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2024-09-21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共13篇)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篇1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可想而知生活的重要性如何。传统的为教而教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美术课堂。教师要主动将生活元素注入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助力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去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毫无气息,毫无魅力,因为只有生活才是美术教学的“活水源头”。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运用生硬的灌输教学模式,并且将美术课堂简单归类为绘画课,因而只注重绘画知识和技巧的渗透,学生感觉不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引进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有效实施教学,让美术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因生活而更有活力。

一、设计生活问题,点燃学习兴趣

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此,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如果直接引出问题,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可能不够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作为过渡铺垫,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机器人》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问题激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相关信息,并学会画机器人或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器人在我国餐厅的使用情况,让学生通过视频直接了解,获取直观认知,从而燃起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引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为什么叫机器人?你还知道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其他运用吗?它是使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如果让你设计机器人,你希望它能够做什么?由此,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学生说:“机器人还用在工厂中,代替了很多人工。”有学生说:“我见过扫地机器人。”有学生说:“它是不是铁制作而成的?”有学生说:“我想设计可以帮我写作业,可以陪我玩耍的机器人。”……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由此可见,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瞬间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作为教师,则需要紧密结合美术教学内容,优化设计,让生活为课堂引路,走向高效。

二、引导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美需要人们用肉眼去观察,用心去发现和体会,而美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去感受发现,从而创作出具有灵性的美术作品。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束缚学生,忽略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因而学生上交的美术作品没有特点,缺乏灵性,而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中,观察生活是必须的。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中的《植物写生》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从而进行绘画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校园中有很多植物,因此,结合这一课的主题,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一起探访观察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植物。这些植物高矮不一,疏密程度不一,千姿百态。为了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提问互动:同学们,你是否认识这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观察,再表达,如枝干有什么特点、叶片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学生既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到更多的创作思路,并发现和感受植物之美。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植物写生的作品,提供更广的思路,也让学生学习创作手法,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线描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植物,完成写生作品。

通过观察进行写生创作,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出不同的美术作品,并且每幅作品都赋予了不同的生命,因为它真真切切地来源于生活。可见,观察在美术学习中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启发。

三、注重实践生活,激发学生创作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经过美术加工与创造,设计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设计不同的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作。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中的《会变的盒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生活中有很多盒子,如烟盒、牙膏盒、饼干盒、鞋盒等等,这些盒子经过制作、组合,可以变成工艺品,以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先向学生展示由不同盒子制作而成的工艺品,让学生惊叹于“变”之美。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内容后,教师再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将课前拿来的不同的盒子放在N,准备进行“超级变变变”活动。在制作活动开始前,小组学生需要探讨交流将这些盒子变成什么,即思考这些盒子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再投入盒子的制作、组合过程。经过加工,盒子已经完成“大变身”,教师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经过加工组合形成工艺品。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也重新认识了美术课程。

总之,生活是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教师不能脱离生活进行美术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探寻更多的将生活与美术结合的教学途径,让美术教学充满“生活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魅力,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篇2

一、走进生活, 仔细观察

作文课上, 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 与他们不仔细观察生活、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有很大关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 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养成了, 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 怎样观察呢?语文教育家于漪说:“生活中可入习作的材料比比皆是, 无论是自然景物, 还是社会上的人和事, 只要做有心人, 细细观察, 处处留意, 就可吸取到丰富的养料。” 这也就是说要经常积极主动地观察身边的生活, 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捕捉写作的素材。

教材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有多处提出了观察的要求, 在这些活动中, 如果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商定观察内容, 必能收集到许多鲜活的写作素材。

进行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寻觅春天的足迹》时, 笔者要求学生在立春以后利用双休日或上学、放学的路上观察、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观察可以单独进行, 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但不管形式怎样, 都要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来到时典型事物的特征。观察的过程, 记录观察日记是必要的。笔者按上述要求进行了活动, 学生的作文中涌现出了许多独特视角下的景色:

来到街心花园, 漫步黄绿交错的草坪, 顿时一股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 脚下软软的, 很舒服!俯下身, 看到每个草根上好似挂着几粒珍珠, 仔细观察, 原来是颗颗露珠点缀在叶尖上, 阳光照耀, 更显晶莹剔透!抬起头, 树上条条发青的嫩枝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上面的斑斑红点是什么呢?再走近, 哦!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蕾, 已经裂开了一道缝儿, 一丝花蕊好像正使劲儿向外张望。这时, 我仿佛已闻到了阵阵花香, 看到了百花争艳!

有了细心观察后得到的鲜活素材, 不愁学生没话可写。实际上,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学生就会无拘无束, 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

二、走进生活, 学会感悟

紧紧贴近生活, 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但如果学生写作仅仅是复制生活, 没有对生活的感悟, 作文便会索然无味。刘心武在《同文学青年对话》中谈道:“倘若仅仅是有生活, 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 那么, 写出来的作品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深度。” 其实, 我们可以从漫山遍野小草的平凡中欣赏到它们的顽强;可以从成群结队蚂蚁的平凡中注意到它们的合力;可以从“常回家看看”的平凡中体会到感人至深的亲情。总之, 只有深刻地感悟平凡生活的真谛, 才能写出精彩的作品。

教授九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时, 围绕活动主题“难忘的小说世界”, 笔者建议学生回顾三年来读过的名著, 之后选择一本谈感受, 学生谈到高尔基《童年》的最多, 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生活中, 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 此时, 如果你能抱定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信念, 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 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在丰富的生活中, 引导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 而且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 学生就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即使对写作心存恐惧的人, 也不会害怕没东西可写了。

