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阅读

2024-11-07

写作阅读(通用12篇)

写作阅读 篇1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的“共同体”, 是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阅读是积累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是倾吐。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五种关系, 即阅读文章的内容是写作素材的来源、阅读文章的架构是写作方式的参考、阅读文章的文字是写作语言的积累、阅读文章的感受是写作情感的表达、阅读文章的亮点是写作规律的体现, 以有效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的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五种关系

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板块:阅读与写作。它们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两种语文能力。从形式上讲, 阅读是“读”, 是学生被动地接触既定的文字;写作是“写”, 是学生主动地创造开放的文字。虽然两者看似以各自不同的、“完全相反”的形式存在着, 但实际上两者却是相互交融、彼此促进的协同关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科学、高效、合理地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带领学生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与连接点, 让学生学会在吸收阅读精华之后, 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写作亮点并倾吐出更灿烂的文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阅读文章的内容———写作素材的来源

不少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文思枯竭、内容乏善可陈, 或是反复言说类似的内容, 实际上, 这就是写作素材匮乏的表现。一般来讲, 写作素材可分为直接素材与间接素材两种。直接素材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的、自己直接从生活中获取的, 主要表现为在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灵感。间接素材是指学生通过第三方载体间接获取的, 主要表现为听说与阅读。因此,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之一, 特别是入选教材的文章, 不论是内容还是主题, 都是非常优秀的, 因此, 文章内容实际上就是获取写作素材的一种途径。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文章向学生介绍了:社戏这种风俗戏艺, 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 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等。特别是社戏与对联,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不多, 但写作中如涉及这方面内容时, 学生就不会因接触少而觉得陌生了。再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出现的松鼠、金龟子、熊猫、蝉、孤雁、鹧鸪等动物, 学生也可能较少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或饲养, 但通过阅读文章, 学生可以有所了解, 在日后写作中也可以将其作为写作的素材。由此不难发现, 学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教材中的各种阅读内容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二、阅读文章的架构———写作方式的参考

写作是指作者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 传递知识信息, 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脑力劳作过程。它并不是简单文字的堆砌, 而要以一种合理的思路与科学的框架去述写, 这意味着写作需要“章法”。实际上, 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都会向学生介绍写作的方式, 包括题材、体裁、结构、形式等。这种“框架式”的教学, 一方面, 从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度和理解度看, 这种教学方法略显抽象;另一方面, 教学形式较为呆板, 如教法不当, 则很容易遏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不能天马行空式地肆意书写, 其结果只不过是文字的涂鸦或情感的宣泄, 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写作的创造性与规范性, 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材文章来实现。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古代诗词三首”、第二单元中的“现代诗二首”, 对学生来讲, 诗歌写作是比较难的一种写作类型, 它除了文字技巧的运用外, 还必须遵循诗歌本身的写作要求。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学生可以参考、仿照教材中诗歌的写作方式。如第四单元中的《春》《夏》等散文, 它们也是学生散文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教材中的文章写作架构、形式、方法, 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三、阅读文章的文字———写作语言的积累

学生遣词造句的功底在写作中展露无遗,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评判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标准。实际上, 写作语言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几年之内, 或者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实现的, 更不是单纯地靠背诵优美文段或名人名句就可以提高的。特别是对名人名句的引用, 在学生的写作中颇有“泛滥成灾”的趋向, 不少学生不顾上下文的内在联系, 只为了增加文章亮点而生硬地引用名言警句, 其结果适得其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语言,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关注阅读文章中的遣词造句, 特别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适当合理地指出文章中的美词雅句。美词雅句并不是单纯指华丽的辞藻或气势磅礴的句子, 而是搭配得当、描写细腻的一些词或句子。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白杨礼赞》一文为例:修饰远山连峰用“宛若并肩”;修饰困倦情绪用“恹恹欲睡”;修饰白杨树“性格”用“伟岸、正直、朴素、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修饰白杨树树皮用“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这些修饰词如单独运用不是特别出彩, 但用于修饰特定的对象时, 就显得自然优美, 沁人心脾, 这说明写作语言要合理搭配, 不能过分追求词藻的华丽。如学生能对阅读文章中的美词雅句做好记录并定期翻阅, 对于提高自己的遣词造句及语言运用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作情感的表达

文章写作是作者描述现象、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与渠道。因此, 作为“有温度”的文章, 它还应是作者情感的有效表达与传递。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部分学生在表达个人情感时总会略显生硬, 或寡淡无味, 或过分浮夸, 总之, 写出的文章难以给人一种舒服、自然的感觉。实际上, 学生可以反向练习, 即从读者的角度去阅读一篇文章, 在欣赏、品鉴、感悟文章情感的过程中去逐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文中, 作者倾诉了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与深情怀念之情;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一文中, 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戴、感恩之情;九年级上册《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 作者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吃人制度的强烈抗议之情等。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上看, 这几篇阅读文章并没有运用大量华丽的辞藻, 而都采用了朴素无华的语言风格, 这丝毫未影响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 读者可以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真挚情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写作情感的表达应当是水到渠成的、发自内心的, 学生可以通过反向思维, 在阅读文章中逐渐领悟“如何在写作中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文章的亮点———写作规律的体现

