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

2024-08-31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共5篇)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 篇1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

山西 周敏 赵建中

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过去我们曾学过他的《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故此,这两幅对联是吟咏诗人杜甫的。说到对联中所言及的“草堂”,即为诗中之“茅屋”,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郊外浣花溪畔所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茅屋”是怎样为秋风所破,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有着怎样的愿望理想„„如此引用对联,即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另外,“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等对联,分别可导入新课《〈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促织》和《〈呐喊〉自序》、《祝福》。

二、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

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诗人何以有此“天涯沦落之恨”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三、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风格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同时,也很好地表明了他的词作风格。要说辛词的风格,这里就不能不先提到苏轼。这是因为联中“大江东去”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这首词里,词人开篇就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势之磅礴,格调之雄浑,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词需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由此可见,苏词具有一种豪放的风格。辛词的风格亦然。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收复失地的建议,非但未被采纳,反遭忌恨贬斥,而长期流放闲居。他渴望祖国山河统一,不满媚敌苟安。他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种感情的写照。苏轼以文为词,一扫以前文人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弱气息,而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辛弃疾“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词风,其词意境雄奇阔大,感情豪放,善用比兴,并且多运用典故,托古喻今,故与苏轼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四、自编对联,强化作文拟题效果

材料作文大多要自拟标题。如果我们仿效一些对联的做法,根据作文材料的内容提炼中心后编成一幅对联作标题,相信会大大强化拟题的效果的。如有这样一则要求阅读后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的材料:“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有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单调啊!”审视完全部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谷子、高粱、棉花、墨菊等对秋色的看法是片面的。它们只看见自身的色彩,不能看到其它的色彩,因此,所作出的结论就是片面的。而秋天则认为秋色不属于一种颜色,而是五彩缤纷的,它既看局部,更看全面,既见“谷子”、“高粱”,也见“棉花”、“墨菊”等,所以“五彩缤纷”的见解就比较全面。可见,局部不能代替全局,而全局也不能脱离局部。局部必须置身于全局,服务于全局,而全局又必须统领局部,高于局部。审题至此,材料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了。如我们据此题意拟出“局部与整体”、“个人色镜的局限”等题目,虽然符合贴切、简洁的拟题要求,但未免给人以平直之感,而用“一种颜色不是秋,五彩缤纷秋满山”这样一幅联为题,则可使其新颖、醒目,观点鲜明,让人“一见钟情”。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 篇2

一、幽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教学幽默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记忆

幽默往往是通过让人发笑而使人领悟某个观点、某种道理。从教学实践看, 学生们常常是靠了一个幽默而印象深刻地领悟并记住了一个观点、一种道理。这是教学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作用。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我让他们哈哈大笑, 在他们张开嘴巴的时候, 我丢进去一些东西让他们咀嚼。”

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材料, 对学生进行幽默语言的思维训练。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 他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 给学生出了一道趣味题:我国有位作家随团访问欧洲, 在宴会上, 有位西方记者一边大嚼牛排一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 向西方学习, 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答对方。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 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 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 并简要地讲讲幽默的有关知识,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教师巧妙用幽默语言, 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有一箭双雕之效。

2.能调节课堂气氛, 融洽师生感情

任何学科的教学本身原本就是单纯的认知活动, 并在认知的同时交织着情感。情感是师生间的纽带、桥梁, 而幽默正是将知识渡到对岸的一种形式、手段, 它可以消除师生间过于严肃的紧张状况, 寻找师生间的共同契合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自己怕老师, 其实并不是说老师总是在打学生、骂学生, 而是师生间普遍存在的心理距离。

有一位大学教师到中学去上示范课, 走进课堂, 初中的小同学见新老师, 一个个怯怯的, 顺着眼, 似乎连大气都不敢出。这位教师看到这样的情形, 灵机一动, 指着教室墙上贴着的名言警句幽默道:“唔, 这墙上的名言警句很好啊!这个‘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一听到有鸡吃就高兴地跳舞啊?”初一的同学们一下子都被逗得咧开嘴笑了。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 小同学们一个个都很振奋, 课上得十分理想。课后, 小同学们在写给教师的“听课印象”中说:“刚开始上课, 我们都有一些紧张。听到老师开闻鸡起舞的玩笑, 我就觉得你挺好玩的”, “您一上课就很幽默, 让我们感觉您很随和”……

