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效(精选12篇)
设计:实效 篇1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质量的练习作为基础。因此, 精心设计练习, 提高课堂实效, 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那该怎样去设计高质量的练习呢?笔者有以下浅见。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设计练习时, 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数学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热情的人。
如果整堂课上都是单调的习题练习, 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相反, 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有一定趣味性、生活性的练习, 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例如, 《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将12根小棒平均分, 平均分成2 份, 每份 () 根;平均分成3 份, 每份 () 根;平均分成4 份, 每份 () 根。将此习题改编一下:《悟空分桃》:悟空从蟠桃会上带来了12 个蟠桃, 如果分给2 只猴子, 每只猴子得几个?如果分给3 只猴子, 每只猴子得几个?如果分给4 只猴子, 每只猴子得几个?孩子们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将习题改编成故事, 增加了课堂的情趣。
二、设计充分开放化、自主化的练习
传统的数学练习题条件明确, 而且大多只有唯一的答案,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 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应该设计一些能够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的开放性练习。如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一课中:我们班30 人要组织春游, 还有老师。学生票每人5 元, 成人票每人8 元, 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这种课堂练习一改以往的应用题的提问方式, 解答方法也是开放式的,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 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总之, 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将新课标思想更多地融入练习之中, 减少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 提高练习的效益。使数学变得有情有趣、可亲可爱, 更好地促进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 又学得扎实, 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实效。
设计:实效 篇2
科学设计“学案”,提高中学政治教学实效作者/ 林松波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给我们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应用这一思想,更加科学设计“学案”,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根据知识产生过程来设计“学案”
从宏观层面思考,高中思想政治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这一概括性的表述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也符合高中学生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的实际。这明确告诉我们,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是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中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生活中,高中学生应该做一名正确认识自我的人,做一名有责任、有自尊心的人,做一名认识中国国情、热爱祖国的人,这些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自己到他人,由个人到国家民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层次间,逻辑联系紧密。这就是高中政治课知识产生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这个过程,那就是“做”――在实践中反思与体验。
这就确定了“学案”设计的思路:案例――反思与体验――提升与领悟。这种设计,把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科知识的学习、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行动等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根据学习目的与目标来设计“学案”
从微观层面来说,具体一节课的学案设计,也要注意凸显学习的实效性。
1.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感知教材知识
每一课都有它的学习目的与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标是根据学习目的决定的。如高一年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要认识中国为何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而,“学习目标”是:(1)掌握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基本原则、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及其意义;(2)明确“引进来”要注意什么问题、“走出去”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3)学会辩证看待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4)理解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然性。
对于学习目的与目标,课程标准作了严格规定。(政治教学论文 )教师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以及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出发,既要体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又要符合认知规律和利于能力的培养,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学习活动,明确了学习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2.学生依案自学,体验自主思考魅力
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运用质疑而导其思。
在学案的“自学指导”里,教师把本框题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教材的逻辑体系以问题的形式罗列出来。它的设置要求教师要提前总揽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注意问题的序列性、系统性和可思考性。只有这样,“自学指导”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前的自学路径,也才能成为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
如在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其“自学指导”是:(1)世贸组织有什么作用?它有哪些基本原则?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加人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3)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的?这一格局的形成有什么意义?(4)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应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什么是“走出去”战略?我国为什么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我国企业应如何走出去?(6)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什么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怎样?
学生对照“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自主学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这期间,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他们有的会对自己自学过程中读不懂、不理解的字句进行质疑,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3.完成分层训练,深化巩固学习成果
分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要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能力要求低的问题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等,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如笔者在高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1)3月28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这一举措( )
A.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
B.是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D.表明我国商品生产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2)辨析: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互排斥的。
(3)近年来,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新的贸易壁垒形式,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请你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学生完成上述习题后,教师要当堂进行评讲,并对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指导,如果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或想法写在作业本上,课下交给老师批改后再进行个别辅导。
三、根据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来设计“学案”
学案是供学生学的,因而,学案的设计,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更不能只是体现教师的意志,要调动学生“做”,促进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达到师生相互释疑,共享探究交流乐趣的新境界。
1.教学相长,共享探究交流乐趣。
知识源于生活。现实中有很多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突出重难点知识的事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他们喜闻乐见、有所感悟的新材料,充实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如笔者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框题时,以新疆乌鲁木齐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为例,要求学生围绕这一事件,通过媒体、报刊、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耳闻目睹“三股势力”的暴行,自觉养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行为习惯,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高度。
另外,教材里所设置的各个活动框中的内容、“专家点评”、“名人名言”、“相关链接”等栏目,是对正文疑难问题和相关概念、术语的运用、解析与拓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小栏目,有选择地把这些材料所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以扩展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我让学生分析课本97页虚框中的“我国利用外资情况”的一组图片,在学案里设置了两个探讨问题:
(1)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这些材料反映的情况,请你为我国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言献策。
学生在探究、讨论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使学生在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中,获得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分析分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挑细拣,演绎知识内在联系。
教师在学案设计中,也要体现主导与指导作用,要注意在学案的适当所在进行精要讲解,演绎知识内在联系。
经过课前的自学与探讨,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困惑”进行释析。怎么办呢?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平台,直观地展示该节课所讲内容的“知识结构示意图”,然后联系生活,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典型案例,充实课堂,明辨知识,精讲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易错易混点;通过分析、探讨,变抽象为形象,化晦涩为通俗,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辨析过程中,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加深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整合。
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我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如下:
学生根据老师的精要讲解,再回味自己对课本知识的预习,并在学案上作适当的记录,就可以使本节课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外到内,清楚细致完整地加以把握了。
总之,用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重在培养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教师巧妙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知识的掌握融入到听、思、做的活动中,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灌”进的,而是通过思考“悟”出来的,是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练习实效 篇3
【关键词】教学 精心设计 提高
一、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二、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纵变”和“横变”两种形式。
1.“纵变”:使学生对某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
(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2.“横变”:训练学生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西坪粮店要运进一批大米,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大米总数的75%。西坪粮店要运进大米多少吨?
