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精选11篇)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1
拓宽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实效
——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探讨
浙江省东阳中学 张华伟
【内容提要】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途径。但从高中教育总体情况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主要阐述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如何联系学校实际,拓宽教学内容,以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兴趣小组
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只有全面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迎接世界的挑战,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正是适应上述形势,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需要;是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代新人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
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我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劳技课,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把基础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引入学校的课程中,并通过劳技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教学总体实践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亟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学内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出《劳动技术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以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效。
一、拓宽劳技课堂,扩展学科教育外延。
开发校本课程,拓宽劳动技术教育课堂内容。现阶段普通高中以选用省教育厅教研室2000年组织编写并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安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浙江省 全日制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教材(试用)为主,其中高一年级学习《识图与制图》,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作图方法和技巧。高二年级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要求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电子器件、简单焊接技术、应用电路的制作、无线电技术等。高三年级学习《电机与家用电器》或《摄影与摄像》,要求学生了解电工操作基础、电动机、电动器具、制冷器具、电热器具等。但许多学校只在高一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一味在课堂内讲授让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枯燥的《识图与制图》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我校劳技教研组根据实际辅之以富有特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建筑文化〉这一校本教材颇受欢迎,世界建筑发展简史、著名建筑赏析、高层建筑发展趋势、高层之忧、东阳古建筑特色等课程,拓宽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校劳动技术教研组设计了一系列研究性课题,以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市旅游业与交通状况之间的联系、东门菜场塑料袋(竹篮子)使用情况的调查、农村摩托车与环境污染、河道水污染与综合治理的设想、东阳与义乌两市经济互补性研究、电脑制图与手绘制图的得失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劳动技术课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技能训练、促进全面发展。
把实施劳技教育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造发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实劳技教育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技能,扩展劳技教育的内涵,使劳技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能使学生既动手又支脑,克服劳技课过多地强调学习技能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其次,把创造发明活动引入到劳技教育中,可以解决开展创造发明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劳技课在课时、场地、师资和经费上为创造发明活动进入课堂提供了保证。同时可以在劳技课的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践表明,创造发明活动和劳技教育既有特殊性,2 又有互补性,两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劳动技术课重在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训练,根据兄弟学校经验,劳动技术教学应强化以“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结合我校每年五月份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东阳市中小学校文化艺术节活动,学校劳技教研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大胆思维、设计模型、创造作品,以提高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三小”作品创作氛围。每年还开展科技小论文评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保证学生创作作品的需要,学校近几年不断完善劳技实验室,建立了标准劳技操作教室,添置了制图工具、摄影摄像工具、电器设备,用于学生课堂制图、电子焊接技术训练、家用电器维修、摄影摄像等实际操作。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劳技教师经常上网搜寻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这样“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得以顺利开展、质量得以保证。
开展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兴趣活动,劳动技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学段,与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都有联系,在“重在探索、乐于研究”的活动宗旨指导下,学生不断的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利用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场所。
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我市“东磁集团”、“康裕集团”等一大批现代高新科技实验园区。让学生了解磁性材料及我市医药化工等各行业的发展史和大型优秀企业的创业史;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企业现代化的生产操作流程;让学生思考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产品不断创新的竞争,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不断创新的竞争。如何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操作工具创新,科技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作为建筑之乡,我市有着多家国家大型建筑集团,联系高一阶段〈识图与制图〉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树立起标准化的概念,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国家标准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灌输这一思想的同时,让学生走进这些企业,参观标化管理工程,开展“体验建筑工人生活”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感受标准化管理的严格要求,树立 学习劳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内,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把实施劳技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
