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路标技术

2024-06-09

覆盖路标技术(精选3篇)

覆盖路标技术 篇1

生物覆盖也叫秸秆覆盖, 它是利用作物秸秆和一切残体覆盖地表, 达到蓄水保墒、改土培肥、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目前推广的生物覆盖技术是一项综合的旱作技术。玉米生物覆盖有5种形式, 这就是, 半耕整秆半覆盖, 全耕整秆半覆盖, 免耕整秆覆盖, 短秸秆覆盖和地膜、秸秆二元覆盖。

一、覆盖形式和操作程序

1. 半耕整秆半覆盖

玉米立秆收获后, 一边割秆一边硬茬顺行覆盖, 盖67 cm, 空67 cm, 也可以盖60 cm, 空73 cm。下一排根要压住上一排梢, 在秸秆交接处和每隔1m左右的秸秆上要适量压些土, 以免大风刮走。第2年春天, 在未盖秸秆空行内耕作、施肥。用单行或双行半精量播种机在空行靠秸秆两边种两行玉米。玉米生长期间在未盖秸秆行内中耕、追肥、培土, 秋收后, 再在第一年未盖秸秆的空行内覆盖秸秆。

2. 全耕整秆半覆盖

玉米收获后, 将玉米秆搂到地边, 耕耙后顺行覆盖整株玉米秆, 盖67 cm, 空67 cm, 下一排根要压住上一排梢, 在首尾交接处或1m左右距离的秸秆上, 适量压些土。第2年春天的施肥、播种以及玉米生长期间的管理与半耕整秆半覆盖相同。

3. 免耕整秆覆盖

玉米收获后, 不翻耕, 不去茬, 将玉米整株秸秆顺垄割倒或用机具压倒, 均匀地铺在地面, 形成全覆盖。第2年春天, 播种前2~3 d, 把播种行内的秸秆搂到垄背上形成半覆盖。播种方法采用两犁开沟法, 先开施肥沟, 沟深10 cm以上, 施入农家肥和化肥。第2犁开播种沟, 下种覆土。生长期间, 管理和半耕整秆半覆盖操作程序相同。

4. 短秸秆覆盖

在玉米起身拔节期, 将玉米秸秆切成6~10 cm的短秸秆, 均匀地撒在玉米行间, 其他程序同常规生产。

5. 地膜、秸秆二元覆盖

“旱、寒、薄”是高寒冷凉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推广地膜、秸秆二元覆盖技术是解决“旱、寒、薄”三大问题的重要技术之一, 它既有地膜覆盖增温保墒作用, 又有秸秆覆盖蓄水保墒、肥田改土作用。

(1) 地膜、秸秆二元双 (层) 覆盖技术

(1) 主要操作程序:开沟→铺秆→起垄→施肥→盖膜→打孔→播种。 (2) 开沟铺秆。秋收后用犁开成40cm宽、20~27 cm深的沟, 将玉米整秸秆铺于沟底覆土, 起垄过冬。要求形成垄和空档各占一半的133 cm一带田。 (3) 施肥、盖膜、打孔、播种。第2年春天玉米播种前在垄上先施肥再覆盖75 cm宽的地膜, 然后在地膜两侧打孔种两行玉米, 小行距50 cm。田间管理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秋收后继续例行覆盖, 其余配套农艺与地膜、秸秆单覆盖雷同。

(2) 地膜、秸秆单 (层) 覆盖技术

(1) 主要操作程序是:开浅沟→铺秆→浅覆土→另起垄→施肥→盖膜→打孔播种→田间管理。 (2) 开浅沟铺秆。玉米收获后, 用犁开沟, 沟深10~15 cm、沟宽25 cm左右, 将玉米整秸秆铺于沟底浅覆土 (或间隔覆土) 过冬, 形成133 cm一带, 秸秆覆盖和空档各占一半 (也可不开沟铺秆) 。 (3) 整地施肥盖膜。在空档处, 每0.067 hm2施碳铵和过磷酸钙各50kg, 沟施覆土, 然后整地起垄 (可在秋后覆盖秸秆之后起垄或者在第2年春天整地起垄, 及时覆盖75 cm宽的地膜) 。 (4) 播种管理。在地膜两边分别打孔播种两行玉米, 播深要掌握在3~5 cm, 出苗后及早间苗、定苗。沟铺垄盖技术要求一次性施足底肥, 若肥力不足, 可在拔节后在膜侧开沟追肥。田间管理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同。

