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课

2024-09-24

阅读写作课(精选12篇)

阅读写作课 篇1

摘要:初二是初中英语学习的转折点,词汇量增加、阅读量变大,成为学生们在初二英语学习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以一堂公开课为例,从授课前准备到授课过程再到课后总结反思,逐步介绍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有效上好初二英语阅读课、强调初二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策略

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初二英语学习相较于初一也有了较大的不同。初二英语学习,虽然基本知识结构并无太大变化,但是阅读量增大了,而且文章中的知识点也非常多,于是大部分学生认为阅读比较难学、存在阅读障碍。因此,如何上好初二英语阅读课、如何进行科学的阅读教学成为老师们首要关注的问题。那么,阅读教学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如何进行科学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如何检测阅读教学效果呢?

一、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分析教材,设定教学目标

1.储备信息、分析教学材料。在上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大量的信息收集储备。解读《英语课程标准》,参考教材,分析教科书等,从而准确发现当次课在整个话题中的地位及作为,这些都能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保证课堂的科学、流畅。以我上的公开课为例。授课内容为仁爱版英语八上Unit3 Topic2 Section C.该话题通过学习关于音乐的种类、乐器、音乐家的故事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同时以此为载体训练学生在该话题上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按照话题教材的设置,Section A和Section B为听说课,而本次公开课Section C为读写课。本次课读写活动旨在训练学生能读懂与音乐相关的小故事,并能通过书面活动表达个人喜爱的音乐类型以及对不同类型的看法。

2.准确定位、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准确定位了授课内容在整个话题中的位置和作用,这也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设定的仁爱版英语八上Unit3 Topic2 Section C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能读懂关于作曲家莫扎特故事的短文;

能描述并写出自己最喜爱的音乐家的短文。

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技巧、克服阅读障碍;

巩固阅读、加强写作,提升读(阅读)写(写作)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初步鉴赏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

通过音乐鉴赏和介绍乐器、音乐家等,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二、 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设计,加强阅读策略的渗透意识

在确定好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设计又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时时关注阅读技巧的指导和阅读策略的渗透。接下来,我就根据所开公开课的具体教学步骤进行展开讨论。

1.热身、复习及导入。热身、复习及导入这三个部分在一堂课的前段,为整堂课的成功与否埋下伏笔。它们看似各成一体,却又围绕话题、环环相扣。本次的公开课,围绕本话题关于音乐的主题,将课程定义为音乐鉴赏课。因此,热身环节设计的是师生同唱在Section A中介绍到的My heart will go on,现场师生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效果很好;然后判断其音乐类型、复习所学分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常说英语课堂导人的好坏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常用的导入方式有:谈话导入、歌曲导入、悬念导入以及竞赛导入法。而此次公开课,我设计的导入方式是音乐欣赏。播放莫扎特的代表作品,从而引入新课。

2.三段式阅读教学。按照教学环节,目前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经典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读前环节(Pre-reading)、读中环节(While和读后环节(Post-reading)。在这个三段式的阅读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阅读策略指导是相当重要的。据我们所知,英语教学是初二英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而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内容。阅读策略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为了充分理解和学习文章而进行猜测(predict)、确认predict结果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而采取的阅读方法或者说阅读技巧。因此,渗透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强化阅读策略意识。接下来,我将根据阅读教学经典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解读。

(1)Pre-reading读前环节。读前任务的设计,目的在于先熟悉新课内容,通过问答、free talk等形式,让学生们大胆预测(predict)新课要谈论的主题。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现场授课情况引出部分目标词汇。阅读课并不提倡将所有生词像听说课那样先引出,而更多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

( 2 ) W h i l e - r e a d i n g读中环节。读中环节是通过略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细读(Careful Reading)等步骤对文本进行解读。

1)略读(Skimming)。此环节旨在了解文章大意,设计的问题也多为判断主旨大意题。可以请学生们快速浏览文章或者观看flash。阅读策略上引导学生通过浏览首尾段落和其余段落的主题句,快速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关注关键词汇。

2)扫读(Scanning)。扫读是略读的延续,依然关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我这堂公开课扫读环节设计的是再次浏览文章、概括各段段落大意。目的在于让学生从面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而阅读策略上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从整体到局部,从而对全文有个完整的认识。

3)细读(Careful Reading)。也可以换个说法,叫做找读(Search Reading)。就是详细阅读文章、寻找和预设主题有关的信息。所以在阅读策略的指导上,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和预设主题相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在文章中做标记。此次公开课,在细读(Careful Reading)环节设计了两步:细读填表和细读回答问题。而这两个步骤也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

4)再读。通过略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细读(Careful Reading)这三个环节,学生们对文章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是引导他们齐读文章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标注语言点,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清除阅读障碍。

(3)Post-reading读后环节。读后阶段通常指的是巩固和拓展环节,教师们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活动来检测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并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这不仅可以检测阅读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

3.阅读延伸。教学中常常设计在Project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们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体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本节公开课,学习了音乐家莫扎特的小故事、欣赏了莫扎特的作品,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对音乐这个话题的兴趣。于是设计了两个任务:

(1)Survey(调查),请学生们去采访同学们最喜欢的音乐家,同时也可提供一下问题给学生参考。如: Who is your favorite musician ?

What do you think of him/her ?

Why do you like him/her ?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him/her when he/she was young ?

(2) Write a short passage.这个环节的设计让阅读教学从读落实到写作上,并且培养了学生将表格转换为短文的能力。

三、课后反思,探究总结阅读课型的教学方式

毫无疑问,在初二英语学习中,阅读的教与学是重中之重。教师们应当注重每次阅读课后的反思与总结,带着探究的精神去发现、总结阅读课型的科学教授方式。通过回顾阅读教学--分析教学效果--寻找问题--总结教学方法的过程,从而真正把握好阅读课的教学。

结语:初中英语阅读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教师们应当立足于课标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并能进行材料的整合和灵活运用,加强授课过程中阅读策略的渗透,并能及时反思总结、反复打磨,从而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打造优质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

阅读写作课 篇2

——观2016年全省高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顾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教师们也在不断地摸索英语教学。新课改一改过去英语课堂中传统的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的做法,对英语教学提出新要求: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及策略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对此,转型中的教师们也能做到整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话多活动,亦或者根据学生情况增删教学内容,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着课本从头到尾、逐字逐句、一一翻译。调整后的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这样的教学真的有效吗?

阅读课是英语教学中的传统课型,是核心课型,也是成熟课型。传统阅读课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这次9月27、28日苏州的教学观摩更新了我对于阅读课的部分观念,让我反思如何才能上好一堂阅读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练好基本功——口语

要进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师流利的口语是基本所在。本次观摩中,各位教师尽管教学风格各有不同,但人人都有一口流利地道的语音。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反应快,没有丝毫停滞,思维灵活,口语的运用堪比母语,自然流畅。如果教师拥有这样良好的基本功,在平时教学课堂中长此以往地熏陶学生,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怎会差呢?反观自己平时上课,贪图方便而使用汉语教学,实为损失了培养学生语音语调的大好机会。

二、细化教学设计 对于我们来说,阅读课的教学似乎就是走一个固定的流程:先导入,再略读,后中心大意;再细读,后判断对错,或填表、回答问题;接着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等。一节课下来,套用这个模式似乎就不会出错。而这次的观摩却让我学到了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导入部分需要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金湖中学的叶华波老师和常州高级中学的张梦婷老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播放了与主题相关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徐州市第一中学的张艳老师和高邮中学的董金标老师都采用了预测的方法,通过标题来猜测这篇文章会描述父子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各位教师的导入都将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后续的阅读。

