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效

2024-10-17

教学实效(精选12篇)

教学实效 篇1

按照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 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低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同样的时间内, 学生收获的知识越多, 能力提升得越快, 课堂的实效就越高, 学生的满意度就越高;反之, 学生收获的知识越少, 能力提升得越慢, 课堂的实效就越低, 学生的满意度就越低。可以这样说, 高效课堂是每个学生的期盼, 也是每个教师的愿望。因此, 我们教师都应该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实施情感教学,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有益途径。所谓“情感教学”,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必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互动,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 如果教师能够积极运用人的情感因素, 实施情感教学, 教学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 学生素质就容易得到提升, 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的。

一、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要走近学生

“谁爱学生, 学生就爱他, 只有饱含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 其中还包含着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教师只有走近学生, 才能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能知道每个学生具体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教师走近学生,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 这样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二、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实际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 从性格秉性, 到思维习惯, 再到学习品质等等,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些综合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成绩上, 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有的学生成绩很优异, 有的可能就很一般, 有的可能就很差。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 对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都必须抱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实际的情况是, 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关注得相对多一些, 而一些成绩普通甚至很差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的机会就少很多。我们要知道, 实际上,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 优秀生如此, 后进生更是如此。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觉得亲近的教师, 教学中课堂纪律好, 教学效果也好;相反, 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接近, 教学中课堂纪律往往很差, 教学效果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教师, 仍然抱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放, 教学中摆出执教者的架势, 让学生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或摆出“讲师”的风度, 只管教授知识, 对学生不闻不问, 目中无学生等等, 这样的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 那些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 深受学生喜欢, 所教学科的成绩也非常突出, 这就是实施情感教学, 主动走近学生的效果。

三、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需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其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 共同探究, 教学相长。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要求教师做到“以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 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 总是循循善诱, 而不是颐指气使。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 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我们, 喜欢我们, 才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 充分发挥主动性, 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 始终以一颗爱生之心对待学生, 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自然就会形成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从而促使其热爱自己的教师, 这样, 我们的教学就会在爱的氛围中,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进行。教师饱含爱的情感时, 当学生犯了错误, 我们在批评学生时, 眼神里总是透出爱的光芒,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情感因素, 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

总之, 实施情感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有益尝试,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值得作为经验推广。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情感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 仍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存在, 需要各位同行继续实践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情感教学的理论, 使得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走向成熟。

教学实效 篇2

——学习周局长讲话学习心得

响水县小尖中学

汪春波

10月26日上午,全体校长及各处室负责人齐聚二中会议室,周局长及局领班子召开了加强师德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会上《奋力爬坡上质量 三年实现“北抬头”》的重要讲话。学习了周局长的讲话我感触很深。周局长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了响水县教育的新形势和在2013年我县对教师的新要求和新展望。结合自身,我也做出了反思。通过一个月教学来看,我的班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较差,二是上课习惯较差,三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四是差生与优生之间差距较大。所以,本学期打算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抓,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班级成绩。

首先,纠正学生上课习惯。

向课堂管理要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抓好课堂45分钟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上学期情况来看,我觉得我班学生上课的习惯较差,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容易开小差,不能集中注意力等,导致上课的内容不能完全掌握。所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提出实施“有效课堂”理念,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上一堂有质量的课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仔细备课。坚持集体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必须严格做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测验考试和教学目标的六统一。

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几点原则:

(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

第三,把补困放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第四,精选课堂习题、作业题。对课堂教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有必要的评语,注重激励,提高效率。

其次,加大对后进生转化力度,提高整体成绩。后进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后进生的转换方面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建立档案。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建立后进生的详细档案,重点找原因,定帮扶措施。

第二、抓两头促中间。在提优扶困的同时,促进中等学生的素质提高。第三、对后进生分层转化:

1、通过建立制度,使学困生转化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对重点学生(自己不学、家长不管,成绩行为习惯特差的学生)进行监控。

3、加强检查,要对学困生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并及时反馈结果,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

第四、要耐心细致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让后进生树立信心。坚持日常转化。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进行谈话、补习,在课堂上教师对学困生要多启发诱导,多提问学困生,多检查他们的课堂作业。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动力。

第五、自我提升。

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结对子活动,先进生主动找“后进生”,对他们进行帮助,提高自己的成绩。

第六、家庭协助。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要求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孩子的在家学习过程,耐心做孩子思想工作,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孩子的氛围。

讲究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实效 篇3

一、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遵循输出与输入并重的互动原则。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输入,则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单纯的知识容器,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一单元不同模块之间,基本上都以某一主题为主线,意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例如Module 9 Unit 3在“Word Power”部分介绍了很多与颜色有关的词汇习语,而在Task这一板块中则设计了“京剧脸谱”的任务目标,让学生通过听、说、读、问、记录等方式,来理解颜色色彩的英文表达方式,以及人物性格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用颜色描述人物性格的能力。由此可见,这两个板块都是围绕同一主题而展开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整合起来实施教学。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将Prereading和Reading两部分调整到Warming up前,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事先了解文章内容,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这一部分的学习与讨论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如利用直观教具、形象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来创设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些英语词汇,虽然有同样的中文意义,但是其用法和具体含义却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辅助说明,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词含义和用法。此外,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语法教学是服务于考试的,因此,在语法教学中片面强调语法规则的讲解与练习,使得课堂变得沉闷、乏味、了然无趣,导致学生学习了语法却不能灵活运用。实际上,语法知识是为英语交际而服务的,人们的交流交际都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要求英语教师注重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促使学生在英语语境中提高对语法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教师可以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学生A对学生B说:Will you come here to attend Christina’s wedding next Saturday?学生C问学生B:What did she/he say?然后由学生B回答学生C的问题:He/She asked me if/whether I would go there to attend Christina’s wedding the next Saturday. 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所发生的语法变化有:come变为go,here变为there,next Saturday变为the next Saturday,这一语言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情境造成的,因此,学生只有处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才能切身体会语法规则的使用奥妙。

