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2024-05-31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精选12篇)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1

历史上, 英语中的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 意为“知识”、“学问”.在中国, 科学一词是外来词, 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 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 以格物而得的知识是科学.“格物致知”出自《四书》之一的《大学》, 原文乃是“致知在格物”.它的意思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所谓“格”就是发现、探察、研究、推求, “物”指客观物体, “致”即获得, “知”即知识.也就是若想要把知识推广到极点, 就必须把每一件事的缘由, 都拿来追根究底, 找出真正的性理.因为我们人类的心灵, 具有认知的能力, 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都有其自然运作的性理.只是我们对于事物的道理, 并没有研究得十分透彻, 所以我们的知识, 就不能达到无所不尽的地步.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发现探究, 获取知识”的意思.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说:“用这个名词 (即格物致知) 来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中国教育的古训和科学家的见解让我们对《新课标》的要求、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 教师本人应具备的探究观念和能力

观念的改变才能引起行动的改变.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而探究是研究数学的基本研究手段之一, 以探究为依托的数学发现和建构过程应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特征, 是数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

数学课堂教学做的应是“格物”, 追求的应是“致知”、“致智”.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数学教师除语言、板书、多媒体使用等一般学科教师要具备的基本功以外, 还应当有过硬的探究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过硬的探究能力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在授课时要潜心钻研教材中的各种探究课题, 并且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个人体验提出具有一定创新的探究课题.同时教师应对教材的每一个探究成败的关键及探究承载的知识、能力、方法、价值观等有深入的了解, 使自身的相关数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 探究底蕴宽厚通达, 进而使以“格物”为教学特征, 以“致知”、“致智”为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得心应手.

2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引例

人教A版新教材必修1-5册中, 仅“探究与发现”栏目就有7处, 而“探究”这样的旁注就有近60处之多.这些都为课堂探究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瞬间即逝的“探究火花”进行“思维重组”.例如, 在一次试卷讲评课中, 涉及到如图1的立体几何问题.在讲评中有学生小声说:“图中的阴影部分真像一把梯子.”笔者正好听见了这句话, 觉得这位同学联想能力不错, 并顺口进行了表扬.不料这时候一位成绩优秀的同学要求发言, 说他昨天在做练习时正好接触了一个有梯子的问题.笔者发现班级中大多数同学对此感兴趣, 于是让他在黑板上写出了这道题目, 具体如下:

题 设有一长度为5米的梯子贴靠在垂直的墙面上, 其下端在地板上滑动, 以3米/秒的速度离开墙角, 问:

(1) 当梯子下端离开墙角1.4米时, 其上端下滑的速度为多少?

(2) 当梯子下端离开墙角多少米时, 梯子上、下端能以相同的速度移动?

(3) 当梯子下端离开墙角多少米时, 梯子上端下滑的速度为4米/秒?

在同学们进行一段时间思考后, 让出题者说明他的分析思路, 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必要的补充, 从而圆满地解决了这道问题.这时候笔者感觉到好些同学还意犹未尽, 并且有几个同学还在作深思状, 便要求同学对“梯子”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思考.随后, 有几位同学提出了该问题的如下几个变式问题.

变式1 梯子上端和下端滑动的距离相等吗?

变式2 梯子在下滑的过程中, 梯子的中点到墙角的距离改变吗?

变式3 梯子在下滑的过程中, 梯子的中点运动的轨迹是线段吗?

变式4 在梯子下滑的过程中, 梯子与墙及地面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存在最大值吗?

在同学们解决以上4个变式问题之后, 马上有同学对变式3进行了引申.

变式5 如图2, 不妨以墙面与地面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M是梯子AB上的一点, 那么在下滑的过程中, 点M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提出后, 各学习小组独立思考后进行了协商讨论, 并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后, 大家形成了针对变式5的以下共识.

(1) 当点M是点A或点B, 其轨迹是一条线段;

(2) 当点M是梯子的中点时, 其轨迹是四分之一圆;

(3) 当点M在除梯子两端和中点的其它位置时, 其轨迹是四分之一的椭圆.

借此难寻的探究情境, 笔者向大家讲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 挖掘知识.过了一会, 有同学要求发言, 她说:“能不能把问题理想化, 即图2中的点M在线段AB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上时, 其轨迹是什么?”笔者加以肯定, 于是问题探究再一次热烈展开, 并将数学化的结果与解题过程展示出来:

变式6 设A, B两点分别在x, y轴上移动, |AB|=2a, 点M是线段AB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上的一点, AΜ=λΜB (λ0λ≠-1) , 点M随线段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 设M (x, y) , A (s, 0) , B (0, t) , 故由题意可得 (x-s, y) =λ (-x, t-y) , 则有

{s= (1+λ) xt=1+λλy.

|AB|=2a=s2+t2, 于是点M的轨迹方程是 (1+λ) 2x2+[1+1λ]2y2=4a2, 即当λ<0且λ≠-1时, 点M的轨迹为一椭圆.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大多数同学就认识到变式6的解决过程与变式5的解决过程神似, 即“质同形稍异”而已.笔者就此强调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应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 透过现象应发现和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本源.

这时又有同学询问:“刚才我们从立体几何的二面角、函数的最值以及解析几何的轨迹等角度去探究有关的'梯子'问题, 我们能不能再换个角度去探究类似的问题呢?”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 这位同学提出了以下的引申问题:

引申1 有一种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 cm, 最低一级宽为110 cm, 中间还有10阶, 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 试计算中间各级的宽.

引申2 现实中的“人字梯”一般都是各级成等差数列 (公差不为零) , 且上小下大的, 设计上大下小的可以吗?为什么?

显然, 同学们对于第一个引申题感到解决不成问题, 第二个引申题虽涉及到力学原理, 但由于比较浅显, 大家推荐由物理课代表向大家解释了其中的缘由.由于问题已经涉及到其他学科, 课堂变得更为活跃, 于是就出现了以下探究问题.

引申3 撑开“人字梯”, 最安全的撑开角应为几度?

引申4 “人字梯”的相邻各级宽度的差距应为多少, 共有几级看起来最美?

引申5 假如图2的墙角并不是相互垂直的, 随梯子AB运动的点M的轨迹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变化的话, 那么又符合什么规律?

引申6 如图3, 宽为a的走廊与另一走廊垂直相连, 如果长为b的梯子能顺利地通过拐角, 问另一走廊的宽度至少是多少?