其次,说到中心大意的概括,平时自己上课都是给出问题,让学生略读后回答问题,再给出答案,并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概括文章所需的技巧。而这次的参赛教师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几乎都使用到记叙文的五大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通过回答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这篇文章的内容,并通过对学生的概括进行润色后给出参考答案。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我相信学生在以后的读写作文训练中遇到记叙文也会想到通过寻找五大要素来进行文章主旨的概括。

再次,关于细读文章,平时自己上课总纠结于是否要讲单词或长难句,通过这次观摩我发现,对于有碍文章理解的单词以及句子还需进行简单讲解。例如,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的周婷老师细读展开前就将文中的航空站等单词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一遍,以便学生理解。金湖中学的叶华波老师,高邮中学的董金标老师,宿迁中学的丁洁老师和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费晨老师都对文章中的一些长难句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其中的情感色彩,进一步描述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升华情感。其中,在分析文章的同时董金标老师将reading strategy—writing characteristics贯穿其中,条例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整体教学。丁洁老师运用三层对比,将这对父子与周边的人进行比较,并深入探讨其作用。通过活动的展开和思维的碰撞,学生对故事中的父亲的言行和性格有一番深刻的认识,然后抛出问题:What will happen if parents show love to their children mainly in the form of material and money?引发学生的思考。

最后,在小组讨论及成果展示时,教师绝不仅仅只是提供平台,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参与其中,不能放任不管。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参与其讨论,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三、提升个人魅力 在课堂上,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本次观摩会上的教师风格各异:有和风细雨式,活泼直爽式,温文尔雅式,开心快乐式。无论什么样的风格,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无不彰显个人独特的魅力,散发迷人的光彩。亲和力强,感染力强的老师,则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染了观摩的教师与评委,不知不觉中,一节课飞逝而过,让人惊叹之余亦回味无穷。

当然,优秀的教师不会在课堂上唱独角戏。除了设计组织好学生的活动以外,教师大部分时间要放在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上。注意提问的深度与广度,及时灵活地解决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问题,这些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四、课件的设计与演示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一切有助于教学的,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的都可以运用。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其内容的选择与表现策略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是否有利与语言知识的构建,课件信息量是否适度,运行是否简单、操作灵活、兼容性强,课件画面色彩是否柔和,声音动作搭配是否流畅和谐,是否趣味性强,可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在内。其中周婷老师的三分钟限时阅读插件,费晨老师的课件模版都很有新意,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小学阅读课的结课特征 篇3

关键词:概括性;拓展性;主体性

一、结课要有概括性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要遵循新课导入、讲授、总结的教学规律,当我们引领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就必须要对所学的知识、能力进行归纳概括,结束学习。有句格言说:“没有结束语的结尾贫乏无力,可是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所以,教师的结束语只有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一语破的,学生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元素是那么平凡、普通、真实、亲切,那一藤、一叶、一花、一竹、一鸡、一鸭、夏晚、秋夜,无不那么自然、和谐、甜蜜!乡下人家的所有生活元素汇集在一起,便是一幅画,一支歌,一首诗!用诗化般简练的语言结课,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文章表达的主旨。

二、结课要有拓展性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喜欢采用拓展延伸的结课方式,它既能把课内外的知识有效联系在一起,又能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的认知数量与认知性质结构经过课堂教学的“同化”与“顺应”后,认知结构需要再次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因此,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新的视界,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创新能力。

三、结课要突出主体性

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教育家,或者著名作家,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对语文有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与小伙伴的交流中学习,年龄的差异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代沟,对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就不能完美的完成,学生之间却可以畅通无阻的互相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老师担任好配角的形式,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努力做到学生是主角。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再经过老师来对其进行完善,让学生可以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创设情景,在阅读中也应该做到这样,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讨论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例如,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读后感交流的活动,教师不限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方向,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挥,由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能力。

四、创设阅读思路,贯穿全文

情景教学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达到学习和教学的统一。

在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与教师的不同,所以我们要抓住他们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措施,引起學生的共鸣,从而能更好地阅读。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精巧的设计思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状态,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假象模拟对阅读内容有大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针对性教学,让学生有明确的阅读思路和理解思维,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写作课 篇4

低、中、高的阅读课,所研制的教学内容,应有较大的区别。低年级的阅读课 ;与中年级的阅读课,闭上眼,一听即明。不是老师的语气、语调儿童化一点,方式、方法多一点,而是教学内容本身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以为,低年段主要指向“朗读”和“写字”,中年段主要指向“朗读”和“理解”,高年段主要指向“默读”和“写作”。低年级的朗读没抓好,读书没个样子,拿腔捏调,停顿划一,呆板无生气,中年级想改变,怎一个“难”字了得。低年级的字没抓好,握笔姿势不正确,书写习惯不好,若非痛下决心,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学科能力的获得,也有关键期。错失了关键期,后期付出数倍的代价也难换来当初稍加留意就能有的成效。

低年级的阅读课理解了读起来才入味 ;有的时候,也有要说写法。二年级小朋友读不懂《青蛙看海》,他分不清文中的对话,谁说的。文中,“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省略提示语”,四种写法全有了,这个不讲,会有同学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然而,内容的理解、写法的理解不应成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学生,多用整体来学习,朗读是整体感知的重要手段。中年级也会斟酌字词句,却不应成为中年段的教学重点。我和我的团队也对三四年级的课文进行指向写作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只是个案和尝试。

低年级,两年的朗读训练到位,中年级的朗读稍加注意,学生就入情入味,省出的时间可以用到“理解”上来。阅读中的理解能力,中年级两年时间,够吗?

“阅读理解是个筐,什么题目都能往里面装”,阅读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1)看拼音写词语 ;(2)写近义词、反义词 ;(3)填关联词语 ;(4)组词 ;(5)填标点符号 ;(6)解释词语 ;(7)给短文加题目 ;(8)仿照文中句式写话 ;(9)找出文中某一段话中的错别字 ;(10)根据文中句子选合适的词语 ;(11)说说文中开头或结尾等的写作方法 ;(12)把文中带问号的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13)把文中不带问号的句子改成带问号的句子 ;(14)把文中的某句说话句改成转述句 ;(15)写出几个如文中ABAB之类的成语 ;(16)文中所举的名著,你能写出它们的作者吗?(17)诸葛亮复姓“诸葛”,你能再写出几个复姓吗?(18)短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你能再写出两个故事的名称吗?(19)划出文中的一句过渡句 ;(20)请你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跟出题的人“斗”题型,你永远斗不过。跟出题目的人“玩”躲猫猫,他在暗处,你在明处,输的只能是你。要练扎实阅读理解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有了火眼金睛,不怕他频繁地换马甲。小学的阅读理解的基本功究竟有哪些?(1)概括的能力和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和方法 ;(3)联系生活谈理解的能力和方法 ;(4)寻找关键句、关键词来理解的能力和方法 ;(5)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和方法。以上五项,中年段四个学期,几乎一个学期练一项就够了。

高年级,也要概括,也要联系上下文,也要寻找关键句、关键词,也要联系生活,也要读懂言外之意,但不是新授,而是巩固性使用。好比去驾校学车,开车是新手,老师要一步步地教,你要一步步地练,全神贯注,马虎不得,不然非挨骂不可。开车两三年了,边听新闻边开车,边聊天边开车,这时开车巩固性使用、习惯性使用。花在理解内容上的时间少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写作奥秘的探究上。

大家担心中年段的阅读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概括能力,此文想到就练,彼文没想到就不练 ;此文的概括,从题目入手,彼文的概括,没什么切入点,不干 ;彼文的概括,从人物关系入手,彼文的概括,又没主意了,随它。用“关键句、关键词”,按说,要由易到难,一步步、有层次地推进,然而教材并没有给你这个方便。因此,我期待的教材,低年级的选文以“朗读”为线,选择适合朗读的 ;中年级的选文以“理解能力和方法”为线,每个单元或每几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理解能力的训练、理解方法的习得 ;高年级的选文以“写作奥秘”为线,选文所呈现的结构上的特点,表达手法上的特点,非常清晰,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的作文现状。

从“语文课”到“语文课程”,课改给了我们超越教材的尚方宝剑,能不能用,敢不敢用是个问题。剑,用得不好,不只会伤人,也会伤自己。一旦误伤,给不给你疗伤,难说。教育改革要底气,更要勇气。有了突破的勇气,才有突破的可能。

七、读者问:是否每篇课文都要指向写作?

