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精选11篇)
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 分析事物, 遣词造句, 连段成篇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策略, 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揭示了读和写之间的辩证关系。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就像人体摄取营养, 储存能量那样。有人把阅读形象地比作是蜜蜂采花, 习作则犹如蜜蜂酿蜜,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而习作又能更好地促进阅读,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通过对语文课文的阅读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通过写作方法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缺一不可。阅读教学并不是与写作教学相割裂开来的,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平台, 着眼于教材, 根据不同的课文, 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习作资源, 读写结合,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相关的理论对上述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试图对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提出一些有效策略。
一、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语文教科书中内容都是编者精心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背诵, 把书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其中的词语、句式、构段方法以及修辞手法等, 就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范型。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 通过教师层层递进地指导:“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里面的奇珍异宝还放在那, 你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读第四自然段?”“圆明园虽然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给烧掉了, 但是, 它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为了让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留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里, 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一段给背下来。”“这一段写圆明园的景色, 我们背下来的目的, 就是让圆明园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 同时也是对英法联军的控诉。谁能基本上背下来?请举手。”学生在产生共鸣时, 再次走进课文, 从语言文字中深深感受到圆明园的魅力, 触摸到心灵深深的震撼, 同时达到积累的目的。段落中的“举世闻名”“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等等这些词语充分展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还有第三自然段出现的“有……”这种句型, 学生都可以积累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长此以往, 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能够熟记于心、学以致用。
二、读中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以读促写,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分析文章结构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作者是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首尾呼应、怎样过渡的;在学习表达技巧时, 要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如何选材, 怎样组织材料, 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等, 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 促进学生写的技巧。
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当读者沉浸在文本中, 很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重好词好句、名言警句以及精彩的片段积累, 学习作者写作技巧的运用, 并举一反三地将这些运用到写作中。读完一本读物后, 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 写一写自己读完这本书最真实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 让学生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教任何功课,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总而言之,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 将读写有机结合, 让学生乐于动笔, 勤于动笔, 让阅读为孩子的写作插上翅膀!
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篇2
综合应用能力测试写作:选对写作材料很重要
一、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之驱”。主题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选择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服从主题的需要,凡是那些与写作主题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主题突出有力的材料就选用到习作中去,否则就舍弃。即使是新鲜、具体、生动的材料,也要“忍痛割爱”。无论是列举事例还是阐述道理,凡是能鲜明突出地表现主题的才留下来,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就舍弃,做到文无闲笔。
【示例】
以理性爱国为主题写文章,那么在中国与日本钓鱼岛争端的过程中很多中国民众打砸抢烧日系车、抵制日货等不理智的行为就可以作为我们的备选材料。因为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的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用这样反面的示例做论证,就可以得出只有理性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逞一时“匹夫之勇”、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让别人明白你的利益表达,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从而提升文章的精神境界,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选择典型的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又是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典型的材料可以做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示例】
以苦难是一笔财富为主题写文章,那么那些遭受过苦难,最终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人的事例都可以成为我们选材的对象。比如说:司马迁惨遭腐刑,依然著书立说,最终著称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等等,这样的案例考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很多,在考场上能够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三、选择新颖的材料
材料要新颖、生动。所谓新颖,就是要创新意,发奇思。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突破常规思维,给人“出其不意”的效果。
【示例】
