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类作文写作指导

2024-05-27

环保类作文写作指导(精选4篇)

环保类作文写作指导 篇1

我们先看一道作文题, 它来自湖北省武汉市2013年高三调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出2012年十大流行词语, 其中, “正能量”居于第一位。语言学家指出,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 其意是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 通过激发内在潜能, 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 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对于“屌丝”这个词语, 专家认为它虽然很流行, 但它有低级趣味和恶俗倾向, 不适合列入2012年十大流行词语。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 自选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 自定文体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

这个材料本身是文化层面、文化领域的。但因为我们平时作文教学, 一直在强调这些———发散思维, 变通地作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开, 让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领域扩散开去。强调学生不要就事论事。结果, 这次作文大多数人立意为“正能量”。凡属于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东西都可入文, 这样一来, 学生文章一上来就回避了就事论事, 就回避了就材料说材料, 就开始“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开”了。开笔就是最美妈妈系列了, 就是感动中国人物系列了, 就是司马迁等古代优秀人物系列了, 就是善良、坚强、自信、宽容等优秀品质系列了……几乎是什么都可以与“正能量”挂钩。思维是发散了, 行文是走出来了, 天地是广阔了, 但我总保守的觉得, 虽写正能量不算错, 但这些文章又不太像是根据这个材料写的文章!

任何理论的使用都应是辩证的, 灵活的, 而不可太绝对。一方面, 写作文思维是要发散, 但又不能太发散, 跳跃性不能太强。发散时还要注意过渡、关联, 注意循序渐进, 注意回收。否则就难免有偏题的嫌疑。另一方面, 有时就事论事, 就材料本身在同一领域、同一层面写作, 小开口, 深挖掘, 集中火力, 突出中心, 其实也能写出丰富深刻的好文章来。

为了说明这些想法, 笔者介绍一下指导杨煜坤同学修改这次作文的过程。

杨煜坤同学的作文相对其他同学来说, 是唯一一篇像是为这个材料量身定作的文章。不过她为体现我的“发散思维”理论, 她也作了“跨域转化、触类旁开”:她为体现正能量, 写了周总理、朱总理, 与此对比还写了几个贪官;还写了现在流行餐后打包, 与此对比还写了流行浪费的现象。在文章大部分内容已经体现出关于文化高雅与低俗主题时, 加上这些内容后, 文章反显得杂乱, 不搭调了, 中心反倒不统一了。我建议她删掉这些, 只在文化这个层面上作文章, 她反问我说:丰富、深刻如何体现?字数不够了怎么办?针对她所提出的问题, 笔者建议她用好原有文化层面的三个例子。针对各例的侧重点, 集中火力, 浓墨重彩, 找准穴位, 针对分析, 且要求针对分析要占文章近一半的字数。

她原稿中关于《泰囧》的内容只有“时下电影 《泰囧》火了, 票房国产电影之最……”等几十个字, 感情倾向也不甚明了。我问她你看《泰囧》的感觉是什么?她说她边看边吃零食, 笑死了, 笑得喷饭。和我对话时她好像又回到剧情中, 冲着我扑哧一笑。这时我严肃地说:“《泰囧》和屌丝一样, 火了, 但作为仅仅火了的词语、电影, 我们可以不在意它们的问题, 但是要想挤进真正流行, 我们就不能不严肃了。”我见她仍不太明白, 就打了一个比喻:“一个普通人身上有很多品德方面的问题, 我们可能会不太在意, 但一旦他要进入道德标兵榜, 那我们就一定会在乎他身上的问题了, 因为这是代表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高度了。电影《泰囧》 当一部普通的电影看, 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挑剔, 但是它成为国产电影票房之最且有成为真正文化导向之势, 这就荒唐了!就必须挑剔了!文化化人, 艺术养心!它会让你心灵感到震颤, 如获细雨润物般的滋润与净化, 有时也让你愉悦, 但那是一种审美的愉悦!”这时我问她:“这些《泰囧》具备吗?”她摇头, 她会意了!改后稿已有三百多字精辟到位的分析了。

第二个例子, 是关于唐诗、宋词、元曲之正气、高雅的。她原稿只有两句叙例、两句分析。我让她回顾我给他们的作文材料 (作文材料需要个性化的积累, 我给学生积累近四十万字材料, 材料内容适合应对当下作文, 且材料注重了深刻性与文学性, 但庞杂无序) , 她很快想到“令人悲哀的‘咱们有小品和短信’那段材料了, 这个材料中提到赵本山, 有点儿损味儿, 我又提醒她说:“材料中不是还有一篇王蒙《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 的文章吗?”她恍然大悟了。

这样, 她将原稿中只两句的分析扩展到几百字, 且用了几组排比, 几组对比, 分析得很有力度、气势了。

当文章写到第三个例子———时下恶搞古典文学作品时, 她已经很入文了, 写得很顺手, 除了听取我在文章结尾处为体现结构的一点建议外, 她几乎是一气呵成。成文如下:

由两个流行语说开去

一季一季的雨水冲涮着脚下的城, 一轮一轮的流行大观直逼当下的人。是高唱“正能量”的曲调勇往直前, 还是穿着印“囧”字的文化衫万民狂乐?在文化发展中, 何谓高雅?何谓低俗?文化发展之路要入“囧”途吗?敢问路在何方?

