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

2024-07-2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精选11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 篇1

一、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师讲解的知识很快被学生吸收。教师应该实施启发式教学,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设计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多媒体以及得到了发展,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等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出来,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数学的小故事,阐述数学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讲解轴对称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轴对称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故宫的建筑模式,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学生亲近教师,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数学课。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不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给教师提了出来,教师应该宽容大度,首先要鼓励这个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然后仔细思考是否讲解错误。如果错误就及时更正。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方向。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紧密结合。数学教学要关注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灵活,综合创新。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方法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和设备等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防止学生学习疲劳,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还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充满乐趣,产生积极的思考。

五、建立全新的教学思路

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挥导演的作用,让学生扮演主角,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记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像导演一样,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和组织、控制。教师也要诊断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确立自己的教学位置,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活动,让学生数学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教师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多角度的互动,加强对话与交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实现教师和学生思维的同步互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中倡导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呈现难以呈现的数学教学内容,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高效整合。因此,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来解决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现实的问题,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将自己解放出来,去完成需要教师独立完成的任务,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猜想。因为计算机呈现了动态的多维的画面,画图的手段,能提供多种方法展现数学教学思想。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来拓展学生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网络交流,让教师和学生学习合作更持久,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方便,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任务,利用学习的课件和现代学习工具去观察、分析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创新的学习成果。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要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师要激励学生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各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他们都非常喜欢和教师交流,渴求得到教师的充分鼓励。所以,教师赞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性的话语,适当的物质奖励都能让学生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激励,鼓励学生不断前进。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适当的激励,给学生肯定,也给学生语言的约束,让学生了解,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习,可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肯定和激励,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

教师要科学使用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等多种教学原则,丰富教学的策略,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教师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步伐,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岳廷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新探,《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2):41-4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 篇2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新课标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独特新颖的导入。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好的开端,也就有了成功的一半,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面介绍三种自认为比较新颖的方法:

1、卡拉OK形式演唱导入。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范唱,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非常有激情。接下来我便说:“刚才我们演唱的这首流行歌曲,诉说了一位流浪在外的孩子,期盼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今天我们同样学习一首流行歌曲,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香港的深沉眷恋和亲切的关爱。”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2、音乐故事导入。音乐故事可以讲歌曲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现内容情节以及社会艺术价值等。如在歌曲《猎人合唱》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先让学生听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把学生引入童话情境之中,然后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到歌曲《猎人合唱》上来,这时,学生对学唱《猎人合唱》已经迫不急待了。用音乐故事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应需”导入。“应需”导入就是教师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对本节音乐课的内容了解程度以及想知道的有关知识等,然后由学生的需要导入到课中。如我在教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前,了解到学生们最想知道的是瑶族人的服饰、有什么美食、及这个民族的民歌什么味儿,想看看真正的瑶族舞蹈,想知道他们每年都有什么节日,而并非想先知道《瑶族舞曲》描绘出什么音乐形象,音乐表现出怎样的情绪,及音乐由几段体构成,每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以往先分析曲目再教学的过程,而是从学生最想了解的瑶族风情导入,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一直保持对音乐浓厚的兴趣。

音乐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穿插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为重,灵活运用。

二、富有创意的教法。

郭淑平老师在《教无定法》中写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何谓“得法”,我认为就是符合学生身心和教材的特点,符合认识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娱乐教学法。当前,许多电视娱乐、联欢活动,(如:《欢乐总动员》、《星光大道》《开心辞典》……)收视率高、火爆无比。假设我们把原来的音乐课型改变像娱乐节目那样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那我们的教育前景又会是怎样的光明呢?娱乐节目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它的逗笑性和竞争性,然而竞争性又在其中占着主导的地位。那么,把逗笑的竞争性和音乐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便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娱乐教学法”。我挑选了活泼好动的初一(5)班级作为“娱乐教学”的实验班。一上课,我用京腔说道:“这节课我们各小组进行擂台赛,最后的获奖者享有非常有意义的奖品,让我们努力去争取吧”。走进擂台赛版块第一回合:“猜”。(这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打击乐器和学生自制的乐器奏乐,并说明每进入一个回合就奏一次乐。)第一回合:利用电脑课件亮给学生生、旦、净、丑的四大行当的剧照及声像,让学生猜四大角色,把答案写在题板上亮出来。(对的加分,从桌上拿出一个小饰品,最后以得到的小饰品数量评比。)要求猜对的同学说出想法。之后,利用课件分别对京剧知识和四大行当进行讲解。依次进入第二回合:“画脸谱”。第三回合:“学唱”。进入超级模仿秀版块。各小组推荐一人参加模仿秀比赛。项目有:生、旦角走路和乐句学唱。最后进入激动时刻版块(即奖项揭晓)获奖者获得脸谱头像一套。其他小组均有奖(最佳小组合作奖、最佳模仿奖、最佳画手奖)。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走出教室。有个学生跟我说:“如果每一堂音乐课都这样上那该多好哇!”“为什么呢?”“既轻松又快乐,还学到了知识。”有的小组还扬言:“我们下次努力争取拿最高奖。”

