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活水源头来(视导总结)

2024-07-02

又有活水源头来(视导总结)(精选6篇)

又有活水源头来(视导总结) 篇1

又有活水源头来

---视导反馈总结 一级部 耿文丽

今年 10月21号我们全校的教师迎接上级教育部门到校视导和指导教学。我们英语教研组听了两节英语课,授课的教师是范国强和王翠兰老师,他们的上课都很精彩,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思路,紧扣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新的形式下的英语的教学发展方向,现对本次的视导听课情况做以下的学习总结。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听了两节英语教师的课,体会很深,很有震撼,她们的口号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她们实“施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战略,融合“扁平式教学”,不断完善课堂结构,为学生构建高校快乐课堂,课上学生发展个性,学习句子,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爱要永恒,严要适中

听了王翠兰老师的课,感触颇深,教师上课的思路清晰,方法新颖,口语流利,面带笑容,时刻用鼓励的眼光和口气和学生交流,对学生学习的难点一一突破,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构建班机管理特色,鼓励学生在竞争、合作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众人拾柴火焰高

听了这两节英语课,在上课前,学校的几个教师还在一起就前几节听课情况,再次调整授课教师将上的课的结构,授课教师不断的点头,若有所思的样子,由此可见,我们学校的英语教研活动很深入,很实际,不是流于形式,且显现出集体 备课的优势,授课教师很流利的用英语组织课堂,小组活动也很有效,课件展示拓展思维,引领知识形成的过程,师生关系融洽。

四.评课方面:

听课后第三节课老师做了评课。1,评教学理论 2,评教材结构

3,评教法,学法,理论依据。4,评教学手段

5,评要培养的学习习惯 6,评教学程序 7,评课件的运用 8,评课后感想

总之。通过这次视导学习,使我校的英语教师耳目一新,找到了今后授课的指导方向,更新了观念,改进了方法,相互学习与促进,将会很大的促进英语教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 篇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着朱熹的这首诗,我终于知道,这种结果是我应得的,看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那么刺眼,那么的张牙舞爪,嘲笑我这只井底之蛙。

还记得上次领奖时,我自豪地走上讲台,接受老师的鼓励,接受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我的虚荣心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总觉得自己很聪明,老师讲课不认真听,认为老师讲得太简单了,都会了。晚上回家也不认真复习,自以为过目不忘。

而这次考试,在我眼中简单得不值一提的考试,我摔倒了,而且摔得很重很重。

我愤怒地将试卷团成一团。

下课后,老师找到我说:“意料之中,这一个月你总是浮在半空,就当是一个教训吧,不是将气发在试卷上就能解决的,你学的是政治,有一种观点你应该知道,事物是运动发展着的,人也不能停滞,要不断探索创新,这里有一首诗,你拿去读读。”

我一看,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为什么会那么清澈,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来,我回想着这个月的种种,老师说的话是那么贴切,因为我的自满,不接受新事物,不去认真探索,只是固守陈念,分数便是最好的证明。

感谢这次考试,它让我认清了自己,将我从半空中拉下来,脚踏实地,虽然暂时很痛,但总比将来酿成更大的祸患好。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听课心得 篇3

教育是复杂的,因此它是艺术更是科学的。它是生动的生命组合体,值得我们去实践、去研究、去反思。

本人有幸听了一节八年级思想品德(鲁教版)下册第十五课第二课时“搭起创新的桥梁”的市级公开课。开始教师用故事导入:我国的学生到美国读大学或研究生,非常用功,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时,老师讲了六点学生绝不会答五点,保证把教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自然是满分,可是在美国至多是B,一般情况只能给C。而另一些学生只答了部分要点,但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思考出来,老师却给了A等。我国学生不理解,去询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你答了六点不错,可这六点我都讲了,我讲了你还说他干什么?我讲的六点是我的思考,他们只讲了一点、两点,那也是他们的思考,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自己的思考,得到你自己的答案。这样就很自然的导人了新课。同时学生也显得有兴趣、积极、活泼有灵气,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汇总收集到的外国和中国一些发明创新的小故事,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举出了外国的有:瓦特在发现水烧开时,把壶盖顶起的现象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诺贝尔是炸药的发明者等等。中国: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曹冲称象;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7位等等。

