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写作的指南针

2024-07-02

阅读是写作的指南针(精选6篇)

阅读是写作的指南针 篇1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的“共同体”, 是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阅读是积累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是倾吐。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五种关系, 即阅读文章的内容是写作素材的来源、阅读文章的架构是写作方式的参考、阅读文章的文字是写作语言的积累、阅读文章的感受是写作情感的表达、阅读文章的亮点是写作规律的体现, 以有效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的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五种关系

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板块:阅读与写作。它们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两种语文能力。从形式上讲, 阅读是“读”, 是学生被动地接触既定的文字;写作是“写”, 是学生主动地创造开放的文字。虽然两者看似以各自不同的、“完全相反”的形式存在着, 但实际上两者却是相互交融、彼此促进的协同关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科学、高效、合理地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带领学生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与连接点, 让学生学会在吸收阅读精华之后, 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写作亮点并倾吐出更灿烂的文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阅读文章的内容———写作素材的来源

不少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文思枯竭、内容乏善可陈, 或是反复言说类似的内容, 实际上, 这就是写作素材匮乏的表现。一般来讲, 写作素材可分为直接素材与间接素材两种。直接素材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的、自己直接从生活中获取的, 主要表现为在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灵感。间接素材是指学生通过第三方载体间接获取的, 主要表现为听说与阅读。因此,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之一, 特别是入选教材的文章, 不论是内容还是主题, 都是非常优秀的, 因此, 文章内容实际上就是获取写作素材的一种途径。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文章向学生介绍了:社戏这种风俗戏艺, 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 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等。特别是社戏与对联,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不多, 但写作中如涉及这方面内容时, 学生就不会因接触少而觉得陌生了。再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出现的松鼠、金龟子、熊猫、蝉、孤雁、鹧鸪等动物, 学生也可能较少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或饲养, 但通过阅读文章, 学生可以有所了解, 在日后写作中也可以将其作为写作的素材。由此不难发现, 学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教材中的各种阅读内容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二、阅读文章的架构———写作方式的参考

写作是指作者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 传递知识信息, 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脑力劳作过程。它并不是简单文字的堆砌, 而要以一种合理的思路与科学的框架去述写, 这意味着写作需要“章法”。实际上, 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都会向学生介绍写作的方式, 包括题材、体裁、结构、形式等。这种“框架式”的教学, 一方面, 从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度和理解度看, 这种教学方法略显抽象;另一方面, 教学形式较为呆板, 如教法不当, 则很容易遏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不能天马行空式地肆意书写, 其结果只不过是文字的涂鸦或情感的宣泄, 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写作的创造性与规范性, 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材文章来实现。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古代诗词三首”、第二单元中的“现代诗二首”, 对学生来讲, 诗歌写作是比较难的一种写作类型, 它除了文字技巧的运用外, 还必须遵循诗歌本身的写作要求。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学生可以参考、仿照教材中诗歌的写作方式。如第四单元中的《春》《夏》等散文, 它们也是学生散文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教材中的文章写作架构、形式、方法, 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三、阅读文章的文字———写作语言的积累

学生遣词造句的功底在写作中展露无遗,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评判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标准。实际上, 写作语言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几年之内, 或者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实现的, 更不是单纯地靠背诵优美文段或名人名句就可以提高的。特别是对名人名句的引用, 在学生的写作中颇有“泛滥成灾”的趋向, 不少学生不顾上下文的内在联系, 只为了增加文章亮点而生硬地引用名言警句, 其结果适得其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语言,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关注阅读文章中的遣词造句, 特别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适当合理地指出文章中的美词雅句。美词雅句并不是单纯指华丽的辞藻或气势磅礴的句子, 而是搭配得当、描写细腻的一些词或句子。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白杨礼赞》一文为例:修饰远山连峰用“宛若并肩”;修饰困倦情绪用“恹恹欲睡”;修饰白杨树“性格”用“伟岸、正直、朴素、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修饰白杨树树皮用“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这些修饰词如单独运用不是特别出彩, 但用于修饰特定的对象时, 就显得自然优美, 沁人心脾, 这说明写作语言要合理搭配, 不能过分追求词藻的华丽。如学生能对阅读文章中的美词雅句做好记录并定期翻阅, 对于提高自己的遣词造句及语言运用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作情感的表达