变化题:
(1)西坪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大米没有运到?
(2)西坪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0.6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3)西坪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汽车少运1.9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4)西坪粮店要运进大米16噸,先用汽车运进75%;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的吨数是汽车已运吨数的1/24。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5)西坪粮店要运进面粉14吨,是运进大米吨数的7/8。这些面粉和大米,用4辆汽车运,每辆运2.5吨,需要运几次?
这样,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练习,就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1.六年级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数方法解:50÷(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或X(1+2/3)=50X=30
(3)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例2.某工厂计划10天制造200台机器。结果2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有以下几种解法:
(1)10-200÷(200×25%÷2)=2(天)
(2)把计划产量看作“1”。
Ⅰ、10-1÷(25%÷2)=2(天)
Ⅱ、10-2×(1÷25%)=2(天)
Ⅲ、10-(1-25%)÷(25%÷2)-2=2(天)
(3)把实际天数看作“1”。
10-2÷25%=2(天)
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新课标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作者单位:榆中县来紫堡学区)
设计:实效 篇4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推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创设趣味情境来辅助教学, 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 我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了两个长方形的图片, 如:小狗与小兔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绕图上的两个不同场地同时出发, 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终点线, 小猪裁判也说不准谁先冲过终点, 就判定并列第一。可他们都说自己跑的路长, 自己是第一, 于是就吵了起来。这就让小猪为难了, 学生们你能帮助小猪裁判吗?学生们就议论开了, 各有各的方法, 这样就在无形中进入了本课的主题。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些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操作情境, 让学生通过测量、演示或操作, 在动手动脑中获取知识, 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如教学《观察物体》时, 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 凭空想象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 在操作中观察、思考。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悬念, 激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如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 他2008年才过第18个生日, 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 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了18个生日的原因时, 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就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计, 令学生兴趣大增, 急切地想了解原因, 使学生带着炽热地追求随教师进入知识的学习中。
四、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好胜心理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 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 引入竞争机制, 恰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活动, 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和成功的机会, 促进学生比、学、赶、超, 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的枯燥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采用夺红旗、接力赛、争当数学小博士等。
总之,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 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而创设恰当的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乐学、爱学, 并被数学本身所吸引, 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情境,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提出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好胜心理, 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趣味,操作,悬念,竞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 .
提高小学教师教案设计实效的思考 篇5
编写“教学设计”通常又称为“备课”,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蓝图。因此,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现实中,备课的实际效果很不尽人意,依赖教材、教学参考和教案汇编等备课用书照抄照搬的做法累见不鲜。这样的教案很“规范”,要求有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文字流畅,文字数量又多,可称得上是详细教案。在各级学校领导教学检查或职称评比过程中都受到较好的评定。然而,在教学中,这些教案完全脱离实际,排不上任何用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案脱离实际表现为:
1、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注重教材知识的逻辑系统,2、不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安排在教案中的教学具农村学校根本无法办到。3.教案的形式无变化,突出教师的教,不考虑学生的学。
4、农村复式班或大单班无法操作。例如我区有的四.五级大单班,一节课内要上几个年级的课,这样的教案如何安排年级间的“动”
“静”活动呢?我一再反对复式班教师备单式教案上课。询问了一些教师,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职称评定时只要求写单式教案,并且要我为之反映一下,要求复式班教师可以提供复式教案参加职称的评审。总之,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在40分钟内上好课,而上好课的前提就是要备好课。因此
如何促使备课达到实效是当前小学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案设计要讲求实效教案设计不能脱离本地学校学生的实际,也要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这样,备课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追求教案设计的实效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案设计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可以操作的。2.教案设计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促使教学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案设计要有各自的特色备课是为了上好课,由于每位教师各有所长,能力大小不尽相同,在某一个教学阶段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追求各自的特色或艺术风格,不搞一刀切。例如
新教师通过设计详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体系,积累教学的经验。又如,开展教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特色教案。再如,对某一教学环节还不够上水平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教学环节指导入,设问,变式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这样备课要在突出各自特色的同时兼顾教学要求的轻重环节,做到点、面结合,体现一课一得,教师的教案设计和工程师编制的工程设计方案,画家的美术作品,音乐家的美妙乐谱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因此
教案设计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衡量备课质量的条件之一,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优化教案设计的几点思考对于小学教学的教案设计,关键的问题是树立什么样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从考查课堂教学活动入手,采用对如何评价一节课和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衡量备课的质量。好的教学设计须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学习的教案设计。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实际,不分析和利用现有条件的课堂教案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多一些安排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学科知识。
3、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备课中应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供学生有选择的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4、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在教案设计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异步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灵活运用且不拘泥某一种方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为辅。
四、增强创新意识
拓宽备课的思路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教案设计的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以《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标准》源于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实用教案。
1、备详案。
适用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对所任学科的教材体系不甚了解,或担任教科研课题实验教学的教师。编写详案有利于教师弄清教材的编写体系,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探索并积累教学经验。详案的设计一般要完成所有的撰写程序:(1)确定教学内容。(2)制定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3)制定教学活动探索的重点。(4)准备教具、学具。(5)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6)撰写教学后记。
2、备简案
。适用于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所任年级学科教材体系以及班级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一定的教案设计经验的教师。编写简案有利于把教案编写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突出位置、关键部位和精彩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使每课的教案设计都有新的创意,争取一课一得。
3、备学案。以往的教案一般都设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很少在教案设计中编写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活动的计划,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需要在教案中设计一部分“学案”,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得有生有色。4.备“实验课题”的教案。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实验教学时,应根据课题实验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设计同样需要符合该课题的实验要求,例如
在开展“异步教学”课题实验时,教案中非常突出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解答自选问题的异步学习过程中求得发展,教案就必须按“六环节教学程序”来设计。
5、备教学线路或复式教案。在山区,边远的农村,有一些复式班和一些多级复式的大单班,一个班至少有二个年级的学生,在我区龙门乡就有一些四至五级的大单班,一堂课要给这么多年级教学,要求编写单式教案是根本无法办得到,更何况这些教师都是一人一校,整曰包班教学,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备教学线路。这样可使一堂课内每个年级的“动”“静”搭配合理,防止某个年级失控现象的出现。另教师可采取在教科书上圈点的备课形式相配合。对于二级复式班,教师可设计对应式复式教案,课堂教学中使用较为方便。
6、备原教案的“变化教案”。在一些学校,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备课。除定期检查外,还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将教师的备课教案收归教导处存档,以防教师今后再任相同年级课时重复使用。实际上,这种做法容易促成教师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将会对教案的编写从主动转向被动,逐渐失去兴趣和追求创新设计的愿望。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深入课堂,正面引导,参与备课,检查指导。从备课的实际效果上来评价教师,对不同的教师要有不同的备课要求,不搞一刀切。实际上教师在原来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现代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现在教学条件的改善,可以再一次用原先的教案的同时精心设计“变化教案”
重视设计细节提高教学实效 篇6
关键词:椭圆定义;代数本质;数形结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椭圆的定义从人们认识圆锥曲线开始,由平面截圆锥到阿波罗尼的椭圆定义,再由沃利斯的关于变量x,y的二次方程的曲线的圆锥曲线定义到丹德林的圆锥曲线定义(教材中的定义),先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由此可见,要在一节课让学生完整经历椭圆定义的原始发现与发展过程显然是不可能的.