四、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自身知识、技能的深化与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合作中形成争取的思维意识,提高英语语感。作为英语教师,要注重通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拓展思维、施展才华,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技能,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意识,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其次,教师要关注合作探究时学生的表达过程,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引导,以纠正学生不良的表达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应用习惯;最后,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第七模块第二单元“Fit for life”中的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时,教师可以围绕合作探究进行安排。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成“Reading A”中的问题。其次,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What are the two medicines in the article?②When was ASA first made from other chemicals?③What illnesses can penicillin be used to treat?最后,要求学生自主写作一篇短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高中英语教学中三种教学方式的尝试和研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篇4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

师:问能否表示为两个单位分数之差呢?

教师板书:经分析研究将一个单位分数表示为两个单位分数之和。

根据上述推论可得知:

师:那可以表示为哪两个单.位分数的差呢?

师:当n表示大于2的整数时一般可表示为

师:我们将这种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两个单位分数和的方式称为公式法。

教学片段二:

师: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开始讨论,动笔尝试。

师:怎样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呢?将一个单位分数分子与分母扩大一定倍数,使得分子可以化为几个正整数的和,且这些正整数为分母的因数即可。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先扩后分法。

教学片段三:

由于在上述的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因此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将一个真分数化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了。

教师归纳总结: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扩大一定倍数后,如能将它的分子拆成几个正整数的和且这些数为分母的因数,则可将这个真分数拆成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

二、改进问题

优化识字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 篇5

红领巾学校 吴琪

内容提要:

专题:优化识字方法 促进思维提升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低年级识字教学和思维训练的互促,使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等各项能力都得到发展,使字词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识字教学与思维同步发展。主要方法有:观察识字,促进思维敏捷;表达识字,推动思维流畅;想象识字,培养发散思维;多法识字,提升自主思维。

收获与缺失:

通过一个学期的识字教学和思维的互促训练,学生思绪变得飞扬灵动,快乐自主地将识字任务超额完成。我不得不惊叹祖国文字的魅力,惊叹孩子们想象的丰富与奇妙。当然,汉字的书写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我或许不应该忽视这一过程。应重视并引导学生把“用心”识记的汉字认真书写的时候,那些笔画便有了生命力,学生书写的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字,而是一个故事,一个画面。那么这样的识字教学便促进了学生语文修养的形成,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发展了思维。

来年的专题:低年级语文课的分层目标教学

识字教学是学生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就基础性而言,只有解决了识字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更早、更顺利地进行阅读,进行情感体验,丰富积累,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并逐步学会运用阅读方法,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如何把一个个枯燥无味的符号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等各项能力都得到发展,使字词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识字教学与思维同步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了以下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观察识字,促进思维敏捷。

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又因为低年级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尚差,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还不高,注意力还很不稳定,不会对字形主动进行集中深入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

学时,老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氛围中进行。这样不仅能提高识字效果,还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明“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组成,通过观察学生能说出左边是“日”,就是太阳,右边是“月”就是月亮。太阳和月亮的光,亮堂堂的,所以日和月在一起,“明”字就印在头脑中。

在学习“鱼、鸟”字时,不是运用数笔画、说结构的教学方法,而是利用直观教具进行观察。

先观察图画:

观察后引导学生思考:“刀字头”表示鱼的头;中间的“田”表示鱼的肚子;下面的“横”表示鱼的尾巴。这样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十分鲜明的印象。解决了“鱼”字丢横的问题。

又如“鸟”字。学生观察后很自信地回答道:“鸟”字的上半部分是小兔的脑袋,“横”是小鸟站在树枝上,“、”是小鸟的眼睛。如果把“、”丢掉,小鸟就没有眼睛了,多难看啊!

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的,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敏捷性将被培养起来。

二、表达识字,推动思维流畅。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因此笔者常常在生字教学中采用编谜语、编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1)编故事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说:“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或,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研究证明: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是通过对其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的训练来培养的。

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认读、识记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就是会用——将学过的生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为此笔者教学时常常在引导学生找出形近字(音近字),并口述其区别后,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这些形近字编小故事。拿学“口字旁”的字为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编:

口字旁,嘴有关:吃喝咬,嘴勤劳;呼喊啼,嘴来叫;吞与吐,啃与嚼,样样都是嘴功劳!嘴的功劳真不小!

这样学生字,不仅将字、词、句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了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完整性,还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其完整、准确、流畅地表达,促使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2)编谜语

编谜语识字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因为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学习“坐”字时,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展开联想编了一个有趣的字谜。“一个人,两个人,两人同坐一块大土坡”。这样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会了新字“坐”,又巩固了旧字“人”和“土”,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可谓两全其美。

在编谜语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大脑要根据语言描绘的特征和某个汉字的特点去编,最后才能编出谜面。这个过程就是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步发展。

三、想象识字,培养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通过学生,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思维活动。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

1、借助实物想象

儿童的想象往往要借助实际物体、语言表达或模拟表演,作为想象的契机。

如学习《请星星》一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蓝蓝的天空里撒满了闪闪的星星,挂着弯弯的月儿,唱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儿歌。想到月亮的“月”弯弯的,多像那天上的月亮船呀!“月”字留在脑海里印象深刻。学生们看到了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闪闪发亮;马上想象出那就是我们学生头顶上的星星,闪闪星光闪耀如日光一样亮,从而理解“星光”,也牢牢地记住了“星”的音、形、义。

