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正确审题

2024-06-22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正确审题(精选7篇)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正确审题 篇1

高中写作指导:写作空间拓展

以上谈各类命题的审题,主要是在“切题”的准确上、在“范围”的限制上,即从消极方向审核;而审题还有一个更值得提倡的积极方向,那就是在保证能“切题”、合“范围”前提下,进而开拓出广阔的可写视野,了望到辽阔的驰骋空间。这两个方向的审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写出有创新意思的作文,这后一个方向的审题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心力。

如何从积极的方向去开拓可写空间呢?下面提示几种方法以资借鉴。

1.虚实选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的肩膀角度就难写,那么由肩膀联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其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合“感悟大自然”这个大话题。

2.多义联想法。题目的词语常有多种意义,对“多义”的玩味与选择,最是表现审题的智慧。

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中的“息”,既指身体的休息,还指奋斗的停辍或中止,因而可写的范围大大加宽:懒惰者念着“生有所息”,一生碌碌无为;勤奋者懂得“生无所息”,取得辉煌成就;蒋筑英、罗健夫等知识分子坚信“生无所息”却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人生该“有所息”还是“无所息”?高速奔跑的时代战车令人想“息”也“息”不下来;不同时代的“有所息”、“无所息”是进步还是退步……对生命的这些思考与探讨,都是源于对“息”这个多义词的理解。

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与“天使”,都具有多义性。“雕琢”可以理解为“促成”“实现”“树立”“培养”“塑造”“发掘”“实践”……;“天使”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愿望”“远大的理想”“完美的目标”“善良的心地”“优雅的气质”“高尚的境界”……

且随着对这些具有多义指向的词语的理解,可写的内容对象便不胜枚举了,凡是用心创造美的,均可成为话题写作的范围,这样看来,本话题的开放空间实际是很大的。如: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虽然是标题作文,却有话题作文般广阔的空间。可从以下角度构思立意:

1、从水的形态展开联想,水有晶莹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溪,还有辽阔的海洋。联想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2、由滴水穿石,联想到学贵有恒,学贵有专。

3、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联想到善于接纳别人、虚怀若谷才能壮大自己。

4、由水流不断向前,奔腾不息,联想到人生应积极进取,人生应不断追求。

5、由波涛动荡,起伏不定联想到人生有起有落,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

6、由海浪拍打岩石联想到为人不可太刚,刚者易折,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7、由湖泊、沼泽、池塘安于平静而逐渐干枯联想到人生不能只追求安稳。

8、由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联想到人生不应在平坦中徜徉,越是遭受挫折,越要放声高歌。纵然碰上一百次崖壁,拐上一千道弯,跌上一万个跟头,目标不变,信念永恒。

9、从水的形成过程看,由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蒸腾成水汽,变幻成不同形态的云,最后又变成雨落到地面。一滴水的形成要经过多方面的酝酿,一个人的一生也必须经历种种艰难曲折的过程才会成熟。

10、从水的作用看,能滋润万物,那么人也要像水一样,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11、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明智的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以所见知所不见。

12、水晶莹清澈,好人一生平安,心灵纯洁、晶莹剔透的人,最终能有七彩的人生。

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拥有自我。

1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领导者,要取信于民,依靠民众。

15、水往低处流,人类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会自食恶果。

16、水能冲破堤岸,泛滥成灾,人类如果不加约束,只想得到彻底的自由,一定会害己害人害社会。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18、从水的性质联想,水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为人处事应随和,富于变化。但是,从反面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见风使舵,这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大多数人所鄙视的。

19、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做人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这样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不公,化解怨愤。

20、从水的经历看,高山的雪水,穿越悬崖峭壁,经过层沙积土,有巉岩阻挡,有暴风雷霆,但也有芳草斜阳,夹岸桃花。我们的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中要感谢生命,痛苦时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3.变换表述法。有的作文命题,或借助形象、或利用比喻,如浙江作文命题曾有“一枝一叶一世界”,江苏作文命题曾有“风头·猪肚·豹尾”。这类命题越形象,考生理解却越含糊,往往成为考生之最怕。命题本义不明说,让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考生需要合理转换表述,即“剥壳”一番,“翻译”一下,使其意义变得赤裸,使其面孔变得亲近,审“透”而生出一些实质性的意义之后,就不难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

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出人意料”指某种情形没料到,或某个结果非同寻常,“情理之中”即事出有因,符合常情;整个的转换表述成赤裸意义,可以是“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可以是“不平凡(或没料到的)的成就(或恶果),有其内在的原因”。

如话题“跑的体验”,见仁见智,可写的也是很多的:可有感于“发展”,可有感于“自由”,可有感于“方向”,可有感于“极限”,可有感于“局限”,可有感于“超越”,可有感于“险阻”……

如话题“曲径通幽”,“曲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可理解转述为常人少走的路,不同寻常的途径,超乎寻常的手段,婉转的方式,巧妙的方法,别具一格的手法……;“通幽”可以理解转述为:达到理想的目标,达成满意的效果,创造美妙的境界……这样分解着,“剥壳”着,“翻译”着,“赤裸”意义就出来了——选择不平凡的途径,或用超乎寻常的手段,或采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而实现理想的目标,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美妙的境界……它可以写为人处事的策略,可以写理想的做法,可以写文学艺术中的技巧……当然不排除可以写实景而去记叙一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