文章写作是作者描述现象、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与渠道。因此, 作为“有温度”的文章, 它还应是作者情感的有效表达与传递。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部分学生在表达个人情感时总会略显生硬, 或寡淡无味, 或过分浮夸, 总之, 写出的文章难以给人一种舒服、自然的感觉。实际上, 学生可以反向练习, 即从读者的角度去阅读一篇文章, 在欣赏、品鉴、感悟文章情感的过程中去逐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文中, 作者倾诉了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与深情怀念之情;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一文中, 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戴、感恩之情;九年级上册《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 作者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吃人制度的强烈抗议之情等。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上看, 这几篇阅读文章并没有运用大量华丽的辞藻, 而都采用了朴素无华的语言风格, 这丝毫未影响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 读者可以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真挚情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写作情感的表达应当是水到渠成的、发自内心的, 学生可以通过反向思维, 在阅读文章中逐渐领悟“如何在写作中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文章的亮点———写作规律的体现

写作虽然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独立化的脑力劳作活动, 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写作也不例外。对于优秀的文章, 尽管内容有别、风格各异, 但其作品必定会有相似的闪光点, 这些都是提高文章层次的关键所在。因此, 学生要想更好地把握写作技巧, 就要通过阅读和研究文章的亮点来实现。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文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运用了从现象到本质, 由表及里的逻辑说明顺序;《多一些宽容》一文运用了理论论证及其所表现出的严谨结构与构思等。只要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深入的研读, 条理清晰地解析文章, 就可以从中捕获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 学生一旦总结并理解了这些技巧, 就可以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运用了, 从而为个人的文章增添色彩。

从“传输方式”的角度上看, 阅读是输入, 是汲取, 是吸收;写作是输出, 是释放, 是展示。实际上, 阅读与写作是两个相互促进的“共同体”, 没有思考与沉淀的阅读, 只是走马观花似的阅读, 没有情感与灵魂的写作, 只是文字的杂乱堆砌。教师与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我认为,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借助阅读来提升写作水平, 通过写作更好地推动阅读, 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小平.浅论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9B) .

[2]周义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J].中学教与学, 2002 (11) .

阅读是写作的指南针 篇2

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我们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地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而言,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

2.语言的积累。

语言是作文这所房子的砖瓦,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以及电视广播,甚至是别人谈话中出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

3.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

4.精妙写法的积累。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就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杜甫就针对写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极为充分地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只有书读多了,胸中的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才能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助。

这也就是说,如果同学们平时多阅读并注重积累,天长日久,待到自己写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一些高考“过来人”也有类似的经历:

阅读是写作的催化剂 篇3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可见, 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 阅读量越大, 对写作的影响也越大。没有大量的阅读,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一) 阅读欣赏课的落实。

每周一节阅读欣赏课, 要雷打不动, 阅读欣赏课要让学生自由读, 但不是无目的自由, 教师一要做好阅读辅导:如读物推荐、读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论;二是要与课内阅读训练重点配合好, 定下必要的要求。当然,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以要求不能过多过死,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阅读欣赏课的延伸。

阅读欣赏课的魅力, 正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下的那样:“我吃饭的时候拿着书, 走路的时候拿着书, 甚至连睡觉也要把书放在枕边, 妈妈说我快成‘书虫’了。的确,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我一刻也离不了书了。”通过实践, 全班80%的同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觉地在课外 (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之外) 投入到阅读中去, 并且“不动笔墨不读书” (勤做读书笔记) , 这里的量是无法估计的, 这种大量的阅读行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与“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毫不相干。

(三) 阅读与活动。

当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觉行为时,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这种内化的过程必须要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才能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而作为外在形式的丰富多样的载体, 如读书笔记、手抄报、摘抄、故事会等又会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大量地吸收、内化知识。

