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方法

2024-09-27

覆盖方法(共12篇)

覆盖方法 篇1

1 引言

高层住宅为城市的中高档住宅中心, 一般为15~30层几幢或成片组成的住宅区。高层住宅区具有楼宇高、间距小、高层较多的特点, 对于建筑的低层, 由于周围大量建筑对信号的阻挡和吸收造成多重穿透损耗, 使无线信号强度衰减严重, 容易成为覆盖盲区, 无法实现深度覆盖。在建筑物的高层, 周围基站和建筑物之间基本上没有遮挡, 基本是视距传播, 多路无线信号汇聚, 导致信号复杂且不稳定。高层住宅典型的无线环境如图1所示。

高层住宅楼用户密集, 居民收入普遍较高, 人口密度高, 部分是商住两用楼, 用户话务和数据业务需求大, 是无线网络的覆盖重点。但由于楼层高、传播环境空旷, 目前高层住宅区的覆盖中存在以下一些难点:

(1) 高层住宅中信号杂乱、无主服信号。高层楼宇中用户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往往都不是附近基站的直射信号, 多数是反射、绕射信号, 或者是远处基站越区覆盖信号, 信号杂乱, 无主服信号, 用户通话时容易出现信号不稳、通话质量差、掉话率高、接续困难的情况, 在室内靠窗区域尤为突出。

(2) 物业选址困难。由于开发商和业主普遍对天线辐射和基站影响楼盘的景观存在担忧, 在楼盘中设置基站较为困难, 同时高层住宅楼建室内分布系统建设也相对麻烦, 因此在高层住宅覆盖的设备选取和方案设计时, 需要灵活采用各种覆盖手段。

(3) 室内覆盖信号外泄。高层住宅的室内覆盖小区信号泄漏到室外区域, 会对室外覆盖信号产生干扰。在2G环境下, 如果该覆盖区正好在交通要道, 则会对行驶的终端造成拖尾质差, 甚至掉话;如果是在3G环境下, 则会严重降低该覆盖区的EC/IO值, 污染导频信号。因此, 做好覆盖信号控制是室内覆盖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2 高层住宅覆盖思路

结合高层住宅楼宇结构、传播环境、物业选址、施工难度等情况, 并参考立体网络覆盖的特点, 目前高层住宅一般采用室内室外相结合的覆盖方式。高层住宅边缘区域多采用室外宏蜂窝大站或室外分布式天线覆盖;室内区域则以室内分布系统或Femto基站 (家庭基站) 进行覆盖。下面就对这几种覆盖方式及相关信源设备选择进行介绍。

2.1 覆盖方式

(1) 室外大站覆盖

室外大站覆盖主要通过室外宏蜂窝基站定向天线解决高层住宅边缘, 包括阳台、窗边附近区域的信号覆盖。基站首选楼盘内部的酒店、会所、学校等公用大楼, 或者楼盘外围30米左右高度的楼宇, 通过定向天线控制覆盖范围, 同时提供大容量。天线的高度一般控制在25~40米, 通过定向下倾天线覆盖楼宇低层, 通过定向上倾天线覆盖中高楼层阳台、窗边等区域, 覆盖示意图如图2所示。

室外大站一般能较好地解决中低层正向区域及高层室内边缘1米附近的信号覆盖。从投资造价来看, 是较为经济的一种覆盖方式, 但是由于高层住宅具有墙体厚实、内部结构复杂、无线信号衰减大等特点, 在住宅楼内部离大站较远的区域普遍存在弱覆盖现象, 在高层内部甚至存在无信号的情况。室外大站不能完全解决高层住宅深度覆盖的问题。

(2) 室外分布式天线覆盖

由于居民对基站天线的敏感性, 在高层住宅内部建设室外大站, 物业选址难度大, 通常会采用工程量更小、隐蔽性更好的室外分布天线方式进行覆盖。与室外大站相似, 室外分布式天线方式主要解决高层住宅边缘区域的信号覆盖。对于占地面积比较大, 既有高层又有中高层建筑的密集住宅小区, 可考虑分区用室外信号分布式天线进行多点覆盖。基站设备可以安装在小区的接入网机房, 通过光纤将天线信号引到不同区域, 采用易于室外安装且美化的天线对各分区进行信号覆盖。这样“化整为零”的做法, 工程量小且比较隐蔽, 可以降低物业谈判的压力。

(3) 室内分布系统覆盖

室内分布系统是目前高层住宅覆盖当中最有效的一种覆盖方式。将高层住宅进行分区覆盖, 通过分布式天线将信号均匀引入住宅各楼层、电梯、公共通道、地下车库, 能实现高层住宅大部分公共区域及天线附近住户区域的信号覆盖。但室分天线一般无法做到入户覆盖, 对于特定重要用户, 可使用低增益定向板状小天线加强住宅室内信号的覆盖。室分系统设计应根据楼盘结构合理设置室分天线的安装位置和密度, 并注意天线的伪装。室分系统的建设费用较高, 在投资受限的情况下, 室分系统一般优先覆盖电梯及住宅高层区域, 中低层区域通过室外大站进行覆盖。

(4) Femto基站覆盖

在高层住宅覆盖中, 室分天线无法做到入户覆盖, 室分天线和室外大站的天线信号经过多面墙体, 信号衰减严重, 室内仍然存在弱覆盖现象。Femto基站是高层住宅室内覆盖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 它通过在住宅内部建立一个小基站, 实现住户内部私人区域的信号覆盖, 能有效解决高层住宅内部的深度覆盖问题。

2.2 信源设备选择

在信源选择上, 对于室外大站方式, 一般采用宏蜂窝基站设备。对于分布式天线覆盖方式, 射频拉远单元 (RRU) 通过光纤与基带单元 (BBU) 相连, 其室内外场景的覆盖应用如图3, 图4所示。分布式基站设备具有集成度高、干扰控制好、安装条件要求低、组网灵活等优点, 基带和射频的分离让基站摆脱了机房的约束, 选址与安装更加灵活, 在高层住宅覆盖应用较广。常见分布式设备如中兴B8300+R8968、华为DBBP530+DRRU3158、爱立信RBS6601 MU+RRUS等。

采用分布式天线覆盖, 如果仅针对高层住宅部分楼层的覆盖, 可以直接耦合已有宏蜂窝基站信号;如果覆盖区楼层较多、业务量较大, 为避免信道拥塞, 可考虑采用新建信源的方法。对于室内分布系统, 考虑到业务需求和覆盖质量, 一般采用独立的信源。

Femto基站覆盖如图5所示。在住宅内部安装的Femto AP相当于一个小型移动基站, 可以实现住户内部的信号覆盖。AP设备小巧轻便, 无需机房等配套设施, 显著降低建设成本。

3 高层住宅边缘区域覆盖

高层住宅的中低层边缘区域可通过室外宏蜂窝基站定向天线下倾的常规覆盖方法进行覆盖, 对于高层部分, 则可以通过定向天线上倾或分布式天线进行覆盖。

3.1 上倾天线工程参数设置

由于天线上倾容易产生信号泄漏, 对其它基站信号造成干扰, 因此, 合理设置天线上倾角和水平波瓣角、控制天线覆盖范围是上倾天线工程参数设计的关键, 如图6, 图7所示。

其中:

α:天线上倾角;

β:垂直半功率角;

θ:水平半功率角;

r:天线与覆盖楼宇水平距离;

A:天线上3dB线与楼宇交点;

B:天线最大增益方向与楼宇交点;

C:天线下3dB线与楼宇交点;

M:覆盖目标楼宇的宽度;

天线上倾角、垂直半功率角、水平半功率角、天线增益的计算方法如下:

(1) 天线上倾角

功率角

(4) 天线增益

对于一般天线, 可根据天线半功率角和水平半功率角估算天线增益, 即:

天线增益Ga=10*LOG (32000/ (*) [1]

作为天线选择的参考。

3.2 上倾天线的选择与安装方式

通过天线上倾方式来实现对高层住宅的覆盖, 在天线选择上, 一般要求有较宽的垂直半功率夹角和较窄的水平半功率夹角, 首选具有零点填充、前后比大的定向天线, 天线的波瓣大小要与被覆盖的高层住宅楼的视角宽度相一致, 这样有利于覆盖多个楼层。同时做好天线背部的信号隔离, 防止背面波瓣对其他基站的影响, 通过发射信号强度参数设置, 严格控制天线上倾基站越区覆盖对其他基站造成干扰。

