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实效

2024-10-14

追求实效(精选11篇)

追求实效 篇1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的同时, 数学教学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但随着笔者一次次走进课堂, 却发现繁华的背后透露出浮华, 引发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华而不实

按说大胆地对课本例题进行改造, 创设学生熟知的、亲近的、有趣的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从而愉快主动地投入学习, 但是有些情境表面上看非常联系学生的生活, 但实际上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信请看一位老师上“简单的统计”一课的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 我们学校马上要举行金秋体育节了, 其中集体项目有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和足球赛, 但是每个班只能参加一项.如果你是体育委员, 你会向老师建议参加哪个项目比较合适呢?

生1:足球赛, 因为我们班足球踢得很棒.

生2:羽毛球赛, 因为我们班女生多, 大家都喜欢打羽毛球.

……

一时答案五花八门, 最后老师来“仲裁”:统计出哪种球类运动喜欢的人数多就参加哪项比赛, 随后引入课题.

课后一问, 该校体育节的集体项目中根本没有设立这三项比赛, 是老师为了引出教材例题而设立的.仔细一想, 选择哪项球类比赛与统计哪种球类喜欢的人数多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联系, 按生1的说法, 立马解决, 可是老师绕了一个大圈, 看似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最终还是因创设不当显得华而不实、主题偏移, 差点节外生枝.如果放映一段学校旁边书店的录像, 由店老板正为书的销量发愁引入, 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随后引入统计, 我想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的.在日常教学中, 诸如此类华而不实、牵强附会的情境很多, 有的甚至贯穿整节课, 到最后只是让学生做了场美丽的“南柯梦”, 梦醒时分, 或许就是对数学课、对数学老师“冷眼相向”的时候了, 这时悔不该当初已经来不及了.

二、引导探究——貌似实非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 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 忘记了;看见了, 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 经历数学, 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然而现实的数学课堂中, 还存在着很多貌似实非的探索.请看“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片段:

老师出示了一连串的提示语: (1) 想一想, 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开, 就可以拼成这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4) 将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图形比一比,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当于拼成图形的什么?你能根据这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再进行班级交流, 结果也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

从表面上看, 学生合作探究了, 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实际上学生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指令, 做了一次“操作工”, 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些如流水线般的提示语, 让学生可以不付出任何智力代价就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整个探索过程学生不会有灵机一动的兴奋、柳暗花明的开阔.看似“高效低耗”的教学, 只会给学生思想上带来依赖, 思维上养成惰性, 最终得不偿失.

新一轮的课改, 改善的是教材, 实践中却需要教师动用心智, 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而不是把学生的探索当作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 让学生去充当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

三、课堂提问——画蛇添足

还是“简单的统计”一课, 得出统计的方法可以是分类数、用符号代替、画“正”字法等等后, 教师提问:“这些方法都很好, 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教师的目的是想把学生引到用画“正”字法统计的轨道上来.但是, 这一问, 使本来活跃灵动的课堂顿时变得寂静无声.有些学生环顾四周, 显得很“无助”, 有些学生盯着老师, 在揣摩老师的心思.短暂的沉默后, 有学生站起来说:“用符号代替好.”接着另一生说:“分类数好.”看着老师不置可否, 终于有学生说出了老师心中想要的答案.老师喜形于色, 当即表扬了这名学生, 随后要求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每种球类运动喜欢的人数.

其实, 就统计每种球类运动喜欢的人数, 以上几种方法都很好, 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想出了多种统计的方法, 此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气氛热烈, 而老师的一句“哪种方法最好”, 无疑使学生的感情受挫, 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发展, 而且, 这样的问题也没有讨论的价值, 因为就方法本身而言没有好坏之分, 不如引导学生来探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统计方法比较好”这样的问题有价值.所以说课堂提问宜“精”, 用得到位, 一波三折, 波波精彩;用得不妥, 无异于画蛇添足, 多此一举.

四、巩固练习——本末倒置

练习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新颖、活泼的练习形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的热情, 一个恰当的练习还可以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是如果不顾内容、对象等具体条件, 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浮华, 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 势必导致形式主义, 使练习的功效产生变异.

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 在练习环节, 教师一般会采用游戏等练习形式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一位老师在“8的分合”一课练习时就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为了帮助学生记忆8的分合, 教师将1~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 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 说:“我是×, 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名学生就跑上来, 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和×组成8.”然后两人握手拥抱.这样练下来, 七八分钟已悄然流逝, 很多没有发到卡片的同学已经对与自己无关的“表演”不感兴趣了, 自顾自地忙起别的事情来.

就以上练习8的分合, 不但练习面窄, 很多同学只是做了看客, 而且就为了练几句分合, 让学生跑上跑下, 记一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 耗费了宝贵的时间, 冲淡了数学的味道, 还不如设计“对口令”、“听数伸指”等简单易行的游戏形式效果好.所以说, 练习只有和内容、具体对象结合起来, 练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刻意追求形式, 那么练习就如“老酒掺水——虚味十足”, 包装再好也是枉费心机.

综上所述,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还得归结为教师的教学预设.如果教学预设能少一点花花绿绿, 多一点实实在在;少一点急功近利, 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约束, 多一点自主真正想学生所想需学生所需那么这些问题也许就能避免.

