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2024-11-2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共12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篇1

一、教师语言的艺术

数学教师讲课, 没有像语文教学那样有华丽的词藻, 只有靠普通的语言去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 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语言虽各有特色, 但教数学要求说话要通俗化, 避免深奥的学术性语言, 一定要清晰、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 让学生容易领会, 说话的速度快慢得当, 声调要有轻重缓急, 语言要有节奏感, 抑扬顿挫, 有感染力, 当然数学语言更要求精练、明确、富有启发性. 教师语言的生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带有激励性或挑战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有种好表现的心理和荣誉感, 我们要给他们一个表现的平台. 比如, 上课遇到较难的问题, 我们可以问:“谁要是能回答这题就很厉害了. ”或叫一名学生:“某某同学, 你平时很会解难题, 我相信这个问题应该难不倒你.”等, 这些语言都能让学生产生冲动.

有时若辅以姿势语言, 效果可能更好. 为了增强教师的语言直观性, 正确得体的姿势可以增强说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配合讲话的意思来点表示出相应意思的举动和手势, 甚至目光、面部表情等. 都能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带来好的效果.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武器, 也是组织学生学习的工具, 有的老师说话很有感召力, 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现在的实验课题是让数学走进生活,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空间, 我们如果用精心锤炼的描述性语言创设情景, 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

二、教师导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先导. 各项工作如此, 教学也不例外. 做好导入新课,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巧妙地导入新课, 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 教师讲课导入得好, 就能吸引住学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主动去获取知识. 导课的方式也很多, 在平时我用联系旧知识、设疑提问、直观演示、激发感情等方法进行导课, 往往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活跃课堂的气氛, 收到优异的效果. 引入方法要视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况, 可以采用类比引入, 计算引入、推理引入、观察引入、作图引入、提问引入、实践引入、联系引入、故事引入等多种, 学生听起来很顺畅, 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三、教师板书设计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解、练习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的讲授提要或者画出来的图表. 美观形象的板书则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同学们能通过板书把本节课的内容融会贯通. 比如我在讲环形的面积时是这样进行板书的,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环形后即在圆里面去掉一个小的同心圆, 我便根据同学们的描述在标题下面画一个箭头再画一个圆, 再在圆里面画一个小的同心圆, 最后把环形用彩笔涂一下, 这样就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形的特征. 在讲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 我又把公式填在环形的空白处, 使整个板书简洁美观, 有实用价值, 使学生记忆深刻. 只要我们肯动脑, 一定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很多既美观形象又有实用价值的板书, 给课堂添彩. 其实, 板书也存在一定的艺术, 比如, 板书可以设计为正板书和副板书, 正板书是本节课提纲化的重点内容, 一般需保留一节课, 像公式、定理、典型例题等;副板书是非提纲化的内容, 在适当时候可以擦换, 比如演算过程、学生纠错过程或上课临时写的一些内容等. 一节课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在板书上要预先设计好, 应该在显眼、醒目的位置上板书, 有些还可以做适当的标注, 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或不同的字体, 引起学生注意, 让学生很好做笔记, 一目了然, 并能重点掌握.

四、组织课堂, 要讲究艺术性

如何组织课堂秩序, 常因教师而异. 在一些较好的班级, 有的老师还是反映课堂纪律有问题, 这其实正是说明这位教师课堂组织上有问题或者说他上课的方式学生不喜欢, 没有讲究艺术性. 在较乱的班级, 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 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 在讲课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组织好教学进程. 善于利用反馈信息, 组织教学进程, 比如学生表情不对, 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 教师教学过程中, 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先难以预料的事件, 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 比如教师正在上课, 突然有人敲门找人, 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时教师不要忙于讲课, 而要稳定大家的情绪, 等学生安静下来后, 向学生提出问题:“刚才我讲到什么地方了? 请同学回答.”这样, 全班学生就会很快集中到上课方面来.