引申7 我们常看见小区在检修有线电视线路或煤气管道时, 工人将梯子靠在墙上爬上梯子操作, 看上去很危险, 那么如何架设梯子才能更安全?不同材质的梯子情况都一样吗?

引申8 如图2所示, 匀质梯子AB架在墙上, AB长5 m, A, O距离为3 m, 梯子与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2, 墙面光滑, 梯子和人的质量分别为20 kg和60 kg.问:人爬到何处将开始有危险?

在同学们提出问题之后, 下课的时间也到了, 于是笔者将以上未解决的探究题目留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们加以解决.

3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课题的“预设与生成”

如上所述, 由于新教材中特别设置了“探究与发现”的专题, 而且在各章节内容中均有一些“探究”的小栏目.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 探究的题材并不缺乏, 但在这些探究课题的开展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商榷.例如, 首先, 在探究课题开展前明“探”暗“包”.即有的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 就已经为学生准备好了一切, 需要的材料、必备的学具等配套设施从数量、规格到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和统一的规定.所谓的探究活动是开展得很顺利, 但在这成功的“探究”背后.学生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呢?

其次, 在探究过程中循“道”探究.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住务能在借自主探究之名顺利地完成, 教师在学生探究之前就已在学习迷宫中设置了“路标”, 即使“途中”有时走“弯路”或“迷途”, 教师也会及时提醒和暗示.这样一来, 学生不须花多大的努力, 只要沿着教师框定的“道路”前进就可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这样, 知识似乎是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的, 但这样的探究, 失去了学生的原创思维和探究思路, 久而久之, 培养的学生也就失去了个性和创造精神.

综上所述, 虽然教学应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师生双边活动, 教师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 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生成”对应于“预设”, 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 是实施新课程必然要处理的问题.教学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而应是课程的再创造和生成开发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积极互动, 不断地探求发展, 才能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相互促成.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在预设中生成, 在生成中预设, 是在矛盾的统一体中不断地优化整合、有效建构并生成发展.探究教学也概莫能外.我们的探究教学除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外, 还应重视学生来自于社会以及生活中的自身体验, 使学生不断生成新问题、新体验、新思维.教师在穿插引进的课堂预设中, 拓展学生的自身体验, 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教材, 超越教材, 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拓展中求生成.

3.2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时间的“集中与开放”

在现实的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探究教学时采取“全开放式”探究的模式.表现为教师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地位, 使每节课或一节课的始终都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而不管探究情境是否创设、内容是否适合开展探究、时机是否适宜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也不作任何的点拨、指导, 认为如果这样做将会影响学生探究的效果.于是探究活动如同天女散花, 毫无目的, 只能流于形式, 起不到任何探究实效.这样一来, 教学探究的时间便“开放”了, 即难以控制了, 这就会对正常的数学教学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倘若“集中”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确定课题的探究教学, 那么课题的范围常常事先设定, 并且不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主体的体验常常受到忽略.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有“灵光一现”的现象出现, 如果此时抓住这种顿悟, 及时地加以组织、引导, 课堂中显现出的探究氛围和探究成果将比事先确定课题的探究教学更胜一筹.这从上面的“梯子”问题的探究过程及成果可见一斑.所以笔者认为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 利用确定的课题进行探究教学之外, 也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挖掘潜在的探究课题进行教学探究.

3.3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内容的“单一与综合”

勿庸讳言, 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内容无论是确定的探究课题, 还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临时采用的探究课题, 一般都被局限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之内, 最多涉及到很少的、很基本的其它学科的知识.但如果探究内容不作严格约束或是来自于生活或社会的问题, 却往往会牵涉到其它学科的内容, 并且有时候会超过任教的数学教师本身的知识范畴.根据笔者了解, 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往往比较高, 但运用含有其它学科的综合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却涵待提高.这是由于以前学过的其它学科知识早已被遗忘, 继续教育时又没有涉及到理化生等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说, 高中学生现在具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一般而言要比其任课教师要多、广、深.

从上面的“梯子”问题的探究过程来看, 不仅涉及到数学专业知识与数学美学, 而且还涉及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即使给予较充裕的授课时间, 凭借笔者现有的知识水平, 也不能解决这些探究问题.而新课程与新课标均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所以如果涉及到以上问题, 任教者进行授业解惑就应理所当然了.这就大大增加了笔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此笔者认为, 具备起码的高中内容的理化生等学科知识当成为高中数学教师一种当务之急, 并且在一些探究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综合优势, 去合作解决相关探究课题.正如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 (Hans.Freudenthal) 指出的:“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 也不是学出来的, 而是研究出来的.”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记住先古及教育家的教诲、坚定组织数学探究教学的信念, 创设有利于数学探究教学的环境, 合理地组织数学探究教学, 使学生在数学探究教学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2

目前,临沂市罗庄区教育系统正经历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运动,打造“高效课堂”、“特色课堂”已经成为各科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潮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为我校英语课堂改革的亮点。经过我们课题组两年多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英语教学模式已初步建立起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方式及手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保障和发挥,课堂出现了热烈讨论、互动互助、竞争合作的良好局面,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主动、互助、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就我们课题组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自主、合作、探究式” 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以Unit 4 What would you do?(《Go for it!》九年级上册)Section A这一节课内容为案例。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1 自主学习、收集信息阶段

本阶段属课前活动,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生词,预习短语,收集与谈论“imaginary situations”这一话题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组内成员可以相互检查预习情况。

1.2 合作、探究学习阶段

该阶段以任务型教学为主,明确任务,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首先,以“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I would give it to charity.”

