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探究学习

2024-08-07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 篇1

在语文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弥补自身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比如, 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并且, 还可以使得自身在心理方面得到需求与满足, 拓宽信息面, 增长知识以及提高自身的能力, 从而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这种小组合作学习, 需要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要使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在此新形势的一种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要注重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 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一) 小组人数不宜过多

我认为, 小组人数以三人为宜, 要给每个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都有让其展示和进行交流的机会, 为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二) 小组成员要精心搭配

在安排每一个小组中的成员的时候, 都要做到尽心尽力, 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划分与搭配。小组成员的构成, 可以以学生个人意愿作为基本参考, 但是最终决定分配的原则, 应主要按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等特征对其进行划分。这样分配的结果, 是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保持着高、中、低档的三个层次, 因为每名成员的基本特征不同, 那么就连带着使全班每个小组间的特质呈现基本相同的状态, 使得小组成员间在这种氛围中互帮互助, 取长补短, 优劣互补, 促进整个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三) 学习组长要认真选拔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担任学习组长, 具体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学习活动。我认为尽量不推选班干部或语文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习组长, 而要推选语文成绩中等, 性格相对外向的同学担任学习组长。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更重要的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了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 组内成员分工要明确

在组建好学习小组后, 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 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 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 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 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 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五) 组间成员要及时调整

每个小组间的成员的安排, 最好要保持一段时间, 这样有利于每名小组成员的互相了解以及知识的互相补充。但是, 在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到了一定的时间后, 教师就应该考虑小组间成员的重新组合的问题了。小组成员在互相合作一段时间后, 学生之间的学习状况以及小组发展的水平都会呈现出些许差异, 此时, 教师在根据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及平时的日常观察中, 应将小组成员及其学习组长都重新整合, 来改变小组间学生学习时的合作对象, 使之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在这种不断地变化中, 进一步增长自身的能力, 以及小组之间合作水平的提高。此外也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条件。

二、教师合理引导, 提高学习实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教师的合理引导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会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组织中的引导

教师采取合作学习是新的教学方式的需要, 只有应精心组织, 重视引导, 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要引导学生首先统一本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2. 要组织学生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要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 避免出现争着说、同时说的现象。

3. 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归纳和整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避免发言时出现意见重复的现象, 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二) 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教师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用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 教师可运用一些实物、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 或者是

唱歌、讲故事、说评书等比较直观、形象的, 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基础。

2. 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适当点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 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进一步深入。

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反馈的信息, 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给予一定的提示, 使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此外,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如必须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对通过合作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十分清楚;布置学生研讨探究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必须是需要小组合作解决而且小组通过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 问题太易则激发不起兴趣, 太难则会打击学习兴趣;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展开热烈而充分的讨论, 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在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巡视, 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小组, 要帮助他们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当然, 小组学习只是语文学习的形式之一, 固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但又不必每节课都运用这一形式。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的需要, 认真研究,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而不能使之流于形式。小组学习只是语文学习的形式之一, 固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但又不必每节课都运用这一形式。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展开热烈而充分的讨论, 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在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巡视, 相机进行指导和督促, 或者加入到学习存在困难的小组中, 作为小组的一员, 引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 篇2

德惠市实验小学 武川琪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化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自主学习通常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理、自强等自我意识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第一,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紧张的,不愉快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到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盼和希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找到自己,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例如:上课伊始,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乌鸦和狐狸》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狐狸,读好它们之间的对话,了解乌鸦和狐狸的不同性格,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虽然一节课时间较短,但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之中,来进行合作条件,自主学习。如: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抓住音,形,义,词几个方面分组自学。弥补自己学习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共同提高到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复习课上,也尽量想办法,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总结。

第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首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表现在:家长或老师督促学习,管着学习,不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用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

其次,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像:识字中的字理演变图,小幽默,小儿歌都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通过动感声

