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与写作分析

2024-10-22

语文阅读与写作分析(共12篇)

语文阅读与写作分析 篇1

课外阅读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有助于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对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中学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与阅读目标,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使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每天的阅读量,做一个充实、有内涵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将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彻底摒弃,使中学语文教学充满新的力量与生机,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拥有个性化的阅读方式,重视中学语文阅读。

学生还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语文,完成课外阅读。一味地应付考试,完成许许多多的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导致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没有写作能力。同时,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与保守,还没有形成重视中学语文阅读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因此,要想使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以及写作能力有效提升,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重视阅读教学,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出来,做一个有自信、有力量、有个性的中学生。

二、中学语文教师应将写作作为目标,以写促读

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可谓是“剪不断”。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把在阅读中认为美妙的语言记录下来,使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语言在语文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有效积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过,语言积累是一个漫长而又久远的学习过程,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广泛地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其次,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阅读,明白精读与泛读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对经典的文章进行精读。在中学,学生一定要学会正确的阅读,要不然不仅会浪费时间,还影响学习。因此,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将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规划,使学生阅读的课外文章都是一些经典,有助于学生语言积累,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能力,陶冶情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使学生用正确的阅读方式阅读更好、更多的经典书籍。

三、中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1. 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在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语言的科学运用。不过,要使学生准确、科学的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是学生只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听讲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搭配,辞藻的运用,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使自己对语言的认识更深刻,从而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写出优秀的文章。例如,《风筝》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好句子、好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下来,这样,学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摘抄优美句子、华丽辞藻的习惯,渐渐地词汇量就增加了,语言也就丰富了。因此,教师应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文章,教会学生积累语言文字,使学生更恰当地运用文字,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2. 教会学生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写作并不是简单的运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和巧妙设计文章的框架,使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仅仅是语言丰富,还十分的清晰、有条理。但是,这样的要求对于中学生来讲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些名家的散文进行大量的精读,让学生熟悉名家是如何设计文章的框架,展现文章脉络的,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慢慢领悟写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名家的文章,也就是仿写,不断地充实学生的写作功底,让学生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找到写作的灵感,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篇文章的认知与理解,模仿文章的框架与脉络,写出一篇类似的文章。

总之,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密不可分,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升华,做一个有素养、有能力的中学生。

语文阅读与写作分析 篇2

一、阅读

1、现代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有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7)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获得主要内容,和文章要点,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阅读科技作品,能体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图表、数据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9)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捕捉有用信息,增加阅读量。

2、文言文阅读

(1)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写作

1、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写作要求感情真挚,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顺序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

语文阅读与写作分析 篇3

关键字:初中 语文 阅读 写作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是大有助益的,但是现目前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比较离散,这似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应该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结合写作练习,既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同时也提高其创作才能。文本通过一定的研究,做了以下的探讨。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写作教学模板化

写作是聊表思绪的有效途径,是阐述哲理的重要载体,是释放人性光彩的窗口。总的来讲,写作对于读书人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就现目前的教学现状观之,学生的写作激情并高昂,甚至是低落。这样的窘境是何故所致?究其根本,大抵是因为习作教学高度统一的模板化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在学习议论的文的写作技巧时,部分教师为了急功近利,便将议论文的结构高度统一化,并且向学生大肆的宣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这般所谓的“议论文三部曲”,不可否认这样的结构或许是有一定的道理,如此模板化的教学可能在初学时是有利于学生掌握议论的写作技巧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长期套用这样“万能”的模式,必然也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从而丧失了宝贵的创造力,不仅如此也会使学生逐渐失去习作的兴趣。

1.2阅读教学缺乏意境体味

一般初中生進行阅读时往往都是走马观花,抑或是毫无感情的进行干瘪的朗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解读大抵流于表面字词的理解,每有深入挖掘文章潜在的意境美,这就使得学生的体会相对的肤浅抑或甚至没有。总而言之,意境教学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通过意境教学,学生才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否则仅仅停留在读字词的解读上,如此一来就使得原本饶有趣味的诗歌阅读变得味同爵蜡。

二、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策略

2.1鼓励自由阅读,提高语感

在写作过程,首要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即是要表达得尽量具有一定的美感,那么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语感。而语感养成主要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沉淀而来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融合一定的阅读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譬如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活动,也可以分组互相推荐好的阅读书籍,让后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如此一来,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学生就可以拥有良好的语感。