2、借助动作想象

低年级儿童对动画表演、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

教“说、听、跑、读、进、飞、写、打、咬、吵”等等的动作词,让学生表演动作,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学生兴趣若然,跑起来把十个手指分开放在头的两侧,张大嘴巴露出牙齿,一大口一大口的向前方咬。学生们看了高兴地说:“这就是咬。”另外一位学生将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放至嘴边望着远方大声叫着:“同学们,上课了!”笔者请同学们都做同样的动作拢着小手叫起来,同学们就学会“叫”字了。就这样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又如学“晒”,一位学生站起来边说边演:“今天的天气真好,我帮妈妈把衣晒,“日”字在左太阳照,右边的横就是衣架,撇和竖弯就是衣架,下面的口就是我的小衣裳。”给字配“想象动画”,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绘图想象

有的生字无法用自己身体动作来配动画,但是却可以运用图画来想象,让字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演出来。

教“雨”这一个生字时,笔者就根据小学生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黑板上把这个字生动地画了出来:“雨”字上的一横就代表雷电,一竖跟横折钩就代表一间房子,里面的一竖就是闪电,直穿房子,把房子都打了一个孔,那么房子就漏水了,那里面的四点就是漏进来的雨水。生字在学生的创作之中,成了有灵气的画,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思维,增强了效果。并使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流露出最自然的爱。

四、多法识字,提升自主思维。

汉字是一种音、形、义融为一体的意音文字,从造字法角度看,有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等,一个个的汉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有规律,认识一个汉字,就会带出许多汉字。比如其中的象形、会意、形声字可以用语言去概括、去表明,使音、形、义三者密切结合,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促进思维的发展。笔者在学习生字中创造了对字的表达模式进行分类的教学法。

1、巧借造字法识字

(1)象形字的表达模式

“象形字”是依照物体的外形,描写出那个物体的样子。文字像实物的形状,以形表义,使人一看就知道它是表示什么的,从而也就想出它的义来。“口”:“土”“火”“日”“木”“禾”都可结合图一目了然,记字便捷。

(2)会意字的表达模式

“会意字”则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成一个合体字,表示一个新的意思。这类字的字形和文字联系密切,学生经过思考后会得出正确结论,用一句完整的话讲下来。“会意字”比“形声字”表义性更强,它能把借音部分也换成表意部分。会意字的学习采用把几部分连起来概括为一句话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最符合儿童语言的发展。它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偏旁和部件字的意思,还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结合起来,表达整个生字的意思。例如:卡:是会意字,是由“上”和“下”连在一起的,表示不能上也不能下。鲜:是会意字,左边“鱼”味道美,右边“羊”也美味,鱼羊加在一起煮岂不是味道鲜美。(3)形声字的表达模式

“形声字”容易掌握,它是由两个独体字组成的合体字,一部分表示它的意思叫“形旁”,一部分表示读音叫“声旁”也就是借音部分。用表义的偏旁记字义,用表音的偏旁记字音。“形”“声”二字重在“形”,用汉字的形来想象物体、事物的“形”。如:“请”左边“言字旁”表示礼貌用语,右边的“青”表读音。“忘”下边“心”表示心里不记得的事。这样记忆生字又快又准,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2、一词多记法

如果说认真观察是学生掌握字形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引导学生多种角度识字,以加深对生字(词)意思的理解,则是学生掌握字义的必要延伸。尤其是可以抓住此环节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学习“球”字。如果仅让学生记住字形和了解其义,那么局限性就太强,也势必降低了识字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得不到丰富,其思维也就相应地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为思维是凭借一定的知识而进行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因此,要想在生字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思维,首先要考虑开阔儿童的思维。

如上例学习“花”,就可引导生从不同角度去组词,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季节上: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

从色彩上:红花、黄花、紫罗兰花

从花香上:茉莉、白兰花、桂花、月季

从劳做方式上:卖花、买花、养花、浇花

这样学生充分调用大脑中积累的关于球的直观知识表象,来参与生字“花”这个新知的学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还通过互相启发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

设置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 篇6

【关键词】品德课 教学情境 设置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以达到知、情、行最佳统一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模式的目的在于以通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教学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要提高初中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有几点是要注意的:一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建立在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充分备课;既要关注学生对情境材料的准确把握,又要关注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提升认识,做到寓正确的观点于生动活泼的材料之中;二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切实体现德育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习惯;三是所创设的情境要适度,不能冲击正常的课堂教学结构;四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应设置好科学有效的导向信息,使学生知道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动”。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我从以下方面尝试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问题情境法

教师应善于灵活应用课本、联系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有层次的、引人入胜的启发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经沧桑,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旱救灾……中华民族凝结起了一种感动苍生万物的伟大精神力量,请问:这种“感动苍生万物的伟大精神力量”是什么?怎样理解?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认识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会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形象情境法

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的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等。使原本抽象的内容生动、具體化,促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帮助学生缩短理论与现实、课本与生活的时空距离,提高学习效率。在引入《合理消费》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桌豪华的满汉全席,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桌豪华宴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自然引出了“消费”这一话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故事导入法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屏弃传统的说理呈现方式,大多以故事或小材料为呈现背景,让我们的初中学生从故事中或材料中阐明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幽默故事或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承担社会责任》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汶川地震的一些画面,然后让学生讲述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动人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4、实例表演导入法

初中品德课在内容上,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通常把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自编自演,学生在表演中得到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小品《超生游击队》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篇7

