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2024-05-31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共12篇)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1

情绪是指人的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如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一般来说, 愉悦、快乐、轻松、兴奋等积极、正面的情绪容易使人思维活跃, 学习能力增强;反之, 沉闷、紧张、悲伤等消极或负面的情绪容易抑制大脑皮层的开发, 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大学课堂的情绪管理就是要求教师擅于组织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积极、正面的情绪环境中吸收、理解、消化所学习的有关内容,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大学课堂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仔细体会, 大学课堂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 心理上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 情绪起伏波动大, 情感体验丰富、复杂, 本来就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 加上当前快速的变化环境、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和日渐加剧的压力, 更是增添了大学生的困惑与烦恼, 很多大学生的负面情绪表现较为明显。有研究指出[1]:部分负情绪如羞愧、内疚、悲伤、厌恶、惊奇等存在着年龄差异。中年人对这5种情绪的日常感受频率都低于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年龄阶段。大学生感受较多的悲伤, 高中生感受较多的羞愧和内疚, 初中生感受较多的惊奇。可见, 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负面情绪较多, 成人的负面情绪较少。大学男生对正面情绪有更多的忽视和抑制, 女生则有更多的重视和宣泄。大学生的这一情绪特点影响到他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不仅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造成了智力开发的障碍, 难以成才, 而且一些情绪问题严重的学生最终选择了自杀来逃避, 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与损失。随着这几年大学生自杀案例的增多与不断引发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的情绪问题逐渐引起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情绪辅导机构、配置了专业的情绪辅导教师, 甚至增加了《情绪管理》选修课。可以说,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好坏关涉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涉到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最终落实, 关涉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 大学生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各种各样的课堂中与老师、同学共同度过的。课堂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扩大视野、形成人格魅力、提升素质能力的主要源泉和重要场所。因此, 如果在课堂上获得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那么一个大学生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就已经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 并影响到其余时间的情绪状态, 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 良好的情绪状态令大学生们更好的获取知识, 增强幸福感, 成就其一生的成长, 达到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实现大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的多赢局面。如此说来, 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正面情绪和教导他们学会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值得每一位授课教师的认真关注与深入探讨。

二、提高大学生的正面情绪, 实施课堂情绪管理

大学生的课堂情绪往往受到教师的性格表现、教学方法、学识水平和对学生的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国外有学者根据教师能力和性格的多样性, 将教师划分为四种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 并系统地探讨各种类型的教师在学生情绪智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前三种类型教师培养的学生都存在情绪、智力障碍, 而民主型教师的学生则喜欢工作, 喜欢同别人尤其是同教师一起工作;学生工作的质和量都很高, 创新力发展迅速;学生相互鼓励, 且能独自承担某些责任;学习热情高, 情绪、智力发展全面、充分。尽管研究带有很大程度其他条件不变的控制下实验的性质, 但它的确能说明教师对学生情绪、智力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2]

当前, 有相当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自身因素对于学生课堂情绪的影响, 并积极进行改正、提高。但是当前的很多研究主要围绕着如何提升教师的当时授课状态展开, 认为教师的个人情绪饱满了, 上课能够神采飞扬, 富有激情, 就能够感染到学生, 学生听课效率会随着教师的情绪状态而提高。然而, 据笔者在高校的长期观察, 尽管很多老师在讲台上是情绪高涨、授课眉飞色舞, 但是很多时候依然是听课者甚少, 玩手机、睡觉、窃窃私语或发呆者居多。每当这种情况渐趋严重时, 很多教师会暂停讲课, 跟学生们进行一番说教。说教的效果时好时坏, 持续的时间也不相同, 大多数时候持续时间是比较短暂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是教师继续“以前的故事”, 或是教师狠下心来, 对学生的状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互不干涉中双方各做各的事, 直到下课时间到。造成这样的低效率上课局面可能就是教师的课堂情绪管理方法欠恰当或不系统、不全面所致。本文认为要做好大学生课堂情绪管理,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教师的开放式、引导互动式教学方法最重要, 有利于保持大学生们的积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到课堂上是来学习的, 但是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由于各方面原因, 传统上的填鸭式、应试式等典型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上占据了相当的优势地位。到了全球化、多元化与互联网时代, 如果填鸭式、应试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依然根深蒂固的话, 那就很难调动得起伴随着电视、互联网、动画、动漫等长大的新一代, 他们上课的情绪自然很低下, 甚至不把教师放在眼里。因此, 要调动大学生们的课堂情绪,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严重滞后的教学方式方法, 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方法, 其中特别要注意引入案例教学、引导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现场模拟式教学等等。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思考能力, 往往就能够让他们保持较好的情绪状态, 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第二,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以积极、正面引导为主, 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正面情绪。当前的社会日趋多元化, 纷繁复杂。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黑暗的、非理性的、肮脏的甚至龌龊的事件或案例充斥互联网或其他媒体, 阅历浅, 心理素质尚未成熟, 加上尚未树立科学思维方法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对社会产生认知偏差。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更多偏向社会中的消极面、黑暗面, 那就加剧了学生们的认知偏差, 更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将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以积极、正面的引导为主, 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并形成正面的情绪, 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第三, 具体而有一定深度的授课计划, 帮助大学生们提高上课情绪。大学课堂一次所讲授的内容较丰富、量比较大。很多老师往往布置学生们先看教材预习, 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的。但是如果教师将下一次课的内容提炼为几个具体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扔给学生, 告诉他们下一次上课就需要我们共同解决这几个问题。那么大学生们就往往有备而来了, 在课堂中他们显得很活跃与踊跃, 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不一致者争论, 课堂的活跃气氛自然形成, 受到感染的大学生们的情绪将会更加积极。笔者往往在开学之初就将一份带有具体、明确问题的授课计划发放给学生。多次实践发现, 这份授课计划在学生保持积极的上课情绪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与情绪管理, 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商,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技巧和方法, 教学生掌握学习、生活、做事、健体、做人的技巧和方法。这种技巧和方法除课堂教学的传授外, 教师的日常人格表现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情绪智商的提高, 要靠教师自身长期修炼、点滴积累、严于律己, “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二是加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一些幽默感会让教师更好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教师授课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简洁、准确的语言会更好令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而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助于提升课堂气氛与保持学生的正面情绪。笔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班级进行过调查, 大学生们都将“幽默”列为他们喜欢听课和喜欢教师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在师生互动的环节, 教师能够使用一些很幽默睿智的话语回应学生的话, 全班的情绪往往立刻能够提升, 并较持久保持。

摘要:积极、正面的课堂情绪将更加有助于大学生们理解、吸收、消化课程知识将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并提高其能力, 成就其终身发展, 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大学课堂情绪管理的核心。除了注意教师自身的情绪调整之外, 改变落后的填鸭式、应试式的教学方式方法, 采用先进的、开放式、引导式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 交给学生一个具体而有一定深度的授课计划, 加强教师的言传身教等能够有效提升大学课堂的情绪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情绪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敏儿, 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 2002, 2:17~22

[2].周宏.教师素养与能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2

姓名:杨欢

学院:化工与制药 班级:生科03 学号:130624032

3大学生情绪管理

近年来,因为大学生情绪失控而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无论是马家爵事件还是药家鑫事件,亦或者是前几年本校泰塑公寓发生的臭袜子事件,都是因为一时的小矛盾导致情绪失控而引发的。沙拉斯特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建筑师。” 沈从文也说 :“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情绪,就像治病,我们要先知道疾病的名称,才能对症下药。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内在的感受,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其外显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来进行推断。意识状态是情绪体验的必要条件。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情绪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生理评价和体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 因此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

