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覆盖

2024-05-12

深度覆盖(精选7篇)

深度覆盖 篇1

网络覆盖、网络容量、网络质量从根本上体现运营商的服务水平。其中,网络覆盖给用户的感受最为深刻,随着直放站、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城市中的公共场所,如宾馆、酒店、商务会所、地下场所等,由于建筑物的阻挡和信号的快衰等因素而形成的弱、盲区逐步得到解决,但是仍有一些区域,由于无线网络环境和物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覆盖难度较大,弱、盲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住宅小区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解决好住宅小区的深度覆盖问题,就成为了当前市区网络优化调整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生活小区的无线环境特点

生活小区解决方案的实质是实现特殊场合的点或面的覆盖。目前,生活小区室外一般可以达到覆盖要求,存在问题的主要是室内1,2层、高层区域、地下车库及电梯等区域。生活小区的建筑物排列比较规则,按楼层高度分为高层(小高层)住宅区、普通(多层)住宅区、别墅区和低矮住宅区。高档住宅小区通常设有地下停车场,这部分空间基本为盲区。

生活小区内建筑物的密度、高度、墙壁厚度和材料等因素对覆盖场强的影响很大。受多径因素等的影响,小区内覆盖通常都存在着某些盲点或盲区,特别是是室内的1,2层及地下层的情况尤为严重。对于高层室内环境而言,主要是导频污染和切换问题。另外,由于周围宏蜂窝小区的容量有限,难以满足较大型住宅区的容量需求。

由于人们对电磁辐射等情况也越来越关注,使得在住宅区选择合适的站址进行基站的建设非常复杂。

二、生活小区解决室内覆盖的方法

1. 常规方法

(1)增加基站。

这种方式在视距传播时,可以较好达到覆盖效果,但当天线主波瓣需要连续进行穿透覆盖时,信号衰落会很大,且住宅小区楼宇分布较规则,不利于信号的衍射、折射传播。同时基站建设受到施工条件及投资的影响较大,且受工期因素影响。

(2)建设室内分布系统。

这种方式对于大型写字楼、酒店、新建小区等较为适合,而对成片出现且分布密集的老住宅小区则无法实施。

(3)采用直放站覆盖。

该方式工程实施较简单,但覆盖区域小,效果不够理想。而且在市区大量使用直放站会降低施主基站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恶化无线传播环境,造成大网的用户感受降低。

以上三种方案,都不是非常理想,因而需要探讨出对于这一种特殊类型的覆盖区域更为合理的覆盖方式。

2. 小区分布

经过分析实验,对于住宅小区的覆盖方案,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式,结合直放站的覆盖方式,建设室外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覆盖(以下简称:小区分布)。

小区分布的具体建设方法根据信源的使用可以分为宏蜂窝或微蜂窝分布系统、移频直放站分布系统、光纤直放站分布系统和无线直放站分布系统(但考虑到干扰问题,选用直放站时最好使用光纤直放站或移频直放站,这样可以避免施主基站与直放站之间信号传输对无线信号的干扰,降低带内燥声)。这几种分布方式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各有优缺点。下面分别介绍其特点及应用模式。

(1)移频直放站分布系统

这种系统由移频单元和覆盖单元两部分组成,移频单元完成覆盖频率与传输频率的转换,覆盖单元完成频率的再次转换放大,从而达到覆盖目的。其特点是:采用无线电波解决传输,解决了隔离度的问题;选址容易;无需光纤连接,施工容易。这种方法在移频传输的过程中,其频率避开了移动通信网当前的使用频率,因此,不会增加对大网的干扰信号。远端根据需求,配置灵活,可实现点对多点分布式组网。但是,存在带外移频需申请新的频率资源;带内移频,容易产生干扰;同时需要解决多台设备的供电,布线施工难度较大等问题。

该系统适用于话务量较少、电磁环境相对较为干净、无法解决隔离度、不具备光纤资源的旧式密集分布的小区。

(2)无线直放站分布系统

利用基站或直放站作为信源,通过无源器件进行功率分配,利用功率直放机补偿信号能量不足,通过分布式天馈系统把信号发射出去,进行覆盖。其特点是:直接完成同频转发,成本较低;组网灵活方便:对网络规划影响不大。但是,存在工程从勘测、设计及施工调测难度较大,干扰较难控制,隔离度较难解决等问题。

