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教学提高实效

2024-10-08

剖析教学提高实效(共3篇)

剖析教学提高实效 篇1

小学数学毕业班复习课要从课程标准理念出发, 引导学生通过精讲多练复习已学过的数学知识, 做到漏缺有补, 学有所得, 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 、主动地学 习 , 提高数学 复习课教 学的实效。

一、挖掘教材内涵, 把握知识体系

毕业班教师要有知识系统性的观念, 深入理解教材内涵把握小学各年级数学内容的知识体系, 明确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以及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对六个学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加以梳理、总结、归纳, 理清知识点, 分析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再次体验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形成过程。通过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以点串线, 串成线后, 又连成每一个面, 最后再结成紧密相连的网, 构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并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 避免面面俱到、机械性强化训练和“题海战术”等情况的出现。例如, 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时, 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内涵后, 对这一知识点先进行横向梳理与分析, 即从“比”到“比的意义”, 再到“比的基本性质”, 最后对“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 将一系列的点串成线, 构成一个结构严谨、紧密联系的面;接着进行纵向梳理与分析, 把“比”“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尺”串成了一条完整的线, 使之形成一个面, 最后通过横纵向总结、提升, 让学生深刻领悟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点的内涵, 有利于学生巩固和理解利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复习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举出一系列实例:1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一定, 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2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就不能成正比关系;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正比例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后, 总结了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 同时缩小, 比值不变;如果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 就不能成正比例。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 根据复习内容的信息, 建构数学知识网络, 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二、运用教学钝感, 加深体验旧知

在毕业班数学复习课堂活动中, 教师偶尔可以抱愚守拙、故意露怯, 把枯燥、抽象的小学数学知识复习活动, 设计成为生动具体地建构数学知识模型的过程。也就是说, 教师要巧用教学钝感, 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品尝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体验,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复习、归纳和总结小学数学系统化的知识, 进一步体验和探究已学的数学旧知, 同时, 让学生阐述了各自对知识的认识, 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活动中互补互惠, 暴露学生对已学知识认识的偏差, 以及掌握的弱点和错误根源, 引导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巩固数学旧知识, 实现系统化和条理化梳理,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例如,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复习之后, 学生再次体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基础, 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正方形的有关计算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教师发现了学生对“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及方法”的理解还是较模糊的, 于是提出:“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问题一出, 很多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记忆犹新, 纷纷认为可以利用图形转换, 在熟悉的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其他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此时, 教师可以巧用教学钝感:“老师对大家提出利用图形转换, 在熟悉的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基础上, 推导出其他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理解较模糊, 大家能不能先在小组学习中举例说说怎样进行推导, 再派代表上台为老师和其他同学应用实例, 说明各种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呢? ”顿时, 教师的钝感让学生有了迫切交流的愿望, 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讨论的空间。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里各抒己见, 纷纷表达对各种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推导方法的理解与感悟, 如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②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 (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 (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在教师创设钝感的复习旧知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品尝了作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乐趣, 实现了取长补短, 重新消化、理解和巩固了学过的知识, 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夯实知识基础, 注重巩固训练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发展和提高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教师要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练习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 紧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 做到举一反三, 使学生通过练习获得启发, 建构扎实的知识结构。以扎实数学知识的基本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问题, 拓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 复习“空间与图形”时, 教师设计一道综合拓展训练题:高山中心小学校园的西面有一块正方形的空地, 它的面积是300平方米, 学校领导决定把这一空地充分利用起来, 进一步美化校园, 提出两个设想:1如果在这一空地中设计一个最大的喷水池, 这个喷水池的面积是多少? 2如果在这一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圃, 这个花圃只占空地的30%, 请设计出多种方案。又如, 黄平县国家粮库里有一个圆锥形谷堆, 底面周长是25.12米 , 高2.4米。这堆稻谷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 如果每立方米稻谷约重900千克, 这堆稻谷约重多少吨?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如果把这些稻谷装进一个圆柱形粮囤中, 粮囤的底面积是4.8平方米 , 高4米 , 这个粮囤能装下县国家粮库里这堆稻谷吗? 认真思考, 你最多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又如, 复习“有括号四则混合运算”时, 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括号的作用, 便可以设计一系列进行添括号, 叙述运算顺序的变式练习, 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体验与感悟, 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剖析教学提高实效 篇2