以诚信为话题,那么我们常用的商鞅立木为信,曾参教子、诚信兄弟等等都可以为我所用,但是有一个同学,**《鸿门宴》的故事,看到项羽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在与刘邦签定条约后,就立即离开咸阳!他以为楚河汉界就是最终的界限。但是在返回的途中,即使发现刘邦的不轨的行为,却并不是反攻。当时,他是有实力反扑的,而他没有。他以为刘邦会像他一样遵守自己的诺言。最终项羽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但是,他依然是一个顶天立地信守承诺的男人。**这个角度,把我们习以为常的项羽刚愎自用的形象颠覆,同时也使他的文章增色不少。
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小组活动;高中英语;阅读和写作;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73-01
小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完美体现。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工作中应该首当其冲。归因于高考试题中,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阅读的篇章虽然只有四篇,可涉材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上要不断扩地大学生的知识面,从广度到深度。而鉴于此,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片面的去抓单词,单纯的死记硬背只会让学习者变得更加的累和茫然。我们都知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更注重在交流当中的运用。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不简单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提问或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的展示,学生一位的找答案,最后进行更正。表面上看这堂课是运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整反思,堂课学生都参与了教学活动。可课后进行反思,这堂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吗?教学内容的提问兼顾了绝大多数学生了吗?绝大部分学生真正学懂了吗?还是教师给的标准答案或者班上的佼佼者所找到的正确答案让其他学生明白正确答案在哪里。显然,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未能兼顾大部分学生,因此小组活动在这里能突显他的地位和作用了。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在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关于整篇文章,学生的问题肯定会呈现多样化,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4—5人一组,让其在小组中自行讨论,最后呈现问题,也由学生自行解决,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在学生呈现问题时,有些问题比如属于细节查找题,教师可以适当的兼顾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因为这种问题本省并不难,教师可采用适当的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而对于关于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态度以写作目的之类的题,这种题有一定的深度,我们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加,因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忽视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而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探讨从而得出所谓的答案。学生在小组活动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同事对于教师而言, 也通过小组活动,真正的兼顾了绝大部分学生,让学生学然后有所获。而对于写作教学,小组活动也有自身的优越性。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都知道,写作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在规定的时间让学生写出命题作文,对普通班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真的太难。而小组活动这样一个在写作教学中往往被很多老师所忽略掉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写作教学中肩负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降低写作的难度,比如在高一英语教学时,写一篇高中生是否应该化妆,这是一片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在小组当中让学生A写文章的开篇,让学生B写出赞成高中生化妆的依据或观点,让学生C写出相应的反对的依据和观点,让学生D写出文章的结尾。教师这样分工,学生任务明确,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而在布置的家庭作业当中,可以让学生交换角色,每个角色都让他们大胆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对写作的自信。同样地,在书信写作当中任务的明确分工显得更加简单和重要了。纵观这几年高考,几乎都是要求写一封信,有关于感谢,邀请,求助,道歉,抱怨,应聘等等之类。可是无论是哪一种,都要遵循信的格式,在写作教学时,可以大胆地将学生进行分工,信有开头,信有中间正文部分还有信尾。鉴于书信这样一种文体的特殊性,教学者可以将在小组里面对应的划分,让学生A,B,C写出有关书信不同部分的相关内容 。一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学起来就游刃有余,而作为教学者的我们,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来,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高涨起来,教学者再让他们写整篇文章,他们也会觉得乐此不疲。在比如写书信类文体,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大多是书信,而书信的写作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儿运用自如。我们可以把书信比作一条鱼,因为书信正如鱼一样,无外乎重要的三部分:信头(信的开头)比作鱼头,信身(信的正文)比作鱼身,信尾(信的结尾)比作鱼尾。因而在写作时,就按其划分为三部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自行讨论。比如,我们在上人教版必修六时,要求学生怎样写感谢信,可以让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扮演书信的三部分,让学生A写出感谢信的开篇,一些常用的句子可以让学生不断的练习,大胆的造句,大胆的运用于口语和写作。在口语中熟悉了,写作起来就相对来说更加游刃有余,让学生B写出感谢的内容,怎样让内容更加通俗易懂,连贯性更强,语句更美,学生在小组当中可以相互合作,探讨,此部分写作教师应该多鼓励,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学生C写出信的结尾,一般结尾部分教容易,教师可以把这部分交给学困生,一来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二来增加他们的自信,而在家庭作业的布置时,可以让他们练练如何写信的中间部分,也就是信的正文,课后有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去充实自己。一般第一天在课上被表扬的学生,他的表现第二天不会太差,所以第二天提问时,老师可以针对性的面向这部分学生,他们只是在学习时自觉性不是那么强,同样是班级的一部分,也是课堂小组活动中的一分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写作教学。
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篇4
与高中英语中的其他内容相比,写作包含的因素成分更加复杂,如文章整体布局、应用句型、词汇的使用等。其复杂性特点的存在使得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误问题。由于英语阅读会对我们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加强英语阅读的合理利用。