五、设计课堂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艺术

学生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好奇是激发思维的动力.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大部分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 (当然有时是临时发挥的) . 如何通过问题激起学生产生兴趣也存在一定的艺术. 因此, 平时我们备课要多思考, 多设计一些问题, 既要与书上知识有联系, 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帮助解决枯燥乏味的纯数学公式或计算. 有时候也可以讲一些与相关知识有联系的人物故事, 再从故事中设计问题来让学生解决, 这中间就存在一定的艺术性.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 调节课堂气氛, 更主要的是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要上一堂“讲 究课堂教 学艺术的课”实属不易, 让自己上的课都能———哪怕是绝大多数的课能够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更为难得. 我们必须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的环节中去, 不懈追求, 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摘要:本文从教师语言的艺术、导课的艺术、板书设计的艺术、组织课堂的艺术、设计课堂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五方面入手, 阐述了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 如何把艺术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把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篇2

罗定市龙湾中学 王德志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语言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情感直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

一、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炼 首先,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叙述数学事物时用词应贴切,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不违背数学学科的科学性要求。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与富有弹性的文学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有一副“铁板的面子”。它的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不容混淆。如“直线和射线”、“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教师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准确,不能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

其次,要求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概括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口语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口语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积极性。语言的精练就是在课堂教学上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它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提高语言的质量,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简洁概括,有的放矢。

二、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二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学生心悦诚服;三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内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幽默地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好得多。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老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信轻薄、油嘴滑舌之感。

三、数学教学语言要善于用体态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思概括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 20 = 400 语

言,55%来自面部表情。可见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加深印象,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外,还要辅以体态语言。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注意自己。教师还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

实际上,教师上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几点,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作为教师,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善于运用语言技巧的完美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课堂活力艺术初探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课堂活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开启学生抽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功能。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想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与学的方法策略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与探索:

一、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提升活力的基础

实践证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教与学的效率最高、效益最大。不仅教师教学目标容易达成,而且临时生成的智慧火花频频闪现,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知识学习达到夯实,解题技能得到锻炼,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能够激发他们参与学习、自主研究的兴趣。

如我在解方程397(x-3)+7571(x-3)-14999(x-3)=0时,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系数化——得到方程的解是大多数学生采取的常规步骤,由于数字偏大,学生叫苦连天。我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并例举一些数学名人诸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激励学生。突然,一位从不活跃的女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找到了一个窍门!”“你说说看!”“我们可以把(x-3)当作未知数y,把397、7571、-14999写在一起加减就可以了。”“好!”全班报以掌声。事后我在同学中了解得知,这位同学其他课从不发言,因为老师对说错的同学会讽刺挖苦,在我的课上师生民主平等,我从不打击学生,鼓励为主。

二、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成为课堂活力的源泉

陶行知说过,“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放手发动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去反思,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习惯,远比满堂灌、火急火燎完成教学任务要强上百倍。试想一直吃夹生饭,学生的胃口能好吗?

如学习圆周长公式时,我事先准备好圆的道具,只是布置学生动手去测量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数量关系。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比赛看谁量的精确,热烈讨论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甚至争的面红耳赤。火候到了,我就亮出圆周率这个概念:即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通过学生的动手、思考、辨析,学生对圆周率的概念了然于胸,远比死记硬背来得深刻。

三、巧用游戏教学激起课堂教学的活力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升上来,游戏教学给了他们很好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学生热爱游戏,而教师则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安排恰当的游戏内容,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游戏中解决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强化重点。

如学习路程时,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在圆形上操场练习跑步,甲每分钟跑480米,乙每分钟跑320米,甲乙同时同地同向跑多长时间首次相遇?苦思冥想的去做,很少有学生能解决,果然有不少学生直接喊不会。我就让两名同学按题中要求在教室中模拟跑圈,大家一下子情绪被调动起来,先是看热闹,看着看着就有些学生看出门道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操场一圈长度。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视角

数学教学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思维,枯燥乏味。尽管老师讲解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学生还是容易开小差。特别学习截面问题、面动成体、图形的旋转等知识点时,光靠教师一张嘴是讲不清的,辅助实物直观演示,学生也是晕乎晕乎。但是现在多媒体普及了,借助多媒体展示几何方面相关知识点时,文字、声音、影像、动画全员总动员,就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学生更能清楚一些知识的生成过程。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和学习状态,时间节省了,效果也达到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活力

初中数学课堂的互动艺术 篇4

以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课为例:

片段一:上课直接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归纳整理情况. 那么会出现几种情况, 常见的直接按教材的编写顺序整理. 可能还会出现一种学生是从二元一次方程的整体结构进行整理的, 并分为四部分:1.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有关概念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3. 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让这些学生通过投影展台一一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家进行比较议论后提出合适建议,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修改.

在对章节知识的回顾归纳整理过程中,老师没有设置许多的问题使得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而是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一来师生的互动从课堂开始的第一分钟起就不是表面的、浅层的互动了.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更多地提倡教师要做到师生的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以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片段一为例,教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打开紧闭的心扉,获得了一种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为学生大胆地探索、积极交流营造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和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片段二:解方程组要求学生先尽量用多种解法自己求解, 然后再小组交流比较. 在学生的交流比较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多种解法,如:

生1: 先用去分母把方程组化简整理后用加减消元法求得解答.

