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精选10篇)
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篇1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对联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基础知识中的语法教学有些枯燥,如运用对联来教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对联要求上下联虚实相对,词性相对,对仗工整。在学习词性词组的类型中,就可以运用对联这个特点来进行教学。比如,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上下联的词性相同,“几根”和“两个”是数量词,“傲”和“饿”是形容词,“骨头”和“肚皮”是名词,“撑拼”和“包罗”是动词,“天地”和“古今”是名词且是并列短语,“几根傲骨头”“两个饿肚皮”是偏正短语,“撑拼天地”“包罗古今”是动宾短语。又如,学习词类活用时,用对联“木匠做枷枷木匠,书生写状状书生”进行教学。上联的第一个“枷”是名词,是“木枷”;第二个“枷”是动词,是“戴”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下联的第一个“状”是名词,是“状纸”;第二个“状”是动词,是“告状”的意思,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运用一些有趣的对联融入教学中,可以将枯燥的语法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对联熔修辞、逻辑于一炉,在讲解修辞时,可用对联进行教学。“岩山青松,伸出龙头望月;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让我们领略了比喻的生动形象、贴切逼真,富有情趣;“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让我们领会了夸张的魅力;从“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我们明白了顶针的用法;从“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我们体会了叠字的神奇;从“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我们感受到了谐音的深意。用这些经典的联句来作例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引入对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如在教学《勾践灭吴》时,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教学《〈呐喊〉自序》、《祝福》时,用“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导入,既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紧扣课文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对联学习,使课堂听、说、读、写有效地相结合,利用对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项链》时,我就要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来对课文进行总结。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十年青春皆为赔偿假项链,一夜风流只因满足虚荣心”,“一夜虚荣,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爱虚荣葬送青春年华,讲诚信展现质朴人性”。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完鲁迅的《药》后,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也用对联说出自己的看法:“愚民本善也喝血,志士虽勇终衔冤”,“老栓为子,提心吊胆寻灵药;夏瑜救国,大义凛然赴杀头”,“夏瑜为国捐躯壮烈,老栓求药麻木不仁”。通过这样的活动,教材的内涵得到发掘,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学习与能力训练双赢的效果。
三、对联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要进行作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亲近作文。前人学作文首先从“对课”开始,即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它是作文的开始。因为对句的教学,融字音、字义、词、词组以及立意和修辞等知识为一体,且具有趣味性,通过适当的引导与训练,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写作能力。如对联“笔下才华少,胸中韬略无”,通过添字训练变成“笔下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只是添加了一个字,意思却相反了。本是具有歌颂色彩的“爱民如子,执法如山”,通过添字变成了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银山靠山其为山乎”。又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让学生讨论“扶”和“失”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为什么苏小妹认为这两个字最合适?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斟酌字句,如何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事实证明,把对联引进作文教学,学生兴趣较浓,就会调动脑海中储存的各种知识,想方设法对出下句,通过这样不断训练,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学生既在趣味中进行了写作,又在趣味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应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修养和文化底蕴。
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篇2
当下,语文考试中,对联的考察是一个热点题型,学生对此往往无处下手,笔者认为,要想准确作答对联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俗称“对子”。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二要讲究对仗工整;三要讲究平仄 ;四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下面举例说明。
初学对联,必须掌握“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仄声,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又如 :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要求。
另外,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仅需要对仗工整,更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其次、平时要加强语文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对联学习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徜徉书海,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这样才能增强应对能力。
三、加强训练,掌握考试对联题的设题形式。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题
例1.指出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例2.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会想到哪篇文章?
解析:例1中的对联,由郭沫若撰书,悬挂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聊斋内,它是对蒲松龄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内容和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例2中的对联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内容撰写的、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由“万家忧乐到心头”自然就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答案应是《聊斋志异》《岳阳楼记》。
第二种类型:对联匹配题
例3.下列各项中,能与“四面湖山归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A.万紫千红总是春B.万家忧乐到心头C.千锤万凿出深山D.万户争传新乐府
例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石头城对燕子矶,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乌龙潭对,莫愁湖对,总统府对。
解析:此类题根据上联找下联,它考查的是学生对对联特点的整体把握。例3的答案是B;例4的答案是:乌龙潭对白马湖,莫愁湖对无想寺,总统府对状元楼。
第三种类型:对联撰写题
例5.参照加点的文字,将下面句中画线的部分加以删减,使整段话更加整齐和谐。
近观湖面,绿水荡漾,波光闪烁;向远处的青山极目望去,峰峦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伸向远方。
解析:乍一看,这一题似乎不是对联题,但从题目要求“使整段话更加整齐和谐”来看,其实前一句就是上联,要做的就是把下句变成下联。解答此类题,既要认真分析前一句的内容,更要揣摩其句式结构特点。然后再把下句作相应的变形。参考答案是:远望青山,峰峦起伏,峻岭绵延。
例6:请你使用对偶的方法,补全《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五行山下定心猿
[帮帮你]“五行山下定心猿”指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心猿”指孙悟空。
第七回前半部分内容精选: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这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例7.对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
解析:这两道对联题考查的形式相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都结合阅读名著来进行对联知识的考查。细微差别就在于例6提供了相应的内容,而例7所要写的内容全靠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的积累。考生在解答此类考题时,先要对上联条分缕析。分析的步骤为:划分句子节奏。如“五行山下/定心猿”;语法分析,如“五行山下(介词短语)定心猿(动宾短语)”,再分析提供的材料内容或回忆过去的阅读积累。例6答案是:八卦炉中逃大圣。例7中的上联是讲孔明的,那么,下联的内容最好根据《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来组织。这样分析之后,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对联。例7参考答案是:义薄云天,关羽私放曹;大智若愚,张飞智擒严。
第四种类型:对联赏析题。
例8.结合所学知识,对下面一副对联进行赏析。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解析: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考试水平分四个层级:A(识记),B(理解),C(应用),D(欣赏评价)。这道题属于D(欣赏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赏析时,可从对联的内容(上下联内容相连,透彻地阐明了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以及对联的表达形式(巧用对比、长短句),两方面着手,就能抓住答题的要点,正确进行赏析了。附:历年中考语文对联试题集锦。1.(宁德课改)请运用对偶知识对对子。(任选一道完成)上联:滚滚波涛蕴宝藏
