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剖析

2024-08-18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剖析(精选8篇)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剖析 篇1

剖析课堂中低效教学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村小学尤为严重。以下根据本人实际谈谈对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现象的认识:

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不当

在应试教育,老师是主体,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就是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讲你听,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而新课标的要求是“以学为主”,就是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有许多老师没有或不愿意将师生地位的关系互换,一如既往的按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跟不上教学发展,因此出现低效现象。

二、老师对教材的认识不全面

以前,教材的内容比较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老师教起来也相对比较轻松。因此许多老教师都可不备课就能完成课堂教学。然而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定势。所以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比较灵活,许多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说法,没有标准的答案。如果教师不花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教材,就可能会出现被学生问倒的可能,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处理不当

老师、家长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都左右孩子的未来。首先要处理好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做到:及时沟通,互相了解,通常老师联系家长就是因为学生的劣迹,就是向家长告状,而家长会有反感情绪产生,势必造成不和谐因素,二者的关切对象是孩子,应该双方坦诚的告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找出原因,对症解决问题。其次是处理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做到:细心观察,用情交流。现在的孩子与家长普遍存在“代沟”的现象,孩子与家长相隔甚远,难以交流。家长首先应该是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同他交流。其次家长是否能多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活动,比如作业等。这样有利于获取孩子的信任,好感,孩子也愿意把他的想法同你分享。而不是每天奋战在麻将扑克桌上。

我觉得如果能做好以上几点,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在所有的课堂上都会使低效的现象慢慢的少去,慢慢的消失。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剖析 篇2

一、教学形式的呆板性

英语呆板性教学弊端可以概括为:教师主导课堂夸夸其谈、学生毕恭毕敬忙于记录。教师这种单纯讲解文本知识、语法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机械学习的现状。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灵气,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形不言而喻,英语交际性教学原则更是无从谈起。我们以语法教学为例诠释这一弊端,反思教学传统,语法讲解就是教师讲规则、讲用法,学生记录、记忆并操练,在很多教师看来,这种教学方法要达到课堂活跃的目的实在很难。事实上,这是教师教学认识的误区。语法教学看似单调,但单调中也不乏生机,尽管语法规则呆板,但是如果教师讲解能够避免僵硬呈现,取而代之体现教学的灵活性,那么学生运用未必机械。毋庸置疑,英语教材编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材所选用的情景形象生动, 呈现过程精彩纷呈。面对如此充满灵气的文本,我们不得不说死气沉沉的课堂源于教师疏于研究文本、忽视初中生心理和他们的独特个性。那么如何规避这一弊端呢?同样以语法教学为例,教师例句的选择可以是和时事紧密结合的例句;可以是互联网上点击率较高的语句等,学生会感觉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有限的课堂,还包括了课堂之外的广阔空间,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无疑启动了学生兴趣点,他们会自然而然紧跟教师课堂教学节奏,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不言而喻,例如,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法教学中,教师如果从概念上反复讲授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学生容易打盹,教师如果要求学生通过利用周围人群进行举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激发,My friend is taller than I. His mother is more beautiful than my mother.等调侃言语容易成就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资源的狭隘性

在众多教师心目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唯一资源。英语新课程改革突出了教材的重要性,并指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听、说、读、 写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事实上,在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背景下, 教师任何教学模式的运用、交际项目的展开都离不开教材的支撑,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束缚教师开发英语课程资源的理由。事实上,英语教学中,教师任何形式的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唯一教学资源的做法必然会造成教学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等问题,从而造成教师掌控课堂、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英语教学资源是一个丰富的概念,除英语教材外,它还包括了与英语教学、学生认知有关的其他方面, 诸如,包括了英语报刊杂志、包括了网络空间,包括了影视资料等方面。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丰富、易得的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例如,英语报刊杂志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学习英语的得力助手。就英语报刊而言, English Weekly的编排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尤其丰富的栏目更迎合了学生爱时尚、爱追星的心理,诸如,报刊中有学生喜爱的明星介绍、有学生钟爱的足球明星、有学生爱唱的英文歌词等,除此之外,还有能让学生入迷的各类英语小短文、有检测学生阶段英语学习情况的小练习等,毋庸置疑,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决定阅读的方式和程度,教师也可以结合英语教学实际通过报刊中的小练习检测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可以说, 英语报刊阅读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教师教学过程。