在天线安装方面, 通常选择楼宇天面的中间位置, 在覆盖住宅高层的同时, 能有效减少信号外泄到路面的情况, 降低对其他小区的信号干扰。但在实际应用中, 天线放在中间会占据天面的主要位置, 影响环境外观, 容易引起业主的不满, 因此, 上倾天线在不产生外泄的情况下应尽量靠天面边缘安装。如果基站楼顶天面有梯间顶或蓄水池, 可考虑把天线背靠梯间顶或蓄水池安装, 能有效避免信号外泄和减少占用天面空间资源。另外, 天线距离楼面高度建议在1米以内, 以减少对道路的影响;市区内不建议采用长度超过1.5米的大天线, 尽量少用天线横放方式。天线应进行适当的伪装。

3.3 室外分布式天线覆盖设计

如前所述, 分布式基站设备的射频拉远单元 (RRU) 一般通过光纤与基带单元 (BBU) 相连, 机房和天馈安装条件要求低, 在选址困难的高层住宅区域, 可以通过分布式天线更灵活地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组网覆盖。

室外分布式天线覆盖设计时应关注以下方面:

(1) 基站接入机房通常选择地下室或停车场, 对于覆盖范围较大、业务量较高的高层住宅, 一般采用独立信源方式, 通过光纤将天线信号引到不同的住宅楼宇、花园等室外区域, 分区进行覆盖;对于范围不大、但相对封闭 (如环状分布) 的高层住宅小区, 也可在高层住宅内做电梯室内覆盖, 并将室内小区信号通过天线外放引到外面, 实现对住宅高层边缘区域的覆盖。

(2) 在进行高层住宅覆盖时, 分布式天线可采用上倾覆盖或下倾覆盖的方式, 天线安装位置应根据现场环境及安装条件灵活选择。采用天线上倾覆盖方式时, 较为理想的安装位置包括住宅的裙楼、空中花园或楼盘内部的酒店、会所、学校等公共平台;采用天线下倾方式时, 天线一般设置在楼顶外沿, 通过天线对打方式进行覆盖。两种覆盖方式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

(3) 天线应结合安装位置周围环境, 灵活采取多种美化方式加以伪装, 常见的美化方式有变色龙梁柱、空调室外机、灯箱、射灯、广告牌等。

(4) 在天线选型上, 为了降低安装条件, 易于美化伪装,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控制信号的覆盖范围, 避免信号外泄, 应选择尺寸较小、方向性较好的定向板状天线。

4 高层住宅内部区域覆盖

室外4天线能有效覆盖高层楼宇住宅的阳台、窗边、卧室、客厅等区域, 但无法覆盖电梯和地下室;电梯、地下室以及住宅楼纵深处的区域覆盖需要采用室内分布系统或Femto基站来解决。室内外覆盖相结合, 是目前解决高层住宅小区室内信号覆盖的有效手段。

4.1 室分系统分层覆盖设计

高层住宅的室内覆盖, 一般采用分层设计解决方案, 即将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成两个或以上的小区, 分别覆盖高层住宅的低层和中高楼层, 分层覆盖示意图如图9所示。对于住宅内部的电梯覆盖, 考虑到用户由大堂进入频繁, 一般与低层小区设置成同一小区, 为了确保电梯内切换正常, 高层小区和低层小区应有足够的重叠。通过分层覆盖设计, 可以更灵活地规划各个小区的载波配置、参数设置及切换关系。

室内分布系统采用分层覆盖, 设计上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 设计方面, 一般由上往下采用边缘场强递减策略。低层靠窗边区域的室外站信号通常较好, 不会出现信号杂乱的情况, 设计时室内信号靠窗区域不需设计得太强, 低层需控制室内信号不会泄漏到路面上。中高层以上区域, 无线环境空旷, 靠近窗边普遍存在信号杂乱、无主服小区、干扰质差的情况, 一般应提高边缘场强的设计标准, 以确定主导覆盖小区、减少干扰为思路, 室内场强信号由上往下递减, 与室外信号形成覆盖互补。

根据不同高度楼层所受干扰信号强度的网优数据统计, 高层住宅的16-40层是受干扰最严重的楼层, 靠窗区域的边缘场强设计值建议不低于-75dBm;而15层以下或40层以上的楼层, 边缘场强设计值建议不低于-80dBm。

(2) 对低层和高层采用分区覆盖, 可更有效地分担整座楼宇的话务, 进行载波资源配置;并灵活规划低层和高层小区的频率设置, 对于覆盖高层部分的小区, 为避免室外信号的干扰, 可单独采用专用频率或干扰较少的干净频点。对于GSM系统, 如果楼层较高, 利用1800M频率资源优势, 设计时可采用21F以上用1800M小区、20F以下用900M小区的覆盖方案。

(3) 邻区设置尽量精简, 低层小区的邻区主要为高层小区和楼层出入口切换的室外站小区;高层小区的邻区主要是低层小区。在高层室内区域, 一般应以室分系统作为主服小区, 在窗边区域, 如采用室外上倾天线或分布式天线覆盖, 应把室内高层小区和室外小区互设为邻区, 确保室内外小区顺利切换。

(4) 从切换来看, 将电梯和低层设计为同一小区, 可减少用户进出电梯的切换。由于在电梯门关闭时, 电梯外小区信号场强会突然降低, 容易产生瞬间切换, 影响用户感知。为了提高电梯切换的成功率, 设计时一般需提高电梯内覆盖信号场强, 通过加大电梯覆盖天线密度, 增强电梯覆盖场强, 同时将电梯井内信号扩散到电梯厅中。当用户进入电梯厢时, 电梯内信号很强, 手机在电梯门关闭前就已经切换到电梯内;当用户离开电梯厢时, 信号很快衰减, 可以顺利从电梯厢切换到电梯外部小区。

另外, 考虑到用户主要在1楼进出电梯, 为减少切换, 提高切换成功率, 设计上一般将电梯覆盖与1层的小区划分为同一小区, 电梯内部不设置切换区, 上下层小区的切换及重选发生在上层小区覆盖范围与电梯口的连接处。

(5) 做好室内信号外泄控制。室内信号主要从窗户口向外泄漏, 由于高层窗外主要是空中, 虽然存在切换区, 一般来说没有用户, 所以影响较小。而对于低楼层, 信号主要是从大厅、地下室等处经窗户和出口处泄漏到室外, 这种泄漏会增加不必要的室内外切换, 使网络服务质量下降。相对于高层而言, 中低层的信号泄漏造成的影响较大。应通过合理设置天线位置、利用阻挡物进行隔离、优化发射功率、选择定向小天线、增加衰减器等手段控制信号泄漏。

4.2 Femto基站覆盖设计

Femto基站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覆盖方式, 它与固网宽带相结合, 为解决高层住宅住户内部弱覆盖和深度覆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目前中兴、华为、京信等厂家都推出商用的TD Femto基站产品。TD Femto基站系统在包括ADSL、LAN、PTN、GPON等多种回传方式下的业务均可实现。Femto基站安装在住户室内, 可以由住户自行安装, 为快速建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Femto基站系统的设计有一些新的特点。在邻区管理方面, Femto系统可以通过侦听周围小区的方法, 将已读取频点和扰码信息的小区加入邻区列表中。干扰控制方面, Femto系统加电后, 可侦听选择干扰最小的频点;通过预留扰码段或者分配独立的频率资源, 降低Femto系统的干扰;通过动态调整Femto系统的公共信道发射功率, 减少对非Femto基站的干扰。

5 覆盖案例

某小区有A、B、C、D四栋31层楼高100米的高层住宅, 采用室内外结合方式覆盖。

(1) 室外覆盖。考虑小区周围环境, 在北面取室外宏基站作小区信号, 在8层天面安装上倾天线1覆盖住宅高层外围;在小区内, 在休憩长廊顶上安装分布式上倾天线2和天线3覆盖内侧高层, 信号通过光纤引自C栋负一层的信源机房。根据工程经验和实际环境, 天线下3dB线与楼宇交点取在15F, 并参3.1节, 得到室外天线的设计和选型参数如表1所示。

