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习管理(共12篇)
语文课堂学习管理 篇1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在课堂上,尤其是小学课堂上,教师除了“教”还要“管”,教师要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和管理,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实施以来,取得了诸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场面热闹,但学生容易脱离合作学习任务胡乱讨论、开小差;有些教师过于遵从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课堂上出现“能做哪题就做哪题”的现象,未能真正实践新课标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管理转型中课堂管理规则不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合作学习低效等问题更加凸显。本本论文将针对这类问题,从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谈谈小学语文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课堂人际关系管理
1.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生心理水平、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尚在初级发展阶段,而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最主要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需要发挥其有效引导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等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主体性学习行为的同时,组织课堂朝着教学目标有序高效地进行。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管理很少有施行阻力;师生关系冷淡甚至僵化对立,课堂往往死气沉沉,教学管理不畅,甚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自身修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优秀的道德修养是获得学生信任和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师生关系,更直接关系到规范的遵守、教育的施行;其次,教师关于师生关系观念上的转变。新课标倡导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尊重和合理引导学生,给学生以平等的精神空间和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最后,教师要严慈相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亦师亦友。教师将自己真正融入学生群体中,做他们的朋友,理解和关爱他们。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是非判断能力,都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主导。课堂上犯错是正常的,教师不要急于制止和指责,而应多倾听,发自内心地接纳和理解、关爱、引导学生,做到真正地尊重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尊重和爱戴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当不迁就学生,不溺爱学生,对学生应进行适当管理,对于学生不合理的课堂行为和十分偏离课文理解的认识要进行及时而有力地干预。面对过分的课堂行为,教师要坚持有理、有法、有度、有恒地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并约束的言行。
3. 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许多语文问题的设置具有提升性、开放性。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和补充,合作解决学习问题的效率更高。
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不理想的合作学习状态并不鲜见。有的组长包办,不让组内其他成员插手;有的学生表现欲强烈,固执己见,不容他人置喙;有的学生惰于参与,不主动思考,成了合作学习的旁观者。学生的整体课堂参与度反而下降,合作学习无序、低效,缺乏自主思考、深入学习。合作学习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实施恰当的课堂管理策略,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氛围,在理解、鼓励、宽容的精神空间里,学生能够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合作交流的快乐;其次,正确处理组内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组长平衡组内发言机会,适当照顾后进生,带领组内成员尊重和鼓励后进生的思考和发言。营造尊重、信任、亲和的合作学习关系;再次,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指导学生在任务的分工与协作、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观点的表达和讨论交流、和谐处理争议等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教师通过小组排名、奖励、小活动培养组员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团体情谊。
二、课堂环境管理
教学环境就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体。从表面上讲,教学环境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且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但实际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合理安排课堂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管理。
物理环境上,教室应通风良好,光线强弱适宜,室内色调宁静,布局整洁合理,低噪音背景。心理环境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进行凸显本学科形式自然活泼的文化浸染,营造一种笔墨书香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独特的好感和兴趣。
三、课堂纪律管理
1. 制定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指课堂内师生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具有指导、规范和约束课堂行为的作用。班级规则的制定和落实非常必要,而且方法要得当。
首先,民主制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要让小学生认同并自觉遵守和维护语文课堂管理规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语文课堂规则由一种压制性的“异己”存在变为由学生自主制定和认同的契约,执行更加自主自愿;其次,规则要适宜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且表述明确。制定的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提出超越学生发展阶段的过高要求。同时,要使规则真正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就要明确期望的语文学习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获得何种结果,确保教学中期待的行为和处罚都是可以直接执行的;最后,确保课堂规则的顺利实施。语文课堂规则确立后,教师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使课堂规则被学生接受并严格遵守。同时,教师应建立明晰的赏罚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建立纪律严明的课堂秩序,保障课堂有效教学。
2. 实施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管理
实施新课改后,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常规学习形式之一。合作学习的实现程度、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质量紧密相关。
为确保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笔者认为,自由分组并不妥当,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与学习优势甚至性别、情感特征等进行科学而适宜地分组。这样,小学生更容易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团队协作,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次,民主选出小组长,安排任务,主持讨论,平衡各成员的发言机会,协调和监督小组学习进程;再次,为小组学习制定规则,细化分工,组内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这样,就不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比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课“充气雨衣”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并动用集体智慧尽量想出改进的方法。由小组长召集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先由检查员检查组内成员的自主思考情况,再由组长主持,让组员依次说出一种需改进的日常用品,进而大家讨论改进方法。整个过程由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最后,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改进得好。这样,小组职责分工精确、明晰,带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互助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虽然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具有自主权,但教师仍需要给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适当解答和干预指正。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反思,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批评,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实现对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自由、自主在有序的课堂合作学习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之下,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实施有效、适宜的课堂管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汉字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3]刘树仁.小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课堂学习管理 篇2