三、任务完成的随意性

英语课堂教学和其它学科课堂一样,每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 但是,英语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热闹,为课堂注入了大量的所谓学生活动,包括学生的表演、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各种形式的互动,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究其原因,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英语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教学目标, 包括,英语教学中必须达成的知识目标、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只重视外在形式,那么学生学习心理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会觉得英语学习没有成就感。事实上,认真研究英语教材,教材编排的严密性显而易见,即使教学单元出现的不同插图也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例如,教师通过与学生围绕插图开展语言交际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明晰所教学部分交际话题和相关功能项目,还有助于教师通过插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例如, 在导入阶段,教师针对插图提出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步入课堂教学中心: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guess what it wants to tell us. 这种问题看似简单, 却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所教学内容的预测方面,接下来师生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整堂课衔接水到渠成,而在随意且组织松散的课堂教学中,这些辅助内容将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物。诚然,任何一堂英语课,教师如果不明确教学任务、不科学有效践行课堂教学目标,整堂课必定会偏离教学中心。

总之,教师只有勇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弊端,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加以应对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才能变成现实。

摘要:英语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没有现成的规律和套路可遵循。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中闪现的任何思想和观点无不考验着教师智慧,任何教学弊端都将无法应对这一现象。

经典教育课堂教学剖析 篇3

但是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自由度特性,经典教育的文化内涵与时代鲜活特征深深制约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如何摆脱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的框架,把经典教育课构建成具有浓郁经典味道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此普遍存在较大的困惑。

我区在2012年起实施十大教育工程,其中经典教育以《天河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统领区域全面展开。在观摩大量的课堂实录、与各类教师代表(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等)进行访谈、组织多场经典教育主题式现场会与研讨会的基础上,藉以下几个角度论述,希望实现对课堂实施经典教育提供一定帮助的初衷。

一、课前

1.目标定位要恰当

首先是分阶段的育人目标要恰当。“纲要”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其次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恰当。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认为:传统的教学目标的一个弊端是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比如,语文课常见的教学目标陈述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会劳动人民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等等。他认为这样陈述的目标是含糊不清的,无法观察,无法测量,更无法在教学中加以具体操作。他提出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例如:熟读《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致知在格物”,背诵这部分内容。再如:通过剪纸这种艺术手段帮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画面美。以上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在有限的经典教育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2.选择教材要适合

好教师依托好的教材。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圣贤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就是真实的历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针对性挑选符合“纲要”的精神的教材。即使同一种学说,同一部作品,依然依照“挑选并整合”的策略。市面上已推出部分版本的教材,教师备课前仍应再加工。我区的推荐及实现的目标描述见表1。

二、课中

1.多读是关键

古代作品言简意赅,修辞运用丰富多彩,句子朗朗上口。杨振宁在中学时代就能背诵《孟子》全文,《孟子》里所蕴含的丰富哲学理念及崇尚道德的观念,对杨振宁以后的研究思路、以至一生的成长,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多读、熟读乃至成诵是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的关键,经典教育的教学任务确定识字与正确诵读文本,达到熟读义本的教学目标。一是读正确。通过拼音、标调与重点字、易读错字的标注与发音指导,使学生能将文本读正确。二是读流畅。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三是读韵味。把文句间内在韵味读出来,更能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克服畏惧心理,让学生乐读、爱读。陈琴老师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

2.联系实际是要素

“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遵循“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的素养提升。自学、讨论、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丰富了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多样。

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也毕竟在语言表达与背景中带给学生一定的疏远感。在课堂中预设现实生活的素材与场景组成教学的元素,我区昌乐小学提出“素读导行”“故事导行”“戏剧导行”三种课型组成的“君子三幕剧”就始终紧紧围绕“导行”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课后

1.多元评价助推动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关于“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目标,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经典教育的课堂实施在课程评价上采取“发展性评价促师生进步”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和特长发展给予评价;开展专题活动给予评价;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张贴、展示实施评价等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同,进一步激发动力。例如,学生在诵读经典国学时,除了能流利背诵外,最主要是能通过各种形式,如美术、音乐、舞蹈等,来表现国学所赋予的内涵。再者,表现性评价不仅能评价完成任务的结果,还能评价任务完成的过程。如:在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时,既要关注诵读表演的效果是否成功,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表现性评价。

