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思考(共12篇)
实效思考 篇1
一、德育实效性的内涵
德育即道德教育, 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思想、道德文化, 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德性社会化。道德教育不仅要研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系结构, 还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如何内化为个体德性的问题, 即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实效性包含两方面:一是教育者的道德教化活动, 即教育者通过有效的言传和身教, 向受教育者传播、灌输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二是受教育者的道德接受活动, 即受教育者出于道德需要而对教育者所传输的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求善过程。道德教化是德育的手段, 道德接受是德育的目的。德育即育德, 德育的过程即育德的过程。
二、德育实效性的失效
在我国德育一直很受重视, 中小学开设了思想品德课, 大学的德育课被列入正式课程, 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工作时都强调将德育放在首位。但毋庸讳言, 德育常常是居“首”而无“位”, 其实效性并不明显。
(一) 德育知识化导致学生言行不一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德育内容的研究:由面向学生发展转变为面向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拓宽了德育的外延;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德育的年龄特点等出发, 把德育内容逐年定位, 形成内容体系相互连接的专门课程。但学校的德育仅仅停留单纯地满足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授, 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宣讲和伦理谈话上, 片面地把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知识的获得看作是德育的全部内涵, 使德育等同于知识传授。导致教学内容纯理论化, 无实践环节;教师只能以课堂为唯一教育场所, 难以在活动中实行机会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测评变成单纯的知识考试, 用分数来量化表述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德育知识化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 课堂上学习积极、考试成绩好的学生, 行为上却自私、不通情理。这种道德认识与行为的双重性、在校与在家表现出的人格的双重性、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与要求学生遵守的规范的差异性, 充分说明了道德教育知识化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是低效, 甚至无效。
(二) 德育行为外加化导致学生虚假行为
在传统德育实践中, 另一部分德育工作者则认为, 只有制定出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配置一系列奖惩措施,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训练, 才能克服道德知识化所带来的德育效果差的矛盾。事实上孤立、片面地追求道德行为, 与片面追求道德知识, 同样不科学。道德行为的确重要, 但不能仅仅靠简单的外在强化措施来实现, 在这样的措施下所产生的学生道德行为是被动、不持久的, 难以养成自觉性, 奖惩措施稍有不力, 学生的固有不良习惯就会重新暴露出来。德育行为的外加化, 教育工作者把考核作为学生品德的评价依据, 使学生行为出现时段性和双重性, 为了通过检查或教师的认可, 经常做一些自己并不情愿、内心并不真正认同的事, 产生“虚假”行为。
三、德育实效性改革的思路
反思历史, 面对现实, 我们应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学校德育, 以提高德育实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构建德育目标体系
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目的代目标, 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 必须从学生各方面实际出发, 将总体目标层次化、具体化。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 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 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衔接起来, 逐步提高。此外, 我国在社会道德方面呈现出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体的多种道德、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受教育者个体也存在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和所受教育不同及各主观因素的差异, 因此, 在德育目标要求上也应区分层次, 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 把广泛性和个别性区分开来, 以促进个体最充分的发展。
(二) 革新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 是体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德育内容的基础化。学校德育内容应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之中, 坚持学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应牢牢把握基本内容,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培养遵纪守法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公民。
德育内容应吐故纳新, 删除过时落伍的德育内容, 增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弘扬和倡导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观, 形成一系列新的极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道德教育;经济教育, 含经济伦理教育, 其中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现代人 (道德) 心理素质教育。此外, 还有国际理解教育、人口问题中的道德教育等。
(三) 改革德育过程
学校德育必须加强实践性, 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力。要求教师在加强认知教育的同时, 强化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在道德品质教育中, 渗透政治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加强实践性, 要求学校德育应转向人类社会实践, 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 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 努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来促进观念的培养。应广泛采用活动教育法, 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探究, 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 开展积极讨论, 在动态中实现德育目标。
(四) 优化德育方式
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选择和判断。我国德育往往偏重知识教学和行为训练, 应改变现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单一性, 大胆引进道德两难讨论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推理能力。
德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封闭的学校德育难以适应社会的巨变。教育方式上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整合的德育系统。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 三者应加强联系, 相互适应, 形成联动, 达到过程的优化。应改变德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 建立起把德育发展到班级各学科教学, 校内外共同指导, 全社会共同参与, 各种德育网络纵横交错的德育模式。
实效思考 篇2
(一)开放的优势和基础条件估价
1、开放基础日益厚实。1990年至2005年,我县经济保持了16.19%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九五”、“十五”期间年均递增分别达到11.7%和11.63%。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6亿元,按可比价格是1990年8.5倍,经济结构
实现由“一、二、三”向“二、三、一”产业的跨越式转变,规模内工业企业数达到71户,工业化水平由1995年的19.42%、2000年的25.1%提高到35.3%;完成规模内工业增加值5.94亿元,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29.08%提高到56.14%。总体来看,**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未来10年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有望继续保持在10%以上,工业增加值潜在增长率则在20%。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的全面提速,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蓄巨大的能量。
2、机制体制不断健全。目前,全县国有企业改制面为80%左右,集体企业改制面已达70%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业实行了拍卖。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5%上升到57.7%;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80.71%,零售贸易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高达91%。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灵活的融资机制正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对外扩展动力明显增强。
3、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已初步形成了包括重点开放城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等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自营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75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80万美元,增长2.73倍;出口市场全面拓展,目前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进出口业务往来关系,逐步形成了香港、日本、东南亚、南非五个主要出口市场。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4167.6万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82倍;引进县外境内资金12.2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6.2%;目前全县已引进境外企业6家。
4、开放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县城道路硬化率95%,75%以上单位达到市级以上园林式庭院标准,1997年被评为全省卫生县城,1999年成功创建全省第一个国家卫生县城;城关镇、塘村镇2003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38.8公里,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6.8公里,居郴州市之首,在全省名列前茅;桂嘉高等级路已竣工通车,**至新田、宁远高等级公路已动工或即将动工建设,规划中的厦成、京珠复线两条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开放服务体系基本建全。先后开展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清理核对法律、法规、规章1200余部、已取消许可项目1791项,许可项目805项,大力推行多部门联合办公、“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利民措施,建立了外商企业投诉处理网络,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二)开放的不足和制约因素透视
1、观念约束。一是亲商意识不浓。**作为一个内陆农业小县,长期以来小农思想占主导地位,政治本位观念浓厚,而对引进外商、外资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亲商”、“重商”和“安商”氛围不浓。二是开拓精神不足。传统的保守心理和求稳心态强,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缺乏一批富而思进、做大做强、具有超前眼光和远大抱负的战略型企业家。三是市场意识不强。“等、靠、要”的思维定势,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小而全”的思维定势,使企业习惯于靠自身积累慢慢发展,难形成规模效应;重权力轻市场的思维定势,使政企难以彻底分离,行政还习惯于干涉企业经营,致使企业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而一些企业也习惯于行政的干涉,遇到困难或经济纠纷,不是依靠市场、诉诸法律,而是求之于官,断之于官。
