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读书征文

2024-09-21

网络读书征文(精选7篇)

网络读书征文 篇1

网络读书征文—《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闪闪的红星》。主要讲述潘冬子不怕困难以坚强勇敢的意志与敌人斗争到底,在红星的照耀下光荣的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村子里有一个大恶霸胡汉三平时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当红军上山进了村子后恶霸胡汉三吓得赶紧逃走了。冬子的爸爸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手术中他忍着剧痛咬紧牙关终于取出了体内的子弹。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而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村民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眼睁睁看着母亲葬身火海,心里更加坚定做一个坚强不屈的“党的好孩子”,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亲手砍死了这个大恶霸。为母亲报了仇,也为村民出了一口恶气。

我非常喜欢读《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使我感觉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冬子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有句名言: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本书时刻激励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镇江实验小学

一(1)班

张翊航

网络读书征文 篇2

凭借实时、海量、互动性强等优势, 异军突起的网络读书频道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它延伸了网络作为一个媒介平台在沟通网民和网站间关系的新的可能性, 网络读书频道的出现, 不仅满足了读者在信息时代里对信息及阅读的需要, 也在增加网站点击率的同时扩展了网站的盈利空间, 在人文与商业间找寻一个良好的平衡。然而, 网络读书频道在提供给读者各种便利和服务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读书频道存在的问题

网络读书频道在提供给读者各种便利和服务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在媚雅和媚俗间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因为学术气息过于浓厚则会让读书频道显得沉闷压抑, 与大众读者的审美和情趣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 这也就会导致网站的点击率低。而许多网络读书频道需要通过提高点击率创造广告效益, 点击率低就会威胁网站自身的生存。因此,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 为了创造经济效益及自身的生存, 许多网络读书频道都出现了媚俗化倾向。当我们上网浏览读书频道时, 我们不但可以欣赏高雅的文学作品, 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同时也可以随处可见媚俗的作品, 如《三个女人爱上同一个男人》、《性格决定命运:蒋介石丧父恋母影响一生》等等。为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读书频道中与“性元素”相关的作品越来越多, 许多文学作品本来和“性”无关, 但一些读书频道为了哗众取宠、提高点击率也换上了情色标题, 通过打各种政策法规的“擦边球”和各种看似巧妙的“言语”包装, 网络读书频道成了一个在“所指”与“能指”间模糊不清的“他者”, 我们看不清它真实的模样。那些仅为自身经济利益而降低自己的文化格调去媚俗的做法, 其结果不仅误导读者, 也会迷失自己。这个问题也类似于当下社会面临的人文困境, 我们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该何去何从, 当商业价值裹挟一切侵入我们的每个生活领域的时候, 我们应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社会一切都可以向商业价值低头的时候, 我们该拿出一份怎样的道德勇气和价值品性去做出选择?

因此, 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 在浏览网络读书频道的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时候, 也出现了“想读书, 却不敢读书, 怕一不小心连自己的思想都没了, 怕一不小心连仅有的一点自尊都没了”的尴尬。尽管大多数读书频道不乏高雅的《京华烟云》和《文化苦旅》, 尽管媚俗的作品只占大多数读书频道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上网浏览读书频道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可以挑着读健康而文雅的文学作品, 但是在充满市场气息的读书频道还是随处可见的“偷情”、“欲海”等情色内容, 读者的眼球难免被吸引, 孩子见了难免不问个甚至不看个究竟。当高雅的作品曲高和寡、媚俗的作品趋之若鹜时, 选择媚俗还是媚雅, 点击率就像一把挂在每个网络读书频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使得网络读书频道犹如风中之烛, 昏黄的光闪烁着自己未知的命运。可见, 在媚雅与媚俗间该如何选择, 怎样才能形成自己健康而理性却也不失经济效益的频道运作理念, 是个值得不断去研讨的问题, 只有这个关键的问题解决了, 网络读书频道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二、网络读书频道的求变

