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方式(精选10篇)
实效方式 篇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方法,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是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一、树立服务意识,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
1.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与探索问题中得到发展。比如,利用课件再现课文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热情。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特别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同时,切不可喧宾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即如何把问题用课件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性手段。
3.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 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与同学合作、与老师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合作学习。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以4~6人为宜), 安排好合作学习的组长,合作学习的时间,设计好合作学习的问题。
2.创建学生提问的课堂。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被动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
3.实践感悟———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
4.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 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 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教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 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问题,资源,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优化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实效 篇2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实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本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努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一、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是时代的需要
优化学习方式,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新的知识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着,不断在裂变着。只有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帮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标;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重要策略就是探索全新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衡量教学的实效,从根本上说,是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和能力的长进、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真正实现学生发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以正确的方式探究问题,以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设计了精密的教学过程,选择了科学的教学方法,采取了适当的教学策略,最终带来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的娴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变化,那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总之,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时代的需要。
二、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内涵
通过优化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引导学生学会,会学;通过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澄清各种学习形式的使用条件,使之与学习和教学任务合理匹配,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
1.学习方式及其优化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从内涵上说,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其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则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从外延上说,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式与发现式两种,而接受式学习方式又包括机械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
优化:所谓"优化",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 包括三层意思:(1)多元选择,即方式多样,鼓励学生选择运用;(2)整合运用,即不是单一方式的运用,而是多种方式的整合;(3)灵活运用,即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做出最佳的选择。
2.教学实效
教学实效:即"有效教学"。所谓实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教学实效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二是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三是采用学生易于运用和促进发展的方式。它有三个基本要素: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三、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策略
1.以生为本、以练为线,提高学生素质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学生渴望受到尊重、获得成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如从学科特点出发,努力做到"两创设一保证",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创设和谐教学情境,保持参与兴趣;保证参与时间,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增长智能,提高素质。(2)以发展为主旨。注重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把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上,着力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和谐统一。(3)以训练为主线。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学生的素质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更好地形成和提高,因此,要把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贯穿课堂。如"做中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采用看一看、聞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变一变、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想象能力。
2.注重引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乐学"。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活学"。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转变。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维,可以采用以情激思,以问引思,以理导思,以变发思。(3)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技能,既"学会"又"会学"。(4)引导学生"善学"。在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探究发现式。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进行猜测、分析、研究、推理、验证,得出结论,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发展能力,主要用于数学的"做中学"等。其程序为: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自学探究——导拨解疑,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验证结论,引申探究——拓展运用。(2)"三位一体"式。即把欣赏、技能、情感三者集于一体,做到欣赏面宽,技能训练强,情感交流深。其程序为:激励、感知——说说、画画(唱唱)——剪剪(表演)、游戏。(3)情境陶冶式。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陶冶个性,培养高尚情操和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主要用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其程序为:提出目标——创设情景——师生研讨——达成共识——反馈深化。(4)尝试生新式。遵循先学后教、先练后研的原则,让学生先尝试学习,针对问题师生研讨,解决疑难,主要用于数学等学科,其程序为:复习引新——指导自学——尝试练习-交流订正——解决疑难——巩固加深。(5)读议练讲演式。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议、练、讲、演的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发展能力。主要用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其程序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演演。
总之,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的新途径。
实效方式 篇3
一、语感传送, 引导学生走入情境, 用心体会
语言是宣泄情感最好的出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优美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感性的想象空间,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中, 融入教材设置的情境, 深刻地体会作者赋予文字的情感, 细腻地把握文章的含义。比如, 在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采用语感传送的方法, 收效甚大。在进入文本探究前, 让学生闭上眼睛, 放松心情, 听教师朗读一篇文章, 他们觉得很有意思, 便用心倾听“……不信, 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跟随着教师的朗读, 他们的思绪早已经飞出课堂, 来到浩瀚的宇宙天际, 想象着他们心中的广阔世界和无限奥秘。这个时候, 趁热打铁向他们介绍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歌《卧看牵牛织女》, 让他们走进文章, 细细体会其中内容, 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 帮助学生回顾旧知, 衔接新知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像文章的题材类型、结构特点、主题思想、写作的方法技巧等, 在学生的新知与旧知中都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利用这一点,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 借助对旧知的回顾巩固, 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比如, 在讲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 利用已学的《春》来进行导入:“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学过的《春》吗?作者让我们领略了春天绿意盎然、百花盛开的美景, 至今让老师无法忘怀。一年轮回, 四季交替, 春有生机烂漫之美, 冬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进入他的《济南的冬天》, 感受一下济南冬日的别样风景。”这样的导入, 不仅能让学生回忆起以往学过的内容, 将其中可用的探究方法运用在新课上,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还能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 进入新课环境, 进行思考探究。这样的方法, 还能运用在诗、文言文、不同文体的现代文中, 引导学生回忆各种学习技巧, 把握文章的特点, 对号入座, 方便自己学习的同时, 提高课堂效率。
三、设置悬疑,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集中思考
初中生的心理情绪有时还不够稳定, 他们常常会因为好奇心而对事物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使用设置悬疑的方法, 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 进入文本与教师一起探究。比如, 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 先不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 而让他们根据目录彩图说明赵州桥中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当按照他们的说法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发现与插图不一致, 这让学生感到十分疑惑。在这时, 让他们进入文本阅读, 解开疑惑。这样, 不仅让他们在思维上产生观点冲突, 激发探究欲望, 还能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产生兴趣
在教授新课前, 学生对教材内容一无所知。想要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走进文章, 融入情境, 与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 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这样, 一方面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能让他们得到自身情感的培养和升华。比如, 教授《云南的歌会》时, 考虑到学生对民歌会有兴趣, 就设计和他们一起学歌、对歌的课堂环节。教师先唱一句“什么水面打跟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 然后学生紧接着来一句“鸭子水面打跟斗, 大船水面起高楼”。这样一来一往地对唱, 不仅自然地引入文本学习, 而且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积极探究, 感悟到作者对于自然、人、艺术的赞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故事引入, 吸引学生探索文本, 感染氛围
故事本身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堂学习, 不仅能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他们探究文本, 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比如, 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邀请一位学生上台给大家讲这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已经耳熟能详, 但是他们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听同学讲, 表现出了异常的认真。学生在讲完这个故事后, 教师可以延续课堂的童话氛围, 自然地引入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此外, 在上《人民的勤务员》的时候, 就给学生讲雷锋的故事, 有些故事他们没有听过, 很快就会被感染, 想要进入文本深入了解。在讲《天上的街市》的时候, 借助多媒体给学生看一些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更好地融入新课的学习。
六、结束语
总之, 课堂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心理, 设计好生动有效的教学引入,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带给他们全新的情感体验, 帮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竞, 于晓飞.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 2014 (08) .