3.教学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有人说:“幽默是智力的剩余。”幽默确实需要智慧, 幽默总是和睿智紧密相连的。健康的教学幽默, 闪现着机智的灵气。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道:“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 哲学使人思辨, 数学使人周密, 物理使人深刻……”同学们刚刚上了化学课, 于是问:“老师, 化学会使人怎么样?”老师随即幽默道:“化学会使人善变。”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化学使人怎么样, 培根没有说。但这位老师思维敏捷, 反应神速, 既道出了化学的特点, 又不乏风趣、机智。这样的幽默, 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显然有着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善于幽默的人必定热爱生活。要学会幽默, 就必须关心社会, 观察社会, 不只是举止谈吐, 还要对影视、体育、轶闻乃至心理学、哲学等都应广泛涉猎。除此之外, 还应熟悉、掌握一些幽默的寓言故事、传说、典故。这些形式本身不一定具有幽默的成分, 但当与一定的内容、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对象联系起来, 就会产生乐不可支的幽默效果。下面介绍两种供借鉴。

1.谐音双关

胡适先生曾在某大学讲学, 一开头就分别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论断并在黑板上板书:“孔说”、“孟说”、“孙说”, 当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时, 反身又写下“胡说”二字。学生一看“胡说”立刻联想到“胡说八道”, 不禁哈哈大笑, 幽默形成了。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利用一词多义、多词多音或形象相似等有关条件, 体现出“言在此而义在彼”的特点, 达到耐人寻味的意蕴。

2.情境联想

枯燥的东西加上恰当的联想, 会使学生顿悟, 从而印象深刻, 甚至永远不忘。如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将“狼藉”一词写成“狼籍”。我这样解释:请看两个字的声旁, 一个是“草”, 一个是“竹”, 狼不去睡软棉棉的草窝, 而去睡硬邦邦的竹板, 难道不怕将自己的小腰垫坏?

其它还可以采用比喻、夸张、逗引、顶真、插说、曲解、歇后, 等等。当然, 语文教学幽默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 变呆板、枯燥的分析解说为风趣、诙谐的启迪智慧。所以, 切忌油腔滑调、庸俗无聊, 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其实, 汉语是十分丰富的, 其本身就蕴含着很多可以幽默的因素。萧伯纳说, 真正的笑话, 就是我并非说笑话。林语堂说, 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偏颇认识

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然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有人认为, 课堂教学是一件很认真的事情, 不能搞什么幽默;也有人认为, 课堂的幽默会给人以轻浮、油里油气、不踏实的感觉;还有的人对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把“幽默”作为“严谨”的相对概念……这样一些认识显然有一些偏见。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它确实应该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也并不意味着教学不可以有笑声。大量的课堂实践表明, 课堂教学中的幽默, 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正如生活中的幽默与轻浮、油滑不能划等号一样, 课堂教学中的幽默与“轻浮、油里油气”也根本不是一回事。幽默是高品位高素质的反映, 是睿智、灵气的表现, 一般的轻浮、油滑与其根本不可相提并论。“所谓不踏实”与幽默也绝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可以看到, 在现实生活中, 既幽默风趣又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大有人在。

至于把“幽默”与“严谨”作为教学风格来加以分类, 更是没有道理的。幽默更偏于形式, 严谨更偏于内容, 怎么可以放在一块而加以比较?如果硬要给幽默的教学风格找一个相对的东西, 那只能是“严肃”或“不苟言笑”。而且在课堂教学中, 幽默与严谨完全可以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已经被好多著名的学者及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所证明。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幽默在广泛地运用并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学幽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分轻松、平添一分愉悦, 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扎实而高效率地学习。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幽默, 便能进一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3

一、导入新课,预热课堂

中国传统对联文化具有艺术美、音律美和意境美的独特优势,初中学生读起来非常的朗朗上口,很容易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对联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应用对联文化来辅助语文课堂的教学,其就应当积极利用对联的这些文艺美学优势,根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的导入对联文化,从而利用对联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有效地起到预热初中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初中学生课堂学习热情的作用,使得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堂的学习。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爱莲说》这一古诗文的教学为例,由于该篇古诗文是属于古代文言文范畴,加上与现代文化距离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而这时,通过融入于其相对应的对联来辅助教学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地起到帮助初中学生加强文章理解的效果,激发初中学生的文章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比如说,对于文章当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的理解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大意来即兴创作对联,如“洁身自好周敦颐独爱莲花,安贫乐道陶渊明甚爱菊花”,通过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即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热课堂,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达到锻炼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效果。

二、课堂呈现,课文互动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是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自身语文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利用对联文化来辅助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充分地发挥好对联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帮助作用,其就应当重点做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对联文化的互动联合教学工作。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来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课堂与对联文化结合的教学: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对联的课堂呈现工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联文化的课堂融入是为了辅助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对联的课堂正确呈现至关重要,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语文课文内容时,根据文章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呈现对联文化在初中学生面前,从而有效地调动初中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朱自清先生创作的《背影》这一篇文章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出袁敦礼先生为其撰写的“至性怀亲留背影,大文传世见心声”这一对联来辅助教学,将《背影》这一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对于父爱的歌颂直观地用对联呈现在初中学生面前,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师生合作,即兴创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发挥出对联文化的教学作用,其还应当积极加强课堂师生的互动,带动师生合作创作对联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三、课外实践,创作赏析