2.2改变阅读标准化激发写作创造性

写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以己之手书己之心,因此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教学中的“大一统”思想不仅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有禁锢了学生思考能力。因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独立见解都将受到束缚,因为了满足应试的“标准化”要求,学生的个性自然也要被束缚上手脚。譬如《皇帝的新装》的始终就是评判的是人们的无知、愚蠢、虚伪,但是又没有人想过其实从另外的角度上讲,我们可以看出骗子的高明,他们正是合理的利用了皇帝以及百姓的特点,才可以将世人玩弄于鼓掌,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但是我现目前统一的标准却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稀奇古怪”的见解,这或许就是国人缺乏创造力的原因。而创造力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创新,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改变大一统的评价标准,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创新。

2.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爱因斯坦也表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间的一切。细细品鉴琢磨一下这句话你一定会觉得意味深长,的确人类最重要的智慧就是想象力。因为有了想象力,才让世界有了无限的可能。想象力不等于胡思乱想,不是杜撰出一些莫须有的事情。想象力是基于事实情况,调动身体所有的感官所进行的十分高级的心理活动。诚然在写作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譬如太白以其卓尔不群的想象力,才写作了独步天下的瑰丽篇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具体的培养方法如下: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资料

想象力是基于实际所引起的联想,但是在阅读教学所选的文章中的事物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相去甚远,比如大海、河流、山川这些文章中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开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将文章描述的情节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唤醒学生的想象力。

(2)合理利用文章留下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其实许多的作品在结局都是戛然而止的,没有交代具体的结局。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的构思得出与众不同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既丰富了教学的乐趣,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举两得。

2.4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模仿教学

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任何人出生时都是不知句读,因此要求其行文创作就是天方夜谭。所以要想培养写作能力首先就应该从模仿教学入手,而模仿教学的开展的最佳时机就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粗读、精读、领会等过程,对文章的理解会较为深刻,因此模仿中也会得心应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摘录出文章中优秀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模仿练习。但是在模仿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学生引导入生搬硬套的窠臼,使学生在造句过程,为了完美的契合原句而完成任务,生硬的将一些符合仿句要求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佶屈聱牙没有感情的“死句”。这样丝毫不带感情的进行机械化训练,对学生而言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因为这样的练习,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以己之手写己之心的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就会抹杀掉学生的灵性,从而使其彻头彻尾的变成一个为应试而生的写手。新一代的教师应该汲取教训跳出这样的怪圈,使学生的作文可以表达真情实感,让文以载道从新回到主流的价值观中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在模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奖励那些有良好仿句技巧且能将情感倾注其中的学生。当然对基础较差,能力不足的学生要悉心的指导,在保证其情感有效表达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汪乐让 ;读·析·悟·写——浅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J];《经营管理者》 ;2010

【2】季玉宝 ;怎样将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 ;2014

语文阅读与写作分析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提升学生表达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 二者都非常重要并且不可割裂开来, 而有效结合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培养。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内容生动、题材多样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带领他们通过阅读掌握技巧, 提升理解能力, 循序渐进的发展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阅读来扩充知识、增长见闻, 通过阅读来有意识地积累素材用于写作, 通过一个神来之笔的词语、一个结构严谨的句式、一段生动唯美的描写等将内心深处的写作激情抒发出来。学生在揣摩范文写法句式、感悟作者情感历程的过程中, 自然会提升其理解能力, 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出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久而久之写作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提升学生表达与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 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

有效的选材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 阅读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积极的内容, 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时阅读的形式也急需革新,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飞速, 文字不再是单一的主角, 图片、声音、文字和影响等各种多媒体元素都融合在一起, 这种生动逼真的阅读情境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从而养成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学生可以阅读更多的寓言、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 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阅读长篇作品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丰富情感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列出书单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书籍最好涉及多个方面, 如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等, 正确地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2. 通过阅读来吸收累积