上联: 下联:下联: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 2.(兰州)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为:________________。3.(广东河源)文中说,对联真是管用,不管你文化层次高低,都可拿对联来表情达意。下面有个上联,请你试试对出下联: 上联:雪中送炭,贫困子弟登学府; 下联: 4.(桂林)①下面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自己撰写的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你能指出对联中典故里的主人公是谁吗? 上联:下联: 5.(贵阳)对联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胜迹联、育志联等等.假如今天恰逢你的爷爷或奶奶做大寿。请你从下面四副对联中选一副送给他(她)。()A.依山傍水景中胜境 坐北朝南函里新居 B.红梅点点 春意浓浓 C.福分洋洋如东海 鹤寿悠悠似南山 D.古人却向书中见 男子要为天下奇 6.(恩施)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或当今时代楷模,对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7.(黄冈)在2005年春节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对联,融历史、地理、诗文、典故等文化于一体,成为晚会的精彩亮点之一。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下面两副对联的前面填上省名。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8.(黄石)古人云:“字如其人。”新课标指出“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下面是一幅感叹时光流逝的对联,请你把它完整的抄写一遍,注意把其中的拼音写成汉字。“才见几fan风停雨住,you是一年春去冬来”。9.(孝感)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10.(邵阳)对对子 出句: 山风光美 对句:_________________。11.(吉林)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上联:少 小 离 家 为 异 客 下联: 12.(常州)阅读下面文字,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完成对联。龙城常州,人文荟萃,传统的文化底蕴和火热的创业实践,造就了诸多英模人物。“蓝领精英”邓建军,坚持学习新技术,攻坚克难,完成了数百项技改项目,解决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被誉为知识型、专家型产业工人的楷模。殷雪梅老师,热爱教育事业,视学生为子女。在危急关头,她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瞬间壮举感动了常州,感动了神州,被誉为“英雄教师”。(摘自《常州日报》2005年4月8日 有删改)上联: 蓝领精英邓建军,数百技改成楷模 下联: 13.(镇江)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西游记》: 《水 浒》: 14.(锦州)有一副对联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是“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它的下联应该是()A.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B.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C.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D.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 15.(山西试验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联。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上联:轻 风 细 柳 下联:淡 月 隐 梅 花 16.(乌鲁木齐)请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对出下联。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当选为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则获得了“感动中国”集体奖。①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②鹰击长空化险为夷试飞英雄梁万俊③跨越十重栏杆东方飞人勇夺第一 17.(重庆)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幅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冰水,冰化水水温升。”这幅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18.(东营)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楹联应对活动,其中给出的一则上联是:“品美文若饮甘露”,请你对出下联。19.(攀枝花)“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20.(资阳课改)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三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语文; 对联; 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52-01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认识对联,但真正了解它的却很少。学校上百条校庆对联悬挂在教学楼前,似红瀑在秋风中飘逸,淡淡的墨香弥漫着整个校园,成了校园最美最靓的风景。孩子们在对联前驻足、品读、流连……他们似懂非懂、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看着他们那一个个好奇的样子,那一双双探索的目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去欣赏这独特的文化风景;去品味语文的香甜。记得王崧舟老师说过“文化的传承从某种意义讲是真正的立人,儒家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切在哪儿?在文化当中。传承文化实在是一个语文教师非常神圣又非常艰巨的使命!”。校庆对联既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也有现代语文的精华,让学生品析实在是难得的好机会。
1走进对联,了解历史渊源
校庆对联随处都有,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走了一圈,站在对联前让他们说说印象。他们说“很壮观”、“很气派”、“很喜庆”、“气势宏伟”、“气势非凡”……一个个优美的词汇从孩子们的口中飞出。“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对联吗?了解对联吗”学生们摇着脑袋,一副漠然的样子。于是我提议“回家后查资料去了解对联,然后比比谁知道的多”。交流时学生们有的说“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有的说“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的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过年悬挂桃符用来驱鬼压邪。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有的说“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对联有咏物言志,有写景抒情。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 “对联可以写在布、纸、墙壁等处,不同的事写对联的纸布颜色也不相同”……学生们发言争先恐后、交流如火如荼。此时的我是一个学生、一个听众,而他们完全成了老师,成了学者。
2欣赏对联,感受文字魅力
学生对对联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校庆对联深奥的文字很难理解,也有许多字不认识。为了配合学校校庆的系列活动,我对学生说“学校要开展诵读对联比赛,我们先小组比,然后班级比,读得最好的同学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比赛,你们必须抓住机会展示自己。” “你们要将所有对联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理解对联中的生字新词。比赛时能接受其他小组的检测。”我将学校打印好的几十副对联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精心准备。接下来的几天,课间常常看到学生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一起交流字词、讨论朗读技巧,他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一些反映慢的学生倆个人做着一个人的事,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专注和投入,那一幅幅画面就像是在准备一场盛大的学术研讨会。三天后比赛开始,每组选一个人做评委,我将对联排号,然后小组代表抽号每人读五副。比赛时每个代表都精神抖擞地诵读着,有的还做起了动作。最有趣的是对选手的提问,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上教育苍穹揽月 树育人典范春色好 下文化蟾宫折桂 立爱生榜样栋梁多”有个学生向选手提问“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只见小选手很从容的回答“‘蟾宫折桂’是个成语,‘蟾宫’,指月宫。原指攀折月宫桂花。后比喻应考得中。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他的回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还有人问“华诞之日动人心魄 同窗之谊历久弥新” 中的“历久弥新”怎么理解?“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学生通过提问理解了“钟灵毓秀”、“莘莘学子”“励精图治”、“硕果累累”、“人才济济”、“白驹过隙”、“海纳百川”等词义;认识了 “毓”、“莘”“掬”等几十个字;欣赏了“朝霞喷彩 绿柳垂青 五秩年华滋树润”“红蕊含芳 洁花献玉 三千桃李沐春风”等上百条佳句。他们穿行在对联的语言文字中,享受着中华文字的香甜。
3解读对联,品味丰富内涵
对联除了语言文字外在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她深刻的内涵。校庆上百条对联,是社会各界、上万校友和全校上百名教师才智的结晶,她有太多的含义。怎样让五年级的学生去理解这些对联的内涵呢?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校庆时抽空采访对联的作者和各界宾朋,问题自己设计,过两天成果展示。汇报课上,一个小组代表说“我们采访的是86岁高龄的第一任校长,张爷爷向我们介绍了50年前实小办学条件很差,只有6间教室一个办公室,12名教师,215名学生。学校也经历过各种运动的洗礼,但一代代实小人凭着一种韧劲,辛勤的耕耘着,他们创造了许多辉煌,现在的洪泽实小声震楚淮大地,名扬大江南北。我们还采访了‘五十载自强不息 耕耘沃土 吐蕊绽芳幸福向上 半世纪开拓进取 培育桃李 积荣累光共享成长’的作者,他是一位语文教师,他的对联有三层意思:一是讴歌学校五十年辉煌的历史,二是赞扬我们学校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精神,三是让全体师生牢记校训‘向上’,校风‘做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通过采访我们也理解了这副对联的意思”。还有的说“我们采访的是一位明星校友,他从百忙中抽空来参加校庆,他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过去,还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学长取得的成就,他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母校争光。我们也理解了对联 ‘桃李盈门 校友芸芸 共贺母校五十华诞 芝兰满堂 学子莘莘 同绘实小千秋蓝图 ’”。有的说“我们采访的是家长”。“我们采访的是调到外地的教师,也是对联的作者”。有的说……我们的学生采访各行各业的人,也采访了许多对联的作者,从中了解了学校的成长历程,理解了对联深刻的内涵。