(四) 激励。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学生尽情遨游书海时, 当他们在讲台前侃侃而谈时, 当他们在竞赛中龙腾虎跃时, 笔者没有忘记激励, 为此设立了“读书笔记优秀奖”、“读书笔记进步奖”、“谈天说地能手”、“优秀手抄报员”、“小书迷”、“小博士”、“小科学家”等等奖项, 每学期人均获奖8次, 最少的也获奖2次。健全的激励制度是增强学生信心和勇气的源泉,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美妙的情感因素。

大量阅读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1) 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学生作文中常见来自课外阅读的词汇、句式和修辞等。 (2) 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的思维材料。“文成于思, 思源于学”, 学生凭借一系列的阅读材料, 会不断地进行思考, 从而使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深刻性得到加强和发展, 随之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3) 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材料, 学生作文的大部分材料来自阅读所得。 (4) 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知识。如怎样开头、结尾, 怎样组织材料、确定详略, 怎样过渡、照应等作文知识的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量的阅读。 (5) 为作文积累了健康的人文情感。一本好书, 往往能使一个人的生命从此放出光彩。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 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刻, 情感逐步升华, 他们从名人名言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从童话寓言里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寻求成功的秘诀。从此他们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二、大量练笔是快速作文的有力保证

读了不会应用, 等于白读。作文就是要把自己所读的各篇文章中的笔法借鉴下来, 用于写文章。倘使不读, 那是决计不会做的。这样看来, 读、写有连带的关系, 所以应该兼顾并重。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同时, 练笔是绝不能少的。

(一) 练笔与大阅读课相结合。

1. 练好读书笔记 (设有专用本) 。读书笔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摘抄型。摘抄名言警句、优美片段、自然科学知识等。这虽不算作文, 但是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材料。

(2) 归纳型 (提纲型) 。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的梗概。它是分析与综合思维形式的具体运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

(3) 感想型。即读后感, 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它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叉使用的特点, 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4) 评价型。就是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人和事, 由学生自己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美与丑等,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创造型。即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情节和线索, 经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新情节、新故事, 比如扩写、续写等, 这样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2. 利用由阅读活动带来自身体验安排材料作文。

由于将“自由读写”纳入课内, 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应减少, 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我的思路是: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读中学写, 举一反三。

(二) 优化课堂教学。

1. 以导为主。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不少于20分钟。

2. 以读为主, 字、词、句、点 (标点) 教学步步落实, 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按课后题要求课课达标。

3. 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争取每堂课都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高潮迭起, 学有余味。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写作作文 篇4

吃饭间,妞妞向妈妈讲述了上语文课的情景。

新学的课文是《圆明园的毁灭》,在课堂上,为了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周老师要求孩子们自由提问,谁会谁就解答。有同学问:“老师,他们为什么说烧就烧了?咱们为什么不反抗?”

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妞妞一个人。用妞妞的话说:这还用问吗?清政府软弱无能呗,哪抵抗得了啊。然后就根据自己读过的一些史料,大概阐述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平心而论,妞妞并不是一个很张扬的女孩子,相反倒有些内敛,很多时候,不愿意显摆自己,当然除了上课时间的回答问题,那是别当另论的。不过即便如此,回答这个问题以后,妞妞还是对自己挺满意的,有点小得意的味道。

还不忘对妈妈说:“幸好我读书多,回答这些问题,小菜!周老师说了,到了初中,都是写议论文,就更需要大量的阅读,然后引经据典,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呢!我喜欢看书,以后还还要看很多的书!”

妈妈对孩子的表现自然是满意的。不过后面妞妞的话,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呢?想了想,问题出在对阅读的理解上。阅读难道是为了写好作文吗?宝贝儿,妈妈可一直不这么认为。

今天的话题由史书引起,咱今天就说史书。

由于妈妈历史知识的欠缺,从小就引导你读历史故事,当5岁的你在书店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书店阿姨的惊叹让妈妈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当你1年级未上完就把《少年史记》读多遍时,妈妈知道你对史书已经产生了兴趣,当你再大点开始读少儿版《世界五千年》和《世界通史》之类的书籍时,妈妈更感欣慰,这些书,妈妈可是一点都不喜欢看。再后来呢,妈妈已经跟不上你了,遇到这类话题你要么找爸爸,要么回老家时和上高中的哥哥交谈。于是妈妈放心了,对于史书的引导,妈妈完全可以放手了。