高年级,也不是所有的阅读课都指向写作。这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必要的清醒。

第一,古诗文不主张“指向写作”。(1)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主攻白话文。小学课文里的白话文,内容理解上学生没什么问题。古诗文,内容上要搞明白,费时不少 ;(2)古诗文要精炼、凝练,学生作文要“温饱”,要字数 ;古诗文讲音韵,也高于学生现状 ;(3)选编古诗文,主在接触、了解、诵读、积累 ;也有古诗文,主在教做人、教做事,如苏教版的《古今贤文》。

第二,语文老师功力不足,导致无法“指向写作”。我写不好现代诗,教学现代诗自然不能有效地指向写作。设若A老师,现代诗的写作高手,他教现代诗,定能从中发现很多的写作秘密,进而找到高年级学生能接受的那些秘密。《小学生小古文100篇》,不少老师拿来用,大都止于读读、讲讲、背背,创始人朱文君老师,带学生感受古文的节奏,学生用“之乎者也”, 改白话为文言……老师有内功,小古文也能指向写作。2014年,“新经典·小古文”课程项目组、《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发起了“全国首届小学生小古文仿写、创编大奖赛”。不指向写作,小学生能写出小古文?然而让一般无功底的教师教小古文,也指向写作很困难。

第三,确有适合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的课文,不妨指向内容。人文关怀、道德关怀,每个老师的事 ;人文性、道德性,在于日常的教育生活。然而文以载道,有的课文的内容、意义,对学生当下的思想、认识,确有很好的价值。《少年王冕》,写王冕的孝顺、好学。孝在哪里?(1)让母亲“安心”。母亲说没钱供王冕读书,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快活。王冕的话,“安”母亲的“心”,孝 ;(2)让母亲“放心”。母亲要王冕处处小心,早出晚归,王冕一一答应,“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不让母亲担忧,孝 ;(3)让母亲“暖心”。“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王冕家穷,数月不闻肉味,常事。母亲吃着“腌鱼腊肉”,心里暖烘烘的 ;(4)让母亲“开心”。“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的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孝使然。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家境贫寒,10岁放牛,王冕刻苦自学,看书,写字、作画,母亲看到眼里,更安心,更放心,更暖心,更开心。至今,我教《少年王冕》,依然没指向写作,依然讲安心、放心、暖心、开心。如今的孩子,太要“孝”的教育了。

第四,为学生提供信息、方法的课文,也不宜指向写作。如,苏教版第9册的《精读与略读》《读书莫放“拦路虎”》,意在学生能于日后读书,运用“精读”和“略读”,注意扫除“拦路虎”。

第五,要重申,绝大多数的白话文都可以、都有必要指向写作。名家名篇,痕迹不多,然仔细查看,亦有蛛丝马迹。苏教版的《船长》,即人教版的《“诺曼底”遇难记》,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船长的崇高人格,高年级学生不难,教学的重心移到写法上,如文中的省略提示语的对话——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为什么不写提示语?必须不写 :急切、紧张,尽在省略之中。

最后第二节,有这么一段——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船长抱着必死的决心,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获救的人们呢,大副呢,克莱芒呢,肯定有话,哭喊着劝船长 :“你不要那么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船长,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况且,这又不是你的过错!”“船长,你就不想想你的妻子、孩子吗?”“船长,跟我们一起走吧!”雨果为何不写?写了,阴森、肃穆,破坏了,船长那冷静到冷酷的形象,淡化了。

《船长》拍成电影,会有劝解的镜头吗?我猜有。文章不写,电影和写作的表现手法、表达奥秘,又有不同。

八、读者问:阅读中的意义理解真的重要吗?

没有一种学习,不要理解文本的意思。做数学题也要,而你不能说,意思的理解是解数学题的核心能力,数学题字面的意思,跟它所要训练的推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一回事。数学题,一时不懂,读几遍,意思把握住了 ;实在不懂,老师轻点,学生也明白了。

读课文,要理解课文的意思,不理解课文的内容,怎么去理解课文怎么写的?我只是说,理解白话文的意思,没有你想象中的难,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意思的理解,对于识字的人来讲,那几乎是自然反应。看电视剧,边上不用站个人解释,意思的理解有先天性。没有一部电影,很好看,很感人,却要配个解说员。

读下的文字,好比吃下的食物,十有八九,不用按摩你的胃,也不用吃健胃消食片,胃天然地有消化功能。吃下的东西消化不了,要么吃错东西,要么胃有毛病。六年级的学生读六年级的课文,四年级的学生读四年级的课文,二年级的学生读二年级的课文,又是白话文,意思理解不难。中考,6门功课640分,阿弟考了236,其中的36分,估计判断题、选择题蒙对的。只好上班摸车床。摸了几年,成了小师傅 ;摸了几年,成了中师傅,摸了几年,成了大师傅,心思活了,自己干。自己干,真活了。有闲了,装斯文,看报纸了。怎么看?翻一下,扫几眼,不好看,翻过去。哪个吸引他,看上三五分钟,过了。几次三番,几次三番,我终于忍不住,问 :阿弟,你看得懂吗?阿弟甩报纸,大怒 :哥,我连报纸都看不懂吗?!

我怎么不担心呢?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中考语文不满40分的人,我能不担心吗?而生活中的他,阅读报纸的意思、杂志的意思,真的没有障碍。作者大都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来写作的,写的时候,多以普通读者一读就懂为基本目标 ;专业论著,另当别论。教学将文本的意思复杂化了,复杂到了作者也想不到的地步。凡要导演跑来解说才看得懂的电影,不是坏电影就是不该这个年龄来看的电影 ;凡要老师苦口婆心讲解才看得懂的文章,不是坏文章,就是不该这个年龄来读的文章。22岁读《菜根谭》,没感觉。32岁读,爱不释手。书的内涵,没到那年龄、那阅历,强求也没用。意思的阅读,边上不用站个人絮絮叨叨,哪怕此人是专家、教授。

高年级大多要预习,课文读了两三遍,内容十有八九知道了。以读为主,就这理儿。我们小的时候,语文老师教《王二小》: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王二小遇到了谁?他怎么做的?敌人把王二小怎么样了?八路军怎么样了?问与不问,其实没多大区别。意思的理解,阅读的自然属性,多少年来,阅读的自然属性上,我们耗费太多,成效自然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是不要意思理解,而是取消那些不放心的、没必要的问。

有没有学生读不懂的?有。三种情形会读不懂文本的意思 :第一,缺少相关的知识背景。如《船长》,哈尔威船长明明可以获救,偏偏选择“死”,背后有当时的“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契约、契约精神。第二,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心智没到那程度。你让三年级的孩子理解“含情脉脉”?第三,遭遇新鲜的写法,如《船长》中的“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第一种情况,容易解决,出示资料或讲解,即可 ;第二种情况,往往无法解决,班上有同学情窦早开,理解了“含情脉脉”,环节看似顺畅了,实际呢,除了早熟的,其他人依然稀里糊涂。第三种情况,能解决而没有意识到要解决,即我所说的“指向写作”,理解作者写作上的奥秘。