像,美丽的图片等吸引学生,还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奖励法……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课堂的学生,我则是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患”,把学习以外的事交给他们去做,像:取送作业本,让他们轮流检查室内外卫生,当一次小组长,来打开他厌学的心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受益终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人的许多习惯都在早年形成(也包括坏习惯),而教师要调查学生的表现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培养,持续稳定地发展,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上课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听课,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乐于和同学交流等习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水平的提高,到了高年级,就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乐于提问额度习惯。因此,课堂上我严格培养,帮助,指导养成这种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才会见到成效。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1、集思广益合作。所谓“集思广益”就是集中每个学生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在学习人物或学习一些生活哲理时,总会问学生“他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大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积极,更深刻的记住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2、各取所长合作。“各取所长”就是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合作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学生善读,有的学生善写,而有的学生善画。有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我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他们自动组建合作小组,善画的作画,能写的撰文,字好的抄写,会说的演讲……20分钟后,他们争先恐后上台展示。看着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海报,听到他们绘声绘色地解说,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3、优差搭配合作。有时候,我在让学生分组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将优、中、差三类学生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优生自然而然地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在他们的带动下,差生有了进步,而优生也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分析能力也提高了,从而达到相得益彰,优差共进。

4、分扮角色合作。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像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把一些活动内容“演”出来。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禹对课本剧表演予以了充分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像,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

在语文课中,我常常让学生分角色饰演活动中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此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上《晏子使楚》一课时,我提出让学生来表演“晏子出使楚国”的活动内容,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试一试。见每个学生都这么积极,我便跟学生商量,让他们选择合适的人选自由组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表演。商量完毕,学生便分头行事,教室顿时变成了一个排练厅。不一会儿,成果就出来了。尽管有的小组效果不佳,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了。

当然,“合作”不等于“合并”,“合作”应该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我这里举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璟提出的观点:

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

2、收集数据: 学习者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

3、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4、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这里面所说的1是典型的提出问题;

2、3就属于分析问题;

4、5就属于解决问题了。

初中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探究 篇3

一、创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学习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主要的是从课堂入手。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愉快教学”。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推动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文学语言和肢体语言等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教《水调歌头》一文时,教师可找来《水调歌头》这首歌,播放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中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2.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时间

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教师要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器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新理念,越是重要的内容,越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学习。教师要做到学生懂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不讲。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尽量少用指令性的语言。

二、抓因素,促进学生生成自主学习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鼓励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1.激发自主的学习兴趣

创设“悬念”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如讲授《幼时记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幼、趣”两个字,让学生回忆他们小时候的趣事。俗话说,童年是用欢笑串成的日子。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且说出的趣事也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这样一来,就可顺势导入新课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应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2.点拨自主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授之以渔才能使之受益终生。由于每个学生能力不同,点拨引导时就应关注学生水平的差异。学生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好的见解要及时肯定,重难点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交流更扎实、更有质量。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须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有所争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3.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主阅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自主阅读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读、查、思、批、议”等自读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随着思考,不时圈点勾画,做到有所“悟”、有所“感”、有所“疑”、有所“获”。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各种阅读活动严格地对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训练,持之以恒,就会促进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的形成。

三、讲策略,训练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采取以下策略: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的问题,加以引导、指导,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使学生学得更好,并在学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学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可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知、去分析疑难、去解决问题。课堂习题,让学生自己设计;阅读结果,让学生自由表达。《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汉语言的特点,突出了语文学习中的随文悟解和情感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具有较强抒情色彩的文章或片断,需反复让学生读文感悟、体验情感,从而获得审美升华。

总之,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就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篇4

一、尊重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主动权留给学生。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想做好的前提就是主动。因此,在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运用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主动权留给学生,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了解学生究竟想学什么,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学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成果,都是老师需要去研究的。在老师要讲一篇新的课文之前,就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理想中的学习方法自学,使学生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提倡学生积极提问。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会害怕说出自己的不懂之处,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倡导学生勇于提问。很多的小学生,会有不少在大人看来很简单或者很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时,作为小学老师,就要有一颗懂得包容的心,积极友善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争取做到一节课下来,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没有不懂的问题遗留在心里。

(3)结合教材,因材施教。虽然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是探究式学习,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远离课本,教学方法需创新,但教学内容还是要围绕课本。因此,老师在探究式学习的运用过程中,不可盲目改变教学内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所差异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到每位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和速度,因材施教,关注每位学生。