一、英语阅读的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英语阅读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学习兴趣激发性特点。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来看,我们对词汇、重点语法通常抱有较为消极的学习状态。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上述知识的枯燥性引发的。相比之下,我们对英语短文、小说等材料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当英语阅读过程中出现不了解的词汇或语法时,我们更容易主动查阅字典或通过其他方式学习相关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英语阅读提升写作水平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环境真实性特点。英语阅读过程是一个通过真实性环境的提供,满足我们阅读体验需求的过程。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英语写作看成是一种英文语境环境的营造过程。一篇英文文章的组成要素主要包含词汇、句型等知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相关单词的应用,营造出一种具有真实性特点的文章语境。因此,英语阅读的这种特点与英语写作的本质性要求相符。
3.词汇量扩展性特点。对于我们而言,英语写作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词汇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英语阅读的词汇量扩展特点能够充分改善上述问题,促进实际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英语阅读对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作用
英语阅读对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语感培养作用。从作用角度来讲,具备一定的语感有利于正确词汇使用的辨别以及正确句型的应用等。传统英语教学无法产生良好的培养语感的作用。而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整篇文章的阅读加深对语感的了解,最终达到培养语感目的。
2.写作技巧培养作用。写作技巧是决定我们能否写出高质量英文文章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的英语教学通常很难实现写作技巧的提升。英语阅读与英文文章写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随着我们阅读文章数量的增加,逐渐可以辨别出文章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当对相关写作技巧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可以将其应用在自身的写作过程中。
3.英语知识丰富作用。从学习英语知识到习得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并且遗忘、汉语的负迁移等因素还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英语阅读这种能够一次性提供大量英语知识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我们提升自身英语写作水平的需求。除了快速提供丰富英语知识的作用之外,我们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上下文内容的联系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了解原本没有学习过的英语知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促进了我们英语知识掌握数量的提升。
4.英语思维培养作用。文章质量较差的重要引发因素为英语思维的缺乏。英语单词、句式等内容的学习无法产生培养英语思维作用,对于我们而言,英语阅读是一种能够起到这种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可以从时事类、故事类等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中,逐渐发展自己的英语知识感知能力。随着感知水平的不断提升,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这种英语思维应用在写作过程中,将整个写作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三、利用英语阅读提升高中英语写作水平的策略
为了促进实际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应该注重以下几种策略的应用:
1.撰写文章读后感。英语阅读对高中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实现提升写作水平提升目的,当在课余时间阅读完一篇英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主动、及时地完成文章读后感的写作。除了表述自身感受之外,这个过程中可能还涉及对文章中经典语句、复杂句式的摘录和分析。随着读后感写作数量的增加,自身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良好发展。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But I shall try with all my strength,this one and only time,to speak to you,my beloved,to you who have never known.”在摘录这段英文原文的过程中,我们对定语从句、with+n.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所提升,进而促进其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的转化应用。
2.重写优秀英文文章。除了撰写英文读后感这种策略之外,对优秀英文文章进行完整抄录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以英文版的《茶花女》为例,“It was quite natural that no one had told me about Marguerite's death,for it was hardly one of those momentous news-items which friends always rush to tell anybody who has just got back to the capital city of News.”在重写上述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对it be句式、which、that以及back to等内容的用法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与单个词汇、句式的独立性教学相比,这种真实语境中英语知识的应用对提升我们英语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3.阅读不同形式的英文文章。高中英语写作中常见的形式主要包含信件、邀请函以及普通的记叙文章等。为了达到提升英语写作水平的目的,在日常的英语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不同形式、类型文章的选择。当我们对高中英语中的常见写作形式的相关文章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则可以恰当处理各种形式文章的格式、布局、重点词汇使用问题,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高质量文章。
4.加强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无论是从英语阅读还是英语写作的角度来讲,加强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就英语阅读而言,当几个同学读完同一篇文章之后,可以将文章主旨、所揭示内涵、有趣的部分等内容作为交流的切入口,通过沟通和交流加强对英文文章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习得更多原本没有发现的英文知识,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英语写作而言,某一个题目的文章写作完成之后,可以与同学和教师及时进行交流。通过不同文章布局、词汇使用方法、句型应用特点等内容的了解,促进最终写作水平的提升。
结论:从整体角度来看,英语阅读对高中英语写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语感、写作技巧、英语思维、丰富英语知识储备等。英语阅读与英语写作之间的共通之处决定英语阅读具有提升写作水平的作用。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该对英语阅读的应用加以重视。
摘要:在学习高中英语的过程中,英语写作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难点问题之一。除了母语的干扰之外,复杂的英语语法也是影响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英语阅读的特点入手,对提升英语写作水平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英语阅读,高中英语写作,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合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2]何群.阅读和写作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曾妍.高考英语写作测试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4]黄林华.英语阅读驱动下培养高中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5]刘玲玲.多模态识读视角下英语阅读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与教学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篇5