生2:在化简整理后用得是代入消元法求得.

生3:用换元法,令x + y = m,x - y = n,然后求解.

生4:把(x + y)/2和(x - y)/3看成整体.

对于学生的多种解法,各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

生5:换元法最好,形式简单,便于计算,且不易出错.

生6:虽然换元后形式要简单一些,但要解两次方程组.

生7: 最后一个方法最好, 利用了换元的想法但没有换元,而是把(x + y)/2和(x - y)/3看成了一个整体进行求解,整个解的过程基本上没有动笔就得出了答案.

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我们往往更多的是通过比较评出最优秀的解法,而学生在一开始的概念复习中已经打破了心理防线,他们不但评出最优秀的解法而且对每一种解法的优劣还进行了相互比较评价, 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而且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评价才是更有效的一种学习互补互进的方式.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个问题要有预期目标,有了预期目标,师生互动就不会只流于形式,它能使互动过程有序化. 在此基础上的师生互动, 才能产生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超越预期目标,产生新的问题,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活动方式主要指师生交流的方式和学生活动的方式. 灵活变换课堂活动方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静止的学变为在动手过程中的学,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实践证明,课堂活动方式的灵活变换会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可以有效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进一步融洽师生互动,创建和谐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5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阐述数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强化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数学教学语言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数学教学语言的概念及其作用,第二部分:正确应用数学教学语言的途径。其中第二部分正确应用数学教学语言的途径可以有:

一、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规范、简洁,二、数学教学语言应口语化,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三、适当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可以增添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使教学语言更生动,四、教师的语言应饱含感情,而且还应富有节奏感,五、平时认真地揣摩,用心地积累,课前认真地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

数学教学语言 准确 规范 简洁 口语化 修辞 感情 节奏感

正 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蒲城县高阳镇初级中学 雷晓辉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宜直接使用数学语言作为讲授语言,而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即采用数学语言和教学语言融为一体的语言——数学教学语言。

数学教学语言是一种以数学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言,无论在以前的传统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阶段的今天,数学教学语言始终是数学教师传授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工具。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教学语言运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则是艺术中的艺术。下面,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出发,对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规范、简洁

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叙述数学事物时用词应贴切,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不违背数学学科的科学性要求。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 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与富有弹性的文学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有一副“铁板的面孔”。它的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不容混淆。“直线和射线”、“坐标与坐标轴”等等,一字或一词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词序颠倒,也会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如“全不为零”与“不全为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等;所以教师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准确,不能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也不够准确。

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应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效果。语言的规范.一方面要语音的规范,即讲课要用普通话,不用方言,更不能说白字。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同学都习惯把它读成“lí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还有,“矩形”的 “矩”这里的同学都把它读成“jū”,还有的同学把这个字读成“jù”的,它的标准读音应是“jǔ”,还有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和余弦的“弦”,有的同学把它读成“xuán”,它的标准读音应是“xián”。另一方面就是不能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随意误读。如:为了突出点到直线距离的含义,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说成“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使部分学生误以为点到直线的距 离除了垂直距离,还有非垂直距离;或者随意“挪用”一些相近概念,如:把-a2,(a)2都读作“负a的平方”,把sin2x、(sinx)2都读作“sin平方x”,这样会使学生得出多种结论,即根据你的读法学生会写出多个表达式,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

数学教学语言的简洁性要求是指叙述数学事物时,语言不能罗罗嗦嗦,而应简短有力,一语中的,不说废话、避免无意义的机械重复。数学语言本身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如应用广泛的勾股定理用一句话概括了所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数学语言的简洁还表现在它的符号化、公式化和形式化。比起语言文字叙述,这些符号、公式更简练、更形象、特征更明显。对此,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评价说,符号“以惊人的形式节省了思维”。教师必须根据数学语言简练的特点,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精髓。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正确理解由语言文字符号、数学符号、术语、公式所代表的数学内容,熟悉二者的互化,注意特点和关键。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归纳为一些图形或图表,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也可以编成短小精悍的口诀、顺口溜等,便于记忆。