阅读的过程也是知识和语言累积的过程, 并且可以增加阅历以及情感体验, 如今小学生因为生活体验较少, 没有积累多少书本知识, 所以写作的时候素材比较匮乏, 影响了其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进行阅读, 对文章中的各种外在语言包括字、词、句、篇等都进行深刻的体会, 由浅到深的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识字认词、研究词意句式并且对其写法和内涵进行探究, 找出其中的优点并积极借鉴。如阅读人物描写或者叙事类的文章, 重点研究文中是如何描绘人情物态以及事件发展的脉络如何; 描写景致以及抒情类的文章, 要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以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介绍类的文章要对事物的特征加强观察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不断积累到范围中使用的表现手法、结构立意, 掌握其中的艺术特点等。同时家校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阅读课外读物, 并与孩子一起阅读, 家长与孩子共同交流阅读的心得,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语感。

3. 阅读的课堂练说

书面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是口头语言, 积累的知识多了起来, 口语表达也要跟上步伐。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 例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对其中使用的字词语言的感悟或者阅读文章以后的感想, 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复述, 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读和说紧密结合起来, 使这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得到调动, 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品读和理解, 同时想象力和创意也都得到了培养。开展这些不同类型的“说”的练习之前, 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让他们不仅敢说并且想说, 通过引导教育让学生逐渐感知到语言的乐趣和能力, 以调动其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在阅读课堂中随之练说不会生硬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表达, 表达能力因此得到了提升。

4. 阅读的迁移写作

小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阶段, 首先要确定初步的想法并且确定题目, 然后选择适当的材料并将其进行合理的组织运用, 再将作文的提纲列出, 脑海中对于遣词造句有自己的想法, 最后整合修改成作文, 这一系列的写作步骤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对每一步进行改进和完善。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写作的角度出发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积累结合阅读中产生的感悟, 一同外化为语言文字, 从理解层面迁移到表达层面。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逐步从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 而抽象思维和感性经验之间的练习时非常紧密的, 所以写作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让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去进行写作。从形式上来说可以独立写作也可以合作进行; 从篇幅来说可以长也可以短, 还可以是描写某一片断; 从时间上来说可以读完再写或者边读边写; 从性质上来说可以是记录性的、概括性的、联想性的等等。

5. 恰当地把握住读写结合中的“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点”的掌握是重点所在, 不管是阅读还是练说或者写作, 都要寻找恰当的教学时机, 激发学生的情感记忆, 在此基础上才能让读写期和更加高效而互通。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有足够的了解, 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尽可能整合学生对于文本解读中的兴趣点、练习语言范式的突破点以及文本内涵情感的侧重点等, 实现读写最优化的结合。除此之外, 还要将年龄特点对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考虑进去, 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 善于发现各种新事物并对其进行观察, 所以阅读教学中可以重点指导对景物、事物和人物的描写, 带领学生学习范文中是如何有条理、有目的、典型性的进行观察的, 优化学生信息捕捉和选择的能力。同时所有教师都应该明白, 读和写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硬币的两面, 在寻找二者结合点的时候应该将文章忠于学生实际生活相契合的部分找出来, 并且对二者之间的隐形结合给予更大关注。

参考文献

[1]丁秋艳.刍议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5, 5 (17) :273.

[2]张艳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5, (9) :215.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篇5

“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无论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培养和训练才有可能达到。一旦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就会大幅度减小日后阅读和写作方面遭遇的阻力,同时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其素材积累,提升创作感悟。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职责除了做好教学本职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对此,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阅读和写作习惯培养,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了解阅读和写作的局限性、盲点和弱点,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突破,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热情,调动他们的情感,丰富知识存储,促使其迸射出创作灵感和火花,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思维。

二、以阅读为媒,构建学生良好的语文写作基础

训练和巩固学生良好阅读和写作习惯之后,可以着手对阅读和写作教学两个环节进行整合。整合过程有序直接影响最后整合效果。根据学生学习个体特征和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可以明显看出,二者整合当以阅读为媒,以阅读为先。

因为阅读是写作素材沉淀的过程,是学生情感经验累积的过程,以阅读为媒,对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能够在充分发挥阅读作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素材知识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效果,让学生习作立体丰满更真实动人。

素材积累方面,古人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道理时至今日同样适用。素材积累关键就在于阅读,故教师进行阅读和写作整合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渐渐形成将阅读知识内化为自身功底的能力,进而使其写作更如鱼得水。

在经验积累和情感体验方面,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以阅读提升和强化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欣赏语言的美,感知语言的美。以人教版五年级《草原》一课教学为例,《草原》中充满大段优美的景色描写,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段关于羊群的描写可谓精彩生动至极,对学生情感教学无疑是极佳的素材。