关键词: 思维树图 《桥》 写作教学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看到户外大雪飘飘,问他的子侄们,纷纷飘落的大雪像什么?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对谢道韫的比喻连连赞赏,后人也因其比喻不仅形似且神似也连连称道。“未若柳絮因风起”之所以写得成功是因为谢道韫在观察雪花飞舞的时候,头脑中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才有了这样的绝佳的描述。学生在写作时要写出佳作,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是非常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强调,要让作文丰富、深刻必须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构建自己的“思维树图”。我所说的“思维树图”,就是围绕你的题目或者话题,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让它枝繁叶茂。下面我以《桥》的写作为例,阐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构建“思维树图”。
以“桥”为题,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大家纷纷说:家乡锡林河旁边的彩虹桥、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四川的泸定桥、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桥……学生说所的桥都是有形的桥,这些桥从时间上看有古有今,有中有外。紧接着我启发学生: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桥,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或作用,由桥我们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如:
赵州桥是敞肩拱桥,比欧洲早了一千两百多年,像这样的设计构思和精巧的工艺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由桥想到建桥的人,由此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桥”让我们想到了历史事件。卢沟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由卢沟桥让我们想到了战地烽烟,看到它沧桑感油然而生,桥是历史的见证。
“桥”能映射出人的审美心理。康桥,徐志摩勾勒了一幅流动美妙的画面,在依依惜别的情感氛围中让我们感触到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桥是军事要塞,如四川的泸定桥,泸定桥是四川进入青藏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22名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夺取了泸定桥,让中国红军全军渡过,与陕北军队胜利会师,显然泸定桥是中国长征史上的一座意义深远的桥,被人们所熟知。
桥是经济发展的纽带。我国的上海南浦大桥是名列世界第三的叠合梁斜拉桥,于1991年12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这是一座现代化大桥,人们可以乘坐电梯到达主桥,从这可以一览浦江两岸的美好风光。南浦大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
桥是科学与智慧的结晶,联想点是桥的材质。世界著名大跨度(主跨1410米)悬索桥。大桥腾跃于英国亨伯河之上。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是1980年建成的拱跨390米的南斯拉夫克尔克桥。
学生由一座座有形的桥,联想到历史,联想到与桥有关的故事,联想到战争,联想到人类的科学和智慧,联想到经济的发展。
有联想还不够,联想是初级阶段,还要想象,想象是联想的升华,想象是自己的创造,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是个人才智的展现,是个性化的发挥。联想可以使我们的思维缜密,使我们的思维活跃。联想和想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伴相生。
在师生共同启发下,化实为虚,把有形的桥过渡到无形的桥,凡是起到连接和沟通作用的都可以称作“桥”,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可以是“桥”,网络是桥,语言是桥。有的学生写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家的功劳不可磨灭,所以翻译家是沟通的桥梁。有的学生写《连心桥》,写与母亲有误会和隔阂,有一天爸爸带着全家去野餐,妈妈和自己坐下来好好沟通,消除了误会。有的学生写《血脉桥》,写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渴望团聚。有的学生想到《斑羚飞渡》那个镰刀头羊用生命搭建起一个族群求生的彩虹桥。由此学生的思考逐渐丰富和深刻。
到这,我们以桥为话题,可以写的内容逐渐丰富了、清晰了。有的学生写了《小桥的变迁》,通过家乡小桥的几次修建的变化谈家乡的变化、社会的美好。有的学生写《夕阳下的康桥》,在一个夕阳西下,余晖映衬的康桥上和徐志摩展开了穿越历史时空的对话,别有一番情趣。还有的学生写了《泸定桥的见证》,歌颂了22名红军舍身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的精神,岁月不在,但这种崇高的精神永驻人们心间,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情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篇6
一、情感是写作的根因
文章不是无根之水, 文章总是有感而作的。《毛诗序》中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就是说, “诗”是情感的语言表达, 情感是“诗”语言表达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羲里, 演《周易》;孔子乞陈、蔡, 作《春秋》;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低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认为, 文章或著作都是“发愤”之作, 也就是说是情感造成的结果。没有苦难就没有“发愤”之情, 没有“发愤”之情, 就没有那些千古流传的文章、著作。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对创作有深刻研究, 历来备受称赏。他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谈及写作、阅读与情感问题时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的过程。写作是从情感开始的, 因而阅读要从语言来理解情感。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家》中说:“我的生活有过唉和恨, 悲哀和希望;我在写作的时候也有我的爱和恨, 悲哀和希望的。倘使没有这些, 我就不会写小说。”作者将自己写小说的原因归之于“爱和恨”、“悲哀和希望”。而“爱和恨”、“悲哀和希望”也正是属于情感的内容。鲁迅也这样说过:“创作须情感, 至少总得发点热。”“热”的意思也就是动点情感。“至少”一词就特别强调了情感对于创作的必要性。
二、感情是灵感的温床
写作离不开“灵感”, “灵感”的获得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写作具有重大意义。作家萧殷说:“艺术创造是需要灵感的;如果没有灵感, 作者的艺术构思就很难展开想象和艺术概括就很难顺利进行》。” (《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陆机在《文赋》中生动地表述了“灵感”来去对创作的影响。他说, 灵感来时“思风发于胸臆, 言泉流于唇齿”。这时写作则“率意而寡尤”。而“灵感”去时“理翳翳而欲伏, 思轧轧其若轴”。这时写作则“竭情而多悔”。因为“灵感”对写作有如此的影响, 所以历来备受写作者的重视, 并成为追爱的对象。那么“灵感”是什么?心理学上说“灵感”也叫“顿悟”, “是指在注意力完全集中、轶事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到解决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这种解释虽然符合科学定义的要求, 但笔者认为, 在解释的内容方面, 忽略了感情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 在对“灵感”的理解上, 作家、诗人们的认识应当是更为深刻和准确些, 因为“灵感”总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 他们的感受会是更具体、真切和深刻的。著名诗人艾青对“灵感”有这样的解释:“所谓‘灵感;, 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 (《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 这样的解释笔者认为, 是比较周全和透彻的。从艾老的解释中也不难看出, “灵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想, 二是感情。思想是“灵感”的种子, 而感情则是“灵感”的温床。“没有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 就没有“瞬息即逝的心灵的闪耀”。没有“主观世界” (包括思想和感情) 的积累准备, 就没有“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对于感情对于“灵感”的形成的作用, 作家、诗人、文章家都很重视。萧殷在《论写作》一文中也说:“灵感的产生, 主要决定于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他接着说:“越熟悉生活, 对生活的激情越饱满, 表现这种激情的欲望越强烈, 创作的灵感才会越旺盛。”又讲出了感情对“灵感”的催发作用。
