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学

2024-06-09

新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新课堂教学 篇1

课堂提问,看起来很简单,无非是教师问,学生答,实际上,这里面大有讲究。课堂提问是一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艺术。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新课程,新提问,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提问,认真组织课堂提问。

新课堂教学 篇2

构建课堂新理想 实现理想新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我以新课改为契机,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子,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新理想,师生共同实现理想新课堂,为切实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和人文精神关怀,凸现学生生命的灵动

人文精神所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判断、审美理念、对历史的认知与认同、集体意识、关怀意识、道德意识、生命意识和国家意识等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健全人格的基石。如果这些东西模糊不清,人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拼搏的理由,他就有可能走向虚无、反动甚至罪恶,在这种状况之下,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也毫无用途。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用对知识机械割裂式地传授来代替学生主体的一种感染、一种参悟、一种建构。这样缺少人文精神的课堂是毫无生机毫无前景的课堂。所以依据新课改理念探索、构建、实践课堂新理想,就成了我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重中之重。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世界短篇小说长廊中的一篇不朽之作,它表达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爱的主题。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讲了一件事:一对新婚夫妇在路上遇到了一起车祸,在千钧一发之际丈夫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推开了新娘,自己却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学生听后眼眶湿润了,随即便七嘴八舌地评论开

来。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挚的爱”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切入了文章的主题,并且明白了很多“爱”的道理。学生这种结合自身感受的畅所欲言,有的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带来的更多效应是学生在评价的同时,学会了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审视,道德情感得到了激发,学生真正受到了情感的洗礼和心灵的震颤。

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仔细体会作者的思乡心境,就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因为文章短短的几行文字,简单的几个画面,就积淀了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反复指导朗读作品本身就是对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境遇的最好感悟和体验,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效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

二、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这方面必须关注“师生双主体”问题:一是老师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不在于老师是否作为教学的主宰,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实施者、知识的引导者、彼此的沟通者、兴趣的激发者、情感的唤醒者和学生的欣赏者,对学生要持一种尊重、理解、关怀的态度,让学生处于一个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这样他们就能无所不谈,就能尽量发表各自独到的见解。一是学生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一切要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这样才有可能创设出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以学定教“四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定向导学(出示目标、学生自学)——互动展示(组内互导、展示交流)——检测反馈(问题检测与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学生小结、拓展延伸),就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目空一切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我先让学生第一遍自读,梳理故事情节:

(1)、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蹬上归程。

(2)、回来的路危险增加了十倍,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在夜里死去了。

(3)、接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为了不拖累同伴们而独自走向暴风雪,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死神。

(4)、最后,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在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狠之时,无法离开帐篷,最后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第二遍自读,复述故事,整体感知。请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哪些细节最能使你感动和难忘。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所不同,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鼓励或表扬。

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每一遍自读,我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就让他再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细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和展示时,学生就会有很多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盲从、和自卑心理。

三、课堂教学中要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盎然情趣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激发学生的情趣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除了创设好的环境和氛围,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最起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优化。应该改变过去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两厢情愿,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知识的传授过程为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梯度式分层式教学,适应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二是扩展课堂的内涵,进行相关学科的交叉教学,强调学科间教学的相互渗透,实施迁移性联系性教学,这样的兴趣转移和情感介入都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继续扩展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也就是“把知识和能力与生活打通”,这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上课的概念应扩展到“所见即所得”(当然这其中包括所听即所得),从这一点延伸开去便会成为“所思即所得”“所想即所得”。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如果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知识的传授、学科的交叉又能蕴含于生活经验的传授和社会知识的讲解,那么我们课堂便会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私塾的厌恶。我事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童年的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他们大都出生在农村,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是田野、小河,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们与大自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可是现在却不能撒欢在其间了。“为什么?”“我们上学了……”“再和鲁迅小时侯的教育比一比”,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很多……

四、课堂教学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变传授为探索,变坐享其成为亲力亲为,唤醒学生的乐学萌动

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是我的一贯追求。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指