有位老师上“8的乘法口诀”, 之前特意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 精心制作了若干张精美的图片, 用以探究8的乘法口诀, 课上却碰到了这样的“意外”:教师刚宣布课题, 十几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 “这个, 我早会了”.然后就摇头晃脑、神气十足地背起来,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上课教师一愣, 显然对学生的估计不足, 可教师灵机一动, 使这次“意外”化险为夷.只见老师先请会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进而问:“现在还有好多小朋友不会这些乘法口诀,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来理解这些乘法口诀呢?”这时学生情绪更加高涨, 抢着领任务, 很有使命感地把自己理解实用的方法讲给同学听.学生间交流的方法有时胜于教材呈现的方法, 便于学生理解感悟, 教师只要善于从众多的结果中梳理出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 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就行.新课程倡导的课时目标的实现并非是一条单行道, 而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如果能善待每次意外, 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教学思路, 使“越轨”现象成为滋养课堂生命活力的“营养源”, 那么产生的后继效应将会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身为教师的我们, 应从内心深处走进课堂, 走近学生, 摒弃那些浮华, 注重一点实效, 为创设真正适合学生的数学课堂而努力

追求实效 篇2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走出低效浅显的教学模式,让小学音乐课堂更有效?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些许体会。

关键词:音乐

有效性

策略

基于小学生的特点,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开展好音乐教学是对学生心智和情感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升华。小学生活泼好动,感情丰富,容易受到音乐情绪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内在情绪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小学阶段,开展好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反观我们现行的小学音乐教学,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在音乐教学中也一度出现了精彩的课堂呈现。可是,当你冷静地审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时会发现,长期以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想是由于在热闹的课改表象下,存在着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小学的音乐教学,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异彩纷呈,更要追求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实效性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对于小学音乐有效性的探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激发学生兴趣,更要追求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的小学音乐教师能够普遍地认识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进行了相关的努力。比如:在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鼓乐传情》的教学中,教师们普遍会把各种乐器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接触和把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让人喜闻乐见的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帮助。可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音乐学习的实效性缺失了。比如:在一节小学音乐的公开课上,教师讲的是:六年级上册的《丝竹流韵》,发现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教学,整节课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只是开开心心地鼓捣了一节课,而真正的音乐知识并没有学到多少。这样的音乐课从表面上看,好像效果很好,其实只是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音乐课的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以激发兴趣为手段,实现学生的学习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扩展音乐内涵

我们知道音乐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乐理知识和乐器的运用,音乐还是一种文化。音乐学科的教学,不能只是关注纯知识性的教学,还要注重音乐文化的教育。这样才可以扩大学生的见识,增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的课程设置上,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在小学音乐课本,设置了很多具有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本中就出现了诸如:《丝绸之路》《中国花鼓》《北国豪情》《唱的幸福落满坡》等具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底蕴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直接体现了一种文化背景和内涵,承载着一种文化精神。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滔滔多瑙河》还引入了《瑞士山歌》《爱尔兰风笛》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给了学生更为广泛的空间。通过这些音乐内容的比较,能够让学生对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有所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扩大了音乐内涵。

三、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知道,小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内容,喜欢和感兴趣的是不断变化的推陈出新。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合理的优化课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为了迎合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教师可以把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音乐游戏”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一场音乐会,让学生们来扮演各种动物,来参加这个音乐会。学生们对这样的形式非常感兴趣,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有节奏的动物叫声,来应和着教师的音乐演奏。你听:鸭子:嘎嘎、嘎嘎;小狗在:汪汪、汪汪;绵羊在:咩、咩、等等。整个课堂嫣然就成了一个动物世界。教师通过这样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同时要注意合理的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以游戏为形式,让学生们学会一定的乐理知识,形成音乐素养。

四、运用课堂评价,提高学生自觉性

小学生心智还不是特别的成熟,自觉性比较低,对自我的约束能力也相对较低。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过于投入和兴奋,经常会出现不听从教师的指挥、扰乱课堂秩序、偏离教学内容的事情。出现这样的事情,教师们不能一味地批评、责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引导,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课堂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维护课堂学习的秩序。比如:在进行“音乐游戏”的环节时,学生会出现异常兴奋的情况,有的学生就会把课堂秩序抛于脑后。此时,是最考验教师对课堂把控力的时候。教师如果在此时对这名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甚至会因此而让学生一蹶不振,不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批评和鼓励相结合,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通过课堂评价,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创设情境 追求实效 篇3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歌唱教学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音乐课是审美教育中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有效途径,而歌唱一直是审美教育中最普及、最直接、最生动的艺术教学形式,因此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也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而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歌唱教学中总会出现很多的教学难点,如学生的音准问题、发声问题、情绪处理问题、节奏问题、歌词记忆问题等等,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都是很难解决,要不就是解决不到位或不彻底,最后就导致了课堂效率出现“三不高”的状况,即效率不高,质量不高,情绪不高。目前,根据我市的“十项工程”之一——高效课堂工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綱要》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我认为,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也要打造歌唱教学的高效课堂,努力实现歌唱教学从低效到有效,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让一节40分钟的歌唱教学体现出“三高”——效率高、质量高、情绪高。但面对这理想的音乐课堂,我们要从何入手呢?

据了解,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为了提高课堂高效性,大多都会采用情境教学法解决歌唱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难点。在歌唱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激起学生的歌唱情绪,把学生带入歌唱所需要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它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事物的形象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能激起他们的歌唱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歌唱的教学法。正因为情境教学有着音、形、情,融为一体的特点,因此音乐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法既可以缩短了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又能促进学生以最佳学的习状态去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不失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应用情境教学法于歌唱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解决学生情感把握的准确性问题。

“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去,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歌唱教学中来,教师再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执教四年级《国歌》这一课的情绪处理时,我会用激昂愤慨的语气讲述着关于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战争故事,学生被我的语境所感染了,在他们演唱的《国歌》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因为爱国,他们理解了三连音在歌曲中的意义,因为爱国,他们懂得了重音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因为爱国,他们很好的掌握了渐强的演唱方法,也因为爱国,他们更体验了休止符和反复所带来的毅力和坚强。再如:在执教三年级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一课的导入时,我用着歌曲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深情地讲述着关于他们熟悉的老师的故事, 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我讲的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故事,眼睛里带着泪花,所以在整节课中,学生都带着对老师浓浓的爱意,在进行聆听,学唱,表现,体验,特别是在表现环节中,学生由于体验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老师的爱,于是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形式去演唱歌曲时,他们有分角色演唱的(一生扮演师,其余扮演学生);有进行表演唱的;更有歌伴舞的、、、、、这些都是因为有了情境的创设,才激发了学生心中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在表现音乐,体验音乐和创造音乐的综合能力。