这一副副对联镌刻着实小昨天的辉煌和明天的梦想;书写着实小人奋斗的足迹和“成长”、“向上”的追求;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校园和日新月异的家乡……
4结语
浅谈对联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价值 篇4
一、走近对联
在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有诸多璀璨的明珠,而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对联又称对子、联语、楹联等,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对联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集中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它语言简洁优美,强调对称、音律、节拍,且内容丰富、内涵深厚,集语感美、语境美、形式美、情感美及书法美于一身。
日本著名汉学家谷温博士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有产物。”千百年来,对联作为我们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一直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短小精粹、喜庆实用”的显著特点为大众所喜爱,是民间婚丧嫁娶、春节祈福、店铺开业、建筑落成等重要活动不可或缺的庆典标志,就连全国人民的年夜餐——春节联欢晚会也引入了对联这种文学样式,烘托喜庆的气氛。
对联不仅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学生在认识对联、朗诵对联的过程中,能进一步促进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在欣赏对联、创作对联、书写对联的过程中,既能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获得美的享受,又能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是由于时代的迅速发展,当今的学子们对对联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对子的能力急剧下降。随着部分地区的中考、高考卷对对联的考察重视,学生们的失分比重也在加大。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重视对对联的教学。
二、运用对联
1. 先人为主,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课文之前,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文章,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我尝试把对联作为导入新课的手段之一。在教学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我先不讲具体内容,而是在课堂伊始,朗读了一幅对联:“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蒲松龄故居上的对联。学生听了,立刻对《聊斋志异》和蒲松龄有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介绍“岳阳楼”上的一幅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把它作为《岳阳楼记》的导入,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这样一堂课就有了好的开始。例如,在讲《石壕吏》时,我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做导语,把杜甫诗歌的特色,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都表达出来,和这首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很好地引出对本文的学习。
2. 穿针引线,推进课堂发展。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引用对联链接出新的知识,能重新让同学们兴奋,调动了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兴致盎然。对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内容很好地串连在一起。冯骥才曾为天津的一些“俗世奇人”写过一组文章,其中《泥人张》一文里有两个具有鲜明对比特点的人物:海张五和泥人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这两个人物有对比性,可以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人物性格和本质。于是,在上课时,待和同学们分析完海张五和泥人张两个人物形象后,指导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人物形象。同学们自由讨论着,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所拟的对联也很精彩。最后在同学们的发言基础之上,我和同学们一起拟了一幅对联:泥人张护尊严手艺盖世受尊敬;海张五辱人格霸气冲天遭贱卖。在此基础上,再推进到教学的下一个环节: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些“俗世奇人”?对联融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环节紧凑,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且新奇的感觉。
3. 水到渠成,提升学习品质。
在讲《岳阳楼记》时,我用“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做课堂的结束语,让美丽的、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岳阳楼在学生心目中“余音袅袅”。诵读着美文,诵读着长联,语文霎时在学生的面前展开了一幅美的画卷。有了这样的画卷,何愁学生不向往呢?
除了让学生接受已有的对联外,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对联。尽管他们自拟的对联还略显稚嫩,对仗等也不够严谨,但经过思索、讨论后的对联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一写景散文单元后,学生们意犹未尽,那山、那水、那草让人流连忘返。在进行单元小结时,我就让学生以本单元的课文为材料,自拟对联。同学们热烈讨论,小心地斟字酌句,不一会就交上了让入耳目一新的答卷:烟云飘渺秀黄山;山径幽曲织鼎湖。登峰造极望黄山千岩竞秀;气定神闲赏鼎湖万壑争流。蒙烟细水惹嫣红;轻丝罗帐撩苍石。学生诵读着自己创作的对联,充满了自豪感、成功感。
用自编对联法概括文章中心,让同学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讲完《智取生辰纲》后,我引导学生用一副对联总结本文的内容故事,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的答案丰富且精彩: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急功近利,杨志失却不义财。胆大心细,梁山英雄心想事成;有勇无谋,封建贪官鸡飞蛋打。精彩的对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透彻理解,也让师生对课堂生成有向往之意。
三、反思价值
1.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对联是中国的特产文化,它兼有诗词歌赋的优点,历千年而不衰,始终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楹会副会长、教育委员会主任何永年认为,当前楹联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楹联的普及,而学校则是普及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则是楹联文化发展的希望和生力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和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古老的对联在新世纪绽放出新的光彩!
2. 深化和推进教育改革的需要。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对联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前人实践也证明,对联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捷径,古人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训练。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提到当时私塾里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对课”。当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古文功底十分扎实,对对子的能力很强。
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篇5
作者:瞧那人 提交日期:2009-10-16 14:38:00
| 分类: | 访问量:224
一、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意义
1.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不仅体现和塑铸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和广泛运用的对联,既是诗歌创作的基础,也是诗的精髓所在,是文学瑰宝中的瑰宝。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不断吸收到新的东西而逐渐壮大,但人类又何尝不是掰到一个玉米又丢掉一个玉米的“猴子”呢?科技的发展培育了我们的理性思维和分析的眼光,在此我们得到了很多实惠,但整体性、诗性、精神性呢?今天的实际情况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对联更是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有在民间的节日中才能看到那一抹不起眼的残红。
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了民族精神的复兴,我们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2.现实的要求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两道共4分的对联试题,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又以对联来关联各块节目。一时间,对联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国人格外的重视。对联知识在2005年、2006年、2007年的高考复习备考中也成了一个知识点,并且全国各地的模拟试卷中也屡屡出现对联试题。然而现行中学教材中并没有现成对联知识短文,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对联也不甚了解,学生更是对对联试题望而生畏。那么,我们不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这样的状况吗?