2.教学反思助成长

“纲要”指出“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每一节经典教育课例都是师生“生命成长”,经典教育的课堂教学的要义更是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述而》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备课充分,教学认真,课后还应拷问自己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有无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对于不断丰富教学的储备,不断提升的教师经典教育的素养,不断调整的教学策略等等,岂有不是值得反思的资源呢?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剖析 篇4

护理学院经批准于2003年开设护理专业涉外护理专业方向,并于同年开始招生30名。现护理学院共有护理学专业涉外护理方向在校生76名。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合我国改革开放,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基础医学、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从事涉外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人才。

二、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健康评估、中医学基础、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营养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世界文化与健康、专业英语、英语口语与听力。

三、修业年限:五年。

四、学制:学年学分制。

五、成绩考核、毕业及学位授予

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必须修满175学分,选修课必须修满45学分,总学分为220学分。临床各科实习结束后,实行出科考试,出科考试成绩实行学分制,56周实习结束,完成毕业论文后,必须修满31学分。坚持实习期间的学生英语小讲课和英语护理查房评比制度,以考查学生涉外护理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剖析 篇5

【摘要】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有610万的应届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经济形势持续的不景气,萎靡的就业市场能否承载庞大的就业大军。现如今,就业形势遭遇“寒冬”,大批大批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他们手里抱着一摞摞的材料,心里怀揣的是坚持四年甚至更久的梦想。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考虑考虑”„„ 其实,这样的局面一向是多方面造成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社会热点;政府;企业;政策;措施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在知识化的时代,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研究生毕业当文员,海归回来变“海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茫然无措,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大学毕业后找份工作现在已经变得愈来愈艰难。大学生就业,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快速蹿成了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

1、大学生就业形势

1.1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不会减弱,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1】。

1.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2.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1.2.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1.2.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1.3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甚至停止了招聘【3】。

2、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1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2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2.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

2.4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2.5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2.6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2.7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

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造成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3、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去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眼下,在签约高峰的秋冬两季过去之后,不少学生还在为何去何从愁眉不展。各方应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3.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于近期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教育部制定的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第一线工作;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等

【4】。

3.2省级政府在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建立和完善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加强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的合作,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3.3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区域的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注重大学生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

3.4适应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各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

3.5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灵活就业、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对于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需要及时加以研究,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5】。

3.6从政府角度讲,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因此,真正有效的机制是一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混合机制,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无为”即“有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

3.7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尽管目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对我国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已成为当务之急。

3.8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主动地在社会的大天地里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6】。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只要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沟通,就能掌握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量,也减少企业损失,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良性循环,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胡斌.《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人民日报,1999-02-27.2、邱永明.《人才与学历关系的理性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05年第13期

3、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05年第14期

4、袁方 姚裕群.《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7月,第148页

5、吕宝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浅析》.大庆石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剖析 篇6

●主体淹没主导——教学过度开放

许多信息技术课强调教学创新,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进行操作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却没有真正把握教学真谛,导致学生虽然形式上表现得“轰轰烈烈”,可是却没有真正学习到有用知识。

案例1:某教师讲授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制作动画中Flash关键帧动画制作教学片段。

任务一:悟空变起来。

动画方案:1悟空变大。2悟空变成八戒。

教师提供学习网站,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学生演示制作过程,教师归纳总结。

任务二:变化随心(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动画方案:利用教师给的素材(练习.fla的库中),也可自己设计内容,创作一个关键帧动画。

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任务。可以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教师未做任何必要指导、提示或点拨)

……

十分钟下来,全班学生中只有四五位学生完成任务二。

在开放式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但是当点拨时还是需要点拨,需传授处还是需要传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温度”,更需要“深度”。

●喧宾夺主——淡化了课程本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性学科需要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让学生获得信息技术使用需求。情境创设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许多信息技术创新课在引用到其他学科知识或生活情境进行辅助教学时,使用不当,适得其反,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