写作虽然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独立化的脑力劳作活动, 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写作也不例外。对于优秀的文章, 尽管内容有别、风格各异, 但其作品必定会有相似的闪光点, 这些都是提高文章层次的关键所在。因此, 学生要想更好地把握写作技巧, 就要通过阅读和研究文章的亮点来实现。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文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运用了从现象到本质, 由表及里的逻辑说明顺序;《多一些宽容》一文运用了理论论证及其所表现出的严谨结构与构思等。只要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深入的研读, 条理清晰地解析文章, 就可以从中捕获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 学生一旦总结并理解了这些技巧, 就可以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运用了, 从而为个人的文章增添色彩。

从“传输方式”的角度上看, 阅读是输入, 是汲取, 是吸收;写作是输出, 是释放, 是展示。实际上, 阅读与写作是两个相互促进的“共同体”, 没有思考与沉淀的阅读, 只是走马观花似的阅读, 没有情感与灵魂的写作, 只是文字的杂乱堆砌。教师与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我认为,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借助阅读来提升写作水平, 通过写作更好地推动阅读, 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小平.浅论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9B) .

[2]周义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J].中学教与学, 2002 (11) .

写作阅读 篇2

文章围绕主旨写,题目围绕主旨出; 答题主旨是方向,阅读做好第一步。欲答题目先要找,文中都有关键处。重组原文关键词,原文变成自己话。概括题型加序号,理清层次防漏遗。词语理解分三步,原义手法文中义。句子理解分点谈,一点一分细分析。词不离句句联段,上下语境不能离。大意把握抓主旨,抓住主旨意自讫。

作文审题口诀

作文审题是关键,引题首先把握它。理解引题靠材料,层次词眼上面抓。为什么,怎么样?自己动脑深处挖。

作文写作口诀

阅读与写作 篇3

方法,无非就是“多看和练习”。“多看”强调阅读,“练习”重视写作实践。谈起阅读对于写作,重要性人人皆知。然而,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学些什么呢?读者各有侧重点。我的体会是:感悟作品文意,学习行文技巧,模仿大家语言。

一、感悟作品文意

所谓“文意”,指文章的立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同类型的文章,文意的表述方式各异。论说文论点往往旗帜鲜明,要求表达准确、严谨、全面、精炼;记叙文、散文等则要求做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理在文中不显露”,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感悟。然而,无论是诗歌还是长篇文章,一定有一个“立意”。文意犹帅,无帅之兵(素材),谓之乌合之众。山川花鸟,烟云竹石,都有自然之灵气;人情百态,世态炎凉,均寓意于其中。关键在于作文者有一颗敏锐的心,艺术之至,未始不与精神相通。

洪迈在《容斋随笔·东坡诲葛延之》,费衮的《梁溪漫志·东坡说文》中都记载了同一件趣闻:

葛延之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日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中国艺术史上由文而画,因画而文,文画双璧者不乏其人,郑板桥可谓典型,他在(《竹》一文中写下自己创作感受:“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独画云乎哉!”苏轼《文与可画贫筜谷偃竹记》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每一部优秀作品,包括文章在内,都是一颗艺术的心灵对自然万物、生活百态的认识、理解,我们阅读他们的作品,无疑是与一颗高贵的心灵对话,增智慧,长见识。所以说,阅读的至境在悟道,在养心,是在借别人的酒杯感悟自己心中的块垒!

二、学习行文技巧

人们在写作中,都明白读书重要,希望把那些精彩情节印在脑海里,甚至大量背范文,使得那些典范篇章的套路烂熟于心。作文时,只要在大脑数据里搜寻个把路数,开头结尾加上起承转合,考场作文就可轻松挥就。于是,一篇篇相同或相似面孔的作文便“批量生产”出来了。

写作,最忌雷同。无论什么范文,都只是一个“规矩”。不知“规矩”,无以为文;只知“规矩”,永无创作可言。梁启超给学生指导写作时说:“可予规矩,不可予巧也。”写作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好了。但更多的情形是对众多手法的综合运用。作家梁衡说:“(写文章)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所说“文无定法,行云流水”即指写作技巧变化无穷也。

三、模仿大家语言

初为文者,最重文采。阅读中,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可能就是文采,初学者最擅长捕捉名人警言和优美词句,并在作文中主动找机会运用。其结果往往是囫囵吞枣,文章有前言不搭后语,生搬硬套,冗长拖沓之嫌。殊不知,作文也讲“经济”,孔子说“辞达而已”,即指此理。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结晶,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契诃夫也说:“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列宁说得更绝:“要用写电报的方式写文章。”

文言文最讲“惜墨如金”,自古就有“史家笔法”的优良传统。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逸马杀犬于道》记录了一个文史典故: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日:“试书其一事。”一日:“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日:“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日:“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日:“内翰云何?”公日:“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欧阳公修史如此,曾巩为文亦然。朱熹《朱子语类‘曾巩授陈后山作文之法》中记载:

后山携所作以谒之……因请改窜。但见南丰(曾巩建昌南丰人)就坐,取笔抹数处,每抹处连一两行,便以授后山,凡削去一二百字。后山读之,则其意尤完,因叹服,遂以为法。

优秀的文章往往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并且是作者自己修改而成。欧阳修对此深有体会,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巴金指导萧乾写作时说:“写吧,只有不断写,才知道怎么写。”