理解写作上的奥秘,也会促进内容上的理解。苏教版12册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两次写到扫路人的外貌,为什么分两次写?写作上的奥秘。第一次,以为是普通的扫路人,一般的外貌描写 ;第二次,言谈交流后,对老人刮目相看,细致的脸部描写。课文结尾 :“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中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删去“笑声惊动了竹丛中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完全通顺,为什么要写“宿鸟”?鸟儿也舍不得好山好水,一如老人。写作奥秘的理解,推动了学生对意思的理解。“怎么写”的基础是“写什么”,反过来,理解了“怎么写”,回头看“写什么”,清晰了,恍然了。“形式主义”这个中性词,冤屈成了贬义词,一讲“形式”,就有“形式主义”的嫌疑。形式很重要,仪式很重要,“八礼四仪”很重要。

意思理解是我们的基础,但我们追求的不是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身不是目的,理解的背后,站立着“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九、读者问:指向写作的阅读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是不要人文性,不是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是要理性地看待人文性,理性地看待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人文,拆开解,“人”比“文”重要 ;老师这个“人”,重于他手里的“文”。老师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胜于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友人、圈子、办公室、教研组,一切由“人”组成的身边的团体的影响,比书的力量要强大。办公室文化、教研组文化、教师社团文化,对老师的教育态度的影响,比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要强大,不然,发苏氏的书,老师都热爱教育了。升国旗,学生唱国歌,有气无力,你吆喝,响了一阵,又断气喇叭了。为什么?有几个老师在大声地、饱含激情地唱国歌?国旗下讲话,学生站没站相,小动作不断,你呵斥,管了前头,后头乱了 ;管了后头,前头闹了。为什么?有几个老师好好听的?这个发QQ,那个刷微信。升国旗,老师排成行、站成列,老师嘹亮的歌声盖过学生,学生自会变化。

第二,老师的深度解读,听课听来的,参考书看来的。老师所讲的态度、价值观,不是本身具备的,照着资料念出来的。“善”的对立面不是“恶”;“善”的对立面是“伪善”。《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比左冷禅、任我行可恶100倍。“人文性”的对立面也不是“工具性”,而是“伪人文性”。讲台上,老师慷慨地讲“孝”,背地里,老师不孝 ;讲台上,老师讲正能量,背地里,老师没啥正能量 ;讲台上,老师讲“意志力”,背地里,老师也没啥意志力。放眼当今,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老师打着“人文性”的旗号,做着“伪人文性”的事?真实的,接地气的,不拔高的,点到为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背后的意义更为重要、重大。教学《船长》,我真诚地说,有各种理由哈尔威船长可以不死,而他选择了尊严的死,若我,做不到。学生也真诚地说,我也做不到。我说,正因我们做不到,船长们才尤其可敬、可佩。

第三,好的文本本能地有侵蚀力。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所用的力,越少,越表明文本的好,文本的妙。一篇课文,学生自个儿读,不掉眼泪 ;老师一教,掉眼泪了。那不是课文的力量,也不是语文的力量,而是煽情的力量,音乐的力量,视图的力量。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老师花大力气,那文本的表现力、感染力,必有问题。

第四,我不否认阅读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然而,很多人一厢情愿地夸大了阅读的功能。“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它的欠妥性,正像“爱运动的人不会生病”,职业运动员大都不长寿。人的道德进步,本质在于自省。你可以在读书中自省,也可以在电视中自省,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这个“见”,可以是生活中的“见”,也可以是书中的“见”。“见”不是根本 ;“自省”才是。人的社会,总有假、丑、恶。“见”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见”后,“思”了什么。

无线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迎来了一个看视频和看书一样方便的时代,一个看歌剧和看书一样方便的时代,一个音乐会、歌剧、电影随身带、随身播的时代。书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电影《小时代》里的奢华,对青少年的腐蚀力超过你的预料。电影、电视、视频,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在今天,已经超过了书籍。昨天的柯达胶卷,今天只能破产 ;昨天的橡胶热水袋,面对电暖宝,只能破产。明天的3D打印,也将令许多自以为老大的产业破产,书籍也将面临这样的尴尬。

第五,有段时间,校园砍杀接二连三 ;有段时间,姑娘走失接二连三踪。媒体报道那些事件分子都在谴责犯罪分子。模仿犯罪学说,犯罪正是看了报道,下了作案的决心。一部反贪作品,有人读出了正义,有人记住行贿、笼络的招。读书,不在于书中有多少高尚的人,而在于读的人关注什么。关注什么,取决于骨子里有什么。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心理学家也认为,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三岁到七岁。播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种子,最重要的老师,名字叫“父母”。中国最失败的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年轻人生了小宝宝,没一点教育学、儿童学、心理学知识,全凭经验,这是常态。有甚者,小宝宝丢给爷爷奶奶,自己潇洒去。俞敏洪看不惯了,说,中国有50%的家长在竭尽全力爱孩子的同时,也在把孩子毁掉……

种子的力量是巨大的,不信你去看的《种子的力量》。有的时候,上面是块正义的石头,邪恶的种子也会将它掀翻。多年前我在村小,一个夜晚,我沿右道骑车,猛然,一个浑身黝黑的男孩,朝我撞来。我问男孩怎样了。男孩说,没事没事,管老师没事。他认识我。男孩的妈妈从后面赶来。问男孩疼不疼。男孩说“不疼”,那女人提高声调,喝问 :“到底疼不疼?!”男孩连忙蹲下,说“疼,疼”。那妇人要讹我。我认得她,有名的泼妇,也不纠缠,给钱了事。后来,那男孩进了少管所 ;后来的后来,一到18周岁,那男孩去监狱了。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光扣语文的头上,不是道德的光荣,也不是语文的光荣。德育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也不应由一个具体的人承担。香港的老师被明确告知,不用做学生思想工作 ;全欧洲和美国,没有“班主任”一说。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整个社会,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个社会的责任,家长、社会人,都有责任 ;而不只是学校,不只是教师。承认教育的局限性,承认语文的局限性,不是消极,恰是清醒。如此,教育可以全面用力,语文也可以轻装上阵。

工具性、人文性,三七开,可以 ;四六开,可以 ;二八开,也可以 ;六四开,可以 ;八二开,也可以。主张不同,流派不同,才精彩纷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偏重于工具性,课标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在前,人文性在后,此间的顺序,或非无意之举。

十、读者问:一般阅读与指向写作的阅读有何区别?

学校扎扎实实地做课外阅读,学生读了不少书 ;看五年前的毕业班的作文,再看现在的毕业班的作文,没啥两样啊。教导主任疑惑了,为什么读了那么多,学生的作文没变化?

看几十年的书,不一定能写出一本书,正如看几十年电视的你,不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书读多了自然会写作”的谬误正在于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做作诗也会吟”,现在的你,背熟300首唐诗,“不会作诗”几乎是必然结果。

语文课堂里学语文的学生,他们的阅读和一般的阅读有着根本的区别。一般人的阅读,可以是浏览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娱乐性阅读、信息性阅读,语文课上的阅读则是专业性阅读,语文课上的学生是专门来学语文的。而语文的最核心、最综合的素养——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思维,学生最欠缺的阅读思维。此阅读思维一旦形成,学生的阅读品质会发生“质”的变化,教导主任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记者王小兵采访我的作文教学。小兵说,管老师,阅读对作文的作用很大。我侧耳恭听。小兵摄影记者出身,刚进报社,他拍照,别人写文字。总编说人手紧,拍了照,小兵你自己写稿。没办法,小兵找来旧稿,看文字编辑怎么写的。半年后,总编说,小兵照拍得好,文字也不赖啊。小兵的阅读,指向写作的阅读。重读旧稿,小兵关注什么?关注怎么写出来的,文字怎么跟照片配的。