2、机制约束。一是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涉外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目标统一、行动一致、相互支持的良好协作、整体推进机制。二是在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时,较为注重短期刺激效应,不很重视长远规划。三是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旧体制机制破得多,新体制机制立得少;部门贯彻执行相对滞后,没有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互动配合、齐抓共促、高效运作的机制。
3、环境约束。尽管开放硬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综合环境竞争力仍然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卡外”现象突出。不少人囿于个人利益,对外商、外资外企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心理,或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因而抱着犹豫、戒备、排斥、敌视的心态,补偿中漫天要价,建设中阻工挠工;或耍地头蛇威风,强揽工程,强买强卖,故意刁难,甚至敲诈勒索。二是政务环境仍然欠佳。政出多门、政令不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和部门不能信守承诺,兑现政策;税外收费多、重复检查多、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人才资源短缺。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了解国际惯例、精于招商引资的人才缺乏,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企业家、技术人才、教育人才短缺;引才、育人、用人的机制不活,没有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4、结构约束。工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优、配套能力不强是影响我县对外开放的主要障碍之一。2005年,我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5.3%,比广东低10.3个百分点,比全市低7.4个百分点。
二、**对外开放应突出的重点分析
(一)把“引进来”作为开放的战略重点。目前我县开放程度远低于全省和全市的水平,与沿海地区差距更大。从**综合经济实力看,目前仍处于形象塑造阶段。2005年**生产总值在全市排5位,人均gdp排第9位,工业化水平排第6位,综合经济水平参与竞争的能力相当有限。因此就**而言,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开放应以“引进来”为主,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是突出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把制造业作为开放的重点产业领域。**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以机械配件制造为主的铸造工业,以板手、钳子、刀具等五金工具为主的锻造工业,以及规模建材工业、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工业领域中的支柱产业。要以产业对接,吸引沿海发达地区、外商投资制造业,有效地实现双赢和多赢。要靠大联强,尽快使**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技术装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上一个新台阶,力争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把“一区两园”作为开放的核心载体。我县的“一区两园”即县城新区、坦塘工业园、行廊茶场生态农业示范园,通过近年的建设,软硬投资环境相对较好,产业规划布局有较高的关联聚集度,具有加快开放快速发展的基础。目前进入园区投资企业数量还不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把“一区两园”作为引进来的重点之一,是一种科学而又现实的选择。
(四)把引进大企业作为开放的重点目标。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去引进来的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今后还需大力引进。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需要,必须把引进2—3户大企业作为主攻目标,力争在引进大企业上有明显突破,形成大产业。
三、**扩大开放的对策与措施探寻
(一)解放思想,以更新的观念面对。一是对开放的意义要有深刻的认识。我县经济要自我发展、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就必须引入外力,借梯登楼,借鸡下蛋,以开放求生存发展,以开放促进竞争力的提高;只有加快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办企,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对外企的进入要有海纳百川的容量。对待外商要以百分之百的诚心打动他们,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欢迎他们,以百分之百的真心服务他们。三是运行机制上要强化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克服和破除官本位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解决重管理轻服务、重行政化轻市场化的问题,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规律办事,不干预、少干涉;要引导企业主树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危机感,树立做大做强的勇气和魄力,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壮大企业,自身难做大,就要想办法借助外力做大,接受强者的整合,甘当配角,先求生存,后图发展。
(二)把握规律,以更科学的定位对接。应当根据我县铸造、锻造、煤等自然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引进有利于这些产业壮大的中上游优势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扶持这些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努力构筑铸造、锻造、煤电等2-3个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已取得一定竞争优势的铸造业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联合控制产销,使国内整机装备、精密加工、机械制造等大型企业到我县投资办厂,大大提高产业链招商的有效性,迅速提高铸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方法,以更灵活的措施引进。一是亲情招商。要利用广东境内有不少**人创办的铸造企业,对外联系比较广泛,在生产经营中和海内外的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各种关系,形成了较好的市场网络和客商群体的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充分利用在外工作人员、务工人员等乡情、亲情关系,多种渠道引资,多种形式引企。二是以商招商。让外来投资者在**真正能赚到钱,赚到比外地更多的钱,使已来的客商追加投资,没来的慕名而来,形成“蚂蚁效应”。三是专业招商。重视和加强招商一线队伍建设,力求以招商者的个人魅力折射出**的良好形象。专业招商人员要通过广泛联络,重点摸排,瞄准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把重点锁定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年四季招商不止。四是全员招商。招商引资,人人有责。要求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对**招商引资的主要项目和相关政策都要熟悉,对本地的自然环境、产业特征、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等县情了然于胸。招商部门要负责把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成册,发放到每一名干部手中。对客商的咨询,做到有问必答,问一答三,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
(四)健全机制,以更大的力度招商。一是实行政策向招商引资倾斜。以有利于招商引资为目的,制定优势产业发展、构筑发展平台、招商奖励措施等方面过细的政策。二是经费向招商引资倾斜。财政预算支出或其它有关经费安排,都要体现对招商引资的倾斜,同时确保招商引资各项奖励到位。三是领导向招商引资加强。各级领导要带头招商引资,做到六个“亲自”,即亲自带队招商,亲自接待外商,亲自洽谈项目,亲自参与立项报批,亲自破解资金难题,亲自组织项目实施。四是力量向招商引资集中。各级各部门要把相当部分工作时间、主要的工作精力投入到招商引资当中去,要把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招商引资、岗位上来。组织、人事部门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全县干部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宣传、教育、文化、新闻等部门要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全县人民积极投身到招商引资的实践中;纪检、监察、审计和公、检、法、司等部门要为招商引资保驾护航,创造和谐的安商环境;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统战等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课堂教学实效性思考 篇3
“五步教学模式”包括自学与汇报,尝试与探索,交流与讲解,练习与提高和实践与应用,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新知探索与构建
预习与汇报、尝试与探索、交流与讲解是学习新知的三个重要环节。在导入新课时,可有意找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怀疑,从而引起思考,使学生对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探究的兴趣。而在上《流体的压强》时,可提出问题:龙卷风为什么对人类造成那么大的危害呢?旅客在候车时,为什么要在铁轨旁划出安全线?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知和体会,课堂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交流与教师讲解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在合作中创新、在交流中吸收、在倾听中完善。一般的,课堂上学习新知可按三个程序进行:(1)汇报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研讨问题;(2)尝试探索新知,开展小组研讨;(3)交流讲解新知,促进知识构建。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例如,在讲密度一节时,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师先提出一些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去商店买酒,买1千克酒,售货员用提筒提一次;买2千克,就提两次,为什么酒的质量数,可以用容积(体积)来量度呢?学生的议论大致是:(1)同一提筒每次提酒的质量数相同;(2)相同体积的酒,质量是相同的;(3)酒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思:(1)其他液体,如油、醋等是否也有这种性质?(2)固体怎样?两个完全相同的砝码,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经过学生的这番议论,并作适当概括,引入密度的概念,可说是水到渠成了。物理是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教具,让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的试验,进行演示,并由学生说出结论。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意见交流和合作研讨,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开展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进行交流探究,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学生通过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在导学达标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导学要生动、自然,富于激励。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逐渐放手,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敢于回答、表达、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练习与提高和实践与应用,则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1)练习与提高就是学生运用新知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形成技能。教学中,应优化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完善内化新知,变机械的练习为学生应用新知、理解深化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比如在上到欧姆定律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定律的内容,并懂得简单的计算,但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难度也相应增加;(2)实践与应用是指在学生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之后,要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课后作业,要多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学科和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项练习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现实背景或问题情境中,通过安排与新知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迁移能力的提高。例如,学完密度知识后,可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有个老板模样的人说:赌钱输了,要低价卖手上的一条金项链。你有什么办法来鉴别这条项链是不是金项链?用到什么知识?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在五步教学中,也有一些困惑,具体表现在。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没有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初三年级学生分流后,未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他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显得麻木不仁、软硬不吃。因此,常在上课时无节制地讲话,教师管理班级时间过多,从而影响到课堂的实效性。因此,五步教学法难以顺利实施。在学生作业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体现出对学习的蔑视。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学生都明白,在学校,只要呆到三年,学生在校表现好与不好,学与不学,基本上可以毕业。毕业证作为唯一可以评价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杠杆,已经失去了作用。