三、情感是思维的动力
写作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对思维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服从的作用, 而是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激发写作的冲动。这是写作的最初原因。这在第一方面已经论述。二是在写作过程中推动写作。曹禺在《<雷雨>序言》中说他写《雷雨》时, “隐隐仿佛又哦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 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诗人郑玲在一次访谈中谈及她的写作状态时这样说:“我写诗的时候, 语言仿佛自动来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思维的作用, 还是情感的作用?实际上是思维与情感谐和作用的结果。她又接着说:“灵感如花香般飘忽, 你把它捉住, 囚在语言的瓶子里, 就失去了原有的神秘。”当思维捉住“灵感”, 情感受到抑制, 诗人的创作就因此出现了滞涩和失色:“我经常是不顺利的, 有时遇到暗礁, 一个词就把一首好诗葬送了;有时把一些词呆板地组合在一起, 造成了一枝绢纸的玫瑰, 虽染色而不馨香, 更没有流动的美感。” (《诗刊》2004年2月号上半月《郑玲访谈录》) 看起来情感于创作过程中不仅时时在起着作用, 并且还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效果。三是情感还决定思维的方向, 思想因着情感而发生变迁。
四、情感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因之一
写作是语言的具体运用。语言表达至少要准确、贴切。为什么?因为语言是作品的第一要素, 是读者阅读理解作品的第一媒介, 是作品产生社会影响的第一路径。语言由字词组成。字、词都有音、形、义三个方面。在义方面, 除了意义之外, 还有感情色彩的内容。因此, 情感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因之一。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取胜都不仅是在义上, 更在于情上。如果不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理解或用词造句就会出现偏差。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山村水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短短四句诗, 不仅把江南绚丽的春色写了出来, 而且还讥讽了统治阶级妄信佛教的风气。本是好诗, 但明朝状元杨慎却责难说:“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千”字有严重问题。“千里莺啼”, 谁能听见?“千里”“绿映红”, 谁能看见?所以他觉得应该改为“十里”才恰当。这种理解的偏差就在于缺乏感情的体会上, 留下了千年笑谈。又如有一年的高考题中对“相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句中“闲”的理解, 标准答案是“闲适”。此答案一公布, 就受到广泛的批评, 尤其是文学界人士的批评。问题也是出在缺乏情感的体会上。因为从情意上看, “闲”解释为“无聊”才是恰当的。“闲”解释为“闲适”是字典上的脱离语境的解释。
积累和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修改,积累素材,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 作文是学生和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事。学生怕写作文, 教师怕改作文。只要教师一布置作文, 教室里常常“唉”声一片。是啊, 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生活, 学生的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作文内容当然空洞苍白。针对此情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修改。
首先, 综合知识的积累。比如, 教学生要学会素材积累, 素材是指在写作中应用到的优美字词、句段、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故事、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材料, 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这些材料来自于平时的积累。
其次, 阅读背诵, 汲取前人精华。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那么, 怎样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呢?这就是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 学习和记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如在教学《品味窃读的滋味》这一课, 文中“放学后, 急匆匆地赶, 跨进店门, 踮起脚尖, 从大人腋下挤过去, 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急切地寻找”。这些描述都说明她特别想读到这本书。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 而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学生虽然身处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但一到写文章时, 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困境。于是我在作文指导中引导学生去观察, 体验生活, 积极主动地积累写作素材。如教学小学语文《燕子》一文中, 在语言表达上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关于燕子外形和春天的描写, 其中“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和“蒙蒙”、“吹拂”、“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等典型词句, 就分别抓住了燕子和春天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因此, 可将文中赞美语段作为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训练, 学会运用语言。生活是一个大课堂, 里面有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 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应用到写作中去, 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再次, 要学会利用图书、报纸、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不可能事事亲历, 但通过间接渠道能获取写作素材。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传媒就是电视。很多电视节目能令学生们大开眼界, 他们能从电视荧屏上学到不少东西, 从一定意义上说, 电视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积累、品味自己欣赏的节目导语, 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 应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发现好的素材, 应及时记下来, 长期坚持积累, 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
最后, 要想把文章写得准确、优美, 就要认真修改。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通过一遍又一遍的修改, 文章质量就会越来越好。
探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 篇8