娱乐教学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歌曲过程:欣赏→模仿秀→演艺天地。教学欣赏曲目过程:舞动(用身体语言展现思维)→模仿秀(哼唱乐句或乐段)→舌战(小组讨论对其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实验证明:娱乐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2、幽默教学法。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要使学生学得快,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其思维,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恰当地使用幽默正可以让我们做到这一点。有一次,课堂上我讲得正精彩,忽然发现有一个学生却睡得正酣。于是我便幽了一默,我说:“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听得特别认真,只见他口角涎水不断----表明他听得津津有味;他还频频点头----那是因为他觉得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且两眼紧闭----我想他必定是在闭目深思。”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同学也被同学笑醒,面露愧色,睡意顿消,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又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胸前戴着从海南带回的由椰子壳做成的装饰品,很有特色。一进教室,学生就对这玩意产生了兴趣,不时地欣赏我的装饰品,这时我模仿时装模特,在学生的面前走了一圈,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这样做不仅巧妙地收拢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获得学生对我的亲和力,贴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室外教学法。偶尔走出教室,把音乐课堂设在大自然怀抱中。由此,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春之声》的第一课时欣赏《春晓》,课前我告诉学生,上音乐课到校池塘边集合,当时学生就一惊:“音乐课上那儿干什么?”铃声响了,学生们小声的议论起来,为之感到不解。我微笑着说:“这节课,我们每个学生都要欣赏、感受、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接着将学生带到学校旁边的山坡,引导学生一起在水池边用小石头或棍棒有节奏的击水,然后利用这一活动辨别强弱不同的节拍效果。并引导大家采集山坡上的树叶,卷起来自制成柳笛。这时,有的学生用吹口哨的形式为柳笛音乐进行伴奏,有的学生随手用木头棍子敲击山坡边的石头,即兴为柳笛乐曲伴奏。还有的学生以自由表演的形式随着乐曲一起舞蹈。那时,我再把乐曲《春晓》由录音机播放出来,请学生感受讨论,他们的积极性就别提了,有些学生还想创作一段以人声模拟的音乐。此时,课堂达到了高潮。室外教学特点:使学生不拘束,视野开放了,心情也开放了,自然而然兴趣就提高了。当然,外出上课安全是第一位的。

实践证明了我的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节课堂气氛,放松情绪,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新颖别致的拓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音乐教师逐渐开始尝试布置课后作业。在现实的教学中,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又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我在实践中有以下三种尝试:

1、体验型的作业。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教完《难忘岁月》单元,我这样的布置作业:“课后演唱《游击队歌》,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意境。”又如欣赏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后,我将音乐复制给学生,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布置体验型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

2、合作型的作业。它有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锻炼学生配合和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具体做法如下: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业。比如:当学完一首歌曲后要求学生背唱给家长、长辈听,这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自信歌唱的能力。

3、探究型的作业。当前的教学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究。如: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在自制简易乐器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他们用做好的乐器,通过自己的演奏,互相交换乐器演奏等游戏活动,感受到成功地喜悦。在日常生活中,我鼓励学生收集与课本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等。这种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作业布置要和学生的音乐兴趣、习惯相联系,要使学生觉得音乐作业是美的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结语:

音乐课堂教学中“激趣”应紧紧围绕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服从于音乐课的教学目标,要把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三者有机结合。同时,“激趣”要注意适度、适量、适时,面向全体。在音乐课堂中正确地运用“激趣”这种教学艺术,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音乐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找出更多的激趣途径与方法,使音乐课堂永远充满魅力。