三、走进生活, 播撒真情

写作需要生活, 但并不是有了生活就能写好文章, 我们除了要时时用心感悟生活, 还要培养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文章写精彩。很难想象, 一个毫无生活情趣的人, 能把生活写得鲜活灵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黄河, 母亲河》《让世界充满爱》《献给母亲的歌》《微笑面对生活》《岁月如歌》等都是和这方面相关的活动。开展活动时, 老师可以进行一系列个性化的设计, 让学生的真情得以流露, 让课堂洋溢浓浓的爱意。

在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的活动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通过视频资料和图片回顾学生三年来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后, 请学生交流一下初中三年印象最深的事情。精彩的节目、聚精会神的实验、激烈的辩论、打雪仗、公园游玩等视频和图片再现了许多学生在初中不同阶段学习、活动、游戏的场景, 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尘封的记忆, 他们个个积极发言, 有的说:“我忘不了每次去办公室看到的老师备课批改作业的身影。”有的说:“我忘不了语文老师不厌其烦给我点评作文的耐心。”有的说:“我忘不了那次师生公园游玩时的无拘无束、快乐自由。”……说着说着, 大家说到了分别, 很多人表示出了对初中生活的留恋, 不少学生话音哽咽, 泪无声地流淌在脸上。

走进生活, 让学生不断学会观察;走进生活, 让学生学会感悟;走进生活, 让学生“以吾手写吾心”, 赋予大自然和社会以生命的真情。如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坚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学生写作自会有不竭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让生活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 篇3

现就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策略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课文的加油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课伊始,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产生阅读的兴趣。“而只有那些能与学生原有生活阅历建立起相似联系的信息才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巧妙地建立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一环。

1、表演激趣。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麋鹿》(苏教版第十册)一文时,针对学生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怀有关爱、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先播放一段麋鹿在青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在小溪边愉快地玩耍、嬉戏的录像,再暗示课前已准备好的一名同学走上台来,扮成偷猎者的模样,举枪瞄准那些可爱的麋鹿准备猎杀。我又适时加一些旁白:“小麋鹿多可爱呀,我们国家现存的数量很少,可有些偷猎者整天盯着它们不放。现在就有这样一位(手指偷猎者)正准备猎杀呢!我们怎么办?”学生纷纷上台阻止。见此情景,我又相机引导:“同学们,要想制止住那位偷猎者不再杀戮可爱的小麋鹿,最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怎么劝呢?课文会告诉我们。”于是学生全部积极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之中。

2、活动激趣。采用儿童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方式辅助教学,符合儿童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一位老师在教学《西胡》(苏教版第四册)一文中,安排了赛读环节,让同学们与老师比赛读,看谁更能把西湖的美读出来。学生推选出四位代表参赛,谁先读呢?这位老师与同学们进行 “石头、剪刀、布”决定,学生情绪空前高涨,兴趣盎然,他们忘却了课堂的拘谨,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学生们读得动情,议得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生活成为学习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要想“披文入情”,必须使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得透彻,感受得深刻。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录像(电视剧《共涯共此时》中关于台湾一位老人思乡实录)同时描述:“旅居他乡,漂泊海外的人,谁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故乡!有这样一位台湾老人,他1948年就去了台湾,没想到一去就是50睥哪!青丝变成了白发,朝气蓬勃的青年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50年的日日夜夜,他多么想念家中的亲人哪!”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老泪纵横地述说着自己的不幸经历和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学生看着、听着,有的眼里还闪动着泪光。我接着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多少游子的的思乡之情啊!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或见闻吗?”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讲述爸爸长年在外打开,每逢节日来临,自己和家人对他的思念;有的讲述亲朋好友在外地读书,每逢佳节,打电话叙述之情的感人场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再朗读这首诗时,同学们均能做到声情并茂。

学生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回忆基础上的。通过观看录像,引起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在相似激活中加深了一理解和感悟,使千古名句内化为他们精神领域的一部分。

三、让生活成为学生感悟课文的百宝箱

新《修订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亦即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读读演演,悟其情。模拟生活情节,把生活引进课堂,让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引导学生在边读边演中感悟语言的内涵,领悟课文的情思。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抢夺稻秧营养一段内容时,于永正老师匠心独运,把课文描述的内容转换成课本剧,他自己扮演小稻秧,请四位同学上台演杂草。

于老师深谙教学之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活泼生动的表演,模仿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人物言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模拟的生活情境,在边读边演中理解了词语,悟出词句所蕴含的情韵,因而读得好,演得好。

2、读读做做,悟其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动脑,更要让学生动手。阅读教学的课堂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既需动脑,又能动手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语言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孩子们读中悟,做中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与生活相联系,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创新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论文 篇4

据调查了解,当前的中学语文已成为大部分学生最厌烦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上课不善于创设教育情境、创新教育形式,教法陈旧、呆板,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致使语文课堂索然无味,学生上课恹恹欲睡,听者寥寥。那么,该怎样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为语文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巧用知识做载体

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媒介和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大量关于事实资料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多掌握一些关于思路和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技法。例如《孔乙己》,教师A围绕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一步步板书出孔乙己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教师B却别开生面,先请两位同学亮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时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发言也很有深度,很有创造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既对教材知识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又跳出教材知识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妙用学生做主体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先作者,后背景,再作品,教学思维的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理解文章的创造性。比如《童趣》,教师A循规蹈矩,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味同嚼蜡。