于是,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一情景进行画面描述,辅之以多媒体画面和悠扬的草原牧笛声,为学生创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动场景。学生情不自禁沉醉其中,之后朗读中声声饱含情感,仿佛在他们眼前就是“一碧千里”的草原,充分领悟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上蒙古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些情感体验对学生今后阅读、写作无疑具有巨大的帮助。

三、将技法整合,培养学生创作思维和创作情感

当然,阅读与写作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在于“神合”,而不止于“形合”。如果前两步是为了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整合做的准备,那么这一步就是将其二者从内容和技巧上都进行整合。教师通过选择和设计适合的“最佳点”,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当中有效练习语言和应用语言。

当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整合,针对低学段学生,则侧重阅读写作内容整合,针对高学段学生,则可以在技法层面上提出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林海》一课中有大量语文描写手法的运用:“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作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着重指出描写技法,并要求学生模仿这一写作手法对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描述。

语文阅读与写作分析 篇6

关键词:阅读;写作;积累;情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07-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基础、是根本,是写作前的知识储备;写作是阅读的具体体现,是阅读的外化形式。它们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只奇葩,缺一不可。语文教学就在阅读和写作中穿梭,完成自己的美丽行程。学生正是通过如饥似渴地、广泛地阅读,来增加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精神的。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没有了阅读,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写作时必然无话可说、不知言何,身心俱是痛苦,如去战场赴难一般。相反,如果学生学识广博,必然胸中滔滔,笔下千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阅读。在以阅读促进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阅读积累,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课文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素材。这些米从哪来?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来,但中学生每天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太现实;也可以从人生阅历中来,但三点一线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阅历也少得可怜;最现实的,是从我们天天相伴的课文中來。最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课文。对课文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淀和丰富自己作文素材的捷径。

同学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善于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观点服务。我们对教材资源利用的不足就是即使偶有利用,也表述欠准,角度单一。因此,我们应当掌握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二、深化阅读,让情感成为至胜的法宝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以情激情。但是目前学生对亲情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出的作文很平实,深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如《甜甜的泥土》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爱,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但作者打破这一旧观点,另辟蹊径,把主题放在“人间的至情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的立意高人一筹,给人新鲜独特之感。在学习本文时,学生便可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其中,细细体会,这样读的时候注入了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笔,写一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故事便也不是难事了。

三、阅读欣赏,让兴趣成为写作的动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篇章的感染和诱导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重要功能,从而激发起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有很大帮助。

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吸取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还指导学生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不断吸取语言营养。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拿出“脚步近了”、“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等一系列拟人句,指导学生欣赏;特别指导赏析能表现出动态的“近”、“醒”、“张”等词,使学生感悟出作者用传神的妙笔把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从孔乙己的掏钱动作“排”、“摸”两个字来理解人物性格及境遇。一个“排”字活脱的再现出一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而站着喝酒,却偏偏要摆读书人架子的穷酸的老书生像;“摸”字则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贫病交加、频于死亡的境遇。通过这些语言推敲,一方面促进学生理解和喜爱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则更多的培养了学生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去表现事物、再现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动力。

四、勤于练笔,让写作成为持久的习惯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文采缺乏,见识阅历不足,知识面窄,文化底蕴不够这些都可以弥补,而弥补这些不足的捷径就是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来丰富自己。当然,这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厚积薄发。为此,我们每周进行一节阅读课,给足学生阅读交流的时间。一周交学生一次读书札记,全班共同讨论,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新课程规定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参加网络征文活动。

好习惯坚持三个月就可以养成。半年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自己再也不怕写作文,提起笔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诉、不吐不快。每天都有想写些东西的欲望,甚至个别程度好的学生每天不写些东西就觉得若有所失。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插上阅读和写作这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这片天空。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 篇7

1 超级阅读

写作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 为此, 我们结合近几年中考语文的命题动向和学校实际, 提出了以“一拖二”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的超级阅读实验。通过大量的有序性的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 挑战阅读极限, 拓展阅读空间, 发展创新思维, 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该实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语文课外阅读训练的无序性问题;语文课内外阅读内容选择和时间分配问题。