《咬文嚼字》杂志社评出的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 正能量居于首位。而流行到大江南北火爆的“屌丝”等不在十大流行语之列。原因自然是因为它带有低级趣味和 恶俗倾向, 是端不上台面的东西。

由此我联想到不久前上映的《泰囧》, 平心而论, 要问我这部电影好不好看, 我觉得还行。但是它创造了中国国产片最高票房纪录, 这个现象就不正常了!把它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这个现象更不正常!这个道理就如“屌丝”、“坑爹”这些流行词语一样, 它们火爆了, 但它们只能是火爆一阵儿, 应火过即灭。试想, 哪一个国家会全民共识这些东西为主流东西?哪一个国家的主流语言会让它们登上台面从而成为导向、示范呢?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和“低俗”、“庸俗”、“媚俗”不靠边儿, 此说法我理解。这便是处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在这个泛滥低俗、庸俗、媚俗的时代, 在这个“娱乐至死”、把文化当杂耍的时代, 电影《泰囧》真的不算什么!当一部普通的电影看, 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挑剔, 但是它如此火爆且有它成为真正文化导向之势, 这就荒唐了!就一定要挑剔了!因为作为正能量的真正文化是化人的, 作为正能量的真正艺术是养心的!它不只是让你捧腹大笑, 除了笑痛肚皮, 别无所获;它应该是在你听后看后, 让你心灵感到震颤, 如获细雨润物般的滋润与净化;有时也让你愉悦, 但那是一种审美的愉悦!而这些, 电影《泰囧》好像也不沾边的, 它能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吗?它能烛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吗?

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奏黄钟、鸣大吕, 引人积极、健康、向上的;应该是陶冶人的情操, 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与愉悦的;应该使人高雅、向善、向美的。而不是追求火爆, 更不是为了火爆, 迎合市场, 迎合众人口味, 从而使高雅艺术流于低俗、媚俗甚至庸俗。

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史, 历朝历代, 哪一种主流文化不是正气凛人的?不是陶冶人的情操, 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与愉悦的呢?

唐诗、宋词、元曲, 哪一个名号不是响当当的?杜甫、苏轼、郑光祖他们哪个作品不是凛然的、健康的、高雅的?

有人说要雅俗共赏, 此话也不错。但什么样的雅俗才能和谐相融, 让人共赏?试想当杜甫、苏轼、郑光祖在一起谈天说地、风雅作文时, 你整一个拿搞笑当审美, 拿低俗当娱乐, 拿无聊当有趣的俗货站在一旁, 那叫什么事呀?那不是高雅与通俗的事, 那更不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事;那是上流和下流的事, 是高雅与低俗的事, 那是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事!

发展文化, 我们要积极、健康、向上、高雅的正能量, 拒绝恶俗、低俗、下流的负能量。不能只求笑破肚皮、笑出眼泪, 而把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精神灵魂引向低俗无聊。巴金说“人不是仅靠吃米活着!”人还需要精神之乳, 人更不能仅需要搞笑、娱乐, 人更需艺术审美愉悦!

看看时下古典文学的翻版吧: 《西游记》中那文静的唐僧竟成了无所不能的硬汉了; 《红楼梦》中典雅意蕴的爱情被裸露成色情, 清丽脱俗的妙玉都涂上鲜红的眼影了。为迎合大众日益低俗无聊的审美趣味, 这些编剧导演真是煞费苦心啊!

中国文化发展之路本不应这样的!是我们应大胆对此叫“不”的时候了!这样的作品结局不应该收视率一路上蹿, 票房速闯亿万。而应是有这样的遭遇:读者拍砖不断, 专家愤起批判, 收视率一路下陷, 那编剧导演得让他们遗臭万年!

我们适应社会, 与时俱进, 既不是迎合、叫好, 也不是盲从、跟风。不能把“三俗”当通俗, 更不能故意回避崇高、拒绝高雅、娱乐无度!

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 一时流行、火爆、热捧的未必都是值得提倡的。大风泱泱, 大潮滂滂。洪水图腾出蛟龙, 烈火涅生凤凰。只有真正化人文化、养心艺术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文化艺术, 只有合理的、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审美的流行才是真正应该的流行, 才会在风中、潮中、烈火中留下, 与时俱进, 与天地同存。般木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这里———让不雅的、恶俗的、庸俗的、低俗的、媚俗的走开;让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化人的、养心的、高雅的、审美的正能量上来!