教师B却别出心裁,从学生已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少年鲁迅的“童心童趣”出发,借用“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进行导入,让学生将鲁迅与沈复二人跨越时空的“童心童趣”做对比,思考《童趣》中有关“泥墙根一带”的乐趣。学生不觉兴味大增,自然找到了本文的“黄金切入口”。一场师生互动学习之后,教师B又推陈出新,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巩固、消化、吸收,通过竞赛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一问一答。比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效果不言而喻。而超乎教师B意料的却是,不少学生就所学知识提出的问题颇具新意,一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鼓励学生做“异体”

我们知道,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富有创造精神的想象可以使文章放出夺目的光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通过幻想来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每擦燃一根火柴,眼前就出现一种幻觉――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作者借想象表达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控诉。青少年时期本来就应该是敢于幻想、善于遐想、擅长联想的,因此,应打破任何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去做“异体”。教师对“异体”不应泼冷水。试想,如果没有“异体”,何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神品妙句?哪有《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奇思妙想?教师应对学生中的“异体”给予鼓励、引导、帮助,这才是最好的对策。只有让学生永远保持对科学、对知识、对生活、对未来不尽的热情和持续的探索,才能使创新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四、倾心打造45-2>45的课堂效益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丁如许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课前两分钟的演讲活动,倾心打造45-2>45的课堂效益,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颇具创新性的见解。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就是在每一堂语文课前都拿出两分钟来,开设一句话新闻、教一个成语、送一首古诗(词)、欣赏一条名句、做一次简单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它是语文教师创设出的一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环境,也是为学生们搭建的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留下这短短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充分挖掘自身无限的潜质,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45-2>45的课堂效益。因此,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加油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创新之举。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篇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洛阳桥(泉州)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ⅹ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ⅹ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ⅹ3+5ⅹ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5)ⅹ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ⅹ3+5ⅹ3+1ⅹ3=24(元),或(2+5+1)ⅹ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准备了农村孩子非常熟悉的簸米工具——一个笸箩,并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了让这个笸箩更牢固一些,我想给它箍一

xiaoxue.xuekeedu.com

道铁丝,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铁丝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用绳子绕筐箩的外沿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也有的说:“可以让笸箩沿着直线滚一圈,看它一共走了多远,这个长度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长度。”接着就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两位同学的演示过程中,下面的同学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量很麻烦,而且,两人得到的数据不一样”。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究意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此时,原有的生活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他们自觉地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密切联系,并通过计算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给笸箩箍一道铁丝需要多长?你是怎样知道的?”这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去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重组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1、合理补充教材,充实学生的学习材料。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谁理解“百分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由于课前学生调查了各式各样的百分数,便纷纷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如:衣服的成分标签

xiaoxue.xuekeedu.com

上,成分90%是羊毛,成分10%上涤纶;我国的耕地面积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十一”期间泉州新华都购物广场购物满200元即可抽奖,中奖率100% ;44.8%的日本人认为小泉不应再参拜靖国神社;“精品惠泉啤酒”的酒精度约有8%;“康师傅”方便面的包装袋上:加量20%,加量不加价。„„通过课前这样的调查汇报,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还有如 “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使学生及时得到新信息;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应增添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上图纸上的例题,这样比较完善比例尺知识,贴切实际的生产生活。当然,上述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还需与同仁再认真探讨。

2、适当改编教材,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通用的数学教材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此时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适当地充实和删改。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有这样的一道例题:(例2)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例2所述的情境与农村的现实生活存在差异,而在此基础上要去分析理解计划与实际的数量关系,更显困难。教学时,我把例题改编成:我们班的江彬同学(此生经常花钱大手大脚),口袋里有10.5元钱,他计划在这一个礼拜(7天)内花完,可当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节约点之后,他决定每天节省1元钱,用来买课外书。那么江彬同学口袋里的钱现在可以花多少天呢? 这样的改编,让学生直面熟悉的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难度,通俗易懂,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当然教材的充实、改编要求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同时,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从而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舍弃和改编,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改编教材例题,让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例题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不仅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xiaoxue.xuekeedu.com

和探索热情,而且教和学的气氛积极而活跃,唤醒了课堂教学。

三、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唯有源头活水来 篇6

王充有过“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痛也。”的体验感喟,庄子发表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的金玉良言,欧阳修则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金石之谏。

历代多少多舛才子,名士骚客,无一不对读书情有独钟。于读书中品读生活,于读书中体味人生。 “胸无百家书,乃欲为诗,如贾人无资,终不能致奇货也”也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罢,都是美的升华。锦秀荷花妙,烟雨濯清香。

生活是“煤”,作家用激情去点燃,那在燃烧中闪亮的便是文学。

于读书中品读生活,陶潜读出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忘我恬淡,柳永读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悱恻缠绵,辛弃疾读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壮志凌云,陆游读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忧国之思。

于读书中品读生活。张籍读出了“居高身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旷达狂傲,苏东坡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洒脱,范仲淹读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岳飞读出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忠报国。