(2) 室内覆盖。在A、B、C、D栋建设室内分布系统, 覆盖电梯、停车场、各楼层公共通道, 室分信源机房设在C栋负一层。在室分系统小区划分方面, 考虑业务量分布、用户流向、小区切换等因素, 每栋楼划分2个小区, 小区1覆盖本楼停车场、电梯、1~10F楼层公共通道, 小区2覆盖11~31F楼层公共通道。分布系统设计采用边缘场强递减策略, 16-31层的边缘场强设计值取-75d Bm, 15层以下取-80d Bm。另外, 在20层以上住宅内部选择典型厂家的家庭级TD Femto AP进行测试安装, AP的输出功率为20mW, 开通后室内场强在-70dBm以上, 覆盖良好。

测试表明, 采用上述覆盖手段, 住宅高层主信号明显, 信号覆盖和通话质量良好, 达到预期覆盖效果。

6 结束语

高层住宅由于其特殊的传播环境成为无线网覆盖的一大难题。本文从覆盖方式、信源及设备选择两方面对高层住宅常见的覆盖思路进行了介绍, 详细分析和探讨了室外上倾天线覆盖、室外分布式天线覆盖、室内分布系统、Femto基站这4种目前高层住宅覆盖中最有效覆盖方式的设计技术要点。高层住宅覆盖需要充分考虑物业选址、设备选型、参数设置等因素, 因地制宜, 综合运用各种建设手段和技术方案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秦顺友.口径天线方向性系数和增益的快速估算方法.电波科学学报, 第17卷, 第2期.2002年4月.

覆盖方法 篇2

刀具是许多生产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对于汽车覆盖件而言,刀具能通过恰当的刀具控制给汽车生产及加工带来较好的反馈。但是,刀具的选择如若不当,就会给汽车生产及加工带来很大的困扰。当刀具选择错误时,汽车覆盖件会形成许多错误操作。这些错误操作严重的话会给生产过程带来许多阻挠。而其产生的漏洞也是影响较大,较为严重的会影响到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在数控加工的过程,刀具对最终生产的汽车覆盖件模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加工前,需要对刀具进行合理选择,在刀具选择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①刀具库存。对于模具生产企业来说,虽然会储备大量的刀具,但是各类刀具的储量存在一定差别,为了提升加工企业的运行效率,需要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应用储量更高的刀具。②刀具直径。刀具直径能够对模具的加工精度造成重大影响,并且不同直径的刀具能够加工的零件尺寸也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在刀具直径的选择过程中,要按照相关规定根据模具中结构的最小直径确定刀具直径。③加工效率。在满足不同阶段加工精度的基础上,应用大直径刀具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模具的加工效率,所以在刀具的选择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刀具选择。径,结合对各类刀具库存的了解,可以合理进行刀具选择。

2.2粗加工过程参数选择

粗加工过程的参数选择包括以下内容:①刀具参数确定。对于粗加工过程来说,由于需要切削到大量材料,为了提升效率,需要根据上述公式进行刀具直径确定,以提升模具的加工效率。②余量预留。粗加工过程需要能够为模具精加工过程打下基础,所以在模具的实际加工过程中,粗加工虽然能够在形状上对模具进行塑造,但是需要留有一定余量,该余量参数的确定需要根据模具的具体要求确定。③走刀方式。为了能够缩短粗加工过程的时间,需要对走刀方式进行合理设计,在该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降低刀轨长度。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能够充分提升模具的金属切除率,金属切除率计算公式如下:z=1000Vfa在该公式中,V、f、a代表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通过该公式可以确定金属切除率。另外在该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不同参数对刀具使用寿命的影响,由于V、f和a对刀具寿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参数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影响程度进行参数确定。

2.3精加工过程参数选择

精加工时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最后加工过程,所以精加工质量将直接决定该模具能否被有效使用,精加工过程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①加工内容较少。经过粗加工过程,已经将模具的剩余部分金属进行了有效切割,并且遗留的余量较为均匀,所以对于精加工过程来说,需要加工的内容大幅降低。②曲面加工过程。对于汽车覆盖件模具来说,通常含有大量自由曲面,为了提升对曲面部分的加工精度,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需要对曲面部分进行干涉判断。通过对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关系可以确定,要获取最大利润,需要在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进给量[2]。

2.4走刀路线设计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加工过程中,走刀路线的需要根据以下要求进行确定:①保证精加工质量以及粗加工后的模具表面粗糙程度。对于模具的精加工来说,需要保证模具表面粗糙程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加工,但是同时粗糙程度差异不能过大,防止过大粗糙度差值降低精加工刀具寿命,所以在路线设计过程中,需要尽量降低抬刀次数,保证粗糙程度能够满足精加工要求。②方便数值计算。在数控加工过程中,需要通过数值计算合理进行程序编写,所以在走刀路线设计时,需要最大程度降低走刀路线的复杂程度,降低编程的困难性。③提升加工效率。对于数控加工过程来说,进刀和退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所以在走刀路线设计中,要最大程度保证能够一次完成加工,从而大幅度提升模具加工效率。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数控加工过程中,模具加工需要满足精确性要求、可重复性要求和程序正确性要求。要满足以上要求,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粗加工刀具参数选择、加工参数设计以及走刀路线确定,充分保证加工出的模具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白雀跃.汽车覆盖件模具数控加工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17.

覆盖方法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遥感

0引言

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遥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利用同一地区两幅经过严格的几何校正的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变化检测算法检测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及其变化,在诸如环境、森林、水文、农业、地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以及由其带来的相应变化对人类环境和生态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相关决策也依赖于此。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在越来越快地破坏着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其结果是,人类面临严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土壤流失、土地减产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由此可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检测的,必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由于遥感对地观测具有实时、快速、覆盖范围广、多光谱、周期性等特点,数十年来,科学家已经发展了不同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分类前比较法和分类后比较法。这些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检测方法

变化检测方法较多,分别适合不同目的和不同精度要求,主要方法有:

1.1图像差值法这种方法是将时间t1,t2获取的两幅影像进行严格配准,然后逐像素相减,从而得到一幅结果影像以表示在这两个时间当中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差值分析设定合适的阈值即可得到地表变化的结果。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简单、直接、便于解释结果,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提供地物变化的信息。

1.2图像比值法图像比值法是指将多时相遥感图像按波段逐个像元相除,那么未发生变化的像元其比值接近1,发生变化的像元则偏差较大,根据比值设定阈值便可得到变化的区域。图像比值法需要对多时相图像进行某种标准化或辐射校正。作为一种变化检测方法,比值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影像间太阳高度角、阴影和地形不同造成的影响。

1.3图像回归法此方法假定时相t,是时相t2的线性函数,通过最小方差回归法可以做出之间的回归方程(x是波段k,i行,j列的像素值)有关的线性函数,而那些两个日期之间发生了变化的像素将会与确定函数的预测值有显著的差异。通过相减实际值和预测值,再使用阈值,就可实现变化检测。这种方法减少了大气状况和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带来的不利影响。

1.4主成分分析法该方法是对多时相数据按一般主成分分析研究或标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线性变换,得到反应各种变化的分量,这些分量互不相关,而且按其强度及影响范围顺序排列。通过对进行主成分变化的变化分量进行分析就可以总结变化规律,揭示变化原因。这种方法减少了波段之间的数据冗余,强调了衍生成分的不同信息。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提供一个完全的类别变化信息矩阵且需要阈值确认变化的区域。

1.5变化矢量分析法变化向量分析法(Change Vector Analy-sis,CVA)是在相对辐射归一化校正的基础上进行的。光谱向量变化分析是一种特征向量空间变化检测方法。变化向量法描述从第一时间到第二时间的光谱变化的方向和数量。每个像元可生成一个具有变化方向和变化强度(大小)两个特征的变化向量。变化向量的分析结果可输出变化强度I向量强度)和变化方向码两幅图像。变化强度通过确定n维空间中两个数据点之间的欧氏距离求得(n为选用的波段数)。变化方向反映了该点在每个波段的变化是正向还是负向,根据变化向量的方向和角度来确定。每个像元的变化方向有2n种模式。