二、巧妙指引,增强探究意识

(1)理解包容学生。相对来说,小学生的自主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不太懂得怎样去学习,更不能熟练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比较迷茫。在有的时候,小学生可能让老师无从下手,在各个方面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就要求老师具备足够大的理解与包容的心,在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到位,给予学生最无微不至、最温暖舒心的帮助。

(2)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学习。要想更好地把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运用到小学课堂中去,就不仅仅是需要老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是要求老师在平凡的课堂教学中创造出非凡,运用专业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只有增强了探究意识,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3)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在初步开始的时候,老师应该运用一些简单易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或者是巧妙设计疑问,以此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老师设置的问题也应具有相应的难易性,由易到难,逐步增强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情形、景象和境地的有机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老师在课堂讲课的场景和学生的学习氛围结合起来,就是课堂的情境。之所以要创设情境,目的是在原有的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的状态下,诱发学生挖掘出其中更为深刻的道理,注重情感的引发。这样,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有趣地揭示所学课本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情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激起对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是鼓励学生主动参加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力量。把索然无味的读书氛围轻松愉快化,把如死水一样的课堂教学活跃化,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只是听,更是配合老师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可以是自己主导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应该发现那些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提高参与意识。时刻留意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好的材料和机会,逐步将学生引入思考问题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生注重质疑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不是只靠老师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创新的起点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学生需要质疑,同时老师也是要质疑的。也就是说,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起点的,他们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老师就应该经常提出一些自己不太懂或者说答案不独一的问题,留给学生们自由想象和发挥,各抒己见,学习他人好的看法,弥补自己的答案中所短缺的东西。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老师不要加以干扰,更不能全盘否定,不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到自己的思维上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所以,在探究式学习中,老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在此过程中,积极表扬,让学生更为放心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尝试解决。

总体来说,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革新,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稳定下来。所谓方法并不是特定的,而是在实施过程中慢慢改进。

摘要:老师在特定的情境下教育学生,运用多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解读课文,传授课文内容,最终使学生可以在独立的状态下,运用自己在探索研究中所学到的一系列方法和技能,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积极发展,尤其是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技巧,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达到一定的理想目标。这就是大家口中所谓的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寻求并掌握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途径,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促进学生成才。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 篇5

结题报告

铜川市青年路小学 许洁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可以在与学习交流中得到启发或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弥补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漏洞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得不被动学习的状况,赋予全体学生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座谈讨论 法等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

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研究方案。

2、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做笔记。

3、进行相关问卷调查,搜集好研究数据。

第二阶段: 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 成立学习小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2、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进行个案分析。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有效的活动进行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 2016年7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扎实研究,初见成效 1.课堂变了。

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式在我们学校基本不见了。语文课堂上教师能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多数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了。

2.教师变了。

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积极参加各种专题讲座,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上。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明显,教育观念更新了,业务素质强了,科研意识增强了,“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课内:教师能对学生积极自主、合作学习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学习方法,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外: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学生变了。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见解。学习优秀的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学习中等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再附和别人的意见、随大流了,而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学困生有时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比谁说得都要好。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上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表达、交流时,当我们听着孩子们那充满童真却不乏机智的回答时,我们被他们感染着。

(2)拉近了心理距离,学生乐于学习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心理上有安全感,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有效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融洽了师生关系。

(3)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较大成效:学生能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说、愿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形成模式,运用教学

在研究中我们先后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广泛总结我校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后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较为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

这种新模式具有三个步骤:“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巩固训练”。“三步骤”具体指:预习、展示、反馈

1.预习环节:

预习的主要任务:①确立学习目标; ②明确重难点; ③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预习的主要形式:①小组内学生自学,互学,讨论;②教师指导点拨。2.展示环节:

展示的主要任务:①展示交流预习初步成果;②巩固深化学习目标;③共享学习成果。

展示的主要形式:①教师引导、点拨;②学生板演、讲解 3.反馈环节: 反馈的主要任务:①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②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③对学困生进行查缺补漏;④对优秀生进行知识拓展。

反馈的主要形式:①课堂练习;②习题测试;③辅导答疑;④互学互教。

这种新模式具有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教学情境;2.出示学习目标;3.学生自主学习;4.检测自学效果;5.教师精讲点拨;6.巩固训练提高。