2010年9月6日在临沂市第七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研讨会,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四堂课又对我区推行实践的三段六环节自能赏读和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式单元整体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和诠释。四堂课让我感受颇深:
感受一: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四堂课的执教老师无一例外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比如在第一节课《最后一头战象》,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品、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品、读。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战象的品质。教师善于煽情,却不做作。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中,一步步提升。《名人故事》的三堂课有效的整合了教材,便于学生整体的识记新词、理解文章并且在自主的学习中,很自然的学会了归纳,学会了总结。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一体化。第一课教师让学生分析掌握识字方法。第二颗教师步步为营引领学生发现、质疑、完美的展现了名人的平凡事迹。通过这些小事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冲击。第三课拓展巩固再次将学生推动到更高层次。
感受二:教师重方法传授,轻知识灌输。
每一堂课,教师都是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最好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教育。这四位老师都没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体会文章传递出的思
想。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立足点,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感受三:高效、实用
每堂课都体现着高效,都十分的实用。不仅如此,在听《最后一头战象》中,还让我和授课教师、和现场的同学以及文章产生了共鸣。那一刻我感动了。原来我们的课堂还能如此生动,如此感人。
自主学习,激活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兴趣 质疑 自我探究 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初中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养成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习惯。在养成学习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对此,笔者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生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例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发给学生一篇范文《那一件小事激励着我》。学生看完之后,我问他们有何感想。他们只说文中的“我”太可怜了,连饭都吃不饱,而对文中的描写竟然视若无睹。我就慢慢引导他们试着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写。有几个学生找出了“父亲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有一对饱含深情的眼睛”。接着,我再引导他们理解小作者为什么说父亲的那张脸是“沟壑纵横”的。学生说是为了体现父亲劳动的艰辛,也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我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然后,我又让他们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不一会儿,他们找到了“夏雨总是不期而至地来到大地。刹那间,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天空一声巨响后,雨便‘哗啦啦’地落了下来,树木,庄稼,农田张开大嘴巴拼命地吮吸这份及时的养料”。还没等我开口问这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其实,每次作文课中,我都会融入阅读教学,让作文与阅读互相参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阅读的能力,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情,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则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的时候,往往能促进血液的循环,使大脑得到营养,并把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因素都调动起来。所以,兴趣是学习是动力。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凝练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或拟写对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例如,在教《出师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篇课文,我用对联“报先帝鞠躬尽瘁,忠后主死而后已”为导语,让学生思考此联与诸葛亮的联系,探究它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使得学生兴趣倍增。接着,我要求学生以对联概括课文,领会内容。果不其然,学生拟出了好多对联,而且非常恰当,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亲贤远小,先汉所以兴隆;亲小远贤,后汉所以倾颓”“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等。在总结课文时,我又指导学生联系《隆中对》,拟定了一副“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出师表,慷慨陈词,划定几万里九州势”的对联,使学生较好地领悟了诸葛亮具有远见卓识,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情操。对联的拟写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现了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阵营。教师如果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将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心理会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动作、语言和表情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要通过自己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出现的困难,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愉快感。例如,教学《木兰诗》一文,当讲解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时,一位学生马上问道:“老师,怎么会十二年都没人知道木兰是女郎呢?难道那时候的人就那么笨吗?”全班学生顿时哄堂大笑。但我并没有生气、制止,而是表扬了那位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周围的人真不知道呢,还是木兰小心谨慎地掩藏?或是文章要表现什么主题?立刻,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可见,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我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总要等着教师或同学来帮助解决,而很少学生会迎难而上。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在引导学生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需求。因此,恰当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角色。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而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讲台喋喋不休: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简介,三内容分析,四写作特点等等。这净是些条条框框,理智分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少,把有思想、有情感、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当成瓷器进行灌注。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即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之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感知美、探索美、创造美。
总之,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要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前景必将春光无限。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金坤荣.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语文教学之友,2006(3).
