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的水乳交融

2024-06-26

阅读与写作的水乳交融(共5篇)

阅读与写作的水乳交融 篇1

摘要:阅读与写作不仅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难点,也一直是教育学家以及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的探究与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深化我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改革。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阅读与写作交融性的积极作用,但其具体实施过程依旧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笔者对阅读与写作交融性的定义、表现与意义进行了具体论述,并在榜样示范、读后写作、课外阅读以及评阅文章几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交融性,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综合性学习”理念的提出,我国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强调阅读,弱化写作”,还是“强调写作,弱化阅读”,长期弱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与写作综合能力的失衡。因此,笔者想以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为切入点,探讨阅读与写作交融性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使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使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能够得到广泛的重视。

一、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的范畴界说

1.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的定义

“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是指学生在获得阅读知识、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将这种阅读知识与技巧迁移到写作中去,或将所学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迁移到阅读中去。在阅读与写作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技能(或写作知识与技能)在写作中(或阅读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巩固与提升,促进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结构,在已有阅读与写作知识、技能系统概括的基础上获得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

2.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的主要表现

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Readingiswriting”中指出: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写作也能提高阅读的能力。那么阅读与写作相互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方面,从阅读角度看,阅读对写作的交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阅读中,对课文进行语法分析,感知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2)通过阅读,结合课文内容与学习感受,进行扩展、模仿和尝试写作;(3)通过加大阅读量,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从写作角度看,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1)将写作知识中表达与写作技巧转化为阅读策略;(2)通过写作,进行对话教学、主动阅读相关内容的资料;(3)利用写作知识与表达技巧评价文章,进行批判性阅读。

3.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的意义

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阅读角度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写作技巧及表达方式的范例,促进学习者规范写作方式。[1](2)结合课内阅读进行扩展和模仿写作,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通过课外阅读、评阅习作,帮助学习者扩大信息量、陶冶情操、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从写作角度看,包括:(1)通过仿写课文,加深学习者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促进情感升华。(2)通过写作,刺激学习者对其写作需要、对了解不足的知识进行选择性阅读,促进其自主阅读行为。(3)通过写作知识及其技巧,能在阅读中尽快确定关键词和主题句,帮助学习者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形成语篇分析能力。

“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教学策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在丰富学生阅读与写作训练形式的同时,使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各个适当的阶段把阅读与写作融入语文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能,在写作中学会阅读方法。真正做到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学习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二、促进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的教学策略

过去传统的将阅读与写作彼此孤立的教学方法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注重阅读与写作在教学实践中的相互交融。那么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加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就必须从实现二者之间的整体性、交叉性、连接性和连续性着手。

1.通过榜样示范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整体性

阅读与写作的整体性是指阅读与写作是高度连接、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榜样示范可以来自于教师也可以来自于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设计阅读题目。[3]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总是趋向于按照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理解、筛选和储存文章传递的信息的。因此,阅读过程中包含着兴趣、情感交流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学生在做阅读题目时更容易接受那些与自己生活实际和写作水平相近的文章,总会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反复诵读。由此可知,相比令学生难以理解的、给学生以距离感的名家名篇而言,如果我们能把学生自己的优秀习作作品当做范文来设计阅读习题,不仅可以实现阅读与写作近距离的对接、以阅读为引子诱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中对所学的写作知识与技巧进行借鉴和印证。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演示一个好读者应该怎样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同时,鉴于阅读与写作的整体性,教师要在阅读方法的教授上“逆推”出写作方法,给学生做写作示范,在不同类型的写作中演示自己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写作技巧的运用。在教师的示范与及时巩固训练下,学生们切身体会阅读与写作的相通之处,不再茫然,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2.通过读后写作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交叉性

阅读与写作是同一系统中密切联系的两个分支,二者在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有交叉重合部分。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不管是从文章的语言、文体上看,还是从立意、手法与章法上看,每一篇课文都具有范例性。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合理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写作指导,以阅读与写作交叉中的重合部分为起点,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会写作,在写作中强化深入理解文章内涵。[4]