这确实是一篇不得不让人称赞的文章。它再一次让我领悟:任何作文理论都是相对的, 切不可机械, 死套。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开, 如此发散可以写出开阔、新颖、深刻的好文章。就事论事, 就材料本身在同一领域、同一层面也可以写出好作文!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例证。

环保类作文写作指导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就无法实施;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当某一天,曾经很蓝的天,曾经无比清澈的河水,曾经满山绿色汇成的一片无边的海洋都远离我们而去……我们才觉得今天对自然掠夺式的的索取所导致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是一种犯罪?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破坏环境,不注重环保,到时候,不但经济不能发展,就是人类的人类小命也难保全了。

请以“环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自选体裁。(4)不少于600字。【写作导引】

环保,是当今社会叫得最响亮、在各种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也这是摆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最沉重的话题,环保与发展,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和热点。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各种污染更是越演越剧,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未来的发展。环保与发展密不可分,正如话题导语所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就无法实施;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我们不是说要保持经济的高增长吗?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吗?那就必须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两架马车并驾齐驱,切不可以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倚轻倚重,有所偏废。

写作这个话题,不但能够考查同学们对现实生活的关心程度、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对社会责任的良知。只要同学们平时关心时事,善于思考,注意环保与发展信息的收集,就不愁无话可说。

话题的导语说得很警醒。不但阐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且深刻地指明了不注意环境保护会带来的恶果,并告诫人们,必须注意环保,否则“不但经济不能发展,就是人类的人类小命也难保全”。循此,我们就不难早准作文的重点、立意的关键、选材的范围、写作的方向了。

例如,我们可以驰骋想象,将地球比喻为“地球村”,采用对比手法,回忆过去,审视当今。想当年,我们走进森林,可以看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欢愉;走进溪流,我可以分享到鱼翔浅底、水流湍急的乐趣;走入大山,可以领略到高山青翠、奇石嶙峋的壮美,而今呢?欢愉在逐渐消逝,乐趣在不断锐减,壮美在不断黯然,以此来唤醒每个“村民”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我们还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出发,阐明环保的重要,阐明环保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人类长久的发展和福利,我们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此话题涉及的面很广,拓宽思路,结合社会实际,可以从不同侧面,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如以《黑水河两岸》为题可写成说明文或记叙文,主要写污染成灾;以《水——生命之源》为题写议论文或说明文;以《鱼虾对话》为题,展开想像和联想,写成寓言故事。主要写鱼虾受污染之后的种种惨痛之事;以《咱们村的环保纪事》,写某村开展环保工作之后的先进事迹,可以写成通讯、散文,或小品、小剧;还如《里弄环保员》《文明村里故事多》《话说文明镇建设》等等,都可以展开多角度思维,选择最佳题材和最佳文体,运用最佳表达形式,写出较有水平的作文。

总之,只要我们开阔思维,善于思考,紧扣话题,就不愁造不到灵感,造不到素材。

环保话题作文:

素雨

诗人漫坐在暗涩的白案前,轻轻地提笔不语。

窗外霪雨漫天,刺耳的拍打声在这寂寥的夜显得突兀而又心惊;窗内是一双沧桑的眼凝视着墙上的壁画,酒绿霓虹般的耀眼的灯光晃映着一副“青山绿水”,上面是空山静林,百鸟朝歌,还有快活的人。

雨下起来了,是啊!真的下起来了,却不是素雨。静静地,天地间只有雨声,只有风声,还有的是城市无声的呜咽。青山没有了,绿水没有了,蓝天野没有了。没有了杜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慨叹;没有了陆游“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闲适;没有了王勃“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的豪迈。正所谓,举世皆浊,名副其实。

大风起兮沙飞扬,这是现代环境的真实写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成了奢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成了奢望。城市铺遮了广袤的草原,山川也早已没有了起伏,就连碧云天的碧野变了味道。

人类进步了,时代发展了,却是用牺牲环境的代价换来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绿萍草地、苍鹰飞鸟都已是过眼云烟。环境已经被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已经消失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北遗弃的命运而告终。人生不过匆匆数十载,虽然短暂,但却要过得踏实,要无愧于天地,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高考满分作文网

我常听人说,人要顶天立地。没有了天,没有了地,人又何谓于人呢?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清气上开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乾坤之间是为人。故而人生与天地乾坤之间,清浊之气好似其生身之母。如果连人都不珍惜自然环境而毁之,那与之弑母何异?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如若你不孝敬你的母亲,更甚弑之,这与禽兽有何区别?我们都知道,动物们很爱护自己所处的环境,“兔子不吃窝边草”嘛!如果没有人的打扰,那么它们会相处得很和谐,尽管有捕食和竞争,但它们不会破坏环境、破坏家园。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哎”!一声深深地叹息从窗内飞出。想了这么久,诗人有些累了。窗外的雨依旧在下着,诗人心中的素雨却迟迟未来。素雨如素,白净透明,纯洁无暇,像人们心中的天使;素雨如圣水,神圣荣华,普度众生;素雨如艳花,在人心中留下善意的种子,生根发芽。向往素雨,不仅因为它的素、圣、艳,更因为它的意义,它的灵魂。踏着时间的车轮,素雨带着我们回到未开化的洪荒,那里有繁茂的森林,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厚的猎产,还有清新的自然。在那里,我们将重驻家园,重驻未来。