案例2:某教师讲授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设计封面》教学片段。

教师给这节课制订了的课题“《我为奥运喝彩》版面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准备了很多奥运的素材,一开始就让学生从素材中感受奥运,畅谈感受,并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小组交流讨论活动。可是当精彩的导入结束时,却发现课堂时间已经过半。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并较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但是,为了创设这种教学情境,而让其他学科的知识或生活情境喧宾夺主,这样就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让任务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滥用小组讨论——重形式、轻实质

讨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特别的价值与意义。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都充分利用了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但小组讨论只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应真正需要时才用。可许多信息技术创新课都少不了“小组讨论”这一热闹非凡的场面。

案例3:某教师讲授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四章第1节《数据处理》教学片段。

针对Excel的启动方法,教师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可是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Word的启动方法。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却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小组讨论。结果就是课堂里无所事事、聊天的学生居多。

小组讨论本身无可厚非,但也要分“场合”,学生可自主完成的,不用小组讨论,学生没有一点想法的,也不用小组讨论。有几个原则应该遵循:1提问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价值,关系到重点问题突破的。2问题的表述必须清楚明白,不含混不抽象。3提问题的时机必须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做好铺垫工作,不可拔苗助长。4问题较难时,教师应该适当做一些提示。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准备。

●过多鼓励、赞赏——评价失真

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的确,对学生来说,过于严厉的评价会打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兴趣。但是任何事物皆有度,过度的鼓励、赞赏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许多信息技术创新课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扬赞美不绝于耳,批评和指正几乎绝迹。

案例4:某教师讲授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八章第3节《补间动画》教学片段。

任务一:赛跑中的乌龟。

教师把素材放入库中,要求学生根据龟兔赛跑故事中的情境,让乌龟跑起来。

根据学生分析的几个切入点,从简单的角色出发让学生制作符合情境的动画。

学生动手操作。

提示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引导层的应用。

展示生1作品:乌龟在奔跑,应用了引导层,但是没有沿着引导线运动。(基础任务完成,但是提高任务中引导层使用失败)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做得好吗?(评价展开简单,不全面)

一部分和此学生相似情况的回答“好”,一部分运用正确的学生不回答。

师:这位同学做得真棒!乌龟终于跑动起来了!(一味表扬,没有指出引导层的问题,评价不客观)

继续展示其他学生的作品。

……

信息技术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激励性评价不等于盲目的迁就、无原则的默认,或者说不批评、只表扬。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做法,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信息技术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信息技术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面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一定要认真指出,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不能因为赏识而模糊了评价,表扬和赏识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评价才能获得最大效应。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剖析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必要性;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62-01

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文科教学中的一大重要板块,且在这一学科中,时刻都会与形形色色的地图打交道,有很大一部分是真实存在的现实地图,还有少部分是人为假想地图。以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来说,自然地理的教学是离不开现实地图的,按照课标要求,这些地理知识学生是需要完全掌握的。就地理知识本身而言,它是通过地图将很多零散的片段进行大量的汇总,然后形成有主题的地理知识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讲解,不给学生具体的模型,也就是地图,学生很难形成深刻的印象,也就很难形成具有关连的地理知识框架。如果知识讲解搭配地图的展现,效果将会事半功倍。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已经重视地图的教学效果。当然,如何有效适时地地依托地图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一、了解地图,认识地图

现目前,高中地理课中常见的地图有挂图、教材中的插图、特制地理图册、地球仪等,每一种地图都有其特殊的用途。但是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第一大难题就是很多学生看不懂地图,不知道怎么使用地图。因为在地图教学中,识图认图是关键步骤,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要有基本的地图常识。对于地图的比例尺、方向、经纬度以及注记等常规要素必须学会应用;掌握了这些之后,还需要知道哪些是区域旅游图、交通图等;接着能够判断地理方位,像经纬度、气候、降雨量等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的重要性

用大量的图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空间概念、抽象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这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这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图的学习,关系到学生系统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关系到学生理解地理的规律性。

地理课堂中很多的原理、事物都占有很大的篇幅,并且强调理解,如果用一般的口头叙述学生又很难完全理解,这时将地图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将很多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将一些静态的化为动态的,用地图的准确、形象与直观来使学生理解。

地图教学,能够使学生进行图文并茂的学习,充分领悟语言和图片中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使其拓展地理思维的方向,学会从新的角度去认知地理知识,形成卓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实施地图教学