由于负面的情绪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情绪一但失控,将会是十分危险的,于是就有了情绪管理这个名词的产生。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说,情绪固然有正面有负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情绪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们形成的否定情绪和情感往往只是短暂的,痛苦一阵以后,强烈的体验随着刺[5] 激的消失而消失。情绪的长期压抑对个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

那么,如何管理我们的情绪呢?情绪管理的最基本形态有四种:拒绝、压抑、替

代和升华。拒绝,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拒绝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表明是真实的。例如,一名深爱丈夫的寡妇在丈夫死去后很久,仍然表现得好象他还活着,吃饭的时候仍然还留着位置,给他盛饭。拒绝是一种极端的情绪防御形式。一般人很难纠正她,因为在心理机能上,她是无法接受外界的帮助的。压抑,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和拒绝不同,压抑是一种强压,势必带来一些副作用。压抑在某中程度上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当然,也许只有人这种最高级的动物才有能力去压抑。什么叫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修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进行自我压抑,不能干想干的事,不能说想说的话。修养的提高是付出了人性的代价的。压抑是人在情绪管理中经常运用的。但过分压抑也是有害的,如果不能有效进行疏导的话。我想,宗教之所以能存在,从他的基本功能上就有疏导情绪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对神甫忏悔、对菩萨念过来疏导情绪。宗教的确是一方镇静剂,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在实际运用上,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迁怒。如果今天你被你老板骂了,如果你有下属,你很容易迁怒下属。如果你又没有下属可以迁怒,势必回将这种情绪带回家,妻子或丈夫将成为不幸的对象,妻子和丈夫可能又会把它传给孩子,孩子去学校,又会去招惹其他孩子,一顿打架后,老师又会传你到学校,也许你还不明白由头。这的确就是一个迁怒的恶性循环。怎么找一个好的替代品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立一种良性的替代形式既可以使情绪得到有效管理,又不伤及无辜。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情绪管理机制。升华是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例如,如果你把攻击性的冲动直接指向你想攻击的人,那么你将陷入困境。但是,把这些冲动升华为,诸如拳击、足球比赛之类的活动,就可以被接受。在我们的社会里,攻击性的运动员被看成是英雄。拳击比赛之所以这么受欢迎,还在于他不仅仅让比赛的选手的情绪得到了升华,同时让观众的攻击性情绪也得到了排解,看人打,似乎自己也打过了,气也出了。[7]

课堂情绪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绪管理;公共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78-02

课堂中任何一种管理方式,只有与师生情绪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在课堂实践中探索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情绪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那时孔子已经认识到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性。“情绪管理”有着悠远的历史,但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才提出的。

(一)课堂情绪管理的内涵

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霍克斯柴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提出“情绪劳动”概念,并认为情绪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进行管理,情绪管理是“试图改变情绪或感觉之程度或质量所采取的行动”[1]。该观点一提出就引起公众和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后来的研究者多是在她的工作基础上展开的。我国心理学专家孟昭兰、郭德俊、卢家楣等也对情绪情感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郭德俊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2]。课堂情绪管理是将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具有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要求教师要将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合理地运用于学生情绪的调控上。

(二)课堂情绪管理的目标

课堂情绪管理作为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需要完成以下目标:一是认知目标,要求围绕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运用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方式方法去调动师生的情绪情感来完成每节课的知识教学任务;二是育人目标,课堂中情绪不仅是达成认知目标的手段,而且情绪作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功能,对情绪的管理不能失去对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要充分发挥情绪在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中的特殊作用。因此,课堂情绪管理要将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结合起来,既要保证教学认知目标的实现,又要满足学生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二、课堂情绪管理的实践策略

课堂教学中存在四种基本情绪:好奇、兴趣、焦虑和愉快,这四种基本情绪构成的情绪层面是课堂教学的枢纽和动力[3]。因此,在公共教育学的课堂中,我们围绕四种基本情绪,采用不同的情绪管理策略。

(一)激发好奇的情绪酝酿策略

情绪酝酿主要是为进入正式的课堂學习所做的前期准备。心理学家赫布曾说:“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最好;在唤醒水平较低时,主体或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从事应当进行的活动时,操作效率最低。”在课的开始运用提问、幽默、情境创设、实验、故事、对比等手段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究的冲动。笔者在组织“教师”一节的内容时,在课前做问卷调查,统计好后在课上以一个个的问题呈现出来:“为什么我们班里有45.17%的同学不愿意做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何看法?”、“32.38%希望做教师的同学,你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什么?”、“你是否适合做教师?”、“教师究竟需要哪些能力素质?”平日里学生之间甚少讨论这样的话题,课上一看到这些问题都感到十分有趣,不仅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其他人的想法也满怀好奇。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学科的独特性,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之心,需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大胆尝试。

(二)培养兴趣的情绪激发策略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这种认识倾向会使人带着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对有趣味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探究冲动。许多参加公共教育学课程学习的学生起初对该课程并不了解,往往更容易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误解,先入为主地认为教育学课理论性太强,课堂枯燥、单调。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来吸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增进对课程性质和价值的认识。笔者在组织“教育的构成”一章的教学时,运用绘画法让学生把自己“理想的学校或者想象的课堂”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学生对这一做法感到非常新颖、有趣,纷纷用纸笔把自己的想象画在纸上。笔者将学生图画分类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投影展示,与全体学生共同分享“教育学视角图画的奥妙”,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表现得兴趣盎然。实际上,一成不变的课堂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公共教育学课堂上,教师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逐步培养其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维持适度焦虑的情绪控制策略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是学生面对新知识的刺激,重新构建他的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情绪上的一定紧张、烦恼和冲突,并不总是表现为愉快[4]。维持适度焦虑,一方面,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水平,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倘若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过难,学生就容易畏惧;而过于容易,体验唤醒又不足,容易让学生厌烦,所以要把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活动设计在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内。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的情绪节奏。课堂教学过于紧张容易让人产生疲惫,而过于松弛又使人提不起精神。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准确性与形象性,讲究抑扬顿挫;教师还要注意各种教学活动或任务之间安排的合理性,张弛有度才能有利于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精力。

总之,上述各策略之间相互支撑、密切关联,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而这样的氛围中才容易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课堂情绪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要主动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的污染

教师在生活中会遭遇各类事件,也会有情绪的起伏变化。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场景,教师不应将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如果教师陷入到某种消极情绪之中,要主动设法进行化解,避免教师的不良情绪可能对课堂学习氛围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污染”。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避免淡漠和虚假繁荣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仅有助于调动教师发挥讲课的激情,也有助于唤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一些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教师在台上频频发问,学生却把头深深埋藏;教师慷慨激昂,学生却无动于衷。还有一类课堂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看似繁荣的课堂形式,但忽略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偏离主题或目标游离造成虚假繁荣,这也是不可取的。真正和谐的气氛是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敢于发表意见、敢于与同学交流、争辩而不担心被嘲笑,也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消除教师情绪霸权,避免隐性伤害

课堂是属于师生双方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精神生活与交流的场所。在师生情绪互动中,教师凭借其权威地位,控制着课堂师生互动的形式,往往将自己的教学情绪不容置疑地强加给学生,这就是情绪霸权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调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还要考虑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可能产生的情绪体验。如某些问题可能容易刺痛一些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某些案例可能会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感到受歧视和排斥。而课堂上教师情绪表达的不公平现象是情绪霸权的另一种表现:教师对学习成绩好、外形讨喜、头脑灵活的学生表现更多的喜爱,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肢体、眼神、语言、动作等表达出来,而对成绩较差、外形欠佳、反应较迟缓的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有意或无意地采取忽视或放任的态度。无论是情绪的强加还是情绪表达的不公都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隐性伤害,是教师应尽力避免的。

(四)重视群体情绪与个人情绪,避免个人情绪被边缘化

有人认为只要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就可以,个别或者小部分学生情绪低落、神离于课堂,只要不影响其他学生就行。这是课堂情绪管理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课堂中群体情绪的产生是个体情绪出现的集中反映,是以个体情绪为基础的;个体的情绪会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也会影响群体情绪。教师在课堂中不可忽略个别学生的特殊情绪体验,要及时关心和寻找恰当的时机和方法了解学生出现特殊情绪体验的原因。倘若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内容组织或方法使用不当引起的,则需要及时处理;倘若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也要给予关心,并设法积极引导。

总之,课堂情绪管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将其置于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供了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保障。

参考文獻:

[1]Hochschild Arlie Russell.Emotion Work,Feeling Rules,and Social Struc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9,(3).

