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覆盖技术发展研究(共3篇)
小区覆盖技术发展研究 篇1
0 引言
现阶段,各移动通信运营商都面临频带紧缺的问题,如何以有限的频率资源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是各大运营商非常关注的问题。在频点紧缺的现状下,各运营商多采用高配置、多小区的方式进行基站配置,以此追求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如此意味着可以用有限的投入产出高的效益。从移动通信技术近年来在小区运用的实际情况看,越来越多的以低挂高、低增益的天线来细分区域,代替原有的高挂高、高增益天线实现的大区域覆盖。在技术层面上,小区通信制的技术采用是在频率复用问题上的革命性进展,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小区域覆盖技术作为移动通讯中比较关键的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极大完善和推广,特别是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际应用中已初现成效。从采用高发射功率大区域到微发射功率的小区域,从基站全天候全区域到自动化、智能化分区;从单调的层次数据方式到蜂窝结构的小区数据结构;从单基站两、三个扇区方式到最大六扇区方式;在特殊地形环境下利用射频拉远小区域覆盖需要等,不断发展。此外,近年来发展的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降低基站、改善通信质量、提高覆盖面积、系统扩容。
1 小区技术的合理运用
移动通信系统的首要问题,是用有限的基站资源和信道资源完成对特定业务区的覆盖和容量需求,并满足相关质量要求。从这个区域的覆盖程度来看,理论上的小区覆盖程度应该是均匀的而且是封闭的,在服务区域内提供质量一致的双向传输通信信道。这包括了在区域内用户的通信质量不会因为所处通信位置的不同、上行信道信号或是下行信道信号而产生通信质量的不同,也就是说在通信区域内任意位置上用户拥有相同数量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供通信用户使用,并且通信质量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整个通信区域内,信道的利用率也是非常高的。小区域通信技术的发展,起步于无线通信效果和无线通信频率的重复使用程度,上述两个方面影响了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性率和架构。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上述两个指标,通产采用覆盖效果和频率复用因子两个变量进行衡量,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表述。
现有移动通信网络,一般由多个小区域组成小区大区域群模式,以小区大区域群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位进行频率的重复使用和通信区域的网络覆盖,这也是目前主流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方法。由于同一个频率小点在组成小区大区域模式单位中的不同小区域重复使用,随之也就出现了相同频率或邻近频率之间发生干扰的现象,这种现象需要在小区大区域模式下尽量避免。因此,在小区大区域模式中构成大区域模式的小区数量不变,而小区面积减少了,将有效地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与此同时,也就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同理,如果减少构成大区域群模式的小区域数目,也能起到相同的结果:有效地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同时,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
但是,当采用较少群模式下的小区面积或减少小区数量,也会导致相同频率重复利用的距离缩短等负效应,由于相同频率重复利用的距离缩短将会干扰整个系统,整个系统的通信质量将会下降,甚至出现连正常的通信都无法保证的严重后果,整个系统处在崩溃的边缘。因此,在单一利用上述措施时,必然会出现通信质量的要求相矛盾的现象也就是小区域通信效率的提高与小区通信质量负相关,在追求网络质量和网络运行高效能中必须进行折衷选择。
无线环境的千差万别,话务分布的随机性,造成实际网络应用中会遇到种种需求和与之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比如说:实际的地形地貌会对无线电波的扩散产生影响,进而导致这个通信小区内很难做到信号均匀,更有甚者,会出现小区域内的盲区(也就是信号无法完全覆盖);而且根据现实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小区域内通信需求类似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的特点,在实际中可能将小区的通信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鉴于以上原因,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用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上述网络实际应用问题,以达到网络运行高效能、网络质量高标准的目的。
