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例

2024-06-22

写作课例(通用9篇)

写作课例 篇1

《写作---如何拟题》教学课例

-----自己动手

学习写作

临城县鸭鸽营中学

张焕巧

一、课前分析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往往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课文的研究、分析中,却较少研究写作课如何上。我觉得这是一缺憾。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要有写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了这节适合七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写作课例——《写作----如何拟题》。这节课的思路是采用分组的形势将学生六人一组分成五组,每生一本作文书,首先每人从书中找出3—5个最喜欢的题目,然后小组互评这些题目,并推选出六个题目,接着各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六个题目展示到黑板上,大家互评这些题目,然后让每组派代表讲解这些题目的特点,最后教师总结常用的拟题方法,第二环节是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拟题练习。在这节课中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教师的引导、点拨、评价总共不超过15分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和我一起学习这节课的是鸭鸽营中学七年级2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性格活泼、大胆勇敢,学习积极主动、乐于表现、写作基础较好,从这节课的内容看难度不大,学生易于掌握,这节课的形式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热情。通过本课意使学生感到作文很有趣,作文有时也讲究方法、技巧,只要自己认真学、大胆想、勇敢写,就能写

出好题目、好文章。

在新课程指导下,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采取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教学《写作---如何拟题》这节课。

二、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拟题的一般要求,常用的拟题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一些题目的特点;运用所学的拟题方法为一些话题拟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分组合作交流的好处,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学会与人合作。

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有了目标,课堂教学就有了方向,而明确简单的目标才能使课堂有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

常用的拟题方法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拟题。

设计思路:通过寻找体验去发现好题目的特点,通过练习运用去掌握拟提的技巧方法。这是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课件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服务的,要根据内容决定是否用、如何用,不可盲目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分析讨论

归纳总结

练习提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导入“题目是作文的眼睛”引出本课内容“如何拟题”。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讲出“题目的一般要求”结合以前所见的题目,总结出一般题目要“扣题、新颖、简洁、吸引人”。

2、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三个好题目

每个小组充分发挥自主与合作作用,找出富有个性的好题目。(2)每组的代表将本组所选的好题目展示到黑板上,并找学生讨论、评述这些题目的特点。

题目展示到黑板上后,学生能形象直观的看出这些题目的特点。通过教师评,学生互评和自评所选题目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了解拟题的方法。

学生展示了题目后,对于较新颖、个性的题目。让学生与作文的内容结合,来评议题目的特点。

让表现踊跃、优秀的学生站到讲台上为学生讲一些题目的特点。(3)学生自己总结常见的拟题方法。

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合作作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而且,对于自己总结的题目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4)教师出示多媒体,总结拟题的方法。

(5)学生根据教师和自己总结的方法,从作文目录中再找一些实例。

3、练习:

(1)以“爱心”为话题,拟题目。(2)以“诚信”为话题,拟题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为话题拟题目。拟完题目之后,小组再选代表把本组所拟的题目展示到黑板上,大家讨论每个题目的特点。

对于大家一致认为好的题目、让所拟的小组结合作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构思。

活动过程:小组内从目录中选出题目---展示到黑板---自评或互评所拟题目的特点—总结拟题方法—进行拟题练习。

4、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拟题的方法,认识到了题目的重要性,今后在写作中一定要重视题目,精心拟题,另外,要想在拟题时得心应手,就要多读书、多看报、多动脑,这样咱们拟出的题目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一见钟情”

板书设计 写作---如何拟题

一、题目的一般要求:扣题、简洁、新颖、吸引人。

二、常用的拟题方法。(多媒体显示)

三、练习:

(1)以“爱心”为话题,拟题目。(2)以“诚信”为话题,拟题目。

《写作---如何拟题》教学实录

师:(微笑)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一个人,往往先看他的眼睛,那么一篇文章我们一般先看他的那一部分呢? 生:(齐)题目。

师:是啊。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就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那么,你认为题目一般具有什么特点? 生1:形式上都比较简洁。生2:内容上一般会扣住主题。生3:有时题目就是文中主要人物。生4:有时题目会是文章线索。生5:题目一般追求新颖。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题目的特点。(出示课件内容)题目特点:

扣题,新颖,简洁,引人入胜 师:那么,大家喜欢什么样的题目呢?

生:(七嘴八舌)有趣的,幽默的,优美的,生动的,有个性、有特点的……(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好,咱们就六人一组,(每组中有好、中、差生)共同探讨今天的学习重点---寻找好题目的特点。(稍顿)我们每人手中有一本作

文书,下面,每人先从你的书中精心筛选出3-5个你最喜欢的题目。(3—5分钟)

(大家兴趣很高,都在抓紧时间积极寻找、记录)

师:(微笑)时间到了,下面小组内六个人互评大家的题目,最后要评出5个最棒的题目。(大家讨论热烈,参与积极)(2分钟)师:每组派一名代表将大家推荐的5个题目展示到黑板上。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其余学生兴奋的望着黑板,边看边读

师:现在黑板上这些题目是大家从将近40本作文书张精心挑选的,可谓百里挑一。请大家认真读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题目,这些题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2分钟)师:哪一组先来讲?

2组代表:《长大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题目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吃苦是福》运用对比,新颖夺目。《女孩,你为何盯着我》设置悬念,引人注意。《上帝也困惑》用拟人,很有趣。《质本洁来还洁去》引用名著中名句,很有文采。

师:说的很好,注意到了这些题目的特点及运用的技法。

1组代表:《国在山河破》化用诗句,运用对比,令人触目惊心。《第一次亲密接触》设置悬念,吸引人。《桃花依旧》简洁有诗意。《一棵树的命运》运用拟人,生动有趣。《馨香.心想》运用谐音,意义双关,很有创意。师:讲的也很棒!