平时,社会或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影响,但轻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没有求知的欲望(这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再优秀的教师也没有办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也就是内因不动,再强的外因也起不到推动的作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进活动,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学生也要提高学习欲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心田中只有抢先播下知识的种子,杂草才没有立足之地。
换位思考教化学 移情体验增实效 篇4
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三刚刚接触的一门全新的学科, 学生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 往往有浓厚的兴趣。这是其他基础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化学老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优势和化学的学科优势, 换位思考, 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进而转化成志趣, 那么, 就能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备课, 思学生所思
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想什么, 这是教师备课时应该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备课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水平和接受程度, 甚至可以联想自己学生时代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 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 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体察他们的困难, 思考怎样巧妙、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思考, 最后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 设置教学过程, 和学生一起探讨, 帮助他们化难为易, 提高他们的能力。
例如, 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包固体粉末, 可能由CaCO3、Na2SO4、KNO3、Cu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①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 得白色沉淀, 上层清液为无色;②过滤, 向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稀HNO3, 白色沉淀不溶解。从实验可判断出, 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可能含有。分析解答完本题后, 如能举一反三, 将②的结果换成“过滤, 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HNO3。白色沉淀部分消失, 并有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若再将②的结果换成“过滤, 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HNO3, 白色沉淀全部消失。”其结果又如何?通过这样的层层设计,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很容易接受, 而且不易遗忘。
二、课堂教学, 思学生所疑
学生巴不得每一节课都能有丰富多彩的“化学魔术”表演。所以, 我就经常创造条件给学生做实验, 如开学的第一个实验是镁条的燃烧, 就是这个耀眼的白光, 激发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奠定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心理基础。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
在上课时, 应留意观察学生的神情变化, 常常有一些学生表情困惑, 眼神迷茫, 这就说明学生在听课时出现了问题, 已经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了。如若不及时排除学生的疑问, 势必会造成学生继续学习、继续思考的障碍, 严重地影响学习化学的兴趣。此时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 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或者可以直接引导这些学生提出疑问, 给予及时解答。如时间不允许, 可以留到课后交流中给予解答。无论如何, 不能听之任之。
三、批阅练习, 思学生之错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一旦掉进错误的“陷阱”, 并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出来, 就会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我在批改作业时, 时常会发现学生的错误, 为了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 有时需要重新“暴露”他们的错误。
例如, 取一定量含有杂质的某金属R的样品, 将其投入到73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中, 金属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杂质不反应) , 测得所得金属氯化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4.7%。①计算样品中金属R的质量。②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简析:本题涉及金属与酸的反应, 一般学生习惯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解题模式, 结果是计算烦琐, 小题大作, 这种算多思少, 不善巧解, 表现出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其实, 本题可通过观察利用化合式和元素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就很容易地解出来
四、查漏补缺, 思学生之遗
记忆和遗忘是相伴而生的, 有所记忆, 必有所遗忘。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 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 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 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较成熟的老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 即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时, 突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起来, 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 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 应立即“换位”学生角色, 唤醒学生的模糊记忆, 从而战胜遗忘,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金属活动顺序表的记忆,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常量元素, 等等。对于容易混淆和遗忘的内容, 我常常在上新课的课前五分钟进行“温故而知新”, 久而久之, 学生养成了课前重点内容反复记忆的规律。这里将我在教学中常常用到的一些教学“特色语言”归结如下:如电解水实验现象的记忆可用口诀法——“正极氧, 负极氢, 氢二氧一 (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离子符号的书写口诀——“离子符号歪戴帽 (指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 数字后面写符号, 1省略不写”。等等。
实效思考 篇5
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政协协商民主,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发挥好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优势和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实现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协商民主实效,是一个需要长期勃勃和创新的新课题,那么,基层政协怎样才能贯彻落实好这一新部署、新要求,充分发挥好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优势和作用,怎样才能推进协商民主实现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升基层协商民主实效呢?笔者结合XX县政协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从争取重视、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发挥优势、提升素质、完善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一、争取重视,着力营造政协协商民主的宽松环境
推进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需要提高工作的开放程度,营造激励委员履职的宽松环境,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的基层协商民主的新格局。争取重视和支持,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的联系沟通,主动提出课题,主动请党委、政府交题,增强各级领导对协商民主作用的认识,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努力实现政治协商由政协搭台、邀请党政领导看戏由党政搭台、政协唱戏的格局转变,为深入开展协商民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扩大有序参与,提供平台让社会民众能更多地参与政协的工作和活动。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因此,只要党委、政府和政协邀请“三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协商民主活动,就能使协商民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不断优化环境,在政协会议及活动中,鼓励讲真话、言实情,允许提出批评,欢迎发表各种不同呼声甚至反对意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形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各界别的团结合作,努力使政协成为一个凝心聚力、团结和谐的组织,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近年来,中共XX县委不断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着力营造协商民主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纳入全局部署。坚持把协商民主纳入县委全局工作去谋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党政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安排部署。县委先后出台了《中共XX县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XX县委关于我县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了政协协商民主的有序、有效开展。二是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政协重点视察报告、专题调研报告、重要社情民意信息等建言成果及时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办理、落实。今年上半年,县政协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了5篇专题调研报告,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指示;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精准扶贫、城市管理、农机机械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还得到县委书记的亲自批示,有效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三是重视机关建设。去年换届期间,县委配齐配强政协机关各委室正、副主任,加强机关干部交流,注重解决职级待遇。把政协日常工作和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专委会工作经费、委员活动小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拨付专款添置机关办公设施,确保工作正常运转。2012年,县委研究新增政协研究室、农业委、人资环委;去年,县委又研究新增了地联委,使政协的委室由过去的“五委一室”增加到“八委二室”,为有效开展协商民主活动创造了优良环境。