[2]郭德俊.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动机设计与情绪调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6.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4

长期以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班级王国”,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 但却阻碍了异年龄、异质集团人际关系的形成。打破“班级王国”的壁垒, 促进同年龄、异年龄、异质团体之间的联系性、开放性, 是现代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典型特点, 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前提。因此, 课堂情绪管理不应该囿于课堂这一特定情境的局限性, 而是应该促进师生在课外通过与他人来分享自己的积极情绪或寻求他人帮助以消解其自身无法排解的消极情绪。基于此, 本研究基于情绪社会分享理论, 提出了基于情绪共享理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拓宽了课堂情绪管理的空间和时间, 有利于实现课堂内、外情绪管理的合理衔接, 从而保证了课堂情绪管理系统的连续性和开放性。

二、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1. 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定义

情绪社会分享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 指在社会生活中, 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事件, 当这些事件发生后, 人们普遍倾向于向他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回忆某种情绪事件时, 与这种体验有关的生理活动、表情、内在感受等因素同样会激活, 这就意味着, 在分享消极情绪体验时, 人们也将再次体验消极的感受。然而, 从趋乐避苦的基本情绪追求的原理来看, 为避免再次体验消极的感受, 人们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分享频次应该下降。情绪社会分享主要具有个体功能、人际功能和社会功能, 而每一种功能又对应不同的作用机制。

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典型的人际动力机制 (Christophe&Rimé, 1997) 。第一, 分享对象对分享明显地表现出兴趣和效用。第二, 分享对象在倾听情绪故事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绪强度, 受到情绪事件的强度的影响。第三, 分享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性行为, 也受到事件所诱发的情绪强度的影响。强度较低的事件, 分享对象通常给予言语上的反应, 随着分享事件的强度增加, 言语反应减少, 同时非言语行为增加。

2. 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作用机制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回忆某种情绪事件时, 与这种体验有关的生理活动、表情、主观体验等因素同样会激活, 这就意味着, 在分享负性情绪体验时, 人们也将再次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感受。那么, 人们为什么如此普遍地参与情绪社会分享活动, 并不因为再次体验负性情绪而减弱分享活动?这种现象引发了研究者对情绪社会分享功能与作用机制的探讨。

(1) 建构情绪意义

情绪社会分享可以满足人们处理情绪事件, 建构情绪意义的需要。Zech (2004) 指出, 情绪社会分享主要满足两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归属 (affiliation) 需要与社会一致性 (socialconsensus) 需要。“人们特别渴望赋予社会事件和他人以意义, 并且个体的意义生成不能发生于真空之中, 需要在社会情境的参照系统中完成意义的生成和建构工作。”这表明, 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内部感受状态, 而是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交流, 对情绪的意义建构过程不是在个体内部完成的, 也需要在社会过程中实现。

(2) 获得情绪支持

情绪支持 (emotional support) 是社会支持的一种, 主要是指个体经历情绪事件时, 给予关注、同情、安慰。情绪社会支持是最为关键的一种社会支持, 既可以促进对特殊压力源的应对, 又有助于终生健康的维持 (Burleson, 2003) 。情绪社会支持的获得, 受到个体在情绪事件发生时对他人依赖倾向———情绪依靠 (emotional reliance) 的影响。Ryan等 (2005) 把情绪依靠定义为在情绪意义显著的情境中, 依靠他人的意愿, 即情绪事件发生时, 个体是否准备进入能够获得情绪支持的人际互动。从实质上来看, 情绪社会分享是依靠意愿与支持获得之间的中间环节。

三、基于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情绪社会分享通常发生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中, 从本质上来讲, 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分享对象的反应影响人们对分享效果的评价。Zech (2004) 总结了在分享过程中, 分享对象有帮助的行为所具有的特点: (1) 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表现出较多的注意和理解; (2) 提供信息支持 (比如建议) 和重新评价; (3) 给予互动或者移情性行为 (如分享自己的体验, 体验到同样的情绪) (4) 表达依恋或者安抚行为 (比如空间距离接近、安慰、让对方感到安全可靠等) 。此外, 人们除了选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进行情绪分享外, 还会根据情绪内容的领域特殊性, 选择特定职业的分享对象, 从而形成情绪社会分享的人际网络。

1. 与同伴分享情绪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流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在情绪社会分享中发挥着交流、传递信息和促进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的作用。一是交流。学生更愿意向同伴诉说自己的不满和痛苦, 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同伴愿意倾听其诉说, 并帮助分析事件的真实情况, 指出其偏颇想法的不合理性, 达成一些有效的共识。其二是传递信息, 同伴可以向教师、家长反映孩子的变化, 转达孩子对教师、家长的看法和意见, 并且也可以转达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管理的有效意见。其三是促进情绪管理。同伴可以进一步加工整理家长、教师的意见, 用同伴的独特方式表达,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时同伴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促进学生个体进行有效地自我情绪管理。

2. 与教师分享情绪

教师在情绪分享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反思者、交流者、心理辅导者和组织者。其一是反思者。教师反思就是回顾、构建、重现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教师回顾自己的课堂言语和行为、观察受批评学生的异常表现、分析不当表现或出于良好意图的表现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以及采取何种途径进行补救。同时也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避免类似错误重复发生。其二是交流者。教师通过家访或与学生的交流, 获知与学生有关的信息, 进一步对自己的观点、看法做出调整。其三是心理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原理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 促进学生成长。其四是组织者。教师要调动自己、家长、同伴、学生本人四方面的积极性, 向学生阐明自己的想法、解决方案、组织方法及策略, 促进情绪分享的进程和保证情绪分享的有效性。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家长、同伴的温暖, 在心理上产生对集体、同学和朋友的亲近感。

3.与家长分享情绪

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感情联系, 家长在情绪社会分享中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一是指导孩子恰当地表现情绪。中小学生的情绪表现往往更加外向并富于变化性, 这些情绪表现实际上是一种信号、一种防御、一种调整, 是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因此, 家长不应无端责备孩子的情绪感受, 而应指导他们在需要的时候, 将自己的情绪感受恰当表现出来,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情绪识别和体验, 也有助于他们的情绪调整和健康。二是指导孩子合理地宣泄情绪。学生的情绪反应一般比较外显, 喜怒均形于色, 或哭, 或笑, 或发脾气, 这种情绪的自然宣泄规律家长应当心中有数。当孩子情绪宣泄的时候, 家长应对此表示关心, 分享他们的欢乐, 分担他们的忧愁痛苦, 不去过多地进行压制或干涉。三是指导孩子自我调节情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家长应指导他们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合理控制, 使之符合当时的情境和社会化的要求。情绪自我调节的关键是加强理智的作用和意志的力量, 通过自我反省或评估来调整引起不良反应的认知过程或不合理的观念。当孩子遇到较强的情绪冲突时, 指导他们学会克制忍让、注意力转移、合理化自慰、自我暗示等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 对于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冲突、改善情绪状态有积极作用。