(1)仿写。仿写是指仿照文中在写作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和典型价值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模仿是创新的基础,通过仿写可以降低写作难度,使学生能在模仿中迁移,在模仿中积累。[5]模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的模仿。仿照文章的语言色调和遣词风格去写作。第二,文体的模仿。指导学生从仿照课文立意的角度立意作文。如《梅花魂》利用了象征手法立意,学生可以仿照这种立意写《荷花魂》《蜡烛魂》等。第三,章法的仿照。如学习《少年闰土》采用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中间详写的手法写自己身边的人。第四,手法的模仿。仿照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手法写作。

(2)其他写作训练。除了仿写,教师还要恰如其分地结合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阶段将扩展课文写作、尝试写作、改写评写课文相结合。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原文,而是从课文的阅读中跳出来,展开想象,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想觉悟的综合提高。

3.通过课外阅读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连接性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连接的关系。阅读是学生内在知识体系的“信息输入”,同时,写作是学生内在知识体系的“输出结果”,教师要想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获得综合提高,就要在追求“课内开花”的同时力求“课外结果”。“课内开花”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活化课文教学,让学生对文章思想产生共鸣、对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深入发展产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的强烈愿望。巧妙地将学生从课文的学习引入到相关课外读物的阅读中去。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多种读书活动,如读书竞赛、故事会、建立读书小组、精彩片段朗诵会等,培养全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强化学生读书的意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语言、开阔视野,为写作奠定基础。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除了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使书籍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保证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等。第二步,指导学生明确哪些内容要精读、哪些内容要泛读,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第三部,让学生准备“摘抄本”。[6]“摘抄本”可以包括三个部分:摘抄、提纲、批注。摘抄指学生在阅读中所摘抄的精彩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时要让学生注意给摘抄的内容分类,如写人、写景各有各的专栏,从而方便查找和阅读。为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掌握词汇用法做准备。提纲指学生读书时边读边分析、边读边总结,用简练而具有概括性的语言把所读的内容整理出来,使学生再次回顾时能做到对书中的内容一目了然。批注是指学生在读完文本后,对文章写出自己的观点、体会或对文章的批评和意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自主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评阅文章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连续性

阅读与写作互为目标与手段。阅读(写作)指向写作(阅读)的产生,同时阅读(写作)又是写作(阅读)得以产生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写作作为切入点,从写作的角度对各种不同层次的文章进行评价阅读。也就是说,将所学习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技巧应用于评价中去,锻炼学生批判阅读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7]叶圣陶曾在《精读知道举隅》中指出:“不妨再令学生注意,不必绝对信赖印出来的教本与教材,最要紧的是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看看是不是应该这样分段,这样标点。”并且他还认为,应该在阅读中养成善于指出文章疏漏的阅读习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排出来的教材更具时代性与实用性,但其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和错误。所以对课文进行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呈现出来的文字美与意境美,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信息细节进行质疑。为了将这种质疑落实到实处,可以让学生将他们的思考与质疑的内容写成作文,然后再课上一起交流探讨。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独立地思考。

其次,由教师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课外文章,让学生做“小老师”为学生布置评阅任务。在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之后,教师可以选择“集体交流,分组探讨”“设疑引导,指名回答”“发表见解,师生共议”等方式评出文章的优劣之处。然后,教师再抓住教育时机、穿针引线,指出这篇文章最佳的写作思路和方法。这种评阅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积极参与中时而感到“柳暗花明”,时而感到“曲径通幽”。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阅读与写作的精妙相通,获得写作技巧的不断提升。

阅读与写作的水乳交融 篇2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知识范围大小,认识水平高低,思维品质优劣,写作能力高下。中学生作文能力能否优化,有赖于观察、阅读、想象、创造、表达以及从属能力等作文结构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正如“木桶理论”所揭示的,构成木桶的哪一块木板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太短,否则,必然影响木桶的容载总量。这些能力结构因素统筹兼顾,同时培养和训练,作文能力的后劲才足,作文的能力目标才可达到。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个学生高中阶段“课外自读不少于300万字”,这是对学生阅读的最低要求,是下限。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强,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广积博蓄,厚积薄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教师还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床头桌前,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

●从国 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 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且要的,所以 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是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受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至3页

●从前教人作文,别的不讲,只教把若干篇文章读得烂熟。我们且不问 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并不能算坏。读书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