学习认知和训练活动,它还可以涵盖游戏、表演、展示、情境设臵再现等等多种多样的,且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切活动。只要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引入课堂。这样说来,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行动或者也可称之为活动展示。它不仅有利于打破原有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且契合行动研究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这确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次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如游行大典场面,试穿新装场面,用投影作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习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参与其中。在赏析“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三个场面写法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这一举动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为了进一步渲染气氛,我课前准备的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台表演时将皇帝夸张的动作、恐惧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学生饰演的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镜,苍老的声音,更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而饰演骗子的同学则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过之余,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结束后,我又适时点拔、诱导,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人物形象各自特点。这可比单纯由老师讲解效果不知要好上几倍呢。

五、课堂教学探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模式,悉心指导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用激励的态势让学生保持一种主观能动的

激情,其次要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要靠方法,学生在课本上发现的问题往往是封闭性的,而且教材都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容易找到标准的答案。但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很强的,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教材中提供的范文不是学习的“法典”,而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在学完了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席慕容的《乡愁》,将学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同样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去探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主题,这就使知识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知识得到了整合,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很容易就会转化成了发展性学力。

所以要通过对新知的引入、教学环节的衔接、延伸等进行有效的设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把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自主质疑、主动求知、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建构以学生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模式。这应该就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毕竟我们是在寻找一种理想与现实能够结合的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立足点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点,只要学会了学习,我看学生终身发展应该不成问题。

六、课堂教学着力培养研究和合作意识,激发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教学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宝贵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桥又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很快学生就拟定了“诗歌中的桥,桥梁美学、种类,家乡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围绕中国桥的研究这一主题,他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兴趣盎然地到网上查阅资料、到图书室调阅史料和进行社会走访、调查,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去完

成课题研究任务。两周后,一份集图片、音像、文字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内容丰富的《天堑变通途──中国桥的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等成果,就会如期出现在我的面前。实践证明,结合课堂教学所延伸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极大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教材对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们熟知,国家已经实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教材要求标准。这就应在教学中有新的教学理念。而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仅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更要更新。新的教材要吃透,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与学生“跟随式”的“主从型”教学,应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新的“学习结合体”的“民主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的服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在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为了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我认为应从教材上下工夫。

教学中要“狠抓新教材”,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和宝典,要加深对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认识,把握任教学科下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结合性更加紧密,知识面更加宽广,要求的深度与老课标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以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新增内容和老内容下的新要求。新教材中也更好地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活动线索,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情境,设立了如“想一想”“做一做”“学习探究”等板块,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相互交流,掌握新知识、新方法,适应了个性与共性的发展。

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提高教学效率。更需要我们熟知考试大纲、教材内容,这样的话才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新的平台,筑起一个新的起点,才有条件和资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课标教材中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才可以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和引导,才能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新认识和新理解,我们的学科知识才能深厚了、扎实了,才能抓住知识的核心,形成知识的网络,才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要坚信学生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这样看来,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研究教材,不狠抓教材。我们只有认识到新教材下内容的变化,要求层次的变化、教学结构的变化、理念的变化,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更新教学观念,推进教育的改革,才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这样就能为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个有力而充分的准备。

总之,新教材、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只有了解现行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才能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新认识和理解,才能彻底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各种教育观念,树立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推进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新课程。

新课堂教学 篇4

1.转换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道。

2.树立“大语文”观

“大语文”观强调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 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 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 从影视中学。“大语文”可以是报刊、杂志, 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 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多看点优秀的文章、电影、电视剧等。

二、走进新课堂

1.强化朗读

古人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 让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最终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的效果。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认读生字, 并且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接着, 教师引读, 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 理清思路, 掌握主要内容。然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 明确教学重点, 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最后, 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2.质疑问难

问题是打开思维闸门的钥匙, 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求索、发现与创造、成功与快乐, 是对学生智慧的开拓, 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学时, 教师要在学生容易忽视的要紧处、关键处进行适当的点拨、讲解, 千方百计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无意识生疑转变为有意识发问, 逐渐爱问、善问, 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探究之心去读书,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例如, 在《詹天佑》一文的结尾处, 我这样启发学生: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 过青龙桥车站, 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大家有什么感受?大家想象一下游览的外宾会怎样赞叹?这些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作业新布置