二、用视听的手段创设情境,解决歌曲演唱形式的多样性问题

运用多种电教媒体进行的电化教育又称视听教育,是利用高科技的现代视听工具作用于人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器官,加强刺激,以增强表现对象的形象性、直观性,使活动主体在兴致勃勃的情况下主动接受它们所传播的信息,这些形象可感的信息易于转变为容易接受的理性认识层面。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而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色彩、动画诸多特点这一优势,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教学中所需的情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受到艺术美的感染,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提高小学生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活动的质量。

三、用肢体语言创设情境,解决歌唱教学中的音准问题

肢体语言对歌唱教学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它不但能通过手势帮助学生解决歌唱中的音准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并准确、有效地表情达意。如:在执教三年级《甜甜的秘密》为了让学生能区别两次的“悄悄地”音准问题,我设计第一次的“悄悄地”是主角捧着橘子轻轻地走到老师办公室,边唱边观看老师在否,第二次的“悄悄地”则弯下腰轻轻地走进办公室把橘子放进老师的抽屉里,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两次的“悄悄地”就很容易的区分,而且还把歌曲中的小心翼翼的感觉,用声音很准确的演绎出来。

四、用有趣的游戏创设情境,解决歌唱教学中的节奏问题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因此,在歌唱教学中,用趣味游戏创设情境,克服单纯节奏训练的单调、乏味之弊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他们不仅学得快,而且还记得牢,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endprint

五、用直观的图画创设情境,解决歌唱教学中的歌词记忆问题

音乐同歌词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天赐良缘?倘说音乐是飘浮于苍穹的云霓,那么歌词则使它化为春雨洒落人间。音乐最具抽象性,而歌词可以使音乐由抽象的表现转化为具象的描绘。学生理解了歌词才能真正准确的演绎出歌曲中的意境。可是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较长的、旋律稍复杂的、歌词不太容易理解的歌曲,歌词记忆就出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的清唱,与此同时,可以边出示图片边范唱或边唱边用简笔画,画出能表达歌词大意的画意,使歌曲形象直观化,让学生“耳濡目染”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六、用趣味练声创设情境,解决歌唱教学中的声音问题

练声作为歌唱课的一种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然而,面对如何改变枯燥的、单调的练习,让学生乐于接受,喜欢这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为情感表现打好基础呢选用一些模仿生活情景的练声曲。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如:火车叫u——、小猫吃鱼ü——、等等。选用的练声曲最好同教唱的歌曲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如三年级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这首歌优美、舒展,在指导用情演唱前,先用连音,进行发声练习,模仿对着山中赶羊儿回家,练声中不但为歌曲表现打好基础,同时也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了发声训练。

如: 3 3 5 6 5 |5 6 - 5 | 3 - 1 6.|3 - - 6 |3 - - -║

小 小 的 羊 儿 要 回 家, 依 呀 嘿 呀 嘿。

除了歌曲作为练声曲之外,还可以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模仿生活情景方式进行训练。如:要指导学生运用弹跳的声音去演唱二年级的《顽皮的杜鹃》我便设计了以下的练声曲:

师:1 2 3 4 |5 -| 生:5 3 |5 3|

(师)鸽子轻声 叫,(生)咕咕,咕咕!

在练习了这首练声曲后,我们可以指导这首歌曲进行情感表现。

总之,我们的基础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多变的练声曲中,乐此不疲地提高自己的发声功底,为情感表现打好基础。

七、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解决歌唱教学中的综合性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各式各样的问题,对于以上的一些创设情境的方法,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可以灵活配合使作,如:二年级中的一课《小袋鼠》,为了解决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问题,我采用了视听教育、肢体语言、、、、多种形式结合。我用多媒体做了两棵树,然后把音符都设计成红红的大苹果按照音符的高低放在树上,接着老师带着学生装扮成小袋鼠去摘苹果,唱准了一个乐句,老师按下课件,苹果就会掉到一个小袋鼠的口袋里。老师设计摘苹果的动作也和音符的高低一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口、眼、心、手等各种感观,让学生对于音的高低、长短和歌曲的节奏、乐句有着直观的感知,使教学中的难点突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斯多惠说:“教师的艺术就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面对于在歌唱教学的难点,情境教学法就是解决难点的最好手段,教师们应根據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合理恰当地创设不同的情境,真正体现以学生以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努力打造“三高”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歌唱教学新策略》黄伟平 2010 宁波出版社

2、《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011

注重方法追求实效 篇4

一.研读目标, 制定计划

复习伊始, 备课组集体学习讨论《新课标》《考试说明》有关精神, 认真解读大纲要求掌握的考点, 把握复习方向, 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把3个年级的60篇附录诗、50篇必备古诗词文落实到每节课, 速背并默写;把汉字、阅读、作文等专项训练的任务分解到每个老师, 认真备课, 用试卷的形式进行梳理检测。

二.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对现代文中的名篇名段, 老师认真筛选, 指导学生读一读, 背一背, 如《春》《谈生命》《谈读书》 等;现代文注释、习题, 老师精选后制成试卷, 对学生进行检测。对文言文的主要知识点, 按重点实词、虚词、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断句、名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整理, 用测试的方式进行过关训练。对书中涉及到的综合实践活动、名著导读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文化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书法知识等, 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关注并掌握 (如名著知识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等) 。

