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服务整改报告

2024-08-31

工程服务整改报告(精选8篇)

工程服务整改报告 篇1

服务大厅整改报告

收到纠风办整改通知书后,服务大厅进行了认真学习,对群众针对服务大厅提出的意见极为重视,反思之余我们深感内疚,同时,对群众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表示钦佩。在此,我们十分感谢社会各界对服务大厅工作的监督、关注和评议。服务大厅针对意见召开了查找和反思会议,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体人员参加的整改会议,并采取了有力措施,进行了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整改。

关于服务大厅服务态度不行的问题:

一是大厅的服务态度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住不放,逢会必讲,逢场必说。

二是认真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责必究。

三是因服务态度产生不良影响的给予严肃处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大厅告知制度,给群众办事提供便捷的服务条件,并不断探求知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总之,服务大厅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评议,尤其是认真对待各报账单位和群众的意见,进一步强化管理,不断改进大厅工作,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建设好大厅,管理好大厅,让全县人民满意。

工程服务整改报告 篇2

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截至2012年12月底, 全省共有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机构180个1, 达到国家评估定级相应等级标准的97个 (含评估定级后拆除的邯郸市群艺馆) ;公共图书馆机构172个, 达到国家评估定级相应等级标准的101个 (含评估定级后拆除的张家口市图书馆) ;博物馆 (纪念馆) 92个;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2212个, 覆盖了全省乡镇 (街道) 总数 (2224个) 的99.46%, 其中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979个, 达标 (面积300m2) 1652个, 达标率为83.48%。列入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二五”新建和改扩建规划的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完成1407个;农村文化室25000余个, 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1.2%;社区文化活动室2824个。多数县、乡镇、村都建起了相应规模和功能的文化广场。总投资3.1亿元、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河北省图书馆新馆已经建成并面向社会开馆运行, 总投资1.586亿元的省群艺馆新馆已经立项, 并完成外观设计, 正在进行拆迁建设。

(二) 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推进。

全省共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中心 (技术平台) 和基层服务点45000余个, 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的服务网络架构。“送书下乡工程”先后为全省40个国家级贫困县图书馆和435个乡镇图书馆 (室) 赠送农村适用图书60多万册。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 为基层配送了66台流动舞台车。为全省18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价值9030万元的设备器材。各级群艺馆、文化馆 (站) 积极开展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 在全省各地共建立音乐、美术、书法、戏剧、舞蹈等各类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1355个。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了分馆、馆外服务点300余个。扎实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 全省各级美术馆、图书馆、群艺馆 (文化馆) 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实施免费开放。近年来, 我省各级文化馆 (站) 年举办展览5000多场 (次) , 接待观众达240万人 (次) , 年组织公益性讲座1485个, 观众10余万人次;各级公共图书馆年总流通1000多万人次。

(三)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各级文化部门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依托各类文化设施, 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 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中国吹歌节、中国 (唐山) 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品牌节庆活动;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燕赵少年读书活动”“一县一品”基层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河北省特色文化广场、“基层文化之星”“河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河北省百佳乡镇综合文化站”创评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 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 各地也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活动, 如邯郸市的“中原民间艺术节”“欢乐乡村”系列文化活动, 石家庄市的“农民文化艺术节”“鼓王争霸赛”“千人大比舞”, 邢台市的“邢襄大舞台”百场惠民演出, 沧州市的“狮城读书”, 唐山市的“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全省“一县一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也已基本形成。

(四) 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

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并出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命名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证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已被列入省人大立法规划, 有望年内出台;《河北省群艺馆、文化馆服务规范》正在征求意见中。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量薄弱。

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各级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建设与使用数量不足、质量偏差, 利用率偏低, 总体上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数量不足, 一些市、县 (市、区) 尚无两馆。全省11个设区市, 还有1个市没有图书馆 (张家口市) , 2个市没有群艺馆 (邯郸市、廊坊市) ;172个县 (市、区) 中, 还有11县 (市、区) 没有文化馆, 占总数的6.40%, 18个县 (市、区) 没有公共图书馆, 占总数的10.47%;19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尚有327个站舍面积低于文化部规定的最低建设标准300平方米, 不达标率16.52%;达到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三级站建筑面积标准400平方米 (中部地区标准) 的更是寥寥无几。二是评估定级上等级馆的比例偏低。我省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两馆”评估中一级馆分别只有21个、12个, 占比分别只有11.66%和6.9%, 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比例较低;在现有的群艺馆、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中, 仍有84个群艺馆 (文化馆) 及71个公共图书馆未达到国家评估定级标准, 分别达到总数的46.67%和41.27%, 将近半数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还很难为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基础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情况严重。公共文化设施的馆舍陈旧老化,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馆舍建成年代久远, 有些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挤占挪用现象。公共文化单位没有产权的群艺馆 (文化馆) 80个, 占总数的44.44%;没有产权的公共图书馆70个, 占总数的40.70%;未配置电子阅览室的公共图书馆62个, 全部为县级馆, 占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的36.04%。四是服务能力和质量不高。据统计, 2012年全年没有举办过任何活动的公共图书馆 (包括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班等) 52个, 占总数的30.23%;全年无购置新书的公共图书馆89个, 主要集中在县级图书馆, 占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的51.74%, 超过总数的一半;公共图书馆无网站或网站访问量为0的146个, 占总数的84.88%。全年组织文艺活动低于12次 (含0次) 的群艺馆 (文化馆) 24个, 占总数的13.33%;全年无品牌节庆活动的群艺馆 (文化馆) 131个, 占总数的72.78%。全年未组织文艺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 占总数的5.16%;组织文艺活动少于12次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420个, 占总数的64.20%;组织文艺活动超过100次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13个, 占总数的0.59%。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管理与服务方面的“短板”日益突显在我们面前。五是馆舍闲置, 利用率不高。2012年全年流通总人数为0的公共图书馆19个, 占总数的11.05%;开架书刊为0的公共图书馆49个, 占总数的28.48%;藏书量为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473个, 占总数的21.38%;藏书量少于1000册的乡镇综合文化站339个, 占总数的15.33%。有些地方政府投入高额资金建设的文化设施, 在验收达标后, 后续工作跟不上, 使其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只有遇到上级部门检查、视察等情况, 才重新开启场地“亮个相”。个别地方的社区或农村文化设施服务内容单一, 甚至单纯成了打麻将、斗地主或下象棋的棋牌室。