[3]张焘.“三主一练”语文大课堂教学方案.中华活页文选,2013(2).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制定浅见 篇4
一、回顾:学习目标的制定究竟有多大的成效
崔允漷教授说:“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 或者说, 它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在一节课中, 教师制定合适、可行、有价值的目标尤为重要。
然而, 在诸多课堂中, 学习目标已变成了单纯“教”的目标, 忽视了“学”的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目标定位过高, 有所偏差;目标笼统, 不明确, 不具体, 随意性太大;错将教学内容当做目标, 习惯照抄“教参”上的教学要求;制定流于形式, 缺少自己的思考等。这些就导致确立的学习目标与实际的教学行为脱节, 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实, 教学目标中既包含了“教”的目标, 又包含了“学”的目标。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 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 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 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
二、学习目标制定的现实意义及重要价值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定向、启动、激励、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心理作用, 能催人奋进。
心理学家认为, 目标之所以对人在学习过程中起激励作用, 其原因是:第一, 目标的确定犹如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有了明确的方向, 就更能使人集中精力完成当前目标。第二, 目标能增强一个人做事的持久性, 锻炼一定的意志力。第三, 目标能激发人的灵感, 能使人在豁然开朗的情况下, 开拓寻求新的策略, 改进学习方法, 优化学习资源的配置,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制定的策略
如何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是关键。教师要制定好学习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自主意识得以强化, 并用目标来促进学习活动, 达成学习目标。
1. 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依据要有深度。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确立, 首先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 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 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
一要依据课标, 明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的标准是什么。二要依据学情, 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兴趣、接受能力等,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要依据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给学习目标的达成找到一个可依托的载体。这样我们的课堂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制定的目标就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避免了盲目性与随意性。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 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 看课文插图后, 朗读课文, 识记生字新词, 然后说说月亮湾是在什么地方, 月亮湾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说月亮湾很美丽。 (2) 重点理解描写月亮湾景色的句子, 体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 由“月亮湾”想到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 应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上目标既体现了一定的系统性, 又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显得简洁、具体, 指令性强。
2. 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内容要有精度。
有效的学习目标设计首先要求明确、具体、合理、可操作。所谓目标要明确, 也就是目标要具体化。要完成什么任务, 达到什么标准, 必须清清楚楚, 切忌笼统、含糊、模棱两可。在一篇课文中, 在一节课上, 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 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 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 应达到什么程度, 等等, 都应尽量细化, 明确到位, 以便于自我检查与评价。同样,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一文,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目标:“读读课文, 把握文章语言特点,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种设计不够明确, 学生不容易操作, 更谈不上学习的效果了。可以改为: (1)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 说说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段。 (2) 标出能体现作者对三亚落日喜爱与赞美之情的词句, 谈谈你的读书体会, 并尝试着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这样, 学生就能按照具体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学习了。
同时, 目标的制定要合理, 难易程度要适当, 要从学生的条件和能力出发,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便于操作的学习目标。
3. 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要求应有温度。
目标设定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尊重个体差异, 并且教学过程还是动态发展的,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一要分层设定学习目标, 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 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制定一些个性化的目标, 使得分层设定的目标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性, 成为“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如那些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 他们的目标应该是读出个性化的独特体验;而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 他们的目标就是读得正确、流利, 比较有感情, 有所进步。
二要关注动态与生成。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常出现偏离原来教学目标的情形。此时,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在紧凑、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 保持一定的弹性和保险系数, 对学习目标进行微调, 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 及时灵活地生成新的目标, 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自主精神,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 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有效度。
确定好目标后, 还要考虑语言表述, 做到规范表述、灵活呈现。因为不同的表述与呈现会影响课堂的有效度。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构成要素:一个是行为主体, 一个是行为动词, 一个是行为条件, 最后一个是表现程度。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一定的成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服务的, 表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和学习的结果, 跟教师的行为关联不大。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技能目标可以这样制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尝试给课文分段, 粗知文章大意。 (3) 品读感悟课文, 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积累优美语句,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 要从认知规律出发来展现学生学习目标的形式, 包括学习目标的动机, 要站在学习实效性的角度, 不能呆板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学的内容不多, 也比较简单, 这个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就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抓住重点。而当学习内容比较多的时候, 可以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散出示, 在讲课中用语言进行描述,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建立了相应的知识结构, 还总结了本节课的目标。因此, 教学目标一定不能太复杂, 需要知道学习的内容以及怎样去学习, 还包括学习的结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心得 篇5
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了,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能书面上进行学习,始终觉得遗憾。9月16日带着期待与欣喜与同事们踏上了一睹名师风采之旅。在这半天的时间里钟斌、李红蕾、代吉娥、李虹霞四位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我不仅有了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立足实效
教学目标,就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一节课的“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领轨迹的重要作用。每一节课的目标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不过分“拔高”目标。
二、教学过程立足实处
教学中教师努力使课堂贴进自然,走进常态,做到常态下的师生和谐互动。教师教得“真真实实”,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语言文字训练“踏踏实实”。
1、识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每一节课都能做到随机进行识字教学。特别是钟斌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漂与漂的识记时,要求字不仅要会读写还要理解它的意义,并请多名学生解释。老师对生字词非常重视,做到每一个字都认真地教。