1、整合一定的教学内容,巧用地图

把地图融合的一系列地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对于一些较简单易懂的知识,教师可以一带而过,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又抽象的知识,教师配合地图来讲解就是最好的策略。比如在讲到我国的几大工业区以及这些工业区的优劣势、几大工业门类和它们的代表城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地图形象生动地讲授。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文字叙述,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导致不能很好地吸收知识要点。讲解配合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标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能从局部感知各个工业区的特点,也能够在整体上把握我国的工业区发展的趋势。地理教学中不是为了使用地图而使用地图,要分析教学的内容,根据具体的学情,巧妙地使用地图,才能够达到地图教学的效果。所以,地图的使用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

2、根据教学资源,恰当使用地图

上面已经说过,常见的地图媒介有挂图、教材插图、地理图册以及地球仪,这些媒介都是有其使用的恰当内容场合,不能一味地滥用。挂图是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地理知识,地球仪是整个地球的展示,而地理图册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它是跟随着教材内容,围绕着地理知识结构勾勒出来的。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有些学生特别依赖地球仪,只要是有图的地理问题就会求助“地球仪”,但其实地球仪不是最专业的地理图册,地球仪太宏观,它只是把地理因素大致标注出来,并不能很仔细详尽地反映地理知识。所以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掌握这些媒介的规律性以及规定性的内容,一定要分清哪些内容是需要挂图,哪些内容是适合地理图册和地球仪。

3、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学习中,很多学生不喜欢用或者说不擅长使用地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注意多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地图中涉及很多的要素,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以及注记等等,对一些原理图、景观图等加以区分判断,引导学生正确读图。例如,在等高线图中,要注意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对一个坡形的判断。在观察地图的时候,要有目的性地思考,对图像的意义进行准确把握,抓住规律性的特征,获取正确的结论。

其次,要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的地理图片插入到课件中,让学生获取视觉感官,营造出多姿多彩的地理世界,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某地的經纬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的三维空间,使学生建立经纬度立体模型,会使学生加深印象,便于理解。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地理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运用地图就可以,而是需要学生能够将自己读到与看到的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离不开地图的,地理学科的空间性与抽象性要求必须借助形象的媒介来教学。只有正确地使用地图,适时适地地使用地图,才能够准确把握地理的一般规律,从而将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于春岩.如何有效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使用地图教学.《神州》.2014(11)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剖析 篇8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剖析

作者:缑小敏

所在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82班,陕西 汉

中 723000)

指导老师:杨欣

【摘要】考研一直是个热话题。大学生对高学历、高素质的追求,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从社会原因,学校及家庭原因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对产生“考研热”现象进行了剖析。分析了“考研热”的正面影响,同时从对高校本科教学的干扰、助长应试教育之风、研究生质量下降、对低于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群的影响、研究生招生同样产生腐败、导致个人主义倾向六方面分析“考研热”的负面影响。提出理性对待“考研热”的措施。从而使大学毕业能够理性的对待“考研热”问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考研热;剖析

自1999年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以来,在短短的十多年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规模居世界第一。短时间内剧增的大学生总量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而考研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形式。它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大批莘莘学子,为众多的大学生所钟爱。

竞争激烈的高考过后,随后的“考研热”较之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中国教育年鉴》资料显示,199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为24.2万;2000年急剧增加到39.2万人;[1]2003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人数约为79.9万,比2002年的62.4万增长了27.7%。[2]2005年则突破了100万,达到117.2万人;除了2008年比上年的128.2万减少8.2万人,2009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又出现了反弹,人数为124.6万;而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达到了历史新高140万。从统计数据显示可以清楚的看出,十多年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加了100多万。随着连年高考扩招和考研规模扩大,社会上关于考研的批判和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当前不断升温的“考研热”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考研热”出现的原因

从某种个意义上说,考研越来越成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的第二次高考。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交给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持续了10年之多的考研热达到了一个新的浪潮,考研的热浪袭到了一片又一片的大学生,那么“考研热”的原因究竟何在?