4. 与专业人士等分享情绪

当消极情绪产生时, 一些人可能无法面对或处理, 所以用否认、压抑等防卫机制来因应, 但这样往往给人带来更多的困扰。同时, 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性别及个人性格的千差万别导致了个体的差异。心理专家或咨询师应针对不同的个体的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情绪辅导模式, 使其察觉自身真实的感受, 了解引发情绪的事件与理由, 找出适当的方法加以缓和、舒解或改变。情绪辅导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 不是在短时间内经过讲明练透就能奏效的, 而是需要长期的连续的耐心观察了解, 从集体影响和个别帮助入手, 逐步施加影响, 然后通过受教育者本身的“内化”作用, 从而达到发展乐观、正直、耐心、勇敢等良性情绪。

5. 借助网络实现情绪社会分享

大学生压力与情绪管理感想 篇5

第一乐章课程开始的时候,灯光幽暗,伴随着催眠音乐,在李海老师的引导下,坐在靠椅里围成一圈的同学们慢慢地进入催眠状态,催眠曲使我们放松,深深的呼吸,李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我的心是一只小鸟在天空翱翔,它飞过高山,飞过平原,呼吸着芬芳,在阳光下飞翔,在春风里歌唱,看那大地,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还有那金色的麦浪,我的歌啊,会编织五彩的霞光,我的心在蓝天飞翔,飞向大海,海面风平浪静,我听到海鸥的鸣叫,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音乐逐渐缓慢,同学们被催眠师唤醒,伸出手,摩擦一下,感觉很轻松愉快.

第二乐章同学们被排成四支队伍,前后同学的手互相搭在一起,连接成一条长龙,蒙蔽眼睛,四位领队不蒙眼睛,音乐响起,灯光变暗,在领队的带领下,四条长龙在摆满障碍物的空间里盘旋,我在漫漫的体验着想象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一条曲折,坎坷的人生路,在黑暗中,有多少人在帮助过我们,我们帮助过多少人,作为领路人要让你的队伍脱离幽暗的深谷,带他们走进光明,我感觉到身上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第三乐章自由组合,每位同学找一位陌生的异性同学,相互诉说现在的感受,我需要感谢谁,我的抱怨和建议,我感觉到今天虽然是天气阴冷,窗外寒风呼啸,冬雨点点,教室里却春光明媚,我感觉到自己很放松,很积极,很愉快,我见到了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她现在已经成长为中心医院的护理部主任,谢谢她还记得我,我很满足.感谢医院为我们制订这项公益课程, 感谢李海老师在双休日里抽空为我们上课,也感谢我的搭档配合我学习.抱怨这样的教室条件太简陋需要改进,建议将这样的项目定期开展,不断完善,建议心理科的支持和参与.

构建心理契约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篇6

基于心理契约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以“心理契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心理契约概念和核心观点的解读,形成“教学需求分析-情绪期望-情绪互动-情绪调节-情绪失调-情绪分享”的设计思路与技术路线,从而形成新的课堂情绪管理分析框架。

关键词

心理契约 课堂 情绪管理 模式

心理契约(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最早是由Levinson于1962年提出的,是指组织与员工之间存在一种内隐的期望,这种期望决定着员工的努力状态[1]。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不仅在管理心理学领域里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其思想已经拓展到了非营利性组织领域。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领域之一,内嵌于其中的心理契约自然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师生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会成为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另一块有巨大潜力的广阔教育空间[2]。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契约的研究视角切入课堂情绪管理研究,旨在寻找课堂情绪管理的演进历程,揭示课堂情绪管理的发生、发展机制,从而形成新的课堂情绪管理分析框架。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关于雇佣双方间所缔结的心理契约,一直以来都有两大分野:共享论和个体论。其中,持共享论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是Schein(1965),他认为“心理契约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关于组织的多种期望以及组织所拥有的关于员工的多种期望”。共享论强调的是关系中的双方能够找到等价或基本等价的交换值,形成双方期望的共同领域。也就是说,心理契约是关系双方所达成的共识。

持个体论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是Rousseau(1989),她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所持有的其与交易另一方关于互惠性交换协议的具体条款和条件的信念”。可以看出,在个体论下形成的心理契约具有单方倾向,即个体被动选择和接受对方的条款,而组织方并不会主动选择和接受个体的意愿。也就是说,个体论背景下的雇佣关系中,心理契约只为员工独自拥有。

二、心理契约的核心观点

1.相互期望是前提

心理契约强调双方对各自权利与义务的默契与认同,因此,心理契约的“当事人”必须是两个主体,同时,“当事人”的合意必须让对方感知且得到对方的认可,否则,不论来自单方还是双方的期望都不能成为双方相互约定的合意。恰当的期望有利于促进心理契约的形成,而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则不可能转化为心理契约。

2.演进历程:形成、改变、破裂、补救

心理契约的演进历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形成、改变、破裂、补救(重构)。其中,心理契约的形成主要是受外部和个体内部两大因素影响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和法律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对责任、义务和权利的理解范畴,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形成背景,而个体内部因素(包括生理特征如性别、年龄,心理特征如职业动机、责任意识,以及个体的受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等)则会影响个体对于组织或他人信息的认知加工及个体产生的行为反应,进而影响到心理契约内容的形成。与心理契约的形成或改变关系密切的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或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对个体与他人或组织维持公用关系的长久性和心理契约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一方当事人来讲,心理契约的破坏主要取决于两大变量:他人或组织对待自己的手段和对心理契约的违背。心理补救或重构是当心理契约的一方或双方有违背行为和意图时,对契约的解析或破裂程度予以评估并做出判断,再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解决或调整。

三、构建心理契约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在心理契约理论的背景下,本文所要构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可以这样描述:以心理契约为设计思想,通过教学需求分析、情绪期望、情绪互动、情绪调节、情绪失调和情绪分享六个环节来形成课堂情绪演进历程。其中,情绪期望是实现课堂情绪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与心理契约中的相互期望相对应的,情绪互动是实现课堂情绪管理的核心环节,促进了心理契约的形成;情绪调节实现了课堂情绪管理的灵活性,有助于心理契约的改变;情绪失调在课堂情绪管理中发挥着消极作用,导致了心理契约的破裂;情绪分享实现了课堂情绪管理的开放性,有助于补救或重构已经破裂的心理契约。其模式如图1所示。

1.教学需求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从学生获取知识的仓库转向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空间从校园扩展到家庭、社会,要求教育时间从人生的某个阶段延长到整个人生”[3]。这一变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和终极目标。基于此,课堂教学需求分析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需求,情绪情感发展需求。在教学理念上,应该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整的教育”的空间观,确立“终身教育”的时间观和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在知识与能力需求上,教学应该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基于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的整合性知识和能力;在情绪情感发展的需求方面,课堂教学过程应让学生学会对自我情绪情感的觉察与表达,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尊重与接受,对冲突或矛盾中产生情绪的调整,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情绪期望

所谓期望(Expectancy),亦称期待、预期、希望,是在激发人们对行为内在力量需求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它既是个体行为过程中的认知变量,又是推动个体行为并形成信念价值的动机[4]。心理契约建立的前提是以组织与个体之间相互具有合意倾向的心理期望。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本身与教育对象都是具有复杂需求的人,导致契约双方的心理期望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5]。因此,师生之间应该从职责义务、年龄性别、地域风俗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逐步沟通与了解,确立恰当合意的情绪期望,以此激发学生适当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过情绪机制),促进学生的期望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情绪互动

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对学生来讲,除家庭之外,学校是影响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微观生态环境。在学校的活动中,教与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来表达与承载的,是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活动形式。良好的情绪互动应该是一个双向开放的交流模式,这要求交流的双方都把对方首先看作是全方位的人,而不只是看作“教师”或“学生”,这两个角色对于全方位的人来讲都具有片面性,在情绪互动中,片面地看待人会使人将情绪变得形式化,从而掩盖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心理契约的形成,更不利于人的发展。