苏州大学的安子教授,钱仲联先生的关门弟子。安子的博士论文,钱老要求用文言。安子说,我抄钱老的文言稿,边抄边琢磨,怎么用词、怎么用之乎者也,怎么反问,怎么强化语气……安子的抄读,指向写作的阅读。每一个写好作文的人,几乎都在有意无意中,闯进了指向写作的阅读世界。多年前,叶圣陶先生说,“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怎样才是“阅读教学教好了”?我以为,必须“指向写作”;不“指向写作”,不去看表达的奥秘,怎么可能写好作文呢?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朱光潜先生反思自己,阅读上的不专业,走了弯路,“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 :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 ;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

——简单来说,先前,朱先生关注内容 ;后来,朱先生关注表达。语文课上的学生,读书要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写什么”,一只眼睛看“怎么写”。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重在练学生的第二只眼睛。有了成效,是否可以如叶老说的,“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不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能解决作文的所有问题。

(1)无法解决学生的作文动力。唤醒学生的写作动力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事。让学生有持续的写的动力,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学。它需要一整套的激励机制。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做不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拙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无法给学生以正确的好作文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学生可获取专业的阅读思维,阅读中领悟写作的秘妙,往后的写作中,不期然地使用秘妙。这并不表示学生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学生作文,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的儿童作文。课文,成人所写,儿童得到的,什么是好的成人作文。作文教学要使儿童明白,真正的作文是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自己的话”,读者若有兴趣,可参见《“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2015年第2期《人民教育》)。(3)学生有了作文动力,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好作文,也写出了不错的作文,作文教学还要做什么?作后讲评。讲评,以学生作文为文本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以课文为文本,两者无法替换。

多年来,作文是阅读的附庸品,作文向阅读靠,靠不靠得上,作文的问题。作文之难,高于阅读,阅读有必要向作文靠呀。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换了“靠”的方向,开启新的征程,谋求贯通读写的新路。

摘要:作文是阅读的附庸品,作文向阅读靠,靠不靠得上是个问题。作文之难,高于阅读,阅读有必要向作文靠拢。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换了“靠”的方向,开启新的征程,谋求贯通读写的新路。

小学生写作课阅读教案 篇5

文章阅读体会以及阅读方法

一.阅读文章

小音乐家扬科

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

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象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扬科八岁就做了牧童。

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

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凡是乡村里能听得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叉“呜呜”作响。有一次他正听得出神,被监工看见了。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也忘不了。

大伙儿管他叫小音乐扬科。奏来了,他常常跑到小河边去做笛子。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村上的更夫常常看见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旅店里有人在跳舞,有时候传出脚踏地板的声音,有时候传出少女歌唱的声音。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调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

扬科用树皮和马鬃,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但是怎么拉,也不象旅店里的小提琴那样好听。它声音小,太小,就象蚊子哼哼似的。可是他还一天到晚拉着。

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黄昏的时候拉。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他悄悄地从草堆边爬过去,爬到食具间门前,门开着,小提琴挂在正对着门的墙上。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哪怕一次也好,至少可以让他瞧个清楚。

一天傍晚,食具间里一个人也没有。扬科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

扬科已经进了食具间。他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但是恐惧愈来愈紧地抓住了他。在草堆后面,他象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可是在这儿,他觉得自己好象是闯进了笼子的小动物。夜静得可怕,月光偏偏照在扬科身上。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过了一会儿,黑暗里发出了一下轻微的凄惨的响声,扬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扬科憋着气。有人划了根火柴,蜡烛亮了。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

第二天,可怜的扬科给带到管家面前,管家看了扬科一眼,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作小偷惩办吗?孩子太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管家把更夫找来,对他说:“带他去,打他一顿。”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象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象一只被抓住的小鸟。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

扬科挨了一顿打。他母亲来了。把他抱回家去。第二天,他没有起床。第三天傍晚,他快要死了。

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

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二、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

内容,思想,语言。

三、掌握读后感写作三部曲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

在阅读中可分为“三步曲”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

第一步曲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

第二步曲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

第三步曲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如此幸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三、学习批注式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使用批注符号。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

“~~~”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2.文字批注。

第一阶段:简单文字的批注,在课前预习时实施。

批注的内容:疏通文字,初见梗概,发现疑问,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启发性批注,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实施。批注的内容:第三阶段:释疑批注,在阅读过程或练习中实施。批注的内容:解答疑问,学习心得,理解要点。

四、阅读下文,试着做批注。

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

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

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

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

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

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枯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

如何上好阅读课 篇6

关键词:学习;培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50-01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表明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许多学校专门开设了阅读课,但是要怎样上好阅读课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

一、教师要为学生把好书籍关,指导学生选好阅读书籍

阅读思想健康、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和环境的制约,对读物缺乏正确的选择,这需要教师注意规范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标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需要,为学生选择好书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收获。有些学校开出了阅读课的书目,教师在规定的阅读书目为重点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课外读物,如具有时代感又充满人文性的期刊杂志,为开拓更广的阅读空间,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籍、人物传记、随笔散文等;为了避免阅读的局限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声读物,如朗诵家的朗读作品等。使学生有广大的选择面并能最大程度的进行选择性阅读。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上好阅读课的关键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减少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潜移默化积累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以阅读促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常用的阅读方法有:

1、诵读。它可以充分调动读者诸多感官接受信息,同时容易使读者充分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境界,沉醉其中。诵读指导的核心在于对节奏、语调、轻重、缓急等方面进行指导。另外,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情感内容应采用与之相应的诵读方式。

2、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字词要通过查字典,问一问,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大体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略读便于摄取要点,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

3、精读。也叫细读,就是一字一句地精细地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圈点批注,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出文章的妙词佳句、优美片段。

4、赏读。就是把划出的部分反复读一读,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5、背读。把文中该背的和精彩的部分,反复阅读以达到能背的程度,使其存进学生的记忆库,成为学生稳固的知识积累,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咀嚼,不断领悟,从中吸取新的营养,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背读的技巧,如理解背读,分段背读,结构背读等。学生阅读时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背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三、教师在阅读课上丰富阅读形式

由于课内阅读课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处在课堂内集体学习的气氛中,而读的又是课本之外的书籍,有助于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乐于读书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朗读、范读、领读、轮流、分角色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阅读与讨论相结合,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思想的碰撞中获益,阅读与直观欣赏相结合,教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影视、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把欣赏画面同延展性阅读剧本优化组合,通过文字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启发学生作多种形式的探讨。如当代中外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作为阅读课的一部分,以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营造开放、活泼的课堂阅读环境,让学生乐读、会读、读中悟乐、读中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写作课 篇7

一、好词好句记一记

每本书、每篇文章当中都有很多看似寻常却很精妙的词句, 看似普通却又独具匠心的语段, 很适合学生去积累, 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这些“语言风景处”驻足欣赏, 让他们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 丰富知识储备, 提升语感, 为写作铺路。

《苹果树上的外婆》的作者米拉·洛贝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语言大师, 在这本书当中有很多的四字词语和生动精彩的语句描写, 如写外婆套野马时是这样写的:“套索飞了出去, 套住了黑马马头, 惊恐的黑马后腿腾跃而起。黑马野性大发, 它向后甩着头, 嘶鸣着。打着响鼻, 伺机逃脱。”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场面的惊险,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海上冒险那个情节中有段精彩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 风暴已经降临到他们头顶, 风呼呼地刮着、呼啸着、怒吼着。房子般高的海浪把船抛得上上下下起伏, 几乎吞没了小船。”那场面是多么的惊心动魄……这些语句都非常值得学生去积累。于是在阅读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圈画出好词好句, 读读记记, 适当地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和生活中去。我想, 其他书目在阅读时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二、精彩情节画一画

这本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情节让人回味无穷, 如外婆带安迪到游乐场玩时打秃头的片段让人读了忍俊不禁, 安迪和奶奶相处的片段让人读了倍感温馨……为了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 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展示。绘画是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式, 也象征着他们的认知和审美观。而且, 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选择美术的方式来分享阅读成果, 这是对文本的另一种解读。在阅读分享时, 孔若彬组就选择了这一方式, 当他们向全班投影他们的“杰作”并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时, 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三、有趣故事讲一讲

《苹果树上的外婆》书中故事引人入胜, 或让人捧腹大笑, 或刺激惊险, 或给人启发。让学生讲一讲其中的故事, 既是对故事内容的回顾, 也是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再者, 能复述故事内容, 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经过一个学年的讲故事训练, 我们班已经涌现了很多“故事大王”。其中李闯讲外婆带安迪去套野马的片段时, 绘声绘色, 十分投入, 似乎把大家带到了一望无际的原野, 一起去体验套野马的惊险。我相信经过这样长期的熏陶, 学生的演讲能力肯定不断提升, 说不定以后的“演讲家”、“说书人”就在此诞生哦!