该系统适用于小型小区分布系统及不具备光纤引入条件的低密度小区。

(3)微蜂窝或宏蜂窝分布系统

以微蜂窝作为信源,采用干放补偿信号能源不足,利用小功率天线在小区公共区域布放,从而达到覆盖目的。其特点是:可以较好解决话务量的吸收问题,对无线环境要求不高,但建设成本较高,需要进行网络规划及光纤接入。

该系统适用于以下地方:话务量较高的小区,话务量较高的大型商场,电磁环境相对较为复杂的大型小区,同时应具备光纤接入条件或可以架设微波等传输设备。

(4)光纤直放站分布系统

近端机(中继端)直接或空间耦合基站信号,经电光转换后,经光纤传输至一个或多个远端机(覆盖端机),远端机经光电转换后,经分布天线或泄漏电缆发射信号进行覆盖。其特点是:光纤传输,线路损耗小,传输距离远;覆盖端站可实现全向覆盖;直接从基站耦合信号,信源纯净;易解决隔离问题;一台中继端机可以配置多台远端机,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但问题是,近端机和远端机中间需铺设光缆,投资较大,须解决多台设备供电问题;系统的有源设备增多,容易造成系统不稳定;维护难度较大。

该系统适用于具备光纤资源的小区,无法解决隔离度的小区,建筑比较密集的小区。

以上几种分布系统在实际应用时都必须经过充分查勘设计,才能确定合适的分布方式。同时还要考虑站点的物理环境和无线环境。物理环境一般指小区的布局、结构、建筑特色以及设备安放的安全、合理性(接电、避雷、安全、与小区环境的合理搭配)、工程施工、布线的可行性、美化天线的选择等。无线环境方面相对比较复杂,需要一些必须的仪器辅助设计。以GSM网络为例,需要明确覆盖的小区内的信号强度、TA值、通话质量、频点等信息,以及活动导频集中其他扇区的信号强度、频点等信息。另外还需要进行话务的预测,以确定系统建成后施主小区的容量是否满足要求。切换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设计时要尽可能避免越区覆盖。

3. 小区分布应注意的问题

(1)信号泄漏问题

以GSM网络为例,小区覆盖系统完成后,信号不得过度覆盖小区外围区域,不能对现网小区周边无线环境产生恶化现象。具体测试方法可以通过路测统计结果,对比小区周边覆盖前后通话质量及指标。

⊙路测具体指标包括:没有掉话、回音、串音、单通、背景噪声、语音断续等现象。

⊙统计小区四周的基站OMC数据(掉话率、接通率、切换成功率),需要满足系统要求且不能造成明显影响:掉话率应保证在1.5%以下,小区覆盖系统建设开通后相对于建设前掉话率不应升高;接通率应保证在94%以上,开通前后接通率不应下降;切换成功率应保证在95%以上,开通前后切换成功率不应下降。上行噪声电平不大于-120 dBm,开通前后不应有明显变化。

为避免泄露,如果重发天线安装在小区外围,则应尽量选择定向天线,且由外朝向小区内部辐射;为抑制背部散射,重发天线最好安装在墙体侧面,或者安装隔离板天线,遮蔽信号向小区外部辐射,或适当控制好功率,避免越区覆盖情况出现。

(2)全网的系统优化问题

结合住宅小区覆盖的特殊性、分布系统本身的特点和所能产生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建设后的小区优化主要从干扰优化、掉话优化、拥塞优化几个方面考虑。

干扰优化

主要是尽量降低由于新系统介入而产生干扰导致网络质量下降。从直放站的角度讲,一般是对基站上行的干扰,原因是直放站在方案设计或者调试的时候对上行噪声控制失误,超过了基站最低的底部噪声(目前基站允许的底部噪声应小于-120dBm),造成手机用户通话质量下降,严重时影响网络指标的下降(如切换、掉话、呼叫成功等指标的恶化),直放站上行或者下行的隔离度或者是上下行的隔离度同时不能满足系统的要求,造成系统的死循环,由此对基站产生同频干扰或上行噪声干扰,影响基站小区的网络指标。由于我们的系统延伸了基站原来的覆盖范围,而邻近小区就有可能有邻近的频点,或者某些基站小区有越区覆盖现象,同时又是同邻频或色码,这样在覆盖区域虽然信号强度很好,通话质量却很差,这些都是干扰优化需要考虑的。