为话题导入新课,提出“What would you do?”为讨论主题,要求每人至少想出两种答案,然后把活动过程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采取轮流发言形式,谈论自己的想法,并评选出最具创意学员。每组小组长督促组员发言,并记录下本组讨论的内容,以便在与其他小组交流时能提出各自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

随后,让学生读图猜测Section A 1b中每人的想法,掌握give the money to …,buy a big house for …,put the money in the bank等短语,完成听力后,分组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听力原文。进一步巩固I would…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的句型。根据2a--3c的内容,熟悉If I were you,I’d be\do…句型,掌握what if…用法,并能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小组探究、总结虚拟语气用法。

1.3 反馈评价及总结反思阶段

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对话,演讲、猜谜等形式运用所学句型,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提高综合能力。师生共同评价小组活动、反思总结,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创意”及“最佳作品”。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实际意义的话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上课、听课、研课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后,发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具体建议如下:

2.1 不足:“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注重实质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任务难易程度掌握不到位,活动时间也没有保证;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老师虽然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但忽视了对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在小组活动时,有的教师很容易忽视学习上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学生内向自卑,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又力不从心,不善合作,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或观众。这样有“形”无“质”的合作,实效性不是很大。

2.2 建议:如何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具有效性

要使合作学习更具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2.1 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可以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有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可以采用按座位就近组合或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两种形式。每组4―6人,两周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广的交往空间。

2.2.2 规范操作: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角色,人人机会均等。教师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学生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以便更好地合作完成任务。师生的评价不是针对发言代表个人,而是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

2.2.3 明确任务:合作学习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如在Unit 4 What would you do? Section A 1b中,可以将听力内容自编成对话,恰当地运用原句,也可以适当发挥,巩固所学内容。

2.2.4 形式整合: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个别思考,要求学生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一有想法就写下来,从心理上做好与别人交流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2.2.5 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对话、相片或图片表达、唱歌或表演、chant形式表述、展示合作作品等。也可以安排辩论赛,让学生讨论Why would you give the money to charity? 辩论赛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才能,还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与其他学科相渗透。活动中学生不仅交流了知识,还交流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还进行了思维过程的交流。

2.2.6 提高教师自身技能:(1)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2)要找准切入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合作学习要合理评价,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和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3)教师对合作学习要及时总结。课后调查,反思与评价对改进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作分别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学习和改进,这样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结束语

高效课堂探究中的感悟与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开放实践;人文生命

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进入“深水区”,我县也与全国一样,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隆重推出了“山东杜郎口中学高效教学课堂”模式。作为参与者与实践者,我们受益匪浅,感悟颇深。回顾一个个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概括:推进课堂开放,关注人文生命,达到教学相长。

一、推进课堂开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前几年,我也和许多教师一样,对课堂开放心存疑虑,担心开放课堂可能导致局面失控,完不成教学任务,控不了教学过程。经过这几年的实践锻炼,我们深深地感悟到,教师要成功地创造高效课堂,只有认真地学好教育理论,深入开展课堂开放实践,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深入开展课堂开放实践,改变自己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课堂充满七色阳光,充满情感,教师才有希望将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肥沃的土地上。教师这些能力与情感的由来,都需要教师大胆深入课堂的开放实践,并形成知识积累。

只有高效课堂的不断实践,各学科教师才能真正意识到预设教学目标与现场生成目标如何无缝结合,群体参与与个体参与怎样交融结合,知识传承与探究性教学如何有机结合;只有通过课堂开放的不断实践,学生才有自主参与的强烈愿望,形成自主参与的能力,表现出富有新意的观点,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才能牢固,运用才能灵活。

二、人文生命潜能的发挥,是创造高效课堂不竭的动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要“关注人文生命”。教学活动应当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生命融合。学校的课堂应是一种生态环境,学生是这种生态环境中最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体。

通过这几年实施高效课堂发现,课堂上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究,从容地发问,比较流畅地表达与同伴互相争论问题,补充同伴意见,纠正同伴错误,就是由于他们在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中表现出的一种灵动思想、个性张扬与表现自我的强烈意识。也正因为有这些表现,课堂才能释放出生命潜能,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成就感、幸福感,厌学就会变成乐学,负担就会转变为轻松。所以充分发挥人文生命的潜能是创造高效课堂的不竭动力。

“成功的课堂,就是教师巧妙地施爱。”巧妙地施爱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贴切地关注人文生命,应当把学生看成是美丽的风景,以赏景之趣,巧妙施爱之心,去发挥人文生命潜能,通过无私奉献和生命付出,抚育一棵棵生命之树常绿。

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深深地认识到理想的高效课堂魅力是无穷的,释放的正能量是巨大的,但教师往往把握不准,在“必要”的时间内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往往会出现:1.在展示环节学生用的很多都是直接资料搬来的答案,学生没有独立见解;2.小组合作没有体现“需要帮助”的合作,合作个体共赢的合作;只是小组内某些个体的观点代替全组成员的观点。这些问题我们在创新高效课堂当中,也许都会遇到这些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崔宝华.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喜欢回答问题[J].现代阅读,2010(12).

[2]黃丹.创设有效互动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J].教书育人,2011(12).

[3]王华.吟诵诗词沉静心灵: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学园,2011(7).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4

一、“自主”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随着探究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要求自我支配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8%的学生要求自己来设计实验,完成课文研究的任务,并对他们开展探究充满乐趣。这就要求教师珍惜他们的这种学习动力,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二、“自主”科学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体系的思考———开放式课堂教学

1.自行探究的费时与课时时间的矛盾,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如果我们必须按教学进度来上课的话,我想,学生自行探究最终会演变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我们应该视教学的实际,有勇气打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应在课内完成这个传统的框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实现自我发展必须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那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袭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将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必将是科学教改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也是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对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1.自行探究原则下的师生关系。开放式教学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应用的能力。我们一般以教材为本,确定研究的内容,但并不需要在细节的地方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就现象、事实或发现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或预见,并让他们主动地检验这些假设,自己想办法探索其中的奥秘。它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阐明自己观察到的东西。

2.互相协作原则下的生生关系。以往那种以课程教学内容为重的封闭式教学,学生在参与面与度上明显不够,严重阻碍了其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个开放式教学环境,让学生相互开放,交流思想,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在班级中形成一个互助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积极的研讨过程中迸发无穷的智慧,在人与人的相互接触、交往、容纳的过程中,完善人性的心理品质。

3.因材施教原则下全体与个别的关系。因材施教是中国教学策略的经典,在开放式教学中,通过引进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甚至个别教学等措施,改变单一的群体化教学,使群体化教学与个别化教学达到有机结合,改变现在大量存在的抑长补短、只求平衡的策略,把优生从平稳不受刺激的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通过分层问题的设计,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而慢者也可通过基本问题的练习来完成教学目标,真正体现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要领构想

1.教师观念的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牵鼻子”方式来主导的话,我们的教学路线最终会画了个圆,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所以,我们只有切实改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上,创新教育的深刻内涵才会凸现在教学的每个领域,我们才能在教海探航中激流勇进而不迷失方向。

2.教学设计的开放。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定的,这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所以我们提倡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我们要思考的是采用何种方法来传授教学内容。我们的设计应看淡在课内应传授多少知识,而重视学生的实际,重点思考学生能消化多少知识,怎样消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可根据课型、单元内容的特征,打破现行的单课时教学设计,可以统筹一个单元的教学,也可重点设计课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是层次型的而不是单一的。也可尝试让学生来进行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来当一回老师。