在学生与教师的实际交互作用过程中,对学生真正产生直接作用的是教师本身的特征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虽然不是需要被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本身,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甚至对学习的态度喜好与情绪情感,教师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风格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感染着教师的教育热情,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最终促成了心理契约的形成。

4.情绪调节

Freese等(1996)年认为,当员工感知组织或员工提供的内容超出了各自所期望和能够承受的范畴,则会出现两种可能:修改或遗弃,即重新修订心理契约,形成内容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新契约[7]。具有社会性的人,更是一个感情性的动物,面对形成的心理契约,对有利于自己的事物产生积极情绪,对不利于自己的事物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的存在不可避免,同时也成为了情绪调节的前提,更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修课题。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消极情绪本身不是当事人想要表达的内容,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消极情绪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学会情绪调节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契约双方会不断地通过规章、行为、语言及情绪来表达并调整各自的意愿和期望,由此形成进一步的共识,这一共识能够涵盖双方意愿的程度越高,则双方的心理契约越牢固。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不断实现着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之间的相互转化与调节,从而不断地实现着心理契约的改变和完善,这也是情绪调节的意义所在。

5.情绪失调

影响课堂情绪管理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会给课堂情绪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契约的破裂。由于课堂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师生的消极情绪可能被强化,而积极情绪可能被削弱,导致个体走上“负面情绪—负面行为”的恶性循环,在叠加的作用下,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师生双方的压力源,甚至导致个体情绪失调的危机出现。如果消极情绪被显著加强,积极情绪显著削弱个体可能导向更严重的危机,甚至无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

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事件的认知比较单一,更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的现象。遇到突发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安全场所进行合理宣泄,而不是用各种方法去压抑情绪。等学生平静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尊重他人,并学会换位思考,从而避免学生情绪失调,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6.情绪分享

目前采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按照补救时机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被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可能会使员工离职,甚至对组织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二,主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中组织会选择主动了解个体的意愿并采取积极措施;第三,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出现在心理契约破裂之前,能够预见关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朝向有更多共识的方向发展[6]。在这三种补救方式中,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无疑是最佳方式。在课堂情绪管理活动中,情绪分享正是实现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的有效手段。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分享给最亲近的人。而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作为个体的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的另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中,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存在的平台。但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对等性,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听老师的话通常被看作是好学生具有的品质,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这一平台更多地显示了教师的主导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情绪分享这一环节上很难做到完全的真实分享。因此,将课堂这样一个师生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成为相对开放的人际交流与情绪分享平台,允许并适当鼓励学生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情感,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经历社会化过程,又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准确的资料和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的时间成本,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以上各环节中,除教学需求外,其余五个环节与心理契约的核心观念及形成、改变、破裂、补救过程相互对应,环环相扣,各自形成一个内在的动态循环过程。其中,更加开放的互动式沟通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Leavinson H.Organizational Diagnosis[M].Cambridge:Harvard Univ Press,1962.

[2] 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3] 李春燕,邹立君.加强职校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4 (18).

[4] 朱贤.期望技能[J].佛山大学学报,1997 (6).

[5] 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6] Freeze C,& S哈里克R.Implication of difference in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f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6(5).

[作者:郭俊风(1971-),女,山西临汾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常丽丽(1974-),女,山西榆次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

谈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管理 篇7

一、教师自身情绪的管理

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论先前发生过什么事情,不论自己的心情有多激动,都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当产生不愉快情绪时,应站在局外的角度去分析事情,让自己保持冷静,然后再用“情绪控制三步法”(觉察情绪、了解不良情绪、缓和与转变情绪)舒缓自己的心情。如果要走进课堂,必须要让自己安静下来,镇定自若地进行教学,用健康愉悦的情绪取代消极沮丧的情绪,摆脱沉闷压抑、暴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平静愉悦地面对学生。情绪是会感染和传递的。教师要懂得“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否则,教师的坏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好情绪,会让一节课以失败收场。

二、学生情绪的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绪的管理是主要的。只有把握了学生的情绪,对症下药,科学管理学生的情绪,才会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觉察、了解学生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灵敏的感觉。情绪管理第一步,就是要能觉察自己和学生的情绪是什么,是安静平和,还是愤怒焦虑,是愉悦兴奋,还是忧伤委屈。如果不能敏锐地觉察学生的情绪,管理情绪就无从谈起。课堂上因为学生某种情绪积聚到极点而引发的意外,尤其是负面情绪引发的意外,会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努力付诸东流。

其次,要接纳学生各种正常的情绪。

情绪无所谓好坏,凡能出现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健康情绪不是指情绪时刻处于阳光状态,而是你所表现出的情绪应与你所遇到的事情具有一定关联。如果你受到批评了,你伤心是正常的;如果你遇到抢劫,你有恐惧感是正常的;如果你的亲人去世了,你悲伤是正常的;如果你被他人误会了,你愤怒是正常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对于学生的各种合理、正常的情绪,要全盘接纳;对于学生的积极快乐的情绪,要尽力维系;对于学生的各种不良情绪,要对症下药,引导其逐渐转变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用一种平和或者愉悦的情绪逐步取而代之。当学生的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实时,教师应在第一时间暗示自己:学生的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这样一暗示,教师自身的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内心会立即恢复安静平和。用这种良好的心态管理学生的种种情绪,会事半功倍,但要切忌被学生的不良情绪所牵制,这会使事情的结果适得其反。

然后,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情绪。

教师在接纳了学生的各种正常的情绪之后,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表达各自的情绪。这种表达并非是任由学生喜怒无常地肆意发泄,而是教会学生缓和与转变自身的情绪,同样的意思,学会用巧妙的语言艺术进行表达。学生总是喜欢自由,但教师喜欢控制学生,让他们的情绪不能得到自然的释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性层面接纳了学生的一切正常情绪,就不会再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控制学生的正常情绪,而是进行合理疏导,巧妙利用多种方式调节学生消极的情绪,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

最后,教会学生管理情绪。

情绪管理能力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及锻炼,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利用美文美图,渗透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等。

课外引导学生体验美,感悟美,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倡导学生大量阅读积极健康的书籍,欣赏唯美的艺术,发现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从而进一步陶冶情操。学生情操在课堂内外受到良好的陶冶,其积极的情绪则会不断得到强化。这有利于教师课内对学生进行管理,让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8

一、开课10分钟

普教的教师可能很难想象职业学校英语课堂开课10分钟内的艰辛。所以一般新学期接手一个新班级, 第一节课的第一个10分钟是至关重要的, 它奠定了之后许多个10分钟的教学基础!尤其对于某些自由散漫的班级来说, 这10分钟的教学就是一场博弈, 胜则立, 败则溃!面对听见上课铃声、看见教师站在讲台上依然熟视无睹自顾聊天、嬉笑打闹的学生, 我们需要做的是波澜不惊, 不怒而威, 维持秩序时说话的语调切忌歇斯底里, 大声呵斥, 任何妄图用声音的音量来压制学生吵闹的声音的做法只会换来更加肆无忌惮的喧哗, 所以开口前先设定一个条件反射式的信号语言, 比如铿锵有力的“1、2、3”, 这会短暂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关注老师。也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清老师喊“1、2、3”的目的, 从而达到条件反射式的情绪安定效果。接下来的10分钟至关重要, 尽可能用轻稳沉着、冷静平和的音调来引导学生平静情绪, 在此基础之上, 说话的内容也必须生动有趣, 足够吸引, 一般持续五分钟, 大部分学生即可进入上课模式。实践证明, 轻稳沉着的声音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此时渐入课程核心内容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开课10~30分钟