文章的高低优劣是可感知的,年轻人比文采,中年人比知识面,老年人比人格。作文之道,在立意,在技巧;在语言,最终在于做人。中国文学史家刘文典谈写作体会,把作文之道概括为:观世音菩萨。观,要多阅读,特别是观察生活;世,要懂人情明世故;音,行文讲求音韵和谐;菩萨,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百姓服务的菩萨心肠。

从阅读到写作 篇4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刚看到作文题目时, 脑海里也会被一种新鲜的思想所激动, 想来想去, 觉得满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提笔一写, 全不是那么回事。脑子里想的是乘风破浪的海舰, 搬到纸上来却是一只搁浅的小船。同样一种思想, 它进入知识丰富的脑子里, 会触发起广泛的联想, 真乃“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如果进入一个知识狭窄的脑子里, 它就只能有一个可怜的活动园地, 不可能随意地飞腾起来。

知识的力量, 一点一滴地溶铸在作者的思想和语言中, 甚至从一字一句的分量上, 都可以表露出知识的深浅来。而要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坚持经常阅读。

经常听说写文章要下“苦功夫”。这个“功夫”不能单纯理解为写一篇文章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人的天资有厚薄, 写作技巧有高低, 情况各不相同。但是, 有一点是相同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考场作文, 是很讲究时效的。“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长期的思想、知识修养, 往往正体现在“一时”的灵敏战斗之中。看来, 我们不但要写得好, 还必须写得快。“好”和“快”并不矛盾, 关键之一即在于思想和知识的修养如何。古今中外无数文章大家都已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都能够又快又好地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 除了饱满的生活热情之外, 无外乎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渊博的知识。

实践证明, 真正的“快”, 孕育在长期的勤学苦练之中。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 “临阵”才会大显身手。许多人的写作体会也正是这样:日常的观察、体验, 读过的书, 记下的材料, 似乎并不留在脑子里, 但当主题一产生, 要写作了, 这些“潜伏”的知识、材料, 就会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 使你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话绝非荒诞之言, 所谓写作的“灵感”, 不正是产生于丰富的知识积累之中吗?

目前, 学校的作文教学, 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必须加强阅读。让学生在读中写, 在读中模仿。从名家作品中学习剪裁、描写、布局、炼字等技巧, 探索、揣摩写作原理。然而, 在当前学校的作文教学中, 却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 只要学生写, 而没有读。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希望学生们抓紧时间多学点知识。“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有人不爱阅读, 瞧不起一点一滴的材料, 其实, “涓涓之水, 可以成河”, 丰富的知识正是由点点滴滴的积累而来的。无数事实证明:那些瞧不起点滴材料的人, 往往为一些基本资料“抓瞎”, 往往在普通常识上出笑话;而积累丰富的人, 不仅运用方便, 还能从日积月累的材料中, 写出内容比较充实的文章。

从阅读到写作, 注意到这一点, 就可以更好地使练“脑”和练“笔”统一起来,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 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适度, 而且有前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学生就能运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和写作尝试, 去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在科学地课外阅读实践中, 学生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丰富, 就会由害怕作文变为喜欢作文了。

阅读与写作教学 篇5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种高层境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叶老先生还告诉我们:“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可以说,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如此,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充分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阅读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人的思想和观点一旦形成势必会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活动。同样,写作也会影响阅读作品的选择,阅读的倾向以及阅读的方式。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当然,阅读有多种目的,为了消遣,为了积累知识,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有选择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看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越能辨真假,明优劣,去糟粕,存精华。正如清代的学者龚自珍在他的《随缘诗话》中写道:“盖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吞食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菜花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读书要吸取精华,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写文章得益于广泛的阅读。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会有用武之地,才能让写作写出精彩,写出新颖!

但在多年的农村教学生涯当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状: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感兴趣,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尤其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再加上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甚至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修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学生为读而读,为写而写,没有去借阅读拓展写作思维,没有借写作去延伸阅读的层面,虽然懂得了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路陈旧,千篇一律,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简而言之,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效应。

因此,如果不会把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用到写作上,不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阅读再多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小学语文中如何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呢?基于对阅读和写作的这些认识,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会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坚持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读书。

1.丰富学生的读物

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读物,不断地让学生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不断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而且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学习《新的跨越》,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4)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5)另外还可以有目的有层次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有时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从中截取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而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积极拓展阅读渠道,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极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果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我们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将看到过的读物互相推荐,彼此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以阅读到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吸收经典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博,源源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吸取生活的活水。这样的语文才是活的语文。正如“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授之学生读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课外阅读需要;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应该要因人而异,抓住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选读课外阅读的内容,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我认为学生在读书时应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作文书,还要读科学书、童话书、故事书等,而且要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

有效地读书,才能积累语言,沉淀情感,才能笔下生花!3.创设学生的读书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唤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

首先,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在班级中组织开展有关竞赛活动:如百科知识竞赛、作家作品知多少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书法、写字比赛、报刊剪贴、编辑赛、口头作文赛、手抄报、墙报、黑板报比赛等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的价值所在。

第二,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表扬奖励一批读书收获大的学生,抽取他们的读书笔记,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放假期间则让学生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三,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班级经常性组织学生之间开展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会,以学生阅读时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彼此增进对阅读的进一步了解,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动力,促进了读书的劲头。

第四,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就会不甘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此外,老师可在班级图书角订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报刊。如《青年报》、《作文成功之路》、《少年博览》等。学生喜爱的新书报一到,大家必定会争先恐后来看,这样互助传阅也便于形成一种读书气氛。