三.专项训练, 一练一得

汉字专项训练。我们筛选整理了同音字、多音多义字、易错易混字、成语填空并解释所填字义、谜语竞猜、对联、仿写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过关并理解运用。文言文专项训练。有关名句默写、特殊文言现象进行检测, 尤其强调重点实词解释、虚词填空、难句翻译及断句训练。现代文专项训练。一是记叙类文章重点训练:归纳概括、语言赏析、语句及词语归位、拟标题、词句指代、人物评价、联系实际谈感受等。二是议论文重点训练:提练观点、判定论证方法及作用、填关联词、补充论据等。三是说明文重点训练:概括说明内容及特征, 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感受语言特点, 了解说明顺序等。四是作文训练:着重强调审题立意。

在进行这些专项训练时, 要求老师交给学生各类题型的答题套路及一般规律, 如赏析语言三步曲:找“赏析 点”———说相应 的套话———结合语境说作用。又如某段某句在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先看其位置, 再说一般规律。说明文加点词能否删:先表态———定性, 结合语言环境说作用———最后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总之, 现代文的训练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讲究实效。

四.改变方式, 激发兴趣

复习很枯燥, 学生易倦怠。老师要不断改变复习方式, 刺激学生中枢神经, 让他们兴奋, 愿意复习。组织观看“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36个汉字的故事”、“中国汉字探秘”等视频, 促进汉字复习教学, 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利用晚自习时间, 让学生自由阅读, 老师推荐经典名家名篇及文质兼美的书籍报刊,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开阔视野, 丰富写作素材。重视与教材有关名篇的链接, 适度关注社会热点。如:与名著相关章节的阅读, 与地域文化 (宜昌风景) 、热点文化 (感动中国颁奖实况) 、《百家讲坛》与教材相关的庄子、“写在墓碑上的人生”等, 组织学生收看、讨论, 加强积累。通过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词成语接龙、文言词语闯关游戏、课前三分钟美文荐读, 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与参与意识。狠抓“两头”, 促进“中间”。如对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及达标要求有所区别, 鼓励优生冒尖, 提高优分率;要求差生不空题, 尽量做, 对差生设进步奖, 提高及格率;对偏科生, 集中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每周用一个晚自习时间将年级110-180名的偏科生集中重点辅导, 强化训练;对学情检测、调考中的优生者、优秀班级张榜表扬, 给家长报喜, 挂流动红旗等, 让每个进步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团结协作, 共同提高

注重方法 追求实效 篇5

一.研读目标,制定计划

复习伊始,备课组集体学习讨论《新课标》《考试说明》有关精神,认真解读大纲要求掌握的考点,把握复习方向,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把3个年级的60篇附录诗、50篇必备古诗词文落实到每节课,速背并默写;把汉字、阅读、作文等专项训练的任务分解到每个老师,认真备课,用试卷的形式进行梳理检测。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对现代文中的名篇名段,老师认真筛选,指导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如《春》《谈生命》《谈读书》等;现代文注释、习题,老师精选后制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检测。对文言文的主要知识点,按重点实词、虚词、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断句、名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整理,用测试的方式进行过关训练。对书中涉及到的综合实践活动、名著导读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文化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书法知识等,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关注并掌握(如名著知识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等)。

三.专项训练,一练一得

汉字专项训练。我们筛选整理了同音字、多音多义字、易错易混字、成语填空并解释所填字义、谜语竞猜、对联、仿写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过关并理解运用。文言文专项训练。有关名句默写、特殊文言现象进行检测,尤其强调重点实词解释、虚词填空、难句翻译及断句训练。现代文专项训练。一是记叙类文章重点训练:归纳概括、语言赏析、语句及词语归位、拟标题、词句指代、人物评价、联系实际谈感受等。二是议论文重点训练:提练观点、判定论证方法及作用、填关联词、补充论据等。三是说明文重点训练:概括说明内容及特征,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感受语言特点,了解说明顺序等。四是作文训练:着重强调审题立意。

在进行这些专项训练时,要求老师交给学生各类题型的答题套路及一般规律,如赏析语言三步曲:找“赏析点”——说相应的套话——结合语境说作用。又如某段某句在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先看其位置,再说一般规律。说明文加点词能否删:先表态——定性,结合语言环境说作用——最后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总之,现代文的训练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讲究实效。

四.改变方式,激发兴趣

复习很枯燥,学生易倦怠。老师要不断改变复习方式,刺激学生中枢神经,让他们兴奋,愿意复习。组织观看“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36个汉字的故事”、“中国汉字探秘”等视频,促进汉字复习教学,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利用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老师推荐经典名家名篇及文质兼美的书籍报刊,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开阔视野,丰富写作素材。重视与教材有关名篇的链接,适度关注社会热点。如:与名著相关章节的阅读,与地域文化(宜昌风景)、热点文化(感动中国颁奖实况)、《百家讲坛》与教材相关的庄子、“写在墓碑上的人生”等,组织学生收看、讨论,加强积累。通过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词成语接龙、文言词语闯关游戏、课前三分钟美文荐读,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与参与意识。狠抓“两头”,促进“中间”。如对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及达标要求有所区别,鼓励优生冒尖,提高优分率;要求差生不空题,尽量做,对差生设进步奖,提高及格率;对偏科生,集中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每周用一个晚自习时间将年级110-180名的偏科生集中重点辅导,强化训练;对学情检测、调考中的优生者、优秀班级张榜表扬,给家长报喜,挂流动红旗等,让每个进步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后期复习,我们重点做好三件事:利用周三文科活动时间,集中备课组集体智慧,分析、研讨复习中的疏漏,考试中的偏差,及时调整复习内容;分工协作,收集筛选有关中考信息,精选精编模拟试题,让学生做,以便查缺补漏。重视深度阅读,加强分析、归纳、表达能力训练,要强化抓关键词、核心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悟、结合语境理解词句、整合归纳相关信息这类题的训练。后期作文训练,指导学生写入格作文,强调学生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尤其注重审题立意训练及素材的新颖。