一、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当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为人们所重视, 而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指出:“我们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我们要教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一些问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让问题来自学生, 学生独立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应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此次年会观摩课上闪现了一个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第一节中是‘轻轻的’, 在最后一节中却改为‘悄悄的’如果自前后都用‘轻轻的’, 是否会更好 ?”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 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解决。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 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 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用词的不同意味着思想感情的不同, 谁来说说首尾两节表意上如何同中有异?”师生围绕这一问题, 经过一番探讨之后归结为:“首尾两节表达相同的一是不忍惊破康桥的宁静, 饱含着对康桥的爱恋;二是对康桥的离别与哀愁, 不同的是“轻轻的”塑造了诗人飘逸洒脱的形象, “悄悄的”透射着诗人寂寞愁怨的内心。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培养, 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 进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少讲授、学生多涵泳”的理想效果。
二、用活动激“活”语文课堂
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学生应该有学习主人的地位, 让学生去读书, 去思考, 去动笔, 去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落实, 主体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生成。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搬进课堂, 学生津津有味地读读, 饶有兴趣地画画, 快快乐乐地游戏, 惟妙惟肖地表演, 将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沟通, 这样的课堂是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课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读读画画, 如一位教师在教《画风一课时, 什么是风呢?教师没有用自然知识去解答, 而是在学生读书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学生画了迎风飘扬的国旗、胸前飘动的红领巾、空中飞的风筝、农家屋顶的炊烟等。这种教学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想像空间,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风。学生有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 学得轻松愉快。如荷塘月色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 教学中都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 让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领会感悟再进行想像。学生在读文字的过程中头脑中浮现出画面, 在构图画出的过程中,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理解。接着可展览学生的绘画作品, 让学生互相欣赏, 互相评价, 不仅可延伸教材内容, 而且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还有许多童话、故事, 情节生动曲折, 学生喜闻乐见, 与其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 倒不如把学生引进故事之中, 让他们担任故事角色, 在自编自演中, 使语言文字内化、思维感情得到升华。语文课上设置适当的活动, 能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 在轻松、自由、活泼的气氛中, 学习语文, 发展智能, 陶冶情操。
三、改进学习方式,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上, 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很多问题过于琐碎,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 教师的提问虽然引导学生读懂了课文, 却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多鼓励学生“质疑”, 为学生营造出较为和谐、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疑问, 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激发。
2.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式学习, 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索, 创造性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最终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 开展探究性学习较其他学科有着明显优势, 特别适合专题式学习。因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材中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几种类型。归类整合法就是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体系, 对一册课文进行归类学习。
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篇9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养成习惯
阅读者需要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 对阅读对象要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爱不释手的热情。如此, 阅读者在阅读时就会显得积极主动, 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没有了压力和苦恼, 产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名作。让学生知道:大浪淘沙, 现在留下来的一些名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不管是思想上还是写作技巧上都值得我们借鉴。阅读名著可以让学生长见识, 陶冶情操, 对我们的一辈子都有重要作用。学生们都爱毕淑敏的作品, 但很少有学生知道, 毕淑敏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读《白蛇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这时, 要适时推荐给学生一些作品。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等, 与此同时, 教师要和学生一样, 一遍一遍阅读。同时, 教师可以适时开设“欣赏与讨论课”, 以此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精品, 而且做到读、思、评结合,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阅读成果