我读书多年,虽体会尚浅,然而觉得其乐无穷。沉浸书中,什么厚此薄彼,什么名利欲望,什么生离死别,什么阴晴圆缺,什么柴米油盐,什么人间三千烦恼丝,统统抛到脑后。读书就是疗忧治愁的妙药。夜深人静之际,将心灵寄托于墨香芳菲的书本,我一卷在握,忘了今夕何夕,人群中呲牙恶笑的虚伪,阿谀奉承的媚眼,我何必匿藏于心中,磨灭心志?读到会心之处,不禁莞尔,竟似吃了一桌好筵席,喝了一壶铁观音,神清气爽,精气十足,口齿噙香。

于读书中感悟生活,于读书中折射人生。让生活因读书的点缀而愈加馨香馥郁,云舞水歌,让读书于生活中孕育出无限丰富的内涵。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篇7

一、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激活课堂, 训练语言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我们的语文课堂, 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上, 选准切入点, 进行训练, 非常有效。《记金华的双龙洞》对内洞的介绍时有这样一段文字:首先, 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 有点儿像。其次, 是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名目很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 再加上颜色各异, 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课堂中, 老师引导学生们想象:读到这段文字时, 你头脑中都出现了些什么形象?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储备被唤醒了, 顿时课堂就沸腾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曾经读过的神仙人物形象和常见的动物形象描述一番, 有的还激动得比手划脚。老师只对学生运用欠妥的语言进行了指点。说到宫室、器用, 孩子们马上联想到重庆南山的老龙洞来, 有人介绍了皇帝出行的华盖, 有人介绍了栈道, 还有人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无字天书……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了一句, 这么说来, 这洞……老师的话还没说完, 学生马上接上:就是个大博物馆, 大展览厅。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为他们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为他们的语言表达提供了素材。同时, 帮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经验。

古诗词《乡村四月》教学中, 在理解第二行诗中“雨如烟”时, 我让学生想想, 还记得哪些关于春雨诗句?“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四月如酥的细雨之后, 农民就该干点什么了呢?我的问题一抛出, 孩子们一口就把我们单元盘点的农谚给接上了:“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那我们看看诗歌是怎么写的……这节古诗教学, 学生把以前学过的一些诗句进行了大串联, 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新旧知识的“链接”。这一切, 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孩子们对农民的艰辛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情、热爱之情由然而生。

教师备课时,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已由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与求知之间的冲突。通过引发冲突, 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要学的动机, 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之中。新课程强调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强调“从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开始进行教学。

二、尊重个性化阅读, 用智慧引领课堂生成,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课堂生成性资源, 处理得当, 就会为课堂添彩, 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生成越来越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我们要尊重个性化的阅读, 让课堂在生成中显得更美丽。

教学古诗词《渔歌子》一课时, 对于“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的理解, 有人说应该理解为“虽然吹着风, 下着雨, 但渔翁不想回去。”理由, 西塞山的景色太令人陶醉了, 在雨天钓鱼更有诗情画意。有人反对, 说应该理解为“虽然吹着风, 下着雨, 但渔翁不能回去。”理由是因为他靠打渔为生, 没打着鳜鱼, 他回去了, 家人吃什么呢?前者还把手中的《字词句段篇》拿出来作为佐证。后者也不示弱:《乡村四月》里, 乡村的景色也那么美, 那农民也没时间好好欣赏, 而是忙着种地, 养蚕。双方争执不下, 把目光投向了我。多么有个性的理解, 多么有创意的看法。我应该鼓励这样的个性化阅读。于是我先补充介绍了诗人张志和, 被贬之后放浪江湖, 自称烟波钓徒。然后, 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这钓鱼之人正是诗人, 理解为“不愿回家”是有道理。不过这钓鱼之人是位真渔翁, 我想后一种意见更有道理。因为农村的生活就是这么辛苦。

一个语文教师读懂文本时, 不仅需要悟遣词造句之妙, 因为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是生成语言, 发展语言活力的“细胞”;还需悟谋篇布局之美, 由于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千姿百态, 照应美, 对称美, 递进美, 并列美;同时, 也是生成新结构的范式;更需要我们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 意, 理, 能打动人心的, 正是这种内涵着的美, 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 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 是成就智慧课堂的催化剂。教师以智启智, 以情唤情, 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 生成旁逸斜出, 呼之欲出……生成源于质疑, 深加工的疑问永远是学生生发语言, 陶冶兴趣的焦点。

三、利用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 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学校环境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体现人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生在欣赏的同时, 一旦用心发掘其内在的潜意, 就会开启心智, 心灵深处激起感奋, 引起共鸣, 从而在思想道德水准上得到升华。把它作为资源引进语文教学中,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结合《赵州桥》一课教学, 我鼓励学生去认真观察学校的艺术墙, 进行仿写练笔。郑琪元同学写道:每当来到大操场, 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欣赏操场后面的那一壁艺术墙。上面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你看, 跳高运动员动作优美潇洒, 腾空一跃, 像展翅的海燕。长跑运动员摆着双臂, 头顶上的头发被风吹得立了起来。游泳运动员的姿势就更美了, 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了几个小脑筋, 一手在前一手在后, 两只胳膊有力的翻动, 水花在他身后溅得高高的。所有的运动员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