三组代表:《大师的小节》运用对比和悬念吸引人。《茶香如故》优美诗意。《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用歌词做题目,耳目一新。《爱心.童心.我所欲》用间隔号连接关键词,拟题巧妙。《不!》简洁,引人。师:这里又提到了一些新技法,大家要注意总结。

五组代表:《点亮心灵的灯》用比喻新颖生动。《1、2、3、4、5、6、7、》用数字做题目,别具一格。《爱的奉献》用歌曲名,亲切,有创意。《心事向谁诉说》用反问,吸引人。《come on 给我感觉》中外结合,风趣幽默。

师:题目越来越多,方法也越来越多了。

四组代表:《该让就让,不该让就不让》观点鲜明、立意明确。《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富有哲理。《走近老鼠的幸福生活》幽默诙谐。《挫折着,美丽着》对偶使题目工整,鲜明。

师:刚才大家分析的都特别好,通过我们大家对这些题目的分析我们发现好的题目都有一些特点,谁来总结一下? 生1:会用到对比的手法。

生2:有时会引用歌词、名句做题目。生3:也可能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4:有的题目语言优美、有诗意。生5:有的语言幽默诙谐,吸引人。

师:说的不错,下面是老师总结的常用的拟题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学生边读边想)

(1)套用法

把歌曲名、歌词、电视剧名、影片名、诗文名句、成语、俗语、歇后语、名言、广告词等直接引用或加以变化后用作标题。

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是一只小小鸟》

《一生之计在于“今”》

《阳光总在风雨后》

《衣带渐紧终不悔》

《隐形的翅膀》(2)修辞法

拟题时灵活巧妙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1、比喻

《心是明镜台》《家—爱的港湾》

2、拟人

《把心儿打开》《给交流找个理由》

3、反问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心事与谁诉说》

4、对偶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善待顺境,挑战逆境》

《挫折着,美丽着》《执着追求,永不方弃》

5、呼告

《给生活加点苦吧!》《别了,漫画书》

6、夸张

《千年月色万年情》《花瓶能装下春天》(3)诗情画意法

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或情景并茂,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

《那河·那船·那人》《风中飞舞的白手帕》

《白云·夕阳·歌声》《心泉叮咚》

(4)设置悬念法

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愿望。

《我与203室不得不说的故事》

《两只流泪的爱情鱼》《一只老鼠的手记》

(5)怪异另类法

避开以上几种命题方式,而采用一些怪异、另类的形式来命题,以便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网?网!》《1 2 3 4 5 6 7 》《????》

《梳子梳子》《夜夜夜夜》《ABCD——梦开始的地方》

(6)中外结合法

引用或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语短语或句子作题目,往往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搞笑课堂one and two》 《 com on,给我感觉》

师:现在我们对拟题的方法有了了解,下面我们运用刚才的方法来进行拟题练习。

练习一:以“爱心”为话题,拟题目。(多媒体显示)学生纷纷动手,开始拟题。(3分钟)师:下面我们来展示成果。

生1:我引用了歌词,拟的是《爱的奉献》 生2:我用了比喻,拟的是《爱是一缕阳光》 生3:我用了对比,题目是《小事.大爱》

生4:我引用了电视节目名《爱情连连看》 生5:我的是谐音《爱心.碍心》(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师:(微笑)通过刚才的表现,老师知道咱们大家都掌握了一些拟题方法,因为时间关系,下课后你们再交流所拟的题目。最后我们布置作业。

练习二:以“诚信”为话题自拟题目。个数不限,要注明所用的方法。(多媒体显示)

自己动手 学写作文

------一堂作文课的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坚持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教师只是起到了点拨、过渡、总结作用,而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自己寻找、发现、评价、总结、练习、运用,完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去。

2、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更快掌握知识,也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学习了如何与人合作。

3、课堂上的两大环节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环节筛选题目、总结特点、归纳技巧是寻找理论阶段。后面的拟题练习是运用、实践。这就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小组合作中,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不积极,有依赖思想,优秀生发言多,差生发言少,甚至不发言。

2、评价题目、练习拟题时,只是单纯谈论题目,如果能简单联系内容评价、拟题,内容会更丰满。

相关素材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详见66页67页72页)

2、《三年中考 五年模拟》2005年(常用的拟题方法)

写作课例 篇2

一次作文课上, 我们练了这样一道材料作文:义务教育免费, 老人乘车免费, 公园免费开放, 商品免费试用……免费, 已经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此, 你可能会有切身的体验, 也可能会有独特的感悟。要求:请以“免费”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作文批完后, 经过整理, 发现学生在立意上出了不少问题。我一一整理好印发给学生:

第一种, 将“免费”置换为“降价”或是“无私奉献”, 丢掉“免费”本身的内含。这样的立意毋庸置疑地偏题了, 不管学生选择怎样的题材都无法挽救。

第二种, 误解题意, 把“免费”写成了“不免费”。比如开头引用“天下不会掉馅饼”或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然后写一个人是如何通过勤奋拼搏最终获得成功。最后得出任何成功的取得都是不免费的, 需要付出最艰苦的努力。严格说来, 这样的立意和选材属于偏题。