当多数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陷入媚雅或媚俗的两难境地中无法抉择, 面对商业价值裹挟一切的控制力身不由己的时候, 一些读书网站 (如豆瓣网) 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门户网站读书频道的运营方式, 也以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在众多网络读书频道中脱颖而出, 不但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也得到了众多网友用户的肯定, 使用户在该网站中找到一种自我的认同感。那么, 这些网站不同于其他读书频道的特点在哪里, 它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下面, 就从对豆瓣网的具体分析中为网络读书频道存在的困境提供一些思考的纬度。

首先, 豆瓣网是基于Web2.0的理念构建的一个提倡用户参与、互动, 并且强调尊重用户个体价值的网站。因为, Web1.0的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 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 (浏览者) , 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可见Web2.0的理念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传播开来, 是因为它顺应了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从Youtube这样的视频网站的成功不难发现, 大家不再甘于做一个等着别人去告诉他该做什么、该看什么的被动的人, 大家都希望能够参与到其中, 希望自己是发现与传播中的一份子。一个成熟的网络环境里必将出现一个个大写的“人”, 尽管网络环境具有匿名性的特征, 但你同样可以用你的表达和传递让你成为一个具体的存在, 而不只是一个个冷冰冰的IP地址, 就像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里, 都强调个体价值、自我意见和态度的表达。豆瓣网让每个注册用户 (免费) , 甚至是没注册的游客都能找到归属感, 因为在豆瓣网里, 你是“在场”的。

其次, 豆瓣网在创办的过程中, 借鉴了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网络时代兴起的长尾理论。该理论认为, 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人和事的话, 在网络还没有兴起的过去, 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 即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 而将处于曲线“尾部”, 即大多数人或事由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而忽略。在网络已经普及的时代, 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 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因此, 安德森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 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豆瓣网上广受关注的内容, 多半都不是那些畅销排行榜上的大热门。而正因为这种不太主流的特性, 豆瓣网由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构成, 以个人为核心, 跟每个用户自己的兴趣有关。它不像门户网站那样去大规模地推动资讯, 而是靠每个人自发的拉动。用户不需要人多势众, 但是需要志趣相投。这种社区化的服务形式, 那些大的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既不屑于提供, 也提供不了。豆瓣网就是那些“长尾”的小众聚合起来的一个平台, 在那些“兴趣小组”里, 北岛的小组人数永远都比易中天的多, 在豆瓣网的首页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处于关注热门的不会是《品三国》那样的畅销书, 只有《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这样的小众读物才会是关注热门。因此, 豆瓣网依靠小众的力量, 把圈子化的互动方式进行到底, 依赖于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传播, 自2005年3月创办以来, 以滚雪球似的传播方式, 迅速地获得了众多有着小众趣味的读者青睐, 也使其在网络经济的风云变幻中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豆瓣网的创立者杨勃一直喜欢看非主流的读物, 豆瓣的创立源自于杨勃的一个简单的想法, 就是“想知道有多少人在和自己看同样的书”。豆瓣的成立目的就是实现兴趣相同者之间的阅读分享与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 再帮助大家去发现更多自己不知道但是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豆瓣在建立过程中, 新书推介是一项任务, 另一任务是帮助读者寻找兴趣相同者, 建立起以书为介质, 以人为中心的交流互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交流互动组的建立, 是对传统门户互联网读书频道以书为中心来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突破。因此, 豆瓣网不仅是一个读书网站、一个“图书馆”, 还是一个读者俱乐部, 一个以书会友的虚拟社区。

三、结语

豆瓣网的成功为我们面对当下网络读书频道所处的困境和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案。在今天这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 只有具备了异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网络读书频道虽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发展,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但作为一个兼具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网络时代下的产物, 它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网络读书频道的明天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但另一方面, 网络读书频道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里传统阅读的困境。在这样的一个网络不断发展和普及的时代里, 我们还需要自己的纸质媒体的阅读吗?电子媒体的阅读是否能取代我们对“书”的阅读呢?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也是一个匆忙而浮躁的时代, 在网络读书频道的各种便捷功能和海量信息面前, 读一本纸质的书度过下午三点“最好的时光”会否成为一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当我们每天坐在电脑显示器前阅读各种信息内容的时候, 我们会否怀念起那过去的阵阵书香?

参考文献

[1]林梦笑.网络读书频道探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 2008, 29 (4) :117~125.