学校观赏赏金鱼缸也成为孩子们练笔的好素材。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 孩子认真观察了小金鱼后, 邓雨豪同学这样写道:那些可爱的小金鱼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一会儿浮上水面, 一会儿潜入水中;一会儿聚到一块, 一会儿又纷纷散开。地图鱼身上的鱼鳞, 一块儿红, 一块儿白, 五花八门, 真像一幅真的地图。它在慢悠悠地在水中游着, 还调皮地吐着水泡, 好不自在。红绿灯小得可怜, 大多只有半根火柴棍那么长, 眼睛却又大又黑, 加上身体是透明的, 所以远远看去就像闪动着的一片冒号。它在水中石缝中窜来窜去, 像一名优秀的潜水员。孔雀鱼美丽极了, 鼓鼓的眼睛, 圆圆的嘴儿, 胖胖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它的尾巴像船桨舵, 胸鳍像船帆, 它在水中自由地穿梭游弋, 追逐嬉戏。

环境营造氛围, 氛围产生力量。栩栩如生的体育艺术墙, 让孩子们感受到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活泼可爱的小金鱼, 让孩子们产生了热爱生活, 关注生命的念头;名人画像, 熏陶、激励着孩子们努力学习, 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们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笔最贴近的, 最实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课后延伸, 读写结合, 仿写练笔, 进行实物素描, 让学生用文字让静止的画面鲜活起来。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迅速提高。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学校每学期都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技能, 在活动中锻炼意志, 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运动会、体艺节、明星闪亮、校园吉尼斯、书画比赛、与英国联谊学校的文化交流、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等等, 都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阵地和载体。在活动的参与中, 孩子们学会了观察, 尝试着文字记录活动, 描绘生活, 做到“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

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料, 不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而且能使其充分发挥隐性的育人功能, 实现语文教育的优化。

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快乐学习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陶行知也曾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学的外延应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与乐趣。再者,语文教学过程的“搬运式”操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学习的效率才是最好的。而导入是一节课开始时,为引入新课,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的教学环节。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精神,激起学生的情趣,起到沟通、激趣、设疑、动情的作用。

在学习《槐乡五月》时,我提前让学生观察槐树的枝、叶、花等。由于槐树是农村很普通的树木,街道旁、庭院里随处可见。待到上课让学生说一说所观察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时,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要把自己的所知、所想告诉大家。有的说,槐树长得很高;有的说,槐树的花香香的;有的说,槐树的枝干可以制作成家具,槐树的木质坚硬,还可以制作生产工具;还有的说,我和小伙伴一起做过藏槐叶的游戏……在孩子们激情高涨时我适时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遍地槐树的槐乡去参观一下,去看一看那儿的槐树有多美,那儿的孩子又有多快乐……这一段对话,使学生懂得了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有着那么紧的联系,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再现生活,品读课文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书中的文本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文本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只有把学生引向生活,再现文中的生活,才能充分、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真正领悟课文。

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我先让学生去预习,课上,再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分小组来表演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再现文中生活。由于学生在上一学期有了编演课本剧的基础,因此,把萨沙一家人如何保护弱小者的情节,表演得惟妙惟肖。在大雨如注中爸爸“赶忙”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给了托利亚,而托利亚“却”给了弟弟萨沙,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的生活情境得以再现。这一次一次地谦让,让学生们深深地领悟到了萨沙一家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特别是萨沙与母亲的一段对话,当时扮演母亲的小琦表演后说出了这样一番感人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在印度发生的海啸中,人民伤亡惨重,在这场灾难中,他们就是最弱小的。希望每个人都伸出援助之手,让灾区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演小萨沙的楠楠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了一番“高论”:在爸爸、妈妈眼里,我们是弱小的,但我觉得自己并不是最弱小的。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比我们更弱小的……再现了课文内容,贴近了学生的感知。当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课文的情节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同时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去评价。这些都是他们自己获得的,记忆也就更深刻,相信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融入生活,提高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渠道。的确,生活中不仅可以学到好多知识,还可以培养人的思维,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等。生活之中也处处有语文,并且时时可学,时时可练,时时可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以《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为依据,对语文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让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成为学生最自由的课堂。鼓励学生参加语文综合活动和学校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让语文与生活不断地交互、融合,逐步达到“一体化”的学习环境。如,在我校开展的“走进农时语”这一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查询等途径,搜集整理广为流传的农时话,从中了解本地的耕作规律、气候特征、饮食习惯等。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更使学生明白了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语文学习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素养只有在生活中才会不断形成和提升。教育也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吧。

参考文献:

[1]滕宏江《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 篇9

榕阴剪剪,林鸟瞅瞅,淡远逍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是自然风情万种的昭示吗?――书的力量无穷啊!

幽谷兰馨,小溪欢歌,林间蜜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人间心韵的快乐呼唤吗?――书的力量无穷啊!

拂过几缕风,吹面不寒;飘过几丝雨,沾衣欲湿;燕子衔泥,那是入春的一景。有书做伴,我的生命永远是春天!

沙士比亚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我信了,我折服了,我敬畏了,因为我体验过。

每次心受伤后,都不愿与人交谈,我只要有书作伴则可,与李白共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快意,再大的困难也只是我的垫脚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是书,抚慰了我沧桑的心田。于是我载着无尽的书,驶向我人生的港口;也载着人生的无限哲理,划向我理想的大海!

因为书中的一句话,我曾领悟过;因为书中的一件事,我曾努力过;因为书中的一则寓言,我曾经旷达过……即使千言万语,也畅棕不尽此时的快意。我默然了,无言,用灵魂去感受书的温暖,用鼻子去闻书的香味,用双手去抹书的尘埃……

我爱书!我喜欢同陶渊明爷爷一起去南山采菊;我喜欢同苏轼爷爷一起对月当歌,祝福远方的朋友;我喜欢同常建一起游览曲径通幽的古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是我生命的花雨,理想的晨雾,带着书,潇潇洒洒,痛苦也会带着微笑的眼泪,有书作伴,我的人生不会孤独。

书――人类知识的源头活水!