——《“通”与“不通”》,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02页

●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因此,学生阅读程度提高了或是降低了的话也是没有听人提起过。这不是 没有道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阅读时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 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那捉摸的阅读程度。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8页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 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象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 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1页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 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 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3页

●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 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发表的意思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哪些材料值得写,哪些材料不值得写,得下一番工夫。材料既选定,用什么形式表现他才合适,用什么形式表现他就不合适,得下一番 斟酌的工夫。斟酌妥当了,便连布局,造句,遣辞都解决了。写作不过是这么一个过程,粗略地说,只要能识字能写字的人就该会写作。写作的技能所以要从精读方面训练,无非要学生写作的比较精一 点。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页

●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

(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

(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真做到了家。学生濡染既久,自己有数,何种积蓄值得发表,决不放过;何种积蓄不必发表,决不乱写;发表的当儿又能妥为安排,成个最适合于那种积蓄的形式,便算达到了作榜样的目的。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41页

●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得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0页

●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

——《评〈读和写〉》,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53+页

●至于多诵文篇,故有俾于作文,然目的不仅在练习作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 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6页

●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

——《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8页

●所谓善读善写,非可求成于一旦,端宜积之于平时。看书不仅知其梗概,还须察其用心,衡其工夫。含蓄之意,思想之路,均宜细求。进一步则不仅诵其文而已,还须自出己见,衡其得失,孰去孰舍,孰可师孰不可师,乃真达到活读 书之境界。复言作文,不仅成篇而已,还须求全篇之完整,考虑读者对象之能否通晓,进一步则考虑如何则于人更有益,如何则更可以感人。

——《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8页

●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 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 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让网络与写作教学交融 篇3

一.借助网络优势, 拓宽学生空间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 计算机提供的信息,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可以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 让教育环境更富于人性。学生的生活常常是“家庭———学校———家庭”三点成一线, 这使学生作文时有“无米之炊”之虞。而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国际互联网, 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 平日里可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 随心所欲地查阅各种各样与写作有关的信息。例如, 布置“2012年奥运会在英国举行”的话题写作, 学生就会根据“奥运会”这一概念, 利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 键入“奥运会”这一主题 (或称为关键词) 进行信息检索。找到各种各样关于奥运会的资料, 把它下载到自己的资料库中, 再进行讨论、整理后展开写作。当然教师也可做个有心人, 建立写作素材目录, 剪辑一些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异域文化等图片或视频信息, 作为资料储备。这样一来, 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扩大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量。

二.自由的网络环境, 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的写作教学的通病是过分地讲求整齐划一, 老师大讲范文, 设定作文的操作细则, 导致千人一面, 万人同语。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多媒体网络环境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成了主角, 摆脱了过去那种“吸收———储存———再现”的被动局面, 转向“探索———转化———创造”。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 去观察、思考、表达、畅想。中学生的思维一旦相互碰撞就如同“原子反应堆”, 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 每个学生在有竞争性的讨论中, 积极思考文题, 不但可以从自己的思考中获得创作的知识, 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观点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从而创作出包括童话、散文、书信、杂感、记叙文在内的诸多风格各异的文章。

三.运用网络模式, 发挥师生互改文章的能动性

叶圣陶曾说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 “评改”应是对事物认知明理的过程, 也就是矫正错误对事物意义重新建构的过程。过去教师批改作文, 投入的精力多, 但学生收效甚微。如果我们把网络技术引入到作文评改中去, 师生互动就会十分便捷。例如评讲优秀习作, 很多相关范文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显示在屏幕上, 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教师从旁加以指导点评, 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 同学之间互评互改, 最后再自我修改, 对自己习作的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修改, 并与原文对照, 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 举一反三, 从改一篇文章到改一类文章, 促进知识的迁移。经过反复修改, 对文章加以修整润色, 最终达到“言之有情”。这样的评讲互动方式灵活多样, 还会怕学生生厌吗?