[参考资料]:

1、富凯宁《今日做教师》同心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刘英辉《竞争教学法》河北教育2002年第四期。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年第7、8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 篇3

关键词:新课标;问题导学;有机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3-01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去“知识本位,萤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问题导学法”便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问题导学法”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现将一些体会交流如下:

一、以问导学,要把握好三个要素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要把握好!“问题”、“导”、“学”三个要素。

1、“问题”是基础: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学成功的基础。为了保证问题的“探究性”,要注意以下“四度”:选好角度,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难度,以达“跳一跳,摘得到”效果;体现广度,以使面向全体学生;控制密度,以求保证思考时间。如初二“分式加减法”中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思考和分组讨论:①异分母分式相加减要先做什么?(通分)②如果分式的分母是多项式,要先做什么?(将分母分解因式)③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④要通分,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乘以什么?⑤通分后如何进行加减?以上问题学生对照例题一个个思考后教师进行释疑,再要求学生做练习。问题的出现自然而然,富有逻辑性、层次性,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邻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探究后有能力解决问题,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

2、“教师的导”是关键: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但这并非意味若教师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导学法”下学生的“学”也是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教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三“导”:

(1)创设情景加以引导: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就生活中与数量有关的问题写成数学问题交我整理,把写得好的在课堂上展示,让同学们探究问题答案,体验数学的价值。面对起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引发相关的探究。如进行积的乘方运算时,提出问题:现有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若十个,用多少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能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并用不同有法表示新正方形面积,你会有何发现?学生画出了图形,经过互动探究,学生讨论得出了结论。

(2)循循善诱进行疏导: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教学时提问:①这是什么运算?(乘法)②参加乘法运算的对象是什么?(幂)③这些幂有何特征?(底数相同)④怎样运算?(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在循序渐进的诱导下,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不厌其烦给予辅导:不同学生存在着基础差异,教师应特别关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给予他们及时辅导。

3、“学生的学”是核心:“问题导学法”教学应强调将学生从回答问题的“被告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参与者”,从向保证“学生的学”的课堂核心地位。为此,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将以上二种学习方式进行如下图1所示的有机组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优势,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二、“问”“导”“学”要有机联系

“问”导“学”要有机联系,构建起不同层次的“问题导学”。“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其三大要素——“问题”、“导”、“学”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但是它们又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又可以有如下两种关联方式(图2):

1、教师通过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学,这样学生的“学”就是单纯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这是一种较浅层次的“问题导学”。

2、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生成问题,然盾再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细化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动力自然更足了。显然,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问题导学”。在学整式时,关于(π-1)х?у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的讨论中,教师提问:①1是单项式吗? 3呢?1+3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②x+x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③(3 -1) a?呢?(x -1) a?呢?在完成以上提问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形如(3 -1)a?,(π-1)a?y具体数与宁母的积的整式是单项式,但x+x、(x-l)a?是多项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错题整理”新探 篇4

所谓“错题整理”制,是笔者在所任教的初中数学学科中采取的一种辅助教法,即从初始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特征,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进行分析,整理找出个体错误多发带,制定策略并积极地开展有效的训炼,从而改善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以下是“错题整理”制在数学教学中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类整理

所谓分类整理是由学生把自己一周中的数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阶段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分类型进行整理。具体大致可分为:(1)因概念不清或概念模糊所引起的错误。(2)因计算时粗心所引起的错误(例:抄错题或数字,移项忘记变号等)。(3)因审题不仔细所引起的错误(例:对题后的特殊要求没有看或看不清楚,没能抓住题目叙述中的关键词等)。整理后针对自己错误的多发带,有的放矢地选择两至三道小题目加以巩固。

分类整理能让学生及时地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改正,避免了毫无目的的相同题型的大运动量训练,体现了“减负增效”的原则。但也有些学生刚开始面对自己的错题不会分类,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指导:教师可以把整理较好的学生作业本子在课间分发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学习,也可组织课代表、学习委员等班干部在开始几周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第二阶段:学生反思,寻找个性心理品质欠缺

“学生反思”是在分类整理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即学生在连续两至三周的整理后,会逐渐发现自己常会犯同一类型的错误。比如:某些学生会连续几天甚至几周在作业中犯计算类错误,令他自己也吃惊不小。这时,便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反思,并做简要的记录。