3.全面素质的培养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改革,并进行了几次大纲修改。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语文教育整体正沿着“素质教育”前进,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修订之后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与对联教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是不谋而合的。重视对联教学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修养的需要。现代教育的宗旨之一是要培养和塑造思想健康、品格优秀的人。而提高国民素质和修养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教育在此承担相当大的任务,也正在积极实现这种教育宗旨和目标。而对联所蕴含的内涵相当广泛,其中包括道德和伦理的教育,给人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人格教育。
二、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方法
重视对联教学是促进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的需要对联的联对,涉及写作教学中多种思维的训练。对联创作首先要展开联想,找出其相似或相关的特点,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探索,找到合适的字、词、句与之相匹配,通过反复的语言锤炼,增加思维的严密性。
对联的创作思维与其他文学写作思维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对联的联对,还运用到语言的修饰手法、词性、词意等方面知识,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准确表达,无疑这些语言方面知识的运用技巧是平常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对联教学也是进行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
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方面。
1.掌握一定的对联知识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⑴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是说上、下联字数一样多。如: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⑵内容相关:就是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关系等。如,一九二一年冬,陈毅同志在法国因为闹学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过春节时给自己家里写的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⑶词性相同:词性相同,即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字词,必须具有相同的词性。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联特别讲究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词对数词。
有这么一则对联故事,从前有一位小姐,见自己家的长工在院子里担粪浇花时仍在看对联书,小姐便出联考他:“花。”长工头都没抬,答道:“粪。”小姐一听,眉头一皱,但“臭”对“香”尚属工整,于是又在“花”之前不断加字,没想到长工一一对了上来,结果就有了下面这副对联:
偏僻乡下穷家黑脸大汉肩上横挑两桶粪;
繁华镇上富户红颜小姐鬓角斜插一枝花。
⑷句式相同:句式相同是指语法结构相同,句子的分断相同,节奏相同。刘师亮曾讽刺国民党收刮苛捐杂税,撰写了这样一幅春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如今只剩屁无捐。
⑸文字相别:对联要求不重复字,即相同位置的字不能重复。但相同位置上有重复虚词是允许的。如明末洪承畴曾写一幅对联对皇帝表忠心: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没想到他却在清兵入关后变节投降,充当清廷走狗,于是有人将他的对联略作改动,以讽之: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2.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⑴对
写作对联作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正对与反对。
所谓正对,就是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描写、论述(事异),表现大致相同的主题内容(义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一农村茅舍,见到一小孩看屋。小孩有礼貌款待不速之客。乾隆随即掏出三个铜钱,开玩笑对小孩说: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谁知小孩立刻回敬到: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相传苏东坡在一年八月中秋得一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上联写出以后,苦思不得其对。年底,其侍妾昭云得出下联:今朝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所谓反对,就是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方式,使其主题在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变得更强烈,更具表现力。最短的对联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有人为抗日烈士写的挽联:“死,生生。”(注:“生”字倒过书写,即头朝下)
表示抗日烈士宁愿站着死,不愿躺着生。
何叔衡在湖南宁乡云山学校教书时,某日曾见一小孩伤心哭个不停,便问何故。小孩说师塾老师出联要他回来对,对不上来要挨板子,何问所出之联,联曰:世间少有蠢伢子。何叔衡要孩子别怕,并教孩子对曰:天下难得好先生。“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清人张辂,素有文名。于乡屡试不第。后改应天府试,一捷中举。自撰联云:当地废物;顺天举人。
⑵联
①联想法。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制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同义)之间的联想。如有一副对联:“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联想到“乾坤”,这些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对联:“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联中的“扫”与“树”,“旧习”与“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相反性。杭州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幸”和“无辜”,“忠骨”和“佞臣”相对,形成强烈反差。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与“桃李”,就属事物相关联想。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阉猪匠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两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属于行业相关联想。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拟制需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系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联
系性。
②化用法。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的方法。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体,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3]。如果给“世上无难事无心人不就”对下联,可化用名句“有志者事竟成”,对出“科学有真谛有志者竟成”。郭沫若化用毛泽东多首诗词组成一副妙对:“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一气呵成,没有半点雕琢痕迹。
常言道,“教无定法”,作文也是一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只要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了对联意义,在观念上重视起来,克服畏难情绪,勤加练习,就能够在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巧用对联学课文
日期:2009-06-05 作者:瞿建华 来源:
□ 上海市南汇区第三中学 瞿建华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从对联中看到汉赋、骈文的影子,品到诗歌的味道„„各种文学样式大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联在古代又是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知道对联知识,并简单运用或创作,那么词性、词组关系、词语搭配、上下句意思关联等诸多问题迎刃而解。而对联中暗含典故、名句,涉猎广泛,文化底蕴无形中为之提升,锤字炼句能力也会大有提高。利用对联这一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资源学习课文,可以做到趣味盎然。
学《醉翁亭记》,吟咏“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文题巧隐其中;“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境界全出。学《江城子·密州出猎》,可品“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神韵;由郭沫若的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以更深入地进入蒲松龄和《狼》。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解读曹孟德的《步出夏门行》。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切入点,《山居秋暝》的闲适之情跃然纸上。
非独诗词,散文亦然。
几副对联,既可概括情节,剖析人物品性,深入领会作品表现手法,又可培养我们的整合能力和创造力,感受对联独特的美。
如在进行《范进中举》的教学中,我们师生互动,用拟对联的形式对课文逐层解析,有趣而又有效。胡屠户之前给女婿什么礼物?“一副大肠一瓶酒,数斤猪肉数千钱”。“称呼”上先是“烂忠尖猴现世宝”,后是“贤婿老爷文曲星”。“行为”上先是“又啐又骂腆肚去”,后是“且奉且扯低头来”。这些简易对子,揭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行径,足见小人之势利。
毋庸置疑,范进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在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先是“唯唯诺诺叫岳父”,后是“斯斯文文称老爷”,我们当然读出了范进的神色。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范进中举,福惠乡邻。乡邻们当然是有所表现,一则人之常情,更重要的是攀龙附凤,正所谓“乡邻献美酒平时少有,报子出主意官场常见”。
对联的创作是思维与语言同步实训的过程,是学以致用知识内化的过程,更是深入文本情感再体验的过程,所以对联文字有限然意趣无穷,是小身材大容量。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对联,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商家店铺,宣传标语,广告语,处处有对联的踪影,新春佳节更是家家贴对联,可见对联的生命力。
“留心处处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游览各地名胜时,不妨更关注人文景观,更关注凸显风土人情、文物特性、臧否人物的对联,或生发感慨,或仿而效之。要注意对联阅读方式,是与古籍阅读自右至左相同。要体会对联平平仄仄中的音律美,遥想王摩诘诗歌何以这般精美,原来是注重音律,多用联语之故。
很多对联还与修辞相关,如“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比喻,“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反复。
关注对联,感悟对联,学习和运用对联,使对联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领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丰厚师生的人文素养,倍增对古老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激发起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对联教学 邬昌玲
默认分类 2007-10-06 22:51:57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在2004年高考开始,对联重新进入语文考试的范围,这一年的15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七套设有对联题;2005年,又有一些省份设置了对联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变化,增加了难度;接下来在各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对联成为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要题型……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古老而陌生的文学形式――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掘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强调:“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1)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掘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从而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真正体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地位,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载体。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三,“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二,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对联除了作为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古之人对于对联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2)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3)