3.教学形式的开放。如我们在教学《机械》单元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课前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任务,时间定为8课时。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探究。学生要学习下一课的条件必须是上一节通过教师的考核。这样既放手又采取了实时调控,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效果也很好。

4.教学评价的开放。一是形成性评价,即每堂课、每个单元我们都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及时反馈,及时补救,重学生的反思。二是总结性评价。我们改变一张试卷的定性考查方式,采取开放式的综合教学评价。

(1)师对生的评价。我们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践项目的考核情况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学习态度作出综合分析评价。

(2)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对学生的了解有时会胜过老师,所以我们也采取听听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考评一个学生的依据。

(3)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从学生的内心来窥测他们的所思所想,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更具合理性,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课的学习更加喜爱。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5

速度》一课有感

10月29日—11月2日,晋江市2012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在东石中心小学举行,来自各单位的25位优秀教师用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向晋江同行展示了各自高超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用富有引领特质的课堂教学风貌,体现了教师在学习、贯彻《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方面以及这两年来我市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经验、成果。有幸观摩了第五实验小学林琼真老师执教的《路程、时间与速度》、池店潘湖小学吴娜丽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面积》以及第三实验小学吴淑家老师执教的《路程、时间与速度》。执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独特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其中,吴淑家老师演绎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性的解决问题课,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三个概念尤其是速度的概念,同时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数量关系式、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体现探究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吴淑家老师以数学的探究、比较为主线,展开了一次次的教学冲突,值得细细品味。一、三次比较,层层递进

吴淑家老师以比较的数学思想贯穿教学始终,通过三次的比较(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怎么比?),让学生思考层层递进、峰回路转,既有思维上的挑战又激起学生解疑的欲望。

二、因势利导,建构模型

第一、二次比较旨在让学生体会“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则路得越快”、“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则路得越快”,初步渗透数学思想中的函数思想。而在第三次比较中,学生便产生了第一次比较强烈的认知冲突,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提出在路程和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更迅速地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构“速度”的概念。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不仅可以借助算式比较,还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进行比较,殊途而同归,有异曲同工之效。为引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手段之一“线段图”,吴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纸条上找到一分钟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经历了操作-表象-符号的过程,把抽象的线段图直观操作化,并在进一步充分的交流中沟通了计算方法与线段图之间的联系。

三、解释应用,感悟策略 在课的末尾,吴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丁丁骑自行车去书店买书,回到家里,他画了一条线段图。他为班级买了4本《西游记》,想了想也可以用这条线段图表示。晚上,他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西游记》,想了想也可以用这条线段图表示。”线段图随着情境的变化,其所蕴含的意义也跟着变化,让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线段图的价值、感悟线段图的意义。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思考与探究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效率 还课堂与学生 高效自主

【中国分类法】:G633.41

近几年,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被广大中小学教师热切关注,而如何做到“少讲、精讲、多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构建英语教学的高效课堂也成为时下英语教师所探讨的话题。以下是我从教以来的几点看法:

一、有效预习是前提

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基础。要想把主动权交与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学生有指导、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Unit9 How was your weekend?时,因为该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过去时态。假如没有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就直接上新课的话,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上这个单元之前,先让学生自主浏览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罗列出一个该掌握的语言项目,然后进行有目的地预习。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接受新课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采用是重要途径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是在学科目标确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每一教学步骤的具体活动,将每项教学目标具体化为教学过程中可操作的任务。我在英语听说课活动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为学生准备高效、最具实效性的活动方案——听说任务的有机结合。活动中,教师只需少而精妙合理的引导,纠错矫正即可,整个过程学生是听说活动的主体。活动后,学生还要完成事先设计好的,针对性强,巩固效果明显的作业任务,随着“任务链”不断深化,学生在不同梯度的“任务链”中,能不断的开发思维,自觉地、积极地动脑筋完成任务并获得知识,得出结论。可见,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三、自主合作学习是重要形式

自主合作学习是英语课堂的重要形式,从合作到商量再到做出决定(发表自己言论)都体现了课堂小主人这一角色。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Unit5 I am watching TV Section A时,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现在进行时态,而是先引导学生进行有情景的交谈、操练。让他们明白这节课谈论的主题,然后充分利用生生合作,自主学习形式进行强化训练。让他们进一步熟悉并掌握该语言项目。最后,引导他们在自己大量的口语操练的基础上总结这节课的语法要点及要求掌握的学习内容。这样快乐而有效的40分钟比起在“满堂灌”的传统课堂,他们所得到的岂不是更多?

四、上课内容当堂消化是保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千万不能让学生留尾巴,把希望寄托于课后的死记硬背。在遇到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我从不会只在课堂“蜻蜓点水”,却让学生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机械地记忆。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给出的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地背诵,然后通过做一些相关练习进行运用、巩固。这样学生既能享受到快速记忆带来的成就感,也能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五、多练是重要内容

知识的单项接受是不可能将知识转化为己有,只有经过一个知识的输出或实际运用这一环节,才有可能真正意义地掌握知识。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自测题进行反馈巩固,让学生有一个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记得我一次生病后返校,为了赶进度,课上不停的讲,所有练习课下做,习题评讲一带而过。结果急急上完的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极差,做成了夹生饭。这事让我吸取了教训,及时转变教法,防患于未然。

六、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是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教单词、句型的过程中,如果把新单词跟实物联系起来,一定能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达到生动形象之效果。有许多课文还可以改成小短剧,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初一教材中经常做的“Polly says”游戏就很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如同一辆车刚换上了一个发动机一样,动力十足,自然会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宰整堂课的进程。

七、创设情景是平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有效地进行课堂情景设计,会使激情和真情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八年级下unit5的“if”从句,我所使用的flash是一首儿歌“If you are happy,该歌词体现了本课重难点“if”从句,使学生通过这个情景创设很快就进入上课的状态中,也体现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改变小品表演。总之,情景创设会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真正主宰课堂。

八、竞争机制是活力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沙丁鱼高许多。渔民们为了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就把几条鲶鱼放进沙丁鱼中。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为了躲避鲶鱼,沙丁鱼在水中拼命游动,反而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采用以下竞争方式:一、记忆单词和词组的竞争。二,检查对话和课文的竞争。三、话题课上的竞争。我和学生最喜欢上话题课,因为我们可以使用最喜欢的Brainstorm方式来展开激烈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收获当然多多!譬如我在上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10 Section B 3a时,让学生分组讨论My new year’s resolution, 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课真正“活”起来,竞争这条”鲶鱼”真正活跃了课堂,课堂也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7