(1) 超前预习阅读:即在每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 发下或让学生借阅下一学期的语文课本, 让学生利用假日时间进行预习性阅读, 初步感知全书内容。而对部分学有余力, 对语文阅读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 还可以适当安排他们超前阅读高一级甚至是高中的语文课本。这一步很重要, 能为下一步实验中快速学完讲读课文赢得宝贵的时间, 并且还能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起到“居高临下, 势如破竹”之功效。

(2) 对每单元中的2~3篇讲读课文采取“一拖二”式的课堂教学主模式, 即最多用一节课讲授完一篇课文后, 再分别找一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 (或写作手法) 上相同或相似的课外阅读文章印发给学生, 再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比较阅读训练。

(3) 超前训练课:每单元选一至两道与本单元所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中考阅读题让学生小试牛刀。这种超前性实战训练, 可以使七、八年级的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 九年级学生也能通过训练树立起中考成功的自信心。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报刊、书籍等资源。每周让学生借一份报, 如:《中学生阅读报》、一期刊物, 如:《作文成功之路》和一本好书, 如:《中学生阅读文选》, 让学生课余时间休闲阅读, 并做好摘抄, 积累写作素材。

2 加强多读多写的训练

写作活动不仅是写作者的写作能力表征方式, 而且是写作主体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写作也是实现自身价值与自由的途径。“多读多写便能提高写作能力”, 这种经验性的教育道路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思想, 忽视了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情感、人格、性格、语言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 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 学与教很大程度上相互脱离, 师生的主体性在写作课堂与写作实践中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得好, 一定要言之有物, 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 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 言之有物, 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 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 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 写作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 年轻的心, 最容易被打动。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 要更多投入生活, 用心灵与自然交流, 用心灵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3 以教材美感激发阅读和写作兴趣

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 久经岁月磨练, 历来脍炙人口, 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文教学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所以语文教材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 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 有的直抒胸臆。“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在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 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理解了课文的美。把课文当作例子, 当作优美的范文, 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 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 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4 表达要真情实感

为了达到真情实感, 就要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 才会不同的人写出各具特色的文章, 体现儿童的个性, 真的情感表现, 在学生那特有的朴实而富有情趣的稚语中, 说自己想说的话, 才会使作文内容生活化、情趣化, 真切的情感得以抒发。这一思想可以通过学生每天一篇日记的方式贯彻, 当然日记内容的长短不限, 可以是一句或一段话, 但必须是当天最想说的话, 必须当天完成。久而久之, 许多学生写了一段时间的日记后, 就觉得一句话已经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了, 想写两句话、三句话, 甚至一段话了……自然而然他们也就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促进人的个性的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充分自由的生动活动的全面主动的和谐统一发展。追求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受教育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 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 我们的阅读与作文教学就能步入健康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故乡, 1918, 12.

[2]语文学习, 1992, 4.

激活高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篇8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 有效链接生活经验, 不断激活阅读与写作教学

生活处处有语文, 留心观察即文章。“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随着教学视野的逐步开放, 人们对新课程语文教学逐步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和评价。在高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 把校园语文学习逐步引向丰富多彩、无限发展的社会生活之中, 为阅读与写作提供源源不断、活力四射的有效支撑。那么, 如何才能把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成功地转化为语文学习中的有效资源呢?本文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学为例, 有教师如此开展了个性化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来理清文脉, 为进一步探究文本做好了铺垫。其次, 从“父亲的背影、动作、语言和儿子的眼泪”等四个方面, 引导学生一边精心赏析文本, 一边在自主学习中质疑探究。再次, 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和生活体会, “让读者更好地走近作者, 走入作者心扉, 有效实现两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教师在用多媒体演示现实生活中“父慈子爱”感人事迹的同时, 让学生们讨论交流发生在自身或周围的“背影”故事, 以人感人、以情煽情, 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与生活的链接相通。最后, 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背影”为主题, 完成一篇消化性的体会文章。整体上显得自然流畅、大气夺人, 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突出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阅读材料积累, 有效训练思维创新, 不断激活阅读与写作教学

自古就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诸多教诲之言。写作材料一般有三种来源, 即课内文本阅读、课外文本阅读和生活材料积累。无论怎么说, 都要求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和积累, 为应用写作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多阅读外, 更要注意阅读教学的策略和艺术。比如, 把文本知识转化为探究问题, 从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与此同时, 还要重视对学生写作的强化训练, 尤其是注重在写作思维方面的创新训练。“千古文章意为高”“文若春华贵出新”, 即属意于此。写作是对思维的整理, 有了思维的创新, 写作才能有所创意。如韩愈在《师说》中的创作思维, 突破了一以贯之的传统、惯例和常规,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 这种逆向思维所写就的“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石破天惊之文, 既富有哲理又新人耳目, 即使在今天, 我们依然能够仰望其熠熠新意。因此, 我们要通过日常开放性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在“一人多面”“一物多写”“一事多想”之中, 有效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细胞。