通过创设各种阅读活动氛围,丰富课外生活,开拓学语文的天地。这样,学生学语文就不以为苦,而是生龙活虎,兴味盎然了。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阅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也开拓了视野。

1.读记结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学生乐读、想读、愿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才能将材料积累下来,否则盲目性地阅读会如“水过鸭背”“走马观花”。

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即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即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即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2.读中导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见待有迹象的死板的文字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学生投入到阅读氛围中,融入到文章情节里,跟作者真正产生情感共鸣后,作为老师应该进一步趁热打铁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畅说自己在读中的切身感受和真实看法,通过“说”来检验他的“读”,而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把阅读所得渗透到自己的见解阐述中来。因此学生“读后会说”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知识财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阅读所得,有了个人情感和个人认识的理解,再诵读积累,这不仅为下一步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将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沃土上,培植创新意识之芽,孕育创新意识之花。

(三)、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小学生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观念的确立,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积累。

1.读写结合

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只有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

2.读中想象

儿童最富于想象,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方面、文化方面、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编写故事等。

总之,阅读和写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又是紧密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阅读与写作两手抓,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这两柄“利剑”,相信一定会“双剑合璧,威力剧增”。

小学生如何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性同)。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积累.阅读.写作 篇6

一、重视积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这主阵地中的主要武器是教材,所以,利用好教材,是学生积累丰富语言的一条捷径。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指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引走进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积累丰富的知识。

另外,要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仅有写作所需要的情节、人物、事件,同样生活中也有许多生动的语言。那些来自群众的语言形象生动,意思表达准确,用在文章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留心生活,留心群众的语言,能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二、扩大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1.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现在大多数家长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对学生所要求买的一些课堂训练、作文指导之类的书是有求必应。然而学生如果要买一些课外读物,则一概不买,认为买之无用,更有甚者说,学生读这些书会影响学习。所以就出现了学生想读书而没有书读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改变家长的观念外,家长、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先导。因此对学生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3.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又如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的殿堂。

三、强化写作

强化写作训练首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合理设置引发学生思考的材料,明确训练目标。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充当一个点火者,让学生自己去燃烧思想的火焰。既然是思维训练,就应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的问题。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然后才能在文字的天空飞翔。

其次,应该尊重学生的创作主体意识,让他们写出真情实感。反思高考作文之所以出现新式八股文,是因为长期以来模式化训练湮没了真情实感的表达。让学生以他们的视角去关注社会和人生,让他们的作文与文学创作接轨,变被动写作为主体创作,这样才能乐于写,写出真情实感。

再次,要创设限时作文环境,培养应试作文能力。有的学生课外可以写出好文章,课堂上就写不出东西来,必须课外开夜车;有的学生平时可以写出优秀文章,考试时就不知所写。如果不改变这种写作习惯,即使这个学生平时文笔娴熟,也不一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为应试作文训练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写出好文章。高考作文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由立意到布局谋篇,形成文字,没有平时的强化性训练就难以适应。多进行限时作文训练,可以调动学生进入竞技状态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抓住培养语文能力这个中心,否则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也就等于取消了语文。语文教师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最大的失职。为此,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尽职尽责,努力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快乐阅读轻松写作 篇7

从教以来, 我就树立了这样一个观念:不让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我一向主张学生们写真事、抒真情。“文以情动人”, 胡编乱造, 自己都打动不了, 何以动人?但学生的生活毕竟是相对单调的, 写作也有无米下锅的时候。这时, 教师再强调学生写出真实的东西, 可谓勉为其难。长期下去, 不仅会影响学生作品的质量, 还会降低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爱上作文课, 让他们干巴巴的枝干文章变得枝繁叶茂。起初, 我大量阅读了优秀作文以及有关写作技巧的书, 然后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 结果我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作文仍是原地踏步、收效甚微。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在不断困惑、探索和实践中, 找到了使学生写好作文的一根神奇魔杖——快乐阅读。

当然, 学生感受最深的、写起来最生动的固然是亲身体验的生活, 但这种亲身体验生活的机会毕竟有限。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去实践所有的生活, 因此, 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 构成了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的人, 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 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 这也是为文的条件, 因为凡是古今中外经典作品, 不论内容如何, 其中一定包含着真善美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作文状元都要在写作经验中提出, 要多读书、多思考, 平时应该在大脑中积累素材, 这样就能够“立体感知”外界事物, 全面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优秀的作文几乎都巧妙运用了从阅读中汲取并积累起来的知识、观点、事例和精彩语句。