高中写作指导:题意作文审题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

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2)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范围的边界模糊。

(3)题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契合),话题作文是由一(话题)到多的发散(相关)。

(4)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实际上间接地规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写的。

如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3.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高中写作指导:话题作文审题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1.审材料

(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正确审题 篇2

高中作文审题往往需要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概念的界定, 分类判分的主要依据是是否切题, 立意是否深刻, 材料是否新颖、典型, 是否对生活有独到的观察与思考, 情感是否真实感人, 论证是否严密有层次等。要指导学生学会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要指导学生从题目本身出发, 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生活, 寻找题目与生活的连接点, 做到以小见大。

作文题一:寻找一盏灯

命题属动宾短语。题眼在“寻找”上, 宾语“灯”是“寻找”的对象, “一盏”则表明“灯”的具体化和实在性。

要充分体现“寻找”之意, 就要有一个具体的行为状态, 或者有一个具体的行为印迹:“寻找”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这种行为印迹, 可以是全方位的, 也可以就某一方面 (阶段) 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看, “寻找”印迹在文中体现的力度, 将决定着文章体现题旨的力度, 当然也影响到得分的高低。

可供思考的领域自然是多元的。可以呈现因为某种心理需求, 抑或因为现实生活中所缺, 或者还有其他因素的刺激与影响;也可以呈现追寻中的过程感受:或许一帆风顺, 或许好事多磨, 或许险象环生……经历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还可以呈现追寻的种种结局:或许如愿以偿, 或许踌躇满志, 或许劳而无功……无论何种结局, 都是追寻的回报, 亦即无法逃避的客观存在, 只要给这个“存在”一个合理的落脚点即可。

“灯”, 其本义众所周知, 照明用具、发光器具之类。若以此入题, 自然不悖题旨。然而用此“实义”“俗义”入题, 想使文章出彩, 似大有难度。

若将“灯”的本义引申、虚化, 可以呈现的状态又似乎难以穷尽:信念、信仰、理论、思想、观念……或者干脆就是带给人光明、温暖、希望、亲情、友情……之物。关键在于其象征、比喻之物要具有“灯”的特质, 并尽可能恰当合理, 合乎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

“一盏”一词, 在题目中看似无关紧要, 其实不然。它的存在, 即是指令所写之“灯”, 必须“坐实”, 切不可空泛, 如天马行空般不着边际, 或如天女散花般漫天开花, 而要落在“一处”, 定“点”开掘。唯此, 才能写深、写高。

倘若写记叙文, 自然可以是“我”, 也可以是“他 (她) ”, 小至一人一家, 大到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考场作文历来强调“遵命而作”, 写作时须牢记:题在心中, 文在题中。要严格区分与之相近的命题, 如“拥有一盏灯”“点亮一盏灯”“擦亮一盏灯”“灯”“一盏灯”……辨清了命题之间的差异, 才能找准“这一个”, 然后才能“量身定做”。

作文题二:学会从容

“从容”在词典里有两个解释: (1) 不慌不忙, 镇静, 沉着; (2) (时间或经济) 宽裕。

由之, 放在本命题中, 当做第一义项使用。“从容”可以指一种自持的内心、处事的态度和策略, 也可体现在应对外界事务的处惊不乱、处乱不惊、心灵坚守、无所畏惧的豪气, 更可归属为一种心境, 一种情怀, 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境界及人生追求。

“从容”是一种积极的应事、应世态度, 完全有别于消极避世、无为的状态, 有别于将一切人生世事“看淡”“看透”, 于“滚滚红尘”之中, 我一无所求, 放弃原则立场、人生理想与追求, 置人生于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之状。

这样的状态具备“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 “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冷静,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胆略。作为平常人, 则能“胜不骄, 败不馁”;无论顺境, 还是逆境, 都能“沉得住气”, “静得下心”;不急、不躁、不惊、不乍, 心中有“主”, 方寸不乱。

“学会”作动词解, 是一种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行为动词。它可表现为:通过接受外来的信息, 经由自身的揣摩、模仿、实践等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 或提高素养。

“学会从容”为动宾短语。此短语的题眼在动词“学会”上。体现的途径甚多:对观念的认同, 对状态、过程的呈现, 并由此获得的结果, 还可以理解为对过程结果的体悟、反思等等。它是一种“自主”的行为, 最终的归属必须是“自觉”的认知及行动。

说明: (1) 切题:所写内容, 能体现“动宾短语”题旨意向;能呈现对“从容”的认同及行动的状态。基本切题:有认同, 但主体行为呈现不足。不切题:所写内容, 仅止于“从容”的内涵外延的解说与演绎。 (2) “行为状态”的呈现形态:一是认识到“ (原先) 不会”、“不具备”或认识到“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而产生学习行为的动力及行动;二是付诸具体的实施行为;三是由具体实践而获一种或几种体悟、反思等。

作文题三:“停与行”

“停”, 即止住、不动, 停留、止息。可以是暂时的行为, 也可以是永久性的状态;可以是某个空间的“点”, 也可以是某个时间的“点”;可以是事物本身的客观状态, 也可以是人为的主观意愿所致。