1.6分类后比较方法首先是将不同时相的图像各自进行分类,然后对分类后的图像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变化监测的结果。将不同时相图像的所有波段混在一起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变化类型。这种变化检测的方法较为明显,需要比较独立生成的分类图像,通过对两個时相的分类结果进行适当编码,分析人员能够生成一个变化图来反映完全的变化矩阵。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对不同时相数据的精确配准问题。总之,现有的遥感变化检测的方法较多,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实际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检测结果。

2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主要是利用对地观测卫星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能重复连续获取地物的覆盖信息的特点,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中分析确定土地覆盖与利用发生变化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遥感变化检测的发展与遥感数据质量的提高、计算机图像处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模式识别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遥感变化检测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相关的决策部门提供重要的依据。总的来说,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呈现以下几种趋势:①发展高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传感器,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改进遥感变化检测的数据源;②提高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水平和分析解译水平,提高变化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③综合利用各种相关数据,如航片、土地利用专题图等”a,提高检测结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④综合利用多种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提高遥感变化检测精度,每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将多种变化检测方法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段。

3结论与展望

地膜覆盖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篇4

这是由于地膜纵向拉力小于横向拉力、前进速度不均匀等原因所致。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 减小左、右两压膜轮的压力; (2) 增加膜卷的卡紧力; (3) 机组前进速度要均匀一致。

2. 地膜出现纵向皱纹。

这是由于地膜的纵向拉力大于横向拉力所致。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 增加左、右两压膜轮的压力; (2) 减小膜卷的卡紧力; (3) 适当降低机组前进速度。

3. 地膜出现斜向皱纹。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机组牵引时未能直线行驶, 或是左、右压膜轮压力大小不一致。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 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使机组直线行进; (2) 调整左、右两压膜轮, 使其压力均匀一致。

4. 地膜偏斜。

这是因为机组未能直线行驶、膜卷安装不正或膜卷本身卷绕不齐所致。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 将膜卷重新对正畦面, 并与机组前进方向垂直; (2) 机组要匀速、直线行驶; (3) 检查膜卷, 必要时进行更换。

5. 压膜轮压不住地膜。

这是机组行驶不正、地膜宽度与畦面不配套和地膜本身卷绕质量不佳等原因造成的,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

6. 铺膜后地膜卷边、两侧破碎。

出现地膜卷边时, 应增大压膜轮的压力, 减小覆土铲的偏角, 调整覆土铲与地膜之间的距离。出现破膜现象时, 应减小左、右两压膜轮的压力, 检查整地质量。

覆盖方法 篇5

区域化探数据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可用于浅覆盖区区域地质填图.笔者系统研究了浅覆盖区水系沉积物化学成分与基岩化学成分的关系,利用水系沉积物氧化物成分,以区域岩石化学成分为约束,提出了基岩化学成分推断方法;根据水系沉积物与其矿物化学成分间质量平衡关系,提出了基岩矿物组成推断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化学推断地质图的`编制方法,并在典型森林-沼泽浅覆盖区进行了试验,地质调查和钻探工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区域化探资料,提取地质填图信息,是提高浅覆盖区地质填图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 者:郝立波 陆继龙 李龙 莫根生 严光生 时艳香 赵玉岩 HAO Li-bo LU Ji-long LI Long MO Gen-sheng YAN Guang-sheng SHI Yan-xiang ZHAO Yu-yan 作者单位:郝立波,陆继龙,时艳香,赵玉岩,HAO Li-bo,LU Ji-long,SHI Yan-xiang,ZHAO Yu-yan(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26)

李龙,莫根生,严光生,LI Long,MO Gen-sheng,YAN Guang-sheng(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覆盖方法 篇6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一、河西走廊地理特点和地表覆盖采集要求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脉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又称甘肃走廊,因在黄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日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多大风天气。大片戈壁荒滩由于干旱沙化严重,植被覆盖度较低,地表主要以砾石和稀疏灌丛为主,裸露地表和植被混杂相间分布,地类不易识别,地类界线比较模糊。

地域地貌特点:沙漠戈壁上的植物多数为多年生沙生植物,有强大的根系,而一些一年生的植物根很浅,偶然有了降雨,它们也充分利用起来,蓬勃地生长、开花、结实,所以都比较短命,在不同时期核查都将会有不同的地表覆盖类型,所以将这类情况视作季节性变化,在地表覆盖分类时,按照实地踏勘时地表覆盖程度进行了相应归类。

对于戈壁荒漠地区自然过渡的地类,由于没有明显的边界,地表覆盖要素采集时,首先分析采集的解译样本,在参照基础测绘数据和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各类影像数据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归类。采集时,首先在保证上级类分类正确的基础上,将显示比例缩小到3000至5000左右的比例进行勾绘边界,按要素相对集中的分界线划分地类,此时不拘泥5个像素,只需保证地类划分的合理性。在植被采集过程中,尽量使用近红外波段,可以较好地区分裸露地表和植被。

二、生产作业中采用的方案

1、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式

普查生产采用外—内—外—内一体化的作业方式,按照实地踏勘、内业采集、外业核查、内业整理的模式生产作业。

首先,所有生产作业人员进入任务区实地踏勘,了解任务区地貌特点并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然后,以遥感正射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行业专题数据以及遥感影像解译样本为基础,进行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内业数据采集;其次,外业技术人员在内业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采用全野外数字化调绘系统代替传统的纸质图,进行外业调查与核查,不仅减少了外、内业整理的工作量,还保证了外业调查成果客观可靠;最后,内业作业人员依据《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的具体要求,对外业调查成果的各数据层进行编辑、修改,对图中理解不到位和错误的地方及时与外业人员沟通,统一认识,内外业严格执行两级检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

2、自动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

内业数据采集应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戈壁荒漠地表覆盖类型采集,使用人工解译无法进行有效分类和提取,尺度不易掌握而且工作量大。在数据生产过程中应与航测遥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交流,以遥感正射影像为基礎,利用相关参考数据,采用自动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辅助作业人员内业判读与解译,并进行地表覆盖分类,生成符合地理国情普查要求的数据层,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戈壁荒漠地区植被的分类和提取及尺度统一的问题,使成果数据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升。

三、经验教训和改进意见

1、经验和教训

(1)资料的收集是重点

地理国情普查要求提交的数据有两种,一是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二是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地表覆盖信息是通过遥感影像直接反映获得,但也需要更多行业资料参考确定,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中有大部分要素的位置、范围以及属性信息则需要参考各行业的已有标准,通过其他行业提供现有资料或开展实地调查才能获得。由于普查的内容广,涉及的部门多,因此收集资料的周期长、难度大,特别是工作开展之初,各地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还未启动,许多部门对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都还不了解,进一步加大了收集难度。资料收集应结合当地政府和测绘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单位积极协调,组织收集资料以保证了任务区的资料成果质量。

(2)正确的作业方法是关键

在作业过程中要真正把行业专题资料和遥感影像解译样本的作用发挥出来。在作业前一定要进行实地踏勘,采集满足内业解译需求的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收集各部门行业专题资料并进行分析整合后,对行业专题资料的正确利用和解译标志、地类认定制定统一标准进行培训、学习,统一生产人员作业思路和作业方法,以提高作业水平,保证采集成果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3)外业调绘与核查是成果质量的保证

外业调绘与核查既是对内业判读分类成果的核准,也是对新增变化图斑进行外业采集的过程。在外业核查时要做到“四到”即走到、看到、问到、画到。对核查的疑问图斑不管图斑是否正确,都尽量采集核查照片,这样可在内业修改检查时作为依据,避免外业核查认定错误。

(4)作业指导是生产作业的保障

结合规范标准和技术规定要求,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是生产作业的保障。指导书应详细介绍地理国情普查内、外业工作的目标内容、技术要求规定、作业方法和技巧,并附录地理国情要素分类、地表覆盖分类、外业调查地类属性要求以及外业工作需要注意的安全等问题。指导书内容翔实,指导性强、便于携带,具有较的实用性强,在地理国情普查中对生产的每个环节切实做到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发挥重要作用。

2、改进意见和建议

任务区内数字正射影像是地表覆盖及地理国情要素普查的主要影像数据源。由于本次普查生产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因影像质量和现势性较差,导致内业解译费时费力,外业调查与核查相应工作量也加大,这样不仅导致作业任务繁重、作业时间长,也使数据质量的保证存在更大的风险。过程质量监督抽查是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的关键任务之一,过程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是通过对影响成果质量的主要资料、技术、流程等各个重要节点进行控制,并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国家、省普查办应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多次对各生产单位进行过程质量监督抽查,采用“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手段将成果的质量隐患消除在生产环节,确保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真实、准确和可靠。