二、数学教学语言应口语化,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

数学教材上的书面语言是写在纸上的,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是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可以反复阅读,所以,有时往往使用稍抽象的、较长的、较复杂的句型,本文所指的数学教学语言是相对书面语言而言的,它依靠听觉来感知,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聆听的习惯,初中学生一般是很难听懂抽象的、又长又复杂的句子的,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语言是那么僵硬、难懂,缺乏亲和力,学生听着这种声音很容易“犯困”!所以,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数学书面语言改造成能让学生明白易懂的口语。在设计教学语言时,一般是用几个较短的、较简单以及较具体的句子来代替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较抽象的句子,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来讲,如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对其中一个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句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读起来还是理解起来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出错,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把它分成“两个角”“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几段来叙述和理解,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理的含义。口语化不等于可以随口乱说,还是应注意如前所说的几个要求。

另外,在教学语言口语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初中学生的年龄虽然比小学生要大一些,心理上也较成熟一些,但在语言的许多方面有未完全摆脱原来的一些习惯,语言思维的速度与高中生相比还是要慢一些,因此,在教学时,我认为,老师的语气还是应柔和一些,语速应慢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语言产生亲切感,另外,初中数学教学中,限于初中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有些数学概念不能象在高中或大学里那样十分严密地叙述,否则,就有可能会使学生因为听不明白而生厌,如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些函 5 数的取值区间与高中是有所区别的,还有对一些概念的叙述初中与高中也是有不同的。

三、适当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可以增添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使教学语言更生动

适当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语言修辞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喻和拟人。比喻法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把数学事物或数学过程描绘得更形象更生动,而借助另外的事物来“打比方”,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时,对于条件①a≠0,②△≠O,我们可以跟学生讲这是两块“暗礁”,要求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处处小心,时时注意”。这样一比喻就形象地强调了一元二次方程中a≠0、△≠O的隐蔽性和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难点。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中学老师沈元是这样向学生介绍二百多年来难倒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自然科学中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使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深奥。拟人法指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拟人的语言修辞手法,根据想象,把数学对象当作人来讲述,以增加数学教学的亲切感和情趣性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

2、引用。引用就是在说明数学事物时,引用古人和名人的诗词、民间谚语甚至歌曲等,使讲解变得具体充分,教学气氛变得更热烈,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如在计算两直角边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时,笔者常常会引用“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既方便了计算,也使学生为我国古代灿烂的科技而自豪。

3、幽默。幽默是语言的调料,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幽他一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运用语言修辞技巧要适可而止,不能滥用,否则就有可能起反作用,如比喻和引用用得太多,不仅会给学生以卖弄的感觉,而且还有可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幽默用得太多,那么上课给人的感觉就会象演滑稽小品一样纯粹是在逗乐。

四、教师的语言应饱含感情,而且还应富有节奏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必须全身心地“进入角色”,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于数学教学之中,以声传情,以情传声。例如,笔者在讲我国古代数学取得成就时,语气是庄重的,神圣而自豪的;在讲陈景润教授的钻研精神时语气是崇敬的。只有这样对学生动之以情,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晓之以理”。

语言表达还应富有节奏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语言具有千种风情:时而平缓如行云流水,时而急促如山雨欲来,时而激昂如万马奔腾,时而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如在描述数 学概念和讲述数学过程时,语调可缓一点,声音显得平静一点,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以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讲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时,声音应大一点,语气放重一点,以让学生引起注意,讲到思维紧要处,声音的节奏应急促一点,语调应高亢一点,以便使学生产生情感和思维上的共鸣。

五、平时认真地揣摩,用心地积累,课前认真地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首先必须注意平时的磨练和积累,如经常进行演讲练习,努力使语言规范、流畅、清晰,富有感情;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广览博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制作知识系列卡片,逐渐积累语言素材,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粘来。其次,在每一节课课前,教师将对课堂教学中将要讲哪些话,该怎样去讲,什么时候讲等等应进行预先设计和构想,对重点部分还可用讲稿形式写出来,以便进行修改。在最初准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课前学习情绪的高低,最近一段时间最感兴趣的事物等,完成初步设想以后,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最初的设想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以便使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这项工作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备课工作的一部分,却很容易被人有意或无意地遗忘,而实际上,课前的这项工作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缺了这一步,课堂教学语言很可能流于随便,而随便则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标、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合理课堂语言的运用能帮助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数学教学中的语言问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版社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贾荣固《教师“五课”功》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学斌、朱琼瑶 《教学设计理论》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5、《邱学华数学教学教案与教法》人民日报出版社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必须时刻把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策略的多样化,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讲求效率,扎实数学基础知识

