室的外形是怎样的?你还希望这教室里增加一些什么设备?这些教室你打算设计在哪些地方?在老师的启发下, 同学们情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只要一按电钮, 教室就可以迁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教室里有运动场, 但又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场所, 适应各类运动的需要等等。我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信口开河, 使“假”得有理, “想”得有据。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 篇11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辩性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渲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

3、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和培养 篇12

关键词:想象,声乐学习,重要性,运用,培养

声乐是用人声作为乐器来表现音乐的一门学科, 人声是声乐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器乐的主要特性。发声器官的不可视性、非触摸性, 声乐教学语言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因此, 想象也成为声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想象可以使抽象、陌生的发声器官变得直观、生动, 使生涩的声乐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纵观国内外的著名教育家、歌唱家无不重视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喻宜萱教授说:“培养歌唱家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只是一个指路人, 走路要靠学生自己, 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 是在学习中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1]金铁霖教授在声乐教学中也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内心的体验来调节全身各共鸣腔与发声器官之间的平衡, 进而获得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声音。[2]富古森认为:“歌声是思维观念的一种物质反映, 因此歌唱者越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声音想象, 就越能获得与之有关肌肉活动的配合, 而把那个音发出来。”布罗伊赖特强调说:“音响的想象, 在指导歌曲的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理想歌声是一种条件反射作用, 只有在思想上形成了想象之后才能完成。”[3]由此可见, 想象对歌唱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想象也适用于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完善歌唱技术。

声乐学习是内因和外因———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语言启发、声音示范下, 在自己身体里找到各个演唱器官之间的平衡。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己体会完成, 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学习中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 使我们通过想象能“看见、摸到”发声器官, 从而更准确、科学地演唱。音乐想象是贯穿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演唱者对作品的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2. 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由于发声器官的不可视性和人的个体差异性, 导致声乐教师在教授歌唱发声技能时, 无法看见学生发声时的生理肌肉动作和心理活动状态程度, 如腔体的开度、喉咙的位置、声带的闭合等。教师只能凭借教学经验, 用“好”的耳朵, 从学生歌唱发声时的声音的特点来判断其正确与否, 然而这种内部状态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这就需要声乐教师用一些歌唱感觉来启发学生, 往往给声乐教学带来一些问题, 而想象就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钥匙。如金铁霖教授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想象支点的位置, 并在支点上换字等。古今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把想象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 想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表达歌曲情感。

歌词和旋律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歌词传递出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旋律描述出歌曲的情绪特征。在歌词、旋律的提示下, 歌唱者搜集平日和此有关的思想情感, 展开丰富的想象, 完美地表达作品。歌唱者利用歌词、旋律产生想象, 而歌词和旋律又使歌唱者的想象更加生动、清晰、富有内涵, 使歌唱者给予准确的音响发挥, 完美地塑造声乐艺术形象。因此, 能够充分地调动想象的参与, 巧妙地把握作品, 在情感上与听众产生共鸣才是一位真正的声乐表演家, 这也是歌唱者最需要具备的素质。

二、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 在呼吸中的运用。

和情绪、感觉关联最大的是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所有歌唱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在呼吸上找到答案, 因此, 充分地呼吸有利于科学地演唱。参与呼吸的器官主要有口、鼻、肺、气管、胸廓、横隔等。呼吸从想象开始, 学生在吸气时, 要通过想象把这些器官联系起来, 好像“看见”气息从口鼻进入, 流经气管、胸廓、横隔到达肺部, “看见”肺泡充分张开充满整个肺部, 对肋骨造成压力使肋骨张开, 达到深呼吸状态, 同时在想象“看见”气息的过程中充分呼吸。

2. 在吐字、咬字中的运用。

“字正腔圆”是歌唱咬字的基本要求。“字正”指唇、齿、舌、牙的咬字动作, “腔圆”指腔体的打开。在歌唱咬字时, 想象咬字的部位和后腰像一根线连在一起, 字在腔体外面, 气出后字在随着气走。辅音粘着后背, 元音顺着气息走。提前想着辅音, 不要放过一个辅音, 这样就能唱出既有气息又连贯的“字正腔圆”的声音。

3. 在歌唱高位置的运用。

高位置演唱可以美化声音。但有的学生在歌唱中一想到高位置演唱, 喉头就容易挤捏在一起, 而利用想象就能克服此毛病。听歌曲前奏时, 想象全身全部张开, 气息从头部上半部分像门一样打开, 呼气也保持在吸气的位置上, 这样就能自然地找到高位置。