一、情境创设应结合音乐教学内容, 突出德育功能

传统的音乐教学, 过于注重学生唱、听, 对其潜在的德育价值重视不足。我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并改变了以往那种柔声细语式的讲授方式, 以突出音乐的德育功能。如, 教学《只怕不抵抗》一歌时, 我以黑红色为主色调在教室中布置出庄严、肃穆的场景, 并通过激昂的语言、有力的手势, 联系歌曲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让他们知道奋起抵抗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那个硝烟弥漫、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可恨的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 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怎能容忍侵略者的暴行?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奋起反抗———大人们拿起武器奔向战场;孩子们也行动起来了, 在村头、在山岗到处都有儿童团的身影。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不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情绪十分激动, 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首歌曲。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如果总是运用“音乐王国”、“问题情境”等表述, 学生就会“烦”了。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 在教《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老歌时, 由于教授对象是现代城市里的孩子, 该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呢?首先, 我出示了几幅兰州城市美景的图片, 然后, 与学生展开对话。我问:在这首歌中, 为表达丰收的喜悦, 农村的孩子把成堆的谷垛比作家乡起伏的山峦, 那城市里的“山山水水”又在哪儿呢?学生答:城市中一栋栋高耸的现代建筑就是连绵的“山峦”, 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则将一座座城市紧紧连接在一起。最后, 我告诉学生:农村的孩子看见山绿了、水清了、庄稼丰收了, 城市的孩子看见楼更高了、马路更宽了, 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丰硕成果, 都值得我们歌唱。这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但让他们感到新颖、有趣, 而且激起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理, 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多样化

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 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 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配乐《春晓》一课时, 由于小学多个学科都有关于春天的课文, 小学各个年级段都有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才能取得别样的教学效果呢?我根据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先以“春天的歌春天的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 让学生们唱一唱、读一读, 而后我又组织他们进行拉歌比赛, 当其中任何一组接不上时, 及时导入要学习的歌曲。最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美的语言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受,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 不同的音乐教师授课却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感人, 吸引学生, 而有的教师上课却平平淡淡, 学生没什么兴趣,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美的语言的运用。

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魅力的。在音乐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美的语言的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精辟凝练、环环紧扣、富于逻辑, 不但能够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畅游音乐的海洋。反之,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 削弱其艺术魅力,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快乐教学 提高实效 篇8

一、巧设情境, 激活经验

教学情境创设得好,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整堂课气氛活跃。例如三年级欣赏《保卫黄河》一课中, 我先通过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 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 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时, 媒体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在多媒体集声音、画面为一体的影响下, 马上将学生们带入了那段令人难忘的惨痛历史中。同学激动地议论:“日本鬼子太坏了”“快团结起来打跑他们呀”……我顺势播放了《保卫黄河》的合唱曲, 并通过媒体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 一个个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学生们被感染了, 他们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歌曲的主旋律, 在模仿中很快了解了“轮唱”这一知识点, 学生的情绪、情感同歌曲的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自觉地走进歌曲中。

二、组织游戏, 突破难点

根据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征, 我认为要以游戏形式组织教学, 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牢牢抓住孩子的心。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在游戏中培养儿童是一切教育的开端。”的确,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比如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是唱歌, 而最苦恼的是学识谱, 如何对识谱寓教于乐呢?例如采用《解放军叔叔打敌机》游戏, 帮助学生巩固分辨音区和音的进行方向。方法:老师用琴在不同的音区弹奏几组音, 表示敌机来犯, 学生在身体的正前方双手抱拳作大炮瞄准状, 手的高低随音区的高低而变化, 手的位置放对了, 说明敌机已被解放军瞄准。当老师弹奏不协和和弦时, 学生们用“蓬”“蓬”“蓬”的声音表示解放军叔叔在向敌机开炮, 之后。老师弹奏急速的下行音阶表示敌机已被击落, 接着老师弹奏欢快地曲调, 学生们按节拍拍手表示欢庆胜利。此外, 还可利用《卡片组音游戏》、《唱名填空法》等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的音符。

音乐课堂中要给学生“快乐”空间、时间, 让学生在“快乐”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 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 教学中特别重视采用听觉、视觉、动作和想象相结合的欣赏方法, 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享受, 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例如在欣赏《冬日的篝火》中, 采用听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用诗歌般的语言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冬日郊游, 多么令人高兴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出发了。汽笛长鸣, 车轮滚滚, 车厢里响起了欢乐的歌声。你从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 将教师对“冬日郊游”所作的情景描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产生联想和想象, 并随着音乐的展开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学会综合, 有效拓展

长期以来, 严格的单学科专业化训练使学生失去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学生内心潜在的艺术火花得不到应有是释放。其实, 音乐完全可以与诗歌、舞蹈等综合在一起, 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音乐, 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 促进学生理解多元化文化,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块, 每个领域又有很多特定的内容, 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比如二年级教学歌曲《走进西藏》一课中,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歌唱、介绍西藏的历史和民族风情等, 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进行。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聆听音乐, 学跳西藏舞, 熟悉旋律。2.边跳边自由的学唱歌曲。3.创作不同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这样的活动简单易行, 并且学生能积极自主的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现自我。又如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表演来加深体验, 加深理解;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表、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音乐, 引向音乐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及音乐的情感内涵。而在欣赏《铃儿响叮当》时, 事先我和英语老师说好, 在上英语课时, 结合歌曲《铃儿响叮当》介绍外国小朋友过圣诞节时的情景, 并教会学生一些相关的英语单词。欣赏时, 学生会用自己刚学会的英语单词很高兴的向你展示自己的“才华”, 还会津津有味的讲述自己在英语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 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的综合, 能促使学生更完整、更准确、更深刻的感知、表现和理解音乐, 提升审美能力, 促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总之,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让学生更快地容入体验音乐的情绪, 发挥想象的空间, 能说则说, 能舞则舞, 能奏则奏……充分发挥学生专长, 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小主人。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应该积极实施快乐教学, 巧设教学情境, 激活经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取舍, 重组教材,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精心组织游戏,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寓教于乐, 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寓教于乐,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芮萍.给学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9, (6) .