不过,仔细想来,妈妈为什么要引导你读史书呢?仅仅是为了那点虚荣?或者为了拓展你的知识面?或者如你现在所说,写作文的时候用得着?都不是孩子,“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对历史的了解中,我们要学会的是思考,远看历史,近看的是现实,历史给我们的`有经验,也有教训,妈妈很欣赏你这篇博文文章结尾处的,引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读史可以明智,或许,在妈妈的内心深处,更希望你通过读史书而立志吧。

阅读是写作的指南针 篇5

从近年来高职高专学生的AB级、四六级水平测试来看, 许多考生的写作成绩处于及格线以下。英语写作成了他们十分头疼却不知如何提高的一个项目, 也是制约测试成绩的主要障碍之一。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犯以下几种错误。

(一) 语言错误。

语言错误是学生在作文中最普遍的问题, 包括单词拼写错误、词语搭配、时态语态、标点等语法错误, 还包括学生受母语影响所写出的“中国式英语”。

(二) 缺乏写作技巧。

学生对写作技巧掌握的不足往往体现在文中所使用的句式上。有些学生一味地使用短句、“主—谓—宾”“主—系—表”这类结构的简单句。即使使用了长句, 用的也是and, but, because等最简单的关联词。在课堂上学过的其他关联词却不敢使用, 偶尔用了, 也会出现使用不当、语句不通等错误。可见, 对过渡词的正确使用、句式的多样性都无法做到, 文章自然就枯燥无味了。

(三) 审题不清, 主题不明。

有的学生在考试中因为没有仔细看清题目、写作提示和注意事项等就急于下笔。也有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 看不懂题意就妄自猜测, 造成离题。有些学生虽然看懂了题目要求, 文章的开头也是按照要求进行写作的, 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能贯彻到底, 文章内容偏离中心, 造成整体上的主题模糊不清。

(四) 组织结构混乱, 文章条理不清。

许多学生写作时没有组织文章的好习惯, 不打草稿、不列提纲, 甚至对文章结构没想好就提笔写了。想到什么写什么, 要么前言不搭后语, 要么啰唆反复。这样的“自由”写作必然不能紧扣主题, 再加上有些学生表达能力欠缺, 即使用汉语都未必能表达清楚, 当使用掌握得不熟练的英语进行表达时, 情况更糟。句子与句子之间关联性弱, 内容跳跃性大, 读者不知所云。

一般来讲,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最后学但也是最难学的一种。长期以来, 国内外语言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都强调听、说能力的重要性。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者把写作当做巩固知识, 特别是巩固听说的手段。但是, 交际语言教学 (CLT) 对写的理解有所不同, 认为写作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一项重要技能。从国内外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来看, 语言输入和输出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的实际应用, 更是以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相对且统一的存在而实现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 输入是第一性的, 输出时第二性的。语言学习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英语写作是语言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有序输出的工程, 因此, 阅读对于提高写作水平至关重要。

(一) 阅读为写作提供语言知识。

阅读是信息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能使学习者从阅读材料中获得有用的词汇、语法、固定句式、固定搭配、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很多高职学生而言, 学习英语的一大难关就是词汇。他们对于等级考试中的写作束手无策, 难以提高, 有话说不出来,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因为受词汇量的限制。而一个学生的词汇量大小有直接取决于其阅读量的大小。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加深对已掌握单词的理解和记忆, 使这些词汇在多次接触和运用中得到巩固。根据信息加工理论, 对信息多一边识记, 也就多一遍加工, 学生对已学的单词多接触一次, 理解就加深一次, 对这些单词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其用法的了解就更深入和全面, 从而加深记忆。学生通过阅读学习, 可以积累一些英语格言、警句, 掌握习惯用语、固定句型, 丰富书面语言, 为写作构建一个更大的英语语料库。