突然,笔动了,诗人的笔动了。

“妍雨线透梦朦胧,烟花雨幕碧林丛”

后面……

没有了,就像这没有素雨的雨一样……残缺。

就事论事类作文的写作指导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出2012年十大流行词语,其中,“正能量”居于第一位。语言学家指出,“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其意是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对于“屌丝”这个词语,专家认为它虽然很流行,但它有低级趣味和恶俗倾向,不适合列入2012年十大流行词语。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这个材料本身是文化层面、文化领域的。但因为我们平时作文教学,一直在强调这些——发散思维,变通地作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开,让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领域扩散开去。强调学生不要就事论事。结果,这次作文大多数人立意为“正能量”。凡属于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东西都可入文,这样一来,学生文章一上来就回避了就事论事,就回避了就材料说材料,就开始“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开”了。开笔就是最美妈妈系列了,就是感动中国人物系列了,就是司马迁等古代优秀人物系列了,就是善良、坚强、自信、宽容等优秀品质系列了……几乎是什么都可以与“正能量”挂钩。思维是发散了,行文是走出来了,天地是广阔了,但我总保守的觉得,虽写正能量不算错,但这些文章又不太像是根据这个材料写的文章!

任何理论的使用都应是辩证的,灵活的,而不可太绝对。一方面,写作文思维是要发散,但又不能太发散,跳跃性不能太强。发散时还要注意过渡、关联,注意循序渐进,注意回收。否则就难免有偏题的嫌疑。另一方面,有时就事论事,就材料本身在同一领域、同一层面写作,小开口,深挖掘,集中火力,突出中心,其实也能写出丰富深刻的好文章来。

为了说明这些想法,笔者介绍一下指导杨煜坤同学修改这次作文的过程。

杨煜坤同学的作文相对其他同学来说,是唯一一篇像是为这个材料量身定作的文章。不过她为体现我的“发散思维”理论,她也作了“跨域转化、触类旁开”:她为体现正能量,写了周总理、朱总理,与此对比还写了几个贪官;还写了现在流行餐后打包,与此对比还写了流行浪费的现象。在文章大部分内容已经体现出关于文化高雅与低俗主题时,加上这些内容后,文章反显得杂乱,不搭调了,中心反倒不统一了。我建议她删掉这些,只在文化这个层面上作文章,她反问我说:丰富、深刻如何体现?字数不够了怎么办?针对她所提出的问题,笔者建议她用好原有文化层面的三个例子。针对各例的侧重点,集中火力,浓墨重彩,找准穴位,针对分析,且要求针对分析要占文章近一半的字数。

她原稿中关于《泰囧》的内容只有“时下电影《泰囧》火了,票房国产电影之最……”等几十个字,感情倾向也不甚明了。我问她你看《泰囧》的感觉是什么?她说她边看边吃零食,笑死了,笑得喷饭。和我对话时她好像又回到剧情中,冲着我扑哧一笑。这时我严肃地说:“《泰囧》和屌丝一样,火了,但作为仅仅火了的词语、电影,我们可以不在意它们的问题,但是要想挤进真正流行,我们就不能不严肃了。”我见她仍不太明白,就打了一个比喻:“一个普通人身上有很多品德方面的问题,我们可能会不太在意,但一旦他要进入道德标兵榜,那我们就一定会在乎他身上的问题了,因为这是代表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高度了。电影《泰囧》当一部普通的电影看,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挑剔,但是它成为国产电影票房之最且有成为真正文化导向之势,这就荒唐了!就必须挑剔了!文化化人,艺术养心!它会让你心灵感到震颤,如获细雨润物般的滋润与净化,有时也让你愉悦,但那是一种审美的愉悦!”这时我问她:“这些《泰囧》具备吗?”她摇头,她会意了!改后稿已有三百多字精辟到位的分析了。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唐诗、宋词、元曲之正气、高雅的。她原稿只有两句叙例、两句分析。我让她回顾我给他们的作文材料(作文材料需要个性化的积累,我给学生积累近四十万字材料,材料内容适合应对当下作文,且材料注重了深刻性与文学性,但庞杂无序),她很快想到“令人悲哀的‘咱们有小品和短信那段材料了,这个材料中提到赵本山,有点儿损味儿,我又提醒她说:“材料中不是还有一篇王蒙《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的文章吗?”她恍然大悟了。

这样,她将原稿中只两句的分析扩展到几百字,且用了几组排比,几组对比,分析得很有力度、气势了。

当文章写到第三个例子——时下恶搞古典文学作品时,她已经很入文了,写得很顺手,除了听取我在文章结尾处为体现结构的一点建议外,她几乎是一气呵成。成文如下:

由两个流行语说开去

一季一季的雨水冲涮着脚下的城,一轮一轮的流行大观直逼当下的人。是高唱“正能量”的曲调勇往直前,还是穿着印“囧”字的文化衫万民狂乐?在文化发展中,何谓高雅?何谓低俗?文化发展之路要入“囧”途吗?敢问路在何方?