作文评改的目的在于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写作素质。但在通常情况下, 中等学生的作文一直是作文评讲时的“盲区”, 这类学生写的记叙文往往是选材、文句基本符合要求, 不过缺乏生动性。利用网络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先选中所要修改的片段, 讨论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方式使文章具体生动, 然后直接在屏幕上修改, 比一比, 看谁改得更精彩。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相对而言要低些, 可以从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入手, 他改与自改相结合, 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漫谈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 篇4

1 描摹现场, 逼真再现

这里的现场指新闻事实发生的特定时间与环境, 人与人, 或人与自然发生联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是新闻发生的场所, 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新闻中的人和事, 一般都是有形可感, 有物可托的。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柯里姆斯曾说过:“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如果你不这样做, 那么你写的报道就会变成过眼烟云[2]。”如何把新闻现场逼真的再现?具体的做法可分两步:

第一步, 要细致观察、巧妙选取。巴尔扎克说过, 搞文学的人应该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目力, 狗一般的嗅觉, 田鼠般的耳朵, 能看到、听到、感到周围的一切”。记者更是如此。首先, 要对新闻现场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 要抓住场景的特点, 有选择的写, 不能将观察到的事件或事物的各个方面都描出来。要精心筛选, 巧于剪裁。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取最具特征的细节, 使客观的场景的描绘与记者主观意图达到和谐统一。

第二步, 语言要具体、形象、切忌抽象空洞。有许多报道写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明快、流畅、生动、形象, 具有一定的文采, 不像普通报道那样干涩, 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肆意渲染、抽象、极力华美而损伤报道的真实性[3]。

如《市场报》的一篇报道, 《副总理验锅》的开头部分:“11月19日上午, 北京展览馆全国稀土产品展览会大厅, 气氛热烈。在人群簇拥之处, 随着金属落地声, 发出一阵阵欢笑。翘首可见, 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也站在人丛中, 观看讲解员把锅举过头顶, 再让它掉在水磨石地上, 做着铁锅强度表演实验。”这部分对于现场的描写, 让人读后在头脑中就已经勾勒出了当时有声有色的画面, 并能够同时看到记者注入到文字中的真情实感。

2 凸现人物, 抓住特点

新闻作品要表达一定的感情, 还要凸现新闻事实和新闻场景中的人物, 通过其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的描写, 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在新闻中很能体现报道自身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 把人物写活。

像《赤子心赤子情——朱镕基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4]这篇报道中, 记者将人物的风采融入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视角中, 揭示出共和国总理与人民的血肉亲情, 使这一震撼人心的精神化作历史的永恒。他说:“我将恪尽职守, 奋力拼搏, 以不辜负人民对我的信任”,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 他是一个清官, 不是贪官, 我就很满足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 说朱镕基还办了一点实事, 我就谢天谢地了”。如此感人肺腑的语言描写, 深深的打动了受众。

3 以小见大, 寓意深刻

记者要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在细节小事上来表现大主题, 细节虽小, 却小中见大, 例如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报道中, 记者写的都是她为邻居喂小孩, 成立家庭病室, 产后雪夜出诊等一些小事, 事情虽小, 却把李月华的形象刻画得很突出很感人, 表现了李月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果记者把自己满心的赞赏用空空的语言写出来, 自然不会有如此的说服力。

于细微处见精神, 是许多记者常用的做法, 易于被人接受, 产生很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但要明确:具体、形象、典型、传神的细微之处才是新闻的血肉和支撑, 采写时, 要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全部调动起来, 尽可能捕捉有新闻价值的镜头。

4 倾注情感, 情景交融

对于记者自身来说, 这是在新闻写作中处理好情与景关系的最重要的一点。记者对自己描写的人物、景物、事件要倾注真情实感, 以作品的饱满的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受众。

我们都知道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有一次, 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忽然昏了过去, 从椅子上滑倒在地上。这时, 他的一位朋友来看他, 见状吃惊大叫, 巴尔扎克被叫声惊醒了。他满怀悲痛的说:“刚才我写《高老头》, 写到高老头死了, 心里难过极了, 就一下子昏了过去。”这时他的稿纸上还有泪水的痕迹。这是文学创作上的故事, 新闻写作也需要记者感情的投入。