四、读书感受说一说

每个人阅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 然而每个人的阅读感受却又是不一样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在阅读分享时, 我们应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在谈《苹果树上的外婆》的读书感受时, 一个小组内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刘彬同学是从人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角度去说感受, 邱欣慧同学是从故事内容有趣、扣人心弦的角度去谈的, 李乐乔同学却是从她明白的道理去谈的, 邹文森同学是从“想象力丰富”这个写作特色来谈的。每人的感受各有特色, 我觉得合理即可, 因为这就是小孩子真实的读书感受啊, 多么了不起啊!

五、关键问题议一议

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等的限制, 学生对书中内容和人物等的理解都是趋于表面层次的, 这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才能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我觉得必要的时候,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一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其明白其中的内涵和精髓。

在阅读《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时, 我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外婆和奶奶的性格各具特色, 如果让你在外婆和奶奶之间选择一个, 你会选择谁呢?说说理由。”我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开想象和现实:神奇的外婆是安迪想象出来的, 而奶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想象也好, 现实也罢, 都给安迪带来了幸福;但想象终归是想象, 我们必须回归现实:奶奶虽然没有外婆那么强大, 但是在奶奶那里, 安迪感受到了温暖, 并感到自己被需要, 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幸福感, 他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第二个问题是“在书中外婆和奶奶所占的篇幅是差不多的, 那么为什么书名是《苹果树上的外婆》而不是《邻居家的奶奶》呢?”我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好题目对作文质量的重要作用, 还有就是让学生明白想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就像每学期我们都参加的“深圳市童话创作大赛”, 这都必须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每次获奖级别高的童话都是想象力奇特而丰富的童话, 从而鼓励学生也能展开自己的想象, 写出像《苹果树上的外婆》这么优秀的作品。

六、放飞想象编一编

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在阅读时我觉得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 或续写, 或补白想象写等, 都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升华, 既可进行学生的思维训练, 也可让学生领悟写法, 可谓一举两得。

在《苹果树上的外婆》阅读分享时, 我引导学生像安迪一样发挥想象, 帮安迪完成他未实现的一个心愿, 因为书本中有一段不为人注意的语言:“‘不,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去过那里……’安迪遗憾地说, 他决心以后和外婆把逛玩具商店补上”, 这也是安迪想外婆陪他实现的愿望, 但书中未呈现出来, 于是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当堂训练———

展开大胆的想象把安迪和外婆逛玩具店的情形写下来。

安迪和外婆一起手拉手来到了一个非常大的玩具店,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生笔下, 那些玩具是那么的鲜活有力, 那么的可爱动人, 安迪和外婆在玩具店的趣事让人拍手叫好。有些学生的“杰作”甚至可以放进书中充当其中的故事情节了!

七、好书推荐读一读

由阅读一本书进而去了解、阅读更多的书, 这是阅读的最大成功。让学生读经典的图书, 拥有书香童年, 开启智慧人生, 这也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莫大的荣幸。

在《苹果树上的外婆》阅读分享的最后阶段, 我向学生推荐了“国际大奖小说”这一套丛书, 一共有59本, 每一本都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阅读写作课 篇8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着力培养几个重要的阅读微技能: (1) 领悟文章、段落的主旨; (2) 理解文章的具体细节; (3)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 (4) 作出简单的判断、推理或推算; (5) 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 (6) 揣测作者的意图和态度、进行信息转换; (7) 指代关系等。

要培养和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微技能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策略, 主要包括预测 (Predicting) , 通过标题、图画预测文章的内容;略读 (Skimming) , 通过阅读第一段和每一段的首句领悟主旨大意, 通过确定段落的主题句了解段落大意;跳读 (Scanning) , 通过找关键词掌握细节信息;识别 (Recognizing) , 篇章的结构与文本的特征;推断 (Inference) ,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指代 (Reference) , 理解代词所指语义, 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等。下面笔者以自已在赣州市优秀教师讲师团“送教下乡”活动中上的一节示范课——报刊阅读课为例, 谈谈有效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微技能的阅读课模式。

1 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这节阅读课的阅读材料Wish You Enough选自21st Century (初二版) , 2013年第440期, 语言真实地道, 话题是告别, 文章通过母女机场告别的片段描写, 真实地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笔者为这节阅读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五个生词:prepare、hug、final、forever、funeral;二是能力目标, 学生能运用阅读策略, 如预测 (predicting) 、推断 (inference) 、略读 (skimming) 、跳读 (scanning) 和指代 (reference) 来提高阅读微技能;三是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四是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知道去感激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维目标的设定, 让这节阅读课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节阅读课的重点就是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微技能, 难点是学生能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即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2 读前激兴趣

阅读开始前, 笔者开展了多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前活动, 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阅读短文搭建了平台。因为是借班上课, 笔者先让学生猜测教师的英文名、家乡、爱好等,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紧张感, 创建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接着师生共同欣赏莎拉·布莱曼的歌曲Time to Say Goodbye, 导入了这节阅读课的话题“告别”。然后, 教师出示阅读材料中的插图, 让学生猜测两个问题:Was this their final goodbye?What did the mother say to her daughter?的答案,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猜测和讨论, 预测 (predicting) 了文章内容, 与此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几个关键性的、且不能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生词:prepare、hug、final、forever。笔者并没有在此环节让学生学习完所有生词, 如funeral这个单词, 因为在阅读时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其意思, 就没有在阅读前进行教学, 而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做选择题的方式去猜测生词词义。

3 读中明文义

阅读中环节, 笔者设计了快速阅读、仔细阅读、深读课文和讲解课文这几个教学活动。 (1) 快速阅读 (Fast reading) 抓大意, 让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 运用skimming阅读策略, 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What did the mother say to her daughter?通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 提高了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阅读微技能。 (2) 仔细阅读 (Careful reading) 明细节, 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再次仔细阅读文章, 运用scanning阅读策略, 通过寻找关键词, 判断句子正误, 提高了学生理解文章细节信息的阅读微技能。 (3) 深读课文 (Read for more) 会含义,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以训练学生的发音, 以便课后让学生朗读甚至背诵课文, 形成语感, 同时体会文章深层含义, 运用Reference、Inference等阅读策略, 提高猜词、理解代词的指代关系和选择文章标题等阅读微技能。选择文章标题属于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题目:What is the best title?A.The final goodbye.B.Have a good life.C.Wish you enough.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A答案, 这部分学生只是从文章表层意思认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母女间的最后一次告别, 而没有从文章深层来理解, 文章不仅讲述了母女间的最后一次告别, 更是通过这次机场告别, 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祝福、深深的爱, 只有C选项才能最好地表现这一点。阅读中环节, 笔者为了检验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情况, 既设计了对表层意思理解的判断题和问答题, 又设计了对文章深层含义理解的选择题, 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含义。 (4) 讲解课文 (explanation to the text) , 三次阅读后, 学生已基本了解文章梗概, 此时笔者对文中疑难语言点和学生提出的疑难点进行适当的解释, 有的直接加以解释, 有的鼓励学生推断其意思, 但是对文中的语言问题只作简单的处理, 明确了“阅读课文是为了培养阅读技能, 而不是为教语法编写的”这个原则。

4 读后重升华

阅读中的环节完成之后, 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意义、语音、词汇、语言点等有了较好的掌握了, 笔者此时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能根据本课内容, 运用所学知识, 实现情感上地升华:一是选词填空, 选择这课所学的生词为文章的梗概填空, 让学生在语篇中重现、巩固新词, 同时把握文章的梗概。二是语言输出,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模仿本文中心句的范例, I wish you enough___to___!给老师写祝福的话, 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同时提高了学生写的能力。一张张写着学生对老师美好祝福的精美贺卡贴在黑板上, 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戴, 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三是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通过学生朗读给老师的祝福, 再加上老师恰到好处地点拔,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要“Appreciate everyone around you!”