地膜覆盖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篇7

故障原因:这是由于地膜纵向拉力小于横向拉力, 前进速度不均匀等原因所致。

解决办法:一是减小左右两压膜轮的压力;二是增加膜卷的卡紧力;三是机组前进速度要均匀一致。

二、纵向皱纹

故障原因:这是由于地膜的纵向拉力大于横向拉力等原因所致。

解决办法:一是增加左右两压膜轮的压力;二是减小膜卷的卡紧力;三是适当降低机组前进速度。

三、斜向皱纹

故障原因:牵引时机组未能直线行驶, 或是左右压膜轮压力大小不一致。

解决办法:一是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使机组直线行进;二是调整两压膜轮, 使其压力均匀一致。

四、地膜偏斜

故障原因:是因机组未能直线行驶, 或膜卷安装不正、膜卷本身卷绕不齐所致。

解决办法:将膜卷重新对正畦面, 并与机组前进方向垂直;机组要匀速、直线行驶;检查膜卷, 必要时更换。

五、压膜轮压不住地膜

故障原因:这是由于机组行驶不正、地膜宽度与畦面不配套和地膜本身卷绕质量不佳等原因造成的, 应根据具体情况解决。

六、铺膜后卷边、两侧破碎

住宅小区的深度覆盖解决方法 篇8

一、生活小区的无线环境特点

生活小区解决方案的实质是实现特殊场合的点或面的覆盖。目前,生活小区室外一般可以达到覆盖要求,存在问题的主要是室内1,2层、高层区域、地下车库及电梯等区域。生活小区的建筑物排列比较规则,按楼层高度分为高层(小高层)住宅区、普通(多层)住宅区、别墅区和低矮住宅区。高档住宅小区通常设有地下停车场,这部分空间基本为盲区。

生活小区内建筑物的密度、高度、墙壁厚度和材料等因素对覆盖场强的影响很大。受多径因素等的影响,小区内覆盖通常都存在着某些盲点或盲区,特别是是室内的1,2层及地下层的情况尤为严重。对于高层室内环境而言,主要是导频污染和切换问题。另外,由于周围宏蜂窝小区的容量有限,难以满足较大型住宅区的容量需求。

由于人们对电磁辐射等情况也越来越关注,使得在住宅区选择合适的站址进行基站的建设非常复杂。

二、生活小区解决室内覆盖的方法

1. 常规方法

(1)增加基站。

这种方式在视距传播时,可以较好达到覆盖效果,但当天线主波瓣需要连续进行穿透覆盖时,信号衰落会很大,且住宅小区楼宇分布较规则,不利于信号的衍射、折射传播。同时基站建设受到施工条件及投资的影响较大,且受工期因素影响。

(2)建设室内分布系统。

这种方式对于大型写字楼、酒店、新建小区等较为适合,而对成片出现且分布密集的老住宅小区则无法实施。

(3)采用直放站覆盖。

该方式工程实施较简单,但覆盖区域小,效果不够理想。而且在市区大量使用直放站会降低施主基站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恶化无线传播环境,造成大网的用户感受降低。

以上三种方案,都不是非常理想,因而需要探讨出对于这一种特殊类型的覆盖区域更为合理的覆盖方式。

2. 小区分布

经过分析实验,对于住宅小区的覆盖方案,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式,结合直放站的覆盖方式,建设室外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覆盖(以下简称:小区分布)。

小区分布的具体建设方法根据信源的使用可以分为宏蜂窝或微蜂窝分布系统、移频直放站分布系统、光纤直放站分布系统和无线直放站分布系统(但考虑到干扰问题,选用直放站时最好使用光纤直放站或移频直放站,这样可以避免施主基站与直放站之间信号传输对无线信号的干扰,降低带内燥声)。这几种分布方式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各有优缺点。下面分别介绍其特点及应用模式。

(1)移频直放站分布系统

这种系统由移频单元和覆盖单元两部分组成,移频单元完成覆盖频率与传输频率的转换,覆盖单元完成频率的再次转换放大,从而达到覆盖目的。其特点是:采用无线电波解决传输,解决了隔离度的问题;选址容易;无需光纤连接,施工容易。这种方法在移频传输的过程中,其频率避开了移动通信网当前的使用频率,因此,不会增加对大网的干扰信号。远端根据需求,配置灵活,可实现点对多点分布式组网。但是,存在带外移频需申请新的频率资源;带内移频,容易产生干扰;同时需要解决多台设备的供电,布线施工难度较大等问题。

该系统适用于话务量较少、电磁环境相对较为干净、无法解决隔离度、不具备光纤资源的旧式密集分布的小区。

(2)无线直放站分布系统

利用基站或直放站作为信源,通过无源器件进行功率分配,利用功率直放机补偿信号能量不足,通过分布式天馈系统把信号发射出去,进行覆盖。其特点是:直接完成同频转发,成本较低;组网灵活方便:对网络规划影响不大。但是,存在工程从勘测、设计及施工调测难度较大,干扰较难控制,隔离度较难解决等问题。

该系统适用于小型小区分布系统及不具备光纤引入条件的低密度小区。

(3)微蜂窝或宏蜂窝分布系统

以微蜂窝作为信源,采用干放补偿信号能源不足,利用小功率天线在小区公共区域布放,从而达到覆盖目的。其特点是:可以较好解决话务量的吸收问题,对无线环境要求不高,但建设成本较高,需要进行网络规划及光纤接入。

该系统适用于以下地方:话务量较高的小区,话务量较高的大型商场,电磁环境相对较为复杂的大型小区,同时应具备光纤接入条件或可以架设微波等传输设备。

(4)光纤直放站分布系统

近端机(中继端)直接或空间耦合基站信号,经电光转换后,经光纤传输至一个或多个远端机(覆盖端机),远端机经光电转换后,经分布天线或泄漏电缆发射信号进行覆盖。其特点是:光纤传输,线路损耗小,传输距离远;覆盖端站可实现全向覆盖;直接从基站耦合信号,信源纯净;易解决隔离问题;一台中继端机可以配置多台远端机,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但问题是,近端机和远端机中间需铺设光缆,投资较大,须解决多台设备供电问题;系统的有源设备增多,容易造成系统不稳定;维护难度较大。

该系统适用于具备光纤资源的小区,无法解决隔离度的小区,建筑比较密集的小区。

以上几种分布系统在实际应用时都必须经过充分查勘设计,才能确定合适的分布方式。同时还要考虑站点的物理环境和无线环境。物理环境一般指小区的布局、结构、建筑特色以及设备安放的安全、合理性(接电、避雷、安全、与小区环境的合理搭配)、工程施工、布线的可行性、美化天线的选择等。无线环境方面相对比较复杂,需要一些必须的仪器辅助设计。以GSM网络为例,需要明确覆盖的小区内的信号强度、TA值、通话质量、频点等信息,以及活动导频集中其他扇区的信号强度、频点等信息。另外还需要进行话务的预测,以确定系统建成后施主小区的容量是否满足要求。切换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设计时要尽可能避免越区覆盖。

3. 小区分布应注意的问题

(1)信号泄漏问题

以GSM网络为例,小区覆盖系统完成后,信号不得过度覆盖小区外围区域,不能对现网小区周边无线环境产生恶化现象。具体测试方法可以通过路测统计结果,对比小区周边覆盖前后通话质量及指标。

⊙路测具体指标包括:没有掉话、回音、串音、单通、背景噪声、语音断续等现象。

⊙统计小区四周的基站OMC数据(掉话率、接通率、切换成功率),需要满足系统要求且不能造成明显影响:掉话率应保证在1.5%以下,小区覆盖系统建设开通后相对于建设前掉话率不应升高;接通率应保证在94%以上,开通前后接通率不应下降;切换成功率应保证在95%以上,开通前后切换成功率不应下降。上行噪声电平不大于-120 dBm,开通前后不应有明显变化。