——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探讨

浙江省东阳中学 张华伟

【内容提要】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途径。但从高中教育总体情况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主要阐述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如何联系学校实际,拓宽教学内容,以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兴趣小组

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只有全面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迎接世界的挑战,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正是适应上述形势,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需要;是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代新人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

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我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劳技课,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把基础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引入学校的课程中,并通过劳技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教学总体实践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亟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学内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出《劳动技术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以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效。

一、拓宽劳技课堂,扩展学科教育外延。

开发校本课程,拓宽劳动技术教育课堂内容。现阶段普通高中以选用省教育厅教研室2000年组织编写并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安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浙江省 全日制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教材(试用)为主,其中高一年级学习《识图与制图》,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作图方法和技巧。高二年级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要求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电子器件、简单焊接技术、应用电路的制作、无线电技术等。高三年级学习《电机与家用电器》或《摄影与摄像》,要求学生了解电工操作基础、电动机、电动器具、制冷器具、电热器具等。但许多学校只在高一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一味在课堂内讲授让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枯燥的《识图与制图》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我校劳技教研组根据实际辅之以富有特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建筑文化〉这一校本教材颇受欢迎,世界建筑发展简史、著名建筑赏析、高层建筑发展趋势、高层之忧、东阳古建筑特色等课程,拓宽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校劳动技术教研组设计了一系列研究性课题,以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市旅游业与交通状况之间的联系、东门菜场塑料袋(竹篮子)使用情况的调查、农村摩托车与环境污染、河道水污染与综合治理的设想、东阳与义乌两市经济互补性研究、电脑制图与手绘制图的得失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劳动技术课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技能训练、促进全面发展。

把实施劳技教育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造发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实劳技教育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技能,扩展劳技教育的内涵,使劳技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能使学生既动手又支脑,克服劳技课过多地强调学习技能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其次,把创造发明活动引入到劳技教育中,可以解决开展创造发明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劳技课在课时、场地、师资和经费上为创造发明活动进入课堂提供了保证。同时可以在劳技课的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践表明,创造发明活动和劳技教育既有特殊性,2 又有互补性,两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劳动技术课重在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训练,根据兄弟学校经验,劳动技术教学应强化以“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结合我校每年五月份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东阳市中小学校文化艺术节活动,学校劳技教研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大胆思维、设计模型、创造作品,以提高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三小”作品创作氛围。每年还开展科技小论文评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保证学生创作作品的需要,学校近几年不断完善劳技实验室,建立了标准劳技操作教室,添置了制图工具、摄影摄像工具、电器设备,用于学生课堂制图、电子焊接技术训练、家用电器维修、摄影摄像等实际操作。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劳技教师经常上网搜寻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这样“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得以顺利开展、质量得以保证。

开展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兴趣活动,劳动技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学段,与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都有联系,在“重在探索、乐于研究”的活动宗旨指导下,学生不断的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利用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场所。

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我市“东磁集团”、“康裕集团”等一大批现代高新科技实验园区。让学生了解磁性材料及我市医药化工等各行业的发展史和大型优秀企业的创业史;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企业现代化的生产操作流程;让学生思考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产品不断创新的竞争,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不断创新的竞争。如何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操作工具创新,科技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作为建筑之乡,我市有着多家国家大型建筑集团,联系高一阶段〈识图与制图〉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树立起标准化的概念,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国家标准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灌输这一思想的同时,让学生走进这些企业,参观标化管理工程,开展“体验建筑工人生活”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感受标准化管理的严格要求,树立 学习劳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内,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把实施劳技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

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篇3

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朱先容 电话:***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

【摘要】: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课堂上,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本文笔者从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语文基础;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三方面探讨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方法。【关键词】:回归 语文课本 提高 教学实效

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语文教师片面追求高分,轻视教材,课堂上,用大量的课外阅读代替对课本的解读;为了赶时间,只重视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轻视甚至放弃课内文章的教学。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这种轻视教材,忽视课本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注定会事半功倍。