4.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

在演出和考试等许多特殊的环境下, 很多学生都很容易紧张, 从而无法快速进入到歌唱状态。此时, 只要我们发挥想象, 在脑子里想象歌曲表达的意境、音乐表现的情感, 就能迅速调整歌唱的紧张情绪, 进入歌唱状态。

5.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来自于非常丰富的想象。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要善于运用想象培养音乐素养。当音乐响起时, 学生就要通过想象把它和自己紧密地联系起来, 培养丰富的音乐色彩, 把脑子里想象的色彩通过声音———这支画笔“画出来”。

三、对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

现代科学证明, 想象力既是遗传天赋的产物, 又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声乐学习活动中的想象力培养需要通过各种循序渐进和有效的练习才能形成。声乐想象根据个体产生声乐想象有无目的性或意图, 可以把声乐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声乐想象包括声乐再造想象、声乐创造性想象和声乐幻想。无意声乐想象包括音乐回忆、音乐再认等。

1.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

(1) 再造想象必须是直实的, 它是根据一定的材料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新形象。要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 教师一方面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使学生多接触周围的环境事物,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丰富想象所必需的感知材料。另一方面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使用直观材料, 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如在讲呼吸器官时, 教师可利用呼吸器官挂图, 这样教学就比较直观、生动。而学生只有有了必要的感知材料, 才能产生真实的再造想象。

(2) 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 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产生相关的新形象。如在讲呼吸时, 很多教师都用清晨起来“闻花”这一生活中常用的动作提示学生, 使学生能迅速领会并找到正确的歌唱呼吸。

(3) 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丰富、深厚的情感。想象和情感密切联系, 情感又能推动再造想象。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情感深深地影响、感染着学生。因此, 教师要以丰富、深厚、真挚的情感影响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 有表情地朗读歌词是培养再造想象的重要手段。有表情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具体地想象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 充分感受作品的感情, 把握歌曲的强弱节奏, 更生动地演唱歌曲。

(5) 引导学生多阅读有益的文学作品。音乐和文学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姊妹艺术, 很多歌词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帮助学生积累表象的一个重要阶段, 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自己的想象体会作品内容, 在头脑中看见、听到作品描述的情节、画面、内容, 养成用想象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音乐创造性想象是指在具有开创性的音乐活动中, 人脑有目的地创造新的音乐想象的过程。[4]

(1) 明确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的能提高学习兴趣, 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想象。教师可在每学年年初和学生一起商讨制定学期声乐学习计划, 计划可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计划规划每一学期达到的目的, 比如完成几首歌曲, 参加几场演出等;短计划明确每节课达到的目标。通过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 学生能发挥主动性, 继而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思维。创造想象和思维密切相关,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能力。在声乐学习中没有方法的好坏, 只有歌唱思维清楚不清楚。好的歌唱来源于正确的思维习惯。我们经常在学习中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天天在琴房练习可进步不大甚至退步, 而有的学生并不是天天练习但进步很快。究其原因, 就是后一类学生是把问题思考清楚了, 明确教师的要求, 有想法地练习, 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声乐学习一定不能蛮干, 要带着脑子学习。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是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 要培养创造想象力就必须重视歌唱思维的发展。

(3) 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 从事各种创造活动。创造想象存在于各种创造活动中, 并推动、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声乐学习是一个强调个性发展的学习,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挖掘潜力、展示个性, 在活动中培养、锻炼创造想象力。

(4) 培养歌唱中的预想能力。预想是指在演唱之前, 提前想象歌曲内容、情感的过程, 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学生应预想明确歌曲内容、思想情感和难易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地歌唱。

3. 大胆幻想, 充分借助想象的孪生力量。

幻想是个体对自我所企求的未来事物的想象, 从这种意义上, 我们说幻想是想象的孪生力量。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可以使人预先“看到”未来事物的理想远景, 因此它往往能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创造活动。[5]

四、总结

声乐教学和其他自然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没有程式化的公式、固定的标尺,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灵活的学习计划。因此,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灵活多变、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而想象不失为声乐教学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 需要众多的声乐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劳动。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02-113.

[2]金铁霖, 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P51.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02-113.

[4]张凯.音乐心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3) .

上一篇:财务与管理会计融合下一篇:覆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