一、创设最佳情境, 精心设计任务

高中政治包括四个必修模块, 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哲学, 在学习不同的模块的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如在学习公民的义务与权力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要求学生模拟在社会中的真实情境, 或者讲述生活中的真实例子, 结合实际并且通过自身的感受掌握公民应当遵守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 在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 进而达到全面掌握并且灵活运用知识的效果。

教师给学生设置的任务需要同时具备实用性和趣味性, 把学习内容包含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主题中, 对于任务要求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任务要具有综合性, 在选取一个主要的知识点之后, 任务还应包含其他的知识点, 知识点相互联系呼应, 以此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总结构建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要有实践性, 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任务。 如在讲到民族精神的时候, 让学生围绕“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个层次分析思考, 在升旗仪式中感受国歌的庄严, 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而从另一角度来说, 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任务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增强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 培养他们独立探索的能力。 综上所述, 任务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点, 此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组织学习, 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既定的知识, 讲解知识, 而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自行完成对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分解, 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 如在学习文化继承这一方面知识的时候, 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讨论对于国家民族的文化应当继承发展还是摒弃, 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仔细思考别人的观点, 通过辩论式的交流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充分的理解, 最后经过教师的补充分析得出对于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结论。 另外, 要注意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 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同, 所能完成的任务也不同, 教师应考虑这一实际情况, 合理地分配任务, 使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有一定的成就感,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开放式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时刻把握课堂节奏, 因势利导, 不能因节奏失调而造成课堂教学的失败, 并且适当地指正学生的失误之处, 必要时提供帮助, 进行引导和系统化,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区别分析每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真实参与情况, 不能因为部分学生的活跃而忽略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 在教学中要时时反思, 做到全班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正确评价学生, 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型教学的最后环节就是效果评价,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任务完成的效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这是尤为重要的环节, 公正合理的评价应当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 给学生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的同时通过鼓励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动力, 通过教师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增强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赫洛克实验表明, 教学中适当的表扬效果要明显高于批评, 多找出学生表现过程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 鼓励引导他们继续正确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而在批评时也要肯定学生学习中的进步, 将二者相结合, 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引导。

总而言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下的必然趋势。 从学生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实际出发带动理论的探究学习, 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培养他们独立探索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师角度说, 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让学习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过程, 打破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 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并充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

摘要: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 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已不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中的基本知识,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及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改变教学停留在书本的现状, 本文提出构建任务驱动型高中政治教学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增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培育新一代的高素质高水准的学生。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毛新勇.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09) .

[2]盛群力, 李志强, 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张薇.论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来源及”任务”的实质内涵[J].网友世界, 2014 (12) .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8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假如课前没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有些教了多年初中物理的老师, 总认为初中物理是很简单的, 甚至不要拿任何书与备课笔记都可以上课, 但能上课与上好课是两回事, 再说每届的学生是不一样的, 做教学设计不仅要看教学内容, 还要看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必须做好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 除了吃透教材外, 还要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假如班上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差异, 必须考虑分层教学, 做到教学过程有层次的进行.比如,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课时, 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摸索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活动的时候, 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拍、敲、打等方式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振动的物体, 是不是一定能发出让我们听得到的声音呢?进而很自然的过渡到对声音传播特点的探索.那么在声音探究的时候, 我们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层次性教学呢?比如, 用直尺等工具敲击课桌, 使其产生声音是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 但对发声物体的观察有一定的难度的, 需要设计层次性的问题.其中比较难的题目有:嘴吹钢笔套发声, 是什么物体振动?向热水瓶灌水发出的声音, 发声体又是什么?这样设计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探索知识的锻炼, 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二、提供适当的探究器材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就是要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 从而体验做科学研究的过程.假如, 没有实验器材, 就等于让巧媳妇做无米之炊了.有些老师总抱怨学校的条件太差, 器材太缺、太少, 不能将探究教学常态化的开展.事实上,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即使没有条件, 也可以创造条件的, 可以师生共同自制一些器材, 而且,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不是器材越多效果就越好的, 有些探究性学习活动, 不需要多少器材.比如, 探究大气的压强, 只需要注射器、弹簧秤、刻度尺就行了.

三、老师要做好下水实验

在课前, 很多老师能精心的准备教学器材, 但真正抽时间做下水实验的却是寥寥无几.老师做好下水实验, 利于掌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便于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 在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教学中, 学生用压缩空气使筒内的棉花燃烧起来的实验很难做成功, 假如在课前, 老师做下水实验, 就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 就能保证学生做这个探究实验的成功率.因为这个实验需要将棉花撕成很细的絮, 沾的乙醚也不能过多, 否则, 很难看到棉花燃烧起来的现象.如果老师不指导学生, 学生没有将棉花撕成很细的絮状, 就会造成学生的探索失败.很多物理实验需要老师在课前试做, 才能确保学生探究的成功率, 如, 电学上的实验, 有些器材时间长了, 接触不良好, 学生拿到这些器材是没有办法做好实验的, 假如我们老师在课前试做发现了, 就能及时的调换好给学生,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成功率.试想一下, 经常实验做不成功的学生, 他们能有积极性去做物理探究实验吗?教学的有效性能保证得了吗?可见, 老师做下水实验, 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四、重视学生提问与猜想能力的培养

不少老师认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着重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实验能力, 从而忽视了学生提问能力与猜想能力的培养.事实上, 学生的提问能力与猜想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探究能力, 假如没有提问的能力, 就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就无法产生探究的欲望.假如没有猜想能力, 就不会思维的变通与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比如, 讲到烧开水的时候, 要提出:壶盖为什么被顶起?灌热水的时候, 要提出:音调为什么会变化?冬天的热水瓶, 瓶塞为什么会跳起?牛顿就是从观察了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现象, 探索出万有引力的.至于猜想能力更为重要,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猜, 没有猜想就不可能有创新, 在科学史上, 很多新发明、新创造就是由大胆猜想获得的.比如, 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后, 很多科学家就大胆的反猜:磁能不能产生电呢?法拉第经过10年的探索研究, 终于探索出磁生电的原理, 使我们人类大规模的应用电能变成可能;阿基米德也是在洗澡中, 猜测了浮力与物体排水量的关系, 探索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可见,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与猜想能力, 是提高探究教学的基础.