掉话优化

掉话又分为射频掉话和切换掉话。射频掉话是由于直放站的引入,很容易造成系统上行噪声控制失误或者系统自激,干扰上下行链路引起信号质量下降,使基站和手机无法正确接收、解读对方发出的信息,从而引起无线链路超时,造成射频丢失。这一类掉话的优化应首先解决分布系统自身的软硬件调测问题。切换掉话是由于分布系统的建设,不仅在深度上加强了信号的覆盖,同时也扩大了基站小区的覆盖区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小区的邻区关系,因此,小区间的切换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如果邻小区关系没有及时调整,就会产生掉话。

拥塞优化

对于拥塞的优化,重点应是前期的网络规划,在建设分布系统时就要考虑到容量问题,合理预测覆盖范围的实际情况并对话务、信令分别进行预测,选择合理的施主基站或对基站进行扩容。

(3)光纤长度及衰减问题

如果光纤长度太长或熔接不好造成光衰耗较大,会降低直放站的输出功率。光纤长度还涉及到时延问题,会造成切换及掉话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选择施主基站时还应考虑到光纤的路由等问题。

(4)覆盖小区的环保问题

小区分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小区物理环境与电磁环境的环保问题。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室内天线的发射功率须小于15dBm/每载波。另外,小区内的天线要尽量使用美化天线,以保持小区的整体美观,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活氛。

生活小区的解决方案可有效地解决小区的室内环境的覆盖问题,提高用户的感受度,提高运营商的网络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见www.dcw.org.cn

无线校园网的深度覆盖技术 篇2

随着校园信息建设的步伐加快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 大学校园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应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手机、笔记本及其它无线终端的普及, 这种建设无线校园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基于IEEE 802.11n的无线局域网具有终端丰富、标准成熟、可扩展性强、安全可靠等一系列优点。但由于校园内人流的密集度较高和建筑物结构特殊, 造成了校园深度覆盖能力不足。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经验, 介绍了一些较成熟的覆盖技术。

2 无线覆盖

2.1 划分信道

目前WLAN一般采用基于802.11 a/b/g/n协议的技术标准, 工作在2.4GHz频段, 工作频率范围为2400~2483.5 MHz, 属于无需申请的ISM频段 (工业、科学、医疗) 。由于使用ISM频段, 一般使用时划分为13个信道, 每个信道带宽为22MHz;信道间隔5MHz。3个非重叠信道:1、6、11。因此在现场需要部署多台无线接入设备时, 需要考虑信道之间的干扰问题, 合理利用1、6、11三个信道, 需要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考虑, 从而避免信道间的干扰。

2.2 传播距离

室内分型AP的发射功率不超过27dbm (500m W) , 而无线猫及无线机顶盒的发射功率为不超过20dbm (100m W) , 在设计无线校园覆盖方案时应该保证覆盖区域内的终端接收功率不低于-70dbm。为了保证信号质量, 一般还需要预留18d B。在相同的介质中, 传播距离每增加一倍衰减增大6d B, 不同的介质中衰减量也不相同。除了信号接收功率, 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也必须满足一定条件。

3 设备选择

3.1 无线机顶盒/无线猫直接覆盖

无线机顶盒以及无线猫方式特点是只要同轴电缆到达的位置均可部署, 覆盖场景小, 适用于教室或会议内安装了有线电视的场景。这时可以直接通过置换成无线机顶盒或者无线猫来提供Wi Fi信号, 无线机顶盒和无线猫可以分别通过网口和同轴口连接外网, 电视回传通道和无线网络共享接入带宽, 但回传信号数据流量较小, 建议无线机顶盒/无线猫开通6M带宽。为保证用户体验, 单台设备配置文件允许最大用户接入数量为15个, 同时建议的RF发射功率一般是100m W。

3.2 增强型分布式AP放装覆盖

室分AP方式特点是覆盖面积较大、空间阻断较多、AP要求集中部署, 适用于大型公共场景, 以及分布在教室通道两侧或办公区域。对于部分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的教室和小型会议室, 可采用100m W的双频AP加强覆盖, 合理规划频率资源, 减少不同区域间信号的相互干扰。AP全部采用瘦AP模式, 通过校园核心机房内的AC进行统一管理, 因而免去了现场施工调试过程, 但是需提前将AP的MAC地址添加到AC系统内。