读书征文:闲逛人间 篇3

廖廖几十个文字,舒先生的形貌便如在眼前,文字即有如此魅力。

在市面上能购到的舒国治先生的书,统共也就两本,一本是《理想的下午》,另一本是《流浪集》。两本书均是散文集,讲吃喝、旅行、城市风光、世俗所见,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非常利于紧张精神的放松和舒缓。

但读完后,如果有谁问我,书里讲的是什么,我铁定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因为书里真的没

有大气磅礴,或者百转千回的内容。有的只是天生的疏淡和宁静,描述的也只是寻常日里见闻、普通个人感受,甚至喜乐都不太明显。但就是这样的书,让人从心里喜欢。

比如在《流浪集》里,有一个篇章是《北京一日》。若按照寻常逻辑,在这里,大家应该能读到关于北京的很多见闻,城市风情、人文景观、特色饮食等等,但很遗憾,这篇里什么都没有。

作者只是记录了早上被建筑工地的机器声吵醒,被迫出门,在东安门大街11号吃了一碗馄饨,后又路过人民文化宫,穿过中山公园,在一个街边酒吧稍坐片刻,简单评论了一下香烟、咖啡、炒松子的味道,然后就晃回宾馆睡觉了。

当时粗略翻起来,觉得这些篇章甚是无味。但如果,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比如某天下午,心情怅闷之极时,再拿出来一读,散淡的文字里遇见了作者放松散漫的心情,那感觉恍如心门被开了一条缝,悠然舒爽之气,徐徐入来。

生活中也可以这样晃过一日,何必较真,疲累奔波呢?

舒先生的作品里还有专写无关紧要小事的部分。

关于睡觉,他写了两个篇章,整整十一页,无法想象吧。他写《赖床》,写了四五页,博古论今,曹雪芹、洪都百练生等皆入笔下。他说,要赖床赖得好,常在于赖任何事赖得好。亦即要能待停深久。譬如过日子,过一天要像长长足足地过一天,而不是过很多的分、很多的秒。那种每一事只蜻蜓点水,这沾一下,那沾一下,急急顿顿,随时看表,到处赶场,每一段皆只一起便休,是最不能享受事情的。

类似这样的人生见地,书中还有很多。还是在《又说睡觉》一章,原本正大讲睡眠种种的舒先生笔锋一转,说,失眠者最大的症结,在于一直系于“现场”。要不失眠,最有用之方法便是:离开现场。人常在忧虑的现场,常在戮力赚钱的现场,常在等待升迁等待加薪等待结束婚姻等待赡养费等待遗产……的现场,此类种种愈发不堪的现场,以致使人不快乐。你必须离开它,便一切病痛皆没有了。

读到这一段话时,我正心情不快,猛然间便胸腔酸痛,眼泪漫涌。我即是此类中人,很多时候,遇到很多的事情,只是困于其间,不懂离开现场,不懂得退一步,或移开一步,见那海阔天空。空空让很多纠结、愁烦累坏了自己。

受舒国治先生影响,我也开始端然地享受生活里片刻清闲,或者刻意創造些清静闲暇出来。在城市里晃荡一下,再晃荡一下。出门不再是购物、借书、办事,不再是冲着某个地方去,有时一点没目标。

只是想感受一下,城市里的热风或微雨;只是想体味一下,某天,某条路上的风景。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读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 篇4

一、灵魂的膜拜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临死前说着“不要踩坏我的圆”的老人吗?还记得那个让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不要挡住他阳光的那个智者吗?还记得那个除了才华外什么都不需报关的青年吗?

一切浮泛在无尽的学海中的人们都会对时间、空间、色彩、声音、地域等构成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的那些最基本的要素感到无法遏止的好奇与热爱。他们热爱与此相对应的一切人类文化。如:历史、物理、绘画、音乐、地理……为了使他们的灵魂感受到最强烈悸动的某种文化,他们可以付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包括生命!他们把自己的灵魂裸露并蜷缩于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他们生命最后所回归的地方,是他们灵魂终身膜拜的圣地——那是决不容侵犯的!