优化英语教学, 追求教学实效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实效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死板的教育教育方式, 实现素质教育。由此, 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 充分发掘教学资源, 不断拓宽学习渠道, 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 克服英语课堂中的不足, 实施素质教育, 以新课标为导向, 优化英语教学, 追求教学时效, 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化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会以顽强的钻研精神去克服。否则, 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 不能坚持学习。因此, 在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后, 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 优化设计导入、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操练、提问等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情感, 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并适时的表扬、鼓励, 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 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 体验成功, 乐学会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动静结合, 奏出和谐乐章

课堂的成功不在于课堂是否热闹, 要看是做什么。热闹不等于成功, 不等于好课。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之中自主学习, 参与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中玩、玩中学, 使学生在“用”中发展思维、创新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另外, 为了把知识落得更实, 安排一个写的环节, 这样有读、有写, 有动、有静, 再通过男女生对抗赛和瞬间记忆等竞争性游戏来使学生在这一动一静的情境中你追我赶, 相互督促,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从表面走向深入, 从浅尝则喜走向深思熟虑, 奏出和谐乐章。

三、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教学效率

“没有竞争, 社会就没有进步。”竞争是使人们更发奋工作和学习的主旋律。英语是外来的语言, 小学生对英语有强烈的好奇感、好胜心和表现欲,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情趣, 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参与性。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课堂上让各组之间开展竞赛, 教师则当评委, 给每个小组打分, 实行优胜劣汰, 让课堂变得“活”起来。还可以开展单词比赛、做题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男女生对抗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参与和竞争中, 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而且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责任心, 真正把课堂变成充满青春活力的大舞台和陪伴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

四、拓展课外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 发挥学生特长, 挖掘学生潜能, 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一些书本外和课堂外的知识, 感悟世界的精彩,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能力, 增强语言实践的机会, 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形成学会学习, 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组织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时, 巧妙利用学校资源, 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童趣十足的英语小屋。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 用英语进行创造,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五、开展赏识教育,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赏, 含欣赏赞美之意;识, 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乐趣, 培养其自信, 激发其活力, 让学生找到良好的感觉, 依靠自身的努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才能聆听教师的教诲, 敞开心扉, 愉快地接受教育, 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才能尽情绽放自己的精彩, 获得知识与技能。而这一切, 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与激励。赏识就是要用爱心浇灌渴望成长的学生, 用宽容去理解学生的错误, 用期待去体悟学生失败努力后的成功。把赏识教育带入小学英语课堂, 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防止“忽略”提高教学实效 篇10

一、如何界定“忽略”现象

“忽略 ”,顾名思义 ,它为 “忽视 、简略 ”的意思 .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本人浅意地把“忽略”定义为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错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等思维,学生忽略了教师讲解的要领、深义,等等. 可以说,它在课堂教学中会偶尔出现 (其实偶然中显现了必然), 可若真正被“忽略 ”了 ,那就会时不时地经常出现 ,那偶然也就成了必然了,长此以往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为什么会“忽略”

在数学教学中,“忽略”现象屡见不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的主体思维及其主体作用没有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总是自问自答,学生“知疑———思疑———释疑”的自主思考过程自然而然就被“忽略”了. 例如,在讲方程概念时,教师都会直接地告知学生方程的概念, 但是几乎还没有学生知道什么等式. 更为突出的例子有: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不少教师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是由谁决定的? 紧接着就把问题点破,把结论和盘托出,这些都无疑在不经意中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主体权. 这种“忽略”现象的产生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倘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出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习题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计算或分析、推理、总结等,结论说不定也同样出来,当然也许学生的见解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它毕竟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成果,即使是错误的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掌握.

2. 教师在备课时对问题已经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却以“定式思维”组织教学,当学生的思路与预设方案相左时,教师或因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或因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或因本能的排他性而对学生的想法不做认真的分析便予以回避甚至进行比较武断的评判,这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得一些可能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轻易地被“忽略”掉了. 如下题:

已知: 如图,△ABC中,∠ACB = 90°, CD平分 ∠ACB,DE⊥BC, DF⊥AC, 垂足分别为E,F. 求证: 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分析:一般学生都会联想先证明矩形后证明一组相邻的边相等. 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全等 证CF = CE, 或者通过 证 ∠ECD =∠EDC = 45°, 而后得到ED = EC. 很少有学生去联想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DE = DF. 如果教师因学生没提及而就把这种方法忽略掉了, 那么对以后的相关证明无疑是一大损失,因为它恰恰是值得我们教师去锻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极佳题目.

又如 ,A,B,C为 ⊙O上的三点 ,AB等于圆的 半径 , 求∠BCA的度数.

一般的解法(图1):连接OA,OB,求出∠AOB,然后再利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求出∠BCA; 而当学生提出∠ADB的度数就是∠BCA的度数时(图2),老师不及时给予答复,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后果是可以预见的,因为这恰恰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解法.

3. 问题梯度 、 广度设置不合理. 梯度过小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 广度过大又容易导致思维空洞或卡壳. 在这些情况下, 往往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造成事实上的“忽略”. 譬如在学习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在温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导入学生想往的“正方形”境界. 试想:教师直接发问:什么是正方形? 学生“七嘴八舌”,可谓答案繁多.笔者在不同的两个班实践了不同的问题启发,正如前面描述的情况,一个班级学生井然有序地回答了概念与性质,而直接发问的另一个班,学生就糊里糊涂地“探究”起来,最终还是茫然也没个确切的说法. 反思一下: 可谓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了,依学生的能力回答这样科学性的问题怎么会不感到吃力? 若教师加上梯度、广度适当的四边形流程图复习问题,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思维明晰了.