3.3 室内分布式AP深度覆盖

对于大型会议室、礼堂和食堂等场所, 由于室内空间巨大, 若采用无线猫和放装型AP覆盖受到无线信号传播距离的限制, 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一般采用室内分布系统进行覆盖。一般有两种方案:第一是利用原有的2G/3G/4G分布系统, 在原有的线路上进行合路, 但是由于WLAN和移动通信系统信号的频率不同以及线路本身固有的频率选择性, 必须合理测算信号的衰减, 保证信号的质量。第二是单独建设WLAN无线分布系统, 这种方案成本较高, 而且会破坏建筑物原有的墙面和装修, 因此不作为首选方案。采用室内分布式系统, 要选择合适天线且准确的设计天线角度的覆盖范围。

3.4 面板AP灵活覆盖

对于一些重要的会议场所, 比如校领导会客厅和行政会议室, 若采用放装AP会直接影响室内美观, 这时可以采用面板AP实现小范围覆盖, 只需将普通的信息面板置换为带WIFI功能的信息面即可。

4 网络接入方案

4.1 光纤接入

连续覆盖、大进深的公共区域、跨楼层的公共区域, 最好采用光纤+AP方式, 可实现千兆接入, 需要单芯光纤接入。具体根据现场情况分为放装AP和室分AP两种方式。由于校园教学楼、行政楼、礼堂、活动中心以及食堂等建筑物都属于大容量高密度区域, 同时接入时除了考虑无线接入的带宽, 还要考虑有线带宽的需求, 所以一般采用100M/1000M带宽接入。对于部分大型教学实验楼可采用10G光纤接入。

4.2 五类线接入

五类线的优点是施工难度较低, 对于环境的限制较小, 超五类线容量甚至可以达到1000Mbit/s。除此以为五类线可以直接通过RJ45接口连接无线接入点, 不需要单独设置转换设备, 且成本较低, 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缺点是五类线传输距离较短, 一般不超过90m, 因此在一些场合无法使用。五类线一般适合带宽需要不高, 布线难度较大的区域。

4.3 同轴线接入

对于安装有线电视的建筑物来说, 同轴电缆所提供的带宽虽然有限但是满足了部分场景的特殊需要, 但是同轴的电缆的带宽是受限于有限电视终端的数量, 一般和终端的数量成正比。因此这部分的接入带宽主要根据无线机顶盒和无线猫的数量来规划的。

4.4 G/4G移动通信系统接入

对于部分难以覆盖的区域或者由于施工难度和现场环境限制无法铺设线缆的区域, 可以考虑通过3G/4G移动通信系统接入。这种接入方式只需要在现场布放若干移动信号接收机并将移动信号转换为WLAN信号, 因此施工较为容易, 但是缺点是可能信号的稳定性和容量不理想。

5 总结

深度覆盖 篇3

在4G建设完成广域覆盖之后, 网络容量、热点和室内覆盖又将成为摆在运营商网络面前的难题。因为根据业内机构的统计, 4G时代将有超过90%的业务发生在室内。但LTE的工作频段较高, 在覆盖和穿透方面较弱, 单纯使用室外宏站的方式无法解决室内覆盖的需求, 而室内深度覆盖也就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种支持GSM/TD-LTE标准的Smallcell和WLAN (Wi-Fi) 的解决方案就应运而生了。凭借支持双无线网络和WLAN服务的关键特性, 它能够在企业、室内以及高容量热点区域中部署, 也能够使用标准的宽带连接作为低成本的网络回传, 因此在降低部署及维护成本的同时, 可提供先进、可靠的安全功能, 这就是Nanocell。

据Vision Mobile调查显示, 一个Femtocell覆盖距离大约为10m, 一个Picocell范围小于200m, 一个Nanocell标准范围小于2km。可以说, Nanocell是比集成了运营商级WLAN的其他Small cell范围更广的Small cell。