二、生命的奇迹

读书,使自然和人类的精神创造奇迹。

梅兰竹菊,蜂蝶雁莺,不一样的生物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神采。“脱尘”、“修长”、“卓然”、“轻盈”,栩栩如生的词汇传递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人类的胸怀也正因这道不尽,说不尽的学问而博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恬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雅致;“无边落日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豪放;“杨柳案晓风残月”是婉约……人们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竟有这么多“最难将息”的表达,冥冥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不仅映红了大自然的枫叶,更映红了生命的旌旗!

三、对书的理解

我不知在哪见过这么一段话:当今社会,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qq”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阿q”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

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书的悲哀,现在读八封杂志的人越来越多,但读文学精品的人越来越少,读书,似乎在生活中渐渐隐退。你知道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俺的泪水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吗?读书可以帮助你!

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都记录了人生中的每一次搏斗,每一次疾病,每一次痛苦,当然也包括了全部的幸福,那在贫苦的年代和丰盈的岁月中每每挺过来的袭击和回回逃过去的灾难。书,是最神圣的!

四、读书伴我的成长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光辉渐渐消逝在我的小小世界,我开始变得格外开朗,我深信明天的阳光会更加灿烂,我将站在阳台上,淋浴阳光,永远沉

浸在那只属于我的小小世界……

带着微笑,合上书,关上灯,漫长孤寂的夜会在书香与甜蜜中度过……

网络读书征文 篇5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今天我却要在补充一句,“书籍是人类成长的阶梯”。

从婴儿时期的咿呀学语的识字读物卡片,到学生时期的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在我的生活中,书成了我成长的里程碑。

生平中第一个阶梯可算是《动物插图拼音故事书》了,每天,我对这新奇的“玩具”爱不释手,总要缠着妈妈给我讲故事,学习也在这一则则生动的动物故事中开始……童稚的心也受到了初春的雨露,像雨后春笋般,开始萌芽了……《伊索寓言》、《格林童话》这第二个阶梯,把我的思绪从现实生活中牵引到了虚拟的童话世界,让我明白了世间的善恶,让我明白了善有善报,坏人是没有好下场的!新笋歪扭的嫩芽,顷刻间也挺拔向上了……《童年》让我深刻的理解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生活的艰辛,人与人之间的暗斗。这三个成长阶梯让我树立起一个远大的理想:我要做一个好人!一个让他人都尊敬的英雄!此时的竹笋开始奋发向上了!年轻作家郭敬明的力作《幻城》成了我的第四个阶梯,里面完全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看过它之后,我又多了一对幻想的翅膀。正如竹笋多了几片新嫩的枝叶!《那条时光婉转的小巷》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一颗纤细的心灵,激赏了一种细致的笔触。

还有一本默默奉献的书,它就是语文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伴随着我们一直到现在,也许有些人很讨厌它,但不妨把它当成一本名著集来看,里面收录的绝对可称为是思想的巅峰,感情的真谛。如果去外面买着名著看,要花不少钱,可身边就有一本“著作大荟萃”,何不细细品味呢?

书正如我们成长的阶梯,嫩竹变苍桑的见证!它每时每刻都在教育你,引导你前进!。之所以,我爱书!书成了我成长的伙伴!

【感悟读书作文2】

我对书的热爱,源于我最初对书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小时候,我便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成长。每天晚上,我都缠着妈妈为我讲《安徒生童话》。 在妈妈的口中,我看到了白雪公主的美丽与善良,王后的邪恶与丑陋;感受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幼小的我便懂得了美丽与丑陋,人心的邪恶与善良。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鸣不平,为灰姑娘的美好结局而感动。从那时起,书便成了我成长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当我迈入学校的大门,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我爱诗,诗是生活的精华,感情的凝练。在诗中我感受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自信;想象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那份凄凉;更能体会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那份伟大;领略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的那份美丽。在书的天空下,在诗的海洋里,我知道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我在书的伴随中不断成长……

进入初中,古典名著 、中外名篇令我耳目一新。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鲁滨孙漂流记 》让我看到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体会到保尔身上那种顽强奋斗、勇于奉献的钢铁般的意志;《水浒传》让我读懂了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畅游在神奇的书海中,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我渐渐地成长……