2、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语言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即使是规模如此之大的观摩课,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品读、质疑、感悟,以切实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多媒体的运用落到了实处。每节课都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做到简单、实用、高效。其中教师那动人语言,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孩子们既受到了爱的的.熏陶,又有了具体方法的指导。
4、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讲解。教师的范读、引读以及借助多媒体对比着读,让学生细细品味,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最后教师总结后还进行了齐读。如此多次的朗读贯穿全文,一气呵成。通过递进式的指导朗读,层层深入,每一次都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一层。特别是李虹霞老师的朗读指导,更是让我耳目一新。老师读得有多好,学生就读得有多棒。
5、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落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找近义词;查字典等多种方法的指导。在朗读中,一个孩子朗读时将字漏掉了、读错了,老师也及时进行提醒,包括话要说完整,预习习惯的具体要求,读词不拖拉,提醒孩子要思考等等细致的学习习惯要求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一一出现。
三、教学方法更新
本次学习中,我注意到了李红蕾老师课堂上更为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教学识字4成语时,将识字、读词语、理解词语进行整合。而最令我佩服的是老师在处理课文板块教学中,将课文的学习与成语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6
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转变教师由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转变学生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制定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助学卷,先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助学卷的提示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对文本进行自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情进行深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都要了如指掌。另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怎样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
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制定目的是让学生达到四个明确:明确自学的内容,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时间,明确自学的要求(自学检测)。
制定检测自学效果的题目。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自学完成之后,根据层次要求,采用独立或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效果的最终检测是通过“当堂训练”来完成的。而这一部分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课型有所不同。背诵篇章(古代、现代诗歌,文言文等),可以设计当堂背诵,要注意明确学生背书的时间、方法。一般文本(散文、小说、社科文等)可设计书面练习。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不会面面俱到,必然会有缺陷,而“高效课堂助学卷” 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大容量地加入一些课外的延伸,扩大学生的积累量。
以“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助学卷”为课堂辅助工具,学生根据助学卷的提示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文本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运用“三步阅读”教学法进行三次由浅入深的自学指导。粗读课文,疏通文意。自学指导要紧扣学习目标,首先要求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的,避免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简单相加之和。教师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教学。即不把字、词、句、段、篇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教师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那么在粗读文本之后的精读这一步骤中,自学指导在紧扣学习目标的同时,要对文本的局部进行探究,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品读课文,延伸拓展。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还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心品味。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这一步骤的自学指导要紧扣学习目标,侧重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
当堂训练,重点检测文本学习的效果,紧抓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否则就会造成空中楼阁,一切都是虚的。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不会面面俱到,必然会有缺陷,新课改提倡以课程标准为准,可以适当的补充和改变,教师应在指导自学和分层练习时加入一定的拓展练习,尤其是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倡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延伸拓展这一环节教师要利用“高效课堂助学卷”,大容量地加入一些课外的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一定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教师要能扣住课文,抓住课堂,将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凭这个范例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课内既得法,又得益,进而在课外得益,彻底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潭。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找问题自己解答的方法,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一旦形成习惯,学生自学的能力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是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成功的体验。
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篇7
一、团结合作, 读好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过程方法上, 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在阅读情感上, 要养成喜欢读书习惯, 更重要的是要将情感态度目标, 融入到阅读内容和方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准”“读畅”文章入手, 让学生在团结合作的小集体中, 学会读书, 喜欢读书。
1. 师生合作。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共同创设学习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谈话导入、故事引入、谜语导入、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等, 在活动中, 并不仅仅是教师在忙碌, 而是师生共同参与, 共同走进课堂这个知识的海洋。
2. 同位合作。
在初次阅读某一篇文章时, 同位两个人可以进行合作:“我来读, 你来评”。“小评委”要认真听, 并拿着笔随时做出相应的标记, 如错别字、漏字或加字、读音不正确的字等。在合作中, 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 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努力学习的表现, 得到了同学、朋友和教师的肯定和鼓励。
3. 小组合作。
在朗读正确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读, 循序渐进, 达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两点:首先, 要采用多种方式, 进行反复诵读, 咀嚼精华, 积累优美词句, 以培养良好的语感, 形成语文能力。其次, 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议。反复朗读是为了提高, 读后议论、思考, 提高会更大。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要积极进行交流, 大胆参与讨论, 敢于说出自己的朗读感受、体验, 善于从大家的谈话中反思自己, 改进自己,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
二、质疑问难, 求发现
课文是学生习得知识、积累语言、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重要凭借。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成为勇于创新的人才。所以, 在学生经历了充分朗读实践之后,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谈一谈读书的收获, 提出存在的疑惑。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氛围, 积极扶持学生的创造之花,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天赋, 并使之充分燃烧起来, 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探求知识, 向知识的广度、深度“进军”。
1.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是从培养兴趣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首先, 抓住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的特点, 让他们懂得发现问题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会发现, 才会有创造。其次, 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经常表扬那些勤于动脑、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的学生, 并把他们均匀地分散到每一个小组中。让他们在小组中当小老师, 以身说法, 教大家来提问题。
2. 学法速递。