《咬文嚼字》杂志社评出的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居于首位。而流行到大江南北火爆的“屌丝”等不在十大流行语之列。原因自然是因为它带有低级趣味和恶俗倾向,是端不上台面的东西。

由此我联想到不久前上映的《泰囧》,平心而论,要问我这部电影好不好看,我觉得还行。但是它创造了中国国产片最高票房纪录,这个现象就不正常了!把它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这个现象更不正常!这个道理就如“屌丝”、“坑爹”这些流行词语一样,它们火爆了,但它们只能是火爆一阵儿,应火过即灭。试想,哪一个国家会全民共识这些东西为主流东西?哪一个国家的主流语言会让它们登上台面从而成为导向、示范呢?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和“低俗”、“庸俗”、“媚俗”不靠边儿,此说法我理解。这便是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这个泛滥低俗、庸俗、媚俗的时代,在这个“娱乐至死”、把文化当杂耍的时代,电影《泰囧》真的不算什么!当一部普通的电影看,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挑剔,但是它如此火爆且有它成为真正文化导向之势,这就荒唐了!就一定要挑剔了!因为作为正能量的真正文化是化人的,作为正能量的真正艺术是养心的!它不只是让你捧腹大笑,除了笑痛肚皮,别无所获;它应该是在你听后看后,让你心灵感到震颤,如获细雨润物般的滋润与净化;有时也让你愉悦,但那是一种审美的愉悦!而这些,电影《泰囧》好像也不沾边的,它能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吗?它能烛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吗?

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奏黄钟、鸣大吕,引人积极、健康、向上的;应该是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与愉悦的;应该使人高雅、向善、向美的。而不是追求火爆,更不是为了火爆,迎合市场, 迎合众人口味,从而使高雅艺术流于低俗、媚俗甚至庸俗。

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史,历朝历代,哪一种主流文化不是正气凛人的?不是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与愉悦的呢?

唐诗、宋词、元曲,哪一个名号不是响当当的?杜甫、苏轼、郑光祖他们哪个作品不是凛然的、健康的、高雅的?

有人说要雅俗共赏,此话也不错。但什么样的雅俗才能和谐相融,让人共赏?试想当杜甫、苏轼、郑光祖在一起谈天说地、风雅作文时,你整一个拿搞笑当审美,拿低俗当娱乐,拿无聊当有趣的俗货站在一旁,那叫什么事呀?那不是高雅与通俗的事,那更不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事;那是上流和下流的事,是高雅与低俗的事,那是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事!

发展文化,我们要积极、健康、向上、高雅的正能量,拒绝恶俗、低俗、下流的负能量。不能只求笑破肚皮、笑出眼泪,而把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精神灵魂引向低俗无聊。巴金说“人不是仅靠吃米活着!”人还需要精神之乳,人更不能仅需要搞笑、娱乐,人更需艺术审美愉悦!

看看时下古典文学的翻版吧:《西游记》中那文静的唐僧竟成了无所不能的硬汉了;《红楼梦》中典雅意蕴的爱情被裸露成色情,清丽脱俗的妙玉都涂上鲜红的眼影了。为迎合大众日益低俗无聊的审美趣味,这些编剧导演真是煞费苦心啊!

中国文化发展之路本不应这样的!是我们应大胆对此叫“不”的时候了!这样的作品结局不应该收视率一路上蹿,票房速闯亿万。而应是有这样的遭遇:读者拍砖不断,专家愤起批判,收视率一路下陷,那编剧导演得让他们遗臭万年!

我们适应社会,与时俱进,既不是迎合、叫好,也不是盲从、跟风。不能把“三俗”当通俗,更不能故意回避崇高、拒绝高雅、娱乐无度!

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一时流行、火爆、热捧的未必都是值得提倡的。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出蛟龙,烈火涅 生凤凰。只有真正化人文化、养心艺术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文化艺术,只有合理的、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审美的流行才是真正应该的流行,才会在风中、潮中、烈火中留下,与时俱进,与天地同存。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这里——让不雅的、恶俗的、庸俗的、低俗的、媚俗的走开;让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化人的、养心的、高雅的、审美的正能量上来!

这确实是一篇不得不让人称赞的文章。它再一次让我领悟:任何作文理论都是相对的,切不可机械,死套。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开,如此发散可以写出开阔、新颖、深刻的好文章。就事论事,就材料本身在同一领域、同一层面也可以写出好作文!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例证。

环保类作文写作指导 篇4

另外一些学生, 听了老师的指导后, 学会了或精于引用, 却鲜见能再现诗词意境者, 使引用变成生搬硬套和机械的纯技巧, 作文仍然不能提升层次。我认为, 纯技巧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和可读性的。“任何有生命的写作技巧, 都是特定语境要求的产物。没有那种语境, 也就不会产生那种技法……而既然选择了某一特定的技法,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 那是产生这种技法的历史语境再一次重现罢了。”[2]