生物覆盖还要因地制宜, 半耕整秆半覆盖、全耕整秆半覆盖、免耕整秆覆盖和短秸秆覆盖适宜于海拔1300 m以下, 坡度15°以下, 年均气温7℃~8℃以上, >0℃的年积温在3500℃以上的广大中晚熟玉米旱作区。每0.067 hm2覆盖秸秆以500~1000 kg为宜。地膜、秸秆二元覆盖适于≥0℃年积温3 000℃~3 500℃的冷凉区。每0.067 hm2覆盖秸秆400~600 kg为宜。但这些条件也可因地制宜, 适当改变。

二、玉米生物覆盖配套农艺措施

1. 选用良种

玉米生物覆盖田改善了生态条件, 所以应选用高产、抗病、抗倒伏的品种, 目前以烟单13号、中单2号、丹玉13号、农大60和晋单27号等品种为宜。

2. 合理密植

在当地常规栽培密度基础上, 每0.067 hm2增加300~500株玉米。

3. 防治病虫害

生物覆盖玉米田, 早春地温低, 出苗缓慢, 易感黑粉病, 应采用种子包衣, 或用质量分数为50%的甲基对硫磷乳油按1∶50 (水) ∶500 (种子) 的比例拌种, 或用40%拌种双按种子量的0.3%拌种, 发现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植株要及时拔除, 最好烧掉病株。

4. 平衡施肥

在当地配方施肥的基础上, 施足底肥, 适当增施15%~20%的氮肥, 以便调整碳氮比, 有利于秸秆腐解。一般情况下, 每0.067 hm2生产600~800 kg玉米籽粒, 应该施纯氮15~22 kg, 五氧化二磷7~10 kg。地膜、秸秆双相覆盖的高产、高效田还需适当增施氮、磷、钾和锌肥。

5. 中耕除草

生物覆盖田虽然可以抑制杂草, 但是, 在不规范的覆盖田和免耕覆盖田中, 还必须中耕除草, 或者用除草剂在播后或苗期进行化学除草。有些冷凉地区玉米苗期地温低, 生长缓慢, 中耕应当做到“两要”:“要早”, 第一次中耕在4叶期—5叶期进行;“要深”, 深度达10~15 cm, 以利于提高地温。

6. 配备专用机具

整秆玉米覆盖可选用半覆盖机覆盖或用大型农机具直接压倒覆盖。用小型旋耕机耕作施肥, 用半精量播种机播种。免耕覆盖可用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免耕播种机, 一次完成扒秆、破茬、松土、播种、施肥、镇压等作业。

三、玉米生物覆盖注意事项

1. 生物覆盖要注意“四盖四不盖”

“四盖四不盖”即盖旱地不盖保浇水地;盖向阳沟坝地不盖背阴冷凉地;盖盐碱地不盖下湿地;盖单作或两作地, 不盖间套多种多收地。

2. 生物覆盖技术要规范

许多人认为, 生物覆盖无技术可言, 随便把秸秆放到地表就了事。因此, 出现了覆盖秸秆宽窄不一、稀稀拉拉, 有的秸秆上盖土过多等问题。覆盖秸秆过乱的田块, 一定要整理规范, 这样才有利于机械耕种等作业。覆盖量不当容易影响效果。秸秆覆盖量过多则影响地温, 不利于苗期生长, 覆盖量不足, 则保墒差, 容易草荒。秸秆上压土过多, 容易引起草荒, 保墒效果也不好, 也不易中耕除草。一般是在秸秆首尾交接处适量压土, 或用带土根茬2~3个, 如果秸秆长, 风大的地区, 每隔1 m处, 再压少量土。