整体把握
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笔者继续贯彻数学2中提出的“有了曲线如何建立方程,有了方程怎样研究曲线的性质”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放在处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上,让学生不断感受解析几何的一般研究思想方法. 先通过活动,用平面切割圆锥面,从几何角度给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然后按照解析几何研究的统一思想方法(在数学2中已经给出,这里进一步贯穿):建立坐标系,根据几何性质建立曲线的方程,通过方程从代数角度研究曲线的性质. 主要过程为: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整体→部分→整体.
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研究完毕后,再给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最后研究一般的曲线方程,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主要过程为:直线与圆—圆锥曲线—曲线与方程,特殊→一般.
本章有核心的概念、原理,有自己的主线,整个内容围绕核心概念或原理展开. 向学生展开研究主题的过程(为什么);正文就是建立数学(是什么)和解决问题(干什么)的过程;而椭圆是圆锥曲线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直接影响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和示范. 同时,它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辨析)—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目标界定
1. 知识与技能
①准确理解椭圆的两种定义;
②学会运用定义解决相关问题;
③解决解析几何处理上出现的思维不严谨现象,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研讨交流,让学生在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数形结合及化归和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应用;
②关注分析推理这一证明处理细节,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发展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存的空间;
②发展学生的直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③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运用代数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方法意图
本部分知识较抽象、枯燥,对数学的定义研究很严格,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仍不可避免出现数学课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 基于此,由此展开教学设计:以学生自己探究为主,教师挖掘文中隐藏的“探究点、易错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高尝试探究的机会,在错误中思维得到摔打,得到升华,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自觉地迁移运用.
基于此,课堂教学设计拟如此展开:探究感知、认识现象、理性研究、把握实质、理清概念,并能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迁移深化,三维交融,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中适时创设情景,设置一定的错误,引导学生对照椭圆的定义进行比较理解. 教贵善诱,此外适时插入课件,提高直观性和课堂容量.
实践操作
其实通过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可知此时动点P只能在线段AB上.
那么这位同学为什么会错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椭圆的定义:椭圆的第一定义为(和值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他忽略了常数要大于F1F2这一条件.
因此我们在使用第一定义解题时要注意:①此定义突出了椭圆上任一点到两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 ②该常数必须大于F1F2,若等于F1F2,则轨迹为线段F1F2;若小于
F1F2,则这样的点不存在,即无轨迹.
感悟:加强定义学习的指导,让学生感悟数学定义的严谨性,从定义研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椭圆定义考查的重点与易错点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和课堂关注率.
④我们还可知道ON是三角形F1PF2的中位线,故ON=a(定值),即N点的轨迹所表示的曲线是以点O为圆心、以a为半径的一个圆.
小结:椭圆定义和平面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常常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
感悟:培养学生读题、画图的解题习惯,突出破题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回归定义,紧扣定义对定义的多种表现形式作联系比较.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道题:方程x+y=2所表示的曲线是什么?
所以=,即表示动点到原点的距离与动点到定直线x+y=0的距离之比为定值∈(0,1),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知所表示的曲线是一椭圆.
这种解法看起来好像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可是我们假如先对上面的方程化简就不难发现:x2+2xy+y2=4(x2+y2),即3x2-2xy+3y2=0,将其看成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Δ=4y2-36y2=-32y2≤0,只有Δ=0时才有解. 由y=0得x=0,所以我们只能得到方程x+y=2只表示一个点(0,0). 那么上面的同学为什么会错呢?