开课10~30分钟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核心期, 如何在学生有限的黄金注意力期间完成一次有效的教学是我们的探讨重点!在此期间, 教师的情绪在影响学生的同时, 学生的反馈情绪也会影响教师, 这种情绪的传递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教师在这个时间段要让自己的情绪快速兴奋起来, 这时的语音语调较之开课前10分钟应更为洪亮而充满激情, 语速也可以适当提高。不过教师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完成音调的抑扬顿挫, 切忌始终保持相同的音量和频率, 这种情绪的传递对教学有着很好的辅助效果, 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会更加专注教师上课的内容, 被带动的瞬间就宣告了有效课堂的成立, 之后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期, 也就是接受力最强的时候, 不仅学习起来倍感欢乐轻松, 而且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时间冗长, 更不会因为教师一成不变的音调而变得昏昏欲睡。当然, 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精彩教学内容的支持, 任何一个有效课堂的建立, 除了情绪传递和语调处理外, 都离不开教师精彩教学内容的设置,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三、开课30~40分钟

开课30~4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衰散期。此时的学习热情或许会因为教师的精彩教学而持续, 但注意力较之前30分钟肯定会大打折扣, 而且从教学过程出发, 最后10分钟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佳时期。此时, 教师在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时应逐渐放缓语速, 给学生一个回忆和思考的缓冲时间, 同时说话语调再次回落, 温声柔语, 对于学生的应答配合目光语言及时给予冷静而肯定的激励, 切忌浮夸大声夸赞, 这对树立教师个人魅力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在这一环节, 教师的情绪和开课前10分钟的不怒而威要有所区别, 严慈并济的教师风范得以展现。我们在此期间更应该传递的是教师和蔼可亲的形象, 让学生感觉到一种肯定、欣赏和鼓励, 以期下一次课堂的和谐互动。

有效课堂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缺一则乱。而且正如我在文中提到过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进行怎样具有个人色彩的情绪传递和语调处理, 都离不开精彩教学内容的支持, 只有设计好课堂的教学步骤和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才能更好地发挥情绪和语音语调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否则一切都不过是纸上谈兵, 镜花水月罢了。并且我始终坚信, 学科是相通的, 在职业学校英语课堂上取得的关于情绪传递和语调处理的实践教学效果相信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是成立的, 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不仅是学习的乐趣, 更多的则是教师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个人魅力。

摘要:职业学校英语课堂向来是老师的攻坚阵地, 是学生真的不爱听还是老师不会讲?立足于职业学校英语课堂40分钟, 总结多年职业英语教育的经验, 给出一个中肯的意见, 以期抛砖引玉, 以飨读者。

关键词: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情绪,语调

参考文献

[1]张奇勇.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及其调节模型[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重视大学生情商教育——情绪管理 篇9

李某, 男, 某校大一学生, 班长, 成绩优异。据班长回忆, 那是一个傍晚, 全班同学相约七点在学校工厂集合为迎新晚会做最后的排练。一部分同学姗姗来迟, 班长看到这种局面非常焦急。A是最迟到的, 对节目的进程却丝毫不上心, 甚至在后排高谈阔论, 这使班长更加气愤。紧接着登台表演, 他却纹丝不动, 场面异常尴尬, 台下同学开始议论。一时控制不住情绪的班长箭步冲向后排, 高声嚷道:不排练就滚回去, 别在这儿丢人现眼, 接着班长猛推了A一把。A也愤怒了, 向班长脸颊上重重挥了两个拳头。再后来的他俩拳打脚踢, 结果是两败俱伤。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因工作而情绪失控而发生拳脚的案例。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其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在一般情况下, 主体能够按照所处环境和自身理性对情绪进行主动变化调节, 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但是当主体单纯沉迷于某一种情绪体验, 无法依靠自我认知加以调节的时候, 情绪便失控了【1】。此案例中正是因为班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导致了打架事件发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实际上是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够的表现。

上述案例的类似事件在全国校园里比比皆是, 作为高校教育者, 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提高情商水平, 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何为情商及其重要性

1995年,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 (1)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3) 、自我激励的能力; (4)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2】。可以看出妥善处理情绪的能力包含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当中。

长久以来, 人们把成功多定义为智力高, 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针对智力教育。然而近年来我们在无数成功者的案例中发现, 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特征, 如清醒的自我认识、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屈不挠的勇气等。戈尔曼教授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成功80%在于情商, 智商只占20%。可见情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有极大的重要性。

二、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作为情商的要素之一, 是人的重要情感体验的表现形式, 我们要管理好情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成熟的监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 只有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有了监控和了解, 才能冷静下来分析问题, 认识问题, 不夸张自己的情绪。遇到刺激力度大的负面情绪, 首先要主动自我暗示遏制冲动, 自我激励建立自信活跃思维放松头脑, 不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对重要的决定和行动。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理性认识别人的情绪, 找到问题所在, 更好的与对方交流、沟通, 进行换位思考。

二:要以开放的心情接受各种情绪体验并学会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遇到了不同冲突和压力, 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宣泄不良的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在适当的场合放声哭泣和叫喊、找知心朋友倾诉、参加体育锻炼, 避免不必要的负重前行, 保证在平和的心境对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三:自我激励也很重要。善于通过观察自己, 认知自己的情绪, 积累情绪词汇, 了解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懂得定时整理情绪, 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并朝着这一确定目标无限努力, 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培养自己善于自我监督、自我鼓励、自我教育的能力。肯定自己又这样一种处理好自己情绪的能力, 相信自己就像大海一样, 对于一些污染我们自身具备有自净能力,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对负面情绪的处理能力。只有这样自我激励才能从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

三、总结

我相信通过以上措施, 我们能比较合理的控制和把握自我情绪, 处理好环境、社会、人际等待给我们的压力, 同时也让自己的情商在处理情绪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

摘要:心理学研究显示情商是一个人能够成功和成才的必然要素, 然而在大学生中存在有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本文以一个案例分析出发, 分析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之以情绪管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教育,情绪管理

参考文献

[1]朱海燕.学生情绪失控的主要表现及对策.广东教育.2007, 6

[2]陈鸿.浅析大学生情商教育.学术纵横.2009, 09

浅论大学生愤怒情绪的管理 篇10

人们被某种情绪俘虏之后,思维中都几乎没有理智的空间,尤其是愤怒。一个理性的大学生陷入愤怒时,会变得毫不宽容,甚至不可理喻。失控的愤怒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易出现的“情绪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社会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面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加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及时预防和排解,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这项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

3.1学校方面采取的措施

3.1.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落到实处。

高校首先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列入学校主题工作的议事日程,为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订规范的实施计划,突出明确的目标,并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体系。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以实现教育目的。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1.2采取各种途径,磨炼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情绪消沉、精神不振,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磨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锻炼加强了,那么他们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他们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提高,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扫除精神障碍。

3.1.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

一、什么是愤怒

愤怒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愤怒被看做一种原始的情绪,它在动物身上是与求生、争夺食物和配偶等行为联系的。

容易发怒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消极情绪,它是遇到与愿望相违背的事情,或愿望不能实现并一再受到挫折,致使紧张状态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敌意情绪。有的大学生因一句不顺耳的话、一件不顺心的事,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拳脚相加。盛怒过后,却后悔不迭。发怒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通常当人发怒时,出现心跳加速、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甚至猝死。由于发怒导致心悸、失眠、高开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2家庭方面采取的措施

3.2.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

家永远是子女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3.2.2家长与学校主动沟通,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经常主动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2]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

[3]陆凌云.聊天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教书育人,2007,6:12.

[4]闻青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9(1):96-97.

[5]华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与途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0(4):120.

