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2024-07-16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精选7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篇1

一、注重建立表象

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实物出发, 来为学生建立表象体验, 这样的概念教学方式才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 例如, 在讲到“功”这个概念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举这样的例子: 起重机提重物、汽车在刹车以后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以后再停止、重物从高空坠落等, 通过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功”这个概念形成一个表象的认识, 接下来, 再通过相关的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对表象进行更深一步的深化总结和概括, 最终形成概念, 这样一来, 抽象的概念就自然而然地生根在了学生的头脑之中了[1].

二、积极引入物理实验

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解决这个难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物理实验活动. 比起抽象的语言描述, 实验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地以实验操作的方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肉眼就能观察到一定的物理现象, 从而透过现象理解本质, 进而掌握概念, 例如, 在讲到“弹力”的时候, 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了这样两个简单的小实验: 拉伸和压缩弹簧, 使得小车在弹簧的作用下发生移动; 把粉笔头放在弹弓上, 用力拉伸弹弓上的橡皮条, 然后将粉笔远远地弹出去. 就这样两个简单而有趣的小实验, 学生就能够直观地形成对“弹力”这个概念的认知, 接下来, 笔者再逐渐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实验过程中的每个步骤, 进而总结出弹力形成的条件以及弹力的概念等内容.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 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省下千言万语, 更重要的是, 这种概念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感性的认知材料, 而这恰好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 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会比较理想.

三、善于进行概念的类比和辨析

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后, 并不意味着概念学习的结束, 要想进一步深化地理解概念, 还需要对概念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其中类比和辨析就是这个过程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类比是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相同点, 而辨析是找出相似概念中的不同点, 这两种方法刚好是从两个方面来对概念进行深入挖掘, 二者之间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例如, 把库仑场与引力场进行类比分析, 将机械振动与电磁振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深化等. 除此以外, 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类比,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 在学习“加速度”的概念之前, 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速度”的概念, 然后给出定义式V = Δs/Δt, 让学生猜想加速度的定义式. 由于有了前面已知概念为基础, 学生较容易得出加速度a = Δv/Δt, 这样一来, 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就初步形成了[2].

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概念的讨论和思考中来, 这样, 在学生的亲身参与下, 才有可能真正地深入概念的本质. 例如, 笔者在讲到“摩擦力”的概念时, 关于“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由于所需要的实验器材非常简单, 笔者决定把原本的教师演示实验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很多,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几乎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的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遇到迷惑之处, 相互之间会自发地进行讨论. 就这样, 结论很快就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下诞生了. 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相比, 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在理解的层次上会更高, 这样一来, 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

五、传授科学的记忆方法

虽然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不提倡死记硬背,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概念学习过程中, 背诵和记忆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只是在记忆这个环节, 我们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这样不仅能够摆脱死记硬背带来的沉重负担,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概念学习的趣味性. 在记忆物理概念的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顺口溜、形象记忆、图表记忆等多种方法来实现记住概念的目的, 只要方法得当, 背概念将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是一件趣味十足的学习体验.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的教与学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作为教师, 我们要懂得教的技巧, 而作为学生, 也要掌握学的技巧, 只有这样双管齐下, 方法得当, 才能真正地学好物理概念, 才能为接下来更进一步的物理学习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概念教学无疑是各种教学活动的基石, 能否上好概念课对整个物理教学活动的影响非常重大.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物理概念教学的一些实践过程, 总结了几点概念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策略, 希望对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抽象性,概括性

参考文献

[1]罗习奇.高中物理概念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3 (37) .

[2]覃民辉.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与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 2015 (11) :70.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篇2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教学。物理学中很多规律和定律的表达形式都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的,因此,这些概念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物理的学习与发展。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为理解、掌握概念拉开帷幕,会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该概念的认识上来,为进一步理解、应用概念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是用以下几种形式来引出概念的。

1.从问题中引出概念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去认识和思考,也能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相对静止”的教学中,课本举了一个法国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手抓飞行子弹的故事,这时老师就顺势提出问题:“飞行员手抓飞行的子弹结果没有受伤,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整个教室突然“沸腾”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为分析解决“相对静止”这个问题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

2.从实验中引出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也是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尤其是有的概念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物理感性认识不足,知识肤浅、抽象思维能力弱,而实验就成为这些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打开神秘金库的金钥匙。如在“比热容”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就设计一个相同的加热器(酒精灯)给相同质量水和沙子进行加热,结果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快,从中引出比热容这个概念,这样引得自然,学生接受得轻松,能起到顿悟的作用。所以在概念教学之前,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去认识事物,找到其本质,最终形成概念。

3.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引出概念

复习巩固旧知识,然后推陈出新也是老师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内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先复习“机械能的知识”,又复习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了这些旧知识的支持,引出“内能”就顺理成章。