第三种是穿靴戴帽式。前面写一个完整的也饱含温情的亲情故事, 然而行文几乎不提“免费”两个字, 只在作文的结尾, 贴一下“免费”的标签。

第四种是立意不够明确。一会儿描写一段材料说“免费”好, 转眼又描写另一个材料说“免费”不好, 最后作文没有一个统一的立意。一篇作文要有中心立意, 最起码做到集中和鲜明。

第五种可以归结成撞车严重。好多同学写商场搞免费活动, 最后让人上当受骗。这类题材固然可以写, 但写的人太多, 若自己又不能出新, 不能深入, 就很难得高分了。

同学们在组内进行了分析反思, 找出合作小组中每篇作文立意上的偏误。然后我们一起归结缘由, 并给出修改建议, 梳理如下:

首先, 一二两种问题的失误群体很小, 要么是标新立异而不得, 要么是自吐舌头, 承认审题不清仓促下笔。这类人点到为止, 他们很快知道在重新再写的时候“改邪归正”了。

其次, 第三种情况在学生中体现的较为普遍, 几乎每组都有一到两篇。同学们分析是因为很多人尚未形成感知生活的习惯, 或者不懂得在平时注意去积累生活中细微的素材, 脑子里所停留的只有那么几件反复在写的亲情往事。每每拿到一个题目, 来不及多想, 就先把那个熟悉的又似乎有点沾边的故事叙述出来, 等想到要扣题的时候, 已经洋洋洒洒到了文末, 不得不以贴“标签”了事。这样的亲情类文章并非不适合写这个题目, 但是需要技巧, 作文在行文过程中必须时刻扣住主题。

另外, 第四种“墙头草”般的情况也不难修改。这类同学一般都是动笔前没有进行整体的构思, 头脑中的立意还未明确, 想到什么材料就先写出来, 不知不觉中因为构思不明, 所以立意不明。他们需要重新选择一个鲜明的立意, 并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吸取这类错误的教训。

最后, 第五种“撞车”情况是最为普遍的。学生拿到一个题目, 找不到一个既切题又独到的材料, 或者说对于同一则材料生发不出与众不同的体悟。这个火候是欠在平时的, 由此可知感知训练是何等重要, 感知训练必须以不同的形式渗透进学生的生活, 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积累那些被我们重点体悟过的生活的细微处。时常反思和生发拓展开去, 这样我们对某个场景、人物、事件的印象才会更加清晰, 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大面积“撞车”现象才可缓解。

那么, 如何看待“免费”呢?经过讨论, 我们整理出一些相对独到的选材和立意方案:

1.写一个免费的公园, 里面还有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免费的活动, 让人们大受其益。

2.老人持“老人卡”上车, 反而遭到一些人冷眼。文章呼唤在物质上“免费”后, 要更多一些人文关怀。

3.商场免费容易受骗, 而免费的亲情永远不会受骗。两个故事交织一起, 相互映衬。

4.家境贫寒, 父母给自己买了一些营养品, 说是单位免费发放的。自己后来知道了, 也要让父母“免费”享有幸福晚年。故事感人, 融入真情。

写作课例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课 写作 教学策略

一、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英语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准确地使用语法、词汇、拼写和标点,并使用一定的句型和词汇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出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可见,书面表达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操作

1.结合阅读为写作储备知识

(1)扩大词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词的构成、词性的变化、词的用法与搭配等方面分析、对比、引申、归纳、总结那些起组织和支柱作用的核心词,然后要求学生理解、抄写、记忆和背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这些词汇进行听写和模仿造句等。

(2)积累各种句型

在理解语篇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应讲解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句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缩写、改写、仿写(句型转换)、英汉互译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练习,为英语写作构建一个资料库。如在教学《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 4“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讨论句型“Doing…may not sound like…to sb. However…”及“There’s no difference between …and …”,然后再让学生用这个句型进行造句和仿写练习。

2.设计写作任务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话题广泛、题材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材料。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0“ Section A 3a Reading”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一封感谢信;教学完Unit 7后,笔者要求学生以“What should we do to be a student in good manners?”为题写一篇作文。

3.加强对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在阅读中结合文章,让学生观察、理解、领悟语法知识,为进一步使用这些语法知识创造条件,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在阅读完《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 4“She said helping other changed her life”后,笔者给出句型:“A said he/she would like to work for…, because he/she thought….As for me, I would like to…, because…”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尽量用课文中的句型及短语,如“Doing…However…”“ There’s no difference between…and…”“open one’s eyes to…”“give a good start”“a good influence in…”除讨论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文本设计复述、表演、改写或继写等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句子的奥妙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课例

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谋篇布局及文章结构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文章的语篇分析,使他们熟悉各种体裁的布局模式和写作技巧。

笔者以《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为例,展示阅读和写作教学模式是如何有机结合起来的。

Step1 Leading-in

T:“What do you know about Singapor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S1:“It’s an island country. It’s not far from China….”

S2:“We want to know it’s culture, food, people etc.”

T“: Well done.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passage about Singapore. Read it quickly and find what you know about the country.”

(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Step2 Fast reading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理解每段大意,这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了解文章框架结构,即“location—food—a special zoo—temperature”。

Step3 Intensive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table.