(二) 阅读为写作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们直接感觉和领悟语言的一种能力。英语语感的形成来源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在语言实践中, 人们通过看或读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知识, 使之逐渐产生对英语语言的直觉认知, 从而淡化汉语的干扰, 形成英语的思维习惯。显然, 学习者在阅读训练中通过分析语料在体裁、结构、内容、语言上的特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英语语感会在学习者的写作过程中发挥作用, 有可能自觉地排除汉语语言和思维的干扰。

(三) 阅读为写作培养谋篇能力。

阅读中通过篇章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构建篇章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都是建立在语篇的基础上的, 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并不是简单的“词汇+语法”。因为即使词语再准确, 内容再生动, 没有一定的篇章知识和构建篇章的能力, 就会有文无篇。而构建篇章的技能是可以在阅读学习中获得并发展的。阅读模式告诉我们, 高一级的信息影响着低一级的信息加工。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通过揣摩作者意图, 把握全篇的整体结构, 通过对每个段落层次的分析, 领悟文章逻辑联系及作者采用的各种衔接手段, 领会文章各种表现手法和谋篇布局的特色, 并借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 增强篇章意识, 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构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为写作准备必要的技能。

为了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 促使其提高写作积极性, 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要增加英语实践活动, 尤其是扩大阅读量, 进行高效阅读, 开阔视野, 增强英语语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写作训练和阅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阅读中学习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以及如何借助已有知识围绕主题进行论述。

阅读作为一种语言技能, 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 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阅读活动是一种多种因素、多项交流与反应的复杂解码过程。它不仅需要文字、语言、世界等方面的知识,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者可尝试以下高效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计时阅读 (timed reading) 。

选择难易适度的文章, 阅读时先记下“起读时间”, 阅读完毕, 记下“止读时间”, 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速度, 也可以与几个人同时开始读一篇文章, 比较阅读速度。为了检验速度与理解率是否合适, 可阅读配有10个阅读理解题的文章。读完文章后可根据阅读时间和阅读理解的正确比例指导阅读。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时, 理解率保持在70%左右就可以了, 速度应当不断调整和加快。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 不宜太长。因为计时快速阅读, 精力高度集中, 时间一长, 容易疲劳, 精力分散, 反而乏味。

(二) 扩大视幅 (broadening eye span) 。

扩大视幅是高效阅读的一种技巧。它是指在阅读过程中, 要扩大眼睛在阅读材料上每停留一次所能感知的文字的广度。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 迅速将文字符号转换为词义的过程。一般说来, 我们的视幅总长度可达到4~5厘米。所以在阅读过程中, 要尽可能扩大视线在文章每一行的覆盖范围, 将尽可能多的单词收入视线范围之内。眼睛所注视的范围越大, 输入大脑的文字内容也就越多, 我们的阅读速度自然也就越快。

平时阅读时, 不能逐词阅读, 要不断训练自己从“点读”过渡到“句读”、“段读”, 让识别幅度覆盖一个完整的思维单位, 学会整体认读、整体理解句子意思, 并熟悉句子的结构和词语的习惯搭配, 切忌读破句。

(三) 缩短视时 (quickening eye movement) 。

阅读时, 若视幅相同, 谁的停顿时间短, 谁就读得快。这就要求读者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脑快速反应, 目光快速移动。想要达到此目的, 关键是眼机能训练, 使眼机能灵活自如, 达到视幅、视停、视移等视觉最佳状态。可用跳读法训练这一技能, 即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的连续运动。

(四) 略读 (skimming) 。

略读又称跳读 (reading and skipping) 或浏览 (glancing) , 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 是在阅读过程中, 迅速获取文章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读者感兴趣的信息。换句话说, 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可跳过某些细节,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略读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1. 利用文中的标题、斜体字、黑体字、脚注、标点等, 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以便了解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等;

2. 以一般阅读速度阅读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落, 力求抓住文章大意和风格;

3. 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尾句, 掌握段落大意。

(五) 寻读 (scanning) 。

寻读又称查读, 同略读一样, 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熟练的读者善于运用寻读获得具体信息, 以提高阅读效率。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 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 而对其他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不需要的内容, 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例如, 在车站寻找某次列车或汽车的运行时刻, 在机场寻找某次班机的飞行时刻, 在图书馆查找书刊的目录, 在文章中查找某一日期、名字、数字或号码等, 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寻读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按照资料编排形式, 浏览目录、索引、专栏标题、编号等, 寻找所需材料;

2. 利用章节标题或说明去查找, 确定所需材料的范围;

3. 迅速查读包含所需信息的章节, 直到找到所需的信息。

阅读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导以外, 还必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做到持之以恒, 不断积累, 逐渐改进阅读方法, 才能为英语写作奠定语言知识基础, 积累英语语感, 学习文章的框架结构, 为写作准备必要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曾亚平.英语阅读与写作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8.