2 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有效改善小区信号覆盖均匀程度
(1)采用扇形分区技术。
该技术现已被广泛的运用,如使用三扇区、两扇区基站。
所谓的分区(扇形)是指在一个基站里,采用多个扇形的电波约束定点天线装置,将这个通信区域划分为多个小的扇形区域(小区),并且每个小区采用各不相同的信道组或频道。这样的天线布置方式理论上可以有效地减小同频干扰的现象,提高通信质量。比如,7个小区组成的小区大区域群模式,以该群中某一个小区为例,如果采用全向方式的区域划分模式,第一层就会有6个相同频率的干扰;而如果采用小区分区(扇形)模式呢,那么相同频率的干扰就会减少到2个甚至是1个。
综上所述,对原有的通信区域进行分区(扇形)可以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
(2)小区采用分层结构。
这种模式是指在原有的通信小区中再重叠覆盖相应的蜂窝小区结构,也就是说在同一区域内重叠覆盖若干个小区。由于蜂窝式的小区覆盖范围很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也就减小了,这种层模式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在一个系统内采用分区和分层机构,使原有的小区结构变得立体和纷杂,能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有效地提高整个群模式的重复利用程度。
(3)小区可采用同心圆划分技术。
该技术将原有的小区分为了内层和外层。小区的通信外层区域主要是原有的蜂窝小区,小区通信的内层区域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站附近。具体来说,外层采用4*3,内层采用3*3、2*3、1*3。同心圆划分的主要是内、外层共用站址、BCCH信道和该基站的天线装置,在此模式下,通信始终是在建立在外层区域上。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
以上论述的几个区域划分的方案,都是将区域划分为2个部分,分别进行规划。如果在整个区域上采用更细的划分方法可以将整个系统的频率利用率进行质的提高。
(4)多重频率复用技术(Multiple Reuse Pattern ,简称为MRP)。
该技术的核心理论就是在进行小区频率整体规划时进行蜂窝分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进行频率复用规划,频率根据小区和距离进行不同的划分,使得频率的距离由于分层而缩短。该技术与传统的固定频率理念完全不一样,该种技术分配时,更加灵活多变,利用效率更高。这种技术将一个小区的频段进行二项分割,小区之间都不一样,但可以利用跳频、动态功率控制、不连续发射等抗干扰技术,实现干扰的补偿。这一方式等效地缩短了缩小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距离(通信距离)。
3 通信盲区的解决
(1)可考虑利用小区微分技术和RF扩展对产生通信信号难以达到(盲区)周边区域进行微分。利用小区微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小区的盲区数量和提高通话质量。在原有的小区覆盖或者小区本身客观条件(基站位置较低、发射功率不足)比较差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改善信号强度,提高整个小区的覆盖有效率。频谱(RF)扩展方案,这种技术是将通信实现传递的方式,提高小区区域的触角,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盲区减少。通过两个方案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微分技术是将相关信号直接交换回基站;而频谱(RF)扩展方案是将原有的信号或数据不断传输下去,并没有产生额外的信号。所以在实际引用上,频谱(RF)扩展方案可以提供更高的效率,使整个小区的功率用于面积更大的通信区域,而且价格便宜,缺点是安全性低,不便管理,而且不利于频率规划。
(2)采用分层小区结构。这种小区结构可有效地通过宏蜂窝与微蜂窝的结合使用来解决城市“信号盲点”(城市中受建筑物阻挡的盲区、密集低矮建筑等) 的覆盖,并可通过微蜂窝的配置提供额外的容量,结合室内分布系统解决城市大中型建筑物室内以及隧道、地下设施等的覆盖,从而实现无缝覆盖及对热点话务的吸收。
4 小区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当移动通信系统发生干扰受限,应尽可能降低相同频率的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小区覆盖面积、通信信号播放环境、基站数量、天线方位角的指向、基站发射功率等变量是影响相同频率信道间的干扰主要因素。因此,自动跟踪调制解调技术、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自适应小区覆盖和信道动态分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小区技术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特定范围内的研究,应密切联系相关技术和研究。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小区覆盖有效率和通信频道利用率,提高单位频段话务量;另一方面尽量降低不同小区的通信次数,提高传输和交换的效率,提高网络质量。