4. 学生 “从众 ”心理的简单思想 “ 作怪 ”, 懒于挖掘 , 懒于深究,可谓创新思维意识淡漠,能力缺失. 因传统教学使学生形成了因果必然、结构严谨、循序渐进的经典问题解决模式,思维囿于固有的定式之内,养成唯书、唯师的惰性心态,从而导致课堂学生“忽略”教师“深意”现象的发生. 如:在针对中考做综合性复习时, 教师所给出的例题与习题偶有差异时,好多学生是选择放弃,这种学生“忽略”老师的现象其实屡有发生. 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知识不足的体现,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好多时候在玩“忽略”. 教师不得不重视这一现象.

三、如何防止“忽略”

教学中的“忽略”现象,如果不作为问题提出来,可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无意的情况下发生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避免性,实则不然. 偶然性的“忽略”现象其实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必然反映,所以,要想避免“忽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改革“教”与“学”的传统观念和教学方法.

1. 转 变传统 “应试 ”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使得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只有按预设的教学程序,创设稳定、规范、整齐划一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过程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圆满”的结束,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如果因学生的思维超出了预期的深入性或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而延滞了后续的教学任务, 就被认为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如此一味地追求教学的“严谨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其结果教与学的相互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也就不可能辨析歧义、接受质疑、捕捉灵感,“忽略”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的“教大于学”的教学方法,重视问题性教学,重视感悟学习,使“学大于教”,精心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

(1)要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自由 、合作的教学气氛.师生一起进入问题情景,彼此之间建立一种积极平等的协作关系,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使课堂充满智慧,并且不论正确与否,都要进行必要的讨论,给予适当的评价,好的加以肯定并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创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抓不住问题要点的学生要主动、妥善地加以引导,不惜时地在问题关键处给予点拨,帮助其理清思路;对于出现不当或错误的学生,不能轻视或讥讽嘲笑,抑或置之不理,要采取尊重和鼓励的态度,以保护其思维的积极性.

(2)要科学设置问题 ,使问题具有 :

1主题指向性. 也就是说问题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才能集中精力主动地思考问题,不会因为漫无目标的思维或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影响和分散精力.

2广阔开放性. 明确了问题的主题性以后, 问题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的设计、开放的思路,甚至开放的结论)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打破其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促使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把问题理解得更全面,掌握得更牢固,运用时才会更灵活.

3难易适度性. 问题的适度性极为重要, 前面谈过问题起点过低或难度过高, 都容易导致忽略现象的发生. 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低难度问题可考虑合并提出,高难度问题则进行层次分析,按照思维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设置问题,前为后做铺垫,后为前做深化,引导学生逐步解决目标问题.

4内外延伸性. 延伸性是指所预设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又适当蕴含着潜在的与当前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的空间,创设一种意犹未尽的学习环境,使课堂问题具有延伸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循着课堂设计的问题线索去进行课外的学习和思考, 以增加自主思维的时间和机会,也可以适当预防“忽略”现象的发生.

(3) 要巧妙灵活地引导 “ 探究 ”,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在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处, 教师不能急于点破,在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自主参与中感悟问题,获取知识,体验成功,从而进一步调动其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积极性.

3. 着力培养学生自身的质疑意识和能力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要防止学生方面的“忽略”因素,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使其勤于向自我惰性挑战,勇于向从众心理挑战,敢于向老师、教材的权威性挑战,从而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思维具有主动性、创新性,以减少“忽略”简化现象的发生.

剖析教学提高实效 篇11

针对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新课改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倡导研究学习、合作学习.但推进课改以来,因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不足,或拿捏得不准,导致课堂教学走调变味的现象也存在.为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教师不敢讲,就让学生讲;为了强调互动交流,“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为了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评讲例题前先让学生研究一番,讨论一番.这种只追求形式的课改,使得课堂教学华而不实,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课堂,反思课改,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教学中,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课改向教师提出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把准课堂教学整体规划之后,还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包括细节安排的目的,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教学细节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一旦出现预设和生成不一致时该怎么办,还应注意哪些策略和方法;细节间该如何连贯等.思之越细,备课越充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一、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情境的设计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数学教学不只是单一的运算和推理,而是变得精彩而鲜活.

在“有序数对”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PPT出示情境:“帮帮老师,老师刚刚接触同学们,还叫不出同学们的名字,但老师想提问同学们,老师应怎么办?”

学生1举手回答:“老师,可指着那位同学,请他(她)回答问题.”

“谢谢.不过,有点欠礼貌,”我说.

学生2说:“老师,你可以轻轻地踱到这位同学身边,请他(她)回答问题.”

“谢谢.这是老师常用的方法,但花时较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每位同学都有座位号,叫座位号,便可以叫到这位同学.”学生3说.

“老师连同学们的名字都不知道,怎知道座位号?”我说.

学生3站起来补充说:“按照座位,从第一组的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组最后一位同学,给每位学生编一个号,叫座位号,便可以找到这位同学.”

“这是一种办法,但我不能说这是一种好办法.因有的同学座位号太大,老师想点这位同学,首先要数数.同学们也要心数,看是否点到自己,花时也可能较长,”我进一步提示:“能否通过行列来较好地准确定这位同学?”

学生沉默,我让学生讨论,学生4举手回答:“第一行第一列为11,第二行第1列为21,第6行第2列为62,以此类推,可以很快找到这位同学.”