教师应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一方面,学生可以从对所学知识要点是否理解透彻去反思;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去反思。比如:常犯计算类错误的学生,部分是因没有重视知识要点,而更多的是因为个性品质上存在急躁,易冲动,易不安,好胜所引起的。学生反思后可用一两句话将自己的问题简要记录下来,为第三阶段的实施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制定策略

“制定策略”,即在学生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下周的学习制定或调整可行的策略。这些策略虽可能是相当简单直接的,但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案例节选:

某学生整理第二周计算类错误如下:

(1)解方程:4(y+1)-5(y-1)=0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错误得:4y+4-5y-5=0。

(2)解方程:时,去分母单独项1时忘记乘以方程的最简公母6,错误得:2(2y_1)=1+3 (5y+1)。

(3)在解方程:0.2×40%+X=(0.5-X)×45%时,又忽略了X项并不带有%,从而错误得:0.2×40+X=(0.5-X)×45。

到了第三周又整理出计算类错误如下:

(1)解方程:时,虽然注意了去分母,但移项时忘记变号错误得:24x+20x=35x-9×5×12。

(2)解方程:时,最后一步由-17y=-119得答案时,两边应同除以_17,却错误同除以17,得错误答案:y=-7。他给自己制定了两条学习策略:

应该指出的是:第一至第三阶段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学生由自己通过整理去发现问题,自我反思,制定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第四阶段: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前面三个学生自主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即在对每周的学生“错题整理”集进行查阅时,就学生是否真正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性,进行多元评价,采取奖分制,奖分面广。比如:虽然有些学生目前的数学成绩还暂时不够理想,但他的确已学会了分类整理,并制定了较完善的学习策略。还比如:从后阶段考察来看,某学生的前一阶段的反思和策略是行之有效的等对这些改进,教师都给予一定的奖分,而这些奖分,学生可自由选择用于以后的数学考评中。第二步,教师每周将学生“错题整理”的分类做个统计,找出全班学生错题的主要多发带,同样,教师也进行反思,制定或改进下周的教学方法。

这样做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挫败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同时,教师在反思后调整教学方法也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第五阶段:改善个性心理品质

“错题整理”制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时对整理过程作较为深入的小结。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每一阶段的每一步骤,小结自己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个性心理品质上的欠缺、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得到的收获。

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新探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45

运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不仅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同时还会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改进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便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以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性思维为主要教学指归的教学模式。和传统课程教学“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策略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将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学科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有效的划分和整合,进而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的学习形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大的学习空间和较多的学习时间,能够自主的对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或者教师所讲解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进而在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相互补充的合作学习氛围之内,对课程知识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在提升学生的学科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协调发展。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数学课程教学,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传统的僵化枯燥的学习情境中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在注重学习成果的同时,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有效的改进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教学问题,转变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科素养。那么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其中,使其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教学作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小组和合作学习模式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是其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时,应该凸显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小组划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初中数学课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得以顺利有效的展开和实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往往会在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调研和了解之前,就对学生进行武断的小组划分。这种小组划分形式,不仅会导致小组划分的无效性,影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顺利展开,同时还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使学生对教师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产生厌烦和排斥的情绪,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隔膜和误解,引发不必要的教学问题。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小组划分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提升教师对于小组划分的重视程度。在划分小组时,教师一方面要参考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和学生进行个人化的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期待和对于小组划分的意见和要求,并且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整合,进而再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使数学课程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数学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能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不仅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又要凸显出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学习重视,从而提升小组划分的质量,树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其次,在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鼓励学生针对数学学习问题和学习成果,表达自己的学习看法和学习感受,勇于在小组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抒发自己的见解,均衡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之中,积极的和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配合和互动,促进学生数学课程学习质量的改善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针对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和所讲解的数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在探讨和分析中,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得出更加丰富的数学结论,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

但是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害怕由于自己的错误看法而受到别人的嘲笑和轻视,因此也就不敢或者不想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质量的改善。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排除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种种顾虑,使学生能够树立学习自信心,勇于发言、乐于发言,从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学习效率。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教师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对自身在教学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找到自身存在和学习的位置和形式,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更为和谐的教学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是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和创设学习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发表看法和意见,协调各组的平衡与进度,关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确保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有效展开。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新探 篇6

教师要更新教学的观念,积极转化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为中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要从传授学生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学生的个性品质结合,教师要转变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沟通的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更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促进,教学要得法,学生学习要主动.教师要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更加充满动力和斗志.教师教学的时候也要生动活泼,不能简单枯燥,要发挥教学的多重功能.总之,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教学的效果.