Nanocell用于为非常密集的数据使用区域增强网络容量, 在某些方面, 也是传统Smallcell演进的下一个迭代。

烽火科技利用其在主设备基站上的优势, 并结合多年在WLAN市场积累的技术经验, 迅速推出了SC-6120系列的Nanocell类产品, 将Small cell和Wi-Fi充分结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经济措施 (单一电源供电、共享回程、成本更低的产品供应和运营成本) 并充分使用两个承载网络的协同效应 (如信息在两个网络间传输切换, 利用Wi-Fi额外的容量及来自于移动电话的更大范围覆盖、最佳的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 目前的SC-6120系列产品可在一个节点上支持多种蜂窝标准, 满足运营商对于多种网络制式支持的需求。

在异构网络 (Het Net) 逐步成为趋势的前提下, 一个Het Net由多层包括Nanocell在内的大小蜂窝组成。这些蜂窝将能够自组织无缝地为用户提供一个更高质量和一致性连接的网络。尽管一个Nanocell在理论上的覆盖范围可达2km,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它的覆盖范围也许只有100~500m。Nanocell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让基站与用户更接近, 降低每个基站的用户数量。这样使得运营商通过一个固定的无线接入频谱可承载更多的通信量, 增加网络的总容量。

不仅如此, 烽火科技推出SC-6120系列产品外形非常精致小巧, 可灵活安装在墙壁、天花板等各种建筑物表面。SC-6120系列产品还支持LTE双流MIMO, 小区总吞吐率可提升100%, 边缘用户速率可提升近40%以上;支持载波聚合, 在聚合20MHz+20MHz的情况下, 下行峰值速率可以达到215Mbit/s, 确保用户体验更优。

网络深度融合加速覆盖已趋完善 篇4

同时, 中国电信天翼3G网络至2009年底已实现全中国县以上城市的全面覆盖, 中国联通也已实现对全国335个城市的WCDMA网络覆盖。

所以, 2010年中国三大运营商3G用户达到8000万户、2011年超越1.5亿户看来无任何悬念。

由于TDD相对FDD而言为后来者, 尽管在中国TD频率资源有较好准入优势, 但全球而言, 其频率资源分布仍较分散, 这些频率资源的一定分散性对混合组网带来高频装备的新的挑战;除了与WiMAX-TDD竞争, TD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建议通信业重点考虑3G频段系列化装备及动态频率资源管理, 包括频率聚合及CR与DFM技术应用, 要尤其引起重视。

中国联通合并了原网通公司在北方地区的资源, WCDMA网络建设和3G用户发展较快一些。中国移动优先在发展地区大力建设TD网络, 相对来说在南方地区的TD网络更完善, 目前TD用户总量更大, 而WCDMA用户则发展速度较快。

经过2009年的持续推进, 3G共建共享有了阶段性进展, 一年内共减少新建铁塔3.7万个、杆路6.4万公里、基站站址 (及其配套环境, 含铁塔) 4.6万个、传输线路 (含杆路) 8.8万公里, 预计节约投资将超过100亿元。但目前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进展差异较大, 操作层面也存在较多问题, 运营商在室内覆盖、管道的共建共享方面还需要探索。

深度覆盖 篇5

以国家广电总局2006年发布的国家电视电影行业标准GY/T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一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为技术支撑的支持7寸以下小屏移动接收的CMMB技术体系 (即手机电视) 在总局的大力推动下, 目前无线覆盖已布及省地市城市, 同时各省地市积极组建CMMB的单频网, 使城市覆盖率高达80-90%, 明年无线覆盖要涉及到县级市, CMMB无线覆盖发展迅速。随着无线覆盖率的不断提高, 随着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更具特性化, 随着市场运作力度的加大, 人们对移动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信息的需求会不断加大。目前我们无线覆盖仅满足路面, 车载和部分浅室内接收, 还不能满足人们在写字楼内, 居室内等地区的深度覆盖。目前CMMB已经开展室内深度覆盖的技术工作, 无论是什么样的覆盖对象, 如写字楼、居室、商城等, 采用的覆盖技术方案集中几下几种:

(1) 楼内布线, 室内布置小型吸顶式天线发射电磁波达到覆盖的目的。

(2) 楼内布线, 比较大的大厅安装大型侧装天线以发射电磁波达到覆盖的目的。

(3) 建筑物内架设泄漏电缆以达到覆盖的目的。

所有这些室内覆盖的技术措施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和很大的施工量, 我们探讨的共用有线网络这个技术方案的目的就是要节约资金投入, 减少施工量, 提高原有有线电视进入屋内的网络的使用率。