[2]瞿宁霞.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现状及对策[J].今日南国, 2009.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邓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南名族学院学报, 2004.

阅读是写作的指南针 篇6

首先, 阅读能培养语感, 提高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语句欠斟酌, 语言不简练、连贯, 由此导致作文表情达意受影响。教学实践证明, 多阅读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反复强调, 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 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语感, 让学生通过阅读熟悉句子, 整体把握句子的意思, 由理解达到运用自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是要求熟读背诵的。课后练习要求仿写这段话。有学生在练习中这样写道“:从农村来城里生活, 感觉非常特别。不必说弧形石拱桥上行驶不断的车辆, 也不必说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单是城北的小广场就热闹非凡。大人们在这里闲聊, 扯家常, 小孩们在这里追逐玩耍, 生意人为了招揽顾客, 也趁机吆喝起来, 声音此起彼伏, 场面热闹非凡。”这是一个通过加强阅读提高了写作能力的很好例证。

其次, 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知识。自小学学习语文开始, 从字的认识, 词的理解, 句子的含义分析, 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从对一种文体的初步认识再到写这种文体的作文等, 无一不是在积累知识, 扩大知识面, 丰富写作知识。就拿文言文的阅读来说吧, 著名教师步根海先生这样说“:文言文读多了, 对许多典故就了然于胸, 既丰富了知识, 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若积累到一定的量, 甚至可以在写作中信手拈来,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在阅读中怎样积累知识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背诵和作笔记。通过背诵把外在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转化为写作能力。作读书笔记形式多种多样,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读书目的等形成自己的风格, 但读书笔记不仅仅要记录所见, 更重要的是还要记录所悟。阅读中的背与记是相辅相成的, 作好了这两件事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 通过阅读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进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它蕴涵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 而这种感情一般寄寓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 会受到作品中人物情绪的感染, 有是会与他产生思想共鸣, 有时会随着他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不知不觉中, 我们的情感已经与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

初中语文课本中, 美文不胜枚举, 我们阅读这些文章后, 体会到了《背影》中父子情深;朱自清在《春》中对春天的赞美;我们对孔乙己的命运深表同情, 同时更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控诉……多阅读, 我们不仅能体悟作者的情感, 还能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 这样潜移默化, 写作能力也就相应提高。

第四, 阅读可以激发灵感, 有利于写作创新。在科技飞速发展, 信息、知识爆炸的今天, 写作明显不能停留在一般水平, 它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进行创新, 具有新的意义, 才不致于被埋没或淘汰。《白门柳》是作家刘斯奋先生们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 它主要描写在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 一些文人的价值取向、人生归途、精神面貌等内容以及明朝残余势力抗清、灭亡的过程。一位中学生在读了这部小说后, 写了《在抉择中经受考验———读〈白门柳〉有感》的文章, 文章中谈了自己对在和平年代“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 是一篇充满个性, 新颖独特的文章。

总之, 要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要加强阅读。“阅读”这潺潺活水注入“写作”大渠, 写文章就会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摘要:自从提倡素质教育以来, 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有了一定提高。然而, 由于不具备考察听、说能力的条件, 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我们日常教学的重心自然落在了读、写上, 且为此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即使这样, 从历年考场作文分析情况看, 学生的作文仍写得不理想:构思零乱, 内容不具体, 缺真情实感, 语言苍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 除了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外, 没有打好写作基础——阅读, 没有处理好读与写之间关系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阅读,写作

参考文献

[1]黄友胜.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年04期

上一篇: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下一篇:产品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