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覆盖评估(精选7篇)
深度覆盖评估 篇1
为实现深度覆盖绝对领先的整体要求, 吉林移动将完善深度覆盖识别与统一管理, 形成有效的4G深度覆盖需求建筑物级的识别方法和自动化管理方式。
随着中国移动TD-LTE的高速发展, 4G基站快速大量入网, 但由于建设周期过短, 在基站建设选址、建设方式、新方法应用上并不能完全达到精细化要求, 同时网络结构日益复杂, 导致了个别弱覆盖 (边缘覆盖) 场景下业务感知较差, 尤其是高清语音视频业务 (Vo LTE) 体验不佳。本文通过对传统深度覆盖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并利用四个维度的数据, 深度发掘吉林移动LTE网络深度覆盖问题, 并提出了基于场景的深度覆盖精细化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移动主要依靠TD-LTE网络承载数据业务, 在发展“窗口”期, 投入大量资源完成了超过100万个LTE基站的建设工作, 使得数据业务网络性能、网络质量的大幅提升, 且用户数据业务体验大幅改善 (较2G、3G时代) 。
移动用户主要使用4G移动网络完成实时性要求较低的小包业务, 如微信、微博、网页浏览等, 其弱覆盖场景下 (满足接入的前提下) 仍然可保障用户感知。然而, 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Vo LTE业务, 商用前的测试数据显示, 弱场下用户语音感知存在各种问题 (如掉话、单通等) , 另一方面, 多省数据显示70%的用户均在室内进行移动通信服务。TD-LTE网络的深度覆盖问题研究, 将对网络建设、维护、优化、规划提供强力支撑。
深度覆盖评估的传统分析法
移动通信网络传统覆盖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网络结构基础要素 (站间距、站高、天线方位角、天线下倾角) 、网络使用频段、所使用的天馈类型、主设备功率参数设置等网络基础属性的分析研究, 输出网络深度覆盖的定性分析。
1. 吉林移动网络结构对基站覆盖能力的影响
目前吉林移动宏站站间距平均为789米, 室分小区与宏站小区的比例约1:4, 室分数量相对较少;宏站基本不存在高于40米低于15米的基站, 符合集团要求;天线方位角、下倾角, 在单验过程中都已基本核查完成, 并无问题。从网络结构等数据分析, 基本描述了吉林移动LTE网络覆盖能力。
2. 吉林移动TD-LTE制式对覆盖能力的影响
吉林移动所使用的频段分别为D频 (2570MHz~2620MHz) 、F频 (1880MHz~1920MHz) 和E频 (2300MHz~2400MHz) 。按照频段的大小与覆盖能力成反比, 故D频<E频<F频, 按照中移动集团策略将E频段作为底层网建设优先使用频段。
3. 吉林移动LTE基站所使用天馈类型、功率类参数等对覆盖能力的影响
目前吉林移动LTE宏基站所使用天馈基本为集团集采产品, 产品性能基本符合覆盖能力要求, 但在个别特殊区域使用高增益的天馈保障覆盖效果。吉林移动已完成功率类相关参数集合的标准化核查、管控工作。
综合上述分析内容, 传统分析方法是对LTE网络完成了定性的覆盖能力分析, 并不能准确描述现网深度覆盖问题, 更无法精确输出深度覆盖问题区域, 并不具备建、维、优、规指导意义。
深度覆盖评估的“四维”综合分析法
基于网管侧测量报告 (MR) 、仿真工具输出结果、用户感知评价 (弱覆盖类网络问题投诉) 与DT路测数据, 配合一定强度的CQT测试, 网优人员可最终确定弱覆盖问题区域, 统称为LTE网络的“四维”综合分析方法。
1. 测量报告MR的应用
2015年10月吉林移动LTE网络MR覆盖率为88.3%, 其中城市覆盖率场景为88.2%。从该数据上看, 深度覆盖能力较为一般。
2. 仿真工具输出结果的应用
全量数据结果, 不存在覆盖空洞数据缺失, 数据获取处理方便, 但准确程度受限于地图 (如建筑物信息) 、基础工参数据、传播模型等因素。该仿真行为实际上是基于大概率发生事件, 模拟全网覆盖情况。其反正效果如图1所示。
3. 用户感知评价的应用 (即网络弱覆盖类投诉的应用)
用户感知评价贴近用户真实感知, 但非全量数据。投诉行为本身是一种用户主观行为, 并不是所有弱覆盖问题, 用户都会进行投诉;而且, 弱覆盖问题的表述方式不一样 (部分实际问题为终端或用户个人问题) , 导致用户投诉数据的处理复杂度较大。
目前吉林移动主要是以运维工单形式收集投诉数据, 定期输出弱覆盖库, 建立“存量”与“增量”数据管理体系。截至2015年12月, 累计收集到LTE弱覆盖类问题投诉2606单, 其中省会城市长春2016年1月增量为34单。
4. DT路测数据的应用
目前DT路测数据主要是通过“扫频”方式获取, 可真实反映区域覆盖情况, 数据获取处理方便, 便于统计, 但是测试密度和深度不足, 无法作为分析楼宇级覆盖的依据, 仅能作为辅助参考。该数据收集、分析及闭环周期较长, 且成本较高。
5. 综合分析方法
将“四维”数据整合分析后, 网优人员挑选重合点, 完成评估结果, 并随机抽样完成验证测试, 抽样问题点准确达90%以上, 则将该结果输出。
评估结果显示, 吉林移动深度覆盖不足的区域主要为居民区。
基于场景的深度覆盖精细化解决方案
根据无线覆盖、业务需求、工程部署条件等, 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 五种场景需要深度精细覆盖。
1. 居民区
该场景宏基站建设难度大, 室内分布系统难以实施。
建议部署集中式机房, 采用宏蜂窝、微蜂窝、室外分布等方式, 实现多点位、多角度的分布式立体覆盖方案, 实现室内覆盖需求。具体如图2所示。
2. 商业区
建议部署集中式机房, 采用室内分布系统、皮/飞蜂窝系统等方式, 利用分布式天线点位, 将信号均匀分布到建筑物各区域, 实现室内覆盖。具体如图3所示。
3. 大型场馆
该场景含室内型、室外型两种, 单体建筑中低层为主, 面积大。场地部分空旷, 办公区域隔断多, 建筑结构复杂, 穿透覆盖难度大。用户及业务密度极大, 突发业务量大。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 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建议采取室外宏站或室外分布系统加室内分布系统共同覆盖的方法。
4. 交通枢纽
该场景建筑结构以中低层为主, 内部隔断少, 空间大。用户及业务密度大, 突发业务量大, 其中机场高端用户比例高。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 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建议采取大容量室分系统满足覆盖。
5.高校
该场景用户及业务密度极大, 数据业务需求更显著。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 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建议采取室外宏站覆盖, 在业务量无法满足的前提下, 用室分系统补充。