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2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不仅包括如实验室用房和实验设备等的硬件建设, 同时还应包括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内容等的软件建设。近年来随着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 实验室建设从硬件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实验室的利用率却不高。原因除了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之外, 主要是因为实验过程大都属于观摩性质, 好多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课外, 多数实验室大门紧闭, 未能实现资源共享, 造成实验室资源浪费。围绕这些弊端, 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1 实验室面向学生全方位开放, 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程度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条件, 在正常实验教学之外, 向学生全方位的开放实验室, 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为了能够做的更好, 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1) 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提前对实验的时间、空间、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教师等进行选择和预约, 待管理员确认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同时对实验室开放及教学过程进行即时监控, 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室开放质量。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使得学生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及实验项目的限制, 给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也使实验室开放有了实质性内容和可操作性。即可以大大缓解实验课上学生人数多而实验仪器配套数少的矛盾。也可以通过扩大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缓解实验仪器购置经费短缺的压力。
1.2 丰富实验内容, 改善实验形式
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积极性和自主性, 大胆删除或者合并演示性的传统实验, 努力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探究性、创新性实验, 使所开设的实验切实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是指学生可以通过组合基本实验内容成为综合性内容的实验项目, 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设计性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 要求学生参照实验设计任务书, 依据科研和工程设计程序, 自己查找实验资料, 选择最佳实验方案和实验设备, 确定实验步骤, 独立操作并综合分析实验结果, 提交严谨的实验研究报告。 (2) 学生经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训练, 不仅可以帮助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同时, 可以创新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法, 锻炼实验研究能力,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真演实练场所和机会, 对帮助学生吸收、消化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是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实践教学基地从教学内容上来分, 可分为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实训基地主要承担非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毕业设计等, 实习基地主要承担如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部分课程的见习等。从地域范围来分, 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 充分利用和统筹学校的有限资源, 使实训基地建设紧密围绕专业培养方案, 让学生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等实践环节的训练真正得到稳定、流畅、有效地运行。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是校内实践教学场所的扩展和延伸。有些实践教学 (如生产实习) 其自身性质决定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自动手, 通过这种训练, 学生才能进入角色, 获得真实感受。但因财力和场所的限制, 一般院校无法提供这样的实践场所, 所以很有必要利用自身优势和关系建立自己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以方便完成这些实践教学工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不仅可以保障和延伸学校的实践教学, 深层次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且是学校与社会进行深度合作的一种平台和触发点。通过学生实习, 对企业也是一种宣传, 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3 改革毕业设计内容和形式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校应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保证毕业设计取得最佳效果。为此, 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3.1 端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毕业设计前的思想动员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 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重视毕业设计, 才能调动起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比较 (下转第68页) (上接第45页) 大的情况下, 毕业设计阶段多数学生处于毕业前的心理浮躁阶段, 或忙着找工作, 或准备研究生复试, 或四处奔波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总之, 难以静下心来全神心的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来。为此, 指导教师可以提前下达毕业设计题目, 如大四第一学期中以后就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寒假时间进行调研和搜集资料, 使学生提前有个毕业设计的思想准备, 便于及早进入毕业设计的心理状态。
3.2 重视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指导教师应给学生多提供一些能够“实弹演习”、联系生产实际或科研任务的题目, 特别是与地方经济或地方企业联系紧密的题目。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坚持实战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原则, 尽量减少或取消模拟工程训练式或虚拟式的“假题目”。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企业的技术攻关课题、质量攻关课题或技术改造课题分解出子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 (3)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意向, 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 或到就业意向单位参加他们的设计, 并由单位有资历的工程师或高工指导完成。这样,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 真正得到一次贴近企业现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训练,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3.3 完善毕业设计监督和管理
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应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毕业设计流程规范化跟踪管理制度。 (4) 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必要的组织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能指导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规范化的毕业设计管理, 约束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致使之中投入精力, 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 强化课外实践活动
大学期间,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如参加校内的辩论赛、实践技能大赛、科技竞赛、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 校外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普宣传、公益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等。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开阔学生的眼界, 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个兴发展、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发觉自己已形成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进而为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束语
高等工程院校尤其是应用型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拓宽实践教学范畴,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充分保证实践教学时间, 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自身条件,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性化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使毕业生趋向于“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盖功琪, 宋国利.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5) :162-164.