一开始, 学生不会质疑, 他们不知道该从哪里进行提问。勉强提出的问题有的很简单, 有的一出口就离题十万八千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问中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会问、善问的同学的提问中, 从教师的小结中, 快速、直接、高效地学到提问题的方法, 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等入手, 进行思考, 并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中提问。学生学会了如何提问后, 便要在学习的实战中积极进行锻炼。我先用激励的话语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你遇到了哪些不懂得字、词、句?”“哪位‘小老师’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教师根据他们的答案总结学法, 查工具书、找资料、表演、造句、联系上下文、跟别人学等。
三、讨论交流, 共进步
著名教育家雅斯培认为:“教育不是有知带动无知的偶发事件, 而是人们一同去发现真理, 寻回自我的唯一途径。”语文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和谐及共同发展, 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
1. 组内选题。
在讨论交流之前, 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本节课的重难点, 一一出示在学生面前, 然后, 让每一个小组自由选择1-2个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探讨。教师可以通过“最先举手表决”和“协调法”进行解决。最终, 要把所有研究的问题一一落实到组。一个问题可以由两个或三个小组同时进行研究, 以便于组际间的交流与互补。
2. 组内讨论。
由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对自学结果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 讨论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感悟, 不要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 或盲目跟从。和同学的意见不一致时, 要把对方的意见听完, 再说出自己的意见, 避免无畏的争吵。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使观点渐趋完善, 使认识不断深化。教师则深入倾听或参与探讨, 或巡视学生的学习, 或发现学生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 示范点拨, 抛砖引玉, 激发学生的灵感、智慧。
3. 组际交流。
小组的代表在交流时, 要把组内的讨论结果表达清楚。为了防止口才好的优秀生对课堂的垄断, 我实行了“编号制”和“小伙伴竞争制”。“编号制”即把每组随意编上号码, 在一定时间内, 让每一组相同号码的学生担任相同的职责, 发言时, 教师随意抽取号码, 每一组相应号码的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由学生来点名。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学习竞争小伙伴, 当一名学生发言后, 他的竞争小伙伴随后就会发言, 或补充, 或提出自己的新看法, 以此形成班级内的合作与竞争。最后, 根据大家的发言, 形成共识,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成果共享, 群策群力, 共同进步。
4. 肯定与奖励。
心理学表明:“得到别人的肯定, 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学生渴望得到的肯定包括:自我肯定、同学平等性的肯定、老师权威性的肯定等。小组合作学习重在学习过程, 因此学习评价也以自我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把语文课堂变为学习乐园 篇8
一、巧妙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奇、有趣的导入,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学《论语十则》时, 我先讲述了有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著名故事,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学《口技》一课时, 先让学生自由模拟生活中熟悉动物的相关声音, 然后引出林嗣环的《口技》中所描写的口技能把多种声音融合在一起同时发出, 学生听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挥手之间》时, 刚一上课, 我就向学生展示毛主席“挥手之间”的照片, 问:“这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照的照片?”学生答后, 由此切入新课。除此之外, 还有对联导入、歌曲导入、比较导入, 等等。
二、精心设疑,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应把问题视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课堂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难易程度应适中, 如果问题设置过难, 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基础, 达不到预定的目的, 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相反, 过于简单, 又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因此, 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 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而随便设问。如学《伤仲永》一课时, 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设计的问题是: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应该如何做学问做人呢?这些问题的出现, 促使学生去思考, 深入理解文章, 启发学生深刻领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三、寓教于“乐”, 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妙而动听的音乐, 可以使学生紧张的神经系统得到舒缓, 他们心情舒畅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如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学《白毛女》时放《北风吹》, 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手段, 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发挥作用, 把音乐与文学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境,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四、角色扮演, 使学生情绪高涨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劲头。如讲《雷雨》一课时, 我安排愿意表演的几个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学《鸿门宴》时, 让学生扮演在场的各个人物, 模仿他们的语言、动作, 从而领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文章主旨。学《背影》时, 为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可让学生表演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过程, 注重动作模仿, 体会父亲厚重的爱。
五、绘制图画, 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绘制图画对于语文学习来讲既新鲜又有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朱自清的《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郑振铎的《海燕》时, 为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课结束后, 我采取绘图达意的做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收获绘制出有关《春》《桃花源记》及《海燕》的情景图, 这就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并从中感受到美就在生活中,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开展竞赛,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竞赛能刺激人的自尊心、好胜心。在课堂上适时地开展学习竞赛, 促使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表现, 渴求成功, 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是学习的必要做法之一。如学完诗歌单元后, 我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举行赛诗会, 每组选派代表登台展示, 老师适时地“煽风点火”, 使参赛学生进入争先恐后的状态之中, 对于当场出现的好诗, 教师带领其他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这样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场面十分热闹, 学生精神兴奋, 学习效率定会很高。学习现代文后, 我组织学生举行成语接龙赛。学文言文后, 安排对比实词、虚词古今用法的比赛。总之, 竞赛活动的开展, 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思维得以开发, 随机应变的能力得到提高。
有效语文课堂学习的尝试 篇9
一、参于讨论,开启智慧
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的知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容易形成,学生不是孤立静止的学习者,更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去模拟文本中的人物,去活化文本中的情节。如关于鲁迅小说《药》的主题,就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如“亲子之爱”、“怀念革命先烈”等,教学时也可把这些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一家之言的同时也对其他观点有所了解。这种引进不同观点的做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辨析各种意见的机会,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参与想象,激活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1、假想。比如教学苏教版小语第十册《梦圆飞天》时,我让学生进行想象,进一步生发开来,让学生根据平时对航天科学知识的把握,假使你成为神舟8号飞船的航天员来到了太空,你会怎么做呢?你来到在月球上生活,但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温差大。该怎么办?让学生自由想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学生想象的思绪飞扬,一堂课上成了科幻课,有的说建人造空气加工厂,有的说是改变月球的运转路线,让温差缩小,他们真让我刮目相看。
2、续想。比如教学《聂将军和日本两个小姑娘》,结尾说道,40年后,美穗子一家专程来看望聂将军。依据此句,便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发挥各自的理解。有的学生说美穗子成了日本一个特大公司的总裁,想把聂将军接到日本赡养,有的说美穗子来到中国,又一次得到聂将军的帮助,得到了第三次的生命,想定居于中国,和聂将军一起生活,有的说美穗子在中国投资了好几个大公司,为中国的经济作出了贡献,还有的说美穗子成了一个外交家,和聂将军不期相遇,携手共同增进了中日两国的友谊。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散和辐射,对学生今后的思维开放和拓展有着巨大的能动影响。
3、联想。比如教学《半截蜡烛》时,当我们学到课文最后:杰奎琳端着蜡烛上楼,蜡烛刚好灭了。我们可以让学生继续想象,德国军官没有收获,怏怏而走,但却和夫人打了个招呼,说她有个好女儿,夫人等敌人走了以后,坐在椅子上长出一口气,或者和家人共同庆祝这次化险为夷的斗争胜利。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空间和机会。