让学生掌握地理位置描述的方法,以及对气候、环境、历史等的描写,使学生学会关于国家、城市的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Step4 词汇及重点句型的学习

与学生共同学习本文重点短语、句型,为下一步的写作教学做准备。

Step5 Retelling

此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的关键词和学习内容调整顺序,对文章进行复述。

Step6 Writing

此环节要求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自己写一篇关于某个国家或城市的文章。

课例研修总结 篇4

李家完小马志莲

课例研修给每一位亲历其中的教师带来了从观念到行为的冲击和震撼。研究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研修主题是“如何是语文课堂的提问跟有效”通过此次研修活动,我也有一些收获,先总结如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来进行参与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和方法来家于课堂,那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充满生气,又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呢?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一个突破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核心。

一、教师改变旧观念

新课改倡导的倡导是学生的学。以往很多的课堂呈现出无序性,满堂灌。过度的放手常常会出现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以为有经验的教师,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心应手,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的。满堂灌,设计出很多的问题来巩固新知识,问题设置重复,缺少针对性强的提问,禁锢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一节课的质量高低与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问题的有效设置对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交流和师生双边互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潜心钻研教材、熟悉教材,从而更好的充分运用教材,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要有针对性,多角度,多层次。

2、问题设置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钻研教材,设置由浅入深的,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问题,为下一个难题做好铺垫。

3、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有阅读课文的欲望,主动去合作学习。

4、问题设置的要有连贯性,一节课设计的知识点很多,也很杂。有时还会遇到课堂以外的问题状况。就需要语文教师有充分的准备。

5、问题设置的语言要简练、严谨。

课例研修 篇5

教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主要承担者,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各级教研机构通过组织教学研讨课、赛课、培训等多种方式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然而,由于研究人员的“研而不教”及一线教师的“教而不研”,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问题的提出

课例研修是针对教研工作中“教”与“研”脱节的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它是以课例为载体,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对象,由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合作完成的一种教学研修培训活动。课例研修是在大学与教师进修院校学科教育专家、研修人员的指导下,让中小学教研组的教师亲历的一次规范的、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改进的全过程。从教研方式上看,一些传统学科教研方式存在着“活动”色彩浓、“研究”氛围淡的现象。这种学科教研多以开展各种活动为主,包括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等,这些活动通常在时间上呈现出一次性的特点,不具连续性;在内容上主题多不鲜明,或口号化;在效果上多带有较浓厚的功利性,或显现出一定的形式主义。教师参加活动多碍于“情面”或各种“要求”,主动参加者少,有的地区的教研活动成了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的鸡肋。这种“鸡肋现象”的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研为活动而活动,脱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作为教研员,需要降低教研工作重心,深入到学校,深入到课堂,发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围绕问题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根据顾泠沅等学者对“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帮助最大?”问题的调查和对“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希望得到基于课例的、有专家参与的、贯穿备课、上课、议课全程的专业引领。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课例研修正是基于课例情境教学研究人员与教师展开专业对话,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教研员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课例研修流程与特点

一般而言,课例研修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成立研修小组,小组多以市学科研究培训组或学科教研团队为单位,学校也可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修团队。团队成立后要确立研修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并组织培训学习。之后确定授课教师及课题,集体进行备课研修;课中阶段主要是授课教师上课及其他教师观课;课后阶段由上课教师说课并集体议课。

课例研修有不同的模式,不同模式流程略有不同。上述流程为一个课例研修过程,完成此轮研修后最好撰写课例研修报告进行总结反思,然后准备下一轮的研修,整个课例研修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与传统教研方式的研讨课相比:课例研修主题明确,以解决教学问题及改进课堂教学为目的;形式上将课前、课中、课后连为一体进行系统研究,在活动时间上围绕特定主题连续进行,类似小课题研究;观察对象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活动氛围较为宽松民主,参与者组成平等、互惠互利、互相学习的共同体;观课时围绕研修主题分配任务,且多采用技术手段,议课时重“证据”,围绕主题深入探讨。

“一课三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为了增强课例研修的可操作性,在教研实践中可将其简化为“一课三研修”模式,即备课研修、观(上)课研修、议课研修。下面以“探究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研修主题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首先,通过调研,教研员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已有所把握,但对如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困惑,于是各学科研培组共同确立了“探究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的研修主题。接着,利用学科研培组开展系列研培活动,围绕各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及主要教与学方式进行多次学习及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掌握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分类、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探讨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策略。然后,教研员深入到提供课例的学校,与任课教师及其备课组共同进行备课研修,结合具体课例及学情、师情,探讨课例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及内容所需采取的具体教与学方式,共同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教研员组织全市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研讨周活动,共同进行观(上)课研修及议课研修。

与传统研讨课相比,“一课三研修”一是增强了研究性。活动前教研员与教师在调研基础上确立研修主题,问题指向集中。课前教者及与会者知晓了观课主题并进行了多次的研修,重点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了学习,备课研修时不仅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更注重研究“怎么教”及“如何学”的问题,研修结束时共同完成了一份详尽的教学设计。观课时与会者手持教学设计,带着任务研究教学进程,采用了技术手段进行记录。议课研修时根据主题及观课记录进行研讨,目标集中、方法科学。二是增强了合作性。在课例研修中参与者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所有团队成员共同的“学习”交流。备课研修阶段教研员与教师共同确定了研修主题,备课中共同分析课标、考纲、教材要求,分析教师及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将学科内容与教与学方式特点综合研究,根据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合作完成教学方案。观课时与会者分工观察学生及教师表现,议课时气氛民主,人人汇报观察的结果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围绕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进行研讨。三是增强了对学生的关注。备课研修时主讲教师要介绍学情,并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教学方案中不仅有教学流程及主要活动,而且还有“预期的学生反应”及“教师对学生课堂反应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观课时与会者由原来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观察教师讲课状态及学生背影,改为坐在教室两侧观察学生学习状态,观察教师及学生的一举一动,多感官获取信息,关注师生情态。议课研修时主要讨论