“快乐阅读”, 就是让学生快快乐乐地阅读, 轻松提高写作水平。我倡导“快乐阅读”不是教师强按案头, 而是希望他们以兴趣为伴,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课外书学生都喜欢, 如若在家长老师威逼下看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选、名家散文之类, 只会败坏学生阅读的口味、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 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应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 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所以,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 而这又需要大量的阅读。那么, 怎样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又使他们广泛阅读, 成了我平时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实际的教学中, 采用阅读促进写作的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很多家长认为, 课外阅读耽误了孩子时间, 又不能立即看到成效, 因而百般阻挠孩子看书, 甚至怀疑我的教学动机。顶着种种压力, 我仍坚持督促学生保持阅读的习惯, 不要急功近利。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我采用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摘抄精彩语句、写好日记和读书笔记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和班级的书橱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我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读书, 并阶段性地为学生开出读书清单, 指定阅读篇目, 特别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 让学生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同时, 让学生从自己阅读的文章中选择精华片段或篇章做摘抄, 并写出评点文字或随感;或摘录自己感受最深的名言警句, 然后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阅读积累的素材就成了学生写作的另一个源头活水。学生对这种方法很赞同, 说“自己抄的文章印象更深刻”“无形中语感增强了, 很多不会说的话会说了”。还有的学生认为, 这个道理就如同“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样。这种日记可以促进学生认真阅读, 认真分析文章, 这种日记是读、思、写的结合, 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 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提高, 再也没有以前教师一布置作文任务就叹气的景象, 他们已乐于用写作来说话。甚至有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习作中也能细腻地去描写了。一位女同学刚入学时写作水平一般, 文章缺乏意境和深度。可一年后, 她的文章虽然不是很突出, 但有内容、有描写、有中心思想。她在一次题为《我的妈妈》的习作中写道:

有人说, 母亲是山, 给孩子最厚实的依靠;有人说, 母亲是海, 给孩子最深厚的滋养。我说:“母亲是纤夫, 用坚实的纤绳牢牢地系着我这只小船。一步一步牵引着我走向生命的远方。”

由此, 我明白了为什么母亲的腰不再婀娜, 原来是因为牵引孩子, 而失去了迷人的曲线;我明白了为什么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 那是牵引孩子时, 汗水在她额上凝结的晶莹;我明白了为什么母亲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密, 那是我不慎走入岔路时, 母亲拼命牵引我而留下的痕迹。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让学生体味了作品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 使他们对生活更敏感, 更乐于观察。因为有了广泛阅读的大门,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所以在作中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也正因为有了阅读, 让学生随着文章或喜或悲、或怒或愁, 读完之后写下的感言也能言之凿凿、充满感情。

观察、阅读与写作 篇8

在全面实行“新课标”的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观察、阅读与写作的交互性。新课标本着“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指导思想,对高中语文新大纲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一改过去将阅读与写作混合编排的格局,将阅读与写作分编,使其成为中学课本中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注重阅读、观察与写作的交互性。

一、观察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1.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近几年来,以全国各省市的语文科命题看来,遵循了新课改的理念,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注重了阅读的覆盖性,体现了作文的实践性,不偏不怪,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字可写。只要平时多观察、多读书、勤练笔,就一定能取得较高的成绩,因此,表明了观察阅读和练笔在平时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山东省2009年的作文命题“见证”来说,不论考生选择哪一种写作题材和方式,只要考生关注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或者读过较多的历史性书籍,从现实或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感悟某种积极向上的意义,提炼出时代的价值,然后确立符合正确的价值观的主题,那该作文就一定主题鲜明,确保不会离题。进一步说,如果结构合理、材料充实、行文流畅、语言丰富感人的话,那么这样的作文一定会得高分。

在平日里教师首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为自己作文搜集丰富的素材,在作文中才可能有话可说。同时,要多阅读,抓住一切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读书看报,在丰富语言同时可以从中收集素材,然后指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真话、佳作。

2. 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这里重点谈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积累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二、结合观察和阅读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中学生毕竟课务繁重、时间有限,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若能将观察、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练笔,效果会很明显。可以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可谓是相得益彰。

1. 仿写、改写、简写和扩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教师要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在课内给予点拔,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简写和扩写。

2. 写观察日记和读后感

仿写、改写、简写和扩写是建立在已有的文学素材之上的再次加工,而写观察日记和读后感是建立在平日的观察和阅读基础上的独立创造,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将平时有意和无意观察到的人、事、物写成片段,作文时就有了素材,这不仅能够强化观察和阅读的效果,如果养成习惯,还能从反方向促进学生善于观察、勤于读书的习惯。

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70%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乃至“生活练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三、正确处理观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单纯的阅读和单纯的写作在中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是不可能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可以说是为写作服务,而写作则是阅读水平的检验。在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将写作同阅读结合起来,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l.教材编排宏观调控

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分离的现象,教材的编写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教材的编排上进行科学的思考、合理的调配。在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后面编一篇语文基础(或写作指导)知识,布置一次作文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或者在教材或教参前面加一个“教材使用说明”,阐明编写意图和使用指导意见,这样,教与学双方都会明确教学重点,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 教学过程微观把握

要使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把握。教师除了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外,还要将写作知识的传授与感悟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讲一词一句,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学生在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学习中,会逐步地积累起大量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这比集中起来大量地单纯地讲作文指导的效果要强得多。

3. 考核检测二者兼顾

从目前凭高考成绩决定学生是否能进入大学深造的情况来看,高考不可避免,学校教师自然会注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同时得到提高,除了在教学中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外,还要将这一结合体现到各种考核、检测乃至会考、高考之中。在各类考试命题时,要精心设计阅读与写作知识结合的试题,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对阅读与写作同时重视的积极性,也才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阅读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二者分离的局面。

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观察始于思,阅读始于言,写作始于物。观察面对的是丰富而真实的生活,阅读面对的是加工过的精神产品,而写作面对的是如何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合情合理地表达,三者的结合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在中学全面实行新课标的形势下,提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观察和阅读的作用。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写。阅读是学生收集素材、培养语感的直接手段,对学生的写作更是至关重要。在全面实行“新课标”的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观察、阅读与写作的交互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法,阅读

参考文献

[1]马占元.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J].宁夏教育,2009,(9).