3. 生物覆盖必须合理施肥

有人认为, 覆盖的秸秆是很好的有机肥、生物覆盖田可以少施或不施肥料也能增产。其实, 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秸秆腐烂时, 微生物活动需要一定的氮素, 需要适当的碳氮比, 一般以25∶1为宜。腐解1 000 kg秸秆, 需要16 kg氮素, 碳氮比才算合理。只有先提供一部分能源 (氮肥) , 使微生物活动加强, 才会分解出更多的养分。因此, 生物覆盖田要比常规生产田多施15%~20%的氮肥。

4. 生物覆盖与耕作

传统农业所提倡的“耕三耙四锄五遍”, 其实这是跑水、跑肥、跑土的错误做法。现代农业提倡少耕、深松、免耕。生物覆盖目的也是少耕、保蓄、肥田。一般情况下, 提倡在半耕半覆盖田的空行处秋耕壮垡, 这样在第2年播种作业就方便的多了。

棉田地膜覆盖技术 篇2

1.1 改善棉田生态环境

1.1.1 增温效应

棉田地膜覆盖后, 增温效果特别明显, 一般5 cm深地温日均增温2℃~4℃, 最高达6℃~8℃。有效增温期主要在棉花播种至初花阶段。

1.1.2 保墒效应

地膜具有明显的不透气、不透水性, 覆盖后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水分利用率, 前期保墒效果好, 旱地0~10 cm深土壤的含水量提高4.1%, 10~20 cm深土壤的含水量提高4.5%, 有利于棉籽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

1.1.3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棉田地膜覆盖后, 土壤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 可避免雨水冲击和人、畜、机践踏和碾压棉田, 因而膜下耕层较长时间保持疏松状态, 土壤容质量轻、孔隙度大, 有利于土壤中水、气、热的协调, 增强棉苗根的活力, 促进根系发育。同时, 土壤中水、气、热的改善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 加速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分解, 从而提高了肥效。

1.1.4 改善近地层空间光热条件

由于地膜的反射光作用, 使近地层空间的反射光增多, 气温也随之增高, 有利于棉苗的生长发育。

1.2 促进棉苗生长发育

1.2.1 有利于一播全苗

特别是对旱、碱、垆等土质的保苗效果更好, 一播全苗可为密植奠定基础。

1.2.2 加快棉苗生育进程

棉田地膜覆盖可使出苗提早8~11 d, 现蕾提早7~15 d, 开花提早5~16 d, 全生育期缩短12 d左右。

1.2.3 棉苗根系发达

棉苗根系生长快, 主根长而粗壮, 侧根浅、分布广、数量多, 可在耕层形成一个庞大的根系网。

1.2.4 光合效率提高

地膜覆盖棉苗蕾期叶面积系数为露地棉的5~6倍, 特别是果枝叶面积增长更快, 光合效率提高。

1.2.5 成铃多且质量好

地膜覆盖棉花的成铃结构变化较大, 伏前棉桃、伏期棉桃均显著增多, 秋棉桃显著减少, 三种棉桃的比例为3∶6∶1。单株棉花成铃数和铃质量也显著提高, 棉花早熟、高产、优质。

2 棉田地膜覆盖主要技术

2.1 播前准备

2.1.1 整地

棉田应地平土碎、上虚下实, 无根茬、无坷垃, 底墒足、表墒好。深秋耕、早春耕、播前浅串、耕后或雨后要及时耕耙、保墒, 不留“张口地”过冬, 雨雪之后耙耱保墒。

2.1.2 施肥

地膜棉苗前期生育快, 每0.067 hm2棉田必须施农家肥3 000~4 000 kg, 配施过磷酸钙50 kg, 钾肥15 kg, 尿素7.5 kg, 硼砂2 kg, 硫酸铜2 kg, 硫酸钾0.5 kg作基肥。