[2]黄志坚编著.工程技术基本规律与方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3]宋守许等.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调查及其结果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8-22.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解题思路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79-0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并不是培养“应试机器”、教学生如何解对题算对数,而是应该积极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开阔的数学视野,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数学训练,培养兴趣,获得快乐,真正认识和热爱数学科学。上述思想落实到数学课堂上,非常有效和便于实施的方法就是充分引导学生采用多个思路解题,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思考空间。这样能够积极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也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懒于动脑、缺乏创造动力、总想直接套用公式,在面临没有公式可套或者需要自己推演“公式”的问题时茫然四顾、束手无策的现象,同样也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他人学习,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拓宽解题思路,是数学科学发展的内在必然,其教育价值集中体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源于问题情境规定性而其开发过程不能自动化。向学生介绍解题的多个思路,就是介绍数学的自然发展状态,是与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相符的。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本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加工的必要过程。解题方法多样化之于学生对构造性数学的认识和潜能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在拓宽数学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在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过程中,学生更能达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切身体验。下面从授课内容、方法、进度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教学内容设计重在科学合理
受限于身心发育原因,不同年级学生在拓宽数学解题思路上存在着差异,这在小学阶段尤其显著。这就启示我们,要在数学课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侧重点,合理安排单纯算法多样化、数与代数领域基本数量关系多重组合、几何领域基本数量关系多重组合三个维度的教学重点和强化训练量。以五六年级教学为例详细说明。计算技能的培养应放重点在四年级及以前,五六年级不再适宜以基本算术运算技能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任务;五六年级宜以代数和几何发展为要务。这是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基本算术运算,如果仍然以计算方面的训练强化作为重点,那么仅能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为精准和熟练,而错失了代数和几何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实在是一定程度上的摧残和浪费。如果能够将精力放在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内化、整体建构和对学习自我反思能力,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教育引导方法重在培树能力
一是要加强学生综合建构能力培养。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教学应该既着眼于学生对多种解决方法的开发(“量”的追求),还应该着眼于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综合建构(“质”的追求),但不应该单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某一个聚敛的解决方法上为唯一目的、而只要求掌握这个解决方法,还要关注促进学生构建对多种解决方法的认知结构。二是要基于问题情境的规定性来开发不同的解题思路。只有注重基于问题情境的规定性来开发不同的解决方法、摒弃只见“算法多样而思维重复”的做法,才能真正发挥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教学的应有价值。三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多种解题思路。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自顾自表演式地罗列问题的众多解决方法,却不注重启发学生能动地选择、批评、加工和改造己有解决方法进而开发出新的解决方法,就会滑向“强行灌输”或者题海的路线,不只学生只能囫囵吞枣、被动接受,甚至还会招致学生对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反感和抵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体验开发解题的多个思路,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强行灌输,才能让学生在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教学中得到创造力方面的锻炼。四是要重视开发新方法的过程和对多种解题思路的认识。课堂上应该借助学生开发新解决方法的过程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发展的“质”与“量”的双赢,既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借鉴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善于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促进自己能力的增长,又引导学生自觉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解释、提炼、构建关于多种解决方法的整体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在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方面的努力,应该定位于基于问题情境开发不同解决方法的过程,不能求全、要求学生开发出所有的解决方法来。但还应该注意,对学生在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方面的发展要主动促进,而不是放任自流或者“只做不求收获”、让学生仅仅作为“旁观者”听听、持一种“事不关己”态度而不往心上去。否则,就会导致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教学的低效和巨大的浪费。
三、课程进度安排重在循序渐进
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达到拓宽数学解题思路发展的最高发展水平。因此,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课程设计者和教师应该有一个关于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教学的全局视野,即具有对拓宽数学解题思路及其教学的一定的理性认识,既对学生实现拓宽数学解题思路的“难度”有充分的估计、又要适当引导学生和提供适当的锻炼机会,注意因材施教的问题;既不能一味贪多求全、过分拔高要求,要求学生人人都能用多个思路解决给定的数学问题、统一实现解决方法多样化、掌握同一数学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法组成的全集;又不能压抑那些学有余力、本该能够达到更高(或最高)水平的学生的发展;拓宽数学解题思路教学不应片面追求问题的难度、深度、解题的技巧。
拓宽解题思路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促进学生对所获得的多种解决方法进行综合建构,使学生在基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多向思维、多角度思考,从而拓宽视野,开发数学思维,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岩. 变式训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49-50.