过于概括、笼统在记叙文中尤其削弱文章表现力, 且往往给读者一种感觉:捉襟见肘。结合自身长期的诗歌、散文创作实践与多年的写作教学、指导实践, 笔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没有再现, 写作就没有生命力。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与研究。

一、语言、动作、神态, 人物形象再现

2010年9月份, 班上林潮武同学在随笔中写了浙江省温州市第四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的一位特殊的老师任世荣老师, 这位老师今年69岁, 是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在我校任教30余年, 2003年退休后被学校返聘专职负责卫生工作, 他的工作以勤、细、严到“无孔不入”而著称, 无人不佩服, 学校的卫生工作井井有条, 乃全市一大特色。这位同学这样写道:

“他总是迈着强而有力的步伐, 行走在我们这群‘年轻人’之中, 那嘹亮而又清脆的哨子声仿佛在告诫我们:不要因为我是‘老年人’便小瞧了我!是的, 那严肃的面孔确实让人望而生畏, 他也总是严厉地对待学生, 十分严格地掌控规章制度。那一双挂着重重眼袋的眼睛, 深邃、坚定, 将我们的视线牢牢地拽住, 谁也不敢分心。还有那闪着银光的哨子, 发出的声音足以震慑大脑。”

我们能轻易地注意到, “他也总是严厉地对待学生, 十分严格地掌控规章制度”这句话明显过于概括和笼统, 让读者根本无法还原人物形象。于是我追问:“任老师究竟如何严厉、严格?”他无语了。其实, 作为初中三年也在本校就读的他, 对任老师绝对有足够的了解与话语权。我刻意亲自写了一段补在“规章制度”后面, 叫他比较:

“他要求我们值周站岗的时候十指并拢;值周走路的时候一支队伍要走成一条直线, 并90度转弯;取下、放回值周班工具室里的飘带和扫帚的时候要严格按编号‘对号入座’;洗拖把的时候要严格遵循程序 (先在脏水里洗, 再在清水里洗, 然后扭干) , 取拖把的时候一定要提着走, 放回拖把的时候也要严格按编号‘对号入座’……”

看完, 我分明见他微微一笑。此时, 我跟他说:写作, 不是总结, 而是再现。

通过“再现”理念的根植, 我的学生笔下出现了不少很好运用“再现”手法塑造的生动人物形象, 如现高二胡壹爽同学的《相依相偎》 (发表于2010年11月7日《温州商报》第13版《新作文》) 里的“外公”:“外公这时候会凶巴巴地拉着我, 严厉地说:‘再哭!再哭晚上就让你跟国道上的疯子一起住!’一听到‘疯子’, 我就害怕, 眼泪在眼里打滚, 又不敢流下来, 撅着嘴看着外公。外公与我对视一会儿, 马上把我搂紧, 让我坐在他的腿上, 听着他描述文革时期的温州。”拉、说、对视、搂、坐, 五个动作一下子就刻画了外公无比疼爱外孙女的温情形象, 读来十分甜蜜。因有“再现”。

再如2010届倪丽思同学的《院落深处是天堂》 (发表于2010年5月10日《温州都市报》B31版《新苗》) 里的“祖父”:“大伯父是个性直的人, 一步急, 冲入后院, 践踏了一片草木, 便总会被祖父劈头盖脸地一顿训。老人不知别的什么, 只知‘这即便是旁人栽的, 你走路也要看着点’诸如此类的意思。于是, 我诧异了。诧异着四五十岁的大伯父也会满脸通红, 一言不语, 乖得就如一个被父母狠狠地教训后颤颤抖抖地站着的几岁小孩儿。更诧异祖父母分席而食的习惯:祖母坐在大桌上, 与大家同吃;祖父却要独坐于另一张圆桌边进食。祖母说, 他还有少爷脾气呢!说着, 眼神中满是笑意。”祖父的严厉与“少爷脾气”活灵活现, 亏了“再现”。

“我们的作文就需要同学们综合使用各种描写方法, 再现一个温暖的眼神, 一个灿烂的微笑, 一句关怀的话语, 让读者见你所见, 闻你所闻, 感你所感, 把你最细微的感动传递到每个读者心间!”[3]

二、当时、当地、当事, 事件情景再现

朱自清为了写出父亲的“背影”, 再现了当时在火车站父亲买橘前后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成功的关键, 自是买橘前后的情景的细腻再现。

笔者创作于2010年8月份的一首诗《我什么都没有》 (发表于2010年9月2日《温州日报》第16版《人文周刊4》) , 为了表达当今社会的一个群体声音, 也借鉴了这种事件情景再现的方法, 窃以为, 比较痛快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你说吧/我能给你什么?/高耸入云的钢筋水泥中穷奢极欲的前卫住宅?/坚硬交错的柏油路上奔驰炫耀的高级轿车?/财大气粗的银行里取之不尽的巨额存款?/没有/我什么都没有/你想留就留/你爱走就走/我什么都没有//