[2]徐海芹.观察与作文[J].作文教学研究,2005,(8).

[3]王雅梅.谈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法[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7).

[4]姚绍清.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读写一体化训练的途径举隅[J].读与写,2007,(12).

[5]邢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2010,(1).

写作阅读 篇9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 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的贫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 学生们在写作时就会感到生活单调, 素材匮乏, 没有什么可以感动的。写出的文章自然就没有具体生动的生活素材, 没有独特新颖的思想观点, 没有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 要有根, 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另外, 新教材中选入的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 又大多被看成老师讲课的材料或仅仅是自己阅读的对象而已, 听了或看了之后只记住了其内容、写作技巧, 很少往深处想这些优美的文章对自己有何启示, 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 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 是‘流’不是‘源’, 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 “多读多写, 首先是个‘读’, 首先靠的是阅读课”。由此可见, 阅读对写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能否把两者结合起来, 能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呢?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审受审美乐趣。教师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和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

其次,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 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互逆的言语操作活动。阅读是将感知的外部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内部文字符号的理解活动, 写作是将头脑中的内部文字符号转化为外部文字符号的表达活动。通过阅读记忆,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 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 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我觉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它们均是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达技巧的认识和使用活动。阅读教学的根本, 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 从而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张本, 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所以, 在实践中我努力地从阅读教学中攫取写作的激发点, 力求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增强。

一、在阅读中想象情节, 激发写作的兴趣

许多名家进行创作时, 在许多地方都会留有空白, 我们可以此作为写作训练的一个切人口, 让学生在充分把握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进行再创造, 激发他们“乐意表达”的欲望, 在他们“乐意表达”的基础上再训练他们如何“学会表达”。

比如《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时, 因为家庭遭到了更大的变故, 她也由此而变得神思恍惚, 以至受到鲁镇人百般的嘲讽与羞辱, 做事也不见伶俐, 鲁四老爷把她赶了出去, 祥林嫂最后流落街头而死。这段文字让我们对祥林嫂的悲惨境遇深深地同情, 同时这一情节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祥林嫂被赶出去之后的那段时间她的生活境况究竟如何, 这对我们每个读者来说都是一个谜。于是, 我就让学生作个大胆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合理想象。有学生想到, 祥林嫂后来无处可去, 只得回到自己的娘家, 起初她天真地以为这世上最可亲近的亲人们会收留她, 可事实是双亲不接受她, 兄长姐妹更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 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她进行双重折磨;有学生想到, 祥林嫂碰上了一群孩子, 原本她想从孩子身上得到一些安慰, 没想到那些天真的孩子也在嘲弄她, 取笑她;有学生想到祥林嫂被赶出之后, 碰上了一个与她有相同境遇的人, 只是那是一个男人, 他正在欢天喜地地开始第三次婚姻……在学生们踊跃交流之后, 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笔端。

有时, 还可以围绕着文学作品的结尾,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故事“接续”。如《项链》的结尾只是说到佛莱思节夫人道出:“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 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个结尾出人意料, 此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 “接续”故事:路瓦栽夫人在经济上有没有得到补偿, 有没有重返先前的生活圈子, 等等。用同样的方法, 还可以为老葛朗台这个吝啬鬼设计临终前讲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学生们在课上已经对吝啬鬼老葛朗台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 对他行为处世的风格有了深刻的了解, 对巴尔扎克夸张、幽默的风格有了全面的认识, 所以在设想这一段话时, 他们把老葛朗台的视钱如命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有学生写到:“去天堂的车票多少钱一张, 如果太贵, 我就步行去了。”学生的这些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想象, 不但可以加深他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而且还可以拓展他们再创造想象的天地, 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在阅读中借鉴写作技法, 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论写作教学》中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作文往往从模仿开始, 模仿的对象就是读过的文章, 模仿结构, 模仿立意, 模仿遣词造句, 模仿修辞, 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而阅读教材中各类文体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大多可称写作典范, 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言,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标本、过渡桥梁, 即直接或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写作中去。

比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 我事先安排了一次写作练习, 让学生们写一篇写人寄托感情的文章, 学生们大多写了自己的爷爷或奶奶对自己的疼爱, 主要是一个套路:他 (她) 们都是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留给了“我”, 雷雨交加时为我“送”伞……在教授《项脊轩志》时, 我主要引导学生们体会作者寄托的感情, 进而提出问题:“作者在文章中收到了很好的写作效果, 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们脱口而出: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 表现人物的风貌, 寄托内心的感情。比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 图书满架, 小鸟时来,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 寥寥数语, 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母亲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 把对孙儿的关心, 疼爱和期待, 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此外, 妻婚后来轩的往事, 从娘家回来后转述诸小妹语,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 无不真切感人。我说:“同学们概括别人的特点很到位.那么我们自己呢?再想想我们上次的作文, 写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写的呢?”学生在下面议论开来。我随即把作文本发下去让他们修改或重写。交上来的学生习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们也能从生活中选取小事, 通过细节描写, 展现亲情、真情了, 文章也终于有了感动人心的力量。