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理解感悟能力各不相同, 那么“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 当学生读了某篇文章后,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精髓, 并让学生写出所感所悟, 而不应该用枯燥的简单的点评代替。如:学习《想和做》, 可让学生进行辩论演讲, 明确真理。学习《再别康桥》《雨巷》, 可以举行朗诵比赛, 在举办比赛过程中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学习《项链》, 让学生展开联想续写结尾。学习《雷雨》, 可以同时播放话剧, 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三、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读写的关系犹如手和脑的关系, 脑的思考促成手动, 只有手勤, 脑也才不会迟钝。许多学生阅读了大量课外作品, 对其中的情节、主人公也很熟悉, 可以说阅读面很广,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不喜欢动笔, 阅读后没和写作相结合, 造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一致, 形成眼高手低的局面。鲁迅说:“文章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强调了读书要灵活运用于实际。如读林清玄的《好雪片片》, 许多学生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作文《诚信》。有的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不能随便丢弃;有的认为讲诚信, 可以让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他也值得所有人尊敬。这样, 从阅读到感悟, 由感悟到写作, 整个学习过程水到渠成。只有不断阅读, 不断积累,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良好阅读习惯对写作的教学启示 篇10
【关键词】阅读习惯 写作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9-01
现阶段,初中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乐趣,进而促进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这将会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激发学生潜能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1]。实质上,阅读以及写作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培养积极渗透到阅读训练当中,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写作能力。
一、阅读习惯与写作能力的相关性
阅读属于学生丰富词汇量的途径之一,而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大量词汇以及扎实语言功底。因此,只有在大量阅读以及经常写作的基础上,学生才可以扩大与巩固词汇量,进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更加准确恰当地进行遣词造句。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词汇的学习有大部分是来源于阅读,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各国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政治文化等,从而使写作出来的文章内容更加的丰富与充实[2]。此外,写作是对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见解进行表达的行为,也是思考、组织以及表达的智力性质活动。在实际写作期间,作者通常情况下都会将之前阅读过的与具体写作主题相近的文章结构和相关文化知识进行提取,然后用以帮助文章框架的合理构思,进而实施谋篇布局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充实,最终使所写作出来的文章可以达到表意目的,获得完成篇章。
二、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1.扩大阅读范围
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能力水平的提升是不能离开知识积累的,而阅读属于学习人员知识积累以及语言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及主要源泉。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阅读范围的广泛化,可以涉及到名家名篇以及各种文体文章,不仅要读汉语文章,还可以读一些英语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阅读者在接受文章思想启迪的同时,对写作技巧进行不断学习以及模仿,进而加深对多种语言技巧的熟练掌握,最终发挥潜移默化作用。比如,在学习完《三味书屋》之后,教师要求仿写以我的小屋为题的作文。或者是在学完《爸爸与书》后,仿写“我的爸爸”作文。另一方面,在进行大量阅读期间,阅读人员需要有意识的对素材进行收集积累,对知识面进行拓宽,在一定程度上充实自己来弥补知识不足[3]。在此基础上,文章写作就会防止出现内容空洞以及言之无物的问题。此外,良好的阅读还能够起到示范与愉悦的作用,刺激学生不断思考以及不断感受,促进思路的开拓,日益更新观点,激发创作欲望,逐渐使写作成为其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而不是被动的表达。
2.积累阅读经验,进而吸收写作营养
想要让学生在短时间能写好文章,在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阅读素材的收集,作文是综合知识的有效运用,如果没有相对丰厚的知识做铺垫,则难以快速写出新颖别致以及内容丰富的文章。因此,仅仅依靠教材以及范文的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教好学生课本知识之外,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主要是借助视线的扫描以及对关键性信息的筛选,然后再结合所储存的大量思想材料,引起的连锁性思考过程[4]。与此同时,阅读也是接受语言信息、领悟经验、熟悉语言表达的特点、把握规律以及积累材料的根本性途径。比如在阅读完《草船借箭》之后,进而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等性格特点等进行分析,有助于以后写作中对人物的把握。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写作提供相对较好的范文、内容以及范例,也是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以及写作技巧提升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
3.勤学苦练,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阅读就是信息的摄入, 而写作则是信息的反馈以及提取。文章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以及信息传递的能力,主要是借助大脑思维加工与提炼,所以说写作也是最为有效以及最为积极的学习训练过程。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相对丰富,却不一定能够写出好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必须要多动笔,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应在重视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同时,对学生实施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实际写作训练期间,应该实现训练的由简到繁以及由易到难,按照文章实际内容材料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以及对句子进行改写,促进其摘要、主题句、全篇主题以及段落大意等的科学拟写。借助以上写作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篇章段落当中积极领悟文章大意,对重点进行准确确定,积极锻炼其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等,为文章写作做铺垫。此外,要重视课文的续写、复述、读后感、改写以及缩写等,积极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理解,开发其作文想象力,有效训练其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培养阅读习惯来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相对复杂的语言学习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时间有步骤以及有计划的训练才可以实现。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初中生阅读范围的扩大、积累阅读经验进而吸收写作营养以及指导学生勤学苦练,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将阅读习惯的培养始终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中,然后逐步有序的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红梅.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J].学周刊,2012,34:141.
[2]罗晓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90.
[3]商艳芝.以校为本:中学英语教师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J].教育探索,2010,06:114-115.