二、直接进入主题,开门见山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清楚学生数学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开始.数学化本身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初中数学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运用好课堂45分钟的时间,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思考怎样运用好这45分钟的时间.初中很多数学教学内容有着好的生活背景,例如负数、数轴等,也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引进教学,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的内容,例如代数式、公式等,这些都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这样可以让数学教学活动不在外围摇曳,还可以直接到达问题的核心,重视主要的矛盾,重视节约时间,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运用开门见山的学生学习的形式,这样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因为学生学习主要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这样可以明确教学的主题,明确教学的主要矛盾,为解决矛盾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三、教学要多采取行动,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教师教学,学生简单吸收的,而是学生根据已经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的学习过程的感悟和思考.教师要重视讲解,提出问题,重视小结方法,总结步骤,把握规律,感悟方法等.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讲的过程,教会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可以展示学生的思维经过.教师要重视在学生操作和实践中重视感悟和体验,进行问题的交流和把握,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以练促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练习能够促进学生的记忆过程,巩固知识形成,提高能力,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堂练习过程,掌握好教学的练习的度,重视把握好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也不能带领学生陷入题海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沉入到练习中.教师要促进学生模仿到记忆的过程,加快学生认知平台的搭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做”和“说”的过程,让学生练习中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实现学生有效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含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应用的能力,外在的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速度的训练.教师要科学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速度,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讲解完新课以后,可以安排书中的练习作为速算的题目,也可以精妙构思,编写一些概念性强的,覆盖面广的,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判断题或者选择题或者简答题等进行专项的训练,提升学生快速答题的才能.

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质量的训练.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质量的训练,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课余时间开展解题思路的讨论.讨论各种解题的办法,创造解题的思路,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题的时候采用一题多解或者多题一解的解题形式.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反过来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开拓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创造浓郁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教学,带领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要创造融洽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宽松、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建立学生的信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释放,形成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

六、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把握学生学习的契机

精彩的课堂开头,能带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思维更加兴奋,让学生将学习当成自我实现的需要,自然学生进入学习的新知识、新境界中,教师可以运用实验开路、故事引导、悬念引导等教学方法.

七、创造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创造学生动手操作,运用眼睛进行观察的能力,动脑筋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将课堂当作是学生的活动场,将学生的教学过程当作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创造好这些教学的活动点.

八、重视把握问题的关键,提升学生创新的能力

讨论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的讨论,教育学生运用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激励,发挥学生的学习智慧,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教师还要重视讨论的问题的设计.

九、设计悬念,引导学生释放学习空间

创造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全面的优秀的学习品质.教师要努力创造学生学习行为上的空白的情境,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研究活动,养成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也要创造学生思维的空白情境,让学生静心学习,搜集学习资料,带领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的结尾的时候,可以留给学生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产生创造的欲望.教师也可以在布置学生作业的时候,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

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体验学生的成功

学生如果产生一次成功的经历,就会有无数次成功的意念和信心.教师要让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信心,收获学习的欢乐.教师也要让学生在逆境中接受挫折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把握好成功点,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得到升华.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参与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努力创造教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的操作活动很多,但是,教师仍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塑造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活动来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摘要:初中数学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抓好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直接进入主题,开门见山的教学方法,教学要多采取行动,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创造浓郁的教学氛围,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把握学生学习的契机,也可以创造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新探 篇7

一、注重培养学生审题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首先要教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所谓关键语句, 就是能揭示相等关系的重要句子.抓住它, 理解它, 并能将其转化为符号语言或者文字等式, 这样就抓住了应用题的解题关键.例如, “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8倍”, 可以转化为“汽车的速度=8×自行车的速度”, “铁矿石的含铁量是85%”, 可以转化为“铁的重量=85%·铁矿石的重量”, 再如, “每人分8包, 还剩2包”, 可以转化为“所分包数=8×参分人数+2”, 等等.这种方法简单易学, 效果也很好.有些关键语句, 如“把甲乙两种溶液混合成丙种溶液”等, 并没有直接给出相等的关系, 但它指明了应用题事件的发生过程或操作过程, 教给学生怎样根据这个过程发现等量关系———“甲溶质质量+乙溶质质量=丙溶质质量”, 从事物的发生过程发现数量关系, 也是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途径和前提.