因此,在现有小区技术合理运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小区技术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1)研究自动跟踪调制解调技术。由于存在数量各异的蜂窝半径,移动通信轨道信号强度不一,小区覆盖中远近效应比较明显。由于存在无限传播环境对不同用户、不同信道特点反映不同。特别地,当不同用户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导致无线信号强度变化,使用户对通信质量有直接的感知。基于以上情况,需要研究小区内自动跟踪调制解调技术,实现多方位、全天候、多角度改善信道质量,使用户通信质量大为提高。在研究过程中只要依据用户在网络中的位置、信号强度、市场目前可调速度技术成熟程度等变量信息进行研究。可见自动跟踪调制解调技术对于改善移动通信轨道信号强度、改善用户通信质量、扩容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波束天线在小区通信同频干扰基站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对提高通信质量、提升小区实际覆盖面积、改善信道质量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在我国传统的几个波段频率控制办法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是小区分区化。不过通过实际使用,发现存在适用率低、小区实际覆盖面低于理论翻盖面等问题。当基站采用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以模拟实现小区分区,使分区的个数大于3个或6个区域。该天线能将波束在非常小的范围,降低了相同频率信号的扰动,提高了通信质量和利用率。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小区内可共享所有的通信资源,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以准确跟踪确定用户gps位置,同步将用户通信信道切换到相应的频率。这种技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通信资源利用率的大幅提高。由此可见,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应广泛应用在基站、改善通信质量、提高覆盖面积、系统扩容等方面。
(3)进行自适应小区覆盖和信道动态分配的研究。前面提到的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仍然是原有固定的小区通信架构,并且不同小区之间的用户通信仍需要BSC或 MSC的支撑。所以,下一步需要进行小区覆盖范围自动适应调整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该研究可以提高小区的实际覆盖面,降低越区通信,降低小区通信对BSC或 MSC的依赖。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以根据波向、自适应调整波束宽度和指向调整不同小区的通信数量,从而实现波束跟踪不同区域用户,减少切换次数,提高通信持续性。对高密度高强度通信的小区进行无缝覆盖和通信信号自动分配,降低切换终端频率,提高网络利用率。自动适用调整姿态的波束多功能天线可降低基站数、改善通信质量、提高覆盖面积、系统扩容。
综上所述,自动化高智能小区是外来小区通信技术课题主要的发展趋势。在小区通信时,要适时地对变化的通信环境、播放通道进行自动跟踪调整,信号分级分段处理。根据用户的实际位置,自动调整信号覆盖面和频率。BSC或 MSC总线前台处理能力和智能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在实际项目决策、实施中,要设法降低项目成本,加强项目资金筹措决策,合理确定融资渠道,不断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在我国,小区技术需占用已经比较有限的无线频率资源。特别是当小区技术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应用在提高移动通信质量、覆盖网络数量去满足更高话务的需求时,研究小区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我们设计规划过程中,在进行设计方案经济效益财务决策时,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智能型天线进行小区网络规划,在现阶段网络运行状态下,将进一步提升网络质量和满足网络话务需求,提高用户忠诚度,加强整体网络竞争力。在规划设计时丰富了技术手段,突出了创新意识,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祖凡.移动通信小区覆盖技术的发展[J].数字通信,2000(5).
[1]周培祥.智能小区一栋通信网络覆盖优化技术[J].山东建筑大学,2008(2).
[1]赵景山.移动通信网络深度覆盖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4).
[1]杨奕.室内覆盖系统和直放站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有[J].电信快报,2004(12).