1.分层布置

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传统的作业“一刀切”, 过难或过易, 缺少层次, 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抄写词、句、段, 并能理解和运用所学字词;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阅读并理解全篇课文;对基础特别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课后的拓展练习。实践证明, 分层布置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2.重视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很重要的引领作用,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正确、中肯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新课改强调, 批改作业应尽量不出现“×”, 最好运用等级、红花等给予做得好的学生奖励, 同时还要求教师经常面批面改作业, 重视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点滴进步, 并且要求教师及时评价, 每次上课前都要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表扬、指点。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内容灵活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切合自然、生活和社会实际。因此, 语文作业的内容不能死板、单一、枯燥。布置的作业形式要多样, 教师可以布置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制作和表演作业、个人和合作作业等。比如, “神舟六号”上天,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给杨利伟写信;桃花开了、下雪了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去写;学习了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实践证明, 这些有意义的作业,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新课堂教学 篇5

一、实验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在时代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中,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明确提出了教育界及全社会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造就高素质人才。新的时代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这些新的时代要求与传统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变革。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十五”期间,在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引领与帮助下,绣林小学的领导和实验老师艰苦探索,积极开展了“新时代生活教育”课题实验,本着“为儿童生活而学,为儿童生活而教,为儿童生活而教育”的课题指导思想,以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为宗旨,建立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育策略,形成了以“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为理念,开辟了“生活德育”实验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让学生在“玩”中悟道理,在“活动”中学做人,让德育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另外,我们以“新时代生活教育”理念及叶澜教授的动态生成理念为指导,探究出了“积淀底蕴——参与体验——总结提高”的研训结合的动态校本培训模式。教育科研使我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逐步得到增强,郑爱枝、付金蓉、喻长玲、杨慧琼、瞿文杰、袁玉和等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在不断推进新生活教育实验的同时,绣林小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但由于体制的转轨及新旧领导的更替等因素,我校课题实验工作终止了近两年。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为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土壤。首先,处于时代潮流中的教育,在无数机遇和挑战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在这鼓舞人心的新形势下,我校又迎来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科研的新校长,这些给绣林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新的背景下,绣林小学“十一〃五”课题实验将在总结“十〃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更深层稳步迈进。

2、问题的提出

要稳步推进课题实验,必须把握住实验课题在新时期的方向和重点。即:“十五”时期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新形势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构成的问题框架。

“十五”期间,我们运用“新生活教育”理念,构建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主导为特征的训练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已初见端倪,但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课堂的组织与事实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浮于表面,甚至有为探究而提问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课堂出现失控和低效现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学过程能有效地顺利完成,是新课题实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当我们用理性审视新课堂,发现课

最核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会通过大量的培训活动,让教师逐步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其次是实践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篱”与新课程理念的“迷雾”,从而满足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需要。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让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复合型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各种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学校的内涵的提升和品牌特色的建立,其根基在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追求。只有课堂呈现高效状态,学校的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必须通过课堂实践得到落实。理论和实践如何有效结合,我们应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作深入研究和剖析。作为一线教师应需要解决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现行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消除偏颇,增强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避免无效和低效甚至负效教学。

5、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社会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

3、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研究:“优化课堂预设,促进精彩生成”为子课题的集体备课研究。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包括:

①优化课堂结构策略; ②师生交流对话策略; ③艺术化的板书设计策略; ④管理评价策略; ⑤有效的教学方式策略; ⑥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包括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②有效的学习方式策略;

③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④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4、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现状我们主要探索以下原则: ①低耗节能原则

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既不能掠夺式使用,更不能无限地开发。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 J.B.)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学习程度”(degree of learning)的一般公式:学习程度=f(所花时间/所需时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时间是影响学习的变量,而不是常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要求大力缩减“所给时间”。用好“所用时间”,增大“所得时间”,低耗费,降低师生双方学习能量的耗费。

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臵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和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其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念。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

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点以远)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图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