三、参与教学,拉近距离
1、当小老师。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首席。在实际的教学中,某些知识的内化可以让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二次讲解和学习,通过再学习、再认识,让学生心中的疑惑和糊涂的地方自动在难以自圆其说中而呈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必要的补充、点拨与深华。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增添学习中的鲜活气氛,会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的学习缺陷,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比如主持一堂练习课,复习课,甚至是一堂新授课。让学生在平静的心态中交流,学生这样更容易接受,当然,学生实在有回答困难,教师也可以点拨、升华。
2、合作探究。例如学习《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前一周,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显神通,利用多种途径走近它,了解它,如: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气吞山河的诗吗?你能搜集到有关鹳雀楼的资料吗?你能找一首熟悉又喜爱的曲子配乐朗诵这首古诗吗?你有哪些独特的记忆方法记住诗中的生字?并要求课内交流时要以中下生优先。这些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支持,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他们通过找读物图片,上网,逛书城等多角度搜集了有关鹳雀楼的资料,诗人的生平简介,古诗的创作背景等,在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把古诗读了又读,轻松过了生字关。在之后的课内交流中,这部分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对内容有了较大的把握,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加上有优先的机会,交流时,他们率先兴致勃勃地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结合自己的疑难问题倾听他人的意见,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四、参与评价,提升自己
1、主动参与
如《家乡的桥》第一课时,在欣赏了介绍家乡各种各样石桥的配套录象后,让学生思考:一个人对家乡的回忆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择石桥来写?这是一个统领全文内容的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全班交流,通过几个优等生的回答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因此,我采用优等生带领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他们在学习中的示范和帮助,同学们都能得出“石桥的样子千姿百态”、“石桥的桥名字体相衬相映”、“石桥是我们童年的乐园”这三点结论。
2、提炼学法
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
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
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 能出题互测。
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当然,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这些都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寻追求,选出更多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广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搭建更大的参与平台,真正地让学生参加到语文学习中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学习管理 篇10
一、妥善处理教和学, 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 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摒弃“教师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实践性很强, 语文的素养和能力必须靠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因而,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 “不应以我们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识字写字, 读书思考, 讨论交流……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精心设计导学案 (教案) , 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小组建设, 适时合理的评价机制 (我校采用评星的奖励机制) ,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 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给足自学时间, 加强自读自悟, 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 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 有发展, 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不能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 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 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导”;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 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 教师应当“引”, 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并引导他们学习分析、理解的方法。
二、挖掘文本资源, 合理使用“教材”和课程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中, 把课本奉为经典, 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 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 就会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 教师不要“教教材”, 而“活用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 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 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 有关“汶川地震”的, 利比亚战争的, 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 等等。
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明确语文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中小学阶段, 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渝东北地区, 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 我们教师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书。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 出现了甩开教科书, 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 字都不认识、写也写不好, 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 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 更有甚者, 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 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 学习《鱼市场的快乐》 (西师版, 小学语文第八册) 这篇课文, 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鱼贩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鼓励学生大谈鱼市场不讲卫生, 或者什么鱼好看, 什么鱼好吃……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 引进课程资源要适机适当。教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 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 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这样会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课堂效果。
三、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 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
以往的语文教学, 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 与世隔绝,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语文书”。我们要破“课堂为中心”, 让学生融入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课堂中回味生活。我校的这次课程改革, 致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山区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 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 也就是说, 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教室, 走出乡镇。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 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 课堂上, 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 过于注意形式, 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 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 结果快乐有余, 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 这是与重庆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 有的目的不明, 组织不利, 时间花了不少, 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 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 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 讲求实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崔峦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10.04.27) .