材料作文:源头活水正视堵 篇10

可否记得,理想的门扉被顽石堵住时的懊恼?可否记得,幸福的曲径被荆棘堵住时的无奈?也许人生最大的难题、最重要的使命偏偏围绕一个“堵”字展开。

有人选择与顽石角力、踏荆棘起舞,是要突破“堵”的.屏障;有人面对这“堵”的灰墙,黯然离去,任那满园春色堵在一墙之外,一步之遥……但我想,人生应该是堵而不塞,阻而不止的活水。面对停滞,面对阻碍,何不将生命的一泓清流疏导向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一泓活水而言,“堵”只是一次转向。忠臣逢昏君,怎一个“堵”字了得?!张孝祥虽崇敬那“九歌悲愤,三闾文字”,却未像屈原那样与堵塞冥顽的时代抗争,与难以抗争的前路较劲,而是将生命之水疏导向百姓,疏导向文学,成就了“地脉水泽”的镜湖,成就了大气绚丽的篇章。从他对“堵”的化解我们可以看到,“堵”不是终结,不是无望,而是人生的分水岭。任他冥顽,任他“堵”住了耳目,你大可以寻觅另一片风景----若是屈原从后辈身上悟得此理,或许活少了一个壮烈的悲剧,多了一个堵而不塞的人生。

对于不停歇的激流而言,“堵”不是终点。跑题得“鸭蛋”,怎一个“堵”字了得?!不知多少高考考生因为“带着镣铐跳舞”跳错了节奏而认定人生抱憾,认为人生已被“堵”住。可是跑题的作文堵住了唐骏通往复旦的大道,却堵不住他对理想的追求。倒是那些“一路畅通”的幸运儿、高材生们,挤破脑袋为他打工。可见,“堵”诚然是个分水岭,但流向大海还是渐渐干涸,皆有你决定。“堵”并不是多大的坏事,只要你不让它变成坏事,只要你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对澄明的水来说,“堵”只是一段插曲。心血遭嘲笑,怎一个“堵”字了得?!每年一度的“金酸梅奖”誓要让那些已被口水淹没的导演、演员们再多添“堵”几分。然而,总有一些明智者,能坦然“领奖”,坦然面对这“堵”在喉咙里的“酸梅”,最终吐出了“金酸梅”,捧得了“小金人”。(老师批语:请举例)“堵”,已恍如隔世。所以说,没有堵住的人生,只有堵住的心。只要有健康的心态,广阔的心胸,平静的心境,“堵”只是让你的道路不太笔直、不太单调的小插曲,莞尔一笑,便已走过。

总而言之,能然自己化作一泓活水,就没有“堵”,能积极面对“堵”,便能福由祸生;有良好的心态,“堵”就只是个玩笑,无伤大雅。

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篇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察积累;一是将头脑所获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的语言,也就是课标所说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由于高中学生时间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学生头脑中广泛的积累,存有大量的“活水”,只靠学生的观察,其深度和广度毕竟是有限的,要增加学生的积累,还必须从阅读入手。借助阅读,获得写作素材,让学生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洞明世事,积淀情感,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老师们在学生素材的积累中,多只强调课内文章中素材的积累,所以作文中就有了很多的“似曾相识”。经常有学生在记叙文中编造苦难的情节,试图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悲情更有感染力,他们会毫不忌讳地虚构母亲或家人病亡,或者描写自己残疾等等。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重复和编造,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苛责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来一个充实的材料库,充实武装他们的头脑。

为此,我给学生准备四类阅读材料。

一是社会热点。通过对报刊、网络等媒体上适合的材料让学生感受社会的脉搏,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我们摸索出这样的方法步骤:一是关注网络及媒体上讨论得非常热烈的问题,找有代表性的热点人物和事件让学生阅读。比如习大大的2015新年贺词“为人民点赞”,李克强总理“有权不能任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世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二是了解并收集对这些热点的相关评论,学习评论的语言和视角。三是必须提炼出自己对这个热点的看法。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二是帮助学生选择和研究一部名著。在研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学会给每个人物作总结。(2)关注并思考书中的主要观点,关注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尽可能的有自己的心得。(3)关注主要人物奋斗、坚强等尽职尽责的事例和细节。(4)关注并思考书中的破绽。通过阅读,不仅仅为写作积累了材料,还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文章更有韵味。

三是名人。名人素材在写作中有很好的说服和打动效应,不可不掌握。青年学生总喜欢崇拜偶像、追求明星,但是不知道怎样把这些崇拜和追捧变成精神食粮。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更多能打动他们的写作素材。怎样收集?我教给他们这样的方法:(1)了解人物生平;(2)知晓人物事略并有点滴感受,同时归纳出适用的话题;(3)记诵一些人物的经典话语;(4)熟知人们对他的评价。透彻研究自己所崇拜和追捧的名人,就能很好解决学生作文中素材不足的问题,一旦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掌握了驾驭这些素材的方法技巧,就可能不再觉得作文无事可写了。