二、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化水平
开展政协协商民主,只有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才能不断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化水平和实际效果。近年来,XX县政协要高举团结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三大职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做到“关注大事,深层次开展政治协商;务求实效,多形式加强民主监督;拓展领域,全方位推进参政议政”,努力夯实“政协全委会议整体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专委会议对口协商、界别联系广泛协商、提案办理个案协商”等多层协商平台,加强政协职能职责与协商平台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政治协商在大事要事上,民主监督在热点难点上,参政议政在关键要害上,进一步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协商民主前进步伐。XX年,县政协全委会在组织委员讨论、协商“一府两院”和计划、财政工作报告的基础上,还对40多个县级部门、中省市驻邻单位和与民生相关企业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测评,当场逐一详细通报了民主测评的“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弃权”的投票结果及有关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震动大、影响大、成效大,被县委书记讲话时称之为“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会后,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分别对综合满意票未超过60%的单位召开了特别会议,对照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并报送县委、县政府和县政协,促进了工作改观。
三、创新方式,努力构建政协协商民主的良好格局
协商民主不是选举民主的补充,而是一种独立的民主形式,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引导各方面充分认识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探索协商民主的思路举措上来。要结合工作实际,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覆盖协商议题全过程的工作程序,积极探索协商民主新形式、新方法,拓展协商渠道、扩大协商范围,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政协协商民主模式,不断拓展丰富协商形式和途径,努力构建和优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商格局。加强学习培训,注重调查研究,讲究策略方法,提升委员的协商议政能力。加强理论研究和新闻宣传,为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提供理论支撑,让协商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不断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使各界群众的意愿诉求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平台得到充分表达和广泛协商,推动形成最大限度的社会政治共识。XX县政协每年都安排了委员列席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畅通委员知情明政的渠道。有关会议还有针对性地邀请群众代表列席。对于反映强烈的城乡低保对象有“水份”和城区供气不足、重要交通要道设置红绿灯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县政协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召开常委会议并邀请多名群众代表旁听,对城乡低保和燃气服务工作进行了民主评议,当场公布了测评无记名投票结果,及时将测评结果和建议报送县委、县政府,受到了重视与采纳。特别是对采纳“挤干低保对象‘水分’的建议”做到了立行立改,见到了成效。去年,全县取消1700余人低保资格,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四、发挥优势,切实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动力
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协商民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职能定位,具有独特的制度性、程序性、规范性、包容性,融协商、监督、合作、参与于一体,是协商民主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渠道,为推进协商民主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制度张力和鲜活的实践动力。近年来,XX县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进程中发挥优势,履行职能,通过召开资政会、情况通报会、委员反映社情民意座谈会等平台推动协商民主向多层发展。特别是发挥智力优势,精心选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提出建议,有效促进协商民主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作用,围绕“汇集民智促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发扬民主促团结”,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多层协商进程,有效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去年,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要求,XX县政协将其列入协商议政的工作重点。主席会、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组织专题调研组就“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强要素保障”等课题,深入相关部门、乡(镇)、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组队到XX市XX区、XX县,X市XX区、XX市XX区学习工业园区、城市综合体、现代物流园区、城市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在近半年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助推‘两化’互动发展资政会”,各界别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资政会的成果促进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提升能力,充分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主体作用
推进协商民主,提高协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在协商过程中,若对协商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缺乏“专业水准”,那么协商只能是浮光掠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近年来,XX县政协重视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提高协商能力。一是优化结构。严格掌握委员推荐的标准,把好委员的“入口”关,根据新形势下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情况,有计划地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参加政协,在界别构成上体现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在委员产生上探索建立推选和选举相结合的机制,使政协真正做到“代表大多数、兼顾各方面”,提高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学习。组织委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学习经济、法律、历史和现代科技等专业知识,定期开展委员培训,经常组织委员学习,安排委员参加政府及部门单位的情况通报会,畅通委员知情明政、参政议政的渠道,增强委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切实提高履职能力。三是强化责任。不断提高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中心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克服浮躁心态和功利思想,大兴“团结民主、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优质高效”之风。县政协出台了《政协委员行为规范》,印发了《委员手册》,明确了委员的权利、义务、职能、职责,创建了委员履职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建立了委员履职管理档案和考核办法,探索了委员退出机制,对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增强了委员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责任,较好地发挥了在开展协商民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六、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政协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
提高课堂观察实效性的思考 篇6
一、选定切合实际的观察焦点,提高观察教研指向的针对性
案例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观察协作组,在某学校开展的一次课堂观察活动。课型是一节作文作前指导课,上课教师是一位上岗二年的年轻女教师,观察主题(焦点)是“教师提问有效性”。观察现场采集到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说都是有效问题。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就设计了几个口头问题:①今天你进入阶梯教室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②你在学校常常看到哪些景物?(个别回答);③其他同学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呢?④刚才提到的景物你熟悉吧,你喜欢我们的学校吗?⑤想不想把我们的学校介绍给听课的老师呢?今天就请你做一回小导游。这是导入阶段的问题设计,很有层次,很有价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自然引出下一个环节“请你以这样的方式介绍学校的独特风景”,(投影)“亲爱的朋友,欢迎你来到我们南中,这里有……”很多学生带着被激发的兴趣,按照教师提供的样式,流利地描述着。于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描述内容的基础上引出了下一个重点话题:这些景物能代表学校吗?为什么能代表学校?很明确,教师要学生明白景物具有其特有的特征。
应该说上述片断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效的,可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教师问题设计与平时课文阅读设计的不同,阅读教学中精彩问题往往把握课文重点难点,通过1~2个问题解剖全文;而作前指导的问题设计与提出主要在于引导,看引导的方向、引导的效果、引发的思维、引发的兴趣等,最后我们协作组的观察老师一致认为,对作文教学中的观察焦点或主题,不应该在教师提问有效性上纠缠,而应该预防,将案例中的课堂选择焦点改为“教师有效引导”也许更加具有观察意义与价值,因为作前指导中的有效引导,并非只有提问一种,如果观察教师使用多方位、多层次、多视点的引导方法,也许观察研究价值更大。
因此,课堂观察主题(聚焦点)的选择需要组织者从实际出发,预设到位。①观察焦点的选择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或者课型的特点来设定,体现学科性;②观察焦点,要源自于教学实际中师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定,也就是选择值得研究、利于行为跟进、达到优化教学目的的问题,体现针对性;③观察焦点的选择还要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观察新上岗教师的课堂和观察骨干教师的课堂应该有所不同,新教师侧重于诊断和矫治的主题为好,骨干教师侧重于经验的提炼和概括为佳,体现层次性。
二、营造原生态的观察环境,提高观察所得信息的真实性
案例之二:曾听同事讲过这样一件小事。那次语文组全体人员,根据分工观察一位教师课上的“学生回答问题状况”。在交流对话的时候有观察者提出学生主动与积极回答有问题,此时那位上课教师就说了下面的话:是的,今天学生很反常,平时的活泼劲不见了,无奈我只好盲目点名回答,想想原因吗,也许就是在我没有向学生预告的情况下,大家(课堂观察教师)一起介入到课堂之中,学生不明白教师盯着我干什么,于是,注意力集中到身边的教师身上,还有可能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结果呢,课堂回答问题的气氛确实与平时不一样了。
这件事确实值得观察活动组织者深思。第一,观察者事先不告知观察主题与班级,是想观察研究原生态课堂,获得更有研究价值的东西,而实际呢,却破坏或干扰了原生态课堂,把原生态课堂搅成了另一类课堂。第二,观察者想用盯人法获得更加真实全面的课堂信息,结果呢,原生态的真实情景反而被破坏了。