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配合教师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够,没有认识到数学课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 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较慢, 也会产生学生不注意听讲的现象。初中数学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坚决舍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真正的活跃起来,讲课要讲求效率,而不是追求速度。现在存在另一种现象就是初中数学教师有很强的数学基础, 但是讲课的方式不对, 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在不断扎实自己数学基础的前提下, 多注重自身教学风格,多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初中生对数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有了一定的喜爱,那么他们才会对数学课产生兴趣,才会跟着教师的步伐去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在有限的45分钟内,要想达到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学习,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课堂气氛对实现高效课堂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尝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创设氛圍:

其一,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值得探究的数学题,供学生合作探究。其二,教师可以把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几个数学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让各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领导下把教师讲的知识点和重点议深、议透,使每个学生都能把这些知识及时消化。其三,本组学生对当天没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在小组探究后还不明白,由小组组长请教教师和其他同学。其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质疑、自由探究、大胆想象、大胆发言。其五,对于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探究。

三、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已经走进学生的课堂,多媒体课件相比较传统的课堂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主要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或者理解有困难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学习初中人教版“几何”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死”的知识变“活”,学生普遍表示:在多媒体课件中很多数学知识都变得形象直观,原来感觉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瞬间变的有趣了,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激情开始高涨,因此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展开教学计划。

四、严格控制两极分化,兼顾到每一名学生

由于初中生的数学水平各不相同以及接受和理解的能力有差异, 导致他们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甚至两极分化。也就是学得好的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学得不好的学生会对数学更加没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 还有数学教师的因素。初中数学知识复杂程度与初中生的智力发育是相匹配的,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每一名学生的情况,将知识分层次地讲给学生,而不是千篇一律,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摸不到头脑。数学知识的讲解要分难易程度,难的仔细讲,简单的认真讲,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善于挖掘,就一定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中的学习热情。在控制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方面,数学教师要善于创新,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做好数学辅导工作。

五、合理布置作业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时量也是有具体要求的,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这就要求中学生在课后要抽出时间学习数学,多做题巩固所学知识。一个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会安排布置作业,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争取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带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技巧和能力。教师在安排作业的时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一些探究性的作业题目,打破传统单纯记忆的僵局,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自主探索,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真正发挥作用,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救出来。总之,数学教师要在作业的质量上下工夫,而不是在数量上下工夫,重视数学的学习效率。

六、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积极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加强了,在各方面他们都要求大人们多留给一些自由空间,不想大人们时时刻刻管住自己。因此,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上也应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开展“读一读”、“比一比”、“试一试”、“连一连”、“画一画”、“做一做”、“量一量”、“折一折”……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为什么?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补充?还可以怎样做等等。这样才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以培养和发展。例如,在教学“探索菱形的性质”时,我不是一手包办,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简单的“告诉”,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自制的菱形模型独立思考,同座交流,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出菱形所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够用简练和完整的语言概括出菱形的几条性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新课学习的环节中,让每一位同学能动口,动脑地参与学习、讨论、总结性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能力也相继得到了发展。自主能力的提高也充分反映出教学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充满了复杂性,要想真正的实现有效性教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课时尽量的活跃课堂氛围,在课下与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顶杰.探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

[2] 徐雅琴.浅析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1(05)

[3] 王绍楼.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0(1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及其培养 篇7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特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象性、创造性和审美性三方面。

1. 形象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往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 如同演员在台上的表演, 教师的讲台形象塑造得如何, 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其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口语板书都要适体适度, 并体现出相互协调、和谐一致, 从而显示出艺术的魅力。

2. 创造性

教学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 都需要教师灵活机动, 不断创新。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 对此要迅即作出反馈与调节, 没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智, 是很难奏效的。

3. 审美性

教学艺术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富有科学美;外表美主要是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二者有机结合, 教学艺术才能焕发出整体风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要素

1. 沟通艺术

师生间的沟通渠道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爱是教学艺术的源泉, 只有具备了情感动力, 才能启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理解、高度尊重和严格要求, 教师的教态和一言一行, 都能给学生以尊重与关怀、鼓舞与温暖。

2. 组织艺术

课堂教学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教师既是参与者, 又是组织者, 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精心设计, 教学内容应当充实, 有一定的难度与梯度, 即使是复习课也绝不能“炒冷饭”, 而要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向加以扩展,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揭示知识间更多的联系, 使之形成更完善的认知结构;教学方法要讲究实效, 令学生喜闻乐见, 兴趣盎然;教学环节应当紧凑, 自始至终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讲练结合, 动静穿插, 多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 适当安排教学游戏, 使教学过程张弛有度。