(二) 文化惠民工程资金紧缺。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转投入不足。2012年全省无购书专项经费的公共图书馆97个, 占总数的56.40%;全省无业务活动专项经费的群艺馆 (文化馆) 82个, 占总数的45.33%;全省无业务活动专项经费的乡镇综合文化站697个, 占35.5%;业务活动经费在0.2万~0.9万元之间的48个 (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最小额为0.2万元) , 1~9.9万元的1430个, 10万元以上的仅3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缓慢。目前, 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虽已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架构, 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 各级财政大多数没有配套资金, 仅依靠中央补贴的一半资金, 设备更新、运行维护、专职工作人员保障等经费没有任何来源, 致使相当多的基层服务点建成之日即为瘫痪状态。二是“三馆”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尚未到位。2011年初, 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按级别为省、设区市、县 (市、区) 、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给予免费开放资金补助。根据《意见》精神, 我省属于中部地区, 中央补贴一半, 剩下的由地方财政配套。目前看来, 多数地区, 特别是县 (市、区) 以下单位免费开放资金仅为国家拨付资金和省财政的部分配套资金, 很多地方根本没有配套, 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将国家拨付专项资金交付免费开放实施单位, 甚至挪作他用。

(三)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者多集中在省、市级公共文化单位。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高水平人才奇缺, 并且人员结构老化严重。2012年数据显示, 全省公共图书馆共有从业人员1852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29人, 副高级职称168人, 中级职称564人。从分布情况看, 省级1个馆拥有正高级职称10人, 占34.48%, 副高级职称41人, 占24.40%;11个市级馆共有正高级职称19人, 占65.52%, 副高级职称75人, 占44.64%;160个县级馆均无正高级职称人员, 有副高级职称52人, 仅占30.95%, 平均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仅有副高级职称0.33人。有4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中级职称。全省群艺馆 (文化馆) 共有从业人员2507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50人, 副高级职称231人, 中级职称743人。从分布情况看, 省级1个馆拥有正高级职称5人, 占10%, 副高级职称16人, 占6.93%;11个市级馆共有正高级职称27人, 占54%, 副高级职称87人, 占37.66%;168个县级馆均无正高级职称人员, 有副高级职称52人, 仅占30.95%, 平均每个县级文化馆仅有副高级职称0.33人。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4440人, 其中专职人员2002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5.09%;在编人员1566人, 占总数的35.27%;共有正高级职称21人, 占总数的0.47%, 副高级职称23人, 占总数的0.52%;中级职称400人, 占总数的9.01%。公共文化服务各单位亟需补充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年轻人才, 培养后备力量。二是用人机制不完善。文化工作队伍是开展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 需要具备尽心尽责的工作作风、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较高文化修养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省、市两级公共文化单位相对好一些, 然而县一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状况就不容乐观了, 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而且人员随意性、流动性大, 队伍不稳定。致使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不专职、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情况较为严重。如某县一乡镇综合文化站, 只有一名兼职管理人员, 同时兼管人大、政协、人口计生、妇联、团委等工作, 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文化工作中。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全省仍有11个县级文化馆、5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仍有10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未安排专职管理人员, 占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总数的47.51%。三是奖惩激励机制缺失。“铁饭碗”“大锅饭”思想仍然存在, 同时, 对那些想要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文化工作人才来说, 由于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很难调动起积极性, 导致有限的文化工作队伍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 影响了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文艺人才分布不均, 大多集中在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文艺人才本来就不多, 而这些稀缺的农村文艺人才又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导致农村缺乏文艺团队;已建的文艺团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 人心不稳, 文艺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 文化政策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我省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出台, 全社会形成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良好氛围。但是, 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认识水平等制约, 长期困扰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制约因素并未根本消除。一些基础性问题依然存在。现行政策体系与文化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与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不匹配。国家出台的《国务院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造成很多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拆除后重建没有保障, 有的建成即不达标或由于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原因不能发挥其应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此外,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执行不到位, 致使基层文化队伍数量匮乏, 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事业发展。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人民至上的思想,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设、管理和使用好各类公共文化设施,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笔者建议从“建设”“利用”“队伍”“投入”四个方面入手, 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为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一) 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善省、市、县、乡 (街道) 、村 (社区) 五级文化设施网络。