精心激趣,追求实效课堂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问题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演员精彩的开场白,不仅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诱发观众的兴趣。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例如,在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一课时,教师采用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先用课件出示美丽的数学王国城堡,然后屏幕上依次出示几个数字卡:25368、153689、27135、25942、25349,每个数字卡的面孔都是卡通人物。教师边显示卡片边讲故事:“今天数学王国可热闹啦!这几个数字都争着说自己是老大,他们争得面红耳赤,但还是没有结果。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数学王国。通过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二、动手操作,激发参与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聆听科学。”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参与知识的发生、再创造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数学实践活动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发现无论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学生掌握了这一规律后,我并不满足现状,又教给学生验证结论正确的方法,通过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充分留给学生相互合作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同伴的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还注意学法指导和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善用激励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显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被表扬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若能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激励方法,并做到恰到好处,那就可以激起学生“活”的因素,使学生乐学,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比如“一个学生的字写得比以前漂亮多了”“口算速度快了”“课堂上比以前举手发言也多了”或“解题的方法新颖”等,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每当课堂快要结束时,就开展“夺红星”的数学知识竞赛活动,或进行集体评价,看看谁进步了,谁表现最好就可以拿到老师的“红星”,或奖励一些练习本或动物图案。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始终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有效、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时下,许多教师只顾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课堂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这不是我们要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的。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育实践,谈谈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高效性的一些策略。

品词析句追求实效 篇7

一、巧抓词句,带动全篇

“拈一叶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带出的是整个春天。”在阅读教学中,这带出春秋的“花”和“叶”就像是重点的词和句。教学时,要巧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抓住一词,带动全篇

教学《草船借箭》时,可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以下是初读课文《草船借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诸葛亮为什么能如期交箭,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能概括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

学生很快地在课文中找到了“神机妙算”这个词语。接着,师追问:“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生: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十万支箭。可是,他不找自己手下的人帮忙。而是找鲁肃帮忙弄船,并且要求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诸葛亮了解鲁肃为人忠厚老实,是个靠得住的朋友。

师:诸葛亮如果找自己的手下弄船,不是更方便吗?

生:不行。那样容易引起周瑜的怀疑,而找鲁肃帮忙,周瑜就不会怀疑。可见,诸葛亮识朋友,说明他“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然而,他前两天没有动静,一直到第三天的四更时,才带船队去江上借箭。因为他推算出这时江上有大雾,所以才行动。可见,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这样便于受箭;等船的一旁受满箭后,又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使船保持平衡又便于撤离;还让军士擂鼓呐喊,曹军不敢轻易出动,箭才射得多。可见,诸葛亮懂战术,说明他“神机妙算”。

生:在江中,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而诸葛亮笑着回答,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深知曹操性格多疑,使得借箭成功,说明他“神机妙算”。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一词,从“识朋友、晓天气、懂战术、知敌情”四个方面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体现了理解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整体联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抓住一句,通晓全文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文,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的作用。把握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如《詹天佑》一文,可以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讨论交流课文内容:(1)介绍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2)从勘测路线,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3)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最后紧扣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引导学生深究课文中的有关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使詹天佑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通过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达到通晓全文的目的。

语文学习是一种知识习得、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形成的。有效的导练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知识的把握和技能的形成。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拥有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随心所欲地“点石成金”,提高学习的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品析词句,深化积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更需要积累语言,丰富储备。因为积累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词句中积累,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榕树的语句十分优美,教学时抓住“一簇”“堆”“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鉴赏:从“一簇”“堆”看出叶子又多又密,叶间没有“一点儿缝隙”,说明榕树长得很茂盛;“翠绿”“明亮”说明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流的感觉,榕树充满活力,充满蓬勃生机;“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人感到风一吹,叶子颤动,绿光闪闪,仿佛树叶在使劲地伸展着,更让人感到榕树生命力的旺盛,再现了勃勃生机的大榕树。这样边读边议,边细细品味边展开想象的赏读,使学生领悟到榕树的“内涵美”,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如此将读、品、赏紧密结合起来,审美积累和语言积累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秋天的雨》一文中,用了多种形式的叠词,读时音韵和谐。整体感知课文后,出示本课叠词让学生自由读、齐读;找出文中带有叠词的句子,画好波浪线,再小声读一读;师生交流,引导读出叠词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做到从读中感悟语言的美。之后要求学生把本课叠词分类写下来,ABB式的有:一把把、一枚枚、油亮亮,AAB式的有:轻轻地、黄黄的、红红的、香香的、甜甜的、厚厚的,AABB式的有:舒舒服服,ABAB式的有: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还要学生写出自己知道的同类词语,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训练,激起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内驱力,学生不仅丰富了语汇,而且从中领悟到汉语构词方式的灵活多样和汉语语汇的丰富多彩,在训练中渗透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阅读教学,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没有积累,学生的语言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积学如储室,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语言,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为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触类旁通,放飞词句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还要设计各种训练形式,打通积累与运用的管道,让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五彩缤纷”一词,把秋天的色彩写活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五彩缤纷”一词,教师先提出问题:秋天都把好看的颜色给了谁呢?学生读书,找到答案后,再让学生在括号内填上表示颜色的词:(______)的银杏树,(______)的枫树等;然后出示与物品相对应的图片,问:这么多的颜色,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五彩缤纷)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是色彩很多;接着换词练习(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最后,让学生用“五彩缤纷”说说文中的其他景物。在此活动中,教师由一个词带出了一组词,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紧扣文本,设计了“语言操练场”,让一个个词语在学生笔下鲜活跳跃,也从中欣赏到语言缤纷的色彩。

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时,围绕“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个语句展开读写活动。

师:读着这两句话,你会想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秋天真美。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两句写了银杏树和枫树的颜色,还写了它们像什么,让我们感到它美。

生:这里说黄色的叶子像扇子,红红的枫叶像邮票,很形象、很生动。

生:还用了“一把把”“一枚枚”告诉我们叶子的茂密。

生:“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是把叶子当人来写,很美。

师:那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生读得不够好)。我们可以边读边想象银杏叶子扇动,枫叶飘动的样子。这样就容易把它的美读出来。(指名读,越读越有感情。全班齐读)

师:能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它们有什么地方写得一样呢?