实效方式 篇4
关键词:帮扶解困;帮扶方案;解决实际困难;实现脱贫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企业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解困工作有利于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帮助我国实现全面小康。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企业更加和谐的重要举措。工会是由企业职工组成的组织,代表着全体职工的利益,同时也需要维护全体职工的利益。所以工会对于困难职工来说是他们正当权益的维护者,工会也就要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解困工作,这是工会不能推卸的责任。工会要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把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当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做,在工作实施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积极开展帮扶工作。要建立健全帮扶体制,管理好整个帮扶体系,切实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解工作。
一、加强调研,创新思路,提出有力措施
通过对基层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都有所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大龄职工因年龄增长,身体逐渐衰老,不能继续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所以导致收入降低;或是因为疾病导致无法正常工作进而收入降低,生活贫困。二是由于家庭成员多,且大多没有收入来源,导致生活负担全压在唯一有收入的职工一人身上,生活不是很富裕。三是因为子女教育需要高额的学费,生活负担较重导致贫困。企业工会需要制定不同的方案来帮扶致困原因不同的职工,这就需要工会对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困难程度和就业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方案,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帮扶方案才能达到精确帮扶的目的。为了全面摸清困难职工的人数,各级工会负责人要做到坚持“不漏一户、不丢一人”的原则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要带着对困难职工的深厚感情,走千家、访万户、摸实情。特别是对特困、困难职工的家庭,企业领导要定期家访,随时关心关注困难职工的工作生活状态。基层单位对困难职工情况随时掌握,争取实现每名困难职工都有专人负责。遇有家庭有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出现时,企业能够快速反应,对困难家庭进行特殊帮助,采取集体帮扶与个人帮扶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整体帮扶工作,不仅加大了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同时又发挥了单位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更进一步体现出了大家帮的优势。
二、建立健全帮扶体系平台,实现系统管理
特困职工的帮扶解困工作受到了全国总工会和市总工会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企业工会搭建一个工会生活保障管理平台,打造构筑开展帮扶工作的基础管理系统。系统涵盖困难职工及其家庭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金秋助学、两节慰问、日常帮扶、子女就业、医疗互助、因病休假等,通过各类信息及时详尽的登记录入,系统中困难职工各个方面的情况一日了然,做到了“七清”:困难职工人数清、致困原因清、困难程度清、职工子女待业情况清、职工子女入学情况清、家庭成员情况清、帮扶工作情况清等。这一系统平台的建立并录入职工的详细信息,大大减少了纸质档案存放过程中的繁琐程序,同时还可以随时更新,进行动态式管理,可以直观清晰的显示困难职工的增加减少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帮扶工作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逐渐探索出多种帮扶工作的新方式,适时开展季节性、固定性、创新性的帮扶工作,及时地开展一系列的“帮扶解困”活动。比如“金秋助学活动”和“五必访、六必到”活动,“大走访、大排查、大解决”活动,为困难职工子女升学给予适当帮扶,领导班子与困难职工结对子活动,定期对帮扶对象走访慰问,“职工互助互济”活动,通过职工募捐为特殊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等。在此基础上,工会组织要积极做好摸底调查,及时对困难职工家庭做深入了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根本上帮扶他们,帮助他们实现真正脱贫脱困。帮扶工作作为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工会组织要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困难,使困难职工走出困境。只有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扶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四、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分会的积极作用
与广大职工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组织就是基层工会,基层分会在企业工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工会组织活动的基础。只有重视基层工会的作用,借助基层工会对困难职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工会帮扶解困工作,才能深入开展好工会的帮扶解困工作,才能把企业帮扶解困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就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要完善基层工会的工作制度,协调好集团工会与基层工会的组织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工会组织的服务意识,使基层工会能够主动联系群众、及时帮扶困难职工。其次,要加强与基层分会的沟通与联系,要能够使集团工会通过基层分会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动态,并能深入了解困难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构筑良好的信息流通渠道。同时集团工会做出的决定要能够及时传递给基层工会,形成上传下达、通力协作的良好局面,才能保证对困难职工帮扶解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工会帮扶工作的具体帮扶成效
(1) 广泛开展关爱工程,为职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一年来共走访困难职工、劳模先进家庭1095户次,帮扶职工365人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困难补助等25.66万元。(2)制定了“五必访六必到”制度,即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六月走访活动月以及职工遇婚丧嫁娶、生病住院、意外事故必访必到。一年来看望生病职工500多人,慰问款25万余元。并帮助职工解决婚丧嫁娶中的具体事宜,使职工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工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在夏送清凉活动中,集团各级工会干部慰问职工7000余名,走访班组300余个,发放物品大到冰箱、空调,小到毛巾、防蚊液等,共计10余万元。
六、建立困难帮扶公示和监督制度。做好帮扶解困信息反馈工作
(1)我们对帮扶申报条件、帮扶对象的名单、申报程序、帮扶金额,分别予以公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每笔帮扶资金做到帮得准、扶得到位,使帮扶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帮扶款项公开透明,职工行使监督权力,实时监督,督促工会工作快速稳定提高。(2)加大对扶贫帮困信息的反馈工作,随时掌握和上报困难职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真实上报困难职工脱贫情况,并在生活保障系统中全部录入呈现,使得帮扶解困工作更具有实效。
七、结束语
帮扶工作是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积极摸索,不断开拓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帮扶活动内容,为职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借助工会生活保障系统这个平台,从工会组织的自身职责出发,面向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没有覆盖和虽已覆盖但仍需进一步帮扶的困难职工群体开展工作,使新时期的工会帮扶工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将工会帮扶工作逐步做到系统化、动态化、实用化,让职工群众放心,让帮扶工作更突出、更有价值、更有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曹宏亮.关于上海工会帮扶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J].工会理论研究,2010(6).