适应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 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 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公共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 分年度对那些设施设备落后, 当年又无力新建或改扩建的市、县两级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进行适当补贴, 加以维修或升级改造, 尽量适应当地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全省尚无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 (社区) 文化活动室的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进行全面调查摸底, 统筹规划, 制定分年度建设规划, 争取早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形成完备的省、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二)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范化管理, 努力提高利用率。

一是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和政府主导性原则。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应该坚持公益性原则, 坚持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 完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 精心策划群众需要、扶贫扶智的文化引导活动, 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化服务内容, 让广大人民群众“唱主角”,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 (站) 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并不断丰富免费开放内容, 创新免费开放形式。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都应设置方便残障人士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文化生活, 打造活动品牌。以“燕赵群星奖”“冀图讲坛”、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等活动为龙头, 打造和推出一批公共文化示范区、群众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项目。三是强化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认知度。重点宣传免费开放的惠民政策、本土文化特色及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等。创新宣传形式, 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网络、报纸、电子屏幕、宣传橱窗、流动舞台、文艺团体等资源, 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受众率,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群众了解公共文化设施, 找到并熟悉走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门”。

(三) 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从政策上、制度上强化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交流和奖惩力度, 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为公共文化设施的良好运行和文化惠民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要求, 为各级公共服务单位、特别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二是采取多种形式, 合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 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经验,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合理采购社会、企业的人才资源, 用更加专业化、现代化的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另一方面, 还可动员企事业单位、学校、党政机关与各基层公共文化单位挂钩结对子, 并建立长效机制。共建单位可派出有一定文艺特长、文艺爱好或有文艺组织能力的人员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 同时, 也可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阵地设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形成共利共赢的局面。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招募文化志愿者, 建立机构, 开展服务。

(四) 加大投入, 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文化事业投入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古籍保护等财政资金投入、管理和使用制度。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 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二是引入多种资金投入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 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拓宽投入渠道,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全省社会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3]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定级资料汇编.

[4]关于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化馆 (群艺馆) 评估定级结果情况的通报.

[5]河北省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情况概览.

[6]关于我省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

工程服务整改报告 篇3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群众路线教育的要求,上海市嘉定区委联系实际,在“干部进联系点、代表进社区、机关进村居、党员进住户、团队进块区和听民声、理民情、议民题、办民事”的基础上,提出了“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的群众工作新思路。本文在总结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对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群众工作;民主机制;社会组织;服务群众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1-0039-04

一、开展“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的现实背景

首先,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要求党组织为群众开展“零距离”服务。至2013年8月,来上海市嘉定投资的中外企业127149家。“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契合了嘉定区新一轮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各类人才的安居乐业也需要党的各级组织开展“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其次,群众生活的多元期盼,要求党组织为群众开展“零距离”服务。嘉定原居住地农民向往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政治层面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赢得了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再次,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要求党组织为群众开展“零距离”服务。嘉定区开展服务群众的实践虽起步早、经验多,但当前也碰到了干部与群众、资本与劳动、本地人与外来人员的矛盾。“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着力于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及时解决群众中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

二、开展“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的基本经验

(一)加强领导: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的作用。第一,开展群众工作需要党组织高度的政治自觉。嘉定区委认真学习中央和市委关于群众路线教育的有关精神,为推进“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第二,开展群众工作需要党组织的创新性思维。嘉定进行群众工作的观念创新和工作方式的创新,“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强调“零距离”,凸显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时代要求;强调“工程化”操作,彰显了服务群众的科学精神。第三,开展群众工作需要党组织体系的有力支撑。“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推出后,各级党组织把日常承担民生工作职能的行政科室、事业单位、服务窗口、驻区单位和部门动员起来,提出了25个“零距离服务群众”项目,明确了3项活动内容,部署了4个实施步骤和6项实践活动,保证基层的落实。第四,开展群众工作需要基层执政骨干的执行力。基层党组织的执政骨干是落实地方党组织重大战略举措的关键。“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紧紧依靠基层党员干部,而基层党员干部的高效执行也有力地推动了群众工作的创新。

(二)关注民生:为群众生活“雪中送炭”。“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既用制度化的服务体系满足群众,也通过集中性服务帮助群众解决最紧迫的问题。第一,串门入户送服务。华亭镇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12个全科团队,确定了定时、定点、定人、定期深入社区的制度。绿化市容局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受益人数达2580人次。第二,设定“主题日”送服务。为解决群众的多元需求,嘉定区通过设定多样性的工作日期开展服务活动。截至2014年7月,嘉定区各社区开展“主题日”活动达1427次之多,解决各类社区问题近万起。第三,开辟工作现场送服务。绿化市容局在为民便民项目中,积极开辟现场开展养花义务咨询活动,为300多名游客提供了家庭养花及插花服务。还采用KT展板、横幅、发放绿化资料、免费赠送盆花、现场咨询等形式,满足群众的需求。第四,创建发展平台送服务。嘉定区共青团在实施“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的过程中成立了“青年创业孵化平台”,为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提供政策咨询、孵化基地、创投基金等配套指导,并组织“启航导师”对创业青年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积极与区人社局沟通协作,实施扶持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青年人就业专题职业指导讲座,加强对本区失业青年的就业扶持工作。