三、努力注入情感元素, 有效丰富动力系统, 不断激活阅读与写作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兴趣,写作教学

一、写作水平的提高, 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 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 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 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因为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试想, 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 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单一讲解阅读材料, 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课堂上, 语文老师总是照本宣科, 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念给学生, “满堂灌”或者把成堆的语言材料一股脑的抛给学生, 不加以启发引导, 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 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 最终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 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训练方法落后, 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方法中, 教师活动多, 学生活动少, 而且受应试思想的影响, 教师在讲解文章思路时, 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分析材料, 选择模拟题, 甚至搞题海战术, 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使得学生不愿阅读, 不想训练, 费时多而收效微, 从而降低了阅读效率。

针对以上两点, 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 首先要改变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训练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 不能替代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 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 理论知识和逻辑分析, 去解构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 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 真正的主旨把握, 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掘, 而只有这样得到的阅读收获, 才是会令学生终生受益和难忘的。

其次, 要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所以, 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和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认真钻研教材, 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 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 赏识教育, 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 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 深入的思考, 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发散思维, 提高文章立意

在大量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输入的前提下, 要想把文章写好, 就要提高文章的立意。什么是立意呢?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 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 那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 培养发散性思维, 比如逆向思维, 想人所未想, 言人所未言, 树立新形象, 创立新观点, 出奇制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 即把思维逆向发散, 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 逆向发挥, 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 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 令人眼前一亮, 耳目一新。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有这么个历史故事:有两位妇女为了同一个婴儿争吵起来, 她俩都坚持说自己是婴儿的妈妈, 最后被士兵带到所罗门王跟前, 让他裁决, 主持公道。很多人都等着观看所罗门的判决结果。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 所罗门做了一个惊人的裁决, 就是当场下令将该婴儿拦腰斩断, 截成两半, 两个妇女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 结果呢, 其中一个母亲立刻提出反对, 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 让另一个妇女把婴儿抱走也不要让孩子死去。显然, 我们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提出反对的这位妇女就是婴儿的亲妈妈, 因为只有亲生妈妈才会那么心疼自己的骨肉。显然, 在这个故事中, 所罗门用的就是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行之, 结果发现了真正的母亲。可见, 关键时刻采用逆向思维, 可使枯木逢春, 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奇效果。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思维方式, 可使文章立意出奇、出新, 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出自《马说》)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 慧眼识才, 即使你再有才, 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空有一身抱负, 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注重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情况,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在当时是抨击社会现实, 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世易时移, 时代改变了, 我们今天再拿到这篇文章, 读到这句话, 是否可以采取反向思维呢?今天我们的社会现实是人才至上, 企业重视人才, 强调高素质人才, 可是实际问题呢?反而不是缺少伯乐了, 而是人才的稀缺。也就是说现如今伯乐常有, 而“千里马”不常有啦!因此, 社会的主旋律和基调应该是:“首先要做马, 其次要做一匹千里马”。换句话说,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 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 即使遇不到伯乐, 你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 所以文章有了活力, 读起来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再如, 我们都知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君子也” (出自宋朝, 周敦颐《爱莲说》) 。此语一出, 莲花就成了君子的象征和代名词。然而,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 试想, 假若没有来自于莲花根下淤泥的滋养, 哪来亭亭玉立的莲花枝干, 碧绿清脆的莲花叶子和娇艳可爱的片片花朵?而当莲花吸收完淤泥中的营养, 冒出水面, 虽是娇艳可爱, 可是却毫不念及淤泥的恩情, 反而嫌恶淤泥的污浊, 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自私自利的表现吗?从这个角度讲, 莲非君子, 实为小人。这就是逆向思维, 即发散性思维。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 恰当运用发散思维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写作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之忠.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 1980, (4) .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篇10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首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讲解,学生仅作为知识的接受方,而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小,不能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没能培养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能力。其次,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有一种格式化趋势,基本每节课的教学形式都是固定的,教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无聊,完全为了习得知识而强迫自己记下许多知识,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对阅读完全没有兴趣,甚至影响学生以后阅读习惯的养成。再次,阅读范围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只是对课本和练习册上提供的文章进行阅读,没能很好地拓展到与生活相关的阅读资料上。