你说吧/我还能给你些什么?/幽暗暧昧的林荫道上油腻的海誓山盟?/人来车往的大马路边无耻的拥抱亲吻?/滥滥风情的电影院里麻木的勾肩搭背?/没有/我什么都没有/你爱走就走/你不想留就别留/我反正什么都没有//

除了无数个夜晚/我赖在不足1米宽的单人床/用懒人桌上的手提码出的几句动情的诗行//

除了无数个重大的纪念日/我用市场上低价出售的瓜果鱼肉/精心摆出的一桌寒酸的庆宴//

除了那些因为一个电话或一条信息/就不远千里/义无反顾地掉头的疯癫//

除了那些/除了那些/亲爱的/我实实在在是一无所有/四面叮当//

你耐得住耐/耐不住就走开/我兴许一辈子就这么一身埋汰”

以上第二、第三、第四节正反情景对举再现, 都是很生活化的场面, 容易给读者亲切感。

再看2010届黄琼思同学的一篇佳作《那些杂七杂八的似水年华》 (2010年1月《温州商报》“我们班里的……”主题作文征集比赛前三名作品, 见2010年1月24日《温州商报》第11版) 的一个典型而精彩的事件情景再现:

“为了练习英语口语, 三班可爱的同学们被分成了若干组, 每日进行着口语对话。以下是某小组成员的经典对白:

‘My English is good!’‘Oh!You can‘jiao’me?’‘OK, OK, we two who and who!’

这段以Chinglish为标准音, 以英语单词为基础词汇,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并且掺杂着少量汉语拼音的对话, 可以翻译为:

‘我的英语很好!’‘哦!你能教我吗?’‘当然, 当然, 我们俩谁跟谁啊!’

当然, 当英语老师听到这段对话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反应, 基本可归纳为时下相当流行的一句话:你们说的不是口语, 是寂寞……”

能从几百篇参赛作品中跻身前三, 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这个精彩的对话情景再现, 作者细腻的叙事几乎让读者身临“我们班里的”的典型场景!

“作文情景实质上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 一种背景, 一种应急状态。”[4]

三、原始、细腻、深入, 内心世界再现

“就作文教学而言, 经历了同样的事情, 为什么有的学生滔滔不绝, 有许多话要说、要写, 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无话可说、可写, 关键在于能不能、会不会将外在的客观事件转化为内心的主观感受, 感受是否丰富。”[5]钱理群先生的这番话足见关注内心世界及其再现的重要性。本文第一部分阐述的“人物形象再现”其实当然是包括人物内心世界的, 单独阐述“内心世界再现”的缘由不仅在于内心世界再现相对于语言、动作、神态再现较难, 更在于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的表象都可以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由此见得内心世界再现的特殊性。

关于内心世界再现, 我有一次印象十分深刻的写作体验, 即在2005年创作散文《关于生命》 (发表于2008年1月11日《温州日报》第9版《瓯越文笔》) 时写下这样一个描摹心灵轨迹的开场:

“人是很有意思的动物, 一静下来, 就变得很会想, 而且常常会想一些不着边际、不可思议的东西。最近, 老琢磨这样一个问题:人究竟为什么怕死?怕什么?我是想了很久的。反复地推敲, 后来我这样答复自己:人怕死的真正原因其实倒并不是怕‘死’本身, 而是因为人死了之后却不知道自己死了, 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哪怕是‘混沌’也好啊, 可是, 什么都没有——从此对这个可爱缤纷的世界也就浑然无知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也才是真正要怕的。只要知道自己是‘死了’, 那死是并不可怕的。”

生命、死亡等词语, 总是让人感到严肃、敬畏, 这种话题本身就需要长久、反复而深刻的思辨, 而这种思辨的过程若不能再现于字里行间, 文章的真实性和深刻性都会被责难。我至今细细回想7年前创作这个开场的情形, 仍然肯定它就是我原始内心世界的再现, 是当时从“人究竟为什么怕死”到“怕什么”再到人死后的状态整个内心思辨过程的及时反映, 几乎不加修饰。“写作, 尤其是文学性的写作, 它所关注的核心, 始终是人, 是人的心灵。”[5]我感到, 这样的再现创作, 很顺, 且淋漓。

细腻的内心世界的再现, 典型的有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 旷了课去找鸟窝, 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 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 语法啦, 历史啦, 刚才还觉得那么讨厌, 带着又那么重, 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 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 他就要离开了, 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 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 忘了我挨的戒尺。”这段心理再现, 是失去了祖国的少年的内心独白, 非常细腻, 从而使小弗朗士的形象更为丰满。

江苏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中这样阐述道:“一个学生, 只要养成内视的习惯, 就会觉得写作天地无穷宽广, 就会发现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就会去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 呈现出来。”这正是我们写作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四、先引、后化、再活, 诗词意境再现

客观地说, 一篇文章, 有了诗词的辉映, 总是更加闪亮一些的。然而, 在实际写作中也不慎演化出一种功利色彩:为了引用而引用。于是, 大多数人, 引而不“化”, 引而不“活”, 鲜见能再现诗词意境者。“散文作者在进行散文创作时, 必须努力‘寻求诗的意境’。”[7]故而, 我仍然想说, 纯技巧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和可读性的。

这实际上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 它要求深入所引诗词的精神内核, 而不是擦边;充分把握自己的文字和所引诗词的共性, 并找到一个契合点, 把所引诗词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文字中。这个融合的过程, 我甚至认为应该就是悄无声息的, 它不是装饰, 不是陪衬, 它就是它, 它和作者自己的文字是一体的。这样, 所引诗词才会活起来!