“谢谢你的帮忙,请坐.”我边板书,边讲解:“运用两个数字定位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但避免与11混淆,需要在中间加一个逗号即‘1,1.为了强调这两个数一起来定位这位同学,还需要加一括号,即(1,1).”

我继续板书追问:“那(1,2)是哪位同学?”

学生面面相觑,有的指指点点,“(1,2)”同学站了起来说:“我在这儿.”全班同学大笑.我也笑着说:“请坐.那(2,1)是哪位同学?”

“我在这里,”“(2,1)”同学立即站起来说.

“(2,1)和(1,2)定位同学是否相同?”

“不同,”学生很整齐地回答.

“用两个数来定位一个同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出三点:(1)需用逗号隔开;(2)需用括号;(3)顺序不能颠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序数对.”我立即板书“有序数对”.

在“有序数对”的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不仅激活了课堂,促进学生去思考讨论,强化了学生对有序数对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利用问题开放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精讲精练,确保神聚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现在的课堂,教师开始不敢多讲了,或者也得“先学后教”.就算是例题,首先得让学生自学几分钟(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接着找一个学生上台演示讲解.如果这位学生讲得不够全面时,再找另一个学生补充(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分组点评,总结解题方法.折腾了许久,才算完成一道例题目的教学.如果整节课、节节课都如此,导致“中差生看热闹”,课堂教学实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课堂教学并不反对教师讲.只要教师讲得精、讲得准、讲得精彩,学生听得清、听得明、听得愉快,势必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必须讲得精,学生也要练得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策略,确定讲练的内容,预算讲练的时间,讲时不拖泥带水,练时有的放矢,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就拿《分式方程》的教学来说,“什么是分式方程”及“解分式方程中去分母和验根”需要讲.“判断分式方程”和“解分式方程”需要练.但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研究题目的广度、难度、梯度及题量,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启发点拨,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过程,体验问题解决后的快乐.

因此,推进课改,一定要摆脱形式主义的纠结,绝不可为了强调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制约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相反,教师应认真领会课改的精髓,将课改理念渗透到我们的课堂讲练之中.在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堂课能侧重于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众多的课堂教学凝成合力,那是一个了不得的举措.

三、互动交流,调配课堂

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心对心的交流,借“质疑启思,问题导学,提问互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驾驭课堂,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分式方程的去分母的教学.

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去分母”的教学中,在明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查阅、尝试和讨论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借助巡堂,及时了解情况,亮出难点及易错问题,点拨引导或评讲强化.这不仅能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取过程,体会到问题解决时的快乐.因此应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为课堂增色,使课堂活跃,让课堂高效.

互动因教学情境而生,绝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片面追求互动形式,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学中讨论活动的设立,教师应预先考虑到“研究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如何诱发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切入点和核心在哪里”“怎样不让学生讨论重心发生偏移”.思之越细,考虑越充分,课堂教学的可操控性越强,互动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反思诊断,对症下药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但精心预设又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时科学诊断,灵活应对,对症下药.

反思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可谓司空见惯了,甚至许多学校将它作为一个常规工作来抓,但真正能将反思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师少之又少.好教师也要借助作业批改和师生交流了解学情,针对问题,谋求对策,部署下一步教学.

就拿几何教学来说,几何学习要求具有缜密的思维.初中生初学几何畏难情绪严重,学习信心不足.教师放慢了教学进度和语速,但课堂小测仍然不理想,我百思不得其解.与学生谈心时,无意中得知许多学生因不会书写证明过程而出错.于是我安排“几何证明书写”训练.每评讲一道几何题,我严格板书,紧接着擦去板书,让学生书写教师刚擦去的证明过程.借巡视课堂,或个别辅导,或统一强调,或交换互查,给予纠正.等到学生证明书写格式规范,证明条理清晰,以后的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五、评价激励,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少不了师生互动,少不了科学评价.评价用得好,用得妙,不但可提高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风趣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评价落入俗套的还不少,评价过于偏激也尚存.这样不切合实际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学生反感.

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态度要真诚、中肯,语言要新颖、独特、幽默、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

(责任编辑黄桂坚)

三、互动交流,调配课堂

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心对心的交流,借“质疑启思,问题导学,提问互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驾驭课堂,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分式方程的去分母的教学.

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去分母”的教学中,在明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查阅、尝试和讨论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借助巡堂,及时了解情况,亮出难点及易错问题,点拨引导或评讲强化.这不仅能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取过程,体会到问题解决时的快乐.因此应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为课堂增色,使课堂活跃,让课堂高效.

互动因教学情境而生,绝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片面追求互动形式,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学中讨论活动的设立,教师应预先考虑到“研究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如何诱发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切入点和核心在哪里”“怎样不让学生讨论重心发生偏移”.思之越细,考虑越充分,课堂教学的可操控性越强,互动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反思诊断,对症下药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但精心预设又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时科学诊断,灵活应对,对症下药.

反思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可谓司空见惯了,甚至许多学校将它作为一个常规工作来抓,但真正能将反思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师少之又少.好教师也要借助作业批改和师生交流了解学情,针对问题,谋求对策,部署下一步教学.

就拿几何教学来说,几何学习要求具有缜密的思维.初中生初学几何畏难情绪严重,学习信心不足.教师放慢了教学进度和语速,但课堂小测仍然不理想,我百思不得其解.与学生谈心时,无意中得知许多学生因不会书写证明过程而出错.于是我安排“几何证明书写”训练.每评讲一道几何题,我严格板书,紧接着擦去板书,让学生书写教师刚擦去的证明过程.借巡视课堂,或个别辅导,或统一强调,或交换互查,给予纠正.等到学生证明书写格式规范,证明条理清晰,以后的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五、评价激励,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少不了师生互动,少不了科学评价.评价用得好,用得妙,不但可提高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风趣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评价落入俗套的还不少,评价过于偏激也尚存.这样不切合实际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学生反感.