“行”, 即走动, 去做, 去从事。常常呈现的是事物的动态行状, 除了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能之外, 绝大多数是来自人为地主观意愿的驱使行状。

“停与行”构成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既相互对立, 又共存于一个统一的辩证体中, 所谓“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便是这个道理。换言之, 无“停”便无所谓“行”, 有“行”也必然会有“停”。“停”, 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行”, 更好的“行”, 有时需要暂时的“停”。能站在这辩证统一的观念之上, 立论或演绎, 自然是上上之见。当然要从高考作文的特点出发, 要从一个较小的切入口来入题, 以避免不着边际的空谈与玄虚。

提示语中有个暗示:“停与行”的选择必须遵守“规则”, 过马路如此, 人生道路何尝不应如此?人生路上的“停” (不做) 与“行” (做) , 不可违背了这规则。细细分解, 这规则可以是道德的、法律的, 也可以是行为选择者自身的意志、能力等诸多要素。

自然, 选择了“停或行”, 还有一个如何“行驶”的问题, 它包含方法、技巧、程序以及“行驶”时“度”的把握, 火候的掌控等等。

题目构成的关联是并列状态的。按常态, “停”与“行”当并重, 不偏废, 体现两者之间的辩证逻辑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某阶段, 往往会出现偏重于或“停”或“行”的某一方的状态, 行文时自然要体现一重一轻、一主一次的情景, 且主次组合要有度, 并合乎客观事物的逻辑事理。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正确审题 篇3

关键词: 阅读 写作方法 写作习惯

写作是学习英语的四项技能之一。新课标对高中毕业生的写作技能要求是: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根据课文写出其摘要;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能给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从简单的语言表达提高到脱离母语,用英语进行认知和思维,并运用英语的多种词汇、语句和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当代中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予以重视和引导

新课程倡导的是任务型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以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写作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文章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引导学生探索熟悉各种文体要求,语言特点,关注语言知识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梳理出用来描写某方面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和语法;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结构,对各种题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仿写范文,可以给出相近的写作题目,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大胆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知识的潜移默化,固化所学的知识,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学会读记写相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英语的阅读与写作和中文一样,其写作的素材往往来源于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思想,积累素材,并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有精彩的写作。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基于以上对阅读和写作的认识,我认为我们应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会读。其次做好读物推荐,丰富学生的阅读:要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与中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与习作要求相关的书籍。大胆推荐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内容,丰富深化教材内容,有目的有层次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要教给学生“泛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课外阅读需要。要做好读书笔记,读记结合,积累素材,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

三、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写作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的英语写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英语好作文的基本要求:内容完整,用词准确;表达符合英语习惯;追求语言的准确达意;语言得体,合乎语境要求,遣词造句恰当;准确使用关联词,上下文逻辑连贯等。其次要明确限时写作的重要性。限时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整理信息,展开思维,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准确地表达题意。再次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教师以听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及书写的准确性,听写内容包括单词、词组、句子、短文等;以连词成句训练学生组词造句的能力;以完形填空训练多种语法知识、短语及表达方式的运用;重新排列句子顺序,训练逻辑能力;看图说话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句子结构,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法及习惯用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初期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非常重要。写作训练强调重视以下几点:认真审题,领会题目意图,捕捉关键信息;确定文章的体裁,时态及人称;写提纲,确定文章结构,写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主题句,然后定文章的细节和内容要点;写初稿,教师要引导他们使用固定句型及关联词,把段落按逻辑顺序连成一体,形成连贯的初稿;查漏补缺,初稿完成后,教师要求他们对初稿进行修改,查看要点是否齐全,有无遗漏;查看文体是否恰当,有无偏离主题;查看语法、人称、时态、语态等方面是否有误;查看用词是否得当,有无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等方面的失误;查看上下文的衔接是否恰当,关联词应用是否有误。

学生英语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好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正确方法远远不够,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大胆参与写作实践,积累知识和丰富经验,这样才能满足课标写作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浅议湖北省高考英语开放性写作.中学生学英语,2013(10).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正确审题 篇4

构思的过程常是围绕文题,四面八方地想,常出现“材料先行”的情形,即首先有许多有关材料都奔来眼底,让你难以割舍,如“谈意气”话题,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材料可写,如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科学家布鲁诺、长征的红军……这是很自然的初始构思状态;但要写成文章,还有个布局谋篇的关节要过。

许多考生不论主次、轻重、角度、类别,将这些全部写入,或在800多字的篇幅里写下多少是多少,这样势必繁冗堆砌,甚至全文如直巷赶猪;若是议论文,则一个总论点列例到底,有一点理由,也无层次或无分论,并因无层次或无分论而说不长,道不全,论不透。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正确审题 篇5

作文题目

一个偶然的意念,会成为改变人生的一个重要决定。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也许只因为看到一幅画,也许只因为听到一首歌,也许只因为偶尔抬头望见窗外的一朵云,„„一念之间,人生走出了另一条路。

请以“一念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一、关于 审题 1.题意分析

乍一看题目,学生可能会感到无素材可写,似乎题目太过于狭窄,思路打不开。但如果仔细思考“提示”、拓展一下,便会发现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