3. 表达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 为了提高传递的效率, 教师应把教学中的讲、写、画、做等教学技术转化为艺术。

教师的语言, 既要科学、正确、简明, 又要通俗、学生化。语气要亲切自然, 语音高低适中, 语调适当变化, 语速和学生思维同步, 并辅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

教具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除了使用实物模型、图片以外, 应尽可能采用电化教学手段,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化弱感为强感, 提高教学效率。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培养

教学艺术的锤炼与提高主要包括积累与创新两个过程。积累包括学习与实践, 创新包括融汇与创造。

1. 学习与实践

教师通过学习, 掌握到广博渊深的知识, 才能具备实践和创造能力。记忆型学习和再造型学习是教师基本的和重要的治学手段。前者偏重于知识信息的记忆, 后者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生发、联想和改造。其学习方法可分为“消化→简化→有序化→治化”四步。对于教学艺术活动的实践, 一要求真, 二要求实, 三要求新, 四要求深, 五要求美。

2. 融汇与创造

融而汇之, 做到吸收移植, 为我所用。途径有四:其一, 把个别与一般融而为之。其二, 把情感与理智融而为一。其三, 把具体与抽象融而为一。其四, 把主客观融而为一。教学艺术是创造的艺术。艺术创造, 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素养, 又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教学艺术家的教师应善于驾驭教材、驾驭课堂, 凭借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形式来。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8

一、温故引新导入法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复习一下旧知识, 可以使学生把前后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案例:在教学“多项式”的定义时, 我就先让学生复习单项式的定义, 明白什么是单项式后, 引出多项式的定义.

二、直接导入法

就是开门见山, 直接点明本节课所要教学的重点.

案例:在教学“统计初步” (第一课时) 时, 教师可以直接提问:什么是总体?什么是个体?这样导入, 直截了当, 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三、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

案例:在教学“分式的加减”时, 可以与“分数的加减运算”相类比, 先提问异分母的分数怎样计算, 在学生能正确解答异分母的分数时, 引出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

四、情境创设导入法

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等各种手段, 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 蕴含哲理的氛围,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我导入一个古代印度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棋, 献给国王, 国王打算奖励他, 便问那人要什么赏赐.那人说:“我只要麦子.”“要多少?”“我只要求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下一粒麦子, 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下两粒麦子, 在第三个格子里放下四粒麦子, 在第四个格子里放下八粒麦子, 以此类推, 当每个格都放满后, 便把每个格子的数目相加就行了.”国王一听, 心想:这点麦子算得了什么!就一口答应了.当这人去仓库领麦子时, 国王发现所有仓库的麦子都不够给他, 这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纷纷动笔计算.

五、引史讲故导入法

讲授新课时,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适当地引用一些数学发展史、古今数学家成长的故事, 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 来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以引入新课.

案例:在讲授“配方法”时, 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老头, 在临终前打算把17头牛分给3个儿子, 要求大儿子分得全部的二分之一, 二儿子分得全部的三分之一, 小儿子分得全部的九分之一, 但不能宰杀牛.三个儿子都不能定夺, 最后一位聪明人告诉他们, 先从邻居家借一头牛, 然后大儿子分9头, 二儿子分6头, 小儿子分2头, 剩下一头再还给邻居.”这个故事既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又渗透了配方法中“借一还一”的数学思想, 为新课讲授做好了铺垫.

六、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故事、游戏、儿歌、幽默语言、诗歌、对联等方式引入新课.

案例:在教学“列代数式”时, 导入可从一首儿歌开始: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接着唱诵时, 教师作如下引导:像这样唱下去, 一辈子也唱不完, 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其中一般性的规律.进而引出n只青蛙n张嘴, 2n只眼睛4n条腿.从而, 进入代数式的教学.

七、演示教具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进行演示实验, 把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演示教具, 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 不妨这样做:用一架天平, 让学生在天平两边的秤盘里, 放着重量相等的物体.然后在两边的秤盘里加上 (或拿去) 重量相等的物体;或者把两边的秤盘里的物体的重量都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 (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 让学生观察天平加上 (或拿去) 物体后是否仍旧平衡.等学生弄清实验现象以后, 随即引导学生在一个等式两端同时变化后的情况是否也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在学生已掌握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等式的性质.