更为巧合的是,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4)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是该理论的绝佳例证,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
工具性的特点。
三,对联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
对联教学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却不受其漫长的历史所影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师生当堂的对联训练,使得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生气,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词与词组构成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思维的起点上。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学生,特别到了师生互相提问的环节,对联的答案已经超出预先的设定,更多的体现的是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样就更加体现师生的平等的主体关系,课堂的教学更加的开放,包容,充满激励,师生之间进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与情感的沟通。这种课堂氛围,是无法刻意营造的,它不是教师个人知识权威的体现,也不是学生的被动表现,而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对联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要求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对学生性的确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的影
响力。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的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先将这副对联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出说的是樊哙时,我又结合课文解释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鲁肃不如樊哙,文不如武;狄清怎比萧何,武不如文)学生发出一阵感叹,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热打铁简介《鸿门宴》文章背景。这样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要想表达的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怎样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的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
妙。”
对联创作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而动态的探究过程才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对知识积累加工的同时,能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
和发挥。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召来横祸”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苏轼《江城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此
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联除去作为语言思维练习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健
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那些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对联,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评价和鉴赏;另外还让学生自选对联,写鉴赏文章,然后互相交流,进而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学生们徜徉在高雅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海洋中,所获良多,对于我个人教学研究来讲,受益匪浅。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是想刻意拔高对联教学的地位。我认为在现行的《新课标》的良好背景下,能够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幸福。让我们以此文共勉,期待语文教学春天的来临
要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逐步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素材问题
刻录兄弟学校的素材光盘,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优势下载学科教学资源及课件。让每位教师(尤其是多媒体班的教师)肩负起搜集教学资料的义务,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
二、教师培训问题
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
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掌握学科最新进展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的理论与实践,并且帮助老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 的目的和本质;
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所谓“现代化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化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同样,计算机进入教学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动教学改革(这从我国开展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中可以得到验证),真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计算机只不过是引起教师观念变化的催化剂。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不管是在教学改革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实践得出的教训。因此,要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三、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的问题
当教师掌握了技术后,教师的能力就会被大大扩展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以从光盘数据库中快速查找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去图书馆;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地操作,可以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通过学生成绩跟踪系统,可以持续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这在客观上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就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所谓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对联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08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对联,是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意义的对偶句,是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自晋代产生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文体特点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强弱相当,文字有别等而区别于诗、词、曲,同时其对称性、民族性、启蒙性、开放性等艺术特性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如果将对联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将会起到以石击水、情趣并蓄之美感。
一、实用激趣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认知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诗歌教学和对联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唐诗,尤其是杜甫的诗,对对联教学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对联和诗歌、词曲相比,应用范围更广,使用价值更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人生一世,喜怒哀乐,尽可纳入其中,颂德扬过,悉能凝聚笔端。开张店铺、乔迁新居要作联,节日大婚、寿诞谢世也要作联,或表达祝愿,或寄托哀情,或作一评论。作联者,既可为仕官大夫,又可为庶民百姓。特别是新春伊始,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了春联,不论是传统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还是现代春联“四代同堂歌盛世,五福临门颂太平”,它们表达的不只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美好意愿,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心声。如果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对联,或是在寒假中讓学生搜集整理自编自写春联,学期初交流,或在课堂上以联涵盖课文内容,以联激情,以联作结,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对联知识,而且能亲身感受到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古韵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知识奠基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經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应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对联教学可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超越教材,从而拓宽知识面。“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既有教材《隆中对》《出师表》名篇知识,又有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文化历史,更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和尽忠先主的赤胆忠心。如果说“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对“诗圣”杜甫人生价值的正确评价,那么“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又是对他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笔法的高度颂赞。“千古奇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将李白横溢诗才、浪漫遒劲的风格、傲岸不羁的人格融为一体,极为精当。一方面可以“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内容和作者登楼望远、心系百姓的典型形象进行概括,另一方面可用“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对《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勤政爱民、与民同乐品德大力颂赞。“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弟子,比当年风景如何”,集美景于历史,汇感慨于胸端,是对《滕王阁序》的绝好总结。
三、思想铸魂
对联,既因其具有实用性而广为人们接受,又因其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浓厚的趣味被人们追求、诵颂,更主要的是它具有高度概括的思想教育意义、独特典雅的审美情趣而久传不衰。对联,言简意赅,醒目传神,促人惊醒,引人深思,会使彷徨迷途之人顿开茅塞。“丢一个饭团,抛却了父母苦心经营的旨意;蓄几个纸币,积蓄起前人艰苦创业之精神”教育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对仗奇巧,对比鲜明,发人深省。因琐事而烦恼时,不妨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就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宽慰自己——人生要胸怀坦荡,乐观豁达;身处困境时,何不以“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自勉——要胸有大志,拼搏奋进,方可成就大业。“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告诫人们谦虚谨慎,努力进取。“看不见,姑且停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推开前面者;站得高,看得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讽刺劣行,鞭挞弊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要打哈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止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引导我们向蒲松龄、鲁迅这些伟人学习,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座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自上而下看左传书朝右翻”更是方位汇集,妙对奇联,意趣盎然。“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看似平淡,一首横联“缺一(衣)少十(食)”异峰突起,美在自然,如同“飞入芦花都不见”一般,给人美的享受。