“一念之间”与“一念之差”是通用的。一念之间,亦是直指人心、最为切要的一句话。我们在世间生活,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贵是贱?都在一念之间。一念,是用心去思考,思考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问而没有回答。一个偶然的意念,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也许只因为看到一幅画,也许只因为听到一首歌,也许只因为偶尔抬头望见窗外的一朵云,„„一念之间,人生走出了另一条路。

对于“一念之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第一、天下无难易之事,只问有心无心之人:世间的事情困难吗?容易吗?很困难的事情,在有心人的前面都不困难;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反之,即使很容易的事情,在无心着意之人的前面,也是无法成功。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难易,有心无心,只在“一念之间”。

第二、天下无善恶之事,只问好心坏心之人:天下没有什么绝对的善、绝对的恶。像父母管教子女,老师教育学生,有时候给予挫折、压力,或打骂、棒喝,却能成就他的奋发向上,这能说不好吗?若是父母溺爱,或酒肉朋友助其吃喝玩乐,无端滋事,这种看似爱心的布施,反而成为造罪的根源。所以天下无善恶之事,只在好心坏心。好心行恶事都是功德,伪君子假恶为善,并非真善。所以善恶好坏,在于“一念之间”。

第三、天下无成败之事,只问得心失心之人:综观天下历史,谁是成功之人?谁是失败之者?贵为帝王的纣王、夏桀,在人间留下千古的骂名。曾经在囚牢里度过悠悠岁月的文天祥,为人间留下浩然正气;史可法忠君爱国,战败犹荣,赢得清王朝的尊敬,追谥为忠正。可见天下没有完全的成败,成败只在得心、失心的“一念之间”。

第四、天下无苦乐之事,只问烦心平心之人:在烦恼人之前,快乐也是苦。对平常心的人来说,无苦亦无乐。譬如千年暗室,点燃一灯,就大放光明。所以苦与乐,只在“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世界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念之间,也许会决定你的生老病死。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说与不说,只在一念之间!对与错也在这一念之间, 伤心与幸福只在这一念之间!爱与恨、好与坏、悲与乐、得到与失去、成功与失败、天使与魔鬼、天堂与地域等等都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题目虽然简单,但本身具有很强的张力,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文章可实写,可虚写,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的联想,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相似情景,比如一念之间突然体会了父母的爱、朋友的情(由亲情、友情方面生发),一念之间自己懂得了某个生活的道理(由思想行为方面生发),一念之间对自己的高中生活有所感悟(由学习生活中生发)等等。在一念之间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从寻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深刻内涵,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表达出真情实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2.构思举例

这篇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写一个人一念之间发生的故事,一种决定、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这道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对生活中、历史上一念之间发生的事情加以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材料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教材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包括学生自己也会有类似的材料。

还可写成其他文体。比如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一个人一念之间的心理历程,用话剧的形式展示几个人面对同一个事情在一念之间的不同态度等等。

二、评分标准 1.基本分

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

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可视具体文章在54—55分之间赋分。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叙述描写流畅生动的、构思巧妙新颖的、有真情实感富有生活气息的、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感悟的、动人情怀启人深思的)就应该将分数上浮5—10分,最高可到满分。

2.关于亮点

记叙类文章:有相当精巧的构思,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深远的意境,有相当的语言表达技巧。

议论类文章:有较高的立意,能选取比较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有层次感,议论语言有逻辑性和文化底蕴。

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到63—70分。3.特殊赋分

①明显偏题、走题的,或没有时时点击牵连,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的作文,应判为四类或五类卷,最高分不得超过40分。

②确认为抄袭,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0分。

③仿佛有几个层次,其实只是事例的罗列与情节的铺排,相当于一大段,原则上不超过52分。

④低幼化的语言、过于寒伧的语言应该在基本分以下。

⑤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

⑥错别字,每错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卷面明显较差的,酌情扣分。7文体写成诗歌的,上限为5分。

(江苏省兴化中学 顾维萍老师撰稿)

【范文】

一 念 之 间

一个偶然的意念,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也许是一幅画、一首歌、一片云„„也许那句话、那行字、那幅画,那片云并不重要„„

一念之间,人生走出来另一条道路。但并不是一念让我们改变,而是这一念之间,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鲁迅弃医从文,人们都说是他看到耻辱的录像,不禁盛怒,于是一念之间,毅然决然,放弃学医治病,而选择从文治心。从此,这一念之间使中国有了文学的泰斗、正义的良心、执着的战士。但这怎能仅仅一念之间就能做到。无可否认,鲁迅,当他还不叫鲁迅的时候,身体里便流淌着爱国的血液,他的灵魂里也早已融入了不甘屈辱,不甘沉默的骨气。所以,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在一念之间,而在本心已然。

戎马一生,居功至伟的华盛顿,当他身为“国父”,万众爱戴之时,却急流勇退,一念之间放弃了继续连任美国总统的机会。看看他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带领人民获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没有任何不利的言谈,甚至没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华盛顿悄然退出政坛。好像这件事唯一的解释便是四个字:“一念之间”。但是,不然,有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华盛顿深知,战斗时为了和平,战斗了一生终于得到了宁静和平,何必一次次再去加入“新的战斗”,他也不想自己参与制定的宪法被后人视为一纸空文,为何不为继任者做个榜样呢?看到高高飘扬的国旗,他知道自己是该离开了,只是这时候在别人看来,是那样突然。