八、悬念导入法

悬念, 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 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在思维上处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黄金期,在生理上处于身心敏感的青春期,因此,如何把握好“提问”这一教学技巧,科学地运用这一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正能量”作用,备受教师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复的探索。

一、询问,要以为学生解惑为焦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需求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并充分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以友好的姿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与需求,聚焦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渗透数学原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课后参与了一个四人小组的讨论。笔者首先问学生:“你们对今天上课的内容有什么问题吗?”片刻思考后,一个学生回答说:“有些题目既要四舍五入,又要有效数字,可是有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二者的要求啊!”学生的话让人听着有些摸不着头脑,笔者也不急,继续问:“你能具体说说是哪道题目没办法满足吗?”“好的。”该生说着拿出一道题目:小明的书包重2.6953kg(保留3个有效数字)。学生边指着题目边说:“老师您看,保留三个有效数字,那我们就在第4位四舍五入了,那就是往前进1,前面是9,加1之后就要再往前进1,那就是2.7了,就只有两个有效数字了。”笔者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没有彻底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学生看到“不是0”之后,就误以为“末尾的0”不是有效数字,导致出现学习困惑,其实这道题目只要写成“2.70”就可以了。像这样,深入学生,通过亲切的谈话询问,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了解产生困惑的原因,及时进行解析,学生的困惑与疑问就会成为我们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的有力依据。

二、设问,要以认知冲突为线索

数学原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而抽象的。认知冲突对初中学生而言,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将数学原理融合在学生熟悉并为之好奇的生活矛盾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并层层推进,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答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二次函数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现有一个店家售卖一种产品,已知产品的成本为60元,售价为100元,该产品每个月可以卖出100件,如果价格每下降2元,该产品可以多卖10件。”这是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利润问题,笔者出好题干之后,首先问学生:“同学们,正常情况下,是不是价格越低这个店家的产品就卖得越多呀?”学生齐答:“是。”笔者接着问:“那是不是卖得越多,就赚得越多呀?”学生仍旧回答:“是。”笔者摇摇头,笑着说:“这可不一定噢。”学生一下困惑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认知中,“卖得越多,赚得越多”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样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来了精神,对接下去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笔者接下去引导学生设利润为y元,降价x元,就能很快表示出y,发现这是一个二次函数,易得,即降价10元时,利润取得最大值,进一步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对利润y与降价x之间的关系理解更透彻了,他们的疑惑也迎刃而解。通过设问置疑引发认知冲突,常常能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追问,要以概念本质的理解为灵魂

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教学步骤往往在解答方式呈现之后便戛然而止,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只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解题步骤生搬硬套。因此,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案例教学后,尤其是在分析解题思路之后,增设追问环节,以旁敲侧击或者“得寸进尺”的方式,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为随后的变式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认识概率”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展开了如下教学。笔者问学生:“我们把硬币抛起,当硬币落地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学生很快回答:“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没错,硬币落地只能有以上两种情况中的一种。那它们出现的概率相等吗?”笔者接着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相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各一半,它们的概率是相等的。”学生答到这里,看似对概率的基本知识比较清楚,许多教师会直接跳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而笔者则追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三个乒乓球,一个红色的,两个白色的,我们将它们放在一个箱子里,随手一摸,只有红球和白球,那它们的概率相等吗?”笔者在这里设了个“陷阱”,强调了只有红球和白球。果然有学生作出错误的回答:“只有红球和白球,这和硬币只有正面和反面是一样的,它们的概率相等。”于是,笔者以该生的回答作为案例,再次分析概率的基础知识。像这样通过有效的追问,让学生的问题及时曝光,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问,要以逆向思维的培养为核心

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果求因,以本求源,主张反向思考,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是促进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提问教学中,笔者主张以反问为契机,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反问与自我反思中,尝试从结果追溯源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本身也是比较枯燥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一、提问的基本要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 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 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 如何问? 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问题: 对不对呀? 是不是等这样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该设问处却设了问,且提问又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做出应答。那么怎样讲求提问的艺术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大致有以下三点内容。

1. 问什么? 大致有四问四忌: ( 1) 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 2 ) 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 3) 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 ( 4) 巩固性提出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2. 问谁。也有四问四忌: ( 1) 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 2) 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 3) 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3. 问法。( 1) 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2) 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4) 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 5) 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灵活运用。

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问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 “教学相长”。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和“量”

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学生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步骤的、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的源头。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将问题设在重点处、设在关键处、设在疑难处,这样才能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