[6]潘晴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4(15):122-123.

[7]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27).血压、胃溃疡甚至心脏病的不在少数。此外,发怒会使人丧失理智、阻塞思维,导致损物、伤人,甚至犯罪等失去理智的行为。大学生中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件,大多是在愤怒的情绪下发生的。

二、引发大学生愤怒失控的主要原因

首先,从心理上说,大学生更多的负面情绪没有发泄出来。

易怒的大学生一是由于性格因素所致,如胆汁质的大学生更具有冲动、易怒的情绪特征。二是由于许多错误认识所致,如:发怒可以威慑他人,可以推卸责任,可以换回面子,可以满足愿望等。然而事实上,易怒者总是事与愿违,所得到的不是尊严、威信,而是他人的厌恶,更严重的后果是自己心绪更加不宁。三是自我评价偏高的大学生容易发怒。

事实上,大学生更多的愤怒没有合理发泄出来,通常是表面平静,内里压抑。

社会永远赞赏自我控制———任由自己引人注目、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愤怒是可耻的,所有不合时宜的情感表达尤其是愤怒都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尤其在大学。

美国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说:“如果说爆发的愤怒影响人际关系,向内压抑的愤怒,旁人就不那么容易察觉了。”因此,内压的愤怒可能会演变成消极攻击,比如同学间的冷战;也可能会转嫁,比如受老师的批评后训斥同寝室的同学,却不能消除愤怒;还可能不断回想,愤怒就向怨恨发展,可能出现情感崩溃、抑郁、自杀;还有大学生在绝望情绪重压下爆发,用暴力手段实施报复。

其次,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看,缺乏对愤怒情绪的正确认识。

一个人越否认自己的情绪,它的控制力就越强。一些被压抑的情绪会以另一种情绪表现出来,隐藏自己。这些针对情绪的自我防御机制让我们身心俱疲,而真实的情绪总会抓住我们不放,以各种形式重新出现,比如抑郁症和各种情绪诱发病,它使我们易怒、焦虑、郁郁寡欢,甚至让人丧失人性。但是,愤怒情绪本身并不邪恶。人们的情绪反应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一笔财富———它是自然给人们配备的自动评估体系,当一个人感到危险时以最快速度对环境进行评估和反应,更好地生存下去。可是,当一个人对环境评估出现错误时,情绪有时也会表现欠妥;所以如果大学生误解了情绪信号,就会以不恰当的方式应对外部世界;如果大学生对情绪本身感到恐惧,把情绪当做问题镇压,就忽略了情绪本身传递的信号———那才是其面临的真正问题。

再次,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自我尚未完全确定。

今天的社会一方面要求人们以完美的情绪面具示人,但是另一方面电视、论坛、微博……信息像弹片一样不断飞来,引发情绪千变万化,根本来不及妥善处理,导致积压在内心的情绪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很多强烈情绪的产生,与其所处的这个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不无关系。部分大学生的情绪特别强烈和富有激情。对任何事都比较敏感,有时一旦情绪爆发,自己则难以控制,甚至表现为一定的盲目狂热和冲动。在处理同学、师生矛盾时,在对待学业生活中的挫折时,常常易走极端,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伤害。

最后,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经济、政治结构越来越多元化。

法国精神分析师塞尔日·提斯隆认为,在一个丧失了社会、文化、性别、专业等各种标记的时代,人们会执劳动著于情绪,是因为人们试图通过情绪确定真正的自我,赋予现实意义。

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不再僵化,家庭单位与文化角色的宣言含糊笼统,就连传统的概念也不太明确。学校中的各种关系不再稳定,不再让人依赖,越来越把大学生带离稳定的社群基础。当大学生活变得越来越富有竞争时,大学人际关系也沾染了竞争的特质。有些大学生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孤独、空虚、焦虑、沮丧……杰洛·柯雷斯曼和郝尔·史卓斯在《爱你、想你、恨你———走进边缘人格的世界》一书中这样描述大学生:“大起大落的情绪,冲动,愤怒,人际关系不佳,受损、扭曲的自我认同。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回应文化社会当中的紧张与冲突。某种程度而言,大多数人都有边缘人格的特质。”

三、如何帮助大学生管理愤怒情绪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不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情绪管理一定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这要求大学生善待自己的情绪,即使它激烈、痛苦,也要温柔地倾听它的述说。

(一)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自己愤怒情绪的觉察能力。

情绪属于一种自发性的反应,要用理智控制它的发生很难,因此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在情绪来临时,观察并觉察自己到底处在什么情绪状态,并进一步分化辨识它,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首先是运用内省法,知道自己的感受即表面情绪,并分化辨识表面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和情绪感受,然后平静地接纳它,并将它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管理愤怒情绪的责任。

情绪不易控制,但并不是不可控制的。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当代每个人面临的来自情绪的挑战,可能是生活在相对简单的旧时代的人们无法体会的。加拿大心理学家佩吉·麦科尔把愤怒情绪视作“毒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每当生活出了状况、负面情绪油然而生时,人就立刻回到了烦恼多多的少年时期经历过的那种身心交瘁、绝望的感觉。”因此,大部分人处理情绪的方式,都是小时候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那里学来的。采用这些方式往往倾向于两个有害的极端:发泄或者压抑———而他们没有学习过如何应对今天的社会。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多数人需要在成年后学习如何管理情绪。总之,帮助大学生意识到情绪是自己的,每个人都对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三)帮助大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管理情绪的方法。

经常举办一些讲座,在校园内组织团体心理辅导,介绍行之有效的管理情绪的方法,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情商,从而增强自控能力,树立豁达乐观的心态。比如躲避刺激、转移刺激、释放紧张性能量和运用意识克制等方法。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11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产生时,我们英语老师的情绪一般也会非常激动,肯定让我们老师不发火、不激动是不可能的,的确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我们当老师的也应该考虑一下发火和激动,真的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和坏处,我们应该要用理智战胜情感,一定要学会冷静地处理,寻找一个合适的台阶给自己下。其实,学生都非常明白他们的确应该需要尊重老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所以,英语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抵触情绪的产生必定有隐情。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深入认真调查研究,从细节入手,更是要仔细分析和查找原因,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这样才能够找出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能靠自己的主观判断,轻而易举地进行想当然的猜测。如果这样,不但不能解决好问题,反而会激化存在的矛盾,造成事态矛盾的进一步扩大化。

要知道国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加强烈。”我们遇到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当中有些老师对待学生往往是非常简单粗暴,缺乏耐心与宽容,可能有时甚至想一棍子拍死。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鼓励学生,用自己善良的情感去包容学生,用自己宽容的胸怀去打动学生。如果我们长时间都在埋怨学生,那么只会让学生感到垂头丧气;如果我们无休止地责怪学生,那么只会引起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天天“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学生,还不如高兴热情地善导和鼓励他们来得行之有效。尤其我们英语老师更应多加鼓励学生,既能增强他们改正错误的自信心,又能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我们英语教师更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位好学生,更要善于与他们交真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更应与学生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

我们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处理问题时,有些老师依靠自己身材高大,不是采取以理服人的方法了,而是依靠自己的绝对武力来对学生进行压迫解决,这是我们老师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即使当时学生没有反对,其实学生的心里压根就不服你,这样反而会增加对你的怨恨。所以,我们教师遇到学生与自己产生抵触时,一定要克制自己要爆发的情绪,一定要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教育并说服他们,一定不能动手甚至打学生。如果我们老师动手打了学生或是体罚学生,既是法律法规不允许的,也肯定征服不了学生那幼小的心。