书带给了我无限的知识,无尽的快乐,无穷的活力。读书伴我成长,相信在书的陪伴下,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感悟读书作文3】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虽然说不上嗜书如命,但书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汉代学者刘向曾经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但是,但我们不能死读书,应该从读一些好书中汲取营养,感受世界,提高思想修养。

读书,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从小一有空,我便捧起《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课外读物读得津津有味。读了这些书,不仅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从中摘录一些好词佳句,等到写作文时,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读书,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记得在很小的时候,脑子里总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月亮?鱼为什么不能到陆地上来生活?为什么雪花是白色的?等等。但当我上小学并爱上了读书之后,书就像一位会说话的老师,帮我解答了这一切.我由衷地感到读书的好处,更坚定了“我要多读书,才能多长见识”的信念。

读书,使我立志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我们的长辈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难道我们这代人不应该把社会建设得更繁荣富强吗?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从小刻苦读书,掌握很多的知识,长大后才能用自己的才干为人类服务,报答我们亲爱的祖国。

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西吸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 读书征文范文

★ 感悟幸福征文

★ 关于教师节感悟征文

★ 十日谈读书感悟

★ 《哈姆雷特》读书感悟

★ 《边城》读书感悟

★ 英文读书感悟范文

★ 读书感悟范文100字

★ 读书心得体会感悟

教师读书征文 篇6

做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可想想自己,平时读了几本书呢?可能连学生都不如。感觉到自己脑子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学期,随着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感觉真是收获不少。

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使我懂的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使我获取了微笑教学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除了看一些教育书籍之外,我也会看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 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变,常常为后退、慵懒、安逸寻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学习或学而不思、不勇于进取或有心思无践行,心胸不开阔,眼界不高远。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却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验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随时奔跑追寻的准备,没有一个平常心,那人生将不堪重负。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试想一下„„

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个教好教坏都无所谓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拥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报刊、杂志那是不行的。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读书人”,而教师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型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这个职业是注定一辈子做“小事”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天天与小学生打交道,天天管的是小孩子那些不上眼的事。而“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是伟大的,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我们天天干着这些不起眼的事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形成了他们的思想、形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成就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就了祖国的未来。

为了我们更好地注重教育的“小事”,更好地注重教育工作中的细节。上学期期末我购买了一本《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作为本学期我自学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育的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实、做好。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教学中运用的知识。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拒绝浮躁》一文,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做了一件大事,如果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就更谈不上做大事了。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须加倍认真,这样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人也是,不能计较得失,要团结同事,多为集体着想,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中和信任。在这里还有一句话是西方的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不论是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还是我们的教育事业,都是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中长大的;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长大的硬道理。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例如管理一个班级,要想把这个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要求学生做到的除了自己做到以外,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一名学生最后都达到要求,并进一步养成习惯,然后再做第二件事。最后,把班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班级管理也就到位了。最忌讳的是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达到要求,你就开始急着做第二件事,并把第一件事淡忘了。这样时间一长,你可能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说实在的,读书的感觉真好!开阔视野、净化灵魂,百利而无一害!最近几天我才静下心来,经常翻开《细节决定成败》读一读。最初,感觉里面的事例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但细细品味,才真正感觉到书里面的每一个事例都影射处了做好一件事情的真谛:“把小事做细”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关键。能做到这一步的确很难,需要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对待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做好每一件事。每当翻开这本书,必然想起一句话:小事成就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仔细阅读后发觉里面也渗透着一种理念:节约也可以决定成败。现在国家正在倡导节约型社会,学校也是如此。要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塑造教师》读书心得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近20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屈文斌 《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尊重、关爱孩子,用心灵去倾听学生的个性,他的教育实践质朴而真实鼓舞着当代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实际于理论相结合,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彩的理论分析。这些平淡真实的教育实例告诉我们从教者,都应当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内心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变、改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事业必需要做到一个“真”字,让最有生活气息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用最真实的语言作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成为他们的良师和益友。