[2]王胜林. 一道奥林匹克赛题的多解与思考[J]. 数学教学, 2007,(5): 48-5.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4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学生在今天学到的知识可能没过几个月就已经可以说是“过时”的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设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情景式”教学是通过设计一些情景和景象,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任务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任务的“情景式”教学的好处有:
一、情景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便于教师更好的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情景创设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思维。
三、情景创设中设定的任务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情景创设教学也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通过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虽然电脑发展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乐于动手勤于实践,通过自己的动脑与实践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获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设计“情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创新能力。采用“情景式”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启发性的“情景”教学
教学“情景”的设计首先必须展现生动的实例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是“情景”教学的首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画画都很感兴趣,不管是在家里、幼儿园还是在小学,只要一有空孩子们就喜欢拿出画笔,在纸上画下美丽的图案以及他们美好的.愿望。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教学生使用绘图工具软件之前,首先可以展示一些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学生受到启发后啧啧称赞。由此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不但画出了电脑、房子、汽车、机器人、动物等图案,还画出了一些超出了人们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强烈,可以通过word和powerpoint软件来展现自己所学过的内容,然后运用到班级的小报以及其他学科的小报设计中。其他更多的“情景”可以有:保护生态环境篇,画完整的树;国旗在我心,镌刻着孩子的爱国热情;“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出现,教室里洋溢着欢快的音乐……,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选择好合适的“情景”
情景式教学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组织课堂教学和情景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以及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小学阶段1-5年级的学生在接受知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方面显然是不同的。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各方面都还不适应学校环境,动手动脑能力差,刚刚接受各方面知识教育,语文学习也是简单汉字和汉语拼音,如果让他们直接学习各种计算机软件操作和文字输入会很困难。针对1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和基础知识差的特点,我只是让他们学会开机和关机操作步骤,鼠标的四种使用方法,熟悉键盘键位等,在课堂上也只是让他们“玩”计算机上的各种专业游戏,通过“玩”来达到熟练使用操作计算机鼠标和键盘的目的。因此他们的任务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开机、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但对于教3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能只让他们玩计算机游戏了,应根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选择合适的情景给他们布置任务。如:在学习画图时让学生在画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让他们把所画的图片做成“桌布”,但我不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把画放在“桌面”上,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尝试。5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动手动脑能力相应增强,求知欲旺盛,可以适当引入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既达到了教学要求也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精心安排好“情景”
“情景式”教学要注意分解重点和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安排情景教学时要考虑情景的教学对应内容、包含知识点的含量和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情景”中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是连贯的但有时也有不连贯的。一开始先让学生大致了解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最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及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例如:在学习文件的“保存”功能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在这个阶段中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和“另存为”的概念,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文件“保存”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再介绍“另存为”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入“文件夹”的概念,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另存为”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四)、“情景”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情景”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教导学生领会思想和培养能力的方法要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要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能是教师手把手地教,要让学生主动的积极思考,通过任务分析,提出问题,然后在软件环境中自己去探索。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中,驱动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主动性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有利于学生将原有知识库中相关的知识再现出来,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我尝试着将课前准备好的任务实例贺卡,在一上课就呈现给学生,学生们被屏幕上漂亮的贺卡所吸引,动手实践的强烈欲望一下子就激发起来。由于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使得文本框、图片的修饰、艺术字的处理等知识点的学习迎刃而解。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得整节课的教学不是在被动灌输中进行的,而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的。由此学生的兴趣变得非常高,每个学生都自愿利用休息的时间学习,“加班加点”来制作他们的作品。
(五)、通过情景教学的效果产生新的任务
每一个情景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产生新的任务。当学生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本保存;怎样打印以及怎样在文章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情景任务的相继完成,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不再望而生畏,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更多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六)、利用新任务维持积极性进行再学习
新任务提出以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了,老问题应由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需要师生通过共同的探索解决。新的任务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得到了解决,在解决新任务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周而复始进行不断的深入学习。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后有了成就感,就成为了他们再学习的动力源泉,从而能够使学生渐渐地形成自我探索的习惯。在开始学习一种全新的内容时,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就会对学习的内容逐渐感到无聊,而且会想去接触后续的更新的东西。比如学习word软件中对格式的编辑这部分内容时,刚开始时学生对文字的字体、颜色、字号及图片、表格的插入等操作会觉得很有趣,各个功能都想试一试。但等他们都学会了之后,这种热情也很快随之消失了。为了维持他们的再学习的动力,在接下来的后续课程中,我每次课都布置一个新任务,如写一份邀请函、作一张“六一”节目表或制作一张贺卡等,让学生每节课都有自己制作的作品来巩固已学的知识。我再把学生的好作品收集起来并进行展示,还让学生把他们的作品用电子邮件方式发给我,这样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保持了学生再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让他们涉及到了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的新学习内容。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5