(三)有效策略,支撑教学

1.教师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理念保障。

2.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的组合分配上体现了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3.合作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多样性和确定性。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5.师生及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6.通过合作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人际交往中团结协作的意识。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小组合作学习的多样式和开放性有待商榷:活动方式过于单一。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有些教师所带科目暂时不固定,对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所以要常常汲取理论营养来滋养自己,以便走向更高更远处。2.教师对进行课题研究的作用领会不深,进行研究的主动性不强。我想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乐意钻研。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 篇6

然而,伴随着这一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诸多问题也一一涌现。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意识不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该如何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如何掌控,小组合作评价方式该如何计等等。那么,对以上问题,我们究竟要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在语文教学中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建组策略

一般教师存课堂讨论分组时,通常以4-6人为宜,会采用按照座位临近的原则让同学自由组合,这样,他们讨论起来会因为彼此熟悉、了解,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然而,与此同时业会出现一些弊端.如:顺应座位分组的自由性,常常让他们与和自己打持同一意见的人合为一组,从而失去了在辩驳中交流学习的机会,而且还容易造成有的组较活跃,讨论得激烈、热火朝天,有的组较内向,因群龙无首冷冷清洁,收获寥寥。为避免此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在自由分组的基础上,考虑异质分组的方式,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经历;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在一组,从而增强讨论的挑战性,争取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要给他们分配好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员、观察员等,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人组织、分配、监督、汇总、发言,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学习活动顺畅、有序地进行。

二、问题设计有效性策略

课堂中一直让教师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是:我们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呢?许多皮亚杰主义者认为,在小组讨论中,必将产生“认知冲突”,最终导致小组学生对问题的高质量理解。达曼指出,通过相互反馈和辩论,同伴彼此消除误解并寻求更好的方案:同伴间的协作能鼓励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设计能产生多种观点,且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并且,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儿种策略供大家思考。

1、设计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

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我们要依据教学日标,重点难点,尤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来设计问题。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讨论“是何缘故使林教头在火烧草料场中幸免于难,最后反而手刃仇敌的?”这一类的问题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促进重难点的突破,而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为了讨沦而讨论,故意设计一些所谓热闹的话题,例如:“如果陆虞侯未被林冲杀死,之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样的讨论显然毫无意义,对教学日标的实现无半点用处;所以,在设计问题环节刚,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教学曰标,教学重难点,只有针对这些来设计问题,才会真正体观小组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答案往往是不固定的,对于此类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运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力。如在讲《游褒禅山记》一文时,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淡,想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通过这一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同学们依据文本,展开热烈的小组讨论,各抒已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最终给出结论。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都是很有益处的。

3、辩论性问题

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争论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所说的辩论性问题。如讲《季氏将伐颛臾》一课,让学生辩论“季氏是否该攻打颛臾?”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切磋交流,大胆想象,发表见解。最终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同意攻打,还是不同意?持不同观点的组间开始展开辩论,辩论中,同学们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论据充足,论证严密。他们在辩论中交流思想,在辩论中辨别正误,在辩论中求同存异,并让他们的观点更理性,思维更缜密,思想更成熟,此类辩论性问题的设计,使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交流中,学会如何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全面地看待问题。

4、难易适中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设计的问题如果太容易,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独自解决,便没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如讲《琵琶行》一课,请学生思考“本诗中最能表达作者自居易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此类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通读全文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自主解决。如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会使学生丧失合作学习的热情,而且也会大大浪费课堂时间,事倍功半。反之,如果设计一些难度很大的问题,又会造成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思考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监控策略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教师应首先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分配学习角色,如伺辅助同伴,以及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共同讨论、相互交流,学会协调分歧、归纳要点。同时,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边观察边巡视,适时监督每个小组对问题的把握准确与否,是哲偏离主题;格个过程进行顺畅与否,是否遇到阻碍;每个小组成员是否实现全员参与,是否有同学没有投入其中,防止学生的讨论及交流出现冷场的局面,防止某些学生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解决,可通过启发式的点拨、提问等方式,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有效评价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这要求救师在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注意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注意个人,更要关注集体。要兼顾整体,面面俱到,灵活运用生生评价,组间评价,师生评价,测试评价等多种方式,从而通过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进行。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操作策略 篇7