对阅读促进写作的再认识 篇11
首先, 阅读促进写作的观点没有错, 只是有不少人对它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阅读促进写作”的理解, 强调“读”对“写”的促进作用是对的, 但不少人走进了误区, 认定了“读”的决定性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的观念, “重读轻写”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 而忽视了写作自身的规律。作文教学的目标比较模糊, 语文课时安排的重心向“阅读”倾斜, 教学方法只侧重于课文教学的方法, “以读促写”的教法实际上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可见, “阅读促进写作”理论低效甚至失效的根源是后天的影响, 而不是先天的不足。所以, 阅读促进写作在实践中低效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一点:重读轻写。
其次, 我们必须明确:没有相当数量的阅读, 便不可能有开阔的学识视野和语言积累, 当然也就无法学好写作、学好语文。读和写脱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病, 是违背学习的迁移规律的。不能说阅读得好对写作不起什么作用, 那些写得差的学生, 可能根本就没有读到位, 因而“读”才对“写”作用不大。实际上, 孤陋寡闻是不会有远见卓识的;只有胸罗万卷, 见多识广, 才有可能写好作文。只有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教学, 学生才会把读的能力转化为写的能力, 反过来把写的能力转化为读的能力, 读写能力就会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高。
再次, 要改变阅读未能促进写作的现状, 首先就要转变重读轻写的思想观念, 摆正写作的地位。写作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手段之一, 现代社会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整个智能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这就必然要求中学语文教学把作文教学放在真正重要的地位上, 使写作得到普遍重视。只有重视写作, 明确“读”的一个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写”, 才能注重如何从读中汲取所需, 从而真正实现阅读促进写作。
第四, 只有改变教法和学法, 遵循写作的规律, 才能真正实现阅读促进写作。
1. 读写结合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正迁移学习, 实现“阅读促进写作”, 关键在于教师要科学地把读和写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取有效的措施,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到写作的技巧,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使阅读对写作真正产生促进作用。教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看同类型的文章, 以此来沟通读和写。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写随笔, 重视课外练笔。在读写的内容上要将同类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来安排, 循序渐进地进行。
2. 类读促写
可以把同类题材的文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组织教学, 纵横展开联系, 找出写作的共同点;可以把同类体裁的文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可以以课本的一个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可以把课内、课外以及现实生活中关联的内容联系起来组织教学, 广泛联系, 从中悟出作文的秘诀。
强调用“类读”来掌握知识, 也就是在广泛联系课文阅读的基础上, 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 理解课文的中心, 领会写作的技巧, 这是以作文教学为主的语文教学法, 是用广泛联系来调动知识, 用悟来巩固知识, 用写来运用知识。这样, 作文教学就不是零散的、孤立的、无序的, 而是从整体出发, 步步为营。因而阅读也就有了系统性, 写作也就有了序列性。它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 能够有效地使阅读对写作产生促进作用。
强调广泛联系, 可从课内文章的作者介绍中寻求联系, 也可以从平常接触到的语文常识中寻求联系, 还可以从国际国内时事中寻求联系;可以展开联想, 调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加以充实, 包括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类似的其他事物的相似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反其他事物的对比联想, 等等。
类读促写的运用:把相同文体归类, 领悟文体写作特点。把文体相同的课文重新组合成一个单元, 如散文教学, 可以把叙事散文归类, 写景散文归类, 抒情散文归类, 哲理散文归类, 等等, 在类读过程中学习领悟各类散文的写法和特色。如对议论文、说明文和文言文中的“说”“疏”“记”“传”“志”“序”等文体都进行分类教学, 悟出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 领悟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特色。
把内容基本相同的文章归类, 领悟取材的重点和写作的手法。选取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习这些文章取材角度的不同、写作重点的差异, 以及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 等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类似的文章, 学生肯定能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
还可以按照文章的思想内容把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新的单元, 领悟中心思想, 领会艺术形象,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如此归类教学必然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3. 按照写作规律指导阅读
阅读的一般规律是:由语言入手, 到感知内容, 再到体会感情、把握主旨。作者的思维及写作思路往往是:先有某种感情, 确定下主旨, 再选择适当的材料, 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阅读的思维过程和写作的思维过程正好相反, 仅仅从阅读的规律出发去教阅读、教写作, 往往难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所以要使阅读到位并使阅读能真正对写作产生促进作用, 就必须按照写作的规律来教阅读。也就是教阅读时要改变通常的由语言入手, 到感知内容、材料, 再到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的顺序, 而应从把握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主旨入手, 感知内容、材料, 品味语言, 也就是先分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主旨, 然后进一步体会作者为了表达其感情、主旨选用了哪些内容、材料, 最后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这些内容的。这种阅读过程正好与作者的写作思维相符, 因而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与实效性。
如学习一篇文章, 可先让学生预习, 参阅注释, 教师补充介绍有关背景等资料, 经过上述准备就进入阅读的第一环节:讨论文章的感情和主旨。讨论清楚之后,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思考作者为了表达这种情感和主旨, 写了哪些内容、材料。经过了这两个环节的阅读, 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而且还懂得了为了表达感情、主旨应该如何选材这一写作的关键步骤, 阅读和写作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阅读的最后一环是:讨论为了上述内容的展示,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的?让学生分析作者语言运用的思路, 教师适当点拔, 那么学生对于在一篇课文中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内容将会有深刻的理解。在第三环节中, 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运用, 而且经过长期训练, 能为自己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内容的写作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 这样的阅读值得大力推广。
【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06-03
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06-03
阅读写作的促进作用07-01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08-03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10-18
阅读是写作的指南针07-02
阅读与写作的水乳交融06-26
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探索05-11
应用阅读中的语言积累,架设起“阅读”与“写作”桥梁06-29
过程写作法阅读写作课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