[2]吴庆新,暑敏.基层工会送温暖帮扶工程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实效方式 篇5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些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说。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深层次的体验,同时建构了知识的体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问题策略的寻找者,问题的解决者;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将自己置身于课堂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主体意识。
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
1. 提供探究的土壤——创设情境,激发需求的产生
学习需求的产生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事学习活动需要较高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但兴趣激起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有时随着兴趣水平的增加,学生作业、练习的效率先是有相应的提高,在超过一定限度后,效果却逐渐降低了。这种现象说明,简单的学习任务线索较少,一般只有一种反应是正确的,很容易被学生选中,如计算2+2=4一类的口算题时,较高的动机水平可以使学生加快反应速度,完成更多的任务。相反,复杂的学习任务一般包含较多线索,学生必须面对多种可能性,并作出复杂反应,如果这时的动机水平太高,就会分散注意,妨碍学生在多种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问题情境,恰当控制学生的兴趣激起的程度,尤其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努力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通过耐心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着较适宜的动机水平。比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训练中,我根据学生对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容易弄错的特点,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下面我们做一个帮助小数点找到家的练习,看谁能又准又快地帮助小数点找到它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对两个因数小数点后面的多种变化,学生往往只图快而不求准,只顾列式计算,却不审查核实,因此经常是错误百出,越做越厌烦。“帮助小数点找到它自己的家”创设了一种比较有情趣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准又快”的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对小数点位置的正确判断与评价上,既突出了训练的重点,又降低了一定的难度,这样的练习改变了过去学生盲目做题,被动地依靠教师纠正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找准”中首先来观察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再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准确位置,从而提高了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这一练习中,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归纳知识的解决规律,产生了自觉地探究新知识的意识与需求。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研究,思维产生碰撞,真正地体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意识。
2. 提供探究的可能——注重操作, 培养主体意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等实现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直观教学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识活动,通过这种认识活动,主体对信号的表层意义进行加工,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与联系,对教材产生一种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数学学习的直观活动,都是经过学生的多种器官及大脑的复杂反应活动实现的。正是这种直观的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现了参与思维、参与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感受分析及归纳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直观教学内容入手,注重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找到进行探究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先为学生做好知识的铺垫——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采取利用实物的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做好操作方法上的渗透——拼摆、割补,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掌握的研究方法,自己边操作、边观察思考,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这种由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对实物的直接观察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改变了过去教师动手演示,学生在一旁被动听的观看式教学形式,不仅避免了学生因没看清楚或没注意看教师的演示而影响对知识的获取,也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独立、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思维水平、主体意识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3. 提供探究的手段——民主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本质上是民主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意识和积极参与决策、管理的现代人,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运用民主的方式,通过民主的实践,才可能逐步使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学会正确使用民主权利,并真正承担起民主的责任。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展过程。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往往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事,于是课堂上的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近年来,为扭转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局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又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满堂动”现象。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一方面有些活动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际上还是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让学生在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圈内做所谓的“活动”。例如,学生的发言与教师备课相吻合的就称赞,出乎教师预料的就给脸色。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例如教师常常把“讨论”活动完全交给学生,而不作任何要求和引导,让学生盲目地进行着效率很低的讨论,导致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接下来还是按既定教案走;有的教师甚至对于学生抓不住重点、不着边际的提问,放任自流,从不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我认为,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教师应首先从自己做起,发挥“教”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促进教学相长。我的教学实践按“诱导尝试——引导探究——开导活用”三个步骤进行。
(1)诱导尝试。
诱导的目的是诱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将带领学生由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不多走向知之甚多,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比如在教学《步测》这一部分时,我用演示教学法首先让学生明确用步测测量一段距离必须用一步的长度乘所走的步数。这时,提出疑问“你怎么理解一步的长度呢?”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认为一步的长度指脚尖到脚尖,有的认为是脚跟到脚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要迈出一步,没有这一前提又何提一步的长度呢?我没有及时地给予正误的判断,而是抓住这一疑点,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起立尝试,通过尝试与探究,使他们认识到:要说一步的长度,必须要迈出一步,然后才能考虑从哪儿到哪儿。结果出现了四种答案:一是前脚尖到后脚跟;二是前脚跟到后脚尖;三是前脚尖到后脚尖;四是前脚跟到后脚跟。显然前两种答案是错的,后两种答案是对的,然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讲生听、先教后学的被动状态,教师也能从中对学生的试学情况有所了解,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
(2)引导探究。
引导的条件是“因势”,“因”即顺着的意思,“势”指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教师对学生在尝试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将其作为探究的目标,进而点拨、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比如上例的诱导尝试后,学生一时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而且叙述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引导他们通过看书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之后通过合作探究及师生合作共同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们发现教材中只介绍了第三种答案,而忽略了第四种答案。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把疑问的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共同的认识:由于第四种答案与第三种答案比较起来只是在一只脚的长度之间,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推理得知,与第三种答案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样的教学既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也可以引发学生更深一层的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3)开导活用。