小区覆盖技术发展研究 篇2
一、小区光纤覆盖存在问题
小区光纤覆盖是传递电信号的服务平台, 利用光纤网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传输要求。但是, 由于信号、安全等问题, 小区光纤覆盖区的信号传输水平有限, 影响到了通信网络服务运行水平。从PON技术发展现状来看, 小区光纤覆盖主要面临着信号强度不足、信号传输安全等风险。1、信号强度。表面上, 小区光纤网络构建了多种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 电信网结构层次实现了优化改进, 但实际应用却发现电信号传递的潜在缺陷。例如, 信号传输强度不足, 限制了电信运营商与终端用户的沟通流程, 一些及时的电信网络信号无法传达给用户;信号传输安全不足, 商业用户在传递电信号过程中, 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缩短了光纤接入速率。2、信号安全。小区光纤覆盖网络在服务用户过程中, 其具有网络资源共享优势, 同时也伴随着账户、密码等重要数据被盗用的风险。例如, 光纤接入网应用于小区信息传输, 用户数据有可能因光纤接入方式的差异性, 出现网络信号中断或窃取等问题, 这些因素都会对小区光纤覆盖产生不利影响。
二、PON技术应用特点
1、设备简化。无源光纤网络 (PON) 是指 (光配线网) 中不含有任何电子器件及电子电源, ODN全部由光分路器等无源器件组成, 不需要贵重的有源电子设备。一个无源光网络包括一个安装于中心控制站的光线路终端 (OLT) , 以及一批配套的安装于用户场所的光网络单元 (ONUs) 。在OLT与ONU之间的光配线网 (ODN) 包含了光纤以及无源分光器或者耦合器。2、结构完整。PON系统结构主要由中心局的光线路终端 (OLT) 、包含无源光器件的光分配网 (ODN) 、用户端的光网络单元/光网络终端 (ONU/ONT) 组成。其区别为ONT直接位于用户端, 而ONU与用户之间还有其它网络, 如以太网) 以及网元管理系统 (EMS) 组成, 通常采用点到多点的树型拓扑结构。3、路径广泛。无源光纤网络推广之后, 其光纤接入路径并发生了诸多变化, 出光纤传输速率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传输路径实现了多样化, 电信通信用户享有的信号传输途径十分广泛, 宽带接入技术发挥出优越的信号传递功能, 电信运营商也对接入网进行了全程式的调控指挥。
三、小区光纤覆盖及PON技术发展趋势
新时期对小区光纤网执行优化改造方案, 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经营改革的重点内容, 接入网是光纤用户接入网“最后一公里”升级的有效技术。1、低成本。光纤接入改变了传统通信网络存在的许多缺陷, 在电业业务改革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当代电信通信科技研究的先进成果。PON网络应用相对成本低, 维护简单, 容易扩展, 易于升级。PON结构在传输途中不需电源, 没有电子部件, 因此容易铺设, 基本不用维护, 长期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节省很大2、少干扰。随着社会用户群体的持续增多, 光纤接入网络在运行阶段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作业问题, 并且对整个网络调度效率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考虑到光纤接入技术是通信行业改革的主流趋势, 必须要对光纤接入网络进行优化升级, 研发出更高端的光纤接入系统才能提升电信服务质量。无源光网络是纯介质网络, 彻底避免了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 极适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使用3、高效率。一是宽带高。PON系统对局端资源占用很少, 系统初期投入低, 扩展容易, 投资回报率高。提供非常高的带宽, EPON目前可以提供上下行对称的1.25Gb/s的带宽, 并且随着以太技术的发展可以升级到10Gb/s;二是服务范围大, PON作为一种点到多点网络, 以一种扇形的结构来节省CO的资源, 服务大量用户。带宽分配灵活, 服务质量 (Qo S) 有保证, G/EPON系统对带宽的分配和保证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四、结论
光纤通信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先进产物, 改变了早期单一通信模式存在的不足, 为小区提供了更加高效率的网络服务平台。PON技术用于小区光纤覆盖网络, 实现了电信号传输的最优化模式, 为小区用户创建了多功能信号传输平台。
摘要:无源光纤网络 (PON) 是小区光纤覆盖常用技术之一, 采用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信号传输, 扩大了小区光纤网服务范围。针对传统小区光纤覆盖网应用存在的不足, 必须要选择更加高效率的通信覆盖技术, 维持电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本文分析了传统光纤接入网应用存在的缺陷问题, 总结PON技术用于通信网络的功能特点, 从实际应用中展望PON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区,光纤网,PON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罗杰亮, 初世莹.PON接入网络的规划的分析及探析[J].硅谷.2012 (14)