书中还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其实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值班、篮球训练等等,一下班就觉得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了,只想好好的休息不想在去考虑白天的工作和明天的课如何去更好的完成。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多读书在书本学习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育著作中学习教育的方法和理论让我们去懂得如何让孩子的个性和谐的发展。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不仅仅是去领悟霍姆林斯基师在教育实践中经验,更加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

读《我的教育之梦》后感

严晓红 读罢《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将教育的本质诠释的淋漓尽致,教育的未来、教育的理想进行了美好的憧憬。朱永新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的引言中用了英国盲人教育大臣戴维的故事---他不断追寻理想,最终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在这本书里,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新教育之梦》一书文笔清新优美,寓意深刻透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充盈着诗意,澎湃着理想。朱永新老师从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到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娓娓而谈,让人感觉犹如与智者交流,又如与长辈沟通。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应是第七章“理想的教师”中的罗列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八点。使我豁然开朗:原来,人生有梦才精彩!

读着朱老师清新的文章,激起了我对未来的向往:和同学们谈天说地,聊他们的未来与梦想,望着那张张可爱的面庞;向往着美好的教育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教育蓝图„„学校不再是学生的牢狱,而是他们快乐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教师不再是重复的机械教学,而是充满***与理想,追求卓越与创造,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开启诗意田园之门。但是如何成为一个既有诗意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且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又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呢?《新教育之梦》带给我许多思考。

当读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这段话时,深感惭愧。整天泡在学生堆中,与孩子们一起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中挫折和失落,可是很多时候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书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可是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没有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努力,又怎能会成功?

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我应该朝理想的教师努力;让我的学生朝理想的学生努力。让我们重拾自己的梦想,一路不断地追寻下去!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篇7

宋代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概念中的书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社会事物由繁向简,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铁律。我们先从与阅读有关的书及书写方式的变革说起。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我们的文字和书写方式出现得相当早。了解一点中国书史的人都明白,我们早期的书由在石头、钟鼎上刻字,走向甲骨、竹简、缣帛,当纸出现后才向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书发展,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而且规律是越向后,周期越短,这当然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相关。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个主要特点,或者说人类的一个基本思维,就是这些东西的发展遵循了由繁向简的规则。

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也就是说,从理论上书的概念有可能那时出现了。但我们现在只说宋版书,没有听说这之前的书,从印刷史角度观察,我们书的历史可能比宋代要早,比如隋末、唐初,中国就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技术,但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是在佛经的印刷中,现在保留下来的实物也极少。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方式,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是宋代以后的事,所以宋代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概念中的书。

现在大多书法家字不如以前的账房先生

诸位一定要清楚,在所有的技术变革中,只有当技术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同时具备的时候,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才可能流行,并成为普遍的方式,进而取代旧有的方式。中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建立在早期刻字艺术的出现、纸的发明、墨的出现基础上,而这些技术条件,在制作成本方面要达到一个大体平衡的水平。雕版印刷的出现,使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普及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明的进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的石印、油印、铅印技术大量传入中国,最后铅印的方式成为一个稳定周期内的基本印刷形式。西方铅印技术的普遍使用,也是造纸、轮转技术、油墨的制造等技术条件基本平衡的结果。这个发展进程中,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由繁向简、技术条件大体平衡发展的逻辑,最后稳定成熟和普遍流行的技术方式,一定是这个逻辑的最佳选择。

熟悉中国印刷史的人都注意到,印刷技术的变革中,有一些过渡时期的现象,比如在雕版向铅印转型的过程中,石印、油印也短期存在过,但很快就退出了流行的印刷,就是因为这些技术手段虽然有它的优点,但也明显有缺点。比如油印技术的一大优点是便捷,在技术上,基本可以说没有难度,因为刻蜡版和常规的书写方式是一样的,而雕版的反字刷正,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特殊思维,所以凡是单一强调功能的时候,油印的优点就突显出来,比如文件、传单的印刷,它的缺点是不具备大量印刷的可能和不能满足人类活动的审美要求,所以很快为铅印技术取代。