住宅小区的深度覆盖解决方法 篇2
一、生活小区的无线环境特点
生活小区解决方案的实质是实现特殊场合的点或面的覆盖。目前,生活小区室外一般可以达到覆盖要求,存在问题的主要是室内1,2层、高层区域、地下车库及电梯等区域。生活小区的建筑物排列比较规则,按楼层高度分为高层(小高层)住宅区、普通(多层)住宅区、别墅区和低矮住宅区。高档住宅小区通常设有地下停车场,这部分空间基本为盲区。
生活小区内建筑物的密度、高度、墙壁厚度和材料等因素对覆盖场强的影响很大。受多径因素等的影响,小区内覆盖通常都存在着某些盲点或盲区,特别是是室内的1,2层及地下层的情况尤为严重。对于高层室内环境而言,主要是导频污染和切换问题。另外,由于周围宏蜂窝小区的容量有限,难以满足较大型住宅区的容量需求。
由于人们对电磁辐射等情况也越来越关注,使得在住宅区选择合适的站址进行基站的建设非常复杂。
二、生活小区解决室内覆盖的方法
1. 常规方法
(1)增加基站。
这种方式在视距传播时,可以较好达到覆盖效果,但当天线主波瓣需要连续进行穿透覆盖时,信号衰落会很大,且住宅小区楼宇分布较规则,不利于信号的衍射、折射传播。同时基站建设受到施工条件及投资的影响较大,且受工期因素影响。
(2)建设室内分布系统。
这种方式对于大型写字楼、酒店、新建小区等较为适合,而对成片出现且分布密集的老住宅小区则无法实施。
(3)采用直放站覆盖。
该方式工程实施较简单,但覆盖区域小,效果不够理想。而且在市区大量使用直放站会降低施主基站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恶化无线传播环境,造成大网的用户感受降低。
以上三种方案,都不是非常理想,因而需要探讨出对于这一种特殊类型的覆盖区域更为合理的覆盖方式。
2. 小区分布
经过分析实验,对于住宅小区的覆盖方案,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式,结合直放站的覆盖方式,建设室外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覆盖(以下简称:小区分布)。
小区分布的具体建设方法根据信源的使用可以分为宏蜂窝或微蜂窝分布系统、移频直放站分布系统、光纤直放站分布系统和无线直放站分布系统(但考虑到干扰问题,选用直放站时最好使用光纤直放站或移频直放站,这样可以避免施主基站与直放站之间信号传输对无线信号的干扰,降低带内燥声)。这几种分布方式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各有优缺点。下面分别介绍其特点及应用模式。
(1)移频直放站分布系统
这种系统由移频单元和覆盖单元两部分组成,移频单元完成覆盖频率与传输频率的转换,覆盖单元完成频率的再次转换放大,从而达到覆盖目的。其特点是:采用无线电波解决传输,解决了隔离度的问题;选址容易;无需光纤连接,施工容易。这种方法在移频传输的过程中,其频率避开了移动通信网当前的使用频率,因此,不会增加对大网的干扰信号。远端根据需求,配置灵活,可实现点对多点分布式组网。但是,存在带外移频需申请新的频率资源;带内移频,容易产生干扰;同时需要解决多台设备的供电,布线施工难度较大等问题。
该系统适用于话务量较少、电磁环境相对较为干净、无法解决隔离度、不具备光纤资源的旧式密集分布的小区。
(2)无线直放站分布系统
利用基站或直放站作为信源,通过无源器件进行功率分配,利用功率直放机补偿信号能量不足,通过分布式天馈系统把信号发射出去,进行覆盖。其特点是:直接完成同频转发,成本较低;组网灵活方便:对网络规划影响不大。但是,存在工程从勘测、设计及施工调测难度较大,干扰较难控制,隔离度较难解决等问题。
该系统适用于小型小区分布系统及不具备光纤引入条件的低密度小区。
(3)微蜂窝或宏蜂窝分布系统
以微蜂窝作为信源,采用干放补偿信号能源不足,利用小功率天线在小区公共区域布放,从而达到覆盖目的。其特点是:可以较好解决话务量的吸收问题,对无线环境要求不高,但建设成本较高,需要进行网络规划及光纤接入。
该系统适用于以下地方:话务量较高的小区,话务量较高的大型商场,电磁环境相对较为复杂的大型小区,同时应具备光纤接入条件或可以架设微波等传输设备。
(4)光纤直放站分布系统
近端机(中继端)直接或空间耦合基站信号,经电光转换后,经光纤传输至一个或多个远端机(覆盖端机),远端机经光电转换后,经分布天线或泄漏电缆发射信号进行覆盖。其特点是:光纤传输,线路损耗小,传输距离远;覆盖端站可实现全向覆盖;直接从基站耦合信号,信源纯净;易解决隔离问题;一台中继端机可以配置多台远端机,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但问题是,近端机和远端机中间需铺设光缆,投资较大,须解决多台设备供电问题;系统的有源设备增多,容易造成系统不稳定;维护难度较大。
该系统适用于具备光纤资源的小区,无法解决隔离度的小区,建筑比较密集的小区。
以上几种分布系统在实际应用时都必须经过充分查勘设计,才能确定合适的分布方式。同时还要考虑站点的物理环境和无线环境。物理环境一般指小区的布局、结构、建筑特色以及设备安放的安全、合理性(接电、避雷、安全、与小区环境的合理搭配)、工程施工、布线的可行性、美化天线的选择等。无线环境方面相对比较复杂,需要一些必须的仪器辅助设计。以GSM网络为例,需要明确覆盖的小区内的信号强度、TA值、通话质量、频点等信息,以及活动导频集中其他扇区的信号强度、频点等信息。另外还需要进行话务的预测,以确定系统建成后施主小区的容量是否满足要求。切换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设计时要尽可能避免越区覆盖。
3. 小区分布应注意的问题
(1)信号泄漏问题
以GSM网络为例,小区覆盖系统完成后,信号不得过度覆盖小区外围区域,不能对现网小区周边无线环境产生恶化现象。具体测试方法可以通过路测统计结果,对比小区周边覆盖前后通话质量及指标。
⊙路测具体指标包括:没有掉话、回音、串音、单通、背景噪声、语音断续等现象。
⊙统计小区四周的基站OMC数据(掉话率、接通率、切换成功率),需要满足系统要求且不能造成明显影响:掉话率应保证在1.5%以下,小区覆盖系统建设开通后相对于建设前掉话率不应升高;接通率应保证在94%以上,开通前后接通率不应下降;切换成功率应保证在95%以上,开通前后切换成功率不应下降。上行噪声电平不大于-120 dBm,开通前后不应有明显变化。
为避免泄露,如果重发天线安装在小区外围,则应尽量选择定向天线,且由外朝向小区内部辐射;为抑制背部散射,重发天线最好安装在墙体侧面,或者安装隔离板天线,遮蔽信号向小区外部辐射,或适当控制好功率,避免越区覆盖情况出现。
(2)全网的系统优化问题
结合住宅小区覆盖的特殊性、分布系统本身的特点和所能产生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建设后的小区优化主要从干扰优化、掉话优化、拥塞优化几个方面考虑。
干扰优化