[2]赵飞, 张文隽.FTTH语音业务接入IMS的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1 (09)
[3]李家京.电信运营商宽带升速的部署策略分析[J].中兴通讯技术.2011 (02)
住宅小区无线覆盖系统研究 篇3
1 住宅小区的无线覆盖
1.1 住宅小区无线覆盖的特点
市区住宅小区的无线覆盖与其他地域的网络覆盖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如城郊结合部附近的室外直放站无线网络的覆盖、公用高层大楼内部的无线覆盖等, 住宅小区的无线覆盖是这2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对于小区内局部区域的无线无法覆盖的现象, 主要是受到周围高层建筑的阻碍与限制, 影响了基站的无线网络信号传播条件, 造成传播条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导致住宅小区内无线网络条件较好的楼层或者区域暂时处于无线网络无法覆盖的阴影区或者半阴影区, 甚至出现无线网络无法覆盖的“死区”, 严重干扰了用户使用无线网络的质量, 不利于保证用户利用无线网络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整个小区无法覆盖无线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城市的无线网络系统是多年之前建设而成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 城市在结构与布局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线网络覆盖的路径损耗逐渐增大, 使得基站的有效覆盖半径逐渐缩小, 再加上住宅小区的楼房一般都比较密集, 位于基站覆盖边缘的几个住宅小区, 就会出现无线网络信号切换频繁、网络信号效果较差的现象, 从而影响了住宅小区无线网络应用的质量, 导致用户的无线网络无法连接或暂时停用。
1.2 住宅小区无线覆盖的方式
住宅小区的无线覆盖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性, 依据住宅小区无线覆盖的发展特点与网络信号来源, 可以针对不同的小区采取不同的覆盖方式, 一般而言, 住宅小区的无线覆盖大致有3种方式。
其一, 室内无线网络覆盖。一般而言, 小区中的WLAN网络覆盖均为室外覆盖, 通常会利用大功率的室外型AP与室外天线来实现住宅小区室内信号的覆盖, AP覆盖的放置布局会采用蜂窝网状的方式来实现 (见图1) 。住宅小区中人员、车辆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无线网络信号的传播, 因此, 要通过AP或天线放置的位置来改善AP的接收性能, 这就需要AP放置在较高的位置, 提高无线网络频率的复用效率, 促进无线信号的均匀分布, 合理地控制每个AP覆盖区域的重叠部分。住宅小区通常为多层建筑的高层楼房, 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质, 住宅内部的房间数量比较多, 楼房的结构比较复杂, 造成信号的衰减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 无线网络覆盖要重点考虑住宅小区房间内部的深度无线覆盖, 根据住宅小区的建筑结构与特征, 合理选择AP设备的设置数量及安装位置。通常情况下, 天线的安装采用的是定向板状天线, 一般会安装在靠近建筑物的道路、草坪或者天台等位置, 如果将设备安装在楼顶等高处位置, 就需要提前做好防雷的措施, 避免雷雨天气对无线网络带来的信号干扰。另外, 还需要根据住宅小区的不同楼层之间的距离、楼房的高度与面积来合理地选择天线的水平波瓣、垂直波瓣、水平偏置角、俯仰角、安装位置及天线增益等。在不同楼层的住宅小区中, 由于楼与楼之间的间距比较宽, 可以利用地面的路灯式或树状的伪装定向天线来实现建筑物两面无线覆盖的目的, 以此确保无线覆盖的穿透效果。在楼层较高的住宅小区, 由于楼的高度过高使得天线的垂直覆盖角度不能够达到覆盖的要求, 过大的入射角度要求无线网络信号必须多次反射才能达到不同高度的楼层, 因此, 就需要通过高楼附近的楼房来减少入射角度, 增大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
其二, 室外无线网络覆盖。目前, 住宅小区的建设都会考虑到建筑的采光与美观, 通常会采用玻璃窗或者玻璃幕墙, 这对于无线覆盖的电磁波来说要比混凝土或者铁门的损耗小很多, 因此, 无线网络的外部覆盖的投资要更低, 效果要更好。住宅小区室外覆盖WLAN网络信号的方式一般为板状天线对打方式或者路灯安装美化天线的方式 (见图2) 。在图2中可知, 如果只是考虑天线主瓣对无线网络的覆盖, 则可以通过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天线的垂直半功率角、天线可以覆盖的最大半径3个方面的因素来计算垂直方向天线的安装间距, 由此可以得出计算公式S=2×D×tg (θ/2) , 利用相同的公式, 根据天线的水平半功率角可以计算出水平方向的天线安装距离, 电磁波自由空间的传播模型计算公式为[Lfs] (d B) =32.44+20lgd (km) +20gf (MHz) , 在计算公式中, Lfs表示传输的×损耗, d表示传输的距离, 距离单位用km计算, f表示频率, 其单位为MHz。一般而言, 住宅小区的室外环境是比较空旷的, WLAN网络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障碍物造成的损耗, 如墙或防盗门等, 由此, 可以通过自有空间传播模型的调整与修改来获得住宅小区室外WLAN覆盖的无线链路预算。