五、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实验会马马虎虎, 不认真.甚至有些学生不将实验做完, 抄袭别组学生的数据, 更有甚者直接编写数据, 这是对科学研究的亵渎.不良的学习习惯, 还表现在乱堂上, 有些学生不能严谨的做实验, 而是到处乱跑, 连叫停他们都很困难, 直接影响到他人的实验探究.因此, 为了提高课堂探究教学的效率, 就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总之, 要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必须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 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

摘要: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要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因为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探究学习活动的效率.具体来说, 就是要在探究学习中, 让学生掌握物理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 而应该让学生协调的发展, 成为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机体.本文就如何提高探究教学的效率, 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做阐述.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9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探究性教学也是如此,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有悬念、有挑战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实践证明,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途径。

案例1《幂的乘方》的引入

(投影)谁对谁错

小明和小丽两人同时猜测一个算式:(42)3

小明认为(42)3=45,小丽认为(42)3=46

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短小精悍的一个小情境,通过师生互动,很快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生们在猜测、计算、讨论中,纠正了错误,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为本课“幂的乘方运算(am)n=amn ”的探究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既为学生的探究调动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也为新内容的探究提供了较好的认知准备。

二、引领实践,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根据情况,适当地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一个“实践数学”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进入探究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身数学素养。

案例2探究旋转的性质

(学生模拟单摆实验)

教师让每个学生用单摆进行一次旋转运动,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实验操作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学生先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的同学做比较,然后思考少许时间,互相交流。

总结实验操作的共同点:一个图钉作为一个旋转中心———旋转中心是旋转的决定因素。总结实验操作的不同点:旋转后的图形互不相同。

探究:造成旋转后图形互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归纳出图形旋转的三个决定因素:(1)旋转中心;(2)旋转的角度;(3)旋转的方向。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构建“做”“学”平台,给了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优化心理,营造和谐探究环境

成功的课堂教学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全面把握上, 而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一个和谐交流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轻松地交流,尽情地体验,从而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智慧、心灵的碰撞。

案例3正方体的展开图

借班上课,学生往往比较拘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走下讲台,微笑着走进每一个小组,对小组中做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尚未完成的进行鼓励。随后,让一学生代表小组到黑板上画展开图,并引导学生对上讲台展示的学生用掌声表示鼓励和感谢。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本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用表扬和激励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学生探究的热情被点燃,并感悟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诱导反思,升华学生的探究价值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应该反思什么?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回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4求y=2x2+4x+3的最小值。

教师:A同学的书写很工整,格式也很正确。下面让我们看看他的解答过程有没有不正确的地方?

生B:A同学第一步就错了,他把二次项系数2提了出来,却没有写上去。

教师:你回答得很好,把2写上就行了吗?

生C: 还要加括号,即

教师:对。你能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吗?

生C:这样做的依据是代数式的恒等变形。

教师:很好!我们平时除了使用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进行计算外,也常用到等式的性质,你能用等式的性质对A同学的过程稍作修改,并使之正确吗?

学生们陷入沉思。一会儿一个新的解法诞生了。

生D:因为

我们如果求出了y/2的最小值,即的最小值,那么y的最小值也就求出来了。而刚才A同学已经求出了的最小值1/2,所以y/2的最小值为1/2,y的最小值就为1。

教师:真是太巧妙了。大家觉得我们找到新方法的原因是什么?

生E: 积极思考,就有新的收获。

生F: 遇到问题要大胆尝试。

……

此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引导学生对错误原因进行反思,并探究新的解决方法。如此一来,既纠正了学生的典型错误,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于新方法能想到的原因的探寻,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反思,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的情感、态度的肯定。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10

我们以工作室两个课例研修为例,聚焦课堂细节,看看能给我们在语文教学素养培训上提供怎样的素材,由此获得成长启示。

片段一:肖培东老师特定环境下的《孔乙己》“这一课”入课镜头:

师:我们就沿着上一节课走到这节课好吧,刚才徐老师(指徐杰老师)给你们上的课叫什么?

生:《幽径悲剧》。

师:我要给你上的课叫什么?

生:《孔乙己》。

师:幽径悲剧写的是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孔乙己写的是谁的悲剧。

生:孔乙己的悲剧。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探讨,你觉得散文中的古藤萝和小说中的孔乙己有怎样的相似之处?两篇文章都打开。读一读后面古藤萝的部分想一想一棵植物的悲剧和一个人的悲剧,这两个文学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同学思考)

师:有同学举手了,我最喜欢请不举手的孩子。来,你先说说看。

生:他们都是很悲剧的命运。

师:请把古藤萝的命运先读出来。

生:11段。它们仿佛成了……

师:来一起读。

师读:“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生读:“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师:这是古藤萝最后的形象是吧,你们再读读孔乙己最后的形象。

生: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读: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再找一找前面?

生:“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好,请坐。孔乙己死了,藤萝毁了,命运是相同的,还有没有?

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两个文学教学文本,肖培东老师的精彩入课,是一位有着很高的教学素养的老师的课堂急智,这样的“急智”,带来课堂的灵动,形成自己独有的“这一课”:衔接前一位老师的教学,关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延续,不跳脱,不突兀。这是教师的学生意识的展示,更是一位优秀教师“眼中有人”的示范:眼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眼中有文章作者和文中人物,努力带领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传情达意的方法;眼中有听课的教师,明确自己课堂展示的培训意义,给受训教师一个整体的、有教学理念与意识的指导。

再深入这个课堂片段的细节,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的教材意识———用教材教,整合教材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用语文的眼光去解决语文的问题。这个点对于教师的意识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很多时候听课,往往感觉其精彩,但不知精彩在何处,聚焦一个点去分析,可以看到许多优秀课堂的“奥妙”。散文与小说,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古藤萝与孔乙己,两个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文学形象,分别独立的“这一个”,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认识“这一个”,还应该明白“这一个”是如何塑造的,这样一来,不同中就有了同:文学形象共同的悲剧色彩;但又各有不同:塑造形象的方法不同:散文与小说的文体特征不同,以至于叙述方式也不相同。在这样“同”与“不同”的辨析中,培养的是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这一点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教学意识,是教师专业素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这一点意识往往也是目前很多教师最为缺失的。语文学科素养的专业性,一个语文教师由普通到优秀,这样的意识和素养的具备是极为重要的。