1.社会原因

(1)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各行各业研究生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和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公众希望接受高层次教育和获得高学位的愿望日益高涨,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消费领域。

(2)现在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唯学历论”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高学历的研究生。而我国目前研究生学历就像一张“通行证”,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很多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而且,研究生的就业单位一般都是高科技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和大科研院所,这些就业单位是本科生很难跻身的理想单位。这就充分体现了社会对高学历的重视。

(3)社会需求高学历人才,国家也给予研究生教育以高度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观念的转

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于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所以,在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精英化走向学历化,[3]这样的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在扩大规模。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推动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及其他社会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开始实行研究生扩招计划。“考研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高。

(4)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考研热”现象出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旧影响着我国当前的就业。面对悲观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以及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成为了大学生考研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成为在校大学生考研的一个动机。”[4]新浪网曾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设问:你认为全国考研人数年年上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就业形势严峻”点击率最高,约占60%。[5]

2.学校和家庭原因

(1)高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一些评比和检查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再加上就业率对部分高校的困扰,各高校对考研都表现出比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更大的兴趣。高校对于本校学生考研从来都是极力支持的,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的地方性高校。很多学生在大一的时候都被老师灌输了考研的思想。学校对考研的学生大方绿灯,不仅提前停课而且提供有专门的研究生自修室,给他们自由的复习时间和空间。原因在于高的考研率能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还能招揽生源。很多学生就冲着“高考研率”报考这些高校。这就从客观上对考研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而学生家长的鼓励也是促成“考研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调查显示,“82%的亲朋好友都对大学生考研持赞成的态度。”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知道社会上的人都是有“等级”之分的,而这个“等级”往往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为的是让自己的子女能够在社会上有更好的立足之地,所以父母支持子女考研是必然。

3.大学生自身原因

(1)自我提高的意向。不能否认,一些学生考研是有着积极且健康的目标和追求。他们认为考研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既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提高专业课和英语水平。加上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想通过考取研究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深造的机会。

(2)改变现状,提高竞争力;弥补本科阶段未能进入名校的遗憾或是“想学一个更喜欢的专业”,完成一个更改专业的理想。很多人当初选择的的学校、专业都非自己所愿意的。想通过考研,重新选择更好的方向,以期在新的领域里有个较好的起点。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通过更高层次的学习,提高自己近来进入社会的竞争力,从而选择了考研。

(3)盲目追随的行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处理问题上缺乏主见,“我也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办,看别人都在考也就跟着考了。”——这几乎就是另一类考生的心态。典型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行为。

二、“考研热”带来的影响

考研风靡之际,终究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1.正面影响

在当前的考研热中,不管以何种心态和目的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来,这种行为本身的意义是积极的。

(1)大学生是以学习为目的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研究生考试强调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就是说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考研无疑对学生学习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是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历、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为人生拓宽了交际面,开阔了人生视野。在接受更高层面的学习的同时,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好的的交际平台,使自己的交际范围更为广阔。同时,在这个深造的过程中,接触的是大学本科阶段所不及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

(3)为全面认识社会提供一个缓冲的时间。在考研道路上及读研的过程这一时期,可以让我们

更全面的接触一些人一些事。而不是在过早进入社会后,由于自身对社会的认识经验不足四处碰壁。所以可以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2.负面影响

当我们在“考研热”面前冷静下来,就不难发现,考研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暴露。

(1)对高校本科教学的干扰。考研热对于本科阶段教学的干扰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考研竞争激烈,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大三甚至大

二、大一就开始实施考研计划。有的学生甚至摒弃一切课外活动和人际交往,专门复习考研课程;有的学生在校外租房子埋头苦干以备考研;有的学生甚至逃课为考研作准备。此外,由于大量学生忙于上考研辅导班,忙于打听、了解和联系准备报考的学校、专业和导师,一部分高校大

三、大四的正常教学活动完全没有办法进展。由于这些,大四的课堂上经常只有几个学生。结果四年下来,很多学生由于把精力完全放在考研上,没有修完规定的学分或者根本没有达到本科毕业生该达到的知识水平,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有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试想如果大量不合格的本科生考上研究生,继续的话,再考上博士生,这种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2)助长应试教育之风。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弊端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考研热带来的高等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也在不断的形成。由于研究生的录取也是按照一般的分数高低依次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科教育中的应试教育。这与中央提出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事实上,考研生对于考研有关的课程就多投入精力,与此无关的课程就敷衍了事。这样招收的将不是高素质的学生,而只是高分数的考生。那么应试教育将在研究生招生中重蹈覆辙。

(3)研究生质量的下降。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大学生素质的下滑。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目前开不能普及,所以必须保证质量。但是因为一方面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导致大部分高校一名导师指导二十名左右研究生的现象。且不说导师能否忙得过来,就算经历够用,研究生的质量又如何保证?