二、小学写作教学现状

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是以教师为主, 由教师先行讲解写作的方法,然后提供范文给学生参考,要求学生研究范文,然后通过模仿,达到完成习作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运用的技巧, 但是无法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性,不能将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限制了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现代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仅关注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没搞明白,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需要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受到影响,也会间接地对写作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因此改善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是势在必行的事,为了让学生拥有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教师必须对教学做出改革。

三、造成阅读与写作教学低效的原因

1.教师对训练 的理解出 现偏差。

教师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学生的语文训练上, 即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 将原本需要思考的阅读训练变成了纯技术性的练习。

2.教 师 对 教 材 的 利 用 不全 面 。

在教材中,有丰富的文本资源可以供教师利用,包括一些语言实践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嫌这些实践活动浪费时间,就不在课上进行,造成教学形式的单一。

四、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的策略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需要教师巧妙地将两部分结合进行教学。教学策略策略如下。

1.在 阅 读 中积 累 写作经 验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作用。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感受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写的场景 ,感受主人 公的心情 ,若学生能 够熟读成 诵 ,自然对文章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同时,能将这些优美的词句和篇章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烙印,轮到自己写文章时,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呈现在习作中。久而久之,写作经验就积累下来了。

2.阅 读 中 培养 好 习 惯 ,使 写作 水 平 也 逐 步 提 高 。

首先,在阅读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带着目的读,带着问题读,用问题促进学生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方法掌握好了,写作的笔法也就上去了。

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找文章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作为阅读突破口,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才能将文章中所说所讲,记到自己的脑海中,才能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阅读习惯和阅读语感都不是一次就能养成的,需要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熏陶出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学习外,还要学会积极地阅读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读得多了,自然脑子中积累的素材就多了,写起文章来就避免了“无病呻吟”的状态。

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的整合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选的方法。不仅能够缩短教学时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而且可以打消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恐惧心理,培养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兴趣, 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素养而自觉努力学习。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教学观”,是教师希望看到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而阅读和写作教学又占小学语文教学的很大比例,而学生普遍感觉这两部分不太好学或者学得不好。如何将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进行教学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作者从分析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入手,找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反思 篇11

什么是语文,其实语文就是教给孩子们怎样把一件事情讲得很清晰,把自己的意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就是能写好一篇文章,能把自己的意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说白了,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孩子“说”和“写”,当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回到社会上来的时候,他能够会说、会写了,能把看到的一篇文章或者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说”和“写”。这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算是完成任务了。可是目前在中小学中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也就是阅读和写作了。当我们把孩子教会“说”和“写”之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肯定会有质的飞跃,一个不会“说”和“写”的孩子,他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也不会很强。