书写方式也一样,早期的毛笔被后来的钢笔、圆珠笔取代也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活动以功能为上,钢笔、圆珠笔最佳地满足了这个条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笔的出现第一是为用,其次才是审美,书法的出现,也是在满足了用的前提下的。当一种书写工具普遍流行的时候,它的技术一定会达到最高,而当这种工具不再成为主流的书写工具后,它的技术水平一定是下降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书法家,还不如以前的账房先生字写得好的原因,因为毛笔以前是日常书写工具,不是现代人变得笨了,而是时代条件不同了。

现在经常听人说,会写信的人不多了,大有惋惜之意。我以为不必太感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书信的起源是要传达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信息,当这个功能有更为便捷的方式时,它的衰落直至消失,都是正常的。中国传统经典的书信,其实早就衰落了,比如要满足花笺纸、毛笔、繁体竖写这样三个条件的书信,是很早就没有了的。钢笔、圆珠笔的信,在非常传统的人看来,就不是严格的信笺,所以今天你到拍卖市场去看,同样一份名人的书信,如果是满足前三个条件的,一定价昂,而同样的人用钢笔、圆珠笔写的信,价钱要差很多。

学者不能不读书

我讲了这么多道理,无非想说明,在网络出现以后,传统的读书方式被网络阅读、电子书取代,肯定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个取代除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外,它取代的主要是功能,而审美是取代不了的。铅排书出现后,作为一般的阅读,线装书就没有意义了,但不等于线装书会消失,它获得了另外的意义,比如经典、高档、纪念、收藏等,用的意义,由繁向简,而美的意义却正好相反,凡能批量生产的东西,在审美上就一定有局限,因为个性弱了,手工时代的东西,因为留有人的温情,所以通常会在审美上有高的价值。手工的东西,遵循的正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网络时代,传统的书,肯定不会被取代,但量可能会缩小。优点多的东西总要取代优点少的,这是从功能上说。但在审美上,铅排书还是没有传统的线装书给人的感觉好,当然这有个人的偏好在其中。

我感觉,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在功利的学习中,可以不需要原始的书,网络上的电子书完全够用。像老师讲课的讲义、教科书,网上都有,干吗非要买一本书?功利的学习,就是为了掌握知识,网络阅读、电子书足够。从环保来讲,电子书不需要纸,不占空间,携带方便,容量大。

二、单纯获得信息,沟通信息,不需要书,也不需要报纸。从阅读本身来说,在现代社会,可以靠网络和其它电子媒介。

三、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要做精深的研究,创新的研究,光靠网络是不够的。凡是在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都是过时的。网络上找到的资料不叫资料,尤其是文史哲研究方面,这是公共资源。一般的知识、常识,可以依赖网络,比如年终总结、工作申请、述职报告等等,这是文件。实用的东西都可以借助网络,可以漠视书。但是,要做研究,还是需要看别人没碰过的,像文献一类的原始材料,这只能依靠原始的阅读,所以优秀的学人依然必须用笨功夫,这是考验真正学力的时候,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时代,原始的阅读方式,可能是奢侈的,但也是专业的,更是高雅的。对研究者来说,网络时代更应当读书,秘书可以不读书了,但学者则不能不读书。

未来的读书可能变成趣味读书

原始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当你拿起一本书,书是线装白纸,开本开阔,字大如钱,而且流传有序,有签名,有题跋、有人的温情,这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

今后读书,有可能变成趣味读书,有了电子书,在阅读的功能方面,实用的部分将被取代,但审美的阅读、将会更凸显原始阅读的美丽,当然这个变化和转型过程,还会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后,大量实体书店可能关门,现在看它的趋势是萎缩的,但这不等于书店就会消失。书店功能,极有可能向综合方面发展,有书的交易、有咖啡喝、有沙龙、有展览功能、有收藏交流功能等等。另外,未来还是会出现比较稳定的旧书业,因为传统的读书精神,总还是会留下一点痕迹,旧书店还会发挥出它特殊的力量。

未来的书店,可能会变成趣味书店,个性一定要强。作为单纯图书交易的书店,以后完全可能被网络取代。凡同人类与精神活动有关的东西,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实用的功能容易被取代,但精神和审美意义比较稳定。

(本文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谢泳教授在2011年11月19日厦门“鹭岛书香”月活动中的演讲摘要)

责任编辑:张蕾磊

上一篇: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下一篇:感恩助学贷款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