课例研修报告 篇6

影响气温分布规律的因素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背景

本节教材教材选取了生活中接触最多,最熟悉的的两个气候要素作为学习气候的切入点。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判读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本节的学习将对后面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气候的分布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研究问题:影响全球气温分布规律的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利用教科书中全球气温分布图及一些著名的诗句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现地理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使我们的地理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同时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一)、课标要求

⒈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⒉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的规律;

3、学生能根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气温资料分析某地气温特点;

4、学生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训练;

2、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体会感悟气温差异以及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生感受地理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能力;

(三)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深刻理解并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四)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等温线图的判读;

3、判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4、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

(五)教学方法

结合生活体验,对比、推理、图表分析为主.(六)教学准备

1、学生小组实验:将同样分量的水和沙子盛在同样质地的容器里,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感受气温的变化差异。

2、教具:温度计;当地夏季景观图;当地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世界地形图;坐标纸;地球仪;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约5分钟)【课件展示】或挂图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看图描述世界气温空间分布的三条规律。

【承转】前面我们通过读图分析了世界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世界气温时间分布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设疑思考】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当地气温一日变化规律和一年的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一日之中,一般最高温出现在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之中,本地最高气温出现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板书】世界气温的时间分布;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温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日出前后

【承转】本地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也反映了世界绝大部分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下面我们就用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来探究世界气温分布的时间规律。

【课件展示】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或黑板展示挂图)【小组活动】讨论完成p63页活动题并交流┄┄┄┄┄┄┄┄┄┄┄┄┄┄┄(约12分钟)(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交流活动1题,板书结论)【板书结论】

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南半球相反 【设疑思考】想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简要指导】(利用地球仪)由于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来回移动,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得到光热多,气温最高,南半球最低;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得到光热多,气温最高,北半球最低。

【承转】1月和7月海陆气温一样吗?

(学生读图得出规律交流,教师板书归纳)

【板书结论】

3、7月陆地高海洋低,1月陆地低海洋高 【设疑思考】想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下水和沙子的实验,得出结论:水与沙子的热力差异,然后再结合夏天游泳的凉快,引导理解海洋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课件展示列表】教师简要指导

海洋 陆地 导致结果

1月 放热慢,降温慢

放热快,降温快 陆地低海洋高 7月 吸热慢,升温慢 吸热快,升温快 陆地高海洋低

【点评说明】这里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比较困难,为了突破难点,事先布置了科学小实验,先使学生通过水与沙子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认识不同事物热力性质不同,再分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同时,课下实验也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归纳的能力。【承转】我们除了通过等温线图来了解各地气温,我们还可以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来了解某地每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

【课件展示】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约5分钟)【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回答问题:

1、该地最高气温为多少?出现在几月?

2、该地最低气温为多少?出现在几月?

3、年温度差为多少?

4、该地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为什么?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南半球气温曲线应为什么形状?

【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一是找极值及最高温和最低温;二是看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分析气温变化总结气温特点。

【承转】了解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家乡的气温情况。【学生活动】┄┄┄┄┄┄┄┄┄┄┄┄┄┄┄(约15分钟)

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查找宁夏的年平均气温;(0℃到10℃)

2、在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查找宁夏平均气温并选择一个词来描述;(0℃到-20℃)

3、在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查找宁夏平均气温并选择一个词来描述;(20℃到30℃)

【承转】那么宁夏每个月的气温情况如何呢?

【课件展示数据】宁夏月平均气温资料表(单位:℃)

【教师指导绘图】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组数据绘制一幅宁夏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 【课件展示步骤】(注意联系学生学习折线图的已有经验)

1、绘出横坐标轴,平均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把握图幅的大小,横坐标轴不能太长太短)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注意把握温度差不能太大或太小,并要根据月均温最高值和最低值,确定和标注气温刻度)

3、画出4、7、10月与横坐标轴垂线,以及各气温刻度与纵坐标的垂线;

4、将表中各月气温数据用点表示出来;

5、将各点平滑的连成一条曲线;(注意画曲线时,既要平滑,又要让线经过每个点的中央)【教师引导分析】

由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宁夏的气温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大。【课堂测评】┄┄┄┄┄┄┄┄┄┄┄┄┄┄┄(约3分钟)

1、气温变化曲线图上,曲线弯曲度大,则说明:()a、气温年温差大 b、气温年温差小

2、澳大利亚大陆,一年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出现在:()a、2月和8月 b、1月和7月 c、7月和1月

3、以下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冬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的气温高 b、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较平原气温高

c、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d、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海洋的气温高(测评题可根据教学时间安排,当堂测评或留作作业)

【设计说明】此处的设计由世界走进家乡,通过家乡的气温数据,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初步分析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选择语言描述气候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后面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阅读降水量逐月图奠定基础。一方面使学生能简单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能力的实用性。【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一、气温

概念:大气的温度 单位:摄氏度 ℃ 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地区分布规律1: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同 3:同纬度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时间分布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温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南半球相反 3、7月陆地高海洋低,1月陆地低海洋高

【点评】:

程玲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了地理课中地图的重要性,教学始终围绕读图进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分析地图,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始终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课的实用性。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注重联系家乡的地理情况进行教学,渗透乡土地理教学。

不足之处:

1、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他们能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2、时间没有把握好;有待对知识点的落实。

总而言之,加强地理课堂中的练习,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扎实基础,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地理课例研修报告心得体会