主要是尽量降低由于新系统介入而产生干扰导致网络质量下降。从直放站的角度讲,一般是对基站上行的干扰,原因是直放站在方案设计或者调试的时候对上行噪声控制失误,超过了基站最低的底部噪声(目前基站允许的底部噪声应小于-120dBm),造成手机用户通话质量下降,严重时影响网络指标的下降(如切换、掉话、呼叫成功等指标的恶化),直放站上行或者下行的隔离度或者是上下行的隔离度同时不能满足系统的要求,造成系统的死循环,由此对基站产生同频干扰或上行噪声干扰,影响基站小区的网络指标。由于我们的系统延伸了基站原来的覆盖范围,而邻近小区就有可能有邻近的频点,或者某些基站小区有越区覆盖现象,同时又是同邻频或色码,这样在覆盖区域虽然信号强度很好,通话质量却很差,这些都是干扰优化需要考虑的。
掉话优化
掉话又分为射频掉话和切换掉话。射频掉话是由于直放站的引入,很容易造成系统上行噪声控制失误或者系统自激,干扰上下行链路引起信号质量下降,使基站和手机无法正确接收、解读对方发出的信息,从而引起无线链路超时,造成射频丢失。这一类掉话的优化应首先解决分布系统自身的软硬件调测问题。切换掉话是由于分布系统的建设,不仅在深度上加强了信号的覆盖,同时也扩大了基站小区的覆盖区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小区的邻区关系,因此,小区间的切换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如果邻小区关系没有及时调整,就会产生掉话。
拥塞优化
对于拥塞的优化,重点应是前期的网络规划,在建设分布系统时就要考虑到容量问题,合理预测覆盖范围的实际情况并对话务、信令分别进行预测,选择合理的施主基站或对基站进行扩容。
(3)光纤长度及衰减问题
如果光纤长度太长或熔接不好造成光衰耗较大,会降低直放站的输出功率。光纤长度还涉及到时延问题,会造成切换及掉话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选择施主基站时还应考虑到光纤的路由等问题。
(4)覆盖小区的环保问题
小区分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小区物理环境与电磁环境的环保问题。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室内天线的发射功率须小于15dBm/每载波。另外,小区内的天线要尽量使用美化天线,以保持小区的整体美观,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活氛。
生活小区的解决方案可有效地解决小区的室内环境的覆盖问题,提高用户的感受度,提高运营商的网络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深度覆盖评估 篇3
国内某市是移民城市,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 原有的村落形成了一个特殊区域--城中村, 以往城中村的GSM网络覆盖主要通过不断增加宏站, 并在个别弱覆盖区域安装直放站进行解决, 但随着楼层的不断加盖, 出现了低楼层普遍存在弱覆盖的新问题。从无线角度来看, 城中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建筑, 但覆盖解决又不能照搬一般高楼大厦的室分系统进行设计, 根据该市城中村问题的实际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室外分布系统的优劣, 对城中村这个特殊场景下的深度覆盖制定出了一套综合解决方案。
二、城中村常规覆盖方案及问题2.1城中村覆盖特殊性及必要性
城中村是进城务工人员热门租住区, 所有建筑物都在不断的改扩建, 肆意挤占周围空间, 许多出租房连通风和采光都成为问题, 移动通信网络更难免出现大量覆盖盲区。
简单而言, 城中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建筑, 高楼层和普通的村落差异不大, 而受到众多墙体遮挡的低楼层, 则类似于大厦地下楼层。但由于无线信号不同的传播损耗、宏站对高楼层的良好覆盖、不同的话务模型、管网铺设困难、众多的业主等特殊性, 城中村低楼层的覆盖解决无法照搬高楼大厦的室分系统设计策略。
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迈入3G时代, 并在积极向LTE演进, 但大量用户仍在使用仅支持GSM网络的终端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尤其是城中村用户消费能力相对较弱, GSM终端占比更高。综合而言, 研究解决城中村的GSM网络覆盖问题在近几年仍有重大意义, 未来仍可作为LTE网络的补充。
2.2常规覆盖方案及其局限
解决城中村覆盖问题的常规方法是通过宏蜂窝基站进行广度覆盖, 通过微蜂窝进行主要街道覆盖和话务热点吸收, 通过直放站对局部弱覆盖区域进行深度覆盖。
由于楼房高度密集, 宏蜂窝直射信号将受到内外墙、屋顶、楼板等阻挡, 随着楼层降低, 信号急剧衰减。微蜂窝基站输出功率较低, 对城中村蜿蜒曲折的街道覆盖能力有限, 仅适用于少数商铺较集中的街道。
直放站安装相对简便、但由于存在不能增加系统容量、增加基站底噪、缺少监控手段、高隔离度要求等问题, 实际可安装数量有限, 衍生覆盖效果不佳, 解决深度覆盖的能力也有限。
通过多年建设, 城中村高楼层 (四层及四层以上) 的覆盖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由于楼房的不断加盖导致低楼层弱覆盖问题不断蔓延。为了吸引租户, 在楼房低层弱覆盖问题无法得到运营商快速响应后, 房东普遍私自购买安装廉价黑直放站, 由于黑直放站缺少低通滤波单元, 城中村及周边的宏基站均受到强上行干扰, 影响覆盖城中村及周边的基站的各方面性能指标, 如掉话率、接通率、上行质量等。城中村GSM网络则陷入了一个“私装直放站→上行强干扰, 通话质差→更多的私装直放站”的恶性循环中。
三、城中村深度覆盖解决方案3.1覆盖方案设计
首先在城中村严格贯彻立体多层网这个基本策略。立体多层网是指由室外宏站提供整个地区的基本覆盖, 保证该区域的服务接入;街道站服务热点话务地区并控制小区重选;室内覆盖及深度覆盖主要吸收室内话务量并保证服务质量。多层网的建设伴随相对较高基站的调整、街道站及室内覆盖、深度覆盖的新增逐步完成。
针对城中村内部场景可以简化为高层宏站和低层覆盖两部分。受基础承重等条件约束, 城中村楼高大部分在六~八层, 以四层为界高低楼层分而治之, 可以简化规划工作。高层部分, 由宏站进行覆盖, 这部分规划和常规乡村规划相同。而低楼层部分, 由于常规的微蜂窝基站和直放站解决低楼层的深度覆盖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将整个村落的低楼层视为高楼大厦地下楼层, 通过分布系统来进行覆盖, 这也称为室外分布系统, 由于城中村这种特殊场景下无线信号的传输损耗不同等特点, 决定了室外分布系统需要采用和高楼大厦的室内分布系统不同的设计策略。
3.2链路预算
以一个典型的中等规模城中村为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例如某村落面积约0.13平方公里, 共有374栋房子, 平均每栋占地348平方米左右, 考虑一般房子为长方形, 以及平均前后各半米的楼间距, 该村落主要户型为16米×20米, 和实际对典型楼房的测量值基本吻合。