0从2011年1月开始,我们的实验进程初步拟定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与华中师范大学指导教授取得联系,确定课题,聘请郭元祥教授进行课题相关理论指导。

第二阶段:实验前期工作(2011年6月—2011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建立健全的研究组织管理制度,课题实验正式启动。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并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重点研究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撰写系列阶段研究论文及研究分析报告。

第四阶段:深化实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深化总结,提炼实验案例,集中问题,形成专题,继续深入研究。

第五阶段:课题总结(2014年9月—2014年12月)。形成研究总报告,拟出专著和案例集,组织实验研究的相关阶段鉴定。

3、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新课堂 新思路 新教法 篇6

面对新课程怎样才能使学生适应,对于任教高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面临着两个选择:是耐心等待,还是积极改变?答案无疑是后者。诚然,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对于我们而言,课程改革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虽然新教材的实验还没有完全普及,但我们仍然可以将新课改的理念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好,用活数学教材。

要用好用活教材,教师除了要有理念创新以外,还应当重视发挥学生,并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只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在教师的教学中,应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时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由单一集中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化,增强思维品质,发展智能。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多年实践,结合自己的实验教学,我体会到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优化创新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的动机。所以,在教学分数化小数这一节课时,我故意安排了让学生出题这一环节,学生除任意的一个最简分数,我就能很快地说出结果。学生们感到惊讶,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意识

1、选择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习题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 。

2、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的习题,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

3、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以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创新能力从意识到实践的形成阶段,每个学生身上都是黄金与黄沙混杂,优点和缺点同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这样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解决问题。

(一)在实践中诸如创新意识,用创新意识来指导实践

“意识”是属于想的这一层面,如何将想转化为做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了探索:

1、 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

(1)改变教材内容:在学习百分数时,如果觉得例题提供的内容不够丰富,可以课前从商品商标、包装盒上的书名,或报刊,网上收集一些百分数,结合这些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总之,改变教材内容,关键是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增强数学学习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2)改变教材顺序: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有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比如在探索新知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而不是按照教材顺序出是知识点或结论。

(3) 改变教学情景:数学学习,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场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开发数学实践活动

目前我们使用的高年级的数学教材已经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增加了实践活动课,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很喜欢这些学习内容,而且应用这些指示确实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开发现有的数学教材,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呢?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的:

1、整节课开展实践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留意教材,看看学生可以运用那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安排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处理问题。

2、某个环节安排实践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时只须在某个环节安排实践活动,在练习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后延伸引出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在课后拓展的时候适当安排些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热爱数学的感情。

四、 教学回顾与反思

本次课改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因此我认为在抓课程资源中一要把握教材,要灵活的用教材,二要把握课堂教学,要建立一种“自学——释疑——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有所创新,必须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与思想

为了体现创新思想,创新理念,我们可以调整教材的设计,同时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用教材创设一种意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教师关注和学生视野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

开发新的教材资源不能仅以教师的视角入手,更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根据现实情况和现实需要来关注生活,和学生一起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在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

新课堂教学 篇7

一、结合实际, 灵活运用教材

我校使用的美术教材是人美版和人教版的, 这两个版本各有特点。如:人美版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情趣, 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及可选择性的特点, 充分体现新理念。不足之处是:从教材的编排上内容显得凌乱无序, 过于专业化;每册内容设置过多, 没有给教师自编教材的空间。人教版教材则以实用美术为主, 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学生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这对学优生来说比较适用, 对后进生却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长短,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 外来人口和近郊村民子女占多数。面对学生,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 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 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 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 灵活使用教材, 使之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其次, 由于教学对象个体差异大, 必须重视作业的设置环节。如:在七年级上册《服装搭配》这节课, 我的作业设计是运用水彩、水粉、油画棒、纸贴、布贴中的任何一种表现方法, 进行服装搭配练习;可以用绘画或者粘贴的方式完成;还可以利用课前收集喜欢的服装、配饰等图片及各种布料进行搭配装饰。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 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课堂里都能找到自我表现的平台,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把握教学要点, 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手段