为避免泄露,如果重发天线安装在小区外围,则应尽量选择定向天线,且由外朝向小区内部辐射;为抑制背部散射,重发天线最好安装在墙体侧面,或者安装隔离板天线,遮蔽信号向小区外部辐射,或适当控制好功率,避免越区覆盖情况出现。

(2)全网的系统优化问题

结合住宅小区覆盖的特殊性、分布系统本身的特点和所能产生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建设后的小区优化主要从干扰优化、掉话优化、拥塞优化几个方面考虑。

干扰优化

主要是尽量降低由于新系统介入而产生干扰导致网络质量下降。从直放站的角度讲,一般是对基站上行的干扰,原因是直放站在方案设计或者调试的时候对上行噪声控制失误,超过了基站最低的底部噪声(目前基站允许的底部噪声应小于-120dBm),造成手机用户通话质量下降,严重时影响网络指标的下降(如切换、掉话、呼叫成功等指标的恶化),直放站上行或者下行的隔离度或者是上下行的隔离度同时不能满足系统的要求,造成系统的死循环,由此对基站产生同频干扰或上行噪声干扰,影响基站小区的网络指标。由于我们的系统延伸了基站原来的覆盖范围,而邻近小区就有可能有邻近的频点,或者某些基站小区有越区覆盖现象,同时又是同邻频或色码,这样在覆盖区域虽然信号强度很好,通话质量却很差,这些都是干扰优化需要考虑的。

掉话优化

掉话又分为射频掉话和切换掉话。射频掉话是由于直放站的引入,很容易造成系统上行噪声控制失误或者系统自激,干扰上下行链路引起信号质量下降,使基站和手机无法正确接收、解读对方发出的信息,从而引起无线链路超时,造成射频丢失。这一类掉话的优化应首先解决分布系统自身的软硬件调测问题。切换掉话是由于分布系统的建设,不仅在深度上加强了信号的覆盖,同时也扩大了基站小区的覆盖区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小区的邻区关系,因此,小区间的切换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如果邻小区关系没有及时调整,就会产生掉话。

拥塞优化

对于拥塞的优化,重点应是前期的网络规划,在建设分布系统时就要考虑到容量问题,合理预测覆盖范围的实际情况并对话务、信令分别进行预测,选择合理的施主基站或对基站进行扩容。

(3)光纤长度及衰减问题

如果光纤长度太长或熔接不好造成光衰耗较大,会降低直放站的输出功率。光纤长度还涉及到时延问题,会造成切换及掉话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选择施主基站时还应考虑到光纤的路由等问题。

(4)覆盖小区的环保问题

小区分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小区物理环境与电磁环境的环保问题。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室内天线的发射功率须小于15dBm/每载波。另外,小区内的天线要尽量使用美化天线,以保持小区的整体美观,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活氛。

生活小区的解决方案可有效地解决小区的室内环境的覆盖问题,提高用户的感受度,提高运营商的网络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中波广播覆盖区收测方法探讨 篇9

关键词:中波覆盖,场强,收测方法

1 中波覆盖区测量的基本概念

广播覆盖区是指发射台周围可以满意收听或较满意接收该台广播信号的区域。从场强的概念讲, 是指在发射台的服务区内, 其发射场强大于或等于该台可用场强值, 则这个区域称为该发射台的覆盖区。这里提到了可用场强是指在存在自然噪扰、人为噪扰及同、邻频台干扰的情况下, 为得到满意或较满意的收听质量所必须的场强最小值。

我国的中波广播主要采用地波覆盖。白天的地波覆盖距离决定于同频、邻频干扰台的地波干扰场强;夜间的覆盖距离则决定于同邻频干扰台的天波干扰场强。因中波天波可传播较远的距离, 夜间天波干扰场强又比白天地波的干扰场强大, 因而中波夜间的地波覆盖区比白天小。为考虑到白天、夜间都能进行良好的覆盖, 因此测量中波覆盖区主要是测量夜间地波的覆盖区。也就是说, 要测量中波覆盖区首先要确定发射机在白天和夜间的不同的可用场强, 找到这些点, 从而确定其覆盖范围。

我国属于第三区, 国际电联规定, 第三区建立地波服务场强, 北纬20度以北地区为63d B (V/m) , 建立天波服务标称可用场强北纬20度以北地区乡村为71d B (V/m) , 城市为77d B (V/m) 。由于新疆地区的绝大多数中波台所在城市规模较小, 各种干扰小, 所以测量时夜间的边界标称场强我们统一取71d B (V/m) 。以上的场强测量边界是在无干扰的情况下的标准。测量中波覆盖区时在每条线路上应尽量找到边界场强点, 即在没有同邻频干扰的情况下, 白天找63 d B (V/m) 点, 夜间找71 d B (V/m) 点。

当存在干扰时, 我们用以下公式计算其边界标称场强:

其中, E:表示可用场强

a:表示射频保护率。

Ei:表示天波干扰场强。

Emin:表示最低可用场强。

Ei的取值可取背景场强值, 即发射机停机后的场强值。

2 测量中波覆盖区前的准备

(1) 了解被调查中波台的基本情况。在测量某一中波电台的覆盖区之前, 首先应详细了解被测发射台各频率规划的可用场强及覆盖区边界, 以便测量后进行对比。同时应了解被测发射机周围的地形、地物特点、发射天线的方向性及受干扰的情况等, 并根据情况初步确定测量路线, 测量方向当然选取的越多得出的结论越精确, 由于受到气候、地形、资金等的限制测量路线不可能太多, 但至少要选取不同方向的四条线路才能保证测量的覆盖区基本的准确性。

(2) 测量环境的选择。在选择好测量线路沿线测量时, 要注意测量环境的选择, 应尽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 远离各种通信、电气干扰, 并要保证场强测量准确无误, 为后期的数据整理、覆盖区制图提供有效、真实的数据。

(3) 使用的收测设备。测量中波覆盖的设备主要有:接收机、场强仪、GPS及录音机等。

(4) 测量数据的记录。收测时应首先测量每个频率的发射天线的经纬度;沿预订路线测量时, 每测量一个点应详细记录测量点的情况, 这包括:收测环境, 特别要注意收测点是否有电气等干扰源的存在, 同时应记录测量点相对于发射点的方位角、经纬度、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 及相对应的场强值、可听度等。

3 基本的收测方法

(1) 了解被调查中波台的基本情况, 确定收测线路, 特别要记录每个频率的发射天线的经纬度。

(2) 以被测信号的发射天线为原点, 在预定的测量线路上, 使用场强仪每隔一定间距 (指与发射天线的直线距离, 一般取5千米或10千米) 对被测信号进行场强测量, 直至测至边界场强点处。需要注意测量天波信号时需测量中位置。

(3) 测量天波的干扰场强, 最好在预收电台不工作时测量, 如预收电台发射机不能停机, 则干扰场强可从所测的合成场强中近似的按功率和的关系式估算。

4 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1) 日出、日落前后是中波天波逐渐消失和逐渐建立的时间, 在这期间, 中波天、地波会相互干涉, 造成测量不准确, 因此, 测量中波地波场强应在日出后、日落前两小时, 而测量中波天波场强则在相应的日出、日落后两小时测量。

(2) 延计划线路测量时, 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 测量不可能始终延直线进行, 所以会出现随着电波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其场强并非呈线形下降状态, 甚至出现场强突然增大的现象, 这是由于测量线路并非直线, 不同路径对电波的衰减也不同, 在收测中要特别注意。

(3) 距离预收电台发射天线1千米处场强非常有必有测量, 由于该值未涉及地导系数的影响, 真实的反映了发射系统 (发射机功率、天线、馈线、地网、外电电压高低等) 工作正常与否。

5 结语

嵌入式代码覆盖率统计方法 篇10

在进行代码测试时, 常常使用代码覆盖率作为考核测试任务完整性的指标, 并且代码覆盖率也被拿来作为衡量代码质量的度量, 甚至客户常常要求交付的软件达到一定的代码覆盖率才能进行发布, 因此代码覆盖率统计尤为重要。

C语言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普通软件的开发很大的不同点就是需要采用交叉开发的方式, 即开发工具运行在软硬件配置丰富的编译机上, 而嵌入式应用程序则运行在软硬件资源相对缺乏的目标机上。面对C语言的覆盖率工具相对Java等语言较少, 而对嵌入式软件交叉编译后的工具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嵌入式软件的代码覆盖率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1 解决方法