2.1.3 浇底水

播前浇足底墒水, 夏季能抗百日旱。浇底水作用十分明显。底水以冬灌或早春灌为好, 最迟也应在播前15 d浇水。

2.1.4 选种

地膜覆盖棉花生育快、易早衰, 因此要选用结铃习性好、后劲长的优良品种。播前还要进行粒选, 保证出苗率, 种子进行“三开一晾”浸种, 即浸泡1昼夜, 晾至种毛发白, 拌入种子质量1%的保苗灵, 混沙拌匀。

2.2 地膜覆盖方式

2.2.1 行间覆盖

播种时, 将地膜顺行覆盖在棉行中间。

隔行行间覆盖。一张地膜盖在2行种子沟上, 待出苗后, 将膜移在行间, 一膜影响2行棉苗, 隔一行盖一膜。

单行行间覆盖。将膜盖在种子行上, 一膜一行, 出苗后移到行间, 使每个行间都覆盖地膜。

膜侧覆盖。地膜盖在行间, 种子播种在地膜两侧的土壤中, 不需要移膜和打孔放苗。

2.2.2 根区覆盖

地膜顺行盖在种子行上, 以保护棉株根区。

低垄双行根区覆盖。宽窄行种植, 播前窄行起垄, 垄高7~10 cm, 垄宽60 cm左右。垄间为宽行。优点是根区土壤温度高, 不易渍水, 利于壮苗早发。

平垄双行根区覆盖。宽窄行种植, 整地不起垄, 地膜顺窄行覆盖来保墒防旱, 可使膜下水分分布均匀, 有利于出苗。

2.3 播种覆膜技术

种子饱满, 发芽率高;土壤表墒好, 底墒充足, 霜前播种, 霜后出苗;开沟点播, 留种子沟, 每穴点籽五六粒, 播深4 cm。播后及时覆膜, 膜要与地面贴紧, 膜边入土7~10 cm, 四边用湿土压实, 每隔10 m左右压一土腰带, 以防大风揭膜。

3 覆盖棉田的苗期管理

3.1 打孔放苗

一般出八成苗就可开始放苗。早放易冻苗, 迟放易烧苗, 要在高温来临之前把苗放出来。放苗时, 膜的破口不宜太大, 只要能把棉苗托出膜上就好, 一般4~5 cm为宜。按原定株距打孔, 一孔一苗。注意放绿苗不放黄苗, 以免苗小被晒死。晴天放苗, 阴雨天不放苗, 但晴天中午不要放苗, 以防放苗后遇高温而使棉苗萎蔫。如遇突然高温, 可先破口, 使其通风, 然后盖土封口。

3.2 查苗补苗

查苗补苗是棉田保全苗、保种植密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3.2.1 移栽

取稠苗、补缺苗, 或在预苗行中取苗补栽。

3.2.2 催芽补种

用温烫浸种的办法, 将种子浸出芽, 然后在膜上打孔补种, 此法出苗快, 可缩小苗龄差距。

3.3 定苗

由于地膜覆盖田棉花幼苗发育快, 因此要早定苗。在棉苗第1片真叶展开、第2片真叶开始露头时进行间苗、定苗, 一次完成。一般结合放苗进行定苗, 可减少工序、节省用工。

3.4 中耕

由于播种覆膜、放苗封土等田间作业次数多, 容易因踩踏而造成土壤板结, 因此要进行中耕松土, 以减少水分蒸发, 消灭杂草。中耕主要在地头膜间进行, 注意不要损伤棉苗。

3.5 揭膜时间

特早熟棉区或旱地棉田, 可以不揭膜, 全生育期覆盖, 这样利于地膜的增温效应, 以弥补温度不足。

旱地或扩浇水地, 可利用地膜的保墒作用, 减少棉田水分蒸发, 促进棉株生长发育。

中熟水地棉田, 一般要在地膜增温效能期过后揭膜。揭膜后应及时中耕除草, 破板培土, 加高棉株根部的土层, 有利于抗旱、抗涝, 防棉株倒伏, 防早衰, 减轻后期烂桃现象。