生:它们都是先说“秋天把什么给了谁。”

生:然后“——像——”的句式。

生:最后,“是什么啊什么,什么了什么。”

师:眼睛真尖。如果我们学着用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式来写稻田、橘子和菊花,能写吗?

(交流时,学生呈现的句子精彩无比。)

生:你看,它把黄色给了稻田,金黄的稻谷像一串串珠宝,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

生:它把橙红色给了橘树,橙红的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照啊照啊,照出了果农的笑脸。

生:它把紫红色给了菊花,紫红的菊花像一位位仙女,跳啊跳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咀嚼品味、感情诵读中感受秋天美,感受语言美。然后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作家遣词造句的精确。最后在学生把握了句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迁移练习。学生吸纳、内化了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养分”,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课改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实效 篇8

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让我们的课从形式上更像洋思、东庐、杜郎口?课改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教学的实效,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学会、做对、做好和做快。用郭思乐教授的话说,就是“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优异”。“学习快乐”不仅把枯燥转化成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商(越学越想学),缓和教与学的冲突,融洽师生关系。“素质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说,最主要的素质是愿学乐学。除此之外,“素质”还可以理解为“提高能力的能力”。更重要的意义是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在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快乐与素质是无法直接反映的。所谓“成绩优异”就是要经得住考试,因为卷面成绩仍是当今社会和家长评价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正所谓“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因此,我们的课如果是以“自学、合作、探究”等生本教育理念作指导的,是瞄准“快乐、素质、成绩”教学目标的,能达到学会、做对、做好和做快效果的,可以是洋思、是杜郎口,也可以什么都不像,都不是,而是我们自己独创的一种模式,那也许是最佳效果。

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为保证课堂教学实效,应当注重哪几方面的问题呢?

一、必须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任何教学模式方法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和达到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学目标占据主导地位,学习形式居于从属地位。应该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去选择学习形式,而不是为表现学习形式而兼顾学习任务。为形式而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快快乐乐,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无几。要克服片面追求教师讲的越少越好、学生展示越多越好、没有展示就不是新课等认识上的偏差。

二、必须关注课程和教材的基本内容。

拓展和提高应当建立在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上,教材上显现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应当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是“规定动作”。拓展和提高必须以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依托,把课内的基本内容完整扎实地掌握了,再去拓展课外内容的“自选动作”上求创新。否则,拓展提高不仅保证不了效果,还会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冲击得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和掌握。

三、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不妨培养这样一个思维习惯,一堂课课前和课后,让这样一个念头在我们的脑子里转一圈———“如果中考要考这节课的内容,会出什么样的习题?这道题交给刚下课的学生能有多少学生得满分?有多少学生不得分?”让每节课与中考挂起钩。什么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面对习题会做、做好、做对、做快就是学习效果。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和苛求一堂课中,知识和能力如何透彻与熟练,但能不能达到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会做的效果,还是应当关注的。

四、必须关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每个学科都有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比如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人物形象与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等等。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目标应当占据主导地位,学习形式居于从属地位。

五、树立有效教学行为的意识。

当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当我们走进教室面对全班同学上课时;当我们走出教室结束一节课时,我们要认真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针对教学任务与目标,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的哪些设计、哪些环节、哪些组织形式、哪些教学语言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有效比重能达到多少,说了多少无用话,做了多少无用功。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每天每节课能做这样的反思,我们专业成长的步子就能加快。

六,生本课堂必须加强训练、强化记忆和重视反馈。

如果说生本课堂是高效课堂的话,高效课堂并不等于高效的成绩。因为高效课堂仅仅解决了课上学习形式的问题,高估点说是解决了学会的问题。离开了课上课下的适度训练、强化记忆和适时测试反馈,很难达到做对、做好、做快的效果。所以在抓好课堂有效的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必须保证课内课外适度的训练习题量,采取原始的或巧妙的方法加强记忆,同时加强周、章、单元等单位的测试反馈,及时了解教学和学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调整和补救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七、慎用“大展示”学习方式。

所谓“大展示”,就是指由学生代表所做的面向全班同学的讲解讲述、沟通交流等学习形式。“大展示”占据的课堂比重越大,大部分同学当听众和观众的时间越长,自学和训练的时间就会越少。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自学自练、互学互助、小组互动帮扶为主,多依托小组互学互助的优势,给更多的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只是在有必要、有价值、有难度、需要统一的时候,再安排“大展示”,但不做硬性限时规定。

八、注意“探究”的两个误区。

探究是生本课堂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有其它学习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组织学习探究时,注意两个误区。1.无需探究的对象,不要探究。如:概念、文学常识(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再如:非常浅显的内容,稍加思考就能解决的(有两个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不要做无效甚至无聊的探究。如;知道“树”字的写法是“木+对、权+寸”就行了,不要再做“木+又+寸”等其它辨析了。