这里的“开导”是要为学生广开学习数学的渠道,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可能,提供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活用”就是变封闭的数学教学为开放的数学教学,使数学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能为现实生活服务。
比如,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一课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由给美术作品贴边框儿进行美化装饰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求长方形周长的不同方法。而最后的练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理解长、正方形周长和正确地计算长、正方形周长,因此安排了小小花围栏的实战演习,即要在紧靠教室的一侧墙搭建一个花围栏,问所需的木棍有多长。这是一个小小的来自生活实际的问题,要灵活地应用长、正方形的周长就需要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知识,这就提示学生要善于探究,善于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上述的教学操作程序并不是静止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这三个步骤有时在一课时进行,有时分布在一个单元的几课时之中,有的在课上进行,有的在课下进行;三个步骤还可交替进行,“诱导尝试”中有“探”,“引导探究”中有“试”,“开导活用”又有“试”和“探”,在“尝试”和“探究”中,教师还要“开导活用”。由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教师在备课时未曾估计到的新情况,因此,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拘泥于编写的教案而不做任何变动。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努力地调整教学设计,加强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动和教学场合、内容、对象的各种变化,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这一过程中,不但是有学生学、教师导,还要有学生导、教师学,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与探究中都能得到发展。
三、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效果与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和可能: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课堂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探究式学习方式在促进其终身学习与发展中起到实在的作用。
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收到了如下的效果:(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主动学习;(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全员参与,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3)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真正地成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4)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借鉴,学会了欣赏。
实效方式 篇6
1 农民教育培训主要存在着的问题与困难
1.1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据调查, 在农村接收农民教育培训的文化程度普遍为初中生, 甚至是小学生,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到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普遍率较低, 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导致对农业技术接收能力较弱, 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进而直接影响到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质量, 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知识和技能培训。
1.2 农民缺乏主动学习和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农村信息闭塞, 思想文化水平有限, 受小农意识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 农民普遍认为, 不参加培训, 不拿证书, 照样在田里干活, 不少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是被动的, 因此态度不够积极, 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不够认真。
1.3 农民培训教学过程中, 培训的理论性较强
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偏弱, 难以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在培训的内容、方式单一, 培训时间过短、教学形式不够灵活等因素, 难以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
1.4 农民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培训经费投入难以保证。
2 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衢州市立足市情实际, 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思路, 在培训模式上实现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内容上实现理论培训与技能实训相结合, 在培训时间上实现定时培训与机动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场地上实现固定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方式上实现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 探索了现代农民培训的新路子。
2.1 改善培训办学条件, 夯实培训工作基础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 不断改善培训硬件和软件。
2.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心占地面积6700m2, 建筑面积8100m2, 拥有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25间, 服务器6台、台式培训电脑50台、笔记本培训电脑30台、投影仪3台、摄像机1台、电子白板2块、培训大篷车1辆, 并建立了远程视频培训系统、远程视频直播系统和卫星接收平台。
2.1.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心现有专职教职工22名, 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人, 研究生学历2人, 另聘兼职教师40名。
2.1.3 加强管理和培训教学软件开发, 制定和落实管理规程、教务规程、考务规程、技能鉴定规程, 落实集中阅卷制度, 实行考场手机信号屏蔽, 实行考试成绩“三挂钩”制度:与平时作业成绩、平时上课次数、复习专用纸质量挂钩。开发了水稻生产信息化服务系统, 制作了一批教学课件, 组编出版了大篷车培训教材。
2.2 办好四大课堂, 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根据农业技术培训的特点, 创新培训方式, 着力扩大培训的数量和覆盖面, 提高广大种养大户、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的科技素质。
2.2.1实施定时定点培训, 增强培训的系统性。
在农闲季节每周安排两天培训课程, 全年安排培训课时200个以上, 课程计划在年初挂到墙上、放到网上、印到大户、发到农民信箱, 实行开放式培训, 便于农民按“培训菜单”选择培训。
2.2.2 开展流动课堂培训, 增强培训的灵活性。
在培训大篷车上配备35台电脑和投影仪等设备, 常年下乡培训, 灵活机动满足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和特殊群体的培训需要。近5年, 大篷车共在全市6个县 (市、区) 的90个乡镇开展培训共计336批次乡镇开展培训501期共685批次, 受训学员达12778人次, 总学时3737学时, 另有体验和服务人数3万多人次。信息大篷车培训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农民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 很感兴趣, 许多参加培训的农民都表示, 自己很喜欢这种培训形式, 期望大篷车能多多来自己村。在衢江区杜泽一村培训时, 有两位农民上午接受了培训后, 还想下午带其他村民一起来参加培训, 在培训中不停地提问, 培训结束后舍不得离开、迟迟不肯走。柯城区七里乡大头村培训时, 好几名邻近村村民就赶路过来参加培训, 中途下起的滂沱大雨也打消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训结束后要求下次就把车子开到他们村去。
2.2.3 实施实训基地培训,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结合农业项目实施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农技培训, 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好路子。近年来, 我市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项目, 创办了一大批示范园区, 如市柑桔所创办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市农科所创办的良繁基地、市种子管理站创办的农业示范场等, 在农民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4 利用远程平台培训, 增强培训的普及性。
在网上提供154部农科教影片和多媒体供学员随时点播学习, 开发互联网教学直播平台、用好农广校卫星平台、全省农业视频会议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学习。邀请的台湾嘉义大学吕明雄教授、中科院邓秀新院士以及浙江大学、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省农发行、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北京中宝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单位13位知名专家学者在衢州的讲课内容, 全部直播并放在网上供农民随时点播学习。
2.3 举办高端培训,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现代家庭农场主等高层次农业经营人才为培训对象, 举办精品培训班, 每期时间一周。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品牌营销、组织管理、精深加工、外贸出口等, 在师资力量上以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和省农业厅知名专家学者、业内权威人士为主, 着力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近一年中, 就有200多名新型农业组织负责人参加了市本级培训。
2.4 强化技能鉴定, 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把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有机结合, 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试金石。近两年, 共鉴定2318人, 获证1658人, 通过率为71.5%, 鉴定的工种包括:动物疫病防治员、家畜饲养工、农作物植保员、农产品经纪人、蔬菜园艺工、果茶桑园艺工、农资营销员、农业技术指导员等。