一念之间,胡同里的穷小子成了商业巨头;一念之间,码头的水手成了影视明星;一念之间,学校里的老师转身成了将军;一念之间,天使也可以变成魔鬼。

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他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只是有时,生活的轮盘总是驱使你不断向前,使人很难接近那真实的“我”。偶尔的一段旋律、一抹色彩、或是一片景色,会让我们走近并触摸到那个“我”。于是,一念之间,平庸者迸发出才华,消极者迸发出激情,怯懦者迸发出勇气。一念之间,一生走入了另一条道路。

一念之间,方显本心。◆评语:

本文质朴之中藏匿着一个真实的独立的存在,这是一个思考者。

全文首尾两段利用原题材料中的语句谋篇布局:前文刚刚引用,后文马上就是一转,而翻出自己的观点。进而运用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鲁迅和华盛顿。这两个例子分别成段,叙述精当,议论到位。紧随其后的是三个排比句,将事例推而广之。最后总结上文,紧急收束全文,但字字珠玑,确耐人寻味。

看来,优秀的文章不全在于语言的优美,更在于文章后面有一个真实的独立的思考者,能用“己手写己心”。

一 念 之 间

一念之间,瞬息万变,一念之间,一生之变。

有的人一念之间赢得万家信任,有的人一念之间声名狼藉。有的运动员一念之间通过兴奋剂站在领奖台上,受内心折磨,有的运动员一念之间与奖牌失之交臂,但因凭真本领而内心坦荡。

有的官员一念之间青史留名,有的官员一念之间空对铁窗。

人生中有太多的一念之间,而这一念之间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些人,遗忘了一些人。李白少时不学无术,整日游手好闲,可谓极尽颓废,但苍天不会让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浪漫诗人如此过活,于是在一次李白出游时安排了一位磨铁杵的老妇,只是一句“铁杵 3 磨成针”,李白豁然开朗,一念之间,万事皆明,从那时起,便再没有公子哥式的李白,有的只是寄情山水自由豪逸的浪漫诗人。

与李白稍有不同,鲁迅从小便立志报国,东渡日本求学问道,希望医治国人受伤的肉体,可也就是一念之间,他看到了中国学生对自己同胞被杀害的麻木时,他决定弃医从文,因为他知道,心强体弱比心弱体强更为重要。

从顺境坐出来的人,一念之间,可以活得与众不同,但从逆境爬出来的人,一念之间,可能就是绝处逢生。

用史铁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脚”。相信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因此而一蹶不振,从此意志消沉。但那决不会是史铁生,当他看到地坛中太阳的潮升夕落,落叶雀鸟,行人和老母时,一念之间,黑暗的夜空中出现了微弱的朝霞,既而扩大,照亮整个夜空。

可能有些人会比林肯更不幸,但林肯肯定比他们更能忍受不幸和痛苦,与史铁生肉体的折磨不同,林肯遭受的是心灵上的折磨,面对一次次的竞选失败,林肯在每一念之间,选择的都是坚持,坚持竞选,坚持演说,他肯定的意念没有错,因而最后林肯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可能一念之间使希特勒走上法西斯道路。可能一念之间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的发现。

有的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人说一着棋错,满盘皆输。

一念之间,的确可以改变一生,所以关注每一个一念之间,不要让人生留下任何遗憾。所以一念之间,一生之变。◆评语:

本文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开篇模仿臧克家的《有的人》的语言和结构,匠心独具。文中例证较多,能看出作者平时的阅读积累。但李白的事例稍显牵强,如果注意语言表述,可能使文章逻辑力量更强大,更有说服力。

一 念 之 间

就像一点星火可以驱走荒原的黑暗,一颗流星可以划出漫天的光芒,一闪念,也可能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成为人生长路上的重要转折,一念之间,风云变幻,一念之间,沧海桑田,一念,也可以带来成功与警醒,一念,也可以带困惑和灾难,把握好一念之间,让生命驶向正确的航向。让人生闪光。

人生总有太多的事取决于一念之间:胜负,一念之间;成败,一念之间;生死,一念之间。只有把握住着一念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才会穿越迷茫的雾霭,走向光明。

一念之间,人生走出了一条光辉的路。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唤醒了李白,激励了李白,中国的史诗上从此留下了“诗仙”的名字;一个影片中的场面,震撼了鲁迅,弃医从文,他用自己的呐喊终使国人不再彷徨;一句“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从中间的缝隙中摔下去。”的劝告使帕瓦罗蒂从选择教师还是歌唱为事业的矛盾中解脱出来,用歌声震颤了全世界的心灵。一念之间,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得以拨开眼前的迷雾,走上明朗的坦途。

一念之间,有时也会陷入困顿,甚至走向灭亡。一念之间,使曹操拴紧了战船,终在赤壁的滔滔火光中狼狈而归;一念之间,崇祯帝杀掉了袁崇焕,终于加速了明朝的衰败灭亡。一念之间,致有《南京条约》之耻,一念之间,致有十年**之祸。没有把握好一念之间的选择,最终招来了祸患与灾难。一念之间,也可以从光辉的顶点一下子跌落进万丈深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能正确对待这一念之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同是一念之间,他们不是选择光明,而是选择黑暗和沉沦,一念之间,让他们丧 4 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最终只能落得可悲的下场。