初中地理是针对初中生也就是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对此知识了解不多,而且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所以通过评价来教学效果应该比较好。
就如何评价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通过其他老师听课,对课程做出评价,评价主要包括讲课内容、讲课方法、作业布置、学生接受状况等做出评价。
2、通过上课后,找部分学生听听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评价主要是教师讲课内容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另外作业是否会做,再就是其他方面比如语速、语调、板书等方面。
3、教师自我评价,评价上课内容讲解清晰程度,难点是否易化,重点是否突出,作业是否合理,学生掌握等。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实效 篇6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逐渐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由“注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知识也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探究。当前教师主要应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着手,以提高课堂实效为切入点,通过情趣导入,巧设问题,精读细品,激疑讨论,总结升华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课堂结构
兴趣
能力培养
思维创新
情感发展
作 者: 李海春 职 务: 教 师 电 话: *** 邮 编: 165416 单 位: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宜里中心小学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逐渐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由“注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知识也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探究。结合新课程语文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实践,本人认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讲好引言,以情激趣,激发入课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否使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程度,出现精彩的生成场面,激发学生的入课热情是首要环节。
在开课时,应先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学习氛围或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注意力。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句精辟的名言,一幅优美的图画,一副巧妙的对联,一首优美的乐曲,一种离奇的悬念,一则有趣的谜语都会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风娃娃》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还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了风的特点,为学生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事实证明,巧妙的导语,良好的氛围,不仅能引人入胜、情趣横生,而且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创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兼顾全体,培养自学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先要教会读书。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老师除了对较抽象,深奥的内容加以点拔讲解外,可放手让全体学生带着适宜的问题进行自读自悟。可见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是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适度适量,能以点代面,以读代讲,还要能激发每一个学生读文的兴趣和信心。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青山不老》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读文思考。(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他是在什么环境下创造这一奇迹的?(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环保的认识。题目列出之后,学生第一感觉是问题难度不大,可通过自主阅读来完成,有信心,乐于读。而(3)题又是一个时代性和现实性较强的思考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不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得以确立,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品词析句,精读重点,提高读悟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而把文本肢解得面目全非。因此,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一直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只有如此,才能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在学生自读自悟后,教师引导学生抓准文中某些关键词句进行精读细品,进而披文入情,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
例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文中“劳苦”和“简朴”两个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到字里行间去品味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这样,学生会由此一步步深入到文本之中,一步步走进总理的精神深处。自始至终,学生阅读线索清晰明朗,读悟兴致不减,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一步步提升。
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由词入文,精读细品,不仅能很好地克服学生“畏惧阅读”和“阅读倦怠”的症状,更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统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激疑讨论,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通过自读汇报后,一些学生还会对文中的内容或现象提出质疑,对此现象,老师切不可横加阻止或草草给予解答。我们可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亮出自己真实的见解,师生平等地探讨,必要时老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拔诱导。
例如在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与《酸的和甜的》这两课时,就有学生提出我们到底该不该听别人的话,这一问题时,学生都很迷茫又渴望知道答案。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思维活跃,说的有理有据。
学生的说法末必全对,但随着讨论的展开、深入,观点的陈述、完善,他们对课文的主题思想认识的越来越深,也懂得辩证地去看问题。学生在这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长知识明事理,自己教育自己。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又在交流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加强和提高。
五、做好结语,升华主题,推动情感发展
常言道:“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一堂好课的结尾也应如此,不仅要与整堂课浑然天成,还应有水到渠成之感。设计得好,有巩固知识,启迪智慧,发人深省的效果。正如袁微子老先生所说,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技巧和特长,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横生。
例如在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时,学生谈完自己的启示收获后,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示。课文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大家共勉——生活中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向命运挑战’,我要说,身体的残疾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理残疾,拂去心灵的尘埃,点燃理想之火,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课到此结束,可老师那富有激情和哲理的结语却久久地回荡在学生心间,耐人咀嚼,令人回味。这就显示了课堂结语的艺术魅力。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 篇7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 情境的创设, 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情境的启发、激趣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探究问题。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