这个案例中所出现的现象,在课堂观察实施中普遍存在;这个案例对我们开展课堂观察的启示是观察者介入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观察者最好提前进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些许,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告诉学生观察内容或目的,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环境;②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甚至表情不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尤其不能影响附近学生的情绪或心理;③在观察时,尤其不能发出声音,或者议论,更不能随意走动,因为这样会严重干扰课堂环境,分散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与学的进程,最终得不到需要获取的原始常态信息。
三、选择最适合的观察点,提高观察所获信息的可信度
案例之三:有一次,我们语文组组织课堂观察展示活动,事先安排在初一年级的教室里进行,并且对观察者进行了课前培训,做出明确的分工。但是由于来观摩的人太多,无奈之下临时改到学校的阶梯教室进行,而观察前观察者的已有分工来不及改变。结果呢,观察学生参与状态主题组的教师,受阶梯教室学生座位的固定的限制而无法接近学生,尤其是对学生笔记状况的观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另外,学生合作讨论环节也是流于形式,观察者观察到的情景难以体现学生投入状态的真相。
这虽然是个案,但是也暴露了采点设置中影响观察效果的一系列问题。第一,课堂场景设置与观察采点设置不和谐、不一致,难以采集到真实的研究信息;第二,观察采点设置不合理、不恰当,给人“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感觉,难以收到课堂观察的实效;第三,观察采点设置不实际、不预设,采集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使得到的信息缺失了原有的价值,难以达到课堂观察的目标。
此次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课堂观察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必须对课堂精心预设观察采点。①课堂场景的设置要尽量维持自然状态,要有利于体现原始真实全面的教学实际;有利于观察者的观察和信息的采集。②观察组织者,事先要注重采点设置与课堂现场布置的协调一致,有利于观察者根据主题需要采集真实信息。③观察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利于全覆盖的视角,以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真切、全面。值得一提的是,像上述案例中出现的临时改变课堂场景的情况,观察采点也要作及时调整,适配,以求观察者顺利实现其观和察,否则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
四、做好真全实的观察记录,提高观察所议策略的科学性
案例之四:观察记录,在现场作业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时也较难操作。实践中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次我们观察一位教师课堂上的“学生参与状况”,事前分时段记录,结果在汇总交流时很难统一到一处来,因为各个时段记录的形式方法有所不同,各人记录描述的重点不能完全相同或一致,于是只能分时段来各说各的反馈交流。
这种状况给我们的启发是,观察记录也需要观察者提前预设或商定。①课堂观察记录在提倡多样性的同时,作为针对一个主题的一次观察,所有时段观察者的记录样式或方法应该基本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最后的汇总、统计及分析、交流。②观察前,观察者记录的具体内容要明确精细,如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针对学生参与状况应该明确观察哪些内容:学生参与读的状况、学生参与说的状况、学生注意听的状况、学生参与写或记的状况,一句话,应该观察学生读、说、听、写的参与状况;再如,新课程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互动交流状态、主动提问状态、能否探究状态等。如果这样明确到位,那么观察者在记录的时候就有了方向,便于整理与统计,也只有这样,最后大家才能根据真全实的信息来议课,并提出相应的矫治策略,才有科学性,才有价值。
上述所解说的课堂观察案例,只是针对我们实践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我们直面问题,不断改进,课堂观察这种研究方式一定能日趋科学,步向深入,真正成为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和教科研的主要方法,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实效思考 篇7
一、抓实“两大举措”,培养优化合作学习小组
1.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因此,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让组长或好学生一个人代替整个小组,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把小组当作一个离不开自己的具有向心力的集体。
2.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着协调、领导作用。一般应选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并且要对小组长进行指导、培养、激励。如果小组长不能发挥其作用,往往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二、注意“三个关节点”,选择有利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注意“三个关节点”,选择有利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 根本点。
根据课程目标课前预设内容,尤其是在重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教学中为突出重难点较常见的是创设情境性问题,即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情境,再提出问题。如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对于消费者维权的途径设计了讨论:“花了300元钱买的一双皮鞋,穿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断底了,真倒霉”,面对这种情况你的选择是什么?这种类型题目通过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还使学生将兴趣内化成动力,主动探究问题,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2. 质疑点。
为巩固基础知识,我们会设计很多“生本问题”,即学生通过读课本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如在《我知我家》中“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些情形?家庭结构有哪几种?”这类问题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一般来说,这些简单的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就可以了。而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轻易错过,这类生成性问题———在课堂上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思想碰撞而现时生成在教师原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如“拔刀相助为什么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妈妈可以随便拆开我的信吗?”这些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善于接纳学生不同的声音,利用课堂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 盲点。
对于一些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支撑的问题则没有必要让学生去讨论解决。因为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要坚决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三、定位“三个身份”,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有的教师过于重视结果,忽视了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过程;有的教师心目中早就有了所谓“成功”的标准,不去关注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为此,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要当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
1. 小组活动前,教师不做旁观者,而要当观察者。
教师在布置任务后,不是就没事了,而是应该在事前深刻领会和把握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职责,关注每一位同学的表现。
2. 小组活动中,教师不做倾听者,而要当参与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之中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及时调控,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尤其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要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避免“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自己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
3. 小组汇报时,教师不做领导者,而要当引导者。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不是只听听小组汇报就完事了,而要“点在关键处,导在需要时”,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简单,其实实施起来很费周折。在主体教育思想回归课堂的今天,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探索更有效合作学习的最佳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课程标准的“能力培养”中对学生提出要求:“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要落实这些能力要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法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实践证明,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小组合作,思考
参考文献
[1]史聪.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上好品德课[J].小学教学参考,2013.8
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思考 篇8
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 发现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教学活动缺乏实效性, 而下面两种活动形式又在众多无效或低效活动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第一, “师问生答、师讲生练”.诚然, 这种活动形式是传统教学活动的改良, 是对过去单一讲授式教学的挑战, 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深层次地剖析“师问”, 不难发现,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教学活动的素材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 学生只需打开记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 “生练”在多数情况下, 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 冷落和贬低了发现与探究的作用.长此以往, 必将会封闭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第二, 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 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 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师问生答”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 前者如上所说.针对后者, 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 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 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 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角戏”, 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 “合作”成了“独做”, 交流形同虚设, 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发展思维能力是发挥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 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提出“三个借助, 三个转化”.即“借助表象, 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借助图画和算式, 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借助说理, 实现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所谓表象, 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 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 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 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 建立丰富的表象, 促进思维的内化.