(三)问需于民:把握群众的新期盼。嘉定区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善于通过民主机制实现群众的利益,取得了实效。一是干部组团了解民意。党组织通过特定人员组成的团队对基层群众进行实地走访,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嘉定区委把全区271个村居340988户家庭划分为1672个块区,组建了近3000个组团式服务团队,收集了4985个问题。二是现场办公了解民意。华亭镇在联华、连俊村建立了“一门式党群服务站”,相关领导干部每周四到现场办公,倾听、收集、反馈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走门串户了解民意。嘉定新城(马陆镇)的工作人员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原则,把走户串门过程中了解到的民意诉求记录在《民情日记》上,做到一事一记,事事有回音,为零距离服务群众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四是多方联动听取民意。党政方面的多个工作系统依据自己的职权走进群众,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嘉定区新成路街道构建了五级联系群众的体系,形成了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民意获取机制。五是运用信息化技术了解民意。用信息化技术获取民意是掌握民情的有效手段。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线上互动来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汇聚民智。

(四)群众参与:以民主机制实现群众利益。“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注重把领导干部转变作风与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结合起来,形成了可操作性的民主决策和民主协商机制。第一,通过代表机制把群众意见变为决策。新成路街道坚持每年召开社区代表会议,社区委员会定期组织社区代表开展巡视工作,对社区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有效地处理。第二,通过楼宇党小组把群众意见变为决策。新成路街道以楼组党建为依托,发挥党员、居民代表、楼组长和骨干的引领作用,激发居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社区建设充分体现广大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第三,通过民主协商把群众的建议转化为决策。嘉定区安亭镇为实现利益的公正分配,探索了以民主协商的机制。该镇向阳村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向阳村干部工资评定机制》,让村民代表通过投票确定村干部的工资。第四,通过听取民意直接把群众意见转化为决策。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下属社区居委会让居民直接参与小区改造、小区治安、房屋维修、物业管理等事务的事前决策听证、事中矛盾协调、事后决策评议,真正使居民的事让居民做主。

(五)方便群众:快速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着眼于方便群众的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利益需求。第一,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窗口服务。工商局在推进“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的过程中,推出了“6+10”窗口便民服务,让网上年检、并联审批、工商说案、消费维权就在群众身边。目前,嘉定的社区还普遍建立了“一门式”服务和“一站式”服务的办事窗口。第二,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嘉定区新成路街道给家家户户送上了一本“通讯录”,群众如有健康卫生、家电维修、唱歌跳舞、法律咨询等需求,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第三,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上门服务。人社局针对部分失业人员大病住院或特殊情况,“就促中心”、“工伤认定中心”主动上门,及时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困难。司法局公证人员为老年人、危重病人以及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上门办理遗嘱、继承、委托等公证事项达30多件。第四,为群众提供便捷的集中服务。真新街道举行了“零距离服务群众活动”,推出理发、量血压、修伞、磨剪刀等便民项目,力求从小事做起。第五,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服务。人社局针对部分大龄失业人员容易忘记办理申请领取延长失业金或岗位补贴的实际情况,“就促中心”专门制定了失业人员信息统计表,确保每一位大龄失业人员都能够按时办理和领取各项补贴。医保中心还实施了“早上早一点,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的工作制度,实现了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和全覆盖。