自贡二十三中 程玲

我是研修网自贡国培地理二班的学员。为期两个月的远程培训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参加国培远程学习的日子,有些许艰辛,但是更多的还是收获。在网校上,专家们讲的课内容丰富、生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这些优秀的经验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我从这次国培中受益良多,下面就自己的心得体会简单谈一谈。

一、学习内容:

从2010年11月10日到2011年1月10日完成,学习共计两个阶段,即学思阶段和知行阶段。每一个模块学习情况具体如下: 模块一:课改热点、难点问题讲座研讨(48学时)

1080 模块二:【初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施

1080

分钟分钟 模块三:【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与课例分析 【知行阶段】在岗实践指导课

二、学习态度:

1080 1080

分钟 分钟

每天除教学工作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国培学习中,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在电脑前收看视频材料,做好学习笔记,有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有时自己谈一谈培训学习感受、教学思考、在课程页面发起话题、课程留言、参与班级沙龙讨论和参加学科组讨论等等。最后认真完成每个模块的作业,并进行学后反思。

三、学习收获:

1、这次国培给我们地处农村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学习的平台。无论是关于专题的讲解还是对初中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学的评价,讲的最多的是老师怎么教,教什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好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疑给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关,说明了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教育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这样教师只有具备了专业地理知识的储备才能为教学过程的完成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2、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与自己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比较,在二者的比较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并及时改正,争取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多向专家和一线讲课的老师学习。只有这样,我才可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3、平时应该积极参加、多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课例研修活动等,积极与同学科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探究,多向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寻找灵感,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4、积极探求新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大胆实践,在课标的要求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多与后进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他们的转化。

课例研究“六环节” 篇7

课例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专题的确定。确定的研究专题可以是本学科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定理、技能等教学重点, 也可以是本学科教学中最难教、最易出现问题的教学难点, 还可以是本学科教学中学生最有兴趣探究的教学兴奋点。

2. 选择执教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最能体现自己对专题的探究性思考和创造性演绎的教学内容进行试教。因为是研究课而不是展示课, 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原型经验和教学风格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探索, 完全可以以研究者的姿态展开教学探索。

3. 带着目的观察。

在每一次观课之前, 研究团队都要基于研究的专题, 拟出课堂观察要关注的系列关键问题, 以强化观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每一位观课的教师在观课结束之后都要形成一份基于个人独立见解的课堂观察报告。

4. 畅所欲言发现。

在研讨的过程中, 首先是执教教师阐述自己对于研究专题的理解, 诠释教学背后的理念及实践反思。随后是所有研究成员交流自己课堂上的发现与思考, 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和证据呈现。

5. 着眼达成改进。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基于过程中生成的丰富见解及解决策略, 执教教师进行综合权衡, 整合形成新的教学实践方案并付诸实施, 经过反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 直至通过课堂教学的演绎表明原本的疑难困惑已经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6. 理清主线观点。

“论坛+项目+课例” 篇8

教改项目是指学校优秀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活动。如何利用教科研论坛推动教改课改项目的实施呢?实践证明“论坛+项目+课例”的培训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

“论坛+项目+课例”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以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以教科研论坛为展示舞台,配合学校试点项目的推进,策划与组织教师的校本培训项目。上学期学校教科室策划与组织的“教研组主题论坛系列——基于学为中心的教材研读”就是属于这一培训模式。以周前会“教师智慧大讲台”为展示舞台,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活动为基础,开展了全员式、课例化的校本培训活动。

一、项目引领式教研活动,确定校本培训主题

以项目引领教研活动,是指学校每学期确定一个学校主导型教改项目,并以该项目为校本培训主题,推动各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组织开展相应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学校主导教改项目是在学校最近三年来有影响力的各级课题成果修改的基础上产生的教改成果推广项目。负责教师由学校有能力策划和组织项目开展的校级领导、中层、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担任。除了负责人外,还有4~6名项目核心组成员,负责计划的细化和项目的具体实施。

“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是2012学年立项的区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研究》为主导,进行了全校层面的普及与推广,推动全校各教研组进行“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下是项目逐步推进的流程:

二、三级递进式理论培训,以理论引领教师

项目教研,是以项目为题,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师在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也是全校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科研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研法的一种。

以项目带动教研,必须让理论学习先行,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开拓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具体分三步走:

1. “学为中心”总体理论学习,冲击与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

“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这是夏雪梅博士《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的主要观点。以此为理论学习的挈领性材料,在全体教师层面进行解读与导读,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教学观。

2. “学为中心”的学科操作理论学习,促进与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个好项目的全面推广,不但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领,更要有可供教师使用的具体的操作技术。“学为中心”的学科操作理论学习,是各教研组依据“学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寻找与本学科相关的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操作理论。并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讨论交流,梳理出适合本学科的操作模型和操作策略。

如语文教研组重点学习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课型新艺术例谈》,梳理了以下一些语文新课型:

数学组重点学习了《徐利与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型》,梳理出了两种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导学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

3. “学为中心”的课例学习,提高与推动教师的课例解读能力

有了基本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和策略之后,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课例引领,才能为教师所真正接受并掌握。因此,在框架理论学习之后,进行课例学习就非常有必要了。这一理论的学习分教研组和备课组两个层面开展。从形式上具体又分两个方面:一是看网络视频。二是看书面课例分析。

三、课题微研式教材研读,开展小课例研究

课题微研式教材研读是指在一节课或一单元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微课题研究的方式解读教材,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采用针对性改进教学策略,并通过智慧讲坛进行介绍和推广。