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公式为:Pathloss=32.44+20lgf+20lgd, f为频率, d为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距离。
计算城中村场景的自由空间路径损耗, 考虑16米×20米的典型格局, 综合考虑格局差异, 一般横纵方向的直射距离均不超过30米, 则GSM900城中村场景的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约61d B。
城中村的房子主要用于单间出租, 房子格局多为曰字形, 房间普遍宽度在2~3米并开有1米左右宽的窗户, 窗户安装金属防护栏杆。如果以四栋典型楼房形成的田字为基本单位, 在四角和中心点各布置一个天线, 天线安装位置略高于一楼天花板, 则1~3层的大部分房间, 均有通过窗户的直射和反射信号进行覆盖, 而三层和一层的楼道中部可能不存在直射径, 需要对反射、绕射和穿透信号进行计算。
无线电传播的反射和绕射常用COST231-Hata模型预测, 建筑物的穿透损耗主要取决于入射角和建筑物的材料特性。室内的电波分量是穿透损耗和绕射损耗的叠加, 由于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入射波的方位角问题, 使得通过决定型模型量化室内外电平差难以实现, 因此城中村室内电平预测需要引入尝试法。通过对某村进行大量现场室外和室内采样测试的对比统计分析, 某市城中村一至三层的室内接收场强一般比同位置室外接收场强低13~30d B。
考虑上下行链路平衡, 分布系统的天线口总功率典型设计值为15d Bm, 考虑快衰弱保护、慢衰弱保护和噪声保护等因素, 覆盖区边缘场强即室内最小接受功率应高于-80d Bm。前面计算城中村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约61d B, 那么从天线口到终端允许的最大损耗值约33d B, 略大于覆盖边缘要求的30d B。系统演进方面, 3G和LTE系统普遍采用2GHZ左右的频率, 其直射和绕射损耗比GSM900系统平均高5~7d B, 计算出边缘覆盖缺口在2~4d B左右, 这部分缺口可通过TD-SCDMA和LTE更加优异的系统性能弥补, 因此天线分布满足边缘覆盖要求。
3.3分布系统规划
3.3.1天线数量估算
要取得较好的深度覆盖效果, 需要整个村落统一施工, 但由于存在工程经费等各种资源不足问题, 往往无法整个城市全部村落同时开展, 因此需要对各村的工程规模进行估计, 以便选择整治对象。分布系统中的工程规模估计主要困难是天线数量估算。
结合某市实际情况, 总接出天线数量简化估算方法。统计村子面积s, 以典型楼房面积q为基本单位, 计算典型楼房数量N=Roundup (s/q, 0) 。考虑楼房格局的差异性, 小型房屋组合成典型楼房, 大型房屋则进行分割, 通过将村落等效为方形, 将预估室外天线数的公式简化为:天线数。根据前面建模的某村计算平均约2.5栋房子一个天线。此外大型房屋的高楼层和楼层中部通常也存在覆盖问题, 需要考虑建设简单室分系统, 每层安装一个天线, 每栋需要7个室内天线。在预估阶段, 通过计算大型楼房的数量, 计算总体需要室内天线=大型楼房数×7。超大型的楼房则单独考虑设计一套室分系统, 不在此进行考虑。
3.3.2分布系统选择
分布系统主要分为光纤分布系统、铜轴电缆分布系统、和泄漏电缆分布系统, 由于泄漏电缆价格高昂, 后者很少使用, 不作讨论。某地市采用的主要光纤分布系统主要有:远端微功率系统、Flexi MCPA拉远。
将分布系统的传输线分成主干和分支, 远端微功率系统均使用光纤, Flexi MCPA拉远分别使用光纤和馈线, 铜轴电缆分布系统则均使用馈线。主干传输线方面, 远端微功率系统和Flexi MCPA拉远系统可通用, 分支传输线方面, 铜轴电缆分布系统和Flexi MCPA拉远系统可通用。
选择系统主要考虑因素有:主干线路管线铺设条件, 分支线路管线铺设条件, 是否有新增基站设备需求, 宏基站距离分支起点距离, 分支数量等, 最后结合费用方面的考量最终决定。综合而言, 在没有管线铺设条件和费用限制的情况下, 铜轴电缆分布系统用于分支少的小村落, 或者有较多近距离宏站可耦合信号情况;在分支较多且无增加基站设备需求的区域, 考虑远端微功率系统;在分支较多且有容量需求的区域, 直接增加Flexi MCPA拉远系统。
3.3.3详细规划
对选定开展深度覆盖解决的村落进行详细规划。
首先进行全面步行测试, 开展扫楼行动摸查各楼房覆盖情况。需要评估高楼层覆盖情况, 不足部分勘察增补宏基站, 完善高楼层覆盖。对结构较复杂损耗可能超预算的部分进行详细勘察, 同时摸清是否自建分布系统等情况, 尽可能和业主进行沟通, 评估管线施工协调困难。
综合考虑预估的系统分支数、宏站的分布、施工条件、业主态度、话务容量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分布系统, 规划每套系统的覆盖区域。某市通常以35个天线组成一路分支, 超大型的楼房自成一路分支。
由于宅基地的固定, 城中村平面格局变化较小。通过网络架构设计中的分层处理, 在缺少城中村数字地图时, 可以利用公开的卫星图生成平面图进行规划, 根据选择的分布系统, 结合步行测试和扫楼勘察情况设计线路走向及天线安装位置。
3.4工程优化
为便于施工, 各系统均采用集中供电方式。但集中供电和光纤传输只能减轻协调难度, 并不能解决所有走线问题。实际施工中, 规划人员需要持续跟踪,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设计。同时需要通过和村委会、电力部门、或110监控等部门协作, 减轻物业协调难度, 解决供电和传输的管道线缆铺设难题。
分布系统开通后的工程优化阶段, 除设备调测、参数优化、规划效果验证等常规工作外, 重点是开展私装直放站的关替。普通楼房的直放站协调直接关闭;大型楼房如果已有室内简单分布系统的, 进行评估和整改, 摒弃八木天线和直放站, 直接将分布系统接入系统;超大型楼房, 则在新设计的分布系统完成后, 整个作为一路分支接入系统, 并关闭私装直放站。部分异形楼房造成的覆盖差异, 个别仍存在弱覆盖的区域, 则设计增补天线完善覆盖。
3.5参数设置
由于城中村普遍话务密度较高, 频率复用较紧张, 为保证较好网络质量, 需要通过立体多层网策略来缓解。城中村的高层采用普网的高层频率, 低层则是指街道站和独立扇区信源的分布系统, 使用街道站和室内层的频率。
参数设置方面, 考虑城中村内用户大多是步行移动或静止的特点, 加大测量窗口和判决采样数, 通过修改小区选择参数, 提高低层小区的选择优先级, 增加分布系统的话务吸收。邻区切换参数方面, 同层之间的切换采用功率预算切换进行衔接;高层往低层通过伞状切换, 低层小区覆盖电平高于-80时, 就由低层小区服务, 用户移动到低层弱覆盖或质差区域时, 通过电平或质量等紧急切换回高层, 保证覆盖的连续。
四、实施效果