nlc202309040713
我们看一看椭圆的第二定义,椭圆的第二定义为(比值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F与到一定直线l(F不在定直线l上)的距离之比为一常数e(0 同样他忽略了F不在定直线l上这一条件,上面的定点(0,0)是在定直线x+y=0上的. 我们在使用这一定义时要注意:①此定义给出了椭圆上任一点到焦点与到准线的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②定点F(c,0)不在定直线上. 变式1:方程x+y-1=2所表示的曲线是什么? 对于这个题我们用刚才那位同学的做法,不难知道定点为(0,0),而定直线是x+y-1=0,定点不在定直线上,即可得:=,表示动点到原点的距离与动点到定直线x+y-1=0的距离之比为定值∈(0,1),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知所表示的曲线是一椭圆. 变式2:已知F是椭圆5x2+9y2=45的左焦点,P是此椭圆上的动点,A(1,1)是一定点,①求PA+PF的最小值;②求PA+PF的最大值. 分析:①A(1,1)是椭圆内一定点,求PA+PF的最小值首先要注意到PF怎么处理,我们知道椭圆的离心率是,根据椭圆的第二定义知道PF就是P点到准线的距离PN,即原题就变为求PA+PN的最小值,也就是当A,P,N三点共线时满足要求,故PA+PF的最小值为点A到左准线x=-的距离为. ②由PA+PF这种形式我们可以想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及之差的问题,但求最大值就应该与之差有关,而题目给的却是之和的形式,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数学上有一种思想,叫化归思想,在这里就是要想办法将和转化为差的形式,可用第一定义,如图有:PF+PM=6,所以PF=6-PM,所以PA+PF=PA-PM+6,当P点在AM的延长线上时满足题意. 所以PA+PF=PA-PM+6的最大值为AM+6=+6. 小结:焦半径问题和第一、二定义是椭圆经常考查的知识,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知道若距离和或差的系数一致就应该用第一定义转化,若距离和或差的系数不一致就应该用第二定义转化. 感悟:通过这活动块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椭圆的两种定义在解题中的作用,用好定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椭圆的相关性质,揭示解析几何的本质,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的严谨、形的灵动. 总之:现在的数学课堂如何真正地提高实效,可能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落实课堂教学参与性后会更好,这是一节解析几何定义教学课,学生对椭圆定义的大概内容已经清楚,而困难在如何将掌握的知识与考题结合起来,合理运用. 课堂教学通过学生自主读题、画图破解题目为教师组织后面的教学提供一个诊断,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本课选择了教材中的椭圆定义的语言表述作为展开讨论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关注数学定义,并挖掘定义的背后的东西做一点努力,当然对定义教学的研究和把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并为之奋斗! 目前, 我国正处于环境风险高发期, 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处于负重前行困难期, 环评工作首当其冲, 屡遭大众媒体的口诛笔伐。无论是从比较法角度还是从实体法角度来看, 我国的环评制度在制度设计中还存在不足, 其运作的实效性也有待提升。2015年, 中央巡视组对环保部的巡视意见中, 第一条即为环评“未批先建”问题, 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与“未批先建”同样饱受诟病的, 还有评价机构管理混乱、人员挂证、机构借证、“红顶中介”问题等。环评制度的主要参与方———建设单位———也对环评工作存在诸多不满, 主要集中在环评工作周期长、费用高、污染防治措施不合理等。环评制度面临是否有效甚至是否必要的挑战。 1 原因剖析 经实效性分析不难发现, 环评制度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功能定位缺陷, 中层原因是基于功能定位的权责失衡, 表面原因则是环评制度运作中的种种错误[1]。 1.1 功能定位缺陷 现行环评法将环评制度基本功能定位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造成的不良影响”, 这种偏低的功能定位对环评制度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负面影响是无须讳言的:一方面, 它使我国的环评制度仅着眼于规划和建设项目, 欠缺全局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 它也使环评制度采取“行政主导”模式, 却没有设置相应的行政责任。 1.2 权责失衡 我国环评制度在权责配置方面表现为行政主管机关的权力、环评机构的职权、建设单位权利、公众权利四方面配置的严重失衡。 行政机关的权力配置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由于历史原因, 环保部门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往往难以独立行使审批权, 在实践中环保主管部门往往基于管理对象的强大, 以及同级政府或上级部门的种种外部压力, 而让环评成为摆设, 程序注重于形式[2]。 环评机构在法理上独立于环保行政主管机构, 而与建设者也只是委托合同关系, 但现实中缺乏独立行使其职权的条件, 他一面受主管机关的“指导”, 另一方面经济上又受制于建设者。从经济学上分析, 当做环评已成为法定要求, 而无选择性“消费”余地时, 同时由于有限性责任和惩治性法规的缺失, 环评机构和企业合谋舞弊进行寻租的需求可能性就转化为强烈的现实需要。对于其出具的环评报告, 社会难免心生质疑, “环评造假”的报道已屡见不鲜。 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以及直接责任的承担者, 承受着企业经济效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压力, 利润是其最大的内部驱动因素。而且, 企业环评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存在企业之间“囚徒困境”的集体理性判断, 以及小企业“搭便车”的滞后选择现象[3]。 公众 (包括社会团体) 的程序权利在环评活动中趋于形式化, 也得不到有效救济。《环评法》中公众的权利和义务都不同程度地虚化, 使其对环境侵权无能为力。最令人不解的是,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公众参与各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1.3 制度运作错误 1.3.1 司法介入少 我国目前并没有规定针对环评制度的司法救济程序。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过分强调政府为主导, 环保事业由行政过度包揽的状况。环境影响评价法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很大程度上只是环境管理行政部门进行工作的依据, 真正由司法组织贯彻执行的并不多[4]。 当下,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作用在于解决环境纠纷, 为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便捷的救济渠道, 目前它未明确似乎也无意承担环评制度运作司法审查的重任。 1.3.2 形式化的公众参与 我国法律对公众参与的基本立场是“鼓励以适当方式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此作了详细的技术性规定, 但对公众参与的效力、制度保障方面却语焉不详。在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 环保行政主管机关出于追求行政效率往往只遵循最低的不违法要求。 此外, 我国公众参与由建设单位或由其委托环评单位组织进行, 往往会造成公众参与的人员或团体被有意进行选择, 而反对或不同意见则有意无意地被过滤掉的情况, 使得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1.3.3 环评成果落实不力 环评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评的工作成果 (主要是各项环保措施) 是否真正被实施?但是建设单位重批文轻落实, 对环评中要求采取的各种环保措施则能省就省。实事求是地讲, 由于环评内容过于庞杂, 除包括总量控制、环境影响预测等章节外, 还常常被要求分析评价由其它部门主管的水资源、水土保持、林业、地质安全等环保相关问题。看似全面科学, 实则没有针对性、侧重点, 所提的环保措施也不尽科学、合理、有效。但是, 扣除这些不合理的措施, 仍然有一大批项目未按要求落实诸如淘汰落后产能、改造环保不达标老设备等合理要求。 2 实效性提升建议 为了提升环评制度实效性, 下文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方面分而述之。 2.1 监督环评行政行为, 引入政策指令环评篇章 2.1.2 监督环评行政行为 政府主导的立法体制, 造成环境立法从政府或行政部门出发, 把立法当作谋求管理的手段, 加剧了立法中重政府主导、重政府对行政相对人的管理等[6], 但对政府自身的行为规范不够。这既不符合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 也不符合环境保护本身内在规律的要求, 因而亟需建立“监管者之法”[7]。 为此, 本文建议参照中科院《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建议设立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 不仅负责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和预警等工作, 还要根据其预警工作的属性要求, 监督环评行政许可行为。 2.1.3 引入政策指令环评篇章 目前, 我国环评法的评价对象主要是规划和建设项目, 近些年也开展了几大战略环评。新环保法要求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从技术角度出发, 目前在立法中不宜引入环评制度, 但政策环评, 尤其是政策指令, 如工作方案、实施细则进行环评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因为政策指令环评篇章总体技术跟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相近, 但对地方全局性环境影响, 有时比战略、规划还要直接, 甚至难以恢复。 