摘要:近年来, 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 气候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 如倒春寒也较前几年明显。春季前期的持续低温给棉花种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如种植后不出苗, 苗小、整体长势弱, 给这个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增大了生产成本且防治效果不佳。地膜覆盖种植对春棉早期防御低温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且能保墒、提墒, 稳定土壤水分,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 促进棉花生育进程, 改善产量结构。

小区覆盖技术发展研究 篇3

现阶段,各移动通信运营商都面临频带紧缺的问题,如何以有限的频率资源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是各大运营商非常关注的问题。在频点紧缺的现状下,各运营商多采用高配置、多小区的方式进行基站配置,以此追求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如此意味着可以用有限的投入产出高的效益。从移动通信技术近年来在小区运用的实际情况看,越来越多的以低挂高、低增益的天线来细分区域,代替原有的高挂高、高增益天线实现的大区域覆盖。在技术层面上,小区通信制的技术采用是在频率复用问题上的革命性进展,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小区域覆盖技术作为移动通讯中比较关键的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极大完善和推广,特别是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际应用中已初现成效。从采用高发射功率大区域到微发射功率的小区域,从基站全天候全区域到自动化、智能化分区;从单调的层次数据方式到蜂窝结构的小区数据结构;从单基站两、三个扇区方式到最大六扇区方式;在特殊地形环境下利用射频拉远小区域覆盖需要等,不断发展。此外,近年来发展的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降低基站、改善通信质量、提高覆盖面积、系统扩容。

1 小区技术的合理运用

移动通信系统的首要问题,是用有限的基站资源和信道资源完成对特定业务区的覆盖和容量需求,并满足相关质量要求。从这个区域的覆盖程度来看,理论上的小区覆盖程度应该是均匀的而且是封闭的,在服务区域内提供质量一致的双向传输通信信道。这包括了在区域内用户的通信质量不会因为所处通信位置的不同、上行信道信号或是下行信道信号而产生通信质量的不同,也就是说在通信区域内任意位置上用户拥有相同数量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供通信用户使用,并且通信质量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整个通信区域内,信道的利用率也是非常高的。小区域通信技术的发展,起步于无线通信效果和无线通信频率的重复使用程度,上述两个方面影响了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性率和架构。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上述两个指标,通产采用覆盖效果和频率复用因子两个变量进行衡量,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表述。

现有移动通信网络,一般由多个小区域组成小区大区域群模式,以小区大区域群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位进行频率的重复使用和通信区域的网络覆盖,这也是目前主流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方法。由于同一个频率小点在组成小区大区域模式单位中的不同小区域重复使用,随之也就出现了相同频率或邻近频率之间发生干扰的现象,这种现象需要在小区大区域模式下尽量避免。因此,在小区大区域模式中构成大区域模式的小区数量不变,而小区面积减少了,将有效地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与此同时,也就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同理,如果减少构成大区域群模式的小区域数目,也能起到相同的结果:有效地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同时,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

但是,当采用较少群模式下的小区面积或减少小区数量,也会导致相同频率重复利用的距离缩短等负效应,由于相同频率重复利用的距离缩短将会干扰整个系统,整个系统的通信质量将会下降,甚至出现连正常的通信都无法保证的严重后果,整个系统处在崩溃的边缘。因此,在单一利用上述措施时,必然会出现通信质量的要求相矛盾的现象也就是小区域通信效率的提高与小区通信质量负相关,在追求网络质量和网络运行高效能中必须进行折衷选择。