2.5 拓展培训功能, 服务农村党员干部远教
依托农广校师资力量、培训平台和服务资源, 与衢州市远教部门合作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成立衢州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总站, 站长由培训中心常务副校长担任, 衢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干教处副处长和农广校另一名副校长担任副站长, 县设服务站, 乡设服务分站, 主要举办“远教助创促发展”十百千万系列活动, 即:每年举办十场远教大讲堂、十大远教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百名远教科技专家上网下乡答疑、百个学用致富典型培育、百场特色培训、千名站点管理员轮训、千名农民免费学历教育、千个村级网站建立、万条农产品购销信息收集发布。
2.6 创新管理机制, 增强学历教育的实效性
2.6.1 建立学员听课激励机制。
包括改教材费为教材押金、平时成绩设置具体化、对优秀学员进行奖励等。在入学时收取教材押金, 根据听课、考试次数酌情退还押金, 直到退完为止。平时成绩分为平时作业和复习专用纸, 各占总成绩的20%, 期末考试占60%。按要求交平时作业、带复习专用纸考试的课程, 如果总成绩达不到60分, 每听课半天加3分, 加到及格为止。根据听课和考试情况评选10%的优秀学员, 发给奖金和奖状。
2.6.2 完善市县合作办学机制。
根据各县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模式合作办学, 包括“合作招生, 市里办班”、“县里招生, 市里办班”、“县里招生, 合作办班”。三种模式办班的所有费用均由市校承担, 省农广校考核评估、申报项目、市农业局对各县考核等, 需计算农广校招生数时, 市校招生数按需要分解给各合作县, 并且前两种模式给予免交书费和报名费的优惠政策。
2.6.3 创新先鉴定后培训办学模式。
如在2011年8月份, 举办了一期统防统治植保员培训班, 有9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和技能鉴定。鉴定结束之后, 又组织所有学员报读农广校中专学历班, 开展为期2年的系统培训。
3 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3.1 经验
3.1.1 创新工作机制, 是抓好培训的关键。
积极创新农民培训的领导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 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市、县两级成立农民素质工程领导小组, 农业部门成立农技培训办公室, 确定专人负责。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培训工作的先进典型、优秀学员、致富典型予以表彰奖励。
3.1.2 完善投入机制, 是抓好培训的保证。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培训投入机制, 政府每年按照培训任务数和人均不低于150元的标准, 从土地出让金、农业发展资金等资金中筹措安排专项资金, 连续安排3年, 专项用于实施农民培训。对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 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培训的, 以及低保对象、残疾人、欠发达乡镇农民、低收入农民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 一律采取政府“买单”。
3.1.3 加强师资建设, 是抓好培训的基础。
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了摸底排队、登记造册, 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储备库。统一编写“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系列培训”教材, 完成了《水产养殖技术》、《种养业生产技术》、《热门行业技术速成》等教材的编写工作, 印发3.5万册, 供各地办培训班使用。从省科研院所聘请一批高级专家, 充实师资力量。
3.1.4 满足农民需求, 是抓好农民培训的前提。
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农民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摸底, 针对农民迫切需求的技术、信息等, 制订培训计划, 发布培训信息, 开展“订单式培训”、“菜单式培训”, 以需求促培训、以培训提素质、以素质扩需求, 满足农民的需求,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2 启示
3.2.1 要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衢州市委、市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十分重视, 通过农业部门积极争取, 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农民培训工作。衢州市政协主席、分管农业副市长等市领导亲临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培训班开班仪式, 充分肯定和支持该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
3.2.2 要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近年来衢州市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简称农业“两区”) , 并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衢州市农广校与时俱进, 创新“园区办班—田间教学—村社考试”培训模式, 已在6个现代农业园区开办培训班, 受到园区农民和经营主体的热烈欢迎。
3.2.3 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
始终围绕生猪、柑桔、蔬菜等衢州市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培训, 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在科技推广中融入市场营销、食品安全、新兴产业、决策咨询等内容, 切实把农民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导向。
3.2.4 要与农业特点相结合。
根据农民培训具有不脱产性、产业多样性、生产季节性、接受能力差异性、培训对象分散性等特点, 做大做强农民培训超市, 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 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摘要:农民教育培训是新时期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举措, 衢州市创新农民培训方式, 在教育培训理念上求“新”、在内容上求“全”、在方式上求“活”、在效果上求“实”, 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
实效方式 篇7
立足农村办学与校长培训现状,确定课题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农村教育,尤其是村级小学的办学质量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而在此时,哈尔滨市阿城区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进行了三年,普通培训所提供的共性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课改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校长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管理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到村小校长外出学习机会少,即使学到了先进地区的课改方法理念,也会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应用,因此我们确定了《创新校长培训方式,提高村小校长培训的实效性》课题。
在研究与工作中,探索培训的有效途径
1.调研村小校长的基本情况,确定培训思路
首先对村小校长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校长的培训需求。
调研后我们发现:村小校长的平均年龄45.5岁,年龄整体老化,同时也有一批新上任的年轻校长,呈现年龄两极分化;村小校长的任职年限平均为8.9年,由于地域的限制,村小校长是阿城区校长队伍中流动性最小的;他们的学历复杂,本科、专科、中师均有,中师占28.2%;村小校长中学历、年龄成反比例。村小校长的职称偏低,男校长居多。他们希望在培训中获得学校管理最实用的操作方法,得到最直接的指点。
在职提高培训是提升村小校长引领新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培训提高村小校长的业务素质,要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就必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培训的针对性。因此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调研情况,把培训思路确定为“以问题为本的双主方案”,即以村小校长在学校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培训内容,在培训中体现村小校长的主体作用,调动校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2.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创新培训形式
(1)立足常规培训提高校长的基础理论素养。我们依托“十一五”常规培训,建立村小校长培训班,在培训管理上,严格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班级管理,为每个学员都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填写入学和结业备案。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依据村小校长的办学需求,精心研究,确定讲课内容和讲课教师,设专题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在培训形式上增加了本地名优校长讲学、学员讲坛、网上作业互动、听课评课、本地名优校参观考察等形式,充分调动村小校长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村小校长论坛。以乡镇为单位组织阿城区的15个乡镇的村小校长开展论坛。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我们的论坛在流程上经历了从开始探索到逐渐完善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长沙龙,围绕新课改不限主题的自由漫谈;第二阶段是干训部根据课改实践确定主题,校长围绕主题进行研讨;第三阶段是干训部与校长共同确定主题,提前两周公布,所有参加的校长认真准备,干训教师备课做引领式发言;第四阶段是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增设中心发言人;第五阶段是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增设专家引领,专家是有威望的省市级骨干校长;第六阶段是干训部根据教研实际确定众多专题供校长选择,由本乡镇的中心小学校长做中心发言人。校长论坛真正实现了对农村校长的培训、培养,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3)开展城乡结对,送教下乡。为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干训部组织城区小学对村小学校实行结对帮扶,每月一次,由城区的结对学校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主要是在学校管理方面为农村校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有条件的城区学校还为帮扶的村小提供了硬件支援。
如,城区的永红小学与农村的新华小学结对,永红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廊壁的布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对新华小学进行全面的引导。尤其是他们开展的“一课三讲”活动,对新华小学帮助很大。