初中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 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应加强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的训练, 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 对部分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后, 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其依据是什么.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进行有效的评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习状况的评价,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 对学生实施评价,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让学生参与评价也有其必要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评价, 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意见, 得以及时反馈, 因势利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后, 教师不再是课堂评价的唯一, 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 都可以畅所欲言, 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里,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数学课堂探究活动实效性的思考 篇9
在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 特别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 存在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探究活动实效性的问题, 从而削弱了探究活动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建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探究活动的设计常常被简化为情境式应用问题, 学生缺乏主动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只会做教师教过的题目, 强记类型, 不求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②探究活动设计的目的不清, 为“活动”而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凑”答案多, 并多数建立在教师框定的范围内, 学生主动尝试少, 表面呈现了思维的活跃度和开放性, 但对思维的优化及品质的提升少.
③小组化的讨论流于形式, 教师对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要求不明确, 提出的探究活动要求常常是面对学生个体, 而非小组.这就使得问题探究的教学演变成了少部分优异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 课堂表面的活跃掩盖了学生思维碰撞和资源互动的缺乏.
④教师过多关注于求得探究问题解决的正确答案, 课堂中用“明星”学生替代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探究活动教学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学生出现问题解决困难的环节中, 常常利用“明星”学生来得到教师想要的答案, 教师规定暗示多, 学生合理猜想真实发现少, 缺失了对全体学生思维过程及学习困难的关注.
要落实新课改关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数学探究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课堂教学观
1.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认识
对不同的学生而言, 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 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数学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 他们原有的经验世界和知识结构也有不同的基础与特点, 因此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此可见, 在教学教案的设计中, 教师首先要“备”学生.
2.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观的认识
从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来看, 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 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 刚刚在发展的过程, 依靠这些过程, 才能有力地推动终身的发展.
3.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观的再认识
在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幕后人”.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让出“主角”地位, 每节课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 或是三分之二的时间, 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看似简单的又略带强制的时间制度, 实际上是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所有措施的前提.同时, 在动态生成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抓彩”, 引导学生的思维往深度发展, 体现出“有方法, 方法多, 方法好, 方法落实”保底不封顶的教学层次.教师要充分关注差异, 承认差异, 不把差异当包袱, 而是把差异当作教学的资源, 让学生资源共享, 使每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二、探究活动设计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教材在各个章节的引入部分都设计了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经验, 加以改编和优化, 寻求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设计, 从而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欲望, 形成合理的学习氛围.
1.补充背景材料使问题设计内涵更丰富
例如, 新教材六年级“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单元, 教材中引用了有关“冥王星”的内容, 教师如果能联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最新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 而冥王星遭到“降级”被称为“矮行星”的背景, 设问:“冥王星是由于体积小而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吗?”再回到教材设计的情境, 学生因为增加了对“冥王星”等星球的了解, 就能激发更多探究的兴趣和动力, 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而不是剥离问题简化为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计算.
2.紧贴时政新闻使问题设计更具时效性
例如, 应用问题的教学, 教材往往安排了许多联系生活的应用问题, 涉及面广而杂, 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割裂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主动参与的欲望, 从而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熟悉的一个时政问题为主题, 例如奥运比赛、上海房价的波动和居民的年收入增长的关系等, 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相关问题, 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下不知不觉地开动脑筋去思考, 那么由于对新知识领域的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的体验与主动参与的需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会被极大地激发,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用数学的眼光来评价社会事件, 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德育目标的渗透, 其作用是显见的.
3.争议性的结论使问题设计更具挑衅性
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输赢中会迸发出好胜的火花.比输了, 自然要追根刨底找原因, 在输与求胜的矛盾之中, 学生思维的活动与撞击, 引发了探索学习的成功.这种体验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在新教材六年级“等可能事件”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互动比赛 (摸粉笔) , 结果教师每次都摸到了白粉笔, 而学生有时摸到的是白粉笔, 有时摸到的是黄粉笔.学生不服气提出疑问:为什么老师总是会摸到白粉笔?打开盒子, 才发现老师的盒子里都是白粉笔, 而学生的盒子里只有2支白粉笔, 其他2支是黄粉笔.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 很自然地了解了“一定”以及“可能”的含义, 也为后续的可能性大小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4.开放性的问题使探究活动更具创新性
数学学科其实蕴含着许多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子,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 要善于增设一些猜测、假设、估算等,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潜在的知识能量;在练习的设计上, 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 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的不唯一开放, 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开启思维的钥匙, 在求异、求奇、求新中找寻灵感, 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正确处理学生间的合作关系, 共享资源优势
在学生组成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除了要考虑小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外, 还要倡导小组平等的学习氛围.只有形成互相尊重、平等的合作氛围, 小组合作才能达到共享资源优势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设定单人不易或是无法完成的探究任务, 通过实践不断帮助学生形成平等有效的合作小组.
2.“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 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 学生少主动参与, 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 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3.“求异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 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充分挖掘不同知识点的关联性.
4.“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学生在解题时, 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对此, 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 创设纠错情境,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 寻找治“错”的良方, 在知错中改错, 在改错中防错, 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 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更要掌握探索和解决所认知问题的策略方法.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学习, 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精神, 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成为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个体.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 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 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协作学习的最佳形式, 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基础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2001.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李晓文.三探学生的“成长需要”.基础教育, 2006 (3) .