对联,俯手可拾,既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又同高考密不可分,高考中除了直接考对联外,其他的宣传语、广告词、拟标题等考题形式都和对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通过举办对联讲座、有奖竞赛等活动教给学生创作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搜集、品味、创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篇7
●教材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1]综合实践课是帮助学生吸收中国文化精华、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智慧形成的阶梯。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 被称为“诗中之诗”, 是我国古典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本节课的意义在于, 通过对联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 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提高学生言语简练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对联, 培养对联写作能力, 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基于这样的想法, 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概念本体, 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 具体为:概念本体——对联形式, 对联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方法本体——搜集整理对联资料, 欣赏对联, 借鉴仿写对联, 创作对联。应用本体——对联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对联有了一定了解和积累, 与小学生相比, 他们的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有明显提高, 在一些问题上, 能够主动寻求答案。电子书包的多途径多方面的运用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帮助他们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及写作的手法, 提高其学习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网站积累有关对联知识, 掌握对联的对仗形式, 欣赏对联写作方法, 能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电子书包课前自由学习, 引起兴趣;通过引导想象对联的过程, 掌握对联欣赏与写作的方法, 提高对对联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知识丰富, 贴近学生生活, 为使教学策略顺利实施, 可借助电子书包的支撑。
1.电子书包的教学优势
资源获取工具: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源可以分为固态、稳态、动态三种形态。[3]固态资源是指电子书包内置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工具;稳态资源是指以教学目标设定的课本与教材等;动态资源是指学生通过平台自主选择下载或上传的学习资料, 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 搜集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与他人分享交流。动态资源的获取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个性化需求, 是创设情境的必备素材, 也是知识体系的养料基础。
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和介质, 电子书包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认知工具的革新。传统的教学过程, 教师大多是凭借几张图片或者口述, 解释说明教学内容, 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给学生深刻全面的内容呈现, 电子书包系统中提供有众多分门别类的认知工具, 能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学习印象。例如, 原理认知工具, 通过仿真模型小组件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原型;模拟考试工具, 为学生提供虚拟的考场环境, 学生模拟答题及时掌握学习情况。
情报获取工具:电子书包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系统, 教师和学生可以凭借注册的账号, 登录系统, 学生点击测试系统检测练习, 检测成绩和练习结果能够即时统计出来, 另外, 学生还可以将学习档案袋存放在内。这时, 教师的身份不仅是电子书包的操作员, 更是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情报获取员, 通过存放在电子书包的测试数据或学习档案袋, 即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报, 为教师今后因材施教提供有效帮助。
家校沟通工具:电子书包摆脱了物理空间的局限性, 学习地点不仅是学校, 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电子书包随时随地学习, 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向老师“面对面”请教, 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另外, 电子书包将教师、家长、学校形成一个具有联通性的关系圈。[4]教师、家长和学校可以无障碍联系, 共同管理与评价学习。
2.学习资源设计
对联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资源的设计包括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结构化知识, 这些知识内容以超链接, 非线性的形式有机地归纳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对联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向, 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同时, 对联网站还包括扩展学习读物, 这部分设计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 丰富学生视野, 也便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学习, 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 在教学开展之前, 学生可以登录对联专题网站, 事先预习对联的形式这一知识点, 为课上学习打下概念基础;在教学结束后,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再次登录网站, 点击对联征集链接, 发表个人已完成的对联作品。
3.交互设计
交流互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新的学习环境为师生、生生都提供了便捷的互动渠道, 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例如, 写对联的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实时地对学生写对联的情况进行观察, 并同时作出及时评价, 了解每位学生的发展情况;题库提供难度适宜、基础性强的大量习题, 学生作答完毕点击提交, 测试成绩经过系统数据分析后反馈在教师端, 教师记录典型错误。另外, 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屏幕的切换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学习过程
1.课下学习
赏对联:在上课开始之前, 学生利用对联专题网站自主学习,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记录总结并在交流区发布, 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心得。
设计意图:对联网站学习资料丰富多彩, 将整个对联知识体系分为:对联技巧、对联知识、对联分类、对联资讯、书法欣赏以及人物对联,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内容, 进行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下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巩固知识, 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在交流区与同学利用追贴方式探讨问题。
2.课上学习
(1) 引对联
师:请大家打开电子书包, 找到对联图片, 从这幅对联中猜一猜, 老师是从哪里来?对联是中国特有民俗, 无论是皇帝的金銮殿还是百姓的茅草屋,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广阔的对联世界。
学生积极踊跃地抢答, 仔细认真地听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对联在生活中的实例难以再现在课堂中, 学生难以体会对联的精华, 电子书包平台创设实现生活真实情境, 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说对联
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 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自学网站预习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发现的问题。
学生积极发言, 畅谈预习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已学知识再次呈现存在困难, 利用网站教学环境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站提供的学习资源, 刺激原有认知结构的旧知, 再次分析和思考以前接触过的对偶知识, 新旧知识相碰触, 探讨归纳出对联的特点, 整个过程, 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重新吸收同化新的知识, 养成由已知到未知的自主探究能力。
(3) 赏对联
教师将学生分成春联、寿联、商业联和励志联四个合作小组, 请学生在电子书包中进入对联欣赏工具, 根据出示的图片或对联上句, 选出最欣赏的一副对联并推屏展示。各组派一名代表阐述理由, 时间5分钟。
各个小组分别进入对联欣赏工具, 和组内成员交流讨论, 最后并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 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对联, 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对联特点, 激发想象力和对对联的浓厚兴趣。传统教学中对联纸张的数量、大小都会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 如果将真实的对联带入课堂会出现许多麻烦, 占用较多课堂时间, 难以实现高效课堂, 电子书包帮助学生获取问题情境。另外, 线上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推屏展示工具解决了组内、组间交流困难的问题。
(4) 写对联
根据赏对联环节中学生的发言情况, 教师总结创作写对联的方法:联想想象、善用修辞、巧用典故、修改成联。接下来, 帮助学生想象、联想, 师生共同对出下联。
任务一:选取以下图片中的任意一幅图 (如图1、图2) , 看图根据上句对下句。
任务二:根据上句填下句, 打开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料库, 找到对应的习题, 完成任务。要求:对联时, 注意字数和词性相对。
任务三:根据图片独立完成对联 (如图3、图4) 。要求:至少根据画面中的一个事物独立形成完整对联。
答题提示:这项体育运动体现了哪些精神, 可以自成上下联。
答题提示:充分联想, 你想到了与此相关的很多事情吧, 不仅是树本身。
学生根据图片写对联, 同时在大屏幕上呈现, 学生用电子书包投票装置选出最好的一联, 集体欣赏, 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电子书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源, 学生学习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地完成对对联的任务, 新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图的设置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对联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提高其对对联的技巧和能力。另外, 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一致的教学内容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电子书包分层学习任务, 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增大了课容量,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有目的地选择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以施展, 真正达到智慧学习的教学目标。
(5) 贴对联
电子书包分别给出书房、葬礼、寺庙、婚庆、店铺、新年的大门口等建筑的场景, 并提供几十幅对联, 要求学生将对联贴入相应的场景中。另外, 学生还可以现场用笔墨纸砚题对联。
设计意图:电子书包可以及时进行课堂训练, 反馈信息, 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更明确了对联与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将对联在生活中运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孙田赦.对联格律及撰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刘繁华, 玉会娟, 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 2013 (1) :73.