4.从生活众多事例中引出概念

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相关的事例,然后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引出概念。如在“动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引导学生举出奔流的河水能冲断桥梁、飞行的子弹能击穿铁皮等例子,从而得出奔流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能够做功,引导学生找出这里的河水和子弹的共性,这样“动能”的引出就紧密联系了生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从情景引出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就容易引出相应的概念,从而也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为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带来积极的因素。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时,采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为什么每个人、每种乐器的音质不一样?自然而然就想知道究竟。这时,教师分别引出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过度非常自然。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引出以后,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用精准词项给它下定义,这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表达,这是学好概念的根本。抓住每一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搞清概念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盯住关键“字眼”,针对有的学生表达不清、不完整等情况,应在概念的表达上进行严格的训练。如在理解“扩散”这个概念时,学生会理解为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物体彼此进入对方,但其实应理解为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才恰当,强调其中的“分子”两字。又如,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在理解时经常会丢掉“闭合电路”或“切割磁感线”等,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应想尽办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教学中还可通过新旧概念对比,启发学生分清异同,以便掌握新概念,如学习“蒸发”时我们很自然会把“蒸发”与“沸腾”联系起来,学习“内能”时会把“内能”与“机械能”联系起来……总之,概念教学应注重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三、概念的具体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牢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个理念,学习概念也要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每学完一个概念,教师都应相应举一些典型例子,如果是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举一些反面例子,从中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惯性概念”后,请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例子,然后分析哪些是利用惯性的例子,哪些是防止惯性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事物的两面性……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概念,同时还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概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战士”更应更新观念,努力探索,不断进取。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构建;应用

概念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直观的引入来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构建起概念,在应用中不断理解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概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直观引入,让学生认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容易站在“我”的角度来认识学生,看待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其实不然,学生的认识受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同时,受认识规律的影响,学生认知以直观为主。因此,在教学具有抽象性的概念过程中,教师就需借助情境,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认识概念,奠定学习概念的基础。如,在“大气压强”的学习中,教师将一个塑胶挂扣直接按在黑板上来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学生的探究兴趣浓了,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自主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较多,如,通过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二、经历过程,让学生构建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在机械的背诵和教师反复的讲解中进行的,而是建立在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基础上的。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构建起概念。以密度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一杯水和牛奶、一杯水和一杯酒精鉴别而引出对铜块、铁块和铝块的鉴别,让学生明白用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特性都具有一定的缺点,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来鉴别物质,那就能更简便。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来分析物质(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交流而得到相应的结论,最后教师再总结出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不显得空泛了。

三、区别练习,让学生应用概念

学生理解概念后,需要通过应用概念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先用直接应用概念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接着针对概念中涉及的公式变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最后再将当次课堂学习的概念和其他概念融合起来。这样,循序简单地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过渡,最终掌握并应用概念。

总之,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逐步引导方可有效。

参考文献:

[1]任雪兰.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国校园导刊,2011(6).

[2]刘国侠.加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5).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成为教师追求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教师就需要利用新课程改革理念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 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而“活水之源”正是我们教师自己。那么, 怎样优化课堂教学, 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呢?

一、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知识只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全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主动积极地思考, 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如在上“摩擦力”这一课时, 我让全班学生分别选出力气最大和力气最小的两名抢接力棒, 其中一端抹上油让力气大的同学握, 另一端让力气小的学生握, 二人同时抢棒, 结果被力气小的学生抢去了, 全班学生先是“愤愤不平”, 继而感到蹊跷, 进而拉开了探究摩擦力的序幕, 激起了求知欲望。又如为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 我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煮熟的水饺漂在上面而不下沉”的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系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系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系吗?这样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气氛活跃了, 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二、优化教学策略, 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 优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实现相互理解和尊重, 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会变得生动, 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有了这个伙伴的促进, 学生就能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因此, 教师要重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我们要用真情打动学生, 以尊重感染学生, 进而优化师生关系, 让学生从课堂上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二) 以实验为切入点, 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 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所以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实验一定要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实现问题的探究, 进而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并在实验中形成主动探索的品质。因此,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不仅要做到直观、准确、安全, 还要注意操作过程的规范、严谨、科学, 并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如在“测小灯泡的功率”一节实验教学中, 可让学生分组,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实验, 最后得出结论。而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实验, 才能对实验原理、各部分器材的作用, 特别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有较深的理解, 通过多组数据得出结论, 减少误差, 巩固所学知识, , 使动手能力得到训练。