新闻写作要达到情景交融是建立于真景真情的基础上的, 即“所见者真”之景物, “所知者深”之感情。记者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 并非无病呻吟的矫情, 无论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 都应该紧贴新闻事件本身, 都应该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中所蕴涵的, 所引发出来的, 不是记者一厢情愿硬塞进作品中的。脱离新闻事实而硬塞进作品中的记者个人的主观感情, 往往显的虚假和做作。也就是说, 记者在情景交融的新闻报道中, 要避免走入一个误区:合理想象。

在新闻报道中, 但凡涉及对主题有重要意义的人物的思想或者心理活动, 记者不可以推论, 进行合理想象。以朝鲜战地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为例。通讯在叙述黄继光持爆破筒冲向敌人碉堡后被扫射昏倒时写到:“……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 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 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愿望一直把他唤醒了……”这一段心理与感情描写读起来是动人的, 可细细的琢磨不难发现:黄继光当时只有他一人在前面, 堵枪眼后就牺牲了, 谁又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呢?这就是记者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合理想象硬塞进作品的, 经不起细细的推敲。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 有很多记者都会故意不故意的走进了合理想象的误区, 像上面的这篇朝鲜战地通讯是人们反对这种现象时所引用的典型。这个误区会引导记者走向虚假新闻, 危害自身也误导受众,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极力避免。

综上是对新闻写作中处理情与景关系所做的浅显的分析, 处理好情景交融不是一朝一夕的, 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出自己的经验。熟能生巧, 写的多了, 练的多了, 就会很自然流畅的把应该表达的写出来, 把应该含蓄的就含蓄起来。一个记者在寻求情与景两者结合与统一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也就慢慢成熟了起来, 有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也就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实力。

摘要:如今,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什么样的新闻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 迎合受众的口味?这给新闻写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笔者认为, 好的新闻作品既富含鲜活之景, 又有生动之情, 二者的完美结合才会使新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才能够在众多新闻中独领风骚。本文主要论述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以及记者在追求情景交融过程中容易闯入的误区。

关键词:情景交融,现场感,以小见大,合理想象

参考文献

[1]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8:57.

[2]刘海贵, 尹德刚主编.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44.

[3]李德民著.评论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5:128.

让写作和生活交融演绎美 篇5

一、教师投入,让写作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

小学生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头疼,写作文要费很大事。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注重心中的生活积累,想表达,会表达,克服害怕写作文的现象。

教师不能再当发令者,而要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学会提炼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吐真言,抒真情,并让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让写作满足学生的内心感情。

教师组织学生仿写是个好方法,带领学生模仿,刻画人物外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模仿、积累的困难,重视写作技巧讲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这些话题,如最喜欢什么季节?有哪些美景?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在学生写作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激烈讨论,思维碰撞,有的学生兴趣浓厚,有的学生写出了季节的哲理,有的学生写出了季节丰富的色泽,有的学生写出了季节里的动人故事。在这样生动的生活情境里,学生写作能力有了真实而全面的提高。

在有意和无意的教学安排中,教师注重创设和生成,改变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的方式,形成了教师用自己的笔向更多的人介绍真实场景,学生在生动地向大家介绍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展现生活而没有刻意和死板的痕迹。

二、引领写作,让学生学会观察、感悟、表现生活

1. 用心灵观察生活。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生活,发现美。如,教师在教学生写关于母爱主题作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写,可以写妈妈的画像,妈妈的手,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微笑,妈妈的爱意等,学生从各种视角写出母爱独特的美,表达内心对母爱的感激和赞美,学生观察到的不是搜集到的材料,而是用感情、用意识、用心灵去触摸到的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获得的感情体验才真切感人,这样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有情。

2. 用心灵感悟生活。

教师应该让学生贴近生活,去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组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参与运动会、元旦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假日期间,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郊游、去林间小道、亲近自然等。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学生获得了激情,收获了欢乐,获得了成长,读懂了感情,理解了自然,萌生了理想。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光彩,也成了学生讨论的话题、作文的素材。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议论生活事件,讨论读书心得,写观后感、读后感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和内容。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体验着生活的快乐,学生再也不会为写作文而烦恼了,学生的笔下多出了趣味的作文。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存,理解了人生,学生就会更加成熟,就会用心感悟生活,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感情,生命的灵性,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欢歌。

上一篇:世界拳击最新排名榜下一篇:模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