优化英语教学, 追求教学实效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实效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死板的教育教育方式, 实现素质教育。由此, 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 充分发掘教学资源, 不断拓宽学习渠道, 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 克服英语课堂中的不足, 实施素质教育, 以新课标为导向, 优化英语教学, 追求教学时效, 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化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会以顽强的钻研精神去克服。否则, 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 不能坚持学习。因此, 在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后, 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 优化设计导入、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操练、提问等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情感, 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并适时的表扬、鼓励, 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 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 体验成功, 乐学会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动静结合, 奏出和谐乐章

课堂的成功不在于课堂是否热闹, 要看是做什么。热闹不等于成功, 不等于好课。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之中自主学习, 参与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中玩、玩中学, 使学生在“用”中发展思维、创新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另外, 为了把知识落得更实, 安排一个写的环节, 这样有读、有写, 有动、有静, 再通过男女生对抗赛和瞬间记忆等竞争性游戏来使学生在这一动一静的情境中你追我赶, 相互督促,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从表面走向深入, 从浅尝则喜走向深思熟虑, 奏出和谐乐章。

三、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教学效率

“没有竞争, 社会就没有进步。”竞争是使人们更发奋工作和学习的主旋律。英语是外来的语言, 小学生对英语有强烈的好奇感、好胜心和表现欲,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情趣, 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参与性。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课堂上让各组之间开展竞赛, 教师则当评委, 给每个小组打分, 实行优胜劣汰, 让课堂变得“活”起来。还可以开展单词比赛、做题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男女生对抗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参与和竞争中, 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而且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责任心, 真正把课堂变成充满青春活力的大舞台和陪伴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

四、拓展课外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 发挥学生特长, 挖掘学生潜能, 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一些书本外和课堂外的知识, 感悟世界的精彩,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能力, 增强语言实践的机会, 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形成学会学习, 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组织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时, 巧妙利用学校资源, 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童趣十足的英语小屋。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 用英语进行创造,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五、开展赏识教育,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赏, 含欣赏赞美之意;识, 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乐趣, 培养其自信, 激发其活力, 让学生找到良好的感觉, 依靠自身的努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才能聆听教师的教诲, 敞开心扉, 愉快地接受教育, 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才能尽情绽放自己的精彩, 获得知识与技能。而这一切, 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与激励。赏识就是要用爱心浇灌渴望成长的学生, 用宽容去理解学生的错误, 用期待去体悟学生失败努力后的成功。把赏识教育带入小学英语课堂, 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品词析句?追求实效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词析句;扎实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文能力靠语言文字训练形成,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教学有效呢?关键在于词句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词句,深化语言积累;品析词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抓词句,带动全篇

“拈一叶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带出的是整个春天。”在阅读教学中,这带出春秋的“花”和“叶”就像是重点的词和句。教学时,要巧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抓住一词,带动全篇

教学《草船借箭》时,可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以下是初读课文《草船借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诸葛亮为什么能如期交箭,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能概括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

学生很快地在课文中找到了“神机妙算”这个词语。接着,师追问:“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生: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十万支箭。可是,他不找自己手下的人帮忙。而是找鲁肃帮忙弄船,并且要求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诸葛亮了解鲁肃为人忠厚老实,是个靠得住的朋友。

师:诸葛亮如果找自己的手下弄船,不是更方便吗?

生:不行。那样容易引起周瑜的怀疑,而找鲁肃帮忙,周瑜就不会怀疑。可见,诸葛亮识朋友,说明他“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然而,他前两天没有动静,一直到第三天的四更时,才带船队去江上借箭。因为他推算出这时江上有大雾,所以才行动。可见,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这样便于受箭;等船的一旁受满箭后,又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使船保持平衡又便于撤离;还让军士擂鼓呐喊,曹军不敢轻易出动,箭才射得多。可见,诸葛亮懂战术,说明他“神机妙算”。

生:在江中,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而诸葛亮笑着回答,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深知曹操性格多疑,使得借箭成功,说明他“神机妙算”。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一词,从“识朋友、晓天气、懂战术、知敌情”四个方面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体现了理解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整体联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抓住一句,通晓全文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文,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的作用。把握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如《詹天佑》一文,可以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讨论交流课文内容:(1)介绍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2)从勘测路线,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3)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最后紧扣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引导学生深究课文中的有关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使詹天佑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通过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达到通晓全文的目的。

语文学习是一种知识习得、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形成的。有效的导练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知识的把握和技能的形成。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拥有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随心所欲地“点石成金”,提高学习的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品析词句,深化积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更需要积累语言,丰富储备。因为积累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词句中积累,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榕树的语句十分优美,教学时抓住“一簇”“堆”“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鉴赏:从“一簇”“堆”看出叶子又多又密,叶间没有“一点儿缝隙”,说明榕树长得很茂盛;“翠绿”“明亮”说明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流的感觉,榕树充满活力,充满蓬勃生机;“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人感到风一吹,叶子颤动,绿光闪闪,仿佛树叶在使劲地伸展着,更让人感到榕树生命力的旺盛,再现了勃勃生机的大榕树。这样边读边议,边细细品味边展开想象的赏读,使学生领悟到榕树的“内涵美”,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如此将读、品、赏紧密结合起来,审美积累和语言积累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秋天的雨》一文中,用了多种形式的叠词,读时音韵和谐。整体感知课文后,出示本课叠词让学生自由读、齐读;找出文中带有叠词的句子,画好波浪线,再小声读一读;师生交流,引导读出叠词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做到从读中感悟语言的美。之后要求学生把本课叠词分类写下来,ABB式的有:一把把、一枚枚、油亮亮,AAB式的有:轻轻地、黄黄的、红红的、香香的、甜甜的、厚厚的,AABB式的有:舒舒服服,ABAB式的有: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还要学生写出自己知道的同类词语,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训练,激起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内驱力,学生不仅丰富了语汇,而且从中领悟到汉语构词方式的灵活多样和汉语语汇的丰富多彩,在训练中渗透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阅读教学,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没有积累,学生的语言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积学如储室,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语言,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为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打下良好的