例如,语文教研组在前期备课组主题论坛比赛的基础上,推荐三、四年级备课组作了题为《燃起段落教学的“太阳”——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误区及策略》的主题论坛。先和大家分享了中段备课组在前期互相听评课活动中发现的段落教学的误区:①段落训练缺乏重点;②训练无序,缺乏层次;③读写不合,缺乏指导。又与老师们分享了中段备课组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段落教学的策略和措施。如结合具体课例分享的策略:循序渐进,目标应分级把握;突出重点,教学如层层剥笋;感悟段式,仿写应写之有道等。

数学教研组综合前期备课组教研活动,以大组为单位开展了《基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主题论坛。指出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前必先通过学前调查,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疑惑之处是什么,会了哪些方法,需要怎样的教学材料和情境支撑才能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等,再以教学前测结果为依据设计与展开教学。并结合具体的课例《三角形高的认识与画法》(四年级),讲解如何针对学生的错例开展教材研读,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教材定义的高距离学生有多远?”“学生生活中已积累的对高的认识是怎样的?”“如何将三角形的高与学生已建立的生活中的高度进行沟通?需要怎样的教学材料作支撑?”备课组通过对比实验教学,总结出“学为中心的三角形高”的有效教学路径。

科学教研组以《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为题,以《钟摆的研究》的对比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如何从“传统课堂”的课堂教学向“基于核心问题引领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从“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界定”;科学课堂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转型转什么?走向科学探究转型活动的观察标志;课例研究等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科学课堂转型的策略。

四、记录单式实践反思,促进教师深度研修

记录单式实践反思是指在学科理论学习之后,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课例研修反思,并完成教师个人研修记录单。通过教师个人研修记录单促使每位教师将学习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并注意反思总结,形成书面反思文章。(见图)

以周前会“教师智慧大讲台”为展示舞台,引领并推动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从而将校本培训全员式、课例化。以理论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师的个人研修,以课例研究推动备课组的合作研修,可以有效地带动教师深入理论学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课例研讨记录 篇9

——《水墨徽州》课例研讨记录 主持人 :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我们语文组的课例研讨活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的份量,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似乎是走进了误区:要么轻描淡写、放手自读,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要么难以割舍、精雕细琢。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确属“阅读精品”,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一课时的安排,变成了两课时、三课时,还觉余兴未了。精读与略读混为一谈,没有主次,没有差异,可谓是“并驾齐驱”,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千方百计挤时间,匆匆忙忙赶进度。以上几种症状的出现,主要是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而引起的。因此,我们组把“如何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实效性”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为了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组教师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相关资料,还进行了很多网上学习,撰写博客,互相交流,特别是参加了学区中心校的略读课文教学研究活动后,认真反思,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大家有了以下共识:略读课教学时,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受深的地方谈体会;生字会认就行,词语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做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一般不做读写结合的练习。如果要动笔的话,可以安排让学生写下对内容或语言的看法;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快速阅读类似文章的资料,让他们用课堂所得去学以致用,从相似的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我们想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高效完成略读课文教学”的问题,所以我们组以《水墨徽州》为例,进行了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我们主要体现“板块推进式”略读课文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徽州的?懂得课文以“水墨徽州”为题的原因,决定由于桂艳老师执教。刚才我们己经观看了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下面先请于老师就这节课做一下自我反思。

于桂艳老师: 《水墨徽州》是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有其自己的特点,语言优美,意蕴悠远。在课上充分阅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板块推进的略读教学策略,在这三个板块的教学中又有所侧重,采用先扶后放的策略,先渗透想象画面,感悟词句的方法,然后放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自己去获取营养,老师加以点拨。结尾注重与课外阅读相联系。并注重由读向写的迁移。写作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一种美感的迁移,一种美的情趣的表达。

在课堂上,有学生说不到,体会不到的,老师只能点拨,说得多了一些,但不说又体会不到,这是一个困惑。希望给予帮助和指导。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望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主持人: 王雅娟:

我先说说我的想法,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在这节课中于老师采用“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自读和交流,老师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和指导,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如在学习“街巷”和“雪中”两幅画面时,让学生喜欢哪幅画就认真去读哪一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把读书时间还给了学生。丛惠燕:

我谈一谈听于老师这节课的一点感受: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于老师的这节课上,略读课文的教学理念体现得很充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概览全文,了解大意,捕捉交流信息,有针对性的积累语言,关键抓大放小。根据课文有所侧重,以点带面,迁移运用。所以,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这篇课文的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展开描述,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神韵十足的水墨画。首先走进第一幅画“晨光中的徽州”让学生抓住最能反映晨光中徽州景色特点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点体会,让学生欣赏和语言积累,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顺序,赏读表达方法,体会拟人句的表达作用,感悟写作方法。真正体会到了水墨徽州的意蕴。我感觉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在课堂上的效果很好。学习“街巷”、“雪中”这两部分内容时教师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方式学习。在这里老师的不放心,方法上没能更加放手,指导的多些。这是我听完这节课的粗浅认识。

李冬梅:

我和于老师同组教学时间很长,她的严谨扎实的教风一直让我很感动。在她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她每一课都要求学生抓重点词句谈自己的体会,并且长期进行课课仿写训练。正因为这样,导致她今天的略读课《水墨徽州》的教学给人的感觉有些精读和略读区分不太明显了。我们从她的板书中就能看出她对课文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有课文的内容的板书;有经典感悟的板书;有关于写法的板书。可见老师在设计此课的时候就犯了大多数教师都犯的错误“精雕细琢、难以割舍”。就这节课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水墨画本身就是一种很有特色,很古老,很有韵味的国画,没有一定的绘画素养的人是很难欣赏和体味它的独特美的,何况是刚刚十几岁的普通小学生,单单这一点就让学生为难。文中作者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古老的徽州如水墨画一样美。在课堂上,大家都有同感,学生对徽州的美是意会而无法言传,真的是让人感到心急。说句实话,作为教师也很难再用更美的词藻转述作者要表达的意境。所以说,我认为这节课不妨就放开些,首先就是在粗略地体会完文章后指导学生美美地读,不必字字斟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借助多媒体,利用影音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徽州如诗如画的古韵。然后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阅读,这样一来,既丰富了课堂,又减轻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和学生两相悦。以上只是本人的片面理解,还请在座的各位商榷。

刘英华:

于老师的教学,采用了学法迁移,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是欣赏感受它的美,在第一部分扶的过程中,渗透前边课文中学过的学习方法,教师主导描写的顺序,注重方法的引导,后两幅画则以这种方法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紧扣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范文来教。课堂交流时间应该相对压缩,用于课外阅读拓展。赵卫红:

这是一篇文字很美的文章,非常适合语言积累。于老师在教学中就注意了这一点,她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语言优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诵读中积累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析句中,自然而然的把好词佳句记忆在脑海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的写作铺平了道路,所以略读课文“光说不练”不行,适当的写话训练也是必须的。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于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而且也设计了练笔作业。符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让学生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叶校长:

略读课文是很难上好的,老师既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深入感悟,又不能完全放手,这个度不太好把握。而把握好收放的“度”也恰恰是上好一篇略读课文的关键。看的出来,于老师自己对今天的课不太满意,纠其原因,我觉得是这堂课教师牵引的成分还是多了些,放手不够。要想解决适度收放的问题,对教材的适度取舍很重要,不能面面俱到。课标中指出略读能粗知大意,词句理解不做重点。就这篇课文来说,我认为抓住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好读美就行,把刚才李冬梅老师说的那种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读出来即可。当然略读课文也不能一概而论,根据课文特点特别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赏析,但必须“精挑细选”,相对精读课文来说,重点应该更突出,目标更明确。

主持人:

我们的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以往在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以下五种策略:、大胆放手,自读时间留“足”。2、“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3、找准着力点,引导求“精” 4、内引外连,课外拓展求“宽” 5、发挥个性,学习方法求“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苏主任做专业引领。

苏主任:

首先肯定这次课例研讨活动很成功,选题有价值,有研究意义;活动能按教研室总结出来的课例研讨模式进行,顺畅自然;老师们能结合平时的学习,上升到理论高度,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既指出优点,也找出不足和值得改进探讨的地方,研究的氛围浓厚。

关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它和精读课文的区别在于: 1 .精读课文要求理解到位,略读课文在理解上不求过深、过透,粗知大意即可。.精读课文要求师生互动,略读课文以学生活动为主。3 .精读课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略读课文不求全,可以就某一方面进行,如说理性的文章可以围绕一个问题讨论;写景的文章以朗读为主,想象画面;写人叙事的文章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表演、续编等。要因文而异,因班级学生情况而异。

主持人:

听了苏主任的专业引领,使我们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略读课文教学的其它方法。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说: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怎样才能做到“活”呢?这就要求我们博采众长,走自己的路。我们会不断努力。

附:教学设计 水 墨 徽 州

回民小学 于桂艳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懂得文章以“水墨徽州”为题的原因。3、根据文章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练习写描写景物的片段。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懂得以“水墨徽州”为题的原因。教学难点:

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整理有关徽州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水墨徽州》,解题

齐读课题。水墨指的是什么,学美术的同学该知道,谁来讲一讲?(教师结合水墨画,讲水墨画讲究要有浓浓的水味,还要有墨的意趣。有种模糊朦胧的美。)徽州指的歙县,那么题目为什么叫水墨徽州呢?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出三幅画的名称。

二、学习晨光中的徽州。、让我们走进第一幅水墨画中,去感受晨光中的徽州的独特风韵。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把我们带进这幅画卷中,去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水墨画的特点。我们大家闭上眼睛,仿佛就来到了徽州。读后,你觉得是怎样的一幅画卷? 2、把你最欣赏的景物描写的词语或句子划下来,给大家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柔光轻拂

优美弧线

山影朦胧

隐隐约约 —— 水墨画的美、引导找出描写的顺序。

这么美的画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先写练江——桥——街市(下游)

三、学习“街巷”与“雪中”两幅画面。、师:接下来,你或是随着作者漫步大街小巷,或是与作者欣赏雪中的徽州。下面的两幅水墨画,你喜欢哪幅就认真去阅读哪一部分,要求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边读边想象,把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划下来,想想体会到了什么,可以简单做些标记。、交流与点拨。

A 街巷

预设:(山水胜景

小巷

荡漾出清新和质朴)点拨:想象一下,如果来到这大街小巷,你的眼睛会被什么景物所吸引? 板书

想象

B 雪中

预设:(优美纯净冬日画卷

古色古香的山水画)点拨:拟人的写法,写出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悠久,山水画大气、厚重。

四、小结: 作者以“这就是古老而美丽的徽州”结尾,使人意犹未尽,我们再加一句这就是水墨徽州。这篇文章成功地写出了徽州的美,写出了独特神韵。读这样的文章是一种享受,课外多找些这样的文章读一读。

五、作业练笔:

上一篇:诗集后记下一篇:语文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