(4)分类别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村级小学具有不同于城区的办学特点,因此根据校长的需求和课题研究的需要,设立不同专题进行培训。村小校长专题培训的操作流程是意向调研、确定专题;集中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引领、校长讲学;感悟体验、学员讲座;实践演练、提交作业。
主要开展的村小校长专题培训有办学风格与常规管理专题班、校园安全专题班、有效教学与常规管理专题班、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题班等,这些培训活动有效调动了村小校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解决了村小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困惑,提高了他们管理新课程的能力。
在举办网络校园安全的培训中,校长们珍惜机会,有的村小校长主动自费买电脑,不耽误任何学习。在教学管理专题培训的城区建设小学现场展示的活动中,他们用吹塑板自制教具、用大白纸代替投影屏……完全符合农村的办学条件,村小校长们高兴地说:“我们学到了最实用的办法。”
(5)以学校管理为主题开展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校长在岗位实践中进行自我培训提高的一种在职学习方式。村小校长的校本研修要以校长为核心,吸纳中层干部参加组成研修小组。要求校长校本研修小组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学习、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读书自学、讲课、评课、说课、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修的考核以活动记实、学习笔记、案例、管理文章为依据,分读书自学、案例撰写、办学思想、校本学习、科研管理五个方面,其中读书自学、案例撰写要求每年一本或一篇,校本研修学习每年上交研修过程材料,我们打分计入培训档案。
(6)网上培训提高校长信息素养。干训网页包括培训专栏、学习资源、管理案例、校长论坛、课题研究、法规文件、学校采风七个栏目,我们在原有干训网页中增加村小校长网上论坛栏目,加强校长之间、校长与干训部之间的交流,以此推进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校长培训的实效性
在本课题研究中,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校长的专业素质、切实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形成了阿城区“十一五”校长培训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工作推进研究、研究提升工作的理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确定了“以问题为本的双主培训”培训理念,形成了以常规培训为基础,体现校长学习主体地位的问题引领、课题牵动、专题培训、主题研修为表现形式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十一五”校长培训新模式。
实效方式 篇8
一、延迟性评价
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即时性评价, 不利于教与学双边思维的活动, 容易使答案片面化, 造成训练的狭隘性。针对这种现象, 美国学者帕内斯提出“延期评价”的观点, 主张“有意地隔离对观念产品的批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延迟性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不给予立即判断, 而给出一定的时间畅想与表述,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让思考的答案异彩纷呈起来, 让创新的火花飞溅起来。如有一次学完《狐假虎威》, 在学生分析狐狸的狡猾特点后, 我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期待着新的答案。结果一位学生认为课文中的狐狸并不狡猾, 它只是为了逃生, 且又没有伤害其他动物。该生言之有理, 想法新颖, 归功于延迟性评价的效用。
二、双向性评价
传统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常被排斥于评价过程之外, 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 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致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的单项性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况且没有一个教师是“完美”的, 在课堂教学处理中很难与学生的思维完全对接。这就需要学生对教师进行即时的评价, 在评价反馈中改变教学思路。有些特级教师还故意制造教学“缺陷”, 让学生于有意评价中提高认识。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双向性评价间的协调关系, 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体的作用, 使课堂教学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三、区别性评价
学生的个体特征不同, 各人的阅读存在个性差异, 对文本的感悟、判断能力也存在差异。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 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切不可以统一标准, 统一答案, 武断地“一刀切”, 那样会显得草率, 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上, 从内心把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层次性, 慎对学生的思维结果, 给出恰当的区别性评价。由于这种评价从考虑学生差异性的角度出发, 这就存在评价内容和评价要求的差异性, 区别对待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思维与表述过程。有时在同一评价内容下, 也要注意评价标准的伸缩性, 合理安排答题程序, 可以先鼓励暂时后进生尝试回答, 最后让优等生深入补充, 尽量兼顾层次不同的学生。区别性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因文而异, 因材施教, 努力遵循面对全体、突出差异的原则。
四、暗示性评价
在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 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 往往巧妙运用带有暗示性的评价。这种评价通过某种暗示要素适度刺激学生的学习心理地带, 让学生自觉、及时地或矫正或发展自己的主体行为。暗示性要素的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如教师恰如其分的点头、鼓掌、打手势、拍拍学生肩膀等各种动作语言评价, 用来表示赞赏或不赞赏的微笑、凝视、皱眉、期待等表情语言评价, 都能传递给学生相应的暗示信息, 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此外, 教学中有意识的示范表演、学习榜样的树立、个别现象的批评、典型事例的表述等暗示性评价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学习的发展取向。
五、小组性评价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 适当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交际能力和互助精神, 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且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地加入评价体系, 以提高单位小组的整体战斗力?实践表明, 注重组内与组外多重评价有机结合的小组性评价, 从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小组学习的整体效益。小组性评价分三个层面:小组内成员互评、以组为单位小组间互评、以组为单位与教师互评。小组性评价的不同层面各有特点, 在具体评价中要把握好各自的评价时机, 注重不同层面评价的相互作用, 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的联动效应。同时, 要引导小组的合理构成, 恰当选择评价的内容, 注意评价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防止出现流于形式的评价, 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实效方式 篇9
当下各高校思政课成绩多数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基本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低,所以不少同学忽视平时成绩,多数学校学生的总评成绩基本上就是期末成绩。而期末成绩则主要是笔试考核,试卷题型无外乎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或给定题目的论述题。实行这样的“一张试卷基本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的优点是方便、简洁,整齐划一,偏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特征、条件、意义、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记忆,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造成学生考前突击、简单死记硬背,考完后脑子一片空白,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消化和理解,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第二,忽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长和收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幸福,所以学习依然是被动的、无趣的,学生依然存在旷课、逃课现象。第三,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考“智”不考“德”的状况。第四,造成部分学生考场作弊,因为需记忆内容太多,担心挂科,考风考纪受到严重挑战。
传统的“一张试卷基本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行为的真实状况。为了取得高分,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真实感受。这种“知行分离”地被动学习的尴尬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也导致了思政课的考核成绩发生“信任危机”,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必须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特别是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关注学生的利益、尊严和成长,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 构建以“六个一”为载体的全程式考核方式
(一)思政课教学目标
思政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问题,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与模糊认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应该是集理论知识、政治素养、开拓创新、社会责任、运用能力于一身的人才。与此相对应,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激发思想、社会担当和能力培养的五者统一体。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现实中消极的一面给在校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认知和认同,并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觉践行,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最本质要求。