恰当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取自于现实生活, 符合学生的实际, 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问题, 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 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 这样才能激发兴趣。如在讲《民主选举》这一课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竞选班长——从小学到高中, 同学们都有过多次选举班长的经历, 那么你们都经历过那些选举方式, 你们心目中班长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的实际, 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老师把同学们说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同学们去归类, 比较, 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同时, 也使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克服了枯燥感。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探究性
探究始于问题, 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生动思考问题, 探求新知。如在讲《企业经营》一课时, 笔者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三鹿奶粉事件”——“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集团。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然而, 2008年8月被查出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 原因是收奶贩子在原奶收上来后, 为了牟取暴利, 增加重量和质量, 在原奶中增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 三聚氰胺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截止9月12日, 各地向卫生部报告泌尿系统结石病患儿432例。一时间各地经销商纷纷退货, 三鹿集团信誉丧失, 2009年2月三鹿宣告破产。”让学生讨论三鹿集团兴衰的原因?三鹿的破产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关注现实。
四、教学情境创设应有启发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 要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 激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学, 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实效”。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 笔者展示了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消费现象:追星现象、生日聚会场景、手机的使用现象、压岁钱如何支配等情境, 让学生去分析、评判, 去鉴别, 从而明白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可取的, 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教学情境创设也要鼓励学生的参与
重视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实效 篇8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时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例如,笔者在讲等差数列求和时,给学生介绍德国数学家高斯9岁时是如何计算从1加到100的,讲等比数列求和时,引用古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能动手去做的问题情景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也为在新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概念教学
笔者常给学生讲的一句话:学好数学重在理解概念,学不好数学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对概念理解模糊,如解方程时,当化简出现形如O·x=0这样的式子时,有些学生仍按一般解法,将系数化为1,得x=0/0=0这样的结果;有些学生注意到0不能作分母,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又不知道咋办,这些都是对“方程的解”的概念不理解造成的,若明确“方程的解就是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不难得到一切实数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笔者常借助身边的例子加以说明,如简易逻辑中的充要条件就是一个重要而又抽象的概念,因为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理知识,于是笔者就举了“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来说明:没有你妈就没有你,但是有了你妈也未必有你,所以“有你妈”是“有你”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学生在开心、亲切的感受中明白了必要非充分条件的含义,再如讲立体几何时,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总感觉抽象难懂,于是笔者就地取材,粉笔、铅笔、书本、粉笔盒、灯管、桌子、门和墙都成了我的教具,在这些实物的比划下,学生对空间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课堂教学不单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虽然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数学知识会渐渐淡忘,但那种铭刻在心头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永存,并将长期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技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很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如在解决“恒成立”问题时,通常要转化为“最值”问题,但该问题比较抽象难懂,于是笔者又举了很浅显的例子:“我们班的同学身高是否都在一米五以上?谁能很快回答我?”学生很快想到了只需测量最低个头的同学的身高即可,我因势利导,学生恍然大悟,不但领悟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知道类比推理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自然的,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这两年笔者一直带高三,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讲更多的解题方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基本上是自己唱独角戏,有时一道题归纳好几种解法,可考试时学生连讲过的题都做不出来,于是,笔者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在一次习题课上,把问题先交给学生,学生充分思考后,笔者让有思路的学生站起来给其他同学讲解,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结果一道题讲出了好几种解法,有的方法妙不可言,连我都没想到,看来笔者平时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虽然那节课少讲了两道题,可讲过的题学生都接受了,教学效果相当好,实践证明,只有了解学生是如何学数学,才能更好地教数学,要了解学生如何学数学,就要大胆放手,营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五、帮助学生及时归纳整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一堂堂数学课累积起来的,因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和片面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知识链条的断裂现象,因此,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后,需要对所学知识理出纲目,记住轮廓,列出重点,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统,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同时,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9
(四年级组)
听了韦教师的课,她那清晰的教学环节,娴熟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设计令我们四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受益匪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仔细品味韦老师这节课,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将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精神熏陶融为一体,教与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的确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双边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这节课,韦老师能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关注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开课时,先进行复习导入“提灯女神”指的是谁?接着了解南丁格尔的家庭背景,让学生找出南丁格尔遭家人反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态度,接下来过度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自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南丁格尔的那些行为令你感动?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的读书活动,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最后韦老师总结学法以及文章的写法,这样的教学反馈,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提升。