综上所述, 有效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微技能的阅读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阅读前 (pre-reading) ,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阅读作好必要的铺垫;阅读中 (while-reading) , 从整体和细节、表层和深层等方面理解文章;阅读后 (post-reading) , 语言输出, 情感升华。当然, 我们不能把所有阅读课都千篇一律地上成一个模式, 而要根据文体、话题、学生程度的不同进行大胆地创新, 只要是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微技能的阅读课就是有效的,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阅读写作课 篇9

【设计思路】

本节课之所以没有进行大量“输入”, 是因为学生对话题“How to live a healthy life”非常熟悉, 而且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已经设计了学生“预写作”的过程, 旨在收集有关“保持健康生活”的建议, 其间, 学生能自行提出保持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更是让人喜出望外, 说明学生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故本节写作课没有设计导入环节, 直接由“一篇优秀的书面表达的标准”入手, 让学生知道其写作过程中要恪守的“标准”是什么, 并且用贴切的形容词加以限定, 比如, “helpful but practical suggestions”natural but logical cohesions.

Criteria for a good persuasive writing:

◆A clear structure

◆Helpful but practical ideas (建议)

◆Natural but logical cohesions (衔接)

◆Few or no grammatical mistakes

◆Good handwriting

了解标准后, 让学生带着“标准”去评判他们同伴的三篇习作, 并逐个指出其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讨论之后, 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旨在突出学生探究的过程;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结构问题, 句型单调, 不能使用自然且合理的连接词。因为学生对建议信的架构没有头绪, 为了降低难度,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所以第一篇习作只让学生读第一、二段, 发现本篇写作的第一段目的性、针对性不强, 没有突出建议信的第一要素“the purpose of your writing”。

Student 1→the purpose is not simple and direct enough.

【学生习作】

We may have many valuable things in our life, but in my opinion, the most essential thing is our health....But nowadays many people ignore their health and the reason is smoking, drinking, staying up late...Many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a healthy life....

从这篇习作不难看出, 该学生用了大量的文字去强调“健康”的重要性, 却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写作目的。此处, 教师抓住契机展开“建议信”结构的讨论。之后, 学生逐渐得出建议信的基本要素, 包括:

Para 1:Start your letter with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e letter.

Para 2:Persuade by telling suggestions and reasons.

Para 3:Summarize with a sincere hope.

第二篇与第三篇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因为句型的问题与连接词的问题教师在课前都用彩笔勾划出来了, 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Student 2→sentence patterns

【学生习作】

...Firstly, we should keep a healthy diet....Secondly, we could do exercises at least twice a week...Thirdly, we need a good state of mind...此处, 教师给学生三秒钟时间进行简单回复, 之前积累的建议句型有很多种, 例如:

1.We suggest doing.../that... (should) be...because...

2.Why don’t you.../why not...?

3.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you...

4.I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5.If I were you, I would...

6.It’s necessary/important/vital/essential that...

Student 3→diverse of cohesions

【学生习作】

We have a healthy life.But how can we...First, ...Then, we should sleep...And we also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our food.英语书面表达中使用连接词可以让学生的书面表达结构更紧凑, 思维更有条理性, 如: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Firstly, ...Secondly, ...Finally;What’s more/moreover besides/above all等等。学生可根据需要拿来就用。

但在“发现问题”这个“探究式”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否则, 学生会手足无措, 而且两个环节的过度略显突兀, 也不能达到学生自行提出“solution”的目的, 没法突出“探究及体验”的过程, 与先前设计的教学目的不符。所有铺垫都做好之后, 再让学生以同一话题重写这封“建议信”, 但在写之前, 学生务必相互合作或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语法错误 (已在课前用红笔构出) , 切不可过分强调、纠正语法错误, 而偏离“写作”的中心。写作课必须给学生留出至少15分钟时间来有效地输出, 才能把“写”落实到位, 保证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有效地付诸实践。一节成功的写作课, 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权”, 真正实现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不可在内容上给学生过多的支持, 禁锢学生的思维;且写作过程不宜对学生过多地进行指导, 留给学生完整的时间段, 由其完全支配。

“重评”是有效内化本节课教学重点的一个环节, 学生通过评价能有效内化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深知, 充分发挥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评价、主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不同, 可分为自评、同伴互评、师评;根据评价手段, 可分为屏幕展示、全班朗读、个别朗读, 或直接在黑板上进行评价, 但无论哪种点评方式, 都要把评价标准与课堂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课堂指导与评价机制,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提高实时点评的实效性;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紧迫而“一笔带过”或“蜻蜓点水”。

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很重要, 教师引导学生以题纲的方式回顾“建议信”的框架结构, 加深印象、画龙点睛。另外, 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故本节课以“Health makes wealth”训戒学生健康生活。或许学生会质疑指导之后的习作千篇一律, 但是, 学生只有在学会“建议信”的标准模式之后, 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写;并且要求学生课后将本节课的笔记整理在书面表达之后, 以备后用, 目的在于通过课后“再反馈”的形式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任何一节课的成功并非“一挥而就”, 都需要教师付出足够的努力, 无论从教学环节的设计, 还是对细节的考究, 都不能疏漏。要上好一节高中英语写作课, 教师要创新、突破模式的束缚, 敢于实践新理念、新思路, 不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性, 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有节奏, 不重复、不拖沓;教学语言要简练、得体, 指令性强且富有启发性;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始终以学生的“写”为重点, 努力追求写作课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 指导学生多积累词汇、短语、句型, 针对某一类作文系统地进行训练, 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摘要:本文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出发, 以一节“建议信”写作课为例, 探讨了如何由“输入+输出”的写作授课模式过渡到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学生通过“预写作→了解标准→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方法→重写→重评→反馈”的体验式写作过程, 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建议信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德泉.2009.利用课文语言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

阅读写作课 篇10

关键词:阅读课,有效

一、引言

江苏省教育厅在2009年12月颁布了新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简称《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学习的需要, 一方面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 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提升语言欣赏水平, 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具有更为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熟悉专业英语词汇, 能充分运用语言工具从事与自身职业相关的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 鲁子问、王笃勤, 2006)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中等教育的英语课中阅读课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笔者将通过反思自己的一堂英语阅读课来谈谈有效设计。

二、课例

这篇课文是最新版教材第三册第5单元Together We Are Stronger的课文《Teamwork》。本课讲述团队合作相关的内容, 目的让学生掌握一些生字词, 并能正确使用, 同时提高他们阅读的能力, 并懂得团队合作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 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从高一起便是笔者所教, 所以笔者对学生较了解。