我不得不佩服于一些高中生, 他们是这方面的高手。这里有个经典例子:在2003年12月份举行的“武高杯”江苏省第三届高中生作文大赛 (作文题为“以‘乡音’为话题”“以‘一棵树’为题”“以‘说雅道俗’为题”, 三选一) 中, 江苏省兴化中学陆蕴同学以一篇《遥远的琵琶语》 (见2004年1月9日《成才导报》) 深深地打动了评委, 斩获一等奖。该文全文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 (咏王昭君) 的诗意, 取了“千载琵琶作胡语”“抚琴萧歌梦回乡”“弦断有谁听”三个小标题, 巧妙地借用王昭君的“琵琶”来弹奏自己的乡音乡曲, 构思巧妙, 意境凄美, 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横溢的文学才华。大赛评委后来这样评价道:“作者紧扣‘琵琶’运思, ‘作胡语’‘梦回乡’‘断琴弦’三幅画面在读者面前有序流动, 传递了囿于异域, 琵琶作声, 梦里故乡, 听不到乡音的遥远的思念。”

评委提到的“三幅画面”, 就是人们在鉴赏诗歌时常用的“意境再现法”。在诗歌鉴赏中, “意境”就是指“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靠情与景、意与境交融, 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来打动读者的……要想很好地欣赏古代诗歌, 常常需要通过‘意境再现’的方法, 才能达到目的。即把古典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通过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融进自己的主观想象, 或者借助联想, 进行再创造, 再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试看该文第一部分的开头:“月华如练, 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 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 娟影萧疏, 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 理还乱的万般离愁, 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 凝眸仰望, 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 一年又一年, 一守就是一千年。”

“这里, 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 把王昭君满怀乡愁月夜弹奏琵琶的情境, 借助富有诗意的语言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为思乡之情而愁怨的绝代佳人的凄美形象。那凄冷的月光下, 昭君那水绿色的长裙, 萧疏的娟影, 纤纤的素手, 仰望苍穹的神态, 还有那弹奏的充满离愁别恨的思乡曲, 甚至还有她的心理活动, 都让我们如见如闻, 感同身受。”

以“意境再现”的写作方法取得成功, 在竞争激烈的高考考场也是不乏其例的。如2001年高考“诚信”命题作文中, 广东一考生的满分作文《题乌江亭》, 开篇即再现了一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意境:“当虞姬横刀, 将一朵生命之情缩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 我看到了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 乌骓悲鸣。”

一些著名作家也经常运用“意境再现”的方法进行创作, 典型的如余秋雨, 他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意境, 在名噪一时的《阳关三叠》中有这样精彩一段:“他 (王维) 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 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 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 阳关之外, 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 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 一饮而尽的。”余先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再现了豪迈放达的唐人风范和原作的诗情画意, 把豪放的饮酒场面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

鉴于对写作的这一点特别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笔者向全班学生提出“写作是一种再现”的理念, 对班上学生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班上将近10个原来写文章几乎不“再现”、枯燥至极的学生, 通过返工和具体指导, 后来的文章确实有变化。我想, 作文原本就是生活的再现, 习作的过程本身也就是生活再现的过程, 秉持“生活作文”的理念, 让学生从生活中作文, 在作文中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再现生活, 才能走向作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摘要:当前, 中学生的作文“再现”成分普遍匮乏, 许多语言和文章过于概括和笼统, 读来酷似“总结”;写作叙事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文字画面感、生动性、表现力差;诗词引用机械而流于纯技巧, 引而不化, 引而不活。而在当前的实际语文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的限制和教学者自身写作体验的不同程度的缺乏, 教师对学生多未能进行系统而长期的写作“再现”指导。这些情况都制约了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写作教学的发展, 愈发突出语文教师研究与指导写作“再现”的重要性、紧迫性。

关键词:再现,人物形象,事件情景,内心世界,诗词意境

参考文献

[1]刘蕙.在情境中作文, 在作文中再现情境[DB/OL].http://www.hsdlu.pudong-edu.sh.cn/CenterWeb/688/InfoShow.asp?id=1632, 2008-10-14.

[2]周淼龙.写作语境论[J].云梦学刊, 2005, 26 (6) :79—81.

[3]季雪娟.巧用人物描写再现感人场景——《留点感激在心中》作文讲评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 2008 (6) :24.

[4]学生作文的“诗外功夫”——情景作文教学例谈[J].宝鸡教育, 2009 (1) .

[5][6]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8—109.

上一篇:五育论文下一篇:自主学习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