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态度要真诚、中肯,语言要新颖、独特、幽默、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

(责任编辑黄桂坚)

三、互动交流,调配课堂

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心对心的交流,借“质疑启思,问题导学,提问互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驾驭课堂,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分式方程的去分母的教学.

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去分母”的教学中,在明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查阅、尝试和讨论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借助巡堂,及时了解情况,亮出难点及易错问题,点拨引导或评讲强化.这不仅能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取过程,体会到问题解决时的快乐.因此应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为课堂增色,使课堂活跃,让课堂高效.

互动因教学情境而生,绝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片面追求互动形式,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学中讨论活动的设立,教师应预先考虑到“研究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如何诱发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切入点和核心在哪里”“怎样不让学生讨论重心发生偏移”.思之越细,考虑越充分,课堂教学的可操控性越强,互动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反思诊断,对症下药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但精心预设又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时科学诊断,灵活应对,对症下药.

反思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可谓司空见惯了,甚至许多学校将它作为一个常规工作来抓,但真正能将反思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师少之又少.好教师也要借助作业批改和师生交流了解学情,针对问题,谋求对策,部署下一步教学.

就拿几何教学来说,几何学习要求具有缜密的思维.初中生初学几何畏难情绪严重,学习信心不足.教师放慢了教学进度和语速,但课堂小测仍然不理想,我百思不得其解.与学生谈心时,无意中得知许多学生因不会书写证明过程而出错.于是我安排“几何证明书写”训练.每评讲一道几何题,我严格板书,紧接着擦去板书,让学生书写教师刚擦去的证明过程.借巡视课堂,或个别辅导,或统一强调,或交换互查,给予纠正.等到学生证明书写格式规范,证明条理清晰,以后的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五、评价激励,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少不了师生互动,少不了科学评价.评价用得好,用得妙,不但可提高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风趣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评价落入俗套的还不少,评价过于偏激也尚存.这样不切合实际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学生反感.

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态度要真诚、中肯,语言要新颖、独特、幽默、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12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与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可以进行整合教学。

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辛亥革命”一课中, 课文主要叙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 重点阐述了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 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选修Ⅱ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中的第四课“近代中国创制民主制度的斗争”中对《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的表述更为完整。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在第一次授课时就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专题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要介绍英法美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各国代议制的政体形式和内容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选修Ⅱ专题二中的“实现民主的政治构建”和“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以及专题三的“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曲折的民主之路”等内容, 对英法美等国民主制度确立的艰难过程及其内容和评价进行知识整合, 以求达到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二、必修课各模块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与必修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可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如下图所示:

三个必修模块分别以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为主题, 因此, 三个必修模块的整合必须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建构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 保证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完整而深刻。

三、必修课内部专题之间的整合

同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可以进行比较性教学:比如, 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可以联系起来整合教学。不同时期的同一问题, 进行启发性教学:比如, 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亦可以联系起来整合教学。

四、专题内课与课之间的整合

比如, 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四课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可以合并三、四课, 以朝代为时间顺序, 以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 理清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认识其历史作用。又如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也有四课:1.民主政治的摇篮;2.卓尔不群的雅典;3.罗马人的法律, 教学中可以合并1、2课, 以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特点、优越性与局限性为核心内容, 深刻认识此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五、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比如人民版必修Ⅱ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 教材有三部分内容: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文明的链接。在教学中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及实际教学需要, 可对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 即文明的链接、文明链接的影响和文明链接中的中国。其中文明链接的原因, 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虽然课标没有提及, 但对分析文明链接的影响非常重要, 当予以补充;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课标要求学生掌握, 但教材中没有提及予以补充, 文明链接的影响一目是教材重点阐述的内容, 是本课的重点, 但教材叙述得比较散, 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提升, 补充材料, 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这样几个角度入手, 对文明链接的影响进行分析, 使结论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关于文明链接中的中国一目是补充的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增加有效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而教材中原有的分散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则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其他予以淡化。

六、本学科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必修Ⅰ中多次涉及到的国体、政体、法律和必修Ⅱ中涉及到产权制度、股份制、外向型经济概念知识, 主要是政治学科的学习内容, 耕作技术、大河流域、气候、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地缘等概念知识, 主要是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必修三文化史专题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 游刃有余地驾驭文化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 还应有深厚的国学基础, 较强的哲学思辨能力, 文学、音乐、美术的欣赏鉴别能力, 一定的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知识……面对这种情况则需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与合作, 争取相关学科的支援。

七、参照其他版本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课标对必修Ⅰ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 都包含有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 体现了17、18世纪的英国议会权力逐渐增强并凌驾于国王之上, 形成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过程, 但是不同的是人民版、人教版的教材叙述重过程、轻结论, 尤其是人民版在叙述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之后, 还介绍了19世纪议会与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岳麓版和大象版则两者并重, 尤其是大象版还专门设立一个课题为“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些内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可以相互参照, 取长补短,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不论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都必须以课标为指导, 切不可为了追求内容的有趣、形式的鲜活而背弃课标的要求和精神。

八、正确处理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

搞好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 理想化状态应是在系统地学习通史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史的学习。初中历史新课程虽然是通史体例, 但新课程对初中历史的要求大大降低了, 基础知识大量减少, 知识体系弱化, 使得进入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和许多至关重要的起铺垫作用的知识内容严重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研究比较,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 及时查漏补缺, 补充高中新课程学习必需的背景知识, 随时梳理通史结构, 构建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下一篇:文体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