国内某市从2010年开始大力开展城中村深度覆盖工程, 最初在几个村落中各选择一个区域分别采用不同分布系统进行试验, 系统投产初期取缔了一批黑直放站, 安装天线周围的楼房覆盖明显得到提升, 相关区域的网络性能得到改善, 但不久出现网络性能下滑甚至低于系统实施前, 用户投诉明显增加等问题。通过现场勘测, 发现由于设计时主要关注安装黑直放站的楼房和电平较弱的巷道, 导致天线布设不足, 安装天线和没安装区域产生鲜明落差, 此外对城中村深度覆盖场景的链路损耗估算不足, 部分大型楼房外安装了天线, 内部仍存在弱覆盖问题, 由此导致已协调关闭的黑直放站重新开启, 或挪位安装, 并出现大量新增黑直放站, 网络性能再度恶化, 用户不断拨打客服热线投诉弱覆盖问题, 以期运营商为其安装设备。
深入勘察个别情况保持较好的区域, 结合无线通信原理, 初步制定出本套解决方案并应用到后续的工程设计中。通过抽样统计开通前后的指标, 覆盖方面明显改善并达到预期, 通过步行测试对比, 相关区域的巷道和室内的覆盖率分布提高7%和9.3%, 相应的通话质量也明显改善。平均上行干扰强度明显下降, 掉话率从1%降低到0.6%, 网络性能得到整体提高, 客户感知改善明显, 城中村区域内用户网络类投诉降低43.5%。随着网络质量的改善, 网络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对比前后区域整体业务量 (语音+数据) 增长明显, 其中语音话务量增加7.16%, 数据流量增加49.12%,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几个月的观察, 已实施系统区域的网络指标保持稳定, 并随着周边新系统的开启, 以及后续优化的开展不断改善。
五、结语
根据国内某市城中村建筑情况, 将建筑物以四层为界分成高低两层, 采用GSM分层覆盖设计方案, 平面化深度覆盖问题。通过建模、统计分析、和尝试法等方法进行链路预算, 制定满足边缘覆盖要求的天线布设的田字方案, 得出估算天线需求的简易公式。通过对比不同分布系统的优缺点, 为深度覆盖的详细规划提供选择依据。最后结合某市GSM网络运维经验, 提出城中村深度覆盖场景中, 工程优化中参数设置的特殊考虑。
该深度覆盖解决方案是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 并在国内某市城中村覆盖解决工作中得以验证,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未来的应用中, 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对该方案进行修正。同时, 该市目前也开始在不同区域试验分别引入TD-SCDMA和LTE系统来开展深度覆盖, 取得了较好试验效果, 为城中村深度覆盖提供了新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韩斌杰, 杜新颜, 张建斌.《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12月
[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GSM网络无线规划与优化》.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6月
[3]戴源, 朱晨鸣等.《TD-LTE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6月
深度覆盖评估 篇4
在4G建设完成广域覆盖之后, 网络容量、热点和室内覆盖又将成为摆在运营商网络面前的难题。因为根据业内机构的统计, 4G时代将有超过90%的业务发生在室内。但LTE的工作频段较高, 在覆盖和穿透方面较弱, 单纯使用室外宏站的方式无法解决室内覆盖的需求, 而室内深度覆盖也就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种支持GSM/TD-LTE标准的Smallcell和WLAN (Wi-Fi) 的解决方案就应运而生了。凭借支持双无线网络和WLAN服务的关键特性, 它能够在企业、室内以及高容量热点区域中部署, 也能够使用标准的宽带连接作为低成本的网络回传, 因此在降低部署及维护成本的同时, 可提供先进、可靠的安全功能, 这就是Nanocell。
据Vision Mobile调查显示, 一个Femtocell覆盖距离大约为10m, 一个Picocell范围小于200m, 一个Nanocell标准范围小于2km。可以说, Nanocell是比集成了运营商级WLAN的其他Small cell范围更广的Small cell。
Nanocell用于为非常密集的数据使用区域增强网络容量, 在某些方面, 也是传统Smallcell演进的下一个迭代。
烽火科技利用其在主设备基站上的优势, 并结合多年在WLAN市场积累的技术经验, 迅速推出了SC-6120系列的Nanocell类产品, 将Small cell和Wi-Fi充分结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经济措施 (单一电源供电、共享回程、成本更低的产品供应和运营成本) 并充分使用两个承载网络的协同效应 (如信息在两个网络间传输切换, 利用Wi-Fi额外的容量及来自于移动电话的更大范围覆盖、最佳的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 目前的SC-6120系列产品可在一个节点上支持多种蜂窝标准, 满足运营商对于多种网络制式支持的需求。
在异构网络 (Het Net) 逐步成为趋势的前提下, 一个Het Net由多层包括Nanocell在内的大小蜂窝组成。这些蜂窝将能够自组织无缝地为用户提供一个更高质量和一致性连接的网络。尽管一个Nanocell在理论上的覆盖范围可达2km,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它的覆盖范围也许只有100~500m。Nanocell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让基站与用户更接近, 降低每个基站的用户数量。这样使得运营商通过一个固定的无线接入频谱可承载更多的通信量, 增加网络的总容量。
不仅如此, 烽火科技推出SC-6120系列产品外形非常精致小巧, 可灵活安装在墙壁、天花板等各种建筑物表面。SC-6120系列产品还支持LTE双流MIMO, 小区总吞吐率可提升100%, 边缘用户速率可提升近40%以上;支持载波聚合, 在聚合20MHz+20MHz的情况下, 下行峰值速率可以达到215Mbit/s, 确保用户体验更优。
深度覆盖评估 篇5
目前我国3G、4G移动通信网络部署的频段较高,而3G、4G网络高速率等级对应的设备接收机灵敏度也较高,因而室内区域和部分阻挡严重的室外区域出现覆盖不足,成为覆盖难点,如城区内占地面积较大的城中村。城中村一些狭窄公共区域和建筑物中低层区域的弱覆盖、覆盖盲区多,造成网络质量较差,而该区域流动人口多、手机用户多,用户投诉也明显增多,严重影响通信运营商的品牌形象。
本论文在实际的LTE网络深度覆盖建设经验和优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城中村LTE网络深度覆盖解决方案,为LTE下一步在城中村的深度覆盖优化提供参考。
2城中村特点及网络覆盖现状