课外实践教学同样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比,初中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面更占据优势,可以给予初中学生更多的对联学习和创作时间和机会,更有利于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优势所在,并且积极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结合对联文化进行教学,促进初中学生对联文化创作和赏析能力的科学提升,从而全方面地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来组织名为“传统对联文化的民间发现”主题课外实践活动,让初中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本土当地的地方民间当中寻找传统对联文化的体现,比如说当地的宫廷遗址、商贾府邸、古典园林以及道观寺庙等地方,这些地方都保留着许多的中国传统对联文化。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这些地方进行对联抄录并进行赏析的方式,来有效地锻炼初中学生对联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丰富初中学生的文学见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发展和书法等内容,使得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对联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对联文化。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初中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传承和发扬对联文化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对联来辅助现代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 篇4

一、传统识字课型的偏向

一直以来识字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实践中, 很多教师在处理识字与阅读写作的关系时曾出现过两种偏向:

1. 片面强调识字写字对阅读写作的制约作用及其重要地位, 将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唯一的、单纯的“重要任务”, 忽视了尽早阅读与写作, 忽视了及时发展语言, 忽视了读写对识字写字的促进作用, 延误了语言的及时发展, 也造成识字效率不高。

2.为了尽早阅读与写作, 夸大了汉语拼音的作用, 试图以汉语拼音代替汉字, 提前进行阅读与写作。虽然在发展学生语言和发展学生读写方面有一定的进展, 但是拦路虎只被绕开而没有消失, 学生最终的读写还是要用汉字。识字质量不高和识字数量不够, 不仅严重影响读写的顺利进行, 也对学习汉语言文化有消极的影响。

二、多媒体识字教学模式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低年级的识字要求做了很大的改变。下面我以小学语文第一册《自选商场》为案例, 作进一步的阐述。

1.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 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 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 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 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在开始学习《自选商场》时, 我了解到孩子对这个事物很熟悉, 所以我就出示了自选商场的课件图片, 并问:“这是什么地方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自选商场。”接着, 我让学生和我一起表演“妈妈和孩子”一起去商场买东西的情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演着, 通过模拟对话, 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顿时, 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起来了。

2.自主识字, 渗透学法。

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在识字活动中运用猜字谜、编字谜, 不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如教学“毛”字时, 就有学生说出了:小手不小心被扭弯了;“本”字就说木头的根露出来了。再者, 我还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 利用多媒体显示出来, 让小朋友去猜, 去读。如“竹子下面长了毛” (笔字) 等。另外学生还想出了很多记忆生字的方法:如用熟字加、减、换、改的方法识记生字, 如:“乃”与“奶”“、扬”与“场”“、迟”与“尺”……还有编儿歌、组词造句等等。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不露痕迹地给学生渗透了学习的方法, 对他们以后的识字有很大的帮助。

3.游戏巩固, 说话练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于是我采用游戏的形式, 来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先用“找朋友”的游戏来检查学生对单个生字的认识, 然后又用“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个别同学的发音。鉴于孩子们对文中的物品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之后我就直接出示了课文里的商品名称, 并要求孩子们借助拼音读词语, 他们很快就准确地读出了词语。于是, 我又设计了给商品贴商标的游戏:我随机出示相关的商品实物, 然后让学生举起相应的商品名称, 举对了就代表你买到了那个商品, 学生就说:“我买到了……。”或者有的同学说:“我想买……。”跟同学进行游戏说话的巩固练习。有了这些游戏作为载体, 学生不仅乐于学习, 更能主动地、轻松地、快乐地巩固学习的生字, 心情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4.拓展阅读, 知识整合。

在巩固识字后, 我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 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阅读我给他们提供的相关阅读文章, 这样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层面, 对教材进行了适度适量的超越。学生的识字量扩大了, 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

5.说写表达, 实践运用。

其实在学生大量阅读后, 他们都会有一种想跟别人分享自己阅读收获的冲动。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商场的经理, 你还可以在自选商场里添加什么物品, 让人们购物更方便?”在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后, 我立刻让他们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留下了自己的“杰作”。这不仅可以让他们的思绪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所学的知识再次进行实践运用。

在网络时代里,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了,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适应不了当今的社会。因此, 教师要转变观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使课堂成为知识融会的地方。正如威廉·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一书中所写的:

一颗沙子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手上,

永恒在一刹那收藏。

摘要:进入21世纪,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革命。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我们的教育就必须跨上网络快车。本文用具体案例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课的教学模式。

浅谈对联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价值 篇5

一、走近对联

在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有诸多璀璨的明珠,而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对联又称对子、联语、楹联等,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对联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集中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它语言简洁优美,强调对称、音律、节拍,且内容丰富、内涵深厚,集语感美、语境美、形式美、情感美及书法美于一身。

日本著名汉学家谷温博士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有产物。”千百年来,对联作为我们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一直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短小精粹、喜庆实用”的显著特点为大众所喜爱,是民间婚丧嫁娶、春节祈福、店铺开业、建筑落成等重要活动不可或缺的庆典标志,就连全国人民的年夜餐——春节联欢晚会也引入了对联这种文学样式,烘托喜庆的气氛。

对联不仅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学生在认识对联、朗诵对联的过程中,能进一步促进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在欣赏对联、创作对联、书写对联的过程中,既能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获得美的享受,又能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是由于时代的迅速发展,当今的学子们对对联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对子的能力急剧下降。随着部分地区的中考、高考卷对对联的考察重视,学生们的失分比重也在加大。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重视对对联的教学。

二、运用对联

1. 先人为主,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课文之前,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文章,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我尝试把对联作为导入新课的手段之一。在教学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我先不讲具体内容,而是在课堂伊始,朗读了一幅对联:“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蒲松龄故居上的对联。学生听了,立刻对《聊斋志异》和蒲松龄有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介绍“岳阳楼”上的一幅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把它作为《岳阳楼记》的导入,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这样一堂课就有了好的开始。例如,在讲《石壕吏》时,我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做导语,把杜甫诗歌的特色,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都表达出来,和这首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很好地引出对本文的学习。

2. 穿针引线,推进课堂发展。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引用对联链接出新的知识,能重新让同学们兴奋,调动了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兴致盎然。对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内容很好地串连在一起。冯骥才曾为天津的一些“俗世奇人”写过一组文章,其中《泥人张》一文里有两个具有鲜明对比特点的人物:海张五和泥人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这两个人物有对比性,可以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人物性格和本质。于是,在上课时,待和同学们分析完海张五和泥人张两个人物形象后,指导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人物形象。同学们自由讨论着,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所拟的对联也很精彩。最后在同学们的发言基础之上,我和同学们一起拟了一幅对联:泥人张护尊严手艺盖世受尊敬;海张五辱人格霸气冲天遭贱卖。在此基础上,再推进到教学的下一个环节: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些“俗世奇人”?对联融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环节紧凑,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且新奇的感觉。

3. 水到渠成,提升学习品质。

在讲《岳阳楼记》时,我用“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做课堂的结束语,让美丽的、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岳阳楼在学生心目中“余音袅袅”。诵读着美文,诵读着长联,语文霎时在学生的面前展开了一幅美的画卷。有了这样的画卷,何愁学生不向往呢?

除了让学生接受已有的对联外,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对联。尽管他们自拟的对联还略显稚嫩,对仗等也不够严谨,但经过思索、讨论后的对联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一写景散文单元后,学生们意犹未尽,那山、那水、那草让人流连忘返。在进行单元小结时,我就让学生以本单元的课文为材料,自拟对联。同学们热烈讨论,小心地斟字酌句,不一会就交上了让入耳目一新的答卷:烟云飘渺秀黄山;山径幽曲织鼎湖。登峰造极望黄山千岩竞秀;气定神闲赏鼎湖万壑争流。蒙烟细水惹嫣红;轻丝罗帐撩苍石。学生诵读着自己创作的对联,充满了自豪感、成功感。

用自编对联法概括文章中心,让同学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讲完《智取生辰纲》后,我引导学生用一副对联总结本文的内容故事,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的答案丰富且精彩: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急功近利,杨志失却不义财。胆大心细,梁山英雄心想事成;有勇无谋,封建贪官鸡飞蛋打。精彩的对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透彻理解,也让师生对课堂生成有向往之意。

三、反思价值

1.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对联是中国的特产文化,它兼有诗词歌赋的优点,历千年而不衰,始终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楹会副会长、教育委员会主任何永年认为,当前楹联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楹联的普及,而学校则是普及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则是楹联文化发展的希望和生力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和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古老的对联在新世纪绽放出新的光彩!

2. 深化和推进教育改革的需要。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对联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前人实践也证明,对联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捷径,古人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训练。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提到当时私塾里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对课”。当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古文功底十分扎实,对对子的能力很强。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下一篇:工程服务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