2.2 强化执法力度 强化执法力度首先要加强对行政许可追责。监督、控制行政机关对环评的行政许可主要通过司法救济来实现。一方面, 经授权的检察院能够通过公益诉讼指控环评行政许可行为;另一方面, 公众参与执法可以使环评制度的正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除了加强对行政许可追责外, 还要加大对违反制度的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的处罚。对于环评市场业已存在的借证挂证、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要坚决打击, 加大查处力度, 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同时, 严肃查处不按环评要求落实环保措施的企业, 确保环评效果得到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 建设单位负有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义务, 同时也应对所报送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承担相关责任。对报送不合格环境影响报告书的, 环保部门应追究的第一责任人是建设单位而不应是评价单位。环评报告书如果由于质量问题被退回,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合同约定, 对评价单位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8]。 2.3 司法救济的兴起 在环境风险和司法改革的双重压力下, 部分省市成立了环保法庭, 开始了司法解决环境纠纷的尝试, 受到社会和学界的一致认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已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十三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试点, 并要求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 建议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能够更多地关注环评制度运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能尽快扩展到全国, 并授权地方人民检察院也有权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此外, 公众和公众环保团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尽管他们的诉讼目的只有借助于法院的司法强制力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 应该鼓励更多的地方设立环保法庭。 2.4 其他具体建议 2.4.1 加强公众参与监督 荷兰基础设施和环境部设立有公众参与中心 (Centre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 主要为规划和项目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提供指导和建议。建议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下属评估部门承担公众参与指导和监督职责。 为避免了公众参与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保障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意见收集、分析、采纳等的有效性, 建议尽快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制定公众参与相关技术导则,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环评公众参与的时机、程序, 确保及时介入, 使公众参与真正获得信息, 提供更好的观点、更多的解决方案, 调动利益相关者对规划/战略的支持等。 2.4.2 分类细化环评内容规定 德国的环评由环境可容性调查报告 (UVU) 、环境影响预测报告 (Gutachten) 、景观维护伴随规划 (LBP) 以及动植物及生境调查 (FFH) 等不同的报告文本组成。不同类型项目做不同报告。工业污染型项目做UVU, 生态影响类项目做LBP和FFH。这样看起来是复杂化了, 实际上突出了重点, 更有针对性。 相形之下, 我国目前环评内容过于庞杂, 理应精简环评工作内容, 删除其它部门主管的水资源、水土保持、林业、地质安全等环保相关问题, 甚至取消总量平衡作为前置条件。优化要素环评技术导则, 编制行业环评技术导则, 突出每个行业环评重点。 此外, 国家层面一直未出台细则规范环评文本中公众参与专题。现行环评文本中列入了公参专题, 使得公众误以为环评机构应对公参工作负责。一旦公参工作有瑕疵, 环评机构就沦为公众和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为厘清权责, 建议应优化公参方案, 环评文本取消公众参与章节。按照公参由建设单位负主体责任的原则, 项目单位在环评期间开展公众参与工作, 确保其真实性、代表性和典型性, 并将其与环评文本一起报送行政主管部门。 2.4.3 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 简单地说, 就是在建设项目、规划、计划、政策及法律实施以后开展的环评。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评过程的延续, 其目的是检验环评的准确性和减缓措施的有效性, 并寻求改进的途径。 现行环评法规定了开展后评价的情形, 但环评法实施都十来年了, 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后评价管理要求、技术导则或者规范。不同地方后评价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不同, 甚至沦为未批先建项目先上车后补买的车票, 没起到后评价应有的作用。为此, 本文建议尽快细化明确后评价编制条件, 出台后评价管理要求、技术导则或者规范。 2.4.4 改进环评技术评估 环评技术评估是指专门为政府环评审批提供技术把关的独立的评估活动, 是环评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环评审批的基础性工作, 可以为环评审批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应引导评估部门针对环评基础性技术问题, 如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等, 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 根据研究成果形成环评报告规范化要求, 建立简单、有效的技术方法体系, 降低环评工作成本和企业压力, 提高环评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制定环评行政许可的自由裁量标准, 满足项目前期对环保咨询工作的技术需求。 韩国通过立法确定了独立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评估机构———韩国环境研究院, 从法律上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的地位, 专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技术评估机构隶属于环境部, 但同时对国务总理办公室负责。目前, 我国负责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咨询的机构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各地方的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咨询中心) ,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没有在法律上对此类机构的地位、责任和义务进行规定, 因而技术审查的权威性不足。 因此, 建议我国各级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划归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 垂直管理, 保证技术评估的独立性和严肃性。 此外, 环评评估的一个重要工作机制是专家审查制度。专家不代表政府, 但专家对环评进行技术审查的结果却是政府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现实中, 存在如下弊端:一方面, 可能发生的利益输送难以保证专家审查结论的客观性。另一方面, 专家对技术审查结果负责, 政府或环境管理部门对项目审批结果负责, 看上去似乎合理, 但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会造成责任不清的情况, 尤其是在一个通过审批的项目被发现环保不可行时, 将责任推到专家头上的情况。应大量收集环评和后评价积累的环境影响数据,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环评会商平台, 将环评审查方式由专家审查方式向大数据平台审查为主、专家审查为辅过渡。 3 结语 中国三十几年的环评法治实践, 成就了现在的环评制度。为提升其制度实效性, 本文经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3.1在立法层面:参照中科院《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建议设立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 监督环评行政许可行为;应扩大环评制度的适用范围, 要求对环境有影响的政策指令 (包括工作方案、实施细则等) 应编制环评篇章。 3.2在执法方面, 应加强对环评行政许可追责, 加大对违反制度的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的处罚。需要明确的是, 对报送不合格环境影响报告书的, 环保部门应追究的第一责任人是建设单位而不应是评价单位。 3.3在司法方面, 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能尽快扩展到全国, 并授权地方人民检察院也有权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鼓励更多的地方设立环保法庭。 3.4建议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下属评估部门承担公众参与指导和监督职责, 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发布公众参与相关技术导则。 3.5我国目前环评内容过于庞杂, 理应精简环评工作内容, 删除其它部门主管的水资源、水土保持、林业、地质安全等环保相关问题, 甚至取消总量平衡作为前置条件。分类细化环评内容规定, 优化要素环评技术导则, 编制行业环评技术导则。 