四是杂文美文。语言犀利、用词优美的文章受大家的喜欢。杂文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阅读杂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富有形象性的论辩,幽默讽刺、庄谐并用的笔法。阅读美文,让学生关注文章的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的特点,摘录一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新鲜、想象奇特的修辞,巧含理趣,含蓄蕴藉的哲理,试着对其加以拟写仿写,坚持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有粗浅枯燥渐渐变得灵动高雅富有文采,创作出自己的华篇佳文。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对写的帮助”。读写教学不能原地踏步走,不能走老路,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老师热爱阅读,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客观情况和学习需求,在读写上不断地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师生协同,使得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更成为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一种需要。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篇12

一、导入生活现象, 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导入阶段, 采用生活化的情境, 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使学生对新接触的知识产生生活体验, 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概念和现象, 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 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如, 在教学《铝的性质》一课时, 教师拿出报纸上刊登的新闻材料进行新课的引入:这则新闻报道称, 在一块铝制板上生出了很多漂亮的、白色的小花, 人们都猜想这些花是怎么生出来的。有人认为这种白色的小花是经过几千年才能生出的名叫曼昙圣陀罗的花。学生瞬间被这新奇古怪的白色小花所吸引。教师趁机提问:同学们, 你们能根据学过的知识, 对这朵白色小花的化学元素进行分析吗?学生认为这朵白花是从铝制板上生出来的, 所以很可能有氧化铝、氢氧化铝这样的成分。显然, 此类新奇、简单的生活报道,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习的实效性。

在化学课堂中,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新课的导入,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体验, 唤醒学习认知

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规律无处不在。因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为学生展示课本中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 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生活体验, 理解化学课本中所提到的现象和规律, 提高学习效率。

如, 在教学《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一课时, 在进行原电池的构成实验探究过程中, 有学生提出疑惑:为什么电极要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同种金属不能组成原电池的电极吗?面对质疑, 教师找来一根玻璃管, 然后在里面放上一个小球, 并提问:怎样才能使小球从玻璃管的一端到达另一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只要拿起玻璃管, 使玻璃管倾斜, 小球就可以从玻璃管的一端到另一端。教师引导学生, 当金属和溶液发生反应后, 就会有电子产生, 要想电子能够从一个电极到达另一个电极, 就要像小球在玻璃管中的运动一样, 出现高低的变化, 而用同种金属做电极不能实现电子的定向运动, 当然也就不能形成电流了。

在生活中学生虽然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 但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多观察、多体验, 用自身的体验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结合生活实际, 提高化学认识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环节。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 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对一些化学反应不能理解到位。因此, 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加入生活元素,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现象, 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 在教学《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课时, 关于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很多学生都认为不会发生。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 在闹市区经常看到有卖氢气球的小贩, 他们用一个铁罐, 在里面装某种液体和金属铝, 就这样构成了一个自制的制取氢气的装置。请猜想这些小贩所用的液体是什么。学生在初中学过可以通过较活泼的金属如铁块、锌块与酸反应来获取氢气。这时教师提出, 如果里面放的液体是酸的话, 为什么铁罐没被里面的酸腐蚀掉呢?如果铁罐里装的不是酸溶液, 又会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得出用铝和氢氧化钠反应制取氢气。

通过日常生活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可以让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而且还使学生形成了持续、稳定的思维习惯。

总之,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引入日常生活经验,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生活中的现象,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事物, 由于知识的欠缺并不能察觉。教师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高中化学课堂, 把它们作为教学的素材,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课本内容,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民营企业党旗红 源头滚滚活水来 篇13

——兆丰公司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宽城兆丰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生铁和铁精粉的民营企业,前身是原信诚钢铁水泥有限公司,2000年改制后成为民营企业,拥有党员46人。企业改制后,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公司党支部坚持以加强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员职工的模范带头作用,力促企业发展,三年迈出三大步,实现三个大跨越:2001年,上交税金245万元,2002年上交税金513.2万元,2003年上交税金飙升至1840.5万元,短短三年时间,已由当初资产负债高达145%、年产生铁不足4万吨、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了一个年产生铁30万吨、铁精粉50万吨,集采矿、烧结、炼铁一体,拥有资产2亿元,跻身于“承德工业15强”的立县支柱企业。

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蓬勃发展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企业党建工作的加强,得益于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公司党支部正是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工作,增强了公司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培育和塑造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卓有成效的企业党建工作已成为企业攻坚克难、快步健康发展的活力之源。

一、找准位臵,摆正关系,全面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党支部是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动机,直接关系到企业党建工作的成败。为此,我们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坚持服务企业发展大局,按照“正人先正己,打铁身先硬”的思路,抓班子、抓定位、抓制度,不断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一是抓班子,提高班子凝聚力。我们的班子是在公司总经理的严格筛选下产生的,五名支部成员,分别是工会主席、党务副总、生产副总、办公室主任、销售科长,可以说是一个年富力强的领导集体。支部成员每周都拿出一定时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有

关会议精神,并采取班子成员谈心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种形式,不断增进团结。同时,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基层党员思想动态,了解实际情况,培树良好工作作风。

二是抓定位,因企制宜确定党建工作思路。党支部通过与先进的民营企业学习,与公司领导沟通,与公司广大党员征询意见,把党支部的工作定位在“一个结合,两个引导,三个服务上”。“一个结合”就是把党建工作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相结合。“两个引导”就是引导党员发挥好先模范作用,引导员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三个服务”就是企业党建工作要促进服务,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员工的根本利益服务,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服务。