一、缺乏思考只会被动的解决问题

兰姆曾经说过:“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多于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作。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天文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问题,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的题目,中国的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做为一名中国的小学教师,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给学生灌注大量的知识,把很多的公式定理强迫学生背下来。我们教会学生思考了吗?我们为什么每天要留给学生浩如烟海的作业,让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呢?一个美国小学生的作文是在图书馆和电脑前完成的,往往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我们中国小学生的作文是用两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几乎以背诵的形式完成的。所以,我们这种以灌注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造就的就是擅长考试而不擅长思考的学生。再由于我们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方法,造成很多学生过早地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为我们就是只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当一个学生不懂得思考,每天都在应付大量的记忆性作业的时候,他的阅读和写作又怎么会提高?因为阅读和写作更关注的学生自身对文章或者事情的理解,而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灌注,自己很少去单独的思考或者解决问题,每天大量的作业其实就是量的重复和堆积而已,直到小学毕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二、缺乏大量读书积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乐之邦,自古就非常重视读书国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的,中国人却渐渐地远离了读书,即便读书也是功利性的,就是为了有用,没有用的书根本就不会读。据统计,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三十余本书,而中国人人均还不到二本书。尤其是在今天电脑、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每天都在用鼠标点来点去,用手指滑来滑去,把大量的时间消耗了,离书香味却越来越远。反映到小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所读的书,也仅仅是围绕着书包里的几本教科书而已,甚少读几本课外书。而阅读和写作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技巧性的内容,可是对于阅读和写作更多是学生自己的理解,那理解水平的高低很大部分决定于学生的阅读量有多少。一个阅读量很大的学生,他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一定不会很低,而一个没有阅读量的学生,他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不会很高。因为他对摆在自己眼前的文章缺乏深层次的体悟,而这种体悟就是来自于他大量的阅读量,语文课本上的那三十二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三、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过早的厌学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学,但笔者认为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方式下的中国教育,最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虽然目前对于传统的讲授法提出了大量的批评,但是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变,这种传统的讲授法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教师站在讲台上呕心沥血地去讲,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学生对于课文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结果呢,教师累得嗓子都哑了,学生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传统的讲授法教师所讲的仅仅是教师自己所理解的,学生未必理解。教师所强调的,仅仅是教师自己看重的,未必能被学生们所接受。于是,在课堂上会发现,尽管一个知识点教师强调了许多遍,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考试时照样会出现错误。甚至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图省事,课堂上总爱叫那么几个聪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呢,这几个人掌握得不错了,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不是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来,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反而造成了班级里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尤其在阅读和写作课上,教师更是代办的更多,因为他发现自己累死累活地在课堂上喊,结果学生掌握的效果却不是很好,所以老师就自编自导自演,代替学生说出了答案,然后让学生去背诵问题的答案而已。这样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当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已经非常厌倦了,又谈何能提高语文成绩。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方面,很多专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有了这些良好的理论储备之后,再加上我们的实践,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成绩是不无可能的。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学生今后非常实用的两种技能,也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学,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我们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语文课外阅读与写作创新研究 篇12

读一本名著, 就是和一个崇高灵魂的对话, 一部好书、一篇好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让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为孩子们的未来人生打好了底色。所以, 课外阅读是学生发展个性、陶冶情操的需要。

课外阅读, 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丰富的素材,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此, 研究新形势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初中阅读与写作这一课题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了。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往往事倍功半, 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 假话连篇, 缺乏个性化体验, 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 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 毫无灵性可言。

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情况, 我们现拟定几种阅读与写作创新研究方案。

一.阅读方案

1、浏览性阅读 (博览) 。浏览性阅读也是快速阅读, 但它可以不求甚解, 只“观其大略”即可。同时它不受时间限制, 一般用于消遗性欣赏性阅读, 文艺作品的浏览, 读报等。

浏览性阅读训练可与课内讲读结合。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从初中到高中都选了中外名著若干章节, 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原著, 要求可放宽, 只作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 比较轻松, 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 有很大的吸引力, 阅读速度自然加快, 读后掩卷而思, 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因此, 这种浏览性阅读训练是必要的, 会扩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阅读兴趣, 养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

2、探究性阅读 (精读) 。探究性阅读从学生个体来说, 应该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 通过提出问题, 调查研究, 分析和处理信息, 达到理解阅读对象的目的;或通过反复的阅读, 朗读, 达到感悟阅读对象的深刻内涵的目的。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应注意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创设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

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宜以自读、自悟为主。常用的自读、自悟的方法有: (1) 学生质疑、解疑。 (2) 学生畅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探究中探索问题,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 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 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 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对此, 湖北已经开始在方法上做了一系列尝试, 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 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 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网络系列活动。

二.写作方案

1、兴趣主题写作。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选定某一主题进行协作。学生开展主题写作的时候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找到各种各样的相关资料, 再进行讨论、整理后展开写作。虽然是同一主题, 但由于兴趣与角度不同, 写作形式多样, 写作内容新颖、丰富。兴趣主题写作, 使学生在各种材料的整合中, 确定了航标, 正象德国基尔中学的网络指导教师科恩说的, 兴趣主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目的意识, 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力和领悟能力。

2、无主题写作。这里所说的无主题, 主要指教师不给学生指定主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由进行创作, 老师不做任何干涉, 然后发表。

3、情境式写作。利用虚拟现实, 设置写作环境, 让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环境, 通过听、说、看等。进行多角色扮演, 去亲身体验一场活动, 一片风景, 一种感情, 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4、休闲式写作。利用网络上的BBS和聊天室,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 自由交谈。

上一篇:保守疗法论文下一篇:实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