一、给学生以探究的话题, 激活思维

教学成功与否, 学习效果优劣, 主要取决于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 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启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去观察、操作、思考、讨论, 激活思维。如在语文教学中插入学生质疑, 怕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 有些教师不敢设置质疑环节, 教师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一时依赖教师的提问, 没有独立思考, 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课堂缺乏民主和谐气氛。这种教学, 不能适应课堂改革的需要。因此, 要做到学生质疑与教师教学的有机结合, 我们必须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水平, 在每一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创设条件, 营造质疑机会。课堂上, 我们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让他们去挖掘教材, 产生种种疑点, 鼓励学生有疑即问, 不懂就问, 保护质疑的积极性。

可以结合教材特点, 采用课件、图画、谈话、质疑等方式让学生融入情景, 再通过教师或学生明确指向、紧扣重点、水到渠成的提问, 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突破口,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内容导入, 启发思考的效果。这样师生就可以围绕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展开下一步的探究学习。

有的课文的中心表达比较集中, 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比较鲜明, 新课前可以直接质疑。由疑问直扣中心和重点, 来理解主要内容, 明确写作目的, 体会文本情感。

二、给学生以探究的内容, 培养能力

以课文的文眼为切入点, 引导学习,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具有吸引力, 学生乐学、勤学。以课文再学习为生长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选择、延伸、拓展、创新, 这不仅只是对学生新学知识的检查, 而是让学生在收集查找、整合资源、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结合文本特点, 紧抓重点、难点、疑点, 题眼、文眼, 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 连接语、资料袋、思考题, 让学生谈阅读收获, 来了解其探究的效果, 从而调整教学指导策略, 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如教学说明性文章或结构比较鲜明的文章时宜采用, 这样学生自学探究既比较轻松, 又可呈现不同的文本内容, 避免了硬性灌输, 整齐划一, 按部就班的机械、僵化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后综合应用, 由知识向能力转变、意识向精神培养。如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后, 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在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时教师要予以具体引导, 让学生制定出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活动顺利地展开。但在活动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按人员分工、活动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通过收集、整理、交流资料, 了解语言文字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实践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有趣和神奇, 从而迸发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给学生以探究的评价, 促进发展

每个人在内心里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被肯定的渴求。学生由于年龄小, 好奇心强, 表现欲大, 尤其更希望时时处处都能得到他人的表扬、鼓励、肯定, 抓住了这一心理特点就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思维,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促进发展。有的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了紧扣课文主题或重难点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评价, 并更进一步引导, 从而让学生顺势助趣, 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阅读之后, 解决了问题感到高兴, 但意犹未尽。教师这时在肯定的基础上由知识问题的解决上升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探寻上, 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习得终身有用的方法, 智商和情商同时得到升华。如教学第14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 师生在“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意思理解后, 教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父亲的教导对我一生有用呢?”很明显学生要在理解了作者通过自己在两次身陷困境, 面临挑战的时候, 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 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 才能回答这个问题。通过教师这一提问, 让学生很快意识到要理解文中重点句段的含义就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 就可以抓住主要内容, 理清层次, 前后联系地把课文读懂,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

探究性学习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探究,教学,语文,效率

本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它需要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良好的探究习惯, 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有多种方式, 并不断的革新。它既可体现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又可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里。比如之前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就是典型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近一年兴起的“翻转课堂”更是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教学教什么由课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来决定,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巨大的体现。但是,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保证, 再新颖多样的学习方式如果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是妄谈。那么, 探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效性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可以这样说, 真正的恰当的探究性学习一定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反, 如果探究性的学习拉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它一定是伪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 在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下,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去思考:

一、平衡教师的预设与探究性学习下的课堂生成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教材的自行内化建构与认识。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是课堂教学中生成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性学习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自行提出来的, 主要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教师预设的。那么教师的预设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可是, 教师的预设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 没有对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就好比进行一场毫无准备的战斗。没有预设, 课堂教学就难以形成体系, 难以完成教学计划, 语文学习就会陷入散乱无序的状态中,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所以, 我们只有把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机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预设的基础上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框架, 在这个大框架下抓住课堂教学的生发点, 适时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将学习内容引入更广更深处, 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启它们的创造力。让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互为依靠, 成为鸟的双翼, 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提出问题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第一步是问题的提出, 问题意识是探究的基础。而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教材、观察生活等基础上思考提出的, 当然问题也可以来自教师, 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探究的课题。教师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会抓住阅读过程中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矛盾点, 学会将自己的质疑形成为适宜的、可供学习探究的具体的问题。教师应在此环节发挥激励、引导的关键作用。

收集运用信息的策略。确定了探究学习的具体对象, 学生就要在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然, 这一过程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堂中,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语文教材、研读学习内容相关资料、浏览网络信息、制作调查问卷、实地采访记录等方式收集信息, 并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将信息灵活运用到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推论解释的策略。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得出结论需要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 根据逻辑关系推理论证, 得出对问题解释。他们的解释和观点必须与收集整理的信息材料相一致, 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 同时又应发挥想象创造能力, 大胆推论,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 学会运用归类、分析、推论、预测方法。将观察思考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超越原有认知的新的理解。

评价反思的策略。形成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并不是其终点,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针对这一问题本身, 它还包括在探究性学习过程里学生的其他收获。因此, 得出问题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了哪些提升, 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而不只是看结论本身。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探究。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宜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做好探究性学习后期的总结收束工作都是对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素养的考验。教师的语文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没有一定的层次是很难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的, 如果教师的语文素养缺失,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就极易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徒有其表的空架子, 除了浪费时间精力之外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了。所以,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这是发挥语文教师指导作用的根基;其次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内涵, 将它内化为自我的教育意识,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 篇9

一、课文感知,铺垫探究

语文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要想真正展开探究活动,必须要求学生对相应的语言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所以教师课上不能忽视“感知”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要依据语言材料的特点,通过适当途径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例如:在教学《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个哲理性语句,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从而把握了课文内容,再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堕落”、“忧愁”的含义时,教学中便显得得心应手。整体感知课文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等活动,教师应依据文章的体裁、语言、意境、长短和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体裁、主旨、语言、风格、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铺展道路。

二、课文品读,展开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

1. 品味感悟语言,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少主动的认知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依据一定语言材料,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却使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的语言品味时,并不是给学生枯燥的分析,而是营造了学生思索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景,老师把句子改成“小草慢慢地从土里长出来”,学生在反复比较推敲后,得出以结论:“偷偷地”和“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在理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着你”时,老师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学生依据自身体验,说出“温暖”、“亲切”、“慈爱”、“幸福”这些感受时,也真正理解了语言的含义,继而教师又说: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得像什么?引导学生充分的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语文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整个课堂上都是学生在思考,在品析,在探究,在进步,学生从语言实践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神妙,从语言实践中学习了语文。

2. 积累运用语言,巩固探究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要求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并要求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模仿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写作。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后,指导学生摘抄描写精彩的句子,并模仿课文“观察仔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的方法,描写本地的冬天,学生由于有法可依,自然写得不错。

3. 倡导自主探究,实现语文学习个性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1)给学生自主探讨的空间。以前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接受记忆、机械训练。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有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相互探讨的机会,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智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多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就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文延伸,体验探究

“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课堂教学延伸于是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空间,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用生活学语文,回归真实,返朴归真,学生就会真正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创设开放的课堂主要两种方式:一是向课外开放。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感知、搜集有关课文这个“例子”。尽力扩展,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二是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渠道,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享受开放式学习的乐趣。

总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不断更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 篇10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 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 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认为应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学生如何分组

语文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按语文成绩排序,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打乱好、中、差学生, 再综合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性别、守纪情况、性格爱好等进行微调。“师徒对”是最小的语文学习细胞, 主要负责上课讨论、督促、帮教、考查, 课后订正过关。前后4人组成“合作小组”, 任命1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 负责上课组织讨论、安排分工, 课后检查作业。每班任命5个左右大组长, 每人负责1~2个“合作小组”, 主要负责预习作业, 课堂练习的检查、批阅, 课后作业的收发, 对小组长的督促、检查。同时, 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大组长、小组长的培训、指导, 保证“合作小组”的正常运转;加强小组合作的文化建设;为促进小组的活跃度, 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小组评价、评比的方式。

2. 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框架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习目标明确, 任务和板块清晰, 训练到位, 达成度高。在教学中不统一使用“教学案”, 但增设“课前预习作业”;在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时, 明确教与学的方式;摒弃以教师讲为主的方式, 改变成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为主的方式, 训练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 尽量安排一定的书面表达训练。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流程

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要求呢?