这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聚焦深入分析下去,还可以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培训点,因为篇幅的限制,在这里就不再深入。

片段二:笔者执教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入课片段,由学生的课前交流进行的话题转换细节,也可以挖掘出与素养相关的培训要素。

生:课前交流《大卫·科波菲尔》。

关键点:

1.狄更斯最喜爱的“孩子”,是作者本人的半自传。

2.以鉴赏小说人物尤利娅·希普(动作、语言)为例,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物质)与人道主义(人性)的关系。

3.分享书中的名言警句。

点评同学的发言要点:

1.以反派人物为开掘点,对全书主题进行赏析,比较成功。

2.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和开掘不够,缺乏对重点词句的品味。

3.对人物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挖掘得比较好,值得借鉴。

4.有些紧张,朗读课件时断句不到位。

师:评议同学的眼光非常敏锐,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今天交流的同学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分析尤利娅这个人物来向我们分享了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交流得比较成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家都夸我的课堂上会有很多“神转折”,就是说老师总能够把课前交流的内容和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今天进入课文的方式转变一下,“神转折”交给你们来做,看看交流和点评中的哪些关键词可以成为我们转入课文的切入点。

生1:我觉得刚刚说的“断句”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交流的同学因为太紧张,所以在朗读课件内容的时候断句不到位,甚至发生了错误。联系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进行断句的,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断句就显得尤为重要。

师:这个切入点不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从朗读的角度来谈,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要求是“读通顺”,只有读得字从句顺了,文章的内容才能被我们所了解。预习时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读一读。

生1:(读)

师:不错,读得已经很通顺了,只是场景感不够,情绪没有出来。还有哪些切入点?

生2: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可以成为切入点。交流的同学通过鉴赏尤利娅这一个人物,感受到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主题。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从探讨课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入手,来理解课文的主题。

生3:他也提到了尤利娅和大卫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探讨人物关系这一个话题入手,来看看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

师:又是一个发现,很好。人物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板书:描写)。而描写是细微地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塑造上的(板书:人物关系)。蔺相如和廉颇这一文一武两名大将,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一点应该是文章写作的关键。那么联系我们刚刚说的断句,也就是我们谈到的从语言的角度切入,我们可以有怎样的发现?

生4:我知道了!“描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细化下来有“语言描写”。刚刚交流的同学对尤利娅的语言进行了赏析。同理可推,我们也可以从品味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入手,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比如我们常说蔺相如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的这种性格就在他的语言中有所体现。

师:能找原文来印证你的看法吗?

生4:(读)

师:这位同学的思维非常灵活。由“描写”这一个宽泛的表达具体到了“语言描写”,又联想到了“语言体现性格”这一观点,思考由浅入深,这一点非常好(板书:语言描写、人物性格)。还有吗?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

生5:我想到了“行为描写”。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在语言中有所体现,也在肢体语言中流露了出来。

师:好,又换了一个角度(板书:行为描写)。能找一句体现人物性格的行为描写的句子吗?

生5:“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师:具体说一说?

生5:“持”和“击”就表现了蔺相如严肃、决绝的姿态。“睨”的意思是“用眼睛瞄”,表现了他的内心活动。

师:很好,能把自己的观点还原到具体的词句中,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来一个同学说一说。

……

师:到了这里,我们基本把能切入课文的点说了个遍,大家的思维都非常灵活,而且表达得有理有据,非常好!但我觉得还有两个点没有关照到,他在课前交流的时候说《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

生2:半自传小说……对了,课文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有“传”的特点。

师:对,文体特点是我们无法忽略的(板书:传)。我们在原来提到过,《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纪传体?

生3:纪传体就是通过记录人物事迹表现历史,比如之前学的《鸿门宴》出自《项羽本纪》。

师:对,《项羽本纪》出自《史记》中的“十二本纪”。“本纪”主要记载了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和是非功过。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传”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

生4:传的语言是非常简练的,就是精简地陈述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些要素,没有多余的废话。

师:是的,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我那天备课的时候和杨老师(该班历史老师)讨论,问她如果从历史课的角度应该怎么来看待《完璧归赵》,结果杨老师说从历史的角度基本不谈这个故事。因为我们的历史实在是太广阔无垠,《完璧归赵》只是茫茫史实里最微不足道的一小粒尘埃。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传”应该是用感性的表达来承载了理性的思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的语言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了解。

师:“感性的表达承载了理性的思考”,这句话记下来了吗?他说得非常到位!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是王侯将相还是山野村夫,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鲁迅的评价还记得吗?《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对它进行了非常高的评价!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6:“传”的语言是尽量客观的。它很少受到写传记那个人的态度左右,而是客观、真实地陈述了事实。

这是一堂高中教学片段。和前一个片段相比较,学段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多不同;前一节课是一节公开示范课,教师借班上课,课前并不了解学情,但凭着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段目标准确定位,对文本解读深入周到,以及对学情共性的了然于胸,驾驭起来得心应手,课堂精彩有效。后一节是面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教学是连续的。但又是一节新课的起始,学生的课前交流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这同样需要教师的课堂“急智”,这一点,又是共同的。这个片段我们聚焦教师素养中的“对话”能力,这个能力的背后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对本节课所要落实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将其放在心中,从容地驾驭课堂,这是课堂上的教师主导意识。

这个教学片断,初看是漫谈式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寻角度,没有给出太多的限制,但“漫”不能无边,“神转折”“用同学交流中的关键词”“切入文章的角度”都是给学生思维的导向,在引导思考的同时,给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让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形成课堂的流畅和自然。教师的话题设计,问题串的形成,推动课堂在对话交流的前行,从而推进课堂的深入,形成课堂的容量和深度,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素养中一项重要的能力。

问题的设计,源于教师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对学段目标的准确把握。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材料,完成高中学段必修教材文言学习方法总结是教学的目的。这就是这节课的入课要以这样的形式进入,并有一个较为“散漫”的师生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关注“断句”,关注史传文学写作特点,关注阅读史传文学的阅读价值,三个层级的学习和思考,是笔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定位,这个定位以文字层面学习为起点,进而是文章层面,最后是文化层面,这样的意识贯穿,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也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重点。要有这样的意识,才能朝着优秀的课堂发展,这是我们进行教师培训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会提醒一位教师自我学养的培养和丰厚,会形成教师不断钻研的意识。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32-01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15

“如何能让我的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让我的课堂生机勃勃?”作为一名工作了十多年的化学教师,我在不断的思考。初三的学生刚接触化学这一学科,化学实验对他们来说充满了好奇,有着无比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我觉得要好好利用化学实验,做一个探究型的新教师。只有教师真正地探究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它使学生由“坐”着学科学,变为“做”着学科学。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气氛,培养探究意识

科学探究主要指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的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封闭式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的合作、探究等活动,课堂中呈现的是师生、生生、生师互动的多元教学情景,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养成探究意识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我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视野拓展:空气成分的发现”,引导学生“模仿重现”或“挑战”拉瓦锡探究的过程,刺激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接不来由学生按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我又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学生加以点拔,设置了如下问题:

①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实验前红磷为什么要装过量?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又说明了什么?