二、品词析句,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让学生体会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这就是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韦老师紧紧围绕落实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理清课文文脉络时,用了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南丁格尔的几件事:霍乱时,照顾病人;战争时,照顾伤员,回国后,创办学校;品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常常”“一间病房一间病房”等重点词语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精神,练习用“不是…..就是……”、“不仅……还……”说话,练习有感情朗读,等等,这些环节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巩固提升,循序渐进,重视语文技能训练
整节课都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知。对新进行的语文技能训练又能在已有的能力铺垫下,循序渐进,进行落实。今天所授的这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英国的富家小姐,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很难理解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在教学中,韦老师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亲近课文中的人物,理解文章,能力形成既成台阶前进,又呈螺旋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韦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教师问:“课文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等问题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维,然后在理解中,让学生感悟、练习说话,重视语文技能训练,使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不足之处:感情朗读训练不到位。虽然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教学中设计的容量太大,所以读了,但没有读出味,没有读出情。另外,朗读的形式也欠缺多样化,课堂上的几次朗读都是齐读,学生自然兴趣也不高。
用好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为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再“以本为本”,过分迷信教材,忠于教材,按教材的设计程序严格执行,去强行统一学生的思考方法。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按学生的思维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处理教材的原则和要求。
一、创造性使用主题图,架起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连接的桥梁
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还可以从主题图的呈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这样会使教材这一静态的文本变得更加鲜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使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1.灵活变通,使主题素材更有效。
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着丰富数学信息的场景,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不仅在于其呈现的方式,主题图的内容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教学理念,体现着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
哈尔滨市育英小学的刘艳丽老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了主题图。一般情况下,主题图是在导入部分呈现的。教学这节课时,刘老师将主题图运用在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上。孩子们在对主题图的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角在我们身边的呈现形式,充分感受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面判断角的过程中,刘老师再一次运用主题图,引导孩子们根据角的特征判断图中呈现的窗户部分是否形成了角。这更加充分地运用了主题图。
既然主题情境生动有趣,那么教师可以思考:主题情景图是否可以与后面的教学环节相衔接,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妙替补,使主题情境更完美。
主题图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之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供,内容应是丰富的。教师根据主题图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或将主题图替换或补充更完美,引导学生经历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的存在。这样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一般情况下,教材上的主题图是静止的,而化静为动更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感知。
“千以内数的认识”(片段)
数格子――认识计数单位:
师:每一位同学手里都有一张卡片,你知道上面有多少个格子吗?请你先估计一下,再数一数。然后汇报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1个1个地数。
生:一行有10个。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这就是10个1,10个1就是1个10。(板书:10个1是10。)
[这是一个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先估计再数一数,让他们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学生自己通过数数总结出10个1是10。]
生:竖行也是10个,10乘10等于100。
师:哦,这可是我们没有学到的内容,那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数一下。
生:10、20、30、40……
师:那么你能总结出什么?
生:10个10是100。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张纸上的格子是100个。(师收学生的卡片,边收边数。)请你们和我一起数100、200、300……(收到10张卡片,边收边展开。)这些是多少呢?谁能仿照上面的话总结一下你们的发现呢?
生:10个100是1 000。
师:一起来读一读,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 000。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从1是怎么变成1 000的。(出示课件演示。)
[通过刚刚对100整体的感知,再不断地增加格子纸的张数,让学生经历数逐渐变大的过程,让孩子形象地感知到1 000到底有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对大数不是很陌生,但他们缺少对大数整体的感知。]
3.活动体验,使主题内容更生动。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才能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哈尔滨市育英小学路林老师在“统计”这一课的主题图运用中,选择的生活场景是教师带领学生在马路口统计过往的车辆。教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考虑的是如何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统计的过程,总结统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师生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在掌握了用1个方格代表1个或2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和掌握用1个方格代表5个单位更加简便。
教师在教学时力求让主题图变“活”,让平面的静止的主题图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统计的知识来源于生活,重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观察并统计,得出各种车的数量。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用好教材还可以从主题图的呈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文本教材创造性使用,激起学生心灵与数学知识碰撞的火花
1.结构重组,使教材更具实效。
教材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载体,但是前提是要遵循着深入的研讨教材和“以生为本”的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敢于改编教材,向教材提出质疑,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扎实、有效,更加精彩。