三、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有效学习的生成

新课程标 准指出 : 教学是师 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景, 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 发展过程 , 不断改进 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 转变学法, 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热情程度及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情绪, 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课堂上, 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独自获取知识, 即“学会”和“会学”,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法指导包括五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课堂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记笔记的习惯等;二是指导学生掌握规律性学习方法, 如怎样听课、怎样做作业、怎样对待考试等;三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如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 如何开展讨论, 怎样分析与思考等。四是指导学生掌握传统的学习方法, 如学练结合, 手脑并用等;五是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如发现法、质疑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等。

(二) 实施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结合教材的特点, 采用多种方式有效落实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如在教学“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 教师可提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的电流或改变线圈的匝数, 磁性强弱是否会变等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实验需要解决: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教师可加强与学生互动, 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

四、优化教学反馈评价,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动手、自主、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收集、反馈的信息及时做出评价, 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具体做法:教师要改变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 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 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创设一种充满激情的学习环境, 优化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 1999.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5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1】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应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注意教法的多样化,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概念教学 培养能力 合理应用 教法多样化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

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认识。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形成学科的体系与结构,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价值。

其次,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如果学生只是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其结果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概念不清就会越学越困难,怎么还谈得上知识的灵活运用呢?第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或用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要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把新事物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认识和理解新事物。

所以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

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

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理解。

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

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

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

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

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

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

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

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

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

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

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

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

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浅探 篇6

物理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有:1.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2.有趣现象法。有趣的物理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概念的掌握。3.以旧引新法。在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与延伸,从而理解新的概念。4.类比法。类似的概念可以提供给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思维方式,降低思维的难度。通过比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类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5.设疑法。设疑可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6.循序渐进法。对于有些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把握形成概念的阶段性。有的概念牵涉面很广,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这样的概念教学,我们只有分层次、抓阶段,才能不断深化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彻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我谈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第一,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以“力”这个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视频展示生活中“力”的现象,告诉学生“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其含义很广泛。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1)让学生列举人对物体作用的实例,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所感、所经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教师选取典型的例子写在黑板上,如:人推车、人提水桶、人拉锯等。继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例子,最后得出:人对物体施加了力,物体受到了人施加的力。(2)引导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事例,并强调这些事例有共同点:“作用”。同样将学生所列举的典型事例在黑板上板书。如,挖掘机推土、吊车向上拉物体、磁铁吸引硬币、地球吸引树上的果等。这些现象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引导学生自己列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力”的作用的例子,同时在课堂上完成拍手、压桌面等身边的小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悟: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这样轻易地建立起“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现了教学目的。

第二,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从生活中感知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三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陷入的情况又怎样?用手指同时紧压铅笔两端看看手有何感觉?这样,使学生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进行“小凳压海绵”的实验,进一步突破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难点。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教师从形象入手,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第三,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思考何时Q=W,何时Q≠W。如比较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的定义式及单位有何联系,这样可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总之,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讲清讲透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挖掘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助于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7

关键词:物理概念;实验;理解;掌握;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76-01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的反应,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说“易听懂,不会做”,其症结就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没有搞好:忽视了概念建立的条件和背景,断头去尾,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把概念孤立起来,这样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只会死记硬背,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如果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学习要求,借以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

1、实验展示物理情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感知和思维,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越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要学习“大气压强”的概念,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让易拉罐快速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加强对“大气压强”概念的理解。

2、CAI课件模拟物理情境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CAI课件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中的形变变化;磁体周围的磁场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原子的裂变在实验室更是难以做到。还有的是非常小的微粒,不易观察,如:原子,分子,离子等;有的是瞬息万变,不易观察,理论抽象,学生难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演示电流的流动情况、弹性势能的形迹过程、原子弹裂变爆炸过程等,变看不见为看得见,变静态为动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突破了难点。

3、生活經验再现物理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事件,形成了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和相应的认知结构,其中有许多与自己前概念和认知结构相矛盾的体验和相应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物理情境。例如,在进行压强、摩擦,惯性等概念的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这种通过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也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例如:对物体的惯性这个概念教学时,通过人乘车由于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的感受,来说明“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含义,使学生的对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

二、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应从具体事物、事例、或从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则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在形成初步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

三、运用提高深化概念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会更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引导他们在运用已有的初步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探究,勤于思考,扩大认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运用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例如:学习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以后,向学生提问:铁轨为什么要铺在枕木上而不直接铺在路基上?物理原理是什么?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压力”和“压强”等知识解决这一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分析、说明它的道理,又如,在学了密度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讨论:质量是1Kg的铝球,切去500g,其密度是否变化?有可能学生认为: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也是原来的一半了,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密度是否与其质量的大小有关?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悟出密度没有变化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密度是物质固有属性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运用概念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训练。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选取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密切新概念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从而降低学生在对概念的知觉与认同上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主编《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

上一篇:专业实验课下一篇:学生管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