为厘清权责, 建议国家层面统一规定, 环评文本取消公众参与章节, 项目单位在环评期间开展公众参与工作, 确保其真实性、代表性和典型性, 并将其与环评文本一起报送。 3.6尽快细化明确后评价编制条件, 出台后评价管理要求、技术导则或者规范。 3.7建议我国各级评估中心划归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 垂直管理, 保证技术评估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应鼓励评估部门针对基础性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 制定环评行政许可的自由裁量标准, 满足项目前期对环保咨询工作的技术需求。应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环评会商平台, 将环评审查方式由专家审查方式向大数据审查为主、专家审查为辅过渡。 摘要:作为预防性污染防治制度之一, 环评制度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从发展现状来看, 环评制度面临是否有效甚至是否必要的挑战。本文从功能定位缺陷、权责失衡和环评制度运作错误等方面分析实效性不足的原因, 然后针对这些原因, 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其它方面提出了环评制度设计实效性提升建议, 主要包括拓展环评范围至政策指令、加强追责、强化司法救济、提升评估中心地位和职能、优化环评公参方案、规范环境影响后评价、建设环评会商平台、编制行业环评导则等。 关键词:政策指令环评,优化环评公参方案,精简环评,环评会商平台,行业环评导则 参考文献 [1]欧志敏.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分析[D].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蔡守秋.论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口[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12) .16-17. [3]李虹, 徐樟丹.环评合谋的共生机理及破除对策[J].会计之友, 2014 (30) , 30-33. [4]祝兴祥.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J].环境保护, 2005 (02) , 61-63. [5]王亚男.中国环评制度的局限、挑战、指望与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 2015, 7 (2) :12-16. [6]张建伟.完善政府环境责任的若干思考[J].河北法学, 2008 (03) .32. [7]吕忠梅.监管环境监管者:立法缺失及制度构建[J].法商研究, 2009 (05) :139-145. 关键词:四卡作业,提升,学习实效 作业是提升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布置富于趣味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作业不但改变了以往单一、机械的作业模式, 更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一、课前“ 导学卡”作业, 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 导学卡是学生预习新课的主要导向, 作业的设计要能体现学生对前概念的检测和新知识的初步了解, 故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设计作业, 采用导学卡预习时, 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 ( 平均分基本相同) , 每小组预习后进行组员交流、检查, 在上课前收齐批阅, 找出共性问题, 以便课内教学有针对性。 案例1:《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导学卡 1.酸在溶液中均能解离出____ 离子, 所以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其共性有: 2.碱在溶液中均能解离出___ 离子, 所以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其共性有: 通过学生先学, 学生一般能理解课本上70%左右的内容 (学习程度要达到“ 最近发展区”) , 学生带着还剩下的30%的疑惑进入课堂, 教师上课时, 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能发现问题, 会提出问题, 能够畅所欲言。 二、课中“ 反馈卡”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 反馈卡”包括“ 达标题、综合题、运用题”三部分组成, 其中达标题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的了解, 查阅书本知识即可完成, 满足有困难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 综合题是需要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 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完成, 满足中优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 运用题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去, 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以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 三、课后“ 巩固卡”作业, 巩固知识, 激发兴趣 课后“ 巩固卡”作业, 既重视知识、技能的落实, 又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发展能力。 巩固卡在设计上分为“ 必做题”和“ 挑战题”两种类型。其中“ 必做题”一般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设计的作业;“ 挑战题”一般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锻炼思维设计的作业。 案例2:《密度的计算练习》巩固卡 【必做题】 1.一个铜球的质量是178 克, 体积为25 立方厘米, 查表的得:铜的密度为8.9×103千克/米3。 请用三种方法来判断该铜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2. ( 略) 【 挑战题】 1.若上面1 题的铜球是空心的, 在空心中充满水银 ( 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 则该铜球的质量有多大? 2. ( 略) 为了激励学生去完成挑战题, 在作业卡的设计上融入了积分的评价项目, 学生每完成一道挑战题给予10 分的积分 ( 完全正确得10 分) , 每天上墙公布一次积分, 积分累积到100、200、300 等可以换取奖品, 积分越多可换的奖品价值越高。 四、一周“ 纠错卡”作业, 指引学生纠错学习, 提升学习时效 所谓“ 纠错卡”作业, 就是教师利用最常见的错误———错题, 引导学生把一周中的科学课前作业、课内作业、课后作业以及阶段测试中经常出现的错题, 摘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 制定策略并积极开展有效的训练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最终达到“ 轻负高质”的目的。 通常可设计如下纠错卡, 指引学生完成自我纠错学习, 提升学习时效。 “ 纠错卡”, 它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 学生有自己通过整理去发现问题, 自我反思、制定策略。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使各层次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 同时这种作业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它量少质高, 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在最大限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取得最大的效率。 总之, 设计四卡作业, 并用于日常教学, 不仅能有效转变了学习方式, 还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徐文体.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墓本措施[J].云南教育, 2003 (16) 要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现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串珠,凸显趣味性 为了有效缓解枯燥的数学练习,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积极完成练习,可以创设多个前后呼应的情境,将新知的探索与课堂练习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在《数学广角——搭配(一)》一课教学中,笔者以“明明到我校参加乒乓球比赛”的大情境为背景,把“猜号码牌”“猜参赛人数”等活动情境,通过“明明的比赛活动过程”这条主线串在一起。课始,创设了学生猜参赛人数和明明的参赛号码牌的情境,并设计了两道探究练习:①本次比赛参赛人数是由2和3组成的两位数,你能猜出参赛有几人吗?②明明的参赛号码牌是由1、2、3这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你能猜出明明的号码牌吗?在这一环节的情境活动中,完成数字排列规律的初步体验和感悟。接着,又创设了“三人握手”情境练习:经过激烈的比赛,明明和其他两位同学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他们互相握手祝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在教学中,笔者将一系列的练习巧妙地融入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情境中,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情境,将一个个原本孤立的练习题有机地串在了一起,使数学练习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练习实效。 