一念是火,可以给人温暖,也可以将人吞噬;一年是水,可以给人甘甜,也可以把人淹没。一念之间,人的个性再次得以彰显,人生道路就此而改变。

一念之间,大有智慧。

一念之间

有时,人会在一念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也会因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是与非,成与败,明与暗往往是在一念之间所决定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数个一念之间:老人会在一念之间深思熟虑,中年人会在一念之间变得小心谨慎,而青少年却常常在一念之间犯下大错,甚至是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曾记得我年幼时,不懂事,也分不清是非,就和一群平日里不务正业,也没教养的女孩交了朋友。我和他们在一起跳舞,表面上她们对我很好,关系好像很铁。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小小的失误,得罪了她们,她们转眼就翻脸不认人,害我当众出丑,以致于给我留下了一段黑色的回忆。后来,我再也没有理过她们。

我到现在还在后悔,我当时的一念之间草率而浮躁,以致于给我留下了一个惨痛的教训:在择友的一念之间,你应仔细考虑。

还有一次,我在一家网吧附近碰到了两个男同学。听他们俩的谈话好像是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感到心情十分的低落。不一会儿,甲同学就提议去网吧打打游戏,以消心头之痛。而乙同学则踌躇不定。后来,乙同学选择了回家,远离网吧,可甲同学却选择了进入网吧。在后来,我就听说乙同学仍像平常那样安心学习,而甲同学却沉迷网络,一蹶不振。

正是在这一念之间,是与非,黑与白相互交错,不同的选择造成了两位同学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还年轻,无论在思想还是身体方面都未发育成熟,生活阅历也少,常常不小心在一念之间酿成大错,而一旦灾难来临,我们就追悔莫及。当对于错,是与非,黑与白,进与退,去与留等等的光芒交织在你的脑中时,你的一念之间就变得犹为重要。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这时,你不妨请教一下长辈,让他们引导你做出正确的决定,或让你自己心平气和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再选择,也许这时,你的一念之间就会给你带来好运。◆ 评语:

◆ 优点:文章通过举身边的事例写出了一个人一念之间发生的故事,一种决定、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决定人的命运,突出了“一念之间”的重要性,写得很好!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正确审题 篇6

1、首页

2、材料作文写作技巧-2 常见的作文材料虽只文字材料和画面材料两种,但涉及范围相当广泛。

材料作文写作技巧: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与指导

一、材料型作文审题角度例析

材料型作文是作文训练和高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常见的作文材料虽只文字材料和画面材料两种,但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为此,弄清材料的基本内涵成为审题必过的第一关。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材料分为两大类加以分析。

一、独立型材料的思考角度。

此类材料反映的是某一种现象,要求学生对之进行深层思考。因其内涵深蕴,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了一个问题:2+2=?结果竞无一人作答,最后罗素说:2+2=4嘛!分析:材料通俗易懂,可到底要揭示什么主题呢?学生也许很容易想到两个角度:①罗素故弄玄虚;②不可崇洋媚外。然细加分析,这两个角度均有偏差。为此,我们不妨作如下思考:2+2=?这本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却难住了一批学者专家?原来,在他们看来,罗素是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妙,故而慑于罗素的声名,置客观事实于不顾,不敢应声。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乃是此场面出现的症结。中心: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总结:此类文字材料命题一般可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思考:1.问为什么;2.通过材料的核心要素来回答为什么;3.看影射什么。材料二:漫画《无题》

画意简介:一只胖乎乎的大老鼠正悠闲地躺在椅子上看书,书名是《怎样养猫》。分析:此漫画因无画题,内涵又难以捉摸故而审题难度相当大。众所周知,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为何还要看《怎样养猫》这类书。莫非它想采取什么手段来阻止猫的繁衍、生长。然而老鼠永远也没这个能力。那么老鼠是不是希望通过对猫的生活习性的理解来躲避猫的攻击呢?看来也行不通,因为吃老鼠就是猫的生活习性之一。那么老鼠是不是感到没有猫对自己的生存不利,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呢?一看画中老鼠那胖乎乎的体态,乐悠悠的神态我们马上就可否认这个角度。我们知道,老鼠是靠偷食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活的。画中的胖老鼠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生活舒坦之极,一望而知是某些官僚的化身,将官僚喻为硕鼠古已有之。硕鼠缘何得意?关键是没有猫。人们对硕鼠是深恶痛绝的,在鼠害猖獗之时,对猫的呼唤就显得尤为强烈。硕鼠的狡猾正在这,它不是以鼠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猫的支持者、呼唤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也就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君不见某些贪官污吏被捕前还在振振有词地作反贪倡廉的动员报告吗?此漫画的用意正是讽刺这些贼喊捉贼的贪污腐败者。总结:漫画材料一般可按四步审题: 1.先看画面内容;2.再看画中语言(画面语言、画题);3.找画面与画题相统一的内涵。因为画题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4.看与现实生活中哪方面有联系,找准分析角度。

二、关系型材料的思考角度

此类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由几个现象组合而成的。其内在关系大致有三种,试析如下:

(一)横式联系。这类命题大多由两类性质相近或相反的材料组成,要求审题者弄清两者的连结点,再根据这共同点去推导,因做的是表面文章,所以,审题难度不大。

材料三: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献给人们的是晶亮的丝:一只工蜂只能活六个月,但献给人们的是香甜的蜜,而它们对人类的索求却极小。试以《吐丝酿蜜说》为题写篇议论文。角度:

①、赞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给人甚多,而索取甚少: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③、埋头苦干、辛勤劳作。

④、作学问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来加工。

⑤、古人曾叹:为谁辛苦为谁甜驳中有立:应树立高尚的精操。

分析:①吐丝的蚕、酿蜜的蜂,其共同点是生命短暂,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切,②这个角度与第①个角度相似。其区别在它除了给予外,尚谈及所求甚少这一问题。这一给一取体现的正是一种牺牲精神。⑤虽是从蜜蜂引出,但春蚕亦有此类特点,故亦可算切题。但③④均只考虑了一个方面,故非最佳角度。

还有一种情况,材料中列举的是性质相对的两种情况,审题时就要考虑到它的延伸。

材料四: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称为明智之举;往树洞灌水,让滚入洞内的球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句子,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加辅助线,才能豁然开朗。

分析:此材料共两句,四个内容:

对于同样的东西水,有时要放,有时要灌,且都处理得很好,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还是一个场合问题。像春天,下雨在北方是及时雨,在南方并不见得讨人喜欢,可见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以好坏论之。

中心: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机械照搬,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二)纵式联系

此类材料从字面往往难以把握其内涵,必须进行纵深思考,方可找到分析的切口。材料五:某大学校长讲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学生走向社会,就如同猎手走进了森林,我们不应只让他们带干粮,还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猎枪。

分析:这则材料的难点在弄清干粮与猎枪是什么关系。众所周知,猎手到森林中干粮带得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只有会用猎枪才能保证不挨饿。从这点讲猎枪比干粮要重要得多。就大学生来说,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再引申一下,从长计议比只顾眼前更重要。通过分析,本材料的中心也就自然出来了。

对纵式联系的材料,审题时必须区分清主次轻重,不可平均用力。

本文导航

1、首页

2、材料作文写作技巧-2(三)循环联系

这在材料作文中恐怕是最难的一类,学生往往因搞不清它们间的关系而乱谈一气。86年高考文题《树木· 森林·气候》便是如此。又如:

材料六:春天雨水勤,田里的小苗长得欢,但是杂草也随之陡长,与小苗争水争肥。农夫抱怨道:雨水勤了,害得我多花工夫去锄草。请以《雨·苗·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分析:本题须认清雨、苗、草之间的关系:雨勤,则苗、草齐长;无雨,虽草不能生,但苗也得死,不能因怕草长而连雨水都不要。要想苗长得好,雨水是不可少的,锄草也是必要的。联系实际,改革开放,读书等等,均是同理。

小结:很显然,对具有循环关系的材料,首先应搞清几者之间的循环关系和内在联系,找准最佳议论角度,通过辩证地分析问题,才能使议论富有说服力,避免片面性。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1.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2.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3.从辨明关系入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看一则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4.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浅谈如何指导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 篇7

《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 对写作能力的相关要求是:“在有提示词语的条件下用30分钟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分别写出50-80个词和80-100个词的短文, 基本语法和常用句型无严重错误, 意思表达清楚。”在我省《新课程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在写作方面, 可以从以下写作步骤训练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审题→查询信息→列出要点→造句→连句成文→检查→誊写等。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构思、谋篇布局, 设计或编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写作任务, 适当提高训练要求, 利用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能运用恰当词汇、正确语法、常用句型进行写作的能力。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平时多阅读经典文章, 多积累优美词句, 或模仿经典文章的篇章结构提高写作水平”。

实际上, 高中阶段的写作从入门阶段的书写、抄写、拼写到听句、造句、填词、翻译及其它阶段的缩写、改写课文、写概要、书信、日记等都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目前英语写作教学的状况及分析:

《课程标准》及未来发展趋势对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完成这一要求,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 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教师方面:

部分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重视不够, 指导学生学习开展课外阅读少, 素材积累不够。同时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 孤立地进行某一项能力的培养, 不能融为一体。写作批改只把注意力放在几个短语、句法结构的正确性上, 从而忽略了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语言组织和运用的思维训练。虽然大多数教师在高一、高二有安排零星写作训练, 但没有系统性, 有的甚至到高三才正式纳入议事日程, 带有“临时抱佛脚”的训练方式, 违背了英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的原则, 其结果可想而知。

2、学生方面:

高三学生时间紧, 课业负担较重, 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写作的主动性差。对写作练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平时缺少写日记的习惯, 练笔少, 不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和叙事能力的培养。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又很少做读书笔记, 缺乏必要的知识素材储备。写作, 没有经典的素材, 文章事例很难有说服力, 不利于写作基本功的积累。同时又缺乏写作语法指导和基本功训练。学生一写文章, 比较迷茫, 无所适从, 又没有语言积累, 所以学生怕写作, 也写不好。