基础。

三、触类旁通,放飞词句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还要设计各种训练形式,打通积累与运用的管道,让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五彩缤纷”一词,把秋天的色彩写活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五彩缤纷”一词,教师先提出问题:秋天都把好看的颜色给了谁呢?学生读书,找到答案后,再让学生在括号内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的银杏树,(                 )的枫树等;然后出示与物品相对应的图片,问:这么多的颜色,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五彩缤纷)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是色彩很多;接着换词练习(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最后,让学生用“五彩缤纷”说说文中的其他景物。在此活动中,教师由一个词带出了一组词,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紧扣文本,设计了“语言操练场”,让一个个词语在学生笔下鲜活跳跃,也从中欣赏到语言缤纷的色彩。

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时,围绕“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个语句展开读写活动。

师:读着这两句话,你会想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秋天真美。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两句写了银杏树和枫树的颜色,还写了它们像什么,让我们感到它美。

生:这里说黄色的叶子像扇子,红红的枫叶像邮票,很形象、很生动。

生:还用了“一把把”“一枚枚”告诉我们叶子的茂密。

生:“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是把叶子当人来写,很美。

师:那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生读得不够好)。我们可以边读边想象银杏叶子扇动,枫叶飘动的样子。这样就容易把它的美读出来。(指名读,越读越有感情。全班齐读)

师:能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它们有什么地方写得一样呢?

生:它们都是先说“秋天把什么给了谁。”

生:然后“_______像_________”的句式。

生:最后,“是什么啊什么,什么了什么。”

师:眼睛真尖。如果我们学着用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式来写稻田、橘子和菊花,能写吗?

(交流时,学生呈现的句子精彩无比。)

生:你看,它把黄色给了稻田,金黄的稻谷像一串串珠宝,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

生:它把橙红色给了橘树,橙红的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照啊照啊,照出了果农的笑脸。

生:它把紫红色给了菊花,紫红的菊花像一位位仙女,跳啊跳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咀嚼品味、感情诵读中感受秋天美,感受语言美。然后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作家遣词造句的精确。最后在学生把握了句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迁移练习。学生吸纳、内化了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养分”,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语言文字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紧紧借助文本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搭建阅读学习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品词析句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进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迸发他们的智慧火花,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作者简介:林美琴,女,1968年生,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西中心龙泉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曾主持完成市级课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研究》,参赛和发表过多篇论文。

不断追求有实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篇11

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习,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 ,特别是朗读 ,朗读要严格 ,训练要到位。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也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在其中。

2.教学方式要朴实

朴实,不是僵硬死板,而是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回归学生一个绿色宁静的课堂。当今的课堂里,有的充斥着千姿百态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大型的辩论会、模塑四人小组讨论更是常见的镜头,其实经过理性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合作只是一场场闹剧,并无合作的必要和实效。我们必须明晰,合作是为了更好地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有的课堂为了赶时髦而滥用课件,甚至一用到底,在课件中间穿插各种各类的音乐,说是创设优雅的气氛,让学生身心愉悦,殊不知,这会让学生分心,使他们不能专心地思考和体悟。从有效教学的领域出发,应克服“作秀和浪费”,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让学生美美地诵读, 细细地品读, 用心地感悟,如此学生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体验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3.朗读教学变贬低为褒扬 ,赏 识评价 ,让学生敢读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孩子不爱张口,朗读有困难,或一些其他因素,部分孩子惧怕朗读,在班级同学面前朗读缺乏勇气和自信。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 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肯定和激励。我在听一位老师的课时,这位老师叫起一位同学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老师亲切地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位老师的热情鼓励让他有了信心,第七遍,他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撰写的就是:“只要全神贯注地朗读课文,就一定能够成功。”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这位老师一样,不急不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张嘴,帮孩子树立朗读的自信心。

4.在 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阅读的过程是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文本中蕴含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 借助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相似的直觉经验解读文本内容。

5.关 于课外阅读

5.1开展与课 外阅读有 关的活动 , 在有趣、 丰富多彩的 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如写《中秋之夜》,在中秋之前举行一次座谈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写月和中秋的文章或诗歌, 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 学生非常感兴趣地阅读。又如《写一次有意义的秋游》,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到了目的地就让学生把之前收集到的词用上解说每一处景,帮助学生减轻作文 的压力 ,以课外促 课内 ,相得益彰 ,体验收获 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讲故事大赛、诗文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成语接龙比赛,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5.2展示成果 ,激发学生阅 读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 ,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向学校争取,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把他们平时做的读书卡、读书笔记展示出来 ,并根据各个年段的阅读要求,评出“阅读之星”、“书香家庭”等。通过这样定期向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5.3和孩子一 起读书。 “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首先应该是源头活水。”“没有厚积,哪来薄发?”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将这本书重点推荐给孩子们,和孩子讨论书中的内容, 让那些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学生感觉自己插不上话,就会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例如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就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里面的人物,谈论读后的感受,读过这本书的孩子自然有了共同话题,而没有读过书的学生感觉自己就像局外人,十分无趣,促使他们尽快看看这本书,以在下次谈论中有话可说。

5.4优秀课外书目推 荐。包括《寄给小城 》、《地球的孩子早上好》、《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拉·封丹寓言》、《中国寓言精选》、《绿野仙踪》、《小王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鲁滨孙漂流记》、《秘密花园》、《波丽安娜》、《小桔灯》、《昆虫记》、《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草房子》、《临时爸爸》等。

6.在识字课堂上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地整合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教学方法怎样设计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 一堂课如果没有一定的容量的教学内容, 将会是一堂空洞的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的刺激程度, 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教学内容确定后,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厚,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上一篇:推进启示下一篇:概念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