二、逐级递进,凸显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也要突出层次性,设计巩固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 如在教学《角的分类》这节课时,在学生探究新知,初步感知各类角基本特征后,笔者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闯关活动: (1)说一说:观察角,说角的名称。 (2)猜一猜:根据老师描述快速说出是什么类型的角。 (3)填一填:观察大屏幕,已知∠1=70°,∠2=()。 (4)折一折: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下面度数的角吗? 90°45°135°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观察屏幕上的角说说这是哪一类角,加深学生对各类角基本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猜一猜”是什么类型的角,需要学生动脑联系角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填一填”,要求学生应用所学新知进行分析推理,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最后,通过“折一折”的操作练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设计这一系列的闯关练习由易到难,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既获得了基础知识,又发展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千帆竞发,凸显激励性 人人都渴望成功,小学生更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数学课堂练习中,巧妙设计竞赛题,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能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时,笔者先用课件展示了北京奥运会中国所得的奖牌数: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请学生比较奖牌数,提出减法计算的问题。在组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出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法。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笔者设计了“拿铜牌”“争银牌”“夺金牌”三个充满竞争性的环节。创设有效的竞赛练习,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但能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四、学以致用,凸显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素材的选用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也要尽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选取素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从而积极参与练习。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笔者设计了“欢乐购”活动。活动中,将4人分成一个活动小组,把本子、橡皮擦、铅笔、文具盒、尺子等学习用品标上价格,每人准备一定量的模拟币,一人当售货员,其余当顾客,顾客每次选择购买两样学习用品。售货员需要思考:顾客买东西的钱够不够?如果够,要不要找钱?等一轮游戏结束,角色互换。游戏结束,顾客汇报:买了哪两样学习用品,要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模拟现实的实践活动及生活中真实的购物活动,学生在购物中不自觉地巩固了新知,不仅能更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计算,而且还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导向功能讲实效 做好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必须低起点, 接近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形。学习环节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学生能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的也应体会到障碍所在, 从而增强课上学习的针对性。 《酒事》是一篇小说,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除了文学常识、字词的之外,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 如人物、情节、环境等, 还要有自主发挥、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的题型, 归纳小结和课后反思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总之, 语文导学案的设计要讲实效, 因为它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提纲, 一定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交流、展示、小结和反思等, 同时还要有利于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最终达到每节都有所收获, 掌握所应掌握的知识点, 有利于复习备考的目的。 二、标示功能讲实效 在设计导学案时, 开头中的课题、课时、目标、重点、难点、课型等内容要明确得显示出来。这是因为导学案的很大一部分内容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只有标示明确, 学生才知道该学什么, 怎么学。尤其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要有层次, 简洁清楚明了。如《酒事》要1课时, 目标有三个: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提出并分析小说中知识性的问题; (3)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情感。重点: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提出并分析小说中知识性的问题。难点: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情感。课型:自学互学展示课。 三、设计过程讲实效 导学案环节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有层次, 由浅入深, 使学生逐步接受知识, 顺理成章地产生对下一个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但什么层次的学生完成到什么程度, 教师要心中有数。对于难度较大的习题, 教师也可以在下发导学案时明确布置任务。如每组中的哪些学生要完成什么题, 完成到什么程度, 哪些独立完成, 哪些合作完成等。如《酒事》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1) 预习展示。全体学生起立, 集中注意力, 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本篇文章篇幅不长, 齐读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读出成效。读完后,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课堂听写预习的生字词, 字音书写无误后全班齐读两遍。 (2) 独学自悟。你觉得文章中谁最能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芒 (小说的人物) ?作者将他设置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说的环境) ?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他做的事吗 (小说中所写的照顾女儿、请大家喝酒、雨天赶工三件事) ?此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展示, 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3) 合作探究。学过《社戏》《孔乙己》, 大家一定对小说不陌生了, 你能就本篇小说向大家提出知识性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吗?此环节回忆旧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生成问题并合力解答, 当堂展示交流。预设的问题有: (1) 本文的线索; (2) 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3) 文中8—10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其作用是什么? (4) 环境描写的作用; (5) 雨突然停了的“雨”有什么含义? (4) 能力提升。文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信你有许多的情感要表达, 请用“_____ (文中人物) , 我想用_____的方式来表达对您的情感”的句式来写一段话。本环节在预习环节中写好, 课堂展示, 学生自主评价。这个环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力求流畅, 敢于尝试, 相信自己, 展示锋芒。 在设计过程中, 问题之间, 教师要做好引导,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要做好评价, 同时要设立一定的奖励, 如小组间的评比、组内的个人评比等, 要贯穿始终, 好差分明, 表扬到位, 批评委婉。这样, 学生才会有成就感, 才会认为他们的学习有了成就, 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样, 久而久之, 他们才会对学习感兴趣, 才会有钻研的兴趣, 才能参与更难的学习。 四、归纳反思讲实效 “归纳”就是课后学生将自己课上没明白的, 或没记上的内容, 或完成较好的内容, 利用一定的时间做一个简短实用的小结。也就是学生课后整理学案, 对所学知识获得二次收获。 “反思”就是课后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反思学习过程, 包括课前预习, 课上展示、交流、发言情况等。