三、有效分析

1.任务的有效。如新《课程标准》所述, 课堂教学中建议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究, 在运用中学习语言”。因此有效的任务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这堂课中, 设计了共5个任务。其中, 任务2为略读, 设计成自主学习, 找出答案;任务3为查读, 合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并以愉快的形式进行检查, 即抢答, 从众多单词中指出课文中列出的好的队员应具备的良好品格的单词;任务4为仔细阅读, 自主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完成一张表格的练习, 并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检查, 即学生互问互答, 也是抢答的形式;任务5,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强调有明确分工, 共同完成模拟情境下的交际表演。

这些任务的设计首先都是以学生“学”为主, 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并且设定完成任务的时间。通过几个任务, 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最终掌握整篇课文,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同能力, 以及思维创新能力, 最终达到这课的学习目标。

因此, 这些任务的设计是有效的。不同于传统的那种单一的机械练习, 这些任务形式多样, 切合课文和学生实际, 可操作, 同时使课堂生动活泼, 趣味盎然。

2.互动的有效。课堂中的有效互动“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能个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因为学生们和笔者已经很熟悉, 这为有效的师生互动创造有利条件。我上课时注意到面带笑容, 缓解学生因有其他老师听课的紧张和压力, 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让学生们尽快融入课堂氛围, 进入学习状态。

3.评价的有效。对学生的有效评价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回答、任务的完成必须做出实际的、具体的真实评价。老师们常见的直接评价为:yes; correct; you’re right; great; good job; well done; no, think about it again; it’s not correct等。笔者在评价时, 也注意到了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具体的评价。一位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学生, 主动回答问题了, 我就加了句“I’m glad you’ve answered this question and I hope to see you answer more questions”。最后的小组报告情境表演时, 第一个报告表演的小组的受访的同学拿着稿子读, 我先肯定了他们说得不错, 再加了句“but the interviewee is reading, and I hope the next interviewee won’t read.”这样诙谐地进行了具体评价, 提出要求, 让他们不要再读准备的文字稿。我评价时说:“Terrific! I give you a big thumbs up!”同时, 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我这么高兴, 因为他用了自己的语言, 他运用了所学的内容自己组织句子。同时我也说“I encourage you to put it in your own words”, 鼓励他们多用自己的话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际。

四、总结

当然, 笔者的这堂课中也存在不足, 但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主线, 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有效的任务, 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言, 进行有效互动并对学生作出有效评价,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终教学目标有效完成。

因此, 英语老师们需努力实践、钻研、总结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精心备课、设计有效的任务, 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互动, 对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 才能实现中专学校英语课的阅读课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课内外比较阅读 篇11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還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删节)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有删节)

【注释】

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思考练习】

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3.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考练习】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哪两句诗运用了动作描写,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3.你是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的?

阅读课与札记写作的实践探索 篇12

但在现实上, 学生的阅读底子是单薄的, 这是由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影响的。所以, 对于阅读课来说, 虽然是高中, 但起步并不是十分简单。过去几年里, 我们阅读课的实践也在进行中, 但由于操作上的问题, 总是感觉与预期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比如, 以前的阅读课是以自由阅读为主的, 或者是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 或者是学生自主订阅报刊。教师仅仅是拿出时间来给学生, 让他们读而已, 在指导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阅读内容过于泛泛, 也并不容易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指导。同时, 由于没有教师的瞥促, 学生在阅读课的时间段内, 收获的多与少也是有别的。在札记写作上, 虽然也实践了多年, 但也一直苦于没有一条方向明确的路子。与阅读课一样, 也是处于一种自由写作的状态, 不好指导。

在实行新教材的大潮的推动下, 我们在近一两年的时间内实行了新的阅读课与札记写作的探索, 在其可操作性方面进行了改进。在这个过程中, 我反复思考, 反复实践, 认为突破口还是应该在加大操作性上。

首先, 要想使阅读课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就必须在课前进行备课。“备”的内容就是阅读材料的选择。为了与课堂教学进行配合, 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与课文相关为宜。这样, 既可以巩固课堂知识, 又可以拓展知识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给他们一窗口, 让他们能从单薄的课堂中走出来, 走向一个更丰富更广大的世界。

这样, 阅读课就有了方向, 就有了思考与交流的可能, 也就有了思考与交流的乐趣。这使阅读课有了方向与乐趣, 它就会比以前的“放羊式”阅读有更为广泛、更为可观的收获。当然,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教师是要思考多方因素的。比如, 在以前教材第二册文言文单元的《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讲解之后, 可以选择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的一篇《遥远的绝响》。因为这篇文章内容简单, 叙述质朴, 同时又有思考的空间, 语言的魅力。另外, 它既与魏晋时代的两篇课文内容相关, 又拓展开去, 展示了魏晋人士的一个整体的风貌。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那个时代的文学、精神有所了解, 从而对阅读那一个时代的作品对于现今的意义有所思考。

现在的学生作文训练以应试为主, 力求形式完整、语言精致、例子精巧, 但却在思想性上严重缺乏。因为思考了, 所以在学生的札记里, 就有了思考的印迹。比如, 有个学生在题为“怀想风骨”的札记里写道:

封建动乱的年代, 文人的力量注定是渺小的, 一支纤笔是万难强过十万雄军的。坑儒的先鉴, 文字狱的威吓, 文人的力量在强权面前不值一提。多少人因而被驯服了, 跪地接过黄袍马褂;多少人迷失了, 用金银利禄埋葬了修身齐家的抱负。剩下的恐怕只是心中的隐痛和挣扎。所以, 这些魏晋人士的暴发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于是就形成了吹拂过千年的魏晋之风。

这风很清新, 很自然, 但也很硬很强, 因为这风的精髓是反抗。陶渊明归隐了, 我们应该庆幸, 因为大堂下悬着的只是金钱与强权。但同时, 这又是一种无奈, 若能改变现实, 实现理想, 哪个有志之士愿意在终日大醉中消磨人生呢?一句“时无英雄”叹出的同样是无奈的反抗, 然而, 无奈的反抗也是反抗。这便是他们身上的让后人仰望的光芒。

有了这样的文章做成果, 就可以看到学生在这几篇课文的学习上, 在材料的阅读上, 在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上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度。

其次, 要想使阅读课与写作联系起来, 就必须在写作方面有明确的要求。这要求可以是确立主题方面的, 可以是材料运用方面的, 也可以是布局谋篇方面的。比如, 学生在写读后感的时候, 最大的问题就是感情与想法没有一个合适的倾泄口, 所以反映在作文中就会比较乱。大多数人的作文都在努力地告诉老师:“我有想法, 但是不可能很好地表达。”这就需要在阅读了作品之后在头脑中进行整理。比如, 在读了《老人与海》之后, 我们进行一次读后感题目征集, 征集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梳理自己头脑中思绪的过程, 也是在写作过程中。在下笔之前, 确立主题的过程。学生交上来的题目出乎意料地好, 比如“永不失去生命的硬度”“谁在远方呼唤”“成功与失败的界限”“孤独的重量”等等。这样, 学生把阅读与思考联系了起来, 把阅读变成了一个思考生命、思考自我的途径。而且, 对于写作来说, 让学生明白了写作文的时候确立主题的重要性, 也明白了布局谋篇的必要性。

再次, 不可忽视讲评环节。学生在认真读、认真想、认真写之后, 特别需要一个交流的机会, 一个互相批改, 或者是互相欣赏的机会。所以, 札记写出来之后, 多印发几篇, 让学生在评点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是一件很快乐又很有收获的事情。这样, 阅读课也就变得让许多学生期待了。

我想, 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 教学目标与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在相应的方面做一些尝试, 让语文课有趣味一些, 让语文教学不再是薄薄的课本、薄薄的试卷, 而是用文学与思想使它“厚”起来。

上一篇:乐理教学下一篇:双代号网络计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