(二)考核方式改革必须坚持的五个原则
第一,理论与实践考核统一。思政课自“05方案”实施以来,规定每门课程的课时都由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组成,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知识和能力考核统一。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知识),只有为大学生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政课既要系统、全面、有效、深入地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注重培养、锻炼、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过程和结果考核统一。要实现以考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我乐学”,必须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为此,平时成绩应占总评成绩的一半以上。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将出勤、作业、笔记、课堂发言和讨论及课后校内、校外所作所为等作为考核内容,按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一方面促使学生从开学第一周到课程教学结束前都必须参与教学,另一方面促使部分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认知、思考和表现。课程教学结束后再进行期末笔试(开卷或闭卷),这样得出的总评成绩注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体现过程的重要性,关注了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成长,而非只是单一的期末笔试成绩。
第四,认知与行为考核统一。认知与行为统一不但是学习思政课的出发点,而且是落脚点。在认知与行为关系中,认知是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行为是认知的目的和归宿。思政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是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从而指导实践。
第五,多样性考核。推动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的综合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校团委、学生处、各系辅导员、后勤集团、勤工助学等相关部门、人员建立联系,及时掌握每个学生课堂外的各种表现,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增加这些表现在总评成绩中的分量,避免学生知行脱节、双重人格的出现。
(三)构建全程式考核方式
以“六个一”为载体的全程式考核方式,是指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篇经典原著、策划一次模拟教学、组织一次演讲辩论、参加一次实践教学、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接受一次理论测试。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要分别提交一份读书心得、一份授课教案、一份演讲文稿、一份感悟总结、一份调查报告、一份考试试卷。如图1所示:
图1
由上述可知: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6:4或7:3比例构成。平时成绩(百分制)包括读书心得、授课教案、演讲文稿、感悟总结、实践报告,其中授课教案、演讲文稿、实践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个大教学班的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凡是小组共同完成并提交的学习成果,其成绩由组内成员共享。为了防止小组个别同学搭便车,不劳而获,在交上来的成果中,必须附上小组每个成员在集体成果形成中承担任务的材料,以上内容占平时成绩的60%,其余40%平时成绩由出勤(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直至扣完)、笔记及平时表现,如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综合评定。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与以上六个方面相似的考核内容,如用观看热点、焦点新闻写观后感代替读原著写心得体会,用分享美文、个人经历、励志故事交心得体会代替演讲交演讲稿等。对于授课教案、演讲文稿完成质量高的小组,请小组代表上台给全体同学示范教学、演讲,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由此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对于社会实践,教师于每学期开学初,公布社会实践的参考选题,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6~8人为一组,确定本组的选题,也可小组自拟选题并报教师处备案。学生小组分工后于课后、双休日、节假日展开调查,最后小组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期末笔试成绩,注重考查知识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树立“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重学习能力、重综合素质”的评价成绩原则,全面考核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endprint
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第一,关注学生平时的成长、发展、需要和实际收获,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较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第二,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到课率”上升;第三,促使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达到认知与行为二者的有机统一;第四,养成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平时成绩中凡以小组出现共享的形式有助于组员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协作能力的养成和凝聚力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合作、团结的重要性。
三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一)发挥教师的课程主导意识
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内容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教材,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框架,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熟悉章节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做到高度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
发挥教师的课程主导意识,关键在于突出教师是教学活动引导者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以及吸引力提高的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全盘把握、步步引领,这就是教师发挥课程主导意识作用的全过程。发挥教师课程主导意识进行思政课教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为此,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诺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其次,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迪。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解决各种各样教的问题,随时解决“节”外生枝,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学,更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不同观点碰撞、辩论,不同意见可以发表,不扣帽子。一堂成功的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继续思考。理解、认同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的。
(二)构建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参与互动型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每节课前请上节课结束时告知的2~3名学生,将他们提前做好的PPT、下载的视频、录好的美文,在教师讲授前到台上展示、讲解,与大家分享。内容可涉及个人感兴趣的各个领域与热点话题,但这些内容应是积极向上启发思考的。每节课前让一些学生到台上进行约5分钟的内容展示,这样互动的结果,首先拉近了思政课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挖掘自身潜力、赢得掌声和赞美的平台。其次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展示完自己所带内容后,教师再进入教学,将基本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结合在一起,用理论分析当下现实,就更能入脑入心。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的发挥,是以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意识为前提的,通过多种环节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才会进行理性思考,不唯书、不为师、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只唯理,这样才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从而形成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
(三)打造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
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是指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利益,消除学生困惑。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时间段,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育等层面上,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建构。
1 建立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教学氛围