2 技术可行性论证

我们的立意就是凡是有线网络进入屋内的地方, 我们就利用他们的楼内和屋内网络系统进行无线覆盖, 目前有线电视网络的结构见图1。

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频谱分配原则见图2。

我们的立意就是在分支放大器或干线放大器上, 将我们的CMMB信号调制到800MHz以上, 插入到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内进行传输, 在室内将信号取出, 放大, 下变频到这些地区的CMMB频道上, 就可以达到室内手机电视的接收要求。

2.1 可行性分析

在有线网络中, 在不影响有线电视传输的前提下, 选择800MHz左右的8MHz频谱进行CMMB无线信号传输, 我们认为从频谱使用角度讲是可行的。

分支放大器的器件频率特性, 主要干线线缆和分配器等无源器件, 我们认为其频率特性是可行的。

我们在有线网中输入800MHz以上的CMMB无线高频信号是毫瓦级的, 对线缆和元器件的功率和耐压应是可行的 (技术实施方案都要做实验) 。

室内接收的下变频和放大、天线发射等技术都是成熟技术。

施工方面困难的都在室外, 下变换具有CMMB插入功能的分支放大器施工时间比较短, 难度也不大, 不会扰民, 我们认为施工是可行的。

2.2 关于防范非法插播的技术分析及预案

非法无线信号插播分以下几种情况:

(1) 若插入的和CMMB是同频信号 (而且是相同的行标系统数字信号) , 要从接收端解出干扰信号它的功率要比正常信号大6dB以上 (将来我们还要做实验) , 不然接收终端会误码, 解不出信号和黑屏。这样我们从插入端就严格控制8MHz之内的正常电平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电平增长幅度, 严格控制变化在2dB以内, 高于2dB以上的信号全部整形切割掉。在收端也严格控制信号电平的变化幅度。高于2dB的电平也要全部整形切割掉, 即使有非法信号插入我们的信号, 在室内接收到的仍是误码和黑屏。

(2) 若插入的不是CMMB同频信号 (但是数字信号) 。

在CMMB插入放大器内, 信号首先要进入的是整形滤波, 我们要做高Q值的指定频道的通过滤波器, 其他频道基本属于阻断状态。

在收端信号也是先进入整形选频滤波器, 且只能通过我们选的CMMB插入后变频的哪个频道, 其他频道属于阻断状态。这样可以防止非法信号的干扰。

3 技术实施方案

对有线电视天线放大器、分支放大器以下系统的所有设备当中的技术指标和性能, 频率特性进行调研, 制定了插入的几种方案:

对干线放大器、分支放大器进行分解, 以研发具有插入功能的干线放大器和分支放大器。目前要研发的三种插入模式放大器的框图, 如图3、4、5所示。

室内结合搜机顶盒的研发目前要研发的两种机顶盒模式框图, 如图6、7所示。

在插入设备有CMMB信号处理、上变频、合成器等需要研发, 同时还需作出样机。

在接收端有选频器、下变频、放大器等需要研发。同时作出样机。

在有线网络中的小区变换具有CMMB功能放大器的实验, 在室内做接收实验。

做电磁兼容实验包括:800MHz以上CMMB信号对有线网络中的信号影响, 不变频后的频率对有线内同频干扰情况, CMMB室内发射的频率对室外站点频率互相之间的影响度, 两个单元之间同频干扰问题。

插入CMMB功能的放大器对有线电视网络回传的影响和实验及解决方案。

4 结束语

深度覆盖 篇6

优势、挑战共存

有数据显示, 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移动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预计未来5年会增长40倍, 这使得依靠传统的网络建设方案将无法满足后续数据业务的发展需求。另外, 从运营商业务统计数据看, 70%~80%的数据业务均发生在室内, 而传统室内覆盖建设又是网络建设中的难点, 因此, 采用小基站通过无线方式进行室内建设将是解决深度覆盖的优选, 其网络部署简单、容量大、速率高。