四、问题设计要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 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 如邻边) 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 相等时呢? 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 如对角线) ; 会有什么改变? 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 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教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一个预定的统一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相待与鼓励,而是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还要指导学生会问。 一方面,在教学中鼓励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层层深入,探求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繁琐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保持兴趣和耐心。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的途径。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艺术 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引入尤其重要。那么,什么是新课的引入呢?新课的引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该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通过师生的互动,把学生领到未知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求知识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节新课的导入,就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该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新传授内容的巧妙地导入,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然而有的老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这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单一,备课不认真,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的一种表现。

2 如何导入新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课题。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与各位共勉。

2.1 直接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在讲解新课时直接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将学生带到学习数学的环境中,让学生注意教师的提醒,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直接导入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使用,授课开始就接触教学内容的主题,点明本课所讲问题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的一种常见方法。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时,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m2=b(a、b为常数且a≠0)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

2.2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急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红楼梦》62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探春笑道:“倒有些意识,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就这样巧,也有三个一日的,也有两个一日的……过了灯节,就是大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宝玉又在旁边补充,一边笑指袭人:“二月十二日是林姑娘的生日,她和林姑娘是一日,她所以记得。”就这一段话,提出问题:在几个人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即几个人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呢?故事中情境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带着这一历史上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出该节课的课题——生日相同的概率。这样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 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

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的教学方法,是将以前学过与即将学习的有联系的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圆的对称性”时,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即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前面我们用折叠的方法研究了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用前面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这样的引入,学生能从所学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探究圆的对称性的方法。当然,此法中与学知识的引入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所学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的诱发;学过的知识是基础,新知识是拓展与新的构建,它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而是学生思维的自然发展,水到渠成。

2.4悬念导入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教师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会到“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上七年级上册§4.6整式的加减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一个悬念导入新课。

请你把自己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你的出生年月以及你家有几口人。你相信吗?

学生的兴趣很浓,很快就有几位学生按要求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我,我都能既快又准确地说出他(她)的出生年月以及他(她)家的人口数,令学生感到很是惊讶和佩服。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这一问题的缘由,在我适时地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一“悬念”,并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总之,导无定法,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勤思、勤学、勤想,就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到生机盎然的数学世界,为我们的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之师有所授,生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郭成主编.课堂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雷玲主编.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初探 篇12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 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内在联系, 在复习提问旧知识时,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种温固知新导入法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譬如:我在讲授“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接着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 从而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两者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如此的新课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系列新问题,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趣味实验导入法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思考、拓广探索等栏目, 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数学活动, 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 主动探索, 不仅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 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譬如:我在讲授“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 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一人动手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重复做这个实验, 直到不能再做为止, 一人记录。学生每次折叠后又展开所得的长方形个数, 进而讨论、质疑:“折叠次数与展开后长方形个数间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学生发现了规律性的“奇迹”:第一次折后对应得到2个长方形, 第二次对应的是4个, 第三次对应的是8个……显见每折一次, 得到的长方形个数是上一次结果的2倍, 这样第100次, 对折后可得10240个长方形, 即100个2相乘, 乘方的定义和幕的定义便呼之欲出。又如:我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先让学生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 我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 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其效果事半功倍。

三、教师演示导入法

初中生对直观性教具比较感兴趣的, 因此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氛围。譬如:我在讲授“椭圆”一课时, 课前准备一根线绳, 刚上课先让学生用该线绳设法试画一个圆, 我就在一根线绳的两端各系一根铁钉, 再把两铁钉固定在黑板上, 用粉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作圆周曲线运动, 此时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椭圆图形。此时, 我启发学生比较两种图形的异同, 并对后一种作图过程详细加以分析, 便引出了“椭圆的定义”。这种直观形象导入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设疑悬念导入法

鉴于初中生追根求源迫切的心理特点, 教师巧妙设置悬念,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探究氛围。譬如:小李家的衣柜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装饰物, 其中一块被打破了, 他能否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许多学生讨论热烈后得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三角形的判定。

质疑是学生在认真思索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启思、设疑, 而且要释疑、解惑, 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法宝, 教师成功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 悬念设置于课尾, 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无穷魅力。

实践证明:疑问是思维的催化剂, 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因此,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能达到以一石击起千层浪的美妙境界,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概念”一课时, 就开门见山的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出等边三角形和平衡四边形吗?”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 异口同声的回答:“绝对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接着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后问:“那就做出这样的形状行吗?”同学们视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不行, 因为这样的车轮在滚动时就会忽高忽低的。”我在进一步追问:“为何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在师生互动讨论的基础上,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很轻松的引出了圆的定义。

上一篇:新课标初中学生下一篇:商场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