哈尔滨市公滨小学的何欣老师就曾根据学情、教材的要求对“统计与概率”中“抛硬币”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教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遵循教材,让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在活动中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存在。然而在试教过程中何老师发现了问题,课上的操作活动难以控制,学生操作起来比较乱,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有效性。于是何老师脑中有了一种想法“把抛硬币改成了摇硬币”。像这样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是否可行呢?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何老师就找来一些孩子做抛硬币的实验。他发现孩子如果把硬币抛得过高就很难接住,抛得低硬币的面基本不动。硬币抛下来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硬币是平落到地面,有的时候四处滚动。在几次这样的实验活动后,坚定了何老师的想法“把抛改成摇”。无论是抛还是摇,其结果都是随机的,活动中学生的体验都是丰富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同时又避免了一系列不受控制的因素。这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得教学过程更有实效性。
2.挖掘内涵,用现实装点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作为学习的背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把要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学生认识加法后,教师可让学生用他们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3.拓展资源,多学科有机结合。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对如何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却较少顾及,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量关系常常感到不易理解。如果将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也可以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丰富多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数学课程资源来利用,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学习数学的材料或情境,就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突破教学框框 提高教学实效 篇11
一、突破课本的框框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多少会有些滞后。所以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材重新处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1.增删内容。及时去掉一些已经失去了时代意义的内容,增加一些新出现的信息。如“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对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在教学“利息”时应加上“利息税”的介绍,使学生及时得到新的信息。
2.重组内容。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相同或相近内容的几个知识点,根据创新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后,供学生学习研究,用节约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例如:教学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先后安排了“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法”,共三节新课及四节练习课。笔者在教学中则是直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讨论、探究、比较去得出各种不同的算法,重点关注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淡化技能的强化训练。
3.模拟内容。教材只起一个教什么、学什么的作用,具体怎样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另做处理,或根据教材内容模仿生活场景,创造运用数学的条件,或由生活问题的解决导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并不是上课就直奔主题——介绍圆的各种名称、作用,练习用圆规画圆……而是先组织一个投沙包的游戏,让学生从怎样站位才算公平的实际问题中,体验与圆相关的经验,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突破课件的框框
课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课堂教学往往是不能事先预料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如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工厂生产一批产品。甲工人独做10小时可以完成,乙工人独做15小时可以完成。如果两人同时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大部分学生这样列式计算:1÷(■+■)=6(小时)。但有一位学生说:“要求甲、乙合作完成的时间,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方法是对的。但是我从我爸爸的工厂里看到,如果工厂的生产场地比较小,甲、乙合作就会相互干扰,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要下降。这时,我们还把甲、乙独做时的工作效率简单相加,当作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的和就不正确。”此时课堂上一片哗然,授课教师也是一怔,因为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但教师并非死死地扣住课件,而是灵活处理,先是表扬该生能联系实际考虑数学问题,继而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说,从而引出了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断:
生2:前面的条件不变,在“如果两人合作”后面补上“甲、乙两人出现相互干扰,假设甲的工作效率降低20%,乙的工作效率降低10%”,问题不变。
师:这样,合作完成的时间就变了。请大家先估算一下,合作完成的时间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再列式计算。
生3: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时间就要增加,列式为1÷[■×(1-20%)+1×■(1-10%)]。
生4:这只是一种可能。我认为甲、乙两人合作,如果开展劳动竞赛,各人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那么合作的时间就会减少。
师: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请大家比较改编后的题与原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5:甲、乙合作,工作效率的和可能要发生变化。
生6:解题的方法还是不变,都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除以甲、乙合作工作效率的和,得到合作完成的时间。
以上的教学片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合作的动态过程,教师面对活生生的学生,不能“忠于自己的课件”,按“套路”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去走。在这中间,往往有多处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多处学生可以创新的时机,教师要精心呵护,悉心培植。
三、突破教学任务的框框
现在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一般一课时内的任务一节课内完成。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压堂”,二是“走过场”。第二种现象居多,其又以以下两种情况多见:一是课上重、难点的地方学生讨论时间不足,发言不充分,教师就急于下结论;二是学生在关键处、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教师不让学生争辩,而是急于裁判,使问题弄得不深不透。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推导过程耗时较多,在得出结论时,对于“0除外”没有深入透彻地让学生阐明原因,就自己下结论说“如果是0就没有意义”草草收场,结果既压制了學生思维的积极性,又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为什么0要除外)。
以上这种现象不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失去针对性。其实,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形式,而要看实质。在课堂中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得到了锻炼,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练习没有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也算完成了。如果教师教案上的内容全部上完,但学生该会的没会,该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培养,这节课的任务也不能算完成。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推荐阅读:
拓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视野10-21
挖掘网络资源 拓宽英语教学12-07
拓宽德育渠道 注重育人实效05-18
提高教学实效12-04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07-18
剖析教学提高实效10-08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06-14
提高礼仪课教学实效06-20
本色教学提高实效论文07-12
优化情境提高教学实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