2.1城中村特点
城中村一般在城区中占地面积较大,房屋排列不规则,建筑高度多为15米或以下;建筑物密度很大,楼间距在2米左右,建筑物内部结构一般较简单,穿透覆盖难度较小。该区域人口密集,且流动人口多,潜在用户数量大。
2.2 LTE网络覆盖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城市中均存在城中村,城中村的网络覆盖与密集市区、一般市区区域类型统一考虑,以宏基站覆盖为主。到目前为止,三大运营商经过两三年的LTE网络建设,城中村的网络覆盖情况普遍较好。但部分城中村的一些狭窄公共区域、建筑物低层还存在一些弱覆盖区域和覆盖盲区,造成用户接通难和掉话次数多;由于部分城中村内部结构很复杂,它们的网络覆盖建设方案本身有不完善的地方。
3 LTE深度覆盖建设方案
针对城中村的环境特点和网络覆盖难点,LTE网络建设部门应制定一套完善的深度覆盖建设方案。
3.1 LTE规划与设计特点分析
相对于2G/3G,LTE网络对干扰更为敏感,它的规划更加注重信号质量。LTE网络主要承载用户的高数据业务,而业务速率与网络的SINR值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LTE网络规划与设计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站址选择要求更高
a、站间距的影响:某地市密集城区4G试验网,现网平均站间距200米,通过规划软件将站间距调整到300米。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RSRP合格率从98.6%降低到96.8%,下降了1.8%,但是SINR合格率从78.8%提高到90.3%,升幅达11.5%,改善非常明显,小区平均吞吐量也随之大幅提升。因此,建议密集城区站间距不小于300米,普通城区站间距不小于400米,且站址分布尽量满足蜂窝结构。
b、站高的影响:通过实地测试数据来看,当周围有50米以上高站且为控制好覆盖范围的情况下,该扇区的下载速率比周围无高站的扇区下降约20%。因此建议城区基站站高尽量控制在30~40米。
(2)天线参数和隔离度设计要求更高
a、方位角、下倾角:天线方位角主瓣方向要求正对覆盖目标的中心区域,且前方100米范围内不应有高大建筑物阻挡。如果站址周围有较宽的街道时,天线主瓣方向应尽量与街道方向成一定的夹角,避免越区覆盖,从而造成干扰。
天线下倾角的设置应在参考周围建筑物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覆盖半径要求和天线挂高进行严格的计算。如果下倾角过小,会造成过覆盖;下倾角过大,将达不到覆盖范围要求。
b、隔离度:与其他系统共天面或共站址安装时,应严格控制好隔离度。如果天线间距过小,易造成干扰,影响网络性能。工作在1800MHz频段的LTE与其他系统的天线安装隔离距离要求见表1。
3.2深度覆盖方式分析
针对城中村的特点,其网络覆盖将灵活采用宏基站、室外分布系统、微微基站等方式,同时考虑投资成本与物业协调难度来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宏微协同和室内外协同覆盖。通过对现有网络数据的分析,城中村的深度覆盖思路及方案建议如下:
(1)首先对城中村内部的道路进行DT测试,以及对一些典型楼栋、典型角落进行CQT测试,同时提取属于该区域的MR数据和用户投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定位问题点和原因。
(2)根据城中村周围的LTE宏基站位置,在城中村内部选择宏基站站址,应严格满足站间距要求和蜂窝结构。对于理想网孔结构上及偏离距离允许范围内无法找到理想的建筑建设楼面宏基站,那么建议在该位置上建设18米左右的灯杆站。这是优先考虑和最关键的覆盖方式。
(3)确定宏基站安装位置后,通过设置模拟基站和测试数据分析,进一步论证所选宏基站站址的合理性。
(4)对于新增宏基站后存在覆盖问题楼栋较多的情况,建议采用多RRU或(与)级联RRU+功分器件+定向天线或者微微基站定向覆盖实现楼间对打或斜打的效果,设备和天线安装在问题中心区域楼顶或建筑物外墙。级联RRU+功分器件+定向天线的覆盖示意如图1所示。
对于新增宏基站后仍有覆盖问题的区域范围较大的情况,则建议采用级联RRU+全向天线或者微基站+全向天线进行覆盖,设备和天线安装在在问题中心区域楼顶。
根据业主和物业的要求,考虑是否采用美化天线。
(5)对于新增宏基站后局部小范围存在覆盖问题的区域或角落,建议采用Pico、Femto等微微基站方式,快速建站解决问题;并根据宏基站和微微基站的位置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宏微小区合并。
(6)对于城中村内居民抵制无线辐射、宏基站选址难的情况,则建议采用信号源+光纤分布系统(主单元+扩展单元+远端单元)进行覆盖,远端单元自带一体化天线或者外接功分器+射灯型等美化天线,安装于建筑物外墙;根据城中村面积大小和建筑物分布特点设计主单元、扩展单元和远端单元的数量,目前主流厂家设备主要支持1个主单元最多连接4个扩展单元和1个扩展单元最多连接8个远端单元。信号源+光纤分布系统+功分器+美化天线的覆盖示意如图2所示。
(7)如果城中村面积非常大、且城中村中属于本运营商的用户数量很多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多BBU+多RRU+功分器件+天线进行覆盖。
(8)通过以上的分析,对三种主要覆盖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合的覆盖场景进行了对比总结,具体见表2。
(9)新型产品的应用分析:a、近两年出现的新型设备如一体化基站和一体化RRU的特点是主设备与天线集成,它们的使用方式和适用场景类似于微微基站,但它们的发射功率要大(微微基站发射功率在500m W以内);b、Lamp Site和Qcell是创新型室内分布系统,与传统DAS相比,以网线代替了平层馈线和平层功分器件,每层RHub间的光缆代替了主干馈线和主干功分器件,发射功率在100m W以内的一体化p RRU代替了室内天线;c、新型产品的稳定性需要经过两年以上的实际应用检验,只有性能稳定且具备优势,才建议大规模推广。
3.3案例分析
(1)某城中村占地面积约为500米*450米,房屋密度高、楼间距小,部分楼间距只有1.5米,室外宏基站难以有效覆盖;城中村区域人口密集,业务需求量大;内部居民对基站设备的安装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导致新增宏基站的可能性非常小。
(2)LTE FDD现网情况:主要由城中村北边的宏基站覆盖,但是室外宏站难以有效覆盖,导致城中村中部分小巷、房屋底层存在弱覆盖。从RSRP测试图来看城中村内室外区域覆盖情况:靠近基站侧的区域电平在-90~-100d Bm,覆盖较好;小区南部,尤其西南部电平在-100~-115d Bm,覆盖较差。
现网室内覆盖情况:西南部楼宇一层楼道内45%的区域处于脱网状态,平均RSRP为-115.27d Bm,平均SINR为-4.63d B,平均下载速率为2.79Mbps,深度覆盖不足。