在巩固训练提升环节,教师首先出示了两个游戏题。题目一:一条船上载着95头猪63只羊,那么请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试题刚一出示学生同位之间相互交流,立即举手驳斥了老师的试题。两个条件都与船长没有关系,本题是错题等。题目二:砖有哪些用途?学生经过一分钟思考后,有的说砖能浦路、砖能盖房子美化我们的环境;有的`说别的动物咬我们时,进行自卫的工具;有的说我们对付坏人时是正当防卫的工具,有的说坏人作案时的工具等等。由此看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巩固训练题目:在北京上八年级的学生孟伟,准备今年暑假跟着家人,到南京古城去旅游。请你为他们设计去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注意:路上他们想看一看自然风光)?哪一项是高科技的成果?能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有多少?孟伟是一个天文爱好者,你认为哪些地点是他们必去的地方?这道题是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灵活地与现代科技以及地理、历史的知识的一个整合,综合性和灵活性都比较高。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考、探讨、回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我体会到:

1.自学问题的设计要具体,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围绕设计的具体问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自学活动中去,边自学,边思考。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时标记,以便寻求帮助。对传统知识性的知识和问题,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一律不讲。自主学习贯穿课堂的始终。(学习心得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有学会变得会学。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获得知识、学习的方法。

2.合作、探究、释疑要适时,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在进行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同位之间质疑答疑,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还可以向老师质疑,由老师答疑。当深入研究有困难时,可以教师向学生质疑。释难解疑的首先是学生,然后是老师,教师必须退到最后一步。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巩同训练设计要巧妙,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起来。巩固训练能力提升设计的问题,由课堂到课外,有思品知识到历史、地理知识等方面,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乐趣。除了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外,更要通过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又有活水源头来(视导总结) 篇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徐吉华 看呵!毛绒绒、亮晶晶的雪花似可爱的小精灵,飘飘悠悠地从天而降。如柳絮、似芦花,显得那么轻盈、洒脱。静静地站在那里涨涌起的幻想,像飞出的鸟儿抖着翅膀。突然间,我也成了一朵无拘无束的小雪花,在空中自由地飞舞,尽情地欢笑。(张月琴) 一会儿就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有的钻进脖子里,给人凉嗖嗖的快感;有的落在头发上,瞬间把你化妆成老人,有的在半空中招手,邀你共舞。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想把雪花拽在手中,仔细观赏。可刚接住,它就从指缝中溜走了。 哟!就连那平日里最煞风景的枯树,也学会了打扮,悄悄地把那皱皱巴巴的肌肤藏到了洁净的雪里,还真有几分楚楚动人!(郭芳) 置身其中,仿佛整个世界都为雪而醉。迈开步子,当脚刚触地时软软的,只听咯吱一声陷了下去,走得越远这种感觉越深厚。 啊!小雪花!我不是诗人,但要为你献上最美的诗篇;我不是画家,但要为你绘出最美的图画;我不是音乐家,但要为你唱出悦耳的歌曲。小雪花,我要献出心中滚烫的语言:“可爱的小雪花,我爱你!”(董盼) 看了上面几段学生的习作,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回首昨日,面对作文教学一筹莫展,深感作文难教。学生习作内容千篇 一律,缺乏真实;语言干瘪无味,无一点真情实感。而今天,他们成功了,雪景描绘得优美、生动;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真是奇迹!追根刨底,学生道出了原委:“我亲眼看到了它,亲手摸到了它,它给我带来了欢乐!”原来写作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有了亲身经历,产生了情感体验。因此,实践体验才是学生写作的“活水”。 依稀记得童年时,老师讲的一件事,在两次作文考试中,第一次要求写牛,第二次要求写火车。结果不言而喻,大城市中的学生不会写牛,农村的孩子不会写火车。也许有人说,难道一名高中学生还不了解牛和火车吗?是的,他们了解。但没有坐过火车,没有骑过牛背,能产生深厚的情感吗?没有真情实感,学生该表达什么?作文水平再高的.人,充其量也只能勾勒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丰富学生“活水的源头”。作文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一、抓住天时,捕捉创作灵感。 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热浪逼人;秋天硕果累累,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是晴空万里,或是大雨倾盆,或是浓雾弥漫,或是大雪纷飞------作为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验,捕捉创作灵感。今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我让学生置身雪中,观察雪花,触摸雪花,感受雪花;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他们尽心感受,尽情地欢笑。因而奇迹般地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还有一次,降了一场雾。清晨我便及时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并记录下来。一位学生写到:初冬的雾如一匹纯洁的轻纱,笼罩着美丽辽阔的神州大地。它飘渺不定,显得格外神秘。在空中慢慢地散开,又不舍地聚拢来。若隐若现,像一幅弥漫的中国画,迷迷茫茫。“我”走进雾里,感到一丝透心凉意。一会儿长长的睫毛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当眼睛紧闭时,那些“珍珠”便融为一体。再看天地间遨游的雾,变薄了,周围的景物逐渐清晰。大树湿漉漉的,千家万户的灯火,像一双双小眼睛,眨呀,眨呀,有趣极了! 二、利用地利,激发创作热情。 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有的靠山,有的临水;有的是繁华都市,有的是静谧乡村。无论何地,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地利优势,让学生体验,激发创作热情。我校地处农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景物时,便利用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带着学生走进田野,进行教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我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受。面对那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清新的空气,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心里是多么惬意!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仔细的观察之中,并融入了自己的体验。交流时有声有色、兴趣盎然。这绝非一幅挂图、一个课件所能及。这样生动活泼、来源于生活的训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更使学生觉得熟悉生活也是风景,主动去写自己的见闻,产生了用笔表达心声的强烈愿望。 三、创造人和,拓展创作视野。 有些景物学生从未见过,有些事情学生闻所未闻,这对学生素材的积累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拓展创作视野。1、参观旅游。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无奇不有。那新颖别致的建筑、静谧朴质的田园、鬼斧神工的石崖、婀娜多姿的花朵、千奇百怪的鸟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领略那美不胜收的景色。触发写作灵感和激情,热情洋溢地为神奇的大自然撰写壮丽的诗篇。2、举办活动。学生天性好动爱玩,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动手做一做,体验事物发生的过程。写科学小品文时,让学生先做科学实验,如鸡蛋浮起来、蜡烛灭了等;写小动物时,让学生回家饲养一只小动物,长期细致的观察;写场面时,开展大扫除、拔河、扳手腕等活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文时,文思泉涌,一挥而就。 俗话说,有了天时、地利及人和,定能百战百胜。我想,作文教学中有了它,也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此文发表于《语文报》-1