这种师生关系就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和谐、开放的基础上相互沟通、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理解和心灵、精神的沟通。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过程,是人格对等的交流,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蹲下是“心灵的蹲下”, 要“放下架子” 用真情、用心灵和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交流心平气和,与学生交谈平心静气,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和想法,才能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教育教学的整个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爱谁,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教育学生”,即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赢得学生的“芳心”。通过设计一些场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意识”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隐形教育的同时,学会自我鉴别、比较、判断、取舍,从而提高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
2 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利益,解决学生的困难和困惑
目前各高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每个班级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和班主任,一个辅导员要管一二百个学生。学生基本上是以宿舍为单位,学生之间缺乏了解、交流、信任,即使同一宿舍的学生,由于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的普及,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变得愈来愈少,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愈演愈烈,学习中、生活上的困惑也不知向谁倾诉。而思政课往往采取大班(合班)授课方式,有的大班近200人。老师每周只到课堂上1~2次课,一学期下来认识不了几个学生,对学生成长中的困难、困惑也不得而知。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更是学生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解者,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要学会享受工作、享受压力、享受生活。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为此,教师每周应在课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与学生见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情况,要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关注学生成长、利益,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困难、困惑和模糊认识,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引,知其所需、给其所要。此种体现人性化的教育,易于使学生产生情感归属和情感依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今天的学生要适应大学,大学也要适应学生,教师要走近学生,学生才能走近教师。
参考文献
[1] 董娜,吴锦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实效方式 篇10
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教与学方式转变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在实践中, 起定向、导航、阐释、预测和提炼、升华的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教改实践, 是盲目的不科学的教改实践。因此, 在“转变教与学方式, 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教改实践中, 学校特别注重理论学习问题。
首先, 认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术专著, 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文章。校方先后组织全校教师阅读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教学的勇气》、《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智慧型教师的诞生》、《课例与思考》、《聚焦新课程》、《静悄悄的革命》、《追求本真教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等学术专著、教学法规。在阅读的基础上, 倡导教师写读书笔记, 结合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教改实践写心得体会。学校还举办不定期的读书心得交流会, 请阅读得法的教师在会上介绍经验;先后有16位教师在全校教师会上介绍了阅读经验。学校还创办了《新洲科研》杂志, 定期出版教师的阅读心得。《新洲科研》已编辑出版了7期, 共刊发学校领导、教师的各类文章350多篇, 有力推动了教与学方式转变理论学习的深入发展。
在此基础上, 学校领导也针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讲座。曾先后举办《转变教与学方式, 实施有效教学的八好策略》、《突出教学五性, 追寻高效教学》、《转变教与学方式, 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必须确立六大行动理念》、《深化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五个加强》、《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备课必须六有》等专题讲座17场次。这些专题讲座, 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践问题, 既具创新性, 又具操作性, 为学校深入开展“教与学方式转变, 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教改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问题研究, 及时进行理论提炼, 排解教师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困惑
在“转变教与学方式, 构建自主有效课堂”教改行动中, 教师总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 因此, 加强问题研究, 及时进行理论提炼, 排解教师在教与学方式转变中的困惑, 成为教与学方式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需要新的备课形式。在教师无所适从的时候, 学校教导处根据研究, 提出了“按教与学方式转变备课的六有要求”, 即: (1) 有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设计; (2) 有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和内容设计; (3) 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目标和过程设计; (4) 有小组展示的重点和预设生成的设计; (5) 有巩固拓展的内容和过程设计; (6) 有教师引领、概括和总结、升华的要点设计, 等等。后来, 学校教导处又总结、提炼出新洲小学教与学方式转变教学常规的“六想”、“六要”、“八看”、“八议”等要求, 印发全校教师学习、参考, 有效解决了教师不知教与学方式转变如何备课的困惑。
随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深入发展, 学校在听课中也发现, 课堂教学中“小组展示”的过程, 普遍存在“片面化”、“杂乱化”、“表演化”的现象, 学校及时组织教科室及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学习与理论概括, 有针对性地写出了《小组展示的要义解读》、《小组展示的实施原则》、《小组展示的行动策略》等相关文章, 并通过专题讲座, 向全校教师阐明了“小组展示六大要义”:认知交流、成果分享、思维碰撞、问题解决、知识构建、个性发展等。
三、加强理性总结, 用理论梳理和提炼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经验, 不断提升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理性认识
在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践过程中, 学校十分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 用理论反思实践过程, 用理论提炼实践经验, 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不断进行理性思考, 进行理性总结, 坚持理论创新。近几年来, 我校先后总结、提炼出以下一些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教学理念、实施原则、操作策略和评价标准。
1. 总结、提炼出“转变教与学方式, 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教学应突出“五性”的理念:
(1)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 突出教学要求的差异性;
(3) 突出教与学方式的多样性;
(4) 突出师生互动的民主性;
(5) 突出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2. 总结、提炼出选择教与学方式的四大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2) 切适性原则;
(3) 多样化原则;
(4) 独特性原则。
3. 总结、提炼出小组展示的“五个应该、五个不要”的实施策略:
(1) 小组展示应该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 充分调动小组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要通过民主协商, 分工负责, 各担任务, 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展示机会。不要让组长一人说了算, 或者组长包办代替, 把小组展示过程变成组长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过程。
(2) 小组展示应该首先展示小组或个人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中, 对学习材料的感悟、理解、发现和获取的知识及不懂、迷惑的问题内容。不要把小组展示过程变成学生代替教师, 单纯进行“考考你”、“问问你”、“教教你”的教的过程。
(3) 小组展示应该是组与组、组与全班、生与生、生与老师的交流对话过程, 是成果分享、思维碰撞、不同意见争论、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过程。不要把小组展示变成没有问题、没有争论、没有补充的表演过程。
(4) 小组展示应该体现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层级发展过程。小组展示中, 有不同意见, 有疑问, 甚至有错误存在都是正常的。不要把小组展示变成无疑难、无差错、无坡度, 一溜顺的过程。
(5) 在小组展示中,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归纳、提炼和升华作用。教师在小组展示中, 要有机进行引导、纠偏、点讲、评价和激励活动, 重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不要缩手缩脚, 不敢引导, 不敢纠偏, 任学生自由发挥, 一切学生说了算, 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总结、提炼出转变教与学方式中听课、评课的“四看标准”:
一看学生是否全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不是热情高、信心足、兴趣浓?是否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二看教与学方式是否能体现了多样性。一堂课中, 是否有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操作演练等多种教与学方式呈现?
三看教学的重点是否突出。整堂课训练的重点目标是否达成?多数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训练的内容?
四看学生表达的效果好不好。学生课堂发言声音是否响亮?口齿是否流利?观点是否新颖?结论是否正确?
5. 总结、提炼出一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