提高高职篮球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篇10
1 高职篮球的概述及现状
1.1 高职篮球的概述
对于现有的高职体育的教学,高职篮球作为高职体育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深受广大师生喜欢的同时,健康第一的政策也促使篮球教学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变得愈发重要和深入,制定篮球教学的长远发展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明确,培养学生对于篮球的认知和喜爱,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支撑,为今后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从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以及待优化的问题等方面入手,结合现在高职篮球教学观念上的落后和不明确等实际问题,研究高职体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致使篮球教学能更好的为学生生理,心理,和运动素质的发展服务,完成高职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2 高职篮球的现状
1.2.1 高职篮球的现状
认识高职篮球教学身处的现状,由学生体育发展、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组成的高职体育大环境的体育教学思想,影响着体育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对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方法来说,随着高职体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地位的转变,高职院校的篮球运动也得到的巨大的发展,但作为篮球运动来说,却是滞后于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的,尤其与本科院校相比,设施及重视度都远远不够。
1.2.2 高职篮球的现有的问题
高职篮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在于学校、老师和两个方面。对于学校来说,没有完善的篮球教学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实行和发展,缺乏篮球场地和器材,以及学校领导对于篮球赛事的忽视都严重限制了篮球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也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爱好的培养;对于老师来说,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缺乏专业的篮球体育教师,以及在校师生的严重的比例失衡,造成篮球体育教学近乎泛滥的“近亲繁殖”,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教师缺少对外交流经验和培训机会,导致了教学方法的落后,消弱了体育课堂的实效性。
1.2.3 高职篮球的改革及发展
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不断优化高职体育篮球教学环境,有效的提高篮球体育教学的成果,在为学生学习创建优良环境的同时,创造和发展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
2 提高篮球体育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2.1 策略一:领悟教学法
领悟教学与训练法和传统教学的方式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领悟教学法把篮球运动的特点和战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而非单纯的某个动作。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篮球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和灌输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积极探索的求知欲。在采用领悟教学法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避免从篮球的基本操作开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篮球教学中篮球运动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以及对学生篮球运动的限制。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建立起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让学生对篮球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一步步学习篮球运动技术和篮球学习,在学生实际操作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指导,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从而实现篮球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例如学习“接球”的动作时,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接球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接球时候两只手臂要有一点的弯曲度,即不能笔直接球。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有疑问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进行训练,这样老师再根据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2.2 策略二:发现教学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般都是针对篮球运动中的某一个具体动作,老师先进行示范和讲解,在这种教学下学生很难抓住教学要点和难点,所以很难解决根本的教学问题,而发现教学法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验证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假设某个情节,然后让学生根据情景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和动作以达到目的要求,之后再对比不同的动作验证最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全面的发展了学生的身心,可以组织半场赛事,例如三对三、四对四,在学生在具体的比赛训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教师讨论教学得到正确的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篮球教学质量的目的。
2.3 策略三:想象教学法
想象教学法即采取在脑海中想象的方式进行篮球技术的训练和学习,通过在脑海中反复的演练和情景重播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应,提高了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熟练度,奠定了实际课堂的训练的基础,让学生事先就有一个初概的认识;对于高职老师的要求就是,需要先把想象的动作给学生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掌握想象篮球训练的方法,告知学生想象顺利的目的和次数。老师要先以正确的方式给学生反复的示范,强调关键点,直到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步奏和要领,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动作影像,这样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就能更好的熟悉运动。例如“单手肩上投蓝”,老师示范的动作可以重复多次,之后还可以进行慢动作的分解,在学生在形成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连贯性影像。
2.4 策略四:比赛教学法
比赛教学法是指在比赛(与正式比赛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和篮球运动意识来实现篮球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由于比赛的特殊原因,在高强度性和高压性、以及快节奏的环境中,学生需要高度注意力集中,在比赛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篮球技术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篮球比赛中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进步。通过比赛教学,模拟正式的比赛环境,除了能使学生更好的投入的教学中也去,也避免了单纯教学的枯燥性,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篮球技能,体会篮球竞赛的乐趣,强化了篮球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由于比赛项目有输赢,对于学生来说,荣誉感和好胜心也是激励学生对于学习的方式之一,例如在学生若是犯规,必然会受到处罚,这样就影响了整个团队,团队成员为了赢得比赛的胜利自然会谨慎行动,避免因犯规而受到处罚,进而深刻了解篮球运动的规则。而单纯的课堂讲解,老师也很难了解学生的具体水平,也就无法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学习篮球运动,但是在比赛中,就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掌握水平,并且在不断的比赛中,深刻的认识篮球运动。
2.5 策略五: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把篮球运动动作编排成具有一定规律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了解,认识篮球运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青少年,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游戏教学的生动、灵活和趣味性更难迎合学生的兴趣。所以,把篮球教学和游戏正确的结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篮球运动。游戏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进入的教学的角色中,也让学生在游戏轻松的范围中轻松学习,使师生之间能更好的互动,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适应和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技巧。
3 结语
从该文的研究和论述中,我们能看到高职篮球教学对于高职体育教学和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在全面了解高职篮球教育的基础和实践上,促进高职篮球教学的发展,创新高职篮球教育的新形势,使高职篮球能更好的体现出教育的意义。高职篮球的教学应按学生的具体技术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按照学生的水平分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高校的体育课应冲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的任务和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喜欢体育,享受体育,享受运动的前提下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意义,坚持锻炼。
摘要:篮球教学作为高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以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的影响,该文浅析了高职学校篮球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关于提高高职篮球教学的实效性的教学方式以供教学思考和研究。
提高复习课实效性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复习课;实效性;思维;乘法简便计算
复习,顾名思义是再一次的学习。俗话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新授课教学学习知识、练习课教学学习技能。复习课的目的主要有三点:(1)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2)熟练技能,形成能力,提高正确率。(3)发展思维,在复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生成。因缘巧合,学校安排我上一堂复习课,在权衡再三下选择了本学期问题最多、最令人头痛的“乘法简便计算”这一内容进行知识块的复习。下面是我对《运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复习课的试教情况:
第一次试教
一、谈话导入
二、知识梳理,建构网络
三、分层练习
1.改错:(先说错因再进行改正)
说明错误原因,并进行改正。
2.计算(易错题练习)25×24 125×88 25×32×125 49×541-49×41
3.自我超越 75×32 36×625
4.比较大小(要求快、准)
27×5×4○27×5×5 42×30○40×5×6 26×50○25×(49+5) 2800○26×25×4
这次试教用时40分钟,课前谈话用了5分钟,知识整理用了10分钟。改错与订正这一环节用了20分钟,易错题的练习只停留到学生独立做的环节,还来不及校对分析就已经下课了,只完成了整堂课的60%。
问题分析:
课后进行讨论思考,发现目前复习课普遍存在这些状况:(1)简单重复。(2)放任自流。(3)教师包办代替。(4)目标要求过高,学生望而生畏。(5)题海战术。看来,复习课,尤其是计算类的复习课,不仅要设计简约,更要新,要精彩。
为此,我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关于数学复习课的思考:
1.充分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放在四年级,学生的理解有困难。新授课时,教材却只安排了短短的三四个课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很多学生都是在超出课堂时间,大量增加练习后才能掌握一部分,即使这样仍然有在学习上中偏后的学生一知半解。
2.充分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编排。内容多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有机地整合,化整为零,那么复习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得精练。
3.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整理。
4.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在一堂复习课中,除了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相应整理,还应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不过在练习的安排上,我个人认为是否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在“点”上突破,要在“巧”上探究,要在“变”上创新,要在“量”上控制。
吸取了第一次试教的经验,结合个人的特点,对梳理知识与练习这两大块进行了修改,进行了第二次的试教:
第二次试教
一、谈话导入(同第一次)
二、整理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引入,掌握方法)
三、分层练习(拓宽延升)
1.基本训练★
刚刚小朋友整理得非常有条理、清楚明了,我们来练一练!