三是抓制度,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公司党组织以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为主加强制度建设,党总支根据党章及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先后制定了《党支部主要职责》《党支部组织生产制度》和《学习制度》等,明确规定了党组织的各项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进一步规范了党建工作。

二、强化组织,积极引导,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三年来,兆丰公司党支部新发展党员13名,还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使党员队伍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不仅使一批年轻的技术、业务骨干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而且还吸收一批领导岗位的干部也成为党的一份子。更加可喜的是:一批优秀的党员通过积极工作,逐步走上了公司领导岗位。目前,5位副总经理中有4位是党员,8位车间主任中有5位是党员。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作用进一步加强。可以说,这是公司党支部“一抓三把好”选培用互促机制的结果。

抓教育。特别是针对改制初期,党员中普遍存在“共产党员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现在给私营企业老板打工,创造的利润归老板所有,先锋模范作用变成了为少数人谋利益了”这样的心理,党支部及时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六大文

件及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使广大党员统一思想,认识到私营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的一致性;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党员发挥骨干作用会更好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才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爱企业首先是爱岗,受岗敬业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同时,依靠党员作好其他职工的思想工作,使企业改制后,很快步入正常生产秩序。

把好选人关。坚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在重要岗位上发展党员,特别是在发展公司、矿山两级班子成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对做好企业党建工作有重要意义。二是注重在关键岗位上发展党员,主任、科长等中层干部在企业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岗位,在中层干部中发展党员,对做好党建工作具有关键性意义。三是注重在特殊岗位上发展党,科技人员、业务尖子有文化知识,懂技术业务,是企业的宝贵人才。四是注重在一线岗位上发展党员,长年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班组长是广大职工身边的楷模,在一线岗位上发展党员有利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把好培训关。在党员培养上我们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对保持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具有重要作用,公司党支部十分重视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支委一班人通过党章和党建刊物掌握党的基础知识和方针政策,二是积极参加上级党委举办的党员培训班。并在每年七月一日组织党员在一起学习党史,面向党旗重温誓词,是开展灵活多样的组织生活。针对企业工作实际,把所有党员的上班时间制定成表格,分组采用业余时间进行组织活动,学习。

把好推荐关。把优秀的党员推荐给公司领导,把重要岗位推荐给优秀的党员,这是公司党支部的责任和一贯做法,也是做好党建工作,发挥党员作用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党支部积极向公司推荐优秀党员11名,有些党员通过锻炼,走上了领导岗位,并且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公司领导的赏识。年仅33岁的副经理李立新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工作,从一名一线普通工人,到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到副经理,成为党员的楷模,职工楷模。

三、广泛参与,积极协调,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公司党支部针对公司实际,在民营企业树起“民营企业党旗红”这块牌子,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民营企业内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方面,党支部注重抓好三个结合。

与党员培训相结合,提高广大党员带头树立、培育、增强竞争意识。组织党员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名党员要掌握一门过硬技术,创造一项工作业绩,帮助一名困难职工,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争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同时,从增强危机意识入手,培养广大党员树立危机意识,把企业的发展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损的意识,教育广大党员,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做好周围群众的工作,要形成“好一个,好一片,优一个,优一帮”的氛围,使党员成为战斗员、宣传员、“播种机”,不断地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学习中长进,在学习中创造,结合生产实际,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积极创新的生产氛围。

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职工干部的潜能。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无价之宝,党支部积极鼓励广大党员加强学习,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身为车间主任的王承盈,看到高炉频频结瘤,原来3米直每项的炉腹和炉缸只剩下不到一半的空间,是产150吨铁的生产能力不倒10吨。寝食难安,下决心一定要解决问题,他反复思考,仔细研究,终于一个富有重大价值的构想产生了,他把这个想法汇报了后,公司领导大力支持,于是开始了反复实验过程,一次两次,经过烧结车间无数次的试验,符合高炉生产要求的高碱度烧结矿终于试验成功,并很快形成规模生产,最终创造出月产生铁7000吨的好成绩。

与营造企业文化相结合。当今世界,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家的青睐和重视。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如何把党建工作与营造

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成为公司党支部的一个重要课题。公司党支部就如何培养爱企如家的意识,争先创优的干劲,荣辱与共的精神,关心企业,关心社会的责任,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受到公司高级领导的肯定,受到社会的认同,使企业文化逐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中央电视台一套连续播发青岛港码头桥吊队长许振超的事迹后,企业开展了 “如何学习振超精神”的大讨论。开展了“学振超精神,做企业精英”的比生产、比干劲、争先创优活动。广大党员纷纷表示,要以“振超精神”为榜样,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不断营造企业文化,发挥党员作用,打造兆丰精神。在兆丰公司,党员在生产活动中争当标兵,在抢险救灾时冲锋在前,在开展公益活动募捐时多捐款、多奉献,处处起带头作用。2003年非典时期,党员带头向白衣天使捐款,全公司共捐款1万余元。贫沟村和北沟村出现山林火灾时,公司主动派人扑来山火,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情称赞。党员自觉维护党的光辉形象,也提高了自身的威信,赢得了广大非党群众的信任和企业领导肯定。在兆非公司已形成了企业领导和广大非党群众支持党建工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企业发展的良好党群关系,共创辉煌的大好局面。

宽丰公司成立的时间还不长,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也只是初步的。今后,我们将虚心学习其他企业的好做法、好经验,继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为打造长盛不衰的企业品牌做出我们的贡献。

上一篇:初中摘抄优美句子大全下一篇:网络读书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