无线环境的千差万别,话务分布的随机性,造成实际网络应用中会遇到种种需求和与之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比如说:实际的地形地貌会对无线电波的扩散产生影响,进而导致这个通信小区内很难做到信号均匀,更有甚者,会出现小区域内的盲区(也就是信号无法完全覆盖);而且根据现实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小区域内通信需求类似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的特点,在实际中可能将小区的通信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鉴于以上原因,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用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上述网络实际应用问题,以达到网络运行高效能、网络质量高标准的目的。

2 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有效改善小区信号覆盖均匀程度

(1)采用扇形分区技术。

该技术现已被广泛的运用,如使用三扇区、两扇区基站。

所谓的分区(扇形)是指在一个基站里,采用多个扇形的电波约束定点天线装置,将这个通信区域划分为多个小的扇形区域(小区),并且每个小区采用各不相同的信道组或频道。这样的天线布置方式理论上可以有效地减小同频干扰的现象,提高通信质量。比如,7个小区组成的小区大区域群模式,以该群中某一个小区为例,如果采用全向方式的区域划分模式,第一层就会有6个相同频率的干扰;而如果采用小区分区(扇形)模式呢,那么相同频率的干扰就会减少到2个甚至是1个。

综上所述,对原有的通信区域进行分区(扇形)可以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

(2)小区采用分层结构。

这种模式是指在原有的通信小区中再重叠覆盖相应的蜂窝小区结构,也就是说在同一区域内重叠覆盖若干个小区。由于蜂窝式的小区覆盖范围很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也就减小了,这种层模式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在一个系统内采用分区和分层机构,使原有的小区结构变得立体和纷杂,能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

(3)小区可采用同心圆划分技术。

该技术将原有的小区分为了内层和外层。小区的通信外层区域主要是原有的蜂窝小区,小区通信的内层区域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站附近。具体来说,外层采用4*3,内层采用3*3、2*3、1*3。同心圆划分的主要是内、外层共用站址、BCCH信道和该基站的天线装置,在此模式下,通信始终是在建立在外层区域上。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

以上论述的几个区域划分的方案,都是将区域划分为2个部分,分别进行规划。如果在整个区域上采用更细的划分方法可以将整个系统的频率利用率进行质的提高。

(4)多重频率复用技术(Multiple Reuse Pattern ,简称为MRP)。

该技术的核心理论就是在进行小区频率整体规划时进行蜂窝分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进行频率复用规划,频率根据小区和距离进行不同的划分,使得频率的距离由于分层而缩短。该技术与传统的固定频率理念完全不一样,该种技术分配时,更加灵活多变,利用效率更高。这种技术将一个小区的频段进行二项分割,小区之间都不一样,但可以利用跳频、动态功率控制、不连续发射等抗干扰技术,实现干扰的补偿。这一方式等效地缩短了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

3 通信盲区的解决

(1)可考虑利用小区微分技术和RF扩展对产生通信信号难以达到(盲区)周边区域进行微分。利用小区微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小区的盲区数量和提高通话质量。在原有的小区覆盖或者小区本身客观条件(基站位置较低、发射功率不足)比较差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改善信号强度,提高整个小区的覆盖有效率。频谱(RF)扩展方案,这种技术是将通信实现传递的方式,提高小区区域的触角,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盲区减少。通过两个方案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微分技术是将相关信号直接交换回基站;而频谱(RF)扩展方案是将原有的信号或数据不断传输下去,并没有产生额外的信号。所以在实际引用上,频谱(RF)扩展方案可以提供更高的效率,使整个小区的功率用于面积更大的通信区域,而且价格便宜,缺点是安全性低,不便管理,而且不利于频率规划。

(2)采用分层小区结构。这种小区结构可有效地通过宏蜂窝与微蜂窝的结合使用来解决城市“信号盲点”(城市中受建筑物阻挡的盲区、密集低矮建筑等) 的覆盖,并可通过微蜂窝的配置提供额外的容量,结合室内分布系统解决城市大中型建筑物室内以及隧道、地下设施等的覆盖,从而实现无缝覆盖及对热点话务的吸收。