8×13×125 8×(125+1) 20×8×5×727+27×99
2.提高题(需要拆分的简便计算)★★
36×101 18×99+18 25×32×125 25×44
3.改錯题★★★
看看这几题有什么问题,哪里出错,什么原因,加以改正。
4.自我超越★★★★
当数字没那么明显的时候,还能不能很快进行乘法简便计算。
25×197+7534×76+24×17×2
5.挑战题(自选题)★★★★★
(1)淘气在做(□+29)×25这道题时,将题目看成□+29×25,你知道这样算出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吗?(2)你能快速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答案吗?99×99+199、999×999+1999
本次的试教相较于前一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自我挑战的方式,从一颗星到五颗星的难度,学生觉得有趣,就学得有劲。本堂复习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掌握用乘法定律简便计算的方法。
复习的方式变得多样化,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练习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从口算比赛抓特征,提高改错抓错因,到选做题的自我超越,各个层次的量不多但是精,其中更有多种多样不同的算法。目标明确,学生完成的效率高。这样练习设计的改变更让这堂复习课变得精彩起来。特别是最后的五星级难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难题,灵活地使用了各个乘法定律。
参考文献:
[1]王明浩.小学数学教法指南[M].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2]查有梁.小学数学教学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关于提高新闻策划实效性的思考 篇12
新闻策划一词最早在我国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随后,关于如何定义新闻策划,究竟需不需要新闻策划以及如何实施新闻策划在新闻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百度百科认为: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做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是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周密完善的新闻策划有助于推动记者深入采访,充分挖掘新闻价值,用新颖独到、具有深度、创新的新闻作品满足受众对各方面信息的需求,彰显媒体独特风格和特色,提升媒体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闻策划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新闻策划不当,也会事与愿违,反而损害自身的信誉和公信力。那么应该怎样实施新闻策划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4个方面下功夫。
1 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我国新闻事业的先驱陆定一同志曾经精辟指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就告诉我们,新闻策划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尊重客观事实,决不能以主观臆造的事物或者事件为策划依据。否则,新闻策划就演变成了策划新闻、虚假新闻。前段时间国内一些知名新闻媒体平台转发一个新闻,标题是《新人花19万元赴日本拍浪漫婚纱照,看到照片后崩溃》,可以说这个新闻策划得非常吸引人,突出价格吸引受众眼球,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从新闻传播这个视角来讲,这个新闻作品是成功的,然而这个新闻却存在过度策划,标题党的问题,明显违反了新闻策划必须坚持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据事后调查,新闻中的一对新人原本是花费了19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0 849元)专程去日本拍摄了婚纱照,这个价格对于国内旅游婚纱照来说是一个极其普遍的价格,但是新闻记者为了追求噱头和新颖度,将一个平淡无奇的新闻策划成了一个花19万元(人民币)天价赴日拍摄婚纱照的新奇新闻,这样是吸引了受众,新闻传播的功能是体现了,可是却严重偏离事实真相,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损害了相关媒体和记者的信誉和公信力。这一事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是:新闻策划的宗旨是传播真实准确信息、弘扬社会正气、鼓励崇德尚善、服务社会大众,决不允许为了部门和个人私利而肆意造假策划新闻,损害社会公序良俗。
2 突出新闻策划的创新性
新闻策划最可宝贵的品格是创新性。没有创意,没有卓越的构思,只能是种常规、平庸的计划。一味地照抄照搬别的媒体“成功的模式”,那就失去了新闻策划的意义。新闻策划第一要义就在于“新”,它要求策划人在详细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新闻人独有的敏锐眼光,挖掘出新闻潜在的亮点,放大亮点增强新颖度,勇于突破陈规,做出新意来。对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党报来说,每年都会承担大量的主题宣传、民生问题宣传和突发事件宣传报道。据调查,我们一些党报在承担这些宣传报道任务时,往往由于思维定势,总是习惯于借鉴过去“成功的经验”,原封不动地按照过去的方案进行宣传报道,毫无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刊出的文章要么“四平八稳”、空话套话连篇,要么“老气横秋”、味同嚼蜡,给人造成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文相同”“天下党报一种风格、一个面孔”的误解,出现了党报的读者严重流失、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滑的不利局面。这一事例启示我们,如果没有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即使像党报这种主流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同样会有生存危机。当然,要提高媒体新闻策划的创新性,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这就要求媒体的主要负责人要有深厚的危机意识,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有效方式强化新闻策划部门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培育增进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新闻素材中发现闪光点,提炼出新闻价值的能力。另外广大媒体从业人员还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多与广大基层人民群众交流,这样才能发现重大题材,找到受众真正关心关注的新闻内容,找到普通老百姓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共鸣,增强媒体宣传的穿透力和实效性。
3 注重新闻策划的时效性
新闻之所以称之为新闻,就在于一个新字,所以各新闻媒介应该培养高度的新闻敏感度,以最快速度发现新闻、解读新闻、报道新闻,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吸引更多的受众,占领更多的市场。同样,新闻策划也要注重时效性,一个重要新闻事件往往就像一个重大机遇一样,转瞬即逝,我们在进行新闻策划前必须事先制订预案,投入充足人力物力,一定要注意抓住瞬间的时机,即时提炼出新闻的价值和闪光点,并在第一时间以重要版面、重要栏目抢先报道,随后可根据形势发展适时推出系列跟踪报道,以迅速掌握媒体宣传主动权,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使新闻策划的预期社会效果上升到最佳状态。
4 彰显新闻策划的人文关怀性
新闻媒体是社会的良知,承担着弘扬社会正气的义务,所以新闻媒体在实施新闻策划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时时处处彰显人文关怀性。一方面,它要求媒体在报道方式的组合上,在版面空间的安排上,新闻策划应该细致周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时时处处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与喜好;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新闻策划应该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多刊发来自基层第一线、反映普通群众生活、关注重大社会民生,通俗易懂、生动鲜活“接地气”的文章,增强可读性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同样具有服务群众的属性,应该急群众之所需,忧群众之所忧,助群众之困,彰显新闻造福于民的情怀。媒体在报道一些特殊新闻事件时,要多为新闻当事人考虑,注重保护其隐私,不能一味图新图快,忽略了当事人的心理诉求,将舆论引向歧路,最后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新闻策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闻媒体在新闻策划中必须坚持以客观真实性为基础、以创新性为目标、以时效性为前提、以人文关怀性为归宿,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充分科学论证、周密制订实施方案,稳妥有序加以推进和实施,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亮点,提升自己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孟伟.重大新闻策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闻实践,2009(10):42-43.
[2]蔡金平,蔡丹.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2(4):90-92.
【实效思考】推荐阅读:
提高小学教师教案设计实效的思考09-09
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10-09
关于增强地税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思考07-23
追求实效10-14
实验实效10-15
教学实效10-17
法律实效05-13
实效实证05-18
教研实效06-02
实效应用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