②红磷燃烧时止水夹没夹紧会怎样?红磷点燃后没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会怎样?

③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④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⑤实验装置漏气会怎样?

⑥实验后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何性质?怎样证明?

⑦能否用其他药品如蜡烛、木炭、硫磺等代替红磷?为什么?

在上述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实验中存在的疑问也一一得到了解决。在这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和问题层层环生的设置下,学生大脑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激活,个性得以张扬,探究力得以培养。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课堂中问题情境设置得以顺利实施的润滑剂。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巧妙设计实验,培养探究欲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思到疑,再由疑到辩,化学课堂中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共入质疑、解疑境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真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的好奇心是形成探究欲望的一个重要因素。化学学科中神奇的实验变化和鲜活的实验现象能有效地激起思维的新刺激,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迁移,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这一性质时,为了使学生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制约物质溶解的几个因素,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的探索性实验:①葡萄糖、面粉在水中溶解的对比实验;②碘在水、酒精中溶解的对比实验;③高锰酸钾在冷水、热水中的溶解对比实验。由此,学生很容易探索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同时还能得出:温度越高,固体物质溶解越快:温度越低,固体物质溶解速度越慢的结论。

三、灵活结合教材,培养探究能力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载体。因此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利用好教材中“联想与启示”培养想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鼓励学生猜想。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烧水的锅炉为什么要经常清洗?如不及时清洗会有哪些后果?为什么不能用过量的酸去清洗?联想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2.培养探究人格,激励探究志向。在教学中可依托课本为平台,根据教材中相关内容讲述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领悟到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而进行的多次实验探究,从而激励学生养成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志向和顽强的学习毅力。例如:初三教材中英国学家雷利通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稀有气体中的氩气。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毅然回国开发和研制制碱工艺……探究品质和探究志向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多层面、多维度对学生开展和实施探究品质和探究志向的养成教育。

著名学者陶行知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讲。”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探究实验的强化和训练,引领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探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课堂实验中,要给学生留有“空白”和“开发区”,要让学生沿着知识的原点摸索知识的生长点,要让学生去探究、去创新,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两种课堂的探究与思考 篇12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能力、意识、态度、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发展社会。数学教育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发展人、发展社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战场,数学教学工作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和思考。

1. 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1.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按照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的课堂范畴、一定的时间范畴内,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不仅以知识数量的获取作为评价标准,而且包括学生智力、心理、情感的发展等。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达到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目的在于提高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探究式学习能力和数学创新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数学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1.2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由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可知,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不能再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只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老师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外,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也不仅仅是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还是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成为新知识的探究发现者。(2)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实用性,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有用的。(3)对学生的考核方面,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好差,而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衡量学生的学习是否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

2.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2.1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要求

《标准》确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明确了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强调了数学课程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突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具体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出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具体要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要求。新《标准》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多的高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培养与锻炼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必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与区别

二者都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方法,具备一定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素养。但新课标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技能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参与数学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崇尚理性的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地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数学学习和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把《课标》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兼顾数学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3. 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1 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1.1 从学生学习情况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数学课堂教学是为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要服务的,不是精英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发展要求,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节课上,虽然上课时间是一样的,但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生本身个性和接受能力等问题,达到的学习效果差别很大。这种学习效果的差异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1.2 从学生学习习惯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分析。

以我所在中学为例,我校是县城中学,我所教的两个班是重点班,这两个班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好。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个班的同学应试能力不错,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则很差。很多知识点在新学的时候,学生往往很难接受,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基本掌握。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不会主动学习,自学能力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在老师授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完全是等待老师灌输,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强。在观察了解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同时,我也调查了其他非重点班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在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

3.2 从教师角度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2.1 教师观念问题。

尽管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开展,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以机械模仿、记忆的方法学习数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就出现了教师支配一切的现象,致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选择的机会。这与《标准》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的要求显然不符。

3.2.2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长期以来,在新课改中,人们强调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科知识钻研和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却很少关注同样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课堂管理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和失控。纵观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纪律不良和问题行为等课堂管理问题既普遍又复杂多样,是困扰众多教师,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任课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处理不当的后果往往是在课堂上花了好长时间给学生讲纪律问题。这样真正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就少了,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3.2.3 教师的“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课堂导入、教学设计、教学反馈评价,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发散性、创造性地看待数学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比较少,对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把握不好;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质疑、解疑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互动。纵观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仍然有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存在不足,备课缺少“备学生”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和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安排不合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4.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4.1 从学生角度着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1.1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保障。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各种解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分层讲解,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分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也不需要分散精力督促学生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1.2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完成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兴趣和自信心可以引领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在知识的天地愉快地遨游,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自信心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选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把握恰当的激励时机,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出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4.2 从教师角度着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2.1 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讲究技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的提问并自动参与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以便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并将之解答。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2.2 精心备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数学教师在备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及综合状况,在上课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学。二是备教材。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与学科知识联系的生活经验或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和素材结合起来,开发利用。三是备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四是备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媒体情境等,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五是备自己。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学习+研究,数学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需要积累经验,教师只有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才能提高。尤其是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更需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向其他教师学习,并加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5. 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5.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境。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根据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另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以便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

5.2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应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使得很多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相互转化,而多媒体通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方式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如此有用,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多媒体教学虽然使课堂教学更为直观,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结语

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每位数学教师的共同追求。因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所以,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数学教学达到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建红.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与职业教学理论, 第二期 (第606期) .

[3]楼肖丽.浅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 2010, 1 (中旬) 总第174期.

[4]黄明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教研论坛, 2009-6.

[5]许秀辉.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2010-11-18.

[6]钟文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2010 (5) 初中版.

上一篇: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下一篇:学习行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