[2]《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李丽蓉 (漳州教育信息网2010.05.21) .
让合作学习走进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的体系。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富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次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它被人们誉为是近几十年来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能否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合作学习摒弃了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和目标达成单一的弊端。充分发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技能,使教学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建立互助合作小组是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开展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互助合作小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功能联合体,由两名以上学生根据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三、合作学习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实践
针对语文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与学生的实际,本人在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益:
1.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学习稳定持久的兴趣,创造合作学习的内部环境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角,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无从谈起。在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方面做一些有益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强主体意识,为开展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体现个性化教学,赋予课堂生命力
当代语文大师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平时的语文课中,敢于破除陈规,不拘泥于教参,敢于冲破教材的小圈子去找寻各种范例,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立足课堂,关注生活,使语文课与现实生活接轨,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体现个性特色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不强调理性,讲究的是朦胧的甚至是无法理喻的情感,它尊重个性,重视个人情感体验。允许并且提倡学生学习上的独到见解,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说善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才会调动学生思想情绪上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试一试的环境,为其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其个性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教“戏剧和曲艺”单元中的戏剧《陈毅市长》一文,我先让学生解读文章内容,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然后分小组自分角色,进行排练,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表演,想怎么演就怎么演。结果全班同学情绪高涨,过足戏瘾,意犹未尽。很多同学的表演才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合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索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成认知发展的感性具体阶段、理性抽象阶段到理性具体阶段的过渡,实现认知的重点和思维的创新。
例:《风筝》一文的提问设计:
(1)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请自选角度,说说《风筝》中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分别说说文中的“弟弟”、“我”。
(3)课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争取与别人说的不同。
(4)就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等,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上设计,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控制了难易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为载体展开课堂讨论,就是要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当学生在解决那些个体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通过集体讨论、互相交流、共同切磋,会使你茅塞顿开,心有所悟。同时,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3.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推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如果完全依赖别人的帮助,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乃是被动学习,不仅收效不大,还会导致合作流于形成。合作学习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保证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因此,我在语文课教学中采用“自学——质疑——讨论——答疑”四步教学法。在自学、思考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
例:《口技》一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有人物,有情节,故事性强。因此,我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首先用投影出示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精妙,体会口技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技并对事业专注的精神。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懂课文,能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其次:出示自学思考题:
(1)a本文描写了一场面,表现了 。
b说说本文写作的层次。
c本文如何把口技表现得惟妙惟肖?
d在合作探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试着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自我检测(略)
第三,出示指导自学题纲:
a.明确自学内容。
b.自学要求:通过自学解决目标及问题。
c.自学方法:带着教学目标及自学思考题去阅读教材。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学要求进行自学教学内容,我现场巡视,掌握自学情况,及时指导、点拨,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问题,引导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先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再由组间解决。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在讨论“课文如何把口技表现得惟妙惟肖”时显得格外兴奋、激烈,思维活跃,通过口技表演的内容和听众的表现,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这一教学重点分析得非常透彻,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先通过学生自学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喜悦,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激励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我在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中,弱化个体间竞争意识,强化小组间竞争意识,积极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活动。
例:教完《论辩两则》后,我在班级中开展小组间辩论比赛。在课前我布置辩题:“挫折和成功,逆境与顺境,哪个有利于成功?”每个小组根据本组同学的实际,确定辩题(正方:挫折,逆境有利于成功;反方:成功,顺境有利于成功)。然后去筛选资料,组内交流、讨论、补充,接着组成两支代表队,分别代表正方和反方,展开组间辩论,正反两组针锋相对激烈辩论,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和成功,逆境和顺境对人生的影响是有两面性,而且学会了从反面、多角度地看问题,提高了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各小组成员都表现出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组间的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以上内容是本人对合作学习理论的肤浅认识和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成熟的想法,我深深觉得: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角色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是适应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
参考文献:
1.盛群力.《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参考资料》.杭州大学教育系.1995.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4.陈心五.主体性教学及其操作.[J].课程、教材、教法.1999.(1)32-34.