三、对英语写作实施的对策

近几年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虽有所提高, 但从整体看, 还是普遍较差, 在平时练习或会考中, 不论何种文体的短文, 学生能写出全部内容或绝大部分要点的为数不多, 而能做到语言基本无误, 行文连贯, 字迹清楚, 语法正确, 标点符号无误者更是凤毛麟角, 许多学生虽能写出基本要点, 但在语言表达、句式结构、动词时态等方面有诸多错误, 评阅者只能看到几个基本正确的句子和零星的几个词语, 或者存在较多的错误, 影响了意义的表达。还有个别学生写不出一个句意清楚、结构正确而无严重语法错误的句子, 甚至随意乱抄一段阅读文章来凑数。

因此, 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 就如何指导学生英语写作, 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一周半小时的作文课。

培养初步写作的能力, 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也是历年会高考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在MET中, 写作占15%, 现在比分在不断增加。可见, 对于学生的写作指导训练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现行新教材每单元有一定的写作任务, 老教材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安排, 然而教师对写作总不象平时的课文、句型、语言点的教学那样的一丝不苟, 往往是一带而过, 学生更是重视不够, 在会高考中, 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失分较多。因此我每周坚持至少抽出半小时的时间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 针对每周写的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指导后,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加以修改, 然后教师给出范文, 这样教与学两者结合, 使学生既能找到自己的差距, 又能给今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避免同类错误的出现, 使写作能力逐步提高。

2、抓好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初步写作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 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从易到难、从单词到短文, 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近的写作指导。做到训练要长期化, 绝不能临时突击, 一蹴而就。每周至少要安排一篇规定的写作练习。

3、结合课文, 以课文为中心, 给出一定量的单词和短语, 进行缩写、改写和扩写。

课文是学生学习英语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 结合课文, 指导学生掌握写作规律。如每学完一单元, 让学生口头复述课文、背诵包含主要语言点的句型、段落等, 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就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本课的“Main Idea”来复述 (如用几个具体时间来缩写高一英语必修 (1) 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在教高一英语必修 (2) 第二单元课文《The Olympic Games》时, 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展开热烈的讨论, 于是我结合课文搜集些材料,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模仿写作学习。如Olympic Rings, Olympic Torch, Olympic Motto (Swifter, Higher, Stronger) , the Bird's Nest, the water Cube, One world One Dream, Grecn Olympic等一些有关体育项目的词, 以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通过不断模仿, 不断训练, 在模仿中就会越写越熟练, 越写越地道。但要注意模仿也应从易到难。

4、多形式、多题裁书面表达训练, 加强意念功能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在自然的书面交际环境中加强意识功能的培养, 我通过应用便条、通知、日记、广告、书信、说明文、记叙文等有计划地进行半控制地作文指导, 题裁应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事, 方能言之有物。另外, 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中, 要注意严格要求格式,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如书信、日记的训练, 要让学生逐步习惯以英语思维遣词造句, 而不是从汉语出发逐句翻译。对于说明文的训练, 要让学生先学会写主题句、支持句、练习通过题纲或关键词写段落。完成从控制性写作到半控制写作的过渡。

5、重视作文批改, 发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 让学生从写作中找到成就感, 提高英语写作兴趣。

英语作文的批改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一开始我同样也采取有错必纠, 结果改来改去, 最后多半成了教师自己的作品, 这样不少学生自然也就有了依赖思想。如果教师对作文中的错误视而不见, 写得再多也收效甚微。所以我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 学生自己修改, 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角度, 及时发现自己作文哪些地方好, 哪些地方不足, 然后具体改进。 (2) 同学互相修改,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同学的作文, 本着对同学高度负责的态度, 旨在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3) 教师逐个有针对性地批改, 并给每篇作文打分。对写得好的作文, 评讲时作为范文朗读给学生听, 并把它张贴到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让大家学习鉴赏。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推荐到班刊、校刊、县市一级的报刊发表, 以此激励全体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课后, 要求学生背诵“自己的范文”, 加深对语言的了解, 内化语言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6、加强方法指导, 采用限时作文的作法, 提高应试能力。

写好英语作文, 审题是前提, 明确目的是关键, 正确表达是中心环节。因此我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分别选好素材, 分清结构层次, 对看图作文要细心观察, 弄清主题, 抓住要点, 合理安排顺序, 尽量运用积累的素材 (如单词、短语和简单句型) , 这样可以减少错误, 也就能在考试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指导作文的收效和启示

通过长期的高中英语写作指导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近年来我每周抽出半小时的时间进行评讲与指导, 效果较好。一部分不愿动笔的学生经过几周的指导也基本能动笔写了。对这部分学生绝不能忽视, 要有耐心, 要鼓励、指导他们从写相应的单词和短语扩写句子开始, 只要开始动笔, 慢慢就会有所进步, 学生也就不会再怕写作了。只有这样才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尤其是语言的应用能力。

另外,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结合”:

1、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无论写人、写物、写事特别是应用文, 写作材料应尽量贴近生活, 使学生有感而发。

2、与学过的句型、词组、词汇相结合, 学以致用。

3、与交际相结合。既然写是交际的一种手段, 写的练习就应该结合交际, 注意运用英语表达习惯。

上一篇:四仪八礼主题班会下一篇:借喻和借代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