(3)深度覆盖方案:从测试数据分析发现,城中村覆盖问题主要存在于部分小巷和房屋底层,尤其在西南部区域这类问题更为严重。又因为内部居民反对新增宏基站,不过城中村整体占地面积不大。经过综合考虑,最终的方案是在问题区域采用微微基站定向覆盖的方式,将微微基站安装于1楼或2楼外墙进行定向覆盖,共安装10台微微基站。微微基站定向覆盖安装示意如图3所示。
(4)覆盖效果:深度覆盖方案实施前后的DT测试网络性能对比见表3。
(5)小结:通过对问题区域进行定向覆盖,解决了该小区的深度覆盖问题。
4深度覆盖网优手段提升思路
对于经过一期或多期LTE网络工程建设后仍然存在深度覆盖不足的城中村,则需要通过无线网优手段制定优化方案来进行调整。
通过对多个城中村的DT测试、CQT测试、网管、MR数据、用户投诉信息等数据进行分析,排查原因,总结出导致城中村内SINR值差和引起用户投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类:
设备故障。如BBU或RRU故障等;
参数设置问题。如邻区设置不合理;切换参数设置不合理引起切换不及时,从而导致SINR值差;
系统内干扰。如同频干扰(基站站距过小、过高,或者天线参数设置不合理),模三干扰等;
系统间干扰。如DCS1800带来的阻塞/互调/杂散干扰、GSM900二次谐波干扰、PHS带来的阻塞/杂散干扰等;
其他无线电系统带来的干扰。如军方通信设备、大功率电子设备、广播、微波;
宏基站站间距过大导致弱覆盖或覆盖盲区较多。
通过分析,确定问题区域的真正原因,建议通过以下思路和手段进行网优调整:
(1)首先排查是否属于天馈接头、基站发射功率设置不合理等其他非站址因素引起的原因,如果是,则进行调整;
(2)在排除(1)中因素的情况下,可采取开启基站设备中的动态AGC功能、优化接收数字滤波器、加装中频滤波器等方法,控制系统内干扰和系统间干扰;
(3)对于调整了天线参数(如方位角、下倾角等)后SINR值仍低的站间距过小的站址,建议搬迁或减少其中的扇区;
(4)对于站间距过大的站址,应在中间合理位置增加基站或搬迁其中一个不合理的站址;
(5)对于调整了天线参数(如方位角、下倾角等)后SINR值仍低的站址过高的站址,建议降低天线挂高;
(6)如果周围宏基站位置合理、参数设置也合理,则需要制定综合的深度覆盖建设方案,具体参见第3节。
5结论
本论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城中村覆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系统性地提出一套完整的深度覆盖思路和解决方案建议,用于指导下一步的LTE网络建设和优化。这将大大改善城中村的网络质量,提升用户感知,提高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LTE无线网规网优培训教材.2013(5).
[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LTE分场景新型室内覆盖最佳实践.2015(5).
[3]田艳中.LTE网络传播模型校正探讨[J],移动通信,2014(12).
深度覆盖评估 篇6
以国家广电总局2006年发布的国家电视电影行业标准GY/T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一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为技术支撑的支持7寸以下小屏移动接收的CMMB技术体系 (即手机电视) 在总局的大力推动下, 目前无线覆盖已布及省地市城市, 同时各省地市积极组建CMMB的单频网, 使城市覆盖率高达80-90%, 明年无线覆盖要涉及到县级市, CMMB无线覆盖发展迅速。随着无线覆盖率的不断提高, 随着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更具特性化, 随着市场运作力度的加大, 人们对移动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信息的需求会不断加大。目前我们无线覆盖仅满足路面, 车载和部分浅室内接收, 还不能满足人们在写字楼内, 居室内等地区的深度覆盖。目前CMMB已经开展室内深度覆盖的技术工作, 无论是什么样的覆盖对象, 如写字楼、居室、商城等, 采用的覆盖技术方案集中几下几种:
(1) 楼内布线, 室内布置小型吸顶式天线发射电磁波达到覆盖的目的。
(2) 楼内布线, 比较大的大厅安装大型侧装天线以发射电磁波达到覆盖的目的。
(3) 建筑物内架设泄漏电缆以达到覆盖的目的。
所有这些室内覆盖的技术措施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和很大的施工量, 我们探讨的共用有线网络这个技术方案的目的就是要节约资金投入, 减少施工量, 提高原有有线电视进入屋内的网络的使用率。
2 技术可行性论证
我们的立意就是凡是有线网络进入屋内的地方, 我们就利用他们的楼内和屋内网络系统进行无线覆盖, 目前有线电视网络的结构见图1。
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频谱分配原则见图2。
我们的立意就是在分支放大器或干线放大器上, 将我们的CMMB信号调制到800MHz以上, 插入到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内进行传输, 在室内将信号取出, 放大, 下变频到这些地区的CMMB频道上, 就可以达到室内手机电视的接收要求。
2.1 可行性分析
在有线网络中, 在不影响有线电视传输的前提下, 选择800MHz左右的8MHz频谱进行CMMB无线信号传输, 我们认为从频谱使用角度讲是可行的。
分支放大器的器件频率特性, 主要干线线缆和分配器等无源器件, 我们认为其频率特性是可行的。
我们在有线网中输入800MHz以上的CMMB无线高频信号是毫瓦级的, 对线缆和元器件的功率和耐压应是可行的 (技术实施方案都要做实验) 。
室内接收的下变频和放大、天线发射等技术都是成熟技术。
施工方面困难的都在室外, 下变换具有CMMB插入功能的分支放大器施工时间比较短, 难度也不大, 不会扰民, 我们认为施工是可行的。
2.2 关于防范非法插播的技术分析及预案
非法无线信号插播分以下几种情况:
(1) 若插入的和CMMB是同频信号 (而且是相同的行标系统数字信号) , 要从接收端解出干扰信号它的功率要比正常信号大6dB以上 (将来我们还要做实验) , 不然接收终端会误码, 解不出信号和黑屏。这样我们从插入端就严格控制8MHz之内的正常电平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电平增长幅度, 严格控制变化在2dB以内, 高于2dB以上的信号全部整形切割掉。在收端也严格控制信号电平的变化幅度。高于2dB的电平也要全部整形切割掉, 即使有非法信号插入我们的信号, 在室内接收到的仍是误码和黑屏。
(2) 若插入的不是CMMB同频信号 (但是数字信号) 。
在CMMB插入放大器内, 信号首先要进入的是整形滤波, 我们要做高Q值的指定频道的通过滤波器, 其他频道基本属于阻断状态。