另外, 据大唐移动移动通信事业部市场部总经理王舸表示, 选址问题日渐成为当前网络建设的重要阻碍, 而小基站体积小、重量轻、对工程建设环境要求低, 能够解决工程建设、物业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更为实现深度覆盖的提供了可能。同时小基站耗电低, 符合绿色节能的发展趋势, 能够满足运营商对节能降耗的需求。“随着工艺水平的逐渐提升, 小基站的性能指标也将会大大提高, 通过利用小基站对传统宏站覆盖的区域进行优化和覆盖, 会大大降低运营商的CAPEX。”

但不可否认的是, 尽管小基站在未来网络建设中会被大量应用, 然而由大量宏站和小基站组成的多层次、多小区、多载波的立体网络, 也将面临一系列问题, 这包括大量部署小基站, 会在基站之间形成干扰, 从而影响到各个小区的容量和业务速率;小基站小区与宏小区是一个分层覆盖网络, 需要充分考虑到小基站小区与宏小区的移动性管理和负荷均衡等问题;室内覆盖基站存在时钟同步问题, TDD系统对同步的要求很高, 如果存在同步偏差, 会造成网络严重干扰等。

两年后将规模出货

在市场方面, 目前, 3G小基站在全球范围内已有一些商用产品, 但实际部署数量仍然比较少。而4G小基站, 尽管还处在商用成熟的前夜, 但王舸认为, 考虑到未来4G网络将要承载大规模数据业务, 4G小基站的需求规模会超过以往系统。

实际上, 目前业内也有一些LTE小基站设备, 但基本还处于功能和网络试点应用的阶段, 其体积、功耗还偏高, 暂时无法满足大规模商用部署需求。

深度覆盖 篇7

虽然TD-LTE网络处于飞速化发展阶段, 然而因其室外的频段高、信号穿透力弱等缺点, 导致了室外的宏站不能完全覆盖室内, 对此建筑物的室内系统建设和改造需求更加迫切。由于当前的传统室分系统存在着多种网络同时建设、周期长、投资高、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TD-LTE的网络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流量的增长、使用者对网络质量的要求不断的增高, 使得室内网络的覆盖效果直接影响了用户的网络体验。传统的室内分布系统协调难度大, 实施复杂且扩容困难, 运营商需要部署一种新型的分布系统解决室内深度覆盖问题。在对居民小区进行深度覆盖时, MDAS (Multiservice Digital Distributed Access System, 多业务数字分布接入系统) 已经成为解决网络覆盖的新型解决方案。

1.1 网络覆盖传统建设方式下存在的问题

当前, 在密集城区中, 城中村、低层小区等场景由于建筑物阻挡, 穿透损耗较高, 室内深度覆盖网络质量较差。其传统的网络分布系统以同轴电缆为主。当前的住宅小区受物业因素影响, 走廊和电梯厅等公共区域放置天线。如果安置在建造结构复杂、隔断普遍的小区, 室内的网络覆盖效果极差, 用户体验评价不高。高速率及全覆盖网络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案, 支持多系统多业务的新型深度覆盖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

1.2 新系统方案的引入

为了满足室分和室外网络需求, MDAS是解决室内外协调的方案, 同时涵盖2G, 3G, 4G网络业务, 而且可以配合宽带和WLAN齐头并进。便捷的建设方式满足业主对产品的满意度, 更好地优化网络建设速度。MDAS小区试点工作已展开, 更好地解决了传统建设中出现的难题。

2 MDAS的构建原理及特色

MDAS是一种对馈入的多制式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通过光纤传输和分布的室内外覆盖解决方案。主单元 (MU, Main Unit) 、扩展单元 (EU, Extended Unit) 、远端单元 (RU, Remote Unit) 这3个部分组成了网络系统, 更好地适用于GSM, TD-SCDMA, TD-LTE等无线通信网络深度覆盖以及WLAN、固网宽带信号的接入。数字中频技术的应用更好地避免了模拟信号长距离光纤衰耗造成的SNR下降的缺点, 显示了远距离传输和低噪声等优点。

(1) 主单元 (MU) :主单元将GSM, TD-SCDMA, TD-LTE信源的下行射频信号耦合进光纤分布系统, 在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组帧, 通过光电转换为光信号后, 最终通过光纤传送至扩展单元, 扩展单元上传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进一步解帧, 随后转换成上行射频信号传至信源。主单元有整个系统的远程监控管理功能。