(4)对低于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群的影响。由于考研对就业和提高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一部分正在工作的人,特别是已经毕业的本科毕业生,为了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也加入到考研大军中来,因此不能安心的工作,真是辞职考研。这明显是因为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群给他们带来太大压力所导致的。

(5)研究生招生同样产生腐败。这确实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相对于其他招生而言,研究生招生更容易产生腐败。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都是实行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这就给招生单位和导师直接或间接泄密提供了机会。事实上,很多人在考试之前就会设法和导师建立关系。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探求专业课的试题。此外,由于研究生招生中有报送制度,这之中无疑也会产生腐败。

(6)导致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一些学生为了考研,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对于考研之外的事漠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因为浪费自己的时间不愿帮助别的同学。一切只为了自己的考研。

三、理性对待“考研热”的措施

面对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弊端,是否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3.1 端正考研生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

1.大部分考研生有抱负、有志向、个人目标定位较高,在此基础上,必须加强对考研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将考研生个人抱负与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他们胸怀大志,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做大事成大器的雄心,明白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高层次追求中。

2.规范考研生群体学习行为

一方面要严格要求,措施得力、管理检查到位,如在本科教育管理措施中增加一些考研生管理的附加条例,学生工作中增加对考研生的管理要求,开展考研生专题教育和座谈讨论会等,在考研生的内心深处打下学习行为准则和纪律秩序的烙印,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考研生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创造

一些条件,改善一些软硬环境,防止考研生考研复习过程与正常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的冲突,如晚自修的延时教室设置安排,考研生宿舍的调整,学校及学生公寓周边环境的治理,图书资料的增加,允许申请课程缓考等。

3.做好学生考研引导、规划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学历就像一张“通行证”,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很多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在涉及户口、住房、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上大开绿灯,而本科生就很难有这样的“礼遇”。这就在无形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向研究生进军。但是大家都明白不是谁考研就一定能成功,考研的代价和成本应是全面考虑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考研要看专业、看个人能力和条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考研,研究生毕业没有实际能力者,仍然在失业的洪流中飘荡。首先,要统一“终身教育统一体”的思想。大学本科教育是学生培养的基础性教育,从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必须抓好本科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其次不要把教学与考研看成对立的关系。本科教学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考研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更高目标的重要阶段,二者不是对立而是有机结合的。目前多数学校招收毕业生,均要经过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面试三道门槛。因此,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作基础,要过三关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现实的。为学生考研提供适度的便利措施,学校和有关部门可以做出明确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学生考研报名,初试,复试费时、费力现象。为毕业生就业以充分的时间保证和时间便利,使毕业生在校期间内能安心上课学习。

4.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加大对考生动手、动脑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表现,而非复试中一成不变的口语测试问答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5.“保送”制度透明化。有必要成立高校研究生工作监督委员会,真正做到监督到事,监督到人。使每一名保送生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6.推行“短学制”。众所周知,我国长久以来实行的都是长学制培养模式,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普遍实行短学制。[6]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参考外国可行做法,借鉴先进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科研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并举的办学道路。

[7]

我们应尽最大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其正面作用发挥到最大,把负面影响先知道最低。面对这一浪高过一浪的考研热,我们应该冷静下来,用理想的方法来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并不等于只重视学历。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性的社会中学里而不唯学历,重文凭而又中实际。我们应该倡导一种终身学习的社会风尚。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一切都由实力说话。而那些企图借高学历投机取巧的人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因为学历并非完全代表实力,没有高学历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就来。

而对于我们而言,只有进行了实现的理性分析,才有可能对整个研究生学习的长远规划,并使得研究生学习有价值。因此,在决定考研之前,一定要慎重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千万不能盲从。用理性的头脑去思考,才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珍贵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礼仪协会章程下一篇:最简短辞职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