又有活水源头来(视导总结) 篇5

一、读书与摘记结合,积累语言

“点石成金”的故事,很多人都熟知。那小伙子不要金子,却要老神仙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小伙子聪明,因为再多再大的金子也有用完花光的时候,只有自己能点石成金了,才能终生受用不尽。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授给学生的,也应该是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手指头是什么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以及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个手指头的运用自如,光有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还难以全面培养,还必须辅之以广泛的课外阅读。这也是“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实验课题要求教师做到的。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安排一个合理的训练程序,也就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利于反复巩固所得,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贵在合理安排,避免课外阅读的散漫性和随意性。

1、学一篇课文,就向学生推荐几篇课外阅读文章和书刊。如学习了毛泽东的《长征》,就推荐《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推荐《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这种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2、做到精读与博览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早在代就教育青年说“爱看书的人,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种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统览。”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是针对阅读的广泛性而言的。精读,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主体和准备,是学生首先应掌握的武器,而博览则是补充和运用武器的方式。

我时常有目的地让学生速读一篇文章,然后检测学生对文章字、词、句、段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这种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效。这种略读训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它也是通向写作、学会布局文章的桥梁。

3、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阅读范围宽,内容杂。若没有合适的摘记方法会囫囵吞枣,收效甚微。为此,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不摘记不读的习惯,边读边思,随手在文中点划好词妙语、精彩片断乃至全篇文章,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对一些感受深的写出阅读提纲或心得体会。

二、观察与思考结合,积累素材

观察可以获取和积累第一手材料。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可以这样说,任何作品都来自现实生活;任何联系实际的研究,都源于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事物形象呢?

1、训练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我利用每天谈天说地的时间,让学生说出昨天一天内见到或听到的“奇事”,学生很活跃。那些不爱观察的学生,听别人说得头头是道,耳濡目染,无意中也留心起来,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训练学生有一个爱思考的头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同样,观察也离不开思考。只观察不思考,那么观察必然流于形式,事物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观察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有的学生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女清洁工每天早晨都在华力电机门口打扫卫生,他说出了那个清洁工蓬乱的头发,褐色的脸,冻得通红的双手,30多岁的年龄,然后就打住了。我启发学生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有的说,清洁工为了街道的清洁不惜弄脏自己;有的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清洁工,我们才能走在干干净净的街道上;有的呼吁,人人都讲卫生,就会减轻清洁工的压力……经过多次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现象与思考本质相结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以后的口语交际训练中都注意了恰当地加入自己的看法。