1.1 覆盖率工具

嵌入式开发一般使用GNU/GCC作为主要的编译器, GCOV是一个GNU/GCC的配套测试覆盖率的工具, 是一款免费的代码覆盖率测试工具, 而且可以结合LCOV生成美观的html的测试报表。当对目标代码进行测试后, GCOV编译插桩后的程序会监视目标代码的执行情况, 记录执行的代码行和未执行的代码行, 并可以记录某代码行的执行次数, 为分析代码的执行效率提供依据。

LCOV是GCOV的一个扩展工具, 该扩展工具由一套Perl脚本组成, 使基于GCOV的文本式输出实现了一下的增强的功能:

1) 基于html的输出, 使用条形图和不同的颜色来表。

2) 支持大型项目, 信息汇总页面提供三个层次的代码覆盖细节信息, 目录试图、文件试图和源代码试图, 允许快速浏览代码覆盖率数据。

1.2 原理简介

1) 概念解释

下面对覆盖率技术的常见概念进行简单介绍。主要是基本块、基本块图、行覆盖率、分支覆盖率等。

可以把基本块看成一行整体的代码, 基本块内的代码是线性的, 要不全部运行, 要不都不运行。

基本块的最后一条语句一般都要跳转, 否则后面一条语句也会被计算为基本块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如果跳转语句是有条件的, 就产生了一个分支 (arc) , 该基本块就有两个基本块作为目的地。如果把每个基本块当作一个节点, 那么一个函数中的所有基本块就构成了一个有向图, 称之为基本块图。只要知道图中部分BB或arc的执行次数就可以推算出所有的BB和所有的arc的执行次数。

打桩, 意思是在有效的基本块之间增加计数器, 计算该基本块被运行的次数;打桩的位置都是在基本块图的有效边上。

行覆盖率:源代码有效行数与被执行的代码行的比率。

分支覆盖率:有判定语句的地方都会出现2个分支, 整个程序经过的分支与所有分支的比率是分支覆盖率。注意, 与条件覆盖率有细微差别, 条件覆盖率在判定语句的组合上有更细的划分。

2) 编译选项

gcc需要静态注入目标程序编译选项, 在编译链接的时候加入2个选项 (-ftest-coverage-fprofile-arcs) , 编译结束之后会生成gcno文件, 而经过静态注入的目标程序在“正常结束”后, 会在运行目录下产生gcda数据文件, 通过gcov工具就可产生覆盖率数据结果。

-ftest-coverage

让编译器生成与源代码同名的gcno文件 (note file) , 这种文件含有重建基本块依赖图和将源代码关联至基本块及源代码行号的必要信息。

-fprofile-arcs

让编译器静态注入对每个源代码行关联的计数器进行操作的代码, 并在链接阶段链入经态度libgcov.a, 其中包含在程序正常结束时生成gcda文件的逻辑和记录弧跳变的次数及其他的概要信息。

在最终可执行程序进入用户代码入口函数之前调用gcov_init () 内部函数初始化统计数据区, 并将gcov_exit () 内部函数注册为代码出口。

当程序调用代码出口正常结束时, gcov_exit () 内部函数得到调用, 其继续调用__gcov_flush () 内部函数输出统计数据并生成gcda文件, 若程序是一个状态机程序不会自动调用代码出口时, 需要增加定时器等方式调用__gcov_flush () 内部函数强制输出gcda文件。

2 实践应用

利用GCOV和LCOV工具可以进行嵌入式代码覆盖率的统计, 需要在Makefile或者Scons文件中做下面的编译链接设置, 增加-fprofile-arcs-ftest-coverage或者-coverage, 链接的时候, 增加-fprofile-arcs或者-lgcov。

为了上述几个编译选项的使用不影响到正常的编译过程和效率。可以使用makefile中通过参数传递来支持覆盖率产生, 可以在makefile使用下面的方式:

这样, 可以使用make CODE=_CODE_COV来引入这些编译选项而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编译。

将目标机生成的gcda文件放回至编译目录下, 利用LCOV命令“lcov-directory.-capture-output file app.info”可以将gcno文件和gcda文件结合生成代码覆盖率结果info文件, 再用LCOV命令“genhtml-o html app.info-title“LCOV-app.Info”-show-details-legend”将info文件和源代码文件结合转化为可视化网页形式。如图2所示。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方法, 可以统计C语言嵌入式代码覆盖率, 统计结果为提高代码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也为衡量测试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指标, 并可以通过结果中的代码行执行次数进行效率分析。

然而, 代码覆盖率并不能保证执行过的代码质量, 也无法作为衡量生产力的指标, 代码覆盖率的数据只能表明测试用例的覆盖代码的强度, 只有保证测试用例的正确通过和较高的代码覆盖率相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代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璞, 张臻鉴, 王玉玺, 等.面向实时嵌入式机载软件的测试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 1998 (2) :12-15.

[2]朱少波.基于GCC开发C编译器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大学, 2003.

[3]陈丽蓉, 熊光泽, 罗蕾, 等.嵌入式软件的覆盖测试[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2 (11) :8-11.

[4]解咏梅, 张珩, 张福新.基于覆盖率的功能验证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 (01) :23-24, 28.

[5]高智杰, 雷红瑛, 史国华.基于覆盖率的嵌入式软件单元测试研究[D]-2007.

[6]GCOV.http://gcc.gnu.org/onlinedocs/gcc-4.2.2/gcc/Gcov.hcml—Gcov.

地膜覆盖的作用 篇11

1. 提高地温 利用透明地膜覆盖,一般可使5厘米深表土层温度提高3~6℃,提高地温有利于早春蔬菜定植后迅速缓苗和促进根系生长。春季大棚内进行地膜覆盖,其增温效果十分明显,据测定,在春季大棚辣椒田中,地膜覆盖5~20厘米深土层日平均地温比单用大棚提高0.5~2℃。秋季地膜覆盖也有很好的增温效果。

2. 防旱、防涝、防返盐 在覆盖了地膜的畦面上,雨水顺膜流入畦沟而被排走,土壤水分一般不致于过分饱和。不降雨时,土壤下层的水分可自下向上垂直运转,畦沟中的水也可沿畦边向畦中部横向转移,供给植株吸收。天旱时,薄膜阻碍了土壤水分蒸发,有保水作用,可减少灌溉次数。盐碱地覆盖地膜,可减少表层土壤返盐,据测定,0~5厘米和5~10厘米土层全盐含量可以分别下降41.31%、2.24%。

3. 防土壤板结 在作物生长期,由于地膜覆盖使土壤表面减少了风吹雨淋及人在管理中的践踏,能使土壤保持较好的疏松状态,防止土壤板结。

4. 防养分流失 地膜覆盖后,土壤温湿度适宜,通透性好,土壤最高温度可达30℃以上,因此,土壤微生物增加,活性增强,可加速有机质分解和转化,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土壤中有效养分增加,一般可节省肥料用量1/3左右。由于地膜的阻隔,可防止土壤中氮素的挥发,防止雨水冲刷而造成的淋溶流失,起到保肥作用。

5. 有利于增强近地面株间的光照 由于膜本身和膜下水滴的反射作用,一般可以反射10%~20%的太阳光量,使近地面株间的光照增强,植株中下部叶片能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能,因而光合作用增强,产量提高。

6. 增加土壤中的二氧化碳 地膜覆盖一方面阻碍了土壤中二氧化碳向大气扩散,另一方面由于覆盖地膜后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善,加速了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使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促进了光合作用,可增加作物产量。

7. 防病虫草害 覆盖地膜后,可减少地老虎对蔬菜苗的为害。薄膜的反光可驱除蚜虫,减轻病毒病。如大棚黄瓜应用地膜覆盖栽培,可以降低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减轻黄瓜霜霉病的为害。紧贴地面覆盖的地膜,兼有除草作用,当杂草幼苗刚出土时就触及薄膜,在阳光下很容易被灼伤变黄死亡。如果使用了除草地膜,可直接杀伤杂草。

8. 增产增收 地面盖膜后,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得到改善,为蔬菜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能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和根系发达,如可使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比露地提早5~10天采收;使西瓜比露地栽培提早10~15天收获。覆盖地膜虽然增加了购地膜的成本和人工,但由于覆盖地膜后减少了追肥,不需要中耕和除草,减少田间管理用工,提早上市占有价格优势,早期平均比露地栽培的产量增加50%以上,所以地膜覆盖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购地膜的投入。