(2) 扩展单元 (EU) :扩展单元将主单元下发的数字信号发送到多个远端单元。同时, 将多个远端单元上传的信号合路, 最后上传到主单元。扩展单元有对远端单元远程供电的功能, 能更好地支持链型级联组网。

(3) 远端单元 (RU) :远端单元将扩展单元下发的数字信号或模拟中频信号转成射频信号, 覆盖了2G, 3G, 4G的无线网络。同时, 将接收的上行射频信号转成数字信号或模拟中频信号, 传至扩展单元。

MDAS的特点包括: (1) MDAS传输介质为光纤和网线, 其远端主机体积小, 安装位置便于选择, 方便协调, 并且采用光电复合光缆, 减少了因设备接电引起的物业协调问题, 所以MDAS促使网络技术的更新, 推动网络建设发展, 为全网高速覆盖实现提供了可能。

(2) MDAS与多模系统组网相配套, 使多个系统融合在一起, 进一步适应2G, 3G, TD-LTE, WLAN多网覆盖要求, 全方位地改善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协调物业发展, 加快网络建设速度。

(3) MDAS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光纤分布系统是一种有源分布系统方案, 具有覆盖面积大、各系统功率均衡、易实现MIMO等特点, 适用于宏站覆盖不完全、业主对传统设备满意度低、维权意识强、传统的“射频电缆+天线”方式不易施工的这些城中村、中低层小区、高层住宅、大型场馆、会展中心、大型写字楼等场景。

3 MDAS覆盖的优势

(1) MDAS包括单模、双模和多模系统, 系统支持GSM, TD-SCDMA, TD-LTE系集约化建设, 节省信源。

(2) MDAS只需安装体积很小的中继端和覆盖单元, EU置于覆盖区竖井, RU支持挂墙, RU支持远程, 无需本地电力配套资源, 只需要布放光纤, 不需要安装无源器件, 在施工过程中不太引人注意, 物业协调起来更容易得到同意。

(3) 分布式架构, 方案设计简单, 组网灵活。支持链型和星型组网。星型组网:主单元 (MU) 与不扩展单元 (EU) 之间支持一点对多点的星型组网, 1台MU连接至少4路EU, EU与RU之间支持一点对多点的星型组网, 1个EU至少能连接6个RU扩展;单元链型组网 (EU) 之间支持链型级联组网, 1路至少支持4级级联, 远端单元 (RU) 支持级联, 级联场景下需要采用本地供电方式。

(4) 端到端监控。MDAS系统的主单元、扩展单元、远端单元均能接入运营商系统网管平台进行监控, 且通过主单元回传数据至网管平台;网管平台具备基本的状态查询、告警上报和处理、资源信息录入、设备运行状态等功能, 以便实现故障快速定位;功率、增益独立调节, MIMO易设计, 易实现;无源干扰小可支持小区分裂扩容。

4 结语

MDAS作为一种新型的室内覆盖解决方案覆盖方案, 产品支持2G, 3G, 4G, 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与传统“射频电缆+天线”方式相比成本高, 但是系统设置、人员施工、系统定期维护等方面效果明显。在人口密集、话务量高、市场潜力大、物业协调难度大、基站天线覆盖投诉大、室外宏站信号深度覆盖效果差、面积不太大的场景, 建议采用MDAS这种具有体积小、安装便捷、隐蔽性强、用户感知度好等特点的系统。根据MDAS本身优势和小区多系统接入覆盖的需求, 物业协调的覆盖场景中MDAS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摘要:文章指出, 随着TD-LTE网络的快速部署, 数据业务的需求量猛增, 根据国外数据统计, 70%以上的移动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 由于传统的室内分布系统协调难度大, 实施复杂且扩容困难, 所以, 快速建站区来解决当前的网络覆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MDAS (Multiservice Digital Distributed Access System, 多业务数字分布接入系统) 适应其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TD-LTE,深度覆盖,MDAS

参考文献

[1]汪颖, 程日涛, 张海涛.TD-LTE室内分布系统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解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0 (11) :28-38.

[2]郝云飞, 吴祖辉, 郭云峥, 等.光电复合缆在室内分布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 (3) :57-60.

[3]王超.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 2004 (2) :44-48.

[4]王思宇, 刘舜, 李大力, 等.MDAS系统居民小区覆盖研究[J].移动通信, 2015 (13) :37-40.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漫谈下一篇:美感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