我们当中更是有些老师在英语课堂上遇到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时,硬是急于求成。很快就找班主任或学生家长告状,还可能直接找学校领导出面解决问题。自认为这种方法很好,但却不知大多数学生这时的心理非常脆弱、思想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再去找班主任、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去刺激他,那就更容易产生更糟糕的結果。其实,这时的我们不要太着急,要心平气和地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此事,认真分析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呢?我们老师应该剖析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我们自己能够解决问题,那就不要找班主任、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这也是对我们英语教师自控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一个考察。

我们身边有些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处理与学生发生的矛盾时,喜欢翻学生的老帐本。把今天迟到的事,与上月逃课的事硬是联系在一起,这让学生听起来很没面子,心里不舒服。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一事归一事,我们要从学生现在出现的问题着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上级领导在批评我们时,把你以前的一些陈谷子烂米都摆了出来,我们又会怎么去想呢?再次,我们英语教师也是从学生阶段走过来的,更应该理解学生,更应学会换位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只有真正地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深入了解学生,与他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英语教育教学中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进一步的创新和丰硕的收获。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12

1 情绪及情绪管理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现象,对于情绪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的不同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Leeper认为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Daniel Goleman将情绪定义为“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生理状态及行动的倾向性”,并进而提出了情绪智力,即情商这一概念。情绪包含了主观体验、生理变化、表情动作与外显行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由外界刺激引起,其主观体验与个体需要和主观态度密切相关。

情绪管理最初始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社会学家Hochschild正式提出“情绪管理”的概念,认为情绪管理就是一种需要遵循情感规则的工作,是个人试图去改变情绪或感觉的程度及质量而采取的行动,因此情绪是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管理的。心理学界更多地是从情绪智力的角度探讨情绪管理。如Goleman将情绪管理作为情绪智力理论结构中的一个维度进行描述,认为情绪管理就是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而Salove和Mayer在情绪维度的划分中,其中情绪自我管理维度就包含了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开放心情的能力以及把握真实信息,管理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能力等。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是对自身情绪的自我控制、自我认知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情绪识别,这意味着提高情绪认知能力,有效识别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二是,情绪调控,主要是对负性情绪的自我控制、调节和消除;三是,情绪表达,合理的表达情绪无疑会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正确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发展良性的人际互动;四是,自我激励,就是通过自我情绪调控,使自己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我国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2.1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在新疆地区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我国当前大学生在情绪发展上普遍不稳定、不成熟,表现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加之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使大学生对很多事物表现过于敏感,缺乏自控力,遇事容易感情用事,导致各种情绪问题的产生。

2.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个体对即将发生的某个情境或某件事情感到担忧和不安,而自身有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此时内心就会产生消极期待的情绪。焦虑是大学生最常见的情绪状态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因遭遇挫折、逃避选择或担心不能确定的事情将来临时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

2.1.2 抑郁情绪

抑郁是个体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得满足时所引起的一种持续的负面情绪,抑郁最明显的表现是心情压抑,有时伴有苦闷、不满、困惑、烦恼等诸多负面情绪。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缺乏生活的热情和勇气,习惯把自己封闭或孤立起来,不愿与人交往。

2.1.3 愤怒情绪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愿望相违背,个人愿望无法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激励的情绪反应。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愤怒情绪下,会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同时自制力降低或思维受阻,因此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甚至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

2.1.4 冷漠情绪

冷漠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漠不关心、退让、冷淡的消极情绪。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不爱与人交往,长把自己游离于群体之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独来独往。这种冷漠的情绪是个体内心情感的消极逃避,他们表面上平静冷漠,但内心却有强烈的孤独和压抑感,导致心理平衡遭到破坏。

2.1.5 骄傲情绪

骄傲是由于自身某种优势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一种自认为了不起,同时看不起别人的一种得意的情绪体验。怀有骄傲情绪的大学生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盛气凌人、装腔作势,或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意见,甚至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或不顾一屑,以彰显自己的优势。

2.1.6 嫉妒情绪

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在大学生中,嫉妒具体表现为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或穿着打扮优于自己时而产生的内心不平衡状态,甚至是内心痛苦、愤怒等情绪状态,嫉妒情绪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害于人际交往。

2.1.7 自卑情绪

自卑是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持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大多情绪低落,不敢或避免参加各种活动,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在情绪上一方面自尊心强,另一方面多愁善感,过于敏感,最终影响自身的成长成才。

2.2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性别差异

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情绪管理的方法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而言,男生倾向于自己解决,如通过运动、宣泄、改变认知等方式;而女生则倾向于寻求外部支持,如找朋友倾诉等。出现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男性被认为是勇敢、坚强的,而女性则被认为是胆小、柔弱的,因此在情绪管理策略上,男生会更多的选择符合社会对自己性别角色期待的方式,而女生则不会像男生那样运用忍耐或攻击的方式宣泄情感,他们会选取更“温柔”的方式,如通过向他人倾诉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与帮助;二是,这种差别也可能来自男性与女性的生理特点的不同,一般而言,男性的荷尔蒙(影响个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重要因素)分泌量要高于女性,因此,在面临情绪问题时,男生的对外攻击性更明显,比起女生,他们更倾向于借助肢体动作来表达和宣泄情绪。

2.3 认知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1Schach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三因素说,认为情绪的产生包括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其中,认知因素中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境的估计在情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Elli S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即情绪的ABC理论,其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也就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个体情绪及行为的最终结果。根据A.Elli S的观点,引发个体最终情绪的并不是最初的诱发性事件,而是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看法,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从以上两个理论中不难看出,人的认知过程对情绪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中显示,大学生的大多数情绪问题都来源于他们的认知偏差,因此,正确合理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是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3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3.1 情绪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情绪和语言一样,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工具,一方面人类可以通过情绪向他人传递信息,使情绪在反应自己意愿的同时也赋予情绪相应的意义,使与自己交往的人能够理解情绪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和判断,来了解对方的态度或意愿,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情绪与情感。由此不难看出,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情绪不仅能够使交往双方加深理解,有效的情绪表达以及合理情绪管理更能够促进交往的时效性,进而建立良性的人际互动。

3.2 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效的情绪管理是指在与人交往中能够适时、适度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顾及到对方的感受,在情绪中的不良发泄往往被认为是自私和不成熟的表现,使人际交往遭遇瓶颈。从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这不仅不利于良好人际交往的建立,还会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因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而导致的恶性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从马加爵的“怒杀室友”到药家鑫的“激情杀人”,这些都体现出了他们对于情绪缺乏自我的掌控力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不理解,因此,寻找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以促进人际交往就显得十分必要。

3.3 对他人情绪的觉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在情绪管理中不仅包含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表达与控制,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只有觉察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和认知到他人的情绪,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之所以融洽的关键所在。觉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在交往中用非语言的情绪形式更能够满足对方渴求被关心、被理解的心理需要,使对方产生信任感的同时,更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因此,了解不同个体在情绪表达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体会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4 培养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绪管理能力

4.1 从学校层面,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力的促进大学生情感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健康、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同时可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等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情绪管理的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学校应致力于打造和谐稳定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同学们日常交往最密集的地方,相互尊重与团结一心的集体氛围不仅使每一名同学都能感到尊重感和归属感,更能在集体的人际互动中体验他人的情绪与情感,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

最后,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保证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广泛普及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有效开展。通过课程教育,使同学们能够掌握大量人际交往技巧以及情绪管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4.2 从家庭层面,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想让学生掌握较高的情绪管理能力,家庭的生活环境不可忽视。首先,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长应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努力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家长应配合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情况以及情绪动态,家长与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对学生情绪管理的工作。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与子女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时间,以便学生在出现情绪困扰的时候能够给予足够的关心,并及时提供有效指导,共同寻求积极的解决渠道。

4.3 从个体层面,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负性情绪

上一篇:挑战与应对论文下一篇: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