1.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每个小组组长对组内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教师抽查或小组互查) , 迅速打等第 (A~D) 。组内成员全部完成的, 加1分;完成特别好的, 加2分;组内有学生没有完成的, 减1分;特别不理想的组, 减2分。

2. 小组讨论情况

小组分工合理, 能积极开展讨论, 讨论有序的, 加1分;表现特别好的组, 加2分;小组长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的, 减1分;不进行讨论的组, 减2分。

3. 课堂展示情况

组内学生勇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本组观点的, 加1分;勇于展示并分析透彻的组, 加2分;组内同学不善于发表观点的, 减1分;整个组在其他组展示后还是无法发言的, 减2分。

4. 课堂巩固情况

当堂训练及时完成, 且小组长完成批阅的小组, 加1分;组内成员能及时订正好的组, 加2分;小组长不能及时批阅的, 减1分;组内还有学生不能完成, 且师傅不教徒弟的, 减2分。

5. 活动组织和纪律情况

小组合作过程中, 比较认真, 纪律较好的, 加1分;组织不好, 效率低下, 甚至违反纪律的, 减1~2分。

6.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能及时完成作业的组, 加1分;若组内有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 其他成员能及时辅导帮助的, 加2分;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的组, 减1分;有师傅不愿意指导徒弟的, 减2分。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合作学习前, 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自主是合作的前提,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 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2) 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加剧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为此, 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其次,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 要求人人有事做, 且分工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 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第三, 教师在指导时, 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 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3) 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让学生在以读为本、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自悟其义,自悟其理,自悟其情,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为此,我校承担了教育科研课题《小学语文“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了:“激趣导学——自主感悟——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超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如下探索。

一、激趣导学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首要环节。好的导语是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基石,可以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内容,采用激趣、导读、设疑、讲故事、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兴趣,产生疑问,萌发猜想,明确学习目标,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如在教学《王二小》时,实验教师先播放了歌曲《王二小》,用学生喜爱的歌曲导入,学生在音符的跳动中、在美好情感的中走进课文。再如在教学《雷雨》等课文时,实验教师都采用激情导入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中走进作者。

二、自主感悟

这是本学习模式的核心。课堂上实验教师安排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自主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自主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达到自悟其义、自悟其理、自悟其情之目标。

研究中我们的教师通过让学生主动应用教材自读、自学,自主感悟知识的内容、情感、方法,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法,做到边读、边想、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逐步认识结论,把阅读、猜想、质疑、理解、写作结合起来。如我们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没有更多地去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体验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听录音,再去读。当学生能熟读的时候,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读,学生在读中自悟其义,自悟其理,自悟其情,结果许多学生边读边留下了激动的眼泪。读到这里,无需教师再去讲更多,课文的内容、情感早已融入学生的心田。

三、合作探究

这是本模式教学过程的灵魂,也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自主感悟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并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这时由学生个人的自主感悟转变为小组集体研究,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老师从各种角度的问题中筛选出重点问题,作为全班的思考讨论题。各小组围绕筛选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每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互读互教互学、互补互促互进,凭组内众人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则深入各组,参与探究。在探究中,凡是学生自己能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从不代替,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拓展思维,将讨论引向深入。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完夹丝防爆玻璃后,让小组长组织组员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其他四种玻璃。采取小组之间的互相比赛的形式形成竞争机制,这样能迎合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竞争机制,达到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合作探究如果组织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造成少数人说,多数人听,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局面。因此,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把学生按优、良、中、差人数比例进行合理编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质量。

(2)加强小组长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组织同学朗读、讨论、汇报、质疑、板演等。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小组成员必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民主平等,组内成员要努力提高发言的质量,养成认真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量,拓宽合作的内涵。