美术新课标提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 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在八年级下册《装饰画》的教学中, 领会本课重点是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 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的表现技巧, 把握这个基本定位是处理好这堂课教学的关键。于是, 抓住本课与生活紧密相关这一点, 让学生自己尝试和游戏, 了解材料是作为艺术造型的基本要素, 以及它对于体现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 如黄豆、绿豆、红豆、各种蛋壳、周围的树叶、花草等, 将之作为本课的作画材料。先使用多媒体欣赏大量的装饰画作品,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此基础上演示创作过程: (1) 在纸板上用笔创造性地画出图案; (2) 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色彩知识完成作品。让学生亲身经历一幅作品的诞生, 产生“我能行”的心理。由于先前做了铺垫, 加之有生活经验基础,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一下打消了先前学生畏惧创造的心理, 表现欲望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外, 音乐、美术是姐妹艺术, 与音乐整合, 能调动人的情感, 感染人的情绪, 产生共鸣。因此, 在欣赏课中把音乐引入课堂, 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能力。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 配上贝多芬的《生命交响乐》, 钢琴的激扬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与命运抗争的情绪,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使学生与凡·高产生了情感共鸣。在《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这节课中, 我同样引用大量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做对比欣赏, 帮助学生理解具有表现性的作品。

三、重视评价环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 总是迫切希望得到肯定, 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 并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的发展性评价, 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评价一般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 就是在学生做完作业后, 学生按顺序进行欣赏, 并作评价, 这个过程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尤为主要, 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作业中寻找优点给予更多鼓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一些不够完美的作品, 教师应采取鼓励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既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又使其认真对待存在的不足。完成一件好的作品能使学生具有成功的喜悦, 一句肯定的赞扬同样能使某些学生难以忘却。所以, 教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

四、教师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中, 提倡美术教师专业成长,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未来美术教学的需要, 新课程对美术教师有新的定位。所以教师应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应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美术理论修养、艺术想象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及跨学科知识等。要具备这些素质, 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好地完善自我。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使自己与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一同成长, 成为合格的教师。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 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 走进师生的生活。针对如何上好美术课,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

新教材对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8

教学中要“狠抓新教材”, 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和宝典, 要加深对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认识, 把握任教学科下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结合性更加紧密, 知识面更加宽广, 要求的深度与老课标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以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新增内容和老内容下的新要求。新教材中也更好地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活动线索, 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情境, 设立了如“想一想”“做一做”“学习探究”等板块, 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相互交流, 掌握新知识、新方法, 适应了个性与共性的发展。

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提高教学效率。更需要我们熟知考试大纲、教材内容, 这样的话才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筑起一个新的起点, 才有条件和资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课标教材中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 才可以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和引导, 才能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我们的学科知识才能深厚了、扎实了, 才能抓住知识的核心, 形成知识的网络, 才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要坚信学生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这样看来, 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研究教材, 不狠抓教材。我们只有认识到新教材下内容的变化, 要求层次的变化、教学结构的变化、理念的变化, 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才能更新教学观念, 推进教育的改革, 才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这样就能为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个有力而充分的准备。

总之, 新教材、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只有了解现行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目标, 才能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新认识和理解, 才能彻底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各种教育观念, 树立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观念,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才能推进教育改革, 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新课程。

摘要:把新教材下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是当前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求广大教师更好地分析新教材, 要科学严谨, 利用新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新教材的要求与精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都能得到很好的熏陶与培养,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优的发挥, 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时刻对新教材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审视与探索。

新课堂教学 篇9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它的政治性,忽视了它的“人文性”,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了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则强调:“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初中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变得“有用”和“有效”。

以上是对新课标和新教材实施之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个分析。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强调政治教学,忽视人文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课外生活的指导。这种固有的、旧的教学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展与实施。这说明,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对教材与课标的理解不够透彻。

2. 解决的方法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景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生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2.2 强调自学。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后,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并实施自学。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为课堂双边互动做好积极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总结过去失败的教学实践,我得到的最大教训就是学生思维的速度、表达的能力不能适应要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种现状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教师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实施体验式教学。