二、教给学生辅助做题的方法

辅助分析的方法有很多, 主要用的有线段图、示意图、列表法等等.作图可以帮助学生看清楚数量关系,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理顺纷繁的数量关系, 使其思路更清晰, 更容易列出等量关系.

三、引导学生读题

读题,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因为许多教师觉得简单, 才导致学生也一起忽略.许多学生读题没有明确的目的, 不分主次, 抓不住重点, 理解不准确, 导致题意弄错.针对这一点, 笔者提出“两读”法, 一是“概读”, 了解基本的题意和基本数量关系;二是精读, 边读边画出语句, 列出具体的关系.要做到, 由粗到细, 由浅入深.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思维能力, 为做对题打下基础.

四、优化做题, 提高效率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杜绝简单重复、面面俱到的题海战术, 提倡一题多解、变式联系, 针对性训练, 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回味与反思, 使方法得以深化, 效率得以提高.“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 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 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 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

例1甲乙两数之和是51 (1) , 甲数比乙数的3倍少1 (2) , 求甲乙两数. ( (1) (2) 编码为解题提供方便)

解法一设甲为x, 由 (1) 列代数式, 由 (2) 列方程x=3 (51-x) -1.

解法二设甲为x, 由 (2) 列代数式, 由 (1) 列方程x+13 (x+1) =51.

解法三、四设乙为x, 同解法一、二分别得方程 (51-x) =3x-1和 (3x-1) +x=51.

解法五列方程组.

这些题很简单, 关键是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题目讲方法, 进行思想渗透, 当学生再碰见同类型的题目, 他们就可以自己应对.

例2要使含盐15%的盐水20克, 变成含盐18%的盐水, 应加入纯盐多少克?

解设应加入纯盐x克, 由溶液中盐的质量变化关系可得方程15%·20+x=18% (20+x) , 由加盐前后水量不变可得方程 (1-18%) · (20+x) = (1-15%) ·20.

一题多解的过程, 是知识整理和重组的过程, 是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 是认识的深化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 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大多数学生存在畏惧心理, 不知道怎样去分析, 去寻找数量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要从基础抓起, 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应用题的背景较为简单, 语言较为直接, 学生容易领会, 容易建立数学模型.因此, 适当地做一些简单应用题, 可以为解决复杂问题打下基础, 也能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生学习应用题的信心.其次,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渗透应用题教学.要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多讲解应用题, 要善于结合课本的内容, 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多引入一些典型例题, 渗透方法和思路.

五、小结

综上所述,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通过图示或列表的方法来显示解题思路.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要着重强调, 对于思路较为复杂的题目,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简单易行的新思路.总之, 对于应用题的学习, 教师应该重视其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允.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J].科学之友, 2010 (7)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 篇8

关键词:情境创设法,初中数学,运用,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创设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情境,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如今, 情境创设法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已渐现成效. 由此,也激发了我对该问题继续探究的兴趣. 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创设法呢?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

所谓的悬念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打造一个悬念,利用这个悬念来激发学生强烈探究的欲望,进而有效激发同学们的课堂参与热情. 我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创设悬念情境,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非常感兴趣.

例如,执教《三视图》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拿出一个圆锥模型,看到如此漂亮的圆锥模型,同学们非常好奇, 均不知道我究竟要做什么. 看到此种情况我并没有直接解答同学们的疑惑,而是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有一首诗叫《题西林壁》吗? ”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立刻同声回答说:“知道. ”我接着问:“那么,你们可以背诵给我听听吗? ”于是同学背诵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到同学们如此流利的背出了这首诗,我微笑着说道:“事实上,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这首诗也有点关系. ”此话一出同学们更加疑惑不解了,均搞不清楚究竟这首诗和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何关系. 于是我接 着说:“你们看到这个圆锥没有?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下面看它的形状均不相同. 所以说, 仅仅只从一个角度来观察物体我们并不能看到它的全貌,我们必须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三视图. ”说到这里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当中,由于受到之前悬念情境的影响同学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非常之高,课堂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因此, 我建议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多在课堂中创设悬念情境,让初中生在悬念情境的引导下饶有兴趣的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为了激发初中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完全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让初中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好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有效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例如,执教《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 ”日出对于同学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因此他们对此表示出了充分的肯定. 于是,我用多媒体呈现出如下画面,让同学指出这三幅图中太阳和地平线之间究竟呈现出何种关系.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同学开始回答道:“在第一幅图中,地平线和太阳之间是交叉在一起的;在第二幅图中,地平线和太阳的边缘交织在一起;在第三幅图中,地平线和太阳之间已经完全没有相交点了. ”听到学生的这种回答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我接着说道:“事实上,这个场景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 这就是我们今天新课要学习的知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与相离. 请大家和我一起打开课本……”