在收端信号也是先进入整形选频滤波器, 且只能通过我们选的CMMB插入后变频的哪个频道, 其他频道属于阻断状态。这样可以防止非法信号的干扰。
3 技术实施方案
对有线电视天线放大器、分支放大器以下系统的所有设备当中的技术指标和性能, 频率特性进行调研, 制定了插入的几种方案:
对干线放大器、分支放大器进行分解, 以研发具有插入功能的干线放大器和分支放大器。目前要研发的三种插入模式放大器的框图, 如图3、4、5所示。
室内结合搜机顶盒的研发目前要研发的两种机顶盒模式框图, 如图6、7所示。
在插入设备有CMMB信号处理、上变频、合成器等需要研发, 同时还需作出样机。
在接收端有选频器、下变频、放大器等需要研发。同时作出样机。
在有线网络中的小区变换具有CMMB功能放大器的实验, 在室内做接收实验。
做电磁兼容实验包括:800MHz以上CMMB信号对有线网络中的信号影响, 不变频后的频率对有线内同频干扰情况, CMMB室内发射的频率对室外站点频率互相之间的影响度, 两个单元之间同频干扰问题。
插入CMMB功能的放大器对有线电视网络回传的影响和实验及解决方案。
4 结束语
深度覆盖评估 篇7
一、深度覆盖建设方案类型
在4G网络的建设深度覆盖的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服务性指标的要求、系统维护的便利性、系统的扩展性等一些因素,根据以上因素综合考虑到用户体验、网络信号的强度、施工的成本、网络维护扩展的方式等来进行4G网络多场景的覆盖。
1、已有2/3G DAS室分系统场所。
已有2/3G DAS室分系统场所主要包括宾馆、写字楼等区域这些区域可以直接将LTE信源合路馈入DAS系统,这种方式投资比较小,但是这种方式的小区容量比较低。如果要满足LTE MIMO对双通道的需求可以采用双通道DAS的方式,但是成本较高。
2、有业务热点需求的场所。
有业务热点需求的场所主要包括会展中心、阶梯教室、体育馆等公共场合,这类场合可以部署Small Cell小基站,实现业务热点的需求,这种方式施工十分方便,且能够实现大面积覆盖目标区域。
3、需要容量连续覆盖的场所。
需要容量连续覆盖的场所主要是高端写字楼和政府大楼等一些对网络需求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采用基带和射频单元分离的微功率的方案来进行,这种方案是目前最新的4G网络多场景深度覆盖解决方案,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二、Small Cell室内覆盖方案
目前Small Cell室内覆盖方案主要应用于高端写字楼和大型商务中心等一些需要容量连续覆盖的地区。Small Cell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基站,本身的功率和体积都远低于其他的基站,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可以将Small Cell基站放在室内的任何地方,Small Cell内部设有内置天线可以实现很大范围内的信号覆盖,如果信号覆盖的区域较广,可以增设外部天线,实现扩大信号覆盖面积的作用。
从Small Cell引入的目的来看可以分为吸热引入和补盲引入两种引入方式。在室内存在着较强的宏微信号干扰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吸热引入实现Small Cell的室内覆盖,对Small Cell室内覆盖的关键技术要求比较高。主要采用宏微干扰协同技术和时钟同步技术来实现吸热引入,避免室内受到宏微信号的干扰影响到网络的正常使用。补盲引入是在目标区域内的宏微信号较弱,对网络使用影响较小的情况下使用的,对于技术的要求不高,无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
三、p RRU室内连续覆盖创新方案
目前有很多地区由于事先没有部署DAS系统,而且这些地区需要4G网络的连续覆盖,这些地区对4G网络的深度覆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这些地区主要采用p RRU方案覆盖的方式进行。p RRU方案的核心是有载波聚合、小区干扰协同技术。LTE载波聚合同时完成多制式的室内覆盖,通过BBU完成上百个p RRU的连接和分离,可以完成很大范围内用户的使用要求。在4G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如果p RRU的小区之间出现干扰的情况,可采用Comp c S协同调度技术,来对小区之间的网络信号进行合理的调度,最大限度的避免信号之间的干扰,实现小区容量的最大化。由于这种方式可以灵活的运用合并和分裂的配置来满足不同小区的需求,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是未来4G网络实现室内覆盖采用的主要方案,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总结:随着网络4G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4G网络的使用,如何实现4G网络的多场景深度覆盖实现网络质量和用户的优质体验是各大运营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4G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的类型和几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运营商对4G网络深度覆盖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以促进我国4G网络建设的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G网络多场景深度覆盖的质量关系到网络传输的速率和质量,会影响到覆盖区域内用户的体验效果。如何合理的解决4G网络多场景覆盖问题是运营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将深入介绍4G多场景覆盖的策略和解决方案,并根据实际场景选择不同方案。
关键词:4G,网络多场景,深度覆盖,微站
参考文献
[1]杜金宇,张晟,石浩.典型场景的4G覆盖解决方案[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v.28;No.21609:16-19.
[2]周波,张敏,陈永强.4G深度覆盖中街道站解决方案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v.1403:1-3.
[3]林增明,马庆,陈超,王阔,王晶.TD-LTE网络深度覆盖解决方案的研究[A].TD产业联盟、《移动通信》杂志社.2014LTE网络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TD产业联盟、《移动通信》杂志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