新课标和新教材实施之后,必须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原有的知识不能再实行死记硬背的策略,要重视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2.4 实施情景式教学。

教师要学会设计和利用情景来教学。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意、行的最佳统一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模式。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构成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音乐、课件等是一种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也是一种情境。

2.5 多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特点的活动,以达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感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标与新教材实施之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转换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真正懂得什么是新课标,什么是新教材,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从使用了新教材之后, 在一线教师的努力下,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了一定的变化, 部分地实现了新课的目标。但是, 由于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新课的执行不够,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本人针对新教材下思想品德课出现的问题作几点探讨。

新课堂教学 篇10

一、教师应由重授惑转向重发展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 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然而,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 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真正担当起促进者的角色, 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1.做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潜能的“教练”。2.做学生心理的支持者。3.做课堂的促进者。

二、教师应由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重培养过程

1.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使其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的角色很重要, 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 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物理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连, 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激励学生共同参与, 发挥想象, 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2.面对新课程, 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 不能只是传授知识, 还要体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 充分发扬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感受,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帮助学生, 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三、教师应由重威严独尊转向民主对等

在教学中, 要民主评价学生。把握评价的恰当性, 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是值得肯定的, 不足之处是必须纠正的;注重评价的层次性, 物理教师要善于捕捉, 分析、运用反馈信息, 分别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 使评价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运用评价的多样性, 综合运用鼓励的言语、眼神、微笑, 机会的提供、成绩的展示等方式, 使每个学生有成功感。

坚持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学生被动”的突破, 在民主教学、民主评价、师生平等的良好氛围下,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得到激发,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教师应由重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向多向互动

在信息交流上: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考新探究 篇11

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现在的数学考试更加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考察,另外,也重视对测量题的解法的空间的拓展,考查学生的思维程度。很多学生对待新颖的题目很多都不会写,教师没有讲过或者讲解不全面的,题目太新颖的,学生都不会回答。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总结初中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1.适当开展数学阅读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学生经过独立的学习,教师教会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掌握好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带领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来掌握知识和原理,掌握例题的解答方法,学会练习,课后也要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情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数学阅读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2.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建立、结论和定理的总结过程,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锻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新教材也重视学生知识的引入和知识的生成,重视培养新型的人才。教师要不怕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会学生使用好的学习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出让学生认知的学习环节,将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熟悉学习过程,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学会认知知识,增强学生求知的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

(1)指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很多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回答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

(2)带领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带领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结果形式是a2±2ab+b2

(4)再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变成公式……

经过教师的引导,带领学生的参与,学生就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公式的掌握也有了帮助,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创造创新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才华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过去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缺少思考,教材中的问题或者题型,学生只会模仿解决,缺少灵活性、创造性的解决方式,数学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实现“创新教育”。

1.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思维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教室里,进行各自的分析和探讨,重视树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主导,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数学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创造学生发挥好自己的机会,创造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交流、讨论和表现,重视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拓学习的思维,让学生热爱思考,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的位置,让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愉快。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原理和方法,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中:

例1  解不等式  3(1+x)<x+9

解:去括号,得

3+3x<x+9

移项,得

3x-x<9-3

合并同类项,得

2x<6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学会按照样子来画画,不知道怎么办,更缺少应变的思维。教师要创造问题的教学,设计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是怎样的形式?

②结果的形式和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区别?

③怎样消除这些区别?

学生有了问题,就会更加专注地学习,思维更加活跃。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的内容的时候,要带领学生学会分析,让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的本质,深入认识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巧妙编写题目,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编写一些课堂练习的题目。

(1)改编练习题目,让题目改变,变成一题多解的形式。

新课堂教学 篇12

一、调控学生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新奇、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些“兴奋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在讲石灰石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时首先问学生“你知道于谦的《石灰吟》吗?”同学们兴趣高涨,一起背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话锋一转,这首诗蕴涵着哪些化学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的新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重在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答案。特别是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习,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安排以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辨析,同桌互相交流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不爱说话及后排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

三、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

上一篇:客户至上下一篇:覆盖路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