反思学习内容, 包括导学案中提出的目标落实, 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学生还可以写这节课的体会、收获, 以及改进措施,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 一、“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材中,各单元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的重难点也不一样。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水平,进行集中性的练习: 1.专项性练习。例如,在执教“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学生对于在不封闭图形和封闭图形上植树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但也是学生知识的盲点,很难理解与区分,为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在一条长12米的小路上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几棵树?”②“在周长12米的圆形(或正方形)花坛周围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几棵?”让学生进行专门的植树问题的训练,为学生建构植树问题的知识框架。在教学小数乘法时,也安排专项性的小数乘法,巩固算理与算法。在专项性练习后,要进行及时的检测与反馈,使练习更有实效。 2.验证性练习。在“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的学习时,让学生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在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掌握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这一知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出结论性知识。 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易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思性练习,例如,在运算定律的学习中,针对出错最高的“乘法分配律”,笔者设计了“3(□+5)与3□+5”相差多少的练习,让学生反思,找寻自己出错的根源,然后布置例如“0.78×99和0.78×102”、“5.6×27.3+72.7×5.6”等多个相关的练习,进行强化巩固。让学生在反思性练习中理解运算定律,并能灵活应用,提高练习效率。 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数学练习既要讲求实效,也要注意练习的形式。简单枯燥的练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多样化”的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发现式练习。如在整数除法的估算时,可以通过一组计算让学生去发现估算方法。 2.对比性练习。例如,在学习了“多边形面积”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容易混淆,此时笔者设计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分别计算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对比性的练习,理解两种图形面积计算的差异。 3.变式性练习。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引导学生解决“植树类”的问题,比如“敲钟、锯木头、爬楼梯、安装路灯、插旗”等等问题,既让学生明白植树类问题的实质,又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4.反馈性练习。例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对于怎样移位,出错率很高,笔者让易出错的学生到把自己的错题本拿出来,讲讲自己错在哪里,让他给其他学生进行温馨提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练习针对出错的原因,在这样自我反思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练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展性”的练习设计 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起点,合理架构支点,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拓展性”练习,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可以设计如下几种练习形式: 1.“可变式”练习。例如,在完成“三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3a,其中最小的自然数是( ),最大的自然数是( ),的练习后,立即出示”三个连续偶数(或奇数)之和的3x,其中最大的偶数(或奇数)是( ),最小的偶数(或奇数)是( )。通过这样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能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使解题思路得到了拓宽。 2.开放性练习。例如,在执教“可能性”一单元内容时,让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圆盘内的涂色方案,以及设计公正合理的游戏规则或根据有奖活动设计奖励方案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生活中的数学练习。例如,学习了“多边形面积—梯形的面积的计算”之后,让学生尝试着去算算堆成梯形的圆木、钢管的共根数等等,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在平时的课外作业的布置上通常以笔头作业为止,可学生在大量笔头作业后在进行重复性的作业,对作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调整作业呈现方式,有这样几种作业形式可供参考: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后,可以让学生到各个领域去寻找百分数,理解各自表示的意义;学了千克与克后,可以让学生到超市自由调查一些物品的净含量等等。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查性作业。例如学习了小数乘法后,让学生到超市去调查不同种类的水果的单价,然后计算相同重量的不同水果价钱分别是多少。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还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口头作业。在学习了小数乘、除法后,布置一些口算题,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巩固计算方法,又如学习了“位置”这一单元内容后,安排学生互相说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说说同桌、前后桌的位置,让学生在说的过程理解数的表示方法,并且复习了方向有关知识。这样的口头作业学生觉得没有压力,在轻松的环境下使知识得到内化。 一、单元目标的整体设计 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在35分钟内完成课程标准所制订的全部培养目标。因此,英语教师需要依靠单元整体设计推进,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到年段目标,再到学期目标,最后细化到每一个module和unit的目标。只有通过这样的整体考虑,才能制订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有了具体的单元和单课目标,对于每节课要达成什么教学目标,一个单元之后又要达成什么目标,用几个课时达成最终目标,教师自然心中有数。整体制订单元教学目标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循环复现 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不断积累、循环出现。以牛津英语3AM3U2 Shopping为例,单元教学目标中对于音标目标描述为:“学习掌握元音字母0在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以及能正确诵读儿歌。”教师根据这一单元目标,制订了分课时目标:第一课时,学习音标,归纳在单词中的发音;第二课时,复习音标,知道在单词中的发音,并能朗读相关儿歌:第三课时,通过练习巩固音标,深入理解儿歌内容。教师将同一内容贯穿在一个单元的三个课时之中,让学生学习、掌握、巩固,通过不断复现,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 2. 梯度推进 仍以上述一课为例,教师根据单元目标制订了分课时目标,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从“描述、复述”到“表达、对话”,再到“制订、书写”,由扶到放,循序渐进。通过学习,学生能在课堂模拟的情境中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和技能完成交际活动,可见目标的整体制订有助于提高语言知识的复现率,呈现学习的过程性和思维性,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二、文本再构的整体设计 语言的“声、形、情”需要内容来体现,学生只有先理解文本内容,才会去关注文本语言,只有学习了文本语言才能体会语言所蕴涵的情感。以牛津英语2AM2U2 That's My Family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本在内容、语言与情感上是如何有效结合的,见下表。有了内容的依托,学生才能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进而体会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的整体推进 【设计:实效】推荐阅读: 提高小学教师教案设计实效的思考09-0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效性探究07-09 追求实效10-14 实验实效10-15 教学实效10-17 法律实效05-13 实效实证05-18 教研实效06-02 实效应用06-14 阅读实效06-16环评制度设计实效性提升探讨 篇7
设计四卡作业 提升学习实效 篇8
设计:实效 篇9
语文导学案设计要讲求实效 篇10
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提高练习实效 篇11
设计:实效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