4 小区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当移动通信系统发生干扰受限,应尽可能降低相同频率的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小区覆盖面积、通信信号播放环境、基站数量、天线方位角的指向、基站发射功率等变量是影响相同频率信道间的干扰主要因素。因此,自动跟踪调制解调技术、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自适应小区覆盖和信道动态分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小区技术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特定范围内的研究,应密切联系相关技术和研究。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小区覆盖有效率和通信频道利用率,提高单位频段话务量;另一方面尽量降低不同小区的通信次数,提高传输和交换的效率,提高网络质量。因此,在现有小区技术合理运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小区技术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1)研究自动跟踪调制解调技术。由于存在数量各异的蜂窝半径,移动通信轨道信号强度不一,小区覆盖中远近效应比较明显。由于存在无限传播环境对不同用户、不同信道特点反映不同。特别地,当不同用户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导致无线信号强度变化,使用户对通信质量有直接的感知。基于以上情况,需要研究小区内自动跟踪调制解调技术,实现多方位、全天候、多角度改善信道质量,使用户通信质量大为提高。在研究过程中只要依据用户在网络中的位置、信号强度、市场目前可调速度技术成熟程度等变量信息进行研究。可见自动跟踪调制解调技术对于改善移动通信轨道信号强度、改善用户通信质量、扩容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波束天线在小区通信同频干扰基站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对提高通信质量、提升小区实际覆盖面积、改善信道质量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在我国传统的几个波段频率控制办法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是小区分区化。不过通过实际使用,发现存在适用率低、小区实际覆盖面低于理论翻盖面等问题。当基站采用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以模拟实现小区分区,使分区的个数大于3个或6个区域。该天线能将波束在非常小的范围,降低了相同频率信号的扰动,提高了通信质量和利用率。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小区内可共享所有的通信资源,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以准确跟踪确定用户gps位置,同步将用户通信信道切换到相应的频率。这种技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通信资源利用率的大幅提高。由此可见,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应广泛应用在基站、改善通信质量、提高覆盖面积、系统扩容等方面。

(3)进行自适应小区覆盖和信道动态分配的研究。前面提到的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仍然是原有固定的小区通信架构,并且不同小区之间的用户通信仍需要BSC或 MSC的支撑。所以,下一步需要进行小区覆盖范围自动适应调整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该研究可以提高小区的实际覆盖面,降低越区通信,降低小区通信对BSC或 MSC的依赖。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以根据波向、自适应调整波束宽度和指向调整不同小区的通信数量,从而实现波束跟踪不同区域用户,减少切换次数,提高通信持续性。对高密度高强度通信的小区进行无缝覆盖和通信信号自动分配,降低切换终端频率,提高网络利用率。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降低基站数、改善通信质量、提高覆盖面积、系统扩容。

综上所述,自动化高智能小区是外来小区通信技术课题主要的发展趋势。在小区通信时,要适时地对变化的通信环境、播放通道进行自动跟踪调整,信号分级分段处理。根据用户的实际位置,自动调整信号覆盖面和频率。BSC或 MSC总线前台处理能力和智能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在实际项目决策、实施中,要设法降低项目成本,加强项目资金筹措决策,合理确定融资渠道,不断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在我国,小区技术需占用已经比较有限的无线频率资源。特别是当小区技术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应用在提高移动通信质量、覆盖网络数量去满足更高话务的需求时,研究小区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我们设计规划过程中,在进行设计方案经济效益财务决策时,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智能型天线进行小区网络规划,在现阶段网络运行状态下,将进一步提升网络质量和满足网络话务需求,提高用户忠诚度,加强整体网络竞争力。在规划设计时丰富了技术手段,突出了创新意识,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祖凡.移动通信小区覆盖技术的发展[J].数字通信,2000(5).

[1]周培祥.智能小区一栋通信网络覆盖优化技术[J].山东建筑大学,2008(2).

[1]赵景山.移动通信网络深度覆盖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4).

上一篇:新课堂教学下一篇:Web应用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