三、在阅读中囤积思想的粮仓, 增加立意的深度

阅读是为了开阔视野, 汲取营养, 囤积思想, 通过体味名家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学生能从优秀作品的阅读中体悟到真感情、真体验, 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鉴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 我抓住文本中永恒的“母爱”的话题, 引导学生体悟父母之爱的伟大与艰辛。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不愿也不会用言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情, 有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还很对立, 也许是生活太优越, 所以他们难以体会父母的爱之深之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自己最感动的段落并说说缘由, 然后由我示范朗读, 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已经有些激动了, 接着再让学生说一件他们记忆深处父母为自己做的事, 抒发对父母的感激理解之情, 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我抓住契机, 因势利导让他们感悟母爱的伟大, 写一篇回忆性短文《走进母亲的内心》。

《师说》中写道:“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读了这段话后, 请学生们谈谈对李蟠的看法。李蟠可谓少有大志, 学习得法, 成绩优异。“不拘于时”是其独立的人格。“年十七”, 可见其年少。由此教育激励我们的学生, 专注而科学地学习, 学而不厌。

写作阅读 篇10

一、小学生阅读写作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经常是把做语文题目和背诵课文放在第一位,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不仅在阅读上没有进步,写作方面也还是处于初级水平。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受条件限制,课外读物较少,图书馆也很少对学生开放,学生阅读只限于课本中。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方面不够重视,认为考试不会考阅读,只要学生会写,能够正确地做题得高分就可以了,完全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里没有词汇,缺乏对阅读方面的兴趣。教师在语文课上可以以竞赛和分角色的方式朗读,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比较经典的读物,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在阅读中引导写作意识,加强写作能力

阅读的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读中写作,阅读是表达情感思想的方法,写作是反映生活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节选一些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大声地朗读、默读,在阅读中通过听录音矫正发音的准确度,教师也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看视频了解课文的背景,设计教学场景。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要帮助学生分析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句子的意思,边阅读边了解课文的意思。让学生仿造课文中的内容写一些自己的东西,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时,课文中把春天比喻成一位害羞的姑娘,课题中呼唤我们一起到校园里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影子,体会春天急切的心情,感受、发现春天的信息。课前可以先提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来了有什么变化?”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结合课文中美妙的语言,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情与趣,引导学生看图画背诵,不但背会了课文,还能把丰富的画面也记在脑海中。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任何事物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读,或者订阅一些报刊,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平时在写作之前可以先翻阅资料,找出和要写作的题材相似的佳作,通过阅读增加自己写作的词汇量,在写作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这样的作文写出来才有真实感。教师可以选取写得好的范文进行阅读,让学生讲讲他们在写作时是如何选取材料的,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借鉴写作方法,以此共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通过教学活动,让阅读与写作结合

写作教学就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通过阅读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运用自己的思想表达情感。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要求学生会说话、说心里话,在阅读中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老师讲课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明白课文的意思,帮助学生找准思路、明确方向。老师在课上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相结合。传统教学中大多数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无法真正感受老师所描绘的场景,想象力得不到很好的扩展,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通过看完视频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对动画的感受,渐渐地使学生爱上写作文,把作文当成一种乐趣。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体现在创新上,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创新和创造教学场景,有效地把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课堂上举行演讲比赛,给予优秀的学生适当的奖励,学生之间互相写鼓励的话,或者给远方的亲戚朋友写信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作用,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进而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学习阅读、学习写作,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小学语文阶段,阅读和写作占据了语文课的一大部分,主要的内容就是“听、说、读、写”,写作是小学生运用语言交流和表达情感思想的主要工具,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培养了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事物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割的,学生的写作能力直接反映语文水平。

关键词:阅读,写作教学,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有效阅读从容写作 篇11

但事实上学生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一部分学生受快餐文化影响,喜欢阅读动漫、娱乐、武侠等所谓时尚的书籍。更有一些家长和一些科目教师利欲熏心,认为阅读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业,反对学生课外阅读,严重抑制了他们的阅读激情。如此一来,大部分学生只在写作文时匆匆阅读,期望花尽量少的精力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收成。读,成了随意性低效率的读;写,成了无趣味任务式的写,这也导致了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的失衡问题。下面就有效阅读,从容写作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选择好书,让阅读提高素养

别林斯基这样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我们应该阅读大量的好书。衡量好书的标准就是要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世界名著、天文地理、哲学文论以及风土人情等无不值得我们阅读。学生应该去了解和欣赏作品的精髓,包括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等,从中获得文学与文化的滋养。有选择性地阅读,多读好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修养,克服对写作的畏惧。我们一开始可以向学生推荐张晓风、林清玄、刘墉等作家的空灵温暖的散文。对于此类书籍,中学生刚一开始可能会有所偏爱,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会慢慢过渡到其他方面的书籍,学生会有多角度的收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提高了写作素养。

二、培养兴趣,让阅读激发创作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的写作兴趣都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开始萌发的。书中那些精辟透彻的人生领悟,细致入微的文学描写,生动形象的修辞语句,叹为观止的个性创作,都能吸引学生。而当学生尚未有兴趣阅读时,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如在课间休息时采用比比男女生哪组朗读更声情并茂的方式,要求男生朗诵温婉的诗句,女生朗诵豪迈的诗句。在充分肯定学生朗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句中文字巨大的感染力,亦适时地与学生互动改编那么一两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慢慢地他们就不再畏惧创作了。