(六)畅通诉求: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用法治思维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第一,通过开辟群众的投诉机制维护群众的权益。绿化市容局在开展服务群众的活动中关注群众的投诉,专门组织力量集中梳理群众的投诉问题,有效帮助群众实现合法权。工商局利用信息技术畅通群众的投诉机制,通过加载专门的网络申(投)诉举报链接,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提出申(投)诉事项,确保消费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第二,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群众的权益。司法局根据自身工作的特定优势,要求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工作室全体调解员挂牌亮名,截至2014年6月,该局的“法援前哨”便民服务点共接待咨询265人次,办理法律援助116人次,并多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办理法律援助。第三,通过协商调解维护群众的权益。总工会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同时,非常重视用协商调解的方法维护相关利益人的权益。2014年上半年,劳动争议调解室受理劳动争议769件,调解成功262件,成功为申请人索回补偿、赔偿等各种款项计259.39万元,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应有利益。第四,通过提供个性化法律服务维护群众的权益。绿化市容局对于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案件,予以现场调解;对于案情较复杂的案件,他们引导职工填写相关法律文书、提出调解申请或仲裁申请;对于属于农村户口或存在经济困难的职工,移交区法律援助中心审批。法律服务个性化,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七)群众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服务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重视发展和利用社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而且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实效。第一,创新群众自治组织服务群众。嘉定区依据自身的特点,创建了服务群众的多元化的群众自治组织。嘉定镇街道在社区普遍成立了“睦邻点”,这是按照群众的兴趣或爱好而建立起来的群众组织。党组织通过这些组织,不仅可以了解群众的意愿,而且能为群众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服务。嘉定区的不少街道、镇还创建了“客堂汇”,村民中的“群众领袖”为召集人。“客堂汇”既是村民的聊天室,又是村民反映问题的新场所;既是村民的娱乐厅,又是村民学习的聚合地,党组织就通过群众自治组织凝聚了群众,服务了群众。第二,创建“社区之家”服务群众。新成路街道依据社区实际,着力打造“一居一品”社区自治品牌项目。通过邻里之家、青年之家、红枫之家等“八个之家”活动,引导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第三,成立“新市民自治委员会”服务群众。嘉定用民主选举的形式在相关社区成立了“新市民自治委员会”的群众组织,其与新市民有同乡情,有共同的问题,因而做群众工作的成效较大。第四,依托社会组织服务群众。2014年5月份,区委成立了嘉定工业区ideal人才联合会,下属嘉定工业区归国留学人员分会、企业家沙龙、专业技术人才分会、人力资源管理者分会、社会工作人才分会、新青年分会、巾帼联谊会等7个分会。通过这些分会为群众服务,不仅促进了社会稳定,而且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第五,引进“社会组织”服务群众。嘉定区南翔镇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大胆利用市场机制购买服务,发挥社团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优势,为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八)整合资源:集聚服务群众的资源体系。“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善于利用和整合各类执政资源,极大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质量。第一,通过优势互补为群众服务。嘉定新城在与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监督、工商所等部门共同设摊,提供物业维修、保健咨询、汽车保养、家政服务、农行卡业务咨询和政策咨询等各类服务,满足了群众的需求。第二,通过部门合作为群众服务。南翔镇在为群众服务的活动中,联合镇拆违办、综治办、城管举行以“拆违控违”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将普法宣传推进社区。第三,通过聚焦人才服务群众。嘉定新城(马陆镇)把社区内的党员、离退休干部、楼组长、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等组织起来,形成了以网格团队为基础、党员活动小组为核心,社区力量为辅助、“十日”主题日为形式的工作格局,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生活需求。第四,通过征召社区志愿者服务群众。嘉定新城(马陆镇)规范志愿者招募,建立志愿者管理评估星级制,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志愿者的积极性。今年来,嘉定区民政局志愿者对3800名高龄老人每周上门探访一次,嘉定区卫生局全系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2万小时。

(九)完善制度:服务群众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导向,构建了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第一,联系群众制度化。总工会经常性地联系群众,建立了领导接待日制度,解答职工疑问,了解职工情况,协调处理劳资矛盾。嘉定新城(马陆镇)社区创建了民情联系责任制,做到“新进住居民户必访,大病重病居民必访,高龄独居老人必访,贫困户必访,烈军属、优抚对象必访,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居民户必访”,把联系群众的工作推向了规范化和常态化。第二,解决问题制度化。嘉定新城(马陆镇)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建立了“组织保障机制”,“问题发现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化解了大大小小的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和谐建设。第三,服务群众制度化。新成路街道为有效服务群众,建立健全了服务公开、走访联系、必访联系、团队服务和平台服务等五项制度,构建了“一图、一站、一卡、一箱、一会”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服务。第四,工作机制制度化。绿化市容局在全区所有的居委会建立了城管与社区的联系机制,建立了定时、定点、定人的“三定”制度,创建了城管执法部门、居委会、物业、业主“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系,推出了执法服务公示牌、城管执法宣传栏、举报专用箱的“一牌一栏一箱”工作机制。

(十)群众监督: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创新了群众监督和测评方法,提升群众对“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满意度。第一,请群众跟踪监督。嘉定区南翔镇的领导班子在《南翔报》上公布走访群众的线路和服务群众的承诺,并把报纸送到每家每户以便群众监督;该镇的各村(居)委会把公示牌张贴到每一个楼组和自然村,以便群众在第一时间找到走访队伍反映问题,并在监督下促进了服务承诺的完成。第二,请群众全程监督。全程监督,就是邀请群众代表对“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在每个时间节点上进行监督。嘉定区新成路街道邀请10名退休党员群众组成项目监督员队伍,通过“听、查、看、问、访、评”等方法,对活动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及时传递群众意见建议,力求活动扎实有效。第三,请群众测评监督。测评监督,是群众对党组织开展“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结果的监督。嘉定区坚持群众满意为工作标准,启动了群众测评的机制。嘉定区华亭镇在实施“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的工作中,围绕是否“有效”、“有用”、“有果”,组织群众对项目实施评估,进行满意度测评。

三、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一)既要有集中性服务,又要有制度化服务,确保服务群众的机制常态化。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为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而开展的集中性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党员干部不能长期坚持的一些服务性项目。各级党组织要把党员干部能够坚持而且必须坚持的集中性服务群众的项目转化为政府部门或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转化为常态性的制度。