其实,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只要教师肯用心就可以有效创设生活情境. 在生活情境的影响下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得以逐步提升,这不正是我们所有初中数学教师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三、创设游戏情境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 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为了让初中生更加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我们也可以适时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初中生在游戏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执教《相反数》一课的时候,我组织同学们在同桌之间玩这样一个游戏:一名同学报出一个数,另外一名同学在1秒钟之内必须要说出它的相反数.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准确说出相反数的同学则需要接受惩罚,在脸上贴一个小纸条.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游戏方式非常感兴趣,游戏结束之后看班级内谁的脸上贴的小纸条最多,小纸条最多的前五名的同学需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在整个游戏活动中,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愉悦,他们在游戏中不仅体验到了快乐,更掌握了相反数的数学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我还经常创设游戏情境. 诸如, 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时候,我把同学们带到操场上,要求他们分别站成一个圆形和直线,当我报出相交的时候,同学们立刻变换队形,组成一个圆和直线相交的图形. 当我报出相离的时候,同学们立刻变换队形,组成一个圆和直线相离的图形;当我报出相切的时候, 同学又迅速组成了一个相切的图形. 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同学们玩的是不亦乐乎.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所创设的游戏情境也必须要与相关的数学知识密切吻合,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游戏情境的真正成效,同学们才真正可以从游戏中体验到快乐,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结语

初中数学作业批改新探 篇9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业“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明显地暴露出来。

1. 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

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教两个班,按县城学校每班按65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3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52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近4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教师费更多的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教师肯定忙得团团转。可是如果教师数学学作业当天施行批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作业就会失去有效性。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和纠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从而会影响教学质量。

2.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问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教师认真批改后的作业发还到学生手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及时地进行改错,甚至看都不看就塞进了书包,对错误很少研究甚至不订正,批改的效果可想而知。

3. 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

学生做作业,教师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教师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考试成绩却很差。这是因为学生为了教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使得教师“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简化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应付上级检查,多让学生做一些订正过的习题,甚至是抄写例题,对学生来说,作业反而成了负担,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

二、改进批改作业方法的几点尝试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教师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师生只有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

1. 利用学习小组批改。

学期初,我将班内学生按数学学习的水平划分成学习小组,每组8人,每组按1-8号编排,每组1、2号为基础最好的学生,为正、副组长,每2个小组组成互助组。组长由于基础好,能力强,用较短时间就可完成作业,然后每对互助组内4位正副组长交流讨论(由于组长基础较好,大多数问题都能通过讨论解决),意见不一致再和我交流。意见一致后,正、副组长互批作业,指出对方错误,找出改正的方法改正后组长作业达标。正、副组长再分别批改组内其他同学的作业,指出其错误,找出改正的方法,接着要求更正,完成后组长再检查,直至作业能达标。至此利用学习小组对数学作业“初批”完成。上交作业后,我再把学生作业进行“二次批改”。二次批改的工作量一般不到原来全批全改时间的四分之一,至少节省出3个小时。因为学生的低级错误已被组长修正,所以我的精力更加有的放矢,更容易集中在学生易犯的共性的错误上。“二次批改”完成后我汇总作业中出现情况,利用下一节课前几分钟在课堂上评点,学生再认识,从而达到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效果。

2. 学生自我批改。

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这种方式批改的作业,一般是教材补充习题或附有答案的练习册。批改前,教师要讲清要求与有关技术细节(如批改用的符号,改正错误的方法等),确定出正确答案。学生自批时,先核对答案,对自己所做题作出对与错的结论,然后将错题一步步核对验证,在错处做出标记,再在别处改正过来。在批阅过程中,学生要想能准确评价自己的作业,必须反复探索和尝试,并主动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进一步体现,对问题的掌握也更加全面和透彻。