(4)合作探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通过看书、读文、推测、讨论、查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5)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进行协调、组织、巡视、辅导,发挥好主导作用。了解“学困生”的困难和优生的特异思维,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6)把握合作时机,重视探究实效。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不能只图形式,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找准切入点,要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合作探究;要在重难点句段上进行合作探究;要在疑难问题上合作探究;要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合作研究;要在开放型题目的解决上合作探究。

四、汇报交流

充分讨论后,让各组汇报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收获,谈谈读懂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向同学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小组可以推荐一名主讲人,集中阐述大家的意见,其他人补充;也可以一个人谈一点,全组参与,形式不限。此时由小组探索讨论转向全班范围内的群体探索活动。允许不同意见者争论、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将讨论推向高潮,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经过全班交流,有些问题依然理解不深不透的,有些重点问题没有涉及到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点拨引导,归纳补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认识的飞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得到发展,思维得到升华。

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自评和他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调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开展合作探究。

五、超越创新

最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去创新,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做法,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们让学生想象军需处长牺牲的地方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学生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敢想敢说,大胆创新,有些想象看起来很荒诞,但谁能说将来有一天不会变成现实呢?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设计了乌鸦还能用什么方法喝到水;教《司马光砸缸》一课时,设计了有没有别的办法救出缸中的那位小朋友。以上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同时进行写作指导,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巧用探究性学习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篇12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必须改变惯用的教学方式, 使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此一来, 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重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的, 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 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 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 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 这些文章文辞优美, 不仅可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还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 教师可先布置学生回家查阅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 搜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体验学习的快乐。待到上课时, 教师再要求讲述的学生引导同学们逐一欣赏故宫布局特点。这样一来, 语文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旅游课”, 学生不仅轻松地读懂了课文, 并以课文为点拓宽了知识面, 且在不知不觉中, 学到了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多层次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上是根据特定情境创设一种极具针对性、启发性问题的一种探究教学艺术。由于这些问题是根据某一特定情境设计的, 学生容易展开由此及彼的多种形式的思维, 并引发情感、认知上的激烈冲突, 最终迸发出探究创新意识的火花。

如, 鲁迅的《孔乙己》可以称为鲁迅小说中“完整的艺术”的经典之作, 两千多字的篇幅, 浓缩了深而广的现实内容。因此, 在教学本课时, 为了使学生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教师可从课文中的一段插叙入手:“听人家背地里谈论,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 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于是愈过愈穷, 到将要讨饭了。”再据此提出几个问题: (1) 孔乙己为什么不会营生? (2) 他为什么好吃懒做? (3) 他为什么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4) 作者为什么强调他的品行比别人都好? (5) 孔乙己偷了丁举人的书, 已经写了伏辩, 丁举人为什么还要打?引导学生讨论, 这样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就不至于停留在“清高、穷酸、迂腐”等表面意识上, 而会深入到科举制度和封建的吃人本质中。

在上完课文《孔乙己》之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教师还可创设如下的问题: (1) 孔乙己真的是死了吗? (2) 孔乙己是一位读书人, 最终走向了悲剧, 这难道仅仅是由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 (3) 如果孔乙己没有死, 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最终高中状元, 那么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及他的表现又将会怎样?这些问题的创设, 不仅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了小说的主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 点燃了学生灵感的火花, 且使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作为中学生, 已完全有能力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阅读经验去和文本直接对话, 我们没有必要硬性规定阅读目标和阅读要求, 让学生带着枷锁跳舞。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 允许学生自由阐释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 允许学生保留个人合理的多元理解。例如教《曹刿论战》一文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鲁庄公鄙吗”的讨论会,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 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同时引导学生探究: (1) 鲁庄公作为一个国君,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接见曹刿, 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 礼贤下士, 任人唯贤, 这说明他是开明的, 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2) 在“长勺之战”中, 鲁庄公作为国君, 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作好“配角”, 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 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的国君、昏君, 而是一位明君, 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实践证明, 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 而且对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具有极大兴趣。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热情, 在教师的引导下, 深入挖掘教材, 质疑、解疑, 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主体创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上一篇:童话的新解读下一篇:新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