(二)既要有劝解式服务,又要有法律式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权益。一方面,党组织要敢作敢为,遏制个别群众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党组织要协调各种力量严格执法。只有党组织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先礼后兵、公平正义、符合程序,就一定能迅速纠正群众中的不法行为,从而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既要有单项性服务,又要有综合性服务,努力构建服务群众的立体化体系。在区级层面建立一个“为民服务协调组”,让基层或部门把需要区委协调解决的问题集中统一起来,由区委有关部门统一解决。可以预见,单向性的热情服务与综合性的统一服务相衔接,有利于有效解决群众的困难。

(四)既要有指令性服务,又要有主动性服务,不断增强政府机关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为增强各级领导机关服务群众的意识,嘉定区不少乡镇的基层部门要求对群众实行延时服务、准时服务、错时服务,有的还要求24小时服务。为使群众满意,一些部门要求服务人员对客户的蛮横持宽容态度。毫无疑问,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党和政府联系群众。但是,一些管理服务人员的思想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情绪。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一门式”服务的人员大多数是派遣工。他们工作责任大、压力重,但工资偏低。这些人员在科层制体系中会接受领导提出的工作要求,但现实的工作待遇往往消解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提高派遣人员的服务积极性,既要有价值观的引领、工作上的严格管理,也需要生活待遇上的关照。在调查中,派遣工作人员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但不少领导干部和群众却为他们抱不平。他们认为,要使派遣工作人员保持工作的积极性,靠思想境界一时可以,但难以保持长久。调查组建议,为使服务机关保持高质量的服务,应该依据全国总工会关于派遣工待遇的精神,适当提高政府机关中的派遣工待遇,让他们安心、有服务群众的荣誉感。要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把派遣工的雇佣意识转变为主人意识,把职业意识转变为事业意识,从而为服务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既要有全方位服务,又要有适度性服务,使服务群众的工作保持持续性。服务群众是各级党组织应有的义务,但服务群众也应分类并兼顾服务量的轻重。对群众需要的服务,有的要坚持和加强服务,有的则要适度服务。对日常生活中的群众需求,群众完全可以自我承担,而党组织提供过度的服务不利于群众的成长。事实上,群众中的不少问题囿于政策等因素,党组织也难以解决。如对外地群众的子女在驻地就学的问题,群众家庭中的子女就业问题等。服务群众,要把群众自主解决问题与党组织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把群众的热切期盼与党组织现有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群众的特殊要求与现行的法制政策结合起来,不能搞“疲劳服务”,不能调高群众“胃口”,更不能无条件无原则满足群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与“引导教育群众”的统一,推动群众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常态化。

执笔:刘宗洪 成员:金林泉、赵刚印、刘红凛、朱佩明、袁峰、赵大鹏、徐学通等

服务整改报告 篇4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任务

我局领导高度重政府机构窗口服务督查出现的问题,为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有解决,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进驻大厅单位及有关股室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完成政府机构窗口服务督查出现问题的整改,确保了整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

二、针对问题,逐项进行整改

(一)实体大厅部分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未履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有时存在缺岗和“踢皮球”现象,企业和群众办事多次来回跑整改情景。

1、端正态度,服从政务局的管理,严格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AB角制度等相关规定,做到零缺岗、零缺席。

2、明确工作人员各自职责及岗位职责,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杜绝“踢皮球”现象,做到一个窗口办结。因审批业务关系,确需要回局上办理的,耐心与办事人员说明。

3、人员不足的问题已上报单位,正在申请单位选派业务骨干进驻政务服务大厅。

4、“最多跑一次”事项已初步完成梳理,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已实施“最多跑一次”行动,方便群众办事。

(二)全省网上大厅的部分栏目空白或文字有错误整改情景。

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认真仔细校对上传材料,确保准确无误,出现错误及时进入后台进行更改。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校对,今后如有变动,会及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更改,确保相关栏目或文字准确无误。

(三)部分窗口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和所需材料不够完善整改情景。

按照云南省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及上级下发的取消和保留证明材料清单决定的相关文件,组织相关人员重新编制行政许可办事指南(简版),对行政许可纸质版办事指南和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办事指南进行梳理,确保各要素贴合《全省政务服务事项要素梳理规范指南》要求和描述准确,同时做到编制的办事指南和录入政务服务网上大厅的办事指南一致。此项工作已整改完成,新编的办事指南已经摆放在服务窗口。

(四)审批过程中涉及中介机构供给服务的环节多、耗时长,如: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划方案编制、勘测定界等单个中介服务环节耗时均不低于30天,且经常中介服务成果质量不达标、评审通可是、反复修改,导致中介服务时限失控、审批时限无限延长,阻碍行政审批提速增效和重大项目推进整改情景。

我局的审批事项无中介服务事项。

(五)线上线下融合不够。事项在审批部门线下办理完成后,仍需人工将二次录入全省网上大厅整改情景。

售后服务整改报告写作 篇5

收悉贵部信息反馈,我公司生产的xx,在使用过程中出现xxx。

接到信息反馈后,我们公司极其重视,组织技术人员和生产有关人员进行了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事故原因:xxxx)