3. 学生之间互批。

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以自己的理解来审视伙伴的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总是不由自主地与自己对照,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同伴,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用这种批改作业的方式,一般用于单元测验等练习量较多,教师为了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学生,而时间上来不及全批的时候。当练习做完后,教师可组织一次互相批改的活动,先讲明重点与要求。学生在批改时会很认真,思来想去,有的写出批语,有的当面交流,生生互动。这样的批改尝试,学生往往意识强、领会深,他们通过对双方解题方法的了解和理解,相互接纳并相互认同评价结果,能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新探 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思想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學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 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作文教学新探 篇11

创新思维训练策略学生在充实大脑、拓宽思路、丰富联想的同时,必须进行有关的基础训练。那么,如何去实践呢?方法一;模仿。以读促写,读写互动,读写结合。学习离不开模仿,创新离不开继承。即使文学大师的创作,也常常需要借鉴模仿。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作文训练要经历一个仿写阶段,以掌握基本技能。分析课文时,要重点讨论在塑造形象、解释事物、辨明观点方向所采用的主要手法,让学生自立几条,记在笔记本上,然后模仿其中一条或两条手法,或写日记或写作文。譬如,学完写景的文章,就让学生也来描写一个自己所熟悉的景色,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倘是按单元编排的课文,每当单元教学完毕,模仿其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方法二;单项训练。1.课堂演讲;限定时间,让学生口头作文,或说一个形象,一个场景,一段细节,或具体解读某个词或短语,或设计题目如《中国梦》、《生气》、《骄傲》、《我的同桌》、《我的妈妈》、《课堂上》等。2.单项描写;一件事的经过,一个人的相貌、心里活动的描写,描写大家都熟悉的人或事。3.写生训练;形式不拘一格,以达到逼真为好,在班里当众宣读,由大家评价。我的一次写生训练是这样搞的,上课了,很安静,同学们准备听我讲课,这时,我叫一名同学走上讲台,面对大家站好,然后,我问他:“今天教室有什么变化?”他仔细巡视一下教室,茫然不知所问为何?因为教室如同往日,无任何变化。接着,我又让他走回座位。这时,同学们莫名其妙,我于是板书“表达训练”。然后安排任务:同学们准备五分钟,然后用最少的文字准确地描写出刚才那位同学的动作、表情、神态来。课堂活跃了! 经过紧张的准备,各自开始宣读小作品了,到下课,一半以上学生宣读了自己的描写,人数之多,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出乎意料。方法三;综合训练各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训练的内容,除平时独立分析课文外,还应结合作文课,设计一些题目并加以精心指导,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启迪学生感受生活生活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如果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感受,头脑空空,认识肤浅,就谈不上作文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我们的教学仍然尚未彻底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很少有机会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闭门造车、“想当然”之作,只能导致内容贫乏,立意肤浅。要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采撷生活海洋中闪烁着七彩光芒的朵朵浪花,使作文与生活高度融合,这是作文训练的关键一步。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作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现实生活是缤纷复杂的,要教给他们观察生活的观点和方法,给他们一双慧眼,让他们捕捉生活中那些真的善的美的有意义的方面,留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写随笔的习惯,记下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和特定感受,哪怕是细微的,点滴的。自然界、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人一事一瞬间,都会触发作文的情思和写作的冲动。神之所会,文之所至,题材鲜活,见解独到,真情实感的佳作就应运而生了,很多优秀作文就是明证。放飞学生吧! 让他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去感受社会、体验生活;让他们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去间接感受生活、认识人生、检索词汇、积累素材;让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去充分联想、想象、去融入自我情感、去悉心体会阅读材料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摘下精彩段落,写下自我感受,学习精美语言,评点优秀的表现手法,积累广泛的作文素材,奠定写作的坚实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今天,仍然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

以上是作文训练必不可少的三个内容和三个阶段,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它们不可分割,相互渗透,互补共济,其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科学无止境,发展无极限。创新,探索,是我们教师永恒的主题。

摘要:反思作文教学,深悟:作文教学最讲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和训练,最讲究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对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下面将我最新探索出的作文教学法开诚布公,意在与同仁及学子们共享交流。

上一篇:现在时态下一篇:回任人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