三、摘录文段,让阅读留下精华

阅读过程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将它们记录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提纲式、摘录式、评论式、心得式等等。教师要定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适时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记读书笔记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通过笔记还可以积累典型、有代表性的写作素材。拥有了典型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写作也就可以行云流水了。

四、写下共鸣,让阅读喷发写作灵光

初中的孩子正是青春年少,缺乏对生活的留心与感悟。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充满了一股稚气。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例如,在阅读《爱的弧线》一文时,我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招手告别”的人物形象,如奶奶在抽屉里藏一颗糖,妈妈灯光下织毛衣等等。在写作训练中,学生有了共鸣,愿意试着学以致用,就这样一篇篇反映亲情的文章脱颖而出。

五、借鉴技巧,让写作画龙点睛

我在阅读语段的训练中,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在学习写作技巧的同时渗透写作教学。在具体做法上不贪大求全,做到循序渐进。比如,首尾呼应及结尾点题的运用。在阅读《给美丽做道加法》时,开头一句是:“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硬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我故意将发给学生的文章删去了结尾。在学生阅读完全文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续写结尾,提示要首尾呼应,点明主旨。大部分学生能扣住开头的比喻写教室的平静及老师的教育对照镜子的女生的影响。有学生这样写道:“当老师讲完这番话时,波光粼粼的湖面再次恢复了平静。照镜子的女孩暗暗告诉自己:我要给美丽做道加法。”这样的结尾和作者的意图已基本一致。当学生们发出啧啧赞叹时,我知道这节课有所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位学生。

倘若阅读能读之有效,想必写作亦能写之从容。用一个比喻来说,一个善于阅读的学生如果具备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的品性,就一定能创作出香甜美味如蜜般的作品来。

让阅读与写作并轨 篇12

阅读和写作, 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 读是接受信息, 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 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 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 实行“阅读写作并轨”, 以收一箭双雕之效。

陆机在《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充分说明, 学生只有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 吸收其语言精华, 模仿其体式布局, 博览广贮, 才能厚积薄发。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的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的积累上, 首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 积累大量的词汇, 包括这些词语的精确含义、细微差别、感情色彩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等;其次应掌握作品中体现的一些修辞技巧, 包括选词炼字, 语句的组合构成, 句式的选择搭配, 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素材, 免为“无米之炊”。在阅读中督促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或资料卡片, 格言警句, 天文地理, 政治历史, 名人轶事, 历史掌故, 兼收并蓄, 一并拿来, 为“我”所用。三是通过阅读可以揣摩写作技法, 提高构思水平。通过阅读, 可以借鉴他人在布局谋篇、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可以学习诸如抑扬、烘托、反衬、伏笔、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文章表现技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构思水平。可见, 多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真正把“以读促写”落到实处, 决非一日之功,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不断地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和运用, 将阅读作品中的精华变为“我”的。

在阅读过程中, 建立读书笔记、制作资料卡片、写读后感、写文评等, 都是促进写作的有效形式。对于那些极富特色的“美文”, 教师则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仿写 (实际上, 仿写是读写之间的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 或仿其内容, 或仿其语言, 或仿其结构, 或仿其技法, 或仿其语句, 或仿其文段, 或仿其全篇, 不拘一格, 务求实效。

写作可以促进阅读, 反过来又可以带动阅读。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我们亦可借助写作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例如:就文章写法而言, 记叙文的要素、线索、人称、顺序及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等,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 议论文的三要素、一般结构形式及论证方法等;就文学角度而言, 散文的神韵, 诗歌的意境, 小说的人物形象, 戏剧的矛盾冲突等;所有这一切, 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相通的。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已经具备了这些文体写作知识, 无疑可以用来指导他们的阅读实践。

阅读与写作教学, 当然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 但仅仅依靠课堂远远不能适应强化基础、发展能力、提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 必须实行课内课外衔接, 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生活, 延伸到社会, 在课外更要注意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主要是开展课外读写活动, 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列出古今中外优秀书目供学生选读, 读书时要建立读书笔记, 要写读后感, 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列出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 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散文和名言警句, 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活动, 可以不定期举行背诵比赛;发动学生剪贴、摘抄, 把自己认为精彩而又实用的片段或文章抄在本子上, 还可以动员全班同学互相转抄;制作阅读分类卡片, 经常组织学生交换卡片, 定期举行优秀阅读分类卡片评选活动;开办“时文欣赏”或“古诗文欣赏”讲座, 激发学生兴趣, 开阔学生眼界;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等, 开展课外练笔活动;成立班级日报编委会、散文写作协会、诗歌爱好者协会、班级板报编委会等, 大力开展课外写作活动;成立文学社, 开展课外写作辅导课, 聘请名家名师讲学、谈心, 定期编印社刊社报;组织作文竞赛, 刊印优秀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广播电台投稿;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等, 开展影评、剧评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或班级读书笔记库……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写活动, 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有效解决学生知识单一.见识狭窄、读写兴趣不浓的问题。开展课外读写活动, 必须加强引导, 精心组织, 同时要建立监督制度, 力避盲目性、无序性和自由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 课外读写和课堂教学并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课外读写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 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课内加强基本训练, 使学生形成技能;可让学生运用课堂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去实践, 去创造。课外阅读写作活动的开展, 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快速高效。

最后要强调的是,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在教学中与课堂外, 我们要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使二者相互促进, 协同发展。

上一篇:煤矿机械设备维修下一篇:运动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