对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生产工人加强责任心,注重细节,确保内在质量的同时,加大外观质量的监控。

2、严格按工艺操作,设备调整操作要认真、仔细。

3、质检人员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在线检测。

4、质检部门加大产成品的抽检力度和增加检测数量,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

对因质量问题给贵厂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抓细管,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再次感谢贵厂的大力支持,欢迎对我们的产品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及时供货,搞好质量反馈,做好售后服务。

xxx公司

规范服务行动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篇6

“规范服务行动”自查报告和整改措施

我院自县卫生局下发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实施方案以来,认真贯彻各项政策要求,积极开展工作,按照“卫生强基”工程、“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等有关要求,制定本院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自查活动。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1、我院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我院制定了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方案与考核标准,健全完善了各项医疗管理制度职责。医疗质量管理按照管理方案和考核标准的要求,定期深入科室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核心制度的落实,检查结果与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医护人员执证上岗,依法行医,严格执行医院的核心制度。

2、医疗护理管理方面

能够严格按照《山东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山东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2010版》、《护士条例》等规定实施管理工作,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了各种法律、法规,确保做到知法、守法、依法执业。合理应用抗生素,并定期开展处方点评,进行公示。实行了阳光收费及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一本通”减少了患者的费用。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确保将患者知情同意落到实处。制订了医嘱制度和执行流程。建立了患者坠床与跌倒报告制度,有防范措施。各科室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健康教育内容。

3、不断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

断提高。

我院定期召开医疗安全大会,对全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并与各科室有关人员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考核。举办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等培训。安全检查结束后,我院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纠纷隐患,找出核心问题和整改措施,然后召开科主任、护士长、业务骨干会议进行质量讲评,有效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定期进行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按照三基培训考核计划,各科室每季度必须考核一次,医院半年举办一次全院性的闭卷考核,参考率、合格率务必达90%以上。

4、健全了防范医疗事故纠纷、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预案,建立了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机制。

5、医院感染管理 

(1)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我院建立和完善了医院感染控制小组。业务院长担任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 (2)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得到了落实。

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和任务要求,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召开医院感染管理会议,总结近期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解决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布置下一时期的工作重点。

(3)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意识。

(4)认真开展了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监测工作,降低了医院

感染率,从未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现象。加强了一次性使用用品的管理。各科室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办法”。各科室按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使用用品用后,由专人集中回收,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1、安全生产和岗位设置方面

医院部分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不完善或未严格落实,有关劳动生产的纪律条文不健全。部分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致使部分相应工作开展受影响。岗位人员配置不合理,相应专业人员特别是辅助科室人员不足,致使相应业务开展不力。医疗机构后勤服务管理欠规范,安全生产措施欠全面,部分项目未严格落实。

2、医疗护理方面

医疗核心制度基本完善并落实到位,部分规章制度如技术准入制度的理解和落实有欠缺。医疗护理文书部分书写欠规范,日常记录不及时,相应培训学习较少,检查评比较少。

3、临床用药和辅助检查方面

医院认真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但部分用药习惯有待改正。部分抗生素应用欠合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全员培训欠深入。辅助检查开展项目不够全面,“一单通”制度尚未全面推开。

4、传染病防控方面

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但在病人随访、健康教育等方面不够及时和全面。

5、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监测工作开展受限。

6、医疗纠纷处理方面经验不足。

三、整改措施

1、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制定劳动生产纪律。

2、合理配置人员岗位、促进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强相应业务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杜绝无证执业。

3、严格要求各项文书书写规范,多举办培训学习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山东省护理文书书写基本要求和格式》等,加强病历书写培训和日常管理。

4、合理临床用药,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应用预警机制。

5、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辅助检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6、做好防控传染病的人员培训、物资储备、预检分诊、诊断救治、疫情上报等工作。

7、建立患者投诉管理机制,改进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

8、加强后勤服务管理规范促进安全生产。认真做好放射科、氧气供应、危险品仓库、配电室等部门的安全管理和全面排查,严格制度建设和落实。

工程服务整改报告 篇7

1.1 会计科目的设置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规范的财务会计报告, 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设置和添加会计科目, 而只能在固有的科目下进行二级科目的添加。因新科目增设的必然需求, 其设置及核算内容在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 都会产生歧义, 进而会影响到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1.2 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

1.3 宏观会计政策对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存在一定的影响。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和编制方法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 而在各具体会计准则中还没有对财务会计报告做具体的规定, 仅是对现金流量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日后事项发布了具体会计准则。但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还不十分完善, 这种滞后性也必然会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

2完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政策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会计法》。

2000年7月已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虽然相比修订以前, 其内容已经相当的完善,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的问题、相关性问题规定不到位, 法律责任中没有涉及民事责任的问题等。