其三, 室内与室外无线覆盖的混合方式。大楼的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一般会选用微蜂窝的无线覆盖系统方式进行相应的覆盖。由于大楼内采用了微蜂窝的无线覆盖方式, 如果大楼外的某一个住宅小区需要无线覆盖, 就可以利用定向天线的传输作用, 从微蜂窝覆盖系统中耦合出部分无线网络信号, 对大楼外的住宅小区进行定向的无线覆盖, 从而实现大楼内与大楼外无线覆盖的混合应用。这种方式的采用可以节省资源, 降低经济成本, 还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但是, 微蜂窝无线覆盖的方式需要注意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置微蜂窝基站相关参数的问题, 设置大楼内微蜂窝基站时, 主要考虑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基站参数的设置条件, 如基站参数的切换关系、优先等级等方面, 如果大楼外的住宅小区要覆盖无线, 就需要考虑到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 结合室内、室外的综合状况, 设置微蜂窝的基站参数, 因此, 室内、室外无线覆盖的混合方式必须考虑2个方面的因素与条件。二是要及时优化网络, 一般而言, 室内的无线覆盖系统多采用专用频点的设计, 因此, 在采用室内、室外无线覆盖的混合方式时, 要确保选用的频点不会对室外的大网络及其他区域室内的无线覆盖系统造成影响。
2 住宅小区无线覆盖系统的构建措施
根据住宅小区的不同类型可以分为别墅住宅小区、高层住宅小区及老式住宅小区, 可以从3个方面来构建无线覆盖系统的措施:一是采用BBU+RRU+美化天线的方式构建室外分布覆盖无线网络方式, BBU与RRU之间的连接通常使用的是光纤, 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尽量将RRU靠近天线的端口, 天线单元一般采用高度为2m左右的全向美化天线, 或者充分发挥路灯杆安装天线的功能。天线的安装可以选择在2个建筑的中间, 这样可以同时覆盖周围的多套住宅小区。另外, 如果BBU与RRU之间采用的是串行级联的方式, 就可以适当地减少线路铺设过程中的难度。二是采用BBU+RRU+定向天线的方式, 这种方式与BBU+RRU+美化天线的方式具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可以实现住宅小区无线网络的覆盖。三是新增宏基站的无线网路覆盖, 不同的住宅小区都会存在无线网络受阻的问题, 可以通过新增宏基站的方法来增加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 宏基站的分布与建设可以优先选用路灯站。
3 结语
住宅小区的无线网络覆盖环境各不相同, 不同的覆盖环境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与困难, 需要依据实际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手段。居住小区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 它的无线网络覆盖已经成为无线网络工程的工作重点, 由于住宅小区的无线环境及建筑特点等方面比较复杂, 无线网络安装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安装的过程相对复杂, 其覆盖的区域也非常有限,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无线网络的运作效率及服务质量, 因此, 要综合考虑住宅小区无线网络覆盖的条件, 优化无线网络的技术与系统, 实现住宅小区无线网络覆盖的全面化。
参考文献
[1]赵国民.住宅小区无线覆盖系统的分析与探讨[J].通讯世界, 2002 (4) :90.
[2]李俊刚.基于MDAS的住宅小区隐蔽接入覆盖系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小区覆盖技术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小区无线网络覆盖方案06-17
覆盖路标技术06-09
无线覆盖技术07-05
网络覆盖技术07-27
数字发射覆盖技术10-04
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07-23
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05-25
共小区技术08-17
居住小区景观建设研究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