虽然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它高于教材,但它又源于教材。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了语文教材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纵观近几年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命题也越来越重视与语文课本的接轨。课本上可直接作为考题的有现代汉语语音、字形、词语和古汉语实词、虚词、句式及名句名篇、文学常识与作家作品等语文基础知识。高考名句默写,均选自课本,特别是课本里名篇佳作中语言简练,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的句子,成为默写的常考内容。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均来自课本,实乃“熟悉的陌生人”。诗歌鉴赏的意象、情感内容、表达技巧也大都隐含在语文教材之中。语言的仿写内容也与课本作家作品等文化内涵紧密联系,甚至作文的素材选用和主题表达也与课本密不可分。所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高考语文的“影子”就在教材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注重语文知识的梳理、积累、挖掘和灵活运用,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大致分成记忆型和应用型,几乎覆盖所有考题。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为方便记忆,必须总结其规律,梳理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1、语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名句默写的分册梳理,将语言文字运用与语音、字形、词语、病句、修辞等考点相结合,落实到教材中。例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考点,学生学起来抽象而枯燥,我在教学中选取了课文鲁迅的《祝福》,采用小组讨论式将知识讲解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合作探究中有效解决了作文中乱用标点符号的问题。

2、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我在教学中开设“文言天天测”活动,将必修所有文言文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分课制作文言实词知识卡片,强化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3、文体知识、表达技巧知识。

(1)梳理不同文体命题特点: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写人叙事)《荷塘月色》(写景抒情);诗歌《蜀道难》(古诗)《登高》(近体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词)《醉花阴》(婉约词)《沁园春·长沙》(现代诗歌);中外戏剧《雷雨》《哈姆莱特》;新闻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文艺评论、随笔杂文《咬文嚼字》《拿来主义》;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论说文《劝学》《师说》;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赤壁赋》;序跋类散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梳理各种文体的特点,篇章结构。(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欲扬先抑。整合必修1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课 本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诗经·采薇》的重章叠唱,《荷塘月色》的通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夸张。

(4)小说人物写作技巧:《祝福》的白描,《林黛玉进贾府》的肖像、语言描写、侧面烘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自然环境的烘托,《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概括介绍。

二、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

课本学习是个整体,编者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凭借和依据。是本,是纲。它不仅是帮助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扶手,而且题型设置科学合理,和高考题型有着密切联系。“整体把握”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认识文中人物的,有抓主要内容或重要观点的,有明确主旨或全文情思的;有理清思路(情节、结构)的,有拟小标题的;有从审题切入的,有从文首或文中或文尾引发的,有从写法人手的,等等。“局部深入”这一环节,以“整体把握”为基础和支撑,对课文语言艺术进行品味揣摩,把欣赏评价引向深入;“拓展运用”旨在通过从课内引向课外相关文本的比较阅读,或以读促写。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前三题就依次指向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筛选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等考点。《小狗包弟》第一题“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涉及到现代散文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荷塘月色》练习二对应高考考点“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感情?”“辛词善于用典。在这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什么情思?”“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情怀的?”这些题目的设计关联到高考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的诗歌形象、意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三个练习分别指向高考小说阅读的“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自然环境的作用”三个考点。3 《装在套子里的人》三个课后练习指向小说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小说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由些可以看出,语文高考并不神秘,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本课后练习的规范作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学生触类旁通,在高考中迁移运用。

三、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

教材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学生作文的样本。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品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积累并利用好课本素材,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首先要背诵大量的优美语段和名句名篇。《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段落生动而富有感情,可通过诵读和背诵既可以有效形成语感,又可通过仿写博喻句、通感句训练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滕王阁序》中的警策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句式和排比段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而古诗文则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和深刻的警语,这是极佳的写作素材。

其次要提炼教材中经典形象。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或文学形象众多,忠君爱国上下求索的屈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胆识兼备视死如归的荆轲,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坦率宽容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执着坚韧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项羽,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容淡静的陶渊明,天真浪漫豪放不羁的风流才子李白,博学多才乐观豁达的大文豪苏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胸怀天下睿智坚韧的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懂得感恩用灵魂行走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善美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再次要注意训练“一料多用”的能力。课本素材内涵丰富,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例可以向这些角度思考:①做事要善于抓住矛盾,分清主次;②临危受命,勇于面对困境;③善于认清自我,把握自己的优点。如果能坚持这样的训练,那么课本中的素材就不再是单调僵死的材料,而是经典的鲜活的论据了。

总之,回归课本,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对课本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语文教师必须回归课本,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一、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月第一版

[2] 张坤.立足课本注重拓展——高考阅卷老师谈高考语文备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11:161-164 [3] 蔡奋琪.回归教材——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2 [4] 刘倩 黄德涛.考纲、试题与文言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3,03

上一篇:会计记账下一篇:心理疾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