2.2 进一步完善利润表。

收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一份利润表的后面存在着相当多的利益关系。在实现原则下, 传统会计收益一般可划分为营业收益和持产, 前者的确定必须在商品或劳务销售等关键事项发生;后者指的是持有资产的已实现的收益中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损益, 因其缺乏客观计量的相关条件或不能通过一些经济事项加以证实而不予确认。因此这种方法会使得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收益, 而且将未实现增值也摒弃在收益计算之外, 因此, 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业绩报告理论, 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 可采用以下政策:单独编制全面利润表, 以作为利润表的补充。通过利润表着重反映会计主体当期的经营业绩, 而通过全面利润表则全面反映当期会计主体的全部经营业绩和其他财务业绩。

2.3 建立一个多元财务报表体系框架。

由于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不同的, 因此。只用一种方法提供单一的会计信息, 对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 信息的提供单一与否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并会因此而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因此, 提议建立一套多栏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框架模式, 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加以处理, 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

2.4 应该注意加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的构想。

随着财务信息相关性的越来越加强, 公允价值的地位急切需要得到改善。除了在会计事项中对公允价值予以重视外, 政府机关、财务部门及相关的会计权威机构应该再出台一些相关的条例对其的地位予以确认。

摘要:会计政策直接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 完善会计政策、改进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措施, 可改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工程服务整改报告 篇8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对省民政厅工作和吴桂英厅长履职情况进行了评议。省人大评议意见下发后,我们立即召开了厅党组会议、厅长办公会议、厅务会议等重要会议,全面部署,深入开展整改工作,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去年9月,我们按照述职评议意见,及时组织全系统进行深入调研,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并专门发文,要求各级民政部门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抓紧落实整改相关工作;去年12月,我们召开全省民政局长会议,围绕贯彻落实整改意见,要求各级民政部门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汲取人大代表智慧,不断加大整改力度,全面部署全年工作;今年1月。我们将整改工作作为今年重要内容写入2007年民政工作要点,纳入对各市民政工作目标考核;3月,又根据省委、省政府“作风建设年”活动总体部署,结合民政工作特点,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走千访万”(走千村、访万户)主题活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查摆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5月,我们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局处室将整改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仔细对照整改要求,全面落实整改措施,认真撰写整改报告。在厅领导班子和厅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以述职评议为动力,以落实述职评议整改意见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省民政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一年来有关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学习研究,进一步用科学发展现统领民政事业发展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民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谋划民政工作,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指导全省民政工作,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一)加强前瞻性研究,找准方位,明确发展目标。准确把握民政工作的方位和发展目标是推进民政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抓住筹备召开第十六次全省民政会议的有利契机,集中厅机关所有骨干力量,邀请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开展民政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在客观评价我省民政工作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政工作方位和发展目标,并正式出版了由吴桂英厅长担任主编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和《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研究》等,民政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明确了民政工作的方位。我们提出,民政是为民之政,和谐之基。民政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作用。二是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民政事业的主要目标。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城乡居民民主政冶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福利服务对象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切实有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公开、透明、规范,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三是将民政机制建设作为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重点内容。通过健全完善领导机制、部门协作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整合民政事业发展资源,夯实民政事业发展基础,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上述关于民政方位、发展目标和机制建设的认识得到了省政府的赞同,并写入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步加强民政工作加快发展民政事业的意见》(浙政发(2007]26号),作为第十六次全省民政会议的重要文件下发,为加大全省民政事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二)突出重点问题研究,提升把握全局、协调推进能力。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浙江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对影响民政事业发展重要问题的研究,稳妥处理好民政公益事业与社会化、破除行业垄断与促进行业发展、严格执法与为民服务、政府管理和社会投入等重大关系,拟定下发了系列政策性文件,认真谋划民政事业发展战略格局。一是促进民政功能的有效延伸。不断强化民政工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进民政工作从“兜底”型保障逐步向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保障转变,将民政对象由“最可爱的人”和“最可怜的人”等特殊群体拓展到全体社会成员。二是优化民政事业发展布局。不断增强民政事业发展的均衡性,推动工作布局从原来以农村为主逐步向城乡并重转变,促进城乡民政事业共同发展。三是深入推进民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动民政工作方式实现从临时性、分散性、救急性保障向整体制度性安排和规范化建设转变。四是创新民政工作机制。切实推动民政工作机制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方向发展。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

(三)创新调研工作栽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完善调研工作制度,重新修订《浙江省民政厅调查研究工作考核办法》,落实厅领导、各局处室和直属单位的调研工作责任制,努力营造领导总抓、处室协同、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调研工作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有利契机,在全省民政系统范围内广泛开展以“创为民解困新业绩、树为民服务新形象”为主题,以“走千村、访万户,知民情、解民困,创业绩、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走千访万”活动,全体民政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深入调查走访,了解基层工作实际、群众诉求和民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仔细分析原因,研究思路对策,不断推动调查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全省民政系统已走访10401个村(社区),18572人,收集意见5799条,出台整改措施956个。同时,创新调研工作载体,筹备和举办首届“浙江民政论坛”,向社会和民政系统发布委托研究课题和自选课题30余个,并提供资金、技术、人员等全方位保障。目前,论坛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共收到系统内外理论研究成果70余篇。届时,民政论坛将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学,并交流优秀理论成果,进一步开阔全省民政系统干部的理论视野,提高理论研究和指导民政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二、深化民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上一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下一篇: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