初中语文课中对联写作指导 篇8
一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对联为学生写作提供参考
在初中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时介绍对联鉴赏和写作的基本常识, 并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对联让学生参读、品味。例如在课前布置自己先学《望岳》一课的时候, 可以选择与泰山有关的对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人间灵应无双地;天下威严第一山”等等, 通过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的对联, 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课文内涵理解的同时, 还能够提高文学修养, 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另外, 还可以选择与课文作者或者是课文人物相关的对联, 如关于陶渊明的“门前学种先生柳, 岭上长留处士坟”, 与孔子相关的曲阜孔庙联“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等等富有汉语优雅的对联。教师可以选择这些与课文相关的对联作为学生学习对联写作的重要参考, 并且将这些对联与课文的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文学习效果, 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对联写作应当应情应景、有理有据。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课文读后对联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对联, 让学生对对联写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 适时地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尝试对联写作。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知识面相对较窄, 为了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撰写“课读联”是指导学生尝试对联写作的有效方式。通过课文学习, 学生会对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 或者对课文的某一段话、某一个人物产生共鸣, 教师应当及时地掌握学生对课文学习体现出来的情感, 通过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手段开展对联写作指导。例如在学生合作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之后, 很多的学生会对课文所体现的父子之情产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你能用一副对联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进行总结吗?”类似的问题, 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对联学习中, 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显得无所适从, 教师要循序渐进、善于引导, 如“你印象比较深刻的的词语是什么”、“作者感情是如何表达”等等, 通过问题一步步地引导, 或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 最终完成类似“红桔凝父爱, 背影系儿情”这样的对联, 让学生有感而发、即兴创作。通过类似的愉快教学、自主教学, 教师可在课前、课中或课后, 与学生一起进行“课读联”的写作,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为学生独立写作对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情境设置完成对联写作任务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对联写作经验之后,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对联写作。例如在马年春节期间, 我给学生布置了对联趣味写作“用自己或家长或老师名字冠头春联”,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写出了“思贤励志千年计;婕灿扬鞭万马奔”、“国强家旺人人颂;华伟业兴户户欢”、“还是一年春草绿;诚征十里杏花红”等优秀作品。在桃源校庆的时候, 学生写出了“桃娇李艳五旬庆;源远流长万里香”的对联。设计对联写作任务的时候,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如填空, 将一副对联进行挖空, 让学生填写动词、名词、成语、叠词等。或者是通过补联的方式, 出上联补下联, 出下联补上联,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对联学习兴致勃勃。还可以让学生彼此作对, 相互鉴赏相互劝勉, 彼此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一点与对联写作指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作为写作对象, 引导学生开展对联写作。例如在2015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 恰逢岩城隧道、栈桥工程竣工的时候, 引导课外兴趣小组学生开展对联写作, 学生即兴创作出了“隧洞通天开九域;栈桥映水报三春 (横批:紫气东来) ”的佳作, 体现了新时代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风貌。
四结束语
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者和弘扬者。对联是我国的文学瑰宝,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对联写作指导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命要求,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良好方式。教师应当从“参读联”、“课读联”、“设计联”等三个阶段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对联学习写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摘要: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民俗, 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在文化界被称作是“诗中之诗”,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对联写作指导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也是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方式。基于此, 本文对初中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进行了简单分析, 以期对语文课中的对联写作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对联写作
参考文献
[1]张曙红.初中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J].新课程 (中学) , 2013 (11) :27
用写对联促进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篇9
一、《沁园春·长沙》
1、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书生意气挥洒多少豪情;
湘江水边忆同学年少, 伟人壮志抒写几许华章。
2、独立寒秋, 看层林碧江, 风光千般好;
历尽峥嵘, 见同学书生, 豪情万丈高。
3、立湘水, 看矫健雄鹰击长空, 俊少年争逐击中流;
携百侣, 忆风华书生挥豪情, 弄潮儿竞相主沉浮。
二、《采桑子·重阳》
1、苍天难老几多年年年逢重阳, 黄花飘香;
人生有限数十载载载为人民, 战地洒血。
2、人生易老几重阳, 伴黄花志士斩寇杀贼;
苍天难老数秋风, 映白霜革命摧枯拉朽。
3、秋风冽冽, 黄花仍香气扑鼻;
战火纷纷, 革命更劲头冲天。
三、《再别康桥》
1、轻轻招手, 寻梦人漫溯康河, 草也青青, 梦也青青;
慢慢挥袖, 求学者再别康桥, 来也悄悄, 去也悄悄。
2、绵绵情意系康桥碧水蓝天;
依依惜别恋河畔金柳青荇。
3、康河旧梦梦难寻, 漫溯长篙, 只留几许沦漪;
才子深情情未了, 挥摆衣袖, 不带一片云彩。
四、《死水》
1、破铜变翡翠, 乱铁锈桃花, 折射社会旧颜;
剩菜成罗绮, 残羹蒸云霞, 怒斥中国丑态。
2、让丑恶去开垦绝望的死水, 依然不美丽;
使腐败来振兴衰落的民族, 还是不强大。
3、死水无活力, 扔进破铜乱铁一臭到底;
学者有激情, 拒绝丑世恶俗百毒不侵。
五、《赞美》
1、一个历经沧桑的农夫倒下去, 无悔;
一个忍受屈辱的民族站起来, 可赞。
2、日寇踏遍河流、村庄、草原, 中国行将灭亡;
人民放下锄头、耕犁、眼泪, 民族毅然挺立。
3、压抑千载的怒吼, 一声惊雷, 炎黄子孙觉醒了;
隐忍百年的耻辱, 两行热泪, 中华民族站起来。
4、暗云干风忧郁的森林笼罩的是埋藏的年代;
鸣鸡吠犬沉默的农民憧憬的是光明的未来。
六、《错误》
1、暖暖东风吹不起轻轻柳絮, 痴情女错揭春帷;
达达马蹄化不开浓浓愁思, 过路人误扰心扉。
2、街道向晚东风恶, 达达马蹄错!错!错!