构建自主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12
那么, 如何理解自主式学习?如何构建自主式学习的语文课堂?透彻地认识这个问题, 准确地把握自主式学习的内涵, 是我们领会并深入贯彻新课标精神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们对此已经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究, 但在具体的研讨交流和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仍会发现不少教师在探讨自主式学习问题时, 往往会提到自学, 有时甚至把自主式学习和自学混为一谈, 以为自主式学习就是自学, 这实际上是对自主式学习的严重误解。其实自主学习与自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顾名思义, 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自我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式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 自主式学习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是相对的。其典型特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而自学是指不依赖他人帮助而由学习者个体自觉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通常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或脱离学校教学环境的条件下, 学生自己完成规定的或自定的学习任务。所以自学是由学习者完全独立地进行的学习。自主学习与自学的显著区别是:自主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 自学则无老师指导监督;自主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完全积极主动的, 而自学者不一定积极主动;自主式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过程等进行自主选择, 而自学者不一定自主选择;自主式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自学是学习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当然二者有一定联系, 自主式学习是以自学为基础, 但又不局限于自学。
透彻理解了自主式学习的内涵, 构建自主式学习的课堂模式就有据可依, 有法可施, 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也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给自己和学生恰当的角色定位。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上的主角。他们是学习主体, 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课堂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从而掌握知识增长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完全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从而使他们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学会自觉自主地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构思设计、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 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核心, 从学出发, 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具体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根据学习实际制定出自己的学习目标, 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选择相关学习内容, 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体验感悟、尝试实践、探索研究, 并与他人合作交流, 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
新课标特别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知识, 掌握语言基本技能, 必须由学生自主进行才最为有效。而构建自主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是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的根本前提。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么,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得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给他们提供条件, 让他们充分运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 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工具, 自主阅读、思考和理解, 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文本, 积极主动地开展创造性的探究, 从而形成新认识, 提出新见解, 获得新能力。
至于自主式学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能否真正领悟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能否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把学生当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要我们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 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把课堂还给课堂的“主人”, 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必定能焕发活力, 演绎出一幕幕精彩。我在初二进行古诗词和现代诗歌教学, 就尝试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我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按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设定一些具体的教学目标, 如:“了解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指导朗读诵读”、“理解字句大意”、“把握作品主题”、“研读品析鉴赏”、“体会艺术特色”等, 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把这些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参考这些教学目标自定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选定一两个, 也可多选甚至全选。学生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重点之后, 就开始查资料, 作笔记, 进行预习。作好了预习准备, 然后进入课堂教学。我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我来讲”、“我来问”、“我来考”三个基本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又根据不同篇目和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所提问题穿插“研讨探究”等环节。课堂上我引入竞争机制, 每个内容板块和学习环节上, 都让学生通过竞争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之中, 争取机会“当老师”讲解, 争取机会向“老师”发问, 争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设法问倒“老师”从而获得相应等次的奖励。学生个体间相互竞争, 小组之间也展开竞赛。这样, 我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整个课堂就由学生来做主, 每个板块的内容掌握是否过关也由学生说了算。我则偶尔穿针引线, 或适时给予点评。而更多时候, 我是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 跟他们一起参与活动, 即时掌握学情, 发现问题, 微调现场。课堂完全被激活了,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当“老师”讲解, 积极向“老师”发问解除疑惑, 最后由学生拟定考题对全班进行考核检查, 以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充满热情, 充分发挥出了他们的创造性, 表现出了他们的才智和灵气。有一位“小老师”在主讲时要求把“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句描绘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后发现同学们基本都是把诗句大致翻译了一下, 她对此结果不甚满意, 灵机一动就提问我这个“大学生”, 让我来描绘。我描绘完之后, 她进行了比较恰当的点评,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就较好地解决了学习的难点。后来, 类似的情景不时再现, 我也因随时可能被提问, 备课就更加细心, 更加充分。每堂课结束后, 学生们都意犹未尽, 纷纷表示下次要更积极地争取机会, 要更好地表现, 都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的陈旧模式,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始终非常活跃。同以往的教学相比,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挖掘也比较深入, 教学效果明显超过了预期。可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还影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学习管理】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08-07
打造自主学习语文课堂10-28
学习型语文课堂11-12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11-24
语文和谐课堂管理05-15
语文课堂体会管理06-20
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06-24
语文学习下的高效课堂07-30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05-1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初探07-13