3、训练学生有一双勤劳的手。只观察不思考,就会失去意义;只观察不写,就会眼高手低。有一句古训叫“集腋成裘”,写作材料同样也在于积累。我给学生讲了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李贺每天早起外出,背上都背一个口袋,随时把他的见闻感受写成诗句,投进口袋里。等晚上回来,再修改成为佳作。又讲了俄国文学家果戈里的故事。讲完故事,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动手的重要性,从而提出要求,让学生随身带一个记事本,利用每周班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记事本。并且说一下自己上个周的曰记,哪一篇是自己观察所得,仔细观察与写好日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记事本的具体作用在哪里?有的学生就说出对于那些精确的数字、人名、地名,脑子不容易记住,记事本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此下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在自然而然之中了。

三、积累与运用结合,展示自我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此前提下,去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巩固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基本功,促进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不断提高。

1、开辟校园文化阵地。如办手抄报、设计黑板报,都是学生自己动手采写稿件,自己确定主题,自己设计版面;开办“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从家庭、社会、学校中收集素材,轮流当播音员。这些活动,加大了语文实践的力度,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

2、成立语文课外小组。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时间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曾组织了“今天,我来当家长”,让学生作一天家长,体验当家长的感觉;“为街道门牌、商店招牌找错别字”,体会规范用字的重要性;“调查周围的环境”,看看人们为保护环境作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针对性强,现实意义明确,又符合儿童心理,学生兴趣浓厚,收效很大。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是消除人为地割裂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落实“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积极措施。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又有活水源头来(视导总结) 篇6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是取得写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此在写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构思,写出富有特色的文章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写出新意、生动、新颖、与众不同的作文呢?首先要从创新构思入手。下面几种方法,不妨参考一下。

一、反弹琵琶式构思

反弹琵琶式构思就是从某个论点的对立角度确立新的观点,阐发新的见解,如“班门弄虎--弄虎到班门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如有一次我以“表扬”为话题,学生可写为“我”受表扬、“我”表扬别人或生活中不可缺少表扬等等,这些都是正向思维。有一学生立意为“拒绝表扬”,理由是我们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表扬而活着。作者叙述自己从小到大为了获得别人的表扬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而使自己身心疲惫,进而提出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色彩,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令人耳目一新。

二、巧合式构思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古代许多作品之所以为人称道,往往少不了那些令人难忘的巧合情节。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这一强烈的对比反差,凸现出强烈的悲剧效果。鲁迅的《祝福》安排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当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怀着疑惑和极度的痛苦死在雪地里,借助巧合让偶然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深刻的必然规律。在写作过程中,学会合理创设“巧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授完美国作家欧.享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后,指导学生模仿这篇小说独特的构思方式,出人意料的结尾写篇作文。有位学生据此写了一篇习作《我和书》。为中讲一个穷孩子很想得到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老师说过只要期末考试进入全班前三名就可以到新华书店挑一本最喜欢的书作为奖品。为此,人更加努力了,他胜了……。“发奖后,我抱着书兴奋地跑回家,第一个告诉妈妈,妈妈终于露出了很久不见的笑容,然后她说爸爸也给我一包礼物,我打开一看,也是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由得怔住了。妈妈像明白我的心事似的`对我说:“爸爸怕你得不到这本书太失望了,他这一个月来每天多干一小时活攒钱买的……”很显然,这篇习作模仿了《麦琪的礼物》,却又反其意而用之,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标题式构思

恰当应用小标题能使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使用简洁的小标题,既有提纲契领、条理清晰之效,又可减少过渡文字的铺排,使重点突出;既可让文章疏密有致、卷面赏心悦目,又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吸引读者注意。如有位学生写《我班的老师》,就列为“轰轰烈烈班主任”、“严厉之至MS张”、“仔细之至张老师”、“趣味之至张老师”,又如一位学生写作《爸爸妈妈不在家》,所写的是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当小管家的情形。文章把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用“安民告示”、“仓惶失措”、“高级厨师”、“苦口婆心”、“感慨万千”这些小标题组织表达出来,好似一幅幅电视特写镜头。

四、“逆转”创新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的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开始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使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能“时时记起”的人物。我们也要学会巧设文章的“转折点”,通过波澜、逆转,使文章生辉,主题凸现。那么,写作水平提高,取得理想的成绩,指日可待。

创新作文,切忌机械模仿,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构思理念,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才能出奇制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一篇:第四次作文借物抒情下一篇:婆媳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