春帷掩窗柳絮落, 满满相思莫!莫!莫!
3、苦等归人犹未果, 思情深深意切切, 魂牵青石路;
尽过千乘皆不是, 斜晖脉脉声悠悠, 肠断寂寞城。
七、《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1、喂吗, 劈柴, 简简单单享受生活;
烧水, 做饭, 平平淡淡拥有幸福。
2、洞穿世态炎凉, 不想身处俗世, 意冷心灰;
看清人间险恶, 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八、《致大海》
1、大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自由之翅膀轻舞飞扬翩翩而去。
2、大海自由奔放;
囚徒苦恼忧伤。
九、《篱笆那边》
1、篱笆那边有草莓, 真甜;
上帝这里有规则, 好烦。
2、要草莓勇敢穿越篱笆;
为真我毅然挣脱束缚。
3、听凭草莓的诱惑与真我同行;
摒弃上帝的信条与天性共挽。
十、《致橡树》
1、凌霄花, 痴情鸟, 伟大爱情须地位平等;
橡树干, 红硕花, 坚贞内心应心灵相印。
十一、《雨巷》
1、丁香淡淡, 沁人心脾, 花也香来人也香;
雨巷长长, 恼人思绪, 路也长来梦也长。
2、清清冷冷悠悠长长雨巷满芬芳;
寂寂寥寥惆惆怅怅姑娘太哀伤。
3、雨缭绕, 巷悠长, 缥缥缈缈;
情蒙胧, 梦凄婉, 缠缠绵绵。
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篇10
1.知识与能力:①欣赏古今奇对妙联,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类型的对联。②初步感悟对联的内容美、语言美、声律美。
2.过程与方法:以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为学习对象,以品读赏析、填词属对为主要学习手段,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欣赏古今奇对妙联,使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精深悠久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神秘礼物,是什么呢?(出示大红对联)大家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张贴对联:怎么张贴可是有讲究的,指名两位同学到前面贴对联。
3.讨论:贴得对不对。
(课件出示)对联小常识:一声二声我说平,三声四声他言仄。上联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验证这幅对联贴是否对了。
4.小结:同学们,其实,贴对联的传统作法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颠倒。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教师贴上横批。现在把这副对联读一读吧!
5.练习:区分上下联。
这里有几副对联,你能准确的判断出上下联吗?
举例:爆竹声声辞旧岁(上) 梅花点点迎新春(下)
①同心同德,共绘四化宏图() 各行各业,齐跨长征骏马()
②龙井茶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③壶中明月不老仙龄()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6.过渡:课前老师了解到,不少同学都很喜爱对联。那么,这节课咱们就走进对联,做一番粗浅的欣赏,相信大家在上完这节课后一定会更加热爱对联,热爱咱们的民族文化精髓。
二、走近对联
1.过渡:从这副对联的内容上看,它适合在什么时候用呢?(春节)这样的对联叫春联,春联能为节日增添喜庆。
2.问:你还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见到过对联呢?
3.交流:结婚、祝寿(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挽联(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4.课件出示对联小常识:对联的分类
5.师:刚才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生活中见到的对联,在我们六年的学习中,也学过许多对联,咱们回顾回顾,试着背一背。
(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填对子。)
三、欣赏对联故事
导语: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1.(课件)橹速不如帆快
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不仅学识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齿铜牙"的美誉,他也是一位对对联的高手。下面我们来欣赏纪晓岚对对子的故事。
课件出示,学生欣赏,读:两舟并进,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鸣,笛清哪如萧和
引导品析对联内容,体会纪晓岚的奇思妙对。
2.(课件)解缙三气富豪
欣赏了纪晓岚的奇思妙对,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小解缙的机智聪明。提要求:用心看和听,看看能不能记住故事中的对联。
师:故事中出现了几副对联?你能说出来吗?
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三副对联:
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 长)。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师:解缙的第二、三副对联和第一副对联比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妙在何处?
3.课件出示“万里长江作澡盆”的故事,引生欣赏: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澡盆。
出示对联小常识: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4.小结:同学们,我们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意境深远,在我国,像这样有趣的对联还非常非常多,而对联背后所体现出来机智和艺术更是耐人寻味,老师发给同学们的资料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对联,建议大家课后仔细读读。
四、欣赏各种对联
导语:同学们,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老师课前搜集了一些对联,我们一起来欣赏、品读。
1.课件出示对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和尚坐河上,河上幽,和尚忧。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
2.过渡: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同学们对对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要不咱们也来露一小手?
五、小试身手
1.对联连线
老师课前搜集了几副对联,不过是乱的,请大家一起来帮老师整理整理。
2.选联会
张贴对联要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对象等适当选择。现在老师想把这几副对联送给亲朋好友,但又不知怎么送,同学们帮我参谋参谋,好不好?
上面哪幅对联适合送给开照相馆的朋友?( )
我的一个亲戚茶馆要开张营业了,我要为他选择哪副对联?( )
王叔叔的儿子要结婚了,我想送一幅对联以示祝贺,我要为他选择( )
父亲八十大寿,做女儿的我想送一幅对联给父亲祝寿,应该选( )
3.学对对联
我们赏读了不少对联,想不想也学着写写对联?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学会对对子下面的对子你能补充下来吗?
①对回文联:高脚杯(杯脚高),大肚壶(壶肚大),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风送花香红满地(地满红香花送风)
②补上下联中所缺的词:风抚千条柳,雨( )万朵花。(染、飘、洒、落、沐、润、拂、吻……)
③如果把上联中的"抚"改成"绿",请对仗。风绿千条柳,雨(红)万朵花。
六、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老师建议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研究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此时老师还想说,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咱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它的冰山一角。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幅对联:赏中华对联,赏出奇趣绝妙;品传统文化,品得博大精深。
师生共读。
【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对联妙用教学11-06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08-31
语文课中的插图教学06-23
语文课中的写作教学08-14
语文课中的乡土教学08-21
语文课中的愉悦教学12-07
对联语文12-08
语文教学中的读06-28
语文中的朗读教学08-08
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