覆盖方法 篇12

现实世界中许多复杂系统都可以被直接或转化为复杂网络表示。复杂网络一般存在一些统计特性,如“无标度”[1],“小世界效应”[2],“社区结构特性”[3]。现在,复杂网络中社区结构发现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热点之一。例如生物学中蛋白质网络里同一社区内蛋白质往往具有相同功能,社会网络中同一社区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具有相同行为特征,万维网网络中同一社区内网页属于同一主题或同一关键词相关等。复杂网络社区发现目的就是探测并展示这些复杂网络中固有的社区结构。

自复杂网络中社区发现问题提出至今,各领域学者专家已经提出多种发现算法。2004年Girvan和Newman提出了一个用于刻画网络社区结构优劣的量化标准模块性函数Q[4],并启发其他学者提出基于模块性函数Q的一系列新算法[5,6,7,8],但是该系列算法过程复杂,时间复杂度也较高;2007年Raghavan U N等针对大规模社交网络提出了标签传播算法(LPA)[9],该算法可以在5步之内使得95%以上节点标签达到稳定状态并且适用于超大规模网络,后续有Leung[10],Barber[11],liu[12]等对标签传播进行一系列优化和扩展,但LPA算法的弱点是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同时最终结果对节点更新顺序敏感,算法的准确率有待提升;而国内近年的研究如刘大有[13],何东晓[14]等主要集中在运用蚁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结合马尔科夫随机游走或模块性函数Q来产生网络社区结构划分。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中心节点覆盖的社区发现算法。算法以拥有最多邻居节点的中心节点开始,依次找到能覆盖整个网络节点的最少中心节点,然后以这些中心节点作为小社区,计算相交小社区间合并度量分值,每次合并两个具有最大合并度量分值的小社区,并以模块性Q值作为全局最优合并序序列评价函数,全局最大Q的合并序列即为最优社区划分结构。

2 算法描述

2.1 定义

定义1:令G=(V,E) 表示具有n个结点、E条边的无向无权复杂网络。seti为节点i的邻居形成的局部社区网络节点的集合,Setall为整个网络节点集合。

定义2:最小覆盖节点集合Listmin={Seti, Seti, Setk,…..},也即邻居节点能覆盖全部网络节点的最少集合。

定义3:社区合并置信度Sim(Ci,Cj)= (cross_a/all_a)*(cross_b/all_b),社区Ci,Cj的节点集合分别为a和b。节点集合a和节点集合b的交集为c,其中cross_a代表节点集合c与集合a相连接的边数目,cross_b代表节点集合c与集合b相连接的边数目,all_a,all_b分别代表集合a和b内部边数目。

定义4:社区交叉节点归属划分。社区Ci,Cj的节点集合分别为Seti,Setj,其节点交集为Setc,对任意节点n∈Setc,若节点n与Seti,内节点有连接的边比与Setj内节点有连接的边多,则节点n重新划分到社区Ci,否则划分到Cj。

2.2 算法步骤

输入:网络G =<V,E>

输出: G的一个局部社区结构

步骤1:找到每个节点的邻居节点,存储在一张哈希表中,设为MapN。其中MapN的元素存储如下:

MapN={{N1, Set1},{N2, Set2},{N3, Set3},……}

其中设每个节点为Ni,节点的邻居节点集合为Seti,时间复杂度为O(n);

步骤2:对MapN按照节点的邻居节点大小排序(排序后,可以保证获取最小覆盖节点集合),把排序后的节点集合(Set1, Set2,Set3,…..)存储在一张表ListTmp中,从ListTmp中提取最小覆盖节点集合Listmin. Listmin中元素满足条件:,时间复杂度O(nlogn);

步骤3:从最小覆盖节点集合Listmin.中顺序选择两两交叉节点集合(每个节点集合形成初始的小社区),计算其社区合并置信度Sim(Ci,Cj)。每一步选择具有最大社区合并置信度的两个社区合并,余下其他所有节点集合作为独立社区,对于存在交叉节点的两个社区按照定义4进行重新划分,形成一个网络社区划分,计算其模块性Q。从以上划分中选择一种有最大Q值得划分作为最终结果。时间复杂度O(ClogC)(c远小于n,为最小覆盖节点集合大小)

3算法应用举例

为了测试算法性能,我们分别使用了计算机随机生成网络和真实世界网络来对算法测试。算法实验环境为:Intel (R) Core TMi5-2450M,CPU 2.50GHZ,内存4GB,操作系统Win764位,编程环境为Java 7,My Eclipse 10。

3.1计算机随机生成的网络

根据Newman等[3]提出了一个用于测试网络社区探测算法性能的随机网络模型RN(a,s, d,zout). 该模型的社区结构已知, 其中a代表网络中社区的个数, s代表每个社区内的结点数目, d代表每个结点的度, zout代表每个结点与社区外结点构成的边数. 它目前作为测试社区探测算法性能的基准数据集,该网络络包含128个节点, 形成4个社区, 每个社区包含32个节点; 每个节点与其所在社区内部节点的连接数为zin, 与其他社区节点的连接数为zout, 且满足zin+ zout= 16. 随着zin的减小, 该网络社区结构越来越模糊。同时使用其“正确划分节点数占节点总数比例”方法作为算法结果准确率的评估方法。

图1展示的是使用被普遍认可的基准随机网络RN(4,32,16,zout)在不同Zin时算法的准确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便在Zin=8这样模糊的社区结构,算法依然能够保持97.4%的准确率。

图2展示的是在不同网络规模时,算法时间消耗,实验中采用了随机网络RN(a,100,16,10) 进行测试, 该网络的社区结构确定, 但其网络社区的个数可由a值调节, 共包含100 a个网络结点, 1000 a条网络连接。图中X轴代表网络边数目,Y轴代表算法时间消耗。从图中可以看出:算法具有近似时间复杂度。

3.2 真实世界网络

1) 例1:海豚网络

海豚网络是Lusseau[15]对居住在新西兰神奇湾的62个宽吻海豚历时七年的观察建立的, 该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只海豚,边代表海豚间的联系频度, 它共有159条边.Lusseau称在他观察的两年时间内,海豚网络由于处于两群边缘的部分海豚消失分化成两个社区,其中大一点的社区包含了几乎全部的雌性海豚,而剩下的则包含了全部的雄性海豚.其自然划分结果如图3(其中圆形节点代表雌海豚,方形节点代表雄性海豚,以蓝色曲线分隔)。

利用该文所提出的算法对其划分,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两个节点“SN89”和“DN63”划分错误。实验结果相对较准确。

4 结论及展望

本算法思路简洁,不同于Vincent D Blondel等[16]提出了以多步骤计算Q值作为起始和最终划分凭据方法,提出基于拥有最多邻居节点的初始中心方法,创新性地定义了社区合并置信度度量方法,最后以模块性函数均值Q作为优化函数获取最优划分结果。不仅在小规模网络中划分准确,而且由于算法时间复杂度低可以适用于大规模网络数据。

1) 在小规模网络中划分结果准确。如在空手道网络中的社区结构划分完全正确,在海豚网络社区结构划分只误划分了两个节点。

2) 在大规模网络中应用。算法最耗时间步骤仅仅在于起始时按照节点邻居数量排序,且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他步骤均为线性时间复杂度,第二步直接大幅度缩减了计算量。这使得算法具有应用在大规模网络中的可行性。

3) 存在的问题。本算法在两个小数据集空手道数据和海豚网络数据集中并没有以取模块性函数Q,而是取其均值作为目标优化函数,得到较为准确地划分结果,与目前大部分论文不同。而在大网络数据集如科学家协作网络中直接以模块性函数Q作为评价函数,此时我们发现网络中社区数量较大时,模块性函数Q≈1,这也即模块性函数Q的分辨率极限问题[17]。

【覆盖方法】推荐阅读:

室内覆盖07-14

深度覆盖05-12

种植覆盖05-20

地面覆盖05-22

4G覆盖06-11

农村覆盖06-25

调频覆盖07-08